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通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8 13:14:13
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通用14篇)
时间:2023-12-08 13:14:13     小编:FS文字使者

教案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教案的设计应当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教案的编写可以参考相关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以便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

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篇一

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及文言文知识疏通文意。

2.多种方式诵读文章,读出人物语气,揣摩人物心理。

3.学习在同一情境和事件中对比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4.学习文章在对比冲突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读一读,议一议,练一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培养学生的国家尊严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疏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通过人物对话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完璧归赵”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成语故事的主人公蔺相如以自己的机智和勇敢识破并粉碎了秦王的阴谋,保护了赵国的利益,并在后来的渑池会中进一步维护了赵王和赵国的尊严。其实在纷乱的春秋战国时期,像蔺相如这样的谋士能臣还有很多,如墨子、烛之武、毛遂、唐雎等,他们以非凡的智慧和胆略维护和平,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看看弱国使臣唐雎在面对狡诈蛮横的秦王时是怎样处乱不惊,机智勇敢地挫败强秦的阴谋,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的。

二、读一读,积累字词,整体感知:

一)教师范读,提示朗读要点。

二)学生自读,然后指名接力朗读,师生共同点评纠误。

三)疏通文意,辨析疑难。

四)重点词语总结归类: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一词多义。

五)复述唐睢不辱使命的故事,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三、议一议,深入探究:

1、文章怎样来塑造唐睢和秦王的形象?安陵君的形象如何?他对表现唐睢形象有何作用?

2、本文在塑造形象,表现主题上有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

四、课堂小结:本文记叙的是强国与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文章用对话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他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

五、作业(练一练,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魏,……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晏子将至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地。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a、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b、长跪而谢之()。

c、吏二缚一人诣王()d、齐人也,坐盗()。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a、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b、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c、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3)秦王对唐雎说“秦灭韩亡魏”有什么言外之意?

(4)楚王戏晏婴,你认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为什么?

(5)这两个语段都是关于使者在外交上应对君王的故事,二人都大获全胜。想想看,

唐雎跟晏子所采用的应对方式有什么不同?

(6)想象一下,从此以后,秦王还会夺取安陵吗?为什么?请写一段探究性文字。

7)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其他“不辱使命”的外交者,并简要叙述他们的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篇二

教学内容;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周恩来与派克钢笔的故事导入,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的句子入题——凛然气节,板书标题。

二、课文内容理解。

1.归纳故事情节。

2.勾画出随着情节发展的推进人物情态发生变化的语句并设计图表展示。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别找出秦王和唐雎说的话(原文复述)。

2.小组结合课文内容商讨并归纳人物各自特点,老师适时点拨。

3.总结人物刻画的主要描写手法。

语言描写,并且使用了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力量,体现了本文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从而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色。

四、感受人物个性。

1.分角色朗读,并要很好揣摩人物个性特征。

2.朗读评价(师生兼评)。

五、拓展训练。

假如本文中两个人物都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六、小结。

面对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唐雎,这位安陵小国的使者,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拼死一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唐雎确实不辱使命。我们要学习他为真理正义而斗争的凛然正气。

七、作业。

当堂背诵精彩对话(第三段)。

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篇三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篇四

2、学科:语文。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运用搜集有关刘向及《战国策》的相关资料。

(2)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及文言文知识疏通文意。

(3)准备自己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5、教师课前准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课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疏通文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复述、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文化目标: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四、教材分析。

《唐雎不辱使命》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文章写的是战国末期,秦国先后灭了韩、魏两国,安陵君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王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它,于是假说用五百里地来换取安陵,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秦国。唐雎深知秦统一天下已成定局,用一般游说之辞是很难说动秦王放弃对安陵的吞并企图的。因此,在秦王的“天子之怒”的恫吓之下,最终折服秦王,挫败秦王的阴谋,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唐雎不辱使命》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塑造人物鲜明的个性。分析人物形象必然要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个性的语言是诉诸口的,因此我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口去读作品中人物的话,在品读中揣摩人物个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难点: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

五、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启发式教学法: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要在教师主导作用下,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

3、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篇五

文教学采用三读法:即一读读顺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再读读懂课文能够基本达到自己译讲,理顺文章大意;三读要求在读懂的基础上能读出文章意味,读出文章的感情!本文七百字左右属于较短小的文言文,难懂难译的字句不是太多,因此应大胆放手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机会和时间,尽量减少教师讲授的时间!在学法上给予指导,鼓励学生自己学习!

课堂实录。

课前:学生读诗。

上课,从刚才同学们的读书声里感到大家的精神不错,老师很满意!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22课《唐雎不辱使命》,看大屏幕上的学习目标(展示目标)。

刘青,你把学习目标读一遍(学生读,老师板题目)。

先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前排你们四位同学轮流读课文(教师纠错)。

这几位同学课文读课文读的比较熟练,其他同学还有不认识的字词吗?

好,大家其读课文!

学习文言文熟读以后下一步就要翻译,这个活动请大家完成(展示自学目标)请大家按要求翻译课文!(学生自学8分钟,教师巡视)。

学生轮流译讲课文,读一句原文,讲一句译文!

大家讲的不错,通过同学们的翻译大家对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那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评价一下唐雎和秦王两个人物!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秦王阴险狡诈,骗局,外强中干,纸老虎,

唐雎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真英雄(板书秦王纸老虎,唐雎真英雄)。

这篇课文塑造人物主要通过人物语言,请大家自读课文有关两人的对话部分,体会人物个性化语言。(学生自读)。

请孔杰、庞金安同学演读秦王和唐雎,读出人物的气势,可以加入自己对人物理解的神情动作等!

布置作业,拓展,唐雎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自立自强的人格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屏幕展示:思考题)。

同学们把这道题目抄到练习本上,课下收集材料,下一次课我们一起交流!

齐读课文!

(下课)。

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篇六

1、成功的上好一堂课,跟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妙用导语是至关重要因素。导语融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它像一座桥梁,架在学生通向理解课文内容获取知识的必经路上,在必经的路上这座桥梁架宽了,架牢了,学生就能轻松愉悦的到达下一站。

2、教师应确立“我的课怎样才能使学生学得精彩”的理念,把心中这一“念”自觉地偏到学生这边。教师从备课、上课到课外辅导,时时处处都应该胸中有学生,心系其发展。就是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存在发展。

3、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和鼓励学生自觉的去思考、去探索。这样才能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平台,学生才能真正的自觉学习,而不是老师强灌。

当然,即使做好了这些,课堂上还可能会滋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只要我们心中这一“念”时时能从学生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角度去考虑,我想一切问题的结果都会向最好处发展。

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篇七

教育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言课文。

2、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3、培养学生自强精神和正义感。

教学重点:

疏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对话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部分:

中国历史上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说法。战国最后十多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消灭了各诸侯国。公元前3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属小国,在它的宗主国魏被消灭之后,一度保持着独立的地位。这一次,秦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出小饵以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秦惠文王曾派张仪入楚,许诺给楚六百里地,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楚怀王上了当。秦昭襄王以十五城与赵文王交换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一次,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是重蹈楚怀王的故辙,还是学蔺相如的榜样,与虎狼之秦做针锋相对的斗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篇八

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金豹。

二、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

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旬。

四、课外作业。

1.书后练习二、三。

2.读《战国策》或有关资料,准备讲故事。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

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

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二、文章写法特点。

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

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的特点。

(1)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2)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三、问题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2.读文章后,有什么疑问?

如唐雎行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让学生发现,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识别事物的能力)。

四、《战国策》里的故事。

1.士”的故事。

2.成语、寓言故事。

五、课外练习。

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篇九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

4、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一、导入。

由《完璧归赵》的故事引入。

二、作者、背景简介。

三、朗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四、初步感知课文,理解大意。

1、重点字词,

使:派遣以:用,拿,把,介词。

易:交换其:加重语气,一定。

加惠:给予恩惠大:大片土地,形容词作名词。

虽:转折连词,即使然:代词,这样。

于:从弗:不。

使:派遣,动词使:出使,动词于:到。

2、品读第一段对话,从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信息:交代背景(环境),秦王想“以大易小”,安陵君不从,于是唐雎临危出使。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盛气凌人、蛮横、欺诈)。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清醒、不悲不亢)。

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篇十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

4、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一、导入。

由《完璧归赵》的故事引入。

二、作者、背景简介。

三、朗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四、初步感知课文,理解大意。

1、重点字词,

使:派遣以:用,拿,把,介词。

易:交换其:加重语气,一定。

加惠:给予恩惠大:大片土地,形容词作名词。

虽:转折连词,即使然:代词,这样。

于:从弗:不。

使:派遣,动词使:出使,动词于:到。

2、品读第一段对话,从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信息:交代背景(环境),秦王想“以大易小”,安陵君不从,于是唐雎临危出使。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盛气凌人、蛮横、欺诈)。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篇十一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战国策》的知识;识记积累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情感价值观。

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1、了解人物形象并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2、学习本文对人物言行简洁传神的刻画方法。

本文是《战国策》中记载的许多策士故事中的一个,文章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敢于与专制暴君作抗争的人物形象,充满了不屈精神与正义之气,对人物言行的简洁传神的刻画被后人作为写人、记事的典范。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合作探究,理解人物形象,加以体验与感悟。

一课时。

一、导入。

师: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开始逐步吞并其他六国,由此而展开了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叱咤风云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唐雎便是一位载入史册的外交英才,今天就让我们领略一下他的外交风采。

二、检查预习情况。(见学案)。

三、通读——说内容。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培养语感,感受人物形象。

1、师范读,布置听读任务:

(1)注意感受朗读节奏、人物语气。

(2)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2、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要求: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3、分角色展示朗读。(听读任务:感受各人物性格特征。)。

4、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能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四、说读——说意味。

1、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如: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

“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然后请学生回答。)。

2、教师评点。

(教师评点的原则,是以鼓励、夸赞为主,同时也要指出学生回答中的不当之处。)。

五、评读——说技巧。

生思考后各抒已见。师总结:

唐雎之所以能够不辱使命,是因为他胆识过人,忠君爱国,具有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再者,真理站在了唐雎一边,在道义上是偏向唐雎的,唐雎的义正词严有着强大的威力,震撼敌论。

另外还与他卓越的口才不无关系,他有着极高的'说话技巧,靠他的睿智战胜了不可一世的秦王,唐雎的说话技巧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唐雎的说话技巧。

言之有“节”——“否,非若是也”“而守之”

言之有“据”——“士之怒”“而将四矣”

言之有“力”——“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2、本文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呢?

语言描写,并且使用了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力量,体现了本文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从而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色。

六、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深身地被古人唐雎那种不畏强暴,大义凛然,浩然正气所感动,愿我们每一个人都从中吸取这种精神,做一个有主见,有原则,有正气的人。

七、拓展思考。

1、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八、作业。

1、复述故事。

2、假如本文中两个人物都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以“唐雎,我想对你说……”或“秦王,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

《战国策》。

秦王唐雎。

前倨后恭胆识兼备。

色厉内荏有智有勇。

外强中干不卑不亢。

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篇十二

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金豹。

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

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1.书后练习二、三。

2.读《战国策》或有关资料,准备讲故事。

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

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b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

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的特点。

(1)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2)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2.读文章后,有什么疑问?

如唐雎行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让学生发现,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识别事物的能力)。

1.士”的故事。

2.成语、寓言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篇十三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面对不良风气,面对歹徒,应当怎样有勇有谋地斗争?当国家有难,比如在台湾的问题上有人挑起战争;比如说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之时,你应当怎样做?答题时教师注意点到为止,不要上纲上线或偏离课文。

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篇十四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主要内容。(重点)。

2、把握说话人的语气,分析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重点)。

3、了解中国历史上像唐雎这样“威武不能屈”的正义之士有哪些,学习他们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品格。(难点)。

1、无句逗课文素材(同桌两人一份)。

2、课文插图(两张)。

3、小黑板(上面写有“考一考”和“写一写”的题目)。

4、背景音乐(琵琶曲《十面埋伏》)。

5、《中华成语千句文》。

一、读一读。

老师发给同学们的,是这一篇课文的无句逗素材,请同桌两人共看一份,不要翻看课本先明句逗(也就是断句),两分钟后,我们再分组分段朗读,看谁的文言语感最好。

学生分组分段朗读,教师指出每组明句逗时的主要问题所在。

同学们翻开课本,将课文齐读一遍,请注意刚才读错的地方,并做标记。

二、考一考。

现在老师来考考同学们字词基础掌握的情况,小黑板上有四道题,是有关本课词句翻译的重点,请同学们作答。

同学们要明白,对于学习文言文来说,积累基础字词句至关重要。

1、一词多义:以。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3)徒以有先生也。

(4)以君为长者。

2、古今异义词:虽然、跪。

(1)虽然,受地于先王。

(2)长跪而谢之。

3、词性活用:流。

流血五步(动词的使动用法)。

4、句子:受地于先王。(倒装句)。

三、说一说。

现在,请同学们利用黑板上的关键词,复述一下课文的内容,看谁说得最有逻辑。

安陵·五百里地。

不易。

安陵君·唐雎·秦王。

我们也来说一说,这两幅插图分别画的是课文里哪一部分的内容?

画得好吗?(有没有把人物的情态画了出来,能不能体现出人物的性格品质?)。

四、评一评。

结合插图,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请你简单评价一下文中的人物,并说说你的依据是什么?看谁评得最中肯。

你可以用以下的句式来回答:

从文中的某个句子(或某个词)可以看出,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学生作答,教师根据文中人物进行归类板书。

同学们找到的词句很精准,评价也很到位。其实,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对比(衬托)和对话来刻画人物,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现在,老师根据人物的特点,模仿千句文的句式,出一副对联的上联,请同学们来对一对。

(下联:秦王暴君,前倨后恭,尽扫君威。)。

学生自由作答,对得上即可。

其实,中国历史上,像唐雎一样威武不能屈的“士”有很多,谁知道?

对了,使楚的晏子,完璧归赵的蔺相如,舌战群儒的诸葛亮,(还有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其实他们身上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精神品格,比如,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真正勇敢、有智慧的青少年。

五、演一演。

现在,展示你们智慧与勇敢的时刻到了,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小组,分角色(旁白、安陵君、唐雎、秦王)合作朗读课文。请注意语调的轻重缓急,如果能结合表情或动作,那就更好了。看谁读得最有感觉。

(配乐,琵琶曲《十面埋伏》。)。

1、四人小组先自由读。

2、请几个小组来读,评选小组内的“最佳诵读者”。

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评选上的理由。

3、请“最佳诵读者”们组合起来再来pk。

六、写一写(作业)。

请同学们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运用对比(衬托)和对话写一次冲突,可以写你与朋友或家人之间的矛盾(里面可以写入第三个人从中调和),也可以是你虚构的故事。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13644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