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目送读后感(汇总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9 04:28:22
读目送读后感(汇总18篇)
时间:2023-12-09 04:28:22     小编:念青松

读后感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对所读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应该展示自己深入思考和品味作品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赞美或批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时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

读目送读后感篇一

翻开《目送》,竟然让我从头到尾保持眼睛酸楚的那种感觉——仿佛一个饱满欲滴的石榴果。

龙应台的文字温暖隽永,仿佛和煦的微风拂面,带着淡淡的伤感,一点一点地浸透到灵魂深处。优美的文字,除了能够撩拨人的心弦外,还能让人有一种美的享受。

这是一本奇妙的书。淡淡的文字,凭吊的语调,细腻的感受,完全没有华丽的影子,也没什么大悲大喜,但却能让人很认真地读下去,在无形间净化我们那被尘埃腐蚀的心灵。

这是一本记录她生活点滴的散文集。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作为母亲在面对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作为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作为采访者所熟悉付出的那份真切;记录了自己作为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

《目送》七十二篇散文,文字抚过了父母、子女的亲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围世界的植物、动物、风景……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出最动人的心弦的那种感觉。读起来,连呼吸都充满了共鸣的激动。

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我们也成为了那个凝望背影的人时,才会真切的体会到父母那份痛楚与沉默。小时候父母把我们当孩子,父母老了我们把它们当孩子。我们会懊悔,懊悔曾经的无知,但时间不留给我们一点机会。我们想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一切的感受,可被时间悄无声息的挡住了。时间让我们改变,让我们懂得了一切,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

人生是一场别离。真的是这样,有些感受只能一个人体会,有些泪只能一个人掉,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个人走。明白了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成长了吧。

人生这场离别,谁也逃不过。爱父母,爱孩子吧。相聚的时候,请珍惜;离别的时候,请珍重。

读目送读后感篇二

断断续续地读完了龙应台的《目送》,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背影》,这一评价确实很贴切。

中学读朱自清的《背影》并没有什么太深的感受,可能是那时年纪太小,也可能和朱自清生活的时代隔的太远,总之,朱对父亲的那种感情,在当时的我的心中没有产生太大的共鸣。

可《目送》不一样,因为80后的我们开始准备成家立业,准备担起职责,父母能为我们做的渐渐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开始思考怎样让他们安度晚年。所以,读她的故事仿佛能够看到10年后的自我。

龙应台,从她的文字中感受到这是个坚强的女人。精通英法德多国语言,在政坛中叱诧,可光鲜的背后她也是个普通人,为人子,为人母。应对中风最终离她而去的父亲,应对老年痴呆的母亲,应对在法国的孩子,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这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辛酸和温情。

当把整本书都读完,回头才开始明白《目送》这个名字的意义。一家人的悲欢离合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目送。小时候,总是父母目送我们离开,那种目光出此刻学校校门口前,出现火车月台上,出此刻机场安检口,我们总是高高兴兴地离开了,他们不能挽留,只期望自我的目光能在孩子的背影上多停留一秒。

此刻,当孩子已经有了自我的事业了,有了自我的家庭了,才发现父母正在渐渐走远,在我们的生命中。

想带着她看电影,电影院里的仅有武打,恐怖,悬疑,充斥着荒唐的喜剧,适合老年人的柔和的电影少的可怜;劝她买几件新衣服,她说没有适宜的,我不相信,拉着她走进百货商店,琳琅满目的服装,淑女装,男士专柜,儿童天地,唯独没有老年人。“老”,意味着不被关注,从人们的心中消失。

想为他们做很多事情,想留他们在身边,可每次回家看到他们变白的头发;看到忙碌的厨房里少了以前利落的身影,多了一些凌乱;看到手上的老年斑,心里就是一阵阵酸楚。岁月正清楚地告诉你,他们在离你远去,而你无能为力,唯有目送。这种折磨,是一种痛。

读目送读后感篇三

今年五月份借母亲节的机会,回家看望父母亲,给父母买了一个电烤灯和拔罐器,因为最近母亲的腿老是疼。

教母亲如何使用后,和父母聊了会家常,坐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必须回去,因为还要收拾行囊赶回县里。

其实,几乎每次来看望父母,走的都是这么匆忙,就连坐下来陪父母吃顿饭都是一件很难的事。

我知道老人心里肯定不好受,可是也身不由己。

这次望着母亲失望的眼神和准备的一桌子还没炒的菜,我的心里依然是说不出的滋味……(没想到这是最后一次看到父亲,父亲于5月22日因心脏病不幸离世了,那时我正在县里忙工作没能回家见父亲最后一面)。

走出家门很远了,回头看看,母亲还伫立在路口,花白的头发被风吹的飘散在脸上,母亲一动不动就这么静静地站着注视着我,这是母亲一直以来目送我的姿势。

看不清母亲脸上的表情,可是我知道,此时母亲一定和我一样眼里含着泪水。

每次回家都是这样,尽管我总是不让她送,母亲每次也是答应不送,可是每次都是悄悄跟着出来,我装着不回头,其实是不敢回头,生怕自己的泪水让母亲看到。

读目送读后感篇四

这是一个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慢慢地变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

翻开《目送》,一本记录龙应台生活点滴的散文。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种种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子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伤感和彷徨。她用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动人心弦的种种感悟。读起来,连呼吸也充满了与之共鸣的渴望。

她,拥有着不凡的骄傲和锐气,然而在汹涌的母爱面前,也心甘情愿地作出了让步。在浮华的万千世界中,她常常这样反思:“会不会你赢得了全世界,但你却失去了你的孩子?”因此,她辞去了文化局局长的官职,抛开了博士高官的耀眼光环,重归学者作家清新淡雅的朴素生活。素雅如她,淡然如她,她明白在虚浮和掌声过后,在繁华落尽之时,留下的也许只是一份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她用淳淳的真情,让孩子感受到温暖细腻的母爱;她的优雅知性,也使孩子拥有了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理应得到的尊重和自由。

也许是随着岁月的增长,人的心也变得容易忧伤罢,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不知不觉间也在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迹。我们开始在乎起父母越来越多的皱纹,也开始担忧起孩子越走越远的脚步。所以,书中的一字一句仿佛踩在我们最柔软的心房上,让人流下暖暖的泪来。

人生是一趟旅程,每分每秒,我们的旅伴都可能在前方的转角消失。有的人懂得珍惜,能与亲爱的人相伴走完整个旅程;然而,有的人只顾着留意峭壁上那丛艳丽的花,等突然惊觉四下阒然无声时,却早已“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了。

世上最令人觉得悲哀的事,若要排个名次,那么送别肯定能位居前三名。无论是送亲人还是送朋友;送得远还是送得近;暂时送走还是永远再见,多少都是令人悲哀、叹息甚至掉泪的。我们送走一个人后,回来的可能是希望、可能是失望;可能是成功、也可能是失败;可能是任何东西,也可能什么都没回来。

我也经历过送别。送别我的爷爷、太爷爷(他们再也没有回来),送别我的幼儿园、小学(我还可以进去,但再也不能回去了)。我也被送别过:上学、出门(几乎天天都在进行)。反正,不论是送别还是被送,滋味都不好受。

每周,这样的一幕都会上演,我还是忍不住想到:为什么以往妈妈天天送我去上学、上课,我也常常送她上班、出差,从来没有这么强烈的不舍和难过的感觉呢?她想必也很不舍吧,看着那个以前天天被自己牵着、护着的人儿的背景越来越小,越来越远,最后消失在拐弯处,心里怎么踏实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只要是经历过目送或被目送的人,心里都有底——现在我们能感知到这种情绪。送别会令我们难过,但这是成熟的路上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儿——放下。

其实,目送别人渐行渐远,就是一种放下。他会用默默的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无论是谁都会有不舍的时候,但是放下一个人,让他走,自己只是目送他离去,也必须学会。只要我们领悟了目送的真谛,就会发现:送别,真的很美。

读目送读后感篇五

喜爱龙应台并不是由于她委婉,细致的艺术手法吸引住了我,只是在她的书里找到另一个自己。

我第一次见到这本书的小说名字——《目送》,就感触颇深:或许仅仅一种行動,一种眼光,一点执念,冥冥中却包括着出乎意料的慎重考虑。“目送”看起来简易,但它连同着父母给你的爱和这些没法言表的辛酸。

我还记得她在书里提及过:自身送孩子前去英国,在检票处,她紧抱孩子,感觉自身变成孩子的阻拦,他不会再像刚进中小学的那般靠自己了。从而,我想起了自身:父母长期在外面,仅有新春佳节时才会回家了一趟,并待上几日。每一次,她们又要出门时,我便觉得深深舍不得。但是见到龙应台那样想,我便搞清楚:我何尝不是她们心里的压力呢!

人的一生何尝不是在目送与被目送中渡过的呢!仅仅我出世到现在都还没觉得到被目送的味道,向来都是我目送他人离去。有一些事儿,你不想,但就那般发生了。大大家常常不专车接送我念书,只有我自己上幼儿园的情况下,会专车接送我上放学,但是,就是我看见她们摆脱幼儿园,直至她们的身影消退在我的视野里。也有如今,父母尽管每一年都是会回家,但是陪我的世界都很短。她们的暑假仅有几日,又要忙这忙那的,陪我的世界就过虑得寥寥无几了。她们每一次走全是“鬼鬼祟祟”的,不愿被我发现了,但我已经并不是小朋友了,每一次我都是在窗边看得一清二楚。我能感受到,龙应台那时候的体会——送出小孩时的情绪,那类“有话说不出,有泪流满面下不来”的觉得。

人的这一辈子,只不过便是在一次次目送中留有一生一世的直接证据。

读目送读后感篇六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的《目送》中的一句话,读完后我不禁潸然泪下。

《目送》是龙应台“人生三书”中的第三本,此书集合了龙应台的七十四篇散文。书中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大道理,而是用平淡的语气,用真挚的情感,去诠释了亲情的含义,朴实的语言,却更能使人读下去,这也是本书的奇妙之处所在。

龙应台的母亲慢慢的老去,有时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女儿。龙应台在剑桥学院门前指着一棵苹果树,对儿子说这是牛顿那棵苹果树的后代时,儿子责怪母亲像小孩子一样。龙应台对相信和不相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跌倒时要坚强独立。对于母亲老去后的思考,关于母亲与儿子的对话,虽然都不是全新的内容,但经过龙应台的大家手笔稍加渲染,变得有强大吸引力,令人读百遍而不厌。

我们通过读《目送》这本书,可以深深地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和现在我们的不懂事,父母有一天会老去,所以我们要从现在起,尊敬父母,理解父母,不要让长大以后成为我们的借口,我们有一天也会老去,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不要一事无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让我们用最好的自己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读目送读后感篇七

龙应台的文字向来都是细腻动人,富有人生哲理的。她的文字总能给我带来心灵上的纯化,宛如一场春雨洗涤我的灵魂。

“每一个被我“看见”的瞬间,都被我采下,每一个当时都稍纵即逝,稍纵即逝。”美感真的是稍纵即逝。有时它来自于大自然的某一处。许是一片落叶翩翩落下的瞬间,许是一只母狗哺育自己儿女,每个片刻都稍纵即逝。可是,现实中的我们又有多少人与龙应台一样。善于发现美,摘录美。而我也被自己列为了忙碌奔波的一族。每天清晨面对这蓬勃的朝阳,睁开那朦胧的睡眼,醒了,叮铃铃,又放学了,周而复始。经常抱怨着人生为何如此平凡无聊,生活是那么无趣。

龙应台的这段文字给当时的我无非是一个很沉重的启示,那时的我是那么无知浮躁,甚至于连“美”都不常发现。其实当我们走在上学的人行道时,棵棵绿树挺拔直立,片片绿叶儿互相推攘,风儿刮过耳边的沙沙声,无疑是一种美。当在马路上看见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牵着手,散着步,这无疑是一种白头偕老,相濡以沫的美。野草在夹缝中顽强求生,努力生长着,这无疑是一种不懈奋斗的美。生活中不乏美的身影,只是浮躁的我们被蒙住了双眼,让这种种稍纵即逝的美逃离我们。我们要懂得发现美,享受美,温暖美。

我们生存在这浩瀚的宇宙中,生活在这温暖的行星中,生活在我们热爱的土地上,度过这我们的一生。可是又何尝有多少人懂得生命的真谛。21世纪是一个新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浮躁而忙碌的时代。想想,当我们坐地铁时,看见的都是什么?是一排排拿着手机刷微博上网的一颗颗迷茫的心。当我们知晓“3。01昆明”惨案发生,看到的又是一颗颗无知愚昧的心,他们许是为了钱财伤人性命,许是为了他们那可笑的信仰。他们在追求些什么?寻找着些什么?执著些什么?我不懂。人的一生何其漫长,我们一生都在追求着。可是有些人甚至不知道为了什么而追求。而我也不全都知晓,只是单纯的懂得了一小部分生命的意义。也许便是“爱着,懂着,真正地追求着。”正如龙应台所说:“难的是,你如何辨识寻找和放手的时刻,你如何懂得什么是什么?”

在这世间到处都是“尘埃”,遮蔽着我们的双眼,我们应该学会透过这层层迷雾看懂“什么”,知晓“何为活着。”

龙应台曾在序中这样写道:“每个人。来到“花”前,都看见不一样的东西,得到不一样的“明白”。而我来到这“花”前,感悟了人生,感受生命的真谛,感受到了从前未曾有过的宁静,只因它的文字温暖而深沉。

读目送读后感篇八

这个寒假,我读了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它,是一本适合三代人共读的人生之书。

《目送》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整个寒假,我虽然只读了其中二十六篇,却已经深深感动。

同名主打篇《目送》,给我的感受最深。这篇文章分成两个段落,第一段作为母亲,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多年间的几个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第二段,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地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对于13岁的我来说,人生才刚刚起步,还不能完全体会龙应台“目送”中饱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会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间我一定也都会经历。只是我希望以后,自己也能有龙应台的那颗感动的心,那支感恩的笔。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猛地一震,继而涌出一股莫名的伤感——华安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妈妈的心,可是,他没有再像小时候那样不断的回头,而是选择了将背影送给他的妈妈。因为,他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个依赖母亲的小华安了,他不再是那个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围的那个小孩子了,是这样吗?还是他忘记了?他没有看到,妈妈的眼神一直都随着他的行进而移动;他没有注意到,妈妈的眼神一点点的燃起希望然后又一点点的暗淡下来。

记得在作者回台湾那天,父亲骑了很破的车子送她,将她送到离学校很远的地方,原因就是车子太破,怕影响女儿的形象。而当时的作者呢?她是这样写的“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虽然她知道父亲出于好心,不想让她蒙受阴影,但她是多么希望父亲能把她送进校园啊,懂事的作者知道父亲的苦衷,没有央求,而是默默的理解了父亲,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没有追。这应该就是亲人之间的理解吧,这样的背影,凄凉且难忘。

想要珍惜这些关爱,就要从点滴之事做起,从理解做起。

读目送读后感篇九

老师让我们写一篇目送读后感,我在公交站牌等车的时候,看到了一对母子。在变灯的那一刻,母亲抓着儿子的手,但是儿子并没有跟着母亲一起走。儿子突然之间脸上有些不高兴,皱着眉头,看着母亲。母亲什么都没说,已经知道了儿子的想法。儿子将母亲的手甩开,自己往前走了。目送读后感中的感受和此时此刻的心情差不多。

小的时候看见了喜欢的东西,会兴高采烈的拿到妈妈面前,问妈妈这个我可以要吗?自己伤心难过的时候会找到爸爸,在爸爸怀中默默的哭泣。那个时候自己的依靠就是父母,会在自己困惑、难过的时候会寻求帮助。什么时候,这些都变了。《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走上了自己的路。母亲自然是舍不得孩子一个人在外边打拼,因为她明白在外面太难太难。但是没有办法,孩子总要一个人做事情,很多困难,只有自己度过才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人走。

读目送读后感篇十

《目送》是一本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

多少一幕幕人间真情被龙应台那传神的笔触,完美地记录在这一行行文字中。从与孩子的离别,到与人生中各种凡尘小事中最真切的离别,再到与父亲最后一次悲壮的离别,字里行间时一次次深情的目送,在这一次次目送离别之间,充满着世界最亲近的亲情。一个个短小的故事,一次次诠释着最动人的别离,一次次最深切的目送中,三代人的亲情一览无余。为人母的作者目送她儿子走进学校,走向独立成人的生活,深切地表达了一个母亲最真挚的心境。作者也谈论家中趣闻,与朋友,与亲人,有喜有悲,传情自然。作者又用尽笔墨,写父亲,写母亲,为那至亲之人的老去,做最后一次深情的目送。多少感人的瞬间,如照相一般记下这永恒的亲情,也有感叹生活,体会人生世界的闲谈随笔,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段作者甚至世界上所有人和亲人的人生写照,有时欣赏,有时催人泪下。

合上书,我的心中百感交集,是为世界人生事件中的冷酷无情伤感,还是为人间至亲之情感到内心的温暖?人情又是什么?是告别中一次次对亲人的目送,还是困难时心里亲人无形的安慰呢?人生中的亲情像一味神奇的中药,虽苦,然而最能治愈心灵的创伤。

其实,在每个人的生活成长经历中,都少不了亲人对自己一次次深情的目送。我的母亲和文中的作者一样,曾一次次目送自己年幼的孩子走向成熟,走向明天,自己却在一次次目送中老去,与孩子远去。每个母亲都在与自己的孩子贱贱的别离。十五年前,我是母亲怀中安睡的那个孩子;十年前,我是母亲眼中那个背着小书包跨进小学校门的孩子;如今,我提着行李箱走入寄宿制学校。回首校门,突然从一群家长之间一下子认出了母亲,她凝视着我,让我情不自禁地向她招手。从她的目送中,我发现了所有母亲目送孩子时的那一份深切的亲情,这至亲的眼神中是担忧,是不舍,是对我丝丝的牵挂。回想母亲对我的一次次目送,我领悟了这就是被多少人赞颂的亲情,是与山同高、与海同宽、亘古不变的永恒的真情。

一次次目送中,是母亲的亲情;天下的孩子,有多少母亲在目送你们远走高飞。愿你我能像龙应台一样珍惜母亲的目送,让这份亲情像陈年的酒一般继续发酵,时间越长,它就越香,越醇。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他们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我的背景渐行渐远。

读目送读后感篇十一

每次读龙应台的《目送》这本书,感想都不同,越看感触越深,越看理解的也越多。

作者貌似不着边际的表述里,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温情。

没有浓墨重彩的去扬厉爱深爱切的感受,只是随手把捡起日子里的点滴,然后,你会在无意之间被这貌不惊人的文字所打动,会报以会心一笑,会默然神伤,会被柔软的孝顺所温暖。

我对其中的《目送》一篇感触最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都能背下这段话了,我和父母、女儿和我之间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书中所描写的每一件事,我们也都曾或多或少经历过。

每个人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这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

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对自己生活的回顾和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那就是爱。

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慢慢变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

我们的一生都在目送。

读目送读后感篇十二

《目送》是龙应台的著作,在我看来,书中的故事也是我们生活的写照。

“我慢慢的、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人生怎么不是在亲人的一次次目送中度过的?曾经的我单纯、天真、可爱,躺在母亲的怀抱中,要她和我玩玩具,要她给我讲百听不厌的小故事,我十分依赖她。

后来,我与家人之间仿佛隔了一堵钢铁造的墙,母亲无法进入我的内心,我也无法理解他们对我的爱。

父亲说:“我要去出差。”第二天,母亲推开那许久没有打开的房门:“老爸要去出差了哦!”我低着头,快要趴到桌上,一声不吭。“他要出去了,快出来说声再见啊!”她又冲我叫道。我终于抬头,用反感的眼神望着她:“走就走嘛,又不是不回来。”话音刚落,他就匆匆走了。没等我说再见,只留下一阵沉重的关门声。回过神来,屋里显得寂静而冷漠。

读目送读后感篇十三

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

她们难以舍得让孩子一个人走,可是她们知道:“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闯;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所以,她们只能目送着你一个人的身影渐行渐远,慢慢消失在道路的转弯处,再也看不见……就是这样简单的目送,它包含了父母多少的挂念、似海的恩情和无私的爱,还有多少离别的无奈和难舍。

人生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的目送中离别,又在一次次的在聚首中续写着新的目送……现在我们已经到了中年,可是依旧在母亲的目送中一次次启程。

读目送读后感篇十四

拿到书的时候,沉甸甸的,每晚入睡前读一两篇,闭目思考,有时会辗转反侧,有时会带着笑一夜黑甜。温情的文字,慢慢地,熨帖着人心,有种窝心的安慰。

许是很久没有读书的缘故。当念及此段话的时候,还是心下一软,彷佛心里的愧疚慢慢融化了,似是受了天大的委屈一般。

不必追。做到好难。习惯了传统思维的我们,内心“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占据着牢固的位置,总是怕“子欲养而亲不待”,希望陪在他们身边,哪怕暂时搁置自己的梦想。我想,我就是那种无法离开的人吧。有太多牵绊,小到满屋满架的书籍,大到亲情友情,都很难割舍。曾经,为着叛逆,在高考结束时,报了南方的大学,远离家乡,离开后才知道,原来我想摆脱的不是家庭,而是父母那无时无刻的唠叨。内心,还是想在离他们进一些的地方。希望,他们目送我离开,不必追,而我,只会走到小路转弯的地方,不再远行。

“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荠’的无边着落,人知恩那个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离开她们之後,常常会觉得寂寞,彷佛被抽走了所有力量。有时会莫名其妙地走神,做事会出错。有时会忽略身边的人和事。

这是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当我们再不能为过往的遗憾一一买单的时候,彼时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凉。

有时候他会和我商量一些琐事,这也是过去从未有过的,只是恍然间让你明白,孩子长大了,而他真的老了。我变得害怕。在我渐渐长大的过程中,生命里那些莫可名状的无奈和悲凉在一瞬间将我淹没,我甚至不敢去想象将来我该如何站在我的孩子身后去正视我的苍老。

孩子将是你的生命的延续,他刚生下来时哇哇大叫,给你一个肉肉的细小的背影;他三岁时调皮得让你抓狂,给你一个满地乱爬的背影;他七岁时你担心他那乱七八糟的数学成绩,他给你一个很不甘的背影;他十三岁时你担心他从别的地方看到不该看的东西于是尝试着和他交流,而他仿佛对此不屑一顾,只给你一个很倔强的背影;他十六岁时不搭理你,永远只给你一个消瘦的背影;他二十岁时飞扬跋扈得仿佛整个天下都是他的,而你的所有劝诫全都成了废话;他三十岁时你几乎要用年来做单位用以计量和他见面的频率,他一直给你一个忙碌的背影;他四十岁时你已经老得满脸褶子走不动路了,你行动不便,偶尔还会尿床,你在这时候回过头望望,这一辈子,望到的全是他的背影。而当他终于真切地望着你的时候,你已经快不行了,你看着他哭,你笑,你知道,他是你的延续。

读目送读后感篇十五

我喜欢龙应台,喜欢她当年大声质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豪气,喜欢她“水泥地里种花”的决心,喜欢她毅然辞官、回归书桌的果敢。她的文字总是那么的动人,时而锋利,时而温婉,时而脆弱,时而感伤,时而朴实,时而华丽。如今重拾她十几年前的《目送》一书,内心再现一股莫名的感动。

《目送》中有七十多篇散文,记录的都是日常小事,却满纸温情,仿佛走进了她的生命,感受她目送父亲去世的悲痛,感受她目送苍老母亲背影的忧伤,感受她目送儿子远去的怅然……呵,生命中,该有多少刻骨铭心的目送!

最爱读开篇散文《目送》。里面写到,儿子华安十六岁那年,作者在机场目送儿子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她冀待华安消失前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也没有……读到这里,不由得想起她在《为谁》一文中有这么一句:“油米柴盐一肩挑的母亲,在她成为母亲之前,也是个躲在书房里的小姐。”想到在汹涌的母爱面前,她竟能毅然收敛起满腔的骄傲和锐气,委屈地选择让步,竟油然而生一种莫名的心痛。然后,又想到自己读大学时每次父母送我去车站,我也是头也不回的。想到我的父母可能也像龙应台那样站在小路的那一端,看着我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当父母久久伫立,远远目送我乘坐的大巴渐行渐远时,是否也会怅然若失地感慨:“四顾苍茫,唯有目送”。而彼时,我可能正坐在车上与女伴聊着假期乐事!

我知道,直至我的背影完全消失,父母才会停止张望,怅然离开。我也知道,只要我一个回眸,他们就会欣慰万分。但是任性的我依然选择不回头。是的,为什么要回头?为什么要让他们牵挂?为什么不能留给他们一个坚毅的背影?我不回头,并不表示忽略。我不回头,只是要让他们知道,我能,而且必须能独个走好前面的路。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前面的路还很长,我还将不断往前走,我会牢记与珍惜背后那些从高大到佝偻的身影和他们充满期待的目送的眼光,带着爱和释怀,继续不断往前走。

读目送读后感篇十六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人生总有分岔口。在大道上父母与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选择最合适自己的那条路。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爱给他们,不要远远地望着他们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感谢龙应台的这篇散文,是她让我读懂了老一辈内心的凄凉与无奈!是她让我知道在以后的日子里应该怎样去对待我的亲人,爱人和孩子!怎样让我们的人生少一些不必要的遗憾!

可以说读一本她的书,就是读一遍人生。

读目送读后感篇十七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龙应台的《目送》。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话是“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作者的儿子准备离开台湾,去国外念书时,送儿子离开时,儿子的背影。随着丈夫的离去,剩下的只有龙应台自己一个人。通过儿子的背影,我感受到了与儿子之间亲情的纽带,尽管只是背影,但也表现出儿子离开时独立坚强,不希望父母担心的背影。或许这是亲情,在与不在,不强求,只求能目送你远离。

这本书最感动我的故事是描写母子之间亲情的故事,从年少时的懵懵懂懂到青春期的叛逆、再到长大后的追求独立,这些成长的故事,与我们又是如此相似呢。而应台也详细写道,她与在国外念书的儿子的通信方式之一是互相写信,这样漫长又略显浪漫用心的交流方式,确实是很真挚的交流,而我现在似乎已经很难愿意拿起笔写下一封信交给朋友了。“从前时间过得慢”,却与现在的快节奏生活格格不入,但也不是未曾没有想过拿起笔和纸,写下一纸情书,贴上用心挑选的邮票,投递到附近的邮箱里,让这封信漂洋过海随风而去,去到父母、朋友的身旁。

自从上了大学,与父母不在一个城市。每次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见到他们。与他们的交流几乎变成了在微信视频聊天。生日时,发一句生日祝福话。这样的交流方式与面对面聊天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样我们的沟通是碎片化的,几乎只有在想起来了之后,我们才可能会想起电话另一端远在家乡的家人,而微信上经常聊天的的却是天天见面的舍友、同学、或者素未谋面的学习伙伴。而远在另一边的父母为了不打扰到学习,所以几乎不会主动发消息。所以,我每当我想起家人,首先必定会打开微信,点开家庭群,找到最近的照片,迫不及待地分享给他们。虽然他们少有回复,但是我知道他们有在认真看。

每次离家上学,都是父亲送我来高铁站。其实,我每次进去前都是和父亲提着行李箱和我一起等车,嘱咐我这个东西带了吗?那个东西带了么?然后在发车前5分钟,就让车站外的父亲先回去,于是就隔着玻璃看着父亲的背影渐渐远离,而我也不得不回头,走向即将驶往学校的高铁。这样,我希望以后都能一直看见父亲的背影,每一次都能来高铁站送我,让我安心的离开。

看了《目送》之后,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可以每次回家,跟在他们身后,看见父母幸福快乐的背影。看着他们相亲相爱。

读目送读后感篇十八

龙应台在《目送》中刻骨铭心地叙述了她眼中的生离死别,道出了她对亲情、友情最真挚的感悟。每一字、每一句都仿佛在用灵魂诉说着经历生死之后的悲痛与思考。而我最能真切体会到的是这难言而又深沉的母子之情。正如她所写:

是啊,我们的人生终究只是别人眼中的故事,而这次故事的主人公是我们和自己的母亲。这是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而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当我们为曾经的过往感到遗憾的时候,彼时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凉。

关于爱的文字有太多太多,并非每个人所写都能唤起人们的共鸣与感悟。《目送》却用朴实而真挚的文字牢牢抓住了我的心,甚至有时它又像一把刀一样,会在不经意间隐隐地将你刺痛。”不用追“代表了母亲的理解和无奈,这最纠结的情感便是龙应台想要表现出的母爱,而这也成为了让每一位读者感同身受并深陷其中的理由,或许这就是龙应台想要告诉我们的生活与生命的本真。这些温情的语言,如纯净的溪流缓缓地滑过我们内心的每个角落,使我们深陷尘世羁絆的心灵一次次得到解脱和自省。

她写自己父母的种种,以女儿的角度感受父母的爱。他写儿子的种种,以母亲的角度表达她作为父母的爱。她经历了人生的种种,体会过角色轮换的辛楚,所以她对亲情的理解是那样真实而又深刻。每个人都能从中体会,却又并非所有人能够完全体味。只有真正有所经历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所以,《目送》是可以伴随每个人一生的书,在你人生的不同阶段,你所体会到的必然不尽相同。想必只有当你也感受过世间百态,尝遍过人间冷暖,方能真切体会到蕴含在这本书中的浓浓的羁绊。

人的一生总在情中度过,所以人很容易被情所左右。有人曾为了爱情放弃一切,却在亲情这条路上迷失了自我,失去了本真。养儿方知父母恩,我们还体会不到为人父母目送自己孩子远去的酸楚,但我们定能体会到父母在我们身上的用心良苦。爱情的美好值得每个人去追求,但亲情的伟大更永远不能忘怀。龙应台在《目送》中描绘的点点滴滴都在叙述着她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的快乐与忧伤。对于父母不幸的遭遇,她只能无奈地接受与承担,但对于我们来说,能做的还有很多。我们大多数人的父母安好,生活幸福,就更加应该趁着岁月的齿轮还未转过那一刻之前,把对父母之爱的理解付诸行动之中。”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苦涩并非人人都会经历,但当不幸来临之时,又会有多少遗憾之人痛哭流涕。如果不幸之前满是幸福的痕迹,那不幸并非再是不幸,而是幸福的延续。

读过《目送》,你所体会到的不仅仅是亲情的千姿百态,你对人生也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思考。人生不过生死,说说容易,但其实你也只能经历几次,而每一次带给你的只有难以想象的悲痛。人在悲痛中成长,这便是人生。生死永远是藏在人们心中的话题,不会轻易谈及,却总会避无可避。看透生死并非合理地追求,但能感悟生死却应该成为每个人一生的夙愿。不要以为你还年轻,生死太过沉重,年轻的生命往往会更加容易逝去。如她所说:”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人生短暂,在你珍惜人生中每一种情愫时,不要忘了爱惜自己的生命,因为情感只能用生命去体味。

最后我仍想用书中的一句话结束我对于亲情、对于生死的讨论。

但愿我们都能在离开前弄懂。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16492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