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教案及反思(专业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9 04:36:35
五柳先生传教案及反思(专业17篇)
时间:2023-12-09 04:36:35     小编:紫衣梦

编写教案需要不断反思和修正,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环境的变化。教案中应该明确教学方法和手段,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有效性。通过学习范例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五柳先生传教案及反思篇一

我心目中的'好课该具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勃勃生机,所以我苦口婆心地讲了课堂上踊跃发言的种种益处;我也创造了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给予赏识,并以加分“相诱”。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是除了寥寥几个平时比较活跃的学生发言,其他学生总是“金口难开”、“冷眼旁观”。这个学期就是活跃分子也有几个变得甘于寂寞,语文课堂逐渐变得“清风乍起”、“水波不兴”,为此我大伤脑筋,然而今天为什么出现另一番景象呢?我不禁沉思了!

五柳先生传教案及反思篇二

《五柳先生传》是一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体会本文的写作方法,首先从读中让学生体会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初步了解五柳先生,然后通过师生互动讨论的方法更加深了对五柳先生的了解。不足之外还在于我的教学观念更新得仍不够彻底,还未完全从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希望今后更加努力。

五柳先生传教案及反思篇三

今天我讲授了《五柳先生传》一课。

课上,我把课文分成九个小组,从解题、介绍作者到课文内容、结构、中心进行讲解。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准备好讲解内容,脱稿进行讲授。他们逐句逐段翻译课文,再讲解实词,分析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问题,然后分析句子的作用。这节课,学生讲解条理清楚,使重点知识落到了实处。

这节课让我知道了学生的实力,只要给足时间,教会方法,学生就能讲好。脱稿讲课一直是我的梦想,经过我与学生一年半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这让我又有了信心。相信只要我努力,就一定学有收获。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是:台上学生讲得精彩,台下学生听得不太用心,笔记做得不认真。缺少提问的环节,导致所讲知识落得不实,考试成绩不理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重视提问环节,与课堂评价联系起来,提高学习效率。

这几天的文言文教学,我越来越意识到课堂上学生的精彩表现并不代表学生学会了知识,要想真正学会知识,就要抓好每个环节,不仅关注台上学生,更要关注台下学生学习情况,以确保学会知识,记好知识点,做到学以致用。

五柳先生传教案及反思篇四

《五柳先生传》是一篇文言文自读课文,在课文翻译上不要求做逐字逐句解释,只求意译。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主要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人物精神境界的体会。

基于以上要求,我把课文放手让学生自己处理。

文言文的读是很重要的,读通、读懂是一个循序的过程,我让学生听读、自由读、朗读、适时点评,在读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掌握了文章的语言特点,多用否定句,而且句式整齐,有的同学更己通晓了文意,这样,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就轻车熟路了。

学生在理解课文中,提出了一系列难懂的问题,有的问题同学们通过思考能迎刃而解,而在人物形象的理解上不易懂。我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件上分析人物,“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在读书中得到的是精神愉悦;“性嗜酒”“期在必醉”写他率真放达,“环堵萧然,晏如也”他安贫乐道,“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他自得其乐,淡泊名利,对平平淡淡生活细节的叙述,生动地刻画了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为了更深刻地认识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精神风貌,我想到了多媒体,在这课的资源中,有一段视频,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悠然自适的情形,我让同学们观看,品味人物的精神境界,我由此又想到了一句话并告诉同学们:是真名世自风流,作者有才学而不拘礼法,活得自然,活得洒脱。

本课学生不仅学会从课文本身理解人物,也体会到这是一种社会生活状态,是赞是否,同学看法不一,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再想到当今社会,我不知不觉对学生的人生观进行着一些渗透。

学生需要开扩的视野,需要有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这是我在教学本课的一点粗浅认识。

五柳先生传教案及反思篇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优美,在阅读中积累。”

“读”是“感”的基本前提,无“感”就无“悟”。《珍珠鸟》是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老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以丰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我”与珍珠鸟相处的和谐与温馨,揭示了“信赖,就能创造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内涵。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课文内容,创造美的画面,美的意境,引发学生美的感悟,美的情感。借助朗读、反复品读,感受形象美,品味语言美,留足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揣摩,读中品味,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读中进行积累。

一、以读为本,读中增情。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

教学中,我以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并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不断变化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以悠扬的音乐、美妙的画面将每一个学生带进课文的情境中,以感情朗读把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淋漓尽致地展露出来。在教学第3自然段时,告诉学生这是一段精致的文字,用心去读读,在描写珍珠鸟可爱样子的词句上做记号,并多读几遍。学生交流体会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品读、比较读。一番反复感情朗读之后,学生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一只人见人爱的小珍珠鸟了然心中。

二、以境助读,境中动情。

感情朗读不仅是体会课文思想的有效方法,也有助于学生情感的熏陶。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幅幅温馨的画面、悠扬的音乐为一体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地将学生的主观情感移入了文境。如在教学第6自然段时,打出课件,小珍珠鸟甜甜地睡在作者肩上这一幅温馨的感人画面出现在学生眼前,“多么温馨的一幕啊!此时小珍珠鸟已经把作者当成什么!”学生交流后,“让我们再美美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这份美好,留住这份美好!”《摇篮曲》的音乐缓缓响起,学生伴着音乐美美地读文。此时,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已不单单是理解阅读了,而是带着对和谐的美好境界的喜爱、赞美去读,以情促读,以读促情,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达到更高境界。

三、在比较中培养欣赏语言能力。

读书时多做比较揣摩,有助于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进而感受语言。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对出示的两个句子进行比较,“拨开绿蔓一看,正是这只小珍珠鸟。”“拨开绿蔓一看,正是这个小家伙!”通过读、比较,学生感受到了“小家伙”是对人的称呼,此时作者已把珍珠鸟当作自己的小宝宝、小朋友,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不言而喻。让学生具体真切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进而学会赏析的方法,使学生养成阅读时善于思维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培养学生分析欣赏的能力。

四、在说中体会。

信赖是一座桥,让我们心灵相通;。

信赖是一首歌,让我们在快乐中歌唱;。

信赖是一抹阳光,让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

信赖是一盏灯,——————————。

-------------------------------------。

学生有感而发,“信赖是一盏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信赖是一杯茶,消去了夏天的炎热”多么精辟,多么传神!学生的发言中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爱的力量在学生的生命活动中又一次得到了催生,相信爱心的滋润一定能够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熟则能悟,悟则能化。结合语境、结合情感的积累易于被内化。只要我们坚持在学文的各个环节中,把积累与读中领悟,读中品味结合起来,一定会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的内化。

五柳先生传教案及反思篇六

《五柳先生传》是八年级语文的一篇文言文,在教这篇课文之前,我对采用什么样的教法进行了一番琢磨,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有成效呢?秉承我县开展的“高效课堂”的宗旨,结合我所教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对以往的教学流程进行了一些修改,经过教学实践后,我觉得对学生掌握所学能有不小的帮助。

在上课的时候,我首先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情境导入、简介作者并了解传记,接着我就用课前设计的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想了解一绿赵鞅氏碌奈辶壬呢?他是否也是一个另类的人?)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相关注释去疏通文意,并引导学生分组交流互助,并准备小组交流质疑。

紧接着,我就在黑板上设计一些文中注释里没有解释的词,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行进中通过推敲其文意来解答,不一会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上台来解答,这是我在设计这一教学流程所没能想到的,经过师生评议得知学生对这些词语的解释绝大部分都比较正确。这能使学生在这一个环节中感受到了参与的快乐,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再接着是让学生质疑还不会翻译的词句,让学生互助解答,教师进行适时的引导和点拨,并采用师生共评共议的方式进行,学生从研讨中懂得了疏通文意之法,这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也调动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热情与兴趣。

疏通文意之后,学生朗读的效果就比之前所教的学生好得多,我在听学生读后进行些点拨,学生可以说是一点便通。接着我又播放相关的朗读视频,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把握节奏,注意体会其中的感情,很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更上了一个台阶。

这第一节课一下来,我就觉得很轻松,学生也觉得学文言文并没有那么难。再后来的第二节课中,文中所有研讨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多数学生在课堂里就能把全文背诵下来了。

通过这次教学,我感到自己在教学文言文这一块变得轻松了,这都是比较好地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互学所产生的效果。当然这其中也有不足之处,也许对个别学习程度差的学生的关注度就不够,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的弥补协调才行。

五柳先生传教案及反思篇七

文章不仅语言鲜活,而且符合儿童的语言特点。在设计整个教学环节时,我认真仔细的研究了教学参考书,反复朗读了本课教材,设计了种.种朗读形式,这种设计完全符合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中以读为主,把文章读通、读顺、读出相应的语气,在读中感悟故事所蕴涵的意义。因此,在教学时我时刻没有忘记这一点。但是,由于上课时调控能力不当,读的遍数不少,但却没有达到我的要求。比如,在教学大海美极了这一段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出大海的美来,但找了几名学生来读,都读的不怎么样,这时我应该范读再指导学生来读,共同感悟大海的美丽,但我害怕耽误时间,只是匆匆的一句“你读的很美”就打发过去了。语言是体现情感的符号,文章本身就是情感和思想的载体。一篇文章通过语言描述所塑造的动人情节或优美景色,往往会给学生情感的陶冶。我却轻而易举的就把这种“情感的陶冶”给抹杀了。

本次教学也有闪光之点。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方面,引导有方,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第一:小露珠到大海后会看到什么?学生的回答是:看到可爱的'海豚,凶狠的鲨鱼,自由飞翔的海鸥……第二个精彩点是:少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很深,如:你从小露珠身上学到什么?答:学他的坚强、勇敢、历尽千辛万苦向自己的目标前进!

五柳先生传教案及反思篇八

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导入。

师:这一学期,我们还学习了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游记》,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现在让我们从作者写的自传《五柳先生传》中,更直接的认识陶渊明。

新授。

总结。

作业。

1、背诵文章。

2、把拓展的内容收集到课外知识本上,并再收集2个。

课文节奏划分: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传教案及反思篇九

《谈读书》一文是英国作家培根的著名随笔,本文短小精悍,但论述范围十分广,语言极其简练,几乎每一句都是名言警句,而且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增强文章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把指导学生品析文章语言以及学习文中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作为教学重难点,并设计以下教学环节:(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2)、再读课文,品析探究(3)、小结归纳,拓展延伸。

在授课过程中能较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通过层次清楚的板书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思路以及明确文章的论证方法,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课堂上能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品析语言,总结收获,通过拓展延伸这一环节让学生接触课外的'知识,从中找话题谈看法,让学生学以致用,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考虑初三学生的应试需要,在授课过程适时教给学生答题方法,如在“找话题,谈看法”环节,指导学生应先确立鲜明的观点,再找到有力的论据,并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来完成对话题的论述。这就是议论文考查开放性题型时应注意的应试技巧。在与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不随意否定学生的看法,致力于创设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

五柳先生传教案及反思篇十

《五柳先生传》是一篇文言文自读课文,在课文翻译上不要求做逐字逐句解释,只求意译。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主要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人物精神境界的体会。

基于以上要求,我把课文放手让学生自己处理。

文言文的读是很重要的,读通、读懂是一个循序的过程,我让学生听读、自由读、朗读、适时点评,在读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掌握了文章的语言特点,多用否定句,而且句式整齐,有的同学更己通晓了文意,这样,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就轻车熟路了。

学生在理解课文中,提出了一系列难懂的问题,有的.问题同学们通过思考能迎刃而解,而在人物形象的理解上不易懂。我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件上分析人物,“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在读书中得到的是精神愉悦;“性嗜酒”“期在必醉”写他率真放达,“环堵萧然,晏如也”他安贫乐道,“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他自得其乐,淡泊名利,对平平淡淡生活细节的叙述,生动地刻画了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五柳先生传教案及反思篇十一

《五柳先生传》是一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体会本文的写作方法,首先从读中让学生体会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初步了解五柳先生,然后通过师生互动讨论的.方法更加深了对五柳先生的了解。不足之外还在于我的教学观念更新得仍不够彻底,还未完全从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希望今后更加努力。

常言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在本节课中,第一层次通读疏通文意。第二层次通读探究文理。第三层次品味意境。当今社会正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说到底也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文眼”、“字眼”、“词眼”、“句眼”、“段眼”等。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训练的结果。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也是需要训练的。一方面要有老师的指导(训),另一方面要有学生的自主学习(练)。但训练方式不是大搞题海战术,而是要集中体现在三两个精炼的课堂提问中,通过师生互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在这方面做出了较好的尝试。

五柳先生传教案及反思篇十二

上午好!很荣幸能在这里为大家解说我的一堂课,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给予批评和指导。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2课―?《五柳先生传》。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大方面来对本课进行分析。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名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这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但内涵深刻。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课标要求,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在多层次诵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为此我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诵读,识记文言文字词音、形、义,能够扫清文字障碍,自主疏通文意,把握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文言知识,形成学习、分析文章、把握主旨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分层四步读书法,即通过初读―诵读―品读―延读的程序,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师巧加点拨,让学生了解人物志趣、生活状况、性格方面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风貌;教会学生辨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而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为?

教学难点: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为了引导学生整合资料、与文本对话,我设想通过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这一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把握人物性格及精神。这就是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第一层次,初读,疏通文意;第二层次,品读,探究文理;第三层次,诵读,加深理解;第四层次,延读,写个人小传。在此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客观辨证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第一环节,由教师诵《桃花源记》导入新课,首先教师诵读几句《桃花源记》中的句子让学生猜,引出陶渊明。再让学生齐背学过的他的《归园田居》,目的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然后引出陶渊明。并思考陶渊明笔下的五柳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环节,采用分层四步读书法,全面学习课文内容,并从深度广度两方面拓展文本内容,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第一层次:初读,正音,疏通文意。

1. 听老师配乐朗读,和自己预读的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准确把握句子的节奏,给学生渲染一种优美的意境。

2. 听完录音,教师指导文言文的读法。即根据词语的意义把握句子的节奏,根据教师的读法指导让学生练读。

3. 指名读课文、正音。在正音的同时,让学生迅速的书空,以加强学生对于字词的记忆。

4. 理解文意。在这里我安排学生开展活动“请让我来帮助你”。让学生边自由读边将文中不懂的词句找出来,向大家质疑问难,由学生互帮互助来完成,困难教大的由老师指点。借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和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空间。

第二层次:品读,探究文理。力求学生全面感知文本,并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内容。为达到这一目标,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即三读。

1“爱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

2家境贫寒为什么还“嗜酒”?

3“常著文章”为什么“自娱”?

以此让学生了解这些都是“五柳先生”的志趣,明白他志趣高雅。再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五柳先生’的?”然后板书归纳,让学生全面深入感知文本;最后是品读情感.让学生理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情怀和安贫乐道的品格。安排这三品,就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五柳先生的内心世界,体会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五柳先生所特有的思想情怀,并力求在品读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火花.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强化朗读,在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二读,开展“我当法

官巧断案”的活动探究问题.把历史上对五柳先生评价的人物和陶渊明,作为原告和被告,根据事实证据断定:五柳先生是否是陶渊明?让学生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和我们了解的陶渊明的形象加以对比,明确本文实为陶渊明的自传。

第三读:学生对人物的褒贬,反映了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也反映了学生的价值取向,为了在本文思想内涵和学生价值取向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我安排了“跨越时空面对面”这一活动,让学生假设陶渊明跨越了千年来到了我们面前,说出你想对他说的话。在比较苏轼、周敦颐、陶渊明的作品和对生活的态度中,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认识五柳先生,学习他精神、性格中进步的方面,树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价值取向。

第四层次,诵读,加深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积累背诵经典文章及段落,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在熏陶感染之中完成个人的独特体验。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试背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四层次:延读,写个人小传。这也是为了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进而产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意识。我把这个写作训练命名为“猜猜我是谁”,即展示学生所写小传,让大家猜猜写的是谁。既培养了学生写人物时要抓住特征表现个性的能力,也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第三环节:小结。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作结。

本文以自传的形式,从性格、爱好、生活三方面展示了作者的志趣和人生追求,这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的一次重要观照,也是教学本文的核心内容。为了体现这一核心,我选了图画式板书形式,以五柳先生的性格、爱好、生活为切入点,以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之志为重要支撑,将本文内容的丰富性和图画式板书的直观性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借助板书这一窗口,形象解读文本内容,深入感悟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最终完成学习目标,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五柳先生传教案及反思篇十三

为了更深刻地认识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精神风貌,我想到了多媒体,在这课的资源中,有一段视频,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悠然自适的情形,我让同学们观看,品味人物的精神境界,我由此又想到了一句话并告诉同学们:是真名世自风流,作者有才学而不拘礼法,活得自然,活得洒脱。

本课学生不仅学会从课文本身理解人物,也体会到这是一种社会生活状态,是赞是否,同学看法不一,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再想到当今社会,我不知不觉对学生的人生观进行着一些渗透。

学生需要开扩的视野,需要有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这是我在教学本课的一点粗浅认识。

五柳先生传教案及反思篇十四

所谓课上的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

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既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苏霍姆林斯基在“兴趣的秘密何在”一文里对兴趣的源泉作如此阐释,对我们的课堂应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

课堂要引起学生的兴趣,除了教师的语言幽默、知识本身的趣味等等原因,还有很重要的就是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表达欲望。让他们自己主动地开启自己的思维,在课堂里高速运转,积极表达,体验创造的快乐。换句话说就是要能在课堂上引爆学生的思维。

笔者在今天上课的时候就遇到了这样的切身体会。

今天上的课文是《五柳先生传》,先带着学生复习了上学期所学陶渊明的诗文和陶渊明的生平思想等知识后,我带着学生直接进入文本的'学习,首先让学生自己试读课文,疏通文句,几分钟以后,我问有没有学生愿意试读,无人举手,索性我就钦点,正好这个学生上课态度上一直有些故意取宠之嫌,他有些哼腔的快速低声的读完课文,夹杂着读错了两个字。我问其他同学可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样?有没有可以改进的?下面鸦雀无声,我再次鼓励,仍无人应答。这样简单的问题没人发言,顿时我心里燃起一团火,虽然被理智压住了但后面的译读和互相质疑环节也是生硬结束。每次课堂效果不理想总会让我很难过很失落。课后,我愤恨学生到了初二后的课堂发言的消极被动,也在反思自己的失误。也许正是因为简单,已经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燃起他们求知的渴望,克服困难的成就感。还有这篇文章我没有事先布置预习,虽然文本不难,但简短的几分钟内让他们不仅要读好还要评出怎么读,实在是有些为难。痛定思痛,我在课间及时调整上课策略。

课堂上,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首先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给学生品尝到战胜的成就感,同时问题又应该基于一定的知识背景,不能过易过难又不能过急,应当在新旧知识的切合点把握好它的度,让学生的思维变成一种力量,促发自己的主动创造意识。

五柳先生传教案及反思篇十五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晋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请大家将书本打开,一起读课文。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字正腔圆,但是老师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点味道,你们觉得少了什么味道呢?

生:我觉得少了闲适自得的味道。

师:怎么能读出闲适自得的味道来呢?

生:我认为应该多读课文,了解他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生自读)。

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师:这个同学很聪明,我们朗读的时候节奏不要快。大家齐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的悟性真高,这一遍就读出了味道。接下来我们继续理解课文,请同学们先看一下这些词语的含义:

(屏显)。

亲旧知其如此曾不吝情去留。

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

因以为号焉亦不详其姓字。

短褐穿结好读书,不求甚解。

生:“旧”这里是旧交、旧友。

生:“曾不吝情去留”的“去”是“离开”。

师:现在呢?

生:到某个地方。

生:“或置酒而招之”的“或”在这里是“有时”。

师:现在的“或”呢?

生:或者。

生:“造饮辄尽”的“造”意思是“往、到”,现在的意思是“制造”。

师:“制造”,请坐。

生:“因以为号焉”“以为”是“以之为”。

师:真不简单,把省略的部分补足了。“以之为”是什么意思呢?

生:用什么东西作为。

师:对吗?宅边有五棵柳树,把这五棵柳树作为自己的号,是“用”还是“把”?

生:把。

师:也就是“把……作为”,现在是什么意思?

生:认为。

生:“亦不详其姓字”的“详”是详细地知道。

师:“详”就是知道的意思,而现在的“详”是“详细”。谢谢!请坐。请这位女同学来说说。

生:“短褐穿结”的“穿结”是衣服的补丁。

师:哪一个词是补丁?

生:“结”是“补丁”。

师:好读书,不求甚解?

生:最后一句的“不求甚解”就是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师:现在我如果表扬你,说你读书不求甚解,你高兴吗?

生:不高兴。现在可能是读书不严谨的意思吧。

师:读书浮光掠影,请坐。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组词语有一个共同点?

生:我认为应该是古今异义。

师:我们把这八个古今异义词弄清楚了,就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下面我们了解古今异义的知识。

(屏显)。

古今异义指一个词语在文言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与在现代汉语中意思不同的现象。

这种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

语言的演变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等形式。

(生齐读)。

师:其实,这不是新的知识。同学们学过“长河落日圆”吗?“河”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生:黄河。

师:在古代汉语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的“河”呢?

生:河流。

生:妻子和儿女。

师:现在的“妻子”就专指丈夫的配偶,词义缩小了。“涕泗横流”中“涕”是指什么?

生:眼泪。

师:现在呢?

生:鼻涕。

师:词义转移了。弄清楚古今异义的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语句。下面我们继续理解课文内容,请同学们对照课文注解来“说读”课文。就是看着原文,说出它的大意。比如: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字号。就像这样说下去,如果哪里说得不够有把握,请做好记号。下面请同学们自言自语地说起来。

(生说读,师巡视)。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有问题吗?

生:有。

师:有问题才是真正地学习了。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大胆地提出来,好吗?

生:最后一句“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中的“欤”。

师:请你来帮助这位同学。

生:这个字在古代相当于“呢、吗”这种疑问性的词语,放在句子的末尾。

师:有同学追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他是在表示自己是在古代圣贤之王统治下的人民。

生:但是。

师:但是表示转折,很好。还有问题吗?

生:倒数第二句“以乐其志”。

师:请这位同学来帮助你。

生:我觉得这里是说五柳先生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以此来享受自己的志趣。

师:她把“乐”翻译成享受,在这种乐趣中感受到快乐,意译为“享受”,句子很通顺,请坐,谢谢你!

生:我不知道这个“黔娄之妻”它是不是可以翻译成:齐国勇士的妻子。

师:黔娄是一个人名。

师:这个问题问得真好啊,有没有哪个同学能够回答他?

(生沉默)。

师:黔娄是古代的一个隐士,他拒绝高官厚禄的聘用,他的妻子非常理解他,赞美黔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引用他家人对他的赞美与他妻子的地位无关。懂他的人对他的赞美,那才是真赞美。

生:第一段的“闲静少言”是说他不善言谈还是什么?是不是贬义的意思呢?

师:这里不是贬义,因为在东晋时期,很多士大夫很多文人喜欢聚到一起清谈、空谈,而他却是“少言”,不怎么说话,没有贬义,是说他有自己的志趣。我们解决了这样一些翻译中的问题,同学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下面我们就结合课文内容来说一说五柳先生的特别之处。

(屏显)。

生:他性情比较直率,去人家喝酒,想喝了就去,喝完了就走。

生:直率。

生:愁。

生:五柳先生很贫困,他衣服上有洞有补丁,但是他却安然自若,一点也不慌张,我觉得这个很特别。

师:他的心态很特别,吃不饱,穿不暖,但是依然安然自若。

生:在那个年代,别的人都追求功名利禄,五柳先生却不慕荣利,我觉得这点很特别。

师:你很敏锐。他的心境、志趣很特别。

生:他“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师:读书很特别。

生:我觉得他给自己取字号的方式很特别。没有刻意的雕饰,就因为他的宅边有五棵柳树,就自号为五柳先生。

生:他特别喜欢写文章,但是自娱自乐。

师:这个有什么特别的呢?

生:他虽然吃不饱穿不暖,但是他还是坚持自己的一些爱好。

师:请坐。食不果腹,但是仍然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当时很多文人写文章是献于公卿之家来博取功名的,五柳先生写文章是自娱自乐的,很特别。

生:陶渊明。

师:为什么?

生:结合陶渊明写过的一些诗作,发现虽然写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但是抒发的感情是一致的,都是追求那种平淡闲适的生活,不追求功名利禄,所以我认为这里说的就是陶渊明自己。

师:你能不能说一下他诗作中的某一句诗,来印证一下?

生:《饮酒》里面有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请坐。悠然、恬淡,和这里所描绘的是一致的。还有吗?

生:我们以前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描述了陶渊明所向往的那种闲适恬淡的生活。

师:他期待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和《桃花源记》中所寄托的社会理想是一样的。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并且能够把以前学过的知识迁移过来,这是一个很好的读书方法。

生:这篇自传中没有写这个人的名字,而且没有交代这个人的生平事迹,只写了一些小事来显示他的志趣。

师:她说了两点,故意隐去他的姓名字号,含蓄之美;不写大事写小事,表现人物的生平特点。

生:我觉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没有太多的修饰,很自然,很率真。

(生读“环堵萧然,不避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宴如也”。)。

师:从哪些方面来写他穷?

生:吃、喝、穿、住。

师:还有一些地方也写他穷的。

生:家贫不能常得。

师:想喝点小酒家里没钱。从这些方面来极度渲染他的贫穷,他哭穷的目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用他物质上的贫乏来衬托他精神上的高尚。

师:他用了一个词:衬托。这里写“贫”,是为了突出他贫贱不改其志,愈贫,他的人格、他的坚守愈是高贵。(板书:写贫贱安贫乐道)。

课文里还提到了一个人——黔娄,陶渊明把自己比作黔娄这一类人,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们都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

师:他们具有共同的品质。还有别的原因吗?可以看课文注解。

生:都是隐士。

师:身份一样。但是我以为有更深层次的含义,请同学们看资料介绍。

(屏显)。

黔娄,战国时齐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聘他任宰相,黔娄以立志清守,不意仕途而拒绝;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以无功不受禄而拒绝,他是一个不受卿相之聘的高人。

黔娄贫困一生,死后停尸在破窗之下,身着旧袍,垫烂草席,盖的短衾竟不能蔽体。

(生齐读)。

生:他可能为了表明自己也和黔娄一样,坚守自己的操守,淡泊名利。

师:陶渊明想表达的意识是说:我即使贫穷一生,也断然不会改变我的节操。所以在这里写黔娄表现诗人清高坚守的决心(板书:比黔娄清高坚守)。

我们看,黔娄死的时候盖的短衾竟不能蔽体。黔娄死后,孔子的弟子曾参前去吊唁,发现这个被子太短了,黔娄的脚露在外面,这是不合古代礼仪的。曾参就建议把被子斜过来盖。黔娄之妻说:先生生前一直是很正的,我不能在他死后让他不正。黔娄之妻是真正懂黔娄的,这个“正”字特别有意味。所以我觉得陶渊明在这里表达一种清高自守的决心,他的内心其实是有一种正气的,不为世俗所左右,不为艰难所左右,因此《五柳先生传》还是一曲正气歌(师板书)。多少文人改变自己的操守去迎合,去附庸,但是他没有,因为内心有正气在。

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这篇文章有172个字,但是用了9个“不”字,请同学们把带“不”字的词语圈起来,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你觉得这样一篇短小的文章,用了这么多“不”有什么用意吗?

生:我认为是为了表现他坚定的信念。

师:表现他坚定的信念就用“不”吗?好像不仅仅是如此。我们来看看把“不”去掉怎么理解。

(屏显)。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师:慕荣利是指哪些人?

生:世人。

师:求甚解的是哪些人?那些好清谈、空谈的人,他们寻章摘句、咬文嚼字。吝情去留是当时的社会风气,明明想走又不走。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是当时社会的众生相,当时的人都在追求功名富贵,而五柳先生用这个“不”表达的是他的决心,这其实就是陶渊明在与恶俗的世风、糜烂的社会现实高声地说“不”。所以,文章用了那么多的“不”是有深意的,是为了表现他的特立独行,他与这个社会、世风、人情是不一样的(板书:用“不”字特立独行)。

刚才有位同学说贫贱是衬托安贫乐道,比黔娄是衬托自己的清高坚守,前面是反衬,后面是正衬,用“不”也是反衬。所以衬托是本文的主要的表现手法(板书:衬托)。

(屏显)。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事物作陪衬,这种表现手法叫“衬托”。用衬托手法来写自传,既起到了强调作用,又显得含蓄内敛。

(生齐读)。

生:投江。

师:这种行为让我们敬畏,但是我觉得陶渊明比他做的更好。陶渊明隐居以后追求自己高尚的精神生活,追求自己精神境界的超脱,所以陶渊明给我们后代的知识分子营建了一个精神家园(师板书:精神家园)。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做了四件事:

(屏显)。

细读。

析读。

说读。

吟读。

我们通过吟读来感受文章的音韵,通过说读来理解文意,通过析读来走近人物,通过细读学会了衬托的手法,我们就这样一步步走近了陶渊明,走向了文章的深处。希望同学们像陶渊明一样拥有内心的人格坚守,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

下课!

课后反思:

执教《五柳先生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在“文本细读”上进行了一点有益的探索。

为什么要用“细读”的策略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呢?

对于陶渊明隐居时的心境,学生大多数都有思维定势,以为他必然是悠闲自得。其实不然,陶渊明当时的心境是很复杂的,是悠然而沉郁、自得且忧伤。要想深切感受这一点,就得循着文字,逐层探幽。

课堂的结构是“逐层深入”的。从文本意义来看,自画像、正气歌、精神家园,呈现出明显的阶梯递进;整体布局来看,吟读、说读、析读、细读,步步推进,渐次走进文本的深处;从板块细节处理来看,“说说先生的特别之处”、“这位特立独行的先生是谁?”、“解说他的特别”,也是一个由表及里、由言行而深入剖析精神实质的过程。

学生的思维是“螺旋上升”的。这堂课,学生通过吟读感受声韵,通过说读理解文意,通过析读走近人物,通过细读揣摩手法。学生的思维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从初步感受到深刻感悟的过程。

学习的指导是“细腻有致”的。教师细腻的指导,是学生文本细读活动的抓手。比如,朗读的指导,我就做了这样一些工作:关注读音和句读、读好句首的顿音、四字短语的节拍、特殊句式的语气语调,这样就使得朗读活动有立体感、有层次感,避免了机械重复和平面滑行。

通过文本细读,这堂课基本达到了短文深教的目的,作为教者,我以为,在实施文本细读策略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这样一些问题:

“细”不是“碎”,要对文本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我在研读文本的时候发现,理解文言句意,如果采用传统的逐句翻译的方法,虽然在知识点的覆盖上可以更广一点,但是将导致形式呆板、鸡零狗碎的结果,于是,我就对本课的文言知识点进行了分析和整合,用8个古今异义的词语翻译支撑起这个板块的学习,并且用课中小讲座的形式,将“古今异义”这种特殊文言现象进行理论的归纳和提升,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活动指向就更集中更深入,从这个意义上说,细读,不宜“广积粮”,更宜“深挖洞”。

“细”是为了“深”,但是“深”要有度。比如,对于作者抒发的情感,我的研读,有这样一些收获:抒发了对醇厚朴实的上古社会风气的向往、对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的坚守,同时也隐含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壮志难酬的忧愤……再比如,对于五柳先生的人物形象,我的研读收获是:作者笔下的五柳先生,是忘怀得失、安贫乐道的隐士;是率真况放、特立独行的诗人;是正直清高、守节不移的大写的人……但在课堂学习中,我却并没有将自己如上的研读作为学生文本学习达成的目标,而是相机进行了调整。我觉得,作为教师,要力求文本研读的“深”,但是,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学习的时候,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前经验,尊重学生理解力现状,掌握好细读推进的“度”,浅了不好,过犹不及。

穿插资料是细读的有效推手,对引进资料要精心剪裁。在备课初期,我选择了八段资料,计6000余字,力图通过丰富的资料穿插,推进细读活动,后来不断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和提炼,选了三段:陶渊明归隐后的极度贫困、陶渊明的“饮酒”、黔娄的典故,作为文本细读的补充材料,这三段资料的穿插,对于学生的阅读实践,一方面起到了“点化”的作用,指明了思考的方向(比如写贫困与他的“穷且益坚”的关系);另一方面起到了“深化”的作用(比如写五柳先生对高贵人格的坚守)。

细读活动过程,要用艺术的追问去促进。我印象最深的一次追问,就是在研读人物形象的时候,我问学生:“这个特立独行的五柳先生是谁呢?”,学生都回答说是陶渊明,我追问:“为什么说是陶渊明呢?”第一个学生说:“我是参照的教学参考书”,我问第二个学生,他还是说参照教参,我说:“翻阅教材是一个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我们还能用其他的方法来证明么?”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有的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介绍,有的结合陶渊明的诗歌,有的回顾他写的《桃花源记》……可以说,这个追问,就让学生借着学习经验进入了文本深处。所以,我认为,追问对于文本的细读、深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需要我们老师捕捉瞬间的有效信息,迅速加工,机智发问。

五柳先生传教案及反思篇十六

《五柳先生传》是初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体会本文的写作方法,针对大多数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的现象,教这一课时,我首先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五柳”入手,接着引出与“五柳”有关的一个典故,自然地过渡到陶渊明再让学生结合以往所学说说“心中的陶渊明”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能与新知识形成一定的'对比效果,自然地导入到课文的学习,这是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一。

五柳先生传教案及反思篇十七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要求理解课文中表现的陶渊民的道德情操。

2、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熟练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

1、文言文的阅读训练。

2、掌握文中实词。

三、教学难点:1、怎样认识陶渊明不慕荣利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目标:疏通文意,大致理解课文。

一、导入新课:回忆已学过的课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名:潜,字:渊明。晋宋时期诗人、散文家。号“五柳先生”。

二、朗读全文,完成练习册第9题。简单讲解停顿划分方法。

9、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宅边/有五柳树b、常著文章/自娱。

c、忘怀/得失,以此/自终d、黔娄/之妻有/言。

三、再读课文把握以下字词,再完成练习册2、3、4、5、6题。就不理解的字词发问。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汲汲:心情迫切的样子造:往,到。

戚戚:忧愁的样子期:希望萧然:冷冷清清的样子俦:朋友。

2、给加点字注音。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5、环堵萧然。

2、因以为号焉6、不戚戚然于贫贱3、每有会意7、不汲汲于富贵。

4、或置酒而招之8、衔觞赋诗。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因以为号焉b、便欣然忘食c、常著文章自娱d、忘怀得失。

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之”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或置酒而招之(指五柳先生)b、黔娄之妻有言(的,结构助词)。

c、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音节助词)d、吾欲之南海(往)。

6、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好读书,不求甚解:喜爱读书,但不求理解要旨。

b、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在刮风下雨的日子里不能挡风。

c、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患,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d、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衔着酒杯做诗,来使自己的心情快乐。

四、试图翻译课文。检测学生对课文理解情况。

五、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目标:理解课文中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训练文言文阅读拓展能力。

一、抽查背诵情况。

二、阅读课文,完成练习册第1、7题。

1、1、文中表现五柳先生性格、志趣的句子是:

2、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

3、“赞”语中与传文中“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画像,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

b、本文是从性格、生活、志趣三方面来刻画五柳先生的形像的。

c、短文颂扬了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高尚品格。

d、文中的“赞”是传后所附的议论性文字。与正文关系不大,可以删去。

三、谈谈自己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一些看法。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既可。)。

四、文言文阅读能力拓展训练。

昔有一人。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其人以为忧。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又复破分瓮。如此痴人,世人所笑。

一、解释加点词。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首不得出自能出之既杀驼。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16711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