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加几教案大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0 03:47:39
小学数学加几教案大全(20篇)
时间:2023-12-10 03:47:39     小编:BW笔侠

编写教案需要教师充分了解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教案的编写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这里有一些精心准备的教案范本,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小学数学加几教案篇一

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还可以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传统的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这部分内容,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是本册教材新增的内容之一,教材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简单的排列——最简单的推理——简单的推理

单元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 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 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 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左右

教学内容:

课本p9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1角、2角、5角的人民币。实物、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数学活动课,你们喜欢吗?

出示课题:数学活动

2、我们先来做一个拼图游戏:小朋友每人的桌子上有三张图,请你任选两张拼一拼看看是什么?先和同桌说一说。

二、动手操作,探索规律

1、 用1和2两张卡片摆数。

(1)自己动手摆一摆,看一看谁最爱动脑筋,谁的小手最巧。

(2)独立动手摆,然后在班内说一说自己用这两张卡片摆了那些数。展示大家看。

2、用、1、2、3三张卡片摆数。

教师激励学生动脑摆一摆:从数字卡片中任选两张卡片,你能组成什么数?可以与小组同学讨论,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拿出卡片,自己动手摆一摆。

引导学动脑,找规律去摆,我们比一比谁摆的数朵而不重复。

3、学生摆完后,小组交流,组长把成员摆的数记下来,并总结摆数的方法。

4、小组汇报。师生总结,指明学生说一说。

三、小组合作,巩固发展

(1)三人做握手的游戏。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握几次。

(2)小组汇报,三人到台上有规律的握手,得出结论。(3次)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到台上来卖。

板书学生的方法。

3、衣服搭配

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图:请看这里有几种搭配方式?试一试。

交流反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玩的有趣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激趣导入,让学生在游戏中产生兴趣,在活动中找到启示。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操作活动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0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具学具:

动物图片、语文、数学、自然等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一:

故事导入:森林王国要举行运动会,入场时要组织一个花束队,鸡大婶让蓝猫和非非准备一束花,鸡大婶说:“他们拿的分别是红花和蓝花。”蓝猫说:“我拿的不是红花。”鸡大婶说:“请同学们猜一猜,蓝猫和非非分别拿的是什么花?”

今天有许多这样的问题等着同学们去猜,大家要比一比谁最爱动脑筋。

二、游戏二:

(1)出示例2的第一组图让学生注意观察。

让学生猜一猜他们拿的是什么书?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小组活动

4人一组,两名同学分别拿语文数和数学书,其中一名同学说:“我拿的不是什么书。”另外两名同学比赛看谁猜得快。交换进行。

(3)、同桌活动。

拿出准备好的动物卡,又一名同学操作,左(右)手拿的.是(不是)什么,另一名学生猜,交换进行。

三、游戏三:

1、找三名同学配合,创设真实情景,根据例题做一做,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小组活动

a、师 :把猜一猜的游戏规则说一说。4人一组轮流进行,每人至少猜一次。

b、进行活动。教师不做任何规定,让学生撇开思维,自己去猜。

c、小组交流,向全班汇报活动过程。

3、观察比较例3和例2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4、 巩固练习:师生一起做游戏。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在游戏中都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故事导入新课等于抓住了儿童的天性,激起了他们玩的乐趣和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多种游戏活动,既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活动,一起在活动中探索新知。放手让学生随意玩,鼓励他们玩出新意,教师捕捉创新的火花,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小学数学加几教案篇二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3.通过数数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2~3页的教学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1~10数字卡片一套。

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跨入小学的校门感觉新鲜吗?上学了,你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从现在起,你将和老师一起在这所学校,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共同学习、生活,探讨许多数学问题,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让我们来相互认识一下。

1.师生相互介绍。

2.教师简单介绍我们的校园及小学生活。

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一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

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

数一数。

1.激发观察兴趣。

出示教科书第2~3页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出现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情境图。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生:知道,学校。

生1:这里有一位老师,还有很多小朋友。

生2:这里有一座大楼。

数图中的数量。

(1)小朋友们认真地数一数,这里有几面国旗?(配合学生回答,贴一面国旗图。

(2)师: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同时在图右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3)教师领读,学生自己小声读。

(4)小朋友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5)小朋友们再数数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多少?

三、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四、数身边的事物:

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黑板的上边贴了几个字?

第二单元比一比。

2、汇报交流:

(1)问: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

(1)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3)两头儿都不对齐。如图: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巩固练习:

1、练习一的第6题:

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2、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说自己的比的方法。

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小学数学加几教案篇三

教科书第8页的例题,第8~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本单元结合学生生活中整理文具和学具的经验,让学生初步体会分类的意义,学会按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初步接触选择标准给事物分类,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1。 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 体验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3。 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1.cai故事引入。

两位小主人公自我介绍:“我是宝宝,我是贝贝,我俩是好朋友,我们长大了!上小学了!我们很想认识更多的新朋友!”

谈话:你们想认识他们吗?宝宝和贝贝邀请我们一起到他们家里做客。

cai出示:宝宝和贝贝的书桌。(贝贝的书桌上散放着文具和学具,宝宝的书桌上放着整齐的文具盒和学具盒,盒盖打开着。)

提问:你们喜欢谁的书桌?为什么?

cai出示:贝贝的妈妈对贝贝说:“贝贝你上小学了,自己的东西应该学会自己整理。

贝贝皱着眉说:“应该怎样整理呢?你们愿意帮助我吗?”

2.学生尝试操作,形成分类方法。

(1)提问:如果你是贝贝,会怎样整理这些东西呢?小朋友们先自己理一理,然后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样帮助贝贝整理的。

(2)学生个人整理,同桌交流。

(3)学生在实物展台下操作汇报怎样整理的,集体评议。

(4)cai演示贝贝的操作,贝贝:“谢谢大家教我的好办法,书桌上的物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放在学具盒里,一类放在铅笔盒里。这样分一分就整齐了。”

1.购物中的分类。

(1)cai演示:贝贝妈妈:“贝贝你真棒!瞧瞧妈妈在超市买的这些东西,你能帮着分一分,整理一下吗?”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的物品。

(2)cai演示:贝贝:“行!都有哪些东西?”同桌学生互相交流贝贝提出的问题。

(3)cai演示:贝贝:“把这些东西放在两个袋子里,你知道怎样放合适吗?”四人小组讨论并操作。

(4)学生汇报。

(5)cai演示贝贝的操作方法,妈妈说:“一袋装吃的,一袋装用的,你们是这样分的吗?”

2.交通工具的分类。

(1) cai演示:贝贝妈妈:“贝贝真行!奖励你去看一会儿书吧。”

贝贝打开百科全书“交通工具”,出现课本中“想想做做”第3题中的各种交通工具。贝贝:“小朋友,你认识这些交通工具吗?”

同桌学生互说。

(2) 百科全书说:“小朋友,你知道它们各在哪里行驶吗?”

学生独立利用学具卡片分一分,然后和好朋友交流:你是怎样分的?

(3) 学生操作课件(拖动相关交通工具图标)汇报分类方法。

学生正确分类后,cai演示:各种交通工具分别在天空、陆地、江河里行驶。

cai演示:百科全书:“小朋友,只要你做有心人,仔细观察,在生活中,你能发现很多物体可以按一定标准分类,有的可以分成两类,有的还可以分成三类、四类等。”

1.cai演示百科全书中的“动物篇”(“想想做做”第1题,改变部分动物,突出三种生活环境:水中、陆地、天空),贝贝:“大自然中的这些动物可以分类吗?”

(1)小组讨论交流:你认识哪些动物?你知道它们生活在哪里吗?

(2)学生每人用学具卡片操作分类。

(3)学生汇报,cai演示学生分类结果,集体讲评。

小结:小朋友说得有道理,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这些动物就有不同的分类结果。 2。 cai演示百科全书中的“植物篇”(“想想做做”第4题)。

(2)学生在展台下操作汇报,集体评议。

总结:小朋友们开动脑筋,不仅帮助贝贝学会了分一分整理学习用品的方法,还想出不同的分类标准把植物、动物进行分类。你们真聪明!

1. 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运用教材。

“分一分”是学生进入小学生活初期的一个教学内容。课前,教师通过调查了解到:约半数以上的学生在家里或幼儿园有过分类整理玩具、物品的经验,但有主动分类整理习惯的不到四分之一;约四分之三的学生有超市购物经历;对常见各类动物生活习性有初步认识的学生约占三分之二。

根据此项调查,教师从学生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改变教材例题中直接提出问题(哪些东西放在学具盒里?哪些东西放在文具盒里?)的方式,以故事情境呈现零乱、整齐的两种场景对比,让学生感受分类整理的必要性,同时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埋下伏笔。其次,将“想想做做”第1题(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出来)直接给出一种分类标准的习题,调整到第三层次“可以按不同分类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中教学。

全课设计注意发挥多媒体优势,创设故事情境,以贝贝和妈妈、拟人化的百科全书间对话为线索,将教学内容串联成一个帮助别人找方法,在生活中用方法,了解自然界动物、植物分类方法的整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调动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参与学习过程的热情,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的价值。教学由近及远,由小及大,既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思想方法,更注重引导学生用好方法,形成好习惯。

2.把学生个体间差异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由于学前教育、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学生间个体差异明显。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间的差异作为教学资源,创设了充分地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力图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中教师安排学生五次独立思考、操作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第一次活动,唤起学生生活中曾有的分类整理的经验,个体操作,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获得自我肯定;第二次活动,四人小组合作,联系过去的购物经验进行操作,达成分类的共识,形成方法;后三次活动,重在发挥学生个体优势,向组内成员介绍自己认识的交通工具、各种动物、植物,然后独立操作分类,再与好朋友分享自己的方法。

集体评议时,教师给学生时间充分发表意见,让学生在互相争辩中明理,交流讨论中创新。宽容、轻松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了愉悦的学习心理环境,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充分体验着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成功的欣喜。

小学数学加几教案篇四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图形面积、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3.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图形面积、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课件

生:应该知道小明的房间有多大?

生:从屏幕上看小明的房间是长方形的,那小明应该量一量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

师屏幕显示:小明的新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4m和3m。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算算他的房间有多大吗?

生:34=12(平方米)(师板书)

师:买多少地砖?怎样铺呢?现在就让我们和小明一起来讨论铺地砖的问题。(板书课题)

(一)提出问题

师:小明一家来到装饰城,小明逛了一圈,看到了很多漂亮的地砖,小明经过认真的挑选,再三权衡,最后剩下两种地砖(课件出示两种地砖)

师:现在小明无法取舍,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拿拿主意吗?

生讨论后汇报出:先分别算算用两种地砖铺满整个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钱?选择便宜的一种。

(二)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小明选便宜的地砖铺卧室

生分组讨论

1.所需40厘米40厘米地砖的数量及所需钱数

2.所需30厘米30厘米地砖的数量及所需钱数

3.比较选哪种便宜

生汇报交流

方法一

43=12(平方米)=120000(平方厘米)

4040=1600(平方厘米)

1200001600=75(块)

875=600(元)

方法二

4040=1600(平方厘米)=0.16(平方米)

10.16=6.25块

43=12(平方米)

6.2512=75(块)

875=600(元)

方法三

解:设至少需要边长为40厘米的地砖x块。

4040x=4310000

x=75

875=600(元)

(用同样的方法求出至少需要边长为30厘米的地砖的数量以及钱数)

问题三:用哪一种地砖铺地面便宜些?便宜多少元?

生会很快答出用边长为30厘米的地砖便宜,便宜了70元。

三、巩固新知,练习反馈

(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生汇报后,课件验证)

(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再汇报)

师:孩子们,这节课,你们积极动脑,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老师还相信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一定会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加几教案篇五

1、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平面图形平均分成若 干份,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了解分数产生和发展的大致历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1、涂色部分为什么可以用1/3表示?

2、你知道这个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

3、分母3表示什么,分子1表示什么?

4、你知道空白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吗?

请大家每人拿一张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小的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

2、请一位涂1/4的学生到前面展示。

问:你涂了几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这一份为什么可以用1/4表示?(强调:平均分成4份,涂色的占其中的1份)

3、拿出一份涂3/4的正方形纸,

问:涂色部分可以用分数表示吗?涂了几份?涂色部分有几个1/4?用哪个分数表示?(学生尝试回答)

为什么可以用3/4表示?

讲述:把一张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是3个1/4,可以用3/4表示。(板书:3/4 3个1/4)

请多位同学说,同桌互说。

那3/4怎么写呢?自己写在草稿本上,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写!

分母4表示什么?分子3表示什么?

展示不同的3/4,说说为什么都可以用3/4表示?

4、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涂了4份中的几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5、全班交流,把不同分法、涂色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并用分数表示。

6、教师选择部分学生作品展示、比较。

展示不同的3/4,说说为什么都可以用3/4表示?

问:这几位同学的分法及涂色的方法都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3/4表示呢?

1、学习“试一试”

出示题目:先说说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各表示几分之几,在( )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先由学生自己观察、判断,再和同桌说说涂色部分表示几分之几,然后填在书上。

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想想做做”2

学生自己在书上涂色,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你涂了几份?你是怎样想的?(5/6是5个1/6,所以要涂5份!)

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个组想出的办法好。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不同方法的学生展示比较的过程和结果。

我们可以借助直观来比较他们的大小,用同样大小的两张纸折一折,比一比。你知道为什么要用同样大小的两张纸吗?(比的标准要相同)

那3/5可以怎样表示?2/5呢?

1、想想做做4

学生独立做题,在书上填写,全班共同订正。

小学数学加几教案篇六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且能够数量、正确的解答、

教学过程

老师这里有两个数,一个是6,另一个是3、你能够用6与3提问并且进行回答吗?

学生回答:

(1)3是6的几分之几?

(2)6是3的几倍?

(3)3比6少几分之几?

(4)6比3多几分之几?

(5)6占6与3总和的几分之几?

(6)3是6与3差的几倍?

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应用题的复习)

二、复习探讨、

(一)教学例4、

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有50幅水彩画,80幅蜡笔画、___________?

1、教师提问:根据已知条件,你都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2、反馈:

(1)水彩画和蜡笔画共多少幅?

(2)水彩画比笔画少多少幅?

(3)蜡笔画比水彩画多几分之几?

(4)水彩画比蜡笔画少几分之几?

(5)水彩画是蜡笔画的几分之几?

(6)蜡笔画是水彩画的几分之几?

(7)

3、教师质疑、

(1)5问和6问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单位1不同)

(2)3问和4问的问题有什么不同?(单位1不同)

小学数学加几教案篇七

知识与技能:

1、在“堆一堆”和“玩一玩”以小的活动中,积累对图形特征和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

2、能够从游戏中获取数学信息,体会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尝试寻找取胜的策略。

方法与过程:

通过游戏的方法,对学过的内容加以巩固,并获得取胜策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数学知识的有趣和重要的,获得良好情感体验。

3、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二、【教学重点】

1、在“堆一堆”和“玩一玩”以小的活动中,积累对图形特征和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

2、能够从游戏中获取数学信息,体会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尝试寻找取胜的策略。

三、【教学难点】

在发现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寻找取胜的策略。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游戏

(二)游戏一“堆一堆”

1、赛前准备

(1)分组:可以分为几个大组进行比赛。

(2)比赛用品的分发:每组准备相同的几何体。

(3)赛前要检查物品数量与形状。

师:请大家数一数,在小组内说一说,学具中都有哪些好朋友?它们是什么形状?有几个?

2、明确游戏规则

(1)打开书自己阅读游戏规则。

(2)讨论游戏规则中讲了什么。

3、开展比赛,并计时

(1)游戏活动时间5分钟。

(2)教师发出指令,开始游戏。

(3)总结此轮游戏中的经验。

(4)进行第二轮游戏。

(5)再次总结,得出堆得又快又好的方法。

(6)进行第三轮游戏,时间可限制在4分钟内。

4、决出胜者。

5、还可以进行全班赛。

6、全班总结交流。

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说一说。

(三)游戏二 “玩一玩”

1.游戏前准备

认牌识点数:

(1)抽出其中的几张牌,请学生说出牌面的点数。

(2)尤其是对a的认识,知道a代表1。

2、明确游戏规则

(1)打开书自己阅读游戏规则。

(2)讨论游戏规则中讲了什么。

(3)因为规则比较复杂,教师结合扑克牌做必要提示。

3、教师根据主题进行讲解。

(1)引导学生对游戏中出现的可能性进行思考,并进行判断。

(2)提醒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计算、思考、判断。

4、小组开展比赛。

(1)分组:可以分为4人小组进行比赛。在明确游戏规则和小组成员后,开始游戏。

(2)教师在各组间巡视,进行帮助指导。

(3)总结此轮游戏中的经验。

(4)进行第二轮游戏。

(5)再次总结,得出堆得又快又好的方法。

(6)根据时间,可以进行第三轮游戏。

(四)全班总结交流。

全班交流,畅谈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和体会,以及游戏中发现的其他问题,或是游戏中要想取胜的“秘诀”等。

(五)课外练习

同学们,这些游戏好玩吗?

小学数学加几教案篇八

1、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精神。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民族自豪感。

2、知识目标:通过演示和对简易天平的实际操作,观察,探索等式的基本性质、从等式出发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是不是方程。

3、能力目标:通过简单的天平实验理解并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结合教学内容,培养概括、推理的能力。

建立方程的概念。

帮助学生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小学数学加几教案篇九

知识目标:

1.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作出相关决策。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处理数据并根据的能力;培养学生地预测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已学过一些统计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选择一个全班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收集数据,用统计图表展示数据,并作出决策。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从扇形统计图中获信息,并能作出决策。

教学媒体:

教师可以再准备课本以外的扇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我们班想在十一国庆节过后举行一次秋季运动会,大会开赛在即,班里要统计一下同学们喜欢的运动项目?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学生们会想到做一个调查,就产生了统计的必要,然后再思考具体的统计方法(具体的问一问每一个人的喜好,具体的数一数喜欢每一种水果的人数)。然后,学生自然会对统计的结果进行表达与交流,最后作出决定,进而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样,从学习统计的那一刻起,学生们就逐渐的接触到越来越多的需要统计才能解决的问题。

要回答上面的问题,我们需要收集数据,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周围的世界,作出合理的决策。

人们经常利用统计图形象的表示收集到的数据,你能从以下图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吗?

2.提出问题

出示下图,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获取信息。(让学生感受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1)哪种活动最受欢迎?

(2)哪两类活动受欢迎的程度差不多?

(3)最受欢迎的两类活动是什么?它们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4)图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了什么?

(1)你认为图中的各个百分比是如何得到的?所有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3.分析问题:让同桌交流,还要让学生观察还有没有其它的信息。(数据的来源)

说明:(1)和(2)可以从扇形或图中所标百分比的大小得出。

(6)目的是使学生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根据调查数据,应组织观看乒乓球比赛。

4.引出概念:

提问:请你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叫扇形统计图好吗?

(应鼓励学生自己总结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只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清楚即可,不要求学生背诵。)

强调:(1)利用圆和扇形来表示总体和部分的关系

(2)圆代表总体,各个扇形分别表示总体中不同的部分

(3)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

5.应用反思:观察右图,并回答问题

(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扇形统计图的总体,即100%,而非具体的数量)

6.拓展练习从下列的两个统计图中,你能看出哪一个学校的女生人数多吗??

甲校乙校

(目的在于使学生体会到扇形统计图表明的是部分再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一般不能直接从图中得到具体的数量)

更多练习

7.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应掌握什么或有什么体会?

小学数学加几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1)初步同学认识分米、厘米、毫米,知道这些单位的实际长度,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以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2)掌握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用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3)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概括等方法,培养同学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明、能力。

教学重点让同学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这也是难点所在。

课前谈话。

过渡:人们为了准确的知道物体的长度发明了直尺。那直尺是通过什么信息告诉我们物体的长度的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直尺。

2.同学观察自身的直尺,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整理。

(1)同学观察直尺上有什么?(尺子上有长长短短的线,有数字,大格,小格。)。

指导并板书:直尺上这些长长短短的线有个名字叫做刻度线。(板书刻度线)。

(2)找一找:数字和线是怎么排列的?

(3)描述:相邻的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小格的长度怎样?相邻的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大格,数一数你的直尺一共有()个大格。一个大格里面有()小格。

3.小结:直尺就是通过这些刻度线和数字告诉我们长度的。

小学数学加几教案篇十一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经过这节课的教学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其他特点以及研究其他平面图形的特点打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材一开始就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教材创设两个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接着,安排课堂活动巩固学生对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建构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空间观念。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对主体学习过程的体验,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协作学习的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观察力、探索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动手探索的能力,可以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来判断直角、锐角、钝角,也可以借助尺子来度量图形各条边的长度,这些能力都为学生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另外,二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喜好动手操作,对于色彩鲜艳、动感强烈的事物易感兴趣。本节课设计了拼一拼、量一量、折一折、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其中既有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又有协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手脑并用,既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又体验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所以本节课我设计学法为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多观察、多讨论、多探究、多协作、多操作,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索协作学习法和操作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在观察图形、总结归纳图形特征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拉等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体验、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教学重点:

1、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推一推”“拉一拉”等活动,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通过“推一推”“拉一拉”等活动,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小学数学加几教案篇十二

1.体验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排列顺序。

2.大胆地用语言表述排列的结果。

1.事先联系好一个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来幼儿园配合幼儿活动。(也可利用图片的方式)。

2.《幼儿画册》(第三册p7)。

1.谈话,引入活动。

师:你家里有几口人?爸爸、妈妈和宝宝一样高吗?

2.游戏:比高矮。

爸爸、妈妈和宝宝比高矮。提问:爸爸、妈妈、宝宝三个人谁最高?谁最矮?引导幼儿学说“高的、矮的、最矮的”。

请小朋友按照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顺序给三个人排队。

换一个宝宝再次与爸爸妈妈比高矮。

幼儿做相关练习。

请幼儿翻开《幼儿画册》,仔细观察图中小动物的高矮,然后看清排列的标记,从不干胶纸上揭下小动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鼓励幼儿互相检查,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经验。

提供四种高矮不一的物体,鼓励幼儿比一比,说一说。

小学数学加几教案篇十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0页~第21页的内容。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多媒体,挂图。

正方形纸。

1、上学期我们一起认识了四个描述方向的词语,哪位同学能来说一说是哪四个词语?

生:东、南、西、北。

2、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怎样来辨认方向呢?

生1:可以看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是东方。

生2:可以看北斗星所在的方向就是北方。

生3:可以利用指南针,指针指向的方向就是南方。

3、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那你们知道怎样在图纸上标识方向吗?

生:可以在旁边画一个箭头,如果指向上而且写上北字,就表示的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现在我面朝北方,我的后面是什么方向?(南方)我的左边是什么方向?(西方)右边是什么方向?(东方)。

谁能来象我这样说一说你们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生描述)。

5、那么你知道位于你的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有谁吗?请你们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生活动)。

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生描述)。

生: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辨认这几个方向。(板书:辨认方向)。

2、(出示书p20挂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图中你都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我看到有图书馆、体育馆、动物园、医院、学校、邮局、少年宫、商店、电影院这几个建筑物。

生2:我看到了一个指向北方的图标,表示这幅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绘制的。

学生口答后在书上填写认一认(1),并同桌互换,批改。

4、图中还有4个建筑物,它们对于学校所在的位置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不同的地。

方?

生1:在学校的斜方向的位置上。

生2:在两个方向的中间的位置上。

生3:分别在学校的左上角、左下角、右上角、右下角的位置上。

生4:图书馆在学校的西北角,动物园在学校的东北角,少年宫在学校的西南角,电影院在学校的东南角。

5、你们认为哪种描述的比较准确?

生1:第三种和第四种。

生2:第三种说法有点模糊,还是第四种说法比较准确。

6、现在谁再来描述一下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先指名生说,再同桌互说,同时师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1、我们已经认识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8个方向词,下面我们就。

一起来制作一个方向板。

请拿出这张正方形纸,象我这样折一折,并在折痕上标出8个箭头(师在多媒体上演示操作方法,生仿效)。

根据我们作图的习惯,上方一般确定为什么方向?(生:北方)请你标出北方。

剩下还有7个方向,你们能自己完成吗?

(学生尝试制作方向板,师巡视并给予有困难的学生相应的指导。)。

2、谁来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汇报展示)。

你认为他制作的方向板怎么样?(学生评价,完善)。

3、你们已经会自己制作方向板了,那么你们会根据我们教室的实际方向,把你的方向板按。

照正确的方向摆放在你的课桌上吗?(生尝试摆)。

同桌互相看一看,你们摆的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小声地讨论一下应该怎样摆。(生互评摆放的方位对不对)。

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生汇报)。

听清老师的要求:以我们中间的这位同学为参照物,想一想教室的四面墙分别在他的什么方向,四个墙角的位置分别在他的什么方向,再把你所拿的那张方向卡片贴在相应的地方。

(组织学生活动,并把卡片贴在相应的墙壁上,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5、同学们已经在我们的教室里制作了一个大的方向板,谁能来说一说在教室里的这8个方向上分别有些什么物体。

(生依次描述)。

6、你们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向上分别有哪位同学吗?(能)。

下面就请同桌两人先相互说一说。(生同桌互动后,再指名说一说。)。

生:方向板摆放的位置应和生活中的方向相同。

(生:象一只雄鸡)。

你在这幅图上都看到了什么?

生1:首都北京。

生2:我们新疆。

生3:还有指向北方的图标。

2、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到了我国的首都北京和我们所在的新。

小学数学加几教案篇十四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短。

2、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具、学具准备:

1、导入:

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铅笔和尺子摆在桌面上,同桌两个一起看一看这些物体,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板书:长短)

2、比较长短:

(1)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你通过什么方法?4人小组讨论。(指

名发言)

(2)总结方法:一般要把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3)谁能用刚才说的方法来比较这两张纸条的长短?(贴在黑板上,板书:长、短)

(4)谁能比较两条毛线的长短?(指名学生上台演示)

(5)自由练习:现在,我们来做个比较长短的活动,同桌2个人,想比什么就比什么,可以比比你们的学具、胳膊、手等等。

(6)抽样演示

(7)练习5、6

3、比较高矮:

(1)我们比较铅笔的长度,可以说这支铅笔长些、那只铅笔短些;如果我们比较两名同学的身高,应该怎么说?(引导学生说出“高矮”)(板书:高矮)

(2)(请两位身高相差较大的同学站起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

(3)(请两位身高相差不大的同学站起来)能不能一眼看出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他们两个谁比较高?(小组讨论)

(4)小组汇报

(5)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排队的游戏,四人小组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队。

(6)练习一7、8、

4、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比较长短、比较高矮的方法。其实除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方法之外,还有很多种方法,我希望同学们多动动脑筋,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小学数学加几教案篇十五

1、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2。小朋友,你带来了哪些朋友啊?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带来的物体,能说出名称的就说出来)

3。小朋友带的物体真多呀,看了这些物体,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4。看来,小朋友想知道的知识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揭示课题:认识物体)

二、动手探究,体验领悟。

活动一:看一看、摸一摸。

1、学生认真观察桌面上的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外形。

2、学生用手触摸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特性。

3、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说说物体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

活动二:分一分、比一比。

1、以小组为单位将物体进行分类。

2、各小组说说自己小组分了几类,是怎样分的。

3、全班交流,达成共识。教师相机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

4、各小组分别拿出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桌面上滚一滚、堆一堆,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活动三:认一认、找一找。

1、学生看大屏幕上的图形,说图形的名称。

2、请四名学生头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头饰,其余学生在桌面上找出各自的好朋友,并举起来,以示响应。

3、教师指出,像这样的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小朋友仔细看看我们的教室,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快找找看。

4、要求学生想一想:在哪些地方也见过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活动四:搭一搭、数一数。

1、明确要求后,学生动手搭积木。

搭好后,学生可以离开座位互相参观学习,并进行评价。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并指名说说这件作品是用哪些形状的物体搭成的。

2、数数自己的作品中,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用了几个,把数的结果填在表格里。

三、总结延伸。

1、今天,我们和谁成了好朋友?学到了哪些知识?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朋友,课后,大家再去找找吧!

小学数学加几教案篇十六

p.10~12。

这部分内容包括初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这是学生学习过长度、质量、时间及其计量单位后,认识的又一类量及其计量单位,这对于丰富学生对量及其计量单位的认识是十分有益的。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1、(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

当有分歧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可装水倒一倒)

实验,(略)得出结论。

想象一下,如果反过来倒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

完成书上的练习(1)和(2)

分别让学生把图的意思说一说,再得出某个结论。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说说你通过昨天的预习,知道关于升的'哪些知识?

1、计量液体的多少,才用做升做单位

2、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可以装1升水

拿出该正方体,从里面量它的棱长。问:为什么量里面而不是外面?

倒满水。倒入1升的量杯中,正好,指出:这么多水就是1升。

3、用学生带来的常见的容器来认识1升

(1)请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1升大的容器放在一起比一比。

分别指名问一问: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容量是1升?

指出:这些容器各不相同,但大致大小接近,容量都是1升。

(2)取出大于1升的容器。

分别请这部分学生举起该容器,其他同学可估一估其容量大约是几升。

老师取一小盆,大家猜它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实验得出:1升多一点)

想象:以它为参照,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呢?

比如:可用手比画一下,像电饭锅大约有2个这么高,那它的容量就可能是2升多。

取一脸盆,猜一猜,你洗一次脸大约要用几升水呢?(实验得出:2升)

以这一脸盆为参照,估计一下,边上的这桶水大约有多少升?(10升)

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8.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分别取几个大小不同的杯子倒一倒。

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4、练习,完成(3)和(4)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布置实践作业:以有刻度的容器,分别用倒水或看刻度等方法,去了解家中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

小学数学加几教案篇十七

1.使学生学会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能正确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不用计算能准确地判断出每道题的商是几位数。

3.使学生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若干张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说得数。

240÷40360÷90280÷90

400÷80200÷50540÷60

2.教师出示下面的两道除法题,指名两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指名学生参照上面做的两道题,说一说上一节课总结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

(一)教学例11.

1.出示例11:“计算9730÷78,并用乘法验算。”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计算的数都比较小.如果计算的数大了,同学们还会不会算?”

(1)教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这道除法的竖式,先想一想这道题应该怎样算,要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几位?第一次除得的商要写在哪里?”(请一名学生到前面写出竖式,先说一说从哪里算起,再和大家一起计算。)

(2)教师引导学生看题,问:“这道除法题的商是几位数,为什么?”(因为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要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这道题被除数的前两位是97,比除数78大,可以商1。所以第一次除得的商要写在百位上,这样最后得到的商就是三位数了。)

(3)教师:“这道除法最后除尽了吗?”(没有,余58。)“那么我们算得对不对呢?这道题计算的数比较大,要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可以怎么办?”(验算。)“好!现在大家就一起来用乘法验算。”(指名一学生口述验算过程,教师板书,并说明有余数的除法在验算时与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有什么不同。)

2.巩固练习

让学生打开课本第61页,做例11下面“做一做”。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着重检查学生写商的位置对不对。最后集体订正,如果有共同的错误,要一起说一说。

(二)教学例12

1.让学生看课本第59页例12。指名学生读题,教师把例12中的三道除法题写在黑板上。

2.教师:“谁能不经过计算就说出它们的商各是几位数?”(指名学生回答.)“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判断最快?”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多种.教师继续引导:“如果让我们计算,当算到哪一步时,你就可以知道商是几位数了?”(只要用除数去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或前三位,看第一次得到的商应写在哪一位上,就知道商有几位数了。)

3.教师小结。我们只要把除数与被除数的前两位比一比就可以知道商是几位数了。如果除数比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小(指着例12的第1题说),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一位;如果除数比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大(指着例12的第2题说),说明在被除数的前两位上得不到商,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两位.我们看对不对?用这种方法判断一下例12的第3题,商是几位数。

4.巩固练习

让学生看例12下面的“做一做”.先指名学生说出每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再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算出来。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仍然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只是被除数稍大一些,有的商三位数(板书课题)。除的时候,要按照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去计算,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特别要注意商的位置不要写错.我们还学会了不用计算就很快地判断出商是几位数,这也可以帮助我们检查计算的有没有错。

小学数学加几教案篇十八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试商。

投影片、梨、盘、图片、小棒、圆片。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有余数的除法”】。

1.()里最大能填几?你是怎么想的?(书上做)。

3×()224×()37。

()×211()×538。

2.用坚式计算除法.(齐做并指名板演)。

订正笔算除法时,要求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及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继续演示课件“有余数的除法”】.

(1)出示例16÷3=。

引导学生操作,用圆片代替梨,小棒横放代替盘子.大家共同操作后,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操作.

边操作边思考,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应该怎样分.

分后列式计算,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3=2。

试让学生口述算理后回答竖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被除数6表示被分的数,3表示平均分成3份;2表示每份是2;被除数6下面的6是2与3的乘积,表示每盘分2个,3盘共分了6个,也就是被分掉的数;横线下面的0表示6个梨全分完了,没有剩余.

教师在“0”旁板书:没有剩余.

(2)出示例17÷3=先按题意列式7÷3=。

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按照6÷3=2的方法操作,观察7÷3也就是把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出现了什么新情况.

教师用6÷3=2的方法类推讲解,指名回答:

被分的数是几?平均分成几份?怎样写?

每盘分得几个,商是几,写在什么地方?

7个梨,分掉了6个,有没有剩余,在竖式里应写在哪?

教师强调:7个梨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1个,这个“1”要写在横线下面,表示分剩下的数,这个没分完剩下的数,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余数”.(彩笔板书“余数”)。

横式怎么写呢?在等号后面先写商“2”,为了区分商和余数,在商2的后面要点六个点“……”,再写余数1,读作“2余1”.教师领读算式7÷3=2……1读作:7除以3等于2余1.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求出商以后还有余数的除法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3)对照、观察、比较一般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异同点,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关键,沟通一般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两者之间的联系.

相同点:算式表示意义相同,都表示平均分;列式方法相同;被分的数,平均分的份数,每份分得的数及分掉的数,在竖式中书写位置相同.

不同点:6÷3=2正好分完,没有剩余:7÷3=2……1没分完,有剩余.正因为有剩余,所以在得数的写法上及读法上不同.

(4)反馈练习:

拿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先摆一摆,再把下面的竖式写完整.

在学生操作、分析、列式、计算完成后进行订正,重点提问被除数11的下面8表示什么数,横线下面的3是什么意思,横式等号后边怎么写,读出算式,并说出算式表演的意义.

小学数学加几教案篇十九

师:在动物园的另一角,有一只小蚂蚁饿急了,正在找东西吃呢。忽然它看见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很想吃,可在它周围有许多方格,怎样才能吃到苹果呢?请看图,这儿有提示:蚂蚁往右走几格,再往上走几格到苹果处。我们一起来帮帮小蚂蚁好吗?(老师演示,让学生明白题意)

师:这只小蚂蚁又发现不远处还有一个香甜的香蕉呢,请小朋友自己去帮助小蚂蚁,好吗?你可以看提示(2)

师:这只小蚂蚁的胃口可大了,它还想吃到可口的小青虫和脆甜的鸭梨呢!该怎么办呢?同桌两人可以商量商量蚂蚁该怎么走,然后再画出来。(展示不同的方法)

4、说一说,他们各住在哪里?

5、综合练习(上、下、左、右、前、后、位置)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6页内容及练习一的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进一步体验和深化位置概念。

2.能准确地确定和表述物体所处的准确位置,建立较强的位置感,为今后建立较好的空间观念打基础。

3.让学生在多种活动的参与中体会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在数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能准确地确定和表述物体所处的准确位置,建立较强的位置感。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导入新课。

师:从这个“点指”游戏中我们明白了耳朵、眼睛等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其实任何物体都有它们的位置,那么在生活中如何确定他们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位置。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探究位置

师:经过一周的评选,我们的假期作业终于评出了两名优秀的作业,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生:想

(生四下寻找发现无法确定)

师:为什么不能一下就猜出是哪位同学?

生:因为第五组有4个同学,而且每一组都有第4个同学,所以无法确定是哪一个同学

(生自由回答)

师:既要说出在第几组,又要说出是第几个。(板书)

师:他们分别是第五组的第3个(冯铭思)第2组的第4个(韩嘉悦)

生汇报后发给学生奖品,并及时鼓励。

师:按我们现在的座位,同学们看一看,班级一共有几组?

生:一共有6组

师:谁来数一数 生数一数

师:习惯上我们都是从左往右数这是第一组、这是第二组……

请各组同学记住自己是哪一组的,听老师的口令

请第一组的同学挥挥手 请第二组的同学跺跺脚

请第三组的同学拍拍肩, 请第四组的同学站起来转一圈

请第五组的同学笑一笑, 请六组同学拍拍手

师:最近咱班的王爽学习上很有进步,你能说出他的位置吗?

生:王爽在第6组第2个

师:第四组第一个同学请起立(张墨焜)

师:谁是老师的好朋友,请你告诉我你的位置。

(生自由回答)

师:你的好朋友是谁?请小组的同学猜一猜

(生小组合作)

师:请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你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把第5页的内容填上。

(生自由活动后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适当板书

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板书,齐读板书内容。

三、巩固练习

(出示做一做)

根据第一行第2个是猴子这个条件,谁知道狗在第几行第几个?

师:你还能提出 什么问题?

生自由提问

2、星期天小明去看电影,他买了一张8排13号的电影票,他拿着票走进电影院发现有两扇门“单号门”、“双号门”,小明看了看手中的票想:“我应该进哪扇门呢?”哪位同学能帮助他?(出示教科书第8页第4题)

学生分组讨论怎样帮助他。

(我们看单号或双号,只看票上是几号,不用看是几排)

生:先找8排再找13号

师:小明和小丽是好朋友,一个是8排13号、一个是8排12号,他们会坐在一起吗?

生:不会(因为电影院的座位比较特殊,把的在的单号排在一起,从中间往右次是1、3、5、7……所有的双号排在一起,从中间往左依次是2、4、6、8……中间号,向两边逐渐扩大,所以他们不会挨在一起。

小学数学加几教案篇二十

教学内容:

教材104~10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本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新课。

击鼓传花游戏,鼓声停时一位同学上台抽签,签中内容有礼物、唱歌、猜谜。

猜猜他抽中了什么签?

(引出用可能、不可能等词来表达,揭示课题:可能性)。

二、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一)教学例题1。

请同学们看前面,这里有个盆:1号盆、2号盆。(实物:例题上的装有不同颜色小球的盆)咱们来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颜色的球。

展示两盆中球的颜色、数量。

1、从1号盆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球,一定是红球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都已讨论好了,谁想代表小组发言?(依次指名学生说)。

(依次板书:一定可能不可能)。

师:小朋友讨论得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实际来摸一摸,验证一下。1号盆,谁来?(学生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摸下去,结果怎么样?)。

2、从2号盆里任意摸一个呢?请小组讨论。

请学生摸一摸(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措下去,能摸到红球吗?那可能摸出什么球?为什么?)(老师可根据盆里剩下的球随机提问,如:接下去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接下去一定能摸到什么球?……)。

3、活动。

(二)教学例题2。

`1、生活中有许多的“可能性”

例如:……(请学生举例几个)。

2、自已阅读书本例题2。

谁理解题目意思了,解释一下。

独立完成。

3、汇报、讲评。

4、练习。

108页练习二十四第一题。

三、全课,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可能性的知识,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是一定会发生的,哪些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哪些事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呢?你能举出一些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吗?请同学们先下位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学生说)。

学生说完后全班交流。

四、巩固练习。

p1082、3。

教学反思: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31453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