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优秀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0 06:16:12
教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优秀13篇)
时间:2023-12-10 06:16:12     小编:笔尘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对书中内容的心理反应和思考的产物。写读后感时可以引用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或者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和可读性。小编搜集了一些典型的读后感,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

教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一

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理念各有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是,我以为他们的精髓是一致的,那就是——爱即教育。

李镇西老师曾说,“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什么样的人才“富有人情味”呢?我认为是一个怀有仁爱之心的人。

谁说小孩子不懂得感恩?当孩子们感受到了我们对他们的爱,他们对我们也会特别的关心和照顾。他们会时常跑过来安慰我,叫我不要太辛苦。倘若我上课的时候因嗓子不舒服而不能大声讲课时,她们会瞬间变得安静乖巧。如果哪天冲他们发了火,孩子们反过来会用小纸条、小插图、拥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我的爱。我和我的学生、我的课堂、我的课余生活都因为充满了“人情味”而变得丰富多彩。

在《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最后,李镇西老师说:“人不能没有原则,但要拥有自己的原则,首先必须学会感动。做一个善于感恩和感动的人!”作为教育者,我们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打动每一个孩子,孩子才能真心感恩,我们的孩子才能真正变得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而不是麻木的,绝情的。

李镇西老师在激励“优生”方面同样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一是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参入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的潜质;二是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挑战自我,甚至有意识设置一些困难去“折磨”他们,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不光是要战胜自我,更要超越自我。今后,我也努力在自己的班级管理中进行这些常试,让优生极大程度地带动全班,让后进生敢于挑战,乐于进步!

教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二

一次上图书馆借书,无意中看见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我借回家后经过几天的阅读,我真是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在阅读期间,我数次流下眼泪。我从中感到了一位有爱心、童心、真心、信心的教师。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李镇西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老师爱的回报,让成千上万的读者——教授、学者、学生及其家长感动流泪。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从七个方面介绍了李老师与学生的一些感人的故事。分别是一、爱心与童心——我和学生的感情故事。二、与玩童打交道——后进生的转化。三、锻造卓越人格——优秀生的培养。四、回答心灵的呼唤——青春期教育的尝试。五、沉重的思考——有一位女学生自杀引发的德育剖析。六、生死两地书——和远方以群众学生的通信。七、“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人。

我从这本书中得到了最重要的启示,首先是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而是活生生的人,是要在学校里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知识,而且在学校中获得将来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其次是我感受的是李老师对学生的一腔爱心。爱他们才能是是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才能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和他们真正心贴心的进行交流。他才成为了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朋友。正因为李老师知学生的心,他才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在他和学生之间,我们看不见有什么“代沟”。我觉得只有这样的老师才是我们现代需要的老师。我们都应积极向李老师学习。

书中的许多话现在让我记忆犹新,比如那句“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做一个好孩子,让家长幸福;做一个好学生,让老师幸福;做一个好伙伴,让同学幸福;做一个好少年,让社会幸福;做一个好校长,让师生幸福;做一名好公民,让祖国幸福。

对于“后进生的转化”是每一位老师头疼的事情。而通过阅读《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后,我了解到许多的方法,但不论是哪种方法,都离不开六个字——民主、科学、个性。首先“后进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作为真诚的民主教育,用心灵赢得心灵,不只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教育本身。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其次“后进生教育要科学: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教育主动权教给后进生,让他们在自我教育的同时又接受集体的监督,既允许其反复,又鼓励其进步,这最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科学。最后“后进生教育要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

我想如果我们都能向李老师一样用真心、爱心对待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向李老师一样多多专研教学、专研学生,我们的教育一定成功。

教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三

在教育里,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爱是万万不能的,爱流淌在李老师的字里行间。他整整一个月给一个学生每天煮一个鸡蛋;背着学生去医院在医院里陪护;给学生送生日礼物……爱有是相互的,李老师发自肺腑的爱不求回报,但孩子们却经常“秘密行动”给他惊喜,在李老师住院的时候,大家集体来看他;在李老师不在家的情况下,还爱屋及乌给他刚生过孩子的爱人送鸡蛋;全班同学给秘密给他准备生日礼物……李镇西老师向我们诠释了作为一名教师如果爱,请深爱!

李老师还是有教育智慧的。让我们颇为头疼的“后进生”,在李老师那里却迎刃而解。他认为“后进生”教育指导思想应该是科学、民主与个性,要用心灵赢得心灵,把教育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以分数论英雄;应该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他们,分析“后进生”家庭、学校及个人等方面的原因后进而去寻找办法。

培养优等生李老师的方法也颇值得学习,李老师眼里品学兼优的学生才是优生,对优生不能只注重分数,更要关注他们的思想和人格;优生培养有六大方法:树立志向、认识自己、保持童心、超越自我、训练“受挫”心理、培养创造能力……李老师的教育智慧对于我们普通老师来说具有极强的借鉴性和可操作性。

李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又是深远的。学生毕业后给他的信中说:“李老师,您放心,不管以后怎样,我永远会做一个正直的人,至少不能有愧于自己的良心”;还有学生在他的影响下也成为了教师;还有一些人因为报纸等媒体认识了李老师,向他写信求助,李老师悉心回信开导谈心……“父母爱之则为之计深远”,李老师为他接触到的每个孩子负责,为之计深远,在学生心里,无论走到哪里,李老师也早已是他们内心牵挂的家人。

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始于爱心,却不止于教育。向李老师学习!

教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四

周末两天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该书描述的是李老师与中学生们的成长故事,但是书中的一个个感人故事依然深深的打动着我,。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读了《爱心与教育》后,那真实的文字不断冲撞我的灵魂。尤其是对后进生漫长而艰难的转化,李老师那份对学生的博爱之心,关切之情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后进生万同,他用关爱和平等一直激励着这个孩子一步步的健康成长,三年的初中生活记录着他们彼此的宽容和信赖,我读懂了师爱是发自内心的真诚。阅读中,不断地问自己: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找他谈心,给他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难过,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已经尽了力,我会用“教育不是万能的”来安慰自己。在七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班主任,必须热爱后进生(爱优等生可以说是所有教师先天具备的),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探索研究新的后进生转化方法,卓有成效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对待后进生,应该牢记陶先生的谆谆告诫:“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的骂声中有爱因斯坦!”我总有这样的平凡信念:不管班里的学生多么后进,不管教育后进生多么困难,既入我班,我即负责,每一个孩子我都不抛弃,也不允许他们自我放弃。

我只期望能够尽我的努力,去引导我的每一个学生在道德上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我一直为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而努力工作。回想着班主任生涯的点点滴滴和充实的生活,我无怨无悔!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作为教师,千万不能因为他(她)是后进生而放弃对他(她)的培养与转化,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在面对后进生时光有爱还不够,还需要有智慧的爱,用智慧去唤醒他们心灵深处的良知,激发他们“想做好人的愿望”。遇问题时要多想“怎么办”,而不是“为什么”,与后进生们一起编织“不抛弃,不放弃”的故事。我坦言:我在学李镇西,但不做李镇西,因为我和学生在编属于我们的故事。

《爱心与教育》终于读完了,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当整个教育体制并不特别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时候,一个普通教师如何能够与整个制度对抗,从而一步步地落实自己的理想?这些问题值得思考,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反衬出了镇西师的伟大,反衬出了镇西师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在想,其实这本书里面记载的许多案例,都有它具体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时代背景,而现在的社会又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式的阅读或许并不聪明,重要的是这本书里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者的爱心,教育者对教育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对大写的人的张扬,应该成为我们从事教育的这个群体的出发点。是的,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教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五

几个月前,出于要完成上级交代任务,我把《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从学校图书馆带了回去,捧读这本书时,说实话,我真的没打算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看看自己,走上讲台也十多年了,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直到捧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

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

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身为一名数学老师,由于带2个班,又不是班主任,所以平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常常是这节课进这班教室,下一节又要到另一个班级上课。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近和了解,其实我是很爱他们的,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

但作为老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跟李老师比起来我感到卑微和惭愧,回想以前,面对个别孩子的顽劣和松散,尤其是反复不定时,我总是忍不住会烦躁,会发怒。可每当发过脾气,总会有一点自责:他们毕竟还只是孩子!

于是,每次我又都会找借口亲切地同他们聊聊天,似乎这样心里才有一点平衡。现在想起来,孩子们曾经给过我多少尊严和宽容啊!和他们的爱比起来,我们这些老师甚至是大人的爱附加了太多的东西,显得那么单薄!试问自己;对于一个责备或是训斥过自己的人,既不是父母又不是兄长,你能这样去宽容和包容吗?可这些孩子们能做到。

他们眼中没有丝毫的杂质,透出的都是单纯、坦诚。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一样需要老师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社会给予孩子更多影响之前,我们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品行端正、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个性、独立见解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自信自强、永不屈服、愈挫愈奋、乐观向上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兴趣广泛、身怀特长、善于协调、精于应变的学生。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回首十多年的教学过程,我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

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你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教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六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刚一看,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才看了手记一,就被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书中,李老师说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那段真诚的话,他感动的眼睛都湿润了。同样,在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也是如此。

整本书,可以感受到是李镇西老师用心来写的,它并不是纯理论的说教,不难理解,也不枯燥乏味,几乎全是实例的叙述和真情的流露,娓娓道来,又让读者有所领悟和思考。充斥在这本书每一个角落的爱心,让我感动,也佩服李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备至。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送上大大小小的生日礼物,对生病的学生更是关爱有加,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背着学生步行上医院。同时,他与学生之间没有代沟,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也着实让我羡慕。

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而我们的教育,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喜好。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对待幼儿更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要关注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分享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每一点滴,为他们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而由衷的喜悦。

看着这本书,会让我联想到许多许多。书中的学生唱着《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让我不由想起了年少的我。对于这首歌,我也是印象十分深刻。它是我学生时代最后一个儿童节的合唱表演曲目,当我们走上表演台后许久,都没有听到音乐响起,我们就这样站着,尴尬而着急。最终,我们的表演就这样因为伴奏带的问题而夭折了。当时的我们,又难过又无奈。现在想起,仍是有些许的遗憾的。

或许只是一件微小的事,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很重要。老师的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个拥抱,都会异常珍贵。

李镇西老师认为,教育不应违背儿童的天性,如果教师本人也保持或培养一点儿童的天性,那么,可以使师生之间的心灵融为一体。在幼儿园里,当与小朋友们一起生活、游戏时,一张张纯真烂漫的笑脸也会感染大家。当我们充满着童心和爱心对待每一个孩子,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他们一起快乐、忧伤,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融入到他们的队伍中去,更有利于了解、关心他们。我想,他们也会回馈更多,从而达到心与心的交流。

书中有一个故事讲到学生给他过生日。这样类似的事,在我的学生时代,和我的同学们也做过。在平时上课的时候,班长通常会喊:“起立,敬礼!”。而我们的语文老师,每一次敬礼,都是90°,比我们还认真而严谨。在教师节的这一天,语文课上,和往常一样,只是我们的敬礼更认真了,并且还加了一句话“×老师,教师节快乐!”。虽然对她来说,从教多年,这样的祝福不会少,但是我们仍可以从她的眼睛里看到感动。如今,我也成为了一名老师,她把她的爱心传递给她的学生,她的学生也将把这份爱心传递给下一代。

“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李老师的教育名言。手记一爱心与童心,用老师与学生、朋友间真诚的情感交流深深的打动了读者,更让我们对教育工作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受益匪浅。

教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七

《爱的教育》是本日记体小说,记载了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整整九个月的生活。有让安利柯深以为傲的好友卡隆的侠义之举,有品学兼优的班长代洛西的助人为乐;也有华梯尼的虚荣狭隘,诺琵斯的傲慢无礼;还有朴实可爱的“小石匠”,坚强不息的克洛西……他们只是普通的孩子,但是他们在用爱感受着生命里的点点滴滴。

整篇小说的主旨就是爱这个字,书里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尽管里面的爱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但却都感人肺腑、引人深思。与其他小说不同的是,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最不染世俗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

作为一个老师同时也是一名家长,这本简单的小说让我明白,我们要用爱,点燃孩子心中的灯,加强对孩子的爱心教育。一味地责骂和批评是没有用的,对于孩子,要用该教育,用心感受孩子们的想法,才能真正点亮孩子的明天。让管教在创意里轻松化,只有真正对孩子们付出关心、爱心与真心,才能得到孩子的真诚回报;也只有这样才能启发孩子,了解孩子。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对于学生们而言,一个单纯的老师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好的老师不能仅仅上课,或者做思想教育,而要真正懂得学生们的心理,要了解他们在想什么,理解他们的喜好和行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起的是引导作用,而不是填鸭式灌输。教师应该的重视学生存在,以情感去开启学生的心智。我们应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把中国传统美德传授给学生。并且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多鼓励、赞美学生,培养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培养他们对挫折的容忍能力,是学生快乐成长。了解学生的感受,观察学生的反应,聆听学生的心得。同时,我们还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取得联系,适时的提供教育子女的咨询与方法,共同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

作为老师,我们要学会用“爱”来感化学生,真诚地为学生提工服务,在生活中做学生的朋友,而不能训斥学生,不要过分地执着于“立竿见影”,注意学生的人格培养,身心健康。

教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八

想必大家已读过这本书,但对于我而言这是第一次阅读他的书籍。说起读教育专著,说实在的对于我从教15个年头,还真是头一次这么认真仔细的阅读完一篇以手记形式的教育著作。这是一本记载老师用爱心教育学生,取得巨大教育成功的故事。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事迹震撼了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尤其像我这样有着十多年的教育生涯的教师,他的教育行为及教育观都深深刺痛我心灵深处。让我反观十多年来,在教育教学历程里,是否有像他那样衷爱着孩子的一颗心。在他眼里一位好老师的基本条件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更应该是乐于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然而,我边读变思索着,并反观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让我从李老师诸多和学生感情故事中吸取精华,走出自满,走进学生,走进教育!

读过李镇西老师手记一“爱心与童心”随想后,其实,我们就必须像李镇西老师所说的,“爱学生,就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在之前的教育教学中我也这样尝试过,确实效果是很好,但是与学生做朋友这个“度”要把握好,这是我在与学生一向所坚持的地方。就这个“度”而言,我在刚参加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就有老教师对我说过,“小学生对新来的老师很是陌生,你可在他们面前先树立威信,和他们交流时要把握好这个尺度”。这样一来不是走进学生,而是疏远学生,就谈不上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在还有,学生平时愿意亲近我或主动与我交流的学生我都能像朋友一样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但作为一名体育老师而言,面对的只是一周3—4节体育课,跟他们交流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在我们眼里与学生眼里,我不并不是他们的班主任老师,因此没能像班主任老师做到像学生父母那样关怀与关爱。看完李镇西老师与学生这种心与心的交流之后,我想那些都是我们的误区。一直以来,我认为“严”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句俗话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所以,在我的课堂中,我决不允许学生有丝毫的怠慢,哪怕是学生队伍不整齐,我都认为这是不好的表现,总拿小学生和军人那种飒爽英姿队列相提并论。看了李镇西老师的“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才唤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灭的童心。我才真正认识到那是因为我缺少一份童心。一直以来,我一贯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学生,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希望他们变成我想象中的学生“小大人”,个个成为懂事、听话、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多学习少玩的完美类型。

然而在我心里的期盼是这样,可事实上学生不能全都成为完美类型,我也知道这样的想法绝对是错误的。怎样才能像李镇西老师那样与学生走近呢?作为像我们这些不是教语文、数学、英语的杂科老师来说,这也是困惑了那么多年,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来解决教学问题。其实我也想过多种办法来改变我与学生相处的方式方法,但因为总以我不是他们的班主任为由没有能很好的执行我给他们订的约定。我并不知道学生他们是怎么看待我的,前提是我与他们交流的甚少,其中一些细微的事情我观察不到,可能我所做的还不够,其首先就是要改掉我心中根生地固这种想法(想象中的“小大人”),有些事情不是只有班主任老师才能做得来,正如李镇西老师做的那样,以朋友的身份、导师的身份等,去关怀与关爱学生,用一颗童心去与他们交流。我想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不难了,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不只是班主任的专利,如果我们科任老师也同样做到的话,学生会是很幸福很快乐的,我的课堂是很活跃的,想必自然我的教学也会得到学生的认可。

就这一点,我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实践,我会去收获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硕果,并分享在学习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教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九

再一次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被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爱心深深地震撼了。

“让爱滋润童心”是我读完全书的第一感受。李老师的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但这种情感,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甚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

反思自己,整天忙碌于教学与班务管理,平时与每个孩子单独交流的时间似乎并不多。从刚工作时的满腔热情,到现在的职业倦怠,曾经对学生的那份牵挂,现在竟有些淡然。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深深地触动了我,牵动了我内心深处那根细细的弦,也让我更深刻的意识到教育的本质——爱与智慧的事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孩子,这是一种特殊力量的奉献,教师要用美好的爱,用对人的尊敬和美好,深信的精神来塑造人。”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成功的教育。

李镇西老师认为,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感情不能取代教育,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要走到学生中间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不了解学生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书中讲述了很多李老师亲历的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最打动我的是学生万同的故事。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详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那样的学生,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与李老师相比,我真的羞愧难当!其实每一个学校都有形形色色的“万同”,也有很多老师为这样的“万同”付出了自己的耐心、爱心。但是又有几人能如李镇西老师那样不弃不舍,耐心细致地对待万同的呢?很多人最后选择了抱怨、选择了放弃、选择了任其自然。李镇西老师之所以能成为名师,我想就是源于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智慧的爱。

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之所以取得成功,全凭他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从我们当老师的第一天起,就知道要对学生充满爱心,让学生在我们爱的浇灌下茁壮成长。但为什么学生总不能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我想是我们还没有领悟到爱的真谛。

教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十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被李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真情,那份真挚而无私的爱震撼了。

让爱走进学生的心灵,让爱永驻学生的心田,李老师换来了学生的健康与幸福的成长,桃李芬芳。记得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感受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帮助学生而费尽心思。

李老师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爱的教育。特别对待“后进生”,倾注了更多的爱。用心灵赢心灵,在“后进生”万同身上得到充分的展现,万同是一个上课扰乱课堂纪律,常与街头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经常打架斗殴,邻近几条街“家喻户晓”的人物,在李老师爱的感召下,后来万同成为我们国家的“最可爱的人”。这当中李老师付出了多少爱心、耐心教育。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爱是真挚的、是无私的,也只有这种爱,才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

正像李老师所说:“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李老师与学生一起过生日,为学生送上生日礼物——书籍、笔记本、贺卡;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通过书信交流,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李老师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何尝不努力地爱着自己的学生,但有时很难做到自然而然,往往居高临下,以至于学生不能接受。班上总有个别学生懒做作业,尽管软硬兼施,既耐心地开导过他,也让他罚做过作业,但过不了几天,缺交作业问题依然存在。

反思再三,是我们缺少了李老师那颗童心,李老师说:“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我们用一种十分纯粹的大人的视角去看待学生,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为他们设身处地想问题,结果学生内心不接受,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变学生”,用“学生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学生的情感”体验生活,用“学生的爱好”培养兴趣。

真正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世界,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用我们的童心、耐心、诚心,把爱倾注在学生的心灵,我们相信我们的教育之舟定能驶入成功的港湾。

教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十一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幼儿喜欢的教师教育行为〉》,读完后,我的内心感到极大的震撼。

首先,我感到现在的教育理念比以前有很大的进步。现在普遍要求把幼儿当成一个成人来看,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讲究批评的艺术,50%的中班幼儿和75%的大班幼儿希望在自己犯错误后,教师要和自己“好好说”“说说我那里不对”或讲道理,有的幼儿还希望教师不要将他的错误告诉其他教师,感到“跟别的老师说不好。”而我在平时的工作中,也是这样做的。虽然今年我教的是小班,但我觉的孩子们已经三岁多了,能听懂一些简浅的道理了,所以当孩子们犯了错误之后,我都会先和他们讲一讲道理,说一说自己心中的感受,比如:“你今天打小朋友,老师心里非常生气。”“你刚才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老师真为你担心,担心你没学会老师教的字宝宝。”而我在预约谈话时却普遍感到家长们的教育观念还没有改变,有些家长还觉得孩子太小,听不懂道理。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希望这些家长应该多阅读幼教杂志,掌握一些教育技巧。

其次,我深刻地感到现在的幼儿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以前我们只要求不打孩子,不体罚孩子就可以了,现在则要求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谨慎。比如:教师经常会在不经意间做出一些不妥当的动作,如:背手、交臂、食指点动这些习惯性动作,都不能面对幼儿做出,因为孩子们是不会向自己背着手|、抱起双臂高在上或训斥自己的人敞开心扉、吐露心声的。而我在平时也会不经意间流露一些,以前没意识到这种行为不好,今后一定要多加注意,坚决改掉。

我读完这篇文章已好几天了,但我一和孩子交谈或孩子犯错误想批评他们时,我的脑海中就会出现这些镜头,它使我在教育教学中逐渐地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可以说,机关幼儿园不但使我们教师迅速成长,在机关幼儿园的家长们,也同样受益非浅,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永远走在时代的最前列!

教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十二

教育永无止境,教师的成长永无止境,这是我读这本书的最大收获,一段段文字,一个个故事,让我对教育事业有了新的认识。

“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的感情也会消融。”

“爱与教育形影不离,有了爱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一种艺术,更不是一种教育策略和技巧,而是从心地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成长是一个过程,永无止境;反思也是一个过程,永无终点。”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浮。”

“孩子的心,都象上锁的大门,粗暴的态度就像粗壮的铁棒,费再多的力气也撬不开,只有和风细雨般的方式如一把细腻的钥匙,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

“尊重、信任、理解、是每一个孩子精神生命所必需的阳光、空气和水,是孩子心灵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读着一句句令人深思、催人奋进的警言、醒语,我的第一感触是:醍醐灌顶、振聋发聩。当然《做卓越的教师》一书中的经典语还有很多很多,可谓不胜枚举!如上妙语、佳句,无不折射出两个“字”,一个是“情”字,另一个是“思”!字虽两个有限,意却多层无限,它要求我们教师具备的素养是全方位的、立体式的,那就是:教师应该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一个培育学生的人,是一个会上课的人,是一个会写作的人,是一个会当家长的人……只有符合了这样的素质,我们的教师才能成为一个幸福的教师,也才能幸福地做一个教师!有鉴于此,我结合个人的通读和理解,个人认为教师应该做到用情施教用心思考,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卓越的教师!

彭兴顺老师在书中反复强调,“爱心是好教师的基本条件”,“没有爱,便没有教育”。这并不是创新观点,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之,能勿诲乎”到鲁迅的“教育根植于爱”,从罗素的“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的活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爱儿童”。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学思想虽不尽相同,教育风格也各有千秋,但对学生的情感都离不开一个“爱”字。

教育上的爱,不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运用得恰当,它会把“爱”自然而然的贯穿于教育的某一个环节,也会不声不响的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会潜移默化地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总之,冷漠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的真诚沟通,从今以后我会多试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情去施教,用爱去开导,像所有优秀老师那样,用真情、爱心换来学生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仔细想来,书中所讲的均为每个教师应该在常规工作中都能做到的,作为一名执教14年教龄的教师,我有的做到了,有的却是大打折扣。我相信大多数的一线教师也是这样,但是在做这些之前,我们没有去期望被认定为“卓越”,也许是这种“卓越”的教师太多了,所以我们身边的教育工作者往往淡化了这种肯定的价值,在现实中我们体会最多的是往往是:学生的学习成绩。

俗话说,书是精神食粮,看书能填补精神上的空缺,这本书读完,在和自己平时的一些做法联系,突然发现自己距离卓越教师的差距太过明显,我们可以为责任付出青春年华、我们可以为祖国未来培育鲜花、我们可以一天天守护在莘莘学子身边,但我们也要去为买房、吃饭奔波忙碌……久而久之,做教师仅仅作为一项工作而已,开开心心的生活和工作多有时也要以物质为前提的;另一方面,修炼不够。对未来没有什么想法,有职业倦怠感。

我们应该去努力争取卓越,而不是要求别人来肯定我们的卓越,因为当我们桃李满天下时,谁也不能否认我们做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假期读了三本书,《修优美师德 做阳光教师》、《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和《有效教学与成功德育》,从这三本书中,我领悟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现在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以前人们总认为: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所谓的师德楷模大多是让我们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厌的“苦行僧”,更谈不上什么优美和阳光。读过《修优美师德 做阳光教师》后,才知道师德可攀,我们的教育实践就是攀登的阶梯;师德可及,它与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师德可为,它给我们创造的灵感、操作的智慧;师德可赏,它给我们心灵的感动、美的享受。

真正的师德更多的表现是植根于普通的、具体的、甚至是有些琐碎的职业生活,能够回答以人为本的显现实生活世界的种种拷问。真正的师德尊重和张扬个性人格,充满创造性。即使同为对学生的爱,在不同的老师那里,却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有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有对学生过错的宽容和理解,有对学生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好老师是形形色色的,他们的“好”以不同形式体现在职业生活的不同领域。

正像前苏联一位著名美学家所说的那样:付出与获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称之为“优美”,略高于则是“崇高”,付出大大高于获得则成为不折不扣的“悲剧”。因为这其中有许多我们应该尽力避免的无谓和不必要的牺牲,过分弘扬和宣传这样的师德会让老师们对师德望而却步。只有优美的师德才是阳光的、亲切的、有趣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满快乐的。

对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我要做一个阳光教师,我要以我的快乐去快乐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阳光去阳光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响学生的品德。

面对难教难管的学生,我们教师往往是抱怨,发牢骚,比如有的学生上课时做一些无关的事情。我们往往容易对这群学生失去信心,产生厌恶情绪。可以说,当前职业学校的师生关系比较紧张,教师不爱学生,学生也不太尊敬教师。

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保证。那么如何改善师生关系, 从而促进职业学校教学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呢?我觉得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1.民主地对待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真诚地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讨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全面关爱学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 就在于如何爱学生。”教师都喜爱成绩好的学生, 而爱表现不佳的学生却是不容易的。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 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指责、批评, 而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关心。虽然这种爱有时毫不起眼, 但它有助于师生间理解桥梁的建立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3.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和一问一答式为主要课堂教学形式。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听课,“死读书,读死书”。新课改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来进行。

4.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方式改革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认为要想真正激课堂教学,单纯在方式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必须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有所作为。

总的说来,教师和学生既是师生关系, 又应该是朋友关系, 否则, 师生之间难以作到真诚相待。师生之间有了和谐的关系,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提高。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我相信, 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用爱心去教书育人, 那我们收获的将是一颗颗诚挚的心, 筑就的将是祖国的栋梁之才。

凡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思考着,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放弃教学的责任,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但加个问号不等于提出一个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什么价值。

的确,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以往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发展为今天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书中所说:“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在“有效指导”中的有效“提问”与“倾听”一节中,看到这样一段话:“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我想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是啊,教师高质量的提问,能够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提问在我们每天的教学中是大量的,可以说是贯穿在整个课堂中的,可见,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

读完本书,我对有效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就是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书中对“什么样的提问是有效的”给出了建议:一是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二是使问题保持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做到提问要精心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抓住知识的关键,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同时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还要注意难易适度,把握好分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即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设悬念,使学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其次,提问还要有层次性,问题之间要有内在联系,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随之逐步提高;此外,我们还应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运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指导学生对学生提问,学生对教师发问等提问的多元模式,这些都是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

理念是灵魂。让我们多读书、多学习,掌握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并在其指导下积极开展有效教学实践,纠正误区,优化课堂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更加关注学生,关注教学中“人的问题”,最终促进教育成效。

影片的主人公虽然都是十几岁的孩子,但他们身上彰显的崇高的爱国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一个叫大壮的孩子偶然路过麦穗地,无意间让一个被日本人追杀的八路军发现了,情急之下,八路军就把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报告诉给了大壮,让他把消息传递给飞虎队老洪。后来,大壮在银子和虎子的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一次次躲避日本人的追杀,利用自己的机智,一路九死一生,终于完成了任务,成为了一名梦寐以求的小小飞虎队员。

这部电影让我热泪盈眶,因为电影中的三个孩子有勇有谋,临危不惧。其中最机智的孩子就是虎子,他在三个孩子中年龄最大,力气最大,头脑也最聪明。他们在火车中,被日本人追杀时,他最冷静,想到用汽油桶去砸日本人,没让日本人的阴谋得逞;在饥饿难耐时,他出谋划策,想出用卖艺的方法来获取吃(jy135幼儿教育 )的东西;他们在遇到日本相扑手时,从容不迫,他想出用绳子把相扑手打倒……虎子在危难之时,有勇有谋,临危不惧,总是积极的出谋划策,化险为夷。最后小小年纪的虎子义无反顾,甘愿为国捐躯,何等的大义凛然,让我不得不为之感动与折服!

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豪杰为了保家卫国而英勇献身。放牛娃王二小也是一位生活在抗战时期的小英雄。日寇来村庄扫荡,杀害了他唯一的亲人——奶奶和所有村民,唯独王二小逃过了日本鬼子的捕杀。王二小悲痛欲绝,决心要与鬼子抗争到底,为亲人报仇。他故意把鬼子引诱到八路军山上的埋伏区,可恶的日本鬼子在知道自己上当后,恼羞成怒,用刺刀捅向了王二小,只有十三岁的王二小就这样英勇地倒在了血泊中。但日本鬼子还是没能突围八路军的重重围攻,最终全部被歼灭。很快,王二小的英勇事迹传遍了祖国的每个角落。当然了,像王二小这样的小英雄不胜枚举:机智勇敢的小兵张嘎,智勇双全的小英雄雨来,智斗鬼子的少年英雄海娃……这些小英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勇敢机智、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他们像一面面旗帜永远飘荡在我们的心中。

当今中国,为了祖国的繁荣发展而鞠躬尽瘁的英雄更是层出不穷。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还有临危受命,不辱使命的外交官孙必干;出生入死卧底侦察,给毒品犯罪以沉重打击的缉毒英雄明正彬;勤勤恳恳,鞠躬尽瘁,被称为新时代共产党员的榜样的牛玉儒;一生以水稻为伴,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袁隆平……他们的名字将流芳百世,他们的英雄事迹将永不磨灭!

《小小飞虎队》这部影片虽然结束了,但小小飞虎队员们却永远的活在了我的心里。他们会激励着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知难而进,愈挫愈奋,鞠躬尽瘁,永保工作的进取心!

教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十三

刚拿到这本书,看到题目《影响教师的100篇教育美文》,想着:这本书真有这么大的力量,通过阅读100篇文章就能影响一个人?带着疑惑翻看此书,竟不知不觉对它着了迷,几度因为上课不得不放下书籍而不舍,几度手拿面纸擦掉因为感动而不经意流下的激动泪珠,我深深地喜欢上了这本书,这是一本好书,是一本值得所有老师细细研读,一读再读的经典教育文章。本书共有四个篇章,分别是:我爱孩子;教室,出错的地方;教师是灵魂的守望者;牵一只蜗牛去散步。精选了100篇亲情、友情、师生情等经典美文,并将这些珍贵的情感与教师生涯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类比。书里面的小故事像是一个个和我倾诉说话的好朋友,朴实语言中有深厚的爱,让我的心灵不断地净化着,给了我富有灵性的启迪与感悟。看不厌,读不腻。每篇文章后面还编着感悟版块,让读者与作者在心灵上又一次得以碰撞。

阅读每一篇文章,不论是题目还是文章内容,我都觉得是经典。每阅读完一篇,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思考,如果我是那位老师会怎么处理?如果我是那位学生我会是怎样的状态?心理上会有哪些变化?从这则教育故事我得到了哪些启发?并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进行梳理,在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该怎么处理最恰当……可见阅读这些美文对我的影响有多大。它给我启迪与引领,让我不断思考,明白阅读的重要性,提升自我的迫切性。

“师爱是一种等待。”等待需要耐心、等待需要智慧、等待需要坚持、等待需要宽容。师爱是一种等待,有着这样的教育信念的时候,你就能贴近孩子的心灵,你就会赢得孩子,赢得明天。一字一句深深地触动着我,阅读这本书的感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完的,每一篇文章给我的感悟都不一样,因为它们给我的触动是深层次、多方面的。每一篇文章我都喜欢,我会一遍一遍去读,不厌其烦。如“罚站任安妮——我永久的痛”三年前在李镇西老师的着作中就读到过,每一次阅读心境不同,感触也不同。这真是一本好书。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34841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