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生物教案(优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0 06:38:21
高二下生物教案(优质16篇)
时间:2023-12-10 06:38:21     小编:薇儿

教案的编写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要求。在编写教案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以及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安排。教案范文可以让教师们更好地了解教案编写的思路和要点。

高二下生物教案篇一

1.能用结构与功能观说出细胞分化的概念。

2.通过归纳与概括,总结出细胞分化的意义。

3.基于对细胞分化事实的理解,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感受生命的奥秘,形成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胞分化的概念、原因及意义。

难点:细胞分化的原因及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细胞__的flash动画,提问:细胞发生了什么变化?是通过什么过程实现的?

(细胞数量增多,细胞__。)。

展示细胞分化的flash动画,提问:细胞发生了什么变化?

(细胞种类增多。)。

引出细胞分化,提问:对生物有什么意义?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细胞分化的概念。

自主阅读教材,提问:分化的概念?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教师补充: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

2.细胞分化的意义。

(结肠粘膜上皮细胞起着保护的作用,又能分泌特殊的分泌液;骨在人体内起着支撑的作用;神经组织可以传递神经兴奋;肾小体可以过滤血液形成原尿。)。

追问:这说明细胞分化有什么意义?分组讨论。

(细胞分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细胞分化可以形成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组织和器官,使生物体能够正常发育。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的细胞中dna的状态是不同的。)。

(三)巩固提高。

提问:细胞__和细胞分化的意义一样吗?

(细胞__只能繁殖出许多相同的细胞,只有分化的细胞才能形成不同类型的组织或器官,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四)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作业:查阅资料分析,思考分化的细胞,能不能发育成完整的个体?

高二下生物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从提高民族素质和提高公民应有的生物学素养的高度,来初步理解学习高中生物课的意义。通过精选的事例,使学生对学习生物课怀有亲切的需求感。

2.在初中学习生物课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初步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及这些特征构成了高中生物课的主线。

3.通过生物科学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的迅速发展以及生物科学和现代技术的结合,由此对人类的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有初步的认识。

4.要使学生了解学习过程应主要以探究、讨论为主,要重视实验,通过生物课的学习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总之,要以主动的态度来参与学习过程。

重点、难点分析。

1.绪论课只是一个开场白,不要有过高的期望值,有些教师甚至认为绪论至少要讲两节课,甚或三节课,这是不必要的,对于正确的情意、态度的建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但是,开场白也是重要的,除了要达到前述多方面的教学目标外,还因为师生第一次接触,是共同学习的开始,要创设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也要适当展示教师自身良好的生物学素养和教育素养,因此仍须精心准备和设计。

2.内容和重点是教学目标的2和3,即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学习生物学的意义。对于生物学教师来说,教材所述内容并不难,学生掌握也不会有多大困难。所需注意的是:

(1)生物的基本特征,所列甚多,但从物质运动形式之一的生命运动的特征来说,两点最重要,即由新陈代谢所表达的生命系统的开放性和稳态,以及由繁殖、遗传、变异所表达的连续性和信息流。前者称之谓自我更新,后者称之谓自我复制。教师应以最通俗的语言和事例,予以适当的概括提高。

(2)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学习生物学的意义,因为是内容的重点所在,更不可取灌输的方法,一定要由学生参与讨论,由他们举例、分析和概括。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氛围,善于组织和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全班或小组进行都可以,还要善于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创造性的见解应鼓励,不正确的见解,也要予以引导。如果能有这样一个好开端,以后的课就好办了。

(3)学习生物学的意义,教材列举很多,也不是都要讲的,学生可以自学,以后各章节教学时,有的是机会。建议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来举例阐发即可。例如微观方面可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重大的实践意义;例如宏观方面可介绍全球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也可以结合地区特点举相关的例子来说明,这可以更方便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4)关于教育目标1和4,并不是可以通过传统的条分缕析的讲解来完成的,甚至不要出现板书的标题。因为,它基本上属于情意、态度、价值观的范畴,应该贯彻于教学目标2和3的过程中实现,即在探究讨论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的过程中,学生的体会以及对教师的点拨的感受和领悟。对于那些应试教育影响还很深的地区和学校,则需要有针对性地多讲几句。即学习生物课是提高生物学素养的需要,与高考是否开考没有直接关系,而是现代公民必需具备的科学素养。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和实验、实践能力的锻炼,则不仅影响学习的成绩,更是提高未来社会公民社会适应性的需要。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思路:

鉴于学校、教师、学生的情况不同,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实施也有不同的模式。以下仅举两种常用的模式供参考。

1.设题——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的模式。

例如可设计如下的问题分别由5个小组(每组10人)讨论,即每组1题。

(2)一块岩石和一头牛,科学地说,两者有哪些本质的区别?

(3)就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来说明学习生物学对解决有关问题的意义。

(5)你认为学好生物课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应有怎样的改进?

代表发言,应限定时间,目的不完全是要有正确的答案,还要学会和人交流。

教师的总结,重在吸取学生发言中的精华,重在表扬,适当补充和校正,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教科书。

2.教师引导启发,全班参与探究的模式。这一模式比较传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提请注意以下各点:

(1)选好切入点。例如可以从教科书的封面相片——青海湖鸟岛开始。认识图中的鸟及介绍图中没有表示的鸟,介绍鸟岛的自然环境及其变迁,指出生物多样化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范畴,由此进入什么是生物学的绪论内容。还可以从身边发生的与生物学有关的重大事件切入。如我国长江流域遭受特大的洪灾,其原因中哪些和生物学有关?如,取缔非法组织研究会,其谬论之一:“不吃药,就能治病”是怎样违反了生物科学原理?因此,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包括生物学素养有极端重要性。如当地的城市环境污染、水资源污染、作物病虫害的大发生、耕作技术改革的重大举措,都可以作为切入点。乃至比利时的二恶英污染禽畜产品、英国的疯牛病和人的克—雅氏病等等有国际影响的与生物学有关的大事都是可选用的切入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把生物科学和人类的生存发展拉近距离,体会学好生物科学的重要意义。

(2)生物的基本特征可引导学生逐一列举,但需要求学生能举例说明,避免背诵。教师要分析诸特征的关系,指出生命运动最本质的特征。

(3)当代生物科学发展的状况及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也要让学生充分表达意见,这不仅因为学生有初中学习的基础,还因为学生通过各种传媒有广泛的了解,教师也可借此机会了解哪些学生对生物学的爱好较深及知识面较宽。

高二下生物教案篇三

1、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

2、用ph计成ph试纸测试,并作记录。

3、一次加一滴0.1mol/lhcl,然后,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4、,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测定并记录起始ph,再如步骤3,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的naoh,测定并记录ph。

5、充分冲洗烧杯,用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步骤4,记录结果。

6、充分冲洗烧杯,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4记录结果。三、现象观察。

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记录表。

四、实验结论。

1、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次的“充分冲洗烧杯”请你分析目的是什么?

解析:第一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避免酸性物质hcl与碱性物质naoh发生中和发应,使实验现象不明显,减少误差。第二次和第三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防止不同的生物材料混合,影响实验效果。2、实验过程中腐蚀性物质使用注意事项及解决措施。

解析:hcl和naoh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它与皮肤和眼睛接触,也不要入口。若有洒落或溅出,要立即用水冲洗15min,并告诉老师。

3、生物材料最好是一种植物材料,一种动物材料。【问题探究】一、问题思考。

2、内环境的稳态会不会失调?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失调?

实验二模型建构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1、模拟吃饭后的反应甲将2张“糖卡”放到桌子上,使血糖浓度,此时由拿出张卡使甲的2张“糖卡”由背翻到面,血糖浓度维持平衡。

实验三探究: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高二下生物教案篇四

1.说教材1.1教材分析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这部分内容极其抽象,主要描述的是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过程,与已经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种类知识等密切相关。它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是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关键,也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2.说教法根据该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联系学生实际,结合素质教学理念,我采用以下方法及教具进行教学:(1)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学习动机。(2)运用游戏教学,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提高学习兴趣(3)培养学生预习和讨论分析能力,倡导合作共学的教学方法。(4)精心设计提问,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5)教学用具:8根橡皮绳,多媒体,幻灯片注重于设计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生渴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学习愿望的教法,使学生真正愿学、乐学、会学。

3.说学法由于知识的抽象难懂,教师尤其应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应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本,学会正确读图、析图,进而会绘图,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法、联系实际法等加以理解、巩固。

4.说教学过程:(两课时)。

我想,一个教师想在教学上获得成功,首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形成这部分内容尽管抽象、难以理解,但只要教师运用教学得当,学生还是能够体会、理解的。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认真预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这部分内容。2、把课桌椅往后移,腾出半个教室为游戏做准备。

4.1设置情境,引发认知矛盾,激发学习动机利用学生感兴趣的。

精子和卵细胞的投影图片,以问题导入:(1)生物体如何保持其前后代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恒定?(2)精子和卵细胞是怎么来的?它们的染色体与体细胞一样吗?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从而引出受精作用及受精作用和减数分裂的意义。以问题“何为减数分裂,它与以前讲的有丝分裂有何区别”过渡到减数分裂概念的讲解。概念可请学生联系有丝分裂,结合课本减数分裂的概念进行分析,弄清“减数”到底是减什么?减多少?为什么会减?怎样减?从而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分析能力。

4.2游戏教学,愚教于乐,提高学习兴趣学生课前预习精子形成过程,体会染色体行为变化。上课时先动画演示精子形成过程,教师帮助整理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概念,然后开展学生游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游戏方法:橡皮绳代表纺锤丝,四高(两男两女)四矮(两男两女)八位学生代表染色体,男女代表来源,身高代表形态,同样高的两个男生代表姐妹染色单体,其他也一样。另外再请课代表做指挥,其余学生帮助纠正错误,按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进行游戏。游戏结束后请学生课后以坐标图的形式总结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

第二课时4.3前后联系,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回忆导入:1、受精作用的实质是什么?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意义如何?2、什么是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如何变化?请学生画坐标图。3、联系有丝分裂,请学生画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曲线图,并与减数分裂的曲线图进行对比。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巩固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4.4融会贯通,适当引导,提高分析能力请学生快速阅读卵细胞的形成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对比精子形成过程,找出两者的异同点(学生分析,教师总结)。学生通过对比,进一步巩固对减数分裂的概念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规律的理解。投影几张细胞分裂图,请学生判断它们分别属于什么分裂,是什么时期,要求讲明判断依据(教师注意适当引导)。学生分析后,教师总结细胞分裂图判断方法,强化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投影一些事先精选的习题加以巩固。

5说板书设计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6说巩固通过投影一些习题,进一步强化减数分裂的概念及精卵细胞形成过程等重点,易化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概念、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变化规律及精子形成过程等难点。

高二下生物教案篇五

知识目标:

理解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

描述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的过程,了解其原理和条件。

了解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目的基因。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书中插图、照片等的观察,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能利用课本以外的资料和信息解决课内学习中发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科学方法的正确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具备能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4)对于基因工程操作实例做到能理解、能介绍,从而培养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及良好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现代先进生物学技术,让学生了解到生物技术给人类带来的贡献,通过把现在所学知识与社会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物的重要意义。激起学习的热情和愿望。

教学策略。

教材处理。

在教材处理上,本节课按照课本知识的编排顺序来进行教学,在过程中通过问题探究和问题情景的创设来合理过渡,并递进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以问题为主线,探究过程环环相扣,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

教法学法。

教法:主要以多媒体演示法、问题启发式教学法、情景创设启发式教学法、知识迁移比较教学等方法。

学法:观察、理论推导、对比学习、总结归纳、课外延伸探究等方法。

媒体选择。

(1)用flash软件制作的基因文库建立过程的三维动画。

(2)用flash软件制作的pcr技术过程的三维动画。

(3)用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文稿。

高二下生物教案篇六

1、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理解植物激素的概念。

3、掌握生长素的生理作用,顶端优势的原理及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生长素发现过程的燕麦实验,培养学生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2、通过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顶端优势原理,训练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生长素发现过程的简介,教育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实验作风、不断探索新知识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顶端优势原理,对学生进行量变引起质变的唯物辩证法的教育。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

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研究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1)生长素促进生长的生理作用。

(2)顶端优势。

[解决办法]。

(1)介绍生长素发现过程的植物向光现象及生长素名称的由来。

(2)利用多媒体以动画形式表现生长素对植物向光性的影响。

(3)观察自然界树木的形态,思考其原因。

(4)利用多媒体以动画形式表现顶端优势原理。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不同方法处理情况下,植物生长的状况。

[解决办法]详细分析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分布状况。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解决办法]说明向光性实验中,生长素浓度大,是在促进生长浓度范围内相对浓度大,并没到抑制程度。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述法、谈话法。

五、教具准备。

燕麦植株形态图,生长素发现过程的燕麦实验系列图,窗台上向光生长的盆栽植物(图像),葵花向阳(图像),向光性原理(动画),顶端优势原理(动画)。

六、学生活动设计。

1、阅读教材上植物激素的概念,总结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的异同。

2、分析一系列燕麦实验结果,推测原因。

3、分析生长素对果实发育的作用,并以此为依据,弄清培养无籽番茄的具体操作方法。

4、分析芽对插枝生根的影响。

5、探索顶端优势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6、完成有关作业。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多媒体教学的银幕上显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理解植物激素的概念,掌握生长素的生理作用,顶端优势的原理及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板书)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讲述。

调节控制生物生命活动的因素,有外界条件,也有内在因素。内因除了遗传特性之外,就是激素。

通过初中生理卫生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激素,请学生回忆激素的概念,要求答出:由内分泌腺分泌,含量极少,但作用重要,对新陈代谢、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

高等植物体内也有类似人体内激素的物质,请学生读书上植物激素的概念,再请总结两种激素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要求答出,相同点:含量极少,对新陈代谢、生长发育起重要的调节作用。不同点:人体内的激素是由一定的内分泌腺分泌,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的一定部位产生的。教师解释“一定部位”,如产生生长素的植物体芽的顶端,这儿找不到腺体,细胞结构也与其它地方的细胞相似。

目前发现的植物激素有许多种,如生长素、细胞分裂索、赤霉素、脱落酸、乙烯等。其中发现和研究最早的是生长素。下面,我们就以生长素为例,来说明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首先介绍:

一、生长素的发现。

生长素是通过一系列燕麦实验来发现的。

实验一:(示燕麦胚芽鞘生长示意图或多媒体银幕显示,)把燕麦种在暗处,胚芽出土时,外面包有胚芽鞘(胚芽外面的锥形鞘,保护作用),胚芽鞘直立生长。

实验二:(示挂图或多媒体银幕显示,)把燕麦幼苗装入纸盒内,盒壁上穿一小孔透光,几天后,胚芽鞘弯向光源。请学生分析,这种现象说明什么?要求答出:植物具有向光性。

实验三:(示挂图或多媒体银幕显示,)如果切去胚芽鞘的尖端,仍放入一侧透光的盒子中,几天后,胚芽鞘既不长,又不弯。请学生分析,这种现象说明什么?要求答出:植物的生长、弯曲、都必须要有尖端。

胚牙鞘弯曲,必须有尖端。问题在于,弯曲的部位不是尖端,而是尖端下面的一段,请学生推断可能的原因。在老师的引导下要求答出:尖端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促进了下部的生长。

这种推想是否正确,还得用实验来证明。

实验四:(多媒体用动画形式演示实验过程)把胚芽鞘尖端切下,放在琼脂的切块上(用实物简要介绍琼脂和琼脂块),如果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就会向下运输到琼脂块上,过些时候,把尖端从琼脂块上拿掉,再把琼脂切成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胚芽鞘也发生了生长和弯曲的现象,现在,是否可以下结论,说明前面的推断是正确的呢?学生争论,老师作结论,不能,还得确定琼脂本身是否对弯曲有影响,科学实验方案的设计要做到严谨周密,无懈可击,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

对照实验,(动画形式演示实验过程)把没有与胚芽鞘端接触过的琼脂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这才无可辩驳地证明:胚芽鞘的尖端确实能够产生某种物质,并从尖端运输到下部,促使下部生长。这种物质是什么?经生物学家多年的研究,终于在1934年由荷兰的科学家郭葛从植物体把这种物质分离出来,它的化学名称是吲哚乙酸,由于它能促进植物的生长,所以取名叫生长素。从1880年达尔文首次进行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到1934年生长素提纯而结束,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历时54年,经多位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才终于完成。可见,科学上的每一项发现都是来之不易的,是辛勤汗水的结晶。

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具有分生能力的组织,大部分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和根尖的分生组织,形成层细胞和幼嫩的种子等,衰老的组织中则较少。

花这么大力气发现的生长素,有些什么作用呢?

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促进生长。

(多媒体银幕显示窗台上的盆栽植物向光弯曲和葵花向阳的图像。)。

老师讲授:植物为什么会有向光性呢?多媒体银幕显示受光影响,生长素分布不均及生长不同的动画图解,这与单侧光引起的生长素分布不均有关,光线能改变生长素的分布,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少,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多,因此,向光的一侧细胞生长慢,背光的一侧细胞生长快,结果,茎就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也就是朝光源的一侧弯曲,使茎表现出向光性。

2、促进果实发育。

老师讲授:大家知道、雌蕊受粉以后,胚珠开始发育成种子,子房开始发育成果实,这时,除去正在发育的种子,果实的发育也就停止了。问:这种现象说明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答出:种子发育是果实发育所必需的条件。)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种子发育决定了果实发育呢?经实验测定,雌蕊受粉以后,发育着的子房内,生长素含量猛然增加,这些生长素就是由发育中的种子合成的,它能够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现在我们知道了,为什么种子发育是果实发育的必需条件?(请学生回答,要求答出:果实发育需要种子发育过程中合成的生长素。)。

在生产上,用人工合成的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没有受粉的番茄花蕾,由于有生长素,果实照样发育,由于没有受粉,种子不能发育,从而获得无籽番茄。生产上也就是用于无籽果实的培育。问:已受粉的花蕾还可用生长素处理来获得无籽果实吗?学生回答:不能,这样的果实有种子。

3、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在繁植林木和花卉时,常用的扦插法。有的植物容易插话,有的则不容易插话。对于那些不易生根的枝条,可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浸泡插枝的下端,插入土后,就能长出很多根,容易成活。(银幕显示或板画下图)。

a、b、c、d表示扦插的四枝同种植物的芽的情况,请问:谁最先长出根?为什么?(答:d最先长出根,芽是生长素合成旺盛的部位,d的芽最多。)。

此外,生长素还具有阻止器官脱落,防止落花落果,延长种子休眠,促进菠萝开花和黄瓜多开雌花等作用。

生长素具有这么多作用,是否就越多越好呢?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物极必反。一般地说,生长素对生长的作用是,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4、高浓度抑制生长。

我们看到自然生长的树木形状都是(板画),而不是(板画)原因在于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这种现象,叫顶端优势。(板书)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多媒体银幕显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积累在侧芽部位,抑制侧芽生长的动画图像)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抑制了侧芽的生长。问:要使侧芽生长,该怎么办?原理是什么?要求答出:摘除顶芽。顶芽摘除后,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降低,这是,生长素对侧芽由抑制生长变为促进生长,侧芽不久发育成侧枝。

高浓度要抑制植物生长,而前面讲植物的向光性时,为什么又说背光的一侧浓度高促进生长呢?是因为讲向光性时的浓度高是在促进生长的浓度范围内相对的高,而高浓度抑制生长的高浓度则是在抑制范围内了,它们有质的差别。

生产实践上,顶端优势的原理应用相当广泛,如棉花摘心,以多长侧枝,多结棉桃,达到增产的目的。

(银幕显示:)。

下述各项中,属于利用顶端优势及原理的措施有(多项选择)____。

a、新栽的小树要去掉部分枝叶。

b、果树的整枝修剪。

c、修剪篱笆。

d、摘桑叶喂蚕。

(三)总结、扩展。

通过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我们知道植物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生长素能够促进生长,促进果实发育,促进插枝生根。可见,生长素对植物生命活动主要起促进作用,但不是所有植物激素都这样,也有起抑制作用的,大家课后阅读p·123中“其它植物激素”的内容,就可知道,同一株植物体内,存在多种植物激素,这些激素有不同的作用,通过它们的协调作用,使植物能正常地进行生长发育,新陈代谢。

(四)布置作业。

(参考答案:a、直立生长;b、向右弯曲生长;c、向右弯曲生长;d、不生长。

e、向右弯曲生长;f、不生长;g、直立生长;h、向右弯曲生长。)。

配图715jt002配图。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

植物激素的概念,区别:由植物体的一定部位产生。

一、生长素的发现。

燕麦实验。

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促进生长向光性。

2、促进果实发育无籽果实。

3、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4、高浓度抑制生长顶端优势。

八、参考资料。

燕麦别称“皮燕麦”,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根系发达,高1米左右。顶生圆锥花序,小穗含两花,颖果。成熟时内外稃紧抱子粒、不易分离。我国西北、内蒙古,东北一带牧区或半牧区栽培较多。

胚芽鞘单子叶植物特别是禾本科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状物,胚芽鞘为胚体的第一张叶,有保护胚芽中更幼小的叶和生长锥的功能。在种子萌发时,胚芽鞘首先穿出地面,保护胚芽出土时不受损伤,随后为胚芽所突破。

琼脂也叫“琼胶”、“冻粉”。由石花菜、江蓠等红藻经水煮提取胶质,再经冻结,脱水、干燥而制成。为透明、无味、无臭的胶冻状块片或粉末,不溶于冷水而溶于温水,呈胶稠液。它的10%溶液冷却后即冻结为凝胶状。主要成分为多聚半乳糖的硫酸酯。常用作微生物培养基及食品工业的配料。

高二下生物教案篇七

1、使学生理解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其本质。

2、使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初步理解酶的概念、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3、使学生理解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能力方面。

在引导学生分析生物新陈代谢概念,探究酶的特性,探究影响酶活性因素的过程中,初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让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地位;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价值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酶的发现。

教材简单介绍酶的发现历史,从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设计的巧妙实验到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少数的酶是rna,使学生对酶的研究历史中的一些重大发现有了一个大致了解。

2、酶的特性。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通过《实验七、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选做)》切入。

本节内容的最后,安排了课外读“造福人类的酶工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本节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在改变人类生活质量中的作用。

教法建议。

1、使学生在理解细胞水平上的新陈代谢概念及其本质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这是在细胞水平上对新陈代谢的描述。其实学生已不是第一次接触新陈代谢的概念,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课绪论中,学习已接触到诸如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及其关系等与新陈代谢有关的知识,但那是在生物个体水平对新陈代谢下的定义。本章的新陈代谢内容是对以往知识的深化和展开,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引导学生分析出生物体是如何自我更新的,合成与分解是如何进行的,及其二者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生命。

例如,为使学生理解"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这句话,教师可结合前一章细胞的物质基础与结构基础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活细胞中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如发生在线粒体内的糖的氧化放能的化学过程;发生在叶绿体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的化学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的氨基酸缩合成多肽链的化学过程等,使学生对"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这句话有一个感性认识。

2、使学生理解酶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在本节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完成酶具有专一性的实验并实施有效的讨论是本节的难点。

生命体随时随刻发生着数量巨大的生物化学反应,同时又是一个稳定的,开放的系统。细胞中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不可能在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条件下进行,而必须在常温、常压、水溶液环境下能快速、有序地进行的,这就要尽可能地降低化学反应能阈,这是新陈代谢为什么离不开生物催化剂,即酶的原因。

酶的概念和酶的发现可结合一起在让学生讨论,这样可让学生充分体会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酶的特性这部分内容,可先组织学生依次完成实验,然后再由学生来讨论和总结。

在引导学生分析酶的特性时,引导学生与蛋白质的多样性联系起来,可使学生易于理解酶的催化作用的专一注必定意味着酶的多样性,而且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的多样性和酶的专一性催化关系密切。

3、使学生理解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需要适宜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如何组织学生完成影响酶活性因素的选做实验并分析、讨论实验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在组织学生操作、分析、讨论《实验七、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选做)》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两个坐标曲线图,让学生概括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

高二下生物教案篇八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情感态度方面。

1、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说出生命系统的层次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关于冠装病毒相关的资料。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1、引入新课。

2、分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难点)。

小结。

课后练习教师活动。

小结上面的内容,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在细胞外表现不出生命的特征,说明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为什么呢?)细胞的任何一部分脱离了细胞就不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大分子物质也不具有生命的特征。所以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提出问题:细胞能表现出那些生命活动呢?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并开展讨论。

小结:(幻灯片展示提纲)细胞为什么是生命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一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是在在细胞生命活动基础上实现各种的生命功能。(举出一些实例)。

地球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谓是恒河沙数,但是这些生物,小到组成它们身体的细胞,大到一个生物个体,一个物种、甚至一个生态系统、整个生物圈,都可以一个一个的生命系统(什么是系统呢),而且这些生命系统之间还有层次的关系。(以一只龟为例分析)。

讨论、思考问题:病毒是怎么样复制的?(在细胞内)。

高二下生物教案篇九

1、学会区别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2、学习掌握一些安全用药的常识。

3、说出一些常用药物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

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

说出一些常用药物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

学生课前搜集药品的使用说明书。

一课时。

提问的方式,小组讨论。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免疫,知道人体有一定的免疫功能,但每个人食五谷杂粮,还是免不了会生病;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危急情况或意外伤害,面对这些你首先想到的措施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章《用药和急救》。请同学们看两个有关用药的资料,我们再下结论。

资料1:据统计,我国每年5000多万病人中,至少有250万人入院治疗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其中50万人是严重不良反应,因此致死的人数每年约有19.2万人,比传染病致死的人数还要高出许多倍。

资料2:据调查,我国现有的180万聋哑儿童中,有60%以上是由于不合理用药造成的;我国1000万聋哑人中,60%-80%也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

教师:当我们遇到一些小病时,如果家长有一定的医学常识,对轻微病症的诊断和用药方法正确,这样做是可以的。同时又起到节省时间,及时治病的效果。但,俗话说得好,“是药三分毒”,在自己用药的时候,怎样选择药物、如何服用,才能充分发挥药物的效果,避免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危害呢?我们这节课来探讨有关“安全用药”的知识。

二、讲授新课。

一、安全用药。

教师: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在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方面都要恰到好处,充分发挥药物的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危害。所以了解一些安全用药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我们了解药物的分类。

(一)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1、学生分析小活动:

(生分组讨论尝试回答)。

这些药物我们可以在哪些地方买到?

生讨论答出:医院、药店、医药超市等。

2、处方药。

需要医生给我们开出药方,然后按照药方去抓药,按照医生的要求服用。这类药和我们刚才学的非处方药不同,我们称为处方药,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照医嘱服用药物。

3、了解什么是非处方药。

上述这些药我们可以不用医师开药方,直接去买到,按照说明书使用即可,这一类药称为非处方药,简称otc,非处方药用于治疗一些消费者容易诊断,自我治疗的常见轻微病症。比如,同学们有时觉得自己在发烧、流鼻涕等症状,就判断自己患感冒,便自己去购买一些感冒药,这种现象在生活中经常发生,也体现了非处方药的优越性,质量稳定,疗效好,使用方便。

(二)药品的服用。

1、教师: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在使用前都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确保用药安全。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自己的那份儿《使用说明书》并进行交换阅读。解读说明书中的各项信息,然后对教材88页的问题进行讨论,并选一名记录员记录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

(1)哪些是中药,哪些是西药,你是怎样分辨的。

(2)药物的使用说明中有哪些信息对于安全用药是十分重要的?

(3)你能否从使用说明中概括出一些药物保存的基本要求?

(4)关于安全用药,你还有哪些希望与大家讨论的问题?

教师:请每小组的记录员根据本小组的情况向大家汇报讨论的结果。

学生1:我们小组的中药有……,西药有……,我们是根据药物的主要成分来分辨中药和西药的。

学生2:《使用说明书》中的作用与用途或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规格、有效期、批准文号、制造单位和注意事项对于安全用药都是十分重要的。

学生3:药品的保存大多需要放在干燥、避光的地方,而且要密闭保存,避免受潮,药物受潮后有效成分可能分解,甚至发生霉变,影响疗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鼓励性评价,同时及时纠正某些不正确的观点,归纳出讨论题的参考答案。)。

2、对照同学们搜集的药品说明书,寻找在药物说明书上有没有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和用量、药片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有效期、生产批号等。

教师补充讲解:一般来说药品的有效期为1-5年,没有规定或表明有效期一般按5年来算,失效期指药品在规定的储存条件下,其质量不符合国家认可的质量标准和要求,不能继续使用的日期。

举例:1、“有效期为1999年7月”指该药可用到1999年7月31日。

2、“失效期为1999年7月”指该药可用到1999年6月30日。

我们掌握了以上的常识也是安全用药的必备,我们购买了非处方药必须严格认真阅读说明书,按照要求进行服用,而处方药则必须在医师的具体指导下方可使用。

二、家庭小药箱的配备。

学生进行小组设计,设计完成后小组交流。

三、巩固练习。

看谁选得对。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的药物。

c.中药和西药是根据其有效成分的不同来区分的。

d.无论何种药物,在使用之前都应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

答案:b。

2、当你的家人因腹泻需要服药时,你应该选择下列哪种非处方药。

a.感冒冲剂。

b.牛黄解毒片。

c.阿司匹林。

d.诺氟沙星胶囊。

答案:d。

3、下列药物已经过期不能使用的是(假设教学时间为20xx年6月1日)。

a.生产日期为20xx年6月,有效期:三年

b.生产批号为020601,有效期:二年。

c.有效期至20xx年6月。

d.失效期至20xx年6月。

答案:d。

高二下生物教案篇十

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难点】。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构过程。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首先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之后设疑:dna是遗传物质,那dna分子必然携带着大量的遗传信息。现在大家来当科学家,在了解了dna分子的功能以后,大家想要进一步了解什么?(dna分子时如何携带遗传信息的?dna分子的遗传功能是如何实现的?)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1.师:dna分子的组成单位是什么?请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展现出来。

_

学生分组展示脱氧核苷酸的结构:

2.师:我们知道了dna是脱氧核苷酸长链,请同学们试着把自己制作的四个脱氧核苷酸连成长链,请几个同学说明脱氧核苷酸之间是如何连接的、四个核苷酸是怎样排序的?学生分组用实物进行展示,并用语言描述。

教师点评,并强调相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和脱氧核糖形成新的化学键,形成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的长链。

(情况一中的两条链无法连接在一起,科学家已否定;情况二可行,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通过化学键结合,但是碱基如何结合?能稳定存在吗?)[page]5.师:1952年春天,奥地利的生物化学家査戈夫访问了剑桥大学,沃森和克里克从他那里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a的量等于t的量,g的量等于c的量,这给了沃森和克里克很大的启示,同学们,你们获得了什么启发吗?请组内讨论,然后修正本组的模型。

(得出下图,碱基间有固定的配对方式:一条链中的a与另一条链上的t配对,g与c配对)。

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之后补充:配对方式的确如此,之后的研究发现碱基间通过氢键连在一起,而且a与t之间两个氢键,g与c之间有三个氢键。通过这些氢键维持了dna分子结构的稳定。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称为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6.请同学们观察dna双螺旋立体结构模型,同自己构建的平面模型相比较,回答如下问题:

_

(1)dna是由几条链组成的?它有怎样的立体结构?(dna由2条链组成,具有稳定的双螺旋结构)(2)dna的基本骨架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它们分别位于dna的什么部位?(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而成的,并且排列在dna分子的外侧。)(3)dna中的碱基是如何配对的?它们位于dna的什么部位?(dna内部是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的碱基对。)7.这三点是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基本特点,结合教材49页的内容和双螺旋结构模型,请进一步完善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dna两条链反向平行;碱基对之间是通过氢键连接的。)(三)巩固提高。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

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用简易材料构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并探究dna分子的特性。

四、板书设计。

_

五、教学反思。

_

高二下生物教案篇十一

一。教材分析:

1、学习主题的位置分析:

本课的内容来自人教版《生物》第3册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2课时。(包括实验的组织和准备0.5课时)。

教材第5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第5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该节内容与必修1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利用和供应有联系。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知识,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于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容易停留在简单识记水平,难以建立起结构功能间的联系,通过本节学习,可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观点。通过做实验,引起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深入探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从有机物到无机物的过程。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探究基本上是可行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力目标:

1、进行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尝试探究。

2、研究生态系统的规律,明确每一环节由哪些生物占据并完成相应的功能。当系统运行发生障碍时,找出问题可能发生在哪一环节,使自己的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目标:

1、通过带领学生做探究微生物分解作用实验,学生能遵循生态学原理去对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同时培养一定的团队意识。通过做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加深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探究问题的乐趣。

2、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而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

说明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教学设想:

本节课从“问题探讨”导入,既与上一节内容相联系,又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运行规律与能量流动规律的差异入手,便于激发学生兴趣。随后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关注碳的来源和去向。然后以碳循环为例阐述物质循环。在该部分引导学生画出碳循环过程图,明确碳循环的主要环节及主要形式。“温室效应”这部分内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来解决。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通过对探究实验的准备分析理解物质循环中生物的作用及物质循环的形式;同时对实验设计的等量对照原则再次巩固。

关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关系的内容,通过讨论和列表比较,引导学生将这两部分主要功能综合起来理解。

四。理论依据:

依据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主要功能之一,因此只有全面理解并掌握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才能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才能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把本章的前后知识串成线、联成网,为进一步的学习和解题打下基础。

高二下生物教案篇十二

style="color:#125b86">

《茎往哪边长》

教学目标:

探究:知道茎的向光性是植物器官受单向光照射所引起的弯曲生长现象。

知识:到校园或大自然中细心观察植物茎的特点,推测茎的生长特性,并能自行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细心观察并做好记录,根据接的事实归纳分析茎的向光性。

情感:通过对茎的观察、推测、实验、记录等活动激发学生研究科学的兴起,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品质,在实验活动中培养他们认真细致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茎的向光性是植物器官受单向光照射所引起的弯曲生长现象。

教学难点:植物茎的生长特点。

教具准备:硬纸盒、白纸、剪刀、小尺子、记录本等。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

教学过程:

一、导入问题:

2、平时生活中你对树枝的生长情况有何发现?

二、观察树枝生长情况。

1、划分小组观察区域。

2、提出观察要求和注意事项:

(1)观察时一定要认真细致;。

(2)要尽量与组员合作观察;。

(3)注意安全;。

(4)不伤害树木。

3、小组活动。

4、活动情况交流,交流以小组代表发言的方式进行,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茎的生长有向光特性。

三、讨论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研究茎的向光特性。

1、提问:我们怎样科学合理地观察到茎的生长呢?

3、交流。

4、小组讨论:为了能更有效地研究发现茎的生长特征。应怎样实验效果更好?

5、课外进行实验观察听见。

6、指导做好观察记录表。

四、总结与拓展。

1、整理记录并发现出茎有向光性。

2、农业种植倡导“合理密植”说明了什么科学道理?

3、植物茎的向光特性对植物自身生长有何意义?你有何启发?

高二下生物教案篇十三

面临会考,作为教师应唤起他们的热忱,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产生学习动力,以达到提高学生成绩的目的。

本学期将继续深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深化教育改革,构建“双思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双思”是指教师反思教学、学生反思学习;“三环”就是定向、内化、发展;“六步”分别是指:提供资源(入境生趣)、了解学情(自学生疑)、弄清疑难(学习释疑)、点难拨疑(练习解难)、反思教学(反思学习)、引导实践(迁移创新)。

教师要在反思中成长,学生要在反思中进步;教师要反思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优化“三环六步”教学设计,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要反思的主要内容学习积极性、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运用是否得当、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生活情景图片化;进一步加强了可读性。

1、备课标、备教材

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明确教学要求,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本单元本节课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全面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确定“三基内容”同时挖掘教材固有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教学过程之中。

2、备学生

(1)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学生接受新知识可能遇到的问题。

(2)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

(3)教师能在每一堂课上找到与学生能产生共鸣。

3、备教法、备学法

根据新课标,教材内容、学生实际、突出设计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的最优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

4、备作业

高二下生物教案篇十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高二下生物教案篇十五

1、学会区别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2、学习掌握一些安全用药的常识。

3、说出一些常用药物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

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

说出一些常用药物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

学生课前搜集药品的使用说明书。

一课时。

提问的方式,小组讨论。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免疫,知道人体有一定的免疫功能,但每个人食五谷杂粮,还是免不了会生病;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危急情况或意外伤害,面对这些你首先想到的措施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章《用药和急救》。请同学们看两个有关用药的资料,我们再下结论。

资料1:据统计,我国每年5000多万病人中,至少有250万人入院治疗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其中50万人是严重不良反应,因此致死的人数每年约有19.2万人,比传染病致死的人数还要高出许多倍。

资料2:据调查,我国现有的180万聋哑儿童中,有60%以上是由于不合理用药造成的;我国1000万聋哑人中,60%-80%也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

教师:当我们遇到一些小病时,如果家长有一定的医学常识,对轻微病症的诊断和用药方法正确,这样做是可以的。同时又起到节省时间,及时治病的效果。但,俗话说得好,“是药三分毒”,在自己用药的时候,怎样选择药物、如何服用,才能充分发挥药物的效果,避免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危害呢?我们这节课来探讨有关“安全用药”的知识。

二、讲授新课。

一、安全用药。

教师: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在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方面都要恰到好处,充分发挥药物的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危害。所以了解一些安全用药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我们了解药物的分类。

(一)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1、学生分析小活动:

(生分组讨论尝试回答)。

这些药物我们可以在哪些地方买到?

生讨论答出:医院、药店、医药超市等。

2、处方药。

需要医生给我们开出药方,然后按照药方去抓药,按照医生的要求服用。这类药和我们刚才学的非处方药不同,我们称为处方药,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照医嘱服用药物。

3、了解什么是非处方药。

上述这些药我们可以不用医师开药方,直接去买到,按照说明书使用即可,这一类药称为非处方药,简称otc,非处方药用于治疗一些消费者容易诊断,自我治疗的常见轻微病症。比如,同学们有时觉得自己在发烧、流鼻涕等症状,就判断自己患感冒,便自己去购买一些感冒药,这种现象在生活中经常发生,也体现了非处方药的优越性,质量稳定,疗效好,使用方便。

(二)药品的服用。

1、教师: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在使用前都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确保用药安全。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自己的那份儿《使用说明书》并进行交换阅读。解读说明书中的各项信息,然后对教材88页的问题进行讨论,并选一名记录员记录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

(1)哪些是中药,哪些是西药,你是怎样分辨的。

(2)药物的使用说明中有哪些信息对于安全用药是十分重要的?

(3)你能否从使用说明中概括出一些药物保存的基本要求?

(4)关于安全用药,你还有哪些希望与大家讨论的问题?

教师:请每小组的记录员根据本小组的情况向大家汇报讨论的结果。

学生1:我们小组的中药有……,西药有……,我们是根据药物的主要成分来分辨中药和西药的。

学生2:《使用说明书》中的作用与用途或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规格、有效期、批准文号、制造单位和注意事项对于安全用药都是十分重要的。

学生3:药品的保存大多需要放在干燥、避光的地方,而且要密闭保存,避免受潮,药物受潮后有效成分可能分解,甚至发生霉变,影响疗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鼓励性评价,同时及时纠正某些不正确的观点,归纳出讨论题的参考答案。)。

2、对照同学们搜集的药品说明书,寻找在药物说明书上有没有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和用量、药片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有效期、生产批号等。

教师补充讲解:一般来说药品的有效期为1-5年,没有规定或表明有效期一般按5年来算,失效期指药品在规定的储存条件下,其质量不符合国家认可的质量标准和要求,不能继续使用的日期。

举例:1、“有效期为1999年7月”指该药可用到1999年7月31日。

2、“失效期为1999年7月”指该药可用到1999年6月30日。

我们掌握了以上的常识也是安全用药的必备,我们购买了非处方药必须严格认真阅读说明书,按照要求进行服用,而处方药则必须在医师的具体指导下方可使用。

二、家庭小药箱的配备。

学生进行小组设计,设计完成后小组交流。

高二下生物教案篇十六

4、通过生物体组成元素与非生物的对比,理解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通过学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认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初步学会抓住知识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用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

通过对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分析问题的能力。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及这些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2、组成生物体最基本的元素是碳;

3、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地球上的生物,现在已知的大约200万种。不同种类的生物体,在个体大小、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都不相同。但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是大体相同的,也就是说,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

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各种生物体细胞内的生命物质,查明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数量和作用。大家都知道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由物质构成的,构成细胞的物质和世界上其他物质一样都是由元素构成的。那么组成生物体的元素有哪些呢?接下来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生命的物质基础的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找出两者不同的地方。除了找不同点外,还要找相同点。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恰当科学的方法来解读表格中的数据,归纳结论,然后进行交流。我们通过比较,发现玉米和人的化学元素组成差异较大,除了o和c两种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有较大差异外,一些含量较小的化学元素差异也很大。

我们来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同学们边看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与非生物是否相同?

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中含量是否相同?

3、哪些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高?哪些很低?

经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对比分析,回答了上述问题。对学生的答案给予评价,鼓励学生自己主动思考问题。

分析上表,我们知道组成玉米和人体的基本元素是c、h、o、n,这四种元素在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中含量最多。从上表还可以看出,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虽然大体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

同种生物不同生长期体内各元素含量也有不同。同种生物体内不同器官各种元素的含量也有差异。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仙人掌和海洋中的鲸的化学元素大体相同;各种化学元素在这两种生物体内的含量有差别。

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都理解了组成生物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但不同生物中含量有差异。根据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大量元素;那么什么是大量元素呢?大量元素就是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例如:c、h、o、n、p、s、k、ca、mg等。

与之相对的是微量元素;微量元素是指生物生活所必需,但是需要量却很少的一些元素。例如:fe、mn、zn、cu、b、mo等。

同学们要注意: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虽然很少,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在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c、h、o、n、p、s6种元素是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如表1—2,大约共占细胞总量的97%生物体的大部分有机化合物是由上述六种元素组成的。例如:糖类多是由c、h、o组成,核酸是由c、h、o、n、p等元素组成的,而蛋白质由c、h、o、n等元素组成。

一是: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如糖类、蛋白质、核酸、脂肪等,这些化合物在生命活动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化学元素能够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例如,油菜缺b时,会出现“花而不实”的现象。这是因为微量元素b能够促进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当柱头和花柱中积累了大量b时,有利于受精作用的顺利进行。在缺少b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mo作为牧草生长的必需微量元素(新西兰草场钼矿)。

小孩缺钙长不高,老年人缺钙易患骨质疏松。人缺铁会出现贫血症状,果树缺铁会的黄叶病;植物体缺钾茎秆软弱易倒伏;人体缺碘易患大脖子病等。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的作用,只有在生活的机体中,在生物体特定的结构基础上,在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体现出来,化合物是生命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蛋白质和核酸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三、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例如,c、h、n3种化学元素在组成人体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共占73%左右,而这三种元素在组成岩石圈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还不到1%。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小资料)生物大分子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碳原子本身的化学性质,使它能够通过化学键连结成链或环,从而形成各种生物大分子。可以说,地球上的生命是在碳元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35470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