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当具备足够的灵活性,对于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能够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编写教案前,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紧密结合素质教育的教案范文,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篇一
1.我能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
2.我会有序地思考,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我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收获。
2.质疑探讨。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这里讲的因数一样吗?
(1)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代表交流、汇报。
(3)自读课本第12页下面的一段话。
2.自学课本第13页例1。思考:
(1)18的因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有________个。
(2)18的最小因数是________,因数是________。它的因数的个数是________的。
(3)也可以这样表示:18的因数。
3.组内交流并讨论:怎样找最快,而且不容易遗漏?
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组代表汇报,总结。
5.试试身手(第13页“做一做”)。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篇二
单元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
4.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单元。
折纸。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初步渗透转化、建模等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动手操作,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折纸吗?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折纸,看看这里面有什么数学知识?
2.活动要求。
3.动手操作。
学生开始进行折纸、涂色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反馈。
师:谁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折的,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5.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要计算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合起来是多少?你可以列出哪些算式?
(学生口述算式,教师分别将学生提出的算式书写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根据分数的分母特点,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黑板上的算式进行整理。)。
师:这节课就来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分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理解算理。
1.自主探索。
师:现在,请大家选择一道自己喜欢的加法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学生进行独立的尝试,汇报各自的探索过程。)。
2.交流讨论。
学生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最后,从中找出两种学生认可的方法:
师:比较上面两种方法,你最喜欢用那种解法?
生:第2种。
师:谁来说一说这种方法的道理?
3.联系折纸,理解算理。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同学们都认为先通分后相加是正确的,但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尝试应用,巩固提高。
1.试着解决减法问题。
1/2-1/4=?
(评析:通过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的理解,在交流与反馈中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明确方法。)。
2.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3/4+5/8与9/10-1/6,再次为学生提供尝试机会。
(学生练习后全班反馈交流,并规范书写格式。)。
(四)总结评价,回顾反思。
师:你现在知道异分母加减法怎样计算吗?
五、教学反思。
星期日的安排。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与耐心倾听的意识,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
生:去爷爷奶奶家、去同学家、在家看书、看电视、看弟弟妹妹……。
师:老师通过一次调查了解到我们班同学星期日的活动安排,你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
生:(兴趣极浓,大声回答)想知道。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课件(“星期日的安排”情景图)。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观察到了什么?
2、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现在就来试一试怎样列出算式。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生:我列出:1-3/8-1/6。
生:我列出:1-(3/8+1/6)。
(3)全班交流。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师: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
师:这个同学说得真好,我们今天这一节课就要来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3、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生1:我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计算过程是:
1-3/8-1/6。
=5/8-1/6。
=11/24。
=24/24-9/24-4/24。
=15/24-4/24。
=11/24。
生3:我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计算过程是:
1-(3/8+1/6)。
=1-(9/24+4/24)。
=11/24。
生4:我也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计算过程比他简单,是:
1-(3/8+1/6)。
=1-13/24。
=11/24。
……。
(3)小组讨论:这几种算法对吗?各有什么特点?
(4)全班交流。围绕运算过程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
师: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主要有以下两种计算方法:一是先将所有的分数全部通分,再进行计算的;二是先根据需进行部分的通分。这两种方法哪种合适,则需要根据具体的算式特点来确定的。
1、计算。
(出示试一试4道算式,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尤其是试一试的第2题。)。
2、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课本第69页的第2题,在解答本题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作图,再进行解答。这样,容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出示练一练第69页的第3题,在学生完成填表后,可以组织讨论:“为什么行一段山路,山路的路程占总路程的几分之几与所行时间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会不同?”使学生明白客观条件的变化,其所花费的时间也将不同。同样,也可以讨论公路的路程占总路程的几分之几与所用时间几分之几的不同。)。
(四)总结。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生1:我学会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生2:我学会用多种方法计算。
……。
五、教学反思。
看课外书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小数互相转化的必要性,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计算的方法。
2、能正确地将简单的分数化为有限小数,并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
3、通过对规律的猜想、验证和总结建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在比较中认识互化的必要性。
师(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请观察图表,说一说图的意义。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板书:林林0.4(小时);明明1/4(小时))。
师:请同学们比一比,谁用的时间多一些?
(在比较时,可以先让学生估计,然后再精确比较)。
生1:我们小组是把小时化成分钟来比较的。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大小的。0.4小时是24分钟,1/4小时是15分钟,所以林林用的时间多一些。
生2:我们小组用画图的方法来比较的。我画了10个同样的小格,0.4涂4格,而只涂2格半,所以林林用的时间多一些。
生3:我们小组也是用画图的方法来比较的。我画了100个同样的小格,0.4能涂40格,而只涂25格,所以林林用的时间多一些。
生4:我们小组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来比较的。0.4是4个1/10,也就是4/10,约分后是2/5,大于1/4,所以林林用的时间多一些。
生5:我们小组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来比较的。1/4=1÷4=0.25,0.4>0.25,所以林林用的时间多一些。
师: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案,为什么?
生1:我喜欢分数化成小数那个小组的方案。因为画图太麻烦了,而分数化成小数,直接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就可以了。
生2:我喜欢小数化成分数的那个小组的方案。分数化小数有的时候除不尽很麻烦,画图也很麻烦,比较时间能化成分钟来比,如果其它单位的还得又一种化法。所以我喜欢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案。
生3: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比较大小,分母不同的时候还得通分,也很麻烦,还不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师(小结):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进一步的学习中,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分数、小数大小的实际问题和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为了便于比较和计算,就需要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
2、探索分数化小数。
师:谁来说一说第5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的?
生: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
师:你是怎么想到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化成小数的?
生:因为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而分母相当于除数。
师:请你把71页“试一试”第2题这几个分数化成小数。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3、探索小数化分数的基本方法。
师:老师问一下第4小组的同学,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把小数化成分数的?
生:我们是根据小数的意义把小数化成分数的。
师:能具体的说一说吗?
生:0.4是4个十分之一,也就是十分之四,约分后是五分之二。
师:那0.04,0.004呢?
生:0.04是4个百分之一,也就是百分之四,约分后是二十五分之一;0.004是4个千分之一,也就是千分之四,约分后是二百五十分之一。
师:说的真不错,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一直约分成最简分数。
师:请观察化简前的分数,分母与小数有什么关系?有没有规律?
(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
生1:小数的位数与分母1后面的零的个数一样多。
生2: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
师:请再观察分子与小数有什么关系?
生: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后的数作分子,。
师:请按照找出来的规律,把课本第71页“试一试”的第1题做到练习本上。
(二)练习提高。
1、课本第72页练一练第1题,分数化小数。
2、判断是否正确,如果不对,请改正。
3、数学游戏:你说我答:同桌之间一个说分数一个说小数,互相交换着说。
(让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分数与小数互化的结果)。
4、比较各组数的大小(主要是对分数和小数的互化进行练习)。
5、在直线上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小数。
(三)小结延伸。
师: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实践活动。
在生活中寻找用分数或小数表示的信息。
五、教学反思。
练习五。
内容:练习五。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复习、整理本单元的知识,在练习中进一步加强分数的加减法的熟练性。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分数加减法,在游戏、应用中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基本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说分数和小数的意义。
0.40.80.7。
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3、简单的异分母加减法练习。
4、练习五的第1题(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这里重点练习分数的通分和运算顺序。
二、垃圾分类。
1、看图,理解图意。
2、提问:
废纸类与玻璃类共占几分之几?
看图表,根据图中的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小组内提问,并组内进行解答,
4、全班汇报,集中交流。
三、解方程。
在复习解方程的过程中,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练习。
四、找数字游戏。
猜一猜,这些数字可能是什么?与同学进行交流。
先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练习,然后确定数字的范围。教学反思:
五、分析统计图,回答问题。
1、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
读2本和3本书的学生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组内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六、想一想,算一算。
先自己算一算,想一想: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用刚才发现的方法,不用计算,你能直接得出-的结果吗?
七、小结。
八、实践活动:建造“分数墙”
单元小结: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运用公式计算。
教学用具:
1立方厘米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什么是l立方厘米、l立方分米、l立方米?
二、导入新课。
1、导入。
我们知道了每个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我们也知道可以利用数体积单位的方法计算物体的体积。
要知道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办法?(用将它切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后数一数的方法。)。
说明:用拼或切的方法看它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切不开或不能切的,如:冰箱、电视机等,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他们的体积会和什么有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2、新课。
(2)板书学生的:(设想举例)。
体积每排个数排数排数层数。
441l。
8421。
24432。
(3)观察: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板书:体积=每排个数×排数×排数×层数。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
因为每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l厘米,所以,每排摆几个小正方体,长正好是几厘米;摆几排,宽正好是几厘米;摆几层,高也正好是几厘米。
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字母公式:v=abh。
三、练习。
1、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2、导出正方体体积公式。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你能想出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吗?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a3读作a的立方。
3、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6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4、看表计算。
正方体棱长体积。
0.9m。
2.4dm。
1.6cm。
长宽高体积。
12m5m4m。
1.5dm0.8dm0.5dm。
8cm4.5m3cm。
请同学们摆一个体积是24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摆后说一说长、宽、高各是几厘米?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提问:长方体的长、宽、高不同,体积相同这是为什么?
四、小结。
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怎样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研究。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篇四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求表面积和体积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同伴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观察、操作中进一步巩固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每组准备6个同样大小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小盒,投影。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一节我们对第四单元的内容进行练习。
1、师:什么是物体的表面积?
抽生回答。
2、师: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一定要求出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和。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才能正确解决问题。
(2)求做长方体排气管道,需要多少材料,是求长方体的几个面的面积和?
3、师: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物体的容积?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求长方体菜窖挖出多少土,是求这个长方体的什么?
(2)挖出的'这些土能垫多长、多宽、多高的领操台,是求这个领操台的什么?
4、如果求火车的一节车厢能装多少吨煤,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5、动手实践。
(1)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准备好的6个同样的小盒子,设计一个包装盒。
设计的包装盒要美观、大方、实用。
尽可能地节省材料。
列式计算出你设计的包装盒用多少纸板。
列式计算出你设计的包装盒的容积是多少。
(2)汇报交流。
1、练习四第1题:求图形的体积可以让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
2、练习四第3题:让学生应用体积单位的进率、单位换算等知识来判断。
3、练习四第4题,填上适当的体积单位。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填上适当的单位,进一步感受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交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比画一下。
4、练习四第5题:通过计算可以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体会虽然结果相同,但表面积和体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可以结合实物指一指、说一说。
5、练习四第7题:使学生理解两个图形所占的空间就是这两个图形的体积。
6、练习四第8题:注意要把4厘米化为0、04米。
答案:45×28×0、04=50、4(立方米)。
50、4÷1、5=33、6(车)。
考虑实际情况,需要34车。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
练习四第2、6、9、10题、实践活动。
练习四。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第8题45×28×0、04=50、4(立方米)。
50、4÷1、5=33、6(车)。
考虑实际情况,需要34车。
(根据学生练习情况调整板书内容)。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篇五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转化的方法是学习新知识的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学会转化。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算理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教学方法: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运动呢?
(生回答自己喜欢的运动……)。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图中小明他们想买3个3.5元的风筝需要多少钱?你会列式吗?
指学生回答:3.5×3,教师板书:3.5×3。
4.探索:观察这一道算式,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观察后回答:这道算式的因数有小数。
5.揭题:以前我们学习的乘法都是整数乘整数,今天的算式中却出现了小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互动新授。
1.初步探究竖式计算的方法。
(1)引导学生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师走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学生可能想出下面几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1:
连加。展示:3.5+3.5+3.5=10.5(元)。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5×3就表示3个3.5相加,所以可以用乘法计算。(师板书意义)。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3元×3=9元,5角×3=1元5角,9元+1元5角=10元5角,即3.5×3=10.5(元)。
方法3:把3.5元看作35角,则35角×3=105角=10.5元。
引导:出示(边说边演示):
强调:我们可以把3.5元转化成35角,用35角乘3得105角,再把105角转化成10.5元。注意在列竖式时因数的末尾要对齐。
2.自主探究,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算式:0.72×5。
师:同学们看0.72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还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2)学生汇报演示。
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根据学生的汇报,展示这两种方法。
(3)比较:(见板书设计)。
引导: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生:用乘法比较简便。
(4)追问: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把乘数转化成整数的?
生:先把0.72小数点向右移动2位转化成72×5=360,得出结果后再把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是3.6。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积末尾的0可以直接去掉。
指导学生归纳出:计算小数乘整数的乘法,要先把小数看作整数来乘,乘完以后,看因数扩大了多少倍,再把乘出的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当积的末尾有“o”时,应先点上小数点,再把“0”去掉。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顺利地买完了风筝,那就让我们就一起把风筝放飞吧!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1题。
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2题。
同桌之间相互谈谈是怎样点小数点的。
3.指名板演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3题。
4.不用计算,你能直接说出下面算式的结果吗?
148×23=3404。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作业:教材第4页练习练习一第1、2、3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各的简便运算。
批注。
教学(后记)反思: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能力目标: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长(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和容积单位的换算。
3、观察(石块土豆)的形状,与长方体或正方体比较引出不规则物体(并板书)。
故事中的皇冠也是不规则物体吗?
石块和土豆再比较,哪个物体更不规则,指出今天我们就来测量石块的体积。(板书)。
二、实验操作,测量石块体积。
1.拿出桌子下面的测量工具,根据给出的测量工具,各小组想好测量方案,该做哪些工作(分工)。分工协作:
方案一,取水,测量底面的长和宽,以及水面的高度,放入石块后再测量水面到达的高度,用底面积乘高度的差就是石块的体积。(注意点:水的量应适中,不要太少也不能太多,刚好能让石块浸没而升高的水又不至于溢出就可以了。)。
2.小组汇报各自做法,老师边听学生汇报边板书。(适量的水:升高部分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加满的水:溢出的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
真不错,大家测出了石块的体积,请把水倒回水桶,下面小组交换一下测量工具,重新测量石块的体积,来验证一下测量的结果是否大致相同。
预设一:小物体---直接有量杯测出体积。
预设二:把石块先放入容器,往容器里加入水,直到水高过石块,测量水的高度,把石块捞出,再次测量水的高度,把容器的底面积乘两次的高度差就是石块的体积。
预设三:当装的水过高时,我们可以把升高的这部分水的体积加水溢出的水的体积也能求出石块的体积。
预设四:有称重的办法求石块的体积,把我们量出的石块称一称,看重多少,再根据这对数据求出任意大小石块的体积。
三、巩固提高。
今天大家的表现真不错,有些方案老师也没能想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我们来看看小黑板的题目怎么做。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生独立完成。)。
2.测量一颗跳珠的体积。
数25粒跳珠,放入一个盛有一定量水的量杯中,根据水面升高的情况测量出水的体积,再算出一颗跳珠的体积。(学生实验并计算出体积)。
四、总结提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学会了求石块的体积,我学会了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我学会了把一个物体转换成另一个物体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篇七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7~3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特征,开发学生智能。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观察、摆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长方体、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框架。
学具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都是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都是立体图形。
2、举例
在日常生活中见过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课件出示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不是有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教学实施
(一)、长方体的认识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
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点。(板书:顶点)
(2)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教师说出顶点、面、棱的名称,学生迅速在学具上指出。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让学生指出长方体上的3组相对的面。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另一种情况是4个面是长方形,另外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板书: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分组测量长方体前后、左右、上下面的长和宽,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长和宽分别相等。
教师:由相对的面的长和宽相等,我们可以进一步知道,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怎么样?
师生共同验证同学们的发现。
课件演示:
长方体6个面的形状,上下、前后、左右面相等。
(2)棱的认识
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
教师:你认为研究长方体棱的特点,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长方体有几条棱?这些棱可以分成几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通过以上问题,分组讨论,实际测量。
讨论后,学生汇报,教师用课件演示。
课件演示:
展示12条棱,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顶点的认识。
课件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请你们按照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指名说出数的结果。(板书:8个顶点)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放在桌面上观察,最多能看到它的见个面?
(2)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呢?
把长方体放在桌面上站在任何角度观察,我们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在画长方体时看到的3个面画实线,另外3个面用虚线画。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讨论:要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只要量哪几条棱就可以了?
启发学生说出:只要量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就可以了。
(2)归纳。
我们把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课件出示)
(二)、正方体的认识
教师:这个立体图形叫正方体。现在我们从面、棱、顶点来研究它。请大家拿出正方体纸盒来研究。
(1)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这些面有哪几个面是相等的?
(2)正方体一共有几条棱?这些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4)正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2、课件演示:
正方体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12条棱长度相等;8个顶点。
3、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请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一说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学生: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巩固反馈
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布置作业
p32第6、7题
五、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篇八
1、通过回顾与整理以及练习与应用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以学过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理解。
2、培养学生乐于学习,乐于与同伴合作并分享学习成果的良好学习品质。
加深对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以及数学规律的认识。
培养学生乐于学习,乐于与同伴合作并分享学习成果的良好学习品质。
训练习题投影或小黑板
一、回顾与整理
这一单元,你了解了什么规律?学会了哪些计算?
学生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二、练习与应用
1、口算练习
2、第2题
将后六栏中的两个因数分别与第一栏进行比较,从而初步体会积的变化规律。
3、用竖式计算
4、第4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的特点,判断哪几题的商小于1,再通过计算验证开始的判断是否正确。
5、第5题
弄清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再决定小数点是向右移动还是向左移动。
三、全课小结
四、作业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篇九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
教学目标: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的加减法。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加减的计算思路。即只有相同分母的分数之间才能直接相加减。
教学准备:长方形白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他俩一共用着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两个人一起在同一张图片上画出自己所用的纸的大小。笑笑首先在纸上画出了这张纸的1/2,淘气继续画出这张纸的1/4。
列式表示为:
二、启发思考。
1、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提问学生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的加减法知识是否可以解出这个分数。学生回答道,不行的因为我们以前学过的是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加减,这个分数的分母一个是2一个是4不相同。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
3、汇报讲解,同分母分数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
4、进一步小结。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可以直接想加减。
三、拓展思考。
1、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笑笑用了纸的1/2、淘气用了纸的1/4,所以根据题意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应该用减法计算。
利用上面的方法继续解题。
四、小结。
通分的实质就是讲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
五、练一练。
六、作业。
课本p3、4页练一练1、2、3、4、5、6、7、8。
七、板书设计:
折纸。
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先观察相加减的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先通分,将分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就可以相加减了。
八、课后反思。
课时:第3、4课时课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练一练1、2、3、4、5、6、7、8教学目标:
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的加减法。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1、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难点:
1、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加减的计算思路。即只有相同分母的分数之间才能直接相加减。
教学准备:练习册。
[教学过程]。
利用画图法来将分数单位不统一的两个分数统一分数单位。
再次强调分数单位不统一的两个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
首先利用通分法统一分数单位,继续分数的性质进行计算。
计算方法与上题类似。计算方法与上题一致。
分数方程的计算方法与整数方程的计算方法一致,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统一分数单位。
把全月总数看成单位“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
估算结果,在计算本题时由于对此部分内容还不太熟悉,建议通过计算来选出正确答案。
教学反思:
课时:第5、6、7课时。
课题:星期日的安排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掌握从1里连续减去两个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掌握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说一说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小结:分数加减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二、新授。
1、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老师通过一次调查了解到我们班同学星期日的活动安排。
2、出示课件(“星期日安排”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观察到了什么?
3、引导参与,探究怎样解决问题。
师:要计算留在家中的男同学占全班男同学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4、全班交流。围绕把男生总数看成单位“1”明确算式的算理。
5、同理计算完成女生部分的问题。
6、教师归纳小结:计算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时将所有的分数进行通分,再进行计算,二是先根据需要进行部分通分。根据算式特点来选择方法。
三、讨论。
淘气和笑笑计算4/9+1/4+5/9时用了不同的方法,你能看懂吗?
尽管他们用的方法不同,但是计算的结果是一样的。说明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四、作业课本p6页练一练1、2、3、4、5。
五、板书设计:
星期日的安排。
1-2/7-3/71-(2/7+3/7)。
1-3/8-1/61-(3/8+1/6)。
六、课后反思。
课时:第8、9课时课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练一练1、2、3、4。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掌握从“1里连续减去两个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讲解引导。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掌握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练习册。
教学过程:
将整条公路看成单位“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将一天的时间看成单位“1,读懂题意并正确列出算式。在计算过程中首先要看分数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首先通分统一分数单位。
首先利用通分法统一分数单位,继续进行计算。
将全程看成单位“1”首先要算出走完全程不要多长时间。然后再算前45分钟占全程用时的几分之几。
最后计算5分钟占全程用时的几分之几。
教学反思。
课时:第10、11课时课题: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化分数和分数化小数。
2、熟悉用渗透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卡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读出下面各小数。
0.30.250.141.344.060.08。
2、求出下面各题的商。
3÷415÷455÷109÷10。
3、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分数、小数大小的实际问。
题和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为了便于比较和计算,就需要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小数化成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新授课程。
出示情境图,引出本课内容。
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1)主要是分数与小数比较大小。
(2)分数与小数比较大小,要统一数的表现形式。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篇十
教材第122 、123 页的内容及第124 、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1 .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1 .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 .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投影。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教材第122 页的例1 。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 l )算出平均数是1 . 475 ,认为身高接近1 . 475m的比较合适。
( 2 )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 485 ,身高接近1 .485m比较合适。
( 3 )身高是1 .52m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52m左右比较合适。
2 .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 . 52 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 .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5 .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 、2 、3 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三)思维训练
小军对居民楼中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
1 号
2 号
3 号
4 号
5 号
6 号
7 号
8 号
数量/个
l5
29
l6
2o
22
16
18
16
( 1 )计算出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 2 )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 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5、6 题。
1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1 .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 .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投影。
(一)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4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五(1 )班参赛选手的成绩有两个众数,88 和87 ,意味着在这次竞赛中得88 分和87 分的人同样多。而五(2 )班没有众数,则表示这次竞赛中没有集中的分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二)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5 题。
8 .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6 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先在课前调查本班学生所穿鞋子号码,然后填在统计表中,再进行分析。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 .小明对本班15 名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拥有2 本的有1 人,拥有3 本的有2 人,拥有4 本的有4 人,拥有5 本的有3 人,拥有6 本的有5 人。根据以上调查的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小明的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统计表
20xx 年9 月人数
人数
平均每人拥有本数
( 2 )估算出这15 名同学拥有课外读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 .小力对本单元10 户居民订报刊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没订任何报刊的有2 户,订1 份的有3 户,订2 份的有4 户,订3 份的有1 户。根据以上调查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本单元居民订报刊情况统计表20xx 年5 月
户数
每户订报刊份数
( 1 )想一想,平均每户订报份数是在1 ? 2 之间吗?为什么?
( 2 )计算出这10 户居民订报刊份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篇十一
1.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和判断方法,能灵活选择方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归纳总结出质数、合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发展过程,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自然数的分类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掌握质数与合数的概念。
2.熟练记忆100以内的质数。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做偶数?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2.请说一说20和5的因数各有哪些?
有的数的因数个数多,有的数因数个数少。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找一个数的因数,让学生明白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多有少的,初步让学生知道按因数的个数分类怎么分。
二、探究新知。
1.找出1~10各数的因数。
1的因数有:1。
2的因数有:1,2。
3的因数有:1,3。
4的因数有:1,2,4。
5的因数有:1,5。
6的因数有:1,2,3,6。
7的因数有:1,7。
8的因数有:1,2,4,8。
9的因数有:1,3,9。
10的因数有:1,2,5,10。
2.按因数的个数分,你可以分成几类?
只有一个因数:1。
只有两个因数:2、3、5、7。
有两个以上个因数:4、6、8、9、10。
3.明确概念: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2,3,5,7都是质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4,6,15,49都是合数。
注意: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100以内的质数表。
5.100以内质数顺口溜。
2和3,5和7,11、13又17。
19、23、29、31,37和41。
43、47、53、59、61,67和71。
73、79、83、89、97。
【设计意图】。
通过质数表和顺口溜让学生熟练记住100以内的质数。
6.想一想:最小的质数和最小的合数分别是多少?
三、课堂练习。
1.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1)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2)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3)3的所有倍数都是合数。
(4)一个合数,最少有3个因数。
(5)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将下面各数分别填入指定的圈里。
2737415861738395。
11143347576287999。
3.思维训练。
两个质数,和是9,积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篇十二
1.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品味优美的诗句。
3.学习诗歌形象、含蓄、精练的语言和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的巧妙运用。
4.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力。
5.识记有关常识及重点字词。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乐观向上,积极对待人生的生活态度以及爱国主义情怀。
(四)美育渗透点。
领会诗歌的音韵律,情感美和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1.撰写100字左右的单元内容概要。(课前)。
2.自制文体、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积累卡片。(课前)。
3.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4.进行能力迁移训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
重点:一是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二是理解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三是揣摩诗歌形象、含蓄、精练的语言。
解决办法:加强朗读、背诵,欣赏品味重点诗句。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录音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诗歌朗诵比赛(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首诗朗诵,可配乐。)。
2.进行知识抢答。
3.交流有关常识和重点字词积累卡。
4.练习巩固。
5.能力迁移训练。
七、教学步骤。
(一)概述单元内容。
本单元所选的都是新诗,包括中外的优秀诗歌。诗歌语言非常凝练,往往一句话就是一个镜头,就蕴涵一片深情。只有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才能领略其中的画意诗情,感受意境美。要认真揣摩反复、拟人、排比、比喻这些修辞的表达效果。要认真体会作者描绘景物的想像力和抓住景物特点以抒发自己感触和情怀的抒情方法。
(二)诗歌朗诵比赛。
(自选,可配乐。)。
(三)文学、文体常识抢答。
1.郭沫若。
2.冰心。
3.冯至。
4.闻一多。
5.何其芳。
6.余光中。
7.席慕蓉。
8,普希金。
9.弗罗斯特。
(四)交流重点字词积累卡。
(五)巩固练习。
1.从国别着眼,选出不同类的一项(c)。
a.《乡愁》(席慕蓉)b.《天上的街市》。
c.《未选择的路》d.《我是一条小河》。
2.从作者着眼,选出不同类的一项(b)。
a.冰心b.余光中c.何其芳d.冯至。
3.下边对几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a)。
a.余光中的《乡愁》诗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席慕蓉的《乡愁》则运用新奇的比喻显示超凡的想像力,前者用象征手法,后者巧用比喻的手法。
b.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通过诗人强烈的抒情,抒发了对延安的新生活和延安青年的热爱和赞美。
c.闻一多在《色彩》中歌唱色彩,也就是歌唱艺术的价值,因为有了艺术才有生命的价值。
d.冰心的《繁星》和《春水》可以说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诗集。
4.下面是有关诗歌知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新诗,也叫现代诗,是指辛亥革命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歌,是与传统诗歌(旧诗)相对而言的。
b.诗歌按表达方式分,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我是―条小河》是――首叙事诗,《纸船》是一首抒情诗。
c.诗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也必须饱含诗情,才能生动感人。
d.《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奇妙的'联想和想象,编织出一幅天上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痛恨,抒发了自己郁闷的感情。
5.请选出对下列诗歌分类不当的一项(c)。
a.《静夜》是一首抒情诗。
b.《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哲理诗。
c.《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是一首叙事诗。
d.《色彩》是一首哲理诗。
6.下列词语中感情色彩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
a街灯忠义希望悲哀b热情明星溺爱海浪。
c森林乡愁珍奇怅惘d亲切美丽高洁快乐。
7.选出对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d)。
a.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b.至爱:最爱。
溺爱:过分宠爱。诗中指极度热爱。
c.凄艳:凄凉而艳丽。
高洁:高尚纯洁。
d.清远:清脆悠远。
怅惘:迷惘。
8.朗读的节拍和重音标记有误的是(c)。
a.你看,/gp浅浅的/天河。
b.定然是/不甚/宽广。
c.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d.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六)重点语段。
阅读《纸船》,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句子语音停顿正确的一句是()。
a.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b.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c.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d.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2.填空:
5.“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中,“留着,留着”采用了___修辞手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能力迁移。
盼望。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1.依据诗的上下文,将“抛锚”“起锚”填入合适的括号里。
2.这首现代诗的主题是()。
a.描绘两海员不同的想法。
b.“出发”充满希望,“到达”带回果实。
c.表现的是海员们与大海“拼搏”的渴望,是到达“胜利”彼岸的期待。
3.这首诗押韵四个字是()、()、()、()。
4.同样的意思也要注意变化,这首诗一二节,哪两个不同句式表达相同的意思。
a.“一片洁白的浪花”“一阵铁链的喧哗”
b.“他最喜欢的”“最使他高兴的”
c.“激起”“发出”
答案。
(七)1.见文中。
2.b。
3.花、哗、发、达。
4.b。
第四单元复习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篇十三
1.在观察、讨论、判断等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扇形的过程。
2.知道扇形,初步了解扇形的特征,能在圆中画出扇形。
3.体会扇形和圆的关系,感受扇形图与名称的联系。,
认识扇形以及圆心角和弧。
认识扇形以及圆心角和弧。
教师准备两把折扇(其中一把圆形扇)、画有教材中四幅图的小黑板;学生准备水彩笔、量角器、直尺。
一、导入新课
师:(用折扇作为导入新课的道具)同学们对折扇并不陌生,能说说你们对它的认识吗?
学生自由讨论,指名交流汇报。
教师:同学们说的这些知识,我们今天一起来解决。
二、探究新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图,圆中的涂色部分与圆有什么关系?
它们是圆的一部分,扇形是由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围成的图形。形象地说,就是两条线段和一段弧(曲线)围成了扇形。
1.认识圆心角。
出示例3图。
教师在右图的基础上标出1,指出:像1这样,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作圆心角。
提问:圆心角是由什么组成的?顶点在什么上?
使学生认识到:圆心角是由两条半径和圆心组成的,所以圆心角的顶点在圆心上。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几个角,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圆心角。
教师接着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在圆上分别画出圆心角是 、 、 、 的扇形,让学生比较这些扇形的大小。使学生明确: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圆心角越大,扇形就越大。可以再次演示折扇,同一把扇子,张开程度不同,扇面的大小就不同。
2.认识弧。
教师拿出圆规和直尺,先画一个虚线圆,在圆上取a、b两点,再用实线a、b两点间的部分。(弧是圆上的一部分,这样处理易于理解)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点间的实线部分是在什么上画出来的?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篇十四
1.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需要用小数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小数。
2.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4.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写作0.1),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写作0.01),,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写作0.001)。
5.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用三位小数表示。
6.小数的读法:
(1)先读整数部分,再读点,最后读小数部分。
(2)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
(3)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整数部分就读零,小数部分有几个0,就读几个零。
7.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8.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例如:0.70=0.7105.0900=105.09(这是小数的化简)。
又如: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0.2004.08=4.0803=3.000(这是改写小数)。
9.如何比较小数的大小?
10.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1)小数点向右。
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2)小数点向左。
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
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
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0;。
11.把量和单位名称合起来的数叫名数。
12.单名数:只带一个单位名称的名数。例如:4千米、0.8吨、15.38元。
13.复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名称的名数。例如:
20元5角8分5吨600克。
14.名数改写的规律:先找进率;再看是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还是是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最后移动小数点。口诀如下:
(1)高到低,乘进率,小数点,向右移,移几位,看进率。
例如:1.32千克=(1320)克(58)厘米=0.58米。
1千克=1000克1米=100厘米。
高低低高。
1.321000=1320克0.58100=58厘米。
(2)低到高,用除法,小数点,向左移,移几位,看进率。
例如:
7450米=(7.45)千米(9.02)吨=9020千克。
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
低高高低。
74501000=7.45千米9000=9.02吨。
15.求小数的近似数,可用四舍五入法。
16.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17.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求近似数时,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看十分位上的数;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看百分位上的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看百分位上的数;保留三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千分位,看万分位上的数。然后根据四舍五入法进行取舍。
例如:9.95310(保留整数)。
9.95310.0(保留一位小数)。
9.9539.95(保留两位小数)。
23.439523.440(保留三位小数)。
18.1.0比1精确。保留的位数越多,数就越精确。
19.如何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方法一:把已知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进行化简后,在数的末尾加写一个万字。
方法二:(1)先找万位;(2)在万位后面点.(3)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化简;(4)在数的末尾加写一个万字;(5)如果有单位名称一定照抄过来。
20.如何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方法一:把已知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八位,进行化简后,在数的末尾加写一个亿字。
方法二:(1)先找亿位;(2)在亿位后面点.(3)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化简;(4)在数的末尾加写一个亿字;(5)如果有单位名称一定照抄过来。
注:对于改写的方法,同学们灵活掌握。
21.下列各数中的6分别表示什么?
6.32(表示6个一)0.6(表示6个十分之一)0.86(表示6个百分之一)。
62.32(表示6个十)3.416(表示千分之一)。
22.三位小数一定小于四位小数。例如:1.0030.5678。
23.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
应该是去掉小数末尾的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24.小数就是比1小的数。()例如:10.11。
25.近似数是0.5的两位小数有5个。()。
近似数是0.5的两位小数有9个,分别是:0.45、0.46、0.47、0.48、0.49、0.51、0.52、0.53、0.54。(先看百分位上的数,再利用四舍五入法。)。
26.近似数4.0与精确数4.0末尾的0都可以去掉。()。
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27.小数的位数越多,数就越大。()。
28.小数都比自然数小。()。
29.整数都大于小数。()。
30.0.4与0.6之间的小数只有一个。()因为0.4与0.6之间的小数有无数个。31.近似数是6.50的三位小数中,最大是(6.504),最小是(6.495)。
方法:求最大近似数时,一定比6.50大,千分位上的数必须舍,也就是千分位上只能是1、2、3、4,其中最大的数是4,所以近似数是6.50的三位小数中,最大是6.504。
求最小的近似数时,一定比6.50小一个计数单位(本题少一个0.01,也就是6.49),这时千分位上的数必须入,千分位上只能是5、6、7、8、9,其中最小的数是5,所以近似数是6.50的三位小数中,最小是6.495。
小学数学中9是最大的自然数吗。
1最大自然数。
9不是最大的自然数,没有最大的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
自然数指用以计量事物的件数或表示事物件数的数。即用数码0,1,2,3,4,……所表示的数。自然数由0开始,一个接一个,组成一个无穷集体。
2自然数分类。
可分为质数、合数、1和0。
1、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这两个因数的自然数叫做质数。也称作素数。
2、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它的因数的自然数叫做合数。
3、1:只有1个因数。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当然0不能计算因数,和1一样,也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1时=(60)分。
2、钟面上游(12)个数,这些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每个大格又分成了(5)个相等的小格,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
3、钟面上有(2)根针,短粗一点的针叫(时)针,细长一点的针叫(分)针。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从12走到6,走了(30)分;时针从12走到6,走了(6)小时;时针从12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了12,走了(12)时。
4、(30)分也可以说成半小时,(15)分也可以说成一刻钟。如8时30分是8时半,9时15分是9时一刻。
5、(3或9)时整,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成直角。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篇十五
图形的变换。
轴对称教学设计。
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1.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2.。
例题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1、课内练习一-----第1、2题。
2、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
旋转教学设计。
教材第5~5页例3和例题4。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幻灯片、课件。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1)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1.第6页2题。
2.第9页4题、
板书设计:旋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教学反思:
欣赏设计。
教材第7~11页。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教材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1。
图案2。
图案3。
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篇十六
《质数和合数》这一课内容比较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到本节课为止,已经出现了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有些概念学生容易混淆,如学生往往把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的概念弄混,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辨析这些概念。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能熟练判断质数与合数,能够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自然数的分类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含义,能正确快速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难点:能运用一定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判断、感悟质数合数。
一、导入新课。找出1~20各数的因数。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1只有1个因数,其余的数都有2个以上因数;2,3,5,7,11,13,17,19这些数的因数都只有1和它本身;……。)。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有关。
二、新授。
探究一:认识质数和合数。
师:请同学们按照因数的个数,将这些数分分类。
(学生可能回答:将1,2,3,5,7,11,13,17,19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都是1和它自己本身,其余的.数分为一类;将1,4,9,16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奇数个,其余的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偶数个;……)。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请打开课本翻到第14页,请你按照它的方法分一分。
(学生可能回答:2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2;3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3;2,3,5,7,11,13,17,19都是质数,它们的因数都只有1和它们本身;……。)。
师:1是质数吗?
(学生回答:1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1不是质数,1的因数只有1个,质数有2个因数;……。)。
(学生可能回答:4是合数,除了1和4以外,2也是4的因数;6是合数,除了1和6以外,6的因数还有2和3;……。)。
师:1是合数吗?
(学生可能回答:1不是合数,它只有1个因数1。)。
小结: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你还能找出其他的质数和合数吗?
(学生举例并说明理由)。
探究二: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课本p14例1。)。
(媒体出示图表)。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回答:先把偶数去掉,它们除了1和本身外,一定还有因数2(教师提示2是质数,不能去掉);除了5以外,个位是5,0的数先去掉;……。)。
(学生可能回答:50的倍数,51的2倍是102,超过100了。)。
(学生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三、练习。
(课本p16∕练习四第一、二题。)。
四、小结:
1、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作质数(或素数)。
2、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作合数。
3、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五、作业。
p16第三、四、五题。
附板书设计:
质数与合数。
因数个数。
11个。
自然数质数(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2个。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2个以上。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篇十七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
一、铺垫孕伏.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3.小明和小刚的体重和是160斤,平均体重多少斤?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过“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2.教学例2.
(2)组织讨论: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一步明确:所谓“平均高度”,并不是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水面高度同样的高度值.
(4)学生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积木,用每块积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积木按例题的高度要求叠放四堆来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使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
(5)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
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
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第二种:直接移多补少.从6厘米中取2厘米放入2厘米杯中,从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入3厘米杯中,就可直接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这说明原来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7)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6+3+5+2)÷4。
=16÷4。
=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小结:通过上题的计算,进一步明确:应先相加求出高度总和,再用高度和除以杯子数,得到平均高度.
(8)看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明确:复习题中,4厘米是平均分的结果,即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就是4厘米;例2是求的平均数,4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的平均值,而每个杯中水面的实际高度并不一定是4厘米,它们的实际高度并不要求发生变化.
(9)反馈练习.
小强投掷三次垒球,每次的成绩分别是:28米、29米、27米.求平均成绩。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篇十八
谈话: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的拍球比赛,下面我们请甲队的-(3人),和乙队的-(4人)到前面来,每人拿一个球。注意:比赛的规则是在规定的时间里,哪个队拍球的总个数最多,哪个队就获胜,听懂了吗?(听懂了)。
师控制时间(5秒),根据拍球的个数板书,如:
甲队:6+7+8=21(个)。
乙队:10+4+3+6=24(个)。
结束后要求学生把球轻轻的放在这里,慢慢的走回座位。
师:下面两个队以最快的速度把你们这个队拍球的总数求出来。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将上面的板书补完整。
师:我们来看看,在规定的时间里,甲队拍了21个,乙队拍了24个,哪个队赢了?(或问我们能说明乙队赢了吗?)。
生发现不行!
师:你为什么说不行?
生:我们是3个人拍的,他们是4个人拍的。(你什么意思啊?)就是这样不公平。
1、初步感知平均数产生的需要生1:分别用。
21÷3=。
24÷4=。
分别求出等于多少。
师:我们以乙队为例,这“6个”是表示什么?(可能有学生正好拍了6个)问有没有不同意见?(平均每人拍了6个)。
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1号你明明拍了10个怎么变成6个了,多的哪儿去了(多的补给拍的少的人了)那么拍的少的2号拍了4个怎么变成6个了(拍的多的给了我几个,就慢慢增多了,)。
师:多的补给了少的,多的就慢慢(少了),少的就慢慢(多了),最后他们4个人就慢慢变得相等了。这个6就是4个人拍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问:这个平均数是怎么算出来的?(先加再除)。
师:我们再来看看,多的10个给了少的,少的就慢慢增多,多到什么程度了?
生:每个人的相等。
师:那么这个6就是同学说的它是10、4、3、6这一组数的平均数,这个平均数就很好的反映了南边这组的整体水平。甲队和乙队,甲队平均水平7个,乙队平均水平6个,哪一个队的整体水平高些呢?学生直接说甲队。
小结:提问,刚才我们比较总数的时候,我们好多同学都有意见觉得比较总数不公平,那么当人数不相等的时候我们比较什么才公平呢?(平均数)。
3、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同学们,平均数当我们需要它的时候来了,在我们生活中学习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平均数。(学生举例子)。
三、估计平均数的策略。
1、出示五一期间南通儿童乐园的游客统计图。
谈话:同学们五一期间出去旅游了吗?去了哪儿?
(1)估一估。
问:看到这张统计图,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信息?还没有发言的同学说说看。
生:1号1100人,2号来了1300人,3号1000人,4号900人,5号700人。
要求:不许计算,只能估一估。(生估计1000、1200、只要在700与1300之间就行)。
(2)算一算。
师:好,每个同学再估计一个数把它藏在心里。要看估计的准不准就可以算一算,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独自的认真的算一算,有不同方法的呆会儿来给我们介绍。
汇报:都是1000,问你是怎么算的?把你的方法介绍给我们。
简单的说:把这几天的总人数求出来,再除以5。也就是先……再……。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一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介绍,也得到了1000,这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3)揭示估计方法。
师:咦,刚才你第二次估计的数与1000接近的人举手。老师刚才也偷偷的估计了一下,老师估计的是20xx,你们说可能吗?为什么呀?给我说说看!
生:平均数要比最多的少,比最少的.要多。我们估计要有根有据。
3、出示本班期中考试4名同学的数学成绩。
谈话:前天我们做了张试卷,这是4个同学的成绩。
问:的和最少的分别是多少分?他们的平均成绩肯定要比的怎么样?比最少的怎么样?
问:你想用什么方法算出他们的平均成绩?
分别介绍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90分)。
4、分别出示三幅图片。
谈话:水是生命之源,我国水资源相当丰富,但分布不均匀。
(1)我国严重的缺水地区。
介绍:这是我国严重的缺水地区,他们一户人家平均每月用水量30千克,用它吃饭洗衣服洗菜。
(2)出示小芳家用水统计图。
可能有学生会选1和2。安排选1的和选2的个一名代表到前面来。要求选2的向选1的同学提提问题?选2的问:题目要求的是什么?那么一年有几个月?那么你为什么还选1?问第三个问题时对方可能不回答了。
师:这个问题关键的地方要看求的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而1、3分别求的是什么?动笔算一算他家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16+24+35+21)÷4=24(吨)。
(3)小芳家平均每月用水约24吨。
8.巩固练习。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篇十九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这首词。
3.了解词章《清平乐·六盘山》,体会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
4.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体会词包含的革命豪情,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乐观主义精神,激发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心态。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题。
1、复习导入。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记得第九课辛弃疾写的那首《清平乐》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茅檐低小……”
2.“清平乐”是个词牌名,它表示填词的平仄、韵律、节奏格式。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也是这样的词牌。
3.板书课题:21.清平乐·六盘山。
4.课题质疑。
这首词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是什么意思呢?六盘山又在哪里?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一边看课文一边听课文录音。
2.听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在1935年9月带领红军第一方面军翻越六盘山时的有感之作。正式书写是在1935年12月。)。
3.自由读课文。
4.自学生字及词语。坐姿端正,自由出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准的字词多读几遍,读不准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读准音,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5.汇报交流。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缨、缚、梁、眺、陕、诵。
读准后鼻音字:缨、梁。
三、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2.检查评价,请学生朗读这篇课文,引导学生适时评价。
3.课文有几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第一部分是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第二部分是介绍这首词产生的过程。)。
四、创作背景。
五、理解课文,感悟朗读。
1.过渡:并非“无人会登临意”,诗人毛泽东率众将士于1935年10月7日亲自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主峰,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气,再凝望阵阵南飞的大雁,毛主席一抒胸中情怀,以闲远欢欣之气眺望又要开始的新的征战.诗人在此心情是放松的、高旷的.在诗人所写的几首有关长征题材的诗中,就这一首是大好心情从心田里汩汩奔流而出的,没有半点悲烈之气,犹如作者自己所说此时的心境是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2.此时的红军,此时的毛泽东主席,心情怎样呢?你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1)找出两个带有“一边……一边……”的句子。
“毛泽东同志一边和身边随行人员谈古论今,一边观赏着六盘山的风光。”
“他坐在一块石头上,习惯地用右手摘下帽子,伸开双腿,一边休息,一边眺望远方,高兴地说……”
(2)说说从这两句话中,你感受到毛主席什么样的心情?
(一种胜利在望的喜悦,一种苦尽甘来的激动,一种历尽艰辛的轻松,一种大局在握的豪情……)。
学习词章《清平乐·六盘山》。
(1)、指名读词额上半阕和下半阕,想一想,作者都写了哪些景象?
(2)、指名反馈:上半阕,作者看到了什么?
(3)、师导:这是词人远眺六盘山所见到的景象,这让他想到了什么?请大家把词中的句子画出来。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词。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下半阕,说说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6)、指导有感情朗读。
(7)引导背诵。与辛弃疾的《清平乐》相比较,看看有何异同。
七、课堂练习。
1、这首词的作者是——,他是在——年——月,在——写的。
2、不到长城非好汉,使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比作——,表达了——————————。
3、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苍龙指——,表达了诗人————————————————的情怀。
板书设计:
21.清平乐·六盘山。
1935年9月。
毛泽东。
(革命乐观主义、壮志凌云)。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篇二十
所以12的因数有:
注意:1、在说因数(或倍数)时,必须说明谁是谁的因数(或倍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因数(或倍数)。2、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
例118的因数有那些?
方法一:想18可以有哪两个数相乘得到18=1×1818=2×918=3×6。
方法二:根据整除的意义得到。
18÷1=1818÷2=918÷3=6。
所以18的因数有:
表示方法:
1.列举法︰12的因数有:1,2,3,4,6,12。
2.用集合表示︰。
练习1:30的因数有哪些?36呢?
30的因数有:
36的因数有:
观察:18的最小因数是(),的因数是()。
30的最小因数是(),的因数是)。
36的最小因数是(),的因数是()。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因数是()。
你要知道:
(1)1的因数只有1,的因数和最小的因数都是它本身。
(2)除1以外的整数,至少有两个因数。
(3)任何自然数都有因数1。
练习2、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圈中。
1234567891012。
151618202430366。
36的因数60的因数。
把()平均分成()份,这样的()份用()表示。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例如。
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通常把它叫单位“1”。
把看成单位“1”,每个是的1/4。
练习。
每个茶杯是(这套茶杯)的()分之()。
每袋粽子是()的()分之()。
每种颜色的跳棋是()的()分之()。
阴影的方格是()的()分之()。
二分数单位。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例如()的分数单位是(),()的分数单位是(),()的分数单位是()。
三分数与除法。
思考。
1、把三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几个?
2、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几个?
3、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
3÷5=(块)。
四分数的分类(真分数与假分数)。
()()()。
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小?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
()。
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
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练习。
1.下面的分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3/51/66/63/413/62/71。
真分数假分数。
2、
3、(1)写出分母是7的所有真分数。
(2)写出分子是7的所有假分数。
4、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1)昨天妈妈买了1个西瓜,我一口气吃了5/4个。
(2)爷爷把菜地的2/5种了西红柿,3/5种了茄子,1/5种了辣椒。
1、对照法。
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小学数学常用的方法就是对照法。根据数学题意,对照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名词、术语的含义和实质,依靠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辨识、再现、迁移来解题的方法叫做对照法。
这个方法的思维意义就在于,训练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正确理解、牢固记忆、准确辨识。
例1: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18,则这三个自然数从小到大分别是多少?
对照自然数的概念和连续自然数的性质可以知道:三个连续自然数和的平均数就是这三个连续自然数的中间那个数。
例2:判断题:能被2除尽的数一定是偶数。
这里要对照“除尽”和“偶数”这两个数学概念。只有这两个概念全理解了,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2、公式法。
运用定律、公式、规则、法则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体现的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思维。公式法简便、有效,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必须学会和掌握的一种方法。但一定要让学生对公式、定律、规则、法则有一个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并能准确运用。
例3:计算59×37+12×59+59。
59×37+12×59+59。
=59×(37+12+1)…………运用乘法分配律。
=59×50…………运用加法计算法则。
=(60-1)×50…………运用数的组成规则。
=60×50-1×50…………运用乘法分配律。
=2950…………运用减法计算法则。
3、比较法。
通过对比数学条件及问题的异同点,研究产生异同点的原因,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叫比较法。
比较法要注意:
(1)找相同点必找相异点,找相异点必找相同点,不可或缺,也就是说,比较要完整。
(2)找联系与区别,这是比较的实质。
(3)必须在同一种关系下(同一种标准)进行比较,这是“比较”的基本条件。
(4)要抓住主要内容进行比较,尽量少用“穷举法”进行比较,那样会使重点不突出。
(5)因为数学的严密性,决定了比较必须要精细,往往一个字,一个符号就决定了比较结论的对或错。
例4:填空:0.75的位是(),这个数小数部分的位是();十分位的数4与十位上的数4相比,它们的()相同,()不同,前者比后者小了()。
这道题的意图就是要对“一个数的位和小数部分的位的区别”,还有“数位和数值”的区别等。
这是两种方案的比较。相同点是:六年级人数不变;相异点是:两种方案中的条件不一样。
找联系:每人种树棵数变化了,种树的总棵数也发生了变化。
找解决思路(方法):每人多种7-5=2(棵),那么,全班就多种了75+15=90(棵),全班人数为90÷2=45(人)。
4、分类法。
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事物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方法,叫做分类法。分类是以比较为基础的。依据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将它们合为较大的类,又依据差异点将较大的类再分为较小的类。
分类即要注意大类与小类之间的不同层次,又要做到大类之中的各小类不重复、不遗漏、不交叉。
例6: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来分,可分成几类?
答:可分为三类。(1)只有一个约数的数,它是一个单位数,只有一个数1;(2)有两个约数的,也叫质数,有无数个;(3)有三个约数的,也叫合数,也有无数个。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407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