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思路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两课时(十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6 10:53:17
2023年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思路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两课时(十四篇)
时间:2023-03-26 10:53:17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思路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两课时篇一

《爬山虎的脚》是小学语文思念机四年级上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二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为保护自然环境做力所能及的小贡献。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队员一样一脚就一脚牢地往上爬。

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两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师: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有脚。

师: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爬山虎是怎样的?

生:有绿绿的叶子,爬满了整面墙(ppt出示爬山虎图片,简单介绍下爬山虎)师: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通过他的`仔细观察和思考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六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3、介绍作者,对课题质疑。

师:你们知道叶圣陶爷爷吗?(出示ppt,作者介绍)

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1923年)代表作还有小说集《隔膜》、《火灾》等。 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

师:读课题,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

生:我会从爬山虎的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等方面来写。师:嗯,你的想法真多。那么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师: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注意: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通过初读课文你对爬山虎有了哪些了解?

2学生自由读文后交流:

(1)学习生字新词

①开火车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虎、占、铺、均、匀、叠、茎、柄、触、痕、逐),口头组词,分析字形结构,抽生说每个字的特点及部首。

师:今天又有11个新的字迫不及待得要来认识同学们,请同学们把每个生字组一个词,分析一下这个字的字形结构。

虎:半包围结构,老虎。虎字头下面一个几,同学们一起空手写一写。

占:上下结构,多音字

占[zhān]

迷信的人用铜钱或牙牌等判断吉凶:~卜。~卦。 /姓。

占[zhàn]

(1)据有,用强力取得:~据。霸~。强~。

(2)处于某种地位或情势:~理。~优势。

铺:左右结构,铺满

均匀: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与比例相同。

叠:上下结构,重叠茎:上下结构,根茎柄:左右结构,叶柄

触:左右结构,触角痕:半包围结构,痕迹逐:半包围结构追逐

③出示词语: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开火车读、齐读)

师:请这一组同学来读一读下面这些词语。

我们来看一看这里出现的几个多音字,“重叠”的“重”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作chòng;“触着墙”的“着”不读zhe,应读zháo)

(2)师:通过初读课文你对爬山虎有了哪些了解?

生自由读文后交流:

①爬山虎是一种植物而不是动物。

②爬山虎有脚。

③爬山虎是靠脚向上爬的。

3、指名分段读,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师:整一整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师:读完第一自然段,你认为这一段写了什么?

生1: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

师:谁来读一读第二段?第二段又写了什么?

生2: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

师:作者写完爬山虎美丽的叶子,下面开始介绍爬山虎的什么了,谁来读一读第三段?生3: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

师:了解了爬山虎脚的特征之后,作者又写了什么呢?我们继续来读一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生4: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师:爬山虎的脚是不是很特别啊,我们再来看一看第五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5: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总结:指板书

三、自主探究,理解第一段

师:理清了课文的思路之后,我们先来自由地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结合“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你从哪些词,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把它们划出来。

生:“满是”“一大片”说明爬山虎长得很茂盛,占了一大片地方。

总结怎么读?

四、小结

作者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子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同学们一定还想近距离走近爬山虎去探究它的奥秘,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思路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两课时篇二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佳作,文中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他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本课的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写爬山虎的叶子,作者从嫩叶写到成叶,重点讲成叶,从叶子的颜色,形状及叶子的动态描写,让人产生喜爱之情。

在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时侧重从三个方面来写:

1、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

2、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3、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处在四年级的小学生特有的好奇心重、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有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

重点词、句、段。

4、学会作者是怎样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

意思写清楚。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和写作能力。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让学生正确理解爬山虎的脚不同于人的脚,而是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一只脚继续巴住墙向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

1、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习作者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讲授力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细心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2、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兴趣的激发,在学生的自主实践中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3、重视培养语感,丰富情感体验,内化课本语言,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4、借助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仅直观、形象、生动,同时弥补了课本知识的局限性。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展示爬山虎实物)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设计意图: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设计意图: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设计意图: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有了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才能爬得更高、长得更好的关系。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设计意图: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五、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思路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两课时篇三

1、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及爬墙过程。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一课时。

多媒体课件。

上节课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所写的《爬山虎的脚》,叶圣陶爷爷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美极了,你们还记得吗?

下面我们一边看录像(出示课件),一边回忆课文是如何写爬山虎的叶子的。

(边看录像,指名读课文)

爬山虎爬满整整一墙,确实好看,它是靠什么爬的呢?

(靠脚)

爬山虎确实有脚,它的脚是什么样的,是怎样靠着脚往上爬的,文章又是怎样围绕它的`脚来写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来学习的内容。

1、打开书本,回忆课文哪几自然段讲爬山虎的脚?(3~5)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几句话具体写了爬山虎的脚?(3~5句)

2、指读这三句话,思考:

这三句话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位置、样子、颜色)板书。

3、交流:

位置:

⑴看实物。

⑵位置在哪儿?(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板书。

⑶多媒体显示。

样子:

⑴看课件。

⑵是什么样子的?

(六七根丝构成的枝状的,每根细丝象蜗牛的触角。)

⑶这里用了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蜗牛的触角见过吗?有什么特点?

(头上有两对触角,在长触角的尖端长着很小的眼)

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的。(投影显示)

颜色:

嫩红色。

4、这些内容作者是如何说的呢?齐读课文3~5句。

5、看着图,跟老师说。

(按课文顺序说说看。)

6、同桌独立练说,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

指名说,齐说。

师:“……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第六句话起了小结的作用。

7、第三自然段的3~6句就写了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有第一,二句呢?这两句话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指读)

点拨:“今年我注意了”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因为不知道爬山虎怎样爬,今年特别留心观察,原来是有脚的,说明作者正是因为如此注意观察,才能把脚的形状、颜色写得生动。)

过渡:原来爬山虎的脚是这样的,那么爬山虎又是如何靠着它的脚往上爬的呢?

(板书:爬墙)

1、默读第四自然段:

思考:哪几句话具体写了爬山虎靠脚往上爬?(第一、二句)

2、指读第1、2句,其余同学圈出写爬山虎往上爬的几个动作的词。

(板书:触、巴、拉、贴)

3、看爬山虎往上爬的动画:

师讲解。(为什么原来是直的,现在弯曲了?发生了什么变化?)

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拉力使爬山虎在墙上贴得更紧了。

原来爬山虎是这样爬的,一起有感情地读1、2句话。

4、自己练说爬山虎靠脚往上爬的过程。

(指名说。)

(齐说。)

5、如果仔细看细小的脚,你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你会想到什么呢?(蛟龙的爪子)为什么?(看实物,颜色、有力、脚在墙上的样子)

6、课件演示。

7、填空。

过渡:第四自然段通过一些恰当的动词和丰富的联想,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怎样爬墙,那么第五自然段写了什么呢?

1、指读,思考:

第五自然段写了什么?

(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变化。)

(板书:变化萎了牢固)

2、分读:

想想这两种情况下爬山虎的脚有哪两种不同的变化?

3、怎样相当牢固?

(齐读)

4、从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可以说明什么?

说明墙对爬山虎的作用多么重要,同时也照应了开头,回答爬山虎顺着墙往上爬的原因。

5、齐读。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从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叙述。是哪三个方面呢?

学生交流,后齐读。

2、写爬山虎的脚,还有许多别的内容可写,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课文中的三方面内容向我们介绍呢?

(最能说明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那么课后,我们就学习课文的写法来写片段。

3、爬山虎的叶子固然是绿得新鲜,引人注目,但它的脚却是不大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但叶圣陶爷爷无论写叶子,还是写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

(观察细致)

细致观察一种植物,围绕这种植物的某一特点,选取几个方面内容写一个片段,把这个特点写清楚。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思路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两课时篇四

《爬山虎的脚》

四年级

第二课时

陈继云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三、四、五自然段,感悟爬山虎脚的特点。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并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体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难点:体会作者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

一、回顾引入

1、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什么吗?

2、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呢?

3、(ppt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描写的爬山虎,这一墙的爬山虎你们觉得美不美?

4、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齐读第二自然段)

5、爬山虎的叶真的是很美很好看,这节课我们再继续来学习一下他描写的《爬山虎的脚》又会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感知“脚”。

1、老师要看一下课前同学们自学的怎么样,是不是也很认真呢?

2、检查阅读:小组齐读

3、师指导“柄”“茎”“着”的读音

4、指名美读第三自然段

5、ppt出示第三自然段重点句——齐读

6、你从这一段中知道些什么?(或它告诉我们什么信息)(生举手作答)

7、师整理板书:位置、形状、颜色

8、它的脚长在哪里?

(生举手作答)——师出示ppt图片明确位置。

9、它长什么样子?(用文中的话说)你觉得还可能像什么?(指名说,自由说或讨论说)(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0、你看到什么颜色?

11、谁能用完整的话把爬山虎的脚表达出来。(请两个学生说)

12、生上台画脚。

13、这么柔软的脚是怎么爬的呢?

三、细读文段,体会如何“爬”。

1、出示第四自然段。

(指名有感情读)

2、你又从这一段中知道些什么??(举手作答,指名说)

师:(1)把“巴”改成“贴”好不好?为什么?

(2)使用了哪些动作的词?

2、讨论:说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小组汇报结果,师作引导。)(师生一起口述一脚一脚向上爬)

3、生上台试用手边说边演示

(师生台下站起做动作)

4、师小结: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的往上爬。在墙上爬时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

5、自学第五自然段

师:爬山虎的脚爬得很顺利吗?师:萎是什么意思?又用了哪些动作的词。

这说明爬山虎的脚与墙关系怎么样。

四、师总结(观察细致)

五、延伸

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植物或花,观察它的形状、颜色等特点,写一写。板书设计:6.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颜色:嫩红

怎么爬

触→巴→拉、贴(牢固)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思路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两课时篇五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思路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两课时篇六

文本分析:《爬山虎的脚》是观察描写植物的名篇,作者是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文章运用散淡的语言、恬静的笔法,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等内容。文章从整体到部分,重点放在爬山虎的脚上,并紧扣题目,让学生读后产生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教学本文,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的方法,学习如何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的方法。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均、曲、萎”3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虎、操、占”等13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4.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芦荟,让学生动笔写芦荟,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自觉运用抓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感受爬山虎的叶子的可爱。

教学难点:

1.把握课文的描写顺序,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猜谜导入,课前谈话。

1.同学们,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一起来猜一猜。(ppt1出示谜语)

2见过爬山虎吗?在哪里见过,能简单介绍介绍吗?

3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写爬山虎的文章,准备上课吧。

1.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0课,《爬山虎的脚》。(ppt2出示课题)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2虎是今天要学写的生字,注意第三笔是橫勾,这橫勾相当于老虎锋利的牙齿,可千万不能丢,丢了老虎就不凶猛了。让学生练写“虎”字。

3本文作者是叶圣陶,你们听说过他吗?(指名1.2),教师补充。

1.请大家打开课本36页,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ppt3出示自读提示)

2.检查词语

检查读音(ppt4):

嫩绿一顺儿空隙漾起

叶柄弯曲萎了牢固

(1指两名学生读词语,评价、正音,2去掉拼音读,3全班齐读)

3书写指导:这些词语中有一个字特别容易写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ppt5出示“隙”)[隙]1左右结构,左窄右宽。2、右部上面是“小字不带勾”,不要写成“小”;中间是“曰”,不要写成“日”或“目”。师范写,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相机纠正学生的书写错误。

4(ppt6出示;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相机板书:生长地方、叶子、脚。顺势理清课文脉络,相机板书。

5谁能结合板书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叶圣陶爷爷笔下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ppt7出示要求)(ppt8出示第二段)

2.学生交流。

预设一:刚长出来的叶子…。

1.(ppt9出示叶子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

2.出示第一句,指生读,这一句写了爬山虎叶子的什么特点?教师评价:你关注了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很好。(相机板书:颜色)你发现爬山虎的叶子颜色是怎样的?评价:你发现了爬山虎的叶子的颜色变变化,很不错。

3.谁来读读这句话?指ppt9,这就是刚长出来的叶子,他是()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的。(齐答)

4.想着叶子颜色的变化,一起读读这句话。“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不几天”你明白了什么?(时间短、叶子变化大,长得很快)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写出了叶子颜色的变化?从哪两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在连续观察?(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作者的连续观察。)

5.还有写叶子颜色的句子吗?引出句子二(略处理)

过渡:除了颜色,你还发现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引出句子三(详处理)

预设二:ppt10出示四句及图片

1.指生读。这句写了爬山虎叶子的什么特点?

2.三种方法,重点理解“一顺儿、铺、均匀”你有什么感受?(作者描写的准确生动,进而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3.指导朗读:指生读、范读、再指读、齐读。

4.爬山虎的叶子这么整齐,这么均匀,如果一阵风拂过会怎样呢?指导想象画面,学生带上动作读一读。

没有风的时候,叶圣陶爷爷在(仔细观察),有风的时候,叶圣陶爷爷还在(仔细观察)(齐答)

5.小结:叶圣陶爷爷细致观察,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的颜色变化,由嫩红到嫩绿,绿得那么新鲜,叶尖还一顺儿朝下,那么密那么均匀。让我们一起再来回味一下这爬山虎的叶子吧。(ppt11出示第二段)

1.课件出示芦荟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芦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2.让学生动笔写一写。

3.指生展示。

1.找出课文中你觉得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

2.选取一种植物,仿照第二段写一写植物的叶子。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思路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两课时篇七

1、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课前,教师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设计爬山虎的画(隐去它的脚),制作演示课件。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完《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3、看插图,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叶子的美来。

5、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下来。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观察实物(或挂图),默读课文,进一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用自己的话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脚的话,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3、让全班学生选择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出爬山虎的脚。

4、按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5、熟读,指导背诵。

6、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详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触巴拉贴

3、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的生长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4、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5、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6、看电脑演示爬山虎正面爬墙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紧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7、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变成什么样呢?请同学们自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1、归纳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学生归纳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第三、四、五这几个自然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了细心而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2、细心观察一种植物,将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思路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两课时篇八

《爬山虎的脚》是鲁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爬山虎不甚了解。但了解植物的特点,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热爱大自然这些都是学生于生俱来的兴趣,课前可让学生实地观察,不失为了解爬山虎的好办法。同时课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并通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习惯,习作方法,并能迁移运用让学生会观察自己身边熟悉的植物,并写出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1、课前布置学生实地观察爬山虎,获得直观感受。

2、根据学生的实际,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然后再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研读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样一步一步爬上墙的,然后再学习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的叶子与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关系。

3、课文的重点段落,即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特别是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懂,并充分交流读书的收获。为了突破这一理解上的难点,要借助多媒体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一边演示一边读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而课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通过对比,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4、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重点与举相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借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5、利用资料袋,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观察自己感兴趣的植物,并做记录;或是做个小实验,连续观察实验中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并能有意识地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也能留心观察、写观察日记。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能抓住主要课文内容。

4.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写具体的,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通过学文、观图和实际观察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是理解的难点。

课前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制作演示课件。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1、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一种植物,请看(出示图片:满墙的爬山虎),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生齐:爬山虎)

2、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呢?

其实,你们平时看见的都是爬山虎的什么?(生:叶子)

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生——)

爬山虎的脚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很少会有人注意。但叶圣陶爷爷却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文章——《爬山虎的脚》。

3、板书课题(师边板书边指导:“虎”是本课的生字,我们来一起写一下。)

4、齐读课题

(1)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

(指生: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

(2)那叶圣陶爷爷都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大家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请大家再大声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可多读几遍。开始吧!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采用自愿选择段落的方式,指5名学生分别读5个自然段)注意: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哪些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哪些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1)学生读课文时,如果出现读得不准确的字音,等这一段课文读完后,老师要立刻纠错,并让全班学生齐读两遍,加以巩固。

(2)(学生读完第2段时)

师:同学们,这段课文中的(课件出示:均匀、空隙)“均匀”是两个生字组成的,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均匀”;“空隙”的“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读——空隙;它还有另外一个读音,比如“天空”。

师:让我们再放回句子中读一读(出示句子,齐读):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3)(当学生读完第3段时)

师:这段课文中的“茎和柄”是生字(出示图片),大家认一认,哪是爬山虎的茎?哪是叶子的柄?(教师指图,让学生说)

(4)课件出示句子,齐读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2、理清层次

(1)师:刚才大家读得认真,听得仔细,那课文哪些段写的是爬山虎的叶子?哪些段写的是它的脚呢?(生:第2自然段写的是叶子,3、4、5自然段写的是脚)

(2)教师板书:叶子、脚

(3)师:课文共5个自然段,叶圣陶爷爷用了3个自然段写“脚”,为什么?(生:因为文章题目是“爬山虎的脚”,所以,要重点写“脚”)

(4)师:对,写文章要详略得当,重点内容要写具体。今天,咱们就重点学习三四五段。

三、品读重点,感悟写法。

(一)学习第3自然段,交流“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1、现在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边读边体会:这一段都写了“脚”的什么?可在课文旁边做批注。(生默读,师巡视看学生读书、批注的情况)

2、(出示课文)交流: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师:谁来谈谈:通过读你知道,这段都写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这段写了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师板书:位置、形状和颜色)

(2)师:脚的位置在哪呢?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生读: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师:出示图片指着:大家看,这就是茎上长叶柄的地方。那它的脚长在哪里?(生指说:它的反面),对,叶柄的反面就是脚生长的位置。

(3)师:那脚的形状又是怎样的呢?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生读: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作者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生: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

师:可是当它巴住墙的时候变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联系下文说说(生说:像蛟龙的爪子)

(4)师出示“蜗牛的触角”“蛟龙的爪子”和“爬山虎的脚”的对比图”:大家看,这就是蜗牛的触角和“蛟龙的爪子”,它们和爬山虎的脚相似吗?

可见叶圣陶爷爷观察多么仔细,描写多么逼真!

(5)师:那脚的颜色又是什么样的呢?谁来读给大家听?(指生读: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原来,脚的颜色是嫩红的.!

(6)下面咱们分角色读课文(课件出示)

(请女生读描写位置和形状的句子,男生读描写颜色的句子,老师读最后一句)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7)师总结引导:爬山虎的脚位置长得这么隐蔽,形状像蜗牛的触角那么细,都被叶圣陶爷爷发现了。大家猜猜,他是怎么发现的?

(生:可能天天都来观察;

可能从刚刚长出来就开始观察,一直到枯萎;

可能观察的时候离得很近,看得很仔细

可能看的时候还扒开了叶子,有时候还拉拉它的茎。……)

(8)师总结:是啊!叶圣陶爷爷因为经过长期仔细的观察,才能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才能写得这么细致。

(9)让我们再齐读这段课文,进一步感悟它的写法吧!

(图片出示本段课文:齐读)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课文第4段,交流“怎么爬的”。

师过渡:那它是怎么往上爬的呢?

1、请大家默读第4段,边读边把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圈起来。开始吧!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师巡视看学生圈画的情况)

2、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 )成小圆片,(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1)刚才大家读书都很投入。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呢?咱们一起试着说一说。(一起读课文填空)

(2)出示课文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a谁来说说,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都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呢?(指生说:触、变、巴、拉、贴;师板书)

b大家再读一读这段话,想想这几个动词的位置能调换吗?为什么?

(请大家边读课文,边在桌子当墙壁,在上面演示一下爬山虎爬的动作)

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指名交流)

c师讲解总结: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了墙上,对茎才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正是准确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写得这么有序。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3、引读课文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渐渐爬满了山坡,爬满了墙壁,爬满房顶。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诉大家你是这样爬的——(指名读课文)

不管烈日炎炎,还是狂风暴雨,它总是一脚一脚往上爬,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诉大家你就是这样爬的——(指名读课文)

你们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那棵爬山虎正一脚一脚往上爬,请大家齐读第四段。

4、这里的“一脚一脚往上爬”能换成“一步一步往上爬”吗?为什么?

5、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

6、想亲眼看看它到底是怎么爬的吗?(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一边演示,老师一边诵读课文内容)

6、看着演示图,能把它爬的过程背下来吗?

(1)先自己练习背诵一下。

(2)指名背诵(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3)咱们一齐看图背诵一遍。

(三)学习第5段,交流: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

1、师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大家知道吗?叶圣陶爷爷还发现了爬山虎脚的秘密。请大家自由读读第5段,看看是什么秘密。(生自由读)

2、(出示课文)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谁能说说是什么秘密?(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变成灰色,牢固地巴在墙上。)(板书:变化、萎了 牢固)

(2)那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说明了什么?

(4)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

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不能!)

雨能阻挡它,不让它向上攀登吗?(不能!)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

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敬佩、喜爱……)

(5)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师指板书点拨:作者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按照观察爬山虎“脚”的顺序,给我们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一个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还介绍了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的变化。那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

(1)观察要细致,要连续观察。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3、以前我们只注意到爬山虎的叶子,而叶圣陶爷爷却对不引人注目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真是了不起!那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为什么还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呢?它和脚有什么关系呢?咱们下节课再探究。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作业设计: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课下,请同学们仿照《爬山虎的脚》一文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一种植物。观察得时候,可先从远处整体看,再从近处一部分一部分仔细看,特别要细心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甚至有什么变化,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再具体方面写下来。

板书设计:

5 爬山虎的脚

脚 位置、形状、颜色

爬:触--→巴--→拉--→贴

变化:萎了 牢固

自我评析:

1、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亲切谈话、课题探究的形式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检查读课文的情况时,我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在体会课文内容时,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 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3、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呈现美景,激发情感。在课始,为了激发学生情感,我请学生欣赏了爬山虎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思路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两课时篇九

1、正确认读本课六个生字,掌握十个会写的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能流利的朗读课文。

3、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采用重点语句品悟法、图画法、课件演示法、朗读法等方式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使学生了解爬山虎叶子、脚的特点,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使学生清楚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水彩笔。

一、谈话,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植物,它是爬墙的高手,可以不借助任何藤架就能够爬满墙,还记得这种植物是什么吗?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文章《爬山虎的脚》。

二、回顾全文,理清顺序。

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课文围绕爬山虎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三、品悟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一)读悟结合品悟叶子的美。

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啊,是那么引人注意,它吸引了作者的眼睛,爬山虎的叶子真美,写叶子的语言更美。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词语或句子,体会叶子的美。

交流:

预设: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在学生感悟品读的基础上,出示图片引读:

这是新鲜得快要滴出水的叶子,看着那么舒服,你能读出来吗?

这是新鲜得发亮的叶子,耀人的眼,你能读出来吗?

2、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顺”、“均匀”体会叶子排列的整齐美。

出示图片感情引读:这是大自然的杰作,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这样铺满墙。你能读出来吗?

3、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在学生想象出海上波浪般的美丽后,引导学生读出这种美。

观看视频:你们真了不起,已经完全体会出了爬山虎的叶子的美,老师决定送给你们一个小礼物(播放视频,起风时爬山虎的叶子。)

谈感受:你有什么感受?

感情朗读:此时此刻,我们仿佛置身于一面爬山虎铺成的墙前,在那绿意盎然的叶影间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清爽气息。带着这种感觉,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

(二)读画结合了解脚的特点。

过渡:爬山虎之所以绿得这么鲜亮,是因为脚能牢牢地抓住墙壁,才能使它舒枝展叶,任意吸吮阳光,显出这般的勃勃生机。那么,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又长在什么地方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勾出脚的位置,用曲线勾出脚的样子。

交流:

脚的位置:学生找出脚的位置的语句后,教师出示画有爬山虎的小黑板,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找出图中脚的位置。

脚的样子:在学生找出脚的样子的句子后,先让学生说一说枝状、蜗牛的触角有什么特点,再在小黑板上画脚,其他学生拿彩笔在练习本上画。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判断黑板上脚的对错。

观看脚的视频:想看一看爬山虎真实的脚吗?认真观看,看看它和叶圣陶先生写得是不是一样?跟你画得是不是一样?

你觉得叶圣陶先生写出脚的特点了吗?他是怎样做到的?这段中也有一个词表明他进行了认真的观察,是那个词?(注意)正是因为他注意了,才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再读一读这段话,注意读出脚的特点。

(三)读书与探索相结合发现爬的秘密。

作者不仅观察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还观察了它怎样爬的。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

思考: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往上爬,这样指的是怎样呢?

谁能读出相关的语句?

默读这一段话,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发生了变化:细丝的头上变成小圆片,细丝由直变弯;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脚发生变化的用途:变成小圆片是为了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是为了将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指导学生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象爬的情景。

课件演示爬墙的过程。一边看课件一边用书上的语言描述。

思考:你明白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吗?

总:爬山虎长一只脚巴住墙,然后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不断长脚,不断向上爬,向左爬、向右爬,最后,爬满整面墙。

四、总结全文,学习作者认真观察的精神。

你想对作者说些什么?

总:事物的美、事物的特征、事物的奥妙,是不容易一下子被发现的,需要进行认真地观察、甚至长期的观察。你看,叶圣陶爷爷认真观察了爬山虎很长时间,才发现了爬山虎特征。这长期、认真观察、反复观察是多么重要啊。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思路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两课时篇十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具体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2、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一、板题、读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叶圣陶)。

二、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1、上课前先检测一下同学们对于生字的掌握情况。

(听写:重叠、均匀、逐渐、触角)。

2、背诵第二自然段(指名背、齐背)

三、新授:

过渡:听了同学们的背诵,让老师再一次感受到了爬山虎叶子的美,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着密切联系,课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详细的描写了爬山虎的脚。这节课我们随着叶圣陶爸爸一起去学习写“脚”的部分。

1、出示问题、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想一想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把你喜欢的部分读一读。指名回答。(板书:位置、形状、颜色;爬;触着墙,没触着墙)

2、学习第三自然段

那书上是怎样介绍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呢?请找出来自己读一读。

(1)指名读

(2)出示课件填一填

(3)我们已经对爬山虎的脚有所了解了,根据文中所描写的,现在请你试着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好,指一名同学上台画;

(4)评一评,是否画得准确(出示课件,师引导学生体会“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描写得生动具体)。

(5)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写得非常细致,那么为什么作者会写得细致呢?因为他……(生答后板书:仔细观察),你从本段的.哪个词语看出来的呢?(抓“注意”一词)

(6)让我们一起细致、认真地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吧

小结:因为作者仔细观察了,所以把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生动。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课文中哪一段告诉了我们?

3、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合作学习(出示课件):

a、指名读合作学习要求

b、合作学习

c、反馈

(2)抓住“巴”字(老师请一名同学上台,老师演示“巴”这一动作,请一名同学说出“巴”的感受),结合第四、五自然段,你还从文中的哪些句子中可以体会到爬山虎的脚就紧紧地“巴”在墙上的。

(3)同学们,你们看过壁虎爬墙吗?大家学了文,又观察了爬山虎,能说说壁虎爬墙和爬山虎的爬有什么不同呢?爬山虎是不是只往上爬呢?根据学生回答,回归第二段“叶尖一顺儿朝下……好看得很。”再问:课后思考题(金话筒)。最后一句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有什么作用?

(4)齐读三、四、五自然段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启发?

五、作业

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课后去观察葡萄、丝瓜、冬瓜等并试着去写一写。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思路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两课时篇十一

爬山虎第一课时

1、我能学会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均匀、重叠、空隙、痕迹、触角”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背诵下来。

3、我要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爬山虎的脚》作者叶圣陶,这篇文章细致描述了爬山虎脚的特点,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要学生学习做着的观察方法和表达能力,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1、读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正确。碰到不认识的字,查阅字典并读准字音。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叶圣陶及其主要作品。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会认5个生字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一部分。

1、初读全文,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初步掌握生字,理解词语,(均匀蜗牛触角蛟龙萎)了解课文大意

2、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一个学生领读,全体学生齐读

(2)任选生字,指名学生认读。

(3)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均匀蜗牛触角蛟龙萎

3、指名讲述课文大意。

小组探究:

1、全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并总结段落大意。

2、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一部分)

(1)齐读,思考: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爬山虎?

(2)填空:

爬山虎生长的特殊环境:。

爬山虎是生长:

爬山虎生长的特点是: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目标导学

1、谈话导入

2、明确学习任务

二、引出行为

1、明确自主独学任务

2、指名反馈并点评

三、呈现材料

1、出示合作研学任务

2、师点评小组学习情况

四、反馈学习

1、小组汇报展示

2、教师小结

教学后记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思路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两课时篇十二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1.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写好一段话。

一.抓“题眼”导入课文,展示重点。

1.揭题,读题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想提出些什么疑问?

3.提问:1. 本课课题哪一个是在重点词(板书:脚)

4.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3~5自然段)

二、精读重点段,抓训练项目过关。(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读后在小组内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疑惑?

(2)生汇报:

板书:

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特点样子: ……像……(细丝)

颜色: 嫩红

(3)齐读。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自然段的大意。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小组学习,并用动作演练(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指名上台前作演示)

(2)看课件演示:

板书:

爬 触→巴→拉、贴

(3)填空:体会动词的用法。

(4)仿说句子:“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谁能学一学蛟龙爪子的样子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5)这段话中主要讲了什么?可以用文中哪一句话来概括或写小标题。(“蛟龙的爪子”)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小组内自主学习。

(2)汇报:

板书:没触着墙 萎

触着墙 变 (灰色) 相当牢固

(3)体会对比描写的方法。(朗读)

(4)你发现了什么?(爬山虎的脚和墙有密切的关系。)

4、小结:三、四、五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调动自读能力,通过朗读、填空解决课文非重点部分。

1. 提问:课文除了写“脚”,还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 通过多种形式感情朗读,让学生获得美感,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 通过改变形式填空,进一步理解课文填空练习。

爬山虎的.叶子好看得很,刚长出来颜色是( ),长大变成( ),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一顺儿( ),在墙上铺得那么( ),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

4. 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

四、回归整体,深入理解全篇课文,进一步体会重点段与全文的关系。

1. 分段、归纳大意。

2. 投影:(意在加深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

爬山虎的叶

嫩叶

嫩红——嫩绿

长大的叶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描写

爬山虎的脚

初生的脚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比喻

爬墙原理

脚触墙——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墙——弯曲拉茎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描写

比喻

老脚

没触墙的萎了

对比

触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巴得相当牢固。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特点样子:……像……(细丝)

颜色:嫩红(灰色)

爬触→巴→拉、贴

没触着墙 萎

触着墙 变 相当牢固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思路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两课时篇十三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1、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句子,学习作者描写的方法,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事物的特点。

2、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爬山虎具体的、有顺序地写下来。

:2课时

1、多媒体课件

2、有关爬山虎的资料、图片和作者的资料

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1、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的是什么?(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怎么爬?爬山虎是怎样的?)

2、介绍资料:(一边展示图片,一边介绍)爬山虎,也称为“巴山虎”、“地锦”、“常青藤”,是葡萄科植物。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爬山虎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

3、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叶圣陶爷爷一起细心观察“爬山虎”。

4、介绍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他先后创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二、自由朗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投影生字词,多种方式朗读(开火车读、齐读、指名读)

3、重点指导:

多音字:

铺、重、着

叠:下面是“且”

4、划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理解。

引人注意:形容人或事物具有特色,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均匀: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与比例相同,大小粗细,时间的间隔相等。

重叠:同样的东西层层堆叠,互相覆盖。

空隙:中间空着的地方。

叶柄:叶片与茎的联系部分。

触角:指某些有爪动物、节足动物或是软体动物等生长于头部的一种感觉器官。

痕迹:指事物经过后,可觉察的形影或印迹。

三、理清课文脉络

1、熟读课文,小组讨论:思考: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爬山虎的脚的?作者观察了什么?

2、汇报交流:

学生甲:3-5段写爬山虎的脚

学生乙:第三自然段写爬山虎的样子、第四自然段写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第五自然段写爬山虎与墙的关系。

3、再次读课文,思考其他段落写了什么?

4、梳理课文脉络

(1)按照作者的观察顺序,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2)学生汇报: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1)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2)爬山虎的叶子

(3—5)爬山虎的脚

四、熟读课文,感悟爬山虎的叶子

1、自由朗读1-2自然段,思考:作者观察了爬山虎的什么?作者是怎么写的?

2、学生汇报:

学生甲: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是墙,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3、齐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抓住关键的词语和句子说说作者观察到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划出关键词句。

4、学生汇报:

学生甲: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的时候是嫩红的,长大后就变成嫩绿。

学生乙: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5、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一顺儿朝下”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在墙上铺的很均匀、不重叠是怎样一幅画面?

五、指导朗读、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1-2自然段,尝试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背诵。

一、回顾、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叶圣陶爷爷观察到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嫩红—嫩绿,一顺儿朝下)

2、我们课文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叶圣陶爷爷观察到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下面我们继续跟随叶圣陶爷爷仔细观察爬山虎的脚。

二、熟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一)齐读三四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么爬的?划出关键的词语和句子。

(二)小组讨论交流:

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长在茎上,是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2、品味这句话,抓住细丝和比喻手法引导学生想象爬山虎的样子。

3、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颜色是嫩红)

4、学生动手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5、齐读第三自然段,展示图片,加深理解。

(三)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1、学生汇报:

学生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巴住墙,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2、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一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配合示意图,体会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

触:碰着

巴住:紧紧靠近

紧贴:紧紧贴着

3、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背诵这一段。

4、齐读第五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会怎样?触着墙又会怎样?

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没触着墙:萎了触着墙:逐渐变成灰色

四、总结全文,学会观察

1、课文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吗,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想一想: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天两天就能写出这篇课文吗?你觉得叶圣陶爷爷观察得怎样?

2、我们也要学习叶圣陶爷爷细心、连续地观察,并用准确的语言把自己观察的发现写下来。

3、再读全文,好好品味叶圣陶先生怎样把观察到的写具体。

6爬山虎的脚

生长的地方:墙(没触:萎了触着:变成灰色)

叶子:嫩红——嫩绿一顺儿朝下(叶子的尖)

爬山虎的脚:茎上、细丝、触、巴住、拉、紧贴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思路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两课时篇十四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了爬山虎是一种葡萄科藤蔓植物,并且了解到本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爬山虎的?(叶子、脚)我们一起回想一下,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颜色好看、排列整齐),爬山虎的脚究竟有什么特点,咱们大家一起到课文中找一找,好吗?

1、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呢?(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呢?它长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

2、请生回答,预设找出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简笔画板书)同学们说这爬山虎脚的位置和形状,老师来画一画。

男女生分读:结合图片,脑海中想象一下爬山虎的脚,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大家见过蜗牛的触角吗?仔细观察过蜗牛的触角吗?今天我特意带来一只小蜗牛,你们想不想看?(课件出示图)这是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非常生动形象。看到蜗牛的触角,说说你的感受。

预设生:蜗牛的触角给我的感觉有点滑,很有光泽,特别细,长得很漂亮。

4、同学们找得很仔细,如同蜗牛触角般的细丝,作者叶圣陶爷爷是怎么发现的?预设学生回答“仔细观察”,师继续追问:你本自然段中从哪一个词语知道的?“注意”。是啊,正是由于作者今年注意到了爬山虎的脚,所以才会把这么可爱的“脚”分享给同学们。

1、作者除了观察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呢?大家想不想知道?请同学们继续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找出爬山虎脚如何向上爬的语句?圈出相关的动词。

2、请生回答:“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简笔画板书)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变成了小圆片,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得弯曲。爬山虎如何爬的相关动词,你可以圈出来了吗?

3、如果把“巴”换成“挨”字可以吗?当然不可以,“巴”字说明爬山虎贴在墙上很牢固。如果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可以吗?“一步一步”是指双脚交替前行,而爬山虎是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向上爬,再长出一只脚,再巴住墙,这样一脚一脚的向上爬的,所以不能换。

4、同学们,了解过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请大家借助你的双手,一只手臂扮演墙壁,另一只手扮演爬山虎的脚,同桌两个人互相来演一演吧!请同学示范演。

5、带动作齐读:请同学们带着动作一起读一读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

6、作者叶圣陶爷爷仍然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了解到爬山虎的是怎样向上爬的?从文哪一个词语直接告诉了我们?“仔细看”这一个词语体现作者观察认真,仔细。

师: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它是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如果没有触到墙呢?会怎么样?

课文第5自然段。这说明爬山虎与墙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爬山虎依赖墙壁。

无论是爬山虎的叶子、脚还是它如何爬的,作者观察爬山虎特别仔细,那他是采用了那种观察的方式呢?板书(连续观察),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哪些表示他连续观察的词语呢?

预设生找出:不几天、以前、今年、原先、现在……

这节课,我们了解到了爬山虎脚的特点、怎么爬?它与墙的关系?如果你是爬山虎,让你来自述一下自己,你会如何去说呢?请同学们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一写“爬山虎的自述”。

格式:

1、大家好!我是爬山虎,我长在……

2、我爬的时候,脚先……再……

3、我与墙……

因为爬山虎有了脚它才能不断地向上爬,每走一步都是那么坚实。一步一个脚印,做人也应该这样。你喜欢它吗!当然,我们也要学习叶圣陶爷爷善于观察的特点,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4392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