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初中教案(通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0 13:12:04
最新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初中教案(通用16篇)
时间:2023-12-10 13:12:04     小编:纸韵

方案的落地需要全面的资源调配和协调,确保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编写方案时,可以借鉴过往的经验和成功案例,以提高方案的质量。接下来是一些相关案例的分享,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的方向。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初中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有关日月的诗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难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讨论点拨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备课。

五、教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1.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设计: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在当代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板书文题、作者)。

2.明确目标(略)。

(二)自主学习(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1)《日》一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月》一文中的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文中的哪些词句表现了这点。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略)。

2.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日》文中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

(3)、《月》文中的句子“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月》文中“嫦娥奔月”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回答。

讨论交流明确:(1)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为了写人,写那些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的人。这是托物言志(借物写人)的写法。

(2)《日》和《月》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怕牺牲。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为祖国轰轰烈烈的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3)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

(4)目的是想改变这个冰冷的星球,改变那冰冷的月光。

(5)两者是相通的。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四)自主学习(二)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五)质疑问难,巩固拓展。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初中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的的感人之处。

2、进一步学习人物的塑造方法,并训练初步赏析人物的能力。

3、认识战争的残酷性,从而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操。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意义深刻的语句。学习结合情境分析人物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文章却是什么的感人,教学中可以抓住蜡烛这一条线索。结合环境背景,让学生感受到南斯拉夫老妇人的形象。同时也领略烛光的象征意义,启发学生热爱和平憎恶战争的思想。教学中对于二战中纳粹的暴行可以有适当的介绍,当有助于学生的认识。

课前准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者是根据拼音写汉字:

贝尔格莱()德、(f)()晓、瓦(l)()、地(jio)()、(pf)()、衰()老、()()头、屏()障、颤(wiwi)()、(j)()躬、赞(y)()、绸(dun)()、(flng)()、惊(hi)、()、晨(x)()。

2、辨析下列多音字:

(1)散:散()文;散()步。

(2)削:削()去;剥削()。

(3)间:间()距;间()歇。

(4)迫:迫()击炮;急迫()。

(5)晃:晃()眼;摇晃()。

(6)堡:堡()垒;十里堡()。

(7)揣:揣()在怀里;揣()测;。

挣揣()。

3、辨析形似字:

(1)瓦砾();闪烁();众口铄()金。

(2)契()约;挈()带;锲()而不舍。

(3)地窖();窑()洞;窟()窿。

(4)枝柯();孟轲();坎坷();。

苛()刻;百舸争流()。

(5)揣()测;踹()开;喘()气;。

湍()急;祥瑞()。

4、词语积累。

(1)烧灼:烧、烫,使受伤(2)珍藏: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3)穿越:通过;穿过。(4)目睹:亲眼看到。(5)拂晓:天快亮的时候。(6)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7)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8)匍匐:爬行。(9)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竭,尽。(10)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11)耸立:高高地直立。(12)柔和:温和而不强烈。(13)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14)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15)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16)肃穆:严肃安静。(17)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5、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主要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俄罗斯问题》,诗集《友与敌》,长篇小说《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等。1949年访问中国,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中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的《战斗的中国》一书。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初中教案篇三

1、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词,理解文中两个古诗文小段。

2、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3、学习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1、第一部分写百年屈辱史的用意;

2、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比较的好处。

《祖国》录音带、小黑板(写六种方式、《祖国》歌词)。

一课时。

一、导入:

1、激情入景:

二(4)班的同学们给老师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首届艺术节中,我班荣获了第一名……这节课,希望同学们有好的表现。

2、材料分析:

(1)1842年8月,中英代表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其中有这样一条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1860年,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并烧毁了称作“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3)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4)20xx年10月15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杨利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学生发言:中国,有着屈辱的历史,但如今,它已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祖国能在国际上有着显赫的地位,是离不开一些为祖国作出贡献的人。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位在国防事业上为祖国作出巨大贡献的人——邓稼先。

二、初步理解课文。

1、简要介绍邓稼先及作者。

华侨、华裔的含义。

2、朗读课文,简要说说各个小标题部分分别讲述了有关邓稼先的什么内容。

三、速读课文,深入内容。

你想提出一个什么有价值的问题。

集中讨论:

举例:

1、第一部分,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年屈辱的历史:

既交待了邓稼先的成长背景,又突出他对民族复兴的'贡献。

2、为什么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照起来写?

突出了邓稼先的人格魅力。

3、文言文的语段的意思是什么?

4、引用的目的是什么?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初中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

2、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难点:顺畅朗读,准确翻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朗读课文,正音。

二、解释重点字词。

三、个别学生朗读、翻译,边明确。

四、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

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2、讨论: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3、讨论: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第二课时。

一、全班齐读,正音。

二、解释重点词语。

三、串讲课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不要打它,你自己也会是这样的。刚才合情合理你的狗白着出去,黑着回来,你难道会不觉得奇怪吗?这句话揭示了一种现象: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

所以,《杨布打狗》这则故事批评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初中教案篇五

教学目的:

1.诵读全文,体会作者情感。

2.按照游览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3.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课内容较多,教参建议两课时学完,我设想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能调动起学生借助多种感官接受知识的特点,特拟定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进程:。

一、导课:

以“黔驴技穷”出自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驴》导入写景散文《小石潭记》的学习。(课件展示:“驴不胜怒,蹄之……”的画面)。

二、预习情况检测:

1.解释(课件展示)。

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

水尤清洌以其境过清。

2.理解(课件展示)。

全石以为底斗折蛇行凄神寒骨。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课件展示:朗读录音)。

四、分析课文内容:(朗读――思考―讨论――分析――点拨相结合)。

(课件展示: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2.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3.溪流和溪岸有什么特点?)。

五、分析写景顺序:(课件展示)。

小结:景色特点:

石奇树美水清鱼乐。

斗折蛇行犬牙差互。

写景顺序:

按照游览的顺序,即:游踪。

发现――近观――远望――感受。

六、体会并感悟情景交融的写法:

思考:(课件展示)。

2、浏览重叠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3、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小结: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七、学生自读、齐读,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及作者情感。

八、检查学习效果:(课件展示)。

背诵向导。

九、小结全文: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十、知识迁移(课件展示:景物图片)。

要求学生先认真观察,再尝试用语言描绘,注意学习作者的写法。

十一、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景美情凄。

情景交融。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初中教案篇六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词,理解文中两个古诗文小段。

2、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3、学习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

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第一部分写百年屈辱史的用意;。

2、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比较的好处。

教具准备:

《祖国》录音带、小黑板(写六种方式、《祖国》歌词)。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激情入景:

二(4)班的同学们给老师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首届艺术节中,我班荣获了第一名……这节课,希望同学们有好的表现。

2、材料分析:

(1)1842年8月,中英代表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其中有这样一条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1860年,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并烧毁了称作“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3)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4)20__年10月15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杨利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学生发言:中国,有着屈辱的历史,但如今,它已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祖国能在国际上有着显赫的地位,是离不开一些为祖国作出贡献的人。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位在国防事业上为祖国作出巨大贡献的人——邓稼先。

二、初步理解课文。

1、简要介绍邓稼先及作者。

华侨、华裔的含义。

2、朗读课文,简要说说各个小标题部分分别讲述了有关邓稼先的什么内容。

三、速读课文,深入内容。

你想提出一个什么有价值的问题。

集中讨论:。

举例:

1、第一部分,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年屈辱的历史:

既交待了邓稼先的成长背景,又突出他对民族复兴的贡献。

2、为什么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照起来写?

突出了邓稼先的人格魅力。

3、文言文的语段的意思是什么?

4、引用的目的是什么?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初中教案篇七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缩短学生与作者的时空距离,使学生受到感染,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导语。中国受长期的农耕文化的影响,尤其注重亲情。千百年来,抒写亲情成了文学的母题,这种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你能列举出几篇吗?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表现父子情深的散文《背影》。

2、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6年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暑假以后到清华大学任国文系教授,当时只有28岁。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朱自清随清华大学迁往大后方,在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在艰难和贫困的生活中,他在认真努力地进行中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的同时,很关心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10月,朱自清又回到北平,继续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参加争取民主的运动,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当时,美帝国主义一面用枪炮支持国民党反动政府打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又把它的剩余物资美国面粉运往中国,作为救济粮来笼络人心。朱自清为了反对美蒋_罪恶行径,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了名,并且在临终前还嘱咐家人“不要买政府配售的美粉”。因此,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3?写作背景。关于写作背景,主要指出课文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任徐州烟酒公卖局长的作者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朱鸿钧没有积蓄,两手空空,还欠下五百元的外债。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到了扬州,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又借钱办了丧事。办完丧事,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史实。为了讲解方便,出示一幅北京——徐州——扬州——南京——浦口的简图。这样,课文涉及到的作者的家境和作者的行踪就都清楚了。

(二)听录音朗读,教师给以朗读指导。?

(三)学生自行查字典解决疑难字词。?

(四)整体感知课文。?

问:这篇文章什么地方令你感动。

(鼓励学生踊跃回答,简要说明原因)?

(五)仔细研读重点段落。?

1、研读第一、二、三段。(学生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全班交流)。

(2)变卖典质、借钱办丧事说明了什么?这些内容和“背影”有什么关系。

2、研读第四段。(指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自由回答。)?

(第一,他“事忙”,急于谋事;第二,有熟识的茶房,可以托他陪同上车;第三,“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对茶房“再三嘱咐,甚是仔细”,“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踌躇了一会”,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不要紧”,是父亲对自己而言,尽管“事忙”,但认为这无关紧要。

“他们去不好”,是对儿子而言的,就怕别人照顾得不妥帖。

简短的一句话,说明他关心儿子胜过关心自己,充分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2)进站上车,父亲是怎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儿子的呢。

(两个“忙着”说明父亲全然不顾自己,只想着为儿子劳神费力。一个“嘱我”,一个“嘱托”,说明父亲像慈母一样对“我”关心体贴。即使是找一个座位,他也要认真地“拣定”进出最方便的地方,真是细致入微,用心良苦。)。

4、研读第六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全班进行交流。)?

(2)第一次写看见父亲的背影,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主要写了父亲的穿戴和一系列动作。黑布小帽、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这一身素服,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心里。接着具体描写父亲是怎样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的。“蹒跚地走”、“慢慢探身”,显示了父亲行动的不便;手攀、脚缩、身子倾,形象地写出了吃力的样子,看到父亲不辞辛苦为自己买橘子,“我”怎能无动于衷。因此,“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写第一次被父亲的背影感动得流泪。)。

(这段时间父亲的心情并不轻松,穿过铁道,爬上爬下,也确实比较艰难,但是为了消除儿子可能产生的不安,便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来安慰儿子。但也表明他为儿子劳累也是心甘情愿的。)。

(5)离别的时候,父亲说了两句话,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感情。

(6)最后一句写第二次看见背影和第二次流泪,说说这时候“我”的心情。?

(父亲不顾艰难给“我”买橘子,使“我”感动不已,现在父亲要离开了,不免产生浓浓的离情别绪。因此,当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自己回车厢坐下来的时候,感念之情涌上心头,禁不住“眼泪又来了”。这一段两次写流泪,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真诚的爱。)。

(六)引导学生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

1、本文在几处写了“背影”?这几处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找出写背影的地方,分析特点。)。

本文在四处写到“背影”。

第一次在开头,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别时,望父买橘时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站话别,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中。?

第四次在结尾,泪光中再现背影。?

(1)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

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

(3)艺术视角的创新。?

2、结合第三题,说说油画《父亲》的感人之处。?

3、结合第四题,用几句形象化的语言来描写一下养育你的亲人。?

(八)教师小结。?

2、《背影》具有感人的力量,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表达的真情。老老实实,朴素自然,毫不矫揉造作,这正是《背影》的特色。

3、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祖母死了,家庭破产,父亲老境凄凉,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子又将各奔东西,为生活去奔波,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沉重的。作者选择了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体地描绘,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父子之间那种骨肉至情,获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九)结束语。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的父母就在我们的身边,把我们的目光悄悄移向他们,你将是一个善良的人,饱含爱心的人。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初中教案篇八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我国宋代画家张择端创作的画作《清明上河图》的说明文。作者在用文字介绍这幅画作的时候并没有从绘画技巧的角度作过多的介绍,而是扣住这幅画作所描绘的现实内容,将画作所表现的北宋时期汴梁都城的“繁华”尽量表现出来。这样的写作构思,可以帮助非美术专业的一般读者更好地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主要内容及画作的深层意义。

第一段介绍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从而引出本文要说明的对象。第二段介绍了画作的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强调了这幅画作所要表现的是“梦回繁华”的主题,从而确定了本文介绍画作内容的重点:“繁华”。第三到五段,是对《清明上河图》的具体介绍。第三段介绍画作材质、着色和尺幅,并概括介绍画作的主要内容;第四段分三层介绍了画作的主体内容,三层均扣住“繁华”来介绍,语言典雅,富有文气;第五段总结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

全文使用了逻辑顺序,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按照“内涵—内容—价值”的思路来展开,着重体现了画作的主题“梦回繁华”。

学情分析:

通过第五单元前面两篇教读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这些学习重点已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自读课文《蝉》属于文艺笔调的说明文,又使学生对说明文的多样性有了一些了解,同时学习该类自读课文课时已经指导了学生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的助读系统,运用快速阅读法的自读策略。不同的是,本课没有设置旁批,学生正好根据老师提出的任务,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看法写成旁批,养成随手写批注的习惯。

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养成圈点勾画批注的习惯。

2.理清课文思路,弄清说明顺序。

3.通过学习说明方法及作用,体会准确而典雅的语言特点。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采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理清课文思路,弄清说明顺序。

2.指导学生细读课文,结合说明方法的学习体会准确而典雅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恰当使用说明方法使说明更准确,以及说明方法对于语言特色的影响。

教学创意:

1.学生自己讨论学习目标和方法,确定学习方案。

2.反复使用浏览加细读的方法,随时进行勾画批注。

3.通过说明方法的学习来体会说明语言的特色。

教学流程:

一、欣赏图画,选择画作局部,口头说明内容。

(一)教师展示图画,介绍经历。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是我国绘画的无价之宝。在它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也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历经劫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宋代社会,体会一下《清明上河图》展现的宋代生活。

(二)学生选择局部,口头说明。

现在让我们来仔细看一下这幅图上有什么?选择一个局部,用自己的话对你看到的景象做出说明。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用图片将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试图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画作内容,可以和后面学习本文语言特点的时候作比较,让学生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准确典雅,条理清楚。)。

二、阅读“提示”,讨论学习目标,确定学习方法。

(一)学生浏览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特征,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用跳读法在文中筛选出主要信息。

(二)结合“阅读提示”和前面三课的学习经验,分组讨论,确定本课学习目标和方法。

明确:1.学习目标:弄清本文说明顺序,注意到说明方法的使用,注意作者的遣词造句即说明语言的特点;2.学习方法:浏览全文和细读课文;抓关键语句。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学生用快速浏览和勾画关键词句的方法,对说明对象有了整体把握,随后教师不必急着进入学习,建议首先引导学生阅读“阅读提示”,回忆过去三篇课文的学习,自己来确定学习目标和方法,这样有利于形成说明文成熟的阅读策略。)。

三、浏览课文,明确文章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一)学生用浏览的方法,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各段主要意思,进而理清说明顺序。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2:作者介绍了这幅画哪些方面的信息?在文中勾画批注: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主要意思。

学生勾画各段中心句及主要意思后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介绍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引出本文说明对象。第二段介绍了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强调了画作“梦回繁华”的主题。第三到五段,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内容、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

(二)学生判定全文说明顺序,并细读第四段,判断局部说明顺序。

学生明确:全文采用逻辑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各方面的情况,第四段采用空间顺序介绍画作的主要内容。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学生用浏览全文和勾画中心句的方法,对课文内容有了全局印象就能够理清说明顺序。由于第四段说明顺序的特殊性,学生对课文重点也有了关注意识,为下面提出细读任务作铺垫。)。

四、细读课文,学习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

(一)浏览全文,勾连文题,理解本文中心,确定阅读重点。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3:哪些内容是作者介绍的重点?作者是根据什么确定说明的重点的?读题,在文中勾画批注,找出与题目相呼应的句子。

学生明确:画面的内容是作者介绍的重点,即第四段。“梦回繁华”的意思是指这幅画表现了作者梦回故土,怀念繁华生活的心情,“繁华”即是这幅画的内容所表现的主题,也是本文说明画作的重点和灵魂。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教师继续提出任务,学生采用浏览课文和勾画关键句的方法,理解题目含义,明确课文重点,为下面的细读课文做准备。)。

(二)细读课文第四段,辨别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4:在书上批注第四段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学生明确:第四段主要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着力描摹画面的整体和细节,再现了它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使说明更形象更清楚。

学生明确:1.在说明卢沟桥的时候,也用到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通过描摹卢沟桥栏杆上千态万状的狮子,说明中国石拱桥“造型优美”的特点。2.恰当使用说明方法才会使说明更准确更清楚。无论是中国石拱桥造型的优美,还是《清明上河图》画面的繁华,用摹状貌才能使说明更形象清楚,所以说明方法的选择是由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的。3.摹状貌的方法给说明语言增添了生动性。

(三)浏览全文,辨别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学生明确:课文还用到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使说明稳妥准确,给读者以明确的印象;引用使说明更有性更可信;打比方使说明更通俗更形象。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判断说明方法及作用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同时为体味说明语言的生动性作铺垫。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方法,让学生结合具体句子进行练习不是难事。)。

(四)浏览全文,细读第四段,体会本文语言风格的不同,总结语言特色。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6:查看自己在书上关于说明方法的勾画批注,思考不同。

的说明方法使语言呈现出怎样不同的特色。

学生明确:本文语言既平实准确又生动典雅。例如列数据使说明更准确稳妥,使语言显得更准确、平实;打比方、引用和摹状貌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引用更使文章语言有底蕴有文气。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7:重点品读第四段,勾画:哪些词句让你体会到了内容的“繁华”和语言的典雅?对照学习课文之前同学们介绍画面内容的语言体会。

学生明确:1.本文语言具有一般说明文的特点,即准确平实。例如用列数据举等说明方法使说明更准确具体;2、本文语言也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如生动典雅。这主要体现在摹状貌和引用、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用上。打比方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引用古典文献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特别是第四段为了说明画作内容表现的“繁华”,大量使用四字词语描摹画面内容,再现北宋时代的繁荣生活景象,更使得文章的语言生动典雅,富有古典文化气息。而我们自己的语言一是缺乏条理,二是缺乏文气。

教师点拨:对于一幅中外闻名的古名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用富有古典文化气息的语言不仅增强了文章生动性,更是与说明对象相契合。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对学生来说,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结合说明方法的学习来体味语言的不同特点,学生学习语言就是由表及里,既直观又深刻的。既从表面上结合具体句子看到语言特色的不同,也从内在体会到为什么语言会呈现出这种不同,避免学生机械地记忆语言特点,不能学以致用。)。

五、课堂小结,布置阅读任务,进行课外拓展。

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课所得:

1.本文扣住“繁华”,采用逻辑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作品内涵、整体情况和画面内容、艺术手法及文化价值。重点在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以典雅、富有古典文化气息的说明语言为我们再现这幅画所表现的北宋时期空前繁荣的城市生活。

3.随时勾画批注,养成习惯。特别是要把自己的思考和认识批注在书上相应位置,以供日后检索,常读常新。

《清明上河图》还有很多值得探究之处。建议学生课外阅读关于《清明上河图》的更多其它作品,如《清明上河图的故事》《解读清明上河图》《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等书,进一步了解这幅名画。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通过小结反复强化说明文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成熟的说明文阅读策略。课外阅读拓展既是对课的内容进行拓展,也可以对课的方法进行检验。)。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初中教案篇九

1.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词。

2.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会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3.分析四季的雨的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难点:欣赏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对于散文这一文学体裁,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每个人都有见过雨,他们对文本内容不陌生,教学本文容易引发他们的情感体验,为学习本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基本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梳理情节理清思路、感知文章的内容,体验作者情感。在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文章所表现美的方面,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注意使用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策略。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雨是大海的女儿,是天使的眼泪,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宠儿。古人有很多写雨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去领略雨的美、领略散文的美。

播放四季之雨的配乐图片。(学生说观感)。

二、自主学习——听雨篇。

1.自查资料,拜访作者。

刘湛秋,男,安徽芜湖人,当代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著有诗集《生命的欢乐》《无题抒情诗》《人•爱情•风景》,散文诗集《遥远的吉他》,论文集《抒情诗的旋律》等。

2.师生共同诵读文本。感受作者的优美文采。

3.请简要概括文中描绘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

春雨的特点:美丽、娇媚;夏雨的特点:热烈而粗犷;秋雨的特点:端庄而沉思;冬雨的特点:自然而平静。

三、合作交流——品雨篇。

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仿照下面的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官、写作手法或修辞、特点)加以赏析描述,教师点评。

示例1:“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这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化了妆”,写出了春雨的美丽与妩媚;“飘然莅临人间”写出了春雨降临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冬雨的喜爱之情。

示例2:“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运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示出雨后春景;“雨,我的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形象地给我们展示了对雨的热爱。

示例3:“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把整棵树,以及她的每一个部分拟人化,形象化,使之整体富有人的形态,“明亮的眼睛”“手臂顿时柔软”“萌发的叶子像绿茵茵的波浪”更加生动、形象,也给了读者不一样的感受。

四、讨论探究——悟雨篇。

首尾呼应。结尾的“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再次强调了雨的“美”和自己对雨的喜爱,表达出对雨的渴望和爱恋之情。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文章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

“四季的雨”单纯强调一个“雨”字显得呆板、生硬,而“雨的四季”充满灵动,赋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化,充满情趣和意境。

3.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把《雨的四季》写得美轮美奂,打动人心?

调动感官显色彩。

巧用修辞绘神韵。

按照顺序层次清。

融情入景巧抒情。

五、放飞心灵,仿写篇。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以上种种事物特征描写得淋漓尽致。下面让我们学习这种方法也来写一种你熟悉的景物,一段也好,一句也好,展开联想与想象,描写一幅你所想象的夏雨过后图。

示例:夏雨无常,时而阴云连连,温柔委婉,造就梅雨时节;时而疾风急进,粗犷强悍,夹杂着电闪雷鸣。

结束语:

多美的文字啊!在作者笔下没有生命的树生机盎然,没有情感的花意态娇羞,没有声音的成长沙沙作响,没有味道的空气四溢芳香。这种美源于自然,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秀美的文字向我们讲述着雨的四季。它们被作者饱含温情乃至热情的情感人格化了,一支神来之笔点染了四季,一支生花之笔写活了万物。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生活,同样也会发现“美”就在我们身边!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初中教案篇十

教学要点:

1.串讲课文。

2.理清顺序、掌握结构。

3.正确理解文章中心意思。

教学步骤:

本课时不单独检查作业,将此过程溶入教学的相应环节中。

1.串讲课文并理清叙事顺序与结构。

(1)本文叙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叙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屠夫和狼的搏斗有一个过程,按照自然段的顺序来串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完整地叙述这个故事的。

教师串讲,遇到上节课列出的重点词语可提问学生,归纳时也先提问,后订正。

先看第1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我们不妨用两个字来概括,大家想,哪两个字合适?——可用屠夫“遇狼”来概括。

再看第2段,写屠夫投骨拒狼,而狼仍不罢休,照样追赶。说明狼很贪,而屠夫呢?如果仍用两个字概括,可借用文中一个字来组词,这个字是什么?——可用屠夫“惧狼”来概括。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初中教案篇十一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二节《代数式》教学设计。

南京市紫东实验学校周彬。

一、教材依据。

2、设计理念。

1、依据创新型学习原则,以建构主义学习论为支点,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活动中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构建知识的意义,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完成学习目标,体现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

欢迎下载的交互性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辅导和及时反馈、评价,以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便于让学生都掌握有用的数学知识,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各有所得。

3、通过“朗诵儿歌”,“概念发展法”、“人人来当老师”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性,再通过开放例题中的条件,去拓展学生的开放思维,让学生自己编数学题,让每个学生走近数学、走进生活,培养想象和创新能力与同学的合作能力,把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推向高潮。

3、教材分析。

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或数量关系有了这样的基础本节教材首先就给出”代数式”描述性的概念同时说明单独一个数或或单独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议一议中再次感受用字母表示数或数量关系得出0.9a0.8b2a2a215×1.5m这些代数式在此基础上引入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多项式、整式的概念。做一做后,给我们带来了思考,通过与同学的交流,我们可以发现5a8b这个代数式在不同的背景中,有着不同的意义,这也就说明用字母表示数具有任意性和抽象性,我们还可以对代数式5a8b给出其它背景下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给出抽象的代数式2xy赋予一个实际意义,从另一个方面来对字母表示数有更深入的理解。代数中列代数式是中考中的考点,列代数式也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所以要深入理解代数式及其含义。

4、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具有好奇、好强、男生积极踊跃参与性高,学习好资料。

1、知识与技能了解代数式、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多项式、多项式的次数、整式的概念。能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通过具体例子感受“同一个代数式可以表示不同的实际意义”,“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会列代数式,并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

操声跳下水;林斯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境导作、思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扑通2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入声跳下水;考,合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扑通3作探究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声跳下水;…………………………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

问题:

问题三: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知识回顾字母表示数(见课件)。

二、引入新课。

三、拓展开放思维。

五、随堂练习(备用)。

1.请同学们说一说代数式6p可以表示什么?

六、课堂小结学生总。

1、谈谈收获,写出一些代数式,并指出哪结,各课堂小结通过谈收获使学生增加些是单项式,哪些是多项式?说明单项式与多项小组派成功感。

2、你能说出其中一个代数式的实际意义答,其活动来增加学生、师生合作交流作业吗?余互相机会。

3、解疑补充课后作业课本68习题3.21、2、3四、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节课通过富有吸引力、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达到新的课标要求。通过探究性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性,加强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并重视培养学生语言描述,引导交流形成规范语言和格式。通过“朗诵儿歌”,“概念发展法”、“人人来当老师”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性,再通过开放例题中的条件,去拓展学生的开放思维,让学生自己编数学题,让每个学生走近数学、走进生活,培养想象和创新能力与同学的合作能力,把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推向高潮。本人认为在导入和引导学生怎么探究及教态是本节课的最成功之处。整个课的活动设计我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以及已经掌握的有关数学内容,从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大量存在的代数式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并且自主解决实际问题。

不足之处:如果我再能注意以下几点效果会更好一些:

1、由于学生的层次各异,在总结问题时,中等以下和学习有困难的学习好资料。

学生明显觉得信心不足,要注意和他们交流、帮助他们把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

2、在学生编题时老师能给以适当点拨,从而充分挖掘出自己的解题能力,效果会更好。

2007年3月20日。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初中教案篇十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电脑的神奇;。

3.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电脑真神奇,不仅可以使我们跨上“信息高速路”,还能指挥机器人工作呢!

2.出示课件:机器人。

3.师:你们知道机器能干些什么吗?那这个机器又是干什么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4课《果园机器人》。(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师指名学生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通读准课文。

(2)读一读,想一想,课文写的机器人是怎样的?

(3)想想有哪些地方读得不明白,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空白处画“问题泡泡”。

三、讨论与交流。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泡泡”。

2.重点讨论交流课文写的机器人是怎样的,相机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课文哪些地方有趣。

2.展示:学生读课文中有趣的地方,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3.齐读课文。

五、综合拓展。

1.交流:与同学交流你知道机器人还能干什么。

(1)小组交流;。

(2)班级交流。

2.教师小结。

3.课后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词句段进行摘抄,养成积累的习惯。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初中教案篇十三

活动目的:通过这次班会,让学生意识到,文明礼仪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文明礼仪培养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做一个新世纪讲文明的好孩子,并为学校的和谐建设做出贡献。

小品表演、组内讨论、自我总结、集体宣誓。

一、班主任寄语:

同学们,我们的华夏大地,是礼仪之邦,几千年源远流长的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文明礼仪,这是我们的财富和骄傲因此,学习礼仪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个人素质,如果我们时时处处都能讲文明,那么,我们就会显得很有修养老师希望通过今天的班会活动,每个人都能增强文明素质,为我们的班级、校园,为我们的社会做出贡献。

二、小品表演:

(1)学生表演:乱扔垃圾,打饭插队,践踏草坪等不文明现象,其他学生观看,并引发学生进行如下讨论:

三、小组讨论: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每个成员有哪些不文明行为下面是讨论结果:

第一组:

1号:不积极学习、回答问题;

2号:喜欢掩盖自己的缺点,还有点懒惰;

3号:不爱劳动、懒惰、脾气暴躁;

4号:脾气古怪,不好相处;

5号:脾气不好,不讲卫生;

6号:不注意同学相处;

7号:自私自利,只顾自己往前冲,不顾别人。

第二组:

1号:有些固执,脾气犟,上课不积极发言,胆小;

2号:没有主见,爱耍小聪明,经常抄作业,不爱劳动,爱骂人;

3号:爱耍小聪明,上课不认真听讲,爱做小动作,爱抄作业,不爱劳动,懒惰;

4号:做事很慢,上课一直走神,不认真听讲、做题;

5号:脾气不好,不听别人劝,爱吃零食,不爱劳动;

6号:爱打小报告,小气;

7号:胆小,不听别人劝。

第三组:

1号:欺负弱小,上课不爱发言;

2号:浪费水资源,用饮水机里的水洗手,欺负弱小,爱抄别人作业;

3号:上课爱做小动作,不发言;

4号:说话吞吐,经常和别人换座位;

5号:小气,爱告状;

6号:上课不积极发言,爱做小动作;

7号:爱发脾气,不听别人意见。

第四组:

1号:爱讲价钱,不认真学习,不听话;

2号:上课乱发言,不守纪律,午休乱跑;

3号:自己不动脑筋做作业,爱抄别人的,说谎话;

4号:上课偷吃东西,不守纪律,说话不文明;

5号:作业拖拉,丢三落四;

6号:作业拖拉;

7号:上课不积极发言。

第五组:

1号:上课容易走神,内向;

2号: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3号:贪玩,爱玩电子游戏,有时作业不能按时完成;

4号:好吹牛,爱说脏话,不自信;

5号:爱占小便宜;

6号:爱吃零食,喜欢耍小性子;

7号:脾气不好,粗心,不爱发言。

第六组:

1号:懒惰,爱做小动作,不文明;

2号:拖拖拉拉,不注意团结;

3号:上课做小动作,有时完不成作业;

4号:做事拖拉,有点懒惰;

5号:上课爱做小动作,不积极发言;

6号:马虎,自己心里不高兴,把气出在别人身上;

7号:懒惰,小气,胆小。

在这个阶段,我要求学生各自找出自己存在的陋习,并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在上一个环节,学生们分析的可能只是皮毛,这会,大家都实事求是地对自己做了最真实的剖析,并为自己找到了方向。

以第一组的7号学生为例吧,只见他这样剖析自我: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人,都会有一些陋习,可我们应该尽量去将陋习转化为优点,做一个十全十美的人我的缺点是自私在我上小学时,老师和同学们都说我自私,不善交朋友,可我把那当成耳旁风如今我已成为一名中学生,还是没有克服这个坏毛病为此,我还有一个绰号呢——“光杆司令”我下决心一定要将它克服,把自私的坏毛病改掉,把不善交朋友转化为乐于助人,让自己尽可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以后,我一定尽力帮助我的同学们,但如果我在想一道难题时,先不要问我,因为我在想题对于劳动、为班级争光之类的事时,我都会挺身而出,我已打算参加学校的文艺汇演和画展,因为我要为班级争光虽然我不知道能否争得名次,但我还是期待着,我有信心我一定要扬长避短,让优点放出万丈光芒,缺点从此消失加油!”

班长带领学生宣誓:从今天起,我们要努力做到遵规守纪,勤奋学习;自尊自爱,注重仪表;真诚友善,礼貌待人;勤俭节约,孝敬父母;遵守公德,严于律己;点滴小事,从我做起!

通过今天的主题班会,我希望我们的学生都能成为讲文明、懂礼貌的青少年文明行为,贵在实践!我希望每位同学能够真正地从自我做起,少说空话,多做实事,力争做到言行文明、举止得体、品德高尚、尊敬师长、尊重他人,凡事多反思自我,少埋怨他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告别各种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做一个文明守纪的中学生。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初中教案篇十四

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异。

军突起。占据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

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

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

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

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

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

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段我省各地都。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

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

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

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

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稿)把语文课程分。

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

逐步形成了建立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系列、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构想,提出了两周。

内部分学校正式开展试验。

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

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

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

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

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

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

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

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

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发布会”“语言的艺术--广告”

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

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

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

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

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

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

的口头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许多学生这样说,语文活动课给。

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现在自己对学好语文也有信心啦。

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

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

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

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

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

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

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

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

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

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

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从教育学看,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

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

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

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转化。

为技能,没有在一定实际活动中反复练习和运用,是不可能实现的。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就。

要领,形成技能,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

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

活动课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

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当然,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

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

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暄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

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

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

灵活应变。

二是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

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

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设计。

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

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

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三是必须使语文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

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形式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决不能因此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

味性、生动性,而忽略切实有效地指导形式进行扎实的语文学习,热闹有余,实效不足。活。

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

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

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

查学习效果,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初中教案篇十五

十五六岁的孩子,他们有许多幻想,但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通过本次班会,初步树立学生远大理想,培养班级学生自信心和班级凝聚力,指导学生初步对自己的人生作一简单的规划,并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而努力奋斗。

初三是关键的一年,根据我班学生的特点,借助各种带有情感特色的活动,使学生通过放飞自己的理想,明确奋斗目标,把握自己努力的方向。寄希望通过本次主题班会活动,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教育,在心灵上感到震动,在行为上受到促动。

1、召开班委会,确定班会主题,确定班会形式和主持人人选。

2、广泛搜集各类资料,确定班会内容,制作多媒体班会课件。

3、布置梦想墙;请部分同学准备表演节目和发言;布置教室。

4、每位学生准备自由发言的内容——围绕树立中考目标。

主持人:孙xx、庄xx。

班会过程:播放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主题班会开始。

主持人(女)人生的岁月,是一串珍珠,是一组乐曲。我们走过了懵懂纯真的童年,走进了放射着光芒,蒸腾着热气的青春岁月。青春是人生中最璀璨的一颗珍珠,是最精彩的一篇乐章。青春的我们梦想拥有瑰丽的人生,所以毅然奔向远方。

主持人(合):今天我们在这里“放飞希望,播种理想”

主持人(男):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点燃熄灭的灯。

主持人(女):理想是灯塔,指引人生前进的方向,照亮人生前进的路程。

主持人(男):罗勃朗宁曾说过:人类的伟大不在于他们在做什么,而在于他们想做什么。

主持人(女):福尔摩斯也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什么方向走。

请同学们先来看几则名人关于理想的名言。

1.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培根。

3.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爱因斯坦……。

主持人(男):看完名言,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是理想?

(同学们回答引出理想的含义:理想就是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

主持人(女):多少人因有了理想而不断地奋斗,最终成了一代名人。下面请听三个名人成才的小故事。

名人成才的小故事:(杨xx、吴xx、陈xx)。

比尔·盖茨的故事。

乔丹的故事。

张朝阳的故事。

主持人(女):听了这些我们熟知的名人的成长经历,同学一定感悟颇深。他们成功了,但是他们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因为他们有目标有信念,所以他们才会不畏困难取得最后的成功。故事中的主人公在理想的指引下成为一代天骄。我们伟大的周总理也曾“为中华之崛起”这一理想而发奋读书。理想有职业理想,人生理想等等,同学们,你们心中有什么理想呢?下面请欣赏诗歌朗诵《我的理想》(葛玙雯)。

主持人(女):理想是个诱人的字眼。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就像鸟儿没有翅膀,就像打桩的没有准备。

主持人(男):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了美好的生活。

主持人(男):听完同学声情并茂的演讲后,我不免想到自己的理想,我的理想是做一个医生,能够救死扶伤,但不管多大的理想,我们都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立足实际,从最近的一个个奋斗目标做起,我们身为学校的一份子,初三(8)班的一员,一定要争口气,为了父母,为了自己,为了前途。请同学结合自己的理想,让我们听听你为自己制定的奋斗初三最后四个月制定的目标。

(同学们谈自己的开学计划和奋斗目标)(10位)。

主持人(男):我想我们的同学心中早就有答案了。

主持人(女):哦?是吗?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同学谈自己的实际行动)(6位)。

同学1: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不让自己有后悔的一刻;。

同学2: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不断地努力;。

同学3: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不为困难所吓倒;……。

主持人(男):是啊,我们必须从今天做起,为自己理想的实现而努力;。

主持人(女):对,只要我们从小便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不断地努力,我们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

主持人(男):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是否注意到这样的一些人:他们下课的时候依旧伏在课桌上仔仔细细地做作业,每次考试前在灯下复习到深夜,他们清澈的眼神,坚定的背影告诉我们,他们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主持人(女):是的,也正是这般的努力使得他们在每次考试获得优异的成绩,在座的你们,是否愿意出来分享一下你们的学习经验?下面请一模考试班级前3名同学介绍学习经验(部分同学学习经验介绍)(杜筱芸,庄添悦,冯书馨)。

主持人(男):是啊,成功无捷径,学习当奋斗。初三的学习是辛苦,紧张而又充实的。我们必须从今做起,为自己理想的实现而努力。

主持人(女):我们要不断的努力,我们不相信奇迹,但我们相信自信和汗水。我们拼搏,我们收获,把握今天,创造明天,不言放弃的青春,是最美的!我们拼搏,我们精彩,因为我知道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今天离中考还有124天,你知道今天离中考还有多少上课时间吗?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初中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感受父亲对儿子无私而真诚的爱;感悟儿子对父亲的信任。

2、从读中感悟,从读中体会地震中父与子的伟大。

3、引导学生与主人公进行对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

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播放制作有关地震的录相片]。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上课前先观看一段录相片,请大家认真看并说一说看过后你有什么感受?如果你正处其中又会怎样呢?(生谈感受)。

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大地震的情景,给人的感觉确实是惊心动魄,地震中也会发生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事,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发生在一次大地震中的一对父子身上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这个感人的故事?生:想。(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想象画面,引读悟情。

1、

自由读文,要求:

(1)。

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句子认识本课生字和新词。

(2)。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述的是1989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自己的儿子及同伴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

2、

读第十二自然段,引导学生想象。

3、

生汇报,指导朗读。

生:我看到父亲满身都是灰尘,可他什么都不顾了。

生:我看到父亲的手指抠破了,手上全是鲜血。

生:父亲的眼睛肿了,布满了血丝,他也没有停止。

师:同学们说的多感人啊﹗把你们想象到的融入到朗读中,自己试着练一练。(指名读,评读,齐读)。

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

默读课文,要求:

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地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2、

学生默读课文,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3、

除了刚才学习的。

文中的哪些描写还使你感动?

引导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得知儿子有危险。“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的情况。)。

(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父亲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是去,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发自心底的痛苦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向起!他坚定地站起身来,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来,并向废墟走去。那么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评议,齐读)。

(4)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在一起,”(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心中即有千言万语,而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是通过言语来表现,请你试一试怎样读才能把父子重逢后的激动与喜悦之感读出来呢?(小组分角色读,男女生读,师生读)。

是呀,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话牵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四、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

2、

学生讲。

3、

感受多么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记在你们的日记本中。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44641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