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精选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0 18:38:14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精选14篇)
时间:2023-12-10 18:38:14     小编:念青松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注意总结的时间范围和事件选择。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总结案例,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篇一

风险管理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积淀过程。目前应将观念变革作为风险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的先导,大力倡导和宣传价值最大化、资本约束、全面风险管理、风险与收益平衡、内控优先等先进理念,营造风险管理文化的良好氛围,每个岗位、每个人做每项业务都要考虑风险因素,坚持风险防范从我做起、风险管理从每项业务抓起,风险控制从每个环节做起。将风险管理文化根植于员工的头脑之中,成为每个员工的基本信条和共识;将风险管理的理念渗透到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各个业务流程和环节;将风险管理的规范变成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形成前中后台风险管理、协调一致的良好运作机制。

1.设立垂直管理的专职风险管理部门,建立独立的风险评级或评审机制,保证内部评级的独立性、公正性和真实性。

2.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建立系统、透明、文件化的内部控制体系,形成风险管理平台,建立明确的风险映射关系。

3.统一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构建经济分析、数理统计和金融工程等方面的模型与方法,从行业、区域、产品、客户等多维度对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全面、动态、标准化评级和预警,全面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三)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

要尽快在全行系统树立如下风险观念:一是树立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的观念,要真正认识到风险防范不仅是管理层和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也是每个部门、每个分支机构、每个员工共同的责任,并将这种风险意识自觉地落实到各自的操作规范和行为方式中。二是树立风险调整收益的观念,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贯穿风险调整收益的思想,正确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将前台与后台、下级行与上级行统一到风险调整后的收益上来,真正实现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三是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依靠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争取优质客户,有意识地避免银行间不惜一切代价的无原则的恶性竞争。四是树立银行不是“当铺”的观念,不过分强调和依赖第二还款来源,着重分析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考察项目本身是否有可靠的还款来源。

股份制改革使得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内外部双重压力,不仅要接受国际标准、国际投资者和国内外监管部门的检验,要承受更大的信息充分披露的压力,还要面临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文化落后、风险管理基础薄弱的压力。在面临压力的同时,商业银行也应认识到,股份制改革将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明显提高,信贷资产已按国际惯例重新分类、计算风险损失,风险管理的重点将发生重大转变,正是夯实基础、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极好时机。

(一)对新巴塞尔协议的风险资产计量方法进行系统研究,按新巴塞尔协议中资产分类的标准及风险等级级数的要求,分别制定适合公司业务、零售业务、金融机构业务、项目融资业务等业务特点的信用风险评级办法,根据各类业务的特点采用模型评价与专家判断相结合的方式评定信用风险等级,建立基本符合新资本协议要求的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资产计量模型。

(二)深入研究国外商业银行资本分配方法,尽快提出符合国有商业银行实际的现阶段的资本分配方法,并在内部评级工程完成后,采用统一的风险资产计量模型,提高资本分配的科学性。

(三)从以存贷比约束信贷规模向以资本约束风险资产余额的方式转变,迫使分支机构要么调整资产结构、减少高风险资产,要么通过增加收益转增“虚拟”资本。

(四)考虑信用资产在其寿命期间信用质量会发生变化这一事实,通过分析客户信用等级及其在还款期限内的转移概率,计算预期损失及非预期损失,计算还款期限内的收益。

三、正确处理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一)认识到风险与业务发展的关系。

风险控制和业务发展互为表里。风险控制寓于发展之中。根据新巴塞尔协议,风险管理水平高的银行将在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上获得优惠待遇,对风险加权资产的资本覆盖要求减低,这样银行就有更多的资本进行业务拓展;反之,若风险管理能力达不到监管要求,则必须缩减业务范围或规模,以增强经营风险的资本保障能力。因此,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是持续健康发展、提高经营效益的保证。所以,在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既要着手解决当前问题,又要统筹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统筹局部和全局的关系,统筹速度、质量与效益的关系,统筹资本、规模和结构的关系,调整发展战略,明确市场定位,创新金融手段和方式,在有效控制风险,继续发展目前仍能带来较好收益的对公业务的同时,大力发展预期收益好的个人高端客户,以及经营风险相对较小的中间业务、电子银行、信用卡等业务,确保收益目标的终级实现,构建最具价值创造力的现代股份制银行。

(二)正确处理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风险与收益的基本关系是:收益与风险相对应。也就是说,风险较大的业务,其要求的收益率相对较高;反之,收益率较低的投资,风险相对较小。但是,绝不能因为风险与收益有着这样的基本关系,就盲目地认为风险越大,收益就一定越高。风险与收益相对应的原理只是揭示风险与收益的这种内在本质关系:风险与收益共生共存。风险和收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收益的获取以适当的风险为代价,风险的暴露必须以相应的收益作补偿,两者互为因果,共生共存。收益的增长总是伴随着风险的产生和加大,风险的加大总是阻碍着收益的提高,它们是对应的,但又是不对称的。

主要表现在:第一,风险总是随着收益的增长悄然产生,并不是在确定收益目标时就表现出来,而是在收益获取的过程中逐渐显露。有时风险是已知的、可察觉的、可控的,有时是未知的、突然的、不可控的。第二,收益的确定是主观的绝对的,而风险的产生是客观的相对的。总是风险的变化决定收益的高低,而不是收益决定风险的大小。第三,风险是外在的环境和影响因素,而收益则是既定的目标和结果。

四、科学的把握财务杠杆,实现风险可控下的利益最大化。

(一)要以业务增长与风险相适应为原则把握财务杠杆尺度。

结合实践,加强风险计量参数的研究,优化风险预警系统,细化经济资本分配系数,从而进一步完善经济资本预算管理方法,完善以资本为核心的风险和效益约束机制,为尽力提高财务杠杆提供可靠的保证。

(二)要在风险成本与风险收入相匹配的基础上维持较高的财务杠杆系数。

股本净回报率公式告诉我们,资产净回报率较高,财务杠杆系数的杠杆作用较大;反之,若资产净回报率远低于1%,财务杠杆系数的杠杆作用就很低。因此,有必要研究财务杠杆系数如何与资产净回报率相匹配的问题,从而针对各个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以促进风险成本与风险收入的匹配,充分发挥资源的使用效率,保障经营的良性循环。

(三)加强财务杠杆的统计分析研究。

在传统的财务分析基础上,将财务杠杆情况作为财务报告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进行系统内、同业内的对比分析,以便客观揭示财务和风险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为经营决策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xx.

[2]金梅红.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对策.合作经济与科技,20xx,01.

[3]曾康霖,高宇辉.中国转型期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xx.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篇二

金融衍生工具,英文为(financialderivative),也叫做“金融衍生产品”,通常由传统金融工具衍化和派生,不独立存在,它的价值主要依附于基础金融产品,概念与之相对应,建立在基础产品或基础变量之上,价格随基础金融产品变动。金融衍生工具是虚拟产品,这里的基础产品即包括现货金融产品,又包括金融衍生工具,体现了双重虚拟性。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有一定的时间跨度,交易与否约定在未来时间。因其交易过程只需远远小于合约金融的部分保证金,所以具有杠杆作用。它最早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时国际经济形势动荡,国际金融安全受到威胁,为了防范金融风险,金融衍生工具产生,40多年的实际案例表明,它的发展,与金融市场秩序、通信行业的发展等综合因素密切相关。几种常用的金融衍生工具有期货合约、期权合约、远期合同、互换合同。商业银行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在银行业不断发展的同时,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日益扩大。金融衍生工具的合理运用有效提高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增大了市场经营效益,拓宽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工具业务主要有外汇类和利率类,外汇类金融衍生工具有外汇远期、外汇掉期和货币掉期,利率类金融衍生工具有利率互换、债券远期及远期利率协议。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运用现状和风险。

在最近几年里,国家对商业银行给与一定的政策支持,在商业银行顺利发展的同时又健全了我国的经济体系,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升了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空间。我国金融衍生工具运用有二十多年的实践经验,金融衍生工具日益创新,品种多样,产品经营领域不断扩大,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由于机制不健全方面引发的风险问题日益突显起来,金融衍生工具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商业银行增加收入的同时,又有一定的风险性,操作不当,带来的是致命的损失,可谓利弊同存,这也引起社会的共同关注。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在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的同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谨慎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才能保证其运用所达到的效果,把商业银行运营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下面我们来认识下金融衍生业务几种风险。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在这里主要是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的业务运行过程里,由于对方违约亦或是履行合约能力丧失导致的风险。信用风险某种程度上主观因素多些,我国社会普遍缺乏信用意识,万一有信用方面的不良状况出现,信用道德规范不到位,必然导致商业银行影响的正常经营,甚至严重时会恶性循环,导致金融危机。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差,常自然存在,但因其涉及范围广,带来的危险严重性大,主要的影响市场风险因素有汇率、利率及金融产品价格等,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限制了股票和商品类投资,利率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利率决策机构不健全、利率的确定和主体错位导致的重新定价风险。由于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产品种类多,可控性差,如果存在投机因素,风险更是不可挽回,甚至是破产的威胁。社会经济的发展、投资者的财务状况、投资者的信心很多是有联动效应的。

此外,由于客户导致的期权性风险,法制不健全、信息披露不规范、数据信息不完备、过度投机、高端人才缺乏等等都是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的挑战。目前我国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分析主要在数据分析层面上,很少针对业务进行前瞻预警分析,指导性意义匮乏,如何让金融从业者面对市场不再陌生,运用杠杆作用对冲市场风险,应对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提高金融市场的活力,完善定价机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金融衍生工具运用的风险的控制策略。

(一)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要有客观正确的认识。

对于银行来说,风险的防范是头等大事,因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客观存在和可能带给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严重后果,我国的商业银行更应该客观看待金融衍生工具,充分考虑自身经营情况,经济实力,参与的必要性,项目的可行性,以及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带给商业银行自身的机会与利益和影响力,适度地运用,降低对冲风险时的时间滞后性。许多失败的案例都是由于商业银行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性认识不到位、拥有侥幸心理、缺少事前的市场调查,认真进行金融衍生工具的业务经营,权衡利弊,建立正确的心理,及时对于参与的各项经验和不足进行考评,反复推研,不断提高风险抵御能力,杜绝危险操作,拥有稳定的心态,平稳经营,才能确保金融衍生工具的合理运用。

(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业务具体操作流程。

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的商业银行首先要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金融衍生工具也不例外,明确交易的金融机构的最低资本额、制定风险值是最基础的,在运用的过程中,制定严格的操控流程和风险管理办法,最后要有系统的评估机制和对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确保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同时考虑到任何制度、流程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尤其是面对的是变化莫测的金融市场,更要不断地修正、规范和完善。

(三)注重人才内生力量培养,组建专业团队。

金融工具的风险都具有专业特征,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过程中涉及到较多的专业术语、模型、公式,要求参与人员要有较高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作支撑,衍生工具的合理运用需要的是要掌握财务、经济、市场、社会、政治、法律等综合领域的复合型分析人士,要有复杂的知识储备。目前,我国国际金融领域对金融衍生工具运用的人才较多,国内商业银行也可以将目光放远到国际市场,参考发达国家的运营模式,吸取经验,少走弯路,也可以引进具有海外市场实战经验的人加入到操作团队中,优势互补,加强合作,构建完美团队。

(四)金融衍生工具运用的注意要点。

金融衍生工具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可缺少的风险规避产品,它的业务的整个操作流程需要涉及多个外围机构,需要面临多方面的不可预知、不确定性风险。综合人才、服务、资金等各方力量、了解信息、利用资源对具体的业务水平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在金融衍生工具业务具体操作层面上,决策层面上,都要有精准要求、周密的考虑和系统的研究,一旦失误,都将产生巨大损失,市场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瞬息万变,及时、准确的把握市场动向,抓住机会、规避风险。金融衍生工具永远是利益与风险并存的载体,在机会与损失的博弈中寻找均衡点,需要我国商业银行在现有的业务水平上不断提高,科学管控风险。

四、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经济形式瞬息万变,如何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来锁定利润、维系经营、进而健康发展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共同关注点。针对经营品种的共性,认真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从源头控制风险,在各个环节和流程严格把关,争取最大程度的降低财务风险,将金融衍生工具自身的规避风险的作用发挥到极致。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既是一项真实的系统科学,也是一项微妙无形的艺术,只有静心专研过,衷心热爱它的专业人士才能够很好的驾驭和运用它,在进行具体业务操作时,综合考察了执行者的理论、经验、心态、敏锐的洞察力,先知先觉能力,大局驾驭能力。执行者的正确操作,带给企业的是提高效益、健康发展,企业发展带动的是社会整体进步,经济繁荣。总之,如何正确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把控财务风险,让我国商业银行稳定健康发展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鉴于本人理论与经验的局限,在此只是进行简单的探讨,希望以此抛砖引玉,让更多的同仁参与进来,共同为金融市场建立良好的运营环境,为我国商业银行经济繁荣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献策献力!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篇三

风险分散是指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的策略性选择。风险分散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多样化投资分散风险的原理,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应是全面的,而不应集中于同一业务、同一性质甚至同一个借款人。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资产组合管理或与其他商业银行组成银团贷款的方式,使自己的授信对象多样化,从而分散和降低风险。

(二)风险对冲。

风险对冲是指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收益波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产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损失的一种策略性选择。风险对冲对管理市场风险非常有效。近年来由于信用衍生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风险对冲策略也被广泛应用于信用风险管理领域。商业银行的风险对冲可以分为自我对冲和市场对冲两种情况。自我对冲是指商业银行利用资产负债表或某些具有收益负相关性质的业务组合本身所具有的对冲特性进行风险对冲。市场对冲是指对于无法通过资产负债表和相关业务调整进行自我对冲的风险,通过衍生产品市场进行对冲。

(三)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通过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的经济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的一种策略性选择。风险转移可分为保险转移和非风险转移。保险转移是指商业银行购买保险,以缴纳保险费为代价,将风险转移给承保人。当商业银行发生风险损失时,承保人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责任给予商业银行一定的经济补偿。在金融风险管理中,以市场风险为代表的投机性风险一般得不到保险,但金融市场创造了类似于保险单的期权合约,使得投资者可以采取风险转移策略来管理利率、汇率和资产价格波动的风险。

(四)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指商业银行拒绝或退出某一业务或市场,以避免承担该业务或市场风险的策略性选择。简单地说就是:不做业务,不承担风险。在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实践中,风险规避可以通过限制某些业务的经济资本配置来实现。商业银行首先将所有业务面临的风险进行量化,然后依据董事会所确定的风险战略和风险偏好确定经济资本分配,最终实现为授信领度和交易限额等各种限制条件。

(五)风险补偿。

风险补偿是指商业银行在所从事的风险进行价格补偿的策略性选择。对于那些无法通过风险分散的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采取在交易回报的方式,获得承担风险的价格补偿。商业银行可以预先在金融资产定价中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因素,通过价格调整来获得合理的风险回报。步步高论文发表网创办伊始,致力于为各行各业职称评定客户提供经济论文下载、管理论文快速发表、经济职称论文发表快速写作论文写作指导等服务。

三道防线。

三道防线是指预防性风险管理、存款保险制度、紧急救援制度,是商业银行为防范内部风险设置的内部制衡与监督机制。

对商业银行如何设置“三道防线”,已无明确的监管要求。但是,经营管理中各项活动对既定目标的偏离和偏差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不但可能形成风险、造成损失,还可能酿成刑事案件,甚至导致商业银行破产。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篇四

摘要:随着近几年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各国间资金流动愈加频繁,外汇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使各国汇率不断波动,而汇率频繁波动会使我国商业银行不断面临外汇风险。本文对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的主要来源,并对目前国内银行进行外汇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的解决方法,希望为银行的实际操作与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一)外汇资本金面临的外汇风险。

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是维持其日常基本运营活动的保障之一,也是防范银行经营风险的条件之一。近几年来,随着外汇资本金规模的增大,银行的外汇风险也在不断增大。在银行资本金在没有通过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审批条件下,是不允许私自结汇或者转换币种的,所以当汇率不断波动时,银行以外币表示的资本金的价值也将不断变化,导致银行一直存在外汇风险,甚至会影响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比如,当人民币大幅升值时,将银行外币资本金转化成以本币表示的金额时将会大幅缩水,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随之降低。

(二)资产负债外汇敞口头寸面临的外汇风险。

近些年来,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对银行外汇贷款的需求大量增加,使银行的外汇资产业务发展迅速;此风险包括商业银行的外汇资产与外汇负债的外币头寸不匹配的现象,也就是说存在币种不完全一致的可能性;还包括商业银行持有外汇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即外汇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的到期期限不一致,例如,某银行的外汇负债已到期,但是它持有的外汇资产期限都较长,没有到期的资产可以用来偿还到期的`负债。

(三)外汇中间业务面临的外汇风险。

结售汇业务是银行的中间业务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更多的个人、企业选择到国外开展业务,从而需要大量的外汇进行交易与结算,为了规避由汇率波动带来的经济损失,客户会选择提高结汇业务量,立即把汇率风险转接给银行,因此银行每天的外汇头寸将会随着客户的需求而上下波动,可能会出现较大外汇敞口,而当汇率往不利于银行的方向变动时,银行就会有遭受潜在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以及对金融改革的日益加深,商业银行对于可以自主灵活管理外汇风险的需求不断增加。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日益完备和外汇市场结构的完善,促进更快改善结售汇周转头寸管理制度。为了更好更快的完善外汇市场,提高外汇指定银行为客户提供外币买卖业务和外币资金管理业务的灵活自主性,自20xx年9月起,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头寸限额管理政策进行了调整,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制度正式进入银行每日操作流程。外汇管理局依据国际收支情况、各银行结售汇业务总量、银行资产负责结构以及本外币资本金数量等因素,来决定银行每日的结售汇综合头寸限额。目前,外汇局推行的政策越来越宽松,给银行更大的自主性和发展空间,总体上要进行限额管理,但有逐渐放开的趋势。结售汇综合头寸限额管理的区间为从零到国家外汇局核定的数额,银行体系的总限额将大幅提高,银行对待风险管理必须更加谨慎。此外,国家外汇管理局逐日对结售汇综合头寸进行考察与监督,对外汇交易业务和头寸进行严格的限额控制,其中也包含外汇交易头寸限额和止蚀限额。在每个营业日终了,银行都应对全行的结售汇综合头寸进行管理,保证它在外汇局规定的限额之内。所有当日超过外汇局规定的限额头寸,银行要在下一个营业日终了之前将其调控在规定额度之内。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外汇风险的重视程度和意识普遍较低。存在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外币业务与人民币业务相比,外币业务的占比较小,并且部分银行管理层没有意识到有效控制外汇风险对银行整体稳健运营来说非常重要。例如,我国商业银行现在实行的是垂直管理制度,即由董事会做出如何管理外汇风险的决议,所以董事会以及高级管理者们对外汇风险的认识、评估以及管控水平就决定了银行能否迅速、成功的控制住风险。但由于一些历史体制的问题,对于外汇风险的操控与管理,目前国内银行的高层管理者还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并且缺乏对外汇风险设置风险限额的意识与操作。

(二)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一些历史制度原因,我国的市场化进程时间较短,商业银行对外汇风险的管理活动起步较晚、经验较少;尽管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涉及外汇交易的规模迅速扩大,但理论的发展却没有跟上实体发展的速度。因此必然会导致我国没有足够切实的数据和经验来建立研究针对我国外汇风险的模型,进而也就使我国银行对外汇风险的识别、管控等能力不足。相较于国外某些大银行已经开始运用大量数据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高科技先进手段对外汇风险进行准确地计量与检测,目前国内的外汇风险管理水平仍不能精确地算出银行所持有的某一种外汇敞口头寸的风险和所有外币总的敞口头寸。

(三)缺乏风险规避工具。

与国外相比,国内的外汇衍生品处于刚起步的阶段,缺乏满足实际需求且真正有效的金融衍生品,国内的商业银行处于缺少规避和转移外汇风险途径与手段的状态。现阶段国外银行普遍运用期货、远期、互换和期权等衍生品进行外汇风险规避,甚至部分跨国银行利用金融工程等方法,综合运用上述四种基本金融衍生品;而我国目前能够自主使用的外汇衍生品只包括银行间市场的远期外汇交易、银行间债券市场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交易、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交易和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交易,可以看出,我国衍生品类型较少,远远比不上国外的普及程度,且不擅长利用金融工程等先进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活动。

银行的高级管理层要多关注全球金融领域的动态变化,清楚的了解本行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及其所面临的风险,不断向国内外银行学习对外汇风险管理的优秀经验和专业的风险管理知识。首先,国内银行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者要充分了解和熟悉各银行的外汇风险水平高低以及能否有效管理;其次,大大增加对外汇交易人员以及外汇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活动;最后,提高普通员工的外汇风险知识普及率,倡导全体员工学习风气,增强银行整体的风险管理意识、素质和能力。总之,商业银行应制定合理有效的外汇风险管理制度与政策,并不断的进行创新与改良,让风险管理做到真正切实可行、行之有效。

(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国内银行应在吸取国内外商业银行优秀的管理经验的同时,结合国内市场环境和自身的经营管理特色,建立起符合我国商业银行自身需求的外汇风险管理机制与结构,国内银行应做到与外汇风险相关的各部门员工都具备一定的外汇风险专业知识。首先,董事会要加强外汇风险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其次,董事会和高层管理者们要具备充分了解外汇风险的专业技能,从而为银行经营操作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再次,通过银行的培训机制,使外汇交易、外汇管控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不断提高其工作的专业素养,或当银行面临外汇风险时,能及时有效地控制住它;最后,银行的外汇风险内审部门要保持其独立性,加大内审的频率和强度,逐步完善内部审计的制度,让内审工作有依可寻,努力发挥其最大效果。还要不断细化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对于违反制度、政策的行为一定要进行严重处理。

(三)加快外汇衍生品创新。

在银行自身和其他经济主体外汇风险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各经济主体对外汇风险规避方法的需求也不断上升,银行有效规避外汇风险的途径之一就是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品。现在国内银行的外汇衍生品市场正在起步阶段,银行对衍生产品的定价和营销环节都不够成熟。此时国内银行可以利用一些外资银行对外汇衍生品较为熟悉的优势,与外资银行进行合作,改进产品或研发出更加适合自身的外汇衍生品。在目前国内银行之间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商业银行要合理的制定外汇衍生品的价格与营销方案,选择与外资银行合作或自主研发出适合自身经营特点的衍生品,在更大程度上为银行规避外汇风险,发挥出外汇风险管理工具的最大效用与价值。

参考文献:

[2]陈焕焕,金艳芳.人民币升值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及其管理研究[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20xx,08:31~32.

[4]陈超.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xx,18:229.

[5]李惠,丁峰,鲍珊.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研究[j].科技信息,20xx,35:1299.

[6]徐林刚.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经济,20xx,12:57~58.

[7]顾丽霞.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管理[d].硕士学位论文,四川省:西南财经大学,20xx.

[8]单承业.新人民币汇率决定机制下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xx.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篇五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持续不断的深入推进,经济也在不断发展,作为市场经济环节中的重要一员——企业,也在不断由内源融资转向外源融资和内源融资双向驱动。近三十年来,企业获取外部资金的方式逐步从银行贷款扩展到股票、债券、信托、资产管理计划等诸多形式,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债券、信托、资管计划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受到市场完善程度和计划经济时代遗留观念的影响,出现了“刚性兑付”现象,给企业、银行、政府都带来了较大压力,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也不利于银行进行全面风险管理。

关键词:债券;信托;刚性兑付;财务风险。

当前,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企业经营规模、现金流量都在不断的扩大,原有依靠利润扩大规模、发展生产的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经营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外部投资,从最初的银行贷款到发行债券,再到资本市场发行股票融资。受国内经济环境和资本市场不成熟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外源融资主要集中于银行贷款,很少有债券和股权融资。金融危机后,出于降低成本的需要,更多的公司开始选择以债券、信托、项目融资等来作为融资手段。近年,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出现亏损扩大,现金流压力增加的现象,偿债风险逐步加大。

一、什么是刚性兑付。

“刚性兑付”是指无论发行主体是否盈利,都必须向投资人全额支付本金和利息,即指发行主体需努力保证债务的偿还,而不考虑其是否仍具有偿债能力。当然,在公司盈利的情况下公司会履行条款,如期偿还债务,只有当前发生亏损客观上无法偿还债务,或主观不愿偿还债务的条件下,“刚性兑付”的条件的才会成立,因此,“刚性兑付”主要发生在发行主体公开宣布其无法履行偿债义务之后。在担保情况下,刚性兑付的主体还包括担保人。在当前商业环境下,“刚性兑付”现象主要集中在信托、理财等资管产品。这其中主要是作为销售渠道的商业银行先行垫付,给付本金和利息的行为,[1]这在资管产品合约中并未明确约定,致使应由投资人承担的风险被转嫁,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发展的。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债券因其本身已经设定了承诺还本付息的条款,因此并不存在“刚性兑付”一说,但其忽略了一个事实,即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作为发行方可能并不会按照合同约定付款义务,即违约。违约的原因有很多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主动违约,即发行方有着显著的偿还能力,但因其信用缺失而拒绝履行义务;二是被动违约,如:发行方由于经营不善,导致亏损甚至濒临破产,无法履行付款义务,此外还有流动性困难等原因。债券违约从期限上来看有长期和短期之分,这取决于债券发行方面临的困境,有些困境在短期内可以解决,并履行付款义务,有些则不能。违约是债券市场中风险处置的一种手段,只有允许违约才能使债券得到更好的发展,而国内的现实是当债券出现违约时,要保证投资者能够全额得到本息偿付,这何尝不是刚性兑付。

根据银监会《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价体系(暂行)》中银行风险分类情况,银行财务风险可分为流动性风险、资产质量风险、风险变化程度、盈利能力水平和资本充足程度。[2]银行作为特殊的企业,其所经营商品是货币这一特殊商品,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和各项业务的目的都是为了创造价值和增加收益,收益与风险是并存的,有收益就会有风险。[3]这就决定了其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特殊要求,要求其建立并执行更加严格、更加完善甚至于苛刻的风险管理标准。从本质上来说,银行是以吸收存款为业务基础的,当前,我国居民和企事业单位有大量的财富存放于整个银行业体系,现代化支付方式的发展更是使得现金流通越来越少。银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托管着大量财富,不仅要保证其能够高效、安全、可靠的流通,还要保证其安全、完整,从这一点来说,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众多风险中,主要风险为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三个方面。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在其面临借款人信贷资金需求或客户提现需求等情形时,能够通过自有资金或快速、低成本的变现资产来满足客户需求,如果不能则说明其面临着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的成因主要为内部的存贷款期限错配和外部环境中的公众追求高收益有价证券的投机行为,特别是在股市向好的情形下。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外部环境的安全,即银行在日常经营中能够保证其经营场所的安全,确保现金在物资上的安全是可控的;二是银行在进行一系列业务活动时,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资产价值,即不发生大规模的资产贬值情形。当前商业银行除存贷款业务外,还从事着票据担保、贷款承诺、代理业务等一系列中间业务,这些业务都会对其流动性和安全性是造成影响。

当前刚性兑付主要集中在资管产品和债券领域。自20xx年超日债开始,我国公募债券领域发生的违约事件,多数通过展期、债务重组、承销商兜底等方式完成兑付,[4]而对商业银行影响最大的则集中在资管产品领域,如信托和理财产品,当其出现违约时多采取由作为渠道方的商业银行寻求第三方机构接盘、用自有资金先行垫付等方式来保证本金和收益的兑付。债券违约本应该是一个正常的市场风险事件,二在早期的处置过程中多采用由政府出面在银行、债券承销商以及财政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协调的结果是债券违约的一部分由银行代为偿付,一部分由承销商垫付,另外的部分以财政拨款的方式进行偿还。[5]这种处置方式无疑会给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带来较大的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流动性风险。

带来流动性压力的主要是对违约产品进行垫付,而不论垫付方是银行还是主承销商,银行不仅要支付自己所承担的那一部分垫付资金,还可能会为主承销商筹措资金提供部分融资支持。违约的发生一般是可预见性很低或是没有预见性的,这就会对商业银行的财务计划管理造成冲击,形成不可预见的偶然性支出。

(二)盈利性风险。

商业银行垫付信托计划或违约债券,或其自己发行运作的理财产品未达到约定收益或本金亏损时,银行使用自有资金进行垫付,其自有资金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股东投入的资本金,另一部分是连续经营产生的累计利润,而这种垫付一般多用利润来支付,在这种情形下,势必会对银行本年利润造成影响,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这种影响存在逐年递延的可能。在当前的经济转型背景下,受行业因素影响,企业自身经营能力制约等多方面因素制约,违约事件将会逐步步入高发期,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刚性兑付问题,势必会对整个银行体系构成较大冲击。

四、解决刚性兑付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当前要尽快完善破产法、证券法、信托法等相关法律及配套法规的建设,首先要从制度上堵死刚性兑付的可能性,建议对实施刚性兑付的发行主体采取一定程度的处罚,只有从源头上规范了发行主体的行为,才能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

(二)坚持市场化,适度行政干预。

当前刚性兑付有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在起推手,尽管近几年政府改革在不断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前进,但在一定时期和情况下,依然存在行政干预过度的问题。我们应该通过立法的方式,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采用市场化的方式处理危机,不断完善债券及信托等资产管理产品的定价、发行、二级市场交易、退出和清算的市场化运作机制,通过市场选择,市场风险处置来达到市场出清。在这一过程中要确保金融机构的独立地位,防止政府采用行政命令等手段迫使金融机构接盘,引发金融风险。

(三)探索建立投资者权益保护新机制。

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坚持由市场决定债券及资管产品的处置方式,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投资者,置其利益与不顾,而是要将之前的政府兜底、金融机构兜底的权益保护方式转化为市场化的权益保护保护机制。通过开发以政策性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为支撑的的投资权益保险产品、设立债券风险补偿基金(从债券发行收入中强制征收一定比率纳入基金管理)和资管产品损失弥补基金(由发行主体按募集金额的一定比率强制缴纳)等有益手段探索建立新的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对前述两大基金的管理可探索由中债公司建立专门平台进行管理,并严格限制这两类基金参与债券和资管产品的发行认购和公开市场交易,有效建立基金平台与债券和资管产品的物理隔离,防止风险传导,有效保障基金安全和其在风险处置过程中的独立地位。

参考文献:

[1]谢贵春.债券“刚性兑付”该一破了之吗?——兼评《证券法》修订草案[j].武汉金融,20xx(9).

[2]雷玉洁.中国上市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评价研究[d].20xx.

[4]央行主管金融时报:坚持市场化方式处置债券违约[n].

[5]窦鹏娟.新常态下我国公司债券违约问题及其解决的法治逻辑[j].法学评论(双月刊),20xx(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篇六

[提要]在《新巴塞尔协议》颁发之前,商业银行的功能仅仅只是普通的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颁发后,商业银行的定位发生了变化,开始逐渐重视风险管理。为了商业银行稳定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深入改革并且不断建设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有助于银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飞速进步。本文首先介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然后分析其存在问题,最后提出几点对策。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脚步,我国商业银行在不断进步,但同国外的商业银行对比,发展仍不成熟,其中存在一些问题。在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层不注重加强风险管理文化的建造,而且对风险的管理观念不强,使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健全,且银行体系内也缺少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然而,外部环境对商业银行的开展亦有一定阻碍,我国金融体制的现阶段还不甚健全,监管部门对银行的监管不到位,社会诚信水平低,都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更好的发展。

(一)没有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如今,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不健全,有许多的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并且上市进行交易,商业银行有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形式,但是其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大多数的董事会不能最终承担起全部金融风险的职责。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十分看重,加上风险管理的承担主体不是很明朗,对于职责划分也不是很全,从而引致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管理认知相对比较薄弱,并且缺少了主动性。从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来看,国家的资本成为了银行的资本担当者,最终导致了风险,在财政无力承担的严峻情况时,银行可能会发行货币来应对银行流动性要求,银行体系的运转最后会用货币膨胀来维持。

(二)风险管理文化落后。我国同国外商业银行对比,发展速度慢,风险管理的文化底蕴略显不足。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观念不是很成熟,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的迅速发展,风险变化的要求。在银行的内控中,风险管理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且行为模式和风险观念都是由风险管理的文化所抉择的。并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有一些问题是由于银行在风险管理中缺少文化底蕴,致使有些措施不能很有效的发挥作用。有些商业银行不能较好地处理业务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在其发展业务的时候,没有注重对风险的管理。在发展银行业务时,没有把风险管理同发展业务摆在一个水平线上,不能准确认识风险,而且会误认为风险管理会影响业务,减少业务的发展,从而使商业银行缺少动力。

(三)风险管理的高素质人才较匮乏。如今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要求提高,需要具备高的知识含量、综合能力、技术能力和对风险管理知识的掌握能力。需要通过从业资格的考试和严格的专业训练,才能够胜任其本职工作,银行风险管理的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经济管理类、数理统计类的相关知识,进行专业训练才能在银行工作。当前,银行从业人员中符合上述要求的人才比较稀缺,没有形成较好的具有专业水准的人才队伍,与国外的银行对比,风险管理水平落伍很多。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加大力度解决银行从业人员的选拔标准和要求,及对员工的专业培训和激励措施,从而提高银行从业人员风险管理的能力与水平,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提高专业人才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一)建立健全的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我国应建立包括股东大会在内的相互制衡、运行有效、执行有序、监督有力的公司组织结构,良好的组织结构对公司健康运营有非常好的支撑作用。首先,风险的承担主体为董事会。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应当制定相关经营策略,并且承担最终的责任;其次,加强监事会监管的能力,监事会主要负责监控高层管理是否尽职尽责和道德文明建设;最后,应该有效地发挥独立董事对会议的监督。董事为了维护其声誉会有效地对经理人员进行监督,选拔优秀的人才,保障银行在风险管理中有定期的培训,选择适合当前需要的培训。对员工进行上岗前的培训、晋升的培训、提升水平的培训。不同方向的培训计划,可以加快风险从业人员的水平,更好地胜任相应的工作,提升整体的素质,构造更好的学习的平台,培养优秀人才。我国商业银行影响最大的主要是信用风险,而商业银行风险人员现在属于培育期的状态,目前应当循序渐进。我国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风险比较集中的对公业务作为试点以起步,抓住关键的风险控制点例如信贷政策和风险较高的特定信贷的业务。通过对个人业务,其他业务逐步的探究。还能做到事前预防,在根源上控制风险。实行准入制度,对风险经理实行严格的风险经理资格考试准入制度,保证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的科学性、规范性,对合格者,对于没有取得准入资格的人员不能聘请。参与风险活动的人员,可以分为业务与职能风险的从业人员,两者共同参与日常的管理。职能风险人员对风险进行监督与评估,双方共同负责管理。兴业银行实行这种风险管理模式,可以明晰业务部门的工作相关职责,相互牵制对方的权利,有效地提升了银行风险管理能力。

(二)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风险管理的文化是企业最容易忽视也是最不容忽视的一种文化,对于这种特有文化企业应该使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文化的重要性。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培训方式对全体员工进行风险管理培训,通过案例分析列举风险的危害,提高所有员工的风险意识,并且使得管理人员对风险的客观存在性有更深的理解。企业应把风险管理的意识融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角落,拓展企业文化的包含面,把企业文化和风险管理相融合,培育起贯穿企业上下具有生机活力的企业文化。银行经营多年,实践形成的风险管理的价值观,传统的习惯,建立优秀的风险管理的文化,对商业银行发展有利的沟通与协作,形成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文化。风险的管理文化决定了价值的取向、行为的典范、道德的水平。

(三)建立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企业应该使用严格的考核制度对风险管理人员实行准入,对不合格人员坚决辞退,这样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稳定发展,促使银行风险管理队伍的不断壮大。一个高水平的风险管理团队可以帮助银行建立最稳固的根基。银行从业人员需要有较为丰富的风险管理基础知识、数理知识与电脑操作技能。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迅速发展,也开始比较厚爱优秀人员,我们还需要坚持长期培养、挖掘人才,并不断补充后续的储备力量,保持团队的稳定性,通过激励员工,防止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流失,有利于壮大银行。比较好的方法为多人掌握重点技术的一部分,杜绝员工跳槽对银行管理的影响。进一步完善晋升的机制,可以让有能力的年轻人有空间发展,发挥自身能力。另外,定期培训银行从业人员,有利于提升工作质量和风险管理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华荣.议银行风险管理的研究[j].现代金融信息,20xx.1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篇七

在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重视风险的管理的重要性,风险管理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但是和国外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比较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揭示风险和控制风险上明显还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种风险并存,风险管理存在一定难度。首先,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融资信贷规模得到大幅度增长,银行在资本管理上的难度逐渐增大。我国的货币政策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一直采取宽松的政策形式,主要依靠投资来拉动内需,这也就意味着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迅猛增长,资本管理的难度达到空前难度,企业不愿意偿付或者没有足够的能力偿还银行贷款,银行面临着严峻的信用风险。其次,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日益险峻。我国目前开始运用市场化的方式对金融市场的资金筹集和运用,这使银行面临着资金流动和资金支付困难的可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促进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动性管理,但是我国的同业拆借市场发展不完善,商业银行很可能面临资金流动性危机。最后,我国金融市场中利率、汇率和其他金融衍生品的交易风险逐渐增加。我国近年来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中央银行也通过利率调控手段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利率变化的频率和幅度正在进一步增加,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也在逐渐增大。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个商业银行外汇交易和外汇业务规模逐渐增大,汇率波动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也在逐渐增加。同时,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商业银行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涉入使其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

2.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缺乏有力的组织结构作为保证,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缺失,相对来说比较分散,部分商业银行在信贷审批中依然存在着靠经验、靠领导的工作方式,在信贷前不审查、信贷中不检查、信贷后也不复查的弊端。

3.风险管理理念与文化的缺乏。我国商业银行缺少风险管理的文化理念,风险管理缺少专业人士指导。企业文化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灵魂和生命,企业文化中能否有效的融入风险管理意识决定了企业风险管理成功与否。风险管理工作需要一定的技术能力和专业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具有复杂性,对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要求风险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洞察力和前瞻性,否则对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和产品的风险本质很难有精确的把握,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很有必要。

1.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谨慎的监管制度要求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对金融机构流动性、杠杆率和资本充足率进行严格的管理,按照相关的管理标准进行管理;另外金融监管部门要审时度势地确定金融监管的重点,考虑到经济周期运行的特点和货币政策的要求等,使得金融机构能够正常的运作下去。在当今的经济发展世界,金融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和要点,美国金融危机虽然对我国的金融和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但是却使得我们意识到宏观审慎管理的重要性,积极吸取发达国家发展的教训,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单个行业或者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更应该站在宏观的角度上加大审慎政策的力度。

2.加强杠杆率监管。《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的杠杆率不得低于4%,这使得商业银行资本套利的机会大大减少,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模型存在的缺陷可以用杠杆率监管来弥补,使得金融体系中的资本规模保持在一定的、合理的水平上。另外,杠杆率监管可以避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过度扩张,避免商业银行承担过度的风险,控制银行体系杠杆化水平的非理性增长和系统性风险的持续累积。

3.营造全员风险管理文化,增强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我国商业银行要倡导和强化全员风险意识,包括各个部门、各种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推行涵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使风险意识深入全行的各个部门、每位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工作习惯当中,使每位员工认识到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风险,以便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关口。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篇八

(1)加强对外汇风险的重视,加强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监控外汇风险的意识,普及外汇风险监管知识技能,重视和培养外汇专业人才。

(2)otc交易方式的引入改变了以往撮合方式中外汇交易中心承担信用风险的情况,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因此,询价交易中做市商银行应加快交易系统、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同时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交易对手的授信管理,定期对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进行重估。

(3)汇率波动的频繁以及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使客户的汇率风险增加,贷款企业信用风险加大,所以商业银行应把外汇交易涉及的客户信用风险纳入企业法人统一授信管理。

(4)衍生产品的风险不在自身,而是来自操作运营。由于衍生工具是零和游戏,风险复杂性高、隐蔽性大、计量难度大、破坏性大,所以商业银行应当特别重视外汇交易中的操作风险,应当不断完善管理政策和程序,注重规则的实施,对于即使产生了收益的违规操作也加以严肃处罚。加强外汇交易的限额管理,建立超限额预警机制,对未经批准的超限额交易进行相应处理。

(5)完善商业银行的部门和结构。建立与外汇业务经营部门相互独立的外汇风险管理和控制部门;加强外汇风险审计能力,制定合理有效的审计方法、配备具有外汇专业知识的审计人员。

(6)银监会加强对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的外部监管,制定银行在交易前准备、交易实现、确认、轧差、结算、往来账核对、财务控制等交易流程上应遵循的规定,减少商业银行间的恶性竞争。

参考文献。

[2]刘杰,浅谈我国外汇体制改革与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j],科技创业月刊,1期.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篇九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较短,在风险管理体制建设、风险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尤其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存在着能力不足、方法落后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探析,指出操作风险的主要形式,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提升商业银行应对操作风险的管理能力。

(1)银行职工业务操作素质和风险意识较差。

根据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出现情况进行调查,操作风险普遍存在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其中一线柜台员工最容易出现操作失误,从而给自身和银行造成重大名誉损失和经济损失,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众多一线职员业务素质较差,并且缺乏对风险管理的强烈意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化信息平台在银行办公及业务中被普遍推广,有的职员对系统操作以及业务流程并不熟悉,但又缺乏相应的上进心,不愿意话费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导致自身能力得不到提升,从而给操作风险的出现留下隐患。

目前我国的整个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的管理上依旧存在重事后处罚、轻事前防范和事中监管的问题。在整个操作风险监控管理上缺乏合理有效的管控体系,因此在操作风险管理水平上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发生较为普遍,每年给银行造成的信誉损失和经济损失非常严重,仅仅通过事后弥补,有一项查一项的事后处理办法根本无法有效规避操作风险。由于操作风险管理的复杂性,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建立起系统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制定严密的管理制度,使风险管理有所依据和标准,由此才能促进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受传统政治体制和封建文化属性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或多或少存在着比较浓厚的官僚思想,这种陈旧落后的'思想严重舒服了商业银行走向现代化管理方式。首先表现在,内部监察部门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虽然表面上具有监督检查的职能,但是在实际贯彻中却受到多种限制,并没有较好的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其次是在基层支行中存在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这也是导致普通职工缺乏积极性,上级对下级监管职能被弱化的主要原因。最后是各部门中对风险的管理职能较为分散,缺乏独立的风险管控部门。

任何事物都有利弊两面,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既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便捷安全的办公平台和管理平台,但其中也蕴含着诸多的风险,任何闪失的出现同样会给银行管理带来巨大损失。当前我国的软件架构能力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商业银行操作系统的构建上存在不少的系统技术问题,无论是来自软件的原因还是硬件的原因,每年因系统技术造成的损失依然庞大。当前主要的系统技术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系统操作流程制度执行不严格,违规操作普遍存在。二是操作风险管理流程缺失,对风险管理缺少必要的风险评估、风险监督等。

二、提升操作风险管理能力的策略建议。

全面提升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能力,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对在职员工的业务素质训练、风险意识教育,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和制度,严格监管银行各环节业务办理,是有效解决操作风险管理问题,降低风险出现的根本所在。上文通过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的分析,现就如何加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意识指导行为,减少操作风险首先需要在商业银行一线职工群体中树立起强烈的风险管理意识,这就需要加强风险教育,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告知职工,让他们深深明白他们的每一项操作背后可能引起的重大影响。构建起人人懂风险重视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在强烈的意识支配下,职工自然会在实际工作中倍加小心,严格操作业务流程,从而减少操作风险的发生。

(2)简化银行业务系统流程。

复杂的流程往往意味着高出错率,复杂的业务系统是导致操作风险普遍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商业银行要从业务流程的简化上入手,对可有可无的操作流程果断剔除,既能提升办公效率又能降低出错率,对降低操作风险有着重要帮助。其次,还要简化系统内部管理流程和信息传递流程,一旦出现管理失误或者操作失误,信息要能够有效传递到管理部门,以便能够及时对发生的操作风险进行纠错和监督。

(3)制定规范的业务制度和流程。

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控上应当通过制定严格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制度规范,为职工业务操作提供规范化标准化的流程指导,从业务办理上切实减少操作失误,更加重视事前防范和事中指导,而非把操作风险管理的重点放到时候惩戒。当风险已经发生的时候,无论采取怎样的措施,损失都是不可避免的,银行一定要注重加强内部控制,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和事前指导。在风险管理上要普遍探索出现操作风险的通病在哪,与一线职工密切交流,共同寻找降低操作风险的应对措施,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

(4)重视对员工的激励激发员工活力。

在商业银行体系中,一线职工尤其是新近职工在上升渠道和绩效上收益较少,而承担的压力较大,导致这部分职工对银行的归属感非常差,由于既看不到现实的经济奖励,又看不到长远的升值空间,也就丧失了提升自我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的积极性。商业银行以盈利为目的,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同样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基础,银行应当构建晚上的绩效激励政策,搭建公平、公开、公正的人才选拔机制,让有才能有上进心的人得到认可和鼓励,这样才能强化职工竞争意识,激发对工作的热情和上进心。

三、结语。

以上建议及措施的提出,使商业银行能够明确操作风险管理的重点,并根据建议内容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办法,改善自身操作风险管理状况,从而提升操作风险管理能力,提升整体核心竞争力,并为操作风险管理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依据。

参考文献:

[1]钱浩辉,徐学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解析[j].货币银行,(1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篇十

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二、国际普遍使用的风险管理体系。

国际上相对成熟和使用广泛的风险管理结构是扁平化矩阵结构。扁平化是指中间环节少,组织机构从上到下依次为总行、地区中心分行、分行三个层次。矩阵式是指总行对分行的管理主要通过独立的职能部门垂直进行,同时辅之以分行自身的水平管理。

扁平化矩阵式管理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水平层次上,不是行长个人负责,而是职能部门负责。第二,垂直方向上的授权以业务单元为单位多路径平行向下,彼此不存在交叉。地区中心分行为中间环节,与分行相比更偏重于业务管理。第三,由于责任和权限都落实到具体业务岗位上,因而发挥主功能的是业务流程中的一个个岗位,而不是职位,分行行长的权限范围相对较小,其责任也相对较小。这个矩阵是以客户和职能作为两个参考因素设计的,在原有的直线职能结构基础上,再建立一套横向的组织系统,以一个任务或项目为中心形成一个二维或多维的矩阵,这一结构中的人员或小组既受各职能部门的纵向领导,同时又接受为执行某一功能而设立的工作小组的横向领导。

(1)在总行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首席风险官。由于风险管理强调银行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协调,因此我们可以选择行长或副行长、财务部、资产负债管理部、信贷部门、it部门和检察等部门的主管人员作为风险管理委员会成员。而首席风险官可选择银行的一位分管风险的行长。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制定全行的风险管理方针、政策、和目标,并对下属风险管理部门进行考核以及管理。首席风险官的职能是协调风险管理委员会内部工作,听取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经理的汇报,并指导风险经理在相应层面根据风险状况及其趋势的演变调整风险应对策略。首席风险官还应负责定期向董事会汇报综合各方面风险管理的风险管理报告。

(2)在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置风险管理部和风险经理。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大类。因此,我们可是设置信用风险管理部、市场风险管理部和操作风险管理部。每个部门设立一位风险经理。风险管理部的主要职责是对具体的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制定具体的本部门的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政策和风险管理操作程序等。风险经理的主要职责是负责风险管理部日常的工作,协调风险管理部与其他部门的工作,及时与上级主管部门——风险管理委员会沟通,并向下级分行的风险管理处传达风险管理工作中具体的操作和程序,根据风险管理的需要,进行客户的风险识别,贷款的授信等工作。

务的窗口,是各项制度最后的实施者。风险管理处的主要职责是对各自分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行管理,按照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的制度定期向上一级的风险管理部进行风险管理情况汇报,提供风险资料和数据。

在实际风险管理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三个问题。首先,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应以风险管理理论为灵魂。可在鉴别和分析不同风险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吸收。具体操作可由风险管理委员会牵头,相关部门结合本行具体情况,确定要采取的市场风险管理理论和流程,明确各种风险管理指导原则和方针,为以后的具体工作确立参考依据。所以风险管理委员会应该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以已经确定的风险管理原则指导各个相关部门的具体操作,才能保证整个风险管理的方向始终正确。其次,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非常重要。风险管理的实施情况可直接由风险管理委员会监督,具体协调和领导可以由首席风险官执行,以保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达到银行人、材、物等各方面的最佳配合和协作。最后,风险管理的结果涉及银行各个部门的经营,因此,重视项目后期的维护也是非常必要的。可由首席风险官牵头,各个风险部门定期就市场情况和风险管理情况进行文流。

【参考文献】。

[2]赵晓菊,银行风险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篇十一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存在的诸多弊端不断显现出来。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业风险日益增大,使其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挑战。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随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就是对风险识别和风险估评之后测出的风险进行处理和控制的过程,风险控制既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

商业银行风险,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一系列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管理就是通过过去和现有的各种信息使风险的潜在损失最小化。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按其成因可分为: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借款者在贷款到期没有偿还贷款本息,或由于借款者信用评级下降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信用主要分为道德风险和企业风险两大类。

2、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将面临市场流动性风险和现金流风险,前者是由于市场交易不足而无法按照当前交易价值进行交易所造成,后者是指现金流不能满足债务支付的需要,迫使机构提前清算,从而使账面上的潜在损失转化为实际损失的风险。目前,上述特点还未暴露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但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向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型企业的转变,流动性危机出现的可能性加大。

3、利率风险。主要是指银行财务因利率的不利变动而遭受的风险。利率风险主要有基准风险、重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风险等四种表现形式。过高的利率风险将对银行的利润和资本造成很大的威胁。

4、经营风险。主要是指由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方面和操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形成的风险。近年来,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尽管有所加强,但受利益驱动和相关管理人员能力、素质的影响,经营规模和经营管理控制能力不相匹配。

5、操作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人员因素、流程因素、系统因素以及外部事件引起的风险。比如业务人员操作失误、银行内外勾结、流程执行不严格、系统失灵、系统漏洞、外部欺诈、突发外部事件等。

对银行而言,风险是可能对银行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事件、行为和环境,而对这种不确定性进行调节和驾驭的能力就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并非是要消除风险,而是通过对未来结果不确定性的分析预测和周密思考,以降低决策错误之几率、避免损失之可能,相对提高银行的附加价值。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不仅涉及到银行内的程序和流程,同时也涉及到银行的组织结构、政策以及操作风险的管理流程。对于机构来说,处理操作风险应该有适当的针对操作风险的政策,首先要确定这些政策,同时要把这些政策告知整个银行的人员。在这个过程当中要考虑几个方面: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治理结构,必须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向谁汇报。在一个典型的银行案例中,应有一个单独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构,还有不同业务部门负责日常业务的管理,即有两个报告机制,有关日常运作,向这种业务部门经理汇报;而有关信用方面,必须向有关信用经理汇报。在银行涉及的信息当中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即获得信息的人和信息在不同层面的细节。比如董事会所需要的是一个概括性的信息,因而不可能把同样信息交给所有的人。另外,信息应当是具有灵活度的,还需要有灵活收集信息的方法。

1、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与回避:风险的回避与承担是一种事前控制,是指经营管理者考虑到风险的存在,主动放弃或拒绝承担该风险。风险回避是一种保守的风险控制技术,回避了风险损失,同样也意味着放弃了风险收益的机会。但当风险很大,一旦发生损失将极为严重,银行很难承担时,这一措施还是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是从战略目标制定到目标实现的全过程风险管理,随着现代商业银行所承担风险的增加,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也逐渐转移到风险管理上来,当今风险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理念,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与其说银行是在经营货币的企业,不如说银行是经营风险,从风险管理中获取收益的企业。商业银行一直在利润与风险之间做着谨慎和侥幸的选择,防范和控制经营中的风险,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战略,是商业银行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作为现代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如何由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向风险预警和防范为目标的风险审计转变,合理配置有限的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与效益,有效发挥审计监督在防范和控制风险中的积极作用,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面临的焦点课题。

函。信用证项下的(出口)押汇具有外国进口商拒付或者开证行挑剔不符点拒付的风险,因此银行在做押汇议付时,一般要求出口商对单据的不符点出具保函,保证由于这些不符点造成的拒付均由出口商全权负责,银行有权追回全部议付款和利息。3、金融衍生工具。l970年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特别是1980年以来的金融自由化,金融市场的价格大幅波动,骤然放大的银行风险给风险管理提出了挑战。为了实现银行风险的有效控制,金融机构设计了包括期货、期权、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和转移市场风险。金融衍生工具目前已成为转移风险的一种最有效手段,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

3、风险分散:证券投资的资产组合选择理论和马柯维茨模型是风险分散的经典理论,它们不仅适用于证券投资,更阐明了风险分散的基本原理,对商业银行分散风险也同样适合。按照资产组合选择理论,风险分散的最通俗表达就是“不要将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是真正的风险分散理论和实践却远不止这么简单,需要解决什么样的资产组合可以有效地分散风险,分散风险的度量标准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马柯维茨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呈线性负相关的多种资产收益与各自期望收益的偏离能够相互抵消,资产组合的总风险减少能够起到一定的风险分散和抵补效果。所以,商业银行在资产经营中,应选择不相关或负相关的资产形成资产组合,才能有效地实现风险的分散。

我国的市场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商业银行不仅面临着绝大多数国外商业银行同样面临的经营风险,更面临着一些特有的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缺乏清晰的权力责任制度、激励约束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权力责任制度的缺陷,是指目前贷款权力的分布完全根据行政级别而不是根据风险管理能力来划分;而激励约束制度的缺陷则表现在激励不足、约束过度时银行信贷人员会选择消极怠工,而激励过分、约束不足时则会选择铤而走险。银行风险的内部评级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信用评级普遍采用“打分法”,即通过选取一定的财务指标和其他定性指标,通过专家判断或其他方法设定每一指标的权重,由评级人员根据事先确定的打分表对每一个指标分别打分,再根据总分确定其信用级别。这一方法的特点是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但这一评级方法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评级过程中缺少对未来偿债能力的预测;缺乏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和预测;指标和权重的确定缺乏客观依据;行业分析和研究明显不足;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滞后等。

信用级别做出公正、客观、真实的评估。

一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的监管透明度与国际通行标准比较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国有银行领域有不少信息披露的“禁区”,公众应享有的金融信息权利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之后,如果没有一个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环境,一方面外资银行会利用这个政策漏洞来进行一些违规操作,另一方面在缺少透明度的“灰箱”中运作的一些风险与矛盾会在中外资银行同台竞争的局面下大量地暴露出来影响金融运行。因此迫切需要构建国际标准的金融信息披露制度。在当前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中国银监会也认识到改善银行业信息披露制度的迫切性,在许多方面下了功夫,比如正式公布《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在银监会的官方网站上增添了商业机构信息披露链接等等,促使我国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走向真正意义的公开化和透明化。

国内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特别是年报披露与国际通行惯例存在很大差距。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开放,银行间竞争加剧,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总体水平势在必行。只有信息准确、全面、及时,市场参与者才能准确判断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又受到商业银行自身的治理结构、经营水平等的制约。同时,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内容与程度还要与一国的市场化程度相适应。目前,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阶段,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商业银行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尚有差距,因此,在规范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同时.必须考虑这种信息披露对其金融活动能力的影响。所以,在现阶段,应逐步地、分阶段地推进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工作,这也是巴塞尔原则所倡导的。国有银行要加强信息披露,提高金融体系透明度,准备用2年时间使国有银行如披露不良资产状况和财务状况,用3至4年的时问,使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达到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这是符合我国经济以及金融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的。阶段性推进体现在:一方面,披露内容上由少到多,逐步提高。在巴塞尔新协议中,“核心”披露为基本披露要求。巴塞尔委员会区分“核心”和“补充”披露主要是考虑到重要性原则,因为有的中小银行业务比较简单、复杂程度低。有的银行某类业务即使存在也占很小比例,对银行整体风险和收益的影响微不足道。对这些银行来说,将所有信息不分主次地披露是很不合理的。与国际大型活跃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及复杂程度都相去甚远。例如新巴塞尔协议要求的对资本的内部评价机制以及风险管理战略的'信息披露,对现阶段的中国的商业银行来说难度太大。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管理才刚刚步入正轨(贷款的五级分类自开始才纳入商业银行信贷监测和考核范围),利率风险与操作风险的控制基本上没有考虑,只有当中国的商业银行完成从信用风险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的转化后,才有可能制定一个合适的相关信息的披露规范。因此,近期应当以巴塞尔“核心”披露要求为基本目标,以后再逐步提高。另一方面,在披露对象上也要逐步扩大。即由目前的只对政府监管部门报送,逐步过渡到向投资者、重要债权人、银行利益攸关各方发布,直至最后向社会大众信息公布。

为适应新形势下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确立以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风险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有步骤地推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重大案件频发就是明显的例证。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给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商业银行如果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一些不该发生的风险就可以避免,风险就可以保持在可控的合理范围内。

险数据库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建立科学的、符合国际银行业标准的内部评级系统,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风险的监控和评价预警系统,进行持续的监控和评估,全面系统地为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商业银行如何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已成为向大型银行迈进的关键一环。对我国的商业银行而言,不仅要努力去了解国际上银行的情况来总结经验教训,还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才能做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使风险最小,收益最大。同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虽然从表面上看是商业银行的事,但实际上,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需要金融系统以至于整个社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银行管理学》黄宪,赵征,代军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02月.

[2]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存在的几个问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所,07月.

[4]王稳,王旭阳.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对策.审计研究,,(3).

[5]唐春华,王江渝.商业银行行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篇十二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近些年取得一些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地解决对策,供相关学者参考。

1.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未能全面建立。

与国外资本市场相比,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很不完善,大多数企业获得资本的方式是间接融资。间接融资对商业银行来说有利有弊,利处在于能够获得较高利润,弊处在于风险很大。分析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可知,扩大市场占有成为商业银行追求的目标。国内的商业银行未能形成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其一,少数银行工作人员没有认清现代商业银行的长短期发展目标,不顾将来发展,只管眼前利益,没有控制好资产质量的下降问题。由于我国四大国有银行集中了大部分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相对集中的资产很容易引发金融风险。其二,对商业银行风险认识的偏差,没有将风险和效益辩证地看待,往往注意发展业务而忽视了风险的防范,或是认为控制风险等于减少业务,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商业银行的整体的抗风险能力下降。

目前,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首先,没有建立一个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即便有少数商业银行在某一层级分行设立的有风险管理部门,但是由于没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规划以及风险监控流程,使得该风险管理部门不够独立化和系统化。其次,我国存在一些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产权制度不明确的问题,整个风险管理体制和构架都不够完善,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加上风险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亟需建立一套完整而严谨的法律约束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技术非常落后,主要体现在风险评估技术和风险量化技术落后。随着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各种金融创新业务纷纷在商业银行中日益凸显出来,金融衍生工具的多样化使得银行风险管理的难度逐渐增大。面对这种现状,国外商业银行采取了一套科学完整的风险评估和量化机制。相比之下,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评估和量化技术非常简单落后,分析方式主要是定性分析,其次是定量分析,缺少定量分析的工具。目前对风险的识别和监测缺乏有效的方法,比如在监测信用风险时,由于涉及面广、费用高,加上信息没有实现共享以及外部征信评级失真等问题,导致通常只能以初始的方式对风险监测进行量化。而一些先进的风险数据模型,由于所需费用昂贵以及科技含量高,国内很少有银行使用。

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企业文化,商业银行的员工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力量。如果商业银行的员工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那么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是巨大的。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未形成系统的风险管理文化,主要体现在:第一,较为重视信用风险,而忽视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第二,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没有很好地兼顾。第三,全面风险管理意识缺乏,仅仅认为风险管理控制属于风险管理人员负责,而没有意识到这需要贯穿到银行的各项工作中,员工缺乏自觉意识。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的表现如下:第一,由于商业银行在收集客户信息时存在资料不全或者不真实的情况,导致没法根据客户的信息进行全面的风险预警。第二,风险识别工具的缺乏,难以为风险的判断和化解提供依据。第三,没有完善的避险系统,一旦出现风险很难有效规避。第四,风险决策系统不健全。第五,风险监控系统的缺乏,难以做到风险全过程的监控。国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规避机制都要远远优于我国,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借鉴他国优秀经验。

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搞好风险管理有助于商业银行获得最大的收益。风险与回报是成正比的,银行需要做好平衡风险的准备。做好风险管理必须要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通过一些手段和措施实现商业银行低投入高回报的目标。具体方法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在商业银行内部对全体员工进行全面风险管理意识的宣传和培训,使银行上上下下所有的员工都能重视风险管理,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减少因自身原因导致的风险的发生。第二,通过一些激励机制,提高银行员工的风险防范的积极性。第三,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业务、操作、机构、人员到流程都进行全面管理和监督,切实提高风险防范和规避意识,减少银行面临的各项风险。

2.加强风险管理部门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创建科学独立的风险管理架构。以银行董事会为首强化风险管理,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风险审计部,并且这两个部门属于平行关系。风险管理委员对董事会负责,做好风险管理和监督工作,风险审计部门对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部署进行监督和评价。第二,规范风险操作流程。先进的科技是完善风险操作流程的重要支撑。首先要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一套完善而又强大的计算机数据库,以便从总体上对整个银行的资产进行分析和预警,然后再反馈给各分行。在分行间根据区域、行业、进入产品的不同而制定出不同的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减少由于主观分析带来的错误。此外,还应增强系统控制操作风险能力,对现有程序进行升级优化,在风险重点处通过编程进行控制,提醒操作人员正确操作,减少甚至消除人为处理造成的失误,避免操作风险的发生。第三,建立各级风险管理机构。在商业银行的分行和支行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各个省的省级分行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加强对省级分行的监督和管理。在省级分行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立信用风险部、市场风险部、审计部和业务管理部,共同发挥防范风险的作用。

3.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

首先,明确岗位职责。风险管理部门应根据国家政策,上级的金融、信贷政策和市场的变化情况,制定各部门、基层、员工的岗位职责、规章制度和风险防范要求。根据不同的业务种类和风险类别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风险防范点,使风险防范贯穿于银行每个岗位和业务品种。其次,加强部门之间协调。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要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业务拓展的关系。最后,加强业务人员的管理。要加强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管理,组织员工认真学习,切实掌握和熟悉本部门、本岗位的制度规定、操作流程及风险控制的重点,使全体员工切实掌握重点业务的风险环节、风险点、控制措施,增强自觉执行内控制度的责任感。

4.差别管理、区别对待。

其一,针对不同的地区和行业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行业管理政策不同,在信贷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由于各级银行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高低不同,应根据不同的地区和行业实行差别的信贷政策,并根据地区和行业差异采取不同的授权、授信制度来调整和防控信用风险。其二,派驻风险管理部门或官员。我国商业银行在总行集团总部应设立执行董事级别的首席风险执行官来独立的履行全面风险管理和控制职能。并且,由集团总部向全国各分支机构派驻风险管理部门或风险管理官员,接受集团总部的垂直领导、执行总部的指令,履行风险管理和监督职责。其三,风险审批部门应设在上级分行,不受同级银行机构管理如对企业客户评级授信的部门应设在一级分行以上,以免对企业贷款评级、授信和审批贷款时受同级基层行领导的行政干预,容易发生和造成贷款风险。

5.加强征信和中介机构体系建设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必备条件。目前,我国的征信体系建设虽比改革开放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一些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服务效率上都无法满足国内客户需求。因此,加强我国的信用评级、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等社会中介机构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强化对社会服务体系的监管,提升服务公信力,为我国银行和客户提供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才能为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篇十三

经过二十年的改革,我国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商业银行体系。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真正商业银行的要求,其本身还存在不少问题和风险隐患。

从几年来审计机关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审计情况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仍然较高,这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首要特征。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在剥离了1.4万亿后,不良贷款比率按五级分类口径仍较高,已超过20%(发达国家平均为2%),风险隐患较大。这些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十分复杂,而银行稀释和消化不良贷款的能力目前还比较弱。当前部分行业投资过热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一些银行对过度投资、重复建设盲目贷款,如果不切实加以解决,可能产生大量的新增不良贷款。减少新增不良资产,加大存量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化解银行风险任务艰巨。

二是资本充足率离巴塞尔协议规定(8%)还有一定差距,距国际先进银行(30%)有很大距离,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

三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低,资本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和人均利润率仍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四是金融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金融案件时有发生,有的触目惊心,而金融企业的防范机制和内部管理水平却跟不上。一些银行急于扩张业务和抢占市场份额,往往忽略风险和成本,不能正确处理业务创新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致使一些新的金融业务往往是金融犯罪分子窥视的焦点。

五是银行风险出现新转化:信贷资金被大量用于财政性支出,财政风险向银行风险转化;房地产、城市基础设施等贷款周期长、规模大、增长快,信贷的分散风险向集中风险转化;有些地方因资金链条断裂而形成房地产贷款巨大风险,抵债资产逐年增加,虚假按揭、重复抵押骗取银行贷款,信贷的即期风险向其他资产的远期风险转化。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实质是金融体制和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现代金融制度,没有真正摆脱行政机构色彩,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经营机制还没有根本转换,内部控制薄弱,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

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管理行为,是随着商业银行的产生而产生的。目前,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已成为国际化商业银行谋求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方式。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种类风险的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进行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再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其特征可概括为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全额的风险计量等。这种方法不仅是银行业务多元化后,银行机构本身产生的一种需求,也是当今国际监管机构对各大机构提出的一种要求。

中国银行业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特别是与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相比,在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度集中计划管理和行政约束为主要特征,经过多年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始取得实质性进展。

(3)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方面还有很多薄弱环节,内部控制的组织框架还处于初步建设阶段。国有商业银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和制衡目前还不够完善,内控的权威性不足,董事会还没有真正起到内部控制作用,内部控制活动实际上由经营层主导,内控优先的原则在一些业务领域没有充分体现,对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还有待提高。

(4)风险管理基础比较薄弱。风险管理人员数量较少,缺乏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独立性不够,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有些地方政府仍以不同方式对银行经营进行行政干预。

(5)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比较落后。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量化分析,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科学性不够。与国际先进银行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相比比较落后。

(6)外部监督和市场约束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外部监管仍比较薄弱,监管方式和手段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监管责任没有落实到高级管理人员和岗位责任人,许多问题暴露后才发现。信息披露还不规范、不完备,对于风险信息披露尤其不充分。市场对银行经营管理监督约束有待加强。

国际经验表明,在经济发展较快、银行贷款大幅度增加情况下,尤其要加强银行风险监控。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外部经济环境较为复杂,银行业发展还很不成熟,风险管理形势严峻。增强中国银行业的抗风险能力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重任之一。笔者认为,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要从加强外部监管、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市场监督三方面着手:

1、要实施严格的外部监管和考核。按照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到2006年我国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切实转换经营机制,提高质量和效益,尽快按国际金融通则和制度办事,建设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国有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是我国防范金融风险的重点,必须加强外部监督。监管机构之间以及中央银行与财政部门之间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协调机制,重点加强对金融企业法人、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和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管和考核。继续协助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贷款,是加强金融监管的重要工作,关键是要建立和落实信贷责任制,有效控制新增不良贷款。并要防范化解处置不良资产带来的损失和可能产生的财政风险或通货膨胀。

立健全科学的决策体系、有效的自我约束和激励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增加盈利水平,是推进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基础。商业银行目前要加强内部控制组织建设、加强内控管理文化建设、理顺业务内部控制程序,完善岗位授权机制,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

3、建立规范的、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自觉接受市场监督。在2001年的新巴塞尔资本框架中,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的作用得到了空前的强调。市场约束与最低资本金约束、外部监管共同成为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之一。市场约束要求银行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在此过程中,风险信息居于关键性地位。银行业不仅要披露最为基本的关于不良资产等方面的信息,还要描述详细的控制风险的内部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内容。银行的信息披露涉及银行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因而完善的风险信息披露需要从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经营管理部门等多个层次的分工合作。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股份制的商业银行成为市场化的主体,必需满足股东的信息披露要求。就银行自身来说,引入市场监督,同时让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赢得广泛的认可,对于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具有积极意义。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篇十四

商业银行通常运用的风险管理策略可以大致概括为风险分散、风险对冲、风险转移、风险规避和风险补偿五种策略。本文将逐一简析。

一、风险分散。

风险分散就是指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的策略性选择。“不要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句古老的投资名言形象地诠释了这个观点。

风险分散的理论依据是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他认为只要两种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不为1(即不完全正相关的两种资产),分散投资于两种资产就能够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

而对于由相互独立的多种资产组成的投资组合,只要组合中的资产个数足够多,该投资组合的非系统性风险就能够通过这种分散投资的策略完全消除。

根据多样化投资分析风险的原理,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应是全面的,而不应集中于同一业务、同一性质甚至是同一个借款人。

二、风险对冲。

风险对冲是指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underlyingasset)收益波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产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损失的一种策略性选择。

风险对冲对管理市场风险,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风险和商品风险非常有效,可以分为自我对冲和市场对冲两种情况。

三、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通过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的经济措施将而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的一种策略性选择。

风险转移分为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

四、风险规避。

在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实践中,风险规避可以通过限制某些业务的经济资本配置来实现。

例如:商业银行首先将所有业务面临的风险进行量化,然后依据董事会所确定的风险战略和风险偏好来确定经济资本分配,最终表现为授信额度和交易限额等各种限制条件。

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风险规避策略在规避风险的同时,自然也失去了在这一业务领域获得收益的机会。风险规避策略的局限性在于其是一种消极的风险管理策略,不宜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导策略。

五、风险补偿。

风险补偿是指商业银行在所从事的业务活动造成实质性损失之前,对所承担的风险进行价格补偿的策略性选择。

对于无法通过风险分散、风险对冲、风险转移、风险规避进行有效风险管理的情况,商业银行可以采取在交易价格上附加更高的风险溢价,即通过提高风险回报的方式,获得承担风险价格的补偿。

商业银行可以预先在金融资产定价中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因素,通过价格调整来获得合理的风险回报。例如,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中,对于那些信用等级较高,而且与商业银行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的优质客户,可以给予适当的利率优惠;而对于信用等级较低的客户,商业银行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调高利率。

对商业银行而言,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所承担的风险进行合理定价,如果定价过低,将使滋生所承担的风险难以获得合理的补偿;定价过高又会使自身的业务失去竞争力,陷入业务萎缩的困境。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52507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