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重点是解决学生的学习困惑,推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编写教案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这些教案的设计思路和课堂实践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小学四年级课文西门豹教案设计篇一
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节奏美。
用绘画的方式来表现美术中的节奏。
重:懂得生活中处处都有节奏美。
难:如何表现节奏美。
一、演唱导入,激发兴趣。
1、听音乐,画节奏。
同学们,金老师来放两段音乐,一起来听一听。边听可以边打拍子。
两段音乐,有何不同之处?(强烈、优美)。
对,他们的节奏不同。
如果用线条来表现这两段节奏,你认为可以怎么样画?谁来试试?
原来音乐里的节奏的强弱也可以用简单的线条来表现!
今天就让我们来画出美术里的节奏。
出示课题——美术的节奏。
二、欣赏图片,生活处处有节奏。
出示图片:
1.重复的节奏美。
你看到了什么?(方向、排列)。
这些瓦片形状一样,方向一样,给你什么感觉?(干净、整齐)——这就是美术里的重复之美。
板书:重复。
2.强弱的节奏美:
看看这幅画,你发现了什么?
深和浅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这就是美术中的强弱之美。
板书:强弱。
3.大小的节奏美。
金老师还带来了一群有趣的家伙。
这些娃娃是怎样排列的?(从大到小)。
现在呢?(从小到大)。
又怎么样了?(大小大小)。
这种大小的排列也能产生节奏的美感。
板书:大小。
4.你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中哪里也藏着节奏美呢?
(如:下雨天的雨伞、夏天带的遮阳帽、窗外教学楼青白相间的墙砖,教室里一块块的井然有序排列的墙板。)。
作品欣赏,感悟新知。
1.金老师这儿也藏着节奏美。(请小助手)。
你能从伞上找到重复、强弱、大小吗?
(一朵一朵的花依次间隔有序排列——重复之美)。
(大的图案下面用小花纹进行装饰,大小大小大小——大小跟强弱的节奏美)。
2.想知道金老师是怎样设计的吗?(拿出展示纸)。
(1)首先我设计了一个单独的图样,
(2)然后将它向两边延续。
(3)形成了一个连续的纹样,称它为——二方连续图案。
板书:二方连续图案。
板书:四方连续图案(贴在画板上)。
这两种排列图案的方法都给我们展现节奏的美感。
四、教师示范,学生创作。
接下来看看金老师怎么画出一个漂亮的盘子。
首先:用方格形成重复。
然后:在方格中画上大小不同的点。
再用重复画上花瓣。
边上涂色形成强弱。
这样一个美观又实用的向日葵盘子就完成了~。
问:我们也来设计一个自己的纸盘,可以画些什么呢?小组讨论一下(30m)。
——师巡视指导——。
六、走秀展示,学生互评。
七、教师总结,内容拓展。
“生活中的节奏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其实在我们的生活里除了有秩序的节奏外,还有许许多多没有秩序的节奏美~让我们用发现美的眼睛找到它们吧。
小学四年级课文西门豹教案设计篇二
1、我的糖葫芦糖蘸的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这里的“万年牢”是指父亲所做的糖葫芦工艺高、质量好,体现在蘸的糖均匀,还不怕冷、热、潮。这样的产品靠的是实在和诚信,必定会成为经久不衰的产品,因此称它为“万年牢”。
2、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这句话中的“万年牢”是指好的产品会受到顾客信赖,赢得众多的回头客,生意会越来越兴旺。
3、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个可靠的人。
从产品、生意的万年牢引申到做人的道德准则上来。一个具有诚实可靠品质的人也是万年牢。这三处“万年牢”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
段落结构。
全文可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父亲做的糖葫芦在天津很有名。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父亲自己经营做糖葫芦选用的材料,讲究制作的工艺,手艺高超,保证质量。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父亲的手艺出了名,受雇于老板后因不满意老偷工减料、弄虚作假而辞掉工作。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父亲的好品格教育了下一代。
小学四年级课文西门豹教案设计篇三
《观潮》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读为本,紧抓“奇”进行教学,初读感知奇,品味探究“奇”,美读感悟“奇”。
【学情简介】。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知识面不宽,对文中所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很难想象出画面,教师必须指导感情朗读并借助电教媒体等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3、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及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方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我将远程教育资源:图片、影像等有机地融合到多媒体课件中,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寓情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动态、形象的影视文件,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为学生自读、自悟文章内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了上好这一堂课,我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查找了和课文有关的图片和录象资料,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以便对大潮有初步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大家去看过吗?(没有)很遗憾老师也没能亲眼所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壮观的景象。
二、出示课题,探究“奇”意:
1、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1课观潮,(师相机板书课题)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通过预习学生自然就可以回答出:钱塘江大潮)。
2、师介绍: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我们可爱的家乡——秦皇岛有好几千里。如果说秦皇岛的北戴河风景区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师板书:天下奇观)。
(给学生独立思考空间,之后可以提醒学生借助字典解决。)。
4、多指名回答后明确:“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进一步引导说出“天下奇观”的涵义,即:天底下或世界上奇异的景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奇”:
2、老师发现大家都有些迫不及待了,那就赶快打开课文读一读吧!
阅读提示:
a、把字音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b、认真的读课文,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刚才教室里可真是书生琅琅,大家读得都那么认真又那么好,现在谁愿意展示一下你自己,我们开火车读一读,注意一定要认真听哦,老师随时会有可能叫到你!
3、开火车读课文,教师利用这个过程纠正学生读不准的字音。
4、刚才看到大家火车开得那么好,老师真为你们骄傲!现在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5、指名回答后明确: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四、精读课文,品味探究“奇”:
1、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你认为“天下奇观”到底奇在哪里呢?边默读课文边用——画出你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的词句。读一读这些词句,说一说体会。
小学四年级课文西门豹教案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火种、敬佩、违抗、驱赶”等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气急败坏、驱寒取暖”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3、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4、学习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阅读有关古希腊神话,对普罗米修斯和人间为什么没有火种有大致了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阅读了许多中国神话故事,比如《女娲补天》、《猎人海里布》等。但你们知道吗?古希腊也流传着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你能说说自己看过的古希腊神话故事吗?(生介绍,师可以适机梳理各位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正义之神——普罗米修斯。对这个神,你们有所了解吗?(生根据收集的资料做简要的介绍: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提坦神,他创造了人,同时仿造音神,终于使人类发出声来,而且教给人类知识和技术方法。)。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注意正音:“恕”是翘舌音。
3、在读文中,有没有艰涩的词或长句子不好读的,提出来当堂解决。(生提出,可采用学生互助的方式解决)。
多音字:肝脏()。
“普罗米修斯、赫拉克勒斯”人名连读,引导生多练习。
4、默读课文,看看有没有不懂的词语,在文中标注出来。
5、生提不懂的词语,可采用师启发或众生帮助的形式解决。(以下两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理解)。
气急败坏: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本文指宙斯十分恼怒。
惩罚:严厉地处罚。本文中指宙斯对普罗米修斯采取了一些残忍的手段。
三、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讲述了普罗米修斯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答,注意引导学生说得简要一些,“抓主去次”。(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了火种。)。
3、然后呢?这部分注意引导学生:普罗米修斯所受到的折磨不用一一说出来,可概括为:宙斯知道后,用残忍的手段严厉地惩罚了普罗米修斯。
4、最后呢?(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
5、把这三部分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生自己先练习一下,再指名生说。)。
四、分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引导学生鉴赏。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众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指名答)。
二、学习课文。
1、对于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诸神,我们以前了解得不多。读了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我们接触到了几个神:普罗米修斯、众神领袖宙斯、火神、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不知道这几位神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结合课文有关词句谈一谈吗?(先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2、关于“普罗米修斯”:
(1)普罗米修斯很勇敢,他是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去拿取火种。(有感情地读读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指名读,生评,师注意引导学生谈感受:这一句要读出普罗米修斯盗火的决心。因为从一开始,他就已经看到了盗火的后果———冒生命危险,但他还是毅然决定去为人类盗火。)。
(2)普罗米修斯是个真正的英雄,他很有正义感,认为是对的事,就义无返顾地去做,不怕受到宙斯的惩罚。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读出普罗米修斯的坚定和无畏。(自读、竞读、齐读)。
(3)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勇敢的神,任凭宙斯用残忍的手段折磨他,他也不屈服。
宙斯用了哪些残忍的手段?(指名说)。
(多媒体播放图片)师: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高加索山,到现在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他独自被锁在这里,既不能动,也不能睡,不光日夜经受风吹雨淋,凶恶的鹫鹰还每天剖开他的肚子,啄食他的肝脏,他要忍受撕心裂肺的痛苦。结合你的理解,再读读6、7、8自然段。
忍受这样的痛苦,普罗米修斯也没有屈服,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普罗米修斯还是一个善良的神,当他看到人类吃生东西,在无边的黑夜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长夜,他很同情人类,就决定为人类盗取火种。
(5)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值得敬佩的神,他的行为让执行惩罚的火神都敬佩。
3、对别的神,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宙斯:冷酷无情,看到人类受苦一点也不同情。而且,他还很残忍,就因为拿了一颗火星给人类,他就用那么残忍的手段折磨普罗米修斯。
宙斯作文众神的领袖,太霸道了,他很可怕,几乎没人敢违抗他的命令,一旦违抗,他就会给以最严厉的惩罚。
火神:是一位有正义感的神,他对普罗米修斯的行为很佩服,并且他想救普罗米修斯。(指导读第三自然段)但是,他也很软弱,尽管他知道普罗米修斯没有错,却不敢违抗宙斯的命令。
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力气很大,还很有正义感。
4、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不错,我想,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之所以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大概是他为正义而战,不屈服权势的原因吧。在人们心中,他是真正的英雄!
三、充实所概括的主要内容。
(出示上节课概括的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能更准确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理解完了课文的基础上,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上节课所概括的主要内容,你可以怎样适当地添加一些词语,体现普罗米修斯的无畏、为人类献身的精神。(生试着添加,师作引导)。
添加后的主要内容: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为人类盗取了火种,宙斯发现后,用残忍的手段严厉地惩罚了普罗米修斯,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
四、课外拓展。
1、在我们的课文中,除了普罗米修斯,还有一位正义之神——赫拉克勒斯,他也有一番不平凡的经历呢!有同学知道关于他的故事吗?(如生收集到了可由生介绍,师注意提醒学生讲故事的技巧)。
2、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神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课后的“资料袋”。(了解众神,激发学生阅读古希腊神话故事的兴趣)。
小学四年级课文西门豹教案设计篇五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童真童趣。
3.通过自读自悟,读懂课文内容。
4,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图片和放风筝的情景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2,准备一只风筝。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出示课件:高鼎的《村居》,学生齐读。这首诗中有一样非常好玩的东西是什么?
2,没错,纸鸢就是风筝。出示课件资料袋,介绍风筝。
3,同学们,你们谁放过风筝,那位同学来谈谈放风筝的情景及心情。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风筝》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古诗《村居》引入课文,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既有知识,又自然引入到新授课文,一举两得。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在有的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形式多样,或文字介绍,或图片介绍,目的是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显然,“资料袋”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可小觑。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轻视,甚至忽略了“资料袋”,致使“资料袋”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其实我们可以通过资料袋让孩子学会在较短时间内提取与文本相关的重要信息,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
二,复习巩固。
(一)生字词的复习。
1,课件出示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指名学生读,其余学生评价。
2,学生齐读。
3,将生字词上面的词语去掉,再让学生读。
课文内容的复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谁来说一说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几件事?课件出示填空题让学生填,并伺机板书。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也写在上面”……。
设计意图:要求明确,学生就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经常得到这样的训练,有助于提升记忆和总结能力。
三,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风筝做好了,此时孩子们最想干什么?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的画面。
2,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
3,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是写放风筝的呢?请同学们自由的读一读,感受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并且找一找哪些句子、词语反映了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心情。
4,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重点句: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话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奔跑”
风筝越飞越高,他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
风筝越飞越高,他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
(1)请你们带着这越来越浓的快乐,读读这句话,你读出孩子们的快乐了吗?
(2)同学们注意“翩翩飞舞”这个词,左边一个“扁”字,右边一个“羽”字,同学们想象一下,又扁又轻的羽毛飞起来是什么样的?你们通常用翩翩飞舞这个词来形容什么?(蝴蝶、孔雀……)。
(3)在作者眼中,那只什么也不像的风筝就像你们眼中的色彩斑斓的蝴蝶一样翩翩起舞,请你再来读一读,感受风筝的飘逸和作者的情怀。
5,是啊,风筝飞得高高的,那是最快乐的事了!请大家找一找这群快乐的孩子是怎样放风筝的?哪些词语体现了放风筝时的动作?课件出示填空,指名学生回答。
找两位同学谈一谈他们放风筝时的动作,并且请同学上讲台拿着事先准备好的风筝演示一遍。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品读及表演,体会放风筝时孩子们的动作和心情,比单纯的说教好得多。
6,孩子们放风筝的时候有没有人看到呢?课件出示:
“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1)他们究竟是带着怎样地语气或表情说的呢?你能想像得到吗?(惊奇、羡慕)。
(2)惊奇、羡慕,村里人在羡慕什么呢?仅仅是因为我们把风筝放得高吗?你能否尝试着去理解一下它背后的意思。
(3)是呀,村里人羡慕孩子们拥有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拥有着那个年龄段独有的天真和快乐,这怎能不让人羡慕呢?请你带着这份孩子们的快乐和村里人的羡慕再来读读这一句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插入放风筝的图片,可以激发起学生们曾经放风筝的生活体验,从而让学生们的情感与课文中的小伙伴们产生共鸣,真切地感受到放风筝带给伙伴的快乐。
四,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正当我们欢呼雀跃时,忽然来了一阵风,线断了,风筝怎么样了?
2,风筝不见了,孩子们是怎样的心情呢?你是从哪句话中体会到的?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1)我们一起读读,读过之后,你体会到了他们怎样的心情?(很着急,很伤心)。
(2)那你们是从哪几个词语中感受到的?(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大惊失色”是什么意思?(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千呼万唤”是什么意思?(呼唤很多次)。
3,同学们,不过就是一只风筝不见了,孩子们为什么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呢?(结合上节课学的知识想一想,风筝上有什么?)。
预设:(1)因为这只风筝是我们精心做的,
(2)风筝上有我们的名字。
(3)风筝上寄托着我们的憧憬和希望。
(4)这只风筝是我们的“幸福鸟”。
4,是的,它是我们的“幸福鸟”啊,它飞走了,就意味着我们的幸福也(飞走了),所以,我们刚才还洋溢在脸上的笑容,一下子(没有了),欢呼声也(没有了),什么也没有了,剩下的只有(着急,伤心)。
谁能读出孩子们的这份着急和伤心。
5,看着风筝越飞越远,越来越小,我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我们千呼万唤,那我们会呼唤些什么呢?(风筝,快回来。风筝,别走!……)。
设计意图:孩子在通过对重点句的研读过程中深深感悟到了风筝给作者带来的快乐,羡慕之情油然而生。孩子们在朗读中中获得精神与语言的同构。孩子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悟,建构着心目中的美丽风筝。此时此刻,孩子们完全走进了文本,完全融入了课堂,他们在学习,更是在放飞着最美丽最圣洁的风筝——这风筝,是属于每个孩子自己的。
五,品读体会,升华情感。
1,依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1),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话,你读明白了什么?(孩子们很伤心,难过)。
这段话中还有那个词也表现了我们很伤心?(垂头丧气),那垂头丧气是什么意思?(耷拉着脑袋,神情沮丧)。
谁能读出孩子们的沮丧和难过?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一遍遍品读,可以对学生读书情况加以鼓励评价,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升华感情。
(2),风筝不见了,难道他们仅仅只是哭,只是垂头丧气地坐着吗?
“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这说明了什么?
(孩子们很着急,想要急切地找到风筝)。
(3),是啊,精心做的风筝不见了,我们能不伤心吗?所以——我们到处寻找;。
我们的“幸福鸟”飞走了,我们能不着急吗?所以——我们到处寻找。
2,我们边哭变找,穿过田野,走过小桥,找遍了各个角落,还是不见风筝的踪影,最后看到了什么?看到水磨坊之后,孩子们怎么说的?这说明了我们的孩子们对于寻找风筝怀着一种怎样的决心?(不会放弃)。
预设:风筝上寄托着我们的快乐,憧憬和希望;。
风筝上有写着我们的名字,有着我们的希望;。
风筝是我们精心做的,是我们的“幸福鸟“。
4,是的,对于孩子们来说,风筝就是快乐就是希望就是憧憬,所以孩子们在课文的最后一起想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幸福鸟”。请同学们齐声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
六,作者介绍:
这么美丽的风筝是谁做的呢?同学们知道本课的作者是谁吗?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介绍作者,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
七,课堂练习:
小小的一只风筝牵动着孩子们的心,不管是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孩子们的心情也随之波动,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笔和练习本写一写描写心情的词语。写好之后,相互可以交流一下。
指名学生读一读各自写的内容。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平时积累,训练学生的思维。
八,拓展升华:
同学们,不光是高鼎,贾平凹写过风筝,还有很多的艺术作品都是跟风筝有关的,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首歌,歌名叫做《三月三》,我觉得这首歌的歌词与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这篇课文的内容非常接近,现在请大家来欣赏一下。课件播放歌曲《三月三》。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写的是孩子们秋天放风筝的情景,而《三月三》是一首描写回忆童年放风筝的歌曲。通过歌曲播放,可以开阔眼界,让孩子们初步感知艺术不同的表达形式。
九,作业(课件出示):
后来,孩子们找到风筝没有,课文没有写出来,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接着写下去。
设计意图:这是一次拓展训练。这种有意识的写作训练,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及书面表达力。
十,总结:
同学们,学习了课文,大家一定也像课文里的孩子们一样喜欢风筝吧。让我们每个人都怀着一颗美好的心,一颗憧憬的心,在风筝身上放飞我们的希望和理想吧!
板书设计:
16.风筝。
做风筝快活放风筝快活。
找风筝伤心。
小学四年级课文西门豹教案设计篇六
1、初步学会抓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25个词语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闹”的在文中三个句子中的意思。
3、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迹,知道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敢于破除迷信,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初步学会抓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理解西门豹将计就计惩治首恶,破除迷信。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同学们,距今00多年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地主官名叫西门豹(板书,并学习生字“豹”),虽然他官职很小,却一直被人称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通过课文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引疑。
1、听课文录音,
思考:课文写了西门豹在什么地方为当地百姓做了哪些好事?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再读课文。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三、学习“单元提示”,指导分段。
1、学习“单元提示”,明确抓重点段分段的步骤,方法。
2、再读课文,根据刚才的问题,找出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四、研读课文第一段。
(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
2、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1)巫婆官绅给河伯娶媳妇。
(2)年年闹旱灾(板书)随机解释“闹”在三个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3、共同讨论,写调查报告。
4、交流。
五、练习拓展:
修改调查报告。
一、复习检查:
二、研读第二、三段。
2、但西门豹采取了什么办法?他的办法巧妙在哪里?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从西门豹的言行中去研究。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适当引导,重点研读三个重点句,品析词句,边读边体会西门豹的将计就计。
(1)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2)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那个人投进漳河。
(3)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
4、想象说话:漳河边上的百姓看了事情的以过会怎么说?
5、西门豹还为百姓做了什么事?
三、总结,领悟人物品质:
现在谁来说说00多年前的西门豹为什么到现在还被人称颂?
小学四年级课文西门豹教案设计篇七
1、欣赏一组梅花图。(出示课件)。
2、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来赞美梅花。(生自由说)。
3、出示一组赞美梅花的词语让学生诵读。
4、介绍诗人,揭示诗题:
5、看着这幅画,想想诗的题目“墨梅”是什么意思?水墨画的梅花。
过渡语:这幅梅花图与我们先前看到的梅花有什么不同呢?(生答师板:艳丽、淡雅)王冕为什么会喜欢这种淡雅而不艳丽的梅花呢?相信大家学完这首诗就会明白啦!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梅花、赞美梅花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语言积累,自然地引出诗人,揭示课题,并结合出示的墨梅图解题、质疑,水到渠成地进入新课的学习。这样的开头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起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
教学板块二:自读古诗,自主质疑。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质疑(出示要求)。
(1)用“/”划出古诗的停顿,按照停顿将诗读正确,读流利;。
(2)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用“?”标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学有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质疑能力。)。
教学板块三:汇报交流,读懂诗意。
1、汇报交流,指导诵读。
(1)请生划节奏并诵读,再让全班听课文的范读、指名读、齐读,然后让学生变换多种方式读,如:竖排读,去掉标点读(告知古人写诗读诗是从右往左开始的,是没有标点的)。
(2)有时我们可以根据个人感悟来进行个性化的诵读,读诗也是一样的,要读出我们自己的味道。如果我想要表现王冕很自豪地说这棵梅花树是他家的,就可以重读哪个词语的读音(示范)想要表现每一朵花就要重读哪个词语(指名读)(让学生自由练读处理重音)再指名2个读。
(3)这样你会填空式地读,据诗意选择诗句读。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达到熟读成诵这一目的,并渗透对诗意的理解,从而完成教学目标1)。
过渡语:啊,真了不起!大家都会背诵啦!
2、设问质疑,引导理解。
现在,老师还想考考大家,看大家是否真正明白了这首诗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请仔细听题:(1)、谁知道王冕画的这株梅花生长在哪里?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看课文,圈画理解词语“吾家、洗砚池”,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出示课件)介绍“洗砚池”,这洗砚池明明是王羲之家的,王冕为什么说“吾家洗砚池”?(因为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感到很自豪想说八百年前和王羲之是一家,所以他说“吾家洗砚池”,同时王冕也是想说他要像王羲之学习)(出示课件)你知道砚是什么样子的?(出示课件)有什么作用?(写毛笔字磨墨用的文具,多数用石做成,)请看:这是不同形状的砚,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的“四大名砚”。“砚”是这首诗的一个生字,你们看,这是“砚”字不同字体的写法,它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字。(出示课件)教学观察示范写“砚”,再练习正确书写。
(2)、谁能告诉老师王冕画的梅花树上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看课文,重点圈划词语“淡墨痕”)板书:淡墨(3)、王冕为什么只用淡淡的墨痕来画梅花呢?板书:清气(看课文,重点圈划理解词语“清气、满、乾坤”,为什么这儿的“流”字不用“留”?(书写)。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设问学生回答的形式,检测学生自主解疑的效果,完成教学目标2)。
老师小结:古人以诗言志,大家看在这首诗中王冕在哪里表明了自己的志向?诗的前两行是写什么?(是直接描写梅花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设问学生回答的形式,让学生明白诗的整体结构,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教学板块四:阅读拓展,感悟诗情。
过渡语:王冕为什么说“不用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是表明诗人的志向呢?想要言什么志?请听老师讲几则有关他的小故事,相信你就会明白诗人的心思啦!师讲故事,提要求:让学生认真倾听并思考以下问题: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冕?(生自由答)。
“不用人夸好颜色”表达什么样的志向?“只流清气满乾坤”表达什么样的志向?(生答后师板书:淡泊名利、洁身自好)(指着板书小结:王冕借墨梅的“淡墨”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清气”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4、老师小结:王冕曾说: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他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品格就是作者的人品。王冕借墨梅的品格来抒发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讲故事让学生思考和交流,让学生自主地感悟诗人的品质,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借梅自喻,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完成教学目标3和4的教学)。
教学板块五:拓展延伸,总结升华(10)。
1、学生与同学进行分享交流。
2、指名学生分享课前收集的有关梅花的诗词。
师小结:下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研究一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看看赞美了梅花的什么品格?作者想借梅花来表明自己的的什么志向?今天的作业是:(教师出示课件)。
1.作业:自己动手画一画梅花,把它做成书签,题上你喜欢的一首梅花诗,把它自己的好朋友!
2.将有关梅花的词语和诗词收集起来,办一期以“梅花”为主题的手抄报。
3、老师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读了有关梅花的诗词,重点学习了王冕的题画诗――《墨梅》,知道诗人王冕画梅吟诗,不仅仅因为他――喜爱梅花,更重要的是,他想借梅花表达自己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像王冕一样借“松、竹、梅”岁寒三友,来表达高洁的志向;借“泥土”来抒发自己谦逊的情怀;借“蜡烛”来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也可以学习梅花,像梅花一样——洁身自好!像墨梅一样——只流清气满乾坤!
最后老师想将歌曲《红梅赞》送给大家,衷心地希望大家像红梅一样坚强不屈,像红梅一样放光彩!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并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厚我们的语文课堂,将语文学习向课外延伸,完成教学目标5的教学)。
板书设计:
题画诗。
墨梅淡墨清气托物。
王冕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言志。
小学四年级课文西门豹教案设计篇八
1、初步学会抓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25个词语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闹”的在文中三个句子中的意思。
3、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迹,知道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敢于破除迷信,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初步学会抓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理解西门豹将计就计惩治首恶,破除迷信。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同学们,距今00多年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地主官名叫西门豹(板书,并学习生字“豹”),虽然他官职很小,却一直被人称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通过课文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引疑。
1、听课文录音,
思考:课文写了西门豹在什么地方为当地百姓做了哪些好事?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再读课文。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三、学习“单元提示”,指导分段。
1、学习“单元提示”,明确抓重点段分段的步骤,方法。
2、再读课文,根据刚才的问题,找出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四、研读课文第一段。
(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
2、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1)巫婆官绅给河伯娶媳妇。
(2)年年闹旱灾(板书)随机解释“闹”在三个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3、共同讨论,写调查报告。
4、交流。
五、练习拓展:
修改调查报告。
一、复习检查:
二、研读第二、三段。
2、但西门豹采取了什么办法?他的办法巧妙在哪里?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从西门豹的言行中去研究。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适当引导,重点研读三个重点句,品析词句,边读边体会西门豹的将计就计。
(1)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2)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那个人投进漳河。
(3)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
4、想象说话:漳河边上的百姓看了事情的以过会怎么说?
5、西门豹还为百姓做了什么事?
三、总结,领悟人物品质:
现在谁来说说00多年前的西门豹为什么到现在还被人称颂?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3篇《小学四年级语文《西门豹》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小学四年级课文西门豹教案设计篇九
1、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培养学生造型表现力及构图能力。
3、培养学生动力操作能力。
引导学生想象、构思、创作。
取材新颖、独特,构图完美,造型生动。
1课时。
1、导入:同学们是否到游乐场玩过?你们都玩了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
师导出课题:梦幻之国。
2、激发想象:同学们你们大胆发挥想象自己设计出有趣、新颖的游乐设施,我们比一比谁相象出的设施最棒。
3、欣赏:引导学生欣赏优秀作品。
先让学生自己欣赏作品,再请个别学生说出对作品的理解,最后老师从作品的构思、构图、色彩、技法上进行补充和讲解。
4、归纳作画步骤:
a、思取材b、构图c、确定表现技法d、完成作品。
用绘画等形式表现儿童游乐园的场面。
巡回指导,协助创作上的困难。
展示作品,并点评。
师总结本堂课学生学习及掌握知识的情况,鼓励学生不断努力提高。
小学四年级课文西门豹教案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祖母心地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3.学习结合关键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会认“莲”等7个生字,会写“玄”等9个生字,掌握“胳膊肘”等词语。
教学重点:体会祖母心地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学会结合关键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让学生欣赏荷池美景,并让学生赞美荷花荷叶。
2.提示课题,解释莲、荷、藕。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学习生字词的读音,重点学习“疮”字读音。
三、再读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提出问题。
四、学文探究。
(一)理解感悟描写祖母爱荷叶的句段中险)以立振县帝与土学中区零的面旅方请聘。
1.学生自由读2~4自然段,画出描写祖母爱荷叶的句子。
2.感悟描写祖母爱荷叶的句子。
指名让学生读出自己画到的句子。在2~4自然段中有多个句子描写祖母爱荷,课堂上根据学生所读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并指导朗读。
(二)理解感悟描写祖母送荷叶的句段。
1.学生自由读5~7自然段,思考:祖母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2.理解、体会重点句子。
(1)指名读句子。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子,体会祖母心地善良,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知和省商租。
(3)指导朗读。
五、总结全文低不见手正斌婷人六、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认读)。
二、学生读课文,并重点朗读描写祖母爱荷叶、送荷叶的句子。
三、结合本课内容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指导。
四、指导学生写生字。
板书设计:。
莲叶青青。
爱荷叶:种守赏心地善良。
送荷叶:吸剪说关爱他人。
小学四年级课文西门豹教案设计篇十一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赏析。
《子夜吴歌》诗题又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这里所选是第四首。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时歌》,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此体原为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诗人的独造,而用以写思念征夫的情绪更具有时代之新意。
《子夜吴歌·冬歌》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时间是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性。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诗人有所取舍,只写抽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既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加强情节的生动性。天气的严寒,使手指也不灵巧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然而,她从自己的冷想到“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边的更冷。因此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然而随即又情急起来,她想: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包含极度的深情与牵挂。《子夜吴歌》中的第三首《秋歌》是正面归结到怀思良人之意,而《冬歌》却纯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势突兀,结句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如果说《秋歌》是以间接方式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则通过个体形象以表现出一类人——思妇形象。其语言的明转天然,形象的鲜明集中,音调的清越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于民歌,真是“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诗薮·内编》卷二)的佳作。
作者简介。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小学四年级课文西门豹教案设计篇十二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8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22人。基本上的学生有良好的语文课堂习惯,认真听讲,积极发言,按时完成作业,喜爱阅读等习惯,学习目的性明确。20%左右的学生特别喜爱阅读,书写端正漂亮,兴趣爱好广泛;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存在得过且过,屡屡作业拖拉的现象。因此,本学期的重点任务在于全面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组编排。全册共分8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其中第三组(中外童话)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使这两组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3—5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
每个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4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分别在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两个“宽带网”安排在第五组和第八组,引导搜集、了解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和科技成就方面的资料;两个“展示台”安排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第三组和第七组,为学生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提供舞台。
本册要求认识200字,会写200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列在课后的方格里。教材后面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每组课文后有“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中列的是本组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记记”中列的是由要求认识的字组成的词语,略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也列在“读读记记”中。
三、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二)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分组编写,确定专题的思路比前几册有所拓宽,除了思想内容方面的专题外,“中外童话”是从文体角度定的专题,“作家笔下的动物”则是侧重体会文章的表达形式。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思想,在按专题编写教材时,注意了加强整合,每组的课文都围绕专题编选,从导语到语文园地的各项内容也都围绕专题来安排。而且,围绕专题安排的各项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前后有联系,有照应,做到环环相扣。这样,就使整组教材以至整册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本册教材,在编写时既考虑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考虑有利于学生的学,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这一特点在教材里有多种呈现方式:一是在课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后,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二是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中,安排了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三是在每组课文后面安排了学生对本组所学字词进行自查自测的“词语盘点”;四是“语文园地”中设置了“我的发现”“展示台”“宽带网”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栏目。
四年级上册的“我的发现”,在“发现”的范围上有所扩展,安排了4个关于读写方法和习惯方面的发现,分别是:读文章时要想象画面,边读边想提出问题,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表达清楚。“我的发现”栏目的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吐泡泡形式改为小林、小东两个孩子的对话。这两个孩子,可以理解为学生自己和他的一个学习伙伴。教材中,他们的对话一般只是提起某个话题,开了个头,为同学们交流某一方面的发现留有较大的余地。
(四)加强开放性,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应该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本着这样的思想,教材的编写加强了开放性,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主要表现:一是注意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二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练习写作;三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外阅读,重点推荐了《格林童话》和《爱的教育》,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四是通过综合性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听说读写各项语文学习活动的综合,课内外语文学习的紧密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四、教学措施及建议。
上述四个方面的特点,是教材各个部分的共同特点。由于每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在编排上还有些不同的特点。
(一)识字、写字教材与教学。
四年级上册的识字都是随课文安排。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安排了要求认识的字。学生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而且课文中的生字都有注音,所以完成认字的任务主要靠学生自学自查,教师可在学生自学自查的基础上作适当检查,并对少数不容易读准或容易混淆的字作适当指导。所附选读课文中的生字均未注音,为的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独立识字能力,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查字典解决。
要求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进行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把写字的任务妥善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内学生要有比较从容的写字时间,不要把写字的作业都留到课外。教师要对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作具体指导,使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对于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已经会写的字构成的新词,也可让学生找一找,抄一抄,不断丰富词语的积累,还可采用听写词语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掌握的情况。
四年级上册,仍然单独编写钢笔字和毛笔字教材,要凭借这些教材,加强对学生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指导。
(二)阅读教材与教学。
四年级上册的阅读教材,除安排识字和写字任务外,还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的引导:练习朗读和默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积累语言;向课外扩展延伸。
1.练习朗读和默读。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教材中许多课文提出了朗读的具体要求,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的实践,逐步提高朗读的水平。
默读的练习也是四年级上册阅读教学的重点。要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学会默读。教材中有多篇略读课文明确要求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默读的要求,但是许多练习必须在认真默读的基础上完成。默读能力的提高有个训练的过程,要求学生默读应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使学生能切实地默读课文,并按要求认真思考,默读以后要注意检查效果,决不能匆匆忙忙,使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
2.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四年级上册教材,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理解内容的主要方法有: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理清文章的条理,再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等。引导体会感情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入境入情地读书,然后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
无论是理解内容,还是体会感情,都应注意学生的自主阅读。重要的不是让学生得到一个现成的结论,而是让每个学生都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都能通过独立阅读,把课文读懂,并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再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讨论交流,互相启发、补充,加深理解与感受。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能用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去限制学生。事实上,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是会有所不同的。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的独特体验,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都应加以肯定。当然,如果学生的讨论交流偏离了对课文的理解,纠缠于无关紧要的枝节问题,或者学生的感受明显与课文的思想内容不符,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这是学生能够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也是最能体现教师引导的地方。
3.领悟表达的方法。
通过阅读,既要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又要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四年级上册教材的编写体现了这样的思想。教材中对领悟表达的引导,涉及到诸多方面:一是领悟遣词造句的准确;二是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三是体会文章条理清楚的表达方法;四是体会选材的别具一格。教材中还特别安排了侧重学习表达的“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组,读了《白鹅》和《白公鹅》,我们会觉得两位作家笔下的白鹅,特点是那样相同,形象都栩栩如生,但表达方法和语言风格又迥然不同;老舍的《猫》和《母鸡》,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但写法完全不一样,通过对比阅读,学生会受到很多启发。
对于表达方法的领悟,教材中都采用了启发式,有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比较发现,有的是先举一两个例子,再让学生找出类似的例子来读读,体会体会。教师教学时要注意这个特点,一定要让每个学生经历这样的领悟过程。
4.积累语言。
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熟记在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下。
教材中引导积累语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背诵,二是抄写。18篇精读课文中,有10篇提出了背诵的要求,其中有的是指定背诵的部分,有的则是由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18篇精读课文中,有10篇提出了抄写的要求,一般是让学生找出写得好的语句,多读读,体会体会,再抄下来。
对于教材中安排的这些背诵、抄写的练习,应该通过交流、检查,使之落实,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教材中比较多地采用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自己感兴趣的语句的形式,其用意很明确,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培养兴趣,使之逐步形成习惯。
5.向课外扩展延伸。
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也为了丰富和深化学习的内容与收获,教材在扩展延伸方面也作了适当引导。从具体课文的实际出发,有的引导课外阅读、搜集资料,有的引向课外进行观察,有的安排了读写结合的小练笔,还有的引导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进行思考。
以上五个方面,体现了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这是从整册教材来讲的,具体到某一篇课文,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所侧重。教师可参照教材中的安排,因文而异,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和安排教学过程,使精读课文的教学既把握住重点,又教出每课的特色。
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要求不同,一般只要求读后能粗知文章大意。指导略读课文的学习,可以先让学生按照阅读提示,自己认真读课文,然后适当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对内容的大致理解和读后的感受,有兴趣的地方还可以再读读,特别感兴趣的也可以背背。在词句的学习上不必多作要求。
(三)口语交际教材与教学。
口语交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要在听与说的双向互动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四年级上册教材注意突出口语交际的这个特点,而且安排了多种形式的双向互动,有的以交流为主,如,交流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自己喜欢的动物,自己的奇思妙想;有的以讨论为主,如,讨论如何保护文物;有的要模拟生活情境练习交际,如,感谢和安慰;有的带有比赛游戏性质,如,看图比眼力;还有的是讲故事,演短剧,如,第三组的讲童话,演童话,第七组的讲成长的故事,演成长的故事。
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要充分体现听和说的双向互动这一特点,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实际采用不同的互动方式,上出特色。如,进行以交流为主的口语交际,首先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讲的内容讲清楚;还要设法在双向互动中使交流逐步深入。再如感谢和安慰,这次口语交际,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或引导学生回忆,再现生活中的情境。如果能捕捉学校或班上发生的具体的相关实例引入教学,面对面地感谢、安慰,或模拟情境表示感谢、进行安慰,效果可能更好。
“成长的故事”那一组的口语交际,提供了几种选择,除了讲成长故事,演成长故事外,还有交流读了《乌塔》以后想到了什么和讨论王虹来信中提出的问题。对此,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师生共同商量,选定一个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一种是自由组合,分别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讨论,然后再全班汇报、评议。
(四)习作教材与教学。
四年级上册教材与三年级一样,对习作作了两条线的安排。一是在每组的“语文园地”中安排一次习作,全册安排八次。这八次习作,有四次与口语交际合并安排。二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了四次小练笔。
“语文园地”中安排的习作,有以下四个特点。
1.在习作的类型上,兼顾了写实和写想象。
教材中安排的写一处自然景观、写观察中的发现、写自己喜欢的动物、写导游词、写成长故事,都是练习写实;写童话、看图作文、写奇思妙想,都是练习写想象。
对于写实的习作,要强调如实表达,就是要写真实的人、真实的事,反映真实的生活,不能造假,不能瞎编。这样,既能切实提高学生把握事物特点的能力和记实的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和良好的文风。
对于写想象的习作,则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四年级的孩子受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想象不一定合理,所以在这方面的要求不能过高。学生只要敢于想象,并能把自己想象的事物写下来就行。
2.注意激发兴趣,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
教材中的习作都不搞命题作文,每次习作都只是提出一个范围,而且所提的范围很宽泛,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给学生比较大的自由。特别是安排综合性学习的两组,提供了多种选择,而且有的可以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有的则可以先写再说。这样安排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都能写自己想写的内容,能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写,为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创造条件。
3.重视习作以后的交流和展示。
课程标准在中年级的习作要求里专门提了这样一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四年级上册教材,采用多种形式引导习作后的交流和展示。例如,“语文园地七”的展示台中:“这是我给王虹写的回信,我给大家读一读。”“语文园地二”的习作提示,让写同一种动物的同学在一起交流。再如,“语文园地五”练习写导游词,“写好以后,可以根据所写的导游词,模拟导游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使学生从交流和展示中获得习作的快乐,逐步提高习作的能力。
4.注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修改的能力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是对自己的习作负责任的态度。所以,我们编写的中年级习作教材,体现了这样一个思想,就是:修改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同时起步,修改的习惯在习作开始之日起就加以培养。在四年级上册教材中,对修改自己的习作继续作了引导。
(五)综合性学习教材与教学。
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学生的主体性。教材注意体现这个特点,同时考虑到孩子还小,独立活动的能力有个培养锻炼的过程,教材的编写体现了既放手,又适当辅导的思想。教材中对综合性学习引导的具体步骤是:先在该组的导语中点出,再在第一篇课文的后面作具体的布置,最后在语文园地中进行交流展示。与三年级的教材相比,去掉了“综合性学习提示”这一步。这体现了逐步放手的思想。
习作、展示台,都是展示交流的形式。展示台中提到的只是举出几个例子,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一定还会有更多的创造,例如,“成长的故事”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学生可能还会有采访的录音,拍的照片等。教师要提供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
小学四年级课文西门豹教案设计篇十三
经典诗文的诵读,是引领孩子进入文化长河,陶冶情操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近年来语文教学探索较为成功的途径之一。本首诗的教学力图将孩子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大大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形式多样、入情入景的反复诵读中,既能读懂诗句的意思,又能体会诗中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古诗教学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我按照学诗三步曲:读准字音——读懂诗句——品悟情感。都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一、初读入诗境。
《子夜吴歌》整首诗语言明转天然,形象鲜明集中,情感委婉深厚,情景交融地表现了长安女子对征夫的思念,以间接方式塑造了长安女子的形象,读来令人评然心动。诗中让学生认读生字及词语,让学生反复诵读古诗给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读准字音。在了解诗的大意之后,读中体会,体会中诵读,这样既能背诵古诗,又能体会诗的意境,可谓一箭双雕。
二、精读悟诗情。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积极主动地思考。诗中前四句由景入情、秋月、秋声与秋风依托相思,交织成心中无尽的思念。在课堂教学中我从五、六句入手,从“何日”深层次的理解诗意,从“玉门关”打开思路,家里的人在盼什么,在等什么,带着自己感受再读诗句,理解其间蕴含着的对边关亲人的思念之情。最后让学生再次回归时代背景,再次想象:“如果没有战争,他们可能在干什么?”让学生理解人们共同的呼声:“消除战争,结束动荡分离的生活。”诗人要表达出人们对胜利的渴望,更是对和平的呼唤”。这样有层次的诵读才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情感,多使用鼓励性的评价。如:“好一个‘一片月’;“你的学习习惯真好!”“你已走进长安妇女的内心”等等,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范读,无论从形体,声音,还是表情,适当的动作,都能让学生从诗句中倾听“长安”与“玉关”的对话,倾听“和平”与“战争”的对话。结束时小结提升,点明全诗主旨,引导学生认识“战争之残酷,和平之可贵;思妇之悲苦,百姓之无奈。
三、研读品诗境。
领会诗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与教师对话,学生才能积极参与。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让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让诗人表达的哲理在学生的心中定格,从而达到学以致用,达到自悟自得。我在课堂中捕捉学生诵读的亮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范读时配上孤寂,缓慢的音乐,加上富有感染力的描述,学生才能对诗人的情感基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另外,课后习题第一题是有点难度,但如果学生对诗意完全理解了就能将语言文字训练真正落实了,从而达到学以致用,以诗导行!
小学四年级课文西门豹教案设计篇十四
《子夜吴歌》整首诗语言明转天然,形象鲜明集中,情感委婉深厚,情景交融地表现了长安女子对征夫的思念,以间接方式塑造了长安女子的形象,读来令人评然心动。诗中让学生认读生字及词语,让学生反复诵读古诗给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读准字音。在了解诗的大意之后,读中体会,体会中诵读,这样既能背诵古诗,又能体会诗的意境,可谓一箭双雕。
二、精读悟诗情。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积极主动地思考。诗中前四句由景入情、秋月、秋声与秋风依托相思,交织成心中无尽的思念。在课堂教学中我从五、六句入手,从“何日”深层次的理解诗意,从“玉门关”打开思路,家里的人在盼什么,在等什么,带着自己感受再读诗句,理解其间蕴含着的对边关亲人的思念之情。最后让学生再次回归时代背景,再次想象:“如果没有战争,他们可能在干什么?”让学生理解人们共同的呼声:“消除战争,结束动荡分离的生活。”诗人要表达出人们对胜利的渴望,更是对和平的呼唤”。这样有层次的诵读才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情感,多使用鼓励性的评价。如:“好一个‘一片月’;“你的学习习惯真好!”“你已走进长安妇女的内心”等等,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范读,无论从形体,声音,还是表情,适当的动作,都能让学生从诗句中倾听“长安”与“玉关”的对话,倾听“和平”与“战争”的对话。结束时小结提升,点明全诗主旨,引导学生认识“战争之残酷,和平之可贵;思妇之悲苦,百姓之无奈。
三、研读品诗境。
领会诗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与教师对话,学生才能积极参与。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让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让诗人表达的哲理在学生的心中定格,从而达到学以致用,达到自悟自得。我在课堂中捕捉学生诵读的亮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范读时配上孤寂,缓慢的音乐,加上富有感染力的描述,学生才能对诗人的情感基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另外,课后习题第一题是有点难度,但如果学生对诗意完全理解了就能将语言文字训练真正落实了,从而达到学以致用,以诗导行!
小学四年级课文西门豹教案设计篇十五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读者须知,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秋歌》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子夜吴歌·秋歌》作者简介。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555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