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和学习中,报告被广泛用于汇报工作进展、研究成果、市场分析等方面。对于复杂或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应尽量简明扼要地表达。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我们可以对报告写作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金融风险论文开题报告篇一
问题的提出。
研究背景。
经过30多年改革开发,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金融风险类论文开题报告金融风险类论文开题报告。20xx年,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中国制造业迅猛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弱、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能源利用率过低等缺陷日趋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在巾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世界经济进入技术经济时代以后,科学技术贡献成分已经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要保障国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就要求我们必须花大力气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问题。同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意识,我国现阶段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脆弱,核心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仍旧是其显著的缺陷。这就要求我们站在战略的高度,立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性地位与其作用来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讲金融制约着整个市场体系的发展。金融支|1持,是改善和提升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必要手段。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幵科学、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相较于传统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及长周期性等是高科技产业的显著特征。
如果没有资金支持,一家科技企业是无法成功的从一开始的项目培育过渡到产品成形阶段,最终实现科技产业化。如果项目没有充足的资金链供应,项目的研发进度势必会受到影响,那么最终的产品即使能走上市场,也会因为丧失了原先的优势而使市场份消失殆尽。与此同时,单一的、缺乏层次的资本市场受其自身条件的制约无法满足科技企业发展每个阶段的融资需求。如何弥补这一缺陷,建立一个多层次资本市场,使其与科技企业在各个发展阶段保持同步,就成为了支持科技产业成长的核心问题。
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本研究选题来源于高科技产业发展过程巾金融与科技密切结合的反思和深入探索,选题本身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研究目标i预期要解决的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1)对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进行理论上的梳理文章希望通过对前人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相互作用的理论机制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并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的理论知识体系进行总结完善。(2)进一步探索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目前存在问题。文章希望能够利用金融学理论作为基础理论,并以金融支持为切入点,采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经验作对比的方法,探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金融支持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3)对构建合理科学的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给出建议。文章首先解释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含义,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与资金需求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围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暴露出的问题,从比较分析入手,结合美国、日本、德国等_家金融支持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基本做法和成功经验进行综合考察与介紹,力求能够提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战略,提出实现该战略的思路以及相应的制度与政策创新建议。
研究意义。
高新技术产品的成长周期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构建一个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从木质上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际上就是一个高新技术规模化、科学化、市场化的发展过程。凭借金融市场1?身的发展与金融工具的不断推陈出新来增强技术产业的资金利用率,从而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最终使金融市场与高新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这彳严然成为了新时代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不断完善金融支持体系,使金融市场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结合成为可能。
(1)有利于建立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互动机制,促进金融与高新技术产协调发展。
(2)通过构建合理的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体系,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3)通过高新技术产业金融工具创新,合理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各个阶段的融资需求。
(4)对增强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研究内容。
第二章,木韋主要论述了涉及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的有关理论。介绍一下高新技术产业内涵和金融支持概念的界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的周期性特点并总结了这些理论研究对本文的冶示。
第三章是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支持的概况介绍金融风险类论文开题报告金融风险类论文开题报告。主要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历史做了一个梳理,并对其现阶段发展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障碍进行梳理,这些研究为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提供了指引。
第四章是具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的经验借鉴。通过归纳演绎分析方法对美国、日本、德国的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与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第五章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制度的优化与设计。本章是全文的精髓所在,在前面四章内容的铺垫下,本章通过整合对策研究与归纳演绎的方法为我国中国高新技术金融支持体系如何进行优化提供若干对策。
第六章是总结与展望。
研究方法。
研究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科学方法的辅助。有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利于正确的认识客观规律和进行正确的理论研究。本文主要釆用的方法有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和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是研究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当然也可以用来研究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问i题。实证分析法主要是研究是什么的问题,即考察这一问题的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而不回答这样的状况是好是坏。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研究过程巾,需要调查统计各种数据的实际数值并与理论规律比较,用理论规律加以解释以加深对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i持体系的客观认识。
规范分析则是研究这一现象应该是怎么样的,也就足说要对某一客观现象的好坏做出评价。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调整相关金融支持安排,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更好的发展,以带动经济发展。所以不可避免的需要涉及什么是好的标准,以及以此标准来决定怎么调整、安排相关的政策措施。
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研究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其与金融支持政策措施的相互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发展规律。这些必然会寓于特定的国家或地区的特定发展阶段之中,包含了自身特有的特征因此,我们不可以将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某一时间段的发展演化过程,当作一切国家此现象的必然发展过程。
在具体研究某一目标、某一时段的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问题时必须考虑到各国自身的特点,对不同国家之间的共性与特性进行了研究,并总结相关的经验教训,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一般发展规律。这对本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时非常:有意义的。1.3.3创新之处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本文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体系进行了分析,针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特点及融资需求现状,分析现阶段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建设的不足之处。
综合介绍对比了美国、日本和德国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政策,归纳总结了上述三个国家对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设置的金融支持体系的可取经验。
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问题作了全面、系统和综合性地研究和阐述,揭不了我国现今实施的金融支持的难点,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的创新性做法。
金融风险论文开题报告篇二
题目:商业银行委托贷款业务法律问题研究。
第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选题:商业银行委托贷款业务法律问题研究。
委托贷款是指由委托人提供资金,由贷款人(即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
贷款人(即受托人)只收取手续费,不承担贷款风险。
委托贷款由于涉及委托人、贷款人与借款人等多方当事人和委托、借贷、担保等多种法律关系,基于其关系的复杂性,理解并研究其中的各种法律关系,对正确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依法保护社会资金和金融机构的资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从委托贷款分类、法律特征、法律关系的性质等基础理论入手,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委托贷款业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法律制度、商业银行、监管部门这三方面提出了一点建议,以完善委托贷款法律制度。
第二、本选题所涉及的法律规定综述。
特别是对于新发展起来的业务比如集合委托贷款很难实施有效的管理;我国关于委托贷款纠纷的处理依据散见于一些部门规章或司法解释,法律层次较低,增加了金融机构办理委托贷款业务的风险。
第三、选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你个人拟形成的新见解。
他认为应该依委托合同的一般原理并以违约损害的过错归责原则为基础来确定委托贷款各方的责任。
很少有文章对委托贷款进行细致全面的研究。
本文拟形成的新见解为建议从法律层面明确委托贷款业务的法律性质是一种间接代理关系,所谓间接代理,是以自己的名义,为他人利益而为法律行为,使该法律行为的后果先对自己发生,再转移于他人的行为。
委托贷款行为完全符合间接代理的法律特征,明确委托贷款行为的性质,对于正确处理委托贷款纠纷意义是重大的。
第四、论文的结构、基本框架、主要论点、论据和研究方法等。
第一部分论文结构及基本框架。
参考文献:拟参考资料(书目、文章和其他素材)及其来源。
1、张惠英.委托贷款的价值、法律性质及若干实务问题[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
2、仇京荣.委托贷款合同中的法律问题[j].中国律师,(6).
3、张学文.委托贷款及其法律责任探究[j].河北法学,1998(6).
4、江赛民,苗文.委托贷款中债权人认定探讨[j].金融理论与实践,(11).
5、朱克鹏.关于商业银行委托贷款业务中的若干法律问题[j].新金融,2001(4).
6、刘凌燕.浅析商业银行企业委托贷款风险[j].现代企业教育,2010(3).
7、魏仕光.商业银行委托贷款业务及风险防范[j].福建金融,(5).
8、陈巧玲.商业银行委托贷款业务的法律风险防范[j].知识经济,2010(18).
9、张蓉.商业银行集合委托贷款现实分析与管理建议[j].西南金融,(8).
10、沈寅.委托贷款合同纠纷若干法律问题初探[j].上海金融,1992(9).
11、刘培森.委托贷款合同纠纷主体及其民事责任的确认[j].山东审判,(5).
12、徐莹.委托贷款的特点及风险防范措施[j].理论界,(5).
13、张胜男.委托贷款法律风险的分析[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7(7).
14、董碧仙.委托贷款行为若干法律问题探析[j].法律适用,1997(12).
15、罗敏,侯双梅.委托贷款业务的现状及规范对策[j].南方金融,1996(1).
16、贾衍.应加强委托贷款的管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1993(1).
17、张晓哲.委托贷款协议性质及其相关问题[j].人与法.2003(9).
18、彭纯,胡月晓.解析委托贷款的契约安排[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5(2).
19、尹娟.委托贷款搭建民间融资平台[j].理财周刊.2009(42).
20、周德洋,陈志君.一起委托贷款纠纷案给予的启示[j].银行家.2010(2).
21、朱大旗.金融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2、朴明根,王春红,邹立明.金融全球化下银行风险防范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3、王利明.民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4、蒋树瑛主编.城市发展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创新研究[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25、梁慧星.民法总论(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
26、李有星.银行风险防范的法律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27、张世诚.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释义[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28、李玫.银行法案例选评[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29、韩良.银行法前沿问题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0、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31、刘隆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理解与适用[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4.
32、陈大纲.信托法与信托制度创新[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33、黎四奇.金融监管法律问题研究—以银行法为中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4、刘定华.金融法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5、钟瑞栋,陈向聪.信托法[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36、曾筱清,杨益.金融安全网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7、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8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38、郭明瑞.合同法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9、何志.借款合同判例与实务[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40、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第三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41、袁磊.个人融资理财的新途径----个人委托贷款[n].三相都市报,2010.04.29.
42、唐曜华.开发商融资难委托贷款利率飙升[n].证券时报,2010.06.29.
43、陈皓.委托贷款成股市融资新途径[n].城市快报,2008.11.17.
44、毛秋芳.我国委托贷款法律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第二部分主要论点、论据和研究方法。
本文借鉴国内外相关资料,运用民法学理论和金融学理论,力图对商业银行委托贷款业务现实操作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如法律关系的性质、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针对出现问题的相关建议等。
本文的论据主要是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等理论论据。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方式。
第五、论文进度安排(时间起止)。
论文提纲:20xx年9月15日—20xx年10月15日。
论文初稿:20xx年10月15日—20xx年1月31日。
论文修改:20xx年2月1日—20xx年3月1日。
定稿时间:20xx年3月中旬。
第六、需要特别向导师组请教的问题。
本文现在较难提出更加合适的论点。
本文主要是对委托贷款业务中出现的法律问题的阐述以及针对的对策,没有十分明确的`结论,请各位老师给予学生指导。
题目:中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研究。
一、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来源、类型。
课题来源:经过老师推荐,自己慎重选择后确定的方向与题目。
课题类型:本课题属于宏观角度下的研究,通过对中国股市成长性的认识和对投资机会的定性研究,来分析和总结其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秩序发展,中国资本市场也日益完善,法律法规的健全和执法力度的强化,使得股票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得以充分体现,中国股市经历了至底长达5年的大熊市。
股票价格已大幅度的下跌,相当一部分蓝筹股具有投资价值,股票市场投资机会凸显没产业升级时新兴产业在经济中比重日益提升,政策扶持的行业未来增长的潜力相当大,对这些增长型行业在股票市场进行长期投资必将获取丰厚的回报。
但是中国股市仍然是一个相对不承受的新兴市场,投资风险相对较高,因而研究中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对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本课题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首先由于我们现在研究的是中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中国股市已经走过二十几年,我们还是可以从他的成长性和其对应的投资机会来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
在我们之前也有很多人研究过同样的课题我们可以从中取得一些十分有意义的借鉴。
《中国股市成长与宏观经济》作者周垂日;20出版,本文分析了中国股票市场发展近十年来,股市规模与国民生产总值及居民储蓄的关系,并与处于迅速发展阶段的美国、韩国股市的同类数据比较,中国股市发展速度较快,论述发展股市对中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意义。
由于其主要研究的是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的联系,所以对投资者的价值并不是很大,而且它的出版时间较早。
对现在的意义也不是很大。
《代价最小的股市路径之争——中国股市十八年的回忆与思考》作者刘纪鹏;刘妍;20出版,本文主要说的是从1990年深交所试运行和上交所正式运行起步至今,中国股市历经十八个年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十八年来,中国股市的成长史到底是一部不规范的成长史,还是一部国情和西方规范成功结合的发展史?到底是一个充满了投机、泡沫和赌徒的赌场,还是和平崛起的中国不可或缺的主战场?在中国二十九年的改革中,没有一个领域像股市这样,争论如此之多、如此之激烈。
“强调国情为主的实事求是派”和“强调海外规范为主的照搬照抄派”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息。
以股权分置改革为例,“市价减持”变“对价改革”导致天壤之别。
因此,敢于正视这十八年发展史,客观科学地总结我们在股市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至关重要。
本文试图从中国股市发展中争论过的几个焦点问题入手,对过往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以寻求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最优路径。
他给我们讲述了中国股市的成长历史,但没有对未来的中国股市走势进行展开分析。
《见证成长》作者周宏波;刊登于《股市动态分析》正,中国证券市场20岁生日,《股市动态分析》作为中国最刊创刊的专业性证券类期刊也见证了中国股市的成长历程。
金融风险论文开题报告篇三
课题来源:经过老师推荐,自己慎重选择后确定的方向与题目。
课题类型:本课题属于宏观角度下的研究,通过对中国股市成长性的认识和对投资机会的定性研究,来分析和总结其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秩序发展,中国资本市场也日益完善,法律法规的健全和执法力度的强化,使得股票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得以充分体现,中国股市经历了至底长达5年的大熊市。股票价格已大幅度的下跌,相当一部分蓝筹股具有投资价值,股票市场投资机会凸显没产业升级时新兴产业在经济中比重日益提升,政策扶持的行业未来增长的潜力相当大,对这些增长型行业在股票市场进行长期投资必将获取丰厚的回报。
但是中国股市仍然是一个相对不承受的新兴市场,投资风险相对较高,因而研究中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对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本课题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首先由于我们现在研究的是中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中国股市已经走过二十几年,我们还是可以从他的成长性和其对应的投资机会来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我们之前也有很多人研究过同样的课题我们可以从中取得一些十分有意义的借鉴。
《中国股市成长与宏观经济》作者周垂日;出版,本文分析了中国股票市场发展近十年来,股市规模与国民生产总值及居民储蓄的关系,并与处于迅速发展阶段的美国、韩国股市的同类数据比较,中国股市发展速度较快,论述发展股市对中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意义。由于其主要研究的是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的联系,所以对投资者的价值并不是很大,而且它的出版时间较早。对现在的意义也不是很大。
《代价最小的股市路径之争——中国股市十八年的回忆与思考》作者刘纪鹏;刘妍;20出版,本文主要说的是从1990年深交所试运行和上交所正式运行起步至今,中国股市历经十八个年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十八年来,中国股市的成长史到底是一部不规范的成长史,还是一部国情和西方规范成功结合的发展史?到底是一个充满了投机、泡沫和赌徒的赌场,还是和平崛起的中国不可或缺的主战场?在中国二十九年的改革中,没有一个领域像股市这样,争论如此之多、如此之激烈。“强调国情为主的实事求是派”和“强调海外规范为主的照搬照抄派”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息。以股权分置改革为例,“市价减持”变“对价改革”导致天壤之别。
因此,敢于正视这十八年发展史,客观科学地总结我们在股市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至关重要。
本文试图从中国股市发展中争论过的几个焦点问题入手,对过往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以寻求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最优路径。他给我们讲述了中国股市的成长历史,但没有对未来的中国股市走势进行展开分析。
《见证成长》作者周宏波;刊登于《股市动态分析》正,中国证券市场20岁生日,《股市动态分析》作为中国最刊创刊的专业性证券类期刊也见证了中国股市的成长历程。而中国机构投资者初具规模也就是三五年内的事,每年的“最佳机构投资者”春节特刊也正在见证中国投资人成长的步伐。
股市的成长,也是中国股市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国股市经过了两年的股改,终于解决了积压已久非流通股问题。本文就中国股市最近出现一轮的暴涨暴跌的行情,分析了中国股市制度存在的缺陷。说明我们国家的股市发展存在着制度的缺陷,需要更近一步的改进。
《从a股市盈率变化看股市投资机会》作者:金开安,文献来源:[j].投资北京,正股市的低估,对于长期投资的价值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买入持有的好时机20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股票市场经历了触底反弹,20到20长期盘整、交易低迷的弱势阶段。本文主要说了我们怎么利用市盈率来把握投资机会。
《中国老龄社会养老产业的`投资机会研究》作者:刘红,唐继碧,文献来源:[j].会计师,,摘要: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四二一”为主的家庭结构模式导致了养老方式从以家庭老为主转变为以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并重的养老模式过渡,同时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老年人收入也不断增加,政府对养老产业大力支持,但是与此相对应的却是养老产业的落后和养老产品、服务的严重缺失,因此,我国养老产业将迎来发展的春天,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
《中国股市投资组合规模的进一步研究》作者:方少含,文献来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摘要:采用“沪深300”成分股中的280只股票,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建立等权投资组合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股市投资组合规模的非系统风险分散效应,计算了沪深a股系统风险总量,并从马可维茨投资组合理论出发探讨了合适的规避风险的投资组合。
《股市投资机会在哪里?》作者:刘浩,文献来源:[j].卓越理财,2008,摘要:正2008年上半年,根据各种理论推算出的“铁底”——5000、4800、4000、3500……,都没能阻止股市大盘的下跌、再下跌,股指在所谓“铁底”中一路畅行。大跌之后,下半年股市能否绝地反击?《中国股市投资策略探讨》作者:刘光彦文献来源:[j].商业研究,,摘要:来中国股市大幅波动,暴涨暴跌的次数不计其数,许多参与群体损失惨重。然而,中国股市在让投资者面临巨大风险的同时,也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机会,认真研究中国股市的运行情况及涨跌机理,探讨其投资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争夺资源:故事远未结束》作者:彭波,文献来源:[j].证券导刊,,摘要:一年来,一边是股改轰轰烈烈地进行,一边是牛市如火如荼地展开,中国股市随着最大的制度障碍的消除,被压抑的上升动能开始逐步释放,除了制度的原因,资源与能源、人民币升值、消费升级被视为这轮牛市的开始。
《中国股市投资价值分析:基于行业角度》作者:钱竞,文献来源:[j].金融理论与教学,断跌破低点,中国股市仿佛在一夜之间回到了十年前的水平。众多股民被套,财富大幅缩水,基金公司普遍亏损。中国股市到底具不具被长线投资机会还有待考验。
《中国股市投资风险结构性失衡分析》作者:李玮,陈卫平,文献来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摘要:从介绍股市投资风险特征着手,通过对中外股市风险结构的实证分析比较,指出了当前中国股市系统性风险比例过高,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结构性失衡,并围绕这一失衡现象对其成因、危害进行了分析。
《运用投资机会集方法研究公司成长性》作者:潘立生,任国宏,赵惠芳,文献来源:为样本来度量公司的成长性,并对投资机会集方法和传统的托宾q值方法和市净率方法进行有效性检验,结果表明:投资机会集方法比托宾q值方法。
《时变性投资机会条件下的战略资产配置决策:理论与中国实证》作者:范利民,陈浩武,文献来源:[j].管理工程学报,,摘要:本文分析了投资机会的时变性特征对长期投资者战略资产配置决策的影响并实证,表明时变性特征降低风险资产长期收益率条件方差的增长速度,降低其在长期投资视角的风险。
从上我们得到:中国股市成长性与其他的一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或者是投资机会与其他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借鉴他们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思路。有利于我们选择正确的研究方向。
四、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论文在广泛阅读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理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进行研究。论文通过对中国股市的成长性,投资机会各自分析和实证研究后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最后综合理论与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下为提纲:。
第五章,对本文做出总结,同时通过本文的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五、完成论文的条件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
首先,通过研读国内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各类研究成果,并以此为思路来寻找出我所需要进行的宏观方面的研究。其次,借鉴国内学者的理论成果及实证检验成果找出我的研究所需要的数据与实证方法,并找出各类实证检验结果的相同于不同之处,提出我所要研究的问题的理论依据及实证分析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根据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找到能够验证我问题的方法。再次,对我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此部分相对于前面较理论化,但是会更加具体到细节。
六、本课题进度安排、各阶段预期达到的目标:
1、资料收集与整理阶段(兼实习):2月15日4月17日。
2、确定论文基本结构及内容阶段:4月18日4月25日。
3、完成论文初稿阶段:4月26日-5月7日。
4、论文修改阶段:5月8日5月25日。
5、论文评审阶段:5月26日5月31日。
6、论文答辩阶段:6月1日6月8日。
金融风险论文开题报告篇四
一、设计(论文)选题的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等)。
目的:
通过分析股指期货的基本概念、以及国外股指期货的发展情况及对现货市场的影响,并结合结合中国的经济情况和金融环境,探讨我国股指期货推出将对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的的作用和影响。
意义:
股指期货的发展,对于完善市场运作机制,抑制股票市场的大起大落,提高投资的安全性,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促进股票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陆续推出了股指期货。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新兴市场也加快了股指期货市场建设的步伐,韩国、中国台湾、印度也都相继推出了各自的股指期货品种。时至今日,股指期货已成为现代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主要参考文献综述。
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普遍出现经济滞胀,经济增长缓慢,物价飞涨,政治局势动荡,股票市场也经历了二战后最严重的一次危机,道•琼斯指数的跌幅在1973-1974年的股市下跌中超过了50%,人们开始意识到在股市下跌面前没有恰当的避险工具可供利用。
1982年2月24日,美国堪萨斯市期货交易所推出了第一份股指期货合约——价值线综合平均指数(thevaluelineindex)合约。由于股指期货能够为股票市场提供有效的避险工具,顺应了市场管理系统性风险的要求,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陆续推出了股指期货。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新兴市场也加快了股指期货市场建设的步伐,韩国、中国台湾、印度也都相继推出了各自的股指期货品种。时至今日,股指期货已成为现代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股指期货始于,月上证所着手开发股指期货,4月8日沪深300指数正式发布,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成立,10月25日中金所发布中国金融期货交易规则,10月30日开始仿真交易沪深300。4月15日,《期货交易管理条例》正式施行,6月27日中金所发布《中国金融交易所交易规则》及其交易配套细则,8月13日股票期限交易跨市场监管协作制度建立,当日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中国登记结算公司、中国期货保证金监控公司在上海签订了股票市场和股指期货市场跨市场监管合作协作。1月8日,国务院原则同意开设融资融券试点和推出股指期货,证监会将统筹股指期货的各项安置工作。202月22日,股指期货进入实质开户阶段。4月16号,沪深300股指期货正式上市交易。股指期货的推出可以完善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完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和重要影响。但同时股指期货的推出也伴随着很多不利因素和风险的存在。因此在推出股指期货的同时,积极研究国外股指期货的发展情况,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研究方案:
定量和定性研究结合,图表分析等在经济学中的应用。通过图书报刊查阅,翻阅笔记,上网搜查等方法来搜集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运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银行业绩报告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四、设计(论文)工作进展安排。
10月12日-月17日,指导老师向学生下达任务书。
年10月19日-2009年11月7日,指导老师指导学生收集资料,拟订开题报告。
2009年11月8日-2010年3月26日,撰写论文初稿。
2010年3月27日-2010年5月16日,撰写论文二稿并修改完善。
2010年5月17日-2010年5月30日,进行论文答辩。
金融风险论文开题报告篇五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居民的投资意愿及现代理财观念增强,金融服务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个人理财业务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重点。详细内容请看下文金融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通过对于当前国内外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系统分析与思考,一方面希望能使我国商业银行对开展个人理财有一个更全面清晰的认识,把个人理财提高到银行的一个战略高度来把握;另一方面,希望能为我国商业银行更好地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在个人理财业务上取得竞争优势提供一些实际的建议与策略。
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aghion,etal:现在商业银行间及其与其它金融机构之间陷入过度和无序竞争不利于产品和服务创新,最终可能导致个人理财市场陷入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这大大不利于我国个人理财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国内研究现状:
黄国平(2017):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正处于从产品导向的发展模式向以服务为中心综合性发展模式提升的转变期.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所遭遇问题,既有金融发展滞后,制度创新乏力等外部环境的约束,也有商业银行业内部经营实力和发展理念上的不足,加快和促进当前发展模式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国家在制度和政策上设计上提供支持,亦依赖于包括各类金融机构在内的所有市场参与者在技术手段上的创新,以旨在发展和培育一个层次清晰,形式多样,服务高效和竞争有序的个人理财市场。
赵春萍(2017):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但是金融资产结构层次相对偏低,在居民金融资产构成中,存款和现金所占比例高达81.8%,相较于韩国和日本两国,分别高出38.8和16.5个百分点,甚至比金融市场发达和成熟的美国高出66.1个百分点。这亦说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刘明康(2017):人理财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提升业务模式,实现业务发展转型重要手段和工具,这几年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发展,是其适应金融市场演进,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上还是把理财产品当成了扩大银行存款规模的手段,在成本控制上也没有科学地计量这些产品的利润贡献度和总体风险程度,这些都是需要不断改进的环节。
金融风险论文开题报告篇六
一、选题理由:。
近年来信用卡的使用在我国越来越普遍,但其用卡环境仍存在一些需要重视和改善的问题,这些问题已制约到信用卡的使用。据业内人士不完全估计,现在整个银行业所发行的信用卡中,大约只有20%是“活”的,其余80%是“睡眠卡”。另据了解,截至20底,中国银行卡发行总量7.62亿,总交易金额35万亿元,但消费交易仅4亿元,只占全部消费额不到5%的份额,其余95%都是现金存取和转账,信用卡的使用率并不高。如今,各种各样的信用卡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店口镇也不例外,持卡消费已日渐成为平常之举,但是据我了解,信用卡业务在店口镇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虽然各银行利用免首年年费、降低发卡门槛等各种手段极力促销信用卡,可是人们的用卡积极性并不高。制约和阻碍使用率的因素成为了店口人们关注的焦点,究竟目前我国信用卡使用情况如何,信用卡的安全问题怎样解决,这都使信用卡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拟实现的目标:。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以一个镇为范围进行调查,以了解诸暨地区目前信用卡的使用情况,影响信用卡使用率的因素以及信用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综述﹛与本论文(设计)相关的已有研究(设计)成果的综述﹜:。
近几年,信用卡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彭千在《银行信用卡业务使用率偏低》一书中提到银行对于信用卡现在的发展眼光应放在针对不同的客户发行带有不同增值功能的信用卡上,找寻优质客户,提供他们所需的服务,在增加信用卡发行量的同时增加信用卡的使用率以减少“睡眠卡”。虞月君在《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模式研究》(2004)一书中提到对于银行方面可以多开展一些刷卡奖励的活动或是增加特约商户数量以刺激消费者消费;还可以添加增值服务,让有此需要的消费者在出示卡时即可消费享用。这些都可以提高卡的使用率。李芳在如何防范信用卡被“盗刷”[n]()一书中提到信用卡如果被非法提现或盗用,银行不承担责任,这样将很难保证持卡人的资金安全。所以一方面,应该加强信用卡的立法建设,改善用卡环境,另一方面持卡人可以采取下面的一些措施,以防范信用卡被盗刷以及相关的损失。万晓东,何春雷在我国信用卡用卡环境尚须改善[n]2007,提到(1)利用免息期。先消费后还款,就相当于银行为你提供了一笔无须手续的短期信用贷款,只要在到期还款日前全额偿清当期对账单上的本期应缴款,即可享受免息待遇。(2)利用循环信用,通过适当的负债来换取资金的周转,以降低理财成本。(3)巧用免息分期购物。
四、论文(设计)主体框架与进度安排:。
论文主体框架:。
一、诸暨市信用卡使用问题的提出。
二、诸暨市信用卡使用情况现状调查。
(一)、诸暨市信用卡持有量情况调查。
(1)信用卡的持有年龄。
(2)信用卡的持有张数。
(3)不同银行的持有量。
(二)、信用卡使用情况调查。
(1)信用卡的增长情况。
(2)信用卡的使用频率情况。
(3)信用卡的功能使用情况。
(三)、持卡人安全防范调查。
(1)、信用卡的满意度。
(2)、信用卡设密码调查。
(3)、客户和银行所面临的安全问题。
三、诸暨市信用卡使用情况因素分析。
(一)、信用卡持有量情况因素分析。
(二)、信用卡使用情况因素分析。
(三)、持卡人安全防范因素分析。
四、诸暨市信用卡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拓宽信用卡的持有量。
(二)提高信用卡的使用率。
(三)防范信用卡的安全。
进度安排:。
20xx年11月,完成开题报告,并交指导老师修改。
20xx年12月~1月,资料收集。
20xx年1月,问卷调查的设计。
20xx年1月中旬,分发调查问卷。
20xx年2~3月,完成论文初稿交于指导老师修改。
20xx年4~5月,完成论文。
金融风险论文开题报告篇七
20xx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巴塞尔协议iii》,随;t银监会发布了《巾国银监会关于中p1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其中要求商业银行提高银行全面风险能力。违约风险作为第一支柱内的重要内容,建立违约风险内部评级模型对银行来说至关重要,然而无论是初级的还是高级的内部评级法,都要求商业银行能够独立估计违约概率。违约概率作为量化违约风险的关键参数之一,其有效度决定了商业银行控制违约风险的能力。能有效估算违约概率的方法和模型更有利于商业银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抓住时机脱颖而出、做大做强。
在传统业务上,巾小企业普遍经营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自有资本较少,因而不易获得贷款。并且商业银行多采取“信贷配给”的信贷模式,信贷人为了减少坏账隐患,便严格控制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因此中小企业面临着很大^融资困难。但是近年来为了寻求业务的增长,供应链金融被我国众多商业银行人力发展。作为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新型金融产品,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银行以及学术界重视。银行为了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会利用自身资源为核心企业挑选合适的中小企业,或者为部分中小企业配对强势的核心企业,这样既有利于双方企业经营发展,又增加了银行的业务。但是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发展还并不成熟,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认识还远远不足,其中中小企业违约风险更是银行面临的最严峻的风险,而违约概率测算是商业银行进行违约风险管理的首要条件。银行在挑选中小企业时需要合理的评估其违约风险。
在银行和企业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银行和企业之间的融资往往变成一种博弃行为。尽管国内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推出各自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但是国内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管理方面仍然比较落后,传统的组织架构无法完全适应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管理的需要,违约风险评估的模型不完善,风险管理人员素质,观念跟不上业务发展需要等。这对于国内各家商业银行来说无疑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如何有效评估并控制违约风险、提高利润成为许多银行的迫在眉睫的难题。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国内学者对其违约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际研究还比较欠缺,这增加了违约风险管理的难度。木文的选题就是在以上背景下形成的,分析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风险特征,研究评估违约率风险的模型和风险防范方法。这对于有效解决我p1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将国外对供应链金融的理解进行总结和综述,丰富了国内对供应链金融内涵及其风险的理解。
第二,分析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风险,并构建供应链金融下违约风险的评价指标,通过比较分析选取适合我国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评估的方法,通过实证分析验证模型的有效性,这对银行如何有效控制风险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提供参考。
第三,研究期权契约在预付款模式中对风险防范的作用,这为银行防范风险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四,在实践方面,通过选取现实中的汽车行业销售商的巾小企业数据,评估它们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违约风险,这有助于银行开展汽车供应链金融业务。
1.2研究思路与方法。
木文研究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然后论述了国内外有关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的研究现状和主要观点,最后论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主要内容及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阐明了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评估的理论依据及评估指标的构建,并比较分析违约风险度量模型。
第三章针对供应链金融基木融资模式进行分析,挖掘出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违约风险的相关信息,分析其生成机理,构建适合本文研究的风险评估指标。
第四章为实证部分,根据上文选择的分析方法,利用构建的评估模型,对汽车供应链金融中违约风险进行分析。
第五章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措施,其中针对预付款模式融资模式,研究期权契约对风险防范的作用。
第六章为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简要总结,并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金融风险论文开题报告篇八
经过30多年改革开发,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金融风险类论文开题报告金融风险类论文开题报告。20xx年,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中国制造业迅猛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弱、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能源利用率过低等缺陷日趋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在巾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世界经济进入技术经济时代以后,科学技术贡献成分已经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要保障国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就要求我们必须花大力气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问题。同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意识,我国现阶段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脆弱,核心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仍旧是其显著的缺陷。这就要求我们站在战略的高度,立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性地位与其作用来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讲金融制约着整个市场体系的发展。金融支|1持,是改善和提升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必要手段。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幵科学、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相较于传统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及长周期性等是高科技产业的显著特征。
如果没有资金支持,一家科技企业是无法成功的从一开始的项目培育过渡到产品成形阶段,最终实现科技产业化。如果项目没有充足的资金链供应,项目的研发进度势必会受到影响,那么最终的产品即使能走上市场,也会因为丧失了原先的优势而使市场份消失殆尽。与此同时,单一的、缺乏层次的资本市场受其自身条件的制约无法满足科技企业发展每个阶段的融资需求。如何弥补这一缺陷,建立一个多层次资本市场,使其与科技企业在各个发展阶段保持同步,就成为了支持科技产业成长的核心问题。
本研究选题来源于高科技产业发展过程巾金融与科技密切结合的反思和深入探索,选题本身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研究目标i预期要解决的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1)对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进行理论上的梳理文章希望通过对前人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相互作用的理论机制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并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的理论知识体系进行总结完善。(2)进一步探索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目前存在问题。文章希望能够利用金融学理论作为基础理论,并以金融支持为切入点,采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经验作对比的方法,探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金融支持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3)对构建合理科学的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给出建议。文章首先解释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含义,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与资金需求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围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暴露出的问题,从比较分析入手,结合美国、日本、德国等_家金融支持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基本做法和成功经验进行综合考察与介紹,力求能够提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战略,提出实现该战略的思路以及相应的制度与政策创新建议。
研究意义。
高新技术产品的成长周期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构建一个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从木质上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际上就是一个高新技术规模化、科学化、市场化的发展过程。凭借金融市场1?身的发展与金融工具的不断推陈出新来增强技术产业的资金利用率,从而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最终使金融市场与高新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这彳严然成为了新时代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不断完善金融支持体系,使金融市场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结合成为可能。
(1)有利于建立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互动机制,促进金融与高新技术产协调发展。
(2)通过构建合理的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体系,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3)通过高新技术产业金融工具创新,合理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各个阶段的融资需求。
(4)对增强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
第二章,木韋主要论述了涉及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的有关理论。介绍一下高新技术产业内涵和金融支持概念的界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的周期性特点并总结了这些理论研究对本文的冶示。
第三章是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支持的概况介绍金融风险类论文开题报告金融风险类论文开题报告。主要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历史做了一个梳理,并对其现阶段发展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障碍进行梳理,这些研究为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提供了指引。
第四章是具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的经验借鉴。通过归纳演绎分析方法对美国、日本、德国的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与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第五章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制度的优化与设计。本章是全文的精髓所在,在前面四章内容的铺垫下,本章通过整合对策研究与归纳演绎的方法为我国中国高新技术金融支持体系如何进行优化提供若干对策。
第六章是总结与展望。
研究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科学方法的辅助。有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利于正确的认识客观规律和进行正确的理论研究。本文主要釆用的方法有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和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是研究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当然也可以用来研究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问i题。实证分析法主要是研究是什么的问题,即考察这一问题的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而不回答这样的状况是好是坏。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研究过程巾,需要调查统计各种数据的实际数值并与理论规律比较,用理论规律加以解释以加深对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i持体系的客观认识。
规范分析则是研究这一现象应该是怎么样的,也就足说要对某一客观现象的好坏做出评价。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调整相关金融支持安排,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更好的发展,以带动经济发展。所以不可避免的需要涉及什么是好的标准,以及以此标准来决定怎么调整、安排相关的政策措施。
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研究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其与金融支持政策措施的相互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发展规律。这些必然会寓于特定的国家或地区的特定发展阶段之中,包含了自身特有的特征因此,我们不可以将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某一时间段的发展演化过程,当作一切国家此现象的必然发展过程。
在具体研究某一目标、某一时段的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问题时必须考虑到各国自身的特点,对不同国家之间的共性与特性进行了研究,并总结相关的经验教训,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一般发展规律。这对本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时非常:有意义的。1.3.3创新之处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本文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体系进行了分析,针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特点及融资需求现状,分析现阶段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建设的不足之处。
综合介绍对比了美国、日本和德国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政策,归纳总结了上述三个国家对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设置的金融支持体系的可取经验。
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问题作了全面、系统和综合性地研究和阐述,揭不了我国现今实施的金融支持的难点,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的创新性做法。
金融风险论文开题报告篇九
20xx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巴塞尔协议iii》,随;t银监会发布了《巾国银监会关于中p1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其中要求商业银行提高银行全面风险能力。违约风险作为第一支柱内的重要内容,建立违约风险内部评级模型对银行来说至关重要,然而无论是初级的还是高级的内部评级法,都要求商业银行能够独立估计违约概率。违约概率作为量化违约风险的关键参数之一,其有效度决定了商业银行控制违约风险的能力。能有效估算违约概率的方法和模型更有利于商业银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抓住时机脱颖而出、做大做强。
在传统业务上,巾小企业普遍经营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自有资本较少,因而不易获得贷款。并且商业银行多采取信贷配给的信贷模式,信贷人为了减少坏账隐患,便严格控制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因此中小企业面临着很大^融资困难。但是近年来为了寻求业务的增长,供应链金融被我国众多商业银行人力发展。作为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新型金融产品,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银行以及学术界重视。银行为了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会利用自身资源为核心企业挑选合适的中小企业,或者为部分中小企业配对强势的核心企业,这样既有利于双方企业经营发展,又增加了银行的业务。但是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发展还并不成熟,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认识还远远不足,其中中小企业违约风险更是银行面临的最严峻的风险,而违约概率测算是商业银行进行违约风险管理的首要条件。银行在挑选中小企业时需要合理的评估其违约风险。
在银行和企业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银行和企业之间的融资往往变成一种博弃行为。尽管国内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推出各自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但是国内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管理方面仍然比较落后,传统的组织架构无法完全适应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管理的需要,违约风险评估的模型不完善,风险管理人员素质,观念跟不上业务发展需要等。这对于国内各家商业银行来说无疑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如何有效评估并控制违约风险、提高利润成为许多银行的迫在眉睫的难题。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国内学者对其违约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际研究还比较欠缺,这增加了违约风险管理的难度。木文的选题就是在以上背景下形成的,分析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风险特征,研究评估违约率风险的模型和风险防范方法。这对于有效解决我p1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将国外对供应链金融的理解进行总结和综述,丰富了国内对供应链金融内涵及其风险的理解。
第二,分析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风险,并构建供应链金融下违约风险的评价指标,通过比较分析选取适合我国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评估的方法,通过实证分析验证模型的有效性,这对银行如何有效控制风险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提供参考。
第三,研究期权契约在预付款模式中对风险防范的作用,这为银行防范风险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四,在实践方面,通过选取现实中的汽车行业销售商的巾小企业数据,评估它们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违约风险,这有助于银行开展汽车供应链金融业务。
1.3研究思路与方法。
木文研究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然后论述了国内外有关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的研究现状和主要观点,最后论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主要内容及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阐明了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评估的理论依据及评估指标的构建,并比较分析违约风险度量模型。
第三章针对供应链金融基木融资模式进行分析,挖掘出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违约风险的相关信息,分析其生成机理,构建适合本文研究的风险评估指标。
第四章为实证部分,根据上文选择的分析方法,利用构建的评估模型,对汽车供应链金融中违约风险进行分析。
第五章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措施,其中针对预付款模式融资模式,研究期权契约对风险防范的作用。
第六章为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简要总结,并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以下是本文的技术路线图:
本文主要运用了以下分析方法。
1、文献归纳法。
收集当前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管理和相关文献,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
2、因子分析法。
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大量的指标数据进行处理,使得指标降维,简化指标结构,对后续的模型建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模型建立法。
在被因子分析已处理指标数据的基础上,通过logistic回归建立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评价模型。
4、对比分析法。
通过对比融入期权契约前后的预付款融资模式,探讨期权契约对供应链金融的影响,分析期权契约对风险防范的作用。
5、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定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供应链金融理论方面的应用演绎,力求从理论上对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比较。定量研究主要是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违约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力求客观、定量、科学地揭示供应链金融的融资优势及其内涵。
1.4创新与不足。
1.4.1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国内对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供应链金融在实践中也逐渐收获成果,本文所提出的基于银行视角的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的研究是紧密联系实际的产物,在以下方面做了探索性工作:第一: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建立主体评价和债项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尝试用因子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违约风险评估模型。在样本选取方面,本文和其他研究有很大的不同,之前的所有的研究都是选取我国中小版的企业数据,没有根据中小企业特点寻找合适的核心企业,并且企业间上下游关系不明确。本文选取国内有代表性的汽车品牌企业,而各个经销商却是融资难的中小企业,根据各企业与经销商的供应链关系来研究供应链金融融资的违约风险,对不易获得的数据采用打分方法,力求科学、合理的分析中小企业违约情况。
第二:根据供应链金融各融资模式中风险点,研究相应的防范措施,其中针对预付款融资模式特点,考虑期权契约对控制违约风险的作用,这为银行防范风险并扩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提供了新的思路。
1.4.2不足和需要改进。
第一,本文的指标体系是根据各银行现有的中小企业评价系统结合各参考文献分析得出的,这只能是一般性研究,在实践中需要各银行根据自身业务特点重点调整和改进。
第二,本文违约风险的评估还存在一定误差,需要进一步对模型进行研究改进,提高违约风险评估准确性。
第三,本文只研究期权契约融入预付款模式的理论意义,而期权是否可以现实顺利合理开展需要做出进一步讨论。
金融风险论文开题报告篇十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题目: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课题来源:教师规定课题。
目的和意义:
夏季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sub-primemortgagecrisis)的爆发,迅速向全球蔓延。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不仅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而且引发了美国房地产及其关联行业的衰退,拖累了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增长。尽管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联合干预措施,部分缓解了危机的进一步恶化,但危机的影响至今尚未完全消除。目前,次贷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已经演变为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次贷危机的发生,使金融创新和金融国际化的过程受到重大挫折,尤其是要重新认识房地产金融的创新对经济的影响。
本文主要就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各领域的影响来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对应措施,总结其经验教训,从而为日后应对各类金融风暴的未雨绸缪做参考。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次贷危机的发生,各学者、专家对次贷危机的分析众说纷纭。对次贷危机的研究也有相当多的文献书籍,研究认识得已相当深刻。纵使在美国这样金融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大众层面的金融文化仍有待提高。此轮次贷风暴还对现有美国金融体制提出了诸多挑战。危机必然成为市场革旧布新的重大契机。而美国监管当局应对危机的举措,也当在治标与治本的双重意义上给予更多关注和解读。从某种意义上说,近在眼前的全球性次贷风暴对中国人来说可能是件幸事。认真体味此次风暴之教训,我们应尽可能避免危机的种子在中国生根发芽,在未来引起无穷祸患。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次贷危机定义及成因发展;。
2、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3、次贷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4、次贷危机对房地产的影响;。
5、次贷危机的应对措施以及给后人的启示。
四、具体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和预期达到的目标:
1、资料收集与整理阶段(兼实习):2月15日–4月17日。
2、确定论文基本结构及内容阶段:4月18日–4月25日。
3、完成论文初稿阶段:4月26日-5月7日。
4、论文修改阶段:5月8日–5月25日。
5、论文评审阶段:5月26日–5月31日。
6、论文答辩阶段:6月1日–6月8日。
五、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可能遇到的问题:
1、对次贷危机影响企业程度把握不够,在研究过程中可能对一些涉及金融专业知识词汇需研究查询。
2、有些专业的知识理解不够。
3、对案例的研究可能不够深入透彻。
对上面存在困难的解决的措施:
1、尽早收集好资料并认真阅读,多了解次贷危机的深远影响;。
2、与指导老师和同学保持联系,有问题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
3、阅读大量相关案例,认真研究其内容;。
4、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因果关系。
六、主要参考文献:
1、张雪春.透视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与启示[j].经济与金融,,1;。
2、中国国家发改委网站:
3、鄢红杰.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科学之友.2019(35)。
4、张华宇.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启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9.02。
5、邱云波.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中国金融业的启示。
6、李薇.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及对策.《当代经济》202月(下)。
7、李娅/被接管对我国保险业的警示[j].保险研究2019.11.
8、陈涛/王健.中国经济的当前特征与面临的挑战2019.2。
9、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2019.7.17.
10、刘纪学/汪成豪/董纪昌/高鹏.《次贷危机及其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11、陈华/赵琳.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及应对措施。
12、johnkiff/paulmills.moneyfornothingandchecksforfree:recentdevelopmentsinu.s.asub-primemortgagemarkets[c].newyork:imfworkingpaper,2019(7)。
13、曹远征.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次级债**的分析与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19.11.
14、薛秀春.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及其对中国的启示2019.2.
金融风险论文开题报告篇十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没有现代的金融市场也就没有现代的金融经济,现代金融市场是现代金融经济的核心。由于金融市场的存在,资金从资金富余方流向资金短缺方,从不能投入生产性用途的人手中转移到那些能够将其投入到生产性用途的人手中,通过这一过程经济效率得到提高。而金融衍生工具在现代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与作用更是越来越重要。自从1982年第一张股票股指期货合约问世以来,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股指期货已成为仅次于利率期货的第一大金融衍生工具。股指期货本身是一种风险管理的工具,它集中了股票市场的风险,并在固定的场所加以释放和转移。但由于股指期货交易具有以小博大的特性,具有高风险的特征,一旦运用不当,就将会带来巨大的风险,甚至演变成金融灾难。因此,在发展股指期货的同时,如何防范股指期货带来的市场风险,维护金融安全,保持金融稳定一直是国际金融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进入一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国际资本流动日益全球化,同时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金融市场上的主导力量,从而对风险管理工具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下,发达证券市场和新兴证券市场竟相开设股指期货交易,形成了世界性的股指期货交易热潮。中国股票市场建立才十余年,市场的不成熟、不完善和不规范使得国内股市的股价在过去的十年中经常剧烈波动,股票现货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很大。因此,中国股票市场十分迫切地需要一种能有效规避股票现货市场系统性风险的金融工具一一股指期货。
xx年以来,沉寂了数年的期货市场重新活跃了起来。大品种的全面活跃,期货经纪公司牌照审价飙升,国际期货巨头频频造访寻觅合作等等,无不显示出我国期货市场的勃勃生机。而近期新华社授权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多次强调要稳步发展股票市场,加快发展债券市场,积极稳妥地发展期货市场。由于开放式基金的推出,股票市场风险的加大,社保资金开始不断进入证券市场以及加入wto等原因,使得市场对推出股指期货的呼声越来越高。那么,我国是否应该推出股指期货?国内对它推出的必要性和现实条件等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汗牛充栋了。有的学者认为股指期货的开设有助于价格发现、套期保值、平抑市场波动等;有的学者则认为股指期货的开设可能使得股市风险放大,现实条件还不成熟。但我看来,由于中国已经加入wto,经济全球一体化正在曲折的发展,种种金融产品进入中国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面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推出股指期货是顺势而为的选择。
既然发展股指期货是顺势而为的选择,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去研究发展股指期货对商品期货市场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何有效化解股指期货带来的种种正负面的影响?我想这些问题都是我国金融市场建设和完善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研究动态综述。
1.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对股指期货的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实践的发展,研究相对分散,缺少系统的研究。国内对股指期货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这中间有1993年海南证券交易中心对股指期货6个品种交易的尝试,但几个月后由于诸多的原因而关闭。
在早期的研究中,国内对股指期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外股指期货基本理论和基本运作知识上的介绍。汪利娜介绍了英国金融期货市场的发展现状、监管特色,归纳总结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作者认为,期货市场的发展必须正确处理金融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关系,建立独立的清算机构和系统,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监管体制。于磊(1996)和梁国勇对股票股指期货市场的产生与发展、功能、特点等问题进行了具体介绍。朱孟楠(1997对香港金融衍生品的形式及其发展,作用与影响,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主要风险及香港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管理进行了研究。杨玉川()以国际金融期货期权市场的发展为实证,分析了金融期货期权交易以及现代期货市场发展的总趋势,提出了我国为重开境内期货试点交易积极作好理论和实务准备的观点。胡怀邦()系统分析了金融衍生市场发展及其影响,提出指数相关交易和动态套头交易不是股灾的罪魁祸首,股灾真正原因是不合理的制度安排、股灾前股票价值的高估、以及经济信息的过度反应。作者还进一步指出,衍生产品交易不是泡沫经济形成的直接原因。
进入xx年以后,关于股指期货的研究重心已经转移到可行性、必要性等问题上。傅强()对国内开展股票股指期货交易限制条件做出了全面的分析,指出我国股票现货市场上还没有做空机制,以中小散户为主体的投资者结构以及浓厚的市场投机气氛将使套期保值功能很难实现。同时,我国目前上市公司不进行现金股利分配的现象非常普遍,政府实行较为严格的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进一步制约了套利交易发现股指期货合理价格功能的发挥。综合这两方面的因素,作者认为我国尚不具备开展股指期货的条件。王拴红()对中国推行股票股指期货交易的现实意义、可行性条件和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们认为中国现阶段推出股票股指期货交易存在着较多的有利因素,但不能否认仍有一些不利的制约因素,因此在中国推行股指期货成功与否的关键还是在于该金融衍生工具能否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邹新月()在回顾发达国家股指期货交易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开展股指期货交易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作者认为,股指期货交易具有市场价格发现机制和规避股市系统性风险两大职能,是一国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开展股指期货交易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发展股指期货有助于投资者规避系统风险,使股市波动趋于平稳,促进中国股市健康有序发展;有助于推动券商承销业务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我国股票现货市场的流动性和活力;有助于经济、金融信息的传递,增加股票现货市场的透明度;有利于增加需求,促进股票市场均衡发展。徐晓光()认为,推出股指期货的不利条件的确存在,但有利条件及市场的需求却使我不能再对股指期货交易采取回避的态度,机构投资者占的比重日益增加,投资者逐渐成熟,规避风险的意识增强,都为股指期货的推出提供了机遇。鲍建平、刘文财()在《规避系统风险需要股指期货》一文中提出要加快股指期货的推出。他们认为etfs的出现能够提高股指期货的定价效率,从而提高股指期货市场的效率,使股指期货的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反过来投资etfs也需要股指期货来规避市场系统风险。xx年9月26日,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上海举行的“中国金融衍生品论坛”上演讲时指出:由于存在股权分置问题,客观上制约了股指期货的推出。随着股权分置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的逐步解决,客观上将消除推出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的制度性障碍,为资本市场产品创新拓宽道路。xx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这标志着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这也掀起了国内学者对股指期货研究的热潮。肖辉,刘文财()在《股票指数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关系研究》一书中对股指期货的发展的状况进行了介绍,并比较了存在交易成本和现货市场卖空限制条件下的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之间的微观结构,丰富和发展了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同时也就如何控制股票指数期货市场风险问题进行了研究。
总的来看,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国内对于股指期货相关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往往是实践迫使理论研究的发展,而不是理论去指导实践,因而缺乏系统的研究体系。但另一方面,可喜的是近些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股指期货并积极推动了相关问题的研究,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股指期货的推出,国内理论界对于股指期货必将会有更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2.国外相关研究:
相对于国内的研究而言,国外对股指期货的研究是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者从多种角度对股指期货的发展动因、股指期货合约的定价、股指期货合约的交易行为,发展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许多文献都采用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而为股指期货的发展提供了比较科学的依据。
cornell和french在1983年最早对股指期货合约的定价进行了研究。cornell和french发现,股指期货合约的实际价格明显的低于完美市场模型计算的价格,他们将这种现象归因于投资者纳税时机的选择。santoni(1987)研究了从1975一1986年的s&p500股指的日和周数据,发现在1982年4月推出股指期货前后股指变化的方差没有大的变化。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股指日波动的增加不是由于期货交易的存在引起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股指期货在期货合约到期日的到期效果,有使股市波动性增加的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当市场参与者持有相对于期货的现货部位时,在期货合约到期前,由于期货与现货价差的拉近,套利者和避险者都要考虑是否持续避险,或者将原先已避险的部分了结,因而使得两个市场的交易增加。若此时股票现货市场不能提供足够的流动性,则交易不平衡的情况将会发生,使得价格波动较为剧烈。brennan(1990)提出了最优的指数套利策略。他运用模拟分析进一步说明了如何使用该套利策略。subrahmanyam(1991)运用一个详细的理论模型解释了股指期货巨大的流动性及其信息作用。模型的中心思想是股指期货交易为不知情流动性交易者提供了一种完美的交易媒介,因此相对于个别股票的交易而言,在股指期货市场中不知情交易者因与知情交易者进行反向交易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将会降低。kuserk和cocke(1994)等人对美国股市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开展股指期货交易后,由于吸引了大批套利者和套期保值者的加入,股市的规模和流动性都有较大的提高,且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交易量呈双向推动的态势。
引进股指期货之后,许多文献对引进股指期货对股票现货市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1987年股灾之后,许多报告均将矛头指向了股指期货,其中最有名的是美国的布雷迪报告。由于1987年10月19日当日开盘的s&p500价格就比现货价格低,所以布雷迪直指股指期货的程序化交易,而当时报告中多处提到程序化交易造成的瀑布效应(cascadeeffect)。由于股市下跌,组合避险者卖出股指期货以降低持股比例,期货的卖压使期货合约低于理论价格,计算机程序认为有套利机会,进而买进股指同时卖出股票,致使股市再度下跌,继而又触发了避险者的期货卖压,如此恶性循环,最终使股市大跌。同时,他还证实在危机中现货市场和股指期货市场之间存在脱节现象。换句话说,在危机出现时,现货市场和股指期货市场俨然像两个独立的实体分开运作。随着价格的急速下跌,套利活动变得风险很大,现货市场和股指期货市场之间的经济联系已经被打破。当两个市场之间的联系中断后,期货市场很难再执行风险管理的职能。
近年来,国外许多研究开始引入了不同的方法来研究股指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影响,包括简单的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研究者们除了对发达国家市场进行研究以外,一些已经开始关注新兴市场,如马来西亚、中国。
三、主要研究内容。
由于各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
金融风险论文开题报告篇十二
是开题者在确认论文主题之后,对论文初步确定内容的撰写,同时也是提交给上级审批的一种书面报告,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金融学论文开题报告,欢迎阅读。
2019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巴塞尔协议iii》,随;t银监会发布了《巾国银监会关于中p1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其中要求商业银行提高银行全面风险能力。违约风险作为第一支柱内的重要内容,建立违约风险内部评级模型对银行来说至关重要,然而无论是初级的还是高级的内部评级法,都要求商业银行能够独立估计违约概率。违约概率作为量化违约风险的关键参数之一,其有效度决定了商业银行控制违约风险的能力。能有效估算违约概率的方法和模型更有利于商业银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抓住时机脱颖而出、做大做强。
在传统业务上,巾小企业普遍经营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自有资本较少,因而不易获得贷款。并且商业银行多采取“信贷配给”的信贷模式,信贷人为了减少坏账隐患,便严格控制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因此中小企业面临着很大^融资困难。但是近年来为了寻求业务的增长,供应链金融被我国众多商业银行人力发展。作为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新型金融产品,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银行以及学术界重视。银行为了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会利用自身资源为核心企业挑选合适的中小企业,或者为部分中小企业配对强势的核心企业,这样既有利于双方企业经营发展,又增加了银行的业务。但是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发展还并不成熟,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认识还远远不足,其中中小企业违约风险更是银行面临的最严峻的风险,而违约概率测算是商业银行进行违约风险管理的首要条件。银行在挑选中小企业时需要合理的评估其违约风险。
在银行和企业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银行和企业之间的融资往往变成一种博弃行为。尽管国内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推出各自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但是国内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管理方面仍然比较落后,传统的组织架构无法完全适应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管理的需要,违约风险评估的模型不完善,风险管理人员素质,观念跟不上业务发展需要等。这对于国内各家商业银行来说无疑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如何有效评估并控制违约风险、提高利润成为许多银行的迫在眉睫的难题。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国内学者对其违约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际研究还比较欠缺,这增加了违约风险管理的难度。木文的选题就是在以上背景下形成的,分析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风险特征,研究评估违约率风险的模型和风险防范方法。这对于有效解决我p1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将国外对供应链金融的理解进行总结和综述,丰富了国内对供应链金融内涵及其风险的理解。
第二,分析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风险,并构建供应链金融下违约风险的评价指标,通过比较分析选取适合我国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评估的方法,通过实证分析验证模型的有效性,这对银行如何有效控制风险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提供参考。
第三,研究期权契约在预付款模式中对风险防范的作用,这为银行防范风险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四,在实践方面,通过选取现实中的汽车行业销售商的巾小企业数据,评估它们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违约风险,这有助于银行开展汽车供应链金融业务。
木文研究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然后论述了国内外有关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的研究现状和主要观点,最后论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主要内容及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阐明了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评估的理论依据及评估指标的构建,并比较分析违约风险度量模型。
第三章针对供应链金融基木融资模式进行分析,挖掘出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违约风险的相关信息,分析其生成机理,构建适合本文研究的风险评估指标。
第四章为实证部分,根据上文选择的分析方法,利用构建的评估模型,对汽车供应链金融中违约风险进行分析。
第五章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措施,其中针对预付款模式融资模式,研究期权契约对风险防范的作用。
第六章为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简要总结,并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收集当前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管理和相关文献,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
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大量的指标数据进行处理,使得指标降维,简化指标结构,对后续的模型建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被因子分析已处理指标数据的基础上,通过logistic回归建立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评价模型。
通过对比融入期权契约前后的预付款融资模式,探讨期权契约对供应链金融的影响,分析期权契约对风险防范的作用。
5、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定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供应链金融理论方面的应用演绎,力求从理论上对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比较。定量研究主要是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违约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力求客观、定量、科学地揭示供应链金融的融资优势及其内涵。
1.4.1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国内对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供应链金融在实践中也逐渐收获成果,本文所提出的基于银行视角的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的研究是紧密联系实际的产物,在以下方面做了探索性工作:第一: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建立主体评价和债项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尝试用因子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违约风险评估模型。在样本选取方面,本文和其他研究有很大的不同,之前的所有的研究都是选取我国中小版的企业数据,没有根据中小企业特点寻找合适的核心企业,并且企业间上下游关系不明确。本文选取国内有代表性的汽车品牌企业,而各个经销商却是融资难的中小企业,根据各企业与经销商的供应链关系来研究供应链金融融资的违约风险,对不易获得的数据采用打分方法,力求科学、合理的分析中小企业违约情况。
第二:根据供应链金融各融资模式中风险点,研究相应的防范措施,其中针对预付款融资模式特点,考虑期权契约对控制违约风险的作用,这为银行防范风险并扩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一,本文的指标体系是根据各银行现有的中小企业评价系统结合各参考文献分析得出的,这只能是一般性研究,在实践中需要各银行根据自身业务特点重点调整和改进。
第二,本文违约风险的评估还存在一定误差,需要进一步对模型进行研究改进,提高违约风险评估准确性。
第三,本文只研究期权契约融入预付款模式的理论意义,而期权是否可以现实顺利合理开展需要做出进一步讨论。
经过30多年改革开发,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xx年,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中国制造业迅猛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弱、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能源利用率过低等缺陷日趋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在巾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世界经济进入技术经济时代以后,科学技术贡献成分已经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要保障国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就要求我们必须花大力气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问题。同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意识,我国现阶段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脆弱,核心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仍旧是其显著的缺陷。这就要求我们站在战略的高度,立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性地位与其作用来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讲金融制约着整个市场体系的发展。金融支|1持,是改善和提升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必要手段。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幵科学、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相较于传统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及长周期性等是高科技产业的显著特征。
如果没有资金支持,一家科技企业是无法成功的从一开始的项目培育过渡到产品成形阶段,最终实现科技产业化。如果项目没有充足的资金链供应,项目的研发进度势必会受到影响,那么最终的产品即使能走上市场,也会因为丧失了原先的优势而使市场份消失殆尽。与此同时,单一的、缺乏层次的资本市场受其自身条件的制约无法满足科技企业发展每个阶段的融资需求。如何弥补这一缺陷,建立一个多层次资本市场,使其与科技企业在各个发展阶段保持同步,就成为了支持科技产业成长的核心问题。
本研究选题来源于高科技产业发展过程巾金融与科技密切结合的反思和深入探索,选题本身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研究目标i预期要解决的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1)对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进行理论上的梳理。文章希望通过对前人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相互作用的理论机制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并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的理论知识体系进行总结完善。(2)进一步探索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目前存在问题。文章希望能够利用金融学理论作为基础理论,并以金融支持为切入点,采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经验作对比的方法,探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金融支持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3)对构建合理科学的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给出建议。文章首先解释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含义,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与资金需求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围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暴露出的问题,从比较分析入手,结合美国、日本、德国等_家金融支持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基本做法和成功经验进行综合考察与介紹,力求能够提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战略,提出实现该战略的思路以及相应的制度与政策创新建议。
高新技术产品的成长周期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构建一个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从木质上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际上就是一个高新技术规模化、科学化、市场化的发展过程。凭借金融市场1?身的发展与金融工具的不断推陈出新来增强技术产业的资金利用率,从而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最终使金融市场与高新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这彳严然成为了新时代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不断完善金融支持体系,使金融市场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结合成为可能。
(1)有利于建立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互动机制,促进金融与高新技术产协调发展。
(2)通过构建合理的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体系,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3)通过高新技术产业金融工具创新,合理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各个阶段的融资需求。
(4)对增强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木韋主要论述了涉及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的有关理论。介绍一下高新技术产业内涵和金融支持概念的界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的周期性特点并总结了这些理论研究对本文的冶示。
第三章是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支持的概况介绍。主要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历史做了一个梳理,并对其现阶段发展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障碍进行梳理,这些研究为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提供了指引。
第四章是具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的经验借鉴。通过归纳演绎分析方法对美国、日本、德国的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与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第五章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制度的优化与设计。本章是全文的精髓所在,在前面四章内容的铺垫下,本章通过整合对策研究与归纳演绎的方法为我国中国高新技术金融支持体系如何进行优化提供若干对策。
第六章是总结与展望。
研究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科学方法的辅助。有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利于正确的认识客观规律和进行正确的理论研究。本文主要釆用的方法有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和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是研究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当然也可以用来研究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问i题。实证分析法主要是研究是什么的问题,即考察这一问题的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而不回答这样的状况是好是坏。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研究过程巾,需要调查统计各种数据的实际数值并与理论规律比较,用理论规律加以解释以加深对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i持体系的客观认识。
规范分析则是研究这一现象应该是怎么样的,也就足说要对某一客观现象的好坏做出评价。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调整相关金融支持安排,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更好的发展,以带动经济发展。所以不可避免的需要涉及什么是好的标准,以及以此标准来决定怎么调整、安排相关的政策措施。
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研究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其与金融支持政策措施的相互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发展规律。这些必然会寓于特定的国家或地区的特定发展阶段之中,包含了自身特有的特征。因此,我们不可以将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某一时间段的发展演化过程,当作一切国家此现象的必然发展过程。
在具体研究某一目标、某一时段的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问题时必须考虑到各国自身的特点,对不同国家之间的共性与特性进行了研究,并总结相关的经验教训,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一般发展规律。这对本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时非常:有意义的。1.3.3创新之处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本文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体系进行了分析,针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特点及融资需求现状,分析现阶段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建设的不足之处。
综合介绍对比了美国、日本和德国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政策,归纳总结了上述三个国家对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设置的金融支持体系的可取经验。
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问题作了全面、系统和综合性地研究和阐述,揭不了我国现今实施的金融支持的难点,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的创新性做法。
金融风险论文开题报告篇十三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
1、国内研究概况。
在我国银行收入结构转型的研究,从研究角度来看,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致力于研究与非利息收入相关的中间业务,一类是直接通过研究我国非利息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出发进行的。从研究的落脚点来看,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致力于研究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一类是专注于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经营风险的关系。王新华,郭永强,通过中、外资银行中间业务竞争力比较认识到:(1)外资银行的中间业务市场份额呈逐步扩大态势;(2)外资银行的外汇中间业务竞争优势明显;(3)外资银行单位中间业务业务量的创利能力较强;(4)外资银行的中间业务综合竞争力强。周好文、王菁()、赵冠宇()从资产组合理论视角来审视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波动性问题。周好文、王菁(2008)认为我国商业银行收入波动性的下降是净利息收入波动性下降和多样化收益共同影响的结果,但其中多样化收益是关键因素。因为净利息收入波动性的下降不显着,而非利息收入的波动性的增幅较大,所以非利息收入业务将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者值得高度关注的部分。
赵冠宇(2010)在上一基础上利用回归分析又更加精确地得出,在现阶段我国银行业的非利息业务收入必须占比达到11%以上才能起到发挥收入渠道多元化作用,降低商业银行总风险的目的。娄迎春(2008)实证分析了非利息收入和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太小,所以非利息收入对银行资产和资本盈利能力的影响尚不明显,提出我国商业银行一定要在坚持效益原则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刘畅()从多元化、范围经济、金融创新等理论角度解释了商业银行拓展非利息收入的动因,并分析了拓展非利息收入的制约因素和风险因素。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只有当非利息收入不引发营业成本大幅增加时,非利息收入才会促进银行利润率水平的提高。谭弦(2010)引入衡量银行收入多样化程度的指标span和非利息收入占比指标un,试图发现这两个指标与银行收益状况和风险水平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的结论认为在我国现有环境下大力发展多元化收入结构并不合适,还应以提升存贷业务效率为当务之急。魏世杰,倪旎,付忠名(2010),利用robust标准误的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面板回归模型,发现非利息收入份额的提高与银行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并得出佣金及手续费收入份额的增加有利于提高银行绩效,但是投资收入份额则表现出相反的效应。龚蓉()比较分析了金融危机前后,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变化及务结构,认识到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丰硕利润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
受影响情况。
2、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学者主要从收入结构对商业银行绩效以及收入结构对商业银行风险影响两个方面拓展研究。deyoungandroland()认为非利息收入实质并不比利息收入更具有稳定性。他们认为由于转换成本、信息成本以及扩展非利息收入的服务所需要的固定成本问题都可能导致非利息收入的波动性增加。smithrandwoodg()选取1994-欧盟银行业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利息收入的下降虽然不能完全被非利息收入的增加所抵消,但对稳定银行绩效不至于大幅度下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stiroh()进一步的研究证实了在美国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加速发展的情况下并没有表现出其业务的多样化收益。laetitia等人()对欧洲银行业的风险与产品结构之间的关系做了研究,将非利息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交易性收入,另一部分为手续费收入。通过分析-间734家银行的数据,发现那些积极从事非利息业务的银行的风险要大于主要从事信贷业务的银行,且非利息收入占比越大,银行的风险越高。calmes等(2009)考察了加拿大银行业非利息业务的情况,结果发现虽然加拿大银行从事非利息业务的范围和规模在扩大,但并没有显示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的风险和收益产生了正面影响。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国内金融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商业银行就受到了一定的挑战。随着底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银行业市场面临程度更深、范围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国内各大商业银行传统的利润增长方式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一般观点认为,利息收入具有显着的不稳定性和周期性特征,且受坏账风险影响较大。而非利息收入,如信托服务、结算业务、资产托管等高收益的中间项目相对安全、稳定且利润率更高。在我国,就现阶段而言,商业银行收入的提高主要依靠于利息收入,信贷业务高居主导地位。因此,为了降低营运风险、提高银行业绩、增加收入、提升竞争能力,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日益重视非利息收入,大力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促进银行收入结构转型。非利息收入开始承担起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重任。
那么,探讨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发生变化,非利息收入的发展又是受何种因素影响与制约等问题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首先,它可以揭示和确定影响影响收入结构的因素、方式和程度。其次,它为防范银行风险和提高盈利能力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可以为金融制度等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应用前景。
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银行业的开放,银行同业竞争日益激烈,存贷利差日益缩小。传统的存贷业务已经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了。优化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提高非利息收入比重是我国商业银行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现状及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为我国商业银行进行收入结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方向,便于相关银行找准自己所处的位置,通过改变或者提高相关性较高的可变因素来优化自身的收入结构,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基本框架。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文主要选取我国部分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近年来的最新数据,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具体情况,实证分析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的因素,并提出观点。
(二)研究的基本框架。
一、引言。
二、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现状。
2.1利息收入的概念及特点。
2.2非利息收入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2.3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架构及特征。
三、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3.1我国商业银行收入转型的影响因素。
3.2实证分析。
四、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的对策建议。
五、结论。
金融风险论文开题报告篇十四
货币资金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处于货币形态的那部分资金,按其形态和用途不同可分为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它是企业中最活跃的资金,流动性强,是企业的重要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因而是流动资产的审查重点。其他货币资金包括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信用卡存款、存出投资款等。
此外货币资金既是资本运动的起点,又是资本运动的终点。货币资金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和控制风险,单位在组织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加强货币资金的控制与核算,对于保障单位资产安全完整,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规定货币资金使用的职权和责任,保证权责密切结合。2、规定货币资金核算和管理的处理程序及手续制度,使货币资金运转正常。3、健全和完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使货币资金业务建立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基础上。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内部控制的重点,也是企业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能够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完整和合法使用以及提高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产品的分配,仍然采取商品货币形式进行交换这就决定了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之间的一切经济关系,也依然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结算进而要求每个企业的.财会部门,要从加强经济核算的基点出发,努力增加货币资金的收入,减少货币资金的支出,并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和财经政策,加强货币资金的管理和货币资金的核算.
二、研究内容。
本文拟针对敏捷信息技术公司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分析,结合自己在审计过程中所收集的相关资料和数据,以及相关案例的分析,对企业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相关建议和意见。
三、实现方法及预期目标。
1、实现方法。
通过在会计师事务所实习过程中收集到的企业相关资料和年度审计报告,充分利用网络等各种资源,搜索相关资料,在论文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运用所学相关会计、财务知识,分析敏捷信息技术公司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2、预期目标。
通过对敏捷信息技术公司的内部控制的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完善自己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了解,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有一定的认知。
四、论文结构。
1.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
1.1货币资金的定义及特点。
1.2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内容及作用。
1.3影响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质量的因素。
2.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分析。
2.1敏捷信息技术公司的基本情况介绍。
2.2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中存在问题。
2.2.1现金收支业务管理中的问题。
2.2.2银行存款收支业务管理中的问题。
2.3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完善敏捷信息技术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议。
3.1货币资金完整性控制。
3.1.1支票、收据控制。
3.1.2银行对账单控制。
3.1.3往来账核对控制。
3.2货币资金安全性控制。
3.2.1账实盘点控制。
3.2.2库存限额控制。
3.2.3专人负责控制。
3.3货币资金合法性控制。
3.3.1内部稽核控制。
3.3.2审计监督控制。
3.3.3授权批准控制。
五、对进度的具体安排。
1——6周,毕业实习和实习答辩,要求:结合实习完成选题、开题工作,确定论文题目,撰写开题报告。
第6周周三,进行实习答辩,学生提交实习日记、实习鉴定和实习报告。
第7周周三,进行开题报告答辩。
8——10周,完成论文初稿。
11——13周,修改论文,定稿,打印并上交论文、开题报告、翻译的外文资料,并将论文电子文档交指导教师备案,准备毕业论文答辩工作,评阅教师进行论文评阅。
14周,统一装订论文。
15周,论文答辩。
六、参考文献。
[l]胡杰林.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j].现代商贸企业,(7):13—16.
[4]闫风琴.如何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j].东方企业文化,(2):8-10.
[6]张静,周稚龙.推行应收账款筹资的若干问题思考[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4):60—61.
[7]宋朝晖.赊销信用风险管理探讨[j].煤炭经济研究,(6):15.16.
金融风险论文开题报告篇十五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20xx年8月,高风险抵押贷款引发了金融领域的危机。这场危机是一次周期性危机,更是一场体制的危机。当今的危机标志着美国从20xx年开始的一个经济周期的结束。也就是说,与任何危机一样,此次危机有其周期性的一面,但它也宣告了更长的一个时代的终结:这个时代经历了二至三次的经济循环,其间政府的经济政策是以低利率和促进资本的流动性为主要标志的。当前,我们面对的1987年以来因经济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而发生的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一些作者称之为“金融体系危机”。这次危机严重程度之所以高,是因为在纳斯达克股市发生暴跌后,美国又一次成为震源,而且其银行体系处在此次地震的震中。在世界范围的自由化和放宽管制的进程中,中国融入了世界经济,这一过程随着1992年到1994年美国投资的推动开始,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而告结。
这一在更高层次调整再生产出的局限性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其基本矛盾真正成为全球性的。过度积累和生产过剩成为世界经济范围的特征;二是与大量货币资本“自主”积累的迅速发展密切相关。以不稳定的金融构建某种宏观经济的努力,必然要依靠大量的负债,从而必然产生大量虚拟资产。证劵——债券和股票给了人们参与分享企业利润或通过公债攫取税收得来的公共收入的权利。商业银行证劵投资业务是创作虚拟资本的一种形式,银行使经济主体掌握的钱大大超出了实际储蓄的数目。银行靠收取利息向企业提供货币,这使企业得以等待应交付给它们的支付款,也可以在创造机制和超额价值的投资活动中得到补充金。为此,本文以金融危机为背景,对商业银行证劵投资业务的风险管理的进行研究。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金融全球化过程本身无论由于全球化的形式还是向金融市场的过渡,都削弱了大多数国家的银行体系。金融市场制度再次使证券市场占据了中心地位,这种制度的恢复也意味着金融市场特有的运转方式孕育的特殊类型危机:金融资产名义价值出奇地高,内容极具有虚拟性,重要资产类别与实际经济中的交换物联系甚微,证券市场的预期投资与反映出来的模仿性很强,最后初级证券市场上产生的动荡很可能其衍生市场蔓延。由于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证券业务的风险管理甚为重要,不仅关系着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着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三)主要内容:
本文根据金融危机及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就商业银行在证券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和风险管理在实践操作中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操作建议。风险管理在实践操作中的完善,是结合工作实际状况对风险管理提高的具体细节操作。包括风险管理体系优化、完善投资业务基础分析工作及优化风险防范体系。债券投资业务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有赖于投资业务基础分析工作的完善。在优化风险防范体系中,本文在内控制度、风险量化指标体系、市场风险管理及反应机制等方面提出一些见解。
(四)研究背景。
20xx年到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大量不能偿还的信贷即次贷,渗透到了放宽了管制的、赢利投资机会匮乏的金融体系中,并且进入到各个银行的资产中。这是运用“证券化”技术造成的后果。这种技术就是“把信贷机构、金融机构、保险公司或商业银行所持的贷款转变成可交易的证券”。这些证券都有粗陋的名称。证券化有许多好处,既提供了业务及收益多样化的机会。也把分期偿还的管理、因而把再投资率风险交给第三方,还遵守了银行清偿比率,并创造了一种新的,可以在市场上交易的金融产品。证券化使向最有能力提供保险的人转移风险的做法得到普及,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项技术是一场根本性的金融革命。职业金融家们的看法几乎是一致的,甚至在今天,他们还在疾呼不要对证券化提出质疑。抵押贷款危机首先转变为金融体系的内部流动性危机,然后变成了完全意义上的信贷危机,这个过程说明了在容许银行或基金的贷款无限转手,尤其是每个参与者都可以在转手过程中将大笔利润揽入囊中这样的情况下,证券化只是使针对不同信贷形势的纯投机战略得以迅速发展。
(五)文献综述。
1990年到1991年的萧条启发米揭尔提出了“金融危机”理论:“在一般性萧条情况下,市场经济主体看得较远些,他们的目光能够越过困难时期,并且拥有金融手段缓解危机。但是在金融萧条情况下,不确定因素大得多”。金融危机的特点是金融资产价格大幅度下降,资产负债严重减值,债务负担越来越重,那些具有战略性地位的银行情况为严重。
阿格利埃塔认为,一次“金融危机”持续的时间长短,取决于排除金融脆弱性或者至少明显地消减脆弱性所需要的时间。
三、证券相关的理论。
见奥尔良理论:对于制约金融市场集体评估的常规持有任何怀疑,在证券未来兑换条件不太确定的情况下,都会深深地影响证券的流动性。从这个角度看,金融危机可以被看作金融流动性危机,危机导致投资者无望地寻找流动投资,主要是流动货币的替代形式,如此做法反过来又会加重金融危机。这样流动资金的人为性质就充分表现出来,事实上,所有证券不能被同事都兑换成货币。为了有流动资金,就必须有积极的投资者,投资者的积极性不是因为流动性,而是资本的未来收入,而且为此他要做好准备握牢证券,稳定市场风险是十分必要的。
发行股票的作用原则上是使公司提供用于投资的融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股票代表了所有权的证券。马克思说,它是证券所有者年终结算时以红利的形式获取的对部分剩余价值的权力。但是股市给了这些证券的第二条生命,使证券成为现实资本的纸质复本,正如提货单在货物职位,和货物同时具有价值一样。它们成为并不存在的资本的名义代表。
四、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自古以来,风险管理就已经存在,它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必然采取的措施之一。19,被称为“现代经营管理之父”的德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在其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提出,企业经营有六种职能:技术职能、营业职能、财务职能、安全职能、会计职能和管理职能,并认为安全职能是所有职能的基础和保证,是控制企业及其活动所遭遇的风险,维护财产和人身安全的保证。
1929年到1933年,世界经济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面对经济衰退、工厂倒闭等社会财富遭受到了巨大损失,人们开始思考,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或者消除风险事故给人类带来的种种灾难性后果,采取科学的方法控制和处理风险。1993年,在美国经营者协会的大会上,明确了对企业风险进行管理的重要意义,并设立保险部门作为每年召开两次会议,除了从事保险管理外,还开展有关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咨询事务。1932年,由企业风险管理人员共同组成了纽约投保人协会,彼此交换风险管理的信息,并研究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
20世纪50年代,风险管理以学科形式发展起来,并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风险管理理论最早起源于美国,并在美国获得了广泛的发展。1950年,美国的加拉格尔在《费用控制的新时期——风险管理》中,首次使用了风险管理一词。20世纪50年代以前,企业仅仅将保险作为处理风险的唯一方法;20世纪50年代以后,风险管理的方法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很多学者开始系统研究风险管理的方法,并寻求风险管理方法的多样化。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风险管理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等一些国家获得了广泛的传播。风险管理理论是对风险因素、风险源、风险事故和损失等要素的管理,是一门新兴的管理科学。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643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