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一种对读书体验进行总结的表达,它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思考书中的思想和观点。读后感应该具备一定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的思考过程和结论。以下是一些读者自己撰写的读后感,希望大家能从中获得灵感和启示。
鲧禹治水读后感篇一
看完《大禹治水》这本书,我知道大禹是一个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人。
光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没了,房屋也被淹没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可是不少地方有毒蛇猛兽出来伤害人和牲口,使人们更加害怕。尧决定派鲧去治水,鲧花了九年的时间,仍然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坎,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尧当部落盟着领以后,亲自到鲧治水的地方看了看发现,他办事不力,就让他儿子禹去治水。大禹发言烃他父亲的做法,决定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经过十三年的努力,洪水终于被引进了大海时,地面上又可以种庄稼了。
大禹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
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婴儿正哇哇地哭,当时大禹正好打门外经过,也狠下心来没有进去探望。
这几次,大禹连治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正是凭借这种不懈地努力和忘我的精神,他才帮助人们战胜了洪灾,赢得了大家的信任,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大禹爷爷,我想如果你还活着的话,一定会对当时所作的倍感自豪,更会为有这么多的后继者把祖国建设得如此繁荣而欣慰的。
鲧禹治水读后感篇二
本想可以美美地睡一觉,但上完课后的遗憾留在心中,在我的脑海里不时的呈现。总观自己的课,虽然花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自己最明白,大部分的时间,我如置雾中,不知何去何从,反而在上完课后,我突然有了些许的体会。
在课堂四十分钟时间里,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新课程理论所倡导的,也正是我最大的不足。在此之前,我常把自己牵着孩子走的习惯归究于我的性子急燥,耐不住课堂寂静的缘故,现在仔细想想,应该是我处理教学内容不当所造成的。我没有给孩子充分的考虑时间,而把自己的体会强加于学生。久而久之,我想我的课堂恐怕要变成我唱独角戏的舞台了。虽然在试课的过程中,盛老师反复提及,我却在此刻才明白过来。
直至公开课结束,我多次改变了我的教案,说的好听,是挺认真。但此刻,我明白是自己站错了立场。我一直站在老师的立场来设计教案,所以在课堂上,学生的“花样”百出,我总是“应付”不过来,只能在慌乱之中,草草收场。如果我一开始就把自己当作学生来考虑,恐怕这些无用功就不必做了。
开课之前,高老师的一席话也让我印象深刻。学生是活的,只要心中全盘把握重点和难点,那么学生的想法再奇特,也不会让你不知所措。这对正在思考不知该怎么办的我来说,有一种柳岸花明的感觉。虽然在上课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重点、难点没有突破的情况,但我想这与我在教案中没有深入剖析重点、难点是有关的。我顾及了死的形式,而忽视了实际的内容,真是不应该。
总之,上公开课我虽然觉得压力非常大,但收获也不小,从中我清楚的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在此,谢谢帮助我的老师,也谢谢给我鼓励的老师。
鲧禹治水读后感篇三
这篇课文取材于我国先秦时期主要记录古代神话、地理等方面内容的古籍《山海经》。课文讲的是在上古时代,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那时,大地一片汪洋,民不聊生。一位叫鲧的天神非常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决心帮助人们治理洪水,于是他偷出了天帝的宝物——息壤,赶退了洪水。天帝知道鲧偷走息壤的事后,派火神杀死了鲧。鲧死后,尸体三年都没腐烂。一天,从鲧的肚子里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大禹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拯救人类的事业。经过十三年的苦战,大禹终于将洪水彻底制服。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故事的起因,写上古时代的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人们受尽了洪水的折磨,便苦苦祈求天帝驱逐洪水,可是天帝毫不理会。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一位叫鲧的天神非常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决心帮助人们治理洪水,于是他偷出了天帝的宝物——息壤,帮助人们赶退了洪水。天帝知道鲧偷走息壤的事后,派火神杀死了鲧。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写鲧死后,尸体三年都没腐烂,却从鲧的肚子里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大禹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拯救人类的事业。经过十三年的苦战,大禹终于将洪水彻底制服。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讲这个故事。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爱护人类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们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3、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4、认识“壤、霆、浃”3个字,会写“禹、汪、壤、烫、浃”5个字。掌握“一片汪洋、息壤、大发雷霆、滚烫、汗流浃背”等词语。
读懂课文内容,知道鲧禹父子是如何治水的,感受他们为民造福,征服自然的精神。
感受神话故事的特点,体会神话故事提示的意义。
(一)课前准备。
本课所讲的是一篇神话故事,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鲧禹治水的相关资料,以便对课文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二)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学会写3个生字。在字形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字知识,或以熟字带新字,或与形近字进行比较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壤”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还要注意“土”字旁,最后一笔为“提”。“烫”字是上下结构,注意上大下小。
(三)理解感悟。
这篇课文内容并不深奥,学生容易读懂。可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朗读、品读。如:“大禹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巨大的'龙门山终于被劈开了一个大口子,河水顺畅地流向了大海”这段文字,是对大禹治水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的具体描写,除了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外,还应让学生从中体会和想象大禹那种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这段文字,可让学生通过抓重点词语进行体会,感受大禹治水的艰辛。“由南到北”“由西到东”说明大禹带领人们治理水灾的地域广,“十三年”说明治理水灾的时间长,从“终于”一词可以看出疏通河道、治服洪水是多么不易,多么艰辛。
作为神话故事这种文学体裁,丰富的想象和离奇的故事情节是它的主要特点。像“鲧的出现”“神龟和神鸟帮助鲧偷取息壤”“息壤的神奇”“大禹的出世”“神龟运送土石”“应龙在地上划出深沟”等,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寄寓着他们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教学时,要启发学生体会神话故事的主要特点。
(四)教学时间。
本课可安排2—3课时。
1、古籍简介。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
该书按照地区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再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周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山海经》中的“夸父逐日”“黄帝大战蚩尤”“鲧禹治水”等故事都很有名。
2、背景故事简介。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利的事迹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3、词语解释。
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哀求:苦苦请求。
祈求:向神求助。十分诚恳而殷切地希望或请求。
斥逐:排斥,驱逐。
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训斥。
镐头:刨土用的工具。
泛滥成灾: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形成灾害。
汗流浃背:浃,湿透,汗水湿透了背上的衣服。形容汗出得很多。
4、课外拓展阅读《语文同步读本》(六年级下册)中的《鲧王治水》《禹王锁蛟》和《三过家门》。
鲧禹治水读后感篇四
在5020xx年前,有一个部落统治了中国。他们这个部落是统治前曾发生过一场人与江河的。
战争。
一个部落用人的力量打败了江河。大海从此记下了仇恨。后来黄帝命令他的部下——茭、鲧、囹等部下领20万军队统一了天下而江河就默默的在养身体准备乘虚而入。
在五帝时期最后一个帝王的时候曾洪水滔天,这次大洪水有很多的人死于非命。五帝的最后一个帝王让鲧去治水,鲧制服不了这滔滔江水。就窃取了皇帝的宝贝——再生粘土去治水。可是被皇帝发现了,命令人把鲧的首级坎了下来。在鲧死后的三年里他的身体一直都没有腐化,后来鲧生出了一个小孩,大家都叫他禹。等待禹长大以后皇帝就让他去制服洪水。与制洪水的时候曾三次经过家门,可是从没有一次进家门看看。禹在治水的时候第一次他想的方法是用朽木来地挡住洪水,可是一次一次再一次都没有。
成功。
有一个部下在帐篷里告诉禹,他说:“要想制服洪水,必须另外想办法呀!不能只走死胡同啊!”
后来,禹用巨大的石块来堵住抵挡洪水。可是用石块抵挡洪水的办法不成功,后来禹遇到一个人。那个人对禹说:“你不能放弃你的想法,你要。
坚持。
下去我会帮助你的。”禹一次一次的。
失败。
造成了他对那个人的不。
信任。
他刚刚想换一个方法的时候那个人来了那个人使用自己的力量使大石块没有在一次的塌下而是地挡住了洪水,挡住了洪水以后那个人倒下了禹看了大吃一惊,马上用草药治疗可是抢救无效那个人死了禹看到了这一件事情后知道了,用一个人的力量都能抵挡住河水何况我们10万人呢?从此禹知道了什么事情不在于能不能干得了,而是在于你用不用心去干。
后来五帝觉得禹这个人不一般,比自己的能力强。他就把自己皇位让给了禹,就经过禹的三次婉言拒绝最后禹还是接受了这个皇位。这就是历史中有名的禅让。这才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夏朝。
鲧禹治水读后感篇五
神话故事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本站小编这里为大家带来鲧禹治水的故事传说,希望大家喜欢。
据说中国在古代闹过一次大水灾,那水势的浩大,灾害的严重,简直使人难以想象。大地一片汪洋,庄稼淹没了,房屋冲塌了,人们扶老携幼,都逃到山上或大树上去。有的人虽然逃到了山上或树上,但因为经不住风雨的吹打,特别是找不到食物,不久就冻死饿死了。有些人虽然侥幸逃到了比较大的山上,可以到山洞栖身,或用树枝树叶搭起窝棚躲避风雨,寻找树皮、野菜充饥,暂时维持。
生命。
但人多树少各种毒蛇猛兽也因逃避洪水上山威胁人类所以每天淹死、饿死、冻死以及被野兽毒蛇侵害而死的人真不知有多少。
这时,人们都苦苦地哀告天帝,祈求他斥退洪水,把他们从死亡中拯救出来。但是高高在上的天帝,只顾自己在天庭中寻欢作乐,根本不把下方受害遭难的“蚁民”(在他的眼里,下方的人民就像蚂蚁一样不值钱)放在心上,对于人们的苦苦哀号,毫不理会。
人们悲惨的遭遇倒是感动了天神鲧,他命神鸟去偷窃能阻止洪灾的“息壤”,“息壤”虽小,分量却不轻,鲧就叫来了神龟去驮,神龟将“息壤”放在地上,大地顿时好转。
天帝知道了,就将“息壤”收回,并处死了鲧。三年后鲧的肚子突然裂开了,生出天神禹。禹出生以后,鲧就变成一条玄鱼游走了。禹决定像他的父亲鲧一样去治水,但他没有求天帝,而是率领他的部下,前去治水。他们杀死了引起水灾的魔神共工的部下无支祈,但共工知道后,连忙逃走。
禹主要的目的是疏通河道,许多神知道后,都愿意出一份力,伏羲送禹一幅八卦图,河神冯夷送禹一幅河图。禹收下后就开始治水了。连帮鲧偷“息壤”的神龟和应龙也来助阵,使得进展很快。但他们到龙门时问题就大了:龙门是个重要咽喉,禹和他的部下、朋友们花了5年。
时间。
才将龙门开凿出一个豁口,使河水畅流而下,一泻千里。
禹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叫启,禹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就是这样,禹在治水期间,曾经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一次都没有进去过。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了。禹从南方走到北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跑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不顾风吹雨打,不顾艰险劳累,一直率领人们从事治水的艰苦。
劳动。
经过了十三年,禹终于将大水治理好,完成了鲧的遗愿。
大水漫上天际,鲧盗取了天帝的息壤来堵塞洪水,违抗了天帝的命令。天帝让祝融在羽山近郊杀死鲧。鲧腹中生出了禹,天帝就命令禹铺填土壤平治洪水来安定九州。
鲧禹父子都是善良、冒危险拯救百姓的英雄。
鲧禹治水读后感篇六
上古时代,中国闹洪灾,天神鲧同情人们的遭遇,盗天帝的息壤治水,却落了个身死而事未成的遗憾。大禹继承父志,依靠自己的智慧毅力和人类伟大的力量,历经十三年苦战,最终制服了洪水,成为万民敬仰的君王。
2、学习对比手法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作用;
3、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我们都看过《西游记》、《封神榜》,知道那是一种神话故事。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看看文中塑造的又是一种怎样的人物形象,又是如何塑造的。
1、学生默读全文,用二十以内的.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大禹继承父志,历尽千辛万苦,制服洪水。)。
2、朗读全文,分别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a:学生自由读,老师单独指导、纠正;
b:指名读,集体评论,指导;
c:小组读,推选一人参加班级的朗读比赛。
1、仔细读课文,看本文可以分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a:鲧因同情人类的悲惨遭遇,盗天帝的息壤以治水,天帝发现后将其处死,治水失败。(1------4自然段)。
b:大禹产自鲧腹,继承父志,依靠人类自己的力量,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制服洪水。(5-------10自然段)。
(文章还可以又几种不同的分法,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2、学生自读全文:
a:给全文做批注:
a: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的语音语义障碍;。
b:对重点语句进行理解,并用铅笔写在课文的旁边,
c:关键词的作用进行分析。
d: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或记下问题,以便质疑;
1、学生推选各小组的代表汇报讲解本组的收获,并提出问题;
2、学生自由回答各小组代表的质疑问难,不会或有争议的,老师进行引导;
天帝:毫不理会、大发雷霆、杀、夺------冷漠无情。
鲧:探听、请、偷----------善良,富有同情心,为民而舍身。
大禹:走遍、摸清、决定(引洪入海)---准备充分。
亲自、率领--------------身先士卒。
汗流浃背、磨出血泡、三过家门而不入-----坚忍不拔,公而忘私。
1、鲧虽然死了,但他的尸体过了三年也没有腐烂。一天,忽然一声巨响,鲧的肚子裂开了,从里面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
这一句的内涵很深,不能简单的把它看作是交代大禹的出生。首先,“鲧虽然死了,但他的尸体过了三年也没有腐烂”,其实暗含鲧壮志未酬,死不瞑目的语义;其次,大禹产自鲧腹,暗含大禹直接继承了鲧的精神和壮志,是失败英雄的事业的延续;最后,大禹裂鲧腹而出,寄寓大禹虽继承鲧的遗志,但却以一种“破”的形象出现,破去鲧以一人之力,宝物之功救民的个人英雄形象,破去最终失败身死的结局,立大禹帅“成千上万的人”,齐心协力挖渠开山的人类英雄形象,立历尽艰险挑战自然,壮志得酬的美满结局。
2、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制服了洪水。
这一句通过方位词体现跨越的区域之广,时间词体现经历时间之长,来表现治理洪水的艰难,“最终”一词体现成功来之不易。整个句子就是以艰难险阻来反衬大禹和人们的坚忍不拔精神。
1、文中有哪些人物?
(天帝、鲧、大禹、人类、神鸟、神龟、神龙)。
2、文中可以形成几组对比?
(天帝-----鲧天帝----大禹鲧----大禹)。
3、文中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4、对比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反衬、衬托大禹的形象)。
鲧禹治水读后感篇七
《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读完这篇课文之后,你有
什么
收获和感想呢?今天语文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鲧禹治水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因为鲧只想着防御,并没有想着把剩下的洪水疏通走。大禹治水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并且要随时做好防御的准备,所以,我觉得大禹的方法治水要更合理一些。大禹治水之中说了大禹为了想治水的方法,曾经三次经过家门,可是,大禹却从来没有走进家门看一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从这个情节中我能看出大禹是一个做任何一个事都很认真的人。
大禹是一个聪明能干的人,什么事情都想得出。而鲧我认为他的方法很不明确,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把里面的洪水疏通,光治了表面上的东西,而没有找到根本原因我认为大禹的方式比较好,它继承了父亲的愿望,并且完成了它。
大禹治水一去就是13年,这13年来,他受了多少苦啊,我们要记住他的功劳,他虽然已经不在人世了,但他永远在我们心中永垂不朽!
鲧禹治水读后感篇八
【教学重点】。
理解鲧禹父子分别是怎样治理洪水的。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揭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第一课时。
一、预习提纲。
1、自学生字、词语。
2、自读课文,将课文读流利。
3、收集洪水泛滥的图片感受洪灾的可怕。
4、了解《山海经》。
二、导入新课。
我们都看过《西游记》、《封神榜》,知道那是一种神话故事。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看看文中塑造的又是一种怎样的人物形象,又是如何塑造的。
三、结合预习笔记,组内交流。
1、学生自读全文:
a:给全文做批注:
a:互相交流对生字词的语音语义的理解。
b:对重点语句进行理解,并用铅笔写在课文的旁边。
c:关键词的作用进行分析,
d: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或记下问题,以便质疑。
b:小组交流批注,能交流解决的就交流解决,不能交流解决的就集中起来,准备在全班交流是进行解决。
汇报交流:
a:重点强调“壤、浃”的读音。“壤”的字形。
b:解词:息壤、雷霆、汗流浃背。
2、学生默读全文,用二十以内的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大禹继承父志,历尽千辛万苦,制服洪水。)。
四、细读课文,交流自悟感受。
1、朗读全文,分别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a:学生自由读,老师单独指导、纠正;
b:指名读,集体评论,指导;
2、仔细读课文,看本文可以分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a:鲧因同情人类的悲惨遭遇,盗天帝的息壤以治水,天帝发现后将其处死,治水失败。(1——————4自然段)。
b:大禹产自鲧腹,继承父志,依靠人类自己的力量,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制服洪水。(5———————10自然段)。
(文章还可以又几种不同的分法,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3、学生推选各小组的代表汇报讲解本组的收获,并提出问题;
4、学生自由回答各小组代表的质疑问难,不会或有争议的,老师进行引导;
五、练习巩固,反馈提高。
1、听写本课学习的生字。
2、形近字组词。
禹()旺()壤()。
寓()汪()嚷()。
3、同桌互相检查课文朗读。
第二课时。
一、自学提纲。
鲧禹父子为什么要治理洪水?父子俩治理洪水的办法有什么不同?他们的共同精神是什么?
二、回顾全文的主要内容,指名复述。
三、结合预习,初步交流感受。
赏析人物形象:天帝:毫不理会、大发雷霆、杀、夺——————冷漠无情。
鲧:探听、请、偷——————————善良,富有同情心,为民而舍身。
大禹:走遍、摸清、决定(引洪入海)———准备充分。
亲自、率领——————————————身先士卒。
汗流浃背、磨出血泡、三过家门而不入—————坚忍不拔,公而忘私。
四、结合重点语句,感悟鲧禹的精神品质。
画出令你感动的语句,并说出感受。
1、鲧虽然死了,但他的尸体过了三年也没有腐烂。一天,忽然一声巨响,鲧的肚子裂开了,从里面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
这一句的内涵很深,不能简单的把它看作是交代大禹的出生。首先,“鲧虽然死了,但他的尸体过了三年也没有腐烂”,其实暗含鲧壮志未酬,死不瞑目的语义;其次,大禹产自鲧腹,暗含大禹直接继承了鲧的精神和壮志,是失败英雄的事业的延续;最后,大禹裂鲧腹而出,寄寓大禹虽继承鲧的遗志,但却以一种“破”的形象出现,破去鲧以一人之力,宝物之功救民的个人英雄形象,破去最终失败身死的结局,立大禹帅“成千上万的人”,齐心协力挖渠开山的人类英雄形象,立历尽艰险挑战自然,壮志得酬的美满结局。
2、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制服了洪水。
这一句通过方位词体现跨越的区域之广,时间词体现经历时间之长,来表现治理洪水的艰难,“最终”一词体现成功来之不易。整个句子就是以艰难险阻来反衬大禹和人们的坚忍不拔精神。
学生整体朗读全文,感受贯穿全文的那股挑战自然的不屈不挠的英雄气!
五、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大面积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夏天,()到了晚上,()。冬天()。
2、写一写大禹成功治水的原因是什么。
板书设计:
鲧——偷宝物。
治水前:走遍摸清。
禹治水开始:亲自率领。
治水过程:大山横挡烈日当空毒虫猛兽天寒地冻。
治水后:安定幸福。
勤劳智慧勇敢奉献坚强不屈万众一心。
鲧禹治水读后感篇九
一、课文简介:
上古时代,中国闹洪灾,天神鲧同情人们的遭遇,盗天帝的息壤治水,却落了个身死而事未成的遗憾。大禹继承父志,依靠自己的智慧毅力和人类伟大的力量,历经十三年苦战,最终制服了洪水,成为万民敬仰的君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一片汪洋”等词语。
(2)读懂故事,了解鲧禹父子治理洪水的原因与办法,以及他们的精神品质。
(3)抓住文章中关键词句进行品析,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4)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练习讲述故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认读、辨析、组词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历解释词义。
(2)边读边想、读议结合,以读促悟、理解课文内容。
(3)删繁就简,抓住重点词句深入品析,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鲧禹父子为民造福、勇于奉献的精神。
(2)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从中受到熏陶与教育。
三、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理解内容,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2、难点:抓住关键词句,品析、赏读,体会句子表达的意思。
3、关键:弄清鲧禹父子治理洪水的原因与方法。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实施:
(一)、写出下列多音字在文中的正确读音。
应()龙划()出深沟露()出笑容。
(二)、积累下列词语。
斥逐泛滥遗志拯救四处横溢齐心协力欢呼雀跃。
(三)、理解词语:
斥逐:(可以结合上下文理解)。
大发雷霆:(读句子,想象当时的情景理解)。
汗流浃背:(读句子,想象当时的情景理解)。
欢呼雀跃:(读句子,想象当时的情景理解)。
齐心协力:(利用拆分词语的方法理解)。
(四)、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想想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主要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把这些内容用一些过渡性的词语连起来,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a、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鲧禹父子为什么要治理洪水?画出相关语句。
b、默读2—10自然段:
1、鲧、禹父子俩治水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2、在自己感受较深的语句旁做批注。
(1)读9自然段,画出感受较深的语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注意带点的词语,联系课文体会句子的意思。)。
(3)自己再画出一至两处这样的句子,结合重点词语做批注。
六、合作、探究,明确问题。
(1)比较鲧、禹治水的方法、结果。
(2)想象禹治水过程的艰辛。
(3)你怎样评价鲧和禹?他们身上体现了怎样的品质?
七、领悟表达方法:
作者采用了哪些写作方法?你觉得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神话的特点?
1、文中有哪些人物?
(生:天帝、鲧、大禹、人类、神鸟、神龟、神龙等)。
2、文中可以形成几组对比?
(生:天帝—————鲧天帝————大禹鲧————大禹)。
3、文中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4、对比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生:反衬、衬托大禹的形象)。
八、拓展阅读:
1、阅读神话与传说故事。
2、了解关于治理洪水的知识。
鲧禹治水读后感篇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一片汪洋”等词语;读懂故事,了解鲧禹父子治理洪水的原因和方法,以及他们的精神品质;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品析,体会其表达效果;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练习讲述故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认读、辨析、组词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词义;边读边想,读议结合,以读促悟,理解课文内容;删繁就简,抓住重点词句深入品析,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鲧禹父子为民造福,勇于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拜之情,从中受到熏陶与教育。
二、重难点与关键: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难点:抓住关键词句,品析、赏读、体会句了子表达的意思。
关键:弄清鲧禹父子治理洪水的原因和办法。
三、学情分析:
该年段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基础,对生字的音、形、义可以通过自学完成,但学生的思维水平、文本理解力、自立自读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四、学具准备:
查阅名师精典案例,了解《山海经》等相关背景,设计“阅读思维”自学卡。
五、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师:近期欧洲等地又遭受了极端恶劣天气。我国东北也深受其害。地球人不断遭受自然灾害的侵扰,当你看到洪水泛滥之时,首先想到了什么?(自由发言)。
小结:是啊,可怕的洪水一直以来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传说在上古时代,人们深受洪水的灾害,在与洪水的抗衡过程中,上演了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
(二)、释题:你了解鲧和禹吗?他们是谁?又是什么关系?“治水”是何意?(治理洪水,为人类造福)。
(三)、范读全文:勾画生字词,在不懂的地方标上“?”
(四)、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识记生字词,巧借工具书加以理解。
(五)、教师强调字词难点。
壤:声母是r,读第三声,书写左窄右宽,右边写紧凑。
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息壤:传说中天帝的一件宝物。
(六)、给全文分段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七)、书写生字,积累词汇。
(八)、指导交流“思维自学卡”。
1、我所了解的相关背景。
(1)《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孝、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全书共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等故事都很有名。
2)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3)“洛河得书”的故事:明白水文地理知识,制定了九种治理水患的方法和线路。
4)咏大禹的对联: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
神话故事按文章的类别分类: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公文。
神话故事按文学类别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神话童话寓言。
为什么这个故事会流传至今并选入课本?使学生了解远古先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精神,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坚韧的意志品质,激发大家的民族自豪感,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3、我从“题眼”中猜测出了文章的叙述重点是:鲧和禹治理洪水的具体经过。
4、我会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的是上古时代,中国发过一次大水灾。那时,大地一片汪洋,民不了生。一位叫鲧的天神非常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决心帮助人民治理洪水,于是他偷出了天帝的宝物——息壤,赶退了洪水。天地知道鲧偷走息壤的事后,派火神杀死了鲧。鲧死后,尸体三年都没腐烂。一天,从鲧的肚子里钻出了儿子禹。大禹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拯救人类的事业。经过十三年的苦战,他终于将洪水彻底制服。人们推举他为君王。
师总结归纳段意的方法:1)、扩写课题(文题扩展法)。
2)、段意相加(分段,总结段意)。
3)、摘句归纳法(抓关键词语中心句和重点段落)。
4)、串联要素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或起因,经过,结果)。
5、我知道课文的写作顺序和阅读时应注意什么?
本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阅读时注意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6、我最欣赏文中的词句,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1)哀求:苦苦请求。
祈求:向神求助,十分诚恳而殷切地希望与请求。
斥逐:排斥,驱逐。
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训斥。
镐头:刨土用的工具。
泛滥成灾: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形成灾害。
2)描写方法。
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这写细节描写——写人物的六种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
直接描写如:肖像描写,声音描写,劲舞描写,心理描写。
间接描写如: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景衬情等。
3)修辞手法:
对比:天帝的冷酷无情对比鲧的热心善良。
7、我会仿写:夏天……冬天……夏天的中午……。
春天……秋天……冬天的早上……。
8、我心中的疑问。
他们的共同精神是什么?为什么天帝不救老百姓?
9、我的收获(学生自由交流)。
师总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五年开黄龙门,十三年治服洪水,建立千秋功业,留下万功英名。而今,大禹治水的故事妇孺皆知,没有人不为中华民族远古先民征服自然的崇高精神而深深折服。黄河,修建葛洲坝,放眼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令世人瞩目。展望明天,我们满情豪情,胜利永远属于勤劳、智慧、英勇的中华儿女。
鲧禹治水读后感篇十一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一片汪洋”等词语。
(2)读懂故事,了解鲧禹父子治理洪水的原因与办法,以及他们的精神品质。
(3)抓住文章中关键词句进行品析,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4)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练习讲述故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认读、辨析、组词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历解释词义。
(2)边读边想、读议结合,以读促悟、理解课文内容。
(3)删繁就简,抓住重点词句深入品析,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鲧禹父子为民造福、勇于奉献的精神。
(2)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从中受到熏陶与教育。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理解内容,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2、难点:抓住关键词句,品析、赏读,体会句子表达的意思。
3、关键:弄清鲧禹父子治理洪水的原因与方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鲧禹治水读后感篇十二
理解鲧禹父子分别是怎样治理洪水的。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揭示的意义。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第一课时。
1、自学生字、词语。
2、自读课文,将课文读流利。
3、收集洪水泛滥的图片感受洪灾的可怕。
4、了解《山海经》。
我们都看过《西游记》、《封神榜》,知道那是一种神话故事。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看看文中塑造的又是一种怎样的人物形象,又是如何塑造的。
1、学生自读全文:
a:给全文做批注:
a:互相交流对生字词的语音语义的理解。
b:对重点语句进行理解,并用铅笔写在课文的旁边。
c:关键词的作用进行分析,
d: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或记下问题,以便质疑。
b:小组交流批注,能交流解决的就交流解决,不能交流解决的就集中起来,准备在全班交流是进行解决。
汇报交流:
a:重点强调“壤、浃”的读音。“壤”的字形。
b:解词:息壤、雷霆、汗流浃背。
2、学生默读全文,用二十以内的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大禹继承父志,历尽千辛万苦,制服洪水。)。
1、朗读全文,分别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a:学生自由读,老师单独指导、纠正;
b:指名读,集体评论,指导;
2、仔细读课文,看本文可以分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a:鲧因同情人类的悲惨遭遇,盗天帝的息壤以治水,天帝发现后将其处死,治水失败。(1——————4自然段)。
b:大禹产自鲧腹,继承父志,依靠人类自己的力量,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制服洪水。(5———————10自然段)。
(文章还可以又几种不同的分法,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3、学生推选各小组的代表汇报讲解本组的收获,并提出问题;
4、学生自由回答各小组代表的质疑问难,不会或有争议的,老师进行引导;
1、听写本课学习的生字。
2、形近字组词。
禹()旺()壤()。
寓()汪()嚷()。
3、同桌互相检查课文朗读。
第二课时。
鲧禹父子为什么要治理洪水?父子俩治理洪水的办法有什么不同?他们的共同精神是什么?
赏析人物形象:天帝:毫不理会、大发雷霆、杀、夺——————冷漠无情。
鲧:探听、请、偷——————————善良,富有同情心,为民而舍身。
大禹:走遍、摸清、决定(引洪入海)———准备充分。
亲自、率领——————————————身先士卒。
汗流浃背、磨出血泡、三过家门而不入—————坚忍不拔,公而忘私。
画出令你感动的语句,并说出感受。
1、鲧虽然死了,但他的尸体过了三年也没有腐烂。一天,忽然一声巨响,鲧的肚子裂开了,从里面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
这一句的内涵很深,不能简单的把它看作是交代大禹的出生。首先,“鲧虽然死了,但他的尸体过了三年也没有腐烂”,其实暗含鲧壮志未酬,死不瞑目的语义;其次,大禹产自鲧腹,暗含大禹直接继承了鲧的精神和壮志,是失败英雄的事业的延续;最后,大禹裂鲧腹而出,寄寓大禹虽继承鲧的遗志,但却以一种“破”的形象出现,破去鲧以一人之力,宝物之功救民的个人英雄形象,破去最终失败身死的结局,立大禹帅“成千上万的人”,齐心协力挖渠开山的人类英雄形象,立历尽艰险挑战自然,壮志得酬的美满结局。
2、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制服了洪水。
这一句通过方位词体现跨越的区域之广,时间词体现经历时间之长,来表现治理洪水的艰难,“最终”一词体现成功来之不易。整个句子就是以艰难险阻来反衬大禹和人们的坚忍不拔精神。
学生整体朗读全文,感受贯穿全文的那股挑战自然的不屈不挠的英雄气!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大面积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夏天,()到了晚上,()。冬天()。
2、写一写大禹成功治水的原因是什么。
板书设计:
鲧——偷宝物。
治水前:走遍摸清。
禹治水开始:亲自率领。
治水过程:大山横挡烈日当空毒虫猛兽天寒地冻。
治水后:安定幸福。
勤劳智慧勇敢奉献坚强不屈万众一心。
鲧禹治水读后感篇十三
1.了解古代神话故事,初步感知神话的特点;积累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学常识。
2.通过朗读课文,分析神话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在探究、质疑‘解疑中培养正确阅读神话作品的良好习惯。
3.体会神话寄寓的我们祖先改造自然的愿望和顽强意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教学重点:
把握神话中的人物形象特点,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教学难点:
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前一阶段,老师看见这样一则新闻:
8月13日,发布:因暴雨导致的洪涝灾害给云南省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统计,灾害造成云南省11个州市125.34万人受灾,因灾死亡40人,失踪6人,紧急转移安置16000多人;房屋倒塌1万多间、损坏18000多间;农作物受灾10.7万公顷,绝收1.1万公顷;交通、电力、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
2.听了这则消息,你想到了什么?
3、教师小结导入:是啊,这可怕的洪水灾害一直以来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传说远在上古代时,人们就深受洪水灾害,在与洪灾抗衡的过程中,上演了鲧禹治水的故事。
5理解课题,认识人物。
(1)鲧:是传说中的一位善良的天神。
(2)禹:即大禹,是鲧死了三年后,肚子裂开而钻出的一个孩子,也就是鲧的儿子,后来成为了一位治理天下的君王。
(3)治水:治理洪水,为人类造福。
二.通读课文,自学课文。
1.提出要求。
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2.老师范读。
3.检测朗读情况。
检查字音,字义。
补充解释“息壤”
4.师生合作了解大意。
结合书下注释及参考资料了解大意,老师引导,解答难理解的句子。
5分析鲧治水的原因、方法与结果。
(1)原因:洪水滔天。
(2)方法: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补充故事:猫头鹰和神鬼告诉鲧可以偷息壤治洪水。
小结过渡。
(3)结果: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明确禹的`降生。掌握“复”通“腹”
(4)你是怎样理解禹降生这个神奇的情节的?
6.禹治水的方法和结果。
(1)为什么要交代禹娶涂山氏女,婚后四日复往治水?是否多余?
(2)见禹方作熊,为什么惭而去?
(3)想象禹治水过程的艰辛。
(4)结果:生猜测,师补充说明。
三.比较两种治水方法。
鲧:堙注重“堵。
禹:布注重“疏堵“并用。
四.你怎样评价鲧和禹的?
五.文中那些地方体现了神话的特点?
六.试比较鲧与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有什么不同。
七:
灾难可怕齐心协力御用智慧可以战胜。
板书设计:
鲧堙堵失败。
治水。
禹布疏堵并用成功。
鲧禹治水读后感篇十四
一、课文简介:
上古时代,中国闹洪灾,天神鲧同情人们的遭遇,盗天帝的息壤治水,却落了个身死而事未成的遗憾。大禹继承父志,依靠自己的智慧毅力和人类伟大的力量,历经十三年苦战,最终制服了洪水,成为万民敬仰的君王。
二、教学目标:
2、学习对比手法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作用;
3、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都看过《西游记》、《封神榜》,知道那是一种神话故事。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看看文中塑造的又是一种怎样的人物形象,又是如何塑造的。
二、初读课文:
1、学生默读全文,用二十以内的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大禹继承父志,历尽千辛万苦,制服洪水。)。
2、朗读全文,分别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a:学生自由读,老师单独指导、纠正;
b:指名读,集体评论,指导;
c:小组读,推选一人参加班级的朗读比赛。
三、细读课文:
1、仔细读课文,看本文可以分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a:鲧因同情人类的悲惨遭遇,盗天帝的息壤以治水,天帝发现后将其处死,治水失败。(1------4自然段)。
b:大禹产自鲧腹,继承父志,依靠人类自己的力量,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制服洪水。(5-------10自然段)。
(文章还可以又几种不同的分法,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2、学生自读全文:
a:给全文做批注:
a: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的语音语义障碍;。
b:对重点语句进行理解,并用铅笔写在课文的旁边,
c:关键词的作用进行分析。
d: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或记下问题,以便质疑;
四、交流讨论。
1、学生推选各小组的代表汇报讲解本组的收获,并提出问题;
2、学生自由回答各小组代表的质疑问难,不会或有争议的,老师进行引导。
第二课时。
一、回顾全文的主要内容,指名复述;
二、赏析人物形象:
天帝:毫不理会、大发雷霆、杀、夺------冷漠无情。
鲧:探听、请、偷----------善良,富有同情心,为民而舍身。
大禹:走遍、摸清、决定(引洪入海)---准备充分。
亲自、率领--------------身先士卒。
汗流浃背、磨出血泡、三过家门而不入-----坚忍不拔,公而忘私。
三、重点语句赏析:
1、鲧虽然死了,但他的尸体过了三年也没有腐烂。一天,忽然一声巨响,鲧的肚子裂开了,从里面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
这一句的内涵很深,不能简单的把它看作是交代大禹的出生。首先,“鲧虽然死了,但他的尸体过了三年也没有腐烂”,其实暗含鲧壮志未酬,死不瞑目的语义;其次,大禹产自鲧腹,暗含大禹直接继承了鲧的精神和壮志,是失败英雄的事业的延续;最后,大禹裂鲧腹而出,寄寓大禹虽继承鲧的遗志,但却以一种“破”的形象出现,破去鲧以一人之力,宝物之功救民的个人英雄形象,破去最终失败身死的结局,立大禹帅“成千上万的人”,齐心协力挖渠开山的人类英雄形象,立历尽艰险挑战自然,壮志得酬的美满结局。
2、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制服了洪水。
这一句通过方位词体现跨越的区域之广,时间词体现经历时间之长,来表现治理洪水的艰难,“最终”一词体现成功来之不易。整个句子就是以艰难险阻来反衬大禹和人们的坚忍不拔精神。
四、对比手法探讨:
1、文中有哪些人物?
(天帝、鲧、大禹、人类、神鸟、神龟、神龙)。
2、文中可以形成几组对比?
(天帝-----鲧天帝----大禹鲧----大禹)。
3、文中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4、对比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反衬、衬托大禹的形象)。
五:学生整体朗读全文,感受贯穿全文的那股挑战自然的不屈不挠的英雄气!
鲧禹治水读后感篇十五
这个故事所讲述远古时期,滔滔洪水淹没了田野,冲毁了村庄,平原上的人纷纷逃到了山上去了。
在这样的危急关头,大禹接受了治水的重任。大禹采取了与父亲截然不同的'“疏”的办法,他开掘河道,引导积水,终于把洪水排到大海里去了,为人民造了福。
我读了这篇故事,觉得大禹至少有两点值得我学习:大禹在十三年治水的过程“胼手胝足”、“栉风沐雨”形象地记下了当年治水吃苦受累,艰辛劳苦的情景。
在学习上,我要学习大禹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再苦再累也不能半途而废。学习只有一心一意,不畏劳苦,才能更上一层楼。
鲧禹治水读后感篇十六
上传者:sznsjnieshengjun@简介: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讲这个故事。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3.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4.认识“壤”字,会写“汪、壤、烫”3个字。掌握“一片汪洋、息壤、滚烫”等词语。
相关课件:
鲧禹治水读后感篇十七
据说中国在古代闹过一次大水灾,那水势的浩大,灾害的严重,简直使人难以想象。大地一片汪洋,庄稼淹没了,房屋冲塌了,人们扶老携幼,都逃到山上或大树上去。有的人虽然逃到了山上或树上,但因为经不住风雨的吹打,特别是找不到食物,不久就冻死饿死了。有些人虽然侥幸逃到了比较大的山上,可以到山洞栖身,或用树枝树叶搭起窝棚躲避风雨,寻找树皮、野菜充饥,暂时维持。
生命。
但人多树少各种毒蛇猛兽也因逃避洪水上山威胁人类所以每天淹死、饿死、冻死以及被野兽毒蛇侵害而死的人真不知有多少。
这时,人们都苦苦地哀告天帝,祈求他斥退洪水,把他们从死亡中拯救出来。但是高高在上的天帝,只顾自己在天庭中寻欢作乐,根本不把下方受害遭难的“蚁民”(在他的眼里,下方的人民就像蚂蚁一样不值钱)放在心上,对于人们的苦苦哀号,毫不理会。
人们悲惨的遭遇倒是感动了天神鲧,他命神鸟去偷窃能阻止洪灾的“息壤”,“息壤”虽小,分量却不轻,鲧就叫来了神龟去驮,神龟将“息壤”放在地上,大地顿时好转。
天帝知道了,就将“息壤”收回,并处死了鲧。三年后鲧的肚子突然裂开了,生出天神禹。禹出生以后,鲧就变成一条玄鱼游走了。禹决定像他的父亲鲧一样去治水,但他没有求天帝,而是率领他的部下,前去治水。他们杀死了引起水灾的魔神共工的部下无支祈,但共工知道后,连忙逃走。
禹主要的目的是疏通河道,许多神知道后,都愿意出一份力,伏羲送禹一幅八卦图,河神冯夷送禹一幅河图。禹收下后就开始治水了。连帮鲧偷“息壤”的神龟和应龙也来助阵,使得进展很快。但他们到龙门时问题就大了:龙门是个重要咽喉,禹和他的部下、朋友们花了5年。
时间。
才将龙门开凿出一个豁口,使河水畅流而下,一泻千里。
禹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叫启,禹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就是这样,禹在治水期间,曾经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一次都没有进去过。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了。禹从南方走到北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跑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不顾风吹雨打,不顾艰险劳累,一直率领人们从事治水的艰苦。
劳动。
经过了十三年,禹终于将大水治理好,完成了鲧的遗愿。
大水漫上天际,鲧盗取了天帝的息壤来堵塞洪水,违抗了天帝的命令。天帝让祝融在羽山近郊杀死鲧。鲧腹中生出了禹,天帝就命令禹铺填土壤平治洪水来安定九州。
鲧禹父子都是善良、冒危险拯救百姓的英雄。
以上就是本站网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神话故事。想要获取更多神话故事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本站网神话故事栏目,小编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内容哦!本站,没有你不行!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725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