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该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合理的教学步骤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方法。如何编写一份完整和系统的教案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掌握的技能。下面是一份精选的教案范文,供教师们参考和借鉴。
初中数学平方差公式教案篇一
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学习时如果直接就给同学们讲把前面在整式的乘法中学习到的平方差公式反过来运用就形成了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然后就是反复的运用、反复的操练的话,学生学起来就会觉得没有味道,对数学有一种厌烦感,所以我就想到了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学习这节课的内容,而且非常不利于学生理解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之间的互逆的关系。
在新课引入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回忆了前面在整式的乘法中遇到的乘法公式,比如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然后,巧妙的'将刚才用平方差公式计算得出的三个多项式作为因式分解的题目请学生尝试一下。可以说,对新问题的引入,是采取了由浅入深的方法,使学生对新知识不产生任何的畏惧感。
在这节课中就明显出现了这个问题,许多学生容易产生的问题都集中在一起让学生解决,反而将学生搞得不清不楚。所以,通过这节展示课也让我学到了很多,比如,化解难点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障碍,不可操之过急,否则适得其反。
初中数学平方差公式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并从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概括、猜想等探究创新能力,发展逻辑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体会公式的发现和推导过程,理解公式的本质,从不同的层次上理解完全平方公式,并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在学习中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感爱数学的内在美。
教学重点:
1、弄清完全平方公式的来源及其结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公式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探索讨论、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思考。
活动内容:复习已学过的平方差公式。
1、平方差公式:(a+b)(a―b)=a2―b2;
公式的结构特点: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的乘积,即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
右边是两数的平方差。
2、应用平方差公式的注意事项:弄清在什么情况下才能使用平方差公式。
二、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提出问题:
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实验田,由于效益比较高,所以要扩大农田,将其边长增加b米,形成四块实验田,以种植不同的新品种(如图)。
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实验田的总面积,并进行比较。
活动内容:
1、通过多项式的乘法法则来验证(a+b)2=a2+2ab+b2的正确性。并利用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推导出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2、引导学生利用几何图形来验证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
3、分析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点,并用语言来描述完全平方公式。
结构特点:左边是二项式(两数和(差))的平方;
右边是两数的平方和加上(减去)这两数乘积的两倍。
语言描述: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数积的两倍。
2、总结口诀:首平方,尾平方,两倍乘积放中央,加减看前方,同加异减。
五、巩固练习:
1、下列各式中哪些可以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一、学习目标。
1、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学习重点:会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运算。
三、学习难点: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灵活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四、学习设计。
(一)预习准备。
(1)预习书p23―26。
(2)思考:和的平方等于平方的和吗?
1、已知实数x、y都大于2,试比较这两个数的积与这两个数的和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2、已知(a+b)2=24,(a―b)2=20,求:
(1)ab的值是多少?
(2)a2+b2的值是多少?
3、已知2(x+y)=―6,xy=1,求代数式(x+2)―(3xy―y)的值。
1、(5―x2)2等于;
答案:25―10x2+x4。
解析:解答:(5―x2)2=25―10x2+x4。
2、(x―2y)2等于;
答案:x2―8xy+4y2。
解析:解答:(x―2y)2=x2―8xy+4y2。
3、(3a―4b)2等于;
答案:9a2―24ab+16b2。
解析:解答:(3a―4b)2=9a2―24ab+16b2。
初中数学平方差公式教案篇三
同号两数来相加,绝对值加不变号。
异号相加大减小,大数决定和符号。
互为相反数求和,结果是零须记好。
【注】“大”减“小”是指绝对值的大小。
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减正等于加负,减负等于加正。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符号法则。
同号得正异号负,一项为零积是零。
合并同类项。
说起合并同类项,法则千万不能忘。
只求系数代数和,字母指数留原样。
去、添括号法则。
去括号或添括号,关键要看连接号。
扩号前面是正号,去添括号不变号。
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添括号都变号。
解方程。
已知未知闹分离,分离要靠移完成。
移加变减减变加,移乘变除除变乘。
两数和乘两数差,等于两数平方差。
积化和差变两项,完全平方不是它。
首平方与末平方,首末二倍中间放。
和的平方加联结,先减后加差平方。
首平方又末平方,二倍首末在中央。
和的平方加再加,先减后加差平方。
解一元一次方程。
先去分母再括号,移项变号要记牢。
同类各项去合并,系数化“1”还没好。
求得未知须检验,回代值等才算了。
解一元一次方程。
先去分母再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
系数化1还没好,准确无误不白忙。
因式分解与乘法。
和差化积是乘法,乘法本身是运算。
积化和差是分解,因式分解非运算。
因式分解。
两式平方符号异,因式分解你别怕。
两底和乘两底差,分解结果就是它。
两式平方符号同,底积2倍坐中央。
因式分解能与否,符号上面有文章。
同和异差先平方,还要加上正负号。
同正则正负就负,异则需添幂符号。
因式分解。
一提二套三分组,十字相乘也上数。
四种方法都不行,拆项添项去重组。
重组无望试求根,换元或者算余数。
多种方法灵活选,连乘结果是基础。
同式相乘若出现,乘方表示要记住。
【注】一提(提公因式)二套(套公式)。
因式分解。
一提二套三分组,叉乘求根也上数。
五种方法都不行,拆项添项去重组。
对症下药稳又准,连乘结果是基础。
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
先想完全平方式,十字相乘是其次。
两种方法行不通,求根分解去尝试。
比和比例。
两数相除也叫比,两比相等叫比例。
外项积等内项积,等积可化八比例。
分别交换内外项,统统都要叫更比。
同时交换内外项,便要称其为反比。
前后项和比后项,比值不变叫合比。
前后项差比后项,组成比例是分比。
两项和比两项差,比值相等合分比。
前项和比后项和,比值不变叫等比。
解比例。
外项积等内项积,列出方程并解之。
求比值。
由已知去求比值,多种途径可利用。
活用比例七性质,变量替换也走红。
消元也是好办法,殊途同归会变通。
正比例与反比例。
商定变量成正比,积定变量成反比。
正比例与反比例。
变化过程商一定,两个变量成正比。
变化过程积一定,两个变量成反比。
判断四数成比例。
四数是否成比例,递增递减先排序。
两端积等中间积,四数一定成比例。
判断四式成比例。
四式是否成比例,生或降幂先排序。
两端积等中间积,四式便可成比例。
比例中项。
成比例的四项中,外项相同会遇到。
有时内项会相同,比例中项少不了。
比例中项很重要,多种场合会碰到。
成比例的四项中,外项相同有不少。
有时内项会相同,比例中项出现了。
同数平方等异积,比例中项无处逃。
根式与无理式。
表示方根代数式,都可称其为根式。
根式异于无理式,被开方式无限制。
被开方式有字母,才能称为无理式。
无理式都是根式,区分它们有标志。
被开方式有字母,又可称为无理式。
求定义域。
求定义域有讲究,四项原则须留意。
负数不能开平方,分母为零无意义。
指是分数底正数,数零没有零次幂。
限制条件不唯一,满足多个不等式。
求定义域要过关,四项原则须注意。
负数不能开平方,分母为零无意义。
分数指数底正数,数零没有零次幂。
限制条件不唯一,不等式组求解集。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先去分母再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
系数化“1”有讲究,同乘除负要变向。
先去分母再括号,移项别忘要变号。
同类各项去合并,系数化“1”注意了。
同乘除正无防碍,同乘除负也变号。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大于头来小于尾,大小不一中间找。
大大小小没有解,四种情况全来了。
同向取两边,异向取中间。
中间无元素,无解便出现。
幼儿园小鬼当家,(同小相对取较小)。
敬老院以老为荣,(同大就要取较大)。
军营里没老没少。(大小小大就是它)。
大大小小解集空。(小小大大哪有哇)。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首先化成一般式,构造函数第二站。
判别式值若非负,曲线横轴有交点。
a正开口它向上,大于零则取两边。
代数式若小于零,解集交点数之间。
方程若无实数根,口上大零解为全。
小于零将没有解,开口向下正相反。
异号两个平方项,因式分解有办法。
两底和乘两底差,分解结果就是它。
初中数学平方差公式教案篇四
2、注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以及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难点:用公式的结构特征判断题目能否使用公式。
教学过程设计。
我们已经学过了多项式的乘法,两个二项式相乘,在合并同类项前应该有几项?合并同类项以后,积可能会是三项吗?积可能是二项吗?请举出例子。
让学生动脑、动笔进行探讨,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当乘式是两个数之和以及这两个数之差相乘时,积是二项式。这是因为具备这样特点的两个二项式相乘,积的四项中,会出现互为相反数的两项,合并这两项的结果为零,于是就剩下两项了。而它们的积等于乘式中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继而指出,在多项式的乘法中,对于某些特殊形式的多项式相乘,我们把它写成公式,并加以熟记,以便遇到类似形式的多项式相乘时就可以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以后经常遇到(a+b)(a-b)这种乘法,所以把(a+b)(a-b)=a2-b2作为公式,叫做乘法的平方差公式。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语言叙述公式。
例1计算(1+2x)(1-2x)。
解:(1+2x)(1-2x)。
=12-(2x)2。
=1-4x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条件是否符合平方差公式特征,并让学生说出本题中a,b分别表示什么。
例2计算(b2+2a3)(2a3-b2)。
解:(b2+2a3)(2a3-b2)。
=(2a3+b2)(2a3-b2)。
=(2a3)2-(b2)2。
=4a6-b4.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只需将(b2+2a3)中的两项交换位置,就可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课堂练习。
(l)(x+a)(x-a);(2)(m+n)(m-n);
(3)(a+3b)(a-3b);(4)(1-5y)(l+5y)。
例3计算(-4a-1)(-4a+1)。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学生解题情况,让采用不同解法的两个学生进行板演。
解法1:(-4a-1)(-4a+1)。
=[-(4a+l)][-(4a-l)]。
=(4a+1)(4a-l)。
=(4a)2-l2。
=16a2-1.
解法2:(-4a-l)(-4a+l)。
=(-4a)2-l。
=16a2-1.
根据学生板演,教师指出两种解法都很正确,解法1先用了提出负号的办法,使两乘式首项都变成正的,而后看出两数的和与这两数的差相乘的形式,应用平方差公式,写出结果。解法2把-4a看成一个数,把1看成另一个数,直接写出(-4a)2-l2后得出结果。采用解法2的同学比较注意平方差公式的特征,能看到问题的本质,运算简捷。因此,我们在计算中,先要分析题目的数字特征,然后正确应用平方差公式,就能比较简捷地得到答案。
课堂练习。
1、口答下列各题:
(l)(-a+b)(a+b);(2)(a-b)(b+a);
(3)(-a-b)(-a+b);(4)(a-b)(-a-b)。
2、计算下列各题:
(1)(4x-5y)(4x+5y);(2)(-2x2+5)(-2x2-5);
教师巡视学生练习情况,请不同解法的学生,或发生错误的学生板演,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解法。
2、运用公式要注意什么?
(1)要符合公式特征才能运用平方差公式;
(2)有些式子表面不能应用公式,但实质能应用公式,要注意变形。
(l)(x+2y)(x-2y);(2)(2a-3b)(3b+2a);
(3)(-1+3x)(-1-3x);(4)(-2b-5)(2b-5);
初中数学平方差公式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参与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2、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乘法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过程,学会归纳推导出某种特种特定类型乘法并用简单的。
数学式子表达出,即给出公式。
2、在探索过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符。
号感和语言描述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以探索、归纳公式和简单运用公式这一数学情景,加深学生的体验,增加学习数学和使用的信心。培养学生由观察-发现-归纳-验证-使用这一数学方法的逐步形成.
教学重点:公式的简单运用。
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
教学方法:学生探索归纳与教师讲授结合。
课前准备:投影仪、幻灯片。
初中数学平方差公式教案篇六
本课的学习目的主要是熟练掌握整式的运算,并且这些知识是以后学习分式、根式运算以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及其他科学技术不可或缺的数学工具。而本节是整式乘法中乘法公式的首要内容,学生只有熟练掌握了包括平方差公式在内的乘法公式及它的推导过程,才能实现本节乃至本章作为数学工具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安排上,我选择从学生熟悉的求多边形面积入手,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维的认知规律,得出抽象的。概念,并在多项式乘法的基础上,再次推导公式,使原本枯燥的数学概念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说理性;之后安排了一系列的例题和练习题,把新知运用到实战中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锻炼了思维,整个过程由浅入深,在对所得结论不断观察、讨论、分析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较好的授课效果。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但数学是来源于实际生活的。因此,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是有价值的科学,来源于生活,是其他科学的基础。本节公式中字母的含义对学生来讲很抽象,是本节的难点,也是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最大障碍,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逐步体会,为今后学习其他乘法公式做好准备。乘法公式的逆用就是因式分解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本节补充练习中,已经开始渗透这部分知识,为后面学习因式分解做好铺垫。
但是,我在教本章内容时却始终感到困惑。本以为这一章很简单,由于教材安排存在一定问题,如将同底数幂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这么多的内容安排在一起,造成学生没掌握好、消化好,知识间相互混淆,设置了障碍。所以很多学生出现下列错误(3x?2)(3x?2)?3x象我们想象中掌握的那么好。
本章教材编者在此安排不太合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利于学生很好掌握,所以,我感觉以后上这章的时候不能按照教材课时安排走。否则还会出现今天的问题。
初中数学平方差公式教案篇七
二、学习重点。
三、学习难点。
灵活运用平方差和完全平方公式进行整式的简便运算。
四、学习设计。
(一)预习准备。
(2)思考:如何更简单迅捷地进行各种乘法公式的运算?[。
(1)(2)(3)(4)。
2.计算:
(1)(2)。
(二)学习过程。
由反之。
反之。
1、填空:
(1)(2)(3)。
(4)(5)。
(6)。
(7)若,则k=。
例1计算:1.2.
现在我们从几何角度去解释完全平方公式:
从图(1)中可以看出大正方形的边长是a+b,
它是由两个小正方形和两个矩形组成,所以。
大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这四个图形的面积之和.
则s==。
即:
如图(2)中,大正方形的边长是a,它的面积是;矩形dcge与矩形bchf是全等图形,长都是,宽都是,所以它们的面积都是;正方形hcgm的边长是b,其面积就是;正方形afme的边长是,所以它的面积是.从图中可以看出正方形aemf的面积等于正方形abcd的面积减去两个矩形dcge和bchf的面积再加上正方形hcgm的面积.也就是:(a-b)2=.这也正好符合完全平方公式.
例2.计算:。
(1)(2)。
变式训练:
(1)(2)。
(3)(4)(x+5)2c(x-2)(x-3)。
(5)(x-2)(x+2)-(x+1)(x-3)(6)(2x-y)2-4(x-y)(x+2y)。
拓展:1、(1)已知,则=。
(2)已知,求________,________。
(3)不论为任意有理数,的值总是。
a.负数b.零c.正数d.不小于2。
2、(1)已知,求和的值。
(2)已知,求的值。
(3).已知,求的值。
回顾小结。
1.完全平方公式的使用:在做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符号问题和正确认识a、b表示的意义,它们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单项式,还可以是多项式,所以要记得添括号。
2.解题技巧:在解题之前应注意观察思考,选择不同的方法会有不同的效果,要学会优化选择。
初中数学平方差公式教案篇八
本节课属于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五章《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第二节中的内容,前一节已学习习近平方差公式,这一课主要研究完全平方公式的特征及应用。教学关键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几何背景,并能准确应用完全平方公式解决相关问题。教学后我进行反思如下:本课的知识要点是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会应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已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能突出重点,兼顾难点。本节课上学生体会了数形结合及转化的数学思想,并知道猜想的结论必须要加以验证;授课思维流畅,知识发生发展过渡自然,学生容易得到一些结论但在老师的.引导下又使问题的探讨得以不断深入,学生思考积极、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较好。采用以小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各小组展开激烈的比赛。整节课都在紧张而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生非常活跃。人人都能积极参与。先从代数式的几何意义出发,激发学生的图形观,利用拼图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公式,然后强调数值的计算,使学生掌握公式的计算技巧。从而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原则。让学生自编符合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结构的计算题,从而有效地将两类公式区分开,深刻认识公式的结构特征,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课后感觉应该引导学生用文字概括公式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个别指导较少。对于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应让学生自己纠错,教师不应全权代劳。如利用两数和的公式计算(a+b)2环节,两位学生分别讲述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应该让全体学生根据其方法进行计算,自主验证,即使有些学生写不出来,也会因为经过思考而印象深刻,如果为了节省时间教师自己代劳,那样就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效果也较前者差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1、在教学中要讲法则、公式的应用,也要讲公式的推导,使学生在理解公式,法则道理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比如:我们要借助面积图形对完全平方公式做直观说明。
初中数学平方差公式教案篇九
2、内容解析。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
1、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2、目标解析。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深化对算术平方根的理解、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师生互动,学习新知。
师生活动:学生可能很快答出边长为5d、
追问请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师生活动: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回答,教师可结合图片强调思路、
问题3完成下表:
正方形的面积。
追问(1)根据以上学习,你认为对于算术平方根中被开方数可以是哪些数?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算术平方根中被开方数可以是正数或0,即非负数、
追问(2)为什么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呢?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因为任何一个正数的平方都不可能是负数、
追问(3)请判断正误:
(1)—5是—25的`算术平方根;
(2)6是的算术平方根;
(3)0的算术平方根是0;
(4)0、01是0、1的算术平方根;
(5)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就是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的算术平方根、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讨论,教师对有难度的进行适当引导、
设计意图:检验对算术平方根的理解、
3、例题示范,学会应用。
例1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100;(2);(3)0、0001、
追问从例1中,你能发现被开方数的大小与对应的算术平方根的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例2求下列各式的值、
(1)_____;(2)_____;(3)_____。
师生活动:学生先说明所求式子的含义,然后三名学生板演,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使学生熟悉算术平方根的符号表示,全面了解算术平方根、
4、即时训练,巩固新知。
(1)教科书第41页的练习、
5、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算术平方根?
(2)如何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
(3)什么数才有算术平方根?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梳理,进一步落实相关概念、
6、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6、1第1、2题、
1、若是49的算术平方根,则_____=(_____)。
a、7b、-7c、49d、-49。
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算术平方根概念的理解、
2、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求它们的值、
(1)_____;(2)_____;(3)_____;(4)_____。
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算术平方根概念的理解,以及是否能正确认识符号化语言、
3、_____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_。
本题考查学生对算术平方根概念的全面理解、
初中数学平方差公式教案篇十
平方差公式的教学已经是好几次了,旧教材总是定向于代数方法,新课程理念同几何意义探究,这也是对教学者的一次挑战,通过教学,我从中领会到它所蕴含的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1、在教学设计时应提供充分探索与交流的空间,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我在设计中让学生从计算花圃面积入手,要求学生找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学生欣然接受了挑战,通过交流,给出了两种方法,继而通过观察发现了面积的求法与乘法公式之间的吻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所以这个探究过程是很有效的。
2、我知道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和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几何意义说明平方差方式的探究过程,学生可以切实感受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学会一些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思路,并体会到数学证明的灵巧间法与和谐美是很有必要的。
3、加强师生之间的活动也是必要的。在活动中,通过我的组织、引导和鼓励下,学生不断地思考和探究,并积极地进行交流,使活动有序进行,我始终以平等、欣赏、尊重的态度参与到学生活动中,营造出了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
初中数学平方差公式教案篇十一
2.注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以及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难点:用公式的结构特征判断题目能否使用公式.
教学过程设计。
我们已经学过了多项式的乘法,两个二项式相乘,在合并同类项前应该有几项?合并同类项以后,积可能会是三项吗?积可能是二项吗?请举出例子.
让学生动脑、动笔进行探讨,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当乘式是两个数之和以及这两个数之差相乘时,积是二项式.这是因为具备这样特点的两个二项式相乘,积的四项中,会出现互为相反数的两项,合并这两项的结果为零,于是就剩下两项了.而它们的积等于乘式中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继而指出,在多项式的乘法中,对于某些特殊形式的多项式相乘,我们把它写成公式,并加以熟记,以便遇到类似形式的多项式相乘时就可以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以后经常遇到(a+b)(a-b)这种乘法,所以把(a+b)(a-b)=a2-b2作为公式,叫做乘法的平方差公式.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语言叙述公式.
二、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计算(1+2x)(1-2x).
解:(1+2x)(1-2x)。
=12-(2x)2。
=1-4x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条件是否符合平方差公式特征,并让学生说出本题中a,b分别表示什么.
例2计算(b2+2a3)(2a3-b2).
解:(b2+2a3)(2a3-b2)。
=(2a3+b2)(2a3-b2)。
=(2a3)2-(b2)2。
=4a6-b4.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只需将(b2+2a3)中的两项交换位置,就可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课堂练习。
(l)(x+a)(x-a);(2)(m+n)(m-n);。
(3)(a+3b)(a-3b);(4)(1-5y)(l+5y).
例3计算(-4a-1)(-4a+1).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学生解题情况,让采用不同解法的两个学生进行板演.
解法1:(-4a-1)(-4a+1)。
=[-(4a+l)][-(4a-l)]。
=(4a+1)(4a-l)。
=(4a)2-l2。
=16a2-1.
解法2:(-4a-l)(-4a+l)。
=(-4a)2-l。
=16a2-1.
根据学生板演,教师指出两种解法都很正确,解法1先用了提出负号的办法,使两乘式首项都变成正的,而后看出两数的和与这两数的差相乘的形式,应用平方差公式,写出结果.解法2把-4a看成一个数,把1看成另一个数,直接写出(-4a)2-l2后得出结果.采用解法2的同学比较注意平方差公式的特征,能看到问题的本质,运算简捷.因此,我们在计算中,先要分析题目的数字特征,然后正确应用平方差公式,就能比较简捷地得到答案.
课堂练习。
1.口答下列各题:
(l)(-a+b)(a+b);(2)(a-b)(b+a);。
(3)(-a-b)(-a+b);(4)(a-b)(-a-b).
2.计算下列各题:
(1)(4x-5y)(4x+5y);(2)(-2x2+5)(-2x2-5);。
教师巡视学生练习情况,请不同解法的学生,或发生错误的学生板演,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解法.
三、小结。
2.运用公式要注意什么?
(1)要符合公式特征才能运用平方差公式;。
(2)有些式子表面不能应用公式,但实质能应用公式,要注意变形.
四、作业。
(l)(x+2y)(x-2y);(2)(2a-3b)(3b+2a);。
(3)(-1+3x)(-1-3x);(4)(-2b-5)(2b-5);。
2.计算:
(3)x(x-3)-(x+7)(x-7);(4)(2x-5)(x-2)+(3x-4)(3x+4).
初中数学平方差公式教案篇十二
方法2:
可还有其他方法,鼓励学生探究。
问题: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多少呢?
大正方形的边长是,表示2的算术平方根,它到底是个多大的数?你能求出它的值吗?
建议学生观察图形感受的大小。小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是多少呢?(用刻度尺测量它与大正方形的边长的大小)它的近似值我们将在下节课探究。
初中数学平方差公式教案篇十三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联系与区别。
知识重点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数的平方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思考归纳。
导入概念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9,这个数是多少?
学生思考并讨论,使学生明白这样的数有两个,它们是3和-3.受前面知识的影响学生可能不易想到-3这个数,这时可提醒学生,这里的这个数可以是负数。注意中括号的作用。
又如:,则x等于多少呢?
使学生完成课本165页的填表练习。
给出平方根的概念: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即:如果=a,那么x叫做a的平方根。
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例如:3的平方等于9,9的平方根是3,所以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
观察:课本165页中的图10.1-2.
图10.1-2中的两个图描述了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的运算过程,揭示了开平方运算的本质。
让学生体验平方和开平方的互逆关系,并根据这个关系说出1,4,9的平方根。
注意: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建立平方根的概念,先不引入平方根的符号,给出的数是完全平方数。
例1:(课本165页的例4)。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1)100(2)(3)0.25。
建议教师要规范书写格式。这个思考题是引入平方根概念的切入点,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体验。
在等式中求出x的值,为填表做准备。
通过填表中的x的值,进一步加深时“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平方等于同一个数”的。印象,为平方根的引入做准备。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平方根产。
生发展的过程。(通常称为平方根。在研究有关n次方根的问题。
时,为使各次方根的说法协调起见,常采用二次方根的说法。
3表示+3和一3两个数。这种写法学生不太习惯,在以后的教学中宜不断提到。
通过此例使学生明白平方根可以从平方运算中求得,并能规范地表述一个数的平方根。这个例题也为后面探讨平方根的特征做好准备。
讨论归纳。
深化概念按照平方根的概念,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正数的平方根有什么特点?0的平方根是多少?负数有平方根吗?
建议: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a中的a和x的取值范围和取值个数得出。
根据上面讨论得出的结果填课本166页的表。
一个是负数没有平方根,即负数不能进行开平方运算,这种某数不能进行某种运算的情况在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五种运算中一般不会遇到(0作除数的情况除外).教学时,可以通过较多实例说明这两点,并在本节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强化这两点。
引入符号:正数a的算术平方根可用表示;正数a的负的平方根可用-表示。例如……。
思考:表示什么意思,这里的x可取什么样的数呢?
而对于又该怎样理解呢?这里的x又可取什么样的数呢?通过讨论,使学生对有理数的平方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是平方根概念的进一步深化。
体验分类思想,巩固平方根概念。
加深对符号意义的理解和对平方根概念的灵活应用。
测试学生对平方根概念的掌握情况。
应用例2下列各数有平方根?如果有,求出它的平方根,如果没有,说明理由。
-64、0,,
如果有要用平方根的符号来表示。
例3:课本第166页的例5,求下列各式的值。
(1),(2)-,(3)。
(4),
建议:要让学生明白各式所表示的意义;根据平方关系和平方根概念的格式书写解题格式。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是本章重点内容,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而它的算术平方根只有一个;联系在于正数的负平方根是它的算术平方根的相反数,根据它的算术平方根可以立即写出它的负平方根,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算术平方根来研究平方根。
思考:-的值是多少?熟练应用平方根的概念,计算有关算式的值,是本课的主要内容。
被开方数不是完全平方数时,可用计算器求出它的近似值。
练习巩固课本第167页的练习。
小结:
2、正数、0、负数的平方根有什么规律?
3、怎样求出一个数的平方根?数a的平方怎样表示?
小结与作业。
布置作业教科书第167页习题10.1第3、4、7、8、11、12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2、本课主要是在算术平方根的基础上建立平方根的概念,要以等式=a和已有算术。
平方根概念为基础,并使学生明确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明确开平方与平方之间的互逆关系,把握了这些平方根的有关概念,正数、零、负数的平方根的规律也就不难掌握了。
2、有关求算式的值的问题,一定要使学生体会到这个算式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本质上掌握其求法。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786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