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需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灵活调整和改进。此外,教师还可以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下面是一份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数学名师教案篇一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巩固制作这三种简单的统计图。
一、基本练习
口答。
(1)常见的统计图有哪几种?它们各有什么优点?
(2)如果已知几个数量并列,不相关联,只要求表示数量的多少,例如各年级人数,那么制作哪种统计图最好?(条形统计图。)
二、指导练习。
教科书第71页练习十四第4题。
第4题,先由同学们报己的身高(课外要求同学们量出身高),在黑板上依次板书身高数据。再根据此题的统计表进行统计,并填人统计表中。集体订正后,再画成条形统计图。
三、全课(略)
统计二
1、进一步理解统计图表的意义和作用;
2、能看懂图表,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语言表达等能力,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总复习统计与生活活动课
[评析]:统计与生活这节课是在六年级学生学完统计单元知识知识后,所设计的一节活动课。根据大纲要求和新课程实施标准,统计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制图的程序,制图要求很底,重要的是学生能根据统计图所的图象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教学重点]:能根据图形化的信息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教学难点]:扩充信息量,更好地解决课堂宽入窄出的矛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社会调查,搜集信息
[评析]:课前,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搜集了各自感兴趣的数据,以文字叙述式或表格式上传到校园,使信息达到共享的层面,为课上制作统计图作准备。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摆脱了以往数学学习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模式,跨越了封闭的教材,将数学信息的来源扩展到生活这一广阔天地,这样,一个立体化、多样化、生活化、信息化的大教材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逐步感受到:数学本就是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皆数学。学生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尽情地感受数学,品味数学的价值。
二、导入
1、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录象出现我校新闻播音员的图象)问:你们认识他吗?看他今天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消息?(播放录象:本校爱心捐款情况统计,本校小数报订阅情况统计.逐步将声音变为画外音,画面上是两幅条形统计图)
2、师:你从刚才的新闻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3、师:可见,统计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利用络环境一起研究统计与生活(出示课题)
[评析]: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共同体完成,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美国教育家托兰斯说过: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主动观察、反复思考、探索事物的强大动力,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先导。新课程标准也说: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佚始,用学生所熟悉的播音员来引起他们的好奇心,通过新闻的播报和统计图的出现有意识地把学生的生活与统计联系起来。
三、学生制图和交流
2、师:你对哪些信息感兴趣?说说看。
3、师:刚才你们浏览的信息都是原始的数据,那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人们一目了然的看出数据之间的联系、事物的发展、变化的情况呢?(用统计图)
4、师:那么,你准备用什么形式的统计图来处理哪条信息?为什么?
[评析]:当实践活动回归课堂后,新一轮的体验又开始了,请同学们利用计算机完成图形操作,从而使抽象的数据图形化,把数与形紧密结合,为学生分析信息强有力的表象支撑。由于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制图要求教低,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很少需要人们手工绘图,所以,我们认为:关键是要让学生掌握制图的程序。基于此,我们在设计的课件,都是让学生对计算机发出各种制图指令计算机根据指令自动生成准确而又美观的统计图,这样就利用现代技术媒体代替了手工操作过程,解放了课堂大量的时间,使学生在课内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分析。
5、师:下面,你可以大显身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信息,点击我们来制图,用你喜欢的统计图进行,然后将制好的统计图上传到校园与大家共享,再根据自己或他人的统计图的数据在我要留言栏内进行分析。(在学生制图过程中,教师打开留言,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4、师:谁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
(学生介绍:我是用----的形式来----号数据,从这张统计图所的数据可以看出------------------------------------------。
当学生介绍时,老师将他的作品切换到大屏幕)
等)
2、师:老师在上还见过其他形式的一些统计图,我已经把它下载到我们的信息,想看看吗?那就请点击我们的信息,打开信息提交者为吴蕾英的信息去看一看吧。
3、师:你看到了哪些形式的统计图?
[评析]:学生的生活层面毕竟是浅层的,无论知识还是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则体现了教师的合作者、帮助者的作用,将课堂学习和知识体系延伸到课本以外,给学生更多的信息。以保持长效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五、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我对统计与生活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课后,我将把我的感受写成小论文,上传到校园中的教学论文栏目,与大家共同探讨。同学们如果对某一问题还有兴趣,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将你的研究成果也上传到校园的数学小博士乐园与你的成功喜悦。
五年级数学名师教案篇二
第2课时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7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300-120+25×4
强调混合运算顺序。
二、添上括号,新课引入
计算300-(120+25×4)
提问: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算式里有小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明确:这题含有小括号,那第一步就应该算小括号里的;其他的步骤还轮不到算,只能把它们移下来。如果小括号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也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指名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1)小括号;(2)乘或除;(3)加或减。
小结:混合运算一定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考虑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开始计算。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每一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计算。组织反馈与交流。
2、做练习十一第5题。
(1)先出示左边的一组题,比较第一、二小题,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再比较第二、三小题,说一说小括号的位置有什么变化,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评价。
(2)出示右边的一组题,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比较和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反馈评价。
3、做练习十一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再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以及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4、做练习十一第7题。
学生自由读题,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整理条件和问题,在小组里讨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列综合算式解答。
反馈不同的解题方法。
说说分析数量关系的思考过程和列式的依据。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四则运算
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p2p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归纳、判断推理能力。
3、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与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今天就来研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探究加、减法的意义。
(1)教学加法的意义
出示教材p2例1主题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独立列式:814+1142=1956(千米)并展示线段图。
结合加法算式,说一说加法算式的意义。
教师总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你知道加法各部分名称吗?
教师总结: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
五年级数学名师教案篇三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能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1、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2、理解单位“1”的含义。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本单元教材在加强教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上做了不少努力,同时,教材还运用了多种形式的直观图式数形结合,展现了数学概念的几何意义,从而为老师与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发挥形象思维和生活体验对于抽象思维的支持作用。
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水平上,构建数学概念的意义。
为了搞好本单元的教学,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及时抽象,不能听任学生的认识停留在直观水平上。否则,同样会妨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因此,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由实例、图式加以概括,构建概念的意义。
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在本单元中,假分数化为带分数或整数,约分与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都是必须掌握的。这些方法看似头绪较多,但若归结为基础知识,就是揭示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联系,就比较容易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以约分与通分为例,它们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因此,教学时不宜就方法论方法,而应突出方法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操作方法背后的算理,这样就能依靠理解掌握方法,而不是依赖记忆学会操作。
建议共分17课时。
1、分数的意义3课时。
2、真分数和假分数2课时。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
4、约分4课时。
5、通分4课时。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2课时。
五年级数学名师教案篇四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难点:充分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再认识》。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活动一:分笔游戏,体会单位一
1、分笔活动,找4名同学拿着自己的笔来到讲台。(笔数是2的倍数:4、4、6、8)
2、请你们4名同学拿出自己笔的1/2,看谁拿的又快又准。
3、另找4名同学检查。
4、同学们自己说说是怎么分的。(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两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5、师提问:他们都是拿出全部笔的1/2,可是拿出来的笔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每位同学的总数不一样)
活动二:教材p34说一说。
1、带着新的认识,我们来判断两个小朋友看的书一样多吗?
2、小刚和小明都看了各自书的1/3,他们看得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
3、师总结:因为书的薄厚不同,也就是总页数不同,所以两人看的页数也不同。(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4、在什么情况下,他们读的一样多呢?(整体相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相同。)
(三)巩固练习
1、教材p34画一画。
2、教材p35练一练第一题、第二题。(在练习中,针对错误比较多的,进行集体讲解,少的则个别讲解)
四、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整体相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相同。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采取以小游戏为开篇来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在教学和练习中我重点强调了“平均分”和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学生在练习时,也能体会到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如“印度洋海啸捐款”一题。但在练一练第一题写分数时出现错误很多,其主要原因在于书中没有平均分,而是要画一条辅助线和旋转图形。
五年级数学名师教案篇五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0~11页《找因数》 学情分析:
在四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解一些因数和积的概念。学习本单元的前三个课时后,学生已基本建立因数、倍数、奇数和偶数的概念。这些为学生能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课时的学习内容作好前期准备。
“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本课教材设计以“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做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始,让学生在理解“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的前提下开始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并指导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把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思考的过程表达清楚。学生在思考“有几种拼法”时,一般会用乘法进行思考:几乘几等于12,然后再一对一对地找出1与12、2与6、3与4等12的因数。这一安排是借助“拼小正方形”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形象的排列特点,理解抽象地找因数的方法。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交流,交流的重点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体会用“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的方法,并逐步体会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最后,在设计找因数的练习题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尝试,反馈时注意学生能否有序思考。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经历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活动过程,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具:投影、课件
学具: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游戏吗?
用你们课前准备好的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比一比,谁的拼法多?边摆边做好记录。
1、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画)长方形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问题的学生,搜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2、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中总结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
(学生独立写出算式并汇报)
学生观察算式,找出因数一样的算式。引导学生说出能用3种方法表示,这三种方法是:1×12=12 2×6=12 3×4=12,并指明算式一样时选择其中一种说出来。
板书:12=1×12=2×6= 3×4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12的因数有哪几个?
(学生说出12的因数有:1、12 、2、6、3、4。)
师:拼长方形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根据刚才的操作交流,请同学们说一说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呢? (学生思考片刻后汇报,可以组内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用乘法思路想,看哪两个数相乘得12,然后一对一对找出来。
3、引导得出“有序思考”的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再自由发言。)
根据学生发言小结:
找一个数的因数,要用“有序思考”的方法,即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地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也不遗漏。
师:请同学们按顺序说出12的因数。(学生汇报)
板书:12的所有因数有:1、2、3、4、、6、12。
基础练习
1、课本第9页试一试:分别找出9和15的全部因数。
学生独立思考分别找出9和15的因数;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是否注意“有序思考”。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指明按从小到大,一个一个有序地说,以免遗漏。
2、 学生独立在书中完成第9页的练一练的第1、2、3题。
(投影展示1、2、3题,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评价。)
变式练习
1、16的因数有:( )
36的因数有:( )
一个数的最最小的因数是( ),最大的因数是(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 )。
2、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17,这个数是( ),它的最小的因数是( ),17的因数是( ),一共有( )个。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17,这个数是( ),它( )最大的倍数,17的倍数的个数是( )。
拓展提高练习
师:同学们能不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来解决装球问题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汇报:一共有几种装法呢?
思考:这种装球法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学生汇报后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找因数的方法,并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数学奥秘,就看我们能不能发现,并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
五年级数学名师教案篇六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方”并解决土石方计算问题的过程。
2、了解“方”的具体含义,能够灵活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
3、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熟练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演变成“横截面的面积乘长”。
一、巧设情境,激趣引思。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的有关内容,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体积?体积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统一公式是什么?
(3)学生分组讨论,指名回答问题。
这节课我们运用体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自主互动,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题1:让学生读题,讨论:挖出的土与地窖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交流计算的结果。
教师介绍“方”,让学生用方描述挖出的土。
课件出示例题及拦河坝的和示意图。
让学生观察,问: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怎样计算拦河坝的体积?为什么这样计算?使学生知道:拦河坝的体积=底面积×高。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并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三、应用拓展,反思交流。
1、应用:
(1)试一试帮助学生弄清图意,然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合作解决。
(2)练一练第1、2题,帮助学生理解题中的事物和信息,再独立完成。
第3、4题,让学生先说一说,要解决问题,先要求出什么?
2、拓展:
练一练5板书设计:
简单的土石方计算2×1.6×1.5=4.8(立方米)拦河坝的体积=横截面面积×长答:要挖出4.8立方米的土。
横截面的面积:(8+3)×4÷2=22(平方米)土石体积:22×50=1100(立方米)答:修这个拦河坝一共需要土石1100立方米。
五年级数学名师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并在探索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出简要的、合理的说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概括能力。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发展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新,
1、师: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阿凡提的故事吗?今天老师这里有一个“老爷爷分地”的数学故事,你们想听吗?(课件出示画面)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指名读故事(尽可能有感情地)
故事:有位老爷爷要把一块地分给他的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三分到了这块的。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大笑了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
2、师: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
3、学生猜想后畅所欲言。
4、同学们的想法真多啊!聪明的阿凡提是怎么让三兄弟停止争吵的?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动手操作、形象感知
(1)、三兄弟分的地真得一样多吗?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证明吗?
(2)学生独立操作验证。
方法1、涂、折、画的方法
方法2、计算的方法。
方法3:商不变的性质。
(3)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五年级数学名师教案篇八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 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学生在乘法算式中对乘数已经有比较熟练的理解,学习因数可以在乘法算式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一)创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学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拼图来学习一个新知识。
(设计意图:拼图游戏学生很喜欢,创设拼图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课件)
1. 师:请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在你们的小组里用你们准备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摆或涂画的方式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然后,把你拼摆的过程和你的伙伴说说。
2. 班内展示交流。(请学生演示自己摆的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了解事物的特征,明确正方形的个数与因数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他们在相互的探讨中,使问题得到解决。)
3. 师: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
4.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道算式的因数一样? 12的因数有哪些呢? 请学生按顺序说出来。(1、2、3、4、6、12。)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算式,发现找因数的方法和写乘法算式有一定的关系,体会了“想乘法算式”找因数的方法,为下面的思考找因数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5. 思考问题:
(1)怎么样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2)有什么方法可以将全部因数找齐,一个都不漏?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是:从小到大找;一对一对找
6. 找出9的全部因数
(1)试一试,看谁能挑战成功。(学生独立找9的因数)
(2)交流找的方法。
板书:9的因数有:1、3、9
观察9的全部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吗?(9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是9,??)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找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的方法,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8. 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倍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不漏找。
(三)练习深化。
1.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把课本第9页的1、2题做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投影展示一名学生1、2题的结果,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评价。
2.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用拼长方形找因数的方法,现在能不能在小方格中画出长方形找因数呢?请把第3题做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让1名学生到黑板上的小方格中画,并把因数找出来。
学生做完后,看看到黑板上做题的同学做得对不对,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活动,利用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3. 投影:48名学生排队,要求每行的人数相同,可以排成几行?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班内交流:(每行8人可以排成6行,也可以每行6人排成8行。每行12人可以排成4行,也可以每行4人排成12行。每行24人可以排成2行,也可以每行2人排成24行。每行48人可以排成1行,每行1人排成48行。还有一种,每行16人可以排成3行,也可以每行3人排成16行。)
思考: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排队法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对学生及时提出表扬: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利用找因数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
(设计意图: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4. 游戏:好朋友互报学号,分别找出对方学号数的全部因数,比比谁能有对有快!
(四)当堂检测。
1、找一找,填一填。
1 2 4 7 8 12 16 24 32
24的全部因数 32的全部因数 既是24的因数也是32的因数
2、说一说下面的数各有几个因数。
()个( )个()个 ()个 ( )个 ( )个
(设计意图:当堂检测,了解目标达成情况。)
(五)总结与评价。
这节课你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培养了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找因数的方法一般是按乘法算式来找的,可是在找的过程中容易漏掉几个,所以必须强调要有序思考。
五年级数学名师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量具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不规则物体体积计算方法的探讨,拓展学生的思维。
情感与态度:促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探索,和谐配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规律的探究。
教学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知道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就是排开水的体积。
教学准备:量杯、水、沙子、橡皮泥、不规则物体(石块、石块)、乒乓球。
教学过程:
师:大家最近都在求物体的体积。这些物体,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有各类形状的盒子(长方体和正方体),水)。
师:小胖想问问你们这些物体的体积你们会求吗?怎么求?
1、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状的物体,我们会求,先测量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就能计算出来。
2、a、可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内,水的长、宽与容器内部的长、宽相等,再测量一下水的高度,根据这三个条件,水的体积就可以求出来了。
b、把容器内的水倒在量杯内,就能测出水的体积。
师:那现在有一块石头,那么这块石头的体积怎么求呢?今天,我们就要研究这个问题。
(出示课题:用量具测体积)。
师:我们首先来观看大屏幕。(视频)。
师:请大家交流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生:将石块放入一个装满水的容器内时,容器内的水面高度会上升。
师:大家再看一下……。
师:大家想一下,为什么将石块放入一个装满水的容器内时,容器内的水面高度会上升?
师:因为石块本身是有体积的,将石块放入一个装满水的容器内时,原本下面容器内的水就会被石块所“排开”了,这样就导致了容器内的水面高度会上升。
生:容器内水面高度会下降。
师:再将石块放入容器内呢?容器内的水面高度又会xxxx?
师:那你能否来判断一下,容器内的水面高度的上升与下降和石块的体积,两者之间究竟有怎样的联系?(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生:水面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实验告诉我们是如何测量罐头的体积?罐头的体积是多少?
(原来水的体积是200ml,现在把罐头放入量杯全部浸没在水中,水面就升高了,现在的体积是400ml,升高部分水的体积就是200ml,水面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罐头的体积。)。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水面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罐头的体积。
师:刚才我们交流了很多,谁能简单概括一下测量石块体积的方法?
1、观察原来水的体积。
2、放入石块。
3、观察变化后的体积。
4、求两个体积的差。
师:a、现在老师想用你们刚才的方法测量这个石块的体积(将石块放入水中),观察一下,你有什么想说的?(石块没有被浸没)。
(不是,水面升高的这部分水的体积其实是石块浸在水里的这部分的体积,而不是整个石块的体积。)。
师:只有将石块整个都浸在水里面,水面升高那部分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师:通过两次实验,我们可以确定: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板书)。
师:通过刚才一系列的实验讨论,我们得出了这个结论,你们真聪明,有一只乌鸦也非常聪明,相信大家都学过“乌鸦喝水”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乌鸦为什么会喝到水?
(把石块投入到杯子中,石块就把水排开了,水面就升高了。石块投的越多,水面升高的越快,当水面升高到杯口时,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师:乌鸦用这种方法喝到了水,非常聪明,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也应该多角度,多方位的去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师:接下去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7页,独立完成书上的第二题。
师:谁能说说这幅图你看懂了什么,这个苹果的体积又是多少?
(原来量杯中水的体积是600ml,把苹果完全浸没在水中后,水面上升到了800ml。
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就是苹果的体积:800-600=200ml=200cm3。
(相同,因为两个量杯的形状、大小是相同的,水面上升的又是一样高,虽然它们的形状不同,但是它们的体积是相同的。)。
a
一个长方体水缸,长是7分米,宽是5分米,水深3分米,把一个钢球浸没在水里,水面上升0。2分米,这个钢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水缸的厚度不计)。
b
讨论题:
有一只长方体水箱,长20分米,宽5分米,水箱里放入一个长方体钢块后,水面上升了0。6分米,已知钢块的长和宽都是4分米,求钢块的高是多少分米?(水箱的厚度不计)。
判断题。
(容器的厚度不计)。
a、
1.5×1。2×4。5。
b、
1.5×1.2×6。
c、
1.5×1.2×(6—4.5)。
d、
1.5×1.2×(4.5+6)。
2。有一只长方体玻璃水缸,长10分米,宽4分米,水箱里放入一个长方体铜块后,水面上升了0。5分米,已知铜块的长是3分米,高是4分米,求铜块的宽是多少分米?(水缸的厚度不计)。
a、
10×4÷(3×4)。
b、
10×4×0.5÷4。
c、
3×4×0.5÷(10×4)。
d、
10×4×0.5÷(3×4)。
深化练习:
从里面量长、宽均为2分米,向容器中倒入4.4升水,再把一个苹果放入水中。这时量得容器内的水深是1.5分米,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玻璃容器的厚度不计)。
h独立练习:
1、水倒入一个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内,水高3厘米,然后放入许多小石子,这时水升高到5厘米,求这些小石子的体积。(容器的厚度不计)。
2、一个底面积为16平方分米长方体鱼缸,蓄水深20cm,现将一块小假山完全放入水中,此时水面上升了2cm,求这个小假山的体积。(鱼缸的厚度不计)。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名师教案篇十
1、知道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多个物体。认识分数单位,理解分数是分数单位的累积。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表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运用直观教学手段,经历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形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3、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充分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小学阶段对于分数的研究大致分为5个阶段:低年级的平均分和除法、倍的认识、三年级的分数初步认识、五年级的分数再认识、分数的计算、六年级的比。从这些安排来看可以看出五年级的分数再认识是小学阶段一次系统的学习分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教材安排的一次理论上的概括。它不仅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更是对分数认识上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是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应用的重要前提。
重点:
知道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多个物体。认识分数单位,理解分数是分数单位的累积。
难点:
运用直观教学手段,经历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形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活动1【导入】。
一、沟通“1”、整数、分数的联系,度量中感受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师:同学们学习过整数吗?如果用这张红色的纸条表示1,那么你能想办法表示出2吗?3怎样表示呢?我们发现有几个这样的“1”就可以用几来表示。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张纸条(更长的纸条),你知道它表示几吗?(用1作为标准去量发现有不足1的)。
师:这段不足1的长度怎样表示呢?(用分数表示)。
在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师:猜一猜,这段不足1的长度是这个标准的几分之几呢?
老师给每个组的同学都提供了一些学具,请利用手中的学具验证你们的猜想。
预设1:两张绿色纸条拼成一个红色纸条,绿色纸条是红色纸条的。
预设2:红色纸条对折,不足1的部分是红色纸条的。
预设3:两张桔色的纸条。一张桔色的纸条是红色纸条的,两个就是。
我们发现我们只要找到不足1的部分与标准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用分数表示了。
活动2【讲授】。
二、分物中体会单位“1”可以是多个物体。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生活中其他的地方有没有呢。
大米。
1000克。
拿出小片子,请你分别表示出它们的。
我们表示的都是,可是为什么对应的数量却都不相同呢?
回顾一下找的过程,你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体会?
师小结:除了可以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找到分数,也可以把多个图形或多个物体看作整体通过平均分找到分数。大家平均分的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
活动3【讲授】。
三、分物中认识分数单位,深入体会分数的意义。
师:刚才同学们准确的找到了这些糖的,下面同学们可以自由地利用这些糖来表示你喜欢的分数。
合作建议:
独立思考:想一想、画一画,用这些糖还能表示出哪些分数。
小组讨论: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找到的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预设:
观察这两个分数你有什么发现吗?
相同点:都是把6块糖平均分成6份。
不同点:取的份数不同。
联系:2个是。
师:你会表示吗?
师:我们发现有几个就是六分之几。
师:你会表示吗?
师:那么有几个就是三分之几。
像、这样的表示一份的分数就叫做分数单位。而像、、这样的分数,我们可以理解为它们都是由分数单位不断累积而成的。
师:有些同学还找到了一样的分数,对吗?
师:表示了这么多分数,谁能来说说分数的意义。
活动4【导入】。
四、巩固练习。
1、填一填。
2、猜一猜。
师:请你对自己今天课堂学习的表现和收获进行评价。这里有10颗星星,你认为你可以得到几颗呢?请在纸上进行涂色。
师:谁再来说说你自己评了几颗星,同学们想一想他获得了全部星星的几分之几?
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我给大家今天的学习情况评几颗星呢?
出示。
师:你知道这是几分之几吗?
有的同学在为没有得到全部的星星而感到遗憾,其实没有点亮的那半颗星才是我今天送给大家最宝贵的礼物,不满足是进步的首要条件,在陈老师心里你们每个人拥有着无限的潜能,我永远期待着你们更精彩的表现。
五年级数学名师教案篇十一
1、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在数学活动中建立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2、自主探索得出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习类比能力,从已有知识——面积单位引发思考,初步了解体积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质疑反思等活动中,培养团队意识,提升合作精神与质疑能力。
初步建立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通过探索,自主推算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多媒体课件、体积单位模型、彩泥、魔方等。
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什么是物体的体积?
问:体积有大有小,小胖和小巧运用所学知识搭积木、比体积。哪个体积比较大?(生生交流)。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体积单位(揭示课题:体积单位)。
问:关于体积单位你已经了解了些什么?让我们先相互交流一下!(生生交流)。
(预设:知道常用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并会用字母表示)。
(1)初步感知1cm3有多大:
问:让我们先畅所欲言,你认为1cm3有多大?哪些物体接近1cm3?(课件展示)。
123。
(2)触类旁通,定义1cm3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知道边长为1cm的正方形,面积是1cm2,你能触类旁通定义1cm3的大小吗?(同桌讨论)。
(3)进一步感知1cm3的大小:
做一做:请大家四人为一小组,用彩泥捏出一些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分别有多大。
(4)想一想,填一填:
师:我们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下列长方体或正方体是用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搭出的?体积是多少?(课件展示)。
(1)举一反三:从1cm3定义1dm3、1m3的大小。(生生交流)。
(2)想象一下:1dm3、1m3有多大?哪些物体接近1dm3、1m3?(学生举例,课件、教具辅助)。
(3)学生活动:4个同学为一组,手拉手,围出一个大约1m3的空间。
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10()。
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
一本新华字典的体积约是0.4()。
一个西瓜的体积约是5()。
一间教室的体积约是180()。
1、师:学好知识要能触类旁通,今天我们从已知知识cm2、dm2、m2出发,探索了cm3、dm3、m3这一新知识,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它们的区别,它们有哪些区别呢?(同桌交换意见)。
2、追问:cm2、dm2、m2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猜想一下cm3、dm3、m3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学生猜想)。
3、验证: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证明1cm3和1dm3间的关系呢?(课件辅助演示1个——10个——100个——1000个的过程)。
4、运用:同桌合作,请说一说1dm3和1m3间的关系。(课件演示)。
5、拓展:通过探究,我们知道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预设:你能试着说一说1cm3和1m3之间的关系吗?)。
用一些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做下面的活动。
1、用4个小正方体可以摆成一个大正方体吗?
2、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才可以摆成一个大正方体?
3、你能再摆一个大一些的正方体吗?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生生互动)。
今天我们从已知知识cm2、dm2、m2出发,探索了cm3、dm3、m3这一新知识,学习就要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五年级数学名师教案篇十二
xxx年12月11日。
复习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完成“练习与应用”1-3题。
1、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认识复式统计表,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学习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统计图与统计表
小组讨论:
这一单元,你学习了那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1、完成第1题。
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数据独立填表,再进行适当交流。
要重点指导计算“人均耕地面积”的计算方法。知道根据问题,应该用全果耕地的总公顷数除以总人口数。
总结,得数大约是0.11公顷。
2、你知道吗。
先让学生自由阅读,再交流体会。
3、完成第2题。
学生观察后,可以要求说说这里的复式条形图与此前认识的复式条形图有什么不同,体会复式条形图的具体形式是可以变化的。
学生填表后,适当可以组织交流,使学生体会我国城乡社会经济正在不断发展、进步。
4、完成第3题。
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再组织对统计图的观察与分析。
要启发学生根据对条形统计图的直观观察从整体上评价这两只球队,看出红队的状态不够稳定,而蓝队的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这节课你又收获了什么?
五年级数学名师教案篇十三
教材第52页例1和“练一练”,第58页练习八的第1~4题。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情境表示出相应的分数,联系实际情境解释或说明分数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单位,能说明分数的组成。
2、使学生经历有具体到抽象的认识、理解分数意义的过程,感受分数的来源与形成,体会数的发展,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认识和理解单位“1”。
探究合作法、讲解分析法、练习法等。
ppt。
在三年级,我们曾经分两次认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
出示例1中的一组图。
请大家根据每幅图的意思,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分数后,再想一想: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所填写的分数,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
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左起第四个图形是把6个圆看成一个整体。
左起第四个图形与前三个图形有什么不同?
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1)在这几个图形中,分别把什么看成单位“1”的?
(2)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
(3)从这些例子看,怎样的'数叫作分数?
拿12根小棒自已创造一个分数。
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如果老师要表示6根小棒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第1题,各图中的涂色部分怎样用分数表示?请大家在书上填空。说说是怎样想的。
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第2题,观察直线上是把哪个部分看作“1”的?直线上表示是怎样想的?
引导:分数也可以在直线上表示。这里从0起到1是1个单位,同样地从1到2也是1个单位,这1个单位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就可以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
让学生在()里填上合适的分数。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为什么这样填?
先让学生在每个图里涂色表示三分之二,再说说是怎样涂的、怎样想的。
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
第2题先读出每个分数,再说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第3题让学生填,交流时说说是怎样填的。
第4题在研究分数时,把哪个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数量就是单位“1”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五年级数学名师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计算不同梯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
练习四
一、第2题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找出面积相等的梯形。由于这4个梯形的高相等,只要比较它们的商、下底的和是否相等。这几个梯形中,除左起第3个梯形之外,其余的面积都是相等的。
二、第3题右图是直角梯形,可以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直角梯形中与上、下底垂直的那条腰的长度就是梯形的高。
三、第5题要注意两个问题:1、统一面积单位;2、讲清楚数量关系。
四、第6题先搞清楚水渠和拦水坝的横截面积分别是指图中的哪个部分,分别是什么形状,图中标出的条件又有哪些。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分别进行计算。
五、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当的进行补充和强化。
五年级数学名师教案篇十五
本单元教材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和组合图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是学生掌握了这些图形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们是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学到这一单元结束,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就基本学完。
组合图形的面积在义务教育的教材中是选学内容。本单元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之后学习,学生在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中,要把一个组合图形分解成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进行计算,可以巩固对各种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和面积公式的运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单元具体的教学内容分析如下:
通过提出解决比较两个花坛(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面积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索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为让学生能自主地探索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教材除呈现了学生需要解决三角形面积的实际问题外,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如何把三角形进行转化的要求,这也是学生寻求解决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思路。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学生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教材呈现了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以及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目的是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之中。
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利用学生前两个基本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经验,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活动,教材呈现了多种探索的方法,并说明了不同的探索过程。
教材先通过呈现生活中具体物品使学生认识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然后要求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组合图形,以巩固对组合图形的认识。接着,引导学生学习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所安排的例题及练习除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外,更注重将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渗透其中。
这部分内容先把本单元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用图示帮助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习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沟通各种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的内在联系,再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巩固已学的各种多边形的面积公式,提高应用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数学名师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使学生明确小数连除、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能灵活地运用学过的定律和有关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1.口算:
0.1230.360.40.10.01。
0.160.024.50.0338。
0.040.50.750.1513。
2.说说下列各式的运算顺序,并算出结果。
3.用简便方法算。
13456035。
二.新授。
1.谈话引入。
小数的连除、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和整数一样。(板书课题)。
2.教学例10。
(1)读题、审题、列式。
9.30.52.4。
问9.30.15表示什么?再除以2.4又表示什么?
(完成板书)。
:小数连除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练习第31页做一做(中)。
做前先讨论:这两题是什么算式?有几步运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指名板演讲评。
3.在整数除法中学过的一些简便算法,有时也可以在小数除法中使用。
(1)教学例11。
出示例11,师问:怎样算简便呢?
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把除数转化成是一位数的连除。(生讲师板书)。
5.635。
=5.675。
=0.85。
=0.16。
:在整数除法中学过的一些简便算法,有时也可以在小数除法中使用。(2)大家练第31页做一做(下)。
4.全课:略。
三.巩固练习。
1.第32页2、3填入书本。
2.课作:第1部分第4题。
五年级数学名师教案篇十七
在小学阶段,只是让学生在因数、倍数的基础上初步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为后面学习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以及约分、通分打下基础。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并熟练判断20以内的数哪个是质数,哪个是合数。
1、学生对于抽象概念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理解概念和适时判断的能力还不强;
2、学生观察1至20各数因数个数的规律还存在困难,对于概念的理解和判断会很模糊。
1、帮助学生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熟记20以内的质数,能准确判断100以内的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理解概念、感受数学。
3、活化抽象的概念,增进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1、质数、合数的意义。
2、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区别。
五年级数学名师教案篇十八
2、能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第52页第10题
先做第一题:五一班一共有学生40人,其中女生有21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1)先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口头分析: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0份,女生人数占了其中的21份,所以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1/40。
(2)再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出算式,并写出得数。
(3)独立做下面两题
(4)交流
2、做第11题
(1)学生先独立练习
(2)引导比较a三道题目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
b算式中选择的.除数有什么不同?
c从中还能想到些什么?
(3)沟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
3、做第12题练习后加强对比
(1)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算式中选择的被除数为什么不同?除数为什么相同?
(3)商的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4、做第13题练习后加强对比
要引导学生区别清楚:一:第一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了这块布的几分之几,需要把5米看做单位”1“,并把它平均分成6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分数不注明单位名称。二:第二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布几分之几米,要把5米等分成6份,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结果要注明单位名称”米“。
5、思考题
方法一:可以根据每个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来判断。
方法二:通过画图帮助思考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861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