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篇一
在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以“参加集体活动有益还是无益”为题展开辩论会,学生积极性很高,多方搜集资料,派选正、反方队员,积极进行辩论,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更深地认识到了参加集体活动的好处。在学习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时,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让学生上网查一查、实地看一看培养学生动手搜集能力。
本教材的第二单元是《欢迎到我家乡来》,教材充分关注本省的社会发展特点,突出地域特色,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将“一山一水一圣人”拓展出去,将我国的名山大川、传统文化、古老文明、历史人物等知识有机的串联起来。我充分挖掘本地资源,让学生通过问大人、上网调查、搜集资料等方式搜集本地的名胜古迹、风景秀丽的地方、土特产、传统风俗、家乡工艺品、家乡名人,举行家乡风情博览会让学生认识家乡的美丽,感受家乡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第三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在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身边的生活环境,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本单元“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引导生活”,我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为探究性学习,在“垃圾带来的烦恼”、“节约用水”、“环境好我快乐”这几个主题活动中,我安排了讨论、调查、表演、制作、合作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对环境污染有充分的认识。同时我也给学生补充大量的资料,让学生对环境问题认识更充分,通过举行保护环境报做什么“演讲会、“环境保护从我做起”黑板报等让学生在自己环保的同时宣传环保。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体现的道德对儿童的发胀具有直接的教育意义。在教育教学中,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担负的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品德的教育。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篇二
本学期,本班在《品德与社会》科的教学中能围绕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好学勤奋,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热爱班集体这些目标展开教学活动。通过这一学期学习生活的锻炼,学生已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加强。
教学中,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提高了课堂效率,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
注意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在生活中适时遵守,学生的各项行为习惯有很大的进步。
紧密联系学校开展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自觉纠正行为错误,提高行为水平。
对于思想品质良好的同学,再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对于习惯较差,思想观念差的同学,从生活中入手,正面疏导,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想品质。做到因材施导。
1、让学生知道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
的自豪感,热爱祖国的意识。
2、让学生知道了一些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创新发明、搞科技小制作的事例,初步树立了创新意识。
3、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力,每个人都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自觉磨练和培养自己的毅力。
4、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5、让学生能分清是非,做到正确的事坚持做,错误的事情,再小也不做。
6、让学生的心胸更加开阔,身心更健康。
7、使学生懂得了名胜古迹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人人都应爱护。
1、学生的行为稳定性不够。道理都能明白,但言行不一。
2、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淡化,有敷衍了事的现象。
3、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等的影响,因此思想品德的形成仍然有一定的难度。
4、学生不能把学到的道理落实到实际行动上。这一点是做得最欠缺的一部分,需要作到理论联系实际。
1、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地教育学生。
2、紧密结合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养成教育。
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4、家庭与学校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势力,共同教育学生。
5、时刻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及时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总之,经过这一学期来的努力,学生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纪律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貌、都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教学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但由于学生存在一定的自私心理,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娇惯,好吃懒做、任性、主动性差的特点。这些行为习惯的改变是今后教育的主要方向。
*年*月*日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篇三
光阴飞逝,一学期的工作又临近尾声,蓦然回首,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本学期,所任教的三年级思品与社会也圆满的完成了任务。在这一学年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现对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所有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通过本期教育,学生整体有所提高。
1、业务学习
平时我能积极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学校订阅的《人民教育》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高效课堂》、《课堂教学素养五项修炼》、《教育教学中师德修养案例研究》,从中吸取营养,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移植到自己的教学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堂常规
备课,根据要求,提前两周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课标,虚心向其他老师学习、请教。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并且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写好教案。备课时为了上好一节课,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还经常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
上课,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准确化,条理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
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辅导,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桌间巡视时,注意对学困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记,找出不足。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
作业批改,布置作业时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搜集资料。辅助资料筛选,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作业情况,将他们作业作出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3、教学活动
本学期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推门听课,积极参与听课活动,做记录,写出反思,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我还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
动,找出优点和不足,并讨论解决办法,教学方法给予建议,对他们的课进行探究。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科研选题,教学设计,并且受益匪浅。对于如何选题,教学怎样更合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4、教科研
对于教科研这项活动,我本学期做的较为理想。为了使我校的教科研经常化,系统化,我们采用了固定的时间,即每周教研:单周集体备课,双周教研。不仅利于通过集体研究教材,交流心得共同研究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且使组内的教师彼此更容易将平时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有利于今后的教学。
5、培优补差
了解每一个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多谈心,进行心理沟通。 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个让他们得到展示自我的机会,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学困生回答。让优生得到表现自我的机会,而后进生得到肯定自我的机会。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能动作用“一帮一”的形式与后进生结对教学。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注意发掘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与肯定,提高他们的自我判断和控制能力。
我积极贯彻我校将学校安全工作作为学校的首要工作精神,做到按时到岗安全值班,为创建平安校园营造了浓厚的气氛做出自己的贡献。并且认真贯彻在每次开教师会提出安全第一的工作要求,做到安全的时常提醒。在思想上时时刻刻绷紧安全弦,在工作中处处防范安全隐患,做到警钟长鸣,极大提高了全体教师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感,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当然,在教育的过程中,还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今后还要多努力,争取把健康教育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
20xx.1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篇四
本学期,本班在《品德与社会》科的教学中能围绕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好学勤奋,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热爱班集体这些目标展开教学活动。通过这一学期学习生活的锻炼,学生已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加强。
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 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有充分的理论指导,才能避免以往满堂灌的错误。
注意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在生活中适时遵守,学生的各项行为习惯有很大的进步。
紧密联系学校开展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正确引导下,自觉纠正行为错误,提高水平。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紧密联系,这样学生的水平才能有所提高,而且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光靠课堂上的说教是不行的。
对于习惯较差,思想观念差的同学,从生活中入手,正面疏导,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想品质。
1、让学生知道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学生为社会主义祖国逐渐强大而自豪,热爱祖国,立志建设祖国。
2、让学生知道了一些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创新发明、搞科技小制作的事例,并向他们学习,积极动脑动手,参加一些科技活动。
3、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有毅力是意志坚强持久的表现,是学习进步,事业有成不可缺少的品质,每个人都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自觉磨练和培养自己的毅力。
4、让学生知道能够正确对待成功,在取得成绩或受到表扬时不骄傲,才能不断进步。
5、让学生树立了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面对失败,不灰心、不气馁,积极进取,争取最后胜利。
6、让学生能分清是非界限,以良好的言行维护自己的名誉,学习分清是非的方法,正确的事坚持做,明知不对的事情,再小也不做。
7、让学生知道心胸开阔,性格开朗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也是一个人修养的表现,
8、让学生懂得了名胜古迹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人人都应爱护,见到同学损坏名胜古迹的现象都能自觉批评、劝阻。
1、有些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起来。 说道理,同学都能明白,但是真正到生活中,甚至关系到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往往言行不一。
2、由于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习兴趣淡化,过于敷衍了事。
3、有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个难题。学生的影响来自于多方面,家庭、社会、学校。学校教育固然重要,其他方面不容忽视。有些家庭教育受家长思想品质、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往往与学校的教育背道而行,因此,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仍然有一定的难度。
4、上课形式单调、说教意味浓厚,枯燥乏味,实际效果存在欠缺。
5、学生不能把学到的道理和实际行动有效的结合起来。这一点是做得最欠缺的一部分,需要结合实际进行教育,切实使学到的知识落实到行动上。作到理论联系实际。
1、加强自身的修养 。教育学生,首先要身正为范。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观和价值观、社会公德都在不断变化。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地教育学生。
2、紧密结合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养成教育,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关键所在。
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引导学生有效的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4、作好与家长的沟通。家庭与学校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势力,共同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不断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有效的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
5、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及时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做到防患于未然。
6、加强备课的力度,上好每一节课。讲求上课的形式,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能真正的上好每堂课,学到扎实的知识。
经过这一学期来的努力,本班终于*完成了教学任务,教育效果明显。教学的实际效果比较好,学生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纪律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貌、都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教学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但由于学生存在着共同的特点——自私,无论做什么事,都为自己着想,所以,还需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其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使其受益终生。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娇惯,好吃懒做、任性、主动性差,自私的特点。这些行为习惯也是今后教育的主要方向。另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道理,不能有效的落实到行动上,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实践。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篇五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思品教学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开放性的思品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改变传统的思品教学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学充满思辩色彩,充满生机活力。它以大思品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以提高思品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
传统的思品教学是“封闭”的,“静态”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儿童畅想、畅言,更谈不上思潮涌动,缺少主体参与,即使有一时的热情又能持续多久呢?本学期三年级的思品教学总结如下
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为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指导,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儿童投入活动,支持他们的各种活动,同时也在进行着与儿童的合作——与儿童一起共同建构课程。例如教学《天天在活动》这一主题活动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场所让他们办一个“天天在进步”的展览,请学生挑选一份自己满意、能够说明自己在进步的作业,制作一期壁报,展示大家的进步。(内容可以是:语文、数学或者其他学科的作业,手工作业,图画作品等)活动中学生充分地认识和感受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增进对于学习的自信。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课标》)动态式讨论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它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主动活动和自主探索。学生们主体积极参与,萌发了高度的热情。他们有的提议要成立“小小发明家”协会,有的提出“让我们每天都有一个“新发现”的要求……虽然这些想法很稚嫩,但正是孩子们的“异想天开”,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使课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开放的动态式讨论、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课标》中提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优化思品课堂教学,就是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社会因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依托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将校园、家庭、社会等一切有利于学生明理、导行的场景都当作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切实提高思品教育的实效。
1、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2、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
学生的天性是乐于自己探索,好游戏、活动,课堂上的说教再生动也缺乏形象性、参与性,而少先队活动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炉。因此,作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把思品教学与班队活动结合起来,从班队活动中深化思品教育。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篇六
在以往的思品课中,教师往往疏忽了学生的自主性,这很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只有确立起学生的自主权,指导学生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让他们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锻炼,才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才能增强学生的民主观念,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能对事物作初步地分析、推理、判断和能力评价。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能力。
(一)展开讨论,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学生应多进行议一议,讨论等形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
(二)判断正误,提高学生的识别评价能力
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为的形成,光靠个人经验不行,还必须使学生集体都获得经验,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全体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情感体验、行为体验,从而丰富和加强内心体验,并促使已有的健康的道德情感变为自己的内心需要。
学生的情感转化后,应进一步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自我训练、自我监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实践。因为通过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一)让学生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
当学生提高了道德认识,激发了道德情感,产生了行动动机之后,就要把正确的行为方式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去。
(二)自我监督,克服不良习惯
学生的良好习惯必须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养成。
我发现许多学生只懂得接受长辈的爱与关怀,不知道关心别人,有的甚至从未想过回报长辈、体贴父母这一传统美德。于是,我让学生自己讲述父母爱我的故事。学生每天生活在父母身边,感受最深,因而发言踊跃,从理性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一片苦心。紧接着我又让学生进行自我体验和自我反悔,让学生说说平时在家里是怎样关心体贴父母的?哪些方面做的不够?你今后打算怎么做?
这样,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外,回家后就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事。受到父母邻居的表扬,更加坚定了体贴、关心父母的决心,不自觉又强化了自我体验。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篇七
本学期我承担了三年级三班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我能够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上课时我能够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我随时随地引导孩子们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好孩子,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我通过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环保的好公民。
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自我训练、自我监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实践。因为通过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教学方法,才能 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有充分的理论指导,才能避免以往满堂灌的错误。
注意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在生活中适时遵守,学生的各项行为习惯有很大的进步。
能够联系学校开展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自觉纠正行为错误,提高水平。
当然,教学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
2、有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个难题
3、上课形式单调、说教意味浓厚,枯燥乏味,实际效果存在欠缺。
在今后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我要针对上述问题,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1、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好电教手段,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必要时使学生有效的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紧密结合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养成教育,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关键所在。
3、作好与家长的沟通
家庭与学校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势力,共同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不断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同时结合学校的活动如:家长会等有效的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
4、俭以养德,创设情境,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环保的好公民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篇八
本学期我承当了三年级下学期三班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我能够全面掌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协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上课时我能够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身的世界动身,用自身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身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身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我随时随地引导小朋友们做一个维护环境的好小朋友,提高小朋友们的环保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我通过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沛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身的身边动身,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环保的好公民。
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自我训练、自我监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实践。因为通过活动,不只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正确掌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教学方法,才干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有充沛的理论指导,才干防止以往满堂灌的错误。
注意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自身的行动,并在生活中适时遵守,学生的各项行为习惯有很大的进步。
能够联系学校开展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自觉纠正行为错误,提高水平。
当然,教学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示在以下方面:
1、学生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
2、有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个难题
3、上课形式单调、说教意味浓厚,枯燥乏味,实际效果存在欠缺。
在今后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我要针对上述问题,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1、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好电教手段,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必要时使学生有效的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紧密结合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养成教育,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关键所在。
3、作好与家长的沟通
家庭与学校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势力,一起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不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示,同时结合学校的活动如:家长会等有效的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
4、俭以养德,创设情境,提高小朋友们的环保意识
注意引导学生从自身的身边动身,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环保的好公民。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篇九
本人承担了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通过本期教育,学生整体有所提高。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
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1、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于素质报告册上,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2、学生自评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3、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总之,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教学效果良好,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任课教师:
20xx年12月28日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
任课教师:
20xx年12月28日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篇十
三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本人在《品德与社会》科的教学中能围绕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好学勤奋,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热爱班集体这些目标展开教学活动。通过这一学期学习生活的锻炼,学生已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加强。
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 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有充分的理论指导,才能避免以往满堂灌的错误。
注意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在生活中适时遵守,学生的各项行为习惯有很大的进步。
紧密联系学校开展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正确引导下,自觉纠正行为错误,提高水平。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紧密联系,这样学生的水平才能有所提高,而且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光靠课堂上的说教是不行的。
对于思想品质良好的同学,再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对于习惯较差,思想观念差的同学,从生活中入手,正面疏导,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想品质。
五、从认知上引导学生。
1、让学生知道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学生为社会主义祖国逐渐强大而自豪,热爱祖国,立志长大建设祖国。
2、让学生知道了一些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创新发明、搞科技小制作的事例,并向他们学习,积极动脑动手,参加一些科技活动。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篇十一
转眼间,紧张的一学期已经结束,现针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明确课程性质,贯彻课标精神
为了培养学生拥有较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在做事中学会做人,在老师和家长的引领下学会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认真钻研课标,努力贯彻课标精神,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加社会、学会做人。
二、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活动
品德教育归根结底还是得回归生活,通过身边具体的人或事来影响孩子的品行。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内容来展开教学活动。例如,在《社区应该更美好》一课中,为了让孩子能懂得作为社区的一员,我们要树立主人翁意识,为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帮助社区中的孤寡老人、为社区打扫环境等,孩子通过亲身实践为社区的美好出一份力。
三、亲近学生,树立良好师生关系
这学期我继续接手三年(1)班的品社教学工作,为了能够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我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是迅速认识学生姓名。其次,经常和班级里的个别学生多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除此之外,我还会经常在课前做些小游戏,作热身活动。
此外,在上课时,我也会用心去观察这个班级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品行表现较为突出的孩子。这些学生通常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课堂教学活动,了解他们,有利于我更好地开展教学,让孩子们喜欢我的课。
当然,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诸如课堂的实践性还不够等。在下学期的教学活动中,我会改正教学中的不足,让孩子更加喜欢上品社课。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篇十二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1)班《品德与社会》教学,时间匆匆而过,转眼间一个学期已快结束了。现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在上课时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如:在教学《成长中的我和你》这一课时,我们引导学生通过家人眼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以及同学眼中的“我”,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并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来了解别人眼中的“我”是怎样的。初步明白为什么自己眼中的“我”和别我眼中的“我”是不一样的。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结合自己新学期的新计划新目标,将自己想象中的新形象展示给同学们,形式可用图画,可以有文字或语言表达出来,引导学生懂得从别人处获得建议和帮助,以促进自己不断成长。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教材第13页,“考考你”意在让学生换位体验生让自己帮助别人或得到别人帮助时的心情。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分享观(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难同当难减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夸爸爸赞妈妈》、《老师,亲爱的老师》《感激与欣赏》时,采用中队主题会的形式开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篇十三
《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新课标要求:《品德与社会》的内容标准由6个主题构成,即: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本册教材划分为五个单元:《我学习,我快乐》、《家庭因我更美丽》、《共享友爱阳光》、《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体现了“同心圆扩大”的教材设计框架。为了更好的上好本册教材,我积极学习研究教材特点,钻研新课标的要求,尽量做到一课一得,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让学生学有所获。现就本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例如我在讲授《我学习,我快乐》这一单元时,我积极开展“把各种有趣的一分钟记录下来,说说自己的感想”的活动。要求学生设计自己的学习时间表并总结自己好的学习方法,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班上60个学生都建立了自己的小档案,这对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例如在讲授《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这一单元时,我要求他们做一回小记者,采访身边或者亲人中的打工者,写下自己的采访记录。寻找身边的做出了一定成绩的人物,了解他们的事迹,自己制作一张“状元榜”。孩子们都做得很认真,不仅了解了身边的劳动者,还树立了勤劳致富的观念,形成了热爱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分享观(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难同当难减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88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