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一种对教学过程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书面材料,它帮助教师有效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怎样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呢?首先要充分了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目标。其次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特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还要注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案的编写要精确明确,具备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最后,在实施过程中及时进行反思和调整,不断完善教案的质量。编写教案时需要注意语言的简练和准确性。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教案篇一
1、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概括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3、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及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课件、钉子板、直尺。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自从“龟兔赛跑”兔子失败之后,它一直很不服气,就想找个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这一天,在遥远的森林里,动物又举行了一次龟兔赛跑。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裁判员虎王正在宣布比赛路线。说:“请运动员小兔沿第一块草坪跑一圈,运动员乌龟沿第二块草坪跑一圈。”小兔一看着急地说:“不公平!不公平!我跑的路比乌龟的长!”
师述:到底小兔跑的路程是不是比乌龟的长呢?咱们一起看一看。(出示多媒体课件)
你有办法判断出谁跑的路程长吗?
学生讨论。(得出可以比较这两块图形的周长。)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出示目标指名读读)
板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兔子的路程:
提问:兔子的路线有什么特点?(长方形)
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呢?
怎么算长方形的周长呢?
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小组讨论看你们有几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小组讨论后汇报小结:
宽+长+宽+长=周长宽+宽+长+长=周长
宽x2+长x2=周长(长+宽)x2=周长
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有这么几种,这里的每一种方法都很棒,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教案篇二
1、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概括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及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关键点: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钉子板、直尺。
说:“请运动员小兔沿第一块草坪跑一圈,运动员乌龟沿第二块草坪跑一圈。”小兔一看着急地说:“不公平!不公平!我跑的路比乌龟的长!”
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小组讨论看你们有几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汇报结果。
小组讨论后汇报小结:宽+长+宽+长=周长宽+宽+长+长=周长宽×2+长×2=周长(长+宽)×2=周长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有这么几种,这里的每一种方法都很棒,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2、小龟的路程提问:怎样计算乌龟的路线(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
小组讨论解决方法:讨论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有哪些方法?总结成公式。
汇报结果: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边长×2+边长×2=周长边长×4=周长。
3、得出他俩的路程一样长乌龟和兔子比赛究竟谁胜利了?(对,小兔获得了胜利。)。
4、给小兔点掌声,有错就改,真棒!希望我们也能像小兔那样作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学生。
2、求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学生测量、计算。)。
3、求毛巾的周长:(出示)。
4、求跑两周多长:(出示)5、求篱笆的长:(出示)。
1、寻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周长的知识?(3-5个)。
2、小组为单位,搜集数据计算教室门、窗、课桌、凳子面的周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教案篇三
本课时的教学是在学生已认识了长、正方形,并了解和掌握了长、正方形的特点,学会了测量长度,了解一些测量单位,对周长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时的教学又为学生今后学习计算其它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奠定了基础。
教材的设计是从联系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探索新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方法,从中总结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进而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推理,归纳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在学生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的基础上,引导、组织学生通过探索活动总结出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准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推理能力,学会合作学习。
投影仪、每小组木棒4支(长、宽各一对)。
(一)动手操作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让学生指出各个图形的周长。
意图:联系学生已有的“周长”概念为探索“周长的计算”的活动予做准备。
2、让学生分小组摆出一个长方形。
3、教师提出探索活动的目的、要求,并板书课题。
师:你能求出所摆出的长方形的周长吗?这是我们师生今天要研究的课题。(师:板书:长方形的周长)。
(二)分级探究,发现规律。
1、教师提出要求:先量出长方形的长与宽,再通过不同的方法算出它的周长,请小组的记录员做好记录。
意图: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明确思维方向。
2、学生分组进行探索活动。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意见:
(1)长+宽+长+宽。
(2)长×2+宽×2。
(3)(长+宽)×2。
意图:通过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学会合作学习,让学生从不同的方法得出探索结果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汇报交流,总结规律。
1、让学生代表到讲台前,通过投影仪,说自己小组探索结果(教师边板书上来)。
2、师生共同总结规律。(板书:长方形周长=(长+宽)×2)。
意图: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最简捷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聚合思念能力。
练一练:
学生在所发练习纸上做练习。
计算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图略)。
(1)长方形长12厘米,宽8厘米。
(2)长方形长10厘米,宽4厘米。
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的认识,初步形成能力。
(四)自我探究,扩展认识。
边长6厘米(图略)。
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探求结果,总结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板书:正方形周长=边长×4)(将课题补充完整)。
意图: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究,同时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五)结合实际,学会运用。
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长方形,正方形,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意图: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中深化知识,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灵活训练,发展思维。
比较下面的两个图形,它们的周长相等吗?(用投影仪)。
意图:通过平移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板书设计:
正方长周长=(长+宽)×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教案篇四
1、抓住学生的兴趣教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课堂上,教师将制作的两张卡片出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下来,提出问题:为了使卡片变得更漂亮,把卡片四周镶上彩带,猜一猜哪张卡片需要的彩带更长一些?这时,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证实自己的见解是对的,学生都能主动的去探索,去学习,去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整节课始终围绕着这两张卡片展开教学,学生以这条主线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2、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的能力。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如何得到,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在这节课里教师能把握这个契机,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究,鼓励学生动手量一量每条边的长,再动笔算一算,求出卡片的周长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过程中,学生利用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充分发挥自主性,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而不是包办代替,恰到好处的进行引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值得自己进行深刻的反思:
首先,师生互动不够。虽然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有相互交流的过程,但是在学生汇报时使交流讨论更充分,更深入。
再次,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到位。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评价会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并且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而在学习活动中的评价、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课堂总结时总的评价都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提起注意。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教案篇五
第一层次是基本练习,理清概念。从意义、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三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区分周长和面积。
第二层次是对比练习,感知规律。通过观察、计算两组几何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让学生直观感知: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第三层次是深化练习,发展思维。这一层次的教学相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主要让学生借助直观,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课中设计了“用16个边长l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摆长方形或正方形”,“用16根1厘米长的小棒去摆长方形或正方形”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观察、分析、思考探索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这些活动提供了蕴涵本课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的现实客体,学生通过活动获得了这方面的感性活动经验。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总结。这就是把蕴涵在活动中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揭示、抽取出来,提高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例如:面积一定时,周长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周长一定时,面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感知周长和面积两个概念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这是学生以前所没有想到的,渗透了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深切的体悟必定来自亲身实践,但亲身实践未必自然会有深切的体悟,针对学生目前学习的状况,教师在这一层次教学中必须适时引导,而且必须导在数学思维上。例如:“用16个边长l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完长方形或正方形后,仔细观察表格,有什么发现?“仔细观察周长都是16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又有什么发现?”少数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已经有所感悟、发现,但无法用语言表达或不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这时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困惑,启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感悟到这个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如“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不一定相等,长和宽越接近,周长就越短;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最短;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抽象思维”这一过程,头脑中不仅有了“摆”这一过程,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数学思维能力。这里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四层次是拓展应用,提高能力。就是要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例如:智力大挑战,要求帮助爷爷用篱笆围菜地,怎样围使菜地的面积最大?学生动手设计、比较分析或直接运用所学知识得出:围成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菜地,面积最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教案篇六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动手测量、比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的特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共性及各自的特性。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并认识平行四边形。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交流合作等活动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积累感性认识,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品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动手实践、交流合作。
教具学具: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今天,我们的`好朋友智慧星要带领大家到图形王国去参观。参观之前提一个小小的要求,请你仔细观察、多动脑筋。(多媒体演示图片)你能说出这些事物中你认识的图形吗?(抽出长方形、正方形。引出课题)。
二、协作探索,研究问题。
(1)多媒体出示长方形、正方形:请大家仔细观察他们各有几条边,几个角?
(2)教学对边的概念:
在生活中我们把两个人面对面叫做对面,在长方形中上下两条边我们把它们叫做对边、左右两条边也叫对边。(多媒体演示)。
下面请大家利用你手中的工具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和组内同学说一说。
(4)指名汇报,并演示自己发现的过程。
共同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条边围成的图形,它们都是四边形,它们的每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教学平行四边形。
(1)多媒体演示:在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这样一些图形,它们是长方形吗?是正方形吗?
我们把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3)总结:平行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对边相等。
(4)动手操作:拿出活动的四边形:拉动之后你发现了什么?
动手操作。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猜一猜。(多媒体演示)。
2、找一找。(多媒体演示)。
3、说一说。
四、总结。
你今天从智慧星那里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教案篇七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学校篮球场为题材,提出了计算篮球场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联系场地的形状,探索、交流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在交流的基础上确认或逐步完善。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则安排在“试一试”中让学生独立探究、计算,再通过交流发现规律、掌握方法,这样就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选择的平台。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篮球场的形状提出求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对周长的认识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试试,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计算,接着,让他们汇报各自的算法,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
再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等等。在练习巩固中,“想想做做”从直接看图计算,量一量获取有关数据再计算,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后在图形的拼摆中关注图形周长的变化,这样由浅入深,既巩固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我都努力为学生的探究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等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足的是本节课的练习量少了一些,自己的教学驾驭能力还不足,学生的开拓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地展示。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教案篇八
整节课,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有以下四个特点。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上课伊始,我利用学生最爱看的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导入新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良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津津乐道。教学效果很好。
2、要保证基础知识,也要重视学习方式。
周长计算的方法可以通过学生练习、集体交流而获得,但这样的学习缺乏一种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学中我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我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手中长方形的长和宽,再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到求周长的必要条件,自己做完后与其他同学交流,同学间计算方法得到交流和互补。课本例题变成练一练,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相对容易些,学生自己能总结出两种方法,并能强烈地感受到用乘法计算的简便。通过比较归纳,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求图形周长的必要条件,理清几种思路,并合理择优。
3、要方法多样化,也要方法优化。
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教材并未说明哪一种是最好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选择,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做到了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交流想法,让学生理解算理。用连加计算是基础,用长乘2加上宽乘2是进步,用长加宽的和乘2是空间感理解上的一大步。对于长+宽的理解是个难点。方法的优化上虽说学生喜欢哪种就哪种,但老师应有所提炼,让学生感受到第3种最简便。在练习中鼓励学生用第3种方法,当然,对一些不善于用周长公式计算的学生,也不必强求统一,随着计算周长经验的积累,他们慢慢也能悟出周长公式的意义的。
4、要考虑练习的层次性,也要兼顾应用的多样性。
只有通过相应的练习,才能更好地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我设计了闯关的练习过程,激发了运用知识的激情。
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的填空题和选择题;
第二个层次是简单算算,使学生明确计算周长的必要条件,练习周长的计算方法;
第三个层次是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灵活运用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不同程度的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更深入。练习安排要注重层次性,还要同时渗透多样性,让学生理解用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教学的过程是一种境界,那就是要把学生推向采石场,令其主动地去探求寻觅知识。课堂无法做到完美,但只要把一些学习理念、学习方法落实到细节处,那必定是有效的课堂。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教案篇九
岑老师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一课,教学目标明确、具体,自学指导设计合理、清晰、操作性强,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符合教材和课程标准要求。再加上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基本功。所以老师看上去从容不迫,学生学得积极主动,通过独立思考(独学),到合作交流,到最后的大展示汇报,使得课堂上呈现出浓浓的探索学习的氛围。
我觉得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
一、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体现数学。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但是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生活有关,为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周长的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机械地学习只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本节课从我们熟悉的篮球场入手,引入自然。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二、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对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应该是教师直接给予的,而是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在出示了场景图以后,岑老师马上请一位学生展示:指出它的周长并思考:要求长方形的周长,我们必须知道什么?同学们讨论得出答案以后又及时让学生展示多种计算方法,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培养了学生解题的方法多样化的能力。
三、注重在一系列基本练习中深化概念。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在得出长方形周长的求法之后,岑老师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层次不等,难度递进的一系列巩固练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理解,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对知识进一步进行内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关注学生学习中的误区。岑老师善于抓住课堂上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适时介入强调。例如:本节课中,在求长方形的周长方法3里,关于(12+8)*2要不要加括号,岑老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加括号,求出来的是什么?让学生了解正确的做法,从而避免以后的学习中出现类似的错误。
总的来说,岑老师这一节课的教学理念是体现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目标效率高意识强。让学生在展示中发挥自己潜能。这是一节有效高效的课堂,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借鉴。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教案篇十
本节课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逐步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自己得出周长的概念和周长的计算公式。
一、灵活处理教材,有效激发兴趣。
通过一些物品和平面图形来引发学生探究周长的概念,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周长,用手指一指,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图形的周长,在学生对周长的含义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我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这几种图形的周长。教学中,我以学生探究为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充分让学生经历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为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做好了铺垫。
二、注重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周长的一个特例,他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本堂课我没有直接让学生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而是要求学生去求一组不同的图形的周长,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探索出求这些图形周长的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且想出了多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真正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三、尽心设计练习,突出数学思考。
数学活动不是一个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教师应该注重提高数学思考的含量,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策略。在练习设计中我要求学生用四个正方形来拼出我们学过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或者其它图形,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即能使全体学生参与,获得成功,同时通过不同的想象的展示,交流甚至碰撞,让学生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以上的教学环节,始终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活动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努力实践了发展为本,主动参与,重在思维、合作成功、探索创新的教学理念。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教案篇十一
刚拿到这堂课,心中一阵窃喜,我在四年前曾经研究过这节课,于是我美美地拿出那年的教案,仔细看了起来,又认真进行了修改,于是一稿就诞生了,在进行完试讲后,觉得学生虽然也在这堂课上认识了周长,但是认识的程度不够深刻,大部分浮在表层上,而我的设计也没有体现学生对周长的深层理解,与学生的知识生长点不相吻合。
试讲完后,杨主任给我们进行说课,她指出我应该在教案里体现周和长,这使我为之一颤,我讲过了一遍,居然没有想到这一点,光顾着把周长的概念通过多种活动给学生,只要让孩子们知道周长指的是一周,它是有长度的就把这个概念轻松解决了,我真是愚笨啊!
我觉得本节课另外一个令我有感触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周长是有长度的,就给学生一个三角形,让学生想办法真正的动手去量一量这个三角形的长度,这也是我不敢想的,我只知道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真的想不到要让学生动手去算一算,而且给出了一个等边三角形,也让学生通过交流体会到了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三角形的周长,比如量一量再计算、用绳子围一围,再量出绳子的长度,在计算周长时,可以一边一边的相加求出总的周长,也可以量出一边的长度再乘以三,这样体现了算法的多样性,而用绳子量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
最令我开阔思路的是本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给学生一些不同长度的小棒,让学生同桌合作随意拼摆图形,然后画出所想拼摆图形的示意图,然后再计算所画图形的周长,我觉得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加巩固周长的定义,而且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求的了图形一周的长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就再拼拼摆摆中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了巩固和练习。通过本环节还可以通过学生们摆出的的长方形,让学生们在汇报时能够体会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不同算法,真可谓是一举多得,只可惜最后一个环节我没有处理好,我看到孩子画出的示意图有问题,一边的总高是3厘米,相对边的高度是2厘米,而学生画的连接线居然是平行的,为了订正这个问题,我就把剩下的时间用在了研究这道题上,当时脑子一热,就顺便把移补的思想讲给了孩子们,其实课后冷静下来一想,我连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还没来得及探讨,移补完却要让孩子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真是……看来我的课堂驾驭能力还得练啊!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教案篇十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上周我们学校开展了校级中心研究课,听了岑老师的课,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这是一节高效课堂模式的课,与以往的传统模式不同,使我有了向岑老师学习的机会,所以说谈不上是评课,而是我听课的收获吧。
岑老师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一课,教学目标明确、具体,自学指导设计合理、清晰、操作性强,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符合教材和课程标准要求。再加上她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基本功。所以老师看上去从容不迫,学生学得积极主动,通过课前的独学、对学、群学,到课堂的大展示,使得课堂上呈现出浓浓的探索学习的氛围。
我觉得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
一、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体现数学。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但是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生活有关,为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周长的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机械地学习只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本节课从我们熟悉的篮球场入手,引入自然。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二、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对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应该是教师直接给予的,而是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构建的。在出示了场景图以后,岑老师马上请一位学生展示:指出它的周长并思考:要求长方形的周长,我们必须知道什么?同学们讨论得出答案以后又及时让学生展示多种计算方法,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培养了学生解题的方法多样化的能力。
三、注重在一系列基本练习中深化概念。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在得出长方形周长的求法之后,岑老师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层次不等,难度递进的一系列巩固练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理解,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对知识进一步进行内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关注学生学习中的误区。岑老师善于抓住课堂上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适时介入强调。例如:本节课中,在求长方形的周长方法3里,关于(12+8)*2要不要加括号,岑老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加括号,求出来的是什么?让学生了解正确的做法,从而避免以后的学习中出现类似的错误。
总的来说,岑老师这一节课的教学理念是体现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目标效率高意识强。让学生在展示中发挥自己潜能。这是一节有效高效的课堂,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借鉴。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教案篇十三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苏教版数学第五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以及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也为以后学习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了基础,因而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3、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因此我是如此设计本节课教学设计:
我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提供篮球场,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亲近,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动手操作主要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新知。比如:我让学生用线围成一个长方形,并指出围成图形的周长的意义,在充分认识周长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课件出示的篮球场的周长,这样学生会很轻松的用自己的计算方法准确计算出篮球场的周长。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在不同的计算方法中择优,在学生的民主决定后我再进一步解释选出的计算方法的意义,然后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在学习正方形的计算方法的时候,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探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为了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我设计了实际生活中的长方形一边靠墙的菜地,能使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能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在“乐”中获取新知识,并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我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在合作中培养学生互相学习和互补的'学习态度。并在学习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表扬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鼓励一些有进步的学困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我还利用学生的错误为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并掌握本节课内容。比如:我根据学生中的算式14+26×2,解释实际上是算了两个长和一个宽,并不是四条边的长度,要想算出四条边,要先算14+26,这就需要把14+26放进括号里计算,因此引出一个计算方法:(14+26)×2,让好朋友括号帮助我们计算,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计算方法的含义。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教学反思篇4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也为今后学习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基础,因而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非常重要,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周长的概念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最优化计算方法。
整节课我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以下几点:
1、根据第低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知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心投入学到习中。
2、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学家波利正指出:学习任何新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新课标指出:合作交流与积极探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探索的意识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美国一所大学的墙上写着:我听到的,我就忘了,我看到的,我就记得了,我做过的,我就理解了。在理解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时,我给学生提供充分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分工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并小组讨论计算方法总结,全班交流、汇报后,才得出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
方形的周长最优化方法时,我也借助电脑直观演示过程,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4、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我始终以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谈,把自己当作一位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学生处于朋友关系、平等状态。由于有这样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学,乐意学。
5、有机地渗透情感教育,经过一系列教与学,我提出:小白兔与乌龟新的长跑比赛结果怎样呢?让学生猜一猜,通过猜,让学生懂得了:骄傲必定失败,坚持就是胜利,失败一次并不可怕,关键是能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是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综观整节课,教师和学生都是在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中一起学习,学生乐于学,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有缺憾的过程,在教学中由于时间的关系没能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教案篇十四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这节课是在教学完周长的概念后进行教学的。《数学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努力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新知,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让学生试着求出长方形的周长,教师大胆地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索长方形周长的各种解法,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再引导学生比较,哪几种想法是一样的,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大家都一致的认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比较方便。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教师把一组长和宽用红粉笔标出,另一组用蓝粉笔标出,非常的直观形象,学生一看就知道有两个长和宽,对为什么要乘2,学生也很好的理解了,长方形的周长其实就是两个长和宽的和。从而使学生直观深刻地理解了这一计算方法,使本课的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主探究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练习设计力求突出层次性、典型性、生活化,避免简单的重复与模仿。在这里,学生们想出了很多种方法。最后通过学生们对长方形周长的认识直接迁移到求正方形的周长,学生们基本上都能想到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从教学效果上看,这节课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们都掌握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而且还会合理地选择简便的运算方法。
但是在练习中我发现学生们在求长方形的周长时,我发现有部分学生在算的时候只是用长和宽加起来就不再去乘2了。我反思了一下,觉得有可能是经过比较后,一些理解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也想采用那种公认的方法做,但做的时候又不仔细思考,也不是很理解,所以出错率就比较高了。在教学时,我也应该强调一下,要用自己容易理解的方法去做才是最好的。
纵观本课,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教学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天地。
(一)评价教师是否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1、评价学生参与的状况和品质;
2、评价学生参与学习的方式;
3、评价学生参与的时间和广度;
4、评价学生参与的效果。
(二)评价老师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评价课堂中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时间和数量;
2、评价创新学习的策略;
3、评价创新学习的效果。
(三)师生是否保持有效的互动。
1、评价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状况;
2、评价有效的互动还必须关注教师的师生观;
3、评价教师能否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
4、评价教学互动的成果。
(四)评价教师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
1、教师是否热爱学生,师生之间是否存在一种心灵的感应;
2、评价教师的精神状态;
4、评价教师是否细心观察和运用来自于学生及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因素;
5、评价教师是否充满对学生的理解和人文关怀;
6、评价教师是否善于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五)评价课堂结构的安排与教学手段的使用。
1、评价课堂结构:课堂引入是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小结是否简练有效。
2、教学手段的使用:据重难点适当选用不束缚想象力。
(六)评价教学内容:
1、老师想教的内容和他在课堂上教的内容是否一致;
2、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
(七)评价教学风格。评价教学风格要会从课中发现一些共性,在教学思想、教材处理、教学方法运用等环节已经烙上了明显的个人观点和个性,区别于他人而成为个人的特色。
篇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也为今后学习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基础,因而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非常重要,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周长的概念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最优化计算方法。
整节课我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以下几点:
1、根据第低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知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心投入学到习中。
2、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学家波利正指出:学习任何新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新课标指出:合作交流与积极探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探索的意识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美国一所大学的墙上写着:我听到的',我就忘了,我看到的,我就记得了,我做过的,我就理解了。在理解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时,我给学生提供充分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分工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并小组讨论计算方法总结,全班交流、汇报后,才得出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
3、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铺助教学,发挥其新颖直观的优势,为了突破理解概念周长这一重点,运用电脑演示一周的总长度就是一个图形的周长。在怎样了解长方形的周长最优化方法时,我也借助电脑直观演示过程,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4、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我始终以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谈,把自己当作一位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学生处于朋友关系、平等状态。由于有这样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学,乐意学。
5、有机地渗透情感教育,经过一系列教与学,我提出:小白兔与乌龟新的长跑比赛结果怎样呢?让学生猜一猜,通过猜,让学生懂得了:骄傲必定失败,坚持就是胜利,失败一次并不可怕,关键是能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是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综观整节课,教师和学生都是在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中一起学习,学生乐于学,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有缺憾的过程,在教学中由于时间的关系没能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这两个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学习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符号感。
3、进一步激发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硬纸片或薄塑料板,1张电话卡或其他类似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两组长方形,第一组等宽不等长,第二组等长不等宽。
2、提问:每组中两个长方形哪个的面积比较大,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谈话:通过我们对两组长方形的观察,发现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宽比较大的面积比较大;宽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长比较大的面积比较大,这说明了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那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同时也研究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卡片,四人小组合作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然后一起看一看摆成的每个长方形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再分别填写在自己的课本第82页的表格里。
(2)学生小组合作摆长方形,彼此交流,各自填表。
(3)展示部分小组填写的表格。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左图)。
学生各自测量课本上的例2左图。
谈话:你测量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在小组内交流。
(2)(出示例2右图)。
谈话:这幅图你打算怎样测量它的面积?每人各自在书上测量,如果面积单位不够用,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无法解决可与同学商量。
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样量面积的?
3、教学第82页“试一试”。
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这个公式是s=a×b。
(板书:s=a×b)在这个公式里,s表示什么?a表示什么?b呢?
(2)学生讨论后提名回答,根据回答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提问:如果用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吗?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订正时注意是不是正确使用面积单位。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说一说估计方法和结果,以及测量和计算的结果。
3、做第83页“试一试”的两道题。
独立计算,指名两人板演,全班共同订正,注意算式和答语中的单位名称。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默读题目,明确要求。
(2)各自用手中的电话卡或其他卡片测量数学书封面各有几个电话卡那么大,并计算书本封面的面积。
(3)指名说出测量方法和计算结果。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教案篇十六
1、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直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教学活动。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正确的表象。教材还特别安排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比较,以免混淆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部分内容很重要,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积计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里教材内容包括单位间进率和简单的换算,学好这个内容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每个面积单位大小的印象,而且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公顷、平方千米。这一内容主要是介绍教大的面积单位,它常用测量土地面积,我们有时称它为“地积单位”。认识这两个面积单位,对以后的生活 、生产劳动有很大的帮助。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正确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解答,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增强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4、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正确的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单位的推导过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课本第77~78页例2
1、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2、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引导学生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课件
一、复习引入,自学反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二、教师点拨,领悟方法
1、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学生可能进行猜测,用面积单位来测量,教师指出:这么大的地面用面积单位来测量太麻烦,所以,我们就要研究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2、动手操作,研究方法
三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2)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平方厘米来测量或只测量长和宽,相乘即是面积。)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后一种方法比较简单。
(3)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独立思考后交流。
教师指导:长方形的长摆了5排,说明是5厘米;宽摆了3排,说明是3厘米,那么,面积15平方厘米等于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课件出示:例2 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三、知识的迁移
教师借此机会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我们知道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有长方形的特点,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也可以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相同。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我们用的数学书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先请你估计一下,再算一算。
2、完成课本第78做一做。
3、完成课本第79页1、2、3、4题。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面积等与长乘宽,正方形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应该注意的是计算面积单位一定要用面积单位,不要与长度单位混淆。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教案篇十七
教材简析:教材先让学生在校园图片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再引导学生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然后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进行比较,体会相互间的联系,揭示长方形的长、宽及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
教学目标: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认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学习科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我们一起玩一个猜谜游戏。
教师描述有一个动物它有一个庞大的身体,四条腿像柱子,长长的鼻子。
问:为什么你一下子就猜出来了?
小结:对呀,这就是大象的特征,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
2、揭题:今天这节数学课,老师就带着小朋友一起去寻找和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谜语引入,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参与热情,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物体“特征”的重要性。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课件展示校园图片,随着图片的欣赏,让学生找出一些平面图形,并将图形逐步抽象出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
1、重点指出其中的'长方形(板书:长方形),并请学生说说自己心中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长方形的标准。
学生:长方形有四条边,上下两条边相等……老师适时出示一个长方形纸片,向学生介绍“对边”。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
小朋友们刚刚得到的结论只是我们直观上的感觉,那小朋友猜测的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对不对呢?还需要我们去验证。下面请自己操作来验证,尽量想简单的方法。
学生自行操作验证后上展示台集体交流验证方法。
师:怎样验证它的对边相等呢?
(生1:用直尺量,可以看出它的对边相等。)。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2:可以通过对折。)。
师:你又是怎样验证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
(生3: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测量出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有没有量的次数少一点的?
(生4:对折后再量)。
小结:通过验证我们发现了长方形的特征,是(学生紧接着一起说)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利用课件在方格纸上出示一组图形,判断是不是长方形,并说明理由。
安排六个图形,请学生根据得出的长方形的特征进行判断,后指明回答。
[设计意图]:教学长方形的特征,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过程,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特征的认识。
1、折纸过渡:每人拿一张长方形的纸,能把这张长方形的纸变成正方形吗?
2、分小组讨论:为什么折一折,剪一剪,这样做就可以得到正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征?(板书: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深化探究:这张长方形的纸还能得到更大的正方形么?
[设计意图]:研究正方形的特征时,通过折纸过渡,能够使学生意识到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联系。由于学生已经有了长方形特征的经验,因此对正方形的特征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测与验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介绍长、宽、边长。
小朋友们都有自己的名字,那你能给长方形的各部分起个名字吗?(出示一个长方形)。
师边指解释通常将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生紧接着说)长,将长方形短边的长叫(生紧接着说)宽。
师出示一个长方形纸片,并边指边介绍这张长方形纸片:我的长方形纸片长20厘米,宽15厘米。
你能照老师的样子描述你手里的长方形纸片吗?
因为正方形的每条边的长都一样长,所以通常我们将它的每条边的长叫边长。
请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正方形。
三、巩固深化。
1、猜一猜。
1)我的背后躲着一个正方形,一条边是4厘米,另外三条边呢?
2)我的背后躲着一个长方形,一条边是20厘米,一条边是16厘米,另外两条呢?
让学生说理由。
2、画一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迅速的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完成在作业纸上)。
选择一人的作业全班交流,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你能描述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和宽吗?同桌互相介绍自己的图形。
3、拼一拼。
你能用6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吗?请学生自主动手操作。
追问:从6个小正方形中选出几个小正方形才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呢?
4、选一选。
五个人拍了张照片,想塑封起来,请选多大的护卡膜:照片长30厘米,宽20厘米。
a、长30厘米,宽20厘米b、长31厘米,宽21厘米。
[设计意图]:用猜一猜、画一画、拼一拼、量一量多种形式来巩固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不仅循序渐进,而且环环相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用更高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教案篇十八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1、多媒体出示教室立体图。
2、举例。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a: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想。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长方形,你发现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请学生汇报。
2、验证。
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形成小组意见。
(学生可以用直尺量、把长方形对折、用三角尺比一比,说明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班内交流、总结。
提问: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板书:长方形 四条边 对边相等)
讲述:我们把上下两条相对的边、左右两条相对的边叫做对边,相邻的两条边叫做邻边。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指名回答。(课件演示)你是怎么知道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用直角三角尺比一比)
小结:刚才小朋友们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
b: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提问:你能将手中的长方形变成正方形吗?(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考虑)
引导学生依照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
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板书: 正方形 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使学生认识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在边上,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也就是说正方形不仅对边相等,而且邻边也相等。
介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各部分名称。
师: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课件演示)
在钉子板上画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说画出的图形为什么是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学生回答后再次电脑演示)
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拼摆图形。
动手测量。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展示部分学生的图形后,然后全班学生回答课件演示的图形,并回答它的长宽或边长各是多少。
师生总结,共同评价。提问: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906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