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云南的歌会教材分析 初中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8 12:10:58
2023年云南的歌会教材分析 初中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9篇)
时间:2023-03-28 12:10:58     小编:zdfb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云南的歌会教材分析 初中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一

著名情境教学专家李吉林曾说:“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教师用自己的真情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呈现勃勃生机,迸射出生命活力。”有感于此,在教学《云南的歌会》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先欣赏一段刘三姐《想唱就唱》的视频,顺势介绍道: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云南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占了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了他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男女传情时会唱歌,结婚时会唱歌,丧葬时会唱歌,甚至有的民族打官司的时候也用歌唱的形式,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沈从文去听听云南的歌声,看看云南的歌会。然后解释“歌会”是什么意思,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唱歌。在整体感知部分,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谁在唱?哪里?形式?并且问:这与电视里我们看到的音乐会、演唱会有什么不同之处?希望通过对比让学生对云南歌会的形式特点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在重点研讨环节,我出示了一个重点问题:划出三幅画面中你最喜欢的细节,读读,品品……——给学生五分钟时间划出喜欢的细节,并批注。读经典的作品,批注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此环节意在让学生通过阅读,在字里行间发现自己喜欢的细节,并加以评注。个性化的阅读必将带来课堂研讨的良好气氛,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在研讨和交流中寻求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和共同提高。——学生回答,共享心得:

重点如下:

第二幅画面中:

环境描写是否必要。出示《湘西民族的艺术》 的一句话,体会环境描写的重要作用。

配乐朗读第二节。

第三幅画面中:

体会云南人民自由的天性、生命活力、纯真的生活。并出示《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体会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态度。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云南歌会最大的魅力——它是一曲生命 的颂歌。从一个“活”字我们探到了作者最原始的意愿。

最后是拓展延伸:写作,《读了课文后,我想说…… 》并交流。

纵观整堂课,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朗读,一是通过细节的揣摩,体会云南人民“活”的生活状态、自由性情,淳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热情积极的生活态度。

首先说朗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学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朗读的训练,课堂上始终伴随着各种形式地读,如对课文中几幅画面的通读,全班读,老师范读,个人浏览,跳读等,在朗读中感悟云南歌会的美,感受人物美,环境美,风俗美。

再说说通过细节的揣摩,感受云南人民热爱生活、歌唱生活、创造生活的热情和活力。

本文语言清丽优美,洋溢着那种纯朴、宁静、远离城市喧嚣的浓郁的文化气息,同时又体现出了生命活力、生活热情。体现:

1、在“山野对歌 ”这部分中, “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一句,学生谈到了“从妇女的动作、神态中,体现了对歌的随意、对歌的快乐……”,我顺势问了一句“对这种女人还有没有其他的描写”?自然过渡到对对歌人的外貌描写中: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绣花透孔鞋。这样的外貌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利索的女孩。我又问了一句:她对生活的态度怎样?于是学生从女孩的打扮中感受出这是一个爱美、喜欢色彩的女孩,更是一个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了热情的女孩。正因为有了对生活的热爱,有了生命的激情,她的歌声才那么美、那么动听。

2、在“村寨传歌”这部分中,我紧扣“生命本色”这一点来领会文本内容。分别提了以下几个问题:

a、男女老少一百来人,参加“金满斗会”,他们有工作吗?

b、有工作,他们为什么还来参加这个集会?

c、“一张一弛方显生命本色”什么意思?几个问题归结到一起,说明了他们在诠释生命的本色:有工作的热情辛苦,也有生命的悠闲享受,这才是生活。再看对“吹鼓手”的分析,“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唱下去”,一个热爱唱歌、热爱生活、充满生活热情的形象跃然纸上。

课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发现了其中有很多不足之处:

第一、教学过程过于紧凑,课堂时间仓促,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相对较少。

第二、教师的课堂语言不够精美,有时显得较为啰嗦。

第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没有得到很好地激发,老师的讲解用时过多,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还不够充分。

第四、从文学到文化的推进过程中,教师个人的言语功夫做得还不够透彻,品味言语情味的方法还显得比较单一。

总之,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不但在同行那里收获了很多教学上的东西,也让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就是要从文字的层面进入文学的层面,再从文学的层面进入文化层面,从而引领学生通过阅读智慧的言语去体会诗意的人生,感悟作品的意义。我想,要达成这样的理想状态,我还需要不懈努力。

云南的歌会教材分析 初中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二

洼子店中学郭艳秋

首先,在确定上《云南的歌会》这课时,我就想着,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既要上出语文的本色,又要凸显语文的灵性。本着出新的原则,我上网查阅了很多资料,看了许多关于这课的教学设计。还翻阅了沈从文的一些书。他在《浅谈湘西的艺术》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我觉得,这句话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作者对云南的印象。

一是,找一找美妙有情的歌声。

二是,说一说美妙有情的特色。

三是,品一品美妙有情的生活。

根据这样的定位,我设计了整节课的内容,探究了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意图。

作者本就是苗族人,他对云南及云南民歌有着不同一般人的感情,在这种感情积淀下,写出的文章,是情真意切的。作者想借这篇文章,来表达自己,对云南民歌的热爱和赞美,从而歌颂云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基于这一点,我把课文的情感目标定为: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感受云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其次,上课一开始,导语尤为重要。新课标中对语文的学习作出了这样的解读,“语文学习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因此在导语的设计上,我先展示了“云南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云南风情,引发学生的兴趣,走进云南,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感受云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第三,在对文章的分析上,考虑到文章的体裁是散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快速理清文章脉络,在问题的设计上,我用一个大问题带动其他小问题,然后在各个小问题的设计上根据课堂的需要灵活调整,这样就使得整节课条理非常清晰,比如,用“找出文中美妙有情的歌声”这个问题,提携整个课堂,既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认知,又自然引领学生去细读课文,品位语言,达到“文”“言”的绝妙结合。

第四,整节课,我本着一个原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体现两个“尊重”:尊重文本,尊重学生。

尊重文本,从文章内容出发来设计问题,让学生能从文章中找到理想答案。

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见解。比如品析文章时,我就特别尊重学生的发言。有个学生在“生长的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的时候,我提出:从这句话中我们能读出什么?有个学生回答说“生机”,这个学生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招徕了学生的一片嬉笑,我非但没有一口否认这位同学的发言,而是认真倾听,耐心对这位同学进行引导、点拨、鼓励,最终达成共识。试想如果当时对这位同学的发言一口否决,或是直接进入下个环节,就有可能让这个学生因为这次回答问题的阴影而影响以后上课的热情。打击了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自觉性。所以,整节课中我时刻注重尊重学生,张扬学生个性,鼓励有见解性的发言。

最后,在设计结束语的时候,我依然是从文章和生活联系的角度出发,设计了抒情性的结束语,让学生再次回到文本,感受云南人民对民歌的热爱,从文本走向生活,把云南人民对民歌的热爱,迁移到云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很好完成了从文本到生活的拓展。不但完美结束了课堂,而且总结了课文内容,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回味中走出课堂。

总之,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不但收获了很多教学上的东西,也让我深深体会到:要上好一节课,教师就要能够准确熟练地驾驭教材,尽可能地豫设,课堂上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好对策。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这样,才能真正上出一节成功的课。这也将是我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云南的歌会教材分析 初中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三

1、学习多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

2、赏析精彩的环境描写,体味其衬托的作用;

3、学习场面描写点面结合的方法。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介绍东北二人转。

(多媒体显示《小河淌水》动画)

师:同学们现在所听到的曲子是《小河淌水》,素来被称为东方小夜曲,是根据云南傣族的民歌曲调改编而成的。在云南,这样的好歌真是数不胜数,因为那里聚居了我国最多的少数民族,而我们的少数民族同胞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歌善舞。在那里民歌渗透到了他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来表达男女间的相互爱慕,激发劳动的热情;以歌唱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及对婚姻的祝福;以歌唱来表达胜利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那么今天就让咱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

(师提问,生抢答,多媒体显示复习内容。)

1、学习山野对歌:

生听读课文,思考:

⑴ 这部分交代了什么?

⑵ 其中对哪方面的描写最多?

生思考回答,师明确:

⑴ 地点、内容、方式、唱歌人。

⑵ 唱歌人(外貌、衣着、性格、动作、神态等)。

小结:山野对歌主写人,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欣赏电影《刘三姐》对歌片段(多媒体放映)。

2、学习山路漫歌:

指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你喜欢的好词好句,与同学一起分享。

(生随意发表感想。)

师引导生分析,所找句子属于那方面描写。(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生发表自己见解。)

小结:山路漫歌力画环境,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来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3、学习村寨传歌:

齐读课文,思考它与前两种歌会形式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回答,师明确:

场面盛况空前:表现为:

⑴ 人多: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的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⑵ 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⑶ 盛妆;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

师提问:

这些特点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也就是说这部分侧重对哪方面的描写?

生思考回答。

(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有什么特点?

生思考回答。(既有全局描写,又有局部特写。)

小结:村寨传歌重绘盛况,既有全景描绘,又有局部特写,描绘出热闹的场景。

总结:云南真不愧是诗歌的家乡,到处都有动听的歌声。生活中有歌就有美,有歌就有欢乐,真的希望有时间咱们一起去云南看一看。同学们,你们通过这篇文章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总结一下。

生谈收获。

同学们说得真好,云南以民歌闻名全国,咱们东北以什么享有盛誉呢?(二人转。)

利用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给大家介绍咱们东北的二人转。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的特点,来辅助教学。使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比教师干巴巴的讲授好得多。但也不可否认,有些同学不理解这种方式的实际意义,上课只顾看热闹,结果上课虽然也在听讲,可下课却收获甚微。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先向学生明确这节课的意义,调整好学生心态,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我的教学感受,诸多不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云南的歌会教材分析 初中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篇四

一些教师由于个人的生活阅历和手头的积累资料有限,对于这个单元的课堂教学处理感到有些棘手,要么参照教学用书照本宣科讲一遍,要么点击网上课件资源走走过场。反思其原因,还是没有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精神,语文新课程的中心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新课程标准认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关于语文课程目的任务的基本理念,并对此进行了完整的阐述: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和谐发展。理解这段文字,我们对于语文新课程在培养能力方面得到两点共识:

其一,语文能力不仅是语文素养的构成因素,而且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因素。

其二,语文能力不是孤立的因素而是与诸多其他因素相联系的综合素养的体现。因此,语文新课程不能像以前那样只是孤立地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而应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云南的歌会》以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种不同的情调,字里行间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人的品味与赞赏,在教学这类文章时,要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适当扩展学习范围,用音乐构建平台,让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走领略我国古老的民间文化。

著名情境教学专家李吉林曾说: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教师用自己的真情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呈现勃勃生机,迸射出生命活力。有感于斯,在教学《云南的歌会》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同学们,在地理课中,我们已领略过美丽的西双版纳那热带雨林特有的自然景观和别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大家跟着老师通过多媒体欣赏了傣族的泼水节和孔雀舞,想必大家还沉醉于那热闹的场面和优美的乐曲之中。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沈从文先生的《云南的歌会》,作者独具匠心地为我们展示了云南这个多民族地区的另一种风情歌会,下面让我们跟随沈从文先生的脚步,在月光下的凤尾竹的乐曲中去神游云南歌会,去品味人生的美好,生活的美好。

语感,反映人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把握和运用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学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

朗读作为一项重要的阅读技能在阅读课堂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的范读更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读解的催化剂,它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的心绪,甚至与作者脉博合而为一,教师通过绘声绘色,神形兼备的朗读,就能面对面对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进而感悟作品中所具有的自然美,艺术美及其他社会美。

在学生朗读和教师范读过程中,学生迅速获得对云南歌会的整体感知,有学生把全文内容归纳如下:

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人生

最(智慧) 最(自然) 最(热闹)

山野对歌 ── 山路漫歌 ── 村寨情歌

(人物描写) (环境描写) (场面描写)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要兴开放式教学之风,要打开课本,激活教材,以课本为契机,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会的大课堂,纳课内课外于一体,熔学校和社会于一炉。

教学《云南的歌会》前,我收集不少地方的民歌,如:四川的跑马溜溜的山上、陕北的信天游、内蒙古的敖包相会、新疆的掀起你的盖头来,还有西藏、东北、广西等地的民歌,在课堂上,教师哼一两句民歌,让学生说出民歌的所在地及其地方风土人情,在老师的感染下,一些会唱民歌的学生也即兴哼上一两句,博得满堂喝彩,接着,我又着重介绍了广西对歌,模仿刘三姐一段歌词,让男女学生现编现唱一段对歌,寓教于东,学生意兴盎然,趁热打铁,我要求学生说一说咱们湖北的民歌,讲讲我们黄梅的民风民俗,随着一段悦耳动听的黄梅戏小曲海滩别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也油然而生。

语文新课程应探究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渗透和整会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如是,教师才能真正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学生能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云南的歌会教材分析 初中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五

每次我在做课的时候,我都感觉到我都收获到很多东西,我想这种经历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幸运的,我很高兴,我是其中的一员。下面我仅就我的《云南的歌会》的这堂课做以下反思。

我在设计这堂课之前,首先从作者身上着手去剖析。

我探讨了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意图。作者沈从文本身是苗族人,所以他对云南以及云南民歌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感情,在这种感情的积淀下写成的文章自然是情真意切,亲切感人。作者想借这篇文章表达对云南民歌的热爱和赞赏,从而歌颂云南人民的乐观淳朴的民风。基于这一点我将本文的技能目标定为:欣赏品味文章质朴生动的语言特色。

其次,新课标中对语文的学习作出了解读,说“语文的学习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我在“导语“的设计上,从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北方民歌入手,和云南民歌相对比,让学生快速抓住云南民歌的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以便于快速进入文章的氛围。

第三、我在对于文章的分析上,考虑到这篇文章的体裁是散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快速的理清文章的脉络,我在设计问题上以一个大问题带动整堂课需要讨论的问题,然后又在各个小问题上根据课堂进程灵活调整,这样使整堂课条理清晰。

第四、我将整堂课设置为四个环节,分别为“读中有悟、悟中有品、品中有探、探中有拓“,由浅入深,有内容到语言、有语言到结构、有文本到实际,从文章整体入手,最后落到学生生活实际,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第五、我针对现在中学生崇尚港台明星的流行歌曲的现象,我将这堂课的情感目标和教学难点设置为: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生有追求时尚向关注民族转移。事实证明这一点确实是难点,学生对于本篇文章理解不深,对于曾经很著名的民歌也是闻所未闻,这也是我在备课的时候所忽略的,所以在整堂课上,不仅没有实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反倒像个客人,而且还是个“拘谨的客人”只怪我这个“大主人”没有尽到“地主之谊”“招待之礼”,这也是我要在今后的教学要重点注意的。

总之经过这堂课,我深刻体会到要想做好一堂课,首先教师本身要特别熟练的驾驭教材,还要将这堂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设想到,并想好应对之策。这样,才有可能上出一趟成功的语文课,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这,也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云南的歌会教材分析 初中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篇六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盼来了我崇拜的宋先生,期待着将自己独特的教学设计呈现在他眼前。然而,事与愿违开课不久,由于学生没有完成我布置的作业(这项作业直接影响到我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课堂上我不自觉的就带出了一股怨气,没有了情绪,没有了激情,居然破天荒的放任一堂课自生自灭,结果可想而知……

宋先生评课过程中,没出息的我忍不住哭了,不是因为他指出了我的不足,而是觉得自己“丢人”了,在几经周折精心设计了一番后终究以“丢人现眼”告终……

哭够了,静下心来,该是反思的时候了。导致本节课失败的原因如下:

首先,彻底忘记了自己“身为人师”的责任。这一点是不可饶恕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在今天的课堂上我早已将之抛到九霄云外。我心中只想着,如何利用学生将我的教学设计展示出来,学生不过是我借以利用的“工具”而已。当学生没有按照我的要求完成作业,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的时候,我怒发冲冠,“好好的一堂课,就毁在你们这群不学无术的倒霉学生身上”这是我当时强忍住没有吼出的心声。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身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不去想该教学生点什么?怎么教才更好?那么多学生没完成作业,这种具有共性的问题,原因究竟是什么?而只一心想着这群“道具”质量太差,简直是毁我的手艺。何等的自私啊,可以说这是身为教师的耻辱。还好,终究上天对我是厚爱的,他及时对我当头棒喝,敲醒了我,让我想清楚,身为教师的职责。

其次,对于“课堂生成”应付不够自如。这一点应引起我足够的重视,任何一堂教学设计都不可能一丝不差的完全依照设计者的意愿实现,其中必然会分生枝节。成功的教者会巧妙的利用“教学生成”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学的更明白,自己教的更轻松。我今天犯下的错误就是,死抓住自认为精彩的教学设计不放,一心一意要展示,以博得赞赏,而全然忽略甚至可以说是“视而不见”学生的感知点与我自己教学设计之间的分歧,课堂上完全自说自话,无视那一双双漠然的眼睛。老师不因学情而教,而为了表演而教,把课堂主体都不放在眼里,不失败天理不容。

“课堂生成”将成为我下一项必修课。

第三,对于教材的把握过于迷信名家的设计,而忽略了自己学生的学情。单纯的迷恋名家教学的精彩片段,独特设计,一心想推陈出新而陷入华而不实的误区。应像宋先生所说,每一步都落到实处,字词、朗读、理解、赏析、运用每一步都要练的扎扎实实,训练课后题认认真真的做,目的是训练学生答题的规范性。

《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我将仔细研读,吃透课堂教学每一步细节,让课堂严禁实用起来。

痛定思痛,知耻而后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云南的歌会教材分析 初中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七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一、导入(1分钟)

二、预习检测:(5分钟)

1、本文作者: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迤( )西 譬( )喻 糯( )米 蹲( )踞

忌讳( ) 酬( )和 铁箍( ) 熹( )微

(学生书写1分钟,教师订正2分钟)

3、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回答2分钟)

三、默读课文,思考问题:(15分钟)

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的唱歌情景,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并划出来你印象最深的句子。

1、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划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句子并填写(10分钟)

这三个场景可以概括为:

(1)

(2)

(3)

2、学生回答(3分钟)

3、教师总结(2分钟)

四、研读课文,品析语言(15分钟)

1、学生朗读第四段中自己划出的重点句子(5分钟)

2、按照示例,赏析句子。(5分钟)

示例: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的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运用了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

3、学生展示(5分钟)

五、教师总结(4分钟)

六、作业:

从文中摘录你喜欢的句子并点评在阅读记录本上。

参考:没有这样的环境,就不会有这样的歌声。沈从文从来就没有怀疑过自己在文章中使用大量环境描写是错误的。因为在他心中,有一种哲学的观念支撑着他,那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这种哲学观念具有多重含义,它至少应该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赶马女孩触目是山花烂漫,侧耳是鸟鸣悠悠,在这样的环境里长期耳濡目染,当然会出口自然,充满了淳朴本色美。所以,沈从文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从不吝啬自己的笔墨,他就是要对原生环境自然还原。

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

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以景衬人

云南的歌会教材分析 初中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篇八

本节课是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沈从文。第四单元所选的,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展现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因此,我导课的时候直接从民俗说起,引起学生的注意。又因为本文描写的是云南的风情,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因此,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的特点,来辅助教学,开始上课让学生进入一种意境,感受美丽的云南,教学中也有和课文三个片段相互映衬的视频和图片,这样会使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

语文新课程的中心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云南的歌会》以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种不同的情调,字里行间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在教学时,我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适当扩展学习范围,用音乐构建平台,从课内走向课外,去领略我国古老的民间文化。

由于本文是云南的歌会,我设计的思路也是紧扣住“歌”字,依次的教学思路是谁在歌、歌什么、我也歌,从探讨主题到探讨写法,最后师生也相互对唱,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学习本文也如欣赏一首优美的歌。在学法上,我采用的是让学生继续巩固圈画勾点的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探究文本,在读中、悟中概括信息,从而掌握本文的重点。

在作业设计上,我让学生给画面配文字,巩固中写人的方法;写介绍词也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热爱生活、热爱家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网上浏览作业是为了让学生有效的把课堂所学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去领略我国的民间文化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但也不可否认,在讲课中的探究文本时,有些同学理解了课文内容,但是语言组织能力逊色,听的多,说的少,参与性比较差。对于本文的教学,我设计的内容多数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究文本,教师应对于一些细节的知识适当适时点拨,也许教学效果会更好。也许是沈从文先生优美的语言感染了我,也许是那歌会的形式吸引了我,也许是那纯朴人情美牵引了我,总之,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依旧是那种心灵的震撼----生活如此美好,我们要热爱我们的生活,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保持一份内心的平静,学会从容优雅淡定的生活,用最美的生活姿态去阐释我们如歌的生活。

以上是我的教学感受,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云南的歌会教材分析 初中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九

我想向那些对我课给予肯定的老师表示我深深的谢意,你们默默地眼神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力量和勇气。我想向初二(3)的全体同学说声谢谢,是你们让课堂变得轻松活泼,波澜起伏。

虽然这堂课上下来自己还比较满意,然而,这堂课还有太多的不足:

1、生命环节用时过少,致使最后呈现的字幕力不从心,缺少应有的震撼力。原因在于生命环节的铺垫不够,没有让学生很好地体验现实人生的沧桑与疲惫,故而“清风明月”就难以走进他们的心灵。由此由此可知,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有相对准确的时间付出,否则将难以达到环环相扣层层铺垫的妙境。

2、学生大声朗读的时间不够多,“读”出意思做得还比较欠缺,放声朗读可能是初中语文教学应坚持的方向。

3、品味言语情味的方法还显得比较单一。

4、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还不够自然,如何将老师的讲与学生的说完美和谐的统一,我一直在努力。 也许是缘于对那个神秘的彩云之南——云南的喜爱……也许是缘于对沈从文笔下“平民”生活的羡慕和向往……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9727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