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并熟悉一些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总结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怎样才能更加全面?在范文中,可以看到总结时对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客观评价,有助于自我提高。
大学艺术概论论文篇一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所使用的《艺术概论》课程的教材一般依照普通艺术院校的教材进行教学,这是存在问题的,因为高职院校艺术生的文化水平和教学目的与普通院校的艺术生并不相同。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普通院校的艺术生培养理论性和技术性都较强的人才,应此,对于高职院校艺术生的教学内容与普通院校应该区别开来。目前普通高校所使用的《艺术概论》课程的教材多达二十种之多。
虽然教材各各不同,但主要内容大同小异,主要有三个方面:艺术原理、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这三个方面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只是各个教材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有所侧重。这些教材编写者的专业背景可分为三类:艺术类、文学类、哲学类。编写者在编写的时候,是从他们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观点的选择和材料的取舍的。哲学背景的编写者侧重于艺术原理的内容,文学背景的编写者侧重于艺术欣赏的内容,艺术背景的编写者侧重于艺术创作的内容。其实,艺术问题必然离不开艺术、文学、哲学,但不同的编写者在内容上的侧重使得所编写的教材不一定适用于艺术专业的学生。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接受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方面比较容易,但接受艺术原理则有一定的难度。原因在于艺术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的文化水平并不象一般文科学生那样高。总所周知,艺术生的高考文化分数数要比普通文科生低得多。许多大学本科艺术生的文化水平只相当于优秀高中生的水平。所以,理论性、抽象性较强的《艺术概论》课程对于他们而言,接受的难度比较大。这一点在高职的艺术生身上得以集中体现。
高职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要求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的素质。对于高职艺术生的教学目的而言,最主要的是培养其技术应用能力,至于基础理论知识,适度即可。所以,在《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上不必依照普通高校艺术专业的教材和内容。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三:一是编写一本适合高职艺术生的《艺术概论》教材;二是在已有的教材中选择比较适合高职艺术生的《艺术概论》教材;三是教师在选择已有《艺术概论》教材的基础上,针对高职艺术生重新编写教义。这三种方法的目的都是为了教授与高职艺术生学习目的和文化水平相应的教学内容,以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和专业技能。
针对高职艺术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始终围绕在提高学生艺术技能的基础上去培养其艺术理论素养。也就是说教学内容中应加强艺术创作、艺术欣赏等艺术实践方面的内容。《艺术概论》的课程设置一般在高职艺术生的最后一年,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创作经验和心得体会,对艺术问题有着一定程度的感性认识。艺术创作的'思想源泉、创作灵感、创作过程和艺术家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在具体的创作过程过程中是有所体会的,教学因势利导进行理论的提升。对于艺术欣赏问题的理解也是如此。学生的艺术学习必然离不开对大量经典作品的欣赏和描摹,而且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会有着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审美评品,他们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也会进入欣赏者的视野。学生既是欣赏者又是创作者,所以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去欣赏他人的作品。学生在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过程中也会对艺术理论有着一定程度的思考和理解。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引导。比如艺术起源问题,学生通过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实践很容易接受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来源于现实生活这一理论。目前一般《艺术概论》的教材中关于艺术起源问题有艺术产生于巫术、图腾崇拜、游戏、模仿等几种观点,本来这是很难辨析的问题,但学生通过他们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实践体验,就比较轻松地辨析出艺术起源于劳动实践这一观点与其它观点的区别。诸如此类,学生可以通过艺术创作和欣赏的感受和体验去理解艺术理论的相关问题。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结合高职艺术生的文化水平、学习目标、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融入在他们的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实践体验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艺术概论》课程中理论方面的内容。
大学艺术概论论文篇二
城市景区化是“十二五”期间,推进“旅游即城市”战略实施、建设综合性城市旅游目的地重要抓手。城市景区即我们所说的城市风景区或者是城市风景名胜区,它的设计不仅涉及到城市的规划以及城市的形象问题,同时还涉及到城市的交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带有综合性的问题。影视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结合体,通过时间的延续以及空间结构的营造,使得影视作品获得多方位的艺术表现力。影视艺术主要由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两者构成。镜头、声音和色彩是影视语言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城市各种历史遗迹、景点要对民众产生吸引力,就必须要进行艺术上的提升,丰富其文化内涵,影视艺术在如今是人们最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所以非常适宜于艺术化城市景区的设计表现方法。
二、影视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
影视艺术的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最初只有黑白两色以及动作语言,如今影视的语言已经非常丰富,声音、图画、色彩应有尽有,甚至可以说与生活语言接近,通过对这些语言的应用,可以真实地再现导演的创作意图。
(一)蒙太奇手法和长镜头。
蒙太奇法语的意思是剪接,是建筑行业的学术语,它最先被应用于建筑结构的设计中,这种手法是电影艺术家进行电影创作的主要手法。它主要可以分为蒙太奇和叙事蒙太奇两种类型,同时又可以可细分为平行蒙太奇、抒情蒙太奇、重复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隐喻蒙太奇、对比蒙太奇等等。影视艺术界一般分为叙事的、理性、抒情三类,它在影视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为影视艺术营造合适的空间与时间,每个镜头都是对现实时空的记录,经过剪辑,实现对时空的再造,形成独特的影视时空。通过使用蒙太奇手段,影视艺术创作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安排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一个化出化入的技巧可以实现人物在空间上的巨大转移,夸张的讲就是,“一个跟头可以翻十万八千里”,在时间上,可以从远古时期跳到现代,同时还可以实现表现分处两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的目标,如恋人之间的思念,朋友之间的挂念,亲人之间的想念等;这种时空的自由转换,使得影视艺术更加的接近生活,并且也更容易反映出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等。例如《中国合伙人》,整部影片的时长不到两个小时,却将三个人物由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命运以及对事业的打拼奋斗历程都表现出来了。
第四,使影视作品能够按需要自如地交替使用叙述的角度,例如可以自由的由第三人的叙述转向人物内心的独白,或者通过人物的眼睛看到某种事态。或者是通过镜头的更替变化来影响观众的心理。例如,电影《红高粱》刚开始就是以第三人称的方式来引出故事的,在叙述者说到“这是我奶奶”的时候,镜头马上出现一个穿着嫁妆的九儿,观众很直接就知道了这是一个马上要出嫁的姑娘,“那年的七月初九,是我奶奶出嫁的日子,娶我奶奶的是十里坡,烧酒作坊的掌握李大头。”这个时候,镜头也随着叙述者的叙述不断更替镜头,实现了情节的紧凑性。
(二)长镜头。
长镜头是影视艺术的一种拍摄手法,它并不是指拍摄物与摄像机之间的距离,而是指拍摄一个场景所用的时间长短,这个时间的长短没有严格的标准。长镜头的应用重在保证故事情节的连贯性,保持了时间进程的不间断性--与实际时间、过程一致,排除了蒙太奇通过镜头分切压缩或延长实际时间的可能性,尤其是一些反映人物内心状态或者是一些具有暴力性的武打场面。
(三)画面、色彩、声音。
画面给观众带来的是最为直接的视觉冲击,它是影视艺术独特的语言符号,也是影视表达主题的重要媒介,是影视无声的语言。影视通过画面的动态效果,能够带给人们独特的审美体验,能够将各种不同的人物性格特点呈现出来,同时还能够直接的再现人们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使人们通过直接的视觉,而带动抽象想象。很多的影视作品在最后的结尾的时候,常常会引起人们多个的想象。例如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导演将最后的画面定格在倒计时画面上,这无疑带给人们无限的想象,会猜想女主角的各种结局。
色彩也是影视艺术重要的无声语言,对于影视作品来说,作品的主色彩往往决定了作品氛围。其对影视艺术的功能主要是交代影视作品的环境,增强画面的视觉形象,烘托影视氛围,展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例如电影《赤壁》,由于是战争题材类的影视作品,其带给人们的感觉往往是死亡、厮杀、血腥、暴力以及忧郁等,所以整个作品的画面色彩多是以深色为主,包括战士的战袍、盔甲以及战争的场面等;而像《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电影,由于与红灯笼和“婚姻”有关,所以主要的色彩基调是以红色和黄色为主,但是同时在具体的情节中,也穿插着其它色彩的变化,所以这也使得观众的情绪也随着剧情忽高忽低,引起观众对女主人公颂莲命运的关注。
影视艺术的声音分为节目语言和角色语言两类,它是有声影片不可缺少的要素,影视中的音乐以及音响效果以及人物的角色声音都都影片氛围起着重要的烘托作用,例如战争类电影,战士在战场上厮杀的时候,往往会伴有鼓声或者是冲锋号声的出现,这就是为了烘托一种紧张的气氛,而如果是爱情类的影视剧的话,其音乐一般往往比较柔和,例如泰国著名电影《初恋那件小事》中,其背景的音乐就是非常柔和的,烘托的就是一种清新唯美的氛围。
三、影视艺术语言在城市景区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景区的设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门艺术,与影视艺术存在很多的相似之处,他们可以说都是时间与空间艺术的结合体,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享受,可以说两者的想通之处为影视艺术语言应用于城市景区设计中提供了可操作性。
(一)蒙太奇手法的应用。
蒙太奇最开始是建筑学中的术语,意味构成、装配。城市景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室外的一座小型的“建筑”,对其的设计就是要将不同的要素组合装配在一起,实现景区的空间序列,各种场景、景观的组织,包含着空间序列的结构的优化。只不过在装配组合的过程中,必须要符合人们的审美。影视艺术语言重要表达方式之一――蒙太奇手法的功能正好就在于此。城市景区空间序列、形态、界面、基面等,可以通过叙事蒙太奇的手法,来实现景区整个空间结构的排列组合。
(二)视觉、色彩、声音艺术语言的应用。
对于影视来说,视觉的表达方式存在两个基本层面,一个是形象的表达,另个则是意象的表达,意象即隐藏在影视画面背后的符号,也是“图外之意”,比如风俗、文化、政治、生活习惯、审美等信息,直白的说就是,影视画面带给观众的视觉语言其实是影视画面表层意思与隐藏在图画背后信息的统一体。对于城市景区的设计而言,也应该要做到表象与意象的统一。城市的景区虽然只是风景区,其设计除了要遵循景区设计的基本规则之外,同时其设计的结构应该要满足于表达思想,塑造景区文化,满足人们审美、休闲、娱乐等的需要,不能够为设计而设计。
色彩也是影视重要的艺术语言之一,对于城市景区来说,其色彩的应用对于游客而言也具有重要的视觉冲击力,对其情感的调动具有重要的意义,然后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景区的设计在色彩的应用上都过于笼统,在这方面,可以大胆的借鉴影视艺术对于色彩的应用技巧,尤其是基色调。例如最近新上映的电影《战狼》,整个影片的基色调都是以黑色和深绿色为主,非常符合“战争”的主题基调,营造了一个非常紧张、刺激的影片氛围。而对于城市景区来说,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方式,来增强城市景区对观光旅游者的吸引力。例如,像陕甘宁,左右江等红色旅游景区,其部分景观例如雕塑、浮雕以及标志等使用的主要是以“红色”为主,这样不仅能够让旅游者加深对红色革命区的印象,同时还能够引发游客的爱国主义情怀,强化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声音是影视艺术最重要的有声语言,而对于城市景区的设计来说,也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声音,例如自于大自然的声音或者是人为设计的声音,例如周边树林的风声或者是下雨时雨水敲打景观的声音或者是喷泉哗哗往下喷的声音等,或者是庙宇、教堂等的钟声,合理的应用这些声音将有效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四、结语。
城市景区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之一,是城市文化、城市特色的代言者。传统的城市景区设计方法不能充分地表达城市景区的精神内涵和艺术品位。作为满足精神需求的景区应该具有艺术品质,而艺术品创作的目的、过程、语言是相通的。影视艺术作品也不例外,它的创作过程与城市景区的设计具有共同特征。影视语言可以赋予景区更高的艺术品质,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同时也能很好地指导城市景区的设计,是景区设计创作中不可多得的方法之一。
大学艺术概论论文篇三
摘要: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因而,艺术设计不仅仅是一项实践技能,更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所以,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应该对艺术设计思维提出更高要求。
关键词:艺术设计;设计思维;高职教学。
中南大学出版社的《艺术导论》一书指出,狭义的艺术是指凡运用特定的物质手段,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思想感情,并能引发人们共感共鸣、满足人们多方面审美需要的精神产品。而“设计”,顾名思义应该是“设想”与“。
计划。
”,是指将某种设想用。
计划。
执行出来,如此说来,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是位设计大师,他设了许多妙计。不过诸葛亮的设计用行为表达,我们的艺术设计用形象表现,其中之道是相通的。事实上,许多领域中的事理都同艺术设计有相通性,愈多认识这种相通性,设计思考就愈加开阔和有活力。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层次和分支,其课程不同于本科教育的学科课程,具有鲜明的、显著的职业性,基础性强的课程经改革后,更强调应用性。但固本守源,高职教育不能因为要强调实践性和职业性,而轻视基础性和思想性。
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其实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因而,艺术设计不仅仅是一项实践技能,更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所以,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应该对艺术设计思维提出更高要求。下面,笔者将从高职教学中的艺术设计思维、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高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思维三个方面来分析艺术设计思维在高职教学中的缺失及重要性,从而探讨在高职教学中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艺术设计思维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艺术设计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是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所谓艺术设计,就是将艺术的形式美感应用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设计中。设计服务于生活,而艺术设计将艺术的美感融合在服务于生活的设计中,使设计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兼备审美功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人类经济、文化生活的日趋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得到普遍提高,简单的物质供给已经不能满足大众需求,而对精神文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对艺术设计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实用功能,对审美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且这种趋势与日俱增。艺术设计思维是艺术设计的“目标”和“发想”,有艺术设计思维的指导和引导,才能将设计在实践中上升到艺术高度,使艺术设计作品散发艺术的魅力,令享受设计作品的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1.1艺术设计思维是艺术设计的灵魂。
如果把设计比作一个生命的话,艺术设计思维便是设计的灵魂。人类没有灵魂便如行尸走肉,设计没有灵魂便毫无生气和特色。一个奋战在新闻前线多年的记者曾经说过,没有文学的底蕴,新闻的道路又能走多远呢?设计思维与设计的关系,就如文学和新闻的关系。只懂采访技巧和写作方法,一篇简单的新闻报道和消息撰写尚可胜任,但是如果没有文学的底蕴,在深挖新闻的深度和新闻背后的时候便不能更好的表达出来,采写的新闻稿件便没有深度和高度。设计思维之与设计也是如此,优秀的设计作品不仅以表象的形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而更以内在的力量作用于人们的心灵。设计思维是设计作品的精髓与核心,如果一个设计作品不具备巧妙的创意思维,则会缺乏一种持久的发人深思的内涵和深层次的感召力,难以激起受众内心的共鸣。在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思维是培养艺术欣赏水平和艺术设计水平的关键。
1.2艺术设计思维是优秀设计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必须具备基本的素养有:首先是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标准,对艺术设计有正确的理解,具备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和美术基础,并有一定的表现能力。设计的结果是以艺术形式来表现的,所以设计作品的艺术性、表现性也是一个设计师必备的基础;最重要的是要具备艺术设计的。
创新。
思维能力。随着中国国门的逐渐打开,世界先进的设计思想与设计理念正全方位地影响和改变着中国的设计,我国的艺术设计处在一个由简单模仿到独立设计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的设计师尤其要注重。
创新。
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应该承载引领中华民族设计界走向世界的步伐,开创世界先河上中国的艺术设计天地。在高职教学中,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一名机械的设计工人,而应该是具备高素养和高水准的优秀设计师。
1.3艺术灵感产生设计思维,设计思维指导设计实践。
设计师顾群业在接受访谈中说道:“我认为文化是在不断融合中发展的。我们做设计,经常需要挖掘区域文化,找别人还不熟悉的文化。为什么国外的纪念品买回来大家会觉得比较新奇?因为你没见过。设计师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创造别人没见过的东西,当然我以前说过,真正的“创造”是不可能的,所以设计师就会挖掘一些你还没见过的东西。走向一名成功设计师的道理是漫长而艰辛的,但前途总是光明的。顾群业谈到设计,认为在生活中通过对外界的感受产生艺术灵感,然后再将这种灵感转化成作品。简单归纳起来,就是艺术灵感来源于生活,艺术灵感产生设计思维,然后用设计思维指导设计实践才能产生优秀的设计作品。高职教学应该充分认识到艺术灵感、设计思维对设计实践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着重激发学生灵感,培养学生艺术设计思维,并将这些运用到设计学习和实践中。
2.1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生源质量和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不断增加,但真正因为热爱艺术,热爱设计而选择这个专业的并不占多数。从高中走向高等教育,大多数学生的目标和方向并不明确。一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选择这个专业不过是人云亦云,胡乱选择了这个专业,也有不少人是因为成绩不如人意,想走捷径,通过选择艺术专业课以较低分数迈入高校大门。这类学生由于本身专业选择的错位和盲目,往往造成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对艺术设计的理解和认识更是缺失严重,因此,造成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生源质量和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2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理论、艺术设计思维培养缺失严重的现象。
职业教育是培养为社会直接创造价值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教育,基于此理论,目前的高职类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培养学生的浅层操作技能层面,强调设计技术,而忽视了学生艺术设计思维和艺术审美教育,学生也倾向于学习一些设计技术和手法,对于艺术设计思维能力的薄弱,既没有必要的了解也缺乏足够的认知,导致现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与艺术设计构思相脱节现象严重。
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理论以及艺术设计思维培养缺失严重的现象,是导致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优秀设计师数量不能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实际上,职业教育承载着满足社会需求的重任,要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办出高职的特色,必须以培养能力为核心,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既要拓宽基础,又要注重实践,更要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方式不同,但具有相通性。高职教育是一种技术型、技能型教育,其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高职院校占据了一片广阔的领地。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人才的培养过程,高职院校在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投入的设施和师资,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等因素,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1高职教学要重视基础课程,为设计思维培养奠定全面基础。
现代艺术设计学是一个结构大、涉及面广、多学科关联互动的开放的学科体系,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对一个优秀的设计师而言,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广泛的修养和完整的知识结构系统,才能形成科学的设计理念,形成理性和感性、逻辑和意象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和表达形式。这样,在高职教学中,要让学生对文学、经济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心理学等有一定的了解,将这些学科融入到学生的艺术设计学习中。使学生不仅有较高的审美情趣,而且能对艺术进行合理的理解和优化的处理,掌握与设计有关的相关学科知识,能够不断启发创造力与灵感,从而提高艺术设计的内涵。
3.2高职教学应注重专业素质训练,抓好设计思维培养的关键。
专业素质包含专业知识修养和技能。专业知识素养包含艺术史、设计史、设计概论、设计美学等基础素养,专业知识素养决定了一个设计师是否最终形成自己的设计观念和审美观念,在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素养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外艺术设计的传统、现状与发展趋势,可以开阔眼界,汲取精华学到新知。专业技能是设计的实际制作和动手能力以及对事物的观察和概括能力等,是设计师技能的最直观体现。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应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增强学生创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专业素质训练,抓好设计思维培养的关键。
3.3高职教学应多管齐下,为艺术设计思维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1)要从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出发,改革旧的教育体制,加强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建设,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艺术设计教育整体水平;(2)要切实加强艺术设计教育的管理和领导,加大设施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艺术设计教育的质量;(3)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加强社会实践锻炼,注入参观实践法、案例教学法、设计项目实战法、教育实习法等,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际能力及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能及时掌握社会、企业所需的设计潮流动态;(4)要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坚持从“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尽快让现代教学手段走进艺术设计课堂,要多管齐下为艺术设计思维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总之,在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生活方式逐渐多元的今天,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一种功能的需求,它逐渐脱离物质的层面而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需求。因此,当今的艺术设计教育应该比以前更加合理、科学,更加重视设计思维与设计表达的作用。所以,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设置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出基本功扎实,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适应新时代设计理念和思维方式的优秀设计师。
参考文献:
[1]欧阳周,黄柏青.艺术导论[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夫也.设计概论[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
[3]王远.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艺术思维的培养策略[j].2012(13).
[4]湛红艳.关于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j].探索与交流,2006(69).
[5]赵雯.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设计思维与设计表达[j].2009(88).
大学艺术概论论文篇四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概”)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是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一门融思想性、理论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政治理论课。该课程的主要理念是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学生的头脑,使学生能够更好了解社会发展动向,更好把握住基本国情、党情和世情。那么,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市场经济化的今天,面对及其复杂的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如何提高本门课程的实效性就成为摆在高校思政课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根据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深有体会,颇有感触,开展实践教学刻不容缓。作为两课教师,主要从理论策略和实际途径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索和全方位的剖析。
理论策略。
毛概课是一门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军事、党政等方面内容的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这就需要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尤其是需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政治修养及社会阅历等方面。但是,作为两课教师,往往只侧重于文史哲、政经法等专业方面的知识。由于受到学科知识领域的约束和限制,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偏重于某一学科知识的阐述,而忽视了……其他理论知识的分析和讲解。但是,对于“毛概”这门政治课,其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对于各方面的知识融汇贯通,向学生讲解要深入浅出,列举案例要恰如其分,结合实际要活灵活现。因此,在平时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才能真正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提高理论素养,拓展知识领域。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作为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要想把握住其理论精髓和科学品质,两课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观点吃透、理解、消化,最终加以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熟读马列主义的经典文献著作。比如毛选1卷《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选2卷《新民主主义论》、邓选2卷《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等。
尤其要熟悉带有典型时代感的著作,比如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邓小平的《1992年南巡讲话全文》和习近平的《“中国梦”系列讲话原文》,代表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从而指导全国人民为国家独立、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
这些内容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理解。其次,要认真研究党在成长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带有标志性的重要历史文件和珍贵的历史资料文献,如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中共重要历史文献资料汇编》以及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些重要讲话等。同时,还可以拓展其他的知识领域比如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所涉猎的相关理论著作等。通过大量阅读相关的理论著作,才能真正领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主要内容,准确理解理论发展的逻辑性、规律性、时代性,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挖掘,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2、增强政治修养,强化政治意识。
“毛概”课不仅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理论课,而且还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时政课。理论学习的落脚点和归宿点就是要运用到实践中,转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以此来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为两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突出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将最新、最快、最有价值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穿插到理论知识的讲解中,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生动、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课堂效果更加适宜,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要多多关注一些与政治课相关的重大国际、国内外的时政事件。比如国际上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失联、欧元区经济再度受挫、2014年台湾“九合一”地方选举,国民党失败等,国内更是关注重要的时政热点,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上任后所提出的最近的理论观点。比如“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时政动态必须要第一时间进课堂、进头脑、进教材。一方面,扩大了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了政治境界;另一方面,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提升人文内涵,加强社会实践。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更影响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那么,教师的人文素养又从哪些方面得以体现,主要是教师要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充分参与一系列的社交活动和实践活动,作为两课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素质和教学水平,还必须拓宽自身的知识视野。比如: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研讨活动,通过这种学术交流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努力取得在知识领域的新突破。当然,青年教师还可以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基地,以此来不断进化自身的心灵,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更为关键是思政教师要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责任心、感恩的心来回馈社会,比如社会上组织的“送温暖、献爱心”大型公益活动,都值得我们去付诸行动来做好学生的楷模,力争做一名有思想、有灵魂、有人格魅力的思政课教师。
实际路径通过强化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课外社会实践的锻炼,使得思政课教师从很大程度上不断地超越自我、提升自我、丰富自我。但是,政治理论课不是“闭门造车”,它迫切需要与社会实践接轨。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将其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改变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互动式探究法。
互动式探究法是“毛概”课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教师主体性的一种常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互动既包括课内的互动,也包括课外的互动和网上的互动。互动的方式包括课堂讨论、主题发言、专项引导、问题点评、案例分析、角色互换等。在诸多高校中都得到了两课教师的广泛采纳和学生的普遍认可。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很大程度上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抓住有利的学习时机,不断开挖自身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自我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可谓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师生互动不但能够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思想交流和平等对话,不断提高学生的话语权、主动权和参与权,而且能够形成一种师生彼此尊重、爱戴、包容、理解、平等,课堂民主、活跃、热烈与和谐沟通的课堂气氛。因此,互动探究式教学法在“毛概”课堂教学中非常值得借鉴,对传统教学起到了推波助澜式的作用。
2、音乐教学法。
在“毛概”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到图、文、音有机结合,起到声情并茂的作用。当然多媒体教学最显著的效果就是运用音乐教学法,就是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将一些学生喜爱且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的音乐或歌曲有意识地穿插于课堂当中,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亲和力,真正实现音乐育人的作用。
比如在介绍毛泽东时播放摇滚歌曲《毛主席语录》、《东方红》、《北京的金山上》等革命红色歌曲;从这些歌曲中让学生能真正领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以及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再比如讲到改革开放时播放《春天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重大抉择的历史背景和缘由,这就为我们具体介绍改革开放作了内容上的铺垫。还有,我们在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章节时,首先以两首形成鲜明对比的经典歌曲来拉开这一章的序幕,比如国外著名的影视剧《大长今》的主题曲《呼唤》以及国内脍炙人口的民族传统音乐《喜洋洋》,让学生从这两首歌曲中深受启迪,引发内心深层次的思考来关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
3、演讲比赛法。
演讲比赛法也是“毛概”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热烈赞赏。它是一种依据相关章节内容与社会时政动态紧密相连、与学生思想实际密切结合、在学生中提倡采取围绕某一具体主题而展开演讲比赛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在介绍第八章第四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章节时,作为思政课教师,就可以动员学生围绕“和谐”二字展开,在取材方面学生可以以“和谐校园”、“和谐班级”、“和谐宿舍”、“和谐自身”等为主题结合自身的思想实际和学习实际在班级中开展生动有趣的演讲比赛活动。然后,教师对此进行适当的点评。通过实践教学的课堂尝试,在学生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反响。首先,它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克服了学生胆怯的心理,给予了学生充分展示表现自我的机会;其次,它提高了学生的文字书写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后,通过演讲比赛也让学生增强了自身主人翁意识,敢于表现自我、提高自身的自信心树立了一面精神旗帜。这些都为今后学生走入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教学效果的体现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是作为一门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的思政课程,它是对大学生育人不可或缺的必修课程。所以,作为一名高校政治课教师,一定要坚定信念,提高理论修养,丰富思想内涵。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这门课程更加丰富、生动,真正成为大学生终生受益的一门课程,这是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吴卫红、虞尚元:《互动教学法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第21期。
[2]胡移山:《提高“毛泽东思想概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几个原则》,《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第8期。
[3]左明贵:《“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实效性探析》,《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
[4]曲澎:《高校“概论”课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探索》,《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6期。
[5]楚凤梅:《构建和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为例》,《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4期。
大学艺术概论论文篇五
教师可以通过还原学生创作实践情景的教学为主,讲授为辅的教学方式来改变过去一味说教的教学方式。还原情景式教学方式比较直观、形象、生动,就是一些比较抽象化的理论通过这一教学方式也容易被高职艺术专业的学生所接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拍摄和制作学生创作和欣赏艺术品情景的影像资料。当然,在制作这些影像资料时,注意把生动化、形象化的影像资料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这些图像材料自然就能感染学生,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相关的教学内容。比如说讲授艺术起源于模仿理论时,可以还原再现学生写生的场景和过程,边再现边进行引导,学生自然就会理解艺术起源模仿的理论。这样的教学效果比说教明显好得多。
大学艺术概论论文篇六
什么是艺术?从广义上说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形式。从狭义上讲,艺术是指任何可以表达美的行动或事物,任何以美学内涵表现出来的形式都可称为艺术,譬如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不仅寄托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除此之外,艺术对大学生的启迪更是深刻鲜明的,通过艺术的载体,大学生可以更加完善自我,塑造自我,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那么,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理解艺术,从而塑造性格,以达到精神境界的高度呢?我想艺术的魅力可以给我们解答。
大学是一个人塑造性格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艺术对于行走在大学这段旅程的大学生的启迪与影响是深刻的。
们的各种梦想,幻想,情感,情绪,愿望,审美趣味和审美思想。可以说,一切都在美术的视野之内。所以我们要在生活中学习美术,在美术中感悟生活[9]。
音乐则是一种动态的表现艺术,也叫表情艺术。它的美是通过音乐所组成的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音乐的表现手段,如节奏、旋律、和声与复合声等,都是由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的、发出美的音响和所构成的音乐形象体现出来的。音乐艺术呈现给人类一场听觉盛宴。在这场脍炙人口的盛宴上,让沉寂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爆发出跳跃的火苗,让灵魂找到怡然自得的乐土。爱因斯坦说,“如果没有我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哪个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作为本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他坚信是音乐激发了他的创造力和灵感。音乐以声音的形式净化听者的心灵,陶冶情操。音乐艺术启迪大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与自我的完善。
文学是集语言艺术、建筑艺术、电影艺术等于一身的艺术宝库。文学艺术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辨意识。世界有两大学问研究,即“莎学”和“红学”。读莎翁的《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延宕王子”的形象促使大学生对自我性格地认识与塑造。对于个人悲剧及社会悲剧的认识,提高了大学生的思考深度。对于文学艺术的欣赏,有助于大学生对自我以及正视社会现实。文学艺术启迪大学生关注社会,思考各种社会问题,为以后步入社会做好思想基础。文学艺术又是包容的,它允许不同身份的人各抒己见自由畅谈。文学艺术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其海纳百川的胸怀。通过对《玩偶之家》、《第二性》《安娜·卡列妮娜》等关于女性作品地欣赏,加强了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对自身命运及价值的思考。爱情是文学艺术的一大主题,通过对《歌集》、《钗头凤》等文学作品的欣赏,启迪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艺术文学艺术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对大学生的启迪是对美好人性及品质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讴歌,是精神境界的提升。
与追求。书法属于造型艺术范畴,具有艺术的一般的共同性质,也是人在现实中所产生的情感的艺术反映。真正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一种外在形式,而且显示着作者的思想意趣和精神气质。所以美学家宗白华说,书法“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
在一般人的心中,总觉得艺术是“阳春白雪”,其实,艺术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罗丹说,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需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大自然中、生活中处处充满美,就在于一个人有没有去发现她。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也就处处充满美,充满艺术,大自然的形与色的艺术,劳动的艺术,奇妙想象的艺术和创造的艺术等等,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才能使自己生活在美的环境中,美无处不在,只要你善于发现。不信,从今天起你就可以留心一下你每天等车旁的广告牌,路旁的垃圾桶,公交车身的广告图案,商店门口的大招牌,冰淇淋的包装纸,它们可能就是你平时所没有注意到的美与艺术。
美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自然、生活给我们和美术家们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我们和美术家们又尽情地表现自然,表现生活,并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小到字体的设计,大到城市的规划,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一切事物,无不与美术创造有关系,美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异常重要的作用,试想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美术,那该多么的苍白无趣。简直,没法想象!
总之,艺术的魅力是有形或无形的,艺术欣赏增强了大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同时也塑造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艺术起到了完善大学生人格培养的作用,也贯穿了审美教育、心理调试,情感教育。艺术所表现出的美及内涵净化了大学生的心灵、陶冶其情操,使内心情感和道德情感得到和谐发展。艺术,启迪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艺术修养。
大学生是艺术的接受者,也是艺术的放送者。大学生把所接受的艺术知识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消化、重组和汇通,以形成体系化的艺术。大学生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是双向阐发的。大学生在高雅艺术地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诠释艺术的新内涵,使艺术的发展在经典中与时俱进。艺术的感染力与深刻内涵使大学生培养与其相适应的判断力,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艺术。单纯地追求标新领异与光怪陆离,这并不是艺术的本质与要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审美水平才能获得更加深刻的艺术享受与感悟。艺术对于大学生的启迪是由外而内的,是思想是精神的最高境界。
所以,大学生应当课余时间,充实自己的艺术知识,培养艺术审美能力,以开阔的胸怀和冷静的头脑,审视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及其风格。此外,大学生还应当利用广泛的资源,汲取艺术知识,提高艺术水平,以广阔的视野迎接挑战。艺术教育促进大学生道德修养和科学知识的互补,全面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知识多元化的背景下,对待艺术的态度应当是包容的、通达的。在认知和发扬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树立创新和开拓的意识,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艺术,在不同艺术地融合和交流中,永葆艺术发展的生机。
大学艺术概论论文篇七
摘要:对于《毛概与中特体系概论》课堂教学情况的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教师只是一味的讲解理论知识,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得整个课堂比较枯燥,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巧妙地运用课堂情景化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以灵活的安排课堂内容,能增强《毛概与中特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实效性。
关键词:情景毛概互动素质。
1前言。
《毛概与中特体系概论》这门课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高度的理论性,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大学课程的必修课。该课程的主要理念就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学生的思想,将党的基本路线、理论、纲领以及经验教育相互联系,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国情,正确认识自身的社会责任,将对科学理论的认识深切的应用到实际行动中。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目标不断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降低。现在,怎么样提高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成为了目前各大高校的重要问题,要让学生逐渐的接受这门课,从而对其产生兴趣,才能够让学生获得宝贵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深入开展情景化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对《毛概与中特体系概论》这门课的学习兴趣的重要举措。
2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的原因。
2.1教材较枯燥,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门教材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全面把握这门课对于教师来说也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不仅要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理论成果,还要全面讲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近年来党所取得的创新理论,这样丰富的课程内容,从古到今,从理论到现实,从政治文化到经济发展,社会上的一切问题都在这一课程有所涉及。一般而言,具有自己专业特长的教师都很难全面且深入的掌握这门课的全部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而且,这门课程的教材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学生在对知识的理解上具有难度,对书本的内容很容易产生枯燥感,很难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使学生产生了很大的挫败感,进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特别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了解到的社会问题都很难与课本理论知识相吻合,例如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腐败现象及就业问题等等,这些与教材上所讲述的问题存在很大的偏差。在开始学习这方面的课程的时候,学生就对这门课程的理论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从电视、报纸或网络上也有了一定的接触与了解,这样不断重复的学习,使得学生对学习这门课产生了厌烦感,这样会大大的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2.2学生缺乏对政治的认识与兴趣。
一方面,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很多学生在对待学习上过于急功近利,对于那些专业课或是对自身未来事业前途有用处的课程,他们就会非常认真的去学习,而认为对自己没有用的课程就不去学。在很多学生的意识里,专业课和思想政治课是有很大差距的,专业课对于他们来说是未来事业的基础,对他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需要重点学习的科目;相对而言,《毛概与中特体系概论》这门政治课只是一门政治的说教课,学生对其学习缺乏动力,因为很多知识都是显而易见或是重复的,对其提不起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都对这门课程内容存在认识偏差及情感障碍,他们认为所谓的意识形态、政治方针等都是当官者的义务与责任,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基本的认识。
2.3教师对学生的不负责。
教师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对课堂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经过调查研究,很多学生都一致认为对于他们学习兴趣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教师,对教师的喜爱程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上,确实是有些老师的上课方式比较能够吸引学习的注意力,有的老师上课就比较枯燥。每个教师的上课方式是不相同的,从而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也是不相同的。
有的老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整体结构缺乏专业的认识,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很难抓住教材的内在逻辑以及精神实质,讲课内容不连贯,使得学生对知识更加模糊,很难对其有一个全面深刻的领会,这也会大大的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些政治老师思想比较保守落后,因此对这门课程的理解也存在偏差,只一味的按照自己的习惯与心情去教学,面面俱到,没有重点,不能很好的联系实际,只管自己在讲台上讲解,却不管学生是否理解,甚至有的老师还会传达一些错误的观念给学生,造成学生的理解出现错误,这都是教师对学生不负责任的结果。
3实施课堂情景化教学的重要性。
《毛概与中特体系概论》是教育部确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中最核心的课程,综合着历史、哲学、思想教育、法律教育等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大学生对这门课有着很大的偏见,觉得其实用性弱,跟就业没有关系,因此缺乏学习兴趣,大多数都只是持着考试合格的心态在学习而已。为此,教育部与中宣部对各大高校提出了要求,全面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将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教师应该怎么讲好这门课,为学生构建一个美丽的精神家园,是大多数教师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合理的实施课堂情境化教学,不仅将这门枯燥的课程理论知识变得容易让学生接受,同时增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保证。
4实施情景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4.1将图、文、音三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教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都比较单一,缺乏一定的生动性、多样性与形象性,很难打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关的心理研究报告指出,学生在45分钟的上课时间里,大约只有30分钟能够集中注意力,而以往的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保持这么长时间的注意力。这门课程属于公共课,以往的教学方式所能传达的知识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将图、文、音相结合,使得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教学课堂上接受知识,能够很好的弥补教学缺陷。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很好的再现教学内容,用视频、文字、音频与图片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很好的使教学内容实现情景化,丰富了课堂的表现力,极大的扩展了教材的表现形式。其将文字合理、形象的具体化,刺激了学生的思维,从而也将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毛概知识的时候,可以在适当的时间为学生播放相关的经典影片,通过影片让学生感受毛泽东同志优秀的指挥以及红军的英勇精神,使得学生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
4.2改变教学模式,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创新水平,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对其发展有着很大的空间,不仅可以将纵贯古今与横跨中外的知识相联系,还可以将动态的大量知识运用超文本技术进行联系,不断刺激学生的视野。例如讲授某一历史事件,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将相关的资料做成课件,从而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与总结,从而亲身体验与领悟这些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符合大学生独立学习的个性,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表现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培养他们的政治识别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此外,现代教育技术还改变了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仅局限在知识线性输出,还发展了开放性空间输出模式,教师可以根据设计情景与悬念,让学生有所意外收获,同时在获得知识的时候,陶冶自身的情操,提高其思想政治理论素养。
4.3鼓励学生利用情景参与学习活动。
这门课的另一教学理念就是鼓励学生对政治理论的感知与记忆意识,培养其发散性思维。有关研究显示,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里,从听觉能够记忆20%,从视觉能够记忆30%,而从视听二者结合能够记忆75%。现代化教学技术注重对感官的激发,在课堂上多多开展学习活动,增加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记忆,训练学生的思维,情景化教学对于增加学生的记忆是很有帮助的。多媒体教学的主要特点就是利用情景化教学,让学生亲身体会知识的魅力,充分利用丰富的信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学习活动的最大好处就是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记忆能力,文字、图片与声音相结合的方式来发散学生的意识,激发他们的逻辑能力。
5结语。
近年来,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毛概与中特体系概论》这门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将会得到不断的发展与进步,教学的方式方法也会得到不断提高,但是这门课始终坚持的理念就是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努力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为祖国的发展与进步而奉献自己的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追求的目标就是在探索和总结中,提升这门课的实效性。教师应该热爱学生,为学生的学习而负责任,热爱教育事业,根据教学规律来开展课程活动,努力增强教学气氛,提高课堂的氛围,使《毛概与中特体系概论》这门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这门课具有最大的特性就是理论性与实践性,这种理论有着其自身的魅力,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性,对于学生的社会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影响。在以后的发展中,努力发展这门课的情景化教学,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陈燕琼。正确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若干关系――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6)。
[2]曲澎。高校“概论”课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6)。
[3]楚凤梅。构建和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4)。
[4]赵建建,黄冰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探究――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大学艺术概论论文篇八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长期艰辛探索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总任务;领导核心。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党的报告对这些问题做出言简意赅的阐述,这对于统一人们的认识、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艰辛探索实践的根本成就。
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三大历史时期,每一时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90多年来,党领导人民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90多年成就积累而成,是90多年各方面成就的集大成。它既是党所取得的全部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在内的其他一切成就的升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在此基础上,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发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3的时代强音,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0多年来,党和人民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构成的三位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是社会主义,它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价值追求;坚持以工人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坚持以人民当家做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这些方面都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精髓和本质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特在何处呢?党的报告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三位一体的: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征。由此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上,特就特在其理论体系上,特就特在其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曾经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2]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都经历了寻找正确道路的艰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取得了巨大成功,也经历过很多艰辛。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中国共产党团结的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它包括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各方面的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的有机统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终极意义来讲,它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一种道路、理论和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创中华民族新的辉煌,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以来,中华民族一切仁人志士的共同信念和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90多年的艰苦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实践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才能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之路、成功之路。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历史进程和发展潮流,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时代要求。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造福于中国人民,而且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就要回答“中国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在60多年的建设实践中科学解答了这一问题。中国现代化首先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同时又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任何照搬“西化”或者其他“模式”都无法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只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在21世纪中叶,也就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之际,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在新形势下,党经受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面对不断变化着的党情、国情、世情,承担着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中国共产党要确保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持领导核心,就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要完成历史使命,就必须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只有深刻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力,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的充分依赖和拥护,才能无往而不胜”[5]6。为此,必须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大学艺术概论论文篇九
【内容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党性实践性学科性相统一的理论体系。可以从7个方面推进这一理论体系的学科建设: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逻辑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和国外研究状况。
【作者简介】严书翰,法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最可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大以后,在运用这个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实践中,我国理论界做了大量工作。研究和宣传这个理论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果。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简称“三进”),增强科学理论教育引导群众的作用。而真正实现“三进”的教育引导作用,就必须从学科建设上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
为什么必须从学科建设上加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事关马克思主义及其组成部分能否实现党性实践性学科性的统一。恩格斯有句名言:“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1]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他还提出,现在需要进一步探讨科学社会主义这门科学的一切细节和联系。这既是工人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任务。按照恩格斯所说进行科学研究,就必须在学科建设中深化和系统化科学社会主义。列宁也指出,对于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者来说,科学社会主义具有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因为,这个理论把严格的、高度的科学性同革命性结合起来,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科建设、增强这一理论体系的教育引导作用,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只有以学科建设的成果作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学和科研才能够有高度、有深度,才能够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只有用这个理论体系教育和引导党员群众,不断地回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作出新概括,才能够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其党性实践性学科性的统一。需要指出的是,2004年,开始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设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至今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也有力地佐证了推进这一理论体系的学科建设与增强这一理论体系的教育引导作用是一致的。
怎么样做到从学科建设上加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划分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属于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下的二级学科。把这一理论体系当作重要学科自觉地加以学习、宣传,不仅能够提高这个理论体系的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而且本身就是从一个方面、一个组成部分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和发展。以这一认识为基础,具体推进这一重要学科的发展,我们认为,关键要确定若干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一是总体思路(这是最高层面);二是研究主题(这是中间层面);三是教学讲题与科研课题(这是基础层面)。抓住统领学科建设的研究方向和总体思路,就是抓住了学科建设的“牛鼻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科建设,目前宜确定7个研究方向。
一、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研究这个方向的问题,不能停留在认识“两者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上面,而是要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脉”是什么,“进”在何处。关于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重要文献中有过3次重要论述。第一次是党的十三大报告,使用了“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提法。第二次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使用了“我们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提法。第三次是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的讲话还是使用“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这个提法。党的文献所包含的上述提法,虽然文字表述有所不同,但都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因此,可以说,上述提法是统揽全局的提法,是依据厚重的历史所形成的基本认识和作出的重大结论。
对于这个研究方向,我们应当把握两个重点。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到底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哪些基本原则。二是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差异。
关于第一个重点,十七大以来研究得比较充分,成果也比较多。一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至少在以下8个方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宗旨,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基础,以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体制为根本方向,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研究涉及基本原则与基本原理的关系。这两个概念,联系密切又有区别。在很多情况下,两者可以交替使用,但各自有着不同的内涵。基本原则主要是指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准绳。基本原理主要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基本原则更具有方法论的性质和意义,基本原理更具有科学总结实践经验的性质和意义。根据基本原理,还可以推演出其他具体的原理和结论。因此,基本原则要比基本原理简明,基本原理要比墓本原则丰富。
深入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差异之后,我们会看到,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基础上产生的这些“差异”,往往是我们党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所具有的、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样也就从学科建设的层面进一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论。
研究这个方向的问题,重点要研究为什么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简称“三大理论成果”)贯通起来,组成统一的理论体系,怎么样把它们联结起来,组成统一的理论体系;还要着重研究这个理论体系如何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简称“四大基本问题”)而展开和深化。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这个理论体系与十七大之前学习这个理论体系的不同之处。当然,这个研究方向还包括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运用多学科的方法加以研究,才能深化和拓展这个学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这个研究方向从总体上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内容丰富,需要从3个层面进行多学科的合作研究、共同攻关: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主题,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该看到,“精髓和主题”贯穿这个理论体系的始终;“四大基本问题”围绕主题而展开。以上每一层面都包含若干个重要问题,都可以单列出来加以研究,但这个方向主要还是从3个层面有机联系所构成的总体上进行侧重研究。这篇大文章做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重要学科也就立起来了。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研究。
这个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两门历史。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我国理论界多数学者的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起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呈现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样3个发展阶段。在这个方向的研究中,需要搞清楚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体系)、特别是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所产生的理论成果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还不能说在广大党政干部的思想认识中都已经得到解决。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史。我们认为,这部历史的起点至少应当从新中国成立算起。而理论界有一种观点主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早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历时13年的局部执政,就已经开始了。这是值得重视的一个观点。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能够在这部历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全面的评价。当然,这部历史重点要研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史。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逻辑建构。
这个研究方向是作为学科本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结构、框架、“骨骼”。
党的十七大以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代表性成果是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主编并出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2009年1月)。该书把这个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14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三大理论成果”中的相关内容。这无疑是一种创新。以此为基础,沿着这个方向,目前还在继续深入研究。
无论是把这个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14个方面,还是16条、或是13论等,都有一个逻辑建构的问题。因为,它们不是多个方面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由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3个层面的理论构成的。一是基本理论。它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质的规定、历史方位、基本途径和根本目的等。二是总体布局理论(或称主体理论)。它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三是实现条件和保障理论(或称条件理论)。它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部和外部、物质和精神、基础和根本等一系列前提。对于科学的理论体系而言,“条件理论”是至关重要的。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把科学社会主义概括为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运用这一思想方法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逻辑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治意义。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
这个研究方向的内容比较充实,而理论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稍逊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以,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党的十七大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4个要点是:一个前提,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个核心,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战略布局,即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一个发展目标,即四位一体的奋斗目标。研究这个方向的问题,不仅要研究上述4个要点,还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道路与具体道路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总道路。在中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受其引领的8条具体道路分别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现在的情况是,针对总道路与具体道路的关系研究得不够,而这是深化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经路径。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研究中国的战争问题,首先要研究战争的规律,而后研究革命战争的规律,之后再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也要研究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道路的规律。通过多学科的合力攻关,深刻揭示这3个层面的规律,进而科学地阐释两者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和国外研究状况。
这个研究方向容易被忽视。其实,无论是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影响,还是进行这一理论体系的学科建设,都需要重视这个研究方向。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我们应该如实、谨慎而又充分地予以估计。60年来,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所发生的历史性巨变,不可能不对国际社会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这一切变化反映在理论上,主要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毋庸置疑,它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与上述研究相联系的是,外国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状况。我们的总体评价是:逐步升温,良莠皆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社会展开了关于“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的热烈讨论。中国的发展道路,正在被国外学术界所热议,中国的话题,都要被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所提及。“中国因素”,日益成为西方国家的政要和学者们认识、分析国际形势与世界格局的重要依据。他们已经意识到,当今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
我们也注意到,西方国家的一些人谈论中国的成就,总是有意淡化“社会主义”的色彩。由于价值观,政治立场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他们不愿意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在他们看来,如果使用这个概念,就等于承认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此外,他们研究“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还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就是不加区分地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道路与具体道路,带着传统思维定势和政治偏见解读中国的发展。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需要及时地跟踪研究国外的学术动态。这也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科建设的题中之义。
【参考文献】。
[1][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序言•1870年第二版序言的补充[c]//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6.
[2]邓小平。十三大的两个特点[c]//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8~259.
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大学艺术概论论文篇十
3.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
4.关于大学生求职择业秋香的调研。
5.对大学生课桌文化的思考与研究。
6.我校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调查研究。
7.大学学风调查分析。
8.大学交锋调查分析。
9.大学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调查分析。
10.大学生生活消费情况调查分析。
11.大学生的民主意思调查。
12.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13.大学生择业取想调查分析。
14.大学男生群体心理发展状况调查分析。
15.大学女生群体心理发展状况调查分析。
大学艺术概论论文篇十一
(一)设计基础与源泉。
从根本上来讲,艺术设计的源泉来源于现实生活。民间美术艺术也是依托于现实生活而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广大劳动人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民间美术艺术与艺术设计而言,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与源泉。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民间美术艺术都可以称作是我国的民族文化。民间美术是艺术的源头,是艺术设计的审美基础。艺术设计要求创作者在思维方面做到新颖独特,拥有纯真的创作意识。从全球来看,艺术设计的设计方式都是通过立足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底蕴,从原有民间美术艺术中获得灵感,再结合现代的先进设计理念,才为现代艺术设计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存在相似性。
由于艺术设计的源泉是民间美术艺术,因此,两者存在许多相似性。具体来讲,两者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装饰和表现等方面。就民间美术艺术的色彩来讲,往往呈现出浓烈、真挚的特点,给人们视觉上的冲击与震撼。而艺术设计也是注重给人视觉上的感受,通过将字体、色彩、图形等进行结合,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达到视觉冲击的效果,进而传达某种思想感情。这与民间美术艺术的艺术特点是一样的,这也是现代艺术设计所共同追求的目标,通过简单的表达方式来传达艺术设计中的丰富情感。因此,从根本上来讲,民间美术艺术与艺术设计在视觉方面的表达具有很多相似性。
(三)相互融合。
(四)后者是前者的升华。
民间美术艺术和艺术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前者是后者的源泉与灵感所在,但是站在时代的角度来讲,后者是前者的升华。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对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才能够创造出高质量的艺术作品。民间美术艺术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代艺术设计通过对民间美术艺术的创新,让民间美术艺术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使得民间美术艺术更加具有时代感。将民间美术艺术中的精神和元素融入到当代艺术设计中,实现了对民间美术艺术的升华。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创新,而是在民间美术艺术的基础上进行的、让民间美术艺术呈现出民族文化情感和民间精神的独特做法。这正是站在时代的前沿而进行的对民间美术艺术的时代性升华。这体现出了民间美术艺术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时代性价值,同时也彰显出了当代艺术设计中所拥有的独特的民族精神与情感。
二、民间美术艺术造型在艺术设计中的实践与应用。
(一)阴阳相济造型。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非常强调阴阳相调,因为只有做到阴阳相调,才能够达到阴阳平和的效果。这是中国人民对艺术造型所追求的和谐之美。民间美术艺术造型中有许多都呈现出了阴阳相济的造型特点,在艺术设计中,对于阴阳相济的造型利用也非常的常见。在中国传统的剪纸当中,有阴剪法、阳剪法等,都呈现出了阴阳相济造型的特点,这是中国人民的审美特点。在艺术设计中,也有对阴阳相济造型的利用,如中国人民银行的logo标志,就使用了阴阳相济的造型,通过巧妙协调空间画面形态,使整个标志显得更加的精炼与完善,其构思显得巧妙而形象。
(二)虚实相扣造型。
民间美术艺术造型中既有抽象的,也有实体的表现,其中,通过对抽象的内容进行实体性的展现,或者将实体性内容进行抽象化的表现,都是民间美术艺术创作当中非常重要的特点。实现抽象与实体之间的过渡,又要达到和谐自然的效果,就需要强调对线条的利用,这是现代艺术设计当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利用抽象与实体之间的自然过渡,设计意味深长的作品,是现代艺术设计需要达到的目标。在2008年奥运会火炬祥云的设计上,就体现出了抽象与实体之间的自然过渡,祥云的造型既可以说是一朵飘动的云,又可以说是极具动感的火炬,这是通过抽象与实体的过渡所达到的效果。
(三)应用造型理念。
(四)“和谐过渡”造型。
民间美术艺术受到了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线条的变化中体现出了“和谐过渡”的思想。这种艺术造型给人和谐的感觉,体现出了造型的自然统一。其中,在艺术设计中,将绘画采用“和谐过渡”的造型,应用在海报、宣传册上面,实现了民间美术艺术造型的利用,同时展现出了当代艺术设计的独特性。此外,根据中国的水墨画中对于“和谐过渡”造型的利用,在虚实之间进行转换,产生了无穷的韵味。现代艺术设计中有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民间美术艺术造型的影子,民间美术艺术造型在艺术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现代社会的发展对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艺术设计的难度,在艺术设计中利用民间美术艺术中的“和谐过渡”造型,将抽象与具体进行紧密的连接,可以在当代进行广泛的利用,如网易标志的设计,就体现出了“和谐过渡”的思想。
三、民间美术艺术色彩在艺术设计中的实践与应用。
(一)平面设计。
民间美术艺术色彩在艺术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如在平面设计中,就可以看到民间美术艺术色彩的影子。现代平面设计坚持了民间美术艺术色彩利用中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和设计理念,如对于对比色彩的利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就非常常见。在中国传统的民间美术艺术中,对色彩的利用,非常突出其对比性,如通过结合黑与红、红与绿、黄与蓝,能够加强视觉冲击,提高作品的震撼力,加强其艺术效果。在现代平面设计中,通过色彩对比的利用,能够加强作品的视觉效果,提高其震撼力,增加作品的张力,充分展现平面设计艺术作品的和谐美。
(二)包装设计。
在现代包装设计中,为了达到较好的视觉效果,从而引起消费者的关注,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也利用了民间美术艺术设计中的色彩。现代包装设计中,对于民间美术艺术色彩的利用,非常注重以色传神,通过丰富鲜艳的色彩,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从而促进人们购买商品。如通过绿色包装,能够让人们联想到绿色环保、安全无污染的理念,从而引发购买行为。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对于民间美术艺术色彩的运用,体现出了现代化的理念,让民间美术艺术色彩服务于现代生活,充分发挥民间美术艺术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作用,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三)室内装饰设计。
(四)广告设计。
广告设计也是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广告设计也非常注重色彩的利用,用以表达特定的目的。在广告设计中,也涉及到了民间美术艺术色彩的利用,为了更好地表达广告的主题与意图,通过合理利用民间美术艺术色彩,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合理利用民间美术艺术色彩,能够起到烘托作用,表达广告的中心思想。如在化妆品类的广告之中,为了表达护肤和追求靓丽容颜的主题,利用淡粉、淡绿、淡蓝等素雅的色彩,给人健康、优雅的感觉。而在儿童服饰宣传的广告之中,通过鲜艳、活泼的色彩,如红色、蓝色等,能够对他们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在表达喜庆的广告设计中,大多采用具备中国特色的大红色,用来渲染喜庆的氛围。这是对民间美术艺术色彩的合理利用,能够彰显出当代艺术设计的特色魅力。
参考文献:
[3]王洪业。民间美术的艺术造型和色彩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s2:483.
大学艺术概论论文篇十二
内容提要:毛泽东思想的时代意义需要正确理解。它的时代意义具体表现在:毛泽东思想的内在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毛泽东思想集中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民族精神;毛泽东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强调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与坚持毛泽东思想是一致的,它们的共同对立面是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内在精神/时代意义。
毛泽东思想的内在精神。
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要理解这一点,还须回到《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立场上来,即必须将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和毛泽东思想区分开来,同时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一个蕴含着多方面、多层次内容的体系,对于这一思想体系,我们至少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它与我们这个时代的关系:一是从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来看,有些具体的问题时过境迁,可以说与我们的现实实践没有多大关系了。但是,它所要解决的有些问题却依然是我们的现实实践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根本问题,比如反腐败问题,又比如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问题等等。二是从其具体论述来看,有些论述因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变迁而失去了时效性和针对性,但这也不排除其借鉴性的意义,仍然是我们必须回顾的,“因为历史不能割断,如果不了解过去,就会妨碍我们对当前问题的了解”[1];三是从其内在精神来看,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内在精神可以区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贯穿在毛泽东思想各个方面的“活的灵魂”,再有就是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我认为,毛泽东思想的内在精神不会过时,它依然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毛泽东思想的内在精神”这个概念对于理解毛泽东思想的时代意义很重要。只有从毛泽东思想的内在精神着眼,才不至于因为毛泽东著作中的一些具体论述及其所处理的问题的历史性而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意义,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其内在精神上。毛泽东思想的内在精神在外延上要大于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活的灵魂”是指贯穿在毛泽东思想各个方面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等。这些“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是有普遍意义的,现在和今后对我们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毛泽东思想的内在精神除了包含“活的灵魂”外,还包含着民族精神的意义在内,也就是说,毛泽东思想内蕴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民族精神。按照黑格尔的看法,民族精神“构成了一个民族意识的其他种种形式的基础和内容”[2](p53);“现实的国家在它的一切特殊事务中——它的战争、制度等等中,都被这个‘民族精神’所鼓舞。”[2](p50)毛泽东思想正是这样一种体现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事务中的活的民族精神,其时代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毛泽东思想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这里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毛泽东思想与民族精神的关系。毛泽东思想主要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而创立的思想体系。“中国实际”既包含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也包含中国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中对人们现实实践发生影响的活的因素就是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概括,但至少包含如下三个方面:爱国主义、讲求道德、经世致用。当然,这里面还可以细分,诸如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等,而其核心应该说是爱国主义。毛泽东思想可以说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所谓现代体现,即是说,毛泽东思想继承了民族精神,而又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而使之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将爱国主义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结合起来,去掉了传统文化中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成分;将传统的道德精神改造成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将注重现实的经世致用精神转换成实事求是的精神,等等。所谓集中体现,即是说,民族精神传统表现在我无数中华英雄儿女身上,而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则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试以爱国主义为例,中华民族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源远流长的传统,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英雄,在近现代中华民族面临寇深祸急、瓜分豆剖的生死存亡的危机面前,这种爱国精神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蹈厉敢死、奋起抵抗。然而只有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才真正使中华民族摆脱了一百多年来受屈辱的历史地位,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他首先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施拉姆极为重视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在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中的作用,认为它是引导毛泽东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桥梁。特利尔甚至认为:“毛的民族主义倾向是如此之强,以至如果社会主义不能拯救和繁荣中国时,这位地地道道的中国圣哲会随时把它束之高阁。”[3](p527)这一说法有所夸张,但从毛泽东早年的立志救国到领导和倡导全民抗日,再到天安门城楼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历史宏音;从反对帝国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到积极主张搞两弹一星,等等,呈现出来的无疑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的形象。至于他所倡导的为人民服务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和思想路线,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和注重现实的经世致用精神。
我们现在物质生活是丰富了,国家一天天富强了,但是,如果天天沉溺于灯红酒绿之中,而将弘扬我中华民族精神视为可笑之举,那就是非常危险的了。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象征,如同一个人的精神是人的生命之所系一样。没有了精神生活,人就没有了灵魂,就如同行尸走肉;同样,没有了民族精神,一个民族也就没有了精神支柱,就如同一盘散沙,不管这个国家有多少人口,经济有多发达,也会一触即溃的。而有了这种精神,一遇到民族灾难,不管是外力入侵,还是自然灾害,我们都能众志成城。抗洪救灾、抵抗sars就是明证。
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如此,而作为民族精神集中体现的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意义也就非常明显了。如果认为毛泽东思想已经过时了,那也就等于说民族精神可以不要了。因为在当代中国,你已经很难将毛泽东思想与中华民族精神分开了。民族精神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实体,不是一个虚无飘渺的东西,而是存在于时代精神之中。在当代中国,毛泽东思想的内在精神已经化为千百万群众的价值观念,成为几千万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它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也就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性之所在。
毛泽东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现代化之路也就是中华民族自强复兴之路。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前提就是,它是在外国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侵略的背景下启动的,从而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一开始就面临着双重的任务,既要反对帝国主义,又要反对封建主义。这就使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变得异常复杂。我们现在所选择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应该说是由毛泽东开辟而经邓小平臻于成熟的。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的开辟之功,至少可以从如下两方面得到说明。一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走资本主义还是走社会主义?对于这一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回答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从而选择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二是中国革命和现代化道路是照搬外国模式还是注重现实国情走独立自主的道路?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思想路线与教条主义之间的争论和区别。对于这一点,毛泽东主张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实际上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开端。当然,毛泽东思想没有也不可能提供中国现代化的详细方案,毛泽东本人也由于各种原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发生过各种失误。但是,他所开辟的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思想路线,却成为了新一代党的领导人解决现代化问题的源头活水,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历史和现实证明,我们所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相当成功的。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关系还有两个很重要的方面。一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新民主主义革命终于取得了胜利,中华民族终于实现了民族独立,而民族独立是后发展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比较一下近代以来殖民地的印度、半殖民地的中国和独立的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就可明了这一点。二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尽管有许多失误,但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初步建成了现代工业体系,为今天的现代化运动奠定了非常重要的物质基础。总之,无论是在思想路线上,还是在物质生产体系上,毛泽东思想都为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运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强调与时俱进和创新并不意味着毛泽东思想丧失了它的时代意义。
强调与时俱进和创新,突出的是在变化着的世界面前,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飞速发展的实践中,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的要求。从字面上来看,似乎强调与时俱进,强调创新,是和坚持毛泽东思想相矛盾的。但是,从其内在实质和实践要求来讲,则是完全一致的。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实事求是,或者说,毛泽东思想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应该说,实事求是本身就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创新的意义。实事求是的核心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它强调的就是注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变化发展着的实际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因此,实事求是就意味着解放思想,意味着与时俱进,意味着创新的实践要求。反过来说,也只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创新,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为了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实事求是中所内蕴着的解放思想的要求突出出来了,而江泽民为了突出党的理论与工作的时代性,则将实事求是中内蕴着的与时俱进和创新的要求突出出来了。因此,强调与时俱进和创新,并不意味着毛泽东思想过时了。相反,强调与时俱进和创新与坚持毛泽东思想,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它们共同的对立面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因循守旧等等,而它们自身之间则不构成对立面。正因为这样,无论是邓小平还是江泽民,他们在强调解放思想或与时俱进的同时也强调作为毛泽东思想实质的实事求是。
当然,突出和强调实事求是中所包含的与时俱进和创新的含义,并不是没有意义的,而是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的。它在实践上要求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也包括毛泽东思想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关注现实实践,关注制度创新;它在理论上则要求不断总结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的成果,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能否在实践上和理论上始终做到与时俱进和创新,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与时俱进和创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党与时俱进和创新,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在改革开放和国际局势变化的新时期,我们党与时俱进和创新,又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如同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一样,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与时俱进和创新强调的是发展,但是,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坚持。只有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坚持,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参考文献:
[1]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r].
[2]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3][美]r·特利尔。毛泽东传[m].刘路新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来源:《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06期第1~3,19页作者:李佑新。
大学艺术概论论文篇十三
3.大学生倾向分析。
4.大学生bbs发言文明情况观察分析。
5.大学生对班干部的评价研究。
6.大学生的人生理想调查分析。
7.劳动合同违约问题研究。
8.大学生道德现状的调查研究。
9.大学学生对构建和谐校园的建议调查分析。
10.对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调查分析。
11.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状况的调研。
13.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评述。
14.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15.读《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有感。
16.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与邓小平理论。
17.毛泽东、邓小平治国方略比较研究。
大学艺术概论论文篇十四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新时期全新的教育形势也为我们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能够体现出自身的办学特色,反映出一定的时代精神,还必须要高度地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要求,同时更要符合高校对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实际目标。只有如此,才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充分地发挥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育人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全面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也可以视为是新一轮文化蓬勃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文化在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文化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外在体现,其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与综合形象。时至今日,文化也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关键性战略资源。可以说对于一个国家的综合考察,不仅要看其经济实力如何,还必须要考虑其文化实力,这种文化实力包括其是否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是否把握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了以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而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校园文化充满了无尽的活力与朝气,引领着高校的校风与学风建设,是高校建设中极具时代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怎样有效地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始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不断地创新校园文化,使其不断地提升文化品位、突出高校特色已经成为我们当前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校园文化是高校校园精神与社会文化的有机结合,校园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指的是高校对于当前主旋律综合文化的重点体现,内容包括了良好的校园学风、校风,包括正规化的管理、高质量的教学以及完善的校园服务和全校师生所坚持的行为准则与共同的价值观念。从另一方面来说,校园文化是主要突出主旋律的课外文化内容,其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建设和完成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专业化人才。同时校园文化还具备了先进的观念、完善的制度以及相应的物质文化。首先在观念方面,包含着高校上下全体教职员工与广大学生所共同遵循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群体观、道德观与治学观等等,它们主要通过高校的学风、校风以及校训来体现,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之所在;其次校园文化在制度方面体现为高校独特的礼仪、风俗、校园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奖励制度以及社团活动制度等等;最后是校园的物质文化方面,包括高校内部的建筑特色、校容校貌、学生科技、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校服、校标、校歌以及多种校园文化活动等内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也是对校园文化的最为直观的体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而高校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来自社会上多种价值观念的出现与碰撞,也深深地影响到了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因此,在当前情况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我国的高等院校自创办之日起,就肩负起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可靠接班人与优秀建设者的历史使命。而我们要想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就需要全面加强广大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能够让学生们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伟大信仰,坚定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与信心。因此,我们必须要切实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去引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发展,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明确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依存的密切关联,积极鼓励、引导大学生们将自身理想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命运紧密地连结起来,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理念,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交往,更好地推动先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步伐。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握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正确方向,可以说是我国实现社会稳定运行的重要稳定器。高校是我国全面推进思想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其更是传播知识、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高等院校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那就是将人类在一定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行为标准与价值追求不断代地传授给新一代的年青人,使这种文化能够源远流长,永生不息。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因此,在新时期全新的形势下,先进的校园文化建设迫切地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从而引导大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能够从大局出发去看问题和处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在全新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本质的体现,其是全党和全体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和精神保证。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正日益体现出其先进的优越性,特别是在当前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发展向高校渗透的情况下,在高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非常关键的,如果缺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指导,那么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无法把握正确的方向。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最好体现,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本质反应。因此,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必须始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开展工作,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扎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首先要想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建设思想,整合和引领多样化的思想文化,不断地弘扬和发展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紧扣时代主旋律,要用先进的理论来指导和丰富高校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多元化地满足学生综合全面发展的精神需求,从而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努力成果,不断地扎实大学生的优秀思想道德基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要充分地在育人的过程中发挥先进理论的方向性指引作用,高校可以积极邀请或者聘请社会知名学者与社会学专家到校园内开展先进的理论讲座和演讲,组织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并形成学习理论总结,从而在全校上下形成理论学习的新风潮。
(二)要用共同理想强化核心凝聚力,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努力目标。
共同理想指的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与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要将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利益与愿望进行有机地结合,通过不断地付诸实践,来检验其正确性。共同理想有着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与亲和力,是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在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充分地发挥出共同理想的强大动力,夯实广大师生的共同思想基础,为他们的工作与学生创造良好的精神家园,促使他们能够自觉地把自己的追求与理想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三)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能够突出时代特色、保持文化的先进性。
只有始终坚持以先进文化为导向,才能保障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走歪路,才能体现出校园文化进步发展的本质属性,这也是保障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始终沿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前进的基本要求。运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来指导和强化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助于高校创建良好的校风,能够进一步形成和完善先进的校园精神,更能够时刻提醒我们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校园文化。因此,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要做到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地建设校园文化,从而真正反映出时代发展所需的校园文化内容。
(四)加强荣辱观教育,创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校风。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胡锦涛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作出了系统而全面的表达,它准确地阐述了当前社会全体成员所要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更是将先进性与广泛性进行了有机地统一,真正为全社会提供了道德判断的规范与标准。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于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生动反映,更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更在更高层次上融入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伟大思想,是对崇高情操的弘扬,是对和谐发展的追求。而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就实现精神追求与真理追求,高校的全体师生不但要成为社会先进文化的倡导者,更要成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榜样和先锋。因此,我们必须要充分地将荣辱观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创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校风,从而不断推动良好校园风气的形成,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的道德责任意识。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因此,高校必须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出其强大的影响力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念渗透到日常的学习与教学当中,加强多方面的制度、管理与组织建设,用先进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积极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地强化自身的道德责任意识,从而让良好的思想道德扎根于校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文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3〕杨曦。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构建〔j〕.前沿,2009,(08).
〔4〕蒋笃君,张静。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03).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025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