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植物领域说课稿(精选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3 08:35:11
科学植物领域说课稿(精选18篇)
时间:2023-12-13 08:35:11     小编:琉璃

总结是一个反思的过程,通过总结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做出改进。写总结时,我们应该注重细节的把握,对过去的经历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总结,不可遗漏或忽视重要的细节。推荐以下范文给大家,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科学植物领域说课稿篇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xx好!

我是来应聘幼儿园教师的xx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的题目是《竹子真好用》,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活动方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竹子真好用》是幼儿园大班下册的科学领域活动内容。竹子的用途非常广泛,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它的身影:竹子搭成的房子、奏出悠扬乐声的笛子、供人休息的竹椅、旋转腾空的竹蜻蜓、盛放食物的器具等。竹子的用处非常广泛,本次活动主要是带领幼儿走进竹子世界、了解竹子的各种不同用途。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结合《纲要》的具体要求,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

1、情感目标:能够激发对大自然的爱。

2、能力目标:通过本次活动,发展观察能力。

3、认知目标:知道竹子的不同用途。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活动目标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知道竹子有哪些用途。

在活动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教师首要考虑的因素,因此,在活动开展之前,我将对幼儿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大班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已经获得了初步的抽象逻辑能力,能初步获得外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设计的活动,主要以幼儿的观察、游戏为主,让幼儿在观察、游戏中知道竹子的不同用途。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尊重、交流、互动、共同建构的方式,让幼儿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游戏法、观察法等来进行教学活动。游戏法是幼儿的主要活动,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需要,运用游戏法可以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观察法是幼儿初步认识周围世界,积累感性经验的重要途径。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只有借助于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帮助幼儿了解更多的竹子用途。根据这一特点,我主要准备以下材料:

1、挂图和制作好的视频;

2、代表各种不同竹制品的头饰;

3、每人一个竹蜻蜓。

以上对于教材和幼儿的分析都是为我们活动过程的设计做铺垫的,接下来我将说说我的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小朋友熟悉的熊猫博士为主人翁来创设情境,进行如下导入:竹子是熊猫博士的最爱,最近呀,熊猫博士又多了一项爱好,他呀,建了一座非常大的竹子家园,里面全是用竹子制成的物品,熊博士喜爱的不得了,逢人就说:竹子竹子真好用,它的用处多又多。

多在哪里呢?小朋友们想知道么?那今天我们就有请熊猫博作为导游,带领我们一起走进竹子世界。

以熊猫博士为主人翁进行导入,即联系了上次活动的内容,同时也为下面的环节做好铺垫。

(二)自由交谈,初步了解。

1、幼儿自由交谈。

教师以熊博士的要求为由,向小朋友们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用竹子制成的物品?鼓励幼儿积极回答,并对幼儿的回答及时给予鼓励。

2、出示图片,集体交流。

教师继续创设情境:刚才我们的谈话呀,熊博士都听到了,他说,他见过的竹制品可比大家的还要多!比我们说的还要多,那还有哪些竹制品是我们没见过的呢?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啊?那我们就跟随熊博士一起走进他的竹子世界去看一看吧。

出示图片,提出问题:认真的看一看,找一找,图片上都有哪些东西是用竹子制成的?其中哪些是你以前没见过的竹制品?先让小朋友们互相说一说,再找人回答交流。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创设情境,鼓励幼儿观察、交流,

(三)集体讨论,探讨用途。

这个环节通过播放视频,带领小朋友们一起观看,让熊猫博士对竹制品用途进行介绍。视频结束,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幼儿进行回顾。

了解了竹子不同的用途后,通过打电话的游戏巩固以上环节,目的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竹子的不同用途。游戏开始之前,要向他们讲明游戏内容和规则:戴上标有不同竹制品的头饰,等待熊博士打来电话,他会讲明需要什么,谁能满足他的要求谁就要主动站出来。

(四)游戏环节设计如下: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铃声响起了,熊猫博士要休息,哪个工具站出来?”(椅子)。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铃声响起了,熊猫博士要扫地,哪个工具站出来?”(扫把)。

(五)游戏活动,玩竹具。

最后带领小朋友们一起玩竹蜻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次的活动。

为了保证幼儿学习的完整性、延续性,我会采用家园共育的方法,让幼儿回家给自己的父母讲一讲竹子的功能。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科学植物领域说课稿篇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xx好!

我是来应聘幼儿园教师的xx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的题目是《竹子真好用》,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活动方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竹子真好用》是幼儿园大班下册的科学领域活动内容。竹子的用途非常广泛,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它的身影:竹子搭成的房子、奏出悠扬乐声的笛子、供人休息的竹椅、旋转腾空的竹蜻蜓、盛放食物的器具等。竹子的用处非常广泛,本次活动主要是带领幼儿走进竹子世界、了解竹子的各种不同用途。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结合《纲要》的具体要求,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

1.情感目标:能够激发对大自然的爱。

2.能力目标:通过本次活动,发展观察能力。

3.认知目标:知道竹子的不同用途。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活动目标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知道竹子有哪些用途。

在活动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教师首要考虑的因素,因此,在活动开展之前,我将对幼儿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大班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已经获得了初步的抽象逻辑能力,能初步获得外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设计的活动,主要以幼儿的观察、游戏为主,让幼儿在观察、游戏中知道竹子的不同用途。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尊重、交流、互动、共同建构的`方式,让幼儿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游戏法、观察法等来进行教学活动。游戏法是幼儿的主要活动,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需要,运用游戏法可以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观察法是幼儿初步认识周围世界,积累感性经验的重要途径。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只有借助于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帮助幼儿了解更多的竹子用途。根据这一特点,我主要准备以下材料:

1.挂图和制作好的视频;。

2.代表各种不同竹制品的头饰;。

3.每人一个竹蜻蜓。

以上对于教材和幼儿的分析都是为我们活动过程的设计做铺垫的,接下来我将说说我的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小朋友熟悉的熊猫博士为主人翁来创设情境,进行如下导入:竹子是熊猫博士的最爱,最近呀,熊猫博士又多了一项爱好,他呀,建了一座非常大的竹子家园,里面全是用竹子制成的物品,熊博士喜爱的不得了,逢人就说:竹子竹子真好用,它的用处多又多。

多在哪里呢?小朋友们想知道么?那今天我们就有请熊猫博作为导游,带领我们一起走进竹子世界。

以熊猫博士为主人翁进行导入,即联系了上次活动的内容,同时也为下面的环节做好铺垫。

(二)自由交谈,初步了解。

1.幼儿自由交谈。

教师以熊博士的要求为由,向小朋友们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用竹子制成的物品?鼓励幼儿积极回答,并对幼儿的回答及时给予鼓励。

2.出示图片,集体交流。

教师继续创设情境:刚才我们的谈话呀,熊博士都听到了,他说,他见过的竹制品可比大家的还要多!比我们说的还要多,那还有哪些竹制品是我们没见过的呢?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啊?那我们就跟随熊博士一起走进他的竹子世界去看一看吧。

出示图片,提出问题:认真的看一看,找一找,图片上都有哪些东西是用竹子制成的?其中哪些是你以前没见过的竹制品?先让小朋友们互相说一说,再找人回答交流。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创设情境,鼓励幼儿观察、交流,

(三)集体讨论,探讨用途。

这个环节通过播放视频,带领小朋友们一起观看,让熊猫博士对竹制品用途进行介绍。视频结束,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幼儿进行回顾。

了解了竹子不同的用途后,通过打电话的游戏巩固以上环节,目的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竹子的不同用途。游戏开始之前,要向他们讲明游戏内容和规则:戴上标有不同竹制品的头饰,等待熊博士打来电话,他会讲明需要什么,谁能满足他的要求谁就要主动站出来。

(四)游戏环节设计如下: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铃声响起了,熊猫博士要休息,哪个工具站出来?”(椅子)。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铃声响起了,熊猫博士要扫地,哪个工具站出来?”(扫把)。

(五)游戏活动,玩竹具。

最后带领小朋友们一起玩竹蜻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次的活动。

六、说活动延伸。

为了保证幼儿学习的完整性、延续性,我会采用家园共育的方法,让幼儿回家给自己的父母讲一讲竹子的功能。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科学植物领域说课稿篇三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搅一搅、摇一摇、搓一搓等方法变泡泡,萌发初步探索泡泡的兴趣。

2、能用动词大胆的表达操作的过程。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放有洗洁精饮料瓶、放有洗衣粉的杯子、放有水的杯子、筷子、放有水的脸盆、肥皂、毛巾等。

2、经验准备:在生活中见过泡泡。

3、环境创设:桌子上贴有小圆点(操作的材料都放在小圆点上)。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泡泡。

出示吹泡泡的玩具,老师演示吹泡泡,引起幼儿兴趣。

二:变泡泡。

1、看看说说桌子上出示的材料,引导幼儿用提供的材料变泡泡。

2、观察幼儿操作,引导幼儿有意识的操作材料变泡泡。

3、教师小结:我们刚才用洗洁精加点水摇一摇,变泡泡,洗衣粉加点水搅一搅,肥皂加点水搓一搓,变泡泡,我们的本领真大。

三:再次变泡泡。

观察幼儿操作,引导幼儿尝试不同的方法变泡泡。

四:教师总结。

教师小结:原来泡泡可以洗掉脏东西,使东西变干净,泡泡的本领真大!

五:延伸活动:玩玩泡泡枪。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科学植物领域说课稿篇四

三年级科学老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科学植物领域说课稿,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能够学会记录和学会讨论、学会倾听。

【教学准备】。

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直接出示课件(梧桐树的照片)。

1.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一棵什么树呢?(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

2.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

3.学生汇报:(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二、回忆中的大树。

2.学生汇报:(补充图片上没有的知识)。

4.学生合作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小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三、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汇报: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观察注意事项:进入到草丛中,观察大树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把观察到的信息,我们该怎么办?(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简短的词语、画画等方式记录在观察记录本上)。

3.研讨: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四、课外延伸。

2.课外作业:观察跟课堂中不一样的大数并做好记录。

3.准备材料:记录本、一张纸,一支铅笔(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板书设计】。

1.我看到了什么。

观察内容:树枝、树干、树瘤等等。

观察方法:看、摸、闻、听。

借助工具:绳子。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来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爱护树木的情感和愿意与他人合作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本、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观察了一棵大树,这节课你们还想继续去校园里观察树木吗?(揭题)。

二、观察树木的方法。

1.观察树木之前,我们先解决这几个问题:(小组合作交流)。

我们应该按怎么样的顺序来观察一棵树?为什么?(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我们一边观察一边记录,很困难、很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记录更加完整、更加的快速呢?(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2.观察时我们今天要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3.观察笔记的要求: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三、观察记录一棵树(学生实践)。

1.温馨提醒: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

(4)观察我们要注意什么?

2.学生观察实践。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交流:各小组的观察记录。

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四、课外延伸。

1.总结、课外作业: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

2.准备材料:捡几种常见的小草(狗尾草、三叶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板书设计】。

2.校园的树木。

树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教学反思】。

树的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树干有粗细。

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

结的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能通过观察,发现一些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过程与方法:

能用灵活运用观察方法观察小草;。

培养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能力;。

用多种方法记录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培养记录意识,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培养记录的及时和有效性。

【教学准备】。

几种常见的小草,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发兴趣。

1.欣赏了这些美丽的图片后,你有什么感受?

2.我们应该怎么做?保护和爱护我们的自然环境。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树和小草。(揭题)。

二、观察小草的方法。

1.看大家对自己带来的小草已经手痒痒了,谁来说说你的小草从什么地方捡来的?

2.小草有了,你想怎么观察小草呢?(用感官、借用其他器材:放大镜、小刀等)。

3.按什么顺序观察?

4.遇到不认识的小草我们应该怎么记录呢?

三、观察小草的实践。

1.温馨提示。

(2)仔细观察小草的根、茎、叶、果实等主要特点;(介绍小草的根茎叶果实指的是哪里)。

(3)观察时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局部由整体;。

(4)当你使用小刀、剪刀等锋利工具时要注意安全。

2.表格设计。

我们观察到的小草。

名称简图根、茎、叶、果实主要特点。

小草的相同特点有:

(启发引导:从小草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

3.学生交流:畅所欲言自己的发现和记录。

四、比较大树和小草。

1.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观察自带的樟树枝条、叶片、果实来完成对比表格:

樟树狗尾草。

茎颜色。

软硬。

粗细。

质地。

叶颜色。

形状。

软硬。

大小。

气味。

果实颜色。

形状。

大小。

多少。

(3)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2.比较大树和小草。

大树小草。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交叉框内。

3.总结:从以上维恩图的表达内容中我知道了树和草的共同点有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都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还知道了树和草的寿命不同,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们的具体结构特征也各有不同。

五、课外延伸。

1.作业:我们知道了大树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课后可以继承补充并去学校的实验基地去寻找自己喜欢的小草和大树进行观察和记录。

2.准备材料: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其中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记录本、小刀。

【板书设计】。

3.大树和小草。

小草的观察方法、观察顺序、记录方式。

大树小草。

科学植物领域说课稿篇五

1、引导幼儿做出多种活动手指和手臂的动作。

2、锻炼幼儿手和手臂的协调能力。

3、学会合作,体验克服困难,做勇敢孩子的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星星、小旗、布置场地。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

教师和幼儿随《去郊游》音乐动作入场;律动“请你照我这样做”带领幼儿做准备活动。

二、活动手指和手臂。

1、教师与幼儿一起活动手指,并想像出多种象形动作。如:大雁飞、虫子爬、剪刀剪、鱼儿游、小星星放光等。

2、引导幼儿做出各种胳膊的象形动作,如:炸麻花、开火车、打气、擦玻璃、游泳、蝴蝶飞、划船等。

3、以“小手变魔术”游戏引导幼儿用手和手臂共同创造各种动作。

(引导幼儿联系日常生活说出手的各种本领)。

(毛毛虫、乌龟爬、开小车等)。

三、游戏《向手挑战》。

1、挑战游戏:毛毛虫爬行比赛。

2、挑战游戏:推小车。

分成两队,各队队员在相互团结的共同努力下,最先完成任务的队为胜。最后为获胜队发小红旗,作为奖励。鼓励没获胜队总结经验下次努力。

四、放松活动:《摇篮曲》。

【活动延伸】。

用我们身体的其他部位也可以做出很多动作,也可以像这样做很多游戏,活动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尝试。

科学植物领域说课稿篇六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能够学会记录和学会讨论、学会倾听。

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本。

一、直接出示课件(梧桐树的照片)。

1.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一棵什么树呢?(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

2.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

3.学生汇报:(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二、回忆中的大树。

2.学生汇报:(补充图片上没有的知识)。

4.学生合作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三、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汇报: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观察注意事项:进入到草丛中,观察大树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把观察到的信息,我们该怎么办?(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简短的词语、画画等方式记录在观察记录本上)。

四、课外延伸。

2.课外作业:观察跟课堂中不一样的大数并做好记录。

3.准备材料:记录本、一张纸,一支铅笔(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1.我看到了什么。

观察内容:树枝、树干、树瘤等等。

观察方法:看、摸、闻、听。

借助工具:绳子。

科学植物领域说课稿篇七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xx好!

我是来应聘幼儿园教师的xx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的题目是《鱼儿妙锦囊》,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活动方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鱼儿妙锦囊》是苏教版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的内容。主要通过图片和对话的方式讲述了海洋生物的避险方法。鱼儿是幼儿喜欢的海洋世界的生物,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鱼儿的避险方法作为教学内容,可以引起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观察思考,这既是科学的内容,更是科学的态度。正如《纲要》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

根据我对教材的分析,确定了本次活动的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认识到大自然的奇妙,体会团队合作精神。

2、能力目标:发展思维能力和基本动作能力。

3、认知目标:了解几种海洋生物的避险方法。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为:几种海洋生物的避险方法。

难点定为: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基本动作能力。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下面来谈一下对学情的分析。

大班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但是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也开始萌芽。这一阶段的幼儿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好学好问,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同时,也能够通过同伴间的合作完成更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享受成功的满足。幼儿之前已经学过《美丽的海洋世界》认识了许多种海洋生物,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本节课采用了游戏化教学的形式,使幼儿通过真实而有意义的活动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获得完整的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观察讲解法、启发提问法、游戏法来进行教学活动,摈弃了传统的说教形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取知识,获得经验。

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过:“教师是环境的创设者,作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这个阶段的幼儿的主要思维方式具体形象思维,只有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帮助幼儿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根据这一特点,我利用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准备游戏道具:鲨鱼、章鱼、石头鱼、小丑鱼的头饰,以使幼儿获得全面真实的体验,为掌握鱼儿妙锦囊认识到大自然的神奇做铺垫。

以上对于教材和幼儿的分析都是为我活动过程的设计做铺垫的,因此接下来我将说说我的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问答形式导入课题。

导入语:小朋友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海洋生物,谁能给老师说一说?

(二)基本部分。

1、图片展示。

展示海洋世界的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并引导幼儿找出其中的海洋生物,给幼儿提供表述的机会。待幼儿说出海洋生物的名称后,进一步提出问题“海洋生物是怎么躲避危险的。”激发幼儿的兴趣,引起幼儿的讨论。

2、讲故事。

我会给幼儿讲《妮妮游览海洋世界》的故事,故事中妮妮遇到了很多种类的海洋生物,他们具有各自的避险方法。锻炼幼儿安静倾听的能力。故事讲完后,会向幼儿提出问题“每种海洋生物都有什么样的避险方法?”让幼儿听一听、说一说,认识到大自然的奇妙,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3、贴小鱼活动。

在幼儿基本掌握各种小鱼的避险方法后,我会描述避险方法,请幼儿思考这是哪种海洋生物的妙锦囊。并请幼儿将相应的海洋生物找出来贴到黑板上。进一步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4、避险游戏。

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海洋生物的头饰,扮演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我来扮演大鲨鱼。引导幼儿用相应的避险方式躲避大鲨鱼的袭击。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基本动作能力。

(三)结束部分。

评议幼儿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知识小结。

好的教育不止某一次特定的活动,而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因此我会采用家园合作的形式进行活动延伸,请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再搜集一些鱼儿的妙锦囊。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科学植物领域说课稿篇八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科学活动《我们的牙齿》。

一、说教材: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索欲望。”保护牙齿是大班普通的科学内容,活动内容较为枯燥,于是我在。

教学。

形式上下了工夫。一是从幼儿熟悉的事例入手,利用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让幼儿亲身体验龋齿的形成原因以及了解预防龋齿的有关知识,从而达到教育幼儿坚持早晚刷牙,养成早晚刷牙的良好卫生习惯的目标。二是利用实验材料、图片、课件等多种操作材料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因此,针对幼儿的这一活动特点,我设计了《我们的牙齿》这一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大班幼儿对事物的表面的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也知道,幼儿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事物的需要更强烈。对幼儿而言,动作就是思维。因此,结合大班幼儿科学教育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观察了解牙齿的结构、数量和特点,愿意做龋齿检查和治疗。

2.了解保护牙齿的常识,关注自己牙齿的健康,知道保护牙齿的重要性。

3.通过活动体验,切身体会到正确的刷牙方法有利于健康成长,体验健康洁白的牙齿给人带来的快乐与美德:能克服牙齿检查与治疗带来的恐惧心理,表现愿意接受牙齿检查或治疗的意思。

三、

说重难点:

根据大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目标了解保护牙齿的常识,关注自己牙齿的健康,知道保护牙齿的重要性作为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做了知识方面的准备和物质方面的准备。

知识方面的准备:

1.知道本班幼儿保护牙齿的情况。创设保护牙齿宣传角。

物质方面的准备:

1.准备教育挂图《有用的牙齿》、2.牙齿模型教具、苹果。

五、说教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观察法、提问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利用观察法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从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语言本身特点来看,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以看图片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能使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采用提问法是因为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我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将看到的具体形象的图片用语言描述出来,是解决活动重点的有效方法。提问法是语言活动中都能用到的方法,通过提问观察并回答,让孩子更方便的理解故事的内容。表演法让幼儿在通过学习对话的同时演绎故事中不同角色的话,更容易的使幼儿理解不同形象的心理活动,方便孩子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以及故事的内容。

六、说学法。

遵循幼儿学习的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纲要》新理念的指导下,整个学习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将运用观察法、表演法等。观察法是幼儿通过视、听觉感官积极参与活动,幼儿通过观察图片直接获得印象。表演法是幼儿在学习中理解故事形象的心理变化,是幼儿练习说话的好机会。

七、说教学过程:

结合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游戏激趣,导入课题。

首先我用激情的语言引起孩子的兴趣,小朋友请注意,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手掌珍贵似明珠,行动笨拙傻乎乎,样子像狗爱玩耍,下水上树有功夫。”这是什么动物呢?(小熊)一开始活动,我就让幼儿做他们非常熟悉且十分喜爱的游戏——猜谜语,把小熊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运用儿童语言编成谜语,唤起小熊在幼儿大脑中的印象,为进一步学习做铺垫,因为幼儿对小熊比较熟悉,很快就能猜出来,因此大大地增强了自信心,感受到是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较自然地引出课题。

(二)欣赏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三)直观形象导人内容。

展示牙齿的挂图或模型教具,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观察了解牙齿的形状、排列顺序,交流牙齿的分类名称,并点数同伴切牙、尖牙和磨牙的数量。

(人的一生总共有两副牙列,第一副牙列称为乳牙列,是由20颗乳牙排列而成。从出生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第一颗乳牙,到2岁半左右20颗乳牙萌出完毕。自6-7岁至12-13岁,乳牙逐渐拖落而被恒牙所替代。恒牙是继乳牙脱落后的第二副牙列,若因疾患或意外损伤而致脱落后再无牙替代。近代人第三磨牙有所退化趋势,故一般人恒牙数在28-32个之间。

(四)通过体验和观察来认识牙齿。

1、请幼儿品尝苹果片并引导幼儿回答。

(1)你是用了哪些牙齿把苹果咬下来的?我们叫它什么牙呢?(门牙)门牙长在哪里?

(2)我们用了哪些牙齿把苹果嚼碎的?我们叫它什么牙?(磨牙)磨牙长在哪里?(请幼儿模仿吃鸡腿)。

(五)在游戏《猜猜我是谁》中,加深对牙齿的初步认识。

小朋友,猜猜我是谁,我住在嘴巴的中间,长得方方的(门牙):我长得尖尖的,住在门牙的两边(尖牙):我长得比较大,住在嘴巴的最后面(磨牙)。

(六)讨论与交流;。

1.引导幼儿观看有关介绍牙齿的作用及如何保护牙齿的课件。

教师提问:

(1)牙齿有什么用处?

(2)牙齿的敌人是谁?

2.牙齿的用处可真大,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白白的牙齿呢?(让幼儿思考讨论保护牙齿的方法,并模仿其动作。

(七)出示牙齿模型教具和牙刷,边念《刷牙歌》,边引导幼儿学习和巩固正确的刷牙方法。

活动延伸:

1、结合进餐活动,让幼儿体验怎样用牙吃肉、芹菜等难嚼的食物,不泡饭,养成正确使用牙齿进食的习惯,提醒幼儿饭后用清水漱口。

2、请家长参观保护牙齿宣传角,阅读保护牙齿的相关资料。督促幼儿每天早晚刷牙,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以上是我对这个教学活动的理解、分析与做法,如有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给与批评指正,谢谢!

科学植物领域说课稿篇九

《竹子真好用》是幼儿园大班下册的科学领域活动内容。竹子的用途非常广泛,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它的身影:竹子搭成的房子、奏出悠扬乐声的笛子、供人休息的竹椅、旋转腾空的竹蜻蜓、盛放食物的器具等。竹子的用处非常广泛,本次活动主要是带领幼儿走进竹子世界、了解竹子的各种不同用途。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结合《纲要》的具体要求,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

1.情感目标:能够激发对大自然的爱。

2.能力目标:通过本次活动,发展观察能力。

3.认知目标:知道竹子的不同用途。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活动目标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知道竹子有哪些用途。

在活动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教师首要考虑的因素,因此,在活动开展之前,我将对幼儿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大班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已经获得了初步的抽象逻辑能力,能初步获得外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设计的活动,主要以幼儿的观察、游戏为主,让幼儿在观察、游戏中知道竹子的不同用途。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尊重、交流、互动、共同建构的方式,让幼儿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游戏法、观察法等来进行教学活动。游戏法是幼儿的主要活动,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需要,运用游戏法可以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观察法是幼儿初步认识周围世界,积累感性经验的重要途径。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只有借助于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帮助幼儿了解更多的竹子用途。根据这一特点,我主要准备以下材料:

1.挂图和制作好的视频;。

2.代表各种不同竹制品的头饰;。

3.每人一个竹蜻蜓。

以上对于教材和幼儿的分析都是为我们活动过程的设计做铺垫的',接下来我将说说我的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小朋友熟悉的熊猫博士为主人翁来创设情境,进行如下导入:竹子是熊猫博士的最爱,最近呀,熊猫博士又多了一项爱好,他呀,建了一座非常大的竹子家园,里面全是用竹子制成的物品,熊博士喜爱的不得了,逢人就说:竹子竹子真好用,它的用处多又多。

多在哪里呢?小朋友们想知道么?那今天我们就有请熊猫博作为导游,带领我们一起走进竹子世界。

以熊猫博士为主人翁进行导入,即联系了上次活动的内容,同时也为下面的环节做好铺垫。

(二)自由交谈,初步了解。

1.幼儿自由交谈。

教师以熊博士的要求为由,向小朋友们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用竹子制成的物品?鼓励幼儿积极回答,并对幼儿的回答及时给予鼓励。

2.出示图片,集体交流。

教师继续创设情境:刚才我们的谈话呀,熊博士都听到了,他说,他见过的竹制品可比大家的还要多!比我们说的还要多,那还有哪些竹制品是我们没见过的呢?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啊?那我们就跟随熊博士一起走进他的竹子世界去看一看吧。

出示图片,提出问题:认真的看一看,找一找,图片上都有哪些东西是用竹子制成的?其中哪些是你以前没见过的竹制品?先让小朋友们互相说一说,再找人回答交流。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创设情境,鼓励幼儿观察、交流,

(三)集体讨论,探讨用途。

这个环节通过播放视频,带领小朋友们一起观看,让熊猫博士对竹制品用途进行介绍。视频结束,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幼儿进行回顾。

了解了竹子不同的用途后,通过打电话的游戏巩固以上环节,目的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竹子的不同用途。游戏开始之前,要向他们讲明游戏内容和规则:戴上标有不同竹制品的头饰,等待熊博士打来电话,他会讲明需要什么,谁能满足他的要求谁就要主动站出来。

(四)游戏环节设计如下: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铃声响起了,熊猫博士要休息,哪个工具站出来?”(椅子)。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铃声响起了,熊猫博士要扫地,哪个工具站出来?”(扫把)。

这部分主要通过视频和游戏展开,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寓教育于游戏的目的。

(五)游戏活动,玩竹具。

最后带领小朋友们一起玩竹蜻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次的活动。

为了保证幼儿学习的完整性、延续性,我会采用家园共育的方法,让幼儿回家给自己的父母讲一讲竹子的功能。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科学植物领域说课稿篇十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科学活动《大家来环保》。

1、说教学内容(活动来源):

《大家来环保》来自于大班主题活动《温江风情》。在这之前,红樱桃班的孩子对于自己美丽的家乡——温江已经有了很多的认识,孩子们对于生活在这样一个城市里感到非常自豪,但同时也有一部分幼儿认为我们的周围仍有不完美的一面,例如有人乱扔垃圾等。这一问题立即引起了孩子们的关注,我紧紧抓住这一兴趣点,围绕“环保”这一话题生成了一系列的活动,由此设计了本次活动。新《纲要》中指出了科学领域的目标:对周围事物、现象有好奇心,有求知欲;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而科学教育活动是在引导幼儿亲自探索和发展获得有关经验的过程,本次活动能以小见大,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参与,动脑、动手、动口,不仅能获得乐趣,也能建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2、说教学目标。

教育目标活动是活动设计的重要环节,它既是教育活动设计的起点,又是教育活动设计的终点。孩子对事物表面特征的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根据其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本次活动的意旨是“在环境中教育”,改变传统“空讲”的教育方式,要求孩子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点滴小事做起,并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把“要我做”升华为“我要做”,进而将环保意识提升为一种生活习惯,特制定以下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帮助幼儿了解垃圾的来源,认识其危害,并能区分可回收、不可回收及有害垃圾。

(2)能力目标:引导幼儿愿意为维护环境卫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3)情感目标: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养成不乱扔的好习惯,建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重点:幼儿认识到垃圾的危害,感知环保的重要性。

活动难点:幼儿懂得区分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

为解决重难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情境表演、观察实物图片、自主操作等,又为他们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讨论环境,活动延伸也有利于幼儿行为的发展。

3、说幼儿情况。

红樱桃班的孩子大多都在5岁左右,有了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和以前相比本次孩子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我班男孩子多,较为活跃,许多幼儿能做到独立地思考问题,但总是怯于大胆站起来回答问题,让人感觉比较被动,但他们还是喜欢思考的,对于自己喜欢的事物,他们总是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

4、说教学准备。

(1)前期经验准备:前期主题活动知识的积累,请幼儿和父母一起观察周围的环境,父母带领孩子搜集环境整洁或污染的相关知识。

(2)物质准备:事先收集一些废旧材料。如可乐瓶、果奶瓶、玻璃瓶、纸盒、废电池、废纸等;脏乱的环境图片、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图片;一位孩子的妈妈扮演地球妈妈。地球妈妈的环境布置;笑脸娃娃若干。

1、说教法:

新《纲要》中倡导“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精神,因此,在活动的始终,我都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活动的参与者,让幼儿有广阔的空间发现和探讨,并在此过程中寻求探索的快乐。根据教学目标和我班幼儿实际,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情境表演法:我打破传统模式,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为幼儿创设情境,不仅让家园紧密联系在一起,还能调动幼儿的兴趣和探知的欲望。

(2)直观演示法:我运用图片和实物直观地向幼儿展示,引导幼儿认真观察事物,调动幼儿的观察兴趣,引发他们积极地思考。

(3)探究法: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在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开放的探究环境,鼓励幼儿主动参与讨论、大胆猜测。

(4)多元激励法:在活动中我注意尊重每个孩子的想法,善于运用多种激励方法,通过语言赞美孩子、摸摸孩子的头、抱抱孩子、给他们发笑脸娃娃等,让孩子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在动动、想想、说说的轻松氛围中学习,本次活动主要采用了以下学法:

(1)观察法:为幼儿提供图片材料,引导幼儿学会观察,感受图片里的内容,让他们有所体会,有所感悟。

(2)自主操作法: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是通过主动的实践经历来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智能和道德的。在活动中我让孩子自主地将垃圾分类,充分让幼儿体验、实践,让他们将知识转化为行为的动力。

(3)讲述法:在活动中启发幼儿大胆地用完整、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给幼儿创建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本次活动以“情景导入——幼儿主体参与——活动延伸“为主线,以关注幼儿体验和加强幼儿的实践能力为主,制定了教学过程为:

(一)情景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纲要》中说:“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在此环节中,请家长参与表演为幼儿创设一个脏、乱的地球环境,通过形象的表演引发幼儿思考:地球妈妈为什么生病了呢?幼儿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产生了兴趣,学习情绪也会高涨,加之有一定的前期经验,很快便能引入到课题中来。

(二)主体参与,在活动中获得经验。

1、动一动。

“谁愿意帮助地球妈妈,让她的病快快好起来?”幼儿在情境感染下有了探知的欲望,这个时候向他们提要求,他们自然会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来,因为孩子在行为上还处于他律阶段,在这个环节上,幼儿对于垃圾分类还没有认识,不过,他们知道将垃圾放入垃圾桶里,这无异于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教师及时拟人化地用地球妈妈的口吻表扬孩子,送他们笑脸娃娃鼓励孩子的正确做法。

2、想一想。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的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我通过让幼儿观察环卫工人将垃圾分类的图片引发幼儿思考:“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要把垃圾分类?”让他们了解垃圾分类的好处。这样有利于提高幼儿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孩子自己主动思索问题的答案,幼儿渐渐由浅入深,从“怎么做”到积极思考“为什么这么做”。

3、说一说。

这个部分是活动的重点,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纲要》指导我们:“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这个环节分为三层:

(2)展示收集的各类垃圾,通过孩子集中讨论,让他们针对垃圾分类和垃圾的处理方法进行自由发表观点,然后老师再作一定的补充和小结,让他们知道哪些垃圾可以回收、哪些垃圾对人体有害不能回收的。

(3)让孩子观察垃圾桶上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标志,“你觉得哪个是可回收标志?为什么?”通过让幼儿理解标志的.含义来帮助记忆。

在这个环节里,我从孩子们认知和思维发展特点出发,层层递进地引发幼儿思考、讨论,让孩子积极地在活动中找寻答案,主动地想说,在幼儿的配合下解决本活动的难点。

4、做一做。

事实证明,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是最容易记住的,但要想让孩子将这些东西内化,最好的方法是转化为行动。我通过“送垃圾回家”的活动,让全体幼儿亲身尝试将各类垃圾分类送到环保垃圾桶内,孩子们在背景音乐《大家来环保中》和自己的家长一起将垃圾分类,这样实现了孩子的尝试需要,在自主体验中体会实践的乐趣。

(三)活动延伸,渗透情感教育。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在活动的最后,我通过一些图片让幼儿知道,在我们整洁的城市里,有着许多为环保事业做贡献的人们,例如:文明劝导员、城市保洁员等,让幼儿结合自身说一说:你想用什么行动为环保出一份力?从“感性——理性”让幼儿带着情感的体验回到生活实践中,用行动来为环保事业出力。

《大家来环保》是大班的一个科学活动,前期搜集了许多材料,幼儿也始终用积极的状态投入到活动中,从整体上看,充分地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教学环节层层递进,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在活动初始,我们邀请家长参与情境的创设,一开始就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主体环节我尽量引导幼儿多想、多说、多做,鼓励、赞扬幼儿的想法,重难点部分给了孩子以自主的氛围,大部分孩子能实现从“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获得经验”,体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讨论环节上许多幼儿积极性不够,还有待日后多引导和培养;在自主操作环节幼儿虽然带着目的去操作,但还是显得比较随意;在教师激励方式上,虽然预设了多元的激励方法,但如果适当地让幼儿自评或互评,这样幼儿相互间的交流会更多,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会更强。在本次活动中我也发现,孩子们呈现出了一定的差异,在今后的活动中还要多去引导一部分能力较弱的孩子。

科学植物领域说课稿篇十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应聘幼儿园教师的xx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的题目是《竹子真好用》,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活动方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竹子真好用》是幼儿园大班下册的科学领域活动内容。竹子的用途非常广泛,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它的身影:竹子搭成的房子、奏出悠扬乐声的笛子、供人休息的竹椅、旋转腾空的竹蜻蜓、盛放食物的器具等。竹子的用处非常广泛,本次活动主要是带领幼儿走进竹子世界、了解竹子的各种不同用途。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结合《纲要》的具体要求,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

1.情感目标:能够激发对大自然的爱。

2.能力目标:通过本次活动,发展观察能力。

3.认知目标:知道竹子的不同用途。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活动目标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知道竹子有哪些用途。

在活动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教师首要考虑的因素,因此,在活动开展之前,我将对幼儿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大班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已经获得了初步的抽象逻辑能力,能初步获得外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设计的活动,主要以幼儿的观察、游戏为主,让幼儿在观察、游戏中知道竹子的不同用途。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尊重、交流、互动、共同建构的方式,让幼儿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游戏法、观察法等来进行教学活动。游戏法是幼儿的主要活动,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需要,运用游戏法可以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观察法是幼儿初步认识周围世界,积累感性经验的重要途径。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只有借助于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帮助幼儿了解更多的竹子用途。根据这一特点,我主要准备以下材料:

1.挂图和制作好的视频;。

2.代表各种不同竹制品的头饰;。

3.每人一个竹蜻蜓。

以上对于教材和幼儿的分析都是为我们活动过程的设计做铺垫的,接下来我将说说我的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小朋友熟悉的熊猫博士为主人翁来创设情境,进行如下导入:竹子是熊猫博士的最爱,最近呀,熊猫博士又多了一项爱好,他呀,建了一座非常大的竹子家园,里面全是用竹子制成的物品,熊博士喜爱的不得了,逢人就说:竹子竹子真好用,它的用处多又多。

多在哪里呢?小朋友们想知道么?那今天我们就有请熊猫博作为导游,带领我们一起走进竹子世界。

以熊猫博士为主人翁进行导入,即联系了上次活动的`内容,同时也为下面的环节做好铺垫。

(二)自由交谈,初步了解。

1.幼儿自由交谈。

教师以熊博士的要求为由,向小朋友们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用竹子制成的物品?鼓励幼儿积极回答,并对幼儿的回答及时给予鼓励。

2.出示图片,集体交流。

教师继续创设情境:刚才我们的谈话呀,熊博士都听到了,他说,他见过的竹制品可比大家的还要多!比我们说的还要多,那还有哪些竹制品是我们没见过的呢?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啊?那我们就跟随熊博士一起走进他的竹子世界去看一看吧。

出示图片,提出问题:认真的看一看,找一找,图片上都有哪些东西是用竹子制成的?其中哪些是你以前没见过的竹制品?先让小朋友们互相说一说,再找人回答交流。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创设情境,鼓励幼儿观察、交流,

(三)集体讨论,探讨用途。

这个环节通过播放视频,带领小朋友们一起观看,让熊猫博士对竹制品用途进行介绍。视频结束,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幼儿进行回顾。

了解了竹子不同的用途后,通过打电话的游戏巩固以上环节,目的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竹子的不同用途。游戏开始之前,要向他们讲明游戏内容和规则:戴上标有不同竹制品的头饰,等待熊博士打来电话,他会讲明需要什么,谁能满足他的要求谁就要主动站出来。

(四)游戏环节设计如下: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铃声响起了,熊猫博士要休息,哪个工具站出来?”(椅子)。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铃声响起了,熊猫博士要扫地,哪个工具站出来?”(扫把)。

……。

这部分主要通过视频和游戏展开,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寓教育于游戏的目的。

(五)游戏活动,玩竹具。

最后带领小朋友们一起玩竹蜻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次的活动。

为了保证幼儿学习的完整性、延续性,我会采用家园共育的方法,让幼儿回家给自己的父母讲一讲竹子的功能。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科学植物领域说课稿篇十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我是来应聘幼儿园教师的xx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的题目是《竹子真好用》,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活动方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竹子真好用》是幼儿园大班下册的科学领域活动内容。竹子的用途非常广泛,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它的身影:竹子搭成的房子、奏出悠扬乐声的笛子、供人休息的竹椅、旋转腾空的竹蜻蜓、盛放食物的器具等。竹子的用处非常广泛,本次活动主要是带领幼儿走进竹子世界、了解竹子的各种不同用途。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结合《纲要》的具体要求,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

1、情感目标:能够激发对大自然的爱。

2、能力目标:通过本次活动,发展观察能力。

3、认知目标:知道竹子的不同用途。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活动目标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知道竹子有哪些用途。

在活动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教师首要考虑的因素,因此,在活动开展之前,我将对幼儿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大班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已经获得了初步的抽象逻辑能力,能初步获得外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设计的活动,主要以幼儿的观察、游戏为主,让幼儿在观察、游戏中知道竹子的不同用途。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尊重、交流、互动、共同建构的方式,让幼儿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游戏法、观察法等来进行教学活动。游戏法是幼儿的主要活动,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需要,运用游戏法可以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观察法是幼儿初步认识周围世界,积累感性经验的重要途径。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只有借助于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帮助幼儿了解更多的竹子用途。根据这一特点,我主要准备以下材料:

1、挂图和制作好的视频;

2、代表各种不同竹制品的头饰;

3、每人一个竹蜻蜓。

以上对于教材和幼儿的分析都是为我们活动过程的设计做铺垫的,接下来我将说说我的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小朋友熟悉的熊猫博士为主人翁来创设情境,进行如下导入:竹子是熊猫博士的最爱,最近呀,熊猫博士又多了一项爱好,他呀,建了一座非常大的竹子家园,里面全是用竹子制成的物品,熊博士喜爱的不得了,逢人就说:竹子竹子真好用,它的用处多又多。

多在哪里呢?小朋友们想知道么?那今天我们就有请熊猫博作为导游,带领我们一起走进竹子世界。

以熊猫博士为主人翁进行导入,即联系了上次活动的内容,同时也为下面的环节做好铺垫。

(二)自由交谈,初步了解。

1、幼儿自由交谈。

教师以熊博士的`要求为由,向小朋友们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用竹子制成的物品?鼓励幼儿积极回答,并对幼儿的回答及时给予鼓励。

2、出示图片,集体交流。

教师继续创设情境:刚才我们的谈话呀,熊博士都听到了,他说,他见过的竹制品可比大家的还要多!比我们说的还要多,那还有哪些竹制品是我们没见过的呢?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啊?那我们就跟随熊博士一起走进他的竹子世界去看一看吧。

出示图片,提出问题:认真的看一看,找一找,图片上都有哪些东西是用竹子制成的?其中哪些是你以前没见过的竹制品?先让小朋友们互相说一说,再找人回答交流。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创设情境,鼓励幼儿观察、交流,

(三)集体讨论,探讨用途。

这个环节通过播放视频,带领小朋友们一起观看,让熊猫博士对竹制品用途进行介绍。视频结束,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幼儿进行回顾。

了解了竹子不同的用途后,通过打电话的游戏巩固以上环节,目的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竹子的不同用途。游戏开始之前,要向他们讲明游戏内容和规则:戴上标有不同竹制品的头饰,等待熊博士打来电话,他会讲明需要什么,谁能满足他的要求谁就要主动站出来。

(四)游戏环节设计如下: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铃声响起了,熊猫博士要休息,哪个工具站出来?”(椅子)。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铃声响起了,熊猫博士要扫地,哪个工具站出来?”(扫把)。

……。

这部分主要通过视频和游戏展开,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寓教育于游戏的目的。

(五)游戏活动,玩竹具。

最后带领小朋友们一起玩竹蜻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次的活动。

为了保证幼儿学习的完整性、延续性,我会采用家园共育的方法,让幼儿回家给自己的父母讲一讲竹子的功能。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科学植物领域说课稿篇十三

《鱼儿妙锦囊》是苏教版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的内容。主要通过图片和对话的方式讲述了海洋生物的避险方法。鱼儿是幼儿喜欢的海洋世界的生物,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鱼儿的避险方法作为教学内容,可以引起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观察思考,这既是科学的内容,更是科学的态度。正如《纲要》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

根据我对教材的分析,确定了本次活动的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认识到大自然的奇妙,体会团队合作精神。

2.能力目标:发展思维能力和基本动作能力。

3.认知目标:了解几种海洋生物的避险方法。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为:几种海洋生物的避险方法。

难点定为: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基本动作能力。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下面来谈一下对学情的分析。

大班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但是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也开始萌芽。这一阶段的幼儿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好学好问,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同时,也能够通过同伴间的合作完成更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享受成功的满足。幼儿之前已经学过《美丽的海洋世界》认识了许多种海洋生物,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本节课采用了游戏化教学的形式,使幼儿通过真实而有意义的活动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获得完整的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观察讲解法、启发提问法、游戏法来进行教学活动,摈弃了传统的说教形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取知识,获得经验。

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过:“教师是环境的创设者,作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这个阶段的幼儿的主要思维方式具体形象思维,只有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帮助幼儿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根据这一特点,我利用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准备游戏道具:鲨鱼、章鱼、石头鱼、小丑鱼的头饰,以使幼儿获得全面真实的体验,为掌握鱼儿妙锦囊认识到大自然的神奇做铺垫。

以上对于教材和幼儿的分析都是为我活动过程的设计做铺垫的,因此接下来我将说说我的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问答形式导入课题。

导入语:小朋友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海洋生物,谁能给老师说一说?

(二)基本部分。

1.图片展示。

展示海洋世界的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并引导幼儿找出其中的海洋生物,给幼儿提供表述的机会。待幼儿说出海洋生物的名称后,进一步提出问题“海洋生物是怎么躲避危险的。”激发幼儿的兴趣,引起幼儿的`讨论。

2.讲故事。

我会给幼儿讲《妮妮游览海洋世界》的故事,故事中妮妮遇到了很多种类的海洋生物,他们具有各自的避险方法。锻炼幼儿安静倾听的能力。故事讲完后,会向幼儿提出问题“每种海洋生物都有什么样的避险方法?”让幼儿听一听、说一说,认识到大自然的奇妙,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3.贴小鱼活动。

在幼儿基本掌握各种小鱼的避险方法后,我会描述避险方法,请幼儿思考这是哪种海洋生物的妙锦囊。并请幼儿将相应的海洋生物找出来贴到黑板上。进一步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4.避险游戏。

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海洋生物的头饰,扮演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我来扮演大鲨鱼。引导幼儿用相应的避险方式躲避大鲨鱼的袭击。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基本动作能力。

(三)结束部分。

评议幼儿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知识小结。

好的教育不止某一次特定的活动,而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因此我会采用家园合作的形式进行活动延伸,请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再搜集一些鱼儿的妙锦囊。

科学植物领域说课稿篇十四

1、喜欢参加科学小实验活动,能大胆动手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感知磁铁吸铁的现象,知道磁铁能吸铁。

3、能大胆的交流自己的发现。

1、篮子里有铁钉、棉花、积木、塑料玩具、气球、剪刀、橡皮泥等,磁铁单独放。

2、实物卡片若干。

一、设疑引入。

1、师:“孩子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个新的朋友——小鸡豆豆,它告诉老师它有一个神奇的功能,不用胶水就可以跑到黑板上不掉下来,你知道为什么吗?”

2、学生讨论、思考。(原来豆豆身上有一个奇特的黑色的小东西,它的名字就叫磁铁)。

3、“为什么有了磁铁就不会掉下来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磁铁的奥秘吧!”

二、提出假设,猜测结果。

1、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桌子上的磁铁。

2、认识桌面上的材料。

3、教师提出假设:磁铁能把篮子的东西都吸起来吗?

4、幼儿猜测结果,并说明原因。

三、动手实验,验证结果。

1、幼儿动手实验,验证假设。

提问:

(1)请用磁铁碰一碰每样东西,看看刚才的猜测对不对。

(2)你发现了什么?

(3)哪些东西吸起来了?哪些东西没吸起来?

2、教师引导学生验证。

(1)教师出示实物卡片,请学生判断,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2)教师引导幼儿归纳小结磁铁的作用。(磁铁能吸铁)。

四、扩展认识经验。

1、教师出示实物卡片,幼儿判断这些实物能被磁铁吸起来吗?

2、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磁铁。

3、游戏:考考你。

(1)一天,奶奶正在缝扣子,不小心把针掉在地上了,怎么找也找不到,请你想一个又快又好的办法帮奶奶找到针。

(2)妈妈去买不锈钢的餐具,又怕买到铁的,怎么办呢?请帮妈妈想办法。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了解磁铁的特性和作用,难点是尝试按一定标准分类。

活动前教师和幼儿一起搜集了各种各样的磁铁以及各种试验材料:铃铛、木块、插塑、钉子、曲别针、硬币、钥匙、玻璃球、布条等除了探索区小猫钓鱼的玩具外教师又在活动室添放了大量的磁性玩具及铁制品。

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1、设置情景,引发兴趣。

幼儿喜欢游戏,活动的开始幼儿以小猫的身份介入到小猫钓鱼的游戏中,幼儿很快就能进入角色,专心的投入游戏。

好奇心是幼儿的天性,求知欲是幼儿的本能。教师引导幼儿探索“为什么有的鱼能吊到鱼竿上,有的鱼却吊不到。”幼儿初次探索磁铁的存在和奥秘(会吸铁)。“原来有的小鱼上有回形针,有的没有。”

将情景游戏和科学有机知识结合,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了探索和发现。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的是情景激趣法和问题设置法。

2、试分类,满足求知欲。

通过前一环节的开展,幼儿已经对磁铁有了浓厚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继续探索磁铁的特性并尝试探索分类。“桌子上有很多物品,你去试一试那些能被磁铁吸起来那些不能”幼儿自由的尝试分类。最后得出结论:能吸起的是铁做的,不能吸起的不是铁做的。教师用问题设置的方法,边观察幼儿操作,边及时地提出问题进行引导。幼儿尝试操作的过程中提倡幼儿交流、合作。幼儿学习方法,主要是尝试法和操作法。

3、联系生活,感受乐趣。

幼儿自由在活动室内“寻找”铁制品,并能够用语言来总结自己的活动过程。这次活动从探索熟悉的'游戏,到探索身边的事物,做到了《大纲》中提出的“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幼儿用语言表示出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增进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的是操作法。

最后是活动延伸部分:

活动结束后可以继续让幼儿玩玩各种大小、形状不同的磁铁,发现磁铁同极相斥、异极详吸的现象。

引导幼儿寻找、发现更多的利用磁铁吸铁的性质制做的物体。

本次活动的内容源于生活,满足了幼儿的需要,在活动结束后,幼儿继续探索,将学到的技能进行运用,已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上完课之后我并没有觉得顿时轻松了,我知道冷静的反思能带来更多的收获。本次活动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选择活动内容和设计活动过程,让幼儿通过对磁铁的探究,初步了解磁铁的性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借助对磁铁的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观察、思考、实验等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整个活动过程围绕着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来展开。小朋友既有观察的过程,思考动口的空间,又有动手操作实践的过程,让他们经历“发现问题——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因此小朋友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积极的探索,从而培养了小朋友的探索精神。但是本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从内容的选择上,一些老师课后跟我说,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这个内容比较深奥,小朋友不易理解和记住,所以这个环节应该放到后面来进行。这是我对课前所选择的内容和过程设计上考虑不周的表现。

科学植物领域说课稿篇十五

1、能通过观察发现几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发展观察能力。

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录,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描述。

3、体验沉浮游戏的快乐。

1、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几种常见的不同材质的物体,已有在水中自由玩沉浮游戏的经验。

2、物质准备:

(1)木块、铁制汤匙、乒乓球、石头、海绵、玻璃球、钥匙、小船;。

(2)空塑料瓶、装有重物的塑料瓶;。

(3)干抹布若干,装有清水的.透明大盘一个,供幼儿做实验的实验盆若干。

1、导入:以幼儿熟悉的钥匙、小船等实物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从而引出沉与浮。

师:小朋友们,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神秘的东西,想不想知道啊?引导幼儿初步感知沉与浮,对沉与浮感兴趣,从而一起学习《沉与浮》。

2、引导幼儿探索不同材质的物体的沉浮状态。

逐一拿出来并提问,并引导小朋友认识沉与浮的表示符号,先让小朋友猜想,教师示范。

(2)引导幼儿分组做实验。

鼓励幼儿玩多种材料,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集中记录结果。

探究:哪些物品一放下去就沉,哪些物体一直浮在水面?

集中分享探究结果:组织幼儿集中交流小组探究的结果。

3、引导幼儿探究让沉下去的物体起来的方法。

(1)探究点一:不借助辅助物,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师:老师把这两个塑料瓶一起放进水里哈,小朋友们发现了什么?是不是一个沉下去,一个却浮起来,为什么啊?那大家有什么好办法让沉下去的塑料瓶在不借助任何材料的前提下能浮起来啊?(分开问)。

引导幼儿通过改变重量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如:倒掉塑料瓶中的物体。

集中分享实验结果:请个别幼儿表述自己的实验发现。

(2)探究点二:借助辅助物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引导幼儿通过把钥匙放在有足够浮力的塑料块上让钥匙浮起来。

联系现实:夏天天气太热,小朋友有没有跟随爸妈去游泳呀?小朋友游泳时要记得带什么东西呢?(不会游泳的人借助游泳圈就可以浮在水面上了)。

4、教师小结。

重的物体会沉在水底,轻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通过改变重量和借助辅助物可以帮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5、活动延伸。

小朋友回家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沉浮游戏,进一步认识沉与浮,学会使用沉与浮的表示符号,想办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让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

科学植物领域说课稿篇十六

《竹子真好用》是幼儿园大班下册的科学领域活动内容。竹子的用途非常广泛,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它的身影:竹子搭成的房子、奏出悠扬乐声的笛子、供人休息的竹椅、旋转腾空的竹蜻蜓、盛放食物的器具等。竹子的用处非常广泛,本次活动主要是带领幼儿走进竹子世界、了解竹子的各种不同用途。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结合《纲要》的具体要求,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

1.情感目标:能够激发对大自然的爱。

2.能力目标:通过本次活动,发展观察能力。

3.认知目标:知道竹子的不同用途。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活动目标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知道竹子有哪些用途。

在活动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教师首要考虑的因素,因此,在活动开展之前,我将对幼儿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大班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已经获得了初步的抽象逻辑能力,能初步获得外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设计的活动,主要以幼儿的观察、游戏为主,让幼儿在观察、游戏中知道竹子的不同用途。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尊重、交流、互动、共同建构的方式,让幼儿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游戏法、观察法等来进行教学活动。游戏法是幼儿的主要活动,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需要,运用游戏法可以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观察法是幼儿初步认识周围世界,积累感性经验的重要途径。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只有借助于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帮助幼儿了解更多的竹子用途。根据这一特点,我主要准备以下材料:

1.挂图和制作好的视频;。

2.代表各种不同竹制品的头饰;。

3.每人一个竹蜻蜓。

以上对于教材和幼儿的分析都是为我们活动过程的设计做铺垫的,接下来我将说说我的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小朋友熟悉的熊猫博士为主人翁来创设情境,进行如下导入:竹子是熊猫博士的最爱,最近呀,熊猫博士又多了一项爱好,他呀,建了一座非常大的竹子家园,里面全是用竹子制成的'物品,熊博士喜爱的不得了,逢人就说:竹子竹子真好用,它的用处多又多。

多在哪里呢?小朋友们想知道么?那今天我们就有请熊猫博作为导游,带领我们一起走进竹子世界。

以熊猫博士为主人翁进行导入,即联系了上次活动的内容,同时也为下面的环节做好铺垫。

(二)自由交谈,初步了解。

1.幼儿自由交谈。

教师以熊博士的要求为由,向小朋友们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用竹子制成的物品?鼓励幼儿积极回答,并对幼儿的回答及时给予鼓励。

2.出示图片,集体交流。

教师继续创设情境:刚才我们的谈话呀,熊博士都听到了,他说,他见过的竹制品可比大家的还要多!比我们说的还要多,那还有哪些竹制品是我们没见过的呢?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啊?那我们就跟随熊博士一起走进他的竹子世界去看一看吧。

出示图片,提出问题:认真的看一看,找一找,图片上都有哪些东西是用竹子制成的?其中哪些是你以前没见过的竹制品?先让小朋友们互相说一说,再找人回答交流。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创设情境,鼓励幼儿观察、交流,

(三)集体讨论,探讨用途。

这个环节通过播放视频,带领小朋友们一起观看,让熊猫博士对竹制品用途进行介绍。视频结束,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幼儿进行回顾。

了解了竹子不同的用途后,通过打电话的游戏巩固以上环节,目的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竹子的不同用途。游戏开始之前,要向他们讲明游戏内容和规则:戴上标有不同竹制品的头饰,等待熊博士打来电话,他会讲明需要什么,谁能满足他的要求谁就要主动站出来。

(四)游戏环节设计如下: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铃声响起了,熊猫博士要休息,哪个工具站出来?”(椅子)。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铃声响起了,熊猫博士要扫地,哪个工具站出来?”(扫把)。

……。

这部分主要通过视频和游戏展开,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寓教育于游戏的目的。

(五)游戏活动,玩竹具。

最后带领小朋友们一起玩竹蜻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次的活动。

六、说活动延伸。

为了保证幼儿学习的完整性、延续性,我会采用家园共育的方法,让幼儿回家给自己的父母讲一讲竹子的功能。

科学植物领域说课稿篇十七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好!

我是来应聘幼儿园教师的××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的题目是《石头变形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活动方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石头变形记》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大班科学领域。活动为幼儿介绍了大石头在阳光、雨水、风的作用下碎裂成小石块,在河水冲击下相互摩擦碰撞,最后被磨成鹅卵石的科学知识。《纲要》明确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本活动内容紧扣幼儿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能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次活动将通过幼儿的观察讨论,一方面了解鹅卵石的形成,另一方面了解鹅卵石在生活中的运用。

在对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分析上,特制定如下的三维目标:

1.情感目标:能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运用各种感官,提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能力。

3.认知目标:了解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理解事物本质和事物间关系的过程。因此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幼儿能了解石块在各种自然力的作用下,最后形成鹅卵石的过程。而难点在于幼儿能关心周围环境,在玩中体验科学的重要和趣味。

“从幼儿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出发”是的幼儿教育理念之一,所以在开展活动之前要先了解幼儿的特点。下面我对幼儿情况做简要分析:

大班的幼儿好学好问,能初步理解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但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从问“是什么”上升到“为什么”,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这一时期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逐渐增强,记忆力有明显的发展,但由于缺乏知识和经验不足,还需要老师正确的指导。因此这些都将成为我组织活动考虑的`因素。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以游戏法为主,观察法、讨论法为辅,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图片,与同伴讨论,达到了解鹅卵石的形成过程,同时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交流观察的过程和结果。

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教师,为了给幼儿提供了可供直接感知操作的物质材料,方便幼儿动手尝试,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我的活动准备如下:

1、《变形金刚》简短视频一段;。

2、鹅卵石实物若干;。

3、鹅卵石形成的过程图片若干幅;。

4、橡皮泥若干。

基于以上分析,下面具体说说我的活动过程,设计如下环节:视频导入,激发求知;实物展示,感知对象;图片展示,深化理解;游戏活动,增添趣味。

1.视频导入,激发求知。

好动是幼儿的特征之一,而具观赏性的视频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因此,我会采用视频导入活动。在活动之初,我会向幼儿播放《变形金刚》的简短视频。在幼儿观看后,并因势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影片中的是什么吗?”在幼儿说出答案后,伺机引出活动主题:“石头变形记”,以此调动幼儿的好奇心。

2.实物展示,感知对象。

在幼儿对“石头会变形”这个问题有强烈的求知欲时,我会呈现鹅卵石这一实物。请每位小朋友来摸一摸鹅卵石,同时说一说摸到的感觉,观察鹅卵石的特点,达到幼儿能了解、认识鹅卵石的活动目标。在幼儿对鹅卵石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我会引导幼儿联系实际生活,想一想、说一说鹅卵石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这样有助于帮助幼儿获得经验,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图片展示,深化理解。

之后,我会继续向幼儿展示教材提供的鹅卵石形成过程图片,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分组讨论,能自己发现鹅卵石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会进一步启发幼儿描述图片中的内容,想象大石头经历了哪些自然力的作用,最后变成漂亮的鹅卵石。这样不仅可以发散幼儿想象思维,还可以提高幼儿的胆量,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达到培养幼儿对图片内容的领悟能力。

4.游戏活动,增添趣味。

以竞赛判别输赢的游戏,有助于满足大班幼儿日益增长的好胜心理,因此活动的最后我将组织幼儿进行“制作鹅卵石比赛”比赛。首先我会将幼儿分成3个小组,每组发放一大块橡皮泥,通过比赛捏鹅卵石的形状、速度来制定输赢。通过这样的环节,为幼儿提供动手操作机会,帮助幼儿获得更完整的经验。同时激发幼儿的兴趣,为整个活动增添趣味。

好的教育活动不是止于特定的某一次活动,特别是对幼儿能力、习惯的培养,活动延伸不可缺少。因此,在活动之后我会鼓励幼儿在周末的时候邀请父母一起走进公园,去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鹅卵石。这种方法有助于幼儿把本次活动中学到的知识继续延伸。

科学植物领域说课稿篇十八

考虑幼儿对风的已有经验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制订了以下幼儿最近发展区的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发现风的大小、探究和判断风的方向,并尝试制造风。

2、初步了解风的利与弊,引导幼儿辨证地看待事物,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3、在活动中能和同伴能协调配合,会在合作中互相学习。

1、知识经验准备:

(1)幼儿每日记录天气预报,并着重关注风的内容;

(2)根据风力的不同,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和体验用图画的形式进行记录。

(3)请家长予以配合,和孩子事先一起收集一些关于“风”的资料和知识。

2、物质材料的准备:

(1)每组一块分类板。

(2)吹风机、扇子、垫板、打气筒、纸板、书、气球、风车、鸡毛、棉花、小纸船等。

(3)“笑”与“生气”的脸谱图各一张。

3、环境资源的准备:

选择有微风的天气。

教师在幼儿探索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把孩子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关于风,幼儿无法真正了解它的形成,但是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来证明风的存在,通过实验来证明风的大小、判断风的方向,甚至可以尝试着用常见的工具制造风,使孩子真正接触自然,发现自然界的奇妙。在这个活动中,遵循幼儿自主探索的原则,设置开放性的问题,通过幼儿自主地收集信息(书、网络、实验或询问家长),让幼儿在动眼看、动嘴说、、动耳听、动手做、动脑想的过程中不断丰富、扩展有关“风”的经验,并自己想办法来解决一些问题,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习得方法。

师:“偏北风2—3级”,我们从哪儿可以看出?你怎么知道有风?

我的提问可能会使孩子回忆以往的经验会说“国旗、树叶……”这时孩子的讨论中对风的感受肯定还不充分,适时地带孩子到户外去感受风的存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风来的时候自然界有着各种奇妙的变化:花瓣迎风飞舞,池中的水会泛起波纹,彩旗会迎风招展。

师: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幼儿归类、集体检查。

在对微风进行探索的基础上,激发了孩子关注风力变化的积极性。这就自然地生成了以后的探索活动,在中级风、大风到来时,让他们自发地到户外去感受,然后将自己的体验与发现用图画、表格的形式记录并分类。

师:风有风级,不同的风级表示风的大小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

师:天气预报说今天是北风,这是什么意思?

“用什么方法判断?”用这样的话题引发孩子的'小组讨论,然后到户外活动,引导孩子用他们的方法证明风来的方向。如:观察旗杆上的国旗飘动;让孩子将羽毛、塑料球放在操场中间,让它们随风滚动……让孩子通过活动,真正明白“风真的从北边来”。

了解风是有方向的这一特征后,鼓励孩子想办法把“风向”记录下来。就方法让孩子展开讨论:可以标汉字,也可以标箭头,记录不求精确,只要初步学习使用科学的记录方式。

师:(拿出风车)这些风车在活动室能玩吗?

孩子们肯定会疑惑地说“怎么玩,没有风!”我就一句话燃烧孩子制造风的热情:“没有风不可以制造点儿风啊?”怎样制造风呢?带着这个问题,让孩子自己寻找材料,如吹风机、电风扇、扇子、气球打气筒……孩子们可以用纸板、扇子扇,把气球吹鼓后撒气……鼓励孩子用各种方式尝试制造风。虽然他们没有真正看到风的形成过程,但是我想这些生动有趣的探索活动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将具有深远意义。

师:小朋友想了很多办法制造了风,那你们喜欢风吗?为什么?

课后通过孩子自己不断地收集信息与资料,让孩子逐步发现风能帮人类做许多事情,利用风可以发电、传播种子等等,但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我想,了解风的利与弊有助于孩子辨证地看待事物,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12902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