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读书趣事范文(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3 08:48:11
名人的读书趣事范文(19篇)
时间:2023-12-13 08:48:11     小编:碧墨

人类的创造力是无限的,艺术作品是人类的智慧结晶和对美的追求。在总结的语言上,要简明扼要,不过度展开。在范文中,你可以找到一些写作总结的常见错误和不足之处,以及如何避免它们。

名人的读书趣事篇一

王夫之“嫁书”

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书224卷。有一年,他的大女儿出嫁,王夫之高兴地捡起一只箱子,说嫁妆都备齐了。有人打开一看,原来是满满一箱书,王夫之对大家说:“这就是我多年来为女儿操办的嫁妆啊!”

袁枚“吃书”

清代诗人袁枚说:“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长痴瘤。”袁枚自然是善吃者。“善吃”就是咀嚼得法,品味有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李时珍“啃书”

李时珍从小跟父亲学医,22岁当医生,博采经方、单方、验方,外治内服,疗效显著。他发现《本草》错误很多,品种不全,决心重修。经27年辛勤劳动,“啃书”无数,遍访名山大川,搜集药物11289种,插图1160幅,处方11096个。于1578年完成《本草纲目》。

闻一多“醉书”

诗人闻一多新婚那天,亲朋好友前来贺喜。可好久不见新郎出来,人们都以为他更衣打扮去了。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门时,人们才在书房里找到他。他仍穿着那件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兴味正浓。于是家人都说这个大喜时刻不能让他看书,因为他一看上书就会“醉”。

华罗庚“猜书”

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当他拿到一本书时,首先要对着书思考一会,猜想书的布局谋篇,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维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读了。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的时间,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王亚南“绑书”

我国第一个翻译《资本论》的经济学家王亚南,1933年,他在从红海驶往欧洲的船上,因遇海浪,大船颠簸得叫人无法站稳,他便叫餐厅的服务员将他绑在椅子上。服务员以为他怕摔倒,便照办了,谁知他却开始聚精会神地读起书来。

名人的读书趣事篇二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6.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7.要多读书,但不要读太多的书。——b.富兰克林。

8.“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9.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0.只要能收获甜蜜,荆棘丛中也会有蜜蜂忙碌的身影。

11.对于攀登者来说,失掉往昔的足迹并不可惜,迷失了继续前时的方向却很危险。

12.事实上,成功仅代表了你工作的1%,成功是99%失败的结果。

13.餍饫、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孟子。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6.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1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18.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

20.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21.山路不象坦途那样匍匐在人们足下。

22.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的地方,驶向糊口的无穷广阔的海洋。——凯勒。

24.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25.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培根。

26.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27.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28.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29.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30.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31.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长进先读书。——李若禅。

32.不读书的人,思惟就会休止。——狄德罗。

33.读书是易事,思考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3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由不知难。——陆游。

36.贪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王安石。

37.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38.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正确。——培根。

39.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教材的兴趣。

40.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考。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4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42.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会当凌绝顶,一揽众山小。

43.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44.奇文共赏识,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45.多读书、多学习、多求经验,就是前途的保障。——罗曼、罗兰。

46.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4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50.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1.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52.读书补自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培根。

53.学会读书就是点燃火把。——雨果。

54.学问是光明,愚昧是黑暗。念书吧!——契坷夫。

55.种子牢记着雨滴献身的叮嘱,增强了冒尖的勇气。

56.读书是易事,思考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名人的读书趣事篇三

结婚之日忘迎亲——痴迷读书的闻一多。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

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左宗棠读书时智对曾国藩。

左宗棠自幼饱读诗书,腹藏经纶,聪明绝顶。在他十岁时,有天傍晚随老师郊外散步,时见夕阳落山,晚霞成扇形射向天空,老师即景生情,出一上联道:“夕阳光倒生。”

左宗棠略一思忖,对道:“朝日霞先出。”

老师见他头脑敏捷,又以字形出对试道:“曰日分肥瘦。”

左宗棠不假思索道:“天夭别正斜。”

老师再以书的功能试道:“史记篇篇记史。”

左宗棠一笑又对道:“诗评字字评诗。”

老师大喜,以“国家千里驹”赞之。

左宗棠成人后性情十分孤傲,他曾为自己撰写一联曰:“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他把自己比作三国时的诸葛亮,还自称为“今亮”。他虽才华横溢,但年轻时仕途不畅;而他的好朋友曾国藩却是官运亨通,平步青云。当曾国藩身为侍郎时,他仍然一介布衣,混迹山林。左宗棠常为自己的命运而鸣不平,同时也对曾国藩的官运感到忌妒。

一次,曾国藩从他老家湘乡出发赶赴京城,途中刚好路过长沙。他深知长沙名士多,且那里有很多好朋友,就想在这逗留两天。

一番话改变沈从文读书的`态度。

有一天上午,沈从文从课堂里溜出来,一个人跑到村子里去看戏,那天木偶戏演的是“孙悟空过火焰山”。沈从文看得眉飞色舞,捧腹大笑。一直看到太阳落山,他才恋恋不舍地回到学校。这时,同学都已放学回家了。

”第二天,老师又把他叫去,对他说:“大家都在用功读书,你却偷偷溜去看戏。昨天我虽然羞辱了你,可这也是为了你好。一个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老师的一番话,使沈从文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记住这次教训,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此后,沈从文一直严格要求自己,长大后成了着名的作家。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着名作家,他出生在湖南省凤凰县的一农户家庭。小时候,沈从文特别喜欢看木偶戏,常常因为看戏入迷而耽误了读书。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名人的读书趣事篇四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

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到达事事精通。一本书的资料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名人的读书趣事篇五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

笔记。

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非常讲究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

实践。

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读书方法是“观其大略”。这个方法意味者他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开拓性。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况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10.爱情小故事感人的。

名人的读书趣事篇六

读书方法是“观其大略”,这个方法意味者他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开拓性。

二、爱因斯坦。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

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三、华罗庚。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四、苏东坡。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五、施洋。

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六、鲁迅。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巴金回忆曾经读过的书。

七:巴金。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

八、王亚南。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九、黄侃。

19,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

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书房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十、曹禺。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十一、张曜。

清代咸丰年间有个武官叫张曜,因苦战有功,被提拔为河南布政使。他自幼失学,没有文化,常受朝臣歧视,御使刘毓楠说他“目不识丁”,因此改任他为总兵。张曜从此立志要好好读书,使自己能文能武。张曜想到自己的妻子很有文化,回到家要求妻子教他念书。妻子说:要教是可以的,不过要有一个条件,就是要行拜师之礼,恭恭敬敬地学。张曜满口应承,马上穿起朝服,让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对她行三拜九叩之礼。从此以后,凡公余时间,都由妻子教他读经史。每当妻子一摆老师的架子,他就躬身肃立听训,不敢稍有不敬。与此同时,他还请人刻了一方“目不识丁”的印章,经常佩在身上自警。几年之后,张曜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后来,他在山东做巡抚时,又有人参他“目不识丁”。他就上书请皇上面试。面试成绩使皇上和许多大臣都大为惊奇。张曜在山东任上,筑河堤,修道路,开厂局,精制造,做了不少利国利民之事。因为他勤奋好学,死后皇帝谥他为“勤果”。

十二、匡衡。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十三、孙康。

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十四、朱买臣。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十五、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名人的读书趣事篇七

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

在十三四岁时,霍金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兴趣,虽然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显得特别枯燥,但他认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有望解决人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这里的问题。从此,霍金开始了真正的科学探索。

1946年,余秋雨出生在余姚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本分的基层公务员,而母亲则是一位没落大家族的小姐。在他出生那天,天上一直下着小雨,因此得名叫秋雨。

余秋雨的童年是在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市)度过的,乡村的生活简单、清贫而又快乐。从上海来的母亲几乎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在村子里开办了一个免费的识字班。儿时的余秋雨跟在母亲身边玩,竟然也认识了不少字。

4岁那年,余秋雨背上书包走进了乡村的小学。小学有一个图书馆,有几十本童话和民间故事,十分诱人。但几十本书怎么能满足得了几百名学生呢?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写100个毛笔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书。余秋雨的毛笔字,就是在那时打下的根基。他在回忆那段日子时,曾说:“我正是用晨昏的笔墨,换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的权利。直到今天,我读任何一本书都非常恭敬,那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在余秋雨11岁的时候,为了能让他有更好的前途,他们全家借住到上海市区。余秋雨在上海报考了中学。

正是少年时那段艰辛的阅读时光,为他今后的文化之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余秋雨的《长者》一文中,我们还看到了余秋雨在年轻时发愤读书的情景。1975年世事纷扰,29岁的余秋雨因肝炎回乡下养病,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被安排到了奉化山间的一个蒋经国的图书室,专心阅读了当时很难找到的《古今图书集成》《二十四史》《四部丛刊》等书。这简直是上天的一个有意的成全,也使得余秋雨像金庸笔下的人物,仅有高人指点还不够,还让他在某山某洞中获得某种“武功秘笈”、这次阅读对余秋雨无疑是重要的,因为这正好和他在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张可的指导互为补充,形成双翼:张可指导他接触西方文化,这次他却走进了浩瀚的中国历史。

关于读书的方法,余秋雨有一个著名的“畏友”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羲之,字逸少,曾官居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生于公元303年,卒于穆帝升平五年,即公元361年,终年59岁。其所处时代正是战乱纷飞、政治黑暗之时。因与权贵王述不睦,故辞官誓墓,终老东土。

酷爱书法,苦练成才。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导与王敦十分器重羲之。当时陈留人阮裕名声很大,做王敦的主簿。王敦曾对羲之说:“你是我们王家最优秀的子弟,你的成就应当不比阮主簿差。”阮裕也对王羲之有美誉,将其与王承、王悦并称为“王氏三少”。周顗是当时人物品鉴的专家,经他品评给予肯定的人物,身价倍增。十三岁那年,王羲之去拜见名士周顗。王羲之位次在众人之末。周顗观察王羲之后,觉得他是个奇异的人物。当时以牛心为贵,众客人都还没吃呢,周顗先割下一块牛心,给王羲之先吃。于是王羲之名声大噪,开始为世人所知。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

匡衡是西汉人,出身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他从幼年起就酷爱读书。白天要劳动,没有多少空余时间,晚上很想读书,却穷得点不起灯,他为此很苦恼。后来,他发现邻居家夜夜有灯光,就想了个办法。因为邻家点灯的房子和他的住室之间,只隔着一堵墙,于是,他便在墙上凿了个小孔。灯光果然从小孔里透过来了。他高兴得跳了起来。从此以后,他每夜蹲在墙脚,借着这一线亮光读书,直到邻居家熄了灯,他才心满意足地去睡觉。

过了不久,又发生了另一个问题:他仅有的几册书早已被读得滚瓜烂熟,却一直没有钱买新的,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又常常碰钉子,他又开始苦恼起来。

当地有个叫“文不识”的富豪,家里藏书很多。匡衡便请人介绍,去文家当长工。到了文家,他干活既卖力又不要一文工钱。“文不识”觉得很奇怪,就问匡衡道:“你为什么自愿做工,而不要工钱呢?”

“我给您做工,不为别的,只希望您把书借给我,让我好好阅读。”“文不识”答应了他的请求。匡衡一得到丰富的图书,就像几天没有吃饭的人得到美食佳肴一样,贪婪地、津津有味地读啊读啊,读完一册又读另一册。

这样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著名的大学者。

心得·启迪:匡衡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都能认真读书、刻苦学习知识,而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物质环境里,是不是更应该努力学习呢?不管在什么状态下,我们都要勤奋学习。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源泉,能让人间更美好。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名人的读书趣事篇八

4.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5.书不成诵,无以致思索之功;书不精读,无以得义理之益。——(清)胡达源。

6.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普希金。

7.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11.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中五车书。——《对联集锦》。

13.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14.不动笔墨不读书。——徐特立。

15.不下决心培养思考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的最大乐趣。——爱迪生。

17.学者有自立之志,当拔出流俗,不可泛泛与世浮沉。——(清)唐斌。

18.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19.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宋)朱熹。

20.书籍备而不读,等于废纸。——(英国)谚语。

21.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培根。

23.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戚继光。

24.读书勿求多,岁月既积,卷帙自富。——(清)冯班。

25.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26.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宋)苏轼。

27.光阴给人经验,读书给人知识。

29.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培根。

31.养子莫徒使;先教勤读书。——《对联集锦》。

32.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35.书籍用得好的时候是最好的东西;滥用的时候,是最坏的东西之一。——爱默生。

36.明灯常作伴;益书常为朋。——《对联集锦》。

37.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宋)黄庭坚。

38.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儿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神童诗·劝学》。

42.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培根。

43.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44.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清诗铎·读书》。

45.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南北朝)颜之推。

46.一日不书,百事荒芜。——(唐)李诩。

47.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48.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孙中山。

49.日出照亮大地,读书清醒头脑。——(蒙古)谚语。

50.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战国)庄周。

51.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逢故人。——(清)左宗棠。

名人的读书趣事篇九

5)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7)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8)旧书不厌百回读,人求上进先读书。

9)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莎士比亚。

10)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12)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13)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15)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名人的读书趣事篇十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名人的读书趣事篇十一

前几天,爸爸和妈妈带我到新华书店去买书。

到了书店的二楼,我惊呆了!这里是书的海洋,知识的森林。我毫不犹豫的买了一本具有历史知识的书。它的书名是:《影响世界的100位名人成才故事》。

回到了家,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书。我一看,书里讲的都是一些中国名人,我心里非常欣喜。

看了这本书,我觉得有很多人我们都能向他们学习。我们不一定要学习他们当国家的领袖,我们要学习他们那种刻苦学习的精神,长大为国家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这本书里,我觉得最具有提倡孝顺的人是孟子。孟子他要求要以德服人,要尊敬父母。你看,我们学校正在评比孝顺之星是不是跟孟子提出的观点有点相得益彰的感觉。所以孝顺是每个中国人都要做到的'。

我觉得的这本书里最铁面无私的就是人们常说的宋朝政治家包青天包拯。包拯当官时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做法,而且包拯他还很注重一句话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所以被称为包青天。

以前很多名人的故事流传到现在,我们都要向他们学习,长大做个有用的人,回报社会。

名人的读书趣事篇十二

西汉时著名的经学家匡衡,幼年时期,家里贫穷,买不起蜡烛,他常常读书读到黄昏日暮,才遗憾地收起书本。有一天晚上,他突然感到什么地方有微弱的光亮射来。睁眼搜寻,他发现原来是自家墙破,邻家烛光由墙的缝隙中透出。于是他找来凿子,把墙上的缝隙凿大,果然有了一束亮光。他拿来就着光束去看,直读到邻家熄灯之后。由于勤学苦读,匡衡的学问长进很快,后来受到汉元帝赏识,被封为安乐侯,最后当上了宰相。

我国晋代有个清贫好学的车胤,从小爱读书,但他家里很穷,点不起灯,于是,他就用很薄的纱布,做了个小口袋,把萤火虫捉来放在里面,晚上便利用闪闪荧光来勤奋读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清代咸丰年间有个武官叫张曜,因苦战有功,被提拔为河南布政使。他自幼失学,没有文化,常受朝臣歧视,御使刘毓楠说他“目不识丁”,因此改任他为总兵。张曜从此立志要好好读书,使自己能文能武。张曜想到自己的妻子很有文化,回到家要求妻子教他念书。妻子说:要教是可以的,不过要有一个条件,就是要行拜师之礼,恭恭敬敬地学。张曜满口应承,马上穿起朝服,让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对她行三拜九叩之礼。从此以后,凡公余时间,都由妻子教他读经史。每当妻子一摆老师的架子,他就躬身肃立听训,不敢稍有不敬。与此同时,他还请人刻了一方“目不识丁”的印章,经常佩在身上自警。几年之后,张曜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后来,他在山东做巡抚时,又有人参他“目不识丁”。他就上书请皇上面试。面试成绩使皇上和许多大臣都大为惊奇。张曜在山东任上,筑河堤,修道路,开厂局,精制造,做了不少利国利民之事。因为他勤奋好学,死后皇帝谥他为“勤果”。

名人的读书趣事篇十三

4、读死书是害己,一开口就害人;但不读书也并不见得好。——鲁迅。

5、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郭沫若。

6、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渊明。

7、没有比读书更好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谚语。

8、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10、读书而不理解,等于不读。——夸美纽斯。

11、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普希金。

12、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培根。

14、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李欣。

15、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王永彬。

1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17、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8、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19、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22、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孔子。

23、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24、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5、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26、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培根。

27、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8、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

29、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王安石。

30、自得读书乐,不邀为善名。——王永彬。

31、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32、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朱熹。

3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34、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35、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36、不动笔墨不读书。——徐特立。

39、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孙中山。

40、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孟德斯鸠。

41、教育!科学!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每个字的每个音节都发射火星。——雨果。

42、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43、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颜之推。

44、读书贵精不贵多。——书摘。

46、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47、为乐趣而读书。——毛姆。

49、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

51、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书摘。

52、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朱用纯。

53、我读书总是以少为贵,从不贪多。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54、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袁牧。

55、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普希金。

56、人家不必论富贵,惟有读书声最佳。——唐寅。

57、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59、我们可以由读书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富斯德。

60、或作或辍,一曝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吴梦祥。

62、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朱熹。

63、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庄周。

65、读书之于精神,恰如运动之于身体。——爱迪生。

6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69、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徐洪钧。

70、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的书等于废纸。——华盛顿。

71、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培根。

72、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张维屏。

74、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75、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78、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79、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许名奎。

82、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名人的读书趣事篇十四

3)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罗廖夫。

4)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库法耶夫。

5)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6)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泰戈尔。

7)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8)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10)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13)我扑在书上,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

名人的读书趣事篇十五

1)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2)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3)海浪为劈风斩浪的航船饯行,为随波逐流的轻舟送葬。

4)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5)读书会带来心灵充实的快乐。

6)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7)任何倏忽的灵感事实上不能代替长期的功夫。

8)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9)如果你想攀登高峰,切莫把彩虹当作梯子。

10)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11)对于攀登者来说,失掉往昔的足迹并不可惜,迷失了继续前时的方向却很危险。奋斗者在汗水汇集的江河里,将事业之舟驶到了理想的彼岸。、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12)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

13)“人”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众”人的事业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14)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15)旁观者的姓名永远爬不到比赛的计分板上。

16)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

17)行动是成功的阶梯,行动越多,登得越高。

18)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

19)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20)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1)帆的自豪,是能在风浪中挺起胸膛。

2)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鲁迅。

)

3)岸边的奇花异草,是拘留不住奔腾向前的江水的。

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5)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请教别人不折本,舌头打个滚。

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7)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

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10)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11)不要嘲笑铁树。为了开一次花,它付出了比别的树种更长久的努力。

1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13)尽信书,莫如无书。

14)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15)让生活的句号圈住的人,是无法前时半步的。

16)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

1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18)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19)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20)知识贮藏在谦虚的大海中。(朝鲜。

谚语。

)

1)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2)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3)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论语》。

4)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5)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雨果。

6)没有哪本书坏到一无是处的地步。——小普林尼。

8)除了野蛮国家,整个世界都被书统治着。——福尔特尔。

9)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西塞罗。

10)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巴甫连柯。

11)书是灵魂最好的麻醉剂。——钱伯斯。

13)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高尔基。

14)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6)书籍是幸福时期的欢乐,痛苦时期的慰藉。——阿兰。

17)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19)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渊明。

20)抓住自己最有兴趣的东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华罗庚。

名人的读书趣事篇十六

今天上作文课,老师专门给我吗讲了几个我们都很喜欢的名人他们的读书方法,我觉得印象特别深刻:

鲁迅的“跳读”法。

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

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

二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三是专精。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四是活读。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五是参读。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罗庚的“厚薄”法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

所谓总,就是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在浏览前言、后记、编后等总述性东西的基础上,认真地阅读目录,概括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线索内容和要点等。

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掠读全文。在掠读中,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

所谓合,就是在掠读全书后,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经过认真思考、综合,弄清全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经过苦难磨练,十分珍视读书机会。他遇到一本书时,不是用小巧橇子偷偷撬开它的锁,然后盗取点滴内容,而是像一头饿狼,把牙齿没进书的咽喉,凶暴的吮尽它的血,吞掉它的肉,咬啐它的骨头!直到那本书的所有纤维和筋肉成为他的一部分。

毛泽东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其中“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主要的读书方法。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一遍书在封面划上一个圈作记号的习惯,所以,在他读过的许多书籍中,均留下了他读过二遍、三遍的圈记。毛泽东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即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他的写作多表现在作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符号,作批注以及写读书日记、在原书上改错纠谬。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他就是这样来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的。他最喜欢《聊斋》,不知反复读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无处查,他就读下去再说,以后再读就逐步加深理解。苏步青读数学书也是这样的,他总是边读边想,边做习题,到读最后一遍,题目全部做完。他认为,读书不必太多,要读的精,要读到你知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了,这才算读好、读精了。

听了那么多位著名学者名人的读书方法,我们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做了一些对比和调整,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才能既轻松又愉快地读好书。

名人的读书趣事篇十七

2)读者的好恶能决定书的命运。——莫鲁斯。

3)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5)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6)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菲尔丁。

7)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

增广贤文。

8)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培根。

9)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章学诚。

10)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严文井。

13)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朱熹。

15)不动笔墨不读书。——徐特立。

1)书籍乃世人积累智慧之长明灯。——寇第斯。

3)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4)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5)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论语》。

6)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7)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雨果。

8)没有哪本书坏到一无是处的地步。——小普林尼。

10)除了野蛮国家,整个世界都被书统治着。——福尔特尔。

11)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西塞罗。

12)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巴甫连柯。

13)书是灵魂最好的麻醉剂。——钱伯斯。

15)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高尔基。

1)看书和学习是思想的经常营养,是思想的无穷发展。——冈察洛夫。

2)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时刻。——孟德斯鸠。

3)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王永彬。

4)足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

5)书是世界宝贵财富,是国家和历史的优秀遗产。——梭罗。

9)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情况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雨果。

11)不下决心培养思考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的最大乐趣。——爱迪生。

14)提防那只念一本书的人。

15)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乌申斯基。

16)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

17)书籍是前人的经验。——拉布雷。

19)藜羹麦饭冷不尝,要足平生五车书。——陆游。

20)有些人生来只会吸收书中的毒素。——琼森。

名人的读书趣事篇十八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名人的读书趣事篇十九

这个故事述说了陶行知六岁应该上学,陶家没钱给学费,但他聪明好学,因此被附近开馆子的秀才免费收为学生,受到了启蒙教育,九岁时被外婆送到吴尔宽的经馆伴读,这才正式入学,练出了一手好书法。十岁时,听说有一位品学兼优的王先生主持学馆,便去求学,王先生被他感动就让他免费伴读。崇一学堂校长见他聪明好学,又允许他免费入学,毕业时名列第一。后来陶行知成为一个教育家。

从这个故事中我想到我们现代的小学生,想到现代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小公主”,想到现在整天只想着玩,上网的学生,我们应该看看教育家陶行知小时候是多么勤奋,多么努力,他才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难道我们就不应该向陶行知学习吗?像他一样,成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你难道不想成为吗?所以,我们应该像陶行知一样有这种精神,好好学习,奋发图强,无论你长大是不是个教育家,只要你努力奋斗,就会成功,就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有出息的人。

名人故事作文篇唐朝有个写诗很多的少年天才——白居易。

白居易五六岁便开始作诗,九岁时对诗的声韵就非常熟悉了。母亲是个慈爱、严格又有文化的妇女,充当白居易的启蒙教师。

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她总是拿着诗书教导儿子,不过,孩子毕竟是孩子也有偷懒的时候。这时,母亲不去打骂他,而是讲道理,督促他把漏下的学习任务一点一点补上。

就这样,白居易渐渐养成了勤奋学习的好习惯。

有一次,他拿着自己的几首新作,来到在当时很有名望的诗人顾况俯前,顾况漫不经心地瞟了一下名帖,等他一翻开,眼神就像被磁石吸住了,禁不住韵味十足的吟诵起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好哇,好!能写出这样诗句的.人,想在任何地方住下去,都不是难事!快请进!快请进!”

看到写诗的人竟然是一位少年,就高兴的与他谈起作诗来,不知不觉的就谈到了天黑!这一年白居易才16岁。

从此这个会写诗的少年天才的名字,一下子在长安城传开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13180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