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教案是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教案中的教学目标要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和个性化特点。通过学习这些教案范例,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能力。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游览北京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借助大家来锻炼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生活中蕴含丰富的数学问题,从中可以提出有趣的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
2、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校园的美丽与可爱,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问题。
教学准备:观察校园,身边的事物。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校园。介绍自己喜欢的活动。
2、想一想从中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3、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加以讨论。
二、新课教学。
1、观察课文中的插图。
2、进行独立思考。
3、引导学生根据图意提出各种教学问题。
4、自己解决问题。
5、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6、提出问题给予评价。
7、适当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三、实践活动。
让学生到校园里走一走,找一找有关的数学问题,然后进行交流并尝试解答。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游览北京教案篇二
教学内容:《统计——生日》数学二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创设音乐情境,提出问题。(播放生日快乐歌)。
师:同学们今天是淘气的生日,我们一起来为他唱首生日歌庆祝庆祝好吗?(学生立即兴奋起来,情不自禁地拍手哼唱起来)淘气说他的生日是在12月,是在冬季出生的。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在哪个月份出生的?属于哪个季节?
生1:我的生日是在6月,是夏季出生。
生2:我的生日是12月,是冬季出生。
生3:我的生日是4月,是冬季出生。
师:到底你们说对了吗?请看大屏幕:三、四、五月是春季,六、七、八月是夏季,九、十、十一月是秋季,十二、一、二月是冬季。
师:现在你们知道自己是在哪个季节出生的吗?在小组里和你的伙伴说说。
师:看来,有的同学生日在春季,有的同学生日在夏季,有的同学生日在秋季或者冬季。到底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呢?(教师表情疑惑)。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自己的意见)。
二、亲自调查,收集数据。
1、调查准备。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用统计的方法来调查我们每个大组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师:下面我们就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调查。你们想怎样去调查?
生1:可以让在春季过生日的同学站在一排,在夏季过生日的同学站在另一排……。
生2:让在春季过生日的同学举手,数一数有多少个?再让在夏季过生日的同学举手……。
生3:让每个同学在什么季节过生日写在纸上,交给组长进行统计。
生4:让在春季过生日的伸出一个手指,在夏季过生日的伸出两个手指,在秋季过生日的伸出三个手指,在冬季过生日的伸出四个手指。
师:看来同学们的方法还有很多。调查前,请小组成员先商量你们打算如何分工调查?
师:调查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不重复、不遗漏)强调安静。
2、小组合作调查,绘制统计图。
教师重点关注需要帮助的或有不同记录方法的学生,并进行评比。
3、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都调查完了,哪个小组愿意派代表,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调查的?结果怎样?
师提出要求:其他同学仔细倾听,听调查的结果和小组里的人数是否一样。
师:其它小组的同学和他们的这一小组调查的结果一样吗?
大家一起数数统计的人数是否有遗漏。
三、验证数据。
师:那你们算一算,我们一共统计了多少名同学?再看一看,今天来这里上课的同学有多少人?说明在统计时有没有多余的?有没有遗漏的?看来,同学们在统计时非常认真。
四、分析统计结果,解决问题。
师:仔细观察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1:我知道了春季过生日的人数最多。
生2:我知道了春季过生日的比夏季过生日的多8人。
五、可能性教学渗透。
师:这是笑笑给我们二年段春季出生的同学做的统计表,你们能根据这个表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请你们在小组里交流,提出最经典的一个问题考考其它小组。
六、拓展延伸,全课小结。
生:……。
师:对,是大家通过亲自调查,得出数据,再整理制成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分析得到解决的,也就是统计出来的。
师:在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
生1:要想知道在上次考试中,哪一个分数段的人数最多?
生2:要想知道我们小组每个同学每个星期的零花钱是多少,也要用到统计。
生3:要知道全校哪个班级的人数最多,也要进行统计。
相信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能把统计的知识更好的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去。
点评:今天这一节课,哪个小组表现的突出?
教学反思:
以小朋友们喜欢的"生日快乐歌"引入,新颖、有趣,使学生在开课阶段情绪就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要想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知识冲突,诱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展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将过去的老师讲变为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通过学生之间交流调查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小组合作前,教师提出了十分明确的合作要求及注意事项,为后面的调查做好了准备。
在小组合作调查中,教师不停地巡视、指导,与学生一同投入到调查之中,尤其关注需要帮助的小组,将传统教学中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促进了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同时,也使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从活动中体会到成功感。使学生认识到统计的结果和调查的人数必须一致。
在汇报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各组采用的方法,而且各组之间取长补短,更完善了自己的想法,也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游览北京教案篇三
学生自主回答。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时备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设计意图。
板书。
1、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一共有多少顶帽子?
一共多少只鸽子?怎样列式?
板书:1+1+1=3(只)。
乘法算式呢?
1×3=3(只)。
算式中,1表示什么?3呢?
这个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
一共有多少个帽子?
活动二。
再来看看情景图,又有什么变化?(课件)。
帽子上的鸽子飞了。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现在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怎样列算式?
板书:0+0+0=0(只)。
怎样列乘法算式?
板书:0×3=0(只)。
算式中,0表示什么?3呢?
那如果魔术师有6顶帽子呢?
7顶帽子呢?9顶呢?……学生看图,自由提出问题。
学生独立解答,说说自己的思路。
学生提问题。
学生自主回答。
0的乘法是教学难点,要帮助学生认识每个帽子里的鸽子可以用0表示。
用课件演示,更形象、直观。
作
业
设
置必做题:
选做题:
实践创新作业:做个小老师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家人听。
板
书
设
计
大变鸽子。
1+1+1=3(只)1×3=3(只)。
0+0+0=0(只)0×0=0(只)。
课
后
反
思优点:
不足:
课改。
反思: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设计意图。
板书:0×6=0。
0×7=0。
0×9=0……。
看看这几个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
活动三。
自主练习1。
看图,图中画了什么?看看有几个算式?单位名称是什么?求得是什么?你会做吗?
活动四。
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规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设计意图。
一共有多少个灯?用加法怎样列数学算式?
6+6+6+6=24(个)。
用乘法怎样列式?算式里有几个几相加?
活动四。
自主练习1、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重点交流几个几相加?
学生独立完成。
注意练习的自主性。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游览北京教案篇四
知识点:
1、对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初步的分析和预测。
2.通过“泡豆芽”小实验记录的数据,能在方格纸上绘制统计图并作出分析。
辨认方向。
1、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2、用八个方向的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认识路线。
1、会使用八个方向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2、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辨认方向。
知识点:
1、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地图中的其他七个方向。
认识路线。
知识点:
1、学会使用八个方向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2、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游览北京教案篇五
1、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
2、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角的画法:
(1)定顶点。
(2)由这一点引一条直线。
(3)画另一条边(直角时,用直角边对准画好的一条边后,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线)。
二、角的分类:
1、认识直角:直角的特点,
2、认识锐角和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3、会用三角尺来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吧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被比较角的顶点重叠在一起,再将三角尺上直角的一条边与被比角的一条边重合,最后比较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与被比角的另一条边,线上为直角,内为锐角,外为钝角。
4、画直角、锐角和钝角。
长方形与正方形。
知识点:
1、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4个直角,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2、初步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与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知识点:
1、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对边相等。
2、初步了解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印发,每人一份)。
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数学学习方法技巧。
快速、正确口算的习惯:数学上低年级的口算是今后计算的基础,要养成快速、正确口算的习惯,还要在掌握一定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多练习。二年级上期重点练习10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以及乘加、乘减的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的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这需要老师在具体的计算方法上进行分类指导,而表内乘法以及乘加、乘减的计算就需要学生熟记乘法口诀,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采用有效的具体的记忆方法有针对性地多记、多练、熟记。课上课下也可以用扑克牌游戏的形式练习连加、连减或乘法,经常练习,熟能生巧,口算速度自然就提高了。
养成好习惯,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要想使好习惯持之以恒,刚开学的一个月很关键。作为二年级的数学老师,开学后我要时时处处提醒自己以身作则,改掉以往易冲动、处理问题简单、粗暴的坏毛病,时时处处提醒自己按上面的养成教育的要点去悉心培养学生的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因为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关系,有时习惯容易反复,所以还要和家长多沟通,教给家长具体的家庭培养方法,让家长配合老师共同抓,反复抓,抓反复,才能使习惯成自然。还需要值得一提的是班上的学困生,之所以学困,往往是学习习惯不好所致,对待他们一定要有耐心,首先把他们当成一个充满希望的好孩子来看待,多宽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教学中多关注他们,适当地对他们降低学习标准和问题的难度,延长习惯养成的时间,允许多次反复,让他们多体验成功的快乐。号召班上的其他同学多关心、帮助他们,建议家长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让他们改掉身上的坏习惯,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游览北京教案篇六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编制7的乘法口诀,学会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方法。
(2)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
2、“倍”的意义及应用。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利用操作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并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3)能利用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4)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8的乘法口诀。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8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9的乘法口诀。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9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实践活动:看一看、摆一摆。
(1)利用主题图复习第3、4、5、6单元的相关知识(观察物体、角的认识、表内乘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的价值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整数部分:。
十进制计数法;一(个)、十、百、千、万……都叫做计数单位。其中“一”是计数的基本单位。10个1是10,10个10是100……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整数的读法:从高位一级一级读,读出级名(亿、万),每级末尾0都不读。其他数位一个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整数的写法:从高位一级一级写,哪一位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
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看尾数位上的数是几,比5小就舍去,是5或大于5舍去尾数向前一位进1。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就叫做四舍五入法。
整数大小的比较:位数多的数较大,数位相同位上数大的就大,位相同比看第二位较大就大,以此类推。
一、复习目的:
1、使学生在理解乘除法含义的基础上探索并理解乘法口诀,能熟练的口算表内乘除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生在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发展看见观念。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4、会用东南西北等词语描述物体之间的相应的位置关系。
5、学会认读钟面上的时刻。
6、感受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复习重难点。
复习重点:使学生在理解乘除法含义的基础上探索并理解乘法口诀,能熟练的口算表内乘除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复习难点: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象形统计表,会填补相应的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且回答简单的问题。
三、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所教的内容有:观察物体、表内乘除法、方向与位置、认识钟表、统计与猜测等内容。其中,本班学生掌握比较好的有:表内乘除法、观察物体等内容;而对于方向与位置、认识钟表这两方面的内容比较差,较多的学生对方向与位置、不是很理解;空间观念不强。
四、复习方法。
1、继续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理清各单元知识要点。加强对表内乘除法的练习。在复习过程中查漏补缺,抓学生的薄弱环节。将学生的零散知识集中起来,使知识纵成行、横成片,形成互相联系的知识网络。
2、复习时少讲精讲,让学生多练,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变换练习的方式,开展游戏活动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重点指导学困生,加强对中下生进行个别辅导,缩小他们与优生的差距。
4、复习时有张有弛,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五、具体复习安排。
1、第19周根据数学书上的期末复习安排,把整册内容疏理一遍,并完成相应的配套练习。这一周,学生要能把各单元的知识点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复习,并完成口算过关考核。
2、第20周针对各单元的知识点展开重点复习,侧重点有:表内乘除法、认读钟面上的时刻、统计。
3、第21周综合复习,教师把整册内容整合在一起,考核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考核中暴露出的问题,再次有针对性的强化练习。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游览北京教案篇七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时)。
1时=60分。
1分=60秒。
时间的两种标准写法:
8时零5分:8:05。
8时55分:8:55。
注:当两个表中时针表示的时间相同时,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即可得到经过的时间。
【练习题】。
1、一节数学课上了40。
小红上午在校时间约4()。
2、小芳跳绳20下用了15()。
课间休息10()。
3、小明吃饭用了20()。
小明做20道口算题用了2()。
4、爸爸每天工作约8()。
王艳跑50米用了10()。
5、南京乘火车去上海用了5()。
晚间新闻联播时间大约是30()。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游览北京教案篇八
教学内容:课本第76~77页。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初步体验用一句口诀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方法。
2、经历分析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体会用一句乘法口诀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相应的除法算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观察信息窗,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墙上挂着5件标本,每件标本用了两只蝴蝶。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思考作答,师板书:一共用了几只蝴蝶?
二、探索用一句乘法口诀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所用的乘法口诀。师板书:2×5=10(只)。
口诀:二五一十。
引导:根据一共用了10只蝴蝶,你还能想到求什么?
如果求做看了几件标本,怎样列式?10÷2=5(件)口诀:二()一十。
如果求每件标本用了几只蝴蝶,怎样列式?10÷5=2(件)口诀:()五一十。
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说说算式每一部分是什么意思。
体会:运用一句乘法口诀是怎样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77页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交流时,要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求的是什么问题,是用哪一句口诀来计算的。
2、课本第77页第2题。选择三个数字,列出乘除法算式。
3、课本第77页第3题。综合运用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观察画面,先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列出算式。引导学生根据一组信息提出三个数学问题,并列出三个算式。
4、课本第77页第4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分物品的活动巩固除法的计算方法。交流时,重点说明是怎样解决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游览北京教案篇九
1.让学生在观察、画图和交流等活动过程中,认识射线和直线,掌握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点及其联系。了解从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并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2.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会用符号表示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相应的读法。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应用所学知识描述生活现象。
教学过程。
一、感知射线从生活中引入。
教师打开激光灯,光线射向教室对面的墙壁上。
提问:在墙上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光点)这个光点是从哪里发出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线段。
提问:线段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根据线段的特点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提问:如果把激光灯射出的红色光线射向天空,你还能找到光线尽头的那个光点吗?(不能)这条光线会怎样?(这条光线会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
追问:这条光线还能用线段表示吗?为什么?
讲解:对!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光线看作是射线。(板书:射线)。
出示教材第16页的情景图。
提问:这幅美丽的夜景图中,那五光十色的灯光都可以看作是射线吗?为什么?
谈话:但图上只能看到这些光线的一部分,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清楚地画出这些射线呢?请大家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试着画一画。
学生画出的图形可能有:
反馈时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比较,明确: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提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射线的例子吗?
二、认识直线在操作中体会。
谈话:想象一下,如果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会得到怎样的一条线呢?你会画一画吗?
学生画出的图形可能有:
师生共同评价,并通过讨论明确: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讲解:(指学生画出的直线)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板书:直线)。
提问:那你会把一条射线变成一条直线吗?
指名在实物投影上把射线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直线。
小结:直线有哪些特点?
三、形成概念在比较中整理。
谈话:我们在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又认识了射线和直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讨论。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板书。)。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
学生口答,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四、知识延伸在实践中提炼。
1.画一画。
提问:如果老师要你画一条线段、射线、直线,你会画吗?(学生按要求画图)。
再问:如果老师要你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射线、直线,你会画吗?为什么?
谈话:如果老师要你以一个点为端点画一条射线,你会画吗?试一试从这个端点能画几条这样的射线?(学生尝试画图)。
小结:从一点起能画出无数条射线。
谈话:如果老师要你经过一点画一条直线,你会画吗?可以画几条?先想一想,再试一试。
小结: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提问:如果老师要你经过两点画一条直线,你会画吗?可以画几条?
学生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
小结: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2.说一说。
谈话:其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例子在生活中用得很多。你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3.想一想。
谈话:这只是我们凭生活经验得出的结论,如果量一量呢?请同学们动手量一量。
学生反馈测量结果。
谈话: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让学生在纸上画两个点,量出它们之间的距离。
五、角的概念在自学中获取。
谈话:我们在二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角。请大家想一想,关于角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再打开课本第17页,自学例题,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对于角,你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提问:你能画一个角,并标出角各部分的名称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活动后,师生共同评价。
六、练习拓展在辨析中提升。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图中有几条射线,组成了几个角?它们各是什么角?
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思考,明确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七、回顾反思在生活中延伸。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延伸:在我们的生活中藏着很多数学知识。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找一找,看一看,并将你的发现与其他同学分享。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游览北京教案篇十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83页。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合情推理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自主练习第2——3题是练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习题呈现方式由具体的操作活动到生活里的现实问题第2、3题都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这两道题不能像第1题那样先圈圈、画画找到答案。需要从“倍”的含义出发,经过推理,确定算法。教学时要让学生说说推理的过程,即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的理由。
第4题,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第5题是“倍”的知识的综合应用的题目。题中的成绩单以表格的形式提供了很多的数据。练习时,可引导学生先独立解决题中提出的问题,之后引导学生交流思路。接着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组织全班交流。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缺乏实际意义,如王军投进的球是范明没投进的几倍,教师要注意给予恰当的引导。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计算时不能整除,可以让学生列出算式即可。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游览北京教案篇十一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30页至32页。
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观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米”不多,对长度单位缺乏明确的认识。教材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认一认、量一量、想一想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对测量长度的工具米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了解1米大致长度,从而初步建立1米长度的表象。教材还根据需要编排了一些让学生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和估计长度的练习。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米尺度量物体的长度,并培养初步的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米尺、卷尺、1米长绳子、跳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可能出现回答:
学习尺子;学习长度;米到底是什么;(当学生出现各种回答时,问为什么会想到学这个)(评价:猜想要有根据)。
2、师:你知道有哪些尺子?谁愿意把你知道的尺子介绍给大家?(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学生提到一种尺时,教师尽量出示实物)。
(1)长尺、三角尺:做作业时可以用来划线,可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卷尺:测量比较长的距离。
(3)米尺:教师在黑板上划线用,测量物体的长度。
3、师:哪些地方或什么时候要用到尺子?
学生可能出现回答:
划线的时候;体检时量身高时;跳远比赛时;。
4、这么多的尺子各有各的用处,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米尺”。
二、介绍米尺。
1、(出示米尺实物)师:这是把米尺,请你仔细观察,你观察到的米尺是什么样的?(学生个别回答)。
学生可能的回答:米尺是直直的长长的,两面有有线和数(都有些什么数啊?)。
2、师:米尺上的线我们叫刻度线,米尺的两面都有线和数,其中一面的数是从0到100的,很多尺子是从1到99,请同学们找到这一面,其实1的前面还有一个0,99的后面还有一个100(媒体出示尺的两端),从0刻度线到100刻度线的距离就是1米。(板书:1米)。
3、介绍米:师:米是国际长度单位,它的单位符号是“m”。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并书空。
三、初步感知,建立1米的观念。
1、感知1米的长度。
(1)师:每个同学手中有一根1米长的绳子,请你轻轻地拉起绳子的两端(教师同时示范),这时你两臂之间的距离是多少——1米。手臂不要动,轻轻地放掉绳子,看一看,你两臂伸得多少开就是1米。
(2)放下手臂,不依靠绳子,直接用手比划出1米有多长,试试看,如果实在有困难就请绳子再帮你一次忙。
(3)反馈:谁来告诉老师,1米有多长?(选一个学生表示)他表示的是不是1米呢?给他量一量(同组同学量)。
(4)小组合作,一个同学用手势表示出1米,一个同学量。
(5)全班用手势告诉老师:1米有多长。老师测量其中几个同学。
2、感知1米的高度。
(1)师:老师把米尺竖放,看一看,从老师的脚底到哪里是1米?
(2)请你估计估计,如果在你们身上,1米可能会到哪里?
(3)用米尺在你自己的身上比一比,从脚底到哪里是1米?(每组只有一把米尺,因此指定每组从哪个学生开始)。
(4)反馈:谁来告诉老师,1米有多高?
为什么1米到老师的腰上,到他是下巴,到他是嘴巴呢?(感受1米是个固定的长度,是一样高的,但在不同身高的人身上会到不同的部位)。
3、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到底有多长、多高。
4、找一找:知道了1米有多长,那么请你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的?(黑板的宽,门宽……)看哪个小朋友的眼睛最亮。
能量的及时量,并讲授量的方法。
(量时0刻度线对准要量物体的一端,从0到100就正好是1米)。
四、小小估计员。
1、估计门的高度。
(1)先学生个别估。
师: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小小估计员。请你能估计一下这扇门的高度,你觉得这门的高度大约是多少?把估计的结果写在纸条上。
学生个别估计。
(2)验证,教师大致测量,学生把测量结果填进表格。
(3)估得这么准,你们是怎么估计的?
(表扬估计得准的同学,估计有根有据)。
2、估计黑板的长度。
师:我们上课用的这块黑板有多长呢,请你估一估。
(1)学生自由估计,把估计结果写在纸上。
(2)验证:
a、估计得是不是准,量一下就知道,谁愿意上来量一下?
b、一个人行不行,要不要请助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c、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并思考,测量长度是几米的物体的时候要注意什么?(1米量好后要做个记号,然后从记号那里开始量)。
(除了用米尺量,还可以用什么尺来量?)。
3、先估计,后测量。
教室的长大约是(8)米。
教室的宽大约是(6)米。
讲台桌的高大约是(1)米。
跳绳长大约是(2)米。
(1)估计:请你估一估这些物体的长度。
(2)分小组测量,选一组测量教室的长,一组测量教室的宽,一组测量讲台的高,其余组测量跳绳的长,音乐开始时开始测量,音乐停止时停止,如果音乐停止前已经测量完的小组可以轻轻地去测量你想测量的物体的长度。
(教师到组指导,特别是测量跳绳的一组,测量软的物体时该注意什么。)。
五、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六、活动:
1、从教室后面走到前面大约要走几步?
测量了教室的长,那么那么长的距离,我们走要走几步呢,想不想走一走?
2、走10步,量一量走了多少米。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游览北京教案篇十二
在数学课上二年级数学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二年级数学老师的教学工作离不开二年级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是他们进行教学活动的保障。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二年级数学青岛教案设计”,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锐角和钝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角、画角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课堂中创设的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复习铺垫。
师:关于角,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一个角。
生:像国旗角,桌子角,都是直角。
二、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1、给“角”分类。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学具卡片,先独立思考,你按什么标准分类?想想可以怎么分,分好后和同桌说一说。
(1)分成两类:一类是直角,一类不是直角。
(2)也可以分三类:直角分一类,比直角小为一类,比直角大的可以为一类。
师:那你们是怎么知道1号角和3号角就比直角大?而4号角和5号角就比直角小呢?
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较。(验证方法: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所量的角的顶点对齐,一条直角边和角的一条边重合,这样就可以比较这个角的开口是不是比直角大或小。)。
2、揭示“角”的名称。
师:在这三类角中,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家族中的直角,其实其他两类也是叫的兄弟,一个是直角的弟弟,一个是直角的哥哥,大家知道我为什么说4号角和5号角是直角的弟弟吗?(比直角小)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就是锐角,直角的哥哥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钝角,像这样,比直角大的角就是钝角。今天我们就老学习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
师:角家族我们认识了锐角、直角和钝角。
师:那么给这3个兄弟排排队吧,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谁是老三?(板书:钝角直角锐角)。
第1个问题:什么样的角水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
第2个问题:用什么办法开判断一个角是不是锐角或钝角?
师:(得出结论)和直角比,开口比较明显的,我们可以直接看出来,但开口大小比较接近直角的,我们可以利用三角板的指教来验证。
师:既然大家已经找到好办法了,我们在来用一用,看看我们的高招灵不灵。(课件出示几个不用的角,请同学来判断)。
教师出示两张实物卡片,角的大小比较接近直角的。请同学们到前面来验证。
师:看来这样的问题难不倒大家,课件出示,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倒题。
3、找找生活中的“角”。
很好,其实数学知识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有知道的,也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等待大家去发现。
4画“角”。
师:既然我们认识了锐角和钝角,想不想画一画,那谁来说一说,你想怎么画一个锐角或钝角呢?(先画`````后画`````)(课件出示画法,请学生来画)。
师:你能试着画一个尽可能小的锐角和一个尽可能大的钝角吗?
三、教画人物简笔画。
师:角在美术中也有妙处!在美术中有一种画叫人物简笔画,它是非常简单的图形拼摆起来表示人物的一些简单动作,像这样用圆表示头部,用线段表示身体,用角表示四肢(胳膊和腿)。
师:请同学试着创造,用我们学会的角来表示四肢,看看你能创造出那些姿势。(学生作品展示)。
四、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通过“买鲜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一)复习铺垫:(出示题目)。
1.计算:
40+6×870-5×4。
2.一枝玫瑰花5元,一枝康乃馨3元。
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创设情境,聊天导入。
现在已经是春天了,小草发芽了,花儿开了,又是一年新的开始,小刺猬也有了一个新的生意,瞧,它的鲜花店开张啦。(出示教材情景图)。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让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大家提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如果要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一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我们要知道什么条件?
4.针对第一种方法,重点讲述: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减法,又有除法,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为什么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意义上来多说。)重点强调。
5.买一枝菊花和一枝百合花,一共要花多少钱?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哪些条件?
在大部分学生计算好以后,组织汇报。
6.及时总结: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组织智力大闯关:
第一关:(分男女生比赛)。
4+24÷85-8÷4。
72÷8-336+81÷9。
45+8×480-6×8。
指名学生说运算顺序,叫6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第二关:森林医生:书上练一练:3题。
第三关:解决问题:书上练一练:1、2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学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目标解析: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习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在复习简单推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一)回顾复习过程请学生回忆已经复习过本学期的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复习克和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复习克和千克。
1.梳理。
(1)说一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过什么?
(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
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2)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或者1千克?
(3)实物展示: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2)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盐同样重?
4.测量。
(1)测量物体的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5.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时重点说一说第3小题,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上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通过操作、提问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在练习时要让学生说说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和原因,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
(二)复习推理。
1.复习推理(一)。
(1)创设情境:李冰、王明、张强、夏雨一起排队上车。张强在李冰和王明的中间,夏雨是最后一个,李冰不是第一个。请把他们的名字从前往后写下来。
(2)思考:你先确定谁的位置?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推理的过程,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
(4)指名说一说推理的方法及过程,其他同学补充,引导学生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2.复习推理(二)。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推理重在过程,复习中让学生经历想推理过程、说推理过程、演示推理过程、观察推理过程等环节,有意识地对推理的方法进行提炼和改善。让学生明确推理时一般要找到一个关键句,作为推理的突破口。完善表格填数的方法,将“确认”与“排除”交替进行,这样提升了效果,学生也能轻松接受。
三、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复习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游览北京教案篇十三
二年级李老师讲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首先,课的设计层次分明,首尾呼应,有层次、有高度。老师的语言简洁、清晰,引导孩子说划或读书时,学生的语言清晰、干脆利索,语速适中,不拖腔,听着很舒服。
其次,这节课的容量特别大,除法的两种分法,也就是除法的两种意义:等分除、包含除都含在了里边。两种分法都演示,又有那么多物品需要分,那么多算式需要板书,最后总结出:生活中有余数的除数真多呀!这些内容李老师处理的都非常紧奏,学生理解的也非常透彻,所以感觉学生学的还是非常好的,总体感觉不错。
但是,当我遇到一个课的内容比较大时,怎样进行才算高效!是做的充实才算高效,还是把教材中自主练习都进行了才算高效!我认为应考虑到本班学生的情况,如学生预习的情况,接受的情况等。如果学生预习的好,学生接受能力强,可以进行完。如果情况不是这样,可以把教材分开来进行,分两课时完成也未尝不可。
另外,李老师说“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学生理解不是太透彻。我想原因就出在:学生动手操作时,也就是分具体的物品时,分着分着(分过一轮两轮后)无法继续分了,老师应强调:为什么不能继续分?因为剩下的不够每份分一个,所以不能再分了,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每分一种物品都强调一次:为什么不能继续分?让学生心里明白:每份不够分一个了,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游览北京教案篇十四
教科书第84页例2、例3、例4及相应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掌握时间计算的基本方法。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你们去过游乐园吗?
学生激动地高声答道:去过!
教师:游乐园里有些什么?你最喜欢玩的是什么?
学生1:有碰碰车、摩天轮、过山车。我最喜欢玩过山车!
学生2:还有海盗船、旋转木马。我喜欢玩旋转木马!……。
教师:有这么多啊!那如果去游乐园玩的话,一定要花不少的时间吧!
学生们肯定地答道:嗯!
教师:你们会计算经过的时间吗?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类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全班汇报。
学生1:我1时1时地数,从2时到3时经过了1时,从3时到4时又经过了1时,一共玩了2时。
学生2:我用减法做,4-2=2时,小红在游乐园里面玩了2时。
教师小结:计算从几时到几时经过的时间,可以1时1时地数,也可以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
2.教学例3。
教师:第二天,小红去上学。算一算,她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课件出示例3图,引导学生观察:小红是什么时间离开家的?什么时间到达学校的?)。
学生独立解决,并汇报。
方法一:小红出发时,分针指向1,到校时分针指到5,从1到5是4个大格,是20分。
方法二:小红出发时是8时5分,到校时间是8时25分,用25-5=20,所以是20分。……教师:说一说你喜欢哪种方法,说出喜欢的理由。
尝试练习:“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比较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3.教学例4。
教师:小红所在的学校在周末举行了春季运动会。(课件演示运动会的场景)看,紧张激烈的比赛开始了。拔河比赛从8:30开始,9:40结束(板书:8:30~9:40)想一想,拔河比赛用了多长时间。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谁愿意介绍你的方法?
方法一:把8:30~9:40分成两段,8:30~9:00是30分,9:00~9:40是40分,30+40=70分。
方法二:把8:30~9:40分成两段,8:30~9:30是1时,9:30~9:40是10分,所以经过了1时10分。
方法三:可以用减法,9时减去8时是1时,40分减去30是10分,所以经过了1时10分。
教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你喜欢哪一种?说一说,单项赛用了多长时间?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
小结:怎样计算经过的时间?
三、巩固深化。
(1)课堂活动第1题。
生生互动,互相说一说自己参加的一项活动经过的时间。
(2)小强的星期天。
先计算经过的时间,再填在书上。
(3)出示课堂活动第3题情境图,说一说有哪些活动,先估一估自己做每件事用的时间,课后再实际验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就要结束了,对于时间,你想说些什么?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游览北京教案篇十五
style="color:#125b86">
教学内容:课本第76~77页。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初步体验用一句口诀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方法。
2、经历分析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体会用一句乘法口诀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相应的除法算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观察信息窗,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墙上挂着5件标本,每件标本用了两只蝴蝶。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思考作答,师板书:一共用了几只蝴蝶?
二、探索用一句乘法口诀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所用的乘法口诀。师板书:2×5=10(只)。
口诀:二五一十。
引导:根据一共用了10只蝴蝶,你还能想到求什么?
如果求做看了几件标本,怎样列式?10÷2=5(件)口诀:二()一十。
如果求每件标本用了几只蝴蝶,怎样列式?10÷5=2(件)口诀:()五一十。
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说说算式每一部分是什么意思。
体会:运用一句乘法口诀是怎样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77页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交流时,要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求的是什么问题,是用哪一句口诀来计算的。
2、课本第77页第2题。选择三个数字,列出乘除法算式。
3、课本第77页第3题。综合运用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观察画面,先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列出算式。引导学生根据一组信息提出三个数学问题,并列出三个算式。
4、课本第77页第4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分物品的活动巩固除法的计算方法。交流时,重点说明是怎样解决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2×5=10(只)。
口诀:二五一十。
教后反思:这节课。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游览北京教案篇十六
新学期伊始,为了使教育教学工作创出新业绩,也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执教能力有新的起色,特制订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强化素质教育,坚持平等教育,着重激发学生潜能,扎实开展教学研究,力争教育教学成绩有新的起色。
本班现在19名学生,其中男生人,女生人。学生基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氛围较浓,但学生基础较差,学得比较死,因此,本学期拟就此进行教学研究,力争出佳绩。
三、教材分析:
1、本册内容主要包括:
a、分数乘法、倒数和分数混合运算;。
c、比和按比例分配;位置;。
e、负数五大部分。
2、本册教学目标:
b、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
c、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并正确地应用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
d能正确地判断事件的可能性。
e。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
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四、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合作探究分数乘法、分数倒数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分数乘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会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会用圆规画圆,了解圆的基本特征;知道扇形;在操作中探索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与圆的周长、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3)在实际情景中理解比及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利用方格纸等方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出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4)能根据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过程与方法。
说明。
(2)经历探索圆的特征、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探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过程,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3)能感觉解决分数乘法、分数除法、按比例分配、圆的周长与面积等问题的需要,圆的周长与面积等问题,集有关的信息,在观察、猜想、试验、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4)能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性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分数、圆、比等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探求这些知识的活动。
(2)能在教师和同伴的鼓励与引导下,积极克服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探索出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正确性。
(4)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乐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能发现学校过程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四、教学重点。
分数乘法、分数倒数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分数。
乘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通过观察、计算圆的周长、理解比及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五、教学难点。
分数乘法、分数倒数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分数乘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通过观察、计算圆的周长。。
六、教学关键。
分数乘法、分数倒数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分数乘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通过观察、计算圆的周长。。
七。教改措施。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作到课堂上能深入浅出进行教学,特别照顾到后进生。
2、平时的练习要有针对性,对于后进生和优秀的学生要分别出一些适合他们的练习。
3、加强操作、直观的教学,例如教学圆和轴对称图形时,就要利用操作、直观教学,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4、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时划分。
(一)分数乘法,倒数,混合运算1.分数乘法:6课时2.分数除法:7课时。
3.分数混合运算和应用题:4课时。
(二)圆(共10课时)1.圆的认识:2课时。
2.圆的周长和面积:5课时:3课时。
圆和图形的变换与确定位置:6课时。
(三)比和按比例分配:10课时。
(四)位置:6课时。
(五)可能性:4课时。
八、教改设想。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作到课堂上能深入浅出进行教学,特别照顾到后进生。
2、平时的练习要有针对性,对于后进生和优秀的学生要分别出一些适合他们的练习。
3、加强操作、直观的教学,例如教学圆和轴对称图形时,就要利用操作、直观教学,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4、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加强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迁移能力。
八、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游览北京教案篇十七
二年级数学老师应该融入学生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去掉严肃的表情,和学生们成为朋友。二年级数学教案对数学教师的工作具有积极的影响,能够帮助他们提升教学质量。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青岛版六三制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三种角的特点,会辨认直角、钝角、锐角,能够尺子画角。
2、渗透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能在生活中找出三种角。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交流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与直角比较辨认锐角和钝角。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老师穿西服(很多角)出现在课堂上,今天老师带了一个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到教室里,这个老朋友就在老师的衣服上,请你仔细观察。
1、让学生说说角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都有些什么特点。
2、
二、观察主题图。
1、请学生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角吗?说说在哪里。
2、除了我们认识过的过的直角,还有什么些什么样子的角?
三、体会比较钝角和锐角。
1、请你用身体来表示出这些角来。
2、用三角板的直角比较一下主题图上这些角,你发现可以把图上的这些分分成几类?
3、这些比直角要小的角书上把它们叫作什么角?比直角要大的这些角叫什么角?
4、那你能用纸折出锐角吗?你怎么知你折的角就是锐角?让学生边比边说。
5、折出钝角说说。
6、找出生活中的三种角。
7、完成39页第1题。
四、动手画角。
1、动手试画,说说你是怎么样画角的。要注意什么。
2、根据老师的要求画角。
五、完成39页第2题。
六、用三角板拼出钝角,看谁拼的多。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所学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得到系统整理和巩固。
(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积极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和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是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具和学具。
写有练习题的翻转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不同数量关系的几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节课在同学们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一下复习。
(一)想一想,议一议。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都学习了哪些不同数量关系的应用题。请同位同学互相议一议、说一说。(可给5分钟时间)。
在同学们说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题。如:
“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又买来45袋,食堂现在有多少袋面粉?”
(二)分析解答,变换条件和问题。
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大部分学生能做出正确解答。
答:现在还有69袋面粉。
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变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其他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并能做出相应列式解答。学生由于有讨论的基础,又在教师不断启发和鼓励下,因此很多同学能做出正确变换。
变换1.食堂有40袋面粉,第一星期吃了16袋,第二星期吃了17袋,还剩多少袋?
答:还剩7袋。
变换2.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剩下的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面粉?
答:平均每天吃3袋面粉。
变换3.食堂原有面粉30袋,又买来16袋计划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
列式:40+16=56(袋)56÷8=7(袋)。
答:平均每天吃7袋。
变换4.食堂原有面粉40袋,又买来16袋,如果每天吃7袋,可以够吃几天?
列式:40+16=56(袋)56÷7=8(天)。
答:可以吃8天。
答:还剩4千克。
……这样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越编兴趣越高,他们所学的应用题得到全面的复习。
(三)分析、比较、判断。
题目进行变换时,教师可有目的地将变换的每一道题有计划地写在表格里,以便于学生观察、思考、比较。
题目变化后,教师可逐个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1.每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2.请学习较好的学生从每个应用题的条件或问题入手或出发,试着分析解题思路。
3.每道题在解答时,先算哪一步?为什么?
4.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共同特点:都是三个已知条件,一个问题;都是先算中间问题,再算最后要求的问题。不同之处是数量关系不完全相同,所以解题方法也不同)。
在学生观察、思考、比较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小结出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读题理解题意,弄清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2)分析解题思路,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列出正确算式,算出结果。
(4)写出答案,再检查一下做得有没有错误。
最后教师再强调指出: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防止死记硬背,灵活选择算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巩固提高。
1.第一组练习(要求说出解题思路,提出中间问题)。
(1)有46张纸,出墙报用了14张,剩下的纸平均分4次用完,每次用几张?
(2)学校里原来有7棵杨树,又栽了6棵杨树,死了3棵,现在有多少棵杨树?
(3)食堂买白菜45千克,午饭吃了12千克,晚饭又吃了1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2.第二组练习题(要求先自己小声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1)二年级一班有22个男同学,20个女同学。每7个同学一组,全班可以分成几组?
(3)修花池要用94块砖,第一次搬来36块,第二次搬来38块,还要搬多少块?(用两种方法解答)3.第三组练习(要求补充条件,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1)“小熊猫”商店,共有98只气球,________,现在有多少只气球?
(2)手工组做了38辆纸坦克,送给幼儿园中班7辆,________,还剩几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应用题复习课,是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得到系统整理和巩固,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因此从课堂设计上注意引导学生参与,通过回忆讨论把学过的应用题一一列举出来,再经过分析、解答、变换对已经学过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更加清楚,又通过分析、比较、判断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达到提高解答应用题能力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
3、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物体的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游览北京教案篇十八
听了陈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感触颇深,陈老师在课堂上的大方和稳重以及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陈老师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学习:
1、在进入本节课学习时,陈老师能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即年龄小,比较喜欢直观的认识,学生进行摆小棒的活动,从而引出有余数的除法横式表示方法。
2、陈老师在设计上比较合理,层层深入:在利用小棒根数的增加时,使得学生进一步思考余数的问题。从而利用实物摆小棒到抽象的一种数学思考。
3、从陈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教学难点应该是在除法竖式的书写和各个部分与横式中对应关系。她首先让学生自由写写除法的竖式,然后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让学生观察横式与竖式,而没有直接提问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字从哪里来的,是表示什么意思,陈老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来引导他们去探索和研究。而且在解释这个问题时,她不是通过自己解释,而是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来做出解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4、从整体来看,陈老师这节课的内容上比较充实,她让学生明白了有余数除法的由来以及其写法做了优化,再让学生掌握了除法的竖式写法及各个部分的关系,最后用练习进行了巩固。
5、最后我讲一点个人的意见,我觉得陈老师在上完9根小棒时,如果马上让学生思考用12根小棒摆几个正方形还多几根时,稍微进行点拨,在下面的练习当中学生也就可以应付了。
以上是我个人不成熟的意见,还请大家一起探讨、研究。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155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