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教案应该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编写教案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案的编写需要借鉴其他优秀教师的经验和教学资源。
种树郭橐驼传语文教案篇一
文本。
译文。
原文。
文本。
郭橐驼其人,不知原名什么。他患有伛偻病,行走时背脊高起,脸朝下,就像骆驼,所以乡里人给他取了个“驼”的外号。橐驼听到后说:“很好啊,给我取这个名字挺恰当。”于是他索性放弃了原名,也自称橐驼。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长安城的富豪人家为了种植花木以供玩赏,还有那些以种植果树出卖水果为生的人,都争着接他到家中供养。大家看到橐驼所种,或者移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别的种树人即使暗中观察模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人问他,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没有能使树木活得久、生长快的诀窍,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让它尽性生长罢了。大凡种植树木的特点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根上带旧土,筑土要紧密。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必担心它,种好以后离开时可以头也不回。栽种时就像抚育子女一样细心,种完后就像丢弃它那样不管。那么它的天性就得到了保全,从而按它的本性生长。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没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诀窍,只不过不压制耗损它的果实罢了,也并没有能使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诀窍。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卷曲,又换上新土;培土不是过分就是不够。如果有与这做法不同的,又爱得太深,忧得太多,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离开之后又回头去看看。更过分的做法是抓破树皮来验查它是死是活,摇动树干来观察栽土是松是紧,这样就日益背离它的天性了。这虽说是爱它,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实际上是与他为敌。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其实,我又有什么特殊能耐呢?”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共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2001/12/01。
文本。
译文。
原文。
文本。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作官治民上,可以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而已,作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当官的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很怜爱百姓,结果却给百姓带来灾难。早早晚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割,早些缫你们的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好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放下饭碗去招待那些小吏都忙不过来,又怎能使我们人丁兴旺,人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这样困苦,又这样疲劳。如果我说的这些切中事实,它与我的同行种树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蚤缫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的人说;“真好啊!这不是很好吗?我问种树,却得到了治民的方法。”于是,我把这件事记载下来,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2001/12/01。
种树郭橐驼传语文教案篇二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的讽喻性特点,理解作者的“养人术”;
2、掌握“瘘”等18个文言实词,归纳“虽”、“因”、“且”、“焉”四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3、背诵3、4段。
二、教学设想:
1、方法:学生自读与教师导读相结合。
2、重点与难点:本文寓意及关键字词。
3、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及有关内容,学生初读课文。
教学步骤及内容:
二、投影学习目标(见上)。
三、简介作者及有关内容。
1、学生读课文题注2、学生补充3、教师的补充。
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文的写作树立了榜样,我国散文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创建的作品所达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是超过韩愈的。
柳宗元的诗文具佳,就散文说,形式多样化,论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论文八书)、传记(《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等)、寓言(《三戒》、《传》、《罴说》等)、山水游记(《永州八记》)都很出色。文章“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四、题解。1、体裁2、针对性。
五、教师范读全文(或放录音),学生思考:作者把一个什么道理寄寓于了个什么故事?
六、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课文,个别答疑。
七、布置作业: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提导诵读。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指导诵读第一段。
1、学生质疑。
2、教师强调应掌握的字词:瘘、信、类、固当、名(为……起名,动词)。
3、指名学生口译第一段。
4、提问(1)本段传什么?(介绍人物身世)。
(2)介绍身世侧重介绍名字,“驼”并不雅,为何驼要自称?(豁达――身残而自信)。
(3)驼自信什么?
二、学习第二段:1、学生质疑。
2、教师提问重点字词:业(以……为业,意动用法)。
3、学生口译,师生共同订正。
4、提问:(1)驼种树本领如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a、际遇――争迎取养b、全面――两种人均能满足;c、高超――不怕“移徒”,d、他植者莫能如也)。
(2)本段写驼种树本领全面高超,是种树行家,用了什么方法?
(侧重于侧面描写)。
三、指导学生诵读第三段。
1、指名学生阅读。
2、学生质疑。
3、教师就字词句提问并强调:
(1)蕃、植、本、舒、顾、抑、耗、思、离、怜、卒。
不抑耗其实而已。
(2)。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3)句式:a、故不我若也(宾语前置)。
b、吾又何能为哉(宾语前置)。
4、提问:(1)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过错后应采取什么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看《教师教学用书》)。
(2)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
(3)本段用了什么方法传驼?(对比、映衬)。
(4)本段分几层意思?(讨论)。
板书(或投影)。
三、驼谈种树经验。
总括分述。
1、木之性(理论说明)。
2、种植方法(实践总结)。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3、顺其自然(议论)对比映衬。
4、他植者违返(反面申述)。
5、种树之术,并不高深(自谦明理)。
5、指名学生背诵第三段。
四、布置作业:完成文后练习三、四题。
第三课时。
要点:学习第四、五段并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检查练习三、四题,完成第五题。
二、学习第四段,指导背诵。
1、字词:勖尔植(勉励)早缫而绪(而通“尔”。丝的头绪)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使……繁衍)故病且怠(懈怠)。
2、学生翻译,师生订正。
3、提问讨论:
(1)“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2)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祸――呼、鼓、聚、击、召,参看《教学用书》)。
(3)“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
投影:
根拳而土易虽曰爱之,促尔耕。
旦视而暮抚其实害之;勖尔植。
已去而复顾虽曰忧之,督尔获。
爪其肤以验其实仇之。早缫而绪。
摇其本以观早织而缕。
字则幼孩。
遂而鸡豚。
勤虑害树繁政扰民。
(注:中间用红色笔)。
4、指名学生背诵第四段。
三、学习第五段。
1、指明学生翻译本段,师生订正。
2、提问: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传其事以为官戒)。
四、总结全文。
1、指明学生归纳主题:本文讲……(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治道)。
2、怎么明理,用了什么方法?(写作特点归纳)。
(1)对比与映衬。
(2)婉约而多讽(板书)。
教师小结:
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形象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
五、布置作业:阅读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
附板书设计(或投影)。
养树之道――移之官理。
对郭橐驼:顺木之天顺民之性以养民映。
比以至其性衬。
他植者:勤虑害树(害之、仇之)繁政扰民。
种树郭橐驼传语文教案篇三
古时候,有一个人姓郭,有些驼背,人称“郭橐驼”。虽然其貌不扬,但种树很有经验。凡是他种的树,即便是移栽的,也无不枝繁叶茂。于是,卖果的人和当地的富人建造游玩的场所的,都请他去种树。许多人很是羡慕,更有许多人偷偷地学他,但总是达不到他种树的水平。
如此为官与种树,在今天似乎也没有什么变化。
如果说当官和种树有类似的道理,那么我们教育孩子是不是也是这个道理呢?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虽是一篇带有寓言性的传记作品。但其中心议题是在揭露时政的弊端,论述为官治民的道理。由种树的经验形象地引出当官治民的道理,从而呼吁当政者改变那些为创造所谓的政绩而扰民的作风,规劝他们因势利导地管理百姓。
对于我们来说,读《种树郭橐驼传》,悟道的更应当是:对孩子不要“好烦其令”;对人对己对事不要揠苗助长勉为其难。
种树郭橐驼传语文教案篇四
三、郭橐驼其道:新闻发布会(对比论证)
四、郭橐驼其理:类比论证
五、柳宗元其文:艺术性
深受庄子的影响,有所创见:塑造形象、深刻思想
制造悬念和细笔刻画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用法的知识
2.思维发展与品质:梳理文章的文脉,感受融叙事说理的特点
3.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借传记说理的方式,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把握其中承载的文化理念,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4.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深刻的道理,赏鉴对举、类比的说理方式
柳宗元名句pk赛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默读1-2段填写表格
姓名:郭某某
患病:偻
样子: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
外号:驼
自号:郭橐驼
籍贯:长安丰乐乡
职业:种树
社会认可度:大师(争着迎接雇佣他)
技术特长: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默读第3段,你替郭橐驼梳理归纳回答问者的问题
有问之
对曰:
01我为什么好?
栽,顺天性: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天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管,全天性: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栽好后要像丢弃,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
对比论证:
种植的当与不当进行对比,句式富于变化。写橐驼种树,用的是整齐的排比句,而写他植者之种树不当,则用散句来表示,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管理的善与不善进行对比。
02其他人为什么不如我?
栽,违天性: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
管,害天性: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爪其肤,摇其本,其实害之,其实仇之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问者:满意!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柳宗元:传其事以为官戒。
下半篇的治民之理是上半篇种树之道的类比和引申。
01深受庄子的影响,有所创见
塑造形象:柳宗元塑造的郭橐驼形象,让我们看到他受《庄子》形象的深刻影响。《庄子》书中所描绘的人物,有的具有畸形残疾,如失去单足或双足的人,怪物支离疏;有的则具有特异技能,如善解牛的庖丁,运斤成风的匠人,承蜩的佝偻丈人等。郭橐驼具有两种特点,既有残疾,又有特异技能。
深刻思想:郭橐驼,欣然接受橐驼的嘲讽,种植树木的过程,顺乎自然天性,体现了老庄学派顺乎自然思想,名为外物,不影响实质。柳宗元对其思想的创见之处在于,顺其自然的基础上,加入做有效的管理。
02制造悬念和细笔刻画
制造悬念:第二段先介绍郭橐驼的特点,技术特长,然后在结尾处,布置了一个悬念“即“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渴望知道他的诀窍。直到下面段落的详细介绍,才让我们豁然开朗。
读者从这儿必然急于想知道郭橐驼种树到底有什么诀窍。而下文却讲的是极其平凡而实际却很难做到的道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可见郭并不藏私,而是“他植者”的修养水平和掌握规律的深度太不够了。从这里,作者已暗示给我们一个道理,即“无为而治”并不等于撒手不管或放任自流。这个道理从下面两大段完全可以得到证明。
细笔刻画: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
官吏呵斥驱使,“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三个“尔”,四个“而”和七个动词,,把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教师总结:
真正的养人术:良好的动机(真善美)正确的知识(知天性)管理要到位(全天性)。百姓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养”,是根据其自然天性的“养”,是在行动上真正地做到为民好,而不是停留在嘴上。这和柳宗元的尊重自然规律,倡导人事的思想一脉相承。
种树郭橐驼传语文教案篇五
1、学习本文的讽喻性特点,理解作者的“养人术”。
2、掌握“术”等18个文言实词,归纳“虽”、“因”、“且”、“焉”四个文言虚词的法。
3.类比的写法,对比的手法。
[教学重点]。
文言基础知识及本文寓意。
[教学难点]。
理解郭橐驼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型]散文鉴赏。
[教学方法]诵读、质疑、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设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门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溪”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州沿岸种了很多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写作背景介绍ppt。
了解作者:
简介作者及有关内容。
种树郭橐驼传语文教案篇六
王卓:(讲刘禹锡《石头城》,讲得比较好。“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西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铁皮鼓:王卓同学讲得很好!不过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叫女墙?
学生:(议论纷纷,无人能答)。
铁皮鼓:我现在给出三个说法,大家判断是哪一个。一,宫墙,二,矮墙,三,女贞树组成的树墙。
学生:(说三种的都有)。
铁皮鼓:呵呵,大家讲诗歌,首先要弄明白字面的意思。如果我坐在下面听课,我就要问讲诗的同学啊?可见以后备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
学生:到底是哪一个?
铁皮鼓:我不说,留下个悬念。大家自行解决这个问题。今天我感冒了,多发言嗓子痛,所以我想这两节课我不讲交给大家好不好?(有说好,有说不好)这毕竟是自读课文啊!具备办法是这样的,第一节课大家预习,第二节课每组派一个代表上来讲课文。第一组主要解决一二段的问题,第二组主要解决三段的问题,第三组主要解决四五段的问题,每组同学都要钻研全文,在此基础上有所侧重。然后每一组派一个代表上来讲本组重点研究的段落,至少必须翻译一遍,然后同学们自由提问,由这个代表进行解答,如果回答不上来,本组的其他同学可以帮忙。自由提问完毕,我还要问每个代表三个问题,当然,还可以附加其他问题,那不算在评判标准之内。那一个代表获得第一,说明哪一组同学钻研得比较认真,这次就不用再书面翻译全文了,其他两组就必须翻译全文。好,现在开始,可以把译文书拿出来钻研,但是上台讲的时候不允许带译文书。
(学生独立钻研,自由讨论,老师巡回解决学生提出的个别问题,王卓和金薇追问“女墙”的意思,我拒绝回答)。
第二课时。
(课间做眼保健操时,三班被扣了0.1分,但是过了一会儿,检查的人又来了,擦掉了4.9,成5分)。
铁皮鼓: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也比较捣。
学生一:“捣”是什么意思?
学生二:就是顽皮呗!
铁皮鼓:好,闲话休叙,言归正传,现在大家先把各组的代表选上来。
(学生选代表,一组选严忠孝,二组选杨晓梅,三组选赵瑞雪)。
严忠孝:(略,把第一二段很好地翻译出来了)。
杨晓梅:我想问一个问题,“隆然伏行”中有个什么用法?
严忠孝:这句的意思是说他耸起脊背弯着腰走路,没有什么特别用法啊?
杨晓梅:不对。伏是动词,在这儿做状语。(按:杨晓梅这一说是有问题的,但我当时没反应过来,没有及时纠正,只能留在下一课了)。
严忠孝:他要写这个人,自然先要交待啊?
付锐:不对,他完全可以不写呀?可以直接从第二段开始写!
金薇:(一组的,帮忙)题目是《种树郭橐驼传》,既然是传记,肯定先要交待人物的姓名来历了,这有什么奇怪的?!
铁皮鼓:我插一句,这是一篇传记吗?
(学生议论纷纷)。
金薇:这是一篇寓言体的传记!(按:这是书上注释里有的,但是我在上课之前居然没有看到,备课不到位)。
铁皮鼓:那么这篇文章中的郭橐驼是否真有其人?
学生:没有!
铁皮鼓:付锐问得很好,既然没有,是虚构的人物,为什么还要介绍姓名来历?
杨晓梅:(二组的)这篇文章根本就不是为他作传,作者只是想借郭橐驼这个人种树来说明治理百姓的道理!
严忠孝:……(无法解释)。
黄泳:(二组的)用作动词,命名!(大家哄笑,因为她实际上是在帮别人,她意识到了,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严忠孝:就是用作动词。
严忠孝:……(本组另外一个同学回答说是省略句,被其他同学否决)。
铁皮鼓:有没有其他组的同学知道答案?
杨晓梅:“豪富人”是中心词,后面的部分好像是前面部分的定语。
铁皮鼓:非常不错,很了不起!这个句子有些难度,是个标准的定语后置。我们以前举过一个例子,“求人可使报秦者”,哦,对了,是在四班举的例子,我忘了,这句的意思是想找一个能够回复秦国的人,后面的部分是定语,修饰“人”。
学生:有没有什么标志啊!
严忠孝:以……为业。
铁皮鼓:什么用法?
严忠孝:意动用法。
铁皮鼓:不错。现在请第二组杨晓梅同学上台!
杨晓梅:(讲第三段,非常清晰)。
铁皮鼓:你讲得好清楚哟!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她?
汪洋:“故不我若也”怎么理解?
杨晓梅:就是“故不若我也”,代词做宾语,被前置了。
杨晓梅:郭橐驼只是一个虚拟的人物,作者是借种树来说明为官的道理,所以种树方法对不对并不重要。
金薇:怎么不重要?!既然论据是虚假的,那么论点也自然靠不住!
杨晓梅:不是这样的……。
(双方争论不休,其他同学也参与进去)。
铁皮鼓:好了好了,听我说几句。我觉得杨晓梅说得有道理,这篇文章本来就是借种树来说明道理的,重心在道理而不是种树。如果这是介绍如何种树的书,你这样质疑是有道理的,但这不是说明文啊?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家都不懂种树对不对?(大家哄笑,这一场争论结束)。
铁皮鼓:我再问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去不复顾”你能再翻译一下吗?
杨晓梅:(看书)离开了就不再回头看。
铁皮鼓:但我听你刚才翻译所有的“去”都翻译成“去了”呀?
二组学生:口误嘛!
铁皮鼓:第二个问题,“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这里的“以”是什么意思?
杨晓梅:就是一天天地离去啊。(其他学生表示反对)。
铁皮鼓:“离”是“背离”的意思。“以”是什么用法?
杨晓梅:……(答不出来)。
铁皮鼓:本组的谁来帮忙?
黄泳:表修饰的。
杨晓梅:能顺木之天性以致其性焉尔!
铁皮鼓:好,非常正确,请坐。(学生热烈鼓掌)现在请赵瑞雪同学上来讲。
赵瑞雪:我先翻译一遍,然后再讲重点要注意的问题。(赵瑞雪讲得也非常精彩到位)。
杨晓梅:(在赵瑞雪翻译完后即刻提问)“则有吾业者其亦有类乎”这一句你的翻译不对。
(这一段争论略,待我调查清楚后补上)。
铁皮鼓:好,先停一停,等赵瑞雪讲完后再行提问。
铁皮鼓:说得有道理。现在请同学们提问。
学生一:请你把“理,非吾业也”再翻译一遍。
赵瑞雪:管理,不是我的职业。
学生一:不对。管理,怎么可能是一种职业呢?
(双方开始争论)。
铁皮鼓:好了好了,我来说几句,我赞同赵瑞雪的翻译。这句话当然也可以翻译成“治理百姓,不是我的职业”或者“不是我的事”,不必拘泥。
苏畅:请问,“字”为什么要当养育讲?(大家笑)。
铁皮鼓:说实话,这个问题我也回答不上来,大概要文字学家来回答,难为赵瑞雪了!(按:如果备课细致一些,是可以备到的)。
魏铭江:“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的“传”字,我听你刚才翻译成了“传扬”,不对,这个应该是“记下”。
赵瑞雪:(无以言对)。
铁皮鼓:“传”字解释为“传扬”和“记下”都对,没有本质的区别。
余鑫:最后一段说,“嘻,不亦善夫”,问者为什么要笑呀?
赵瑞雪:我还看到一个版本,说“问者笑曰”之类的,我比较喜欢现在的版本,他问种树之道,连带地知道了官理,当然很高兴,所以要笑。
(还争论了几句,但大家基本认可这种解释,这时下课铃响)。
铁皮鼓:好,今天就到这里,第一组的同学今晚翻译,明天早上必须交上来!第二组和第三组同学明天继续决战!(教室里欢呼声)。
种树郭橐驼传语文教案篇七
一、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二、了解封建统治者实行烦令造成扰民的社会弊端。
三、学习运用对比、类比这两种比较手法进行说理。
烦令造成扰民的社会弊端。
运用比较方法进行说理。
二教时。
一、导入。
1、作家作品。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南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曾贬为永州司马,后任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柳宗元和韩愈齐名,并称“韩柳”,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宋代的“三苏”、欧、王、曾都以写散文著称,并称“唐宋八大家”。有《柳河东集》。
本文一篇寓言性传记文,借“传”立“说”,用种树之道,说治民之理。人物形象郭橐驼是寓言中的虚构人物。为什么作者将他设计成生理上畸形的驼背人呢?可能受庄子的影响,《庄子·达生》中承蜩的佝偻丈人,就是生理驼背与技艺精巧集中于一身的人物。一个身躯“拳曲”的人对生物自然生长受到扭曲、伤害有切肤之痛,因而更能体会顺应生物自然规律生长的可贵。
二、教学。
1、学习文言,疏通文意(可先完成本环节,亦可与分析课文合起来,按自然段依次完成)。
(一)掌握课文有关文言实词、虚词的释义。
(二)懂得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见附件)。
(三)在以上基础上理解文意。
2、分析课文,学习比较(对比、类比)。
第一自然段紧扣了题目中“郭橐驼”三个字,介绍主人公名字由来、形象特征。写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第二自然段写主人公的籍贯、职业、身份和技艺,紧扣题目“种树”两字,然后分三方面写他精于种树。首先,侧面烘托:“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然后,正面描叙主人公精于种树:“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藩。”前半句强调种树或移栽树没有不成活的,隐含一个“寿”字;后半句强调种的树高大茂盛,且果实结得早、多,隐含一个“孳”。这句直叙主人公种树技艺之高明。又说明了“争迎取养”的原因。最后以对比手段来反衬郭橐驼精于种树:“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要求学生从本段中找出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技艺相对比的语句。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板书)以种树技艺进行对比:
郭橐驼————(对比)————“他植者”
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窥伺效慕,
且硕茂,早实以藩莫能如。
第二自然段结尾设置了一个悬念,即“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使读者急于想知道郭橐驼到底有什么诀窍。
第三自然段从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的态度方法的对比中,阐述种树之道在于顺天致性。紧承上文,采用对话形式展开。
要求学生从本段中找出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态度和方法相对比的语句。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板书)以种树态度和方法进行对比:
郭橐驼————(对比)———“他植者”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木之性日以离”
“舒”、“平”、“故”、“密”“拳”、“易”、“过”、“不及”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通过这层层对比,阐述了郭橐驼的种树经验,突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重要性。主人公种树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从而得到使木“寿且孳”的结果,与下段中写到的官吏“好烦其令”,从而造成使人民“病且怠”的恶果,这两者也是对比。因此这段的对比也为下文进行种树与治民的类比作了充分的铺垫。
第四自然段以问者的口吻写出“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然后,通过郭橐驼的答语,由养树术推出养人术。他植者“种树”与为官者“治民”如出一辙。
要求学生从三、四两段中找出他植者的“种树”与为官者的“治民”相类比的语句。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板书)以他植者的“种树”与为官者的“治民”进行类比:
他植者——(类比)——为官者。
种树马马虎虎不关心老百姓痛痒。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长人者好烦其令”:
“旦视而暮抚”“爪其肤”“摇其本”。“旦暮吏来而呼”“鸣鼓”“击木”。
“木之性日以离”百姓在烦琐政令下“病且怠”
同样,我们可以通过类比联想从郭橐驼的养树术推出为官者应采用的养人术。
要求学生根据三段中郭橐驼的养树术,参考四段为官者的“治民”推出做官者应采用的养人术。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板书)从郭橐驼的养树术推出为官者应采用的养人术:
养树术——(类比)——养人术。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
“其莳也若子”要爱护老百姓。
“其置也若弃”治国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第五自然段通过问者之口,说写本文的目的在于使当官者作为鉴戒。
文章体现了柳宗元进步的“养民”的治国思想。
运用比较,研讨弊端。
(一)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与《种树郭橐驼传》进行对比,认识暴政害民与惠政扰民同样会造成民不聊生。
(二)联系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句里的“兴,百姓苦”,理解封建社会的太平盛世百姓受压迫受剥削的重要原因:烦令扰民。
(三)认清封建统治阶级打着爱民、恤民的幌子行扰民、伤民之实的虚伪面目。
三、小结。
1、比较说理可以分对比和类比两种手法,对比是相对相反之比,类比是相同相似之比。
2、苛政猛于虎,惠政也可比狼凶。
3、郭橐驼的形象是“丑”与“真”的统一体。
种树郭橐驼传语文教案篇八
《猴子种树》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不断地拔掉快要成活的果树,最终一事无成的事。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极富儿童情趣,适合儿童诵读。教学中能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表演,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意。本课的教学要求是:
1、知识与技能。认识“猴、梨、将、谚、樱”,会写“拔、耐、杜、短、将、鸦、梨”七个字及“拔掉、耐心、乌鸦、梨树”等词语,认识寸字旁。分角色朗读。弄清楚猴子种树的过程,以及什么树也没有种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认读、书写扩大识字量。在朗读中认识猴子的错误。
3、情感价值观:在理解故事中认识猴子的错误,懂得凡事要多动脑筋,要坚持到底。
为辅助教学,我设计了比较引人的教具。有精美的图片,有动画,,还有表演用的头饰等道具。
开火车、有节奏地拍手孩子很喜欢。在教学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时候,我先做一个开火车的游戏、拍手认读词语复习词语,快速读课文,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由此揭示课题,并就题抓中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猴子什么树也没有种成?当教学课文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了解猴子种果树的经过和结果,明白做事如果急于求成,没有主见,到头来什么事都办不成的道理。
在学习课文的第2至8自然段时,我根据课文三层意思内容相近和叙述形式相似的特点,先扶后放,渗透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认为在学习第2、3自然段的时候要以扶为主,提出问题:正当梨树快成活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接着用课件形象感知,再返回课文看:乌鸦飞来了,干什么?说什么?谁来把乌鸦的话读一读?乌鸦这句话该怎么读?同学们看他读得怎么样?然后看课件的句子“梨树要等五年才能结果,你有这个耐心吗?”用耐心说话。再理解农谚梨五杏四。最后分角色朗读猴子与乌鸦的对话。
教学课文第4——7自然段,老师根据要求检查。指导朗读。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思维较活跃,一般能积极地进行思考,争取回答问题,只是在回答的过程中,个别学生的表达不够清楚,但是其他学生能及时地给予理更正。本文中有三句农谚:“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樱二”,对这三句农谚的理解学生基本上都能用自己的'话来说,用自己的感觉去理解。
总之,我在教学时抓住动物的特点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让孩子懂得做事要有主见,对所认定的目标,就要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不可半途而废。以导“说”、“读”、“疑”、“演”的过程来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朗读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猴子急于吃果实,没有一点耐心的情态,同时注意读出三种鸟的语言个性。
在学习过程中,对这篇课文的内容,孩子们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教师在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前提下,可以启发引导,展开讨论,对猴子的评价可以多元化。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明白一个道理,贪图眼前利益,一心想着省事的人,最终,一无所获。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耐心,自己看准的事,要坚持下去,一定能够成功。让学生以这个寓言故事来教育自己,使自己不会犯小猴子的错误。
另外也有几点缺点:
1、孩子们准备好的头饰因为时间关系只能很快的朗读课文戴,没有让孩子们演一演;。
2、因为回答问题都是点名,很多时候没有配合用手指点孩子起来回答问题;
3、日常教学任务重,决定着手准备录相课的时间短暂,准备以及编辑不够充分。
4、在朗读课文方面让学生读的太少。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像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
种树郭橐驼传语文教案篇九
1.认识“猴、梨、将、谚、樱”5个生字,会写“拔、耐、杜、短、将、鸦、梨”7个字。认识“寸字旁”。
2.分角色朗读,表演。弄清猴子种树的过程,以及什么树也没种成的原因。
3.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对所认定的目标,就要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不可半途而废。
种树郭橐驼传语文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12个生字,正确书写7个生字,认识足字旁、提手旁和单人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以读带讲”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交流识字经验,学会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识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读词语、朗读课文让孩子产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学会本课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有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认真看老师写课题谁能为大家读一读(指两生读)大家一齐读一读。
二、看图识字。
1、瞧,操场上多热闹呀!这些小朋友都在干什么?(生答:在跑步,师要适时指导说完整话,操场上的有的小朋友在打排球,如果孩子回答的就是完整话,老师要鼓励:你瞧,某某说的话多完整呀,而且还用上了有的这个词语,老师要奖励他一颗说话星)(孩子找到了打排球,打乒乓球,打篮球,老师总结:同学们真是细心观察的孩子,他们都在打球)(适时出现词语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拔河)。
3、谁能带领大家读一读(2名同学)。
8、来看看声、身字,它们的声母相同,韵母也很像,“身”前鼻音,“声”后鼻音。
9、还有一个“体”左边“亻”与人有关,类似这样的字还有“他、你”。
10、刚才咱们来到多媒体教室时,大家都特别高兴,迈开大步向前走,这就是步,一起来读一读。
11、相信这些生字你一定已经熟悉了,一起来读一读吧。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刚才我们学习的词语都是从操场上来的,有一个小朋友也非常喜欢这幅画,还为他编了一首小儿歌,自己轻声读一读吧,不认识的字可请拼音来帮帮忙(生自读)。
2、同学们读实在是太认真了,几个字宝宝也忍不住要跳出来和大家见面了,大家看这个字怎么读(生回答,体育课中有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体字)师表扬,多么善于观察的孩子呀、这么调皮的字宝宝一下子就被他找到了,送你一颗观察星,(如果孩子找到的不对,老师提醒:认真瞧一瞧,那个字宝宝还改变了颜色呢)体育的体也可以和身做朋友,一起读身体大家看,体育的体右半部是本字,我们以前认识他,本字加上单人旁就读体,这叫做熟字加偏旁记字法。
3、和字宝宝交上了朋友,相信儿歌读起来一定能够更加顺利,自己大声的读一读。
4、谁能为大家读一读(找四名同学读一读)读错了:注意看好拼音,拼音也可以帮助大家识字呀!
5、大家一起读一读。(齐读儿歌)。
6、同学们学的这样认真,相信把这些字宝宝放在一起一定也难不倒你,自己大声读一读。
7、我要找几个同学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小老师的声音一定要洪亮呀!(没人带读一个词语)。
8、刚才认识的字宝宝很不服气,他们说,刚才加上了拼音你们都能认识我,现在我摘掉帽子,你们准不行,孩子你们行吗?(行)。
9、指生领读(谁能带领大家读一读),读对了大家跟读,读错了,帮他改正一下。(2组分别找人领读,一组单人领读)。
10、相信大家已经认识了这些生字,小火车开动起来,读一读吧(一行同学开火车读)老师评价,恭喜小火车顺利到达终点/哦误车了,谁能帮帮他。
11、小火车开的可真顺利,瞧美丽的鲜花都为你绽放了,老师相信你的心里一定美滋滋的,好,带着你的高兴再把课文读一读。
四、情感升华、付诸行动。
这节课我们收获可真多,既认识了生字又学习了课文,懂得了体育运动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希望下课同学们能够继续巩固所学的知识,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种树郭橐驼传语文教案篇十一
自从学校安排赛课我的心就不再平静了。每天都在想确定什么课题,该怎么讲,准备什么课件,好像是一个负担似的,一有空闲,心就在想,时间一天天过去,心里总是定不下来该怎么讲,总也理不出个头绪来。时间一天天迫近,临近三天了,最终定了下来了讲课的程序,接着就背课堂程序,做到了暂时的心中有数。
赛课终于结束了,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浑身感到由衷地轻松和踏实,回想所讲的课,我有所感触:
一、要想上好一节课,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准备充分,不仅仅是课堂程序、课件上的充分准备,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准备充分,思想上要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提前都要考虑好,要预设到。否则的话,课堂上就会出现冷场现象,造成课堂程序衔接不紧凑。从整节课来看,总的来说,还算比较满意,各环节安排得还比较合理,只是个别环节过渡得不够自然、流畅。
二、教师要注意组织好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了,对教师来说,讲起课来就比较得心应手了,就会使绝大多数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堂学习气氛就会浓厚,那么课堂效果自然也就提高了。我觉得这节课,学生们配合得比较好,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比较高,课堂气氛活泼而不失严肃,绝大多数的学生都积极举手发言了。但个别学生可能没关注到,今后,要注意尽量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三、教师要克服紧张的心理。每每一听到有人听课,心理难免就会觉得心慌,紧张。我觉得我是个典型的个例。我也认识到了我自己的缺陷,但是总也走不出这个误区,缺乏充分的自信和勇气,不敢展现自我。其实,每天给学生们上课,有什么可害怕的呀!
四、表扬学生要及时准确到位。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教师要不失时机得对学生做出准确及时的表扬,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更高,课堂效果自然也就会好。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表扬表扬学生。
五、存在不足。1、在整个课堂环节中,有个别环节过渡不够自然、流畅。2、有些语言表达欠准确。3、还有一些紧张的`心理。
今后,我要加倍努力,做到扬长避短,争取使自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种树郭橐驼传语文教案篇十二
本课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极富儿童情趣,适合儿童诵读。教学中我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表演,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意。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事要有耐心、要有主见,否则什么事也做不成的道理;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教学本文时,我先问学生爱吃什么水果,水果是从哪来的导入,揭示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课课文。.在学生基本读通、读顺课文后,再让学生回答前面的问题,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当教学课文内容时,我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了解猴子种果树的经过和结果,明白做事如果急于求成,没有主见,到头来什么事都办不成的道理。在学习课文的第二至八自然段时,我根据课文三层意思内容相近和叙述形式相似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部分我让学生边读课文边交流:1.猴子一共种了几棵树?2.正当这些果树成活的时候,都有哪些鸟和猴子说话?他们都说了些什么?然后反馈评价。听了这些鸟的话后猴子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在这个问题上我让生边读课文边在文中画一画,并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读时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读出猴子部分急于吃果实,没有一点耐心的情态。同时注意读出三种鸟的语言个性。最后在朗读的基础上演一演。另外,本文中有三句农谚:“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樱二”,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种树郭橐驼传语文教案篇十三
上这篇课文时,我让大家提前预习课文。包括:1、能给识字加拼音并组词;2、会写生字,并能给生字组词;3、分角色朗读课文。
今天,我对整节课比较满意,但也有不足之处。比较满意的地方是:1、学生大都能认识识字,并组词。这个过程我采用学生说,我写,男女生比赛读、开火车读等方式,学生始终坐得很端正;2、学课文时,我采取同桌俩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读猴子和鸟的对话,并提出了“是谁让孩子改变了主意,拔掉了树,它是怎么说的?”等问题。在学生回答时,我把要点板书在黑板上,大家和我配合很默契;3、我让学生在最后两自然段提出问题,学生提的问题不错,很有代表性,而且学生也能很好的解决它。4、拓展思维。我让学生续编故事。猴子第二年又种树,乌鸦又出来劝阻,猴子将怎么说?这个设计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增加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满意的地方是:1、我把预习课和讲授课合二为一,这一点事前没有告知听课老师,让他们认为识字时间有点长。2、课文串讲没有新意。虽然学生学习效果不错,学生大都理解了课文,但没有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3、续编故事虽然好,但再加入点课堂讨论时间将会更好。
今后,我在教学时,将扬长补短,并坚持课堂上渗透课改新理念,争取让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种树郭橐驼传语文教案篇十四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活泼清新的小诗,字里行间吐露出孩子们对老师的浓浓问候与感激。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引领着学生一起去感受了那份师生间的深切情谊,因此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以巩固复习的形式教学本篇文章的生字和朗读。
在生字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集中识字,以和汉字娃娃交朋友的形式将文中的生字集中呈现出来,开展自读,纠正;指名读,纠正;小组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巩固生字的准确认读;接着以教师说谜语,学生猜字的形式识记生字的模样,同时也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识记,学生方法多多,识记得兴致高涨;而后我出示了一首儿歌让学生认读:本首儿歌中涵盖了本课所要认识的生字。在有趣的朗读中,生字也得到了再次的复现与巩固,学生学得不亦乐乎。最后,让学生将生字放回到课文中再次朗读。整个生字教学过程,节奏紧凑,而且学生的热情始终处于高涨状态。
但是在引导学生的深情朗读中,我觉得还是有所欠缺。学生的情感始终激发不起,老师的深情朗读带动不了学生的激情,因此在朗读教学这一环节中,整个课堂氛围不是很好,学生不够投入,显得有点乏味。到底该如何去引导学生的朗读呢?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比赛?还是……我想这也是我在以后的磨剑中需要继续探索的。
种树郭橐驼传语文教案篇十五
《猴子种树》是小学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的童话,通过猴子与乌鸦的对话、与麻雀的对话、与杜鹃的对话来形象地叙述了小猴子满怀激情种树却一棵树也没种成的过程,形象地展现了猴子的急躁、缺乏耐心,以此让学生懂得做事情不要三心二意,要专心致志、集中精力地做好每一件事,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在这两节课里面,我认为好的地方有:
1、大部分学生对本课的字词都掌握得不错。
2、学生慢慢开始知道怎样把反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了。
3、学生在人物对话的朗读方面有一定的进步。
4、学生能够说出猴子种不成树的原因。
然而,这两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我在上课时说的废话太多,浪费时间。
2、我对课堂气氛控制得不好,有时候学生回答问题答偏了不能及时把学生的思维拉回来。
3、由于这次上课我提前跟学生说了要把上课过程拍下来,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比较紧张,不敢大方回答问题,害怕会出丑。
4、我对上课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当,重点部分没有剖析得透彻。
5、在角色扮演环节指导得不够好,没有让学生把人物的心情表现出来。
通过这两节课,我觉得以后应该注意的事项有:
1、在备课的.时候尽量备得详细一点,把哪个环节应该说什么话、提什么问题都准备得详细一点,而且有必要把哪一个细节花多少时间都应该在备课的时候写出来,上课的时候也要注意看时间,尽量把时间控制好。
2、说话要有重点,不要说太多废话。
3、在问题的设计方面应该结合教材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一步步引导,并且应该加强问题之间的联系。
4、课后应该问下学生对这节课的感觉,私下调查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问问学生希望我怎样上课。
5、应该向其他老师请教怎样控制课堂气氛。
种树郭橐驼传语文教案篇十六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比较简单,所以我采用了第一课时解决基础知识,第二课时赏析课文内容,第三课时学习转化论据。
这个学期也是学案教学。这种教学方法非常有针对性,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了解所学,课堂效果也相对高一些。不过,因为经验不足,每次用学案上课时,我总是不能很好地将学案和讲课结合起来。为了能够自如运用学案教学,我每次在学案之外,还做了以学案为主的详细教案。用教案教学,虽然与学案教学的初衷相离,但是因为也是以学案为主,教学过程倒也比以前顺利多了。看来,新老师还是要反复备课的好啊。
种树郭橐驼传语文教案篇十七
上“六个一”的公开课,其实我有三种复杂的心情:盼、怕、惑。盼的是早点上课,给自己的三年教学一个交代;怕的是上不好课,辜负了三年的苦苦等待。我的教师生涯的前奏就是从三年前的“六个一”开始的,听的第一堂课时陶佳姐的《和时间赛跑》,“时间过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那时那地那声至今令我难忘。然而对照三年后今天的我,我的课实在是为之汗颜。
我所执教的《猴子种树》是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这是一篇阅读课,我所展示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参中的教学目标是这样描述的: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及“将来”“梨树”“乌鸦”“拔掉”四个词语;分角色朗读,弄清猴子种树的过程以及什么树也没种成的原因;学会做事有主见,对所认定的目标坚持不懈。
一、词串导入,交给学生识字方法。
小学语文是打基础的阶段,低年级学生的识字又是教学重点。结合本课的词语特点,我将导入设为复习词串方式。先让学生读出“梨树、杏树、桃树、樱桃树”四个词语,进而引导学生归纳出“果树”这一概念,并按照此种方式复习了农谚和鸟类两组词语。这一既复习了课文中的生字又在识认的基础上归纳总结,让学生有了“类”的概念,不单单是交给学生词语,而是教会学生分类识字的方式,这一学生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可以活用分类这一记忆方法。而且分类有助于便于记忆。接着,我又让学生横着读词语,提示学生每一行都叙述了猴子种树过程中的一个小故事,对于这篇结构重复相似的课文来说,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梳理课文内容。
遗憾:但是由于课前准备不够充分,ppt没有成功地放映出来,所以导致这个环节由教师板书完成,板书杂乱,毫无美感吗,耽误了时间,影响了后边的教学节奏,也使得学生和老师慌乱,影响了上课情绪和课堂效果。这使我深刻地明白充分的准备是多么重要,以后一定要凡是小心、细心,多试几次。
二、朗读指导,培养学生朗读技巧。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但是现在课堂上很多学生的读“只有腔调,没有情调;只有声调,没有语调。”其实,我的朗读教得也不是很好,但是此次课堂上我一直在努力尝试,教学学生朗读,不是教会学生朗读这篇课文,而是教学学生能从这篇课文中学到的朗读方法。这篇课文内容简单易懂,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就定为“学会童话的部分朗读技巧”,学会绘声绘色地讲童话故事。
1、让学生喜欢自己的声音,敢于表现自己的声音。学生们很多时候读不出来,是因为他们胆小,不自信,但是在我课堂上我鼓励孩子大胆地读,让他们先从喜欢自己的声音开始,这是朗读好的重要前提。
2、给学生简单的方法。其实,如果从理论上严格定义的话,朗读技巧分很多种,但是这些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过于生硬,大音稀声,大道至简,我总结了2个小的朗读技巧教给孩子:朗读要有变化;童话中的语言可以适当夸张。学生在评价同学读的时候,通常会用上“有感情”这个词语,我们老师也经常会这样说,但是我要是学生我就会想:什么是有感情?这一告诉学生比较“虚”,教学需要实实在在。其实,从朗读技巧说,就是声音又高低、快慢,停顿长短的变化,所有的感情都包含在了语音语调的变化中了。这样告诉学生,简单易懂,操作上就更有了方向感。要想会讲故事,首先得想想喜欢听什么样的故事。我们在听笑话的时候,同样一个笑话,有的人讲完就笑,有的人讲完就不是很好笑,这就是语言的表现力,就是讲故事的吸引力。这是一篇童话故事,都是动物虚拟人物,所以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运用适度的“夸张”,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勇敢,也可以使语言更富有表现力。
3、遗憾:过于重视朗读技巧,与文本关系不紧密。本节课应该是“以读代讲”,但是我过于强调了朗读的技巧,忽视了文本本身,使得最后课文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不大,也使得课堂的环节进行有些生硬,应以猴子种树为主线索展开课文,再指导朗读。但就是如此关注朗读,学生最后的分角色朗读效果也不是很好,课后,我有了这样的思考:分角色朗读不是简单的轮读。分角色朗读是分角色朗读是朗读的一种形式,分配不同的人朗读不同的文本角色不是有效的分角色朗读训练。分角色朗读应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指导的重点应落在体会角色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挖掘角色的个性上。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
三、师生平等,共创活跃课堂。
我特别向往自由、开放、充满欢乐的课堂。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课堂,更应该是“活起来”“动起来”,活泼是小学课堂的特质。而这一特质恰恰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了沃土。只有在一种平等、民主、自由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不受约束,脑筋转得快,知识接受得也快。就本次课而言,我班学生还不够活跃,可能是受我的紧张情绪的影响,和平时的课堂有一定差距。难能可贵的是,课堂上有两名同学发问,这就是课堂活跃氛围的有效见证。
遗憾:由于我本身的教学智慧不够,没有很好的抓住这次的生成,不但没有为学生解答好问题,还打压了学生的求问之心,是我现在想来非常后悔的一件事。我想起周校长说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才是一堂好课。今后,我在课堂上一定多多鼓励学生的合理发问。针对本次课,学生的发问,我也反思了,面对这样的情况,其实满可以交给学生一种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回读”。再把有疑问的地方读一读,品一品,一定就会有新的发现,这样既解决了疑问,又教会了学生方法。
四、讲故事结尾,这是终生的作业。
直到此刻,在我写完教学反思的时候,我心中的疑惑才有些许解开:小学语文姓“小”,名“语”。小就是要有小孩特点。语就是要上出语文味。希望从《猴子种树》这节课开始,让我也能够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一颗名叫“小学语文”的种子,擦亮学生的精神世界吧!
1.教学质量评语。
2.对教学反思的导师评语。
3.对教学设计的评语。
4.对老师教学的评语。
5.教学的工作评语。
6.职称教师教学能力评语。
7.语文教师教学评价评语。
8.小学教师教学听课的评语。
9.指导教学实践评语。
10.美术课堂教学评语。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163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