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有着重要的作用。总结是对过去经验的一次回顾和总结。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有效的沟通技巧,帮助你处理人际关系。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篇一
【活动目标】1.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知道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掌握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知道志愿军入朝路线、三次战役的推进情况及“三八线”的位置,培养读图、识图能力。
通过原始资料再现、了解史实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掌握获取历史信息的有效方法。
3.通过分析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原因,培养学生不畏强权、敢于挺身与侵略者斗争的优秀品质。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活动过程: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战歌,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去重温当时志愿军战士的英勇、豪迈,能打仗、打胜仗的钢铁意志和坚强信念。
1.史料解读:
材料: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立即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在中国和苏联没有代表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谴责北朝鲜侵略”和“紧急制裁”两个决议。7月7日,美国又操纵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其组成所谓“联合国军”,对朝鲜进行大规模侵略战争。
2.教师提问:结合材料,说说中国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
提示: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
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3.教师提问:在美军介入朝鲜战争后,朝鲜内战局势急转直下,中国政府作出了怎样的决定?提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二)中国出兵朝鲜1.史料解读:
美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了新中国的安全;。
为了获得一个比较稳定的经济建设的周边环境。
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9页内容,结合第10页地图,说说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情况,其结果如何。
提示:(1)1950年,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
(2)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4.教师过渡:在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面前,1950年10月,彭老总受命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中朝人民并肩作战。在整个战争中涌现了许多的战斗英雄,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内容。
(一)战斗英雄1.图片展示:战斗英雄黄继光、战斗英雄邱少云2.分别请两位同学讲述一下黄继光和邱少云的战斗事迹。
提示:略。(要求生动、情节感人)3.教师讲述:相信大家都被两位战斗英雄的英勇事迹所震撼,著名战地作家魏巍,1950年冬,随志愿军到了朝鲜前线,写了著名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文章最后这样写道:朋友!你已经知道了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领袖,请再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吧,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4.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把志愿军战士称为“最可爱的人”?提示: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因此被誉为“最可爱的人”。同时,也为国家、为民族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
(二)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1.教师讲述:抗美援朝的结果。
正是由于这些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战斗,终于在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2.史料解读:
材料二: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将军克拉克回忆录:《从多瑙河到鸭绿江》。
3.提出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议一议,朝鲜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国内人民的踊跃参军,国内人民的大力支持,志愿军战士和朝鲜军民的英勇善战,党的英明决策,彭德怀的正确指挥,中朝人民的并肩战斗,抗美援朝是正义性反侵略战争。
4.请学生说说:胜利的结局对新中国有什么历史意义?提示: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了解了抗美援朝战争这一重大的历史活动。为了保家卫国,年轻的共和国以落后的武器、简陋的条件与世界一流强国美国对抗,并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赞美!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篇二
这篇看图学文按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介绍了长城气势雄伟的远景和高大坚固的近景,使学生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1.认知目标: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智能目标: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的?
2、长城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3、为什么说“长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4、长城到底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
1、自己和几个兴趣相同的同学一起,组成一个研究小组来共同来开展研究。由组长给小组成员明确分工,有的负责图片的收集整理,有的负责历史记载资料的收集整理,有的负责音像资料的收集等。
2、选定一个研究方面,收集学习资料。可查阅书籍,也可通过老师提供的链接,查阅关于长城的网站,或者在internet上自己用搜索引擎,收集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3、分析、筛选资料,以一定的方式(例如:手抄报、演示文稿或网页)设计完成小组的汇报讲稿。
探究1。
远看长城是什么样的?
探究2。
长城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探究3。
为什么说“长城是人类历史上的。
一个伟大奇迹?
探究4。
长城到底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篇三
2、领悟寓言“对比”的表现手法;。
3、感受阅读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主要内容,知道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造成的不同结果。
教学难点:领悟寓言“对比”的表现手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阅读材料、阅读单。
教学流程:
1、猜谜游戏:同学们,课前,咱们先来玩一个猜谜的游戏,好吗?老师说寓言故事中的关键词,你们说寓言故事的名字。(课件出示:船、剑:刻舟求剑;农夫,树桩,兔子:守株待兔;农夫、庄稼、禾苗:拔苗助长。)看来,大家对学过的寓言故事印象都很深刻!(板书:寓言故事)。
2、这三则寓言故事中的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傻。
3、总结什么是寓言:借助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道理的一种文章。
1、回顾课文。
出示课文《寒号鸟》图片,还记得这是哪篇课文吗?这篇寓言故事告诉让我们认识了一个()的寒号鸟,()的喜鹊。
2、那这则寓言故事带给你什么启发呢?(人活着不能目光短浅,要做长远打算)。
3、通过图表回忆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找出规律。
人物寒号鸟喜鹊。
性格特点懒惰、得过且过勤劳。
结果冻死在夜里住在温暖的窝里。
道理:人活着不能目光短浅,要做长远打算。
4、总结:这篇寓言故事把寒号鸟和喜鹊的性格特点进行(对比),不同的性格特点所以造成了不同的结果。
过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去探寻藏在寓言故事中的关于阅读密码,这个密码就是对比。
1、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更多的寓言故事中,去寻找更多的“对比”,并感受寓言带给我们的启发。
2、出示寓言故事《松鼠和松鸡》。
3、学生自由读一次,请几个学生分段读一次。
4、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表格。(在讲解中让学生学会画出关键词句)。
人物松鼠松鸡。
性格特点勤劳偷懒、挑挑拣拣。
结果吃的饱饱的卡死在洞里。
道理劳动创造幸福生活。
5、通过人物的什么来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的呢?
归纳——动作、语言。
6、放手学生自由读寓言故事《陶罐和铁罐》,读后小组交流完成阅读卡。
人物陶罐铁罐。
性格特点谦虚骄傲。
结果无价之宝影子也没见到。
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学会取长补短。
7、小组汇报,归纳:语言、神态。
1、引导:同学们读了三个故事,找到了很多的“对比”,这些“对比”让我们对故事中人物的印象更深了,从故事中受到的启发也更明了了。那现在你愿不愿意来挑战,用这样的“对比”,来创编故事。
2、出示图片《嘴巴和鼻子的争吵》。
3、看,老师已经把故事的开头写好了,你能不能给运用对比的方法,赋予嘴巴和鼻子不一样的性格特点,和不一样的结果。
人物嘴巴鼻子。
性格特点。
结果。
道理。
(课堂上只要学生先完成表格)。
4.小结归纳:各种“对比”,有的突出语言,有的突出动作,有的语言和动作结合。不管哪种,总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们收到启发和教育,这就是寓言故事的魅力。
1、继续创编寓言故事《嘴巴和鼻子的争吵》。
2、好书推荐:《克雷洛夫寓言》。
寓言故事中的对比。
人物性格特点结果。
(道理)。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篇四
知识: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能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情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篇五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矛与盾的集合》。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准备和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的向他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急关头,他忽然想:还是盾太小了,盾要能大的像一个铁屋子,铁屋子上要能有轮子,再装上履带,那不就没有事了吗?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正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不断显出神威。19,当英国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倒这庞然大物时,吓得一下子向后跑了十公里。
其实在生活中我觉得还有很多“加一加”的方法,比如录音机和电话加起来就组成了录音电话,电瓶装上自行车上就组成了电动自行车等等。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可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篇六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内外的联系,校内外的沟通,学科间的融合,使语文学习的天地更为广阔,有利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均衡发展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发明家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学生对于这个道理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怎样攻破这个难点呢?我想:教材只是阅读的文本,我们应该研究教材的价值,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哪些反映时代精神,先进科学理念,关注社会、自然、生命等的有价值的问题挖掘出来。
为了让学生理顺文章的顺序,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个想法怎样产生的呢?当我再读文本时,发现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课文中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课题的意思呢?”“同学们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
这样的衔接自然贴切。学生也很快找到答案。我让学生说一说学了这篇课文后明白了什么道理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取长补短的例子。这种设计联系了生活实际,使课内向课外延伸,实现了“文本、学生、生活”三位一体的大整合,在让学生思维得以拓展的同时,让学生放飞想像的翅膀,大胆设想,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得到飞跃。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而学生的想像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确是让人震撼。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的:
1、读懂本课内容,通过了解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并感悟发明家遇到困难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不同的读书方式,体会发明家的思考过程,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发明家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的过程,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并感悟出发明家善于发现、勤于思考、敢于实践的品质。
教学用具:
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以疑入课,引发思考。
出示课题,读题质疑。
出示投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学,默读课文,找到答案。
二、深入学习,了解发明过程。
由学生的见解,引读第二段第1句话。
出示投影,句式对比。
引导学生读出“紧张、危急”。
发明家产生了怎样的想法?
去掉关联词“如果……就……”,假设想象变成了现实,发明家会是怎样的心情?
然而,有了铁屋子就够了吗?发明家通过进一步的思考,心情有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桌二位同学配合读,读出发明家心情的变化。
引导学生体会“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这句话的含义,进而理解发明家在盾的自卫的基础上又加上了矛的进攻,并装上了轮子和履带,发明出了坦克。
出示投影,通过填空练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刚才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出坦克的,下面就让我们用师生合作朗读的方式来回顾一下吧。
三、感受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感悟发明家的优秀品质。
1、出示坦克图片。
2、引导学生读课文,感受坦克在战场上的作用。
3、播放影片。
那么,就让我们用朗读把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样子读出来吧。
4、为什么坦克能发挥出这么强大的威力?
教师小结。
四、揭示课文讲述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补充说明。
根据学习助手“泡泡”,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出类似的发明。
同学们,这篇课文中有不少好的词汇,你想积累哪些呢?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篇八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集和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2)能够使用venn图表达两个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像对抽象概念理解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
(2)进一步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集合作为一种数学语言,让学生体会数学符号化表示问题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并集与交集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创设情境。
(1)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全体作为一个集合,按学科兴趣划分子集,让他们亲身感受,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2)用venn图表示(阴影部分)。
2、探究新知。
(1)通过venn图,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引出并集的含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和集合b的并集。
记作:ab,读作:a并b,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
(2)解剖分析:
2、或:这一条件,包括下列三种情况:
3、用venn图表示ab:
(3)完成教材p8的例4和例5(例4是较为简单的不用动笔,同学直接口答即可;例5必须动笔计算的,并且还要通过数轴辅助解决,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4)思考:求集合的并集是集合间的一种运算,那么,集合间还有其他运算吗?(具体画出a与b相交的venn图)。
(6)解剖分析:
1、且。
2、用venn图表示ab:
(7)完成教材p9的例6(口述)。
(8)(运用数轴,答案为)。
3、巩固练习。
(1)教材p9的例7。
(2)教材p11#1#2。
4、小结作业:
(1)小结:
1、并集和交集的含义及其符号表示。
2、并集与交集的区别(符号等)。
(2)作业: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篇九
学习本课时,我从题目入手,先让学生知道“矛”“盾”分别是古代的兵器,然后出示图片让学生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如果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呢进入课文学习。学生基本在读了课文后就可以理解大概内容,所以我请学生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发明家是在实际战斗中把矛和盾结合的句子,接着再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说,我相机指导学生品味了“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词语来理解。最后再抓住“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统领全文,突破重点。
为了学生理顺文章的顺序,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个想法怎样产生的呢因此,我就让学生在同伴中互相说一说。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发明家在比赛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发现了各自的优点,然后再不断思考,想到了发明一种新的东西,使它集合两者的优点,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发明了坦克。
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逐步深人,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因此上课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提问,互相交流。例如,什么叫大显神威坦克为什么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这生动具体的描述无疑是对“大显神威”的最好诠释。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这样的质疑,无疑从另一个角度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在词语教学中引出这四个词,“同学们,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
这样的衔接自然贴切。学生也很快找到答案。在复习时,还让学生默写了这句话,以突出这个重点句子。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已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再集体读最后一段,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让学生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这样学生通过学文后可以在生活中去寻找类似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学以致用。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篇十
知识: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能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情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2、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1、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2、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坦克的图片、文字资料。(师生)。
2、收集与发明创造有关的资料。(师生)。
3、准备好相关的挂图和词语卡片。(师)。
4、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语,了解单元主题。
二、浏览本组内容,了解课文梗概。
三、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讲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可由学生讲)。
2、谈话:在人们纷纷嘲笑卖矛和盾的人自相矛盾时,更有聪明人想到了别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四、检查预习,自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提问:认识这些字和词吗?读一读。(指名读,学生边听边正音)。
2、你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说说你记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预习时,自主识字。)。
3、谈话:现在我们让这些生字回到课文中,考考你是否还认识它们。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
5、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讨论,评评谁说得既清楚又简单。指名说。
6、自由交流:通过昨天的预习,以及今天读和听,你还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自由谈读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感悟。)。
五、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巩固识记:分组交流记字的窍门。
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重点指导:“矛、兵”的笔顺。
4、扩词练习,检查积累。
5、指导生字书写。
6、小结写字情况。
六、课后作业。
1、听写本课词语。(见词语表)。
2、进一步读熟课文,争取解答课后问题。
3、用“?”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其他问题可提在笔记本上。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能正确读“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二、继续学习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五、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时数:
六、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矛的作用是进攻,盾的作用是自卫。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了解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优势。
二、自由读文,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一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三、读了课文你最欣赏发明家的什么?
生:遇到问题善于思考,分析,创造。
结合板书::遇到问题善于思考,分析,创造。
四,发明家遇到了什么问题?
1、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又挡,还是难以招架。”反复读。
2、读了这个句子你知道了什么?(看录像,再通过动作实践体会左抵又挡、难以招架两个词的意思。)。
3、这个句子哪些些地方写得好?(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用了打比方的手法,使句子表达地更具体。)。
五、文章哪些地方能体现发明家善于思考,分析,创造?自由读,小组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句子:
盾太小了!如果盾大的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师:发明家为什么要设想盾大得像个铁屋子?这个铁屋子解决了什么问题?
板书:自卫。
师:有了这个铁屋子做盾,
的确安全可靠,他的设想多好啊,我们用什么语气来读?练习朗读。
师:你还画了哪些句子体现发明家善于思考,分析,创造?
出示句子: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练习读。
师: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发明家为什么要设想从铁屋子上开个小洞?
这个小洞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学生交流。
板书:进攻。
板画,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为什么要这样呢?四人小组交流。
师:有了这些精心设计,发明家终于发明了坦克。让这种新式武器冲到战场,结果怎样?请用四字词语概括。先讨论再交流:
板书:大显神威、百战百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打得敌人怎样?
四处逃窜、哇哇直叫、落花流水、全军覆没……(根据板书,读成语。)。
师:坦克发挥了无比的威力,大家觉得他的优势在哪?
板书:集合了矛与盾的力量。
六、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齐读最后一段。
七、你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八、抄写文中的四字词语。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篇十二
师:要学好课文,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读书,而读书贵在思考。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来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大屏出示问题:1、发明家因为什么事想到把矛和盾集合?
2、发明家发明了什么?
3、从课文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文。
生回答问题。
生:发明家是和朋友比赛想到把矛和盾集合。
生: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生:从中我懂得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四、深入理解课文。
(一)了解发明坦克的过程。
师:请找出描写发明家和朋友比赛的句子。
生: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有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这是一场怎样的比赛?
生:紧张、激烈。
师:你是从句中的哪个词中读出来的?
生: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如雨点般向他刺来。
生:盾太小了。
师:发明家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呢?
生: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师:这样做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盾的作用,但仅仅这样行吗?发明家又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不能进攻。
师:是啊,自卫是为了更好的进攻啊!那发明家又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呢?
生: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师:现在,这个铁屋子既能自卫,又能攻击,但是发明家认为它还不完美,于是给它装上(),安上(),这下铁屋子会跑了,同学们,这个能攻击,能自卫还能跑的铁屋子叫()。
生:轮子、履带、坦克。
师:是的,发明家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合在一起,发明了坦克,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1------4自然段。
生:齐读1-----4自然段。
师:请大家来说说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大屏显示:发明家和朋友比赛,发现(),于是做了一个(),又发现不能(),于是在(),接着给它装上(),安上()。于是,发明家发明了()。
生:发明家和朋友比赛,发现(盾太小了),于是做了一个(铁屋子),又发现不能(进攻),于是在(铁屋子上开了个小洞,从小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接着给它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二)、感受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师:坦克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它在战场上------。
生:大显神威。
大屏显示句子:19,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军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后了十公里!
师:从句中的那里看出了坦克的大显神威?
生:吓得哇哇直叫。
生:庞然大物。
生:乱成一团。
生:一下子退后了十公里。
(三)、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师:坦克神奇吧?了不起吧?但更了不起的是?
生:发明家。
师:此时此刻,如果发明家站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发明家你真了不起。
生:发明家你真聪明。
(四)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聚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师:是的,发明家很聪明,很了不起,因为他善于把别人的长处聚于一身,所以获得了成功。(大屏显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聚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生自由读句子。
师:请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发明家把矛和盾的长处聚于一身,发明了坦克。
生:只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聚于一身,就会获得成功。
二、拓展。
师: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集合,聪明的你发现了吗?
生:电瓶+自行车=电动子行车。
生:车轮+椅子=轮椅。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篇十三
有一个发明家在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时难以招架,于是产生了要发明一个保护自己的铁屋子的想法。发明家又想:“铁屋子当然必须能攻击呀。”于是他想着在上面加一个炮口。发明家又想:“如果这个铁屋子不会跑,如果在战场上敌人溜走了可不能追。”于是又在上面加了轮子,又安上了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在坦克首次冲上战场时,敌军一看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就这样,敌军不战而退。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就像我们人一样,要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我学习了这篇课文,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使我更看到了别人的优点:我们班的任梦娇跑步快,赵曼伊写字好……我虽然不能集她们的优点于一身,但我会努力,摒(bing)弃自己的缺点,吸取别人的优点,争取做一个优秀的好学生!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篇十四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出示图片和象形字。)。
3、师一边范写,一边阐述(矛:古代一种兵器,长形,尖头,我们看矛这个字,是个象形字,这里的撇可别忘了,一看这字给人感觉这个武器很锋利。盾,古代作战时挡御刀箭等的武器。盾的这一撇,特别的长,这样盾就大一点,才能抵挡矛的进攻。生书空。)。
5、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吗?
过渡:会提问题的人,是最会读书的人,小朋友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读课文吧。
1、自由朗读课文,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下面词语:
第一组:坦克手持蜗牛雨点般。
指2名学生读。再出示拼音。(他们读的正确吗?我们也来读一遍。)。
紧张固然乌龟炮口战场首次长处胜利者招架合二为一大显神威乱成一团左抵右挡。
a、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练习,请1x2个学生朗读,要求声音响亮,流畅。
b、课件出示:试一试,真有趣。
左抵右挡左xx右xx(左躲右闪、左顾右盼、左思右想、左邻右舍)。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组更有意思的词语,快来读一读吧。
第二组:矛、雨点般、戳、进攻盾、左抵右挡、招架、自卫。
a、自由读。
b、指生读。做“戳”的动作。你发现了什么?
c、描写“矛”的这些词语和描写“盾”的这些词语我们还可以对着读呢!男女生合作一下好不好?女生读“矛”,男生就紧接着读“盾”。
d、通过了读词语,我们知道矛的长处是xxxx,盾的长处是xxxx。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发明家把xx和xxxx,发明了xx。
4、课文中有一句话也是说这个意思,你能快速找出来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生齐读)。
(1)、从这句话种,你知道了什么?(板书:合二为一、坦克、大显神威)。
“二”是指什么呢?“一”又是指什么?课题中哪个词也是这个意思呢?
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我们就说是矛和盾的集合。
发明家在怎样情况下想到把矛和盾合二为一的呢?
1、(课件出示)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1)指名读。
(2)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比赛呀?(紧张、激烈)。
(3)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这是一场紧张的、激烈的比赛?(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4)如雨点般刺来,刺的速度?老师也带来一个句子,你喜欢哪个?为什么?你能想象这是怎样的雨点吗?(快速指生读雨点般)是啊,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更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矛的进攻很猛烈。你能用如。般让这些句子更生动具体吗?(出示)比喻句的威力真大啊,让我们把比喻句再次送到句子中,使矛的进攻变得更猛烈。读。
(5)师生表演。生以书当盾,师以手当矛(你们现在就是这位发明家,老师就是你们的对手。我们来一场比赛好不好?)。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你右侧刺来(生做动作抵挡),左上方;左下方;右上方;右下方;一会儿左一会儿右;向你的头部刺来;向你腿部刺来……(边说边加快语速,以感觉激烈的争斗场面)。
(6)能说说你刚才抵挡时的感受吗?
(7)这场比赛实在是太紧张太危急了!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2、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了!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1)发明家发现了什么问题?他想到什么解决的办法。
(3)齐读,读出心情变化。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3、(师出示铁屋子)那现在钻进这个铁屋子去和朋友比,矛字加了什么符号?这是真正的矛吗?表示什么意思?(枪口、炮口)看大屏幕(出示装上枪炮的铁屋子)。
a、发明家又想到了一个新的办法,真让人兴奋啊!你能来读读这句话吗?(指名读)。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和炮口。
你们看,这长长的一横也是一种标点符号,较破折号,在这里是想说明这个矛是指xx,我们读的时候在这里要稍微停顿。(齐读)。
出示:可是,这样固然————————。
a、你能当当发明家,提出疑问吗?填表格。
b、又是怎样解决的呢?理解履带。(大屏幕出示坦克)。
(师生合作读)。
发明家和朋友进行一场比赛,就在他难以招架时,他忽然想到xx。
可是转念一想,又出现了新的问题xxx。
这可怎么办呢?他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新的办法xxx。
5、小结。同学们,一切发明都源于发现。发明家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发现问题,一次又一次解决问题,最后终于把矛的进攻,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擦去问号。
6、现在谁能用上自己的话,借助表格把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说一说呢?
学生自由练说。
7、汇报。
坦克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既能—又能—所以在战场上大显神威。那么坦克如何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对我们又有什么启发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篇十五
前几天,我们老师叫我们提前预习二十五课。
在那天晚上,我在读课文的时候,我的问题来了:它为什么要把他叫做矛和盾的集合呢?”
我去问妈妈:“妈妈,它为什么要把的矛和盾和起来?”
妈妈想了想说:“可能它们要取长补短吧。”
我想了想,走到旁边想:“那起不是它们都有短处吗?”
后来,我理解了这个意思,我心中想:“以后一些东西,也把它集合在一起,创作大发明,成为胜利者。”读完这遍课文的感受和启发的。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篇十六
1.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多媒体课件、姓名卡片等。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出示信息。
出示教科书例1,只出示统计表,不出示问题。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激发“冲突”
让学生自由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重点关注“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学生解答。关注不同的答案,抓住“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独立思考表达方式,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
2.汇报交流,初步感知集合概念。
(1)小组交流,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
(2)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案全班交流。
请每幅作品的创作者上台介绍自己的思考过程,注意追问“如何表示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体会两个集合中的公共元素构成的交集。
预设1:把参加两项比赛的学生姓名分别列出,把相同的名字连起,就找到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了,有3人。这样参加跳绳比赛的9人,加上参加踢毽比赛的8人,再去掉3个重复的,应该是14人。
预设2:先写出所有参加跳绳比赛同学的姓名,再写参加踢毽比赛的。如果与前面的相同就不重复写了,连线就能表示了。一共写出了14个不同的姓名,说明参加比赛的有14人。从姓名上如果引出两条线,就说明他两项比赛都参加了。
预设3:把参加两项比赛学生的姓名分别放到两个长方形里,再把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的名字移到一边,两个长方形里都有这三个名字,把这两个长方形的这部分重叠起来,名字只出一次就可以了。可以看出只参加跳绳比赛的有6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有3人,只参加踢毽比赛的有5人,一共有14人。
3.对比分析,介绍韦恩图。
(1)对比、分析,提示课题。
预设1:喜欢第三幅,去掉了重复的学生的姓名,更清楚,很容易看出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学生情况。
预设2:喜欢第三幅,用两个长方形的重叠部分表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很直观。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参加跳绳比赛的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叫做一个集合;把参加踢毽比赛的学生看作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集合。今天我们就研究集合。(板书课题:集合。)。
(2)介绍用韦恩图表示集合。
师:第三幅图先把参加跳绳的和踢毽的学生的姓名分别放在了长方形里,很直观。回忆一下,在认识百以内数的时候,按要求写数时,就把提供的数和按要求写出的数都用类似长方形的圈圈了起,每个圈都分别表示一个集合。
师:在数学上我们常用这样的方法,直观地把集合中的具体事物表示出来。(多媒体课件出示左下图,或在黑板上将姓名卡片圈起。)。
师:这个图表示什么?
预设:参加跳绳比赛的学生的集合。
出示右上图,随学生回答将参加踢毽比赛的学生姓名填入圈中。
在填入姓名时,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圈中的姓名不能重复、不能遗漏,体会集合元素的互异性;每个圈中姓名的摆放次序可以多样,体会集合元素的无序性。
(3)介绍用韦恩图表示集合的运算。
提问:利用这两个图怎样才能让他人直观地看出“参加这两项比赛的人员情况”呢?
通过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将左右两个图部分重叠的过程,或操作姓名卡片,去掉重复的姓名卡片,帮助学生理解姓名出现两次的学生是这两个集合的公共元素,可以用两个图的重叠部分表示它们的交集。
提问:中间重叠的部分表示的是什么?
预设: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既参加跳绳比赛又参加踢毽比赛的学生。
提问:整个图表示的是什么?
预设: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学生;参加跳绳比赛或参加踢毽比赛的学生。
4.列式解答,加深对集合运算的认识。
(1)尝试独立解决。
(2)汇报交流,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预设:9+8-3=14,9+(8-3)=14,8+(9-3)=14,6+3+5=14等。
让学生通过图示与算式结合进行表达,感悟多种集合知识。可以让学生在韦恩图上指一指它们求出的是哪一部分,体会并集;指一指算式中每一步表达的是哪一部分,如“8-3”和“9-3”,体会差集。
(3)比较辨析,体会基本方法。
通过对各种计算方法的比较,发现虽然具体列式方法不同,但都解决了问题,即求出了两个集合的并集的元素个数。重点让学生说一说9+8-3=14这一算式表达的含义,“参加跳绳比赛的人数加上参加踢毽比赛的人数再减去两项比赛都参加的人数”,体会“求两个集合的并集的元素个数,就是用两个集合的元素个数的和减去它们的交集的元素个数”这一基本方法。
(三)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先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
可先分别出示两个集合圈,让学生填入相应的序号,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将两个集合并的过程。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
提问1:你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第(1)题的?要注意什么?
预设:圈出重复的姓名,再数出。要认真仔细找,不要漏掉。
提问2:第(2)题是求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的?
预设:第(2)题求的是获得“语文之星”或“数学之星”的一共有多少人,只要获得了任何一个奖都要计算进去。先数出获得“语文之星”的集合的人数,再数出获得“数学之星”的集合的人数,相加后,再去掉既获得“语文之星”又获得“数学之星”的人数。如果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可以借助韦恩图帮助学生理解。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集合的知识,还会运用集合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说一说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229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