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课堂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九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9 14:18:44
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课堂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九篇)
时间:2023-03-29 14:18:44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课堂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篇一

【摘要】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学校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断的丰富起来,信息技术成为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教师只有熟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和操作技能,并能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将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进行整合,才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多媒体环境为实验探究性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整合 多媒体 课堂教学

新课程要求,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毫无疑问,以信息技术为主的多种教学媒体的运用使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重大变革,有效地增加了课堂教学信息传输能量。但是科技是把双刃剑,作为新生事物的多媒体教学虽然带来了一系列的益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偏差。只有正确认知多媒体教学,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结合点,各施所长,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整合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增加一些轻松的环节不仅可以调节气氛还可以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一副形象的画面,一组动听的声音,一段逼真的动画,往往可以诱发认知的内驱力,使人对自己的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热情。同时,这些情景可以成为思维活动的向导,从而牵动着人对认知对象的想象。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使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两方面的限制,宏观世界的博大和宏观世界的复杂都能直观再现在课堂上,使许多抽象微观的知识具体形象化。

二、信息技术与实验的整合

化学实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巩固知识,获得实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而使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化学实验是对实验教学的有效补充。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许多抽象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复杂的化学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由无声变有声,由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而且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极高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入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1、信息技术与演示实验的整合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学科,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直观的感知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同时对所学的一些理论知识进行实验验证,因此演示实验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2、信息技术与微观实验的.整合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较好的解决教学中的微观问题,对化学中微观概念可以进行直观演示,一个知识点可多次演示,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发现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例如《晶体结构》这节课是物质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微观结构的知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是学生难于理解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为了使学生能真切地感知微观世界的精彩和奇妙,将这节课通过多媒体辅助来完成,通多微观动画的演示,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在这节复习课中,通过学生们所认知的三类晶体进行深入的研究,结合有关的立体几何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们带着新奇和强烈的探索欲望走进物质的微观世界。在感受物质结构美的同时,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了思维的严密训练。

三、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整合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自由的探索、大胆尝试和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学习资源和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在讲授金属材料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金属材料知识以及这些金属材料在工农业生活生产、航空航天、航海、生物、和高科技技术中的应用。并开展研究性学习,全班同学在网络上共享、共同交流和讨论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使课堂教学能充分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讨论题设计思路五花八门,各有优缺点,各拿实物现场连接不太可能。如果让学生现场画在纸上,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马上评价、修改,这样就能达到反馈及时,一目了然,也锻炼了学生的绘图能力。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的整合

1、信息技术与课外学习的整合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要获得是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对于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辅助材料和知识提升由于时间和空间上很具有局限性。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化学教学,使化学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书本、教室和实验室,教和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和扩展。例如: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将自己的教案、课件、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资料和习题发在上面,供学生在课余时间上机查寻和使用,给学生的预习、复习提供了良好的课外学习环境,同时也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2、信息技术与化学复习课和习题课的整合

化学习题是化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巩固“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化学教学,能正确、高效地进行化学习题教学,对加强知识的理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多媒体技术提供了强大的交互功能,利用该功能编制习题,进行习题训练,使师生都能及时得到化学学习和化学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以便师生能够及时进行学习和教学的纠正。对于形成性检测,以选择或填空的题型编制习题,课上集体练习,及时出示答案,并合理设置声音、动画,增强了趣味性。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解习题,可充分发挥其容量大、省时省力的优势,大屏幕投影非常清晰,可以替代小黑板出题或者进行过程分析,并且分析时完全可以 是动态的,故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下的化学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虽然在诸多方面比传统教学手段有更多的优点,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越性,解决传统方法难于解决的问题。多媒体教学它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教学环境,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我们要学会各种信息技术知识,更好的应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让信息技术在我们的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立 《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资源应用》

[2]和学新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3]王磊主编 《化学教学研究与案例》

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课堂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篇二

【摘 要】目前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运用,本文粗浅的谈了信息技术与学科如何整合的技能。

【关键词】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什么是整合?目前国内对整合比较主流的理解是“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就是以其它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其它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观点将课程整合的重点放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上。它突出计算机作为工具,去辅助各传统学科的教学。

近年来,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一个新的以教育技术的变革来推动教育本身变革的时代已经到来。怎样把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之中,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撑课程实施的基础因素之一,并融入课程内容当中而成为一个整体呢?本人简单地从以下几点来进行探索。

一、信息技术课教学要积极主动地与各学科融合

从学科的基本属性上讲,信息技术课作为学科既有其独立性又有与其他学科的相容性。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是以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把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知识和能力渗透到信息技术学科中来,一方面可以丰富和扩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多思路、多方面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实际教学我深刻的体会到无论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还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最有效的载体就是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课只有以其他学科内容为载体才能使信息技术课上得生动活泼而不显得苍白枯燥。

二、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是教学或学习的辅助手段,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由于信息技应用的介入而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主要体现于以下几种情形:(1)展示型教学。教师利用计算机或网络以一定的文档形式展示教学内容,如文本文档的输出、演示文稿的放映、一段视频或者音频文件的播放、学习资源的展示等。这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2)资料型教学。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借助某些学习软件或从网络上获得相关的学习资料,以完成某项特定的学习活动。(3)拓展式教学。把在课堂内还没有完成或者需要拓展的学习任务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予以解决。因此,在课程整合中我们应当根据教学或学习活动的实际要求和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教学的进行,以促进学生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

三、运用资源平台,开展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

1.教学系统平台。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系统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依托该平台进行,而系统本身不提供学习资源。

2.教学资源平台。教学内容通过软件平台呈现有序、系统化的特点,立足于知识点的分析与应用,在知识层面上有所拓展,提供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服务。

3.学习资源平台。通过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源或模拟某些学习情境,整合相关资源并进行专题学习活动。学习资源平台可以是某些专题学习网站,基本栏目有“教学设计”、“学习资源”、“作品展示”、“讨论社区”等,学生可在网站上按照教学设计的要求,利用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活动(含小组合作、在线讨论等形式),并把学习结果以作品的形式展现在网站上。

四、运用信息技术达到能力整合的目的.

现代教育专家认为:“今天开设信息技术课,是为了以后不再开设信息技术课。”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能力,“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教与学的手段也概莫能外。如此说来,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在整合学习过程中的示范功能及终身学习过程中的辅助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该使受教育者(包括教育者)逐步达到以下三个层次的能力目标:

第一层次:有一种强烈的凭借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以及协作学习的意识。

第二层次:有较好的凭借信息技术实现对单一学科探究学习的能力。

第三层次:有一定的凭借信息技术实现对跨学科课程的整合学习能力。

在信息化社会里,知识的综合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分科教学显得日益局促。每位教师既要从事本学科教学又要善于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合科教学;相同学科的教师要加强合作,不同学科的教师也要相互协作。所以在硬件资源达到一定标准的同时,整合的中心任务应该是队伍建设——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要培养一支善于钻研、勤于创新、乐于合作、有较强学科知识和较高信息素养的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把有限的人力资源整合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才有可能使资源整合的各个环节得以优化,使课程整合的过程真正活起来。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程中,我们要从课程整体论和系统论来考虑,以网络资源的应用以及信息化学习环境构建作为主要特征,从学习资源开发及应用到信息化课程开发及应用,特别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制定和实施,要大力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并建立起新型的教学结构模式,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信息化教育工作的突破口。从而培养出既具有高信息素养又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不断学习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内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概况 陶增乐

[2]新模式课与教学实践霍坤谭莹 徐世成

[3]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课堂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篇三

摘要:随着21世纪的来临,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是当前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提高了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概念,以及如何实施有效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实施

21世纪,人类面临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急遽转变,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容量都在以几何数字递增。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涵义

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传播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给许多领域都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价值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为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从文化传递的角度讲,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学科课程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整合”是个新概念,要有新思路。“整合”中“整”。它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整合”一词,鲜明地体现了改革的召唤,强调了改革的力度。“整合”昭示着这样的精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这两方面都要下一番大气力,经过一番整治,使它们在新的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全新的课程体系。“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而是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是要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整合” 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什么是学科的整合呢?是指整合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把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辩证统一起来。学科整合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发挥“不可替代”功能,不摆花架子,要从实效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要多发挥信息的独特不可替代的功能,如果有些教学内容用别的方法、甚至是比较原始的方法上效果更好,那就不必用机器摆花架子。教学内容、学校条件千差万别,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也会各有不同。用不用,用什么样的教育技术,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目前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国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普遍反映整个教改并没有大的突破,主要问题在于,现有教改对教学理念、内容、手段、方法和模式等的“改革”不彻底,是在不触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的“改良”,未能对其实施“大手术”。主要表现在:1.教学理念:依然停留在精英教育的定位上;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智力的培养而轻视能力、情感的培养,至今未能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走出,跨入素质教育;创新意识培养匮乏。2.教学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教材大同小异,没能超出既定模式,创新成为了奢谈。3.教学手段:各个学校添置了不少设备,但设备的利用率不高,甚至有的被闲置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4.教学方法:在教改中我们推出了不少的新教学方法,但遗憾的是最终因为种种主、客观原因都未能推而广之。5.教学模式:深受前苏联学者教学模式(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的影响,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然运用。在21世纪信息时代,我们有必要运用信息技术参与教学改革,进行学科整合,促进教学改革。

三、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实施

1、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将其简单化。但是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即“研究性”学习模式(也叫“探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也叫“合作式”学习模式)。

2、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是为了实现彻底改革传统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促进大批创新人才成长的目标,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它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我国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建构主义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建构主义的“出头之日”,就没有今天的广泛影响,它可以对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3、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4、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5、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为了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学教并重”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中心来进行,不能把“整合”变成技术与教学的简单“叠加”,那是没有意义的。要求教师密切注意教学环境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将要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某些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将会改变,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这样的整合才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李健平.整合学科教学过程构建信息技术平台[j].教育发展研究,(7)

[2]沙培宁.淡化学科意识强化工具概念[j].中小学管理,(11)

[3]蔡祖泉.试论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作用[j].中国远程教育,(10)

[4]杨舸.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j].江西教育,2002(11)

[5]王倩.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增刊)

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课堂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篇四

瑞安市玉海中学 刘丽霞

[摘要] 电脑的发明及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广大教师在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校从创办开始就一直提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成为教学的常规手段。如何有效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我们每一个老师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英语学科 整合

[正文]

一、案例背景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提供了理想的资源与环境。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要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软件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在教学中应增加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提倡任务型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和任务型教学的整合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互动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完成设定的目标任务,从而使学生能主动、自主地学习知识和提高语言技能,增进对外国文化的理解,达到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下面是高一英语新教材(下)unit 14 festivals,period 3的教学实践案例。

二、案例过程

“the birth of a festival”网络教学设计方案

ⅰ、学习目标与任务

1) 学习目标

语言技能目标:

﹡ know something about kwanzaa, such as the background of the festival, the aim of creating such a festival etc.

﹡ learn some new words and phrases.

能力目标:

﹡ develop the ability of searching、gaining、consulting and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 develop the ability of reading as well as other abilities.

﹡ develop the ability of creating.

情感目标:

﹡ develop the ability of cooperating

﹡ get the students to know the aim of creating festivals.

2) 学习任务

﹡ 课前:学生分小组查找有关chinese spring festival 和christmas 的资料,整理并呈现书面报告。

﹡ 课上:教师通过不同的任务,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再以生生编对话、学生合作讨论等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和提高。

﹡ 课后给出网站,自由查找一个节日,写一篇有关节日的文章。

ⅱ、学习者分析:

学生对于节日比较感兴趣,也喜欢搜集这方面的材料,因此学习有一定的主动性.再加上多媒体的介入,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ⅲ、教学过程

step 1 lead-in

以flash<

>导入新课(上该课时正值情人节),轻快的歌曲和美丽的画面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注意。

t: what day is it today?

ss: today is feb,14th

ss all know that feb,14 is valentine’s day. so ask some more questions:

t: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valentine’s day ?

what do lovers usually do on that day?

how does valentine’s day come from? do you know the history?

说明:通过情人节自然引出西方的节日,flash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气氛,为课文的处理做了铺垫。

step 2 pre-reading

t: there are many festivals in the world. which festival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 china? how about in the west?

make a comparison

to the chinese people, the spring festival is the most popular. it is as important as christmas in west.

get the ss to report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christmas

time from the first day to the 4th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on dec. 25th

preparation cleaning, hair cut, buying new clothes and so on cleaning, buying presents, decorating christmas trees, etc

special food new year cake, dumplings candies, cookies

presents foods,fruits,clothing, etc christmas decorations,drinks,fruits

activities meals, visits, family reunion,meals

purpose saying goodbye to the old year and welcome the new year celebrating the birth of jesus christ

question :do you think festivals help us understand culture and history?

说明:通过比较两个重要的节日,让学生把已经准备好的材料报告出来,使学生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对chinese spring festival和christmas 有一个更深的了解,问题do you think festivals help us understand culture and history? 为创设节日的意义讨论埋下伏笔。

step 3 reading

ng

t: 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about another festival-kwanzaa. it is an important festival to african americans. i have spanided the passage into 4 parts. please 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find ou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part 1 para 1&2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creating kwanzaa

part 2 para 3-8 seven principles

part 3 para 9 detailed information of kwanzaa

part 4 para 10 effects of creating festivals

说明:通过速读,概括每部分的大意,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同时训练了学生的组织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及速读的能力。

ng

1) part 1

get the ss to read part 1 slowly with the questions in mind

who created kwanzaa? in which year?

why did he create kwanzaa?

what characteristics did the african first fruit festival have?

2) part 2

get the ss to read part 2 slowly with the question in mind

what are the seven principles?

after ss answered, get the ss to work in pairs to think about a question,

which one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why?

get several pairs to report.

下面是有些学生的观点:

s1: unity, if we don’t unite together, we can’t do anything.

s2: purpose, because purpose can make us do better.

s3: creativity, we can’t live without it.

s4: faith, we should have belief in our mind.

3) part 3

get the ss to read part 3 slowly with the questions in mind

why did a decide the dates one day after the christmas?

how do african americans celebrate kwanzaa?

4) part 4

get the ss to read the last paragraph and find out what effects will bring by creating a festival.

(以上答案见课件)

说明:学生对文章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后转入细读每一部分,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训练了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讨论题which one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why? 给了学生一个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step 4 summary

1) watch the video to revise what we have learnt

2) do “true” or “false” statement

1. kwanzaa is a very old festival.

2. the word kwanzaa means first fruit in swahili.

3. kwanzaa is based on old african festival.

4. kwanzaa is celebrated on the same day as christmas.

5. people who celebrate kwanzaa light a candle for each of the seven principles.

6. creating festivals helps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y and economy.

(答案见课件)

说明:通过“true” or “false” statement, 使学生巩固所学书本知识并能正确判断有关kwanzaa的内容。

step 5 post-reading

1) interview

ss work in pairs, playing the roles of a journalist and an african american, make an interview. then the teacher invites some pairs to act out the interview.

model: j- journalist a- african american

j: good morning, i’m from ruian daily. i’d like to know about kwanzaa. may i ask you a few questions?

a: sure

j: when was the kwanzaa born?

a:……….

说明:通过这项活动,使学生们把已有的语言知识转化成口头的语言,提高了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对语言的组织能力。

2) comparison

get the ss to work in pairs , compare kwanzaa with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in which way are they similar and how are they different?

3) discuss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many cities are creating various festivals to develop their economy ,for example, ruian bar culture festival, shangdong weifang kite festival. our school will hold the second campus culture festival…….what effects do these festivals bring? good effects or bad ones?

spanide the ss into two groups, one for good effects and one for bad effects.

to encourage them the teacher will give one point to a piece of effect.

下面是学生的观点:

good effects bad effects

develop the economy a waste of money

help understand each other a waste of time

keep the culture alive bring pollution

share the happiness make some people tired

…… ……

说明:通过这两项活动,使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语言知识,发展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step 6 homework

1) retell the text

2) read a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he history of valentine’s day”

3) write a festival including :a the history of the festival

b the reason for its creation

c the principles of the festival

d the activities during the festival

consult the website:

说明:要求学生把自己整理的有关节日的资料组织成一篇文章,批改后

可以将优秀的上传到玉海中学网站,对学生的写作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促进。

三、案例思考

et 网络教学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知识新,趣味性强等特点,但有时也不乏垃圾。所以教师必须课前提炼信息并把相关网站提供给学生,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掌握更多的知识。

2.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我在布置学生预习时,叫学生去找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节日的有关信息,几乎全体学生都有去找,再加上提供了网站,学生获取信息的时间短了,信息量多了,也愿意去做了。

3.网络教学可以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能力和创造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比较宽札节和春节及圣诞节的异同,说出创建节日的好处及坏处,学生利用已找到的资料,节省了比较的时间,同时发展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4.网络教学转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不仅仅成为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评价者。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能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5.有利于培养和提高教师与学生借助多媒体和网络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追求教学的最优组合。信息技术和英语学科的整合将使我们的教学手段更多样化,具有层次性,给学生创造一个更适合学习的开放的语言环境,使我们的英语教学跟上现代教育的需要。

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课堂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篇五

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论文

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之间存在诸多联系,在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是美术创作和美术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将会是美术教学的新趋势,是现代美术教学的新形式。

近几年来,我校就 “ 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 ” 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下面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体会和思考。

一、美术与信息技术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整合具有必然性。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信息技术通过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立体地表现信息,它们在呈现信息的方式上都以形象为主。现代美术中,电脑美术作为美术领域的新成员,有着极为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计算机已经成为美术创作中应用极其广泛的工具。而在省编小学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材中,有很多学习内容是相互关联的。以下表所列内容为例,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很多内容本身就是在美术的任务驱动下开展学习的,这正是整合学习最为常见的形式,也就是说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有些学习内容已经和美术整合了;美术课本中的许多内容也非常适合于用信息技术来教学。而且,美术课的有些内容只有通过信息技术才能达成学习目标,如《电脑美术设计欣赏》,学生只有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操作,才能体会电脑美术的设计方法,如果教师能够演示运用 phsotoshop 软件设计图片,将会让学生大开眼界,深刻体会电脑美术的强大功能和神奇魅力。

所以,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具有必然性。它们的整合将获得一个双赢的结果,既能够达到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又提高学习效率。

二、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优化了教学过程,整合具有可行性。

1、欣赏 评述 ---- 资源浩如烟海,查找可随心所欲。

“ 欣赏 评述 ” 是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 “ 欣赏 评述 ” 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 “ 欣赏 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 传统的欣赏教学,学生不知道怎样欣赏,更不知道怎样评述。之所以会如此,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资源,除了听教师介绍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信息来源。目前小学美术中的欣赏部分占很大的比例,绘画、雕塑、建筑、民间艺术、儿童美术、卡通形象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美术领域,教学中最让教师为难的仍是缺乏资源。

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但解决了学习资源匮乏的矛盾,而且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美术欣赏的资源极其丰富,学生只要掌握了 ie 网络浏览器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的方法就能够自主学习。教师只需提出学习的任务,比如制作一张网页、写一篇配有插图的小论文、制作一张幻灯片、编一张电子小报等,帮助学生解决技术困难,协助学生完成作业。

比如美术第十一册《中国古代建筑欣赏》中关于故宫的欣赏。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展示一些故宫的图片或者幻灯片,像导游一样介绍有关故宫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等知识,回答学生的一些问题,或者干脆组织学生观看《紫禁城》的录像资料,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且接收的信息量很有限。我们开展的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是:教师提供一些有关故宫博物院的网址等,让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搜集资料制作一份介绍故宫的幻灯片,并进行交流。教学中,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上网搜集资料,下载图片,制作幻灯片。在有意识地选择、组织材料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了解了故宫的历史、建筑特色,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立体的故宫艺术知识体系,而且为我国古代建筑大师的杰作惊叹不已,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进而产生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巨大热情。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最后通过网络教室展示幻灯片,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都相当投入。

2、对另一学习领域 “ 设计 应用 ”

《课程标准》建议 “ 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书籍封面、文体活动海报的设计 ” 。美术课程中还有许多内容,如邮票设计、贺卡设计、板报设计等,都可以采用计算机设计的手段。像用画图、word 、金山画王等软件进行较为简单的图案设计,用比较专业的 photoshop 软件进行封面设计、广告设计,并利用计算机光盘中大量的图像、照片以及材质资料,利用计算机字库中丰富多彩的字型、字体等,设计出更加精彩的作品来。

例如美术第九册《平面构成设计》的教学。按照传统的教学设计,每个学生起码要准备大小一样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纸片各三张,通过排列组合将这些纸片构成几个不同的图形,然后选择其中一二个绘制出来。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由于学具的限制,只能获得一些常见的图形;绘制艰难,许多学生因为制作过程过分繁复而失去耐心,画不出精致的作品来。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却能够克服上述缺点。方法是:首先在 word 中插入自选图形 “ 圆形 ” 、“ 方形 ” 和 “ 三角形 ” ,并设置成 “ 无填充颜色 ” ,再通过 “ 复制 ” 、“ 粘贴 ” 获得数个基本图形,然后随意移动这些基本图形,把他们组织成新的图形。学生可在计算机上反复尝试,直到满意为止。最后把构成的图形 “ 组合 ” 在一起,复制到画图软件中,并填上自己喜爱的颜色。(由于在画图软件中不能任意移动图形,在 word 中又无法完成区域填色,因此需先在 word 中构图,再在画图软件中填色。)

由于手工绘制的设计方式受设计者自身技术水平的影响比较大,也比较费时间,所以学生往往难以实现预想的构思,设计会以失败告终。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设计显得轻松和得心应手,学生容易实现预想的效果,避免由于眼高手低带来的不快,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突破难点, cai 很管用。

cai (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 cai 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中最为常见的形式。教师可运用 powerpoint 等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多媒体课件,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形象地演示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用于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中 cai 主要应用于以下几种情形:

( 1 )分析解释。

cai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美术知识,启发他们发现美术规律。比如:《千变万化的线》一课,制作一个可供教师演示和学生学习的课件。课件首先展示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线,并用闪烁的效果将这些线条突出出来,然后概括出线的种类,接着通过说说、画画让学生体会线条的千变万化,最后再让他们欣赏美术作品中的线条的美。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cai 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观地解释了线条作为重要的美术语言产生的过程,展现了线条的魅力。

( 2 )提供素材。

美术课程中某些内容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比如《欢乐的元宵节》,我们当地的风俗不太重视元宵节,学生对这一节日知之甚少。教学时,如果不提供足够的学习素材,学生将难以开展学习。因此,充分发挥 cai 课件的优势,给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片、录像等直观信息,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提高学习的质量。

( 3 )对比实验。

美术是视觉艺术,所以通过直观的对比实验能够很好地说明道理和规律。比如认识冷色和暖色,可通过观看大量的对比图片让学生感受色彩的冷暖差异,这比光凭教师的讲解来得直观、简单得多。

(4 )激发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中要求教师 “ 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 信息技术具有集声音、文字、图形、图像于一体立体地表现信息的功能,使学习情景的创设变得得心应手。比如《茶壶造型》一课,可通过欣赏精美的宜兴紫沙壶来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课堂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篇六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理念

课程的发展是爱到学科发展和社会状况影响的。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高智能功能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于一般成员信息技术素养的要求放缓;伴随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急剧提高,社会对于一般成员信息技术素养以外的有关信息科学、信息伦理与法规等方面的要求却明显加强,所以,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在于走向信息教育。

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

(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两个层面

1 、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即将信息技术作为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

2 、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

3 、有效的“整合”应用模式中的教师与学生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宗旨的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够促进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的教学观念、信息素养,以及教师创造性和主导作用的发挥是确保“整合”应用效果的关键。

4 、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提出并实践的一种“整合”应用模式――“主题――任务――活动――评价”模式,通过信息技术将多学科的知识和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整合,以此来促进学生个体符合时代需要的和谐发展。

(二)信息技术课教学四原则现已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并越来越受到高度的重视。

a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强调创设情境,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让学生去学、去用。为学生提供获得多种信息资源的手段,既丰富了知识、又开拓了眼界。鼓励学生自学,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提倡团队精神,培养合作意识。要引导探索,挖掘根源。

b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原则

教学过程中要以鼓励为主,要启发学生充满信心、大胆动手,切忌对学生要求过高、过急;应经常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给学生以启迪;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设备和条件,想方设法提高机房的利用率,保证设备的完好率,尽量给学生创造好的上机环境。

c 、因材施教的原则

d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学习固然重要,实践操作也必不可少,这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当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总之,随着步入信息化社会步伐的加快,信息素养的培养问题成为教育界新的研究热点。究竟是独立开设信息教育课程,还是将信息素养培养整合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成为新的讨论焦点。在与各种信息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灵活地理解与运用各门学科所提供的知识与技能,来达到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各学科知识能够整体化、不留痕迹地整合于整个研究活动过程中。

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课堂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篇七

课程的发展是爱到学科发展和社会状况影响的。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高智能功能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于一般成员信息技术素养的要求放缓;伴随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急剧提高,社会对于一般成员信息技术素养以外的有关信息科学、信息伦理与法规等方面的要求却明显加强,所以,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发展趋势在于走向信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

(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两个层面

1 、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即将信息技术作为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

2 、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

3 、有效的“整合”应用模式中的教师与学生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宗旨的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够促进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的教学观念、信息素养,以及教师创造性和主导作用的发挥是确保“整合”应用效果的关键。

4 、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提出并实践的一种“整合”应用模式――“主题――任务――活动――评价”模式,通过信息技术将多学科的知识和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整合,以此来促进学生个体符合时代需要的和谐发展。

(二)信息技术课教学四原则现已纳入中小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计划,并越来越受到高度的重视。

a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强调创设情境,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让学生去学、去用。为学生提供获得多种信息资源的手段,既丰富了知识、又开拓了眼界。鼓励学生自学,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提倡团队精神,培养合作意识。要引导探索,挖掘根源。

b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原则

教学过程中要以鼓励为主,要启发学生充满信心、大胆动手,切忌对学生要求过高、过急;应经常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给学生以启迪;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设备和条件,想方设法提高机房的利用率,保证设备的完好率,尽量给学生创造好的上机环境。

c 、因材施教的原则

d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学习固然重要,实践操作也必不可少,这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当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总之,随着步入信息化社会步伐的加快,信息素养的培养问题成为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界新的研究热点。究竟是独立开设信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还是将信息素养培养整合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成为新的讨论焦点。在与各种信息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灵活地理解与运用各门学科所提供的知识与技能,来达到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各学科知识能够整体化、不留痕迹地整合于整个研究活动过程中。

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课堂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篇八

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人类学习与生存发展的环境,同时也改变了几个世纪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方式。由于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思索数学与现实的切合度;更是因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技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们认识到它在数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必将改变人们对数学的内容、形式、应用、人文价值以及评价的认识与看法,因此,信息技术发展与数学学科课程发展中的互动客观存在的。

所谓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学习研究事物的科学方法,使数学成为终身学习的奠基石。

一、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解决了动力不足或动力缺乏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障碍就几乎解决了一半。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在解决这个难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画出函数图像,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像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魅力,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德国数学教育家栋科教授认为:思维着的教学活动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学习如果过分依赖学习者的经验或感性世界,即纯粹的经验堆积,而不是通过认识活动对经验进行加工,那么学习将会出现危机。因此必须重视人的思维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教学认为,创新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而且可以是日常教学活动。信息技术课是一种最能体现信息潮流的课程,目前也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机的性能之后,便可适当布置一些创造性作业,让有条件的学生在自己的家用电脑上独立作业,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圣诞节、教师节、春节等,学生通过家用电脑发送卡片,这些卡片中,有的可以充满着幽默风趣的话,有的还可以制造出简单的动画,这些知识,我们平时都没教,但学生通过自学或家长的指导都制造出来了。这样,学生的爱好、特长得到了充分发展,兴趣得到巩固。

四、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学习素材附带一定的情境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比对,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而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

五、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个别化、协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需要沟通与互助,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使资源共享,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和讨论,让学生在共同探讨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完善、提炼和概括知识,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数学,学会在合作学习与交流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数学教学的空间,丰富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但是,无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基本功,还必须熟悉和掌握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课堂上找准使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把握好度和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从而进一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为全面推进数学素质教育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课堂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篇九

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整合策略探讨论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观念在广大教师中已经深入人心。但是从现实来看,对其真正理解的人并不是很多,从而导致部分教师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那么,如何巧用多媒体技术,创建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整合呢?就这一问题谈谈我的思考与看法,与大家交流,以期共同进步。

一、“整合”要有现代教育理念

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再先进的教学手段一旦掌握在观念落后的政治教师手中也会变异,成为“旧”教育的工具。因此,在推广现代教学手段的过程中,首先要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都必须以人为本,要坚持以“一切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教师应该将自己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融进信息技术手段之中,从而发挥先进手段的教学优势,只有这样,信息技术手段才不会成为摆设。

二、“整合”要注意信息技术的实用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整合”的目的是为提高教学的水平、教学的质量。因此,在进行“整合”实践时,要讲究实用,不能脱离实际,要把教学质量搞上去,这种“整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才是有生命力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他的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加进更多的直观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形象生动、看得见、摸得到的感性材料便可以让学生产生兴趣。而现代信息技术正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迅速的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的学习。

比如:在讲《人生难免有挫折》时播放一段来自自然、人为造成挫折的录像,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入情境,学生看过后自然就理解了人生难免有挫折,进而引导学生面对挫折的正确态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幻灯片打出本课的重点内容,非常的直观,既节省时间又便于记忆。在课下练习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不明白的问题,通过幻灯片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必须在认真学习课程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科学的问题,所以利用信息技术,学生不仅提高了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掌握了提问题的技巧。

三、“整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我们是在为学生讲课,为学生准备“整合”的素材,因此,这些素材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提高艺术性,注意趣味性,让学生爱听爱看,从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才能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所以为了真正使信息技术走入课堂,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创课件,鼓励学生将幻灯片的制作技巧同自己所学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比如在学习八年级《消费者的权益》时,先发给学生导学案,设置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有了设计目标,兴趣自然就高涨,他们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同幻灯片主题能够相吻合素材,并配以适当的动画效果,使得幻灯片中所表达的学科知识内容鲜明、直观,有很强的表现力。

将信息技术融入政治学科教学中去,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困惑,例如:怎样整合才会更有效?怎样整合设计每一堂课等。我们要在努力提高自己信息技术业务水平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将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这样才能依据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设计出更灵活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信息技术成为新时代学生不可缺少的探究知识的工具。

总之,政治课的教学是一个特殊的教学过程,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一如既往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而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政治课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我们可尝试通过网络教学这种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和灵活的教育手段对学生实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的灌输模式,给学生提供探究性学习的条件。作为新时期的政治教师,应该也必须认真掌握和实践,把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教学与思想品德课整合起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2748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