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注重问题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教案要合理设置检查环节,帮助教师及时获得学生的学习反馈。以下是一些经过验证有效的教案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巧顶纸板篇一
活动目的:
1、运用以有经验,尝试用各种办法解决问题。
2、学会运用统计的方法进行比较。
3、感受有趣的科学现象,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小毛巾、大块积木若干,海绵、卫生纸、玻璃瓶、塑料瓶、小桶、小盆、水若干,胶管、石子若干,虹吸现象实验材料。
活动过程:
一、看图,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回答解决的办法。(图上有一个小桶,内装满水,另有一个空盆。)。
老师提问:不用倒的方法,怎样将小桶里的水运到空盆里去?
二、操作活动:
1、进入操作场地,幼儿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进行设想,找出合适的操作材料。
2、幼儿交换自己的设想和想法。
3、进行操作,验证自己的设想。老师巡回指导。
三、幼儿分享操作感受。
1、你选择的是什么材料,是怎样操作的?
2、通过操作觉得哪些材料能够帮助将水转移到另一个空盆里。
四、比较三种方法的实效性。
1、共同找出可行的三种方法,(用杯子舀、用体积大的.材料压、用吸水的材料转移)通过比赛的方式感受每个方法的实用效果。
幼儿自由选择一种方法,进行比较。
2、老师出示准备好的统计表格,请幼儿用或表达自己的意见。
3、老师和幼儿一起通过统计表格比较三种方法。
五、老师引导幼儿小结出今天实验的收获。
六、老师演示虹吸现象,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巧顶纸板篇二
背景设计:
中国成功发射载人飞船。这件具有世界性的事件不仅全国人民都关注、兴奋,就连我班的孩子一提起这件事都非常的高兴。许多幼儿在谈到自己的理想时,纷纷表示要向杨利伟叔叔他们学习,做一名宇航员遨游太空,也有小朋友表示长大后想登上月球看看上面到底有什么……虽然这事情已成为往事,但我班幼儿的交谈内容还是不离开这一话题进行,他们还带来了各种图书、碟片、报纸,互相阅读和交流。我想:幼儿的兴趣不能简单地让它停留在口头上,应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幼儿去感受、去想象、去创造,使幼儿的经验得以提升。
大班幼儿求知欲望强,他们好问好学,对数学知识也较感兴趣,积极尝试做一些计算练习,为跨入小学做一些必要的准备。我们知道数学活动有时显得较为枯燥乏味,如果只满足于让幼儿学会加减练习、编一些应用题,内容显得过于狭窄单一,很难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我在剖析《黑夜密语》这一大主题的精神要领下,预设了这个活动,以此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满足他们探索太空的若干需求。
活动目标:
1、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答虚拟游戏中的问题。
2、能用语言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3、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1、写有6—10数字的星星五颗,制定成贴绒磁性教具。
2、模拟的大张登月轨道图,在轨道的九个点上写数字10。幼儿每人一张相同的小图、笔。
3、幼儿每人1—10的数卡一套,彩色“通行证”一、手指游戏导入。
师: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玩个手指变数字游戏。
儿歌:食指中指并并,做把剪刀剪剪,我是手指魔术师。变、变、变个……。
二、给星星打电话。
1、出示图片。提问:这几位叔叔,你们认识吗?(杨利伟,翟志刚等)。
2、大家都想上月球,我们闭上眼睛,祈祷星星帮忙。
3、出现星星图片,揭示上月球的要求。
要求:到月球上去,先要和星星打电话。(出示五颗星星)每颗星星上面都有一个数字,数字是几就代表是几号星星。我们从卡片中找出两个数字,如果两个数字合起来和其中一颗星星上的数字一样大,就算拨通这颗星星的电话。
4、幼儿解密码,第一次操作。
幼儿拿出卡片摆一摆。
师:你拿出是x和x,拨通的是x号星星的电话。幼:我拿出的是4和5,拨通了9号星星的电话。幼:3和2,可以拨通5号星星的电话。
……以同样的方法,让幼儿练习6—10的分合。
5、破译了星星的号码,接通星星的电话。
提出要求:上月球要进入轨道,进入轨道必须先解开密码,密码是由两个数字组成的,这两个数字合起来都必须等于10,密码解开了,到老师那儿领取通行证,就能登上月球。
三、解密码上月球。
1、带领幼儿观察轨道图。
2、幼儿玩拍手游戏(复习10的分成)、
3、幼儿解密码,第二次操作。
幼儿在小图上的方框内写出10的各种组合数字。
4、检查密码,领取通行证。
5、幼儿登上轨道,虚拟上月球。
活动延伸:
听音乐,幼儿做各种动作,模拟宇航员在月球的探索的情景。
自我评析执教了科学活动《上月球》这个活动中,在活动中我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现状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让幼儿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答虚拟游戏中的问题,使得数学活动更游戏化、趣味化,深受幼儿的欢迎。活动中,我以登上月球为线索,把充满奥秘的太空知识用图片的形式简单的展示在幼儿的面前,促进了幼儿的感官探索;把简单划一的数字分合式穿插在虚拟游戏中,既巩固了幼儿数学经验,又满足了幼儿上月球的探索欲望,让幼儿进一步认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对促进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也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活动中,幼儿认真地追随环节要求的变化,一次次大胆地阐述自己对分合知识的理解,探究的欲望无处不在。“通行证”的发放使得幼儿的操作结果被得到认可,虽然有些小朋友做错或者重复了,但老师给予的订正机会让他们从失落中走了出来重新焕发求知欲望,使他们有成功和被重视的感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而且幼儿之间的互相检查既提高了幼儿的数学经验,增强了幼儿的责任意识,又促进了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作用。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巧顶纸板篇三
活动目标:
1、乐于参加探究活动,体验顶纸板的快乐。
2、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
3、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
4、使幼儿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形成积极探究的态度,养成积极探究的行为习惯。
活动准备:
1、碗一个。
2、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正方形纸板、长方形纸板、粗吸管,彩笔筒皮,铅笔,粗纸棒。
重点难点:找准纸板中心点,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
活动过程。
一、教师分别用头、手臂、手顶碗,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
师生讨论交流:大家看到了什么,教师除了用头顶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顶?
幼儿讨论。
师:老师带来了许多纸板,想请你们也来学学,试着用身体部位来顶纸板。
引导幼儿尝试用身体部位顶纸板。
幼儿发散讨论。
小结:我们可以用笔、尺子、杯子等许多东西来把纸板顶起来。
二、尝试:用粗细不同的物体顶纸板。
幼儿第一次实验,自由尝试顶纸板。
师:你们顶起来了吗?什么东西比较容易顶起来?什么东西难度比较大?
幼儿观察自由讨论。
小结:顶的面是平平地,而且面越大就越能方便、平稳地顶起纸板。
幼儿第二次实验,找找纸板的中心点。
师:不管什么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中心点,请小朋友两两合作在纸板上寻找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并在纸板上画出记号。
小结:原来这些不同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三、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师:小朋友们都学会了顶纸板的本领,杂技团邀请你们一同去参加他们的表演,孩子们,上场吧!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巧顶纸板篇四
1.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重点)。
2.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难点)。
3.乐于参加探究活动,体验顶纸板的快乐。
【活动准备】。
轻音乐《梁祝》。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欣赏杂技表演顶碗的图片。
1.大家看到了什么,杂技演员表演的什么节目,那么多小碗都顶在什么地方,除了用头顶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顶。
2.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纸板,想请你们也来学学杂技演员,试着用身体部位来顶纸板。
二、基本部分:
1.尝试用身体部位顶纸板。
2.尝试用纸筒芯顶纸板。
(3)小结:我们要把工具顶在纸板的中心,就能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3.还有那些东西可以顶试一试。(笔、尺子、杯子、吸管)。
4.小结:我们可以用笔、尺子、杯子等许多东西来把纸板顶起来。
5.找找纸板的中心点。
(1)不管什么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中心点,想不想把这个神奇的点用笔记下来呢?如果一边玩一边记有困难,可以请好朋友帮忙哦!看看哪一对好朋友能最快最好地完成任务。
(2)幼儿两两合作在纸板上寻找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并在纸板上画出记号。
(3)小结:原来这些不同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6.探索那种材料容易顶。
(1)猜测:到底用哪种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种材料很难顶起来呢?
(2)看来每个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老师这里有一张有趣的记录表,请你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你觉得最容易的就在记录表的“?”栏里标上“1”,接下来呢就依次标上“2”“3”“4”,给它们排排队、编编号吧。
(3)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三、结束部分:
1.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师:小朋友们都学会了顶纸板的本领,杂技团邀请你们一同去参加他们的表演呢。瞧,这些五彩棒都为你们准备好了,孩子们,上场吧!
2.播放轻音乐《梁祝》,幼儿手持彩棒,在音乐声中进行顶技表演,鼓励幼儿摆出各种身体造型。
3.表演给其它小朋友看看。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巧顶纸板篇五
1、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重点)。
2、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难点)。
3、乐于参加探究活动,体验顶纸板的快乐。
轻音乐《梁祝》。
一、开始部分:欣赏杂技表演顶碗的图片。
1、大家看到了什么,杂技演员表演的什么节目,那么多小碗都顶在什么地方,除了用头顶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顶。
2、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纸板,想请你们也来学学杂技演员,试着用身体部位来顶纸板。
二、基本部分:
1、尝试用身体部位顶纸板。
2、尝试用纸筒芯顶纸板。
(3)小结:我们要把工具顶在纸板的中心,就能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3、还有那些东西可以顶试一试。(笔、尺子、杯子、吸管)。
4、小结:我们可以用笔、尺子、杯子等许多东西来把纸板顶起来。
5、找找纸板的中心点。
(1)不管什么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中心点,想不想把这个神奇的点用笔记下来呢?如果一边玩一边记有困难,可以请好朋友帮忙哦!看看哪一对好朋友能最快最好地完成任务。
(2)幼儿两两合作在纸板上寻找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并在纸板上画出记号。
(3)小结:原来这些不同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6、探索那种材料容易顶。
(1)猜测:到底用哪种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种材料很难顶起来呢?
(2)看来每个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老师这里有一张有趣的记录表,请你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你觉得最容易的就在记录表的“?”栏里标上“1”,接下来呢就依次标上“2”“3”“4”,给它们排排队、编编号吧。
(3)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三、结束部分:
1、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师:小朋友们都学会了顶纸板的本领,杂技团邀请你们一同去参加他们的表演呢。瞧,这些五彩棒都为你们准备好了,孩子们,上场吧!
2、播放轻音乐《梁祝》,幼儿手持彩棒,在音乐声中进行顶技表演,鼓励幼儿摆出各种身体造型。
3、表演给其它小朋友看看。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巧顶纸板篇六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
2.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
3.乐于参加探究活动,体验顶纸板的快乐。
活动重点:
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
活动难点:
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
活动准备:
轻音乐《梁祝》。
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粗吸管,纸筒芯,铅笔,易拉罐,彩色纸棒。幼儿实验记录表人手一份,记号笔,教师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欣赏杂技表演顶碗的图片。
1.大家看到了什么,杂技演员表演的什么节目,那么多小碗都顶在什么地方,除了用头顶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顶。
2.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纸板,想请你们也来学学杂技演员,试着用身体部位来顶纸板。
二、基本部分:
1.尝试用身体部位顶纸板。
2.尝试用纸筒芯顶纸板。
(3)小结:我们要把工具顶在纸板的中心,就能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3.还有那些东西可以顶试一试。(笔、尺子、杯子、吸管)。
4.小结:我们可以用笔、尺子、杯子等许多东西来把纸板顶起来。
5.找找纸板的中心点。
(1)不管什么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中心点,想不想把这个神奇的点用笔记下来呢?如果一边玩一边记有困难,可以请好朋友帮忙哦!看看哪一对好朋友能最快最好地完成任务。
(2)幼儿两两合作在纸板上寻找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并在纸板上画出记号。
(3)小结:原来这些不同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6.探索那种材料容易顶。
(1)猜测:到底用哪种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种材料很难顶起来呢?
(2)看来每个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老师这里有一张有趣的记录表,请你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你觉得最容易的就在记录表的“?”栏里标上“1”,接下来呢就依次标上“2”“3”“4”,给它们排排队、编编号吧。
(3)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三、结束部分:
1.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师:小朋友们都学会了顶纸板的本领,杂技团邀请你们一同去参加他们的表演呢。瞧,这些五彩棒都为你们准备好了,孩子们,上场吧!
2.播放轻音乐《梁祝》,幼儿手持彩棒,在音乐声中进行顶技表演,鼓励幼儿摆出各种身体造型。
3.表演给其它小朋友看看。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巧顶纸板篇七
活动由来: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永远无法剥离的。近阶段,“上小学”成了我们大班孩子共同的热点话题,经常会听到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讨论有关上小学的内容,我意识到:上小学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何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幼儿围绕上小学展开深入与全面的探究,使幼儿在期待上小学的情况下主动获得一些有助成长的生活经验?认识钟表,学会看时间,加强时间观念,懂得爱惜时间是很有必要的。这类的活动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逻辑性,比较枯燥,因此在设计时我不断的思考,怎样让孩子们“动起来”。这个“动”包含着两层意思,让孩子们的思维“动”起来,让孩子们的身体也动起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地探索,发现时钟的奥秘,对看时间产生浓厚的兴趣。终于,一个充满活力,拨动孩子思维琴弦的活动诞生了。
活动目标:
1、认识时钟及它的用途。
2、初步了解时针与分针的运转关系,学会看整点。
3、知道在什么时间应做什么事,培养幼儿的秩序感。
活动过程:
一、引题:请幼儿听声音,猜猜看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
二、参观“时钟商店”,认识钟面主要结构。
1、幼儿观察“钟表展”上各种各样的钟,发现它们的共同点。
提问:
(1)你们刚才看到的钟是什么样的?(颜色不一样,形状、指针的样子不一样。)。
(2)它们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呢?(启发幼儿发现钟面上都有数字和指针)。
2、认识钟面结构,区分时针、分针提问:这两根指针长得一样吗?它们叫什么名字?
三、认识时针、分针的运行方向、运转规律。
1、通过观察动画,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行特点。
引导幼儿发现指针是绕着圈跑,顺着数字1、2、3这个方向一直跑到12。
2、启发幼儿寻找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提问:
(1)它们俩谁跑的快?
(2)分针从数字1跑到数字12,跑了一圈,这个时候时针跑了多少呀?
(3)时针跑了一格,是多长时间呢?
四、讲解演示,认识整点。
1、引导幼儿发现三个钟面的共同点:
分针都指在数字12,时针指向的位置不同。
2、了解用数字符号的方式记录整点时间。
(1)提问:这是8点整,它可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出示“8:00”)。
(2)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卡:8点整用数字8表示,后面两个点、两个0。
(3)出示多张时间记录卡,请幼儿尝试找出9点整和3点整的记录卡。
3、集体游戏《喜洋洋和灰太狼》,巩固幼儿对整点的认识。
(1)介绍玩法和规则幼儿当喜羊羊,教师当灰太狼。喜羊羊问“灰太狼灰太狼几点钟”。灰太狼手拿出一面钟,等灰太狼说:“喜羊羊喜羊羊几点钟”的时候,喜羊羊就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如果看到12点的钟,喜羊羊要赶快跑回家。
(2)师幼共同游戏,在游戏中发现12:00钟面的特点。
(3)再次游戏,巩固幼儿对整点的认识在游戏中观察幼儿拨钟的情况,以修钟的形式及时纠错。
4、时钟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五、分组活动。
1、连线:看看每个时间里小朋友该做什么事,把它连起来。
2、修时钟:观察钟面上显示的时间和记录是否一样,如果不符进行修改。
3、拨钟:根据时间记录卡拨钟,是时间相对应。
4、设计小学生的一天:记录下小学生每个时间段的具体安排。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巧顶纸板篇八
活动目标:
1、对探索顶起纸板感兴趣,体验顶起纸板的成功喜悦。
2、感知纸板只有一个能顶起来的点,并积累使几何图形平衡的有益经验。
3、提高手眼协调的能力。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幼儿人手一套几何图形纸板、吸管、记号笔,展示板等。
活动过程:
一、以介绍材料导入活动,引发探究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图形娃娃,你们看这是什么形状?(圆形)”
二、幼儿初步探究圆形顶纸板方法,感知纸板只有一个点能顶起来。
1、提出问题,幼儿猜想。
教师:“如果用吸管顶圆形纸片,你们猜猜能顶起来吗?”
2、教师介绍材料,提出探究的要求。
(1)教师:“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根吸管和圆形纸片,请你们动手试一试,用吸管怎样能顶起圆形纸片?”
(2)提出探究要求:“你们看,圆形纸片的身上有好几个点,小朋友在每一个点上都试一试,能顶起来的那个点用圈圈出来,做个记号,试好了,请你们写上自己的号数。”
3、幼儿操作探究圆形顶纸板的方法,并记录。
4、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探究过程与结果。
5、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平衡的经验。
小结:原来,在圆形纸片上只有一个地方能把圆形顶起来,而且这个地方就在纸片的中心位置上。
三、迁移经验,幼儿探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顶纸板的方法,再次感知发现纸板只有一个中心点能顶起来。
1、介绍材料,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猜想。
引导语:今天,老师还准备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板,如果也用吸管顶,这些纸板有几个地方能被顶起来?在什么位置?请你们猜一猜,试一试吧。
2、教师提出探究记录的要求:在纸片能顶起来的地方用小圆点做个记号。
3、幼儿操作探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顶纸板的方法,并记录。
4、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
5、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使几何图形平衡的有益经验。
四、出示不规则的图形,提出问题,引发下次活动探究。
师:刚才小朋友都试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知道他们都有一个点能顶起来。那这些图形能顶起来吗?请你们下次再试试吧!
活动延伸:
1、在科学区中,投放几何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继续探究顶纸板。
2、在后续活动中,继续探究顶纸板物体面的大小。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巧顶纸板篇九
1、对探索顶起纸板感兴趣。
2、感知纸板只有一个能被顶起来的点,并积累使几何图形平衡的有益经验。
3、提高手眼协调的能力。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重难点。
探究顶几何图形纸板的方法,感知纸板只有一个能被顶起来的点。
幼儿能够平稳的顶起几何图形纸板,在能顶起纸板的地方准确的做出标记。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引导幼儿看杂技顶碗。
物质准备:18套规则图形纸板,18根新铅笔,18根记号笔,视频。
活动过程。
一、欣赏《顶碗》杂技表演节目,引发幼儿尝试欲望。
引导语: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杂技表演好不好呀?(好)。
师:那老师现在先给小朋友们看下视频里的杂技演员是怎么表演的好不好?(播放视频)。
师:表演结束了,小朋友们是不是觉得很神奇,视频里的杂技演员可以顶着碗那么久都不会掉下来。那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也来尝试当一下杂技表演员呀?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玩顶纸板的杂技表演。
二、引导幼儿初步探究顶圆形纸板的方法,感知纸板只有一个能被顶起来得点。
引导语:瞧!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图形娃娃的纸板,请你们看,这是什么形状?(圆形)。
1、提出问题,幼儿猜想:如果用铅笔顶圆形纸板,能顶起来吗?
2、教师介绍材料,提出探究要求。
提出探究要求:你们看,圆形纸板的身上有好几个点,小朋友在每个点上都试一试,在能把纸板顶起来的那个点上画,试好了之后,请你们带着你的圆形纸板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3、幼儿操作探究顶圆形纸板的方法,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4、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5、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平衡的经验。
小结:原来,在圆形纸板上只能找到一个能把圆形宝宝顶起来的点,而且这个点就在圆形纸板的中心位置上。
三、迁移经验,幼儿探究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纸板的方法,再次感知发现纸板只有一个能被顶起来的中心点。
1、介绍材料,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猜想。
引导语:今天,老师还准备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板,如果,也用铅笔顶,这些纸板有几个地方能被顶起来?在什么位置?请你们猜一猜,试一试吧!
3、幼儿探究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板的方法,并记录。
5、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使几何图形纸板平衡的经验。
四、出示不规则的图形,提出问题,引发拓展活动。
刚才小朋友们都试了顶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板,知道它们都有一个能被顶起来的点,那这个点就叫做它的中心点,那这个图形能被顶起来吗?请你们下次再试试看吧!
延伸活动:
在科学区投放几何图形引导幼儿继续探究顶纸板,探究顶纸板的物体接触面的大小与顶纸板之间的关系。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巧顶纸板篇十
目的: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力的传递现象,知道直线传得快、曲线传得慢的道理以及简单的终止力传递的方法。
2.培养幼儿大胆探索、仔细观察和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合作的乐趣。
准备:
现成的多米诺骨牌或由木板锯成的长木条若干、排列示意图三张(如图)、录像带。
过程:
一、引起兴趣。
1.我们已玩过“击棋子”的游戏,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好了新的材料,你们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分成三组来玩“击木块”的游戏。
2.出示排列示意图(如图),引导幼儿分组讨论本组准备按哪种方式排列木块。
二、体验力的传递现象。
1.三组幼儿分别协商排列木块的方式,并尝试推击木块,体验力的传递现象。
2.集体讨论:为什么有的组搭得快,有的组搭得慢?为什么有的组搭的木块倒得慢,有的倒得快?(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引导各组幼儿在吸取其他小组经验的基础上再操作一遍,然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4.教师小结:排得快慢与小组合作情况有关,木块倒得快慢与排列线路有关。
三、探索终止力传递的方法。
2.各组幼儿分别通过操作,探索阻隔的方法。
3.请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组的阻隔方法,教师根据各组交流的情况小结:排木块时大家应努力协作,尽量放稳木块。如果不小心碰倒了,只要将手掌插入其中或赶紧抽掉后面的一块,就可以避免后面的木块倒下。
4.每组幼儿分别运用其他小组的阻隔方法进行尝试。
四、分析交流。
1.各小组分别交换排列示意图,幼儿继续合作排列木块并推击,看看排列线路与力的传递之间有什么关系。
2.在幼儿操作实践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懂得:力的传递速度与其排列线路有关,直线传得快,曲线传得慢,路线越弯曲,速度就越慢。
3.看录像了解生活中力传递现象的应用情况,如打桌球、打保龄球、打玻璃弹珠等。
4.力的传递现象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回家找一找再来告诉大家。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巧顶纸板篇十一
3.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并能大胆交流。
探索学习包括测量、对应点间测量以及滚动测量的方法。
滚动测量的方法。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学会自然测量。
物质准备:大小相近两个圈、绳子、记录表、笔、纸筒、彩纸、剪刀、双面胶、多媒体课件等。
一、感知圈类物品。
2.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中间怎么样?(空的)对了,这些东西都是像圈一样,圆圆的,中间是空的。
(评析:通过迁移幼儿已有经验,帮助幼儿充分了解圈类物品,知道圈类物品的共同特征:四周围绕,中间是空的。本环节旨在让幼儿理解圈的基本概念。)。
二、比较圈的大小。
1.(出示一大一小两个圈)这儿有两个圈,它们有什么不同?(一个大,一小)。
2.(出示大小不明显的两个圈)这两个圈呢?谁大谁小?你怎么知道的?(比一比、看一看)。
3.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准确地知道它们谁大谁小呢?(测量)。
(评析:通过一大一小和大小不明显的两个圈.激发幼儿比较圈的大小的兴趣。一大一小的两个圈一看就知道,但是两个大小不明显的圈很难看出.除了用重叠比一比的方法.还可以用测量的方法.这样就引出活动的主题:圈的测量。)。
三、探索圈的测量方法。
1.你知道有哪些测量工具?(尺、绳子、小棒、吸管等等)。
2.上次我们用绳子测量了书、椅子等东西,今天我们也用绳子来测量这两个圈,比一比谁大谁小,把结果记录下来。(幼儿操作)。
(评析:大班幼儿已经有自然测量的'经验,但是对圆弧形的圈类物品还没有测量过。本次活动运用绳子作为测量工具,因为绳子柔软,可塑性大,利于幼儿对圆弧形进行多种方法测量。同时,通过记录测量结果,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实验的严谨性。)。
四、交流学习圈的测量方法。
1.谁来说说你测量的结果是什么?(红圈大,黄圈小;黄圈大,红圈小)。
2.现在有两种答案,那你们说说是怎么测量的?
(1)绳子沿着圈围一圈(幼儿演示)这样就可以测量出圈一周的长度了。
(2)量圈中间的长度。
中间的长度怎么量就准确了呢?(看课件)。
(先在圈上画一个固定点,然后在它的对应的地方再画一个点,用绳子的一头对准一个固定点,另一头对准另一个固定点,然后在绳子上做上标记,就测量出了两个对应点间的长度。)。
(3)除了这两种方法,还有谁有不同的办法?
还有一种方法也能测量圈呢,一起看下。(看课件)。
这是什么方法?(滚动的方法)。
怎么测量的?
(在圈上画一个固定点,固定点对准绳子的顶端,然后沿绳子慢慢向前滚动,滚到固定点的时候停止,在绳子上做个标记,这样就测量出了圈滚动一周的长度。)。
(4)现在请小朋友试一试用滚动测量的方法来比较一下,这两个圈到底谁大谁小。(幼儿再次操作)。
(5)现在你知道哪个圈大,哪个圈小?(红圈大,黄圈小)。
小结:测量圈有用绳子围一圈的方法、有从中间两个对应点测量的方法,还有滚动测量的方法。
(评析:在幼儿的交流中,出现了两种答案,教师没有给予正确答案,而是先让幼儿交流探索出的测量方法。幼儿发现了两种测量方法:围一圈测量和两个固定点之间的测量,还有一种滚动测量的方法是老师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幼儿了解到的,在随后的实践操作中,教师要求幼儿运用滚动测量方法来验证到底哪个圈大.哪个圈小,找到正确答案。本环节是活动的重点.滚动测量的方法又是活动的难点,重点难点在交流讨论和实践操作中顺利化解。对于幼儿操作结果的判定.教师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实践进行了验证.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理念。)。
五、生活实践活动。
好,一起来做一做吧。
2.评价。
看,这两个纸筒包的怎样?(一个彩纸多出来了,一个没有全包住)。
怎样就正好了?(要量准确了)。
对了,我们要把彩纸在纸筒上量准确了,再剪下来粘贴,就可以正好包住了。
3.现在一起把漂亮的纸筒送给弟弟妹妹吧。
(评析:学以致用。幼儿学会了圈的测量方法.怎样运用在生活中?于是设计了为纸筒装饰的环节。纸筒其实就是一个立体的圈.要测量出彩纸的长度,这就用到了圈的测量的方法:围一圈或滚动的测量方法。本环节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思想。)。
六、延伸活动。
在区域活动中提供尺、吸管、小棒等测量工具,让幼儿用不同测量工具进行圈的测量。
(评析:不同的测量工具有不同的测量方法。绳子是一种柔软的测量工具,可弯可直,而尺、吸管、小棒等不能弯曲,用这样的测量工具怎样对圈进行测量,值得幼儿深入探索。同时,幼儿可以用尺进行精确测量,进一步提升了测量的能力,更引发了幼儿对测量的兴趣。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巧顶纸板篇十二
2.尝试用“印”的方式记录指纹,通过观察比较各种指纹,并能说出不同;。
3.有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体验发现的快乐,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1.材料准备:指纹画、指纹类型ppt、白纸及印泥若干、放大镜(人手一个)、抹布。
2.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经使用过染料涂色或发现过指纹。
一、导入:欣赏指纹画,激发幼儿对指纹的探索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都画过画吗?那平时你们是用什么来画画的呢?
二、引导幼儿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
1.引导幼儿对指纹开展猜想。
2.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了解指纹的三种不同的类型。
(1)教师讲解示范如何清楚地印出指纹。
(2)分发材料,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引导幼儿观察指纹并进行交流,认识指纹的三种类型。
3.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指纹,并看看每种指纹类型各有几个。
我们认识了三种不同的指纹类型,那现在请小朋友再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手指纹,看看你的每个手指纹是哪种类型。(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分别表示。)数一数你有几个箕形纹,几个弓形纹,几个斗形纹。
三、了解指纹的作用。
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些指纹有什么用处呢?
指纹能够帮助警察破案,因为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它是具有特征的记号。
指纹是由凹凸的皮肤所形成的纹路,所以增加手指的摩擦力,这样拿东西就不容易滑掉。
指纹还是汗腺的出口,因此可以调节温度。
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且一般来说终身不变,指纹会随年龄增长变大,但形状不变。
四、制作指纹画指纹的作用真大,不仅可以帮助警察叔叔破案,而且我们还可以用指纹画出许多美丽的图画,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用你们灵巧的小手,画出美丽的图画来张贴在我们“指纹画展”的画廊里。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最能吸引他们的还是一些比较直观的东西,抽象思维不是很发达,学生活动以直接兴趣为主。在生活中,大部分学生已经对自己的指纹有了一定的了解,如知道手上有指纹,指纹是不一样的等一些基本的知识,并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
所以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本课的教学设计还是成功的。在学习中我能力求让每一个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当然这个探究过程不是体现在教学的结构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自身的探究过程的完整,没有在表面上做文章,没有刻意地指挥学生去重复探究过程。
“玩指纹、印指纹”这一环节是这堂课的重点,也充分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在有限的课堂空间内,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所能用到的东西进行探究活动,在本课的教学中,一半左右的时间是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每一次实践的步骤、要求都让学生知道得清清楚楚。通过自主实践,不仅学会了拓印指纹的方法,同时进一步端正了实践的态度,做到认真、细致。有的学生拓印的指纹不清晰,经过指导,经过重复实践,效果就变好了。当然,取指纹并不是目的,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充分感知指纹,并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是活动的目的。
同时我认为本节课还是有不足的地方,有几个学生认为,自己的指纹是一样的,当时我就可以利用投影,把他们印出来的指纹放大,然后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比较、去得出结论。还有3个学生说自己的指纹和同学的“好像一样”,我也应该利用投影放大指纹,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比较、去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对“自己的指纹、和同学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这个结论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纵观整堂课,我将大部分的时间留给了学生去看,去“玩”,去“探究”,尝试选择相适应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解决。在以后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重点会由提出一个合适的问题提升到制订一个研究的方案,自主探究等。教师的角色由课堂的主导者真正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在学生的积极探究中培养乐于合作,实事求是的态度,养成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良好学习习惯。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巧顶纸板篇十三
本活动通过幼儿观察、比较发现指纹的特征;观看录像了解指纹的作用;幼儿想象指纹的妙用;幼儿制作指纹身份证等,充分调动每一种学习方式,满足了幼儿探究的愿望,保持了幼儿对科学活动探究的热情,从而提高幼儿主动的、科学的学习态度、习惯与能力。
1、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指纹的罗圈形状、数量不同,知道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它是具有特征的记号。
2、了解指纹的三种类型及指纹的用途。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及探索能力。
1、场景布置:指纹画展。
2、录像《黑猫警长》。
3、放大镜、油印、白纸、实物投影仪。
一、参观指纹画展,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
1.教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去看画展好吗?”(好)。
2.幼儿观看指纹画展,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和我们平时画得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些画是用指纹印出来的)。
二、引导幼儿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外部特征。
1.教师提问:“你有指纹吗?指纹在哪里?”(指纹在手指肚上)。
2.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纹或是用油印将指纹印到纸上进行观察。并和同伴的指纹比较一下。(教师巡场指导幼儿观察发现指纹的形状、数量不同)。
(1)“你的指纹是什么样的?”
(2)“你的每个手指的指纹都一样吗?”
(3)“你的指纹和别的小朋友的指纹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3.小结:指纹的罗圈形状和数量都不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指纹;它是每个人的特征之一。
三、引导幼儿观察归纳指纹的三种类型。
1.让几个幼儿将指纹印在纸上,然后把纸放到实物投影仪上,让幼儿观察归纳指纹的类型。
2.找出三种指纹类型,分别给他们起名字。
(1)第一种叫弓型纹:它的纹路中心就象一把弯弯的弓箭一样。
(2)第二种叫蹄型纹:它的纹路中心向左或向右偏很象小马蹄子一样!
(3)第三种叫涡型纹:它的纹路中心就象水流湍急的小旋涡一样!
3.统计一下各类指纹的数量:有弓型纹的举手、有蹄型纹的举手,有涡型纹的举手(巩固认识指纹的三种类型)。
四、观看录像《黑猫警长》,了解指纹的用途。
1.“指纹有什么用呢?请大家观看录像,看完你就明白了。”
2.幼儿观看录像《黑猫警长》。
3.提问:“黑猫警长是如何破案的?”(黑猫警长通过罪犯留下的指纹,找到的罪犯)。
4.教师小结:指纹能够帮助警察破案,因为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它是具有特征的记号。
五、启发幼儿想象指纹的妙用。
1.“关于指纹你们还有哪些奇思妙想呢?”(指纹锁、指纹门、指纹冰箱、指纹钱包、指纹手机、指纹汽车……)。
2.教师小结: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的好点子,老师希望你们能用智慧的钥匙开启科学的大门,为人类的发明创造做出一份贡献!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延伸活动:制作幼儿指纹身份证。
1.“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就像身份证,它只能代表自己,那大家一起来制作一个指纹身份证,好吗?(好)。
2.幼儿制作指纹身份证,教师巡场指导。身份证上有:幼儿姓名、性别、班级名称及幼儿指纹。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巧顶纸板篇十四
1、在团、搓、压等泥工活动的技能基础上,借用辅助工具(剪刀、黑豆、毛线等)塑造小花猫形象,并给花猫装饰不同的花纹。
2、能看图谱有目的地进行塑造活动,有初步的独立塑造的能力。
3、乐于在泥工活动中探索使用辅助工具和材料,体验捏泥的快乐。
1、教具:小花猫的制作示意图;粮仓一个,老鼠2只。
2、学具:橡皮泥、剪刀、红绿豆、牙签、毛线若干。
1、教师出示桌面教具,引出活动的主题。
——在一个农场里有一个粮仓,最近老鼠闹得可厉害了,吃掉了许多的粮食。所以今天的泥工活动就要请小朋友来捏小花猫,治治这些老鼠。
——老师这里有一张图片,只要你顺着一个一个的圆圈和圆圈里的箭头,边看边思考,就能找到捏小花猫的绝招。
2、教师出示示意图,小朋友观察图片,提己的疑义,教师请小朋友来解决同伴的疑义,帮助幼儿理解制作步骤中重点的几步。
教师:请小朋友用几分钟的时间来看这张示意图,如果有什么看不懂的,不明白的,等会儿可以提出来。
教师:——现在,你有什么不懂的,哪一步不明白,请提出来。
——这个疑问有谁能够帮助他,告诉他什么意思?
——还有的图示你们都懂了吗?我来考考你们,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应该做什么?(教师将图片的重难点部分提出来,了解孩子的观察结果,给予适当的指导。)。
——完整地简单讲解图示的含义,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图谱中符号的意义。
3、分析小花猫的身体特征,幼儿谈谈自己看见的小花猫花纹是什么样的,帮助幼儿了解花猫的多种多样的花纹。
教师出示图片:
——你们瞧,这些小花猫的花纹有什么不同?
——你见过什么花纹的小花猫呢?(幼儿讲述自己见过的花猫的花纹颜色。)。
4、交代捏泥的要求,幼儿进行看图操作。
(1)教师:
——还有一些材料,我们看看是什么?这些材料有什么,怎么用,图示上也有;
——最后一个要求,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在搓、压、剪以后,橡皮泥的表面应该是很光滑的。装饰的花纹要是很细致的。
(2)幼儿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孩子在制作的过程中看图进行。)。
(3)请小朋友把做好的花猫放到粮仓的周围,鼓励先做好的小朋友给粮仓四周的边上捏一些小花进行装饰。
5、欣赏大家的作品,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制作不同姿态的小花猫。
教师:有了这么多神气、威猛的小花猫,粮仓里的粮食就有保障了。小花猫除了会跳起来抓老鼠,还会慢慢地散步、睡觉、伸懒腰、玩球、翻跟斗,这些不同姿态的小花猫你能做出来吗?老师把这些任务留给你们到区域里去完成吧。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巧顶纸板篇十五
一、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简单的统计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敢于尝试和探索,学习分类和统计,并能通过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3、引导幼儿用绘画和简单的图表记录探索的过程和发现。
二、活动准备:
1、4个小货架、商品若干(如文具类:水彩笔、铅笔、写字板、胶泥;餐具:杯子、盘子、碗、勺子;食品类:糖果、面包、乐百氏奶、牛奶;水果类:苹果、梨、香蕉、柚子;数量在10以内,分装于篮子里)。
2、幼儿人手一份:游戏棒、三角片、圆片一篮(数量分别在10以内)、水彩笔、白纸1张、统计表1、统计表2人手一张张、夹板一张、统计员标志牌一块。
三、活动过程:
(一)、尝试,探索统计的方法。
设置悬念,以神秘客人让老师考考小朋友引题。请幼儿用自己的方法在白纸上记下自己篮子里的游戏棒、三角片和圆片的数量,尝试统计的方法。
师:(用神秘的口吻)小朋友,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有一位你们非常非常喜欢的客人要来和你们玩,想不想知道是谁呀?我先不告诉你们,不过,他想考考我们班的小朋友,看看你们能不能将篮子里的各种物品的数量点数清楚并用又整齐有清楚的`好办法记录在白纸上。然后他就会来和我们玩的,想不想见到他呀?那我们就赶快行动吧。
(二)、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
(1)、交流与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下来的?并一一展示有代表性的幼儿作品(有图画记录、图画加数字记录等),教师适当评价幼儿记录方式的优缺点。最后展示表格记录,说明表格记录的优点(整齐、明确、容易比较多少)。
(三)、游戏:小小统计员。
(1)、请幼儿分组为新年老人的小小超市整理货物并在画有物品简图的统计表上(见统计表1)记录货架上各种货物的数量。
新年老人:小朋友们很能干,真会想办法。我正准备开一个小小超市呢,小朋友,我刚进购了这么多的货,你们能帮帮我吗?帮我整理并统计一下这些货物吧。
师:小朋友们愿不愿呀?那我们分组行动吧。我们一定要帮新年老人的货物摆得整整齐齐的,记录的清清除楚的。
(2)、幼儿分组检查记录的结果。
(3)、每组派一名幼儿向新年老人汇报记录的结果。
(4)、教师小结。新年老人给幼儿颁发“小小统计员”的标志。
(四)、情景游戏:统计新年小舞台的物品。
(1)、请幼儿数一数,记一记舞台上各种物品的数量,鼓励幼儿自己大胆设计物品标记并用表格统计出来。向新年老人汇报记录结果。
师:新年老人邀请请小朋友参观新年小舞台,走,我们看看去,有什么?是什么形状的?如果我们要记录可以怎么画?我们干脆把它统计下来。
(2)、幼儿在空白统计表(见统计表2)内自由统计舞台布景的种类与数量。
(五)、新年老人分发礼物。活动结束。
活动自评:在引导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我力图打破以往的幼儿数学学习以看和听为主,而操作大多是为了验证老师传授的知识;打破孩子们意识中“教师是知识的来源”、“教师是真理的化身”,让孩子们通过动手动脑,面对真实,与真实接触,探索解决问题,真正接触到数学知识。在幼儿探索和尝试的过程中,力图让幼儿更多地通过真实的问题情景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并且亲自实践,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高,在十分生活化的情境中反复体验了统计的乐趣和意义。
附统计表1(水果组)如下: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巧顶纸板篇十六
1、了解掌握利用风能行驶的小车的原理,及制作方法。
2、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探究能力,及制作技巧.
3、渗透环保意识,增强制作兴趣。
重点难点。
1.了解风力可以产生能量。
2、进行制作并完成小实验。
活动准备。
1.视频资料。
2.图文资料。
3.实验材料:玩具汽车轮、轮轴、青蛙图片、动物粘贴图、气球、科学宝箱等。
4.课件。
活动过程1、倾听故事,吸引兴趣。
2、观看实验视频,引导猜测。
(1)观看视频。
有的小朋友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风真的能让汽车跑起来吗?大家一起来看一个科学小实验吧!在看的过程中,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操作步骤。
(2)鼓励幼儿大胆猜测。
引导幼儿讨论:小汽车为什么会动起来呢?孩子们能够说出是气球漏气让小汽车动起来的,但是不能明确表达出是气球在漏气过程中产生了风,风给了小汽车能量。
3、教师演示实验操作难点。
1、介绍实验材料。
玩具汽车轮、轮轴、青蛙图片、气球、科学宝箱等。
2、演示实验操作难点。
(1)教师直接出示组装好的小汽车。(由于幼儿已有组装小汽车操作经验,在此教师不演示组装步骤)。
(2)教师重点演示气球安装环节。
(3)教师强调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把气球从青蛙嘴里穿过,口朝车尾方向。
吹气后捏紧口,防止漏气。
4、幼儿分组操作。
1、动手操作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通过亲手操作一方面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操作他们可以观察到实验现象,了解简单的科学道理。
2、当幼儿做完实验之后进行交流、讨论,并进一步思考汽车行进的原理。
5、总结。
风力可以产生能量,是一种没有污染的清洁能源,它有多种用途,可以用来发电,帆船是利用风航行的,滑翔机是利用风的力量飞上天的,小车也可以在风力的推动下往前走。
四、活动延伸。
与爸爸妈妈共同找一找生活中借助风力的物品有哪些呢?
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提升,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孩子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也得到了相应提升,孩子们在实验过程中反复调试、实验,最终让自己的汽车动起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我设计过程中的主线是:提出问题----鼓励猜测—--实验演示----分析现象—--操作观察----形成知识---完善知识。这一教学程序既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又展示了幼儿建构知识过程。
本次活动属于科学课,探究风力汽车是怎样形成的是本次活动的核心内容,也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主要活动。视频起到了激发兴趣和直观展示的效果,充分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调动了探索科学现象的欲望。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巧顶纸板篇十七
1、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蛋壳与醋之间会发生化学变化,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通过幼儿参与实践,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
活动准备。
抽空蛋液的蛋壳、水彩、画笔。
小铁盒(也可用易拉罐)、酒精灯、蜡烛、回形针、醋酸、塑料小刀(若干)。
活动过程。
1、想一想、说一说。
(1)出示鸡蛋壳,教师启发幼儿说一说蛋壳上能不能雕刻图案,让幼儿自由发挥,想办法。
(2)出示老师的雕花蛋壳,让幼儿想一想,猜一猜老师用什么方法做的。
2、试一试,做一做。
(1)鼓励幼儿在蛋壳上画图案,作为底稿。
(2)教师用小铁盒在酒精灯上溶化一段蜡烛,引导幼儿用干净毛笔蘸上蜡烛均匀地涂在蛋壳上。
(3)稍后,用曲别针按照底稿的线条刻划图案,并提醒幼儿小心地仅把线条上的石蜡划掉。
(4)再用干净的毛笔蘸上醋酸在蛋壳上的线条刻划处反复涂2―3次。
(5)过15分钟左右,把蛋壳上的蜡全部用塑料刀刮掉。
3、比一比,说一说。
让幼儿把制作的作品拿给大家看一看并说说是如何制作的。
延伸活动。
1、引导幼儿用彩色水笔把图案涂成彩色。
2、开个“雕花蛋壳展示会”,让幼儿互相欣赏、交流。
3、引导幼儿知道,我们的牙齿是怕酸的,食物的残留物在口腔内时间长了也会变酸,所以要认真刷牙,保护牙齿。
活动建议。
1、在酒精灯上用铁盒取蜡油时要注意安全,用曲别针在蛋壳上刻划图案时要提醒幼儿注意别扎着手。
2、鸡蛋可不抽蛋液,若抽蛋液要把蛋壳口封上。
3、用红皮鸡蛋效果最佳。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巧顶纸板篇十八
1、掌握用剪刀剪硬质物品的技巧,学会用废旧乒乓球制作旋转的小花。
2、探究使小花旋转起来的方法,体验旋转带来的快乐,产生对科学操作活动的兴趣。
废旧乒乓球每人半个、塑料垫板、水、剪刀。
2、指导幼儿制作旋转的小花:重点讲解剪硬质物品的技巧。请幼儿将乒乓球根据自己的喜好剪成漂亮的花状,注意花瓣要均匀。
3、请幼儿自己探究小花旋转的方法:小花为什么在板子上掉下来?怎样使小花转得又稳又快?通过探究明白:必须有水小花才不会掉下来,板子倾斜的角度决定小花旋转的速度。
4、组织幼儿分组进行小花旋转比赛,看谁的小花旋转的时间最长。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巧顶纸板篇十九
2.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中间怎么样?(空的)对了,这些东西都是像圈一样,圆圆的,中间是空的。
(评析:通过迁移幼儿已有经验,帮助幼儿充分了解圈类物品,知道圈类物品的共同特征:四周围绕,中间是空的。本环节旨在让幼儿理解圈的基本概念。)。
二、比较圈的大小。
1.(出示一大一小两个圈)这儿有两个圈,它们有什么不同?(一个大,一小)。
2.(出示大小不明显的两个圈)这两个圈呢?谁大谁小?你怎么知道的?(比一比、看一看)。
3.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准确地知道它们谁大谁小呢?(测量)。
(评析:通过一大一小和大小不明显的两个圈.激发幼儿比较圈的大小的兴趣。一大一小的两个圈一看就知道,但是两个大小不明显的圈很难看出.除了用重叠比一比的方法.还可以用测量的方法.这样就引出活动的主题:圈的测量。)。
三、探索圈的测量方法。
1.你知道有哪些测量工具?(尺、绳子、小棒、吸管等等)。
2.上次我们用绳子测量了书、椅子等东西,今天我们也用绳子来测量这两个圈,比一比谁大谁小,把结果记录下来。(幼儿操作)。
(评析:大班幼儿已经有自然测量的经验,但是对圆弧形的圈类物品还没有测量过。本次活动运用绳子作为测量工具,因为绳子柔软,可塑性大,利于幼儿对圆弧形进行多种方法测量。同时,通过记录测量结果,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实验的严谨性。)。
四、交流学习圈的测量方法。
1.谁来说说你测量的结果是什么?(红圈大,黄圈小;黄圈大,红圈小)。
2.现在有两种答案,那你们说说是怎么测量的?
(1)绳子沿着圈围一圈(幼儿演示)这样就可以测量出圈一周的长度了。
(2)量圈中间的长度。
中间的长度怎么量就准确了呢?(看课件)。
(先在圈上画一个固定点,然后在它的对应的地方再画一个点,用绳子的一头对准一个固定点,另一头对准另一个固定点,然后在绳子上做上标记,就测量出了两个对应点间的长度。)。
(3)除了这两种方法,还有谁有不同的办法?
还有一种方法也能测量圈呢,一起看下。(看课件)。
这是什么方法?(滚动的方法)。
怎么测量的?
(在圈上画一个固定点,固定点对准绳子的顶端,然后沿绳子慢慢向前滚动,滚到固定点的时候停止,在绳子上做个标记,这样就测量出了圈滚动一周的长度。)。
(4)现在请小朋友试一试用滚动测量的方法来比较一下,这两个圈到底谁大谁小。(幼儿再次操作)。
(5)现在你知道哪个圈大,哪个圈小?(红圈大,黄圈小)。
小结:测量圈有用绳子围一圈的方法、有从中间两个对应点测量的方法,还有滚动测量的方法。
(评析:在幼儿的交流中,出现了两种答案,教师没有给予正确答案,而是先让幼儿交流探索出的测量方法。幼儿发现了两种测量方法:围一圈测量和两个固定点之间的测量,还有一种滚动测量的方法是老师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幼儿了解到的,在随后的实践操作中,教师要求幼儿运用滚动测量方法来验证到底哪个圈大.哪个圈小,找到正确答案。本环节是活动的重点.滚动测量的方法又是活动的难点,重点难点在交流讨论和实践操作中顺利化解。对于幼儿操作结果的判定.教师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实践进行了验证.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理念。)。
五、生活实践活动。
好,一起来做一做吧。
2.评价。
看,这两个纸筒包的怎样?(一个彩纸多出来了,一个没有全包住)。
怎样就正好了?(要量准确了)。
对了,我们要把彩纸在纸筒上量准确了,再剪下来粘贴,就可以正好包住了。
3.现在一起把漂亮的纸筒送给弟弟妹妹吧。
(评析:学以致用。幼儿学会了圈的测量方法.怎样运用在生活中?于是设计了为纸筒装饰的环节。纸筒其实就是一个立体的圈.要测量出彩纸的长度,这就用到了圈的测量的方法:围一圈或滚动的测量方法。本环节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思想。)。
六、延伸活动。
在区域活动中提供尺、吸管、小棒等测量工具,让幼儿用不同测量工具进行圈的测量。
(评析:不同的测量工具有不同的测量方法。绳子是一种柔软的测量工具,可弯可直,而尺、吸管、小棒等不能弯曲,用这样的测量工具怎样对圈进行测量,值得幼儿深入探索。同时,幼儿可以用尺进行精确测量,进一步提升了测量的能力,更引发了幼儿对测量的兴趣。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335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