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热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4 04:38:48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热门14篇)
时间:2023-12-14 04:38:48     小编:紫衣梦

教案应该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育价值观,以及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充分考虑。教案的编写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教案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下面是一些值得推荐的教案。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一

课题三:

教学要求  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底面积。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投影显示)。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       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

(3)正方体的体积=                。

二、探索研究。

1.观察。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将复习题中的图用投影显示出“底面积”)。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2.思考。

(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

v = sh。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后,学生讲评。

2.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横截面;把这根木料竖起来实际上就是什么?再让学生做后学生讲评。

3.做练习七的第9题,学生独立解答,老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10、11、12题。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二

课始,我出示了一个用萝卜做成的长方体(长3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学生受上节课的影响,很快想到了切分成一个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再数数。就得出了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一)首先创设无法在视觉上比较体积大小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想办法解决,学生求知欲很高,想到了很多方法。采用一生的方法计算,在通过动手操作,摆摆、算算,让学生自己探索,验证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把求长方体的体积很自然地引入了求小正方体的个数,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最后借助小组合作交流,经过归纳、推理,揭示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的过程,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生对公式的来源、理解特别深刻,真正赋予知识的个人意义。

(二)我又请学生介绍数的方法,先数第一层的个数,再乘层数(相当于高),第一层也就是看看有几行(相当于宽),每行有几个(相当于长),这是全班学生的认可的最佳方法.紧接着让学生摆,记录.再讨论交流发现出了体积公式。虽然这里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以至于后面学生巩固公式解决问题的时间很少,但我个人认为还是值得的。学生在操作、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公式”,更多的是思维得到了训练,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掌握了公式,就要实践运用,让学生感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更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掌握了长方体体积公式后,出示魔方,让学生尝试解决它的体积,通过动手量、算,自然地迁移和转化到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四)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师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学得自主,学得快乐,并学有所获。不但能做到较好的掌握课本知识,还能做到灵活的运用迁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习新知,既训练了思维又培养了能力。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三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初步掌握长方体的概念,建立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都有哪些图形呢?

二、新授。

1.导入。

教师出示教具,导入新课。

(1)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3)认识长方体的立体图形。

3.教学例2。

三、巩固练习。

1.下列图中哪些是长方体,哪些不是长方体,是长方体的指出它的长、宽、高。

2.判断题。

(1)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长方体有可能相邻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

(3)长方体的每一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3.说出下面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四、家庭作业:第23页第1、2、3题。

教学目的。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长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长方体的6个面一般都是()形,也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面积相等;()长度相等。

2.有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它所有棱的棱长之和是()。

二、新授。

1.展示动画图像:

(1)将长方体的较长边缩短,使长、宽、高都相等。

(2)将长方体的较短边延长,使长、宽、高都相等。

2.观察学具正方体。

3.继续展示动画图像,进一步明确:

(1)正方体的六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

(3)有8个顶点。

5.填表。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

(1)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2)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2.一个正方体每条棱长3分米,它的棱长之和是多少分米?

3.用一条长48厘米的铁丝折成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四、家庭作业:第23页4――10题。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四

学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5立方厘米)。

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五

1.教材简析:“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是六年制五年级小学教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体积计算问题的开始,是学生的空间观念从二维向三维的一次飞跃,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和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的基础,也为今后学习圆柱体体积计算作了铺垫。

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以及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通过实践、观察、比析、综合、概括去获得知识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难点: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不易理解,为此,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那么,怎么找到计算长方体喝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这节课我首先运用设疑导入法引入新课;其次,运用实验探究法、尝试教学法,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探究中学知----在练习中用知,从直观教学入手,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让学生自始至终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之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设疑导入,揭示课题,明确任务。

理想的新课导入,能唤起学生的记忆思维,激发他们求知欲望,能诱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上课一开始,我就拿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木块,问大家:“你们能算出这两个物体的体积吗?想不想找到一个计算体积的方法?这节课请大家自己动手、动脑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并由此揭示课题,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兴趣盎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操作感知,探究规律,巩固深化。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点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师生一起进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把学生的具体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新知识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做-----操作感知。

先让学生用学具(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方木块)摆一摆,坐下面3个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实验1:每排摆4个方木块,摆3排,方木块的总数是()个。

实验2:摆这样的2层,公用方木块()个。

实验3:要摆成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格,应怎样摆?共要方块()个。

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并填入表中: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六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一、创设情境。

填空: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3、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

师: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出示: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用刀将它切成一些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提问:请你数一数,它的体积是多少?有许多物体不能切开,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实验:师生都拿出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块,按第32页的第(1)题摆好。

观察结果:(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板书:长方体:长、宽、高(单位:厘米)。

431。

含体积单位数:4×3×1=12(个)。

体积:4×3×1=12(立方厘米)。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

同桌的同学可将你们的小正方体合起来,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摆2层,再看:

(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同上板书)。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用字母表示:v=a×b×h=abh。

应用: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解答。

2.小组学习——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用字母表示为:v=a3。

说明:a×a×a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

应用:出示例2,让学生独立做后订正。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1)先让学生标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再根据公式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

(3)集体订正。

2、做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3、做练习七的第4、6题。

四、课堂。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5、7题。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七

本篇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体积及体积单位后进行教学的,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教材让学生用体积为1cm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摆法不同的长方体相关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找出长方体中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接着,教材安排了例1,计算长方体的体积,以巩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教材是通过启发学生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推导出来的。在用字母表示正方体的公式时,教材介绍了“立方’’的含意,说明三个相同的数连乘就是这个数的立方,之后安排例2,计算正方体的体积。

根据教学明白的要求,本教材的教学重难点主要体现为两点;

1、能正确运用体积公式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能正确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教法与学法上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

1、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验与实践的空间。

2、课堂教学的组织,将突出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辛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认识和掌握图形性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现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其间特别注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交流的机会。

鉴于新课标的要求,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于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学生操作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推理和最后的结论,都由学生得出,老师只起‘导’的作用。正方体体积公式,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把它归为长方体的特殊情况来学习,这样既加深了对长方体、正方体之间包含关系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了对其它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八

使学生能正确运用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能正确运用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一、基本练习。

运用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

(1)长8米,宽6米,高5米。

(2)棱长40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

v=abhv=a3。

8×6×5=240(立方米)40×40×40=64000(立方厘米)。

2、一根长方体木料,长2米,宽1.5分米,厚2分米。这根木料的'体积是多少?

提醒学生注意单位名称的统一,请学生说说”厚“的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

2米=20分米。

20×1.5×2=60(立方分米)。

3、一块立方体石料,棱长50厘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交流解题思路。

24×0.5=12(立方米)。

二、综合练习。

1、先求体积,再求质量的练习。

一块立方体钢的棱长是2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钢重7.8千克,这块钢重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交流解题思路。

2×2×2=8(立方分米)。

7.8×8=62.4(千克)。

教学过程。

备注。

2、已知体积、长、宽、或底面积,求高的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交流解题思路。

240÷8÷6=5(分米)。

512÷64=8(厘米)。

3、小结。

三、思考题。

把一个立方体的六个面都涂上油漆,如果按面上的线将它分割成27个小立方体,那么,

三面涂油漆的小立方体有()个,

两面涂油漆的小立方体有()个,

一面涂油漆的小立方体有()个,

没有涂油漆的小立方体有()个。

四、学生总结。

在教学时,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长方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由它的长、宽、高所决定的,其体积公式的推导,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看、想、推、说“进行。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公式的来源及公式的运用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九

学习内容: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课本第29~31页的内容,课本第30页的例1及第32页练习七的第5~6题)。

学习目标:

1.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运用:

正方体木块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体积?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2.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

二、新课讲授。

教师课件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一块盖房用的大型砖板。

(1)提问:它们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长方体积木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去摆,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对于大型砖板再用1cm3或1dm3去量就比较麻烦。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较大物体的体积,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

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24块1cm3的小正方体木块,任意摆出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把数据填入下表。

学生拼摆,然后填表,集体汇报,老师把有代数性的数字写在表中。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讲述: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bh。

(3)质疑: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1)启发。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用字母表示:v=a•a•a=a3(a表示棱长)(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1)出示教材第30页的例1。

(2)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3)说出题中所给信息,和所求问题。

(5)指名学生上台板演过程,其他同学判断。

(6)老师订正书写。v=abh=7×4×3=84(cm3)。

(7)看图,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8)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31页“做一做”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v=abh。

v=a•a•a=a3。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十

1. 教材简析:“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是六年制五年级小学教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体积计算问题的开始,是学生的空间观念从二维向三维的一次飞跃,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和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的基础,也为今后学习圆柱体体积计算作了铺垫。

2. 教学目标:根据教材以及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通过实践、观察、比析、综合、概括去获得知识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 教学重难点: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不易理解,为此,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那么,怎么找到计算长方体喝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这节课我首先运用设疑导入法引入新课;其次,运用实验探究法、尝试教学法,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探究中学知----在练习中用知,从直观教学入手,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让学生自始至终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之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设疑导入,揭示课题,明确任务

理想的新课导入,能唤起学生的记忆思维,激发他们求知欲望,能诱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上课一开始,我就拿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木块,问大家:“你们能算出这两个物体的体积吗?想不想找到一个计算体积的方法?这节课请大家自己动手、动脑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并由此揭示课题,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兴趣盎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操作感知,探究规律,巩固深化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点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师生一起进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把学生的具体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新知识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做-----操作感知

先让学生用学具(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方木块)摆一摆,坐下面3个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实验1:每排摆4个方木块,摆3排,方木块的总数是( )个。

实验2:摆这样的2层,公用方木块( )个。

实验3:要摆成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格,应怎样摆?共要方块( )个。

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并填入表中: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十一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此时,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已经很熟悉了,而且在前两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还知道了什么是体积,以及常用的体积单位。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进行顺势教学。

1、在操作中,让学生感知出长方体的体积大小与它的长、宽、高等有关。

2、能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借助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及课件的动态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其中,发现、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带领学生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实现他们对知识的发现和再创造。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力求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设疑激情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在导入时,我选用了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盒子,学生们通过猜测,引发矛盾。疑问萌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究。

2、引导探索: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四人学习小组,并为每个小组提供了学习材料,让学生们通过自己“拼、摆,观察、计算、讨论、交流”等活动形式,自己去发现,归纳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3、观察演示:利用多媒体教学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鉴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习方法:

1、观察的方法。

2、活动实践的方法。

3、独立思考的方法。

4、小组交流的方法。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愉悦和谐发展,主动探究新知,大胆发现创造”的课堂教学要求,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是这样安排的:

学生们通过观察大胆的猜测,有的认为电话盒大,有的认为咖啡盒大,有的认为一样大。究竟哪一个大呢?我们需要掌握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计算,这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在讲长方体、正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时,就先出示两个图形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进而引发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渴望。我这样导课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情不自禁的想去探究和发现。

二、动手操作,感知认识

1、摆一摆:请同学们拿出2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小组合作摆一些任意长方体,并说说它的长、宽、高是多少?体积是多大?记录在记录单上。看看哪个小组摆得又多又快。

2、汇报交流。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你能说说你们组是怎样摆的吗?体积是多少?还有不同的摆法吗?(学生边说,老师边记录)

3、观察发现:通过刚才的摆,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4、总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总结出字母公式。

】: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而深远的,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外显而巨大的。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平衡的问题情境,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空间。在这种设计理念的引导下,我也让学生们自己去拼摆、去观察、去记录、去发现。自己归纳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这样虽然会走一些弯路,但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了学习过程,他们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实现了数学的“再创造”。

三、尝试练习,再次发现

1.同学们真聪明,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要求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必须知道那些条件?出示例一,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看来同学们很聪明,那这个图形怎么求呢?(在例一的基础上变化数据,把它变成一个正方体)

3、小结:当长宽高相等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一个正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就是棱长×棱长×棱长。如果用a来表示正方体的棱长,那它的体积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呢?学生自己总结出正方体体积的字母表示公式,老师以小资料的形式介绍a3的读法和意义。

4、完成书上例2

5、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的体积计算方法与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得来可以通过学生迁移学习获得。这样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还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深入体会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核心概念。

四、解决疑难,运用拓展

1、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那么这两个盒子要求它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师提供测量数据,让学生求体积。并且比较大小。

3、出示拓展题二。一块不规则的橡皮,怎样求它的体积?

【】:教师要精心地、创造性地设计课堂练习,应以练习设计的艺术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课堂练习这个广阔的天地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游泳池”和“求不规则橡皮的体积”这两个拓展练习设计。不是在单纯地模仿例题,机械地套用公式计算。而是在对题目的观察、分析中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观点,培养了学生要“透过表面现象,看到问题实质”的辩证思维。在对题目的解答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用“逆向思维”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游泳池的深度要科学,符合生活实际,长和宽要成比例。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实现了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十二

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重点

理解底面积。

仪器

教具

投影仪

1、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投影显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体积=。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将复习题中的图用投影显示出“底面积”)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

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

1.做第20页的“练一练”。学生独立做后,学生讲评。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横截面?再让学生做后学生讲评。

3.做练习三的第9、10题,学生独立解答,老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学生今天学习的内容

做练习三的第11、12、13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十三

课题二: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

填空:1、       叫做物体的体积。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    。3、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          。

师: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出示: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用刀将它切成一些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提问:请你数一数,它的体积是多少?有许多物体不能切开,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实验:师生都拿出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块,按第32页的第(1)题摆好。

观察结果:(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板书:长方体:长、宽、高(单位:厘米)。

4  3  1。

含体积单位数:4×3×1=12(个)。

体积:4×3×1=12(立方厘米)。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

同桌的同学可将你们的小正方体合起来,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摆2层,再看:

(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同上板书)。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用字母表示:v=a×b×h=abh。

应用: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解答。

用字母表示为:v=a3。

说明:a×a×a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

应用:出示例2,让学生独立做后订正。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1)先让学生标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再根据公式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

(3)集体订正。

2、做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3、做练习七的第4、6题。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5、7题。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十四

1、在摆长方体、数据整理、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经历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过程。

2、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知道公式的字母表达式,会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3、在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活动中,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知道公式的字母表达式,会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1、体积是指什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什么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

2、体积是4立方厘米的正方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那么,体积是8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呢?这说明了什么?(生:体积是多少就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以前问过我爸爸。

师:你真是一个勤学上进的孩子!

师:你们对他的回答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1、探索活动:

小组合作(每四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用40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长方体。

活动前师友情提示:

(1)每个小组用40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

(3)我的发现是________。

2、成果展示:

(请小组代表到台前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拼摆的过程并汇报方法及结果。)。

(1)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每排个数相当于长;排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

(板书:长宽高)。

(2)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3)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的字母公式怎样写?v=a×b×hv=abh(板书)。

(4)说一说: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长、宽、高)。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实验推导出了长方体体积公式,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计算出数学课本的体积。(学生两人一组完成该项任务)。

板书设计:

v=abh。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33689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