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小学数学教育学》读后感800字 《小学数学教育学》读后感篇一
每一位学生,可能有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原因。只有寻找到了造成成绩下降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帮助他们进步。下面是我对我校一些学习困难、成绩和道德品质存在或多或少问题的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一些做法。
在我的印象中,小李是一名很上进的学生。可最近一段时间里,我发现他上课时,注意力始终无法集中起来,作业也变得拖拖拉拉的。问他有什么事,他也总是不肯正面回答。于是我决定去家访,了解了解他家里到底有什么事。
到了他家里,正巧他的父亲在,而且家里有客人。再看那些客人,好像在等小李的父亲。我一了解,原来是玩麻将的。于是我对小李的父亲说:“今天我有很要紧的事跟你谈,麻将以后再玩吧。”客人很不情愿地走了。我也有些明白小李为什么学习下降了。
接下来的谈话中,我首先讲了小李最近一段时间里,在学习上的一些问题。小李的父亲听到我说,最近小李成绩下降很厉害,而且注意力不集中时,李父很意外,说到对自己的儿子学习一直是很关心的,不知道他为什么退步了。
我说:“孩子的学习,不仅仅要靠他一个人来完成。作为家长,应该要为孩子提供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李父很奇怪地问:“学习不就是你们学校的事吗?怎么要靠我们家庭呢?”
“那好,教育论文《教育需要合力》。”我说:“我们就来听听你儿子是怎么来看的?”
小李说了这样一段话:“家里最近客人很多。他们来了,别的事不做,就是玩麻将。一玩就是到深更半夜的。说话声很大,特别是到了激动的时候,简直吵翻了天。吵得我无法做作业,无法看书。我有时心里很恨―――你们做家长的为什么只为自己考虑,而不为我考虑考虑?”
小李的话对他的父亲触动很大。看到他沉思了,我赶紧趁热打铁说:“孩子的学习,作为学校当然有责任。但是,不能仅仅靠学校。家庭的气氛、环境也很重要。如果做家长的不能为孩子提供比较安静、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子女的学习是有很大影响的。一是可能使他不能静心学习,二是有可能使他对学习失去信心,认为读书无用。看到父母不读书,也活得好好的,在思想上会产生不正确的认识。这会影响孩子以后的人生道路的。而且你们天天晚上打麻将赌博,本来就是违法的事,会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阴影的。”
李父对我的话好像很认同,这真是好机会。那天我们谈的很多。此后,我又连续去了几次。李父出于对儿子的爱,渐渐地从麻将堆里解脱了出来,而把相当一部分时间用在儿子的身上。
小李在家里的学习环境终于好转了,他对学习的信心也增强了,成绩终于赶了上来。
这件事情对我的启示是:教育学需要合力。单凭学校的教育管理,不可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只有得到家庭等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才能更了解学生的情况,也才能更好地提出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也才能使学生更好地
《小学数学教育学》读后感800字 《小学数学教育学》读后感篇二
近年来,我国许多教育学人执着于理论研究,借鉴西方先进教育思想,挖掘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深入思考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力图建构起科学合理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教育理论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杨兆山教授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出版的《教育学》,就是杏坛中初绽的一朵小花。
“教育是什么?”这是作为教育学科通论的教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作者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培养人的学问”。作者从社会与人的关系入手来诠释培养人这一社会活动。培养人就是使个体从生物意义上的人,成长为社会意义上的人,并进而去改造社会、促进社会发展。教育为社会培养人,人接受教育才能适应并改造社会。由此,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便成为教育学发展的两条主线。社会与人,是教育学的永恒主题,教育学正是在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之间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地向前发展。
以往的许多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一个特点是:各部分自成系统,但各章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学生在学习时常常难以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学的学科脉络,无法形成明晰的学科意识。因此,作者紧紧围绕“培养人”这一主题展开教育学学科体系,从“社会、教育、人”这一教育学基本问题出发,以“培养人”为原点,以“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为主线,系统阐述了“培养人”这一教育学基本问题,并在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这两个维度上展开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建构。教育与社会的维度包括“为谁培养人”(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培养什么人”(教育的目标);教育与人的维度包括“怎样培养人”(教育的方式手段)与“谁来培养人”(教育的主体)。本书将传统教育学所涉及的重要领域进行梳理,整合于“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谁来培养人”五部分内容中。由此,“一个原点、两个维度、四个领域”构建了一个语义简明、逻辑严谨的教育学理论体系。将“培养人”这一条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暗线”变为“明线”,既凸显出教育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又将各自独立的篇章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育学学科建构的核心是教育观。教育观即是对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它引领着教育实践。作者执着于教育观的探讨,强调学习教育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形成科学的教育观。认为只有形成科学的教育观,才可能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树立正确的师生观,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缺乏正确教育观的引领,教师的教育教学只能在盲目中摸索,难以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强调教育学不是一种工具、一种技术,而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教育观是统摄教育学的灵魂。
本书能够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坚持培养人的社会主义方向,并且不回避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提出了比较有见地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作者以“培养人”为原点,构建了一个简明、严谨的教育学体系。在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地阐述理论的同时,加入了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增加了该书的可读性、趣味性。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书中还有一些理论观点尚需商榷,一些提法仍待推敲,但就其教育理论研究的勇气、毅力与耐心,是值得鼓励的。
――摘抄于书评
《小学数学教育学》读后感800字 《小学数学教育学》读后感篇三
最近老师让我们看了一本书名叫《爱的.教育》,我只看完了第一章和第一张续。爱的教育第一章主要写的是:主人公安利柯小学时的故事。爱的教育以类似日记的形式写出安利柯的小学生活。开学了,乡间的三个月,梦也似的过去,又回到了这丘林的学校里来了。早晨母亲送我到学校里去的时候,心还一味想着在乡间的情形哩,不论哪一条街道,都充满着学校的学生们。有一天,安利柯走进学校。刚刚发生了个意外,洛佩谛,二年级的学生。上学来的时候,有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忽然离开了母亲的手,倒在街上了。这时,街车正往他倒下的地方驶来。洛佩谛眼见这小孩将被车子轧伤,大胆地跳了过去,把他拖救出来。不料他来不及施出自己的脚,被车子轧伤了自己。突然有一个妇人发狂似的奔到,从人堆里挣扎进来,这就是洛佩谛的母亲。另一个妇人同时跑拢去,抱了洛佩谛的母亲的头颈啜泣,这就是被救出的小孩的母亲。两个妇人向室内跑去,我们在外边可以听到她们“啊!洛佩谛呀!我的孩子呀!”的哭叫声。
续集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安利柯小学毕业了,很用功读书。读书读到深夜,瞌睡来了常伏在书上熟睡,自己也不知道。父亲知道了这情形,曾这样地提醒安利柯:“安利柯!你不是用功过度了吗?昨夜你是伏在书上睡到今晨的吧,从黄昏一到位子上就睡着了!用功原要紧,但如此地用功是有害身体的。这样地把身体弄坏了,所用的功也如同水泡,结果与怠惰没有两样。身体弄坏了,什么事都做不成。你现在正是要紧时期呢,十四岁的血气旺盛的少年,如果一味读书,甚至于要在案上昏睡,将来身体坏了就要一生成为废物。先生说你在学校中成绩最好,我听了原快活,但与其你这样过于用功把身体弄坏,宁愿你强健地成长啊!”可是安利柯还一味地欢喜用功,毫不运动,每日每日只是读书。竟至连先生所不知道的历史上的事,他也知道,弄得同学们为之吃惊。不料果应了父亲的预料,学年试验一完毕,安利柯病了。最初,医生诊断为胃肠炎,后来竟变了伤寒,并且连气管也有了毛病,三四周中只能饮些牛乳,仰卧了动弹不得,苦楚万分。后来,安利柯的父母把安利柯送到桑・德连寨的叔父那里。
续集的感受是:安利柯很用功读书,但不注重身体是不行的。
大家都有自己喜欢的格言,格言总是可以激励我们奋发向 上,朝着自己的目标理想去勇往直前。
我喜欢的格言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 句格言的意思是:虽然每分每秒的时间是很珍贵的,但是,金钱 也是很珍贵的,可是就算金钱再怎么珍贵,一旦时间过去,就会 一去不复返,金钱是无论如何也买不到的它的。
时间给我们每个人的都是相等的,它不会给谁的多或是少。
有的人,能在这样的时间里做出一番事业来,幸福得过着丰衣足 食的日子;有的人,却只能虚度年华,浪费时间。 在写字时,时间在笔尖上溜过;睡觉时,时间在睡梦中悄 悄地走过;发呆时,时间从呆眼中掠过;当你发现时间是这样的 流过,感到无奈时,它又从你那无奈的叹息声中伶伶俐俐的跨过。时间就是这样流逝如飞,怎样也挽留不住的。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在这有限的生命中,去好好学习,不要重演“少壮不努 力,老大徒伤悲”的悲剧。
《小学数学教育学》读后感800字 《小学数学教育学》读后感篇四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被称为“科学教育之父”。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探讨中提出了自己的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发表了著作《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三编之前加有一个“绪论”。
这本书的内容十分的丰富,当初看起来觉得有点复杂和枯燥,但是经过小组的讨论以及课堂小组展示之后才真正的理出它的框架。《普通教育学》里面写了许多教育思想,我觉得这对我们师范生的教育理论学习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在《普通教育学》中的主要提到的内容中,我想分享的是这两个方面:
(一)性恶论与儿童的管理。
赫尔巴特禀承了历史上沿袭的“性恶论”,认为在儿童天性中处处都会表现出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就是不守秩序的根源,它扰乱成人的安排,并把儿童未来的人格本身也置于种种危险之中”。这种盲目的烈性情绪的种子如果不加以遏制,它就会伴随着儿童的成长而一直存在于儿童身上,还甚至会逐年增长扩大,所以他认为儿童管理就是许多必要的预防措施之一。他将对儿童的管理作为实施教育工作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他提出了儿童主要的管理方法有:威胁、惩罚、监督、权威与爱等等。
我认为对儿童的管理要宽严相济。不可以一味地去对儿童进行惩罚和威胁。因为威胁可能对于那些本身很劣行的学生是没有任何效果的,他们会视而无睹。教育心理学课本上提到,表扬比惩罚更能取得效果。我认为惩罚只适合于行为特别恶劣的学生,对于其他一些行为良好但学习成绩差或者只是偶尔一次犯错的学生不该用过严的惩罚,更不能体罚学生。近日来发生的伤害学生事件,就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学生毕竟只是孩子,尽管他们做错事,我们也不可以对他们施以体罚,那样不仅会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伤害,还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我们应该多点表扬学生,让他们得到鼓励,对学生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肯定是对学生最大的鼓励。其实我们生活中没有差生,只要教师能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呵护。另外,教师要树立权威,必须先要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爱,师生之间感情的共通,有利于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同时也要给予学生自己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二)教学论。
兴趣的四阶段与四段教学法。赫尔巴特认为人的兴趣是一个由“专心”和“审思”共同组成而又相互矛盾的心理活动。“专心”要求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一事物之中,排除其他事物的干扰,不以彼一害此一,“应当明晰地把握每一件事,全心全意地献身于每一件事”。同时,“人格依赖于意识的统一,依赖于积聚,依赖于审思。各种专心是相互排斥的。
正因为如此,它们也排斥那种必须借以使它们统一起来的审思”。因此,“专心”排斥“审思”,同时又需通过“审思”将种种“专心”统一起来。“专心”与“审思”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兴趣的四个阶段,即注意、期望、要求、行动。赫尔巴特正是依据兴趣的四个阶段提出了其极为著名且又影响极为巨大而深远的“四段教学法”――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
赫尔巴特的教学论是他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赫尔巴特从观念、兴趣、统觉等心理学思想中寻找到教学论的理论依据,是将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的表现,也是赫尔巴特的伟大贡献之一。同时他试图将五道念作为教育论的理论基础,是将教育目的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之上的努力也是教育理论的重要贡献。
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正确地阐明了教学的定义,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并且他提出了“四段教学论”。他的教学理论是根据心理过程规律的基础和教学过程而建立起的明确的规范化的教学模式,这对现代教师们仍然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但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四段教学法”的思想过于形式化和机械化,它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
阅读名著等于与名人对话,我觉得这话很有道理。如果我没有仔细地阅读过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单单根据我们教科书的一个章节简短的内容,我或许只能粗略的知道他的思想大概是什么。而完整地看了他的《普通教育学》之后,我才真正地掌握了他思想的只要内容,包括他著作的背景,他的经历经验等等。作为一名师范生,除了掌握课本知识之外,还要多读点名著,多看点书。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自己、完善自己。
《小学数学教育学》读后感800字 《小学数学教育学》读后感篇五
苍南县第三实验小学 钟政营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西方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全称是《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全书分为三编,第一编教育的一般目的;第二编兴趣的多方面性;第三编性格的道德力量。第一编主要论述了管理和教育的一般的目的问题,第二编主要论述了兴趣的多方面性问题以及教学论问题,第三编则主要论述了训育和道德性格形成的的问题。原来这本著作是以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去系统地论述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这完成了教育史上的一场变革,故它被视为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的教育学著作。
何为“五段教学法”?
书中赫尔巴特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强调运用严峻的方法管理儿童,以建立秩序和纪律,提出“教学的教育性”的概念,要求通过教学发展多方面的兴趣。他用专心与审思,清楚、系统、联合、方法来说明多方面性的概念,多方面性依附于人身来实现,人通过专心与审思来达到清楚、联合、系统、方法,由一个人实现,具有统一性。它主要分析的是人的心理状态,而非具体事物。根据他所理解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同这四个阶段相应的心理状况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后来被发展成为“五段教学法”.
名词摘录
老实说,对我来说,读《普通教育学》这本书还是挺具挑战性的,因为这本书的语言比较抽象,难懂。但是细细品来,作者赫尔巴特的很多观点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以下笔者摘录几个名词与大家一起分享:
1.专心与审思区别与联系?
区别:专心是指一心一意,集中精力。审思是指慎重考虑。
联系:各种专心活动是相互排斥的。正因为如此,他们也排斥那种必须借以使它们统一起来的审思。我们所要求的专心活动不能同时发生,它们必须逐个产生。首先是一种专心活动,然后它们才在审思中汇合起来!人必须有无数次这种从一种专心活动过渡到另一种专心活动去的变迁,然后才会有丰富的审思活动,才能随心所欲地返回到每一种专心活动中去。
2.认识与同情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认识是在观念中摹写在它其前面的东西;同情是把自身置于别人的情感之中。认识的对象通常是静止的,而心灵将逐一地涉猎这种对象。情感通常是变动得,感觉着它的心灵伴随着它一起变化。认识对象的范围包括自然与人类,而只有人类的某些表现才属于同情。?成分不同:认识的成分包括关于多方面的、关于它的规律性的、关于它的美的关系;同情的成分包括对于人类的、对于社会的、以及两者对上帝的关系。
联系:在认识中,事物与观念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立;相反,同情却增殖着相同的情感。
3.兴趣与欲望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兴趣是指依赖其对象。兴趣出于单纯的观望与着手进行之间。欲望是指支配其对象。兴趣的对象绝不可能同实际欲望的对象是同一的。因为欲望,当它想着手行动的时候,它力争把握它还不占有的未来的对象;而兴趣则在观望中形成,还停留在被它观望到的现在的对象上。
联系:兴趣是与欲望、意志和审美有共同之处的。在一定条件下,兴趣可以转化成欲望。
点滴体会
儿童管理这一块引起了我的兴趣,这也是很多教师头疼的问题,究竟怎样去管理儿童呢?赫尔巴特认为儿童管理的主要方法有威胁,监督,以及权威与爱。他说:“一切管理制度首先采取的是惩罚的威胁”.所谓“惩罚的威胁”,就是事先警告儿童,不守纪律必受惩罚,强迫他们就范。
但这种方法可能导致两种危险:首先是一些本性顽强的儿童蔑视一切威胁,仍然为所欲为,使威胁不发生效用;其次是数目更多的本性软弱的儿童承受不起威胁,也会产生不良后果。所以我认为威胁须与其他方法结合。监督是不可缺少的方法。赫尔巴特认为,如果不对学生加以监督,不加教养,放任他们撒野,就不可能培养出伟大的性格。可是运用不得当,监督过严会产生不良后果。赫尔巴特说:“拘于细节与经常的监督,对于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均同样是一种负担,因此双方面易于以欺骗相结合”.我们都知道“狼爸”用“打”的教育方式,将四个孩子送进北大。然而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孩子身心是健康的吗,有快乐吗,这是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适度的监督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我还体会到:管理是一种约束,那么就应该让孩子明白这些“规矩”对于我们大家会带来哪些好处,让孩子们自觉自愿的去遵守规矩,同时让守规矩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
读《普通教育学》对教师们了解学生挺有用的,教师应该热爱学生,因为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要有研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
《小学数学教育学》读后感800字 《小学数学教育学》读后感篇六
这本书是由江苏省特级语文老师――杨斌,选自国内外50位大师的教育观点的教育名著,是我们作为一位师范生和成为一位合格的老师都有必要去精读,把握这50位大师教育观精粹。这50位大师的文章中涵括地回答了教育的本质,教育艺术等等这些问题。
读完这书,我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确立人在教育中的崇高地位,让教育成为人的生命和心灵发育生长的过程。
教育本质观具体表现为:教育作为一种行为手段,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让受教育者自主学习,具备自主的学习能力,才能使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的得到真正全面和谐的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是可以客观地体现这种教育现象,因此,可以从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来理解教育本质观。
一、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教育方法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活动。例如,启发式教育方法,它是很明显地反映出以受教育者主动开发思维去探讨问题,而教育者启发性的辅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课堂上提问的这种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上让学生提出疑难,再通过论让学生自己解答的这种模式,学生在这过程中全靠自己思考去寻找答案。通过学生的自问自答,可以充分体现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我国著名特级小学语文教师――贾志敏,令我记忆深刻的是,看贾老师的一堂全国示范小学语文课《卖鱼的人》的视频,这堂课的第二课时主要是深入学习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旨内容,贾老师巧妙地运用自己幽默的语言来让学生自问自答,这完全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也让学生喜爱老师,达到师生融为一体的境界。这也是我们作为师范生,所要达到的艺术性境界。
二、教育内容。
当今,我们所说的教育内容,就是通过教育这种行为手段要向学生传授些什么样的.知识。教育所要传授的知识是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和阶段性发展,来进行个性化的因材施教。所以,教育内容要会根据各个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而制定。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的曾风行一时的天才式教育,选拔一批十二三岁有聪慧的学生,到我国科技大学进行为期四年的学习。经过四年的学习。李政道这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大人物,推荐一些顶尖学子到美国留学。但是,都后来才发现,对于这些“天才”来说,尽管学识很渊博,但人情世故这方面一窍不通。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两个问题:第一,所谓的天才式教育,只是面对极个别天聪敏慧的学生,而绝大部分学生都是都智力正常水平的,所以,在选择教育内容时,要针对大部分学生智力水平发展阶段而选择,因此,老师在讲授这些知识时,应把教学重心普及到大部分学生上,而不是个别针对性教育。第二,这种天才式教育,存在一个很严重的弊端,就是忽视学生情感,道德的教育。只是一味地填鸭式的教育,向受教育者灌输各种各样的知识,忽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没有使受教育者达到真正的全面发展。从这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可以借鉴出,教育内容应该实事求是,根据国家,社会,受教育者的特点,科学地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传授。
真正的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受教育者去吸收,应当是使每个受教育者自主学习、自主提升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和谐真正的发展。这不仅仅是受教育者个人发展,而且关乎于我们社会,民族,国家未来的发展。有句古话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今,科学地培养新型人才,为我们未来的国家振兴繁荣铺路。所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会有不同的教学成果。而作为一名未来的老师,我们应该充分掌握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现代教育教师技能,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实施个性化的教育。教师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艺术展示的过程,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完美配合,这支和谐的曲子会一直演奏下去的。
《小学数学教育学》读后感800字 《小学数学教育学》读后感篇七
作为一名教育类专业的学生,从刚刚踏进这个校园开始,就一直听到不少的有关教育学的名著,就像是《大教学论》、《教育漫话》、《爱弥儿》、《普通教育学》等等,这些教育名著很多时候都在反映教育在作者那个时代所存在的方式,以及所具有的特色。回顾教育历史,结合现代教育状况,研读教育名著,有助于我们教育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而就在最近,我读了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感触良多,尤其是对教育这个概念有了更多不一样的理解。
《普通教育学》出版于1806年,它既标志着赫尔巴特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也宣告了科学教育学的诞生。在赫尔巴特看来,他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他主张德育应该把其他部分作为先决条件,只有在进行其他方面教养的过程中才能有把握地开展德育。赫尔巴特把实现这种教育目的手段分为三种:管理、教育性教学和训育。这三种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实际上就是一个从外在自由走向内在自由的过程,同时,它也符合我们今日教学工作中班级管理的运用。
管理的目的在于对儿童进行外部的领导,维持教学和教育的秩序,为给实施教学与教育创造条件,赫尔巴特写道:“这种管理并非要在儿童心灵中达到任何目的,而仅仅是创造一种守秩序的精神。”的确,由于儿童的年龄特征,他们形成意志力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在儿童形成意志力前的这段时间,就需要教育者对他们进行管理,引导儿童形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从而为教学与教育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由于学生具有可塑性,因而在这段时间里,教育者要做好学生相关的引导工作。
赫尔巴特曾经说过:“儿童心灵的培育是完全不能忽视管理的。”,因而,他就提出了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这五种观念看似简单,但事实上却有许多与之相反的例子,就比如仁慈这一点。所谓“仁慈”的观念,其“首先提醒教育者应当避开一切会导致恶意的刺激,以免产生危害;但也有必要唤起学生对仁慈的尊重。”但是,在现实中却存在着与仁慈相违背的事实:学生没交作业,在烈日的操场上罚站两个小时;学生不守纪律,被罚抄校规十次……
无论是直接的体罚或者是变相的体罚,这些都属于恶意的刺激,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学生对老师和仁慈的尊重说不定也会相对应的减少。因而,日后当我成为一名教师的时候,我会把这五种观念都应用到学生的道德教育上,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对他们尊重的同时,也令他们懂得并学会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
了解了管理的目的、管理原因之后,当然少不了管理的措施。在整个管理的这方面,让我有最大感触的应该就是管理的措施。在这本书中,提及到的管理措施包括威胁、监督、权威与爱,这三点管理措施,无论是在现在或者日后都与我们对教育和教学的思考都有一定的帮助。威胁,是管理中最先使用的一种方法,也是见效最快的一种办法,但是不会长效,就像是一个学生长期上课捣乱,经由威胁的方式管理后,之后的一到两天他都会守纪律,但时间一长,这个学生便恢复常态。此外,各种体罚也是威胁,但是在很久之前就已经立法禁止体罚学生了。可见,威胁在这方面是有缺失的。因而,在我们日后的教学中,要懂得把握分寸,教育学生不一定要用到威胁的手段,可以转换另外的方式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再者,监督,这个可能被很多教育者或者家长认为这是管理儿童必不可少的措施,但赫尔巴特认为监督对于监督者和被监督者都是一种负担,而且还会妨碍儿童自己控制自己、考验自己,使他们无法体认只有透过自己探索才能发现的许多事物。在这样的两种观点下,我个人认为,监督在有些时候是必要的,因为在某些事情上不去监督学生,一旦发生什么意外,学生的身心就不能健康成长,更不用谈探索事物了。但是,在某些问题上,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不造成危害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了解自己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让他们自己形成一种自我监督的意识。
当然,这一切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权威与爱,这两者彼此不同,却又可以相互融合。尽管可以让儿童在权威的管理下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行,但并不意味着有权威者可以忽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让儿童成为权威者达到何种目的或获得某些荣誉的工具。有权威的人,可以是教育者、家长等人,但这些人都无权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像狼爸、虎妈等这些培育孩子的方法,在我看来,这些并不是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方法,因为,尽管在这其中,有孩子能进入名校,但他们却失去了许多同龄人的快乐,同时,这也是家长权威的滥用。而在爱这方面,我认为不仅是教师,家长同样也要学习何种爱的方式对孩子的教育,对孩子的管理才是好的。
其实,许多当教师的人,都会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或朋友,自然,教师会放许多心思在学生身上。因而,教师是爱学生的,尽管有些时候表达爱的方式不能让学生接受。学习到这里,我知道我日后不仅要爱学生,更要需找一种让学生接受我表达爱的方式。而在家长方面,家长们应多去了解教育孩子方面的书籍,爱孩子,并不是什么都迁就孩子,什么事情都帮孩子完成,而是用自己的爱去关心孩子,陪伴孩子。现在,许多家长都会选择送孩子到补习班补习,而自己却又很少关心孩子学习方面的事情,在此显而易见,家长在孩子学习方面的爱是不够的。因而,家长要懂得与教师沟通,共同做好教育、管理儿童的工作。在三种管理措施中,爱是最有效,同时也是最有力的管理,因而,在日后的教学中,不妨多考虑爱的管理方式。
在这本书的教育性教学方面,除了强调兴趣在教学中的重要,更是提出了著名的四段教学法,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在教学中引起注意与兴趣,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投入在学习上。因此,在每节课正式开始时,教师都会有导入这一环节,不管这个环节是为了引起学生兴趣还是利用旧知识来引出新知识,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在兴趣方面,教师不妨多从生活方面下手,生活是离我们最近的,兴趣也与之相应地容易产生。学生在学习中若能较好地投入了注意与兴趣,那么教学、教育工作便能更好地进行。
而四段教学法中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则较为全面地叙述了教学的过程。我是小学教育数学方向专业的,或者我可以用数学的教学过程来叙述对四段教学法的理解。数学学习的明了,即要对基础知识进行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其次,联想就是思维的发散性思考,是对知识的扩展,在数学学习方面来说,便是一种进步,它不仅联想到旧知识,还会思考新问题;系统的学习更是一种进步的表现,在明了与联想的基础上,把已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把知识整理清晰,在这里反映的便是学习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数学学习若已达到系统化,那么当我们再次遇到相应的知识时,便会很快地联想到与这个知识点相关的知识,并会懂得分情况考虑,进而便到找出对应方法。因此,方法便是这四段教学法中的最后一步。
在整个四段教学法中,明了与思考联想属于专心部分,这便需要学生在这两个方面专心学习,而系统与方法则属于审思部分,这便需要学生运用思维进行思考。尽管赫尔巴特提出了较全的四段教学法,但是他过分强调教学的不可逆性与秩序性,忽视儿童认知的复杂性。赫尔巴特在教育性教学方面有着它的优与缺,作为日后教师的我们,要懂得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而做好取舍。
赫尔巴特指出,尽管训育与儿童管理有共同特征,但训育更强调对青少年的心灵产生直接影响,即有目的地进行培养。在具体的实施上,训育不同于管理,因为管理仅着眼于行动造成的后果,而训育则还要看尚未付诸行动的意图,由此可见,训育就是按照特定的道德标准,对学生的精神或性格进行教诲的教育形式,训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正当的道德性格,而管理则是作为训育功能的必要补充。既然训育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当的道德性格,那又有些什么方法呢?在赫尔巴特看来,训育的方法有:陶冶、教师的人格感染、赞许和责备、建立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制度。
这四者,的确可以在一定的方式上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当的道德性格。文学作品、艺术等的陶冶能够改变学生的性情,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对正当道德性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帮助作用;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更大,这也突出了教师人格感染的作用;适当地赞许与责备,会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对与错的观念;建立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制度,对形成正当的道德性格更是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看到训育的有关知识,令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个案例:翠儿的父亲脾气不好,在家经常打骂翠儿和她的母亲,后来翠儿的教师让翠儿多为父亲做一些生活的小事情,让父亲感受到翠儿对父亲的尊敬与爱,而在这期间,无论父亲对翠儿是什么态度,都尽量忍耐,同时,刚好在那段时间翠儿进入了基督教,对爱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就这样,在为父亲多做生活的小事情与参与了宗教信仰之后,翠儿改变了她以往的性格,在道德、人生观等方面也有了更好的变化,是宗教与爱的力量,改变了翠儿的生命。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知道教师的人格感染与建立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制度,对帮助儿童形成正当的道德性格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本书读下来,让我对教育思想这方面的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说实话,我很佩服那些有着与时代不一样观点的教育家,赫尔巴特便是其中一个。赫尔巴特在两百年前提出的有关教育的观念,在两百年之后,对我们国家的素质教育这一方面,还有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教育是每个时代都必须的,但是教育的方式与教育的观点却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变化,也可以说,教育在过去的教育者的经验积累与现代教育者的努力下,已经在走向不断完善的道路。
尽管每个时代都会有其出名的教育家及其代表著作,但是在这里面,难免不会出现时代的局限思想,因而,在我们读这些历史名著的同时,要懂得分辨哪些思想与做法可以沿用和吸收,哪些思想与做法需要摒弃。教育的这条路很漫长,很重要,作为日后的教师,更要在这里付出更多的努力,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
《小学数学教育学》读后感800字 《小学数学教育学》读后感篇八
怎样去爱和管理孩子
这几天,我的学生们在备考教师资格证,我也没闲下来,一有空就看教育学方面的经典著作。现在,我将这两天读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一点心得与各位朋友分享一下。
赫尔巴特在教育学中的地位,我想大家都有所了解。他主张教育学是一门科学,不能过度依赖于以往的经验、习惯,而应当具有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的教育基础。他要求把哲学作为整个教育学的指导方向,用伦理学来决定教育的目的,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18,他所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被称为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著作。
读这一著作时,自然有很多的感触,但是我在这里只分享其中的一点,那就是关于现在很多家长和中小学教师不知道怎样去爱和管理孩子的问题。
关于这一问题,相信有很多教师和家长都觉得很头疼,尤其是当下。
那么,我们该怎样做呢?传统的教育一般是采用“压迫”的方式让小孩们乖乖地听话,不要违背成人的意思。但是,这种教育真的好吗?这值得我们辩证思考。
赫尔巴特在本书中的《儿童管理》中就告诉我们:
“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此外,如果不紧紧而灵巧地抓住管理的缰绳,()那么任何课都是无法进行的。最后,要将属于儿童教养的一切工作在真正的教育者与父母中间作出认真的分工的话,那么必须努力在分工的两方面之间适当地建立联系,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
――赫尔巴特
的确,教育一个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要教育好一群孩子那更是不容易。早在一两百年前赫尔巴特就告诉我们,想要教育好孩子,就要注意家长和教师之间建立好关系,家校或家园合作,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因为,只有家长将孩子家庭中的信息告诉给教师,教师才更全面了解这个学生是一个怎样的学生;只有教师将学校中的情况反馈给家长,家长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或者显现出有哪方面的天赋时,家园或家校合作,在这种“合作共育”之下,孩子才会纠正偏差,发挥更好的天赋。
赫尔巴特在关于儿童的管理的目的中谈到,儿童管理的目的是多方面的:一是为了避免现在和将来对别人与儿童自己造成危害;二是为了避免不调和斗争本身;三是为了避免社会参与它没有充分权力参与却被迫要参与的那种冲突。总之,这种管理并非要在儿童心灵中达到任何目的,而仅仅是要创造一种秩序。
其实,无论教师还是家长,管理孩子目的只是“不作恶”或者创造秩序,然后大人小孩一起维护秩序,这只是教育小孩的前提条件之一而已。“拘泥于细节的和经常的监督对于监督者与被监督者来说同样是负担。”“监督还会妨碍儿童自己控制自己,考验自己,使他们不能认识许许多多事物。”
他还给我们举了个例子,假如一个轻率的孩子粗鲁地闯进禁足的圈子,那么我们就必须使他感到他可能引起什么样额损害;假如他产生了要破坏的不良意向,那么这种意图,只要它已变成或者可能变成事实,都必须受到充分的惩罚;但假如他对恶的意志,包括对冒犯别人的行为,作出纵容,则必须使他感到惭愧。
“儿童管理像国家管理一样都不能对恶的意志进行惩罚。给予这种恶的意志以深刻的否定,使它受到挫伤,这乃是教育要做的事情。而这方面的教育工作,只有当管理完成了它的使命之后,才能开始。” ――赫尔巴特
而我认为,管理需要权威,但是教育不能单靠强势。
更为重要的是,打开双手去拥抱他们,去爱他们!
而爱是什么呢?赫尔巴特认为,爱基于情感的和谐,同时也基于适应。的确如此,我们也可以想一想,假如我们想从陌生人那里获得爱,或者让我们自己去爱陌生人,这是多么难的事情。因为爱需要建立在彼此之间的相互适应上。一个孤僻的人,一个说话生硬并斤斤计较的人,他肯定得不到爱;如果与孩子相处的同时却慎重对待孩子,并参与孩子们的活动时只顾着自己的话,同样也得不到爱。
爱需要教育者深入到学生的感情中去,然后十分巧妙地悄悄融合在学生的感情中;或者教育者设法使学生的感情以某种方式接近他自己的感情。当然,后者会比较困难。
而一旦获得了爱,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教育者(家长或教师)就可以减轻对孩子管理的困难。但是,那些利用爱来为自己随心所欲去支配儿童服务的人,则应该受到最严厉的谴责!
在传统的家庭中,父亲是自然地享有权威,而母亲则是自然地拥有爱。父亲管理小孩和爱小孩的方式,往往趋向于理性和服从,而母亲管理小孩和爱小孩的方式,往往趋于感性和信赖。
所以,现实当中,家庭中的父母想要善待孩子,那就是发挥各自之所长,补己之短,形成合力,教育孩子不是某一方面的事情。
“真正的教育,这里主要指思想范围的培养,也许只能出自那些进行过特殊训练的人,那些能使人的思想范围向四面八方伸展开去的人以及那些在这方面能尽量精确地判断什么是更高尚、什么是较深湛、什么是更艰险、什么是更平坦的人。”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认为,权威与爱对教育具有很大的间接影响,所以儿童思想的培养者不应当以傲慢的态度默默地、自成一体地,并排斥父母来进行他的工作,否则就会破坏他们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他难以获得补偿的。
通过看完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在爱和管理孩子的问题上,我觉得时下最重要的问题是学校的教师和家庭的父母有时候没有分配好各自的角色和没有做好这个角色该做的事情。一个好的教育应该是要形成一个“教育网”或叫“教育生态”,不是各自做各自的,而是要加强沟通,实现教育中1+1>2.
这是在教育中,教育者最重要的事情,也是要经常去做的事情。
读书文化推广者 詹润演
11月4日
《小学数学教育学》读后感800字 《小学数学教育学》读后感篇九
《信息技术教育学》读后感
《信息技术教育学》读后感最近我细细品读了彭绍东教授撰写的《信息技术教育学》,受益匪浅,的确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特别是对处在科技发展飞速的现代社会的教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通讯、网络、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收集、处理、加工、传输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下面我就针对本人的阅读情况谈谈读完这本书后心中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信息技术是一个很大的领域,然而信息技术学科在小学和中学还只是一个争议颇多、地位尴尬的小学科。书中彭教授突出了信息技术教师素质培养和专业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与基础性。在研究和继承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的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及现代教学理论,融合新课程改革、信息化教育。
新课程更强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各自的能力现实,调动各自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机会。活动中虽然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思维水平的高低不一,但他们人人参与了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充满自信地学习,平等、主动地交流各自的看法和理解,相互合作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也使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了不断的张扬、发展和提升。
在教师的必要指导和宽松学习环境条件下,让学生获取多种知识的渠道,自主地、创造性地去主动获取知识。在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一章中从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角度看,教育还应特别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要素的有效整合,这包括知识与技能的整合,智商与情商的有效整合,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整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生活经验、社会文化习俗的整合,以及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的整合。寻求课程文化价值就是课程整合的基本工作和主线,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课程对共同文化价值的合理表达。
《信息技术教育学》这本书让我深深体验了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效率。教师还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调节学习的气氛,提高学习有效性。设计练习时,形式要多样,注意学生和知识的覆盖面,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课堂的学习,体现学习与教学的有效性整合。
所以通过学习我认为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尽心地教是认真地学的前提,认真主动地学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34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