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需要注重理解和运用。总结时可以运用一些统计数据或图表,更直观地展示自己的成果。这些优秀的作品是我们的学习榜样,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散文雪的教学设计篇一
《荷叶母亲》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以亲情为主题,写出了亲情的丰富与多样。鲁迅先生的《风筝》洋溢着浓浓的手足同胞之情;张之路的《羚羊木雕》描述了子女与父母的冲突;《散步》勾勒了一个和美的家庭;《荷叶母亲》是一篇爱的美文,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所感动,而联想到在母亲身边,孩子沐浴着爱的光辉,是难得的幸福与欢乐(正如红莲);远离或失去母亲,思母之情是何等深切,自己是何等孤单与无助(如同白莲)。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会用真挚的情感去跟作者、跟母亲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去分享与珍惜真挚美好的亲情。
在教学中,先由听歌引起学生共鸣——母爱,引出课文,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料介绍作者、听读课文、欣赏诗画、聆听音乐等,融入学生朗读、师生探讨交流、小组合作、师生练笔等形式,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把听、说、读、练、思、赏、搜等多种方法结合在一起,借此提高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
有人说,九零后的孩子是自私的一代,他们相当部分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关爱,在享受的同时而忽视了父母付出,本节课的设计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基础上,品位浓浓的母爱,学会感恩,学会体贴父母。
我面对的是一群正需要用感情去感化的农村孩子,他们对语文的整体感知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因此,要上好这节课,教师就要做好引导,要让学生真正的融入课文中去,不能为学课文而学课文,而要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
1、知识与能力:把握散文诗的感情,品味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重点:1、指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借助赏析文章,理解文章主题,品位浓浓的母爱,学会感恩。
难点:1、赏析文章,品位浓浓的母爱,学会感恩。
2、学习借景写人、托物寄情的写法。
散文雪的教学设计篇二
书给人带来乐趣。但是,啃得太多,最后便兴味索然,还要损害身体,而快乐和健康却是我们最可宝贵的。倘结果竟弄到有损身心的地步,那么我们就抛开书本吧。有人认为,从书上所得的弥补不了所失的,我是同意这点想法的。长期以来感到身体不适、健康欠佳的人到头来只好听从医生的吩咐,请大夫规定一定的生活方式,不复逾越;退隐的人也是如此,他对社交生活失去兴趣,乃至深感厌烦,他只得按理性的要求设计隐居生活,通过深思熟虑凭自己的见解好好地加以安排。他应当排除一切劳累困扰,不论它以何种形式呈现;他也应当摆脱有碍于身心宁静的世俗之欲,而选择最符合自己性情的生活之路。
各人都来学会自择其途。
无论主持家政、钻研学问、外出行猎或处理其他事务,都应当以不失其乐趣为限度,要注意不要超过这个极限,不然苦便会开始掺进乐中来。
从事学习、处理事务是我们保持良好状态的需要,也是避免另一极端(即慵懒、怠惰)所引起的不适的必需;我们的用功、处事就只应以此为度。
有些学科没有成效而且艰深难懂,那多半是为群氓而设的。就让那些媚俗的人去探讨它们吧!我嘛,我只喜欢有趣而且易读的书本,它能调剂我的精神。我也喜欢那些给我带来慰藉、教导我很好处理生死问题的书籍。
我默默漫步于幽林之中,
思考那值得智者、哲人探究的问题。
智慧在我之上的人们,如果具有刚强的、充满活力的心灵,可以为自己安排纯精神上的休息生活,至于我,我只具备常人的心灵,我得借助肉体之乐来维持自己。年事已高,与我的想法相符的乐趣已离我而去。此刻我正培养和激发自己的欲望,使之能领受比较适合我这个年龄的欢乐。我们务须全力抓紧去享受生活的乐趣,消逝的岁月正将我们恋栈的欢乐逐一夺走。
尽情享乐吧,我们只此一生。
明天你只留下余灰,
化作幽灵,一切归于乌有。
散文雪的教学设计篇三
海燕(1)。
教学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内涵。
2、体会、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多种手法。
3、体验和培养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
1、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揣摩作品的语言和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疏通文意,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课文。
2、搜集高尔基的有关资料。
3.教师准备录音带,录音机,投影仪或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悟,赏析海燕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美文。
介绍《海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它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所写的一首散文诗。它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自问世以来,它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它属于过去、属于未来、属于全世界。它是美的典范之作。
二、整体感悟。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或者播放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听读时不看书,凝神细听。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谈自己在听读时候的所感所想。
讨论明确:(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三幅场景画面以及相关文字)。
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画面: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
暴风雨即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三、品味探究,赏析海燕形象。
1、自主品味,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读了此文后,你心目中的海燕形象是什么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让学生深入接触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2、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初步把握海燕形象的特定内涵。师生共同明确: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这本是自然现象。因此“海燕”一词在俄文中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高尔基在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塑造了海燕这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般的艺术形象,旨在呼唤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为登高一呼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高唱赞歌。
3、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朗读、勾画、体会和品味其形象给人带来的美感。师生共同评析。
预期成果示例一:“黑色的闪电”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给人一种足以体现海燕的矫健、勇猛之美,“闪电”使人眼前闪出亮光,看到光明。
示例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掷地有声,这是海燕的战斗宣言,体现一种豪情与力量之美,是全诗豪壮之美的最高点。
示例三:海鸥的“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的“呻吟、吓坏”、企鹅的“胆怯、躲藏”与文中海燕的“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之美;写大海,写风、云、雷、电,是渲染一种激烈的斗争环境,烘托出海燕形象的高大之美。
4、学生齐读课文,深入体会。
四、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中形象和作者感情。
2、写话“海燕的宣言”(结合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一、学生交流“海燕的宣言”,深入领会海燕的内心活动。(师生共同评点,充分肯定学生的个性化见解,肯定学生的合理想象。)。
二、朗读课文,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写作手法。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类总结自己在文中所勾画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深入探究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讨论明确:关键词句的使用,使大自然人格化了,各种景物具有不同人的动作、感情,也就是说,拟人化使象征体具备了被象征体的特点。总的来说,“海燕”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不革命者。
2、精读第三个场面,探究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着重启发学生理解和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增强文章语言抒情性色彩方面的作用。挑出典型例句反复品读、深入分析,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预期成果示例:“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用拟人的手法,“抓住”、“熄灭”突出了大海巨大的声势和强大的力量。“――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用反复的手法,以强烈的感情表现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呼唤,强调了革命暴风雨已近在眼前,历史潮流已不可逆转。
3、朗读课文。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朗诵语调的处理,共同编注朗读脚本。教师要尊重学。
散文雪的教学设计篇四
1、积累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朗读课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了解想象的写法,体会想象的妙用。
4、把握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怀。
【教学法重点】。
朗读课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想象的写法,体会想象的妙用。
【教学难点】。
了解想象的写法,体会想象的妙用。
【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学习本文。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1、引导学生回忆第三单元学过的两篇写景的散文:《春》、《济南的'冬天》。
2、全班齐读文中导语。
二、展示本课学习目标(投影出示)。
三、出示课件检察学生预习情况。
四、朗读课文。
1、朗读指导。(投影出示)。
2、学生自由朗读。
3、全班齐读。
五、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学生先自学,后小组进行讨论)。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2、作者描写这些“朋友”时运用了哪些方法?并举例子说明。
3、摘抄你认为优美的句子,加以品味体会。
六、分组进行片断朗读。
七、课堂小结(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八、布置作业。
1、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的语句和好的词语写在你的笔记本上。
2、做一份文段阅读巩固课堂所获知识。
让学生明确学生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
学生根据思考题研读课文,并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参与课堂,活跃课堂气氛。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让学生主动总结所学知识。
散文雪的教学设计篇五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语:
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播放歌曲)好了,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老师考考你们了: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怎样写?(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酝、酿、、嘹亮、撑、伞、蓑、笠、稀、疏、抖、擞、、安巢。
二、整体把握文章。
1。配乐范读课文,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读时展示几幅春天的图画)。
问题:
(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
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三、探究质疑:(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2)“一切”这个自然段的怎样描写春天的?
(3)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春草图。
朗读(齐读),思考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教师明确:嫩、绿、多)。
“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2)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总结。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准确、生动地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散文雪的教学设计篇六
2、了解散文的常用手法。
3、欣赏积累散文优美的语言。
初三学生读散文不但要读出浅层次的内容,不但要体悟到文章的情感和中心,更重要的是要尝试做“小小鉴赏家”,学会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去欣赏和解剖,在有滋有味的鉴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写作规律的影响。
《白鹭》是一篇写物的精美散文,总分总的结构,围绕“诗”这一特点,分别从这样几个角度来表达:外貌特征、水田钓鱼、悠然树顶、黄昏低飞,全文自然地使用了这样一些手法:对比、比喻、拟人,用自然清丽的语言勾画出脱俗清雅的白鹭形象。
《关于散文〈白鹭〉》是一篇鉴赏性的小品文,作者先谈了散文的大体特点,罗列了各个大家的散文风格,然后说到郭沫若的散文风格,最后着重赏析《白鹭》。赏析《白鹭》作者使用了这些的方法:总体概括课文内容、适当摘抄呈现课文内容、引用古人、名人的品论性的语言。教学重点为了解散文的常用手法;教学难点为教会学生欣赏散文的思路方法。
学《白鹭》、写《白鹭》、谈共鸣。学生学习《白鹭》,写出自己的鉴赏小品文,然后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晓雪的进行对照,谈比较之获。尊重学生对文章的原始体验,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授以思路方法,学生通过对照比较自主提高鉴赏散文的能力。
一、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学生自由读课文,并说出文章“总-分-总”的结构,说出作者眼中白鹭的特点-“诗”。
二、默读课文,说说“诗”的内涵。
1、带着“作者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诗’”的问题,学生再读课文,并圈画点评。
学生随机回答教师点评小结:白鹭的外貌淡雅而精致仿佛是一首小巧别致的诗;白鹭与清水之微波余辉,田地之拙朴阔然而构成的田野水墨画是一首古朴灵动的诗;白鹭在寂寥迷蒙的清晨独立枝头,悠然眺望是一首意蕴清绝的诗;白鹭低飞于黄昏的空际,又是一首浪漫而多情的诗。
2、细读课文,选择课文最钟爱的一点,简略地写写晓雪说《白鹭》这篇文章是“诗”的原因。
教师示范:
文章的意境很有诗意。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时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这段文字描写出了一幅宏阔而又纯净的画面,暮至而息的白鹭成了空中的精灵,成了宙宇间一道绝美的舞蹈者,非常形象真切地演绎着“清澄”者个词语的内涵。
学生自由阅读、讨论、书写、交流。
生1:
文章的结构是一首诗。
开头和结尾巧妙呼应,凸现主体,强调白鹭特点。中间选择几幅别有特色的画面围绕“诗”来呈现。这样的结构小巧别致,玲珑剔透。
生2:
文中的比喻是一首诗。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体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生3:
文中的拟人是一首诗。
“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而它却很悠然……”
生4:
文中的对比是一首诗。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分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或许有人会感着美中的不足……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用白鹤与朱鹭、苍鹭比出白鹭的小巧与别致的美,用铿锵的歌比出白鹭的婉约柔和。这率性地对比正表明了作者对白鹭的由衷地赞赏。
生5。
……。
三、选段朗读课文,表现文章的诗情画意。
指名读、学生点评、教师指导,生演读。
四、读《关于散文白鹭》,说说作者谈《白鹭》的哪些语句与你产生了共鸣。
教师示范:
“我喜欢散文,就在于它的随意性和多样性,就在于它是一种没有固定格式的最自由自在的文体。”
我揣摸作者说的就是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聚”,《白鹭》不正是这样的吗?中间的那几幅画看似随心所欲,其实每幅都充满诗意;两次对比,看似任性而为,其实每次对比的目的都是为了表达对白鹭的欣赏与喜爱。
学生在书上圈画、点评、交流。
生1:
“郭沫若的散文……也有的写得柔婉清丽、秀美含蓄……就是后一类散文的典型例子。”
《白鹭》中白鹭的形象确实清丽而秀美,语言柔婉而含蓄,就像一位待嫁的新娘欲说还羞。
生2:
“这篇散文,用非常精彩、极其简练的文字,抒写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绝妙地描绘出白鹭……”
文中“那……增之一分则嫌……,减之一分则嫌……,素之一忽则嫌……,黛之一忽则嫌……”的句式,整齐而又精练地描摹出白鹭的美丽外貌也表达了作者的独特欣赏角度和欣赏感受。
生3:
莱辛说:“不要让人一看了事,应让人品味,反复地品味。”
晓雪引用的这句话正适合《白鹭》,《白鹭》的语言、《白鹭》所勾勒的白鹭的形象、《白鹭》所营造的意境、《白鹭》所表现的白鹭的灵气都让人越读越有余味。
生4:
“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
晓雪引用的古人语段,提炼出《白鹭》一文中白鹭的清新淡雅、脱俗不凡的气质,也点出了郭沫若此类散文的特点——秀美含蓄、婉约清丽,同时又意境深远、令人回味不已。
生5。
……。
五、按照一定的结构进行课堂小结。
题目:初三学生如何欣赏散文(以《白鹭》为例)。
内容:散文作者的总体风格:
散文主要内容与情感:
散文语言特点:
散文手法简析:
六、作业:
选择你喜爱的.一篇散文,尝试写鉴赏性的小品文。
板书设计:
散文作者的总体风格。
散文主要内容与情感。
散文语言特点。
散文雪的教学设计篇七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看看、讲讲、玩玩中整首诗歌。
2、学习用xx见面xxx的句型创编儿歌,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和创造力。
3、培养幼儿爱动脑的习惯,体验合作的愉悦。
活动准备:
1、小兔头饰2个,事先排练好情境表演:两小兔从不同方位跳出,碰在一起,手拉手儿跳跳跳,握握手,脸上表情笑嘻嘻的,很高兴。
2、小鸟、小象、小鱼、小猴、小朋友互相见面卡各一张。
3、双响筒一个。
4、每个幼儿一张动物见面小图卡放于椅子下。
活动过程:
一、情境表演导入。
1、观看情境表演。
师:小朋友看,谁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两只小兔见了面做些什么?
2、小兔见面是怎样做的?
我们用好听的声音来说,用三个字说出来。
3、小兔见面除了用动作表示,它们心里还觉得怎样?
幼儿用双响筒打节奏,我们把小兔见面也说进去把讲完整就更加好听了。
二、让幼儿在说一说、学一学、玩一玩中巩固学习xx见面xxx的句式。
1、出示小鸟。
师:小鸟见面会怎样呢?
2、出示小象、小鱼、小猴见面卡。
师:小象、小鱼、小猴见面又会怎么样呢?(幼儿互相讲讲,再个别幼儿讲述,根据幼儿讲述情况,让幼儿学一学小动物的动作或心理等)。
三、学习儿歌。
1、幼儿示范朗诵儿歌。
2、提问:小朋友听出来没有,刚才老师念的哪些是小朋友已经讲到的,哪些没有讲到?(出示小朋友见面卡,学习最后一句,讲解hello的意思。)。
3、幼儿学习儿歌。
第一遍:老师指图,幼儿学习。
第二遍:找一个好朋友,一边念一边做动作。
四、创编儿歌。
1、看图卡编。
师:刚才小朋友讲了好多小动物见面会怎么样,我们把它们也编进儿歌里去。
(1)编给旁边的好朋友听。
(2)请1——2位能力强的幼儿完整编。
2、人手一张小图卡进行创编。
(1)幼儿互相编编讲讲。
师:森林里面来了好多小动物,他们也都想来编儿歌,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它们已经悄悄地来到小朋友的小椅子下了,我们帮他们编一编,编好了跟旁边的小朋友讲一讲。
(2)请个别幼儿拿着小卡片编,老师出示相应的图卡。
五、活动延伸。
拿着小卡片讲给客人老师听。
评价:环节紧凑,但对于中班的小朋友教学难度太大。
散文雪的教学设计篇八
垃圾在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可算是无处不在了,小朋友们知道我们中国的垃圾都在哪儿吗?在中国,主要的垃圾来源还包括建筑垃圾。建筑垃圾是指建设、施工单位或个人队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进行建设、铺设或拆除、修缮过程中所产生得渣土、弃土、弃料、余泥及其他废弃物。通过本次幼儿园教案让小朋友们从小培养保护环境,养成不随手丢垃圾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1、鼓励幼儿对变废为宝进行大胆想象,参与创造性的表演,发展幼儿的记忆力和表现力。
2、引导幼儿理解“垃圾对话”的内容,丰富词汇:“发霉”、“变形”、“你推我挤”、“吵吵闹闹”。知道日常生活的垃圾增多给人类带来危害。
教学准备:
1、录像带一盒(大班幼儿对应的配戴各种垃圾进行表演)。
2、旧报纸、酸奶杯、胶袋、纸盒、布碎等。
3、教师带幼儿观察周围的环境,体验环境污染状况。
4、创设环境:垃圾角。
教学过程:
1、教师做扫垃圾的动作,出示充满垃圾的垃圾筒,引出课题。
教师引导:“小朋友看到我现在干什么呢?(扫垃圾)老师看到地面有这么多垃圾觉得很不干净,很不舒服,我要把地面清洁干净,把垃圾扫进垃圾筒里,你们看垃圾筒里面有这么多的杂物废品。嘘,请小朋友们认真地听一听,他们说了些什么呢?”
2、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垃圾的悄悄话”,丰富词汇。
提问:
(1)刚才有什么垃圾在说话?
(2)旧报纸为什么会说自己还很有用呢?
(3)废旧物品还能有用吗?有些什么用呢?
3、观看大班幼儿的情境表演,再听第二遍故事。
提问:
(1)你们看到马路上的垃圾从哪里来的?
(2)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垃圾?
(3)垃圾对人们有什么害处呢?
(4)我们要怎样减少垃圾,保护环境?
4、幼儿学习表演“垃圾的悄悄话”的故事情境。
先请一组幼儿出来表演给大家看,要求大胆地说出垃圾,说出的垃圾的话,并启发幼儿想像各种垃圾的动作,然后再请全体幼儿一起表演,分别配戴各种垃圾。最后请表演得最好的一组幼儿出来表演给大家欣赏,老师作最后小结。
5、活动结束:
教师引导:“小朋友,我们的活动室也有垃圾,这样的环境干净吗?现在请你们来当环保小卫士,把活动室的环境清洁干净。但是不要把可以循环再用的旧物丢到垃圾筒里,要把它收起来,下次老师要教你们废物变宝的一种新本领。
散文雪的教学设计篇九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发展幼儿的倾听能力,中班语言活动“最佳倾听者”。
2、愿意参加游戏,体验游戏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咕咚》故事一则;语言游戏“老师说…”,幼儿教案《中班语言活动“最佳倾听者”》。
活动流程:
引起兴趣——加深难度——再加深难度——再加深难度——活动结束。
活动过程:
一、听口令做动作,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教师发口令,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发口令的速度渐渐加快,动作出错的幼儿取消游戏资格,最后的幼儿为获胜者。
二、加深难度,听短句数相同的字。
教师口述一短句,让幼儿数句中共出现几个“我”字。看哪位幼儿数得最正确。
三、再加深难度,听故事数相同的字。
教师讲故事《咕咚》,让幼儿数故事中共出现了几个“咕咚”,看哪位幼儿数得最正确。
四、游戏“老师说……”
1、教师发出口令,口令中有“老师说”的幼儿照口令做相应的动作,没有“老师说”的幼儿就保持原来的动作,看谁坚持到最后。
2、游戏数次后,可请幼儿做发口令者,教师参与幼儿活动。(该游戏可请听课老师一起参与)。
五、活动结束。
散文雪的教学设计篇十
2.学会准确表达语言的品味。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我们要培养自己的语言感受能力,就要认真揣摩文章的语言,准确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白杨礼赞》这篇散文,通过它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我们深深爱上了这位树中的伟丈夫,从他的身上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那么,在这篇散文中你喜欢的语句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并在旁边作批注,说出你喜欢的原因。
1.交流时,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如:(1)高原景色的描写:
重点词语: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使人有雄壮、伟大的感觉。
体会作用:概述高原特色(辽阔平坦、色彩鲜艳),为全文开拓了广阔的天地,交代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以此来衬托它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为白杨树的出现作铺垫、蓄势。
(2)四个反问句,形成排比的句子。
作用:运用反问、排比的修辞手法和象征的表现手法,层层递进,使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气势恢弘,展现了比前文更为廓大深远的精神境界。
(3)第9段:楠木——白杨。
作用:运用对比来进行反衬,进一步强化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深化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在对比中突出白杨树的品质,显示作者自己的立场态度。
2.总结方法:学生说说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品味。
3.教师指导方法,结合课件演示。
语言的精当:生动、准确。
修辞的巧妙:排比、反问、设问、拟人、比喻、对偶、夸张、反复。
含义的深刻:富有哲理、体现中心。
结构中的作用:铺垫、照应、过渡、线索。
表现手法高超:对比、烘托、象征、讽刺、幽默。
1.在学过的散文中,有哪些精彩的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说出你是从哪个角度进行品味的?(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补充: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2)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作者用三个比喻总写春天。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是美的,是活泼生动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是健壮有力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文章描写的顺序也耐人寻味,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
(3)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通过“攀”“缩”“倾”等动词准确地刻画出父亲在这特定的环境下的动作,表现了父亲爱子的深情,使父亲的“背影”深深的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也使父亲的关爱深深地刻进了我们的心里。
1.师:中考中常会涉及语言品味的题目,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可以从哪些角度去品味语言,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品味能够准确的表达出来呢?这就要求我们注意语言的组织。如:南京中考卷《丁香赋》中的题目:
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
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
对于这个题目,同学中有这样两种回答,你们认为哪种好呢?为什么?
学生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的特点。(过于概括,不够具体。)。
学生二: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的轻盈、繁茂和艳丽的特点。(指出了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和在具体语境中的特定作用。)。
2.学生小结:回答问题时,语言组织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不能太概括,应具体。要做到:
结合具体的语境。
指出特定的作用。
散文雪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1、能根据诗歌内容,简单描述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快乐事情。
2、认读重点字词“亲一亲、、爸爸”
3、能根据原有进行仿编诗歌。
大图书大字卡爷爷奶奶图片各一张。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将幼儿的全家福放在幼儿椅子下面,让幼儿拿出全家福,请幼儿说一说全家福上有谁?(爸爸、妈妈和我)。
幼儿:爸爸、妈妈和我。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吗?
幼儿:爱。
2、教师引导幼儿亲一亲相片上的爸爸妈妈。
如果你们爱自己的爸爸妈妈,现请你们亲一下相片上的爸爸、妈妈。
二、大图书阅读。
1、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1)看大图书上的图片,鼓励幼儿将看到的图画内容描述出来。(图画内容:小女孩。
亲了亲妈妈,还亲了亲爸爸)。
(2)请幼儿说一说亲妈妈是什么感觉:亲爸爸是什么感觉。
2、熟悉诗歌内容。
(1)教师指着图画说:“这个小女孩亲了妈妈也亲了爸爸,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她亲爸爸妈妈是什么感觉吗?听老师念念这个诗歌就知道了。”
(2)教师朗诵诗歌一遍,请幼儿说出诗歌中妈妈好香,爸爸的胡子扎嘴巴。
(3)教师和幼儿一同看大图书,教师朗诵诗歌一遍,幼儿完整欣赏。
(4)教师出示字卡“亲一亲、妈妈、爸爸”让幼儿跟读诗歌。
三、仿编诗歌。
1、幼儿讨论:亲谁也会好香(奶奶)亲谁胡子也会扎嘴巴(爷爷)。
2、将幼儿仿编的内容,整理成诗歌念给幼儿欣赏,幼儿在一起念一遍。
四、小结,讲评。
散文雪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高中散文教学,普遍存在着“知难而退”的现象,高考升学的压力导致师生急功近利,假作、套作比比皆是,现实堪忧。
教的现状:
为了有充分的分析依据,我们对一部分老师做了调查,设计了以下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
1、开学之初,对本学期的作文教学是否有整体规划。
2、是否利用我校优势,认真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系统做好作文素材的积累;。
3、是否重视学生对优美词句的积累;。
4、是否坚持每周写作;。
5、是否认真批改并讲评作文;。
6、对评改过的作文是否要求学生进行修改、完善;。
在被调查的18人,开学之初,对本学期的作文教学是否有整体规划有6人,能真正认真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有8人,能在平时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优美词句积累的有13人,每周坚持写作文的有7人,认真批改作文并及时讲评的有14人,对评改过的作文是否要求学生进行修改、完善的有3人。
从结论来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不少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方面重局部而轻整体,缺少系统性。
2、很多教师重讲评轻训练。
学的现状:
我们仍然设计了如下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
1、你有没有坚持写日记的习惯?
2、除了阅览课,你有没有自觉看课外书的习惯?
3、除了阅览课,你有没有自觉地读书笔记的习惯?
4、你作文时一般最令你头疼的是什么?
5、你今后对提高作文写作能力有什么打算?
调查结果显示:有将近80﹪没有坚持写日记的习惯;有将近70﹪没有自觉看课外书的习惯;除了阅览课,30﹪的学生有自觉地读书笔记的习惯,但随着年级升高,这个数字越来越小;作文时一般最令你头疼的是什么,60﹪的学生回答没素材,将近60﹪的学生回答不知道怎么写;最后一个问题,30﹪的学生回答跟老师学,40﹪的学生回答考试前背素材,背范文,30﹪学生回答不知道怎么做。
通过调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高中学生普遍缺少平时练笔,这必然导致表达能力降低。
2、缺少必要的知识素材储备,写作时必然捉襟见肘。
3、缺少必要的作文方法指导和有针对性的训练、反思。
高中散文教学之所以存在以上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分述如下:
一、学生学业负担加重,不愿也不敢投入较多时间进行写作训练。
写作耗时费力,写完以后大脑非常疲劳,而且短时间收效不大,进步不明显,每次作文没有明显的提高,不如做理科习题立竿见影。
二、学生的生活圈子小,阅读面不大,既缺乏直接获得的生活体验,又缺少间接获得的生活经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课本材料反复用,毫无新意。
三、缺乏练笔,词汇贫乏、语言粗糙。好的语言不能只凭记忆积累,它必是作者灵感火花的闪现,是需要经常训练才可以得心应手地表达的。
四、审题立意训练较少,面对一个话题、一段材料、一幅漫画、一个命题,学生不知道如何确立论点,成文后,往往离题万里,不着边际。
五、教与学存在脱节现象,有效反馈不到位。教学反馈必须及时,作文的讲评和修改,必须讲究其时效性。虽然精批细改了,但是,中间拖的时间太久,并且,批改完,讲评过之后,缺乏相应的督促,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没有有效及时解决,教师教的任务完成了,学生学的任务是空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散文雪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1.播放“安塞腰鼓”的`录像(不超过2分钟)。学生交流观后感受。
2.把看录像的感受,迁移到对课文的理解——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交流阅读感受(威武,雄壮等)。
【台阶一】体味言语表达的效果。
1.启发:有没有发现有些句子传递这种感觉更强烈一些?能不能独立地圈一圈?
2.学生圈画自己感受强烈的语句。
3.组织学生交流;学生朗读自己感受深的语段。
【台阶二】从感性体验到对言语表达的理性认识。
2.组织小组合作讨论。
3.小组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各小组交流。
4.学生再自由朗读,让学生感受刚才的交流成果。
【补充】意识到“语句传递精神”
介绍作者,介绍作者与陕北的关系,介绍作者对黄土精神的敬仰,“语句传递精神”——点到即止。
散文雪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1.把握两首散文诗的主题思想,深入理解爱与同情的含义。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爱的奉献与回报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
二、作品评价。
(一)翻译者对屠格涅夫作品的评价:黄伟经说,“屠格涅夫的散文诗是个精品”。他在阅读、译校过程中,常常“被它们优美的文笔,清新的格调,和诗一般的韵味所吸引。有时,我不知不觉地陶醉在欣赏作家所描绘的自然风光美的情感中。”张守仁说这些散文诗,“像是散文和诗熔炼成的合金。结实、厚重,内涵丰富。”“作者往往通过一个细节,表达一种哲理的思考,把具体的感受升华为带有普遍性的结论。”王智量更是动情地说明,为什么在已经有了许多前人的译本以后,他还要重译:“我因为爱它,不译不足以满足我的情感,不译不足以说明我为什么爱它,不译也不足以表现出我对它的爱有可能在个别地方或许会比其他同志更深一点,于是我就译了。”
(二)普遍性的认同:屠氏的散文诗里,几乎充满着他的人生经历中积累的经验,由此升华、思考、总结而成的深邃的哲理性的语言和形象,是那么富有智慧和诗意,既给人警示、联想和咀嚼的余味,又有强烈的感染力,在愉悦、欣赏的同时,得到灵魂的净化。这与当前那些浅薄的、庸俗的、装腔作势的、甚至冗长无味、痞气十足的“作品”相比,无异是一座高高的丰碑。
三、课文内容提要及问题设计。
(一)文章的主题思想。
1.《乞丐》:同情是一种爱的表现,同情心是一种美德。任何施舍都是对等的,任何帮助都是互相的,当施舍者施予他人物质的帮助时,他同时获得了精神的满足与回报。
2.《麻雀》:《麻雀》是一首母爱的颂歌。文中的麻雀为了自己的子女,奋不顾身地站出来与比自己高大几倍的猎狗怒目相对,面对猎狗的恐吓与怒斥,毫不退缩。瞬间,一个高大无私的母亲形象栩栩如生地立在人们心中。借此,作者告诉人们:母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她不仅可以延续生命,甚至可以征服生命。
(二)问题设计。
1.在《乞丐》一文中,“我”给予乞丐的施舍是什么?“我”又从乞丐那里得到了什么?
提示:当“我”没有东西施舍给乞丐时,用平等的、诚恳的态度向乞丐表示歉意,这种态度使“我”与乞丐之间的关系平等了。于是,乞丐也感到了满足——我们从乞丐的.话里能够体会出他对真正的爱心和同情的理解与感激。“我”对乞丐的关爱具体表现为:“紧紧地握住这只肮脏的颤抖的手……‘别见怪,老哥;我身边一无所有呀,老哥。’”
“我”从乞丐那儿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爱。任何施舍都是对等的,任何帮助都是互相的,当施舍者施予他人物质的帮助时,他同时获得了精神的满足与回报。这种回报是多样的,比如被施舍者对你说一声谢谢,你的心也会感到一阵热。这就是一种温暖,一种回报。其实人是需要这样一种精神满足的。
2.是什么给了麻雀勇于牺牲的信念和力量?
提示:是对“子女”无私的爱。
(三)教师小结提示语。
1.爱是人类的美德,爱与善良是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常说要有一颗善心,这颗善心是爱产生的最基本的条件。所谓“善心”就是对任何生命都懂得去珍惜和爱护、去关心和体贴,不会恶意地去伤害、蹂躏它们。在这种善心中对生命自然会生出无限的爱意,去求得人的情感与外部世界共同建构起美好和谐的境界。
具有爱心的人,其对人对事的情感往往是温柔的。温柔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高贵的气质,它拒绝残暴,维护美好,它的力量有时能够变得非常强大,化干戈为玉帛,使邪恶的人受到感化也变成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只要一个人有一颗温柔、善良的爱心,他就会感受到人间生活的美好。
爱是善良的、温柔的,同时也是美好的。这里的美好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具有爱心的人本身就是美好的,与这样的人在一起是莫大的幸福;另一层是说有爱心的人必然对美好的生活有执着追求。在世界上存在着太多的自私、冷漠、残酷,在对于美好的人类生活的追求过程中,爱是克服自私、冷漠、残酷的有力的内在力量,只有通过它才能真正地走向美。
2.现实生活中总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灾难降临,人在遭受灾难的时候往往显得格外的孤立无援,这时候就需要亲朋好友的同情。同情是帮助别人渡过难关的一种美德的。
真诚的同情能给弱者和贫穷者以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这种帮助还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在一个人的心灵中撒下了爱的种子,使一个人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灾难、自私、冷漠之外,还有一种温暖和关怀。这种温暖可能对给予者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在被给予者来说却能享用一生。
散文雪的教学设计篇十五
活动目标:
1.欣赏散文,理解角色之间相互关爱的美好情感。
2.感受散文中优美的词句,尝试仿编散文。
活动准备:。
小鸡、小蚂蚁、小朋友图片。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活动。
1.出示小鸡、小蚂蚁、小朋友图片。
师:今天天气真好,大家都来到公园里,你们看是谁?
师:突然,滴答、滴答,天空下起了小雨,小鸡、小蚂蚁和小朋友都在外面玩,他们该怎么办呀?”
2.交流办法。
师: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躲雨呢?谁会来帮助他们?
师:你想了什么办法?
二、欣赏散文,感受散文中优美的语词。
1.欣赏散文一遍。
(1)师:有一篇散文,它告诉了我们到底谁来帮助了他们,散文的名字叫《滴答滴答》,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教师有表情的朗诵)。
(2)提问:
师:散文的名字叫什么,谁来帮助小鸡、小蚂蚁和小朋友的?(逐一出示母鸡、牵牛花和小朋友)。
师:母鸡是怎么帮助小鸡的?(说一说,做一做张开翅膀的动作)。
师:小蚂蚁谁来帮助它的?怎么帮助它的?(说一说,做一做展开花瓣的.动作)。
师:大树是怎么帮助小朋友的?(说一说,做一做伸开翅膀的动作)。
师:你喜欢这篇散文吗?为什么?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找一找散文中你觉得好听的句子。
2.欣赏散文第二遍。
(1)提问:你觉得哪一句最好听?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2)散文中有哪些伞?这把伞是谁做的?它为什么要做成xxx伞?(我们用散文中好听的话说一说)。
三、角色对话,感受散文中角色之间互相关爱的美好情感。
1.你喜欢散文中的谁?为什么?
2.鸡妈妈给小鸡撑起了一把羽毛伞,她会怎么说呢?小鸡又会怎么说?(请幼儿角色对话)。
3.喇叭花为小蚂蚁撑起了一把喇叭花伞,她会怎么说?小蚂蚁又会怎么说?(角色对话)。
4.大树妈妈为谁撑起了一把绿叶伞?小朋友会和大树妈妈说些什么?(猜测、对话)。
四、尝试用散文中的句式仿编散文。
1.幼儿互相讨论。
师:滴答滴答,下小雨了,小鸟、蚂蚁、小朋友都有了伞,还有些小动物没有伞呀,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谁来撑起伞帮助别人呢,这是一把什么伞?你可以先讲给好朋友听一听。
2.交流。
(1)师:滴答滴答,下小雨了,还有谁会撑起伞来帮助别人呢?
(2)鼓励幼儿运用优美的语句仿编散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345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