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人们追求知识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之一,写作是一种记录和传达思想的方式。较为完美的总结应该具备客观性和中立性,不带有个人偏向。阅读总结范文可以拓宽我们的思路和视野,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总结的重要性和作用。
中等职业论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篇一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该模式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高职教育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千万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之所以成为职业教育的主流模式,主要原因在于它切合实际的理念,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与资源,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要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学习各种以理论知识,又要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从而给学生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利益:一是工学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理解;二是在实践中学生可发现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学生在学习期间就以准员工身份与社会人员接触,可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与他人共事的能力;四是通过工学结合可为学生提供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在工作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从事职业工作,可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视野;在工作过程中可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五是有助于学生就业选择,在实训实习中,可使他们有优先被雇主录取的机会。
从理论上看,高职教育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有其理论依据的。在具体实践中,各高职院校应根据所处的区域条件与教学环境,选择具体的工学结合实现路径。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在此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学院位于湖北省东部,是由原国家级重点中专黄冈农业学校和省部级重点中专黄冈财贸学校、黄冈机电工程学校三校合并,于7月经教育部批准组建的一所综合性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院现开设园林技术、畜牧兽医、机电一体化、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建筑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会计、工商企业管理、文秘、护理等51个专业。专业门类多,涉猎领域广。学院作为服务于黄冈市及大别山地区的一所高职院校,专业开设门类齐全,有利于满足区域内人才需求多样性的需要。但专业门类多,各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特点不同,在学院层面就不能以一个过于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统一要求,而只能在一个中观层面结合实际提出一个指导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全院推进工学结合。各专业在学院指导下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和成长特点,形成各具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十余年的实践探索中,学院不断改革创新,探索适合学院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双境培养、双师共教、双证融通”的“三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并使这两种环境有机融合,形成“双环境”来培养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求校内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同时引聘校外兼职教师,形成“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对学生,要求不但要取得学历证书,同时也要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并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融入教学过程,对证施教。通过实施“三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实效。
双境培养:教室与车间合一。
工学结合工作对于学院不同层面要求不一样。学院层面应打造校企合作平台,为工学结合奠定基础。因此,学院实施“校县对接、校企合作、三赢共进”的办学模式。学院与区域内的11个县、市、区对接,围绕县域经济特点和产业布局,结合学校专业结构和人才资源状况,寻求合作的切入点,与县、市、区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在产业规划、经济结构调整咨询、人力资源供给、技术支持、人员培养、学生实训实习就业、教师锻炼等方面进行合作,促进校县共同发展。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处,推进全院校企合作工作。校企双方合作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师资(员工)培训,技能鉴定,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实训实习组织,订单培养,毕业生就业,教师实践锻炼,师资互聘,教育教学评价,资金、设备、场地、技术等资产投入,技术研发与服务,宣传推广企业产品或服务等。全面开展共建专业、共同培养人才、合作就业等工作。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了328家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如位于黄冈市区的湖北彤鑫发动机有限公司,拥有数控加工中心30台,学院与其合作,每年向公司提供固定实训经费和一定的实训耗损补贴;公司提供学生住宿,安排专人负责学生实训。学院数控技术及其他机械类专业累计有两千六百多名学生进行了数控技术实训,体验了真实的工作过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院与正大集团合作,订单培养畜牧兽医专业人才。正大集团每年为每位订单生提供1000元助学金,与学院共同制定培养方案,集团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学院畜牧专业教师受聘到集团担任技术顾问,实现校企双赢。通过学院与区域内的县、市、区对接,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了平台。学院将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相结合,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院加强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增强了校外基地教学功能。加强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力求校内基地生产化。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搬进工厂、公司、农场、茶场、养殖场,增强了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功能,使车间成为教室,构建了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双环境”。除教学实习外,还组织学生到农场、茶场、养殖场及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每届学生顶岗实习半年。在顶岗实习期间,校企共同设计方案,结合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充分利用企业真实环境,校企共同实施教学。
双师执教:教师与“师傅”合一。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由什么样的教师来教直接影响到能否真正实现工学结合。学院充分利用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组成)来培养学生。对于校内专任教师,努力提高其“双师”素质。从近两年开始,新进专业教师要求有企业工作经历。学院每年安排近二百名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挂职锻炼。出台政策要求一名教师要联系一家企业,承担一个企业合作项目。在教师考核评价、职称评聘中,将教师下企业锻炼和为企业服务情况作为重要指标。通过几年的努力,专业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80%。同时,学院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学院现聘有兼职教师260多名,主要担任学生实训课程的教学和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为了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学院专门针对兼职教师举办教学技能培训班;学院实行专兼教师结对帮扶互助制,保障兼职教师待遇,使兼职教师能用心从教。在学生实训实习期间,实行双导师制,要求专任教师实现向师傅身份的转变,同时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偏重于理论知识学习的课程主要由校内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执教,偏重于实践操作类课程,主要由校外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执教,双师执教,共同育人。
双证融通:学生与“员工”合一。
学院实行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实施对证施教、对岗施教,做到双证融通。学院设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设有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158号)、建设职业技能鉴定站(17001238号)等职业技能鉴定站点,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96%。在获取双证书的过程中,一是将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内容融入课程开设和课程教学过程之中,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使课程学习与考证培训结合起来;二是加大技能训练力度,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上,在真实产品生产过程中,训练学习实际操作技能,实现学生与“员工”身份合一。
在校企合作平台上,通过实施“三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得到全面提升。近三年来,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中有145人次获得112项大奖,其中包括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检测与维修等项目二等奖3项,高职高专生物技术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和两个单项一等奖,第九届“广茂达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家用吸尘机器人比赛一等奖,第四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二等奖等。高素质、高技能、高就业力促进了学生就业,我院毕业生连续八届就业率超过98%,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达90%以上,特别赞誉我院毕业生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品质和认真负责、团结协作的精神。
中等职业论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篇二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生产一线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有了新的要求,而培养技能型复合性专用人才的任务是必须经过实践教学才能实现。实训基地是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主要场所,没有高水平、高质量、标准化的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需要借助医疗卫生机构的先进设备进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来弥补实训基地建设不足的现状,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亟待加强。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借助医疗卫生机构先进的技术设备,解决高职院校办学资金不够的问题。它的建成能够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能够根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加快课程改革步伐,使实践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应用;能改善高职院校专职教师的科研条件,提升他们的社会服务能力,加快高职院校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二、我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我校创办的重点专业之一。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将在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岗位上从事硬件维修、网络维护、多媒体制作、卫生统计、信息安全等工作,逐步成为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管理的助理和参谋。校外实训基地作为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校外延伸,对于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我校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主要在二级以上医院、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信息化程度较好的单位。一是综合性医院信息化程度较高,装备较好,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较多;二是医疗、卫生、预防、保健等职能科室齐全,卫生文化母体部分的.资源丰富;三是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项目多,信息管理的内容复杂,具有行业特色[1]。学生将在医院信息系统及医疗设备管理等部门从事多种岗位的实习锻炼。具体如下:
(一)硬件维修岗位。
1.了解医院信息化的硬件设备、结构和性能;
2.能够准确判断硬件故障原因,熟练更换部件,确保设备正常使用。
(二)软件应用岗位。
1.熟悉医院各种管理应用软件;
2.熟练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统计软件spss等;
3.掌握sqlserver数据库系统的应用和维护。
(三)网络安全岗位。
1.了解医院内部网络拓扑结构;
2.络安全、反病毒攻击技术等安全维护措施;
3.熟悉医院综合布线系统。
(四)数据处理岗位。
1.掌握医患信息采集、存取、汇总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
2.掌握门诊部信息管理系统、住院部信息管理系统、病房管理子系统、中心药房管理子系统及医技科室管理子系统等操作流程。
(五)中心机房管理维护岗位。
1.了解医院信息科的工作范围和职责;
2.掌握服务器软件安装、配置、维护及数据备份恢复等操作;
3.掌握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的操作流程。
(六)医院图书信息管理岗位。
1.熟悉中图法分类;掌握医药卫生类图书的分类方法和编目;
2.掌握图书管理软件的应用;
3.掌握多种国内外大型文献检索工具的使用。
(七)病案管理岗位。
1.掌握病案管理软件的应用;
2.掌握国际疾病分类编码;
3.掌握医院病历书写和管理规范。
校外实训基地是借助医疗卫生機构先进的技术设备、科学的管理经验和经验丰富的医疗技术人员建立起来的,具有文化特色的实践性教学场所。医疗卫生机构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与学生通过校内实训基地训练掌握的技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不可能独力完成顶岗实习的任务。他们在某一个岗位上需要带教老师的耐心指导,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当他们轮换到其他岗位时,又需进行新一轮的指导学习模式。部分医疗卫生机构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会让学生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工作,不会进行岗位轮换,实训内容单一,无法完成既定的实践教学任务。
四、新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讨。
校外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关键在于管理制度的完善,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质量评价、成绩考核、合作科研等各项管理制度,以规范校外实训基地的日常运行,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使其管理水平向着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二)贯彻岗位轮换制度。
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延伸,但部分医疗卫生机构考虑经济效益的因素,让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始终从事一种岗位。这就要求学校与医疗卫生机构在学生实习实训期间,要加强沟通与协调工作,落实岗位轮换制度,让学生在实践中尽可能地熟悉并掌握本行业的专业知识,有效地提高顶岗实习实训的教学质量。
(三)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作为带教老师,要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示范,将医疗卫生机构相应岗位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快适应医院的工作环境。学校的专职教师,也要用下临床挂职锻炼的方式参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弥补自身生产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华危持.五年制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j].浙江医学教育,2008(7).
中等职业论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篇三
加强学生管理内部建设,明确学生管理的目标,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应该是多教给学生一些终身受益的东西,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事新精神、人格意识等。因此,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管理目标。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对现执行的学生管理制度要加以改进,突出人性化管理特点和学生管理的服务功能。突出人性化管理特点是指现代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情感和理性的发展态势。
中等职业论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篇四
职业教育办学的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为就业服务”,能够为生产一线培养实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于社会。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语文课是文化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汉语水平和实践运用能力及个人文化修养非常有利,为社会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打下坚实基础。鉴于上述语文教学存在的状况,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语文课程要在满足学生熟练掌握未来就业岗位技能需要的基础上,更要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在语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开发及教学形式等方面构建合理的语文教学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和语文教学实践模式,语文课程改革是实现这些的'重要环节,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重要性。由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存在的一些弊端,因此,在进行课程改革时有些问题必须引起注意,主要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语文课程设置合理及目标定位要相当明确。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相互统一是语文课程目标最基本的一个特点,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处理好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语文课程设置要合理,能够突出职业特色,把市场作为参照,为就业和创业打好基础。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一些与专业对口的技能训练及必要的文书工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充分体现出来。
2.语文教学课程体系必须科学、合理。
教学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及课程形式等方面。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课程内容要与市场需求变化相匹配,与生活、专业及就业相联系,并将学生的需求选择性地纳入其中,注重人文教育和人的发展;对课程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注重灵活性,将必修课程、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及自由选修课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理论思考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协调好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横向综合的课程体系;为了适应学生的文化基础、心理特点及接受能力等,课程形式要以探究和实践为主。
3.思想观念和教学手段要适当转变。
中等职业学校的领导、学校的教师应该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对语文课程教学体系提出创新思路,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都应该有所转变;运用现代化信息和工具是教学手段转变的一种形式,即将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有效的教育手段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
二、结语。
总之,在新的课程改革下,语文课程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绝对不能被弱化,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坚持现代职业教育指导理念,做到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开展实践,加快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的步伐,加大对教学工作的投入,重视教学过程管理及基础设施建设,为深化教学改革创造良好条件,树立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观,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劳动者,从而实现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等职业论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篇五
任务的双重性是指既要完成体育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又要完成各种专业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和专业必须的技术,技能的教学。这一点就区别与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也就是说大纲的教学内容与各种专业的体育教学两者促进,互为补充。即专业素质的提高与技术的掌握有利于大纲的理解。对大纲教材的理解与掌握又促进专业技术的巩固和提高。所以,体育教学必须实行双轨走路,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中等专业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2、内容的针对性。
内容的针对性是指根据不同的专业确定和选择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
首先,是针对专业特点将大纲的内容适当的删减,增加符合专业特点的.内容。
其次,将大纲教材引向专业化。如幼师专业培养的目是做幼儿教师,所以在传授大纲内容如“快速跑”时要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先让他们沿直线跑,然后再跑三角形,最后作迎面接力跑,既增强活力,激发了兴趣,又调节了运动量。使学生不仅掌握跑的基本技术,又要掌握根据幼儿身心特点进行教学的方法。
3、量的合理性。
量的合理性是指合理的安排运动量与课的时间分配等。首先是在运动量的安排上,要考虑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活动量(运动量)远远地超过了普通高中学生。因此应特别注意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活动量与运动负荷的关系。如果与普通高中学生的运动量一样是不够的,因而应加大强度,逐级增加运动负荷,使身体适应学习、实习和工作的需要。
其次是一课时时间的分配问题。即大纲内容与专业技术及专业所需身体素质的学习、训练各占一定比例。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双重任务,才能体现出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4、传授知识的科学性。
传授知识的科学性是指向学生传授正确、有效、科学体育基础知识及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任务的双重性与量的合理性所决定,传授知识要少而精,准确扎实,使知识适用于社会与专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培养提高学生自我锻炼的自觉性和终身锻炼的习惯,教会学生先进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锻炼身体的方法。
5、实践的实用性。
实践的实用性是指体育教学的内容选择要符合专业特点,适用于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即经济又适用。由于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除了学习必要的大纲知识外,更重要的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技能的训练。通过在校的二、三年学习以后,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及专项身体素质,马上上岗便可顶岗工作,速见成效。因此在整个教学中,必须抓住专业特点,全面提高身素质和专业技术技能,达到学用结合。
二、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的必要性。
第一,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所需培养出各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要想实现和完成职业教育的目的、任务,就必须要求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第二,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是搞好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完成体育教学双重任务的有效途径。
第三,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是提高学校群体工作成绩的重要手段。
我校是在八三年由普通中学改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二十多年来先后开设了二十多个专业。根据各专业及学生身心特点等进行教学,从中得到很大启示。由于在教学中加强专业身体素质的训练,使学生的达标成绩逐年提高。
我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市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学校和省《达标》先进学校。同时,社会信息反馈良好,深受用人单位赞扬。这些毕业生在社会各单位即是生产能手,又是文体活动骨干。
实践表明,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是势在必行。
第四,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是树立学生专业思想与终身锻炼思想的有效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如果在校阶段没有较全面的身体素质和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将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劳动强度的要求。所以在校阶段要重点培养学生全面身体素质的锻炼和及时加强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树立一日获得,终生受益的思想,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例如:九五届港机班学生刘仁庆同学,毕业后分配在航远局工作。在一次出海途中,轮船遇难,他们改乘小船在海上漂游了七天后。又触礁翻了船,这时的小刘在生与死的关头,尽管筋疲力尽,还在海里游了两个多小时,最后终于安全回到了家。原因就在于他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并发挥了他所掌握的专业技术技能的特长。
觉锻炼的思想,对社会、对个人健康幸福都有一定的意义。
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与要求。
1、教师必须有献身于职业技术教育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用自己的行为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将要从事的专业,有坚定的信念和满腔的热情。要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终生的锻炼的自觉性,还要帮助学生树立和培养良好是职业体育道德观。
2、教师本身职业技术知识水平和能力要与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相适应。
体育教师不但要熟练地掌握大纲知识,而且还要加强学习职业本身技术与理论,掌握其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提高业务能力,这样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职业教育的要求才能使学生到准确、实用、科学、新鲜有效的专业知识。
3、要求教师要认真分析、研究并掌握各专业的特点,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与身心特点,做到有的放失,将专业特点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4、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特点、学生身心特点等安排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运动负荷等。
5、不要为了强调突出专业特点而抛弃大纲。要两者并重,双轨走路,避免为了专业而专业化,出现侧重和倾向性的错误。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确定了中等职业学校中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必须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以及专业技术,掌握一定的过硬的技能,为社会的需要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中等职业论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篇六
摘要:文秘专业是高职非技术类非管理类的文科专业,该专业很难解决实习实训“量”的难题,实习实训“质”的提高也是困扰专业发展的一大难题。解决高职高专文科学生实习实训“量”和“质”的问题,必须有科学可行的实训实习体系作为抓手,“校内实践平台轮训、机关岗位实习、企业综合实训”阶梯式实习实训体系是文秘专业四年多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的结晶。
关键词:高职高专;文秘专业;阶梯式实训实习体系。
实习实训是高职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实习实训质量决定了高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和适应性,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就业和职业生涯,影响着高职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实习实训体系,对实习实训环节进行有效监控,提高就业质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高职非技术类管理类的文科专业很难解决整件制实习实训“量”的难题,更谈不上实习实训“质”的提高。如何解决高职高专文科学生实习实训“量”和“质”的'问题,是本文着力解决的难题。
一、国内研究概况及实践运用分析。
《高职院校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职业技术教。
育》02期)是以软件专业的学生为研究案例,《学生实习实训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卫生职业教育》03期)是以医专学生实习实训为研究对象,《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等都以工科、医卫等技术类和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为研究对象,很少论及高职非技术类管理类文科专业的实习实训质量体系,更没有破解文科尤其是文秘专业学生的整件制实习实训的问题。因此,本文将以文秘学生在校内外实习实训为研究案例,建构高职非技术类非管理类的文科专业实习实训的体系。
二、阶梯式实训实习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一)校内实训实习轮训平台――大一学生的专业认知实训。
为了提升文秘专业学生的商务文秘和公关文秘的职业能力,以《秘书国家职业标准(版)》和行业发展要求为标准,文秘学生在大一学年开展“校内实训平台轮训”,着力解决实习实训“量”的问题。
1.院内行政部门岗位实训是校内实训实习的主阵地。
根据专业特点,针对大一学生对专业认知模糊的特点,本专业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与院内多个行政部门建立了协作关系,并邀请校内各行政部门的岗位负责人,手把手指导大一学生进行专业认知实训,在小组长熟悉岗位工作流程后,该组长再手把手教实训小组的其他组员。小组内每个组员既是学生又是实训指导“老师”,该小组成员掌握这个岗位工作流程后,再轮训其他的岗位。
2.专业综合实训室是校内实训的大本营。
在学院的支持下,文秘专业综合实训室于立项,投资10万元,209月投入使用。主要开展电视电话会议演练、办公自动化技能实训、速录等实训,较好地满足了本专业学生实践教学需要。
(二)机关岗位实习――大二学生踏上社会的有力跳板。
1.社区服务。
为满足文秘专业商务文秘和公关文秘专业方向的要求,文秘。
学生大二学年推进“机关岗位实习”,解决实习实训“质”的问题。在大一实训的基础上,先推荐能力突出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到学校所在社区进行机关岗位实行,具体承办行政接待、会务安排等内容。
2.机关商务岗位的重点实训。
为了突出商务方向,文秘专业所在系部领导利用人脉关系,推荐学生分批到商务局和招商局进行商务礼仪、商务服务、商务谈判等实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提升了文秘专业的社会美誉度。
(三)企业综合实训――大三学生抢占就业先机。
企业综合实训在大二暑假开始运行,考核学生的综合实训实习质量,也是抢占文秘就业的先机。
在学院就业办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我们专业和本市大型企业签定了大学生实训实习合同,精选有意向到上述单位工作的学生从暑假开始到公司进行专业综合实训,带薪实习。为了确保该批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针对该公司的业务要求和工作项目,进行了课程置换,并把该批学生大三学年的课程考核放在该公司相关工作人员来完成。
三、探索构建阶梯式实训实习质量评价体系。
实习实训是高职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实习实训质量决定了高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和适应性,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就业和职业生涯,影响着高职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实习实训质量评价体系,对实习实训环节进行有效监控,提高就业质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在阶梯式实习实训的运行中,研究文秘学生的商务、公关等职业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效果,并引进行业、指导教师、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多方评价,并追踪毕业生的就业和工作状况,获得动态发展的实训实习质量评价数据;在此基础上,探索和建构文秘专业的实训实习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胡月琴,苏英.学生实习实训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卫生职业教育,(03).
[2]陆善兴.高职院校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职业技术教育,2010(02).
[3]张晓峰.高职学生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一般原则.科教文汇:中旬刊,(09).
中等职业论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篇七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的不断加强,与中等职业学校的未来发展、发展需求、管理水平提升和办学绩效等有着极大联系,需要给予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管理措施,才能真正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水平快速提升。本文就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应采取的策略,以促进我国中等教育职业学校更长远的发展。
在社会各行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优秀人才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于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效率、竞争力等有着重要影响。
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运行进行全面分析发现,当前教学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办学经费和学校发展方面。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中,办学资金和学校的发展需求有着直接联系,而教学成本和收入预算也有着直接联系,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需要对办学经费的获取、规划等给予高度重视。但是,受到人员工资增长和物价上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需要支出一大笔资金,致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成本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在中等职业学校升格的情况下,需要购买很多设备和仪器,尤其是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给中等职业学校带来了更多资金需求,从而严重阻碍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
(二)财务管理观念和教学成本观念方面。
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不断加强的情况下,传统财务管理观念、教学成本观念等给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影响,并且,较多中等职业学校都采用“记账”和“报账”的方式进行成本管理,最终导致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出现账目不清、混乱等多种情况。与此同时,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经济活动中,财务部门提出的建议很多时候都没有得到重视,资产重构、管理效率不高等都给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带来了很大影响。
(三)教学成本概念和核算意识方面。
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创新的情况下,教学成本核算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使得教学成本概念、核算意识等存在很多问题,最终出现成本概念不明确、核算意识不强等情况下。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需求来看,需要注重教育经费开支的合法性、合理性等,并制定合适的教学成本管理体系,而不是考虑经费支出的效益性,才能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降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成本。
中等职业论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篇八
职业教育是我国新兴的教育体制,与传统的教育方式有着很大区别,其宗旨是培养直接服务于社会生产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农业职业教育成功的培养模式,从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促进职业教育发展。针对当今牧医专业职业教育,我们界定了多技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实践研究。
中等职业论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篇九
当今社会下,资源密集,竞争压力很大,不少本科生在应聘时都败在了更高学历的人脚下,尤其对于在学历上不占优势的高职生来讲,更为严峻。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寻求一份心仪的工作,在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外,还需要我们对礼仪方面格外重视,两者结合,便能让我们面试时更能保持高水准。俗话讲,做人先学礼,就是这个道理。
一、当今就业状况浅析。
不得不提的是,当前的社会就业状况是复杂的,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应聘者对于工作的不满意,都是我国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可以说,在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不具备足够的能力是不行的,一方面是当今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用人单位对应届生的高标准所致。随着近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公司招聘要求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各种各样的要求,各种各样的招聘形式,也在考验着每一个应聘者,每一个用人单位在招到合适的应聘者的同时,也希望他能够具备更高的素质和礼仪,这不仅对公司本身很重要,对个人来讲,也是自我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那么,成为一个合格的应聘者,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人才市场,我们常常会看到各式各样的应聘者,他们或怀揣着很高的学历,或者有了几年丰富的工作经验,其中也不乏有对社会工作状况不甚了解的毕业生,在若干天后,有的人凭着自身的优势突破重围,走进了自己心仪的公司,但是更多的人,却依旧挣扎在寻找工作的岔路口,高职生更容易如此,他们也许是曾经失败过,但是面对着一项项的公司硬性要求,难免让人心生迷茫,不知所措。
二、为什么提倡礼仪教育。
我国,早先就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这也印证了礼仪在古代人民心中的地位。礼仪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是素养的提升,精神的安逸,而礼仪,其实是我国劳动人民长久以来,不断磨合,逐渐形成的规矩和习惯,也是每一个身处文明社会的公民应该遵守的底线。就社会而言,礼仪意味着社会的和谐与责任,是一个社会群体高度文明的象征;就家庭而言,礼仪又体现了一个家庭的和睦,尊老爱幼,懂得谦让,是一个家庭必不可少的成分。正如前文所说,礼仪水准正在成为一种竞争标准,但是需要警醒的是,现在的大学生在此类问题上还是令人堪忧,比如说常见的随意丢弃垃圾问题,学校虽然有其相关规定,免不了有些人明知故犯,再比如学生见到长辈不愿意主动打招呼,最可怕的是这种习惯成自然。大学生本应该是这个社会的风向标,而礼仪上缺失竟然到了这种地步,让人发指。回归就业问题,在用人单位眼中,除了常常被大家所认同的学历,能力,工作经验外,综合素质,表现能力,工作态度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企业对专业水平的注重远超应届生的想象。相反的是,企业在对应聘者考察的同时,应聘者的言谈举止,衣着讲究,甚至是兴趣爱好,乃至每一个细节,都成为了面试官眼中的关键部分,这也确实说明了一个人的素质会对其工作产生影响的。对于高职而言,不能在学历上抢占优势,就必须要靠这些方面来弥补,在这个本科生一抓一大把的时代,想要谋求一份称心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如何将礼仪学好,也是一门必修课。而现如今,国内各地的高等院校其实也在不断将礼仪教育落实到学生身边,在学习专业课之后,学生们还被要求对礼仪的知识进行考核,在笔者说工作的高职院校,就开设了“职场礼仪、服务礼仪”等课程,教导学生如何去展现自我,尊重他人,懂得感恩,如何将礼仪落到实处,从而形成了一种更良好的教育体系。也印证了礼仪正在成为未来大学生面对就业竞争的新挑战。
三、礼仪对于就业竞争的影响。
礼仪,是先人对文明的探索与追求,它督促着人们将大事小情办的合理化,有条理。在目前就业的激烈竞争中,同样适用。在笔者所接触过的学生当中,有一名同学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他曾经在面试时有过这么一段经历:刚毕业那一年,就业形势相当严峻,许多的人都在一次次面试中扫兴而归,那时的'我也四处碰壁,不过还是得硬着头皮继续找,忽然有一天在家银行门前看见了招聘的信息,想着也没有什么报名费,就直接报名了,等到面试的那天,来这应聘的人真的非常多,排在我前面的是个美女,长得很是漂亮,和她比起来,我简直就像个豆芽菜,当时真的是快绝望掉了,不过想着来也来了,就大着胆子进去了,问题还算简单,我回答完后,主考官示意我可以走了,我想,看样子也没戏了,就朝向门口走去,但一想到出于礼貌,我还是回头向考官鞠了一躬,说了一声“谢谢”,才把门轻轻打开,出了门之后,我又轻轻把门关上了。那时候出来之后,心里还是难受的,告诉自己将来还有机会去别的地方工作,不要灰心。令我没想到的是,三周过去之后,这家银行竟打电话通知我正式上班,但是真的是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在我上班的第一天,就碰见了那个主考官,我问他当时那么多应聘的人为什么会选择我。他告诉我,这么多应聘者当中,你是唯一一个面试后朝我鞠躬的应聘者,关门还很有礼貌,服务行业,需要的就是这种态度。所以说,礼仪是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就业成功与否的,而礼仪,讲究更多的是细节,比如案例中的“轻轻把门关上”,“以及出于礼貌的回头鞠躬”,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四、作为大学生,我们能做什么。
大学是一个即将走向职场的阶段,也同样是一个人人格与素养逐渐形成的必经之路,或许你正在穿着军训服,对大学的休闲时光无限憧憬;或者你无所事事,沉迷于游戏当中,但无论你身处大学的哪个阶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开始注意自身存在的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够经常性的换位思考,凡事多为别人考虑,都是有礼仪的表现;在面对学校开设的礼仪课时,我们要对课上的内容进行认真的解析,也要善于发现自己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做好并及时改正。对于工作而言,我们则可以适当阅读一些有关职场礼仪的书籍,来丰富自己对这方面知识的认识,对于别人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提醒,也要以别人的错误行为来警示自己。在宿舍里玩手机的时候,看看有没有影响到他人;出入公共场所时候有没有做到社会提倡的公德;在应聘学生会时,着装是否正确;遇见老师或者领导有没有及时打招呼;别人遇到困难,有没有顺手去帮;在上课时,有没有认真对待老师所讲的内容等等。其实,礼仪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却常常被我们忽略掉,做好礼仪,其实就是做好自己。
五、结束语。
礼仪的重要性对于就业者来讲可想而知,可以说,礼仪自始至终都不应该被我们忽视,即便它不容易被人提起,礼仪,更像是一面镜子,体现了一个人的教养与品质,礼仪教育应该被提倡,这不仅关乎个人,也关乎国家的形象,切莫让到此一游这类字眼玷污我国的形象,做好自己的礼仪,是每个享受这个社会的公民应尽的义务,试着将这种发扬光大,不单单要靠一代人的努力,更要依赖代代人的传承。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学好礼仪文化,对于日后的应聘,以及工作都会起到重要作用。有句话讲,细节决定成败,前文的案例也着重阐述了这一点,最后笔者想说的是,学习礼仪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简单应付一次面试,而是使其成为一种习惯,由外在转变成内在,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才是一名大学生该有的风采。
【参考文献】。
中等职业论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篇十
摘要: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主要是教学上的衔接,教学衔接的基础是专业设置的对口衔接。针对当前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出现的现实问题,作者认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设置应整体考虑,宜采用模块化的课程形式、“3+2”的中高职学制模式,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科学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
关键词:中职;高职;衔接模式;课程体系。
1.1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概念界定。
本文中的“职业教育”仅限于狭义,即正规教育学制体系中的职业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是专指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中学(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两个层次。“课程”是指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开设的各种专业与基础课程,通常以教学计划的形式体现出来。“衔接”原指事物间相连接,是一个效率问题,本文专指以最小的教学消耗而使课程内容相融通。
1.2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问题。
我国当前中高职衔接模式主要有两大类型。一为相对独立性的衔接结构,即中职和高职根据国家规定的学制年限实施教育,学生主要通过升学考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二为相对一体化的衔接结构,即中职与高职根据整体设计的课程体系所形成的一种学制性衔接模式,如五年制、中高职连读和专本纵向沟通等等。因此,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是课程衔接。
中等职业论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篇十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由此旅游教育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旅游教育体系。但面对迅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旅游业,我们中等职业学校饭店服务专业教学已经明显滞后,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脱离实际、技能不过硬、没有创新精神等问题。因此,我们要吸取教训,进行教学改革,把培养业务精通和掌握饭店服务知识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作为我们培养目标,以适应饭店企业的需要。
一、饭店服务专业教学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饭店服务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不强、应变能力不够、创新能力差、交际能力差等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生源问题。由于国家不断扩大高校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这就使得多数初中毕业生和家长选择进入普通高中学习,职业中专的初中生源不断减少;同时,由于高中升入大学的比例逐年提高,也使得职业中专的高中毕业生生源不断减少。这样进入中等职业学校饭店专业学习的学生,不少是文化知识不扎实、综合素质差的学生,饭店专业学生的总体质量下降;另外,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中独生子女的比重不断增加,优越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缺乏吃苦精神,且自理自制能力较差,而这些都加大了饭店服务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难度。
第二,现行教育体制下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现行的我国教育体制下,中等职业学校饭店服务专业尽管在教学课程设置上大多兼顾了基础理论课、专业课、专业技能课,但各学校还是更重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所占比重偏小,学生的技能课程时间安排严重不足,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综合能力不高,毕业时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第三,教学内容和方法落后,实践环节少。目前饭店服务专业的教学存在只是老化、方法落后、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现象。在教学内容上教师没有将饭店行业的最新发展和变化结合进去;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大多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师生互动很少甚至没有,学生不能主动学习,只能被动接受。
二、饭店服务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第一,重视案例教学。在饭店服务专业教学内容改革上,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职业能力素质,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案例。教师针对每次课选用的教学案例都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实用性和前沿性特点。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学习,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
第二,重视实践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并转化为综合素质,它是教学的关键环节。通过实践教学,不但深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且还能暴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为教师改进理论教学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依据。饭店服务行业是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它要求服务员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还要有实际操作能力。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饭店服务专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情况,学生缺乏的正是实践操作。因此,在加强饭店服务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还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零时间适应。
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并把创新思维逐步融入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之中,为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索新事物习惯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饭店业有许多具体工作往往没有一个定规,这就要求饭店员工能够具有创见性地完成各项具体工作,因此,在专业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如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对一些没有固定、标准答案的问题,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突破已有的理论束缚,从而培养学生勤学善思的创新意识,并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第四,课程设置要满足饭店企业需要。中等职业学校饭店服务专业有许多饭店业的合作企业,他们同样承担着对学生的教育任务。学校要根据合作饭店的需要对学生安排好课程安排,这样就做到了学生培养与饭店发展的同步性,同时学生除了能掌握饭店行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外,还能接触到行业的最新动态,真正实现在校学生与行业的接轨。在培养模式上,学校应以饭店员工的`职业能力为基础,通过分析饭店各岗位员工所需的能力要求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在对饭店服务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建设中,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旅游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旅游饭店管理人员和业界专家让他们直接参与专业课程的设计和专业教学的改革。
里存在着内容重复的现象。对此,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根据各自地区、学校、师生、教材的差异,组织行业专家和学者与经验丰富的本校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以此对相同的部分加以整合,从而避免了重复教学的情况出现,提高了授课效率。
三、结束语。
中等职业学校饭店专业教学要依据饭店企业的需求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对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校本教材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为饭店业培养出高素质、专业技能过硬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中等职业论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篇十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中职学校加强美术教育是一种教育趋势,美术,让人们在美中能够去完善塑造自己,让自己更加完美,而中职院校在美术教育方面应该结合自己本学校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立足于学校的基本现状,进行美术教育的策略优化,教师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专业技能教育为辅助,双管齐下的模式进行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稳、准、好。
一、认清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中的现状问题。
对于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来说,这个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方面的人才,更需要综合型的人才,在人文素养以及艺术素养方面都要具有一定的倾向型人才。因此,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高职院校应该对此展开现状分析,进行合理的规划,可是立足现状,这之中又存有很多的不足,很多高职院校对于美术教育的认识性还远远不够,经常出现重理工,轻人文以及重视专业,轻视基础知识,重视功利培养,轻视素质锻造,这种种误区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这是传统思想遗留下来的不良认识,这也是很多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仅仅注重技能方面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塑造以及提高,有些学校会产生这样的现象,艺术教育适合的群体是艺术生以及本科学生,对于中职院校没有什么作用。
很多高职院校在美术教育方面过于单一化教学,教师一般进行美术教学经常选择欣赏课作为主要手段,总是让学生用心想、用眼看、用耳朵聆听作者的思想和深意,教师不会花很多工夫去研究这门美术课怎样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更发散学生思维以及锻炼美术修养,从开始到最后只是一种模式贯穿始终,对于兴趣方面更是难以建立一个持久的兴趣,也形成不了习惯。
教师在美术教学内容上教的都是一些和时代脱轨,相接不连贯的东西,所教的都是一些传统的书法、国画方面的,忽视了应该广纳以及更新知识,经常是教出来的东西学生用到的很少,因为中职院校的学生不是研究历史和文物的,他们必须和时代接轨才能更好地就业;对于艺术方面师资力量匮乏,没有一个好的师资队伍怎么能教育出优秀的学生,师资力量的匮乏是整体学校素质低下的主要原因,因为师资力量代表学生素质,学生素质又代表学校的整体素质。
二、针对问题,优化美术教学策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中职院校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思想,对于美术方面的教育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对于艺术教育应该重新看到它的重要性,多组织一些社团或者是绘画展览等,让学生有一个适当放松的机会,放松的同时更是培养了学生美术精神以及美术素质的提升,同样也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艺术的存在不是为了学艺去学,而是为了感受艺术的精华而去研究艺术,对于艺术教育不应该看轻,要认识到美术的主体性与统一性,因为社会需要的是多种形式适合多种模式的全能型人才,只有加强学生美术方面的训练,才能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
美术教学应该注意多样化教学,美术不是单纯的看看就能听到作者的心声,应该改革教学方法,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美术教育的培养,教师可以在美术课中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学校条件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户外的艺术锻炼,增进师生情感以及默契度的同时更是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气息,多增加一些美术课题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时候,能够和时代紧紧相结合。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所要,在就业导向方面能够更加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加强学生在美术这一职业方面的训练以及技能培养,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为它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更能够让学生全面地塑造自己,美术教给人们审美的视觉,教会学生看事情要看到本质,看到灵魂之所在。就像美术作品,都有自己的精髓灵魂,这与我们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以及人才强国战略是不谋而合的,对于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来说更是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甘肃省高台县职业中专)。
中等职业论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篇十三
口李玉保刘斌刘国栋。
摘要:健全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妥善解决中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衔接问题,以符合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集中在一贯制和对口招生模式,通过层层分析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观念、构建“一个目标、双边合作、四方联动”的平台、创新“两阶段四过程”人才培养方法、建立“学习补助一奖学金一企业创新基金”创新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构建开放式合作办学平台,拓展学生行业认知、加强“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来创新中高等职业教育“四双”人才培养模式。
中等职业论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篇十四
作者简介:李玉保(1968-),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公共经济管理;刘斌(1974-),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会计学、公共经济管理;刘国栋(1977-),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光学、计算机、管理科学与工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到20,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就意味着,我国不仅要建立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体系,而且该体系还需符合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因此,有效实施中高职衔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我国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新时期社会全面、快速前进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衔接不仅单指两个前后系统的简单相连,而是结合两个系统的共性、兼容性,涵盖了教学内容、教育过程、学历文凭等方面的衔接。目前,我国教育界通过实践工作总结了许多有效的衔接模式,也取得一些进展,其基本模式如下:
(一)“一贯制”模式。
一贯制模式是在中、高职业学校合作协议的基础上,通过“3+2”(3年中职教育和2年高职教育)和“2+3”(2年中职教育和3年高职教育)两种形式,毕业后直接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
(二)对口招生模式。
对口招生模式是在中、高职学校没有协议的基础上,中职毕业生通过专门的升学考试,进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继续接受二至三年的高职教育模式。
(三)直通式模式。
直通式模式主要是在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实施和完成,首先由各类高职院校从初中生源中挑选毕业生入学,前三年按中专或高中教学计划实施教育,根据三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以及学生意愿选拔部分学生升入这所高职院校的专科学习,两年期满后,完成所有课程并考试合格后颁发专科毕业证书:如不能升入专科的学生,则毕业时发给中专毕业证书。
目前,我国中高职主要衔接的模式是对口招生和一贯制,我国东西部职业院校对口招生7.35万人,办学模式远远超过一贯制高职。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引下,根据中高等职业教育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对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来实施我国中高职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但是由于巾高职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沟通,使人才培养存在不小的“隐忧”。
做好各类、各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设立完整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前提和基石。目前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各自为政,缺乏依存性。(教学论文)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规定,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重点放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从而能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基本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和“学生的就业能力”上。4月,国家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亡作的意见》中要求:“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可见,中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而高等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
根据巾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职院校在培养过程巾始终贯彻着“轻理论、重实践”,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入学习缺乏衔接过程,从而出现了中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相对独立,缺乏一贯性、依存性低的局面。
(二)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重复性较高。
课程设置是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新经济环境下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任务。,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这不仅提出了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提出了要求。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少部分来自中等职业学校。所以,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设置课程时,都是假定学生只有高中基础理论没有专业背景和技能。高职院校既没有与中职统一的课程标准,也缺乏与中职院校衔接的教材、大纲,使得中等职业学院开设过的专业课程在高职院校还会重复性开设,不仅降低了中职学生深入学习高职学校课程的兴趣,还成为少部分同学逃课、跷课的借口,同时也助长了就业时“眼高手低”的态势。
(三)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课程缺乏企业参与。
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设的成功与否其判断标准是以毕业生在社会的认可程度,没有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实践课程难以符合市场的需求。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还在贯彻着传统的课程体系,执行着以理论为中心的“老三段”传统教学模式(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没有突出“职业性”的特点,不符合中高等职业教育以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培养要求,培养出的学生在理论上比不过高校本科生、硕士生,实际操作能力比不过中职、高中生,学生在社会、市场经济中适应性较差。
(四)教学管理体制缺乏职教特色。
1995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第五次会议确定了高职教育的“三改一补”办学途径,其中允许“发挥少数重点中专的优势,办高职班”。虽然“三改一补”方式弥补了高职院校的不足,拓宽了中高职衔接的途径,但是也带来了一些不足,使得教学管理制度缺乏“职教”特色。一是缺乏“双师型”教师,中高职业教育教学团队建设还处于“结构单一、能力单一”的状态,不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中高职办学模式:二是办学条件缺乏,中高等职业教育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缺乏,缺少特色品牌专业,没有明显的技术和理论优势,不能有效地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随着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各行各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也随之产生了变化,如何培养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成为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意见》确定了人才的主要特征以及培养服务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一根本目标。,教育部首次提出将“订单式培养”作为全国高职高专的发展方向,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中提出:高等学校要扩大社会合作,要和社会各方面加强联系。可见,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其关键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我国职业教育应根据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对专业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四双”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校企“培养双主体”、校企导师“双导师”、职业技术理论和企业实践“培养双阶段”、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双评价”。在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四双”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激励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
(一)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观念。
20,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第七期中等职业学校校长改革创新战略专题研究班”开班仪式上指出“今后一个时期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方向、思路和任务,就是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创新、科学管理”。
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体现了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也为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因此,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增强全社会发展职业教育的使命感,根据社会需求、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来扩大职业教育规模。
(二)构建“一个目标、双边合作、四方联动”的平台。
“一个目标”是指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连贯性、统一性,应建立“培养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不仅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延续性;“双边合作”是指中高等职业学校与企业在职业教育、科技创新方面进行“双边合作”,发挥中高等职业学校人才、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优秀实验室的优势,与实习、实训基地的企业设备、实践生产、管理进行有机结合;“四方联动”是指实现学校、企业、教师、学生为主体的'四方相互关联、相互合作,将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态度、效果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相连,从而构建出统筹规划、开放协作、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人才培养工作才能不断取得新进展。
(三)创新“两阶段四过程”人才培养方法。
创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法,采用“两阶段”开展人才培养过程:第一阶段在中高等职业学校接受基础理论教育,而后根据专业不同进入各个企业和创新基地,开展创新实践训练。
“四过程”是指课程学习、进入基地研发实践、反馈监控、自我管理。
第一个过程是建立衔接性的课程学习。由于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在衔接中出现的差异,应统一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所有课程设置都要围绕职业教育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三条主线进行按专业重新归口、分类、组合,保证课程衔接过程的连续性、发展性。
第二个过程是进入以企业为中心的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性训练。中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根据理论课成绩并综合考虑个人兴趣、特长,通过实训教师、外校企业基地教师的讨论,选择符合职业技术内容的实训方案,突出“职业性”。
第三个过程是反馈监控。由实训基地的专家、教师和校内的带队人员及时跟踪、实时反馈,协调、解决矛盾与问题,以保障职业教育毕业生培养过程的顺利展开。
第四个过程是实现自我管理。在培养创新基地的支持下,最终实现毕业生能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自主学习的方向,开展自我管理活动。
(四)建立“学习补助-奖学金-企业创新基金”创新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培养企业创新基地需要建立多层次激励机制,在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学习阶段,基地不仅为实训生发放一定数额的交通补助,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同时,实习、实训基地还要设立奖学金用于鼓励成效显著定岗实习生,为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和实训技能的毕业生自主创业设立“企业创新基金”。高力度的奖励制度,能较大程度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挖掘学生的科研潜力。
(五)构建开放式合作办学平台,拓展学生行业认知。
学生在企业进行培养,企业文化不断熏陶学生;根据企业需要,安排学生不定期的参加国内行业产品展览,让学生不断熟悉行业动态和未来发展趋势;邀请名家来校或企业讲学,提升学生对行业前沿的认知;举办系列活动,带领学生参观企业,了解行业发展现状:举办国内外学术和行业研讨会。突破相对封闭条件下办学的传统,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尤其是对企业所在的行业的认知,鼓励学生创业。
(六)加强“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无论中职院校还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就要通过多种途径展开,其一是多渠道引进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或通过培养、培训、研修、学术交流等方式内部培养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二是依托签约的大中型企业和相关的实训、实践基地,定期派送教师进行定岗实习或实践,积累实际经验;三是在聘用实践型专门人才时提供多种优惠政策,允许各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中高等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从而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并相应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万平,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04).
[2]刘雅斌,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j].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4).
[3]任翔,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初探叨,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9).
中等职业论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篇十五
摘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学生养成教育工作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也使教育过程的四个因素发生一定变化。与之相适应,高职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要采取新形式,运用新方法,增加新内容。
高职学生的生源层次复杂,质量参差不齐,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不良行为习惯偏多,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实践中明显表现出“知行不一”的特点。虽然有人认为“养成”教育对已属青年的高职学生是多余的,但是,“青年”不等于“成年”,“成年”不等下“成熟”,“成熟”不等于“成才”。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四百名杰出青年调查的结果表明,个人成才所受影响最深的阶段不是初中以前,许多杰出青年的成才“冲刺”是从高中之后起跑,大学时期加速,并在改革当中成就事业的。这就使得加强高职学生养成教育更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另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改变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建立和推行“l: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广义而言就是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在学习期间交替安排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工作,埘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iii。研究,把握,利用1:学结合培养模式给高职学生养成教育[作带来的机遇,必将极大地提升工作水平。
1.1为学生养成教育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
对提升教育管理的实效性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彻底改变了过去学院式的教育形式,注重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真实性,学生在实际生产环境中所接受的影响、教育和启发是学院武教育无法比拟的。如通过参加企业的实习,学生了解和熟悉了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特别是对生产过程及技术有r亲身体验和明确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爿和训练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加强有关专业知识学=!=和技能训练,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和:[作作风;学生在乍产一线参加劳动,有助于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在实习中有的学生还能得到一定报酬,解决部分学费问题,有利r培养自力更生、自强自立精砷等。
1.2有助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塑造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企业环境对学生思想德的塑造具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对学牛职lk道德的塑造职业品格,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更加直接的作用。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风气、企业氛围、企业舆论都是通过学生的耳濡曰染.内心体验和情感的熏陶实现的,对学生思想品德具有积极的熏陶和潜移默化作用。i: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中,老_j币传授的职业道德理论与企业要求相融合,并迅速转化为现实的职业行为当中,i大l化为学生的职、信念,养成了良好的职业j惯。企业聘用员l:的要求和标准,企业优秀员1:的表现,都反馈大量企业文化的信息,如对员工职业道德水准的要求,洼重埘员j:诚信晶质.敬业精砷、责意识等方面的考核情况,都对学生产生涂刻、积极的影响,引领学不断加强职、道德方面的养成。
1.3充分利用企业环境资源对学生综合素质。
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约束,规范作用,会成为一种很好的养成教育企业环境对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职业素质的养成.能力的提高.行为的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约束和规范作用。如企业环境中的条例、准则、守则起着直接规范约束实习学生思想与行为的作用。弄虚作假、迟到退、违反操作规程等现象是绝埘不允许的。环境还可以通过暗示、模仿、舆论等心理影响和作用束约束和规范思想行为。如当实学生走进生产车间,自然会主动熄灭香烟,着装必须符合生产要求,否则就成为安全隐患。学牛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顶岗实习.对学生的岗他职业技能是一个极大的提高过程,通过实习,学增强了自信心.提高r号业实践能力并对现代化工厂职工的基本要求.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有了较深刻的体会,为就业奠定了基础。学生毕业后能较迅速地适应企业环境,缩短r入厂适应期。通过实习,炭现了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增强r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牛存实践中启发、训练创造性思维,并有利于树立基层观念,培养提高敬业合作意识、自律意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347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