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钢琴教学的论文(汇总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4 06:06:23
高等学校钢琴教学的论文(汇总15篇)
时间:2023-12-14 06:06:23     小编:BW笔侠

鉴于当前形势的变化,我们需要做一份全面的总结。需要对自己的成绩或经验进行评价,找出其中的亮点和不足。如果你需要一些总结的范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总结样本,仅供参考。

高等学校钢琴教学的论文篇一

[摘要]传统钢琴专业课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多弊端,既不利于学生整体音乐素养的提高,也不利于对音乐深层次的理解。钢琴专业课的教学需要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高教学的效率。本文从笔者的教学经历出发,首先阐明了有关内心听觉的概念和特征,以及钢琴教学与内心听觉相辅相成的关系,把内心听觉和钢琴的常规教学相结合,探索通过学科的相互交叉和影响,来丰富钢琴教学的方法,并提出了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内心听觉的策略,希望能够打造高效钢琴教学课。

钢琴技术的掌握与提高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是一段漫长而系统的过程,几乎每个专业人员都希望自己的钢琴演奏水平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是,真正达到技术顶端的人才少之又少。钢琴的学习是需要相关方面的天赋和悟性的,但练习方式的正确性与合理性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本文中,笔者把内心听觉和钢琴教学联系在一起,通过不同学科的渗透和学习,研究了钢琴教学法的创新思路。

一、内心听觉概述。

(一)内心听觉的内涵。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可以称之为听觉的艺术,任何音乐活动离不开听觉的感受。当我们聆听音乐时,最先感受到的是音乐语言,其次是音乐情绪或形象,最终是音乐带给人们的思考。音乐信息以直接的方式进入我们的耳朵,却以迂回的方式感染我们心灵。钢琴艺术从属于音乐艺术,同样离不开听觉。因此,如何做到有智慧地聆听音乐,把从聆听音乐中学到的技巧应用到个人演奏中,是每一个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最应该考虑的问题。听觉可以分为外部听觉和内心听觉。外部听觉即我们实际听到的声音,它是声音刺激我们耳朵直至大脑的直接结果,它是指:“外部音响对人的听觉器官刺激而引起的生理反应。”[1]因此,外部听觉可以理解为耳朵听到的实际音响,即实音听觉。而内心听觉虽然称之为听觉,但它完全来源于我们的内心,也就是我们的大脑,是声音传到耳朵后通过大脑储存、分析、加工的一个过程,换句话说,内心听觉的形成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由此可知,外部听觉是从生理上进行音乐感知,而内心听觉则是指从心理上对音乐进行感知,是对音乐更为深层次的理解[2]。

(二)内心听觉的特征。

从心理学的解释来说,内心听觉是音乐心理学中的一种独特解释,随着音乐学专家对乐器教育的研究日益深入,很多问题都得到了系统性的解决,同时音乐心理学中的很多问题也被发掘了出来,作者经过研究之后发现,内心听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第一,必须区分内心听觉和外部听觉的关系,内心听觉是人内心的一种心理活动行为。第二,产生内心听觉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外部听觉,这也是区别内心听觉的一大特征[3]。第三,在音乐指导的过程中,内心听觉会起到协助作用,在乐器的演奏过程中,对演奏者的.技巧有严格要求之外,还需要对演奏者的内心听觉活动有着自身的把握。这一点在大型音乐会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钢琴教学与内心听觉的关系。

内心听觉是基于大脑记忆对音乐弹奏要素和形象进行想象的一种内在音感,其在各类器乐学习的过程中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钢琴教学中,不注重听觉训练而只在学生弹奏手法方面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教学结果往往造成弹奏者缺乏良好的乐曲感知能力,从而使得音乐演奏表现力不足而显得过于机械化。所以,注重培养学生钢琴练习中的内心听觉能力,有助于其更好地诠释乐曲的深层含义和提升其自身音乐综合能力[4]。在钢琴学习中,学生的演奏技巧是否准确到位,除了要依靠老师给予的指导和建议外,更需要其自身内心听觉去感知和判断乐曲音色、速度及力度等要素。当学生内心听觉能力达到了一个高度,其在钢琴演奏前内心已经建立即将演奏乐曲音响的想象,继而在演奏时将自身对乐曲形象和意象的认识和想象融入到内心情感中,得到自己想要的演奏效果,从而为听者呈现出准确完美的乐章。

1.读谱对内心听觉的影响。

钢琴读谱与内心听觉是相辅相成的,在读谱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并指导着乐谱的学习和研究。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读谱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基本的环节,但是却有不少学生仅仅注重苦练钢琴的技巧,忽视了对于乐谱的学习和研究。更有甚者,根本不顾及乐谱本身所要表达、传递的情感,只是凭借个人想象进行演奏,致使许多对音乐有很深研究的听者听完其演奏之后,不明白其究竟想表达什么音乐情感。如果演奏者所表达的作品风格和以往作曲家本身的音乐风格存在较大差异,那么听者往往不能辨别其演奏作品的具体时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于每一位钢琴演奏者而言,乐谱不只是一张填满音符和旋律的纸,精准地把握乐谱的情感,能够为今后的演奏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研读乐谱的过程中,想象不仅可以指引学生更细致地处理乐谱所要表达的感情,而且还能够对学生的钢琴技巧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所以说想象能够作为一个纽带,实现理性和感性的相互转化。总体而言,在研读乐谱的过程中,想象、意象作为内心听觉中最核心的心理过程,具备极为重要的作用。而钢琴读谱和内心听觉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内心听觉在研读乐谱的过程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研读乐谱必须依靠内心听觉帮忙。

2.背谱对内心听觉的影响。

背谱的心理过程与钢琴读谱非常相似。其中,外显和内隐记忆不仅是记忆所划分的类型里相对比较重要的分类,而且也是内心听觉当中必不可少的心理过程,但是了解此两者的人甚少。对于音乐素养相对较高的学生而言,他们比较擅长长时间的记忆,而不是短时间的记忆,他们能实现听觉、视觉以及动觉记忆三者的完美结合,其背谱的方式则以音乐逻辑记忆为主[5]。然而不管是何种程度的学生,听觉记忆都是在背谱过程中占据相对高的地位,至于动作记忆,它会伴随着学生的音乐素养不断增强而慢慢减弱。

三、培养内心听觉的策略。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专业素质。

音乐专业素质的提高能够加深学生对乐曲的内心听觉感受。钢琴的教学,如果仅仅是简单的弹奏技巧的教授,而不向学生讲解作品创作的背景等相关理论知识,那么即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演奏方法,也不能演奏出符合音乐原创内涵的曲子,更不能让听者正确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和情感。作为情感寄托的音乐作品,不同的国家、民族及流派的创作者对其诠释各具特色,所以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对学生欣赏不同乐曲的素养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此外,仅仅喜欢某一类乐器和音乐是不够的,应培养学生对各类不同乐器和乐曲进行广泛且有意识地学习和鉴赏,例如可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与乐器发展、乐曲创作相关的书籍,通过播放一些经典的乐器演奏作品以及名家专业讲座等,让学生从乐器和音乐的文化根源出发,不断拓宽音乐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音乐修养。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乐曲内心听觉对学生钢琴演奏技巧的提升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坚持引导学生聆听钢琴乐曲。

钢琴弹奏的听众不仅仅是台下的观众,演奏者本身也是一名聆听者,聆听乐曲过程对演奏者显得更为重要。在钢琴教学中,引导学生聆听乐曲,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听觉的刺激,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乐曲进行内在听觉记忆。[6]长期反复地进行乐曲听觉积累,学生对乐曲记忆不断加深,同时其内心听觉中所形成的多种色彩效果为提升乐曲感知能力奠定了基础,多次的聆听,使得学生能更好地把握音乐,甚至能触发学生对音乐进行有意义地模仿和创作的灵感。很多优秀音乐作品的创作,都是在聆听了大量其他音乐素材的基础上的有所感悟,从而形成内心听觉,结合自己的情感以及创作意图而完美地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所以,在钢琴教学中,坚持引导学生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是内心听觉养成的前提,更是进行钢琴深入教学的必备条件。例如钢琴协奏曲《黄河》第三乐章,就有片段模仿琵琶演奏效果,钢琴曲《绣金匾》许多地方模仿扬琴的效果,钢琴曲《梁祝》模仿多种民乐、打击乐效果等等,体现中国的民族气韵;许多外国钢琴曲几乎也是交响化,如钢琴曲《邀舞》,有单一乐器音色,也有乐器组合音色。内心听觉中千变万化的色彩效果,来自于多听交响乐,这是获得良好音乐感知的关键,在听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音乐基本语要素,构成作品特定而丰富的内涵、形式、场景和画面,只有这样,大脑里才有丰富的音色想象力。

(三)给予学生正确的钢琴视谱弹奏指导。

视谱是钢琴教学中内心听觉训练的基础,正确有效的视谱习惯有助于钢琴学习快速入门。在教学过程中,视谱想象有助于内心听觉水平的提升。在没有外界音效的情况下,学生拿到乐谱后,应指导学生先进行一段时间乐谱和旋律结构的视觉观察并通过低声哼唱等方式,让学生对乐曲有一个全面分析和认识,然后引导他们在视觉记忆的基础上,在脑中对乐谱音响和情感进行新的思考,加强学生对乐谱以及对所要表演的音乐深入理解,并形成自己的内心听觉。通过这样一个内心思考和歌唱的过程,学生读谱和内心听觉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例如,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2no11末乐章时,首先要求节奏准确,讲究句子,并注意每一个力度、速度、表情标记,按谱面弹工整,触键细腻。再次是分析介绍作品:这是贝多芬早期作品,是明朗温存的回旋曲,通过内心听觉找出细腻的触键来表达音乐歌唱性情感;速度平稳,似小行板,通过内心听觉控制三十二分音符弹奏均匀,否则会是杂乱无章;表情标记中,贝多芬所特有的cresc以后直接进来的突然p任何时候都必须准确地做到,sf不要破坏整个p的音响,pp和p要有明显的区别,乐章的中段是复调性的,它的内容中出现了俏皮的、恶意的幽默等因素,还有喜剧高涨的地方,与整个乐章的基本情绪有着强烈的对比;小提琴式的分解八度奏法、如管乐一样的低音以及朝气勃勃的尾声结束。这里都要靠内心听觉助一臂之力,表现音乐中所要求的语气、复调声部中的色彩、情绪的变化等等,来完成贝多芬的戏剧性乐章。此外,对学生听觉意象的培养也是提升钢琴教学中内心听觉的有效方法。钢琴演奏者对和声和旋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常常造成其对乐曲的旋律表达不当,从而不能给听者带来悦耳的听觉盛宴。听觉意象有助于改善钢琴和声及旋律间的不和谐,这有利于学生在演奏过程中为听者呈现出清晰分明的音乐旋律以及引人入胜的音乐氛围。

(四)训练和提升学生背谱弹奏能力。

背谱演奏已经成为一场合格钢琴音乐会的最基本的要求。在演奏过程,通过听觉记忆的反馈,演奏者能够自如地将音乐的旋律、情感融入到自己的肢体动作中去,从而呈现出人与音乐和谐一体的演奏画面。可见钢琴背谱中所建立的内心听觉是演奏者出色地把握音乐的前提。在钢琴的学习中错误的背谱方法,将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内心听觉记忆是一种有利于学生背谱能力的提高的方法,但是内心听觉记忆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视觉上的形象感知、听觉上的想象领会及后期反复弹奏,在其形成中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拿到一个乐谱,首先应指导学生在视觉上熟悉乐谱的结构、旋律走向、强弱标记等要点,并举例帮助学生进行形象化记忆。[7]然后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方式播放cd,反复多次地让学生置身于乐曲钢琴弹奏,培养学生内心对音乐作品的描绘和想象能力,并逐渐建立乐曲的内心听觉。通过这样一个乐曲听觉感知的训练,学生能将脑中牢固的乐曲弹奏要点灵活地运用到手指弹奏练习中去,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重复练习,学生不仅能正确离谱弹奏出符合音乐作品内涵的曲子,而且其内心听觉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四、结语。

从以上内心听觉和钢琴教学的关系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是钢琴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任务之一。这就要求钢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音乐素养、乐曲聆听、读谱及背谱等多方面探索对策,并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方的教授和指导,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内心听觉素养,从而增强其对钢琴乐曲的感知能力。同时结合必要的弹奏技巧的训练,最终达到理想的钢琴教学效果。

高等学校钢琴教学的论文篇二

喜爱美的事物是人的天性,音乐审美思想的形成是基于主观思想的,客观理性思想则是其次。音乐的本质是一种表演艺术,与其他的艺术形式不同,它需要用表演形式来让世人体验音乐的美。音乐不像语言艺术,语言本身是具有语义性的,而音乐则不是,单凭纯粹地看谱,几乎没人能了解它所要表达的感情,所以只有表演出来才能使人了解情感色彩渲染下的思想内涵及背后隐藏的故事。

有不少为世人喜爱并广为传颂的钢琴音乐作品,如《梦中的婚礼》等,都具有艺术美感,令人印象深刻。这些作品有一些共性:首先,它得符合大众的审美,旋律简单明了,让人回味无穷;其次,需要人们的审美观逐渐发生改变,从不接受到接受。演奏者最初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不断地重复去模仿,直到渐渐成熟,自己的主观意识与客观意识不断磨合、碰撞,有意识地去分辨演奏的好与坏,学会如何控制整首曲子的感情色彩。在具有这种思维意识后,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音乐的美,形成自我意识的主动性也是培养审美观的重要意义所在。

(一)演奏中美的二度创作表现。从美学理论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音乐的表演实际就是二度创作,这种创作既不能脱离原作,又要在原作中适时地加入自己的东西,使之更加富有情感色彩,能打动人心,引发人的共鸣。创造的同时必须兼顾音乐的真实性,所谓的真实性实际上就是指认真对待乐谱。演奏者在接触到新乐谱时,首先要先视谱,然后再视奏,但是很多演奏者往往只是机械地练习,忽略了作品背后隐藏的思想感情和内涵,例如作品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作者又是怀揣着怎样的心情进行创作的。

(二)二度创作的运用。二度创作的含义是在不脱离本质的情况下锦上添花,以《悲怆》为例,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最早期的作品,是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还未全聋之前创作的,并且是他亲自加上的标题。这首作品中渗透着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色彩,当笔者第一次接触到《悲怆》的第三乐章时,感觉它是欢快的,大众也觉得它是一首欢快的快板。但笔者通过翻阅各种资料,更深入地了解到贝多芬的故事之后,才渐渐体悟到第三乐章在欢乐的背后其实隐藏的是微微的不安和内心的骚动,所以在演奏这首作品时既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非常关键的。

二、演奏中如何运用音乐的美。

(一)演奏中的情感色彩。演奏不同的作品时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色彩去演奏,这可能是令所有的演奏者都感到困惑的事情。同一首作品由不同的人弹奏出来会有不同的感觉,因为每一个人的情感经历是不同的,带入的情感可能是沧桑的,也可能是激越的,但都会影响整个表演情绪的波动。每一位演奏者的表演都是具有独创性的,表演技巧是表演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没有掌握好技巧,就根本无法呈现出完美的艺术表现力,所以二者必须统一,这也是音乐表演的重要美学原则之一。

(二)演奏中的.心理情绪。仅仅了解和掌握演奏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最基础的演奏技术还远远不够,因为演奏者的心理因素往往是最难控制的。人的心理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音乐家之所以能完全控制住整个场面,是因为他们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对于自身情感的流露能收放自如,而很多演奏者往往缺乏心理调控能力,演奏过程中形成的音乐画面感并不强,缺乏自身情感的投入,只是机械地演奏完作品,听众完全感受不到演奏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因为演奏本身就是呈现给听众的一场听觉盛宴,是为了让听众被你的演奏所折服,所以需要不断地提醒甚至暗示自己要注意把控和调节情绪。当然,情绪的流露与演奏者本身的经历也息息相关,经常听人说“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什么叫有故事?这样的人一定是经受了许多事情的历练,对世界的看法比常人更透彻,整个人的气场也和常人有所不同。可见,每一位音乐家的风格都既受到他们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的影响,也受到自身心理素质和情感的影响。

综上所述,对于美的认识要与钢琴的演奏相结合,不能机械式地演奏;不能有了一定的技术含量就满足,一味地追求技术和炫技,忽略了自身情感的融入;对于作者的了解要透彻,若没有亲身体就无法感受到作品的内涵及魅力;此外,还需要培养自身的心理素质,心理暗示对大脑的控制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可以使演奏者对自身情感的掌控达到收放自如的程度,有利于克服各种心理不适,培养坚韧的承受力,不会因为一次失败就一蹶不起。

高等学校钢琴教学的论文篇三

凯瑟琳・古德森1872年生于英国,1958年去世。她幼年即开始学习音乐,并于12岁前在全国各地演出。她的才能引起公众的注意,被送到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她师从当时最著名的钢琴教师奥斯卡・贝林格(oscarbennger),六年后,她在维也纳跟莱谢蒂茨基学习四年。

回英国后,古德森在音乐公众中产生的深刻印象,使她成功地建立起一位出色演奏家的声誉。她在英国、德国、奥地利和美国巡回演出,取得极大成功。《格罗夫大词典》中写到她的演奏:“她有着充分的活力和生气,这在年轻的钢琴家中是十分难得的。她对声音的渐变有极好的控制,具备令人钦佩的完美技巧、独特的音乐情趣和值得重视的个人风格。”

分析音乐名作。

我们并不需要更多的哲学即可领悟到,一切科学和艺术的进程都建立于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之中。我们把东西拆开,以寻找它们用什么做成并如何做成,我们再把它们放到一起,以显示我们所掌握的知识。音乐性的衡量标准是实践的能力。分析的过程虽然重要,但有时可能做得过分极端,以致忽略了构建引向真正成功的过程。

学生应该能够判断一首他正在学习的乐曲的结构,并使这成为他的某种第二本能。如果这首作品是一首奏鸣曲,他应该可以辨认出主题和副题,无论它们如何出现或部分地出现。学生应当对曲式有足够全面的认识,并熟知乐曲所分成的段落。他在学习一首新的乐曲时,不能不观察到它的轮廓――也就是作曲家在创作这首乐曲时所制定的“建筑计划”。学生对他所要演奏的作品,永远不要拖延这第一步的分析。

尽管流行着一种印象,即音乐是模仿性的,并能再现不同的画面和不同的情感,事实远非如此。作曲家通常写作音乐只是为了它作为音乐的价值,而不是具体的景色。许多教师试图以想象出的故事来激活有些学生迟钝的想象力,这也许是对的。然而,即使一首乐曲有某种设计使它暗示某种想法,并可以有趣地看到一种特定的画面,但永远不要忘记作为一首美好音乐作品的真正的美。

懂得和理解一种节奏是一回事,但在实际弹奏中保持它却是另一回事。节奏依据在一两小节中音符和重音的安排,给予整首作品一种具有特点的摆动。好的节奏感显示出音乐家具有精确平衡的能力,他知道如何拥有完美的自我控制。

律动不同于节奏,但和它有关联。要想把握它――这种推动力,学生必须弹奏过许多能倾向于发展律动的乐曲。

有能力清楚地、即时地看到一首作品中乐句的构成,能极度的简化对一首新作品音乐解释方面的研究。经过正确的训练,学生应当能第一眼就看到乐句,如同一位植物学家在观察一种新的花朵时,在他内在视觉中会把它分成不同的.部分。他不会把花萼误认为花瓣,而且他立即可以认定每一部分的特点。除了曲调性句子外,学生应该能看到在乐曲形式之下的小节划分。他应该可以告诉你,这首作品是八小节的段落,或是四小节的段落,或是不规则的分段。

对幼小的儿童,如果在他们最初的几节课中,就能使他们愿意去观察旋律乐句,将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教师们往往非常强调手形,其目的是让学生的手处于完美的状态。但为什么不能注意一下头脑的形成?它比单纯的手指工作离真正的音乐目标要接近得多。世界上最完美的手形,对于音乐家有时是毫无价值的,除非对手起作用的头脑具有真正音乐性的训练。

每一个钢琴学生应该具有和声的知识,但这种知识必须是实用的,也就是――一种和声知识――对耳朵和眼睛是同样熟悉的。有些学和声学的学生,他们可以像一位数学专家那样熟练地解决一些和声上的问题,但他们却从未想过他们的音符可能产生的音乐。

能够认识一个在纸上写的和弦,相比于能认清被弹出来的同一和弦,几乎算不得什么收获。一个学生如果一眼就能说一个减七音程或一个增六度,但却不能通过他的耳朵来分辨它们,就是有严重的智力缺陷。训练耳朵应是所有学习中首要的。

钢琴本身对于学生在学习和声时是极大的帮助,要学生在弹奏中时刻在听。所有儿童应该享有一个训练听觉的课程,不应只是单独训练音高和音准,同时也要训练听音乐的性质。可以补充一些音乐听写的练习,直到学生可以只听到一次,即可从容地写下一些短的乐句。

一位在键盘上夜以继日工作的艺术家会发现,有些细致的触键效果使他总是和某一段音乐联系起来。他这样做也许没有任何合乎逻辑的理由,而只是他的艺术直觉要求这样。他极可能并没有遵守什么规则,而只是根据他自己的音乐审美和听觉。就是这一点,能比任何其他方面,使不同大师们的演奏更具有个性。

不可能准确地表明某些触键是如何产生出某种效果。然而,耳朵能听到这些效果,而如果学生能正确的坚持,他会不断地工作,直至再创造出他所听到的同样效果。这时他会发现,他所用的触键和他所听到过的那位大师所用的,是非常相似的。对于为了提高音乐知识的目的而经常听音乐会的学生,高度发展的听觉是有巨大价值的。

全世界从事初级钢琴教学的教师有极重大的责任。如果他们轻视自己教儿童的工作,而渴望去做大师们所从事的那种授课,就应该让他们认识到,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整个结构的基础,虽然并不像高耸入云的塔尖那样引人注目,但他们无疑是同等重要的。

高等学校钢琴教学的论文篇四

音乐教学论文:培养学生钢琴演奏中的音乐素养。

钢琴演奏是一个复杂的脑体结合的活动过程。在一瞬间,将乐谱上的东西通过视觉反映到脑海,大脑马上会指挥手指在键盘上弹奏,耳朵还同时对演奏的声音进行检查,不断地调整和改进。一个学习音乐的人,不具备音乐素养就等于是一个机械地弹奏和歌唱的机器人,他就无法去理解音乐、懂得音乐、表现音乐。所以,培养音乐素养是为了全面提高学员的音乐综合素质,并且以此促进学员对专业科目的学习,增强对音乐的感悟、理解和创造能力。

一、基本技能的训练。

1.识谱训练。识谱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能够独立、正确、完整、高效地视奏程度适合的乐曲。我们要让学生在表演的状态下弹奏钢琴,而不是来回重复地进行简单练习。在教弹一首新曲子时,一些视奏技巧好的学生能以惊人的效率来迅速完成你所教的新课。而一些识谱和视奏能力差的学生,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弹奏时的吃力。实际上,学生在弹奏时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两个方面――乐谱和键盘。进一步说,读谱和弹奏都是识谱训练中的重要方面,不能有所偏废。片面地强调其中任何一方都无法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2.学生的基本技术训练。钢琴的技巧有很多,我以音阶、琶音的训练为例:第一个音是弹下去;弹后面的音时手指应提前做好触键准备,指端与键面不能过近。大指触键要独立,在移位时依赖手腕转移力量。在弹奏中,大指要寻求独立触键的空间,而手腕要有意的配合手指,自如、灵活地为手指提供最佳触键的位置,通过练习,找到手腕合理的动作状态。两种练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刚开始时要慢练,渐渐地就可加快速度。

下面特别说一下“慢练”:

著名钢琴家雅科夫・弗莱尔认为:“慢速弹奏法犹如钟表匠手中的放大镜,它可以使练习一部作品的音乐家更仔细地看和听他们所弹的音乐,并能深入浸润作品中的每个细节和组成部分之中,从而完全知道并掌握这部作品。”因此,在初学一首曲子时,必须分手练、慢练。有的学生练琴经常不动脑筋,纯粹是机械般的弹奏,在练习一个难的乐段时表现更为明显。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有时需要演奏者很慢地弹奏一首乐曲,以便巩固对某一部分的记忆。慢奏同样能帮助演奏者检查音符的准确性及句法:慢速弹奏时,如同看到慢放的电影一样,你能看到每一个细节,并同时加强了记忆,更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曲式与和声的组合等。慢练是钢琴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一种科学的练琴方法。

二、乐感的培养。

1.乐感的内涵。钢琴学习中的乐感培养是激发演奏灵感的基本前提,如果没有良好的乐感,演奏出的音乐就会平淡无奇。乐感其实就是在对音乐的体验中表现出来的强弱处理。

2.让学生课内课外多听好的作品。我们要让学生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听不同的曲子。现在网络很方便,随时可搜索到自己需要的曲目――当然,也可购买碟子。钢琴是敲击发声的乐器,不擅长于歌唱性的发声,但钢琴又必须解决歌唱性的问题。多听歌唱家的演唱和弦乐演奏可以帮助我们增强乐感。像歌唱家一样地思考和感觉是很重要的。听力训练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聆听”自己的琴声。所谓“聆听”,就是精神高度集中地用心去听,听时要充满对音乐的追求与想象,努力分辨自己弹奏的声音是否符合音乐内容的要求。可在弹琴时将自己弹奏的声音录下来,然后再放出来自己感受,找出问题。(论文范文)此外,还应重视视唱练耳课。这样能更全面、系统地提高听力水平,对弹琴大有益处。有机会的话,要多看现场演唱、演奏的音乐会,因为钢琴是表演艺术。舞台表演更能加深乐曲的感染力,特别是在指挥家富于变化和激情的手势下带动出的绚丽音乐,更能深深打动人的心灵,提高观看者的音乐感受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中国第一位在国际比赛上获奖的著名钢琴家周广仁教授指出:“学习钢琴只是一种手段,学到音乐知识、理解音乐、热爱音乐、表现音乐才是根本。”其实,在钢琴练习与表演中,呼吸的作用同样重要。合理处理好作品乐句,安排好音乐中的呼吸有利于音乐极富感情的表达,教师教学中应注意强调乐句气息的重要性,解决好演奏时呼吸与乐曲的吻合。我们要让学生懂得:弹琴和说话、唱歌一样,有呼吸、语气,有句子的长短,无论是活泼、欢快,还是婉转、优美、如歌的乐曲,都需要表现一定的内容,即使是简单的几个音也不是没有意思的。有的声音坚定有力,有的轻快、跳跃……乐句也有肯定及疑问等多种语气。当学生懂得这些以后,就会从他所弹奏的乐曲中找到这些感觉并尽力去表现出来。例如:弹《解放军进行曲》时,联想到队伍前进,就要弹得有精神、节奏鲜明,就不会慢吞吞、软弱无力地弹一些音符。弹不同风格的曲子,就要表现不同的意境,因此必须避免机械练习,毫无要求。

总之,钢琴演奏需要乐感与适当的技巧相结合,以情带声,融声以情。音乐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技术是基础,音乐表现是最终方向。钢琴教师的全部工作,实际是培养学生很有激情地演奏作品、表现音乐,要通过演奏把情感表达出来,做到人琴合一。我们只有深入生活、深入学生,把握钢琴教学的变化与规律,才能使钢琴教学尽可能地做到生活化、社会化、多元化与个性化,也才能使学生不断提高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广仁、莫蕴慧主编:《钢琴艺术》。

2.周彦:《人声与钢琴的完美艺术》,中国音乐学院学报,01期。

3.代百生:《钢琴教与学的心理训练》[j],钢琴艺术,(3)。

4.曹静:《钢琴弹奏技巧与音乐表现间的关系》,湖南科技学院学报,10期。

5.曹云:《浅议幼师钢琴教学》[j],新课程学习(中学),05期。

6.李远彬:《论钢琴教学中音乐感觉培养的策略》[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08期。

7.林振纲:《论钢琴学习(一)》[j],北京:钢琴艺术,2008(10)。

8.陈海龙:《论钢琴乐感与演奏灵感的培养》,《黄河之声》,3期。

9.陆晨曦:《如何强化学生钢琴演奏中的音乐表现力》,新课程研究,期。

高等学校钢琴教学的论文篇五

钢琴演奏从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三百年左右的时间,并且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发展。钢琴艺术以独特的魅力和风采在世界各地引发了许多的欣赏者和追随者。从世界范围来看,钢琴是发展最为普及、认可程度最高的一种乐器。但对于无论是钢琴演奏的初学者,还是经过了长时间训练并拥有多次演出经验的乐师来说,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心理影响。钢琴演奏时需要演奏者将视觉、听觉、触觉乃至运动觉进行综合运用,并通过演奏者娴熟的技巧不断地将演奏者想表达的情感进行演奏。因此,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需要拥有强大的心脏和稳定的心理素质,不良的心理素质会影响钢琴演奏表演的质量。所以,在培养钢琴演奏者演奏技巧的同时,也应培养演奏者全面的艺术修养和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技术技能的建立,只有将技术技能提升到一定阶段,感情才会得以控制,若演奏者在演奏时担心自己的演奏技巧会不会出现问题时,心理素质的坍塌更为容易。钢琴演奏是艺术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演奏者在演奏时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奏的过程中,才能让观众体会到演奏者所想表达和传递的钢琴情感,从而使观众产生共鸣,得到观众的青睐和认可。钢琴演奏者应在每一次小型演奏会上充分体验并展现自我,以此练习自己的心理素质,防止日后表演的过程中出现怯场、紧张等情绪心理。

众所周知,钢琴演奏主要主要的两个方面是对钢琴技术的认知技能技术和演奏者对于所进行演奏的乐曲的情感所想表达的希望。钢琴演奏技巧熟练程度在于演奏者对于所演奏的乐曲的理解程度以及练习时的熟练程度;而钢琴演奏过程中的情感表达需要演奏者在表演过程中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影响心理因素的方面主要包括对于乐曲内在的想象能力以及直觉能力。钢琴演奏是将乐谱上的内容和自身对于乐曲的理解进行结合,并配合作者原本所想表达的情感相结合,将钢琴演奏者对乐章的熟练程度和技巧性通过演奏表现出来。钢琴演奏是个人情感和原作者情感相互交织碰撞后的情感表达,因此,演奏者在钢琴演奏过程中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个演奏过程中。钢琴演奏艺术是时间和技巧性相结合的艺术,钢琴演奏艺术要使音乐创造性地被演奏者演奏出来。音乐作品和演奏者之间的关系不单单是某一种单一的元素而决定的,一个作品的完整程度,对于演奏者来说,是高于音阶、旋律和情绪的相结合的整体效果。

钢琴演奏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演奏者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应达到内心、手和音准做到一致性。在演奏表演舞台上,演奏者应该具有良好的空间感,对空间的认知程度较高,并且对音乐技巧拥有较准确的掌控能力,演奏者较高音准性和较高的听觉能力为钢琴演奏者的演奏提供良好的帮助,从而让钢琴演奏者通过内心的指引带动手指进行钢琴乐谱的正确表达。优秀的心理素质是钢琴演奏情感的流露和流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丰富情感的展示,钢琴演奏的过程是一种听觉的盛宴和情感体现的艺术情操,钢琴演奏者在演奏乐曲的过程中应全身心地将自身投入到所进行的表演中。这样进行的表演才可以更好的引起公众的共鸣。与此同时,拥有良好心理素质更有助于钢琴演奏家创新意识的激发。钢琴演奏不仅仅是演奏者对于乐曲的弹奏,而是对作品含义的解读后的二度创作。因此,钢琴演奏者随时客观地以端正的心态聆听自己的演奏,才能对其进行再构建。

四、培养调节心态的方法。

(一)保持随机的应变能力。

在钢琴练习过程中,演奏者的身体处于放松状态,并且放松自如,但在舞台上进行钢琴演奏表演时演奏者或多或少会带有一定的紧张和兴奋的心态,许多钢琴演奏者在练习时心理处于放松状态,演奏过程也稳定自如,但站在舞台上,台下坐着无数观众和评委,面对与平时练习相差悬殊环境状况,容易产生失控情绪,造成乐曲音符弹奏出现错误的情况,更有甚者因为紧张过度中止了自己的表演。相反,在钢琴演奏过程中,也有人拥有高涨的情绪,过分的想要在舞台上发挥自己,情绪过于兴奋造成了兴奋和抑制相互制约出现了偏差。因此,这些问题应在平时的心理素质训练中得到改善和解决。应将钢琴的教学过程与演奏过程相结合,培养钢琴演奏者在训练过程中寻找演奏的感觉,尽多可能的面对观众进行演奏,提高钢琴演奏者随机应变的能力。

(二)总结经验教训。

总结曾经的演出经验教训,为了更好地完成某一次重大表演任务,钢琴演奏家应很早就对演奏曲目进行练习和准备。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对作品的乐谱乐章达到了如指掌的状态。对于乐谱和乐章的熟悉可以让钢琴演奏者站在台上时不会对乐谱乐章产生紧张的心态,没有过多的顾虑和负担。钢琴演奏者在表演时可以将演奏时表达的情感充分释放。只有在表演者技术技巧达到一定程度时,表演者的表演无论是动作还是心态都可以充分的放松,做到对于舞台的表演无拘无束。钢琴演奏者不应该过于看重某一次表演的结果,钢琴表演者在学习、演奏钢琴的过程中会参加大大小小几十次甚至上百场的演奏活动,因此钢琴演奏者不应看重每次演奏的结果,应该认真吸取每次一表演时的经验,将优秀的经验进行总结,为以后大型演出做好准备。当然,如果在表演中有失败的经验也不应放弃演奏或者从此对钢琴演奏产生抵触心理。一次的失败不会对一个人有过大的`影响,但应该针对这次失利吸取教训,让经验和过程更好地帮助日后钢琴演奏者的演奏。毕竟钢琴演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钢琴演奏者的职业生涯中,平衡好每一次演出的心态,每次演出的结束又是一次新的开始。如果过重看待演出成绩必定会影响下一阶段的练习乃至下一阶段的演出效果。因此,钢琴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总结好经验教训,这对于钢琴演奏的效果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五、结论。

在完成上场前的心理准备后,还需要培养钢琴演奏者在实际演奏时的心理素质―以完形为目标的演奏心理。拥有以完形为目标的演奏心理使钢琴演奏者拥有最佳的状态和超强的意志力去控制、掌握自己的演奏技巧和情感表达,钢琴演奏者拥有平和的心态可以让演奏者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创作中来,使钢琴乐曲的演奏达到和谐的美感。与此同时,钢琴演奏者不应单一地掌握钢琴演奏的技巧,培养良好的钢琴音乐素养、提高钢琴乐曲的欣赏水平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灵活运用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钢琴演奏者拥有超高的钢琴演奏水平与其自身拥有超强的心理素质是分不开的。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败,若想取得钢琴音乐演奏的圆满成功,演奏者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钢琴技巧以及自己超强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徐华菲.钢琴演奏者的心理素质[j].音乐生活,(09).

[2]李琳.论钢琴演奏者的心理素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02).

[3]王祖越.钢琴演奏心理素质的培养[j].艺术评鉴,(12).

[4]李卓姝.钢琴演奏者如何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j].音乐时空,(19).

[5]杨泽.论钢琴演奏者的修养[j].四川戏剧,2015(01).

[6]王旭东.钢琴演奏者心理因素对演奏的影响[j].戏剧之家,(01).

[7]孙晓杨.钢琴演奏者的心理素质培养小议[j].黄河之声,2016(20).

[8]黄卓.论钢琴演奏者的心理素质与状态调控[j].长沙大学学报,2015(01).

高等学校钢琴教学的论文篇六

就钢琴演奏本身而言,应该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心理结合统一的过程,它要求演奏者各感官间默契地配合,以达到钢琴演奏中所谓“琴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然而,在部分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钢琴演奏本身所需要的各感官之间的联系配合,把艺术化、科学化的钢琴教学引入了单一技术训练的歧途。作为一名钢琴教师,在对上述现象感到悲哀的同时,也试图运用科学的理论对钢琴教学法进行改良,并希望通过对学生钢琴演奏中听觉、触觉、视觉协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弹奏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演奏质量。

协同学主要是研究系统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同步、合作、互补关系。研究协同效应的形成,揭示系统进化的运动,核心思想是“协同导致有序”。协同学由一系列严密而复杂的原理组成。在钢琴教学协同性问题的研究主要运用了“协同效应原理”和“自组织原理”。

协同学认为: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内的各个子系统既有独立运动,又有关联运动。当关联运动占主导地位时,各个子系统就会自动地服从于整体,产生协同效应,这时的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根据协同效应原理,笔者认为,要培养全面而高素质的钢琴演奏者,其关键是加强各感官之间的协调合作,使之产生协同效应。为此,我们要分析钢琴演奏中各感官的作用和特点,激发其潜能,加强它们之间的关联运动,优化钢琴弹奏系统的`整体功能。

自组织原理是指在一定的外部能量流或物资流输入的条件下,系统会通过大量子系统的协同作用,在自身涨落力的推动下,达到新的稳定,形成新的有序结构。根据自组织原理,笔者认为,要提高演奏者的弹奏能力,必须提高各感官之间的自组织能力,即听觉、触觉、视觉之间形成一种弹奏的默契,在自发的状态下进行协调配合,从而形成各感官之间的协同合作,使对音乐作品的演奏与表达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1.演奏听觉。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钢琴演奏教学中听觉主要包括外在听觉和内心听觉两个部分。

外在听觉能力是指运用耳朵听辨外在音乐音响的能力。

内心听觉能力是一种预知听觉,是建立在演奏者对声音的积累和存储基础之上,它类似于绘画中“胸有成竹”,即演奏者在弹奏之前内心已经听到了自己将要弹奏出的声音。

2.演奏触觉。

钢琴演奏触觉的发力部位从指尖开始,包括了腕、肘、臂、腰在内直至全身整体运动的综合。演奏触觉包含以下内容:即,触键种类(高抬指垂直触键、贴键法触键、冲击式触键、手腕摇动式触键等)、触键力度与速度、触键深度等。

3.演奏视觉。

钢琴演奏中的视觉可分为以下三种:(1)读谱视觉:在钢琴演奏过程中对谱面上所标示的音高、节奏、速度、力度等符号产生的视觉感受。(2)键面视觉:在钢琴演奏中对键盘位置的视觉感受。(3)记忆视觉:在背谱演奏过程中在脑海回放原谱的视觉感受。

1.通过“三觉”的协同形成理想的音色。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在钢琴教学中如何形成理想的音色呢?音乐作品中旋律的风格、和声的色彩、力度的起伏、速度的变化等特征因素都是音色变化的内在依据。而这一系列信息的输入必须通过演奏者的视觉器官准确无误地传入大脑,大脑指挥触觉器官协调运动,完成与谱面信息相对应的触键。在整个过程中,听觉器官必须起到“调色”和监控的作用,即:将视觉获得的谱面信息转化为内心听觉,再与弹奏出来的实际音色效果(外在听觉)逐渐调和统一,从而达到运用听觉、触觉、视觉三者的协同形成理想音色的目的。

例如,学习弹奏《野蜂飞舞》这首乐曲时,我们应该从作品标题和谱面旋律的特点得到内心听觉的信息,并指导手指来表现这样一幅幅图画:一群群野蜂飞舞而来,一会儿集中(渐强的蜂鸣音色),一会儿又分散(渐弱的蜂鸣音色);有时来势凶猛(和声织体加重),有时又有趣地围着野花采蜜(运用手腕转圈运动带领手指做“橄榄形”力度变化)。这样一来,音乐中的音色会更加生动自然、富有表现力。

2.通过“三觉”的协同完成各种演奏技巧。

任何音乐作品的演奏都需要通过不同的弹奏技巧得以体现。从表面看来,弹奏技巧的完成仅仅依赖于演奏者的触觉器官。然而,这种错误的观念也正是一些学生练琴无效率、无效果的主要原因。

在练琴的过程中,学生们最初获得的音乐信息全部来自于乐谱,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把音符看成连续不断的声音模式符号,而不是孤立的单元。这样完整的视觉信息将有利于触觉器官对相应弹奏技巧的连贯与把握。与此同时,“自我鉴听”也是准确完成演奏技巧的重要环节。钢琴演奏的技巧可谓是品种繁多,有力度、速度、和声、触键方法等方面的。这也注定了演奏者在练习过程中,耳朵要对弹奏出来的音乐技巧“批判性”地听、有鉴别地听、有对比地听。只有通过这样反复的推敲和调整,使听觉、触觉、视觉产生协同效应,演奏者的技术水平才能不断地得以完善和提高。

3.通过“三觉”的协同表达音乐的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作品中包含了作曲家的情感体验。演奏者通过演奏作品,进行了二度创作,其中也融入了演奏者对该音乐作品的理解及自身的情感表达。好的演奏者能够充分地表现作品的情境及内涵,准确表达出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在钢琴演奏教学中,教师要多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力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例如,弹奏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就要引导学生根据作品标题、音乐形象等谱面信息发挥想象,如在脑海中浮现出这种景象:宽阔的河面上,一叶两头微翘的小舟,后面拖着一道长长的波浪,船儿随着波浪轻轻地摇曳着……音乐中的情感自然地从心里流出,演奏者的触觉也会自发地配合情感进行演奏,特别是当看到谱面上一串串波音记号时,更会情不自禁地在听觉和触觉上对“水波荡漾”这一情境进行诠释。

总之,演奏者的听觉、触觉、视觉是完成钢琴弹奏的主体与核心,在钢琴演奏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协同学的科学理论,加强学生听觉、触觉、视觉的联系与配合,使之产生协同效应。这必将优化钢琴弹奏系统的整体功能,提高学习钢琴的效率和演奏的质量。

高等学校钢琴教学的论文篇七

在音乐实践中,钢琴演奏不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还作为美的艺术而宣扬美学的思想。从音乐美学这个角度出发,钢琴演奏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方式对音乐作品中美的品质进行表达。钢琴演奏的过程也是基于作品本身的二次创作过程,钢琴演奏者应该在每次表演过程中对音乐作品进行二次创造,从而将钢琴演奏艺术美学创新性地演绎出来。音乐美学的应用,有利于演奏者和听众对音乐作品本身的美学特点以及艺术品质进行更好的理解。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会体现出丰富多彩的音乐美学思想,传达给听众以听觉上的美感。钢琴演奏对音乐作品的二次创作,能够将艺术家的思想和音乐作品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通过演奏者的个性风格表现出来,让听众心情愉悦,以情感人。本文运用美学的思想,指出音乐美学对钢琴演奏的指导作用,并对如何加强美学知识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有利于协调钢琴演奏的创造性和忠实性的统一。

通过二次创作,钢琴演奏给音乐作品赋予了新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生命,从根本上说,钢琴演奏应该同时具有创造性和忠实性。因此,钢琴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和表演的时候,既要根据音乐作曲家原有的创作精神将其整个音乐作品进行完整的再现,也需要通过钢琴艺术家自身对音乐的认识和感知,对音乐作品进行创造性的再现,这就需要表演者能够正确地把握对音乐作品忠实性和创造性的协调统一。钢琴演奏的忠实性主要体现在钢琴演奏要忠实于原谱,艺术思想也要忠实于原谱。钢琴演奏的创造性则是指钢琴家在二次创作的过程中,通过自身对作品的体验和认识,将自己的一些情感加入到原先的音乐作品当中,赋予音乐作品新的生命。这种创造既要忠于原谱,但又将新的音乐艺术个性充分体现出来。钢琴音乐作品一般都会在一定的历史条件、民族文化或者社会背景下才能诞生,它的原创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现在不一样,使得作曲家原创与第二次创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也就使得钢琴演奏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在钢琴家对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时,一定会使作品体现出其主观推论思维。因此,该钢琴家在演奏的过程中,就会无法避免地将自己的情感以及审美意识,甚至审美趣味都掺入到音乐演奏中。但是,每位钢琴家都有一个音乐追求,就是希望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将自己的艺术创造个性充分展现出来。同时,这也意味着钢琴家的演奏艺术逐渐走向成熟。这就表明钢琴家已经深入地认识了音乐作品,也说明了演奏者对音乐作品有了独到见解。这种富有个性的艺术表演并不是对原创的背离,而是对原创的一种深入和升华。钢琴演奏不能与忠实性相脱离,也不可以没有创造性,钢琴演奏理应是由忠实性原则和创造性原则相结合而形成的。如果在钢琴家进行二度创作时,其基础是忠实性原则,那么钢琴家进行二度创作的升华就是创造性原则。音乐美学原则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钢琴演奏的创造性和忠实性的统一与协调。

(二)历史性和时代性相统一。

在钢琴演奏过程中,将历史性和时代性统一起来,也是音乐美学的一种应用。实现历史性和时代性相统一,即为音乐作品特定的历史风格和钢琴演奏者所处时代精神相统一。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音乐作品一旦被创作出来,就一定会将当时创作者所处历史时代的音乐风格保留下来。一个真正的钢琴演奏者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去将音乐作品的风格把握好,而且还应该努力将该音乐作品的风格真实而完美地还原,向观众展示。演奏者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可能,结合自己的生活时代特征,赋予音乐作品新的时代含义,将自己化身为音乐作品的再创造者,与之同命运、共呼吸。这样就可以将音乐作品真实地还原,又能对音乐作品进行再造,使之具有明确的社会意义。如果钢琴演奏者并没有关注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年代,也没有对其特定的历史风格给予足够的重视,就不能将该音乐作品的真实内容体现出来,也不能够将音乐作品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因此,钢琴演奏者必须对音乐作品进行历史背景的相关分析,将音乐作品的来龙去脉都理清,从而能够将音乐作品的历史风格进一步还原。但是钢琴演奏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哪怕是对历史作品进行演奏,钢琴演奏者也无法与自己所处时代完全脱离。因此,钢琴演奏者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演奏与时代特征相联系,给音乐作品加上时代的影子,用当代的眼光去审视历史,必然需要音乐美学的知识来帮助演奏者审视作品的历史风格与时代精神之间存在的联系。

在钢琴演奏过程中,人们对其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结合所持的观点不一样。有的人认为,在钢琴演奏中,其风格的纯正性以及历史性更加重要。但是有的人却认为应该强调演奏风格的独创性与现代性。而在音乐表演中,按照其美学原则与理想,应该坚持钢琴演奏历史性和时代性相统一。如果钢琴演奏者对音乐作品历史风格并不重视,只是片面地强调时代精神,或者是拘泥于作品的历史风格,终不能体现出音乐作品的真实价值。我们应该将钢琴演奏与音乐美学原则相结合,为历史性和时代性寻找一个平衡点,从而使得历史性与时代性之间统一和协调。

(三)艺术性与技术性相统一。

钢琴家要能够被广大听众所接受,就应该拥有比较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一个钢琴家不可能在钢琴演奏技术并不高超的情况下还能将高水平的音乐作品演奏出来。只是演奏技巧并不是高水平音乐作品的唯一条件。任何一个钢琴家想要得到观众的喜爱,就必须将钢琴演奏技术跟完美的艺术表现相结合。钢琴演奏的技术性是指钢琴家将乐谱符号与现实音响之间进行转化的中间环节,也是钢琴家进行音乐作品的演奏不能缺少的技巧。因为钢琴具有比较特殊的构造,其钢琴演奏艺术都是经过大脑认知系统中的心理操作能力与手指运动系统的生理操作能力一起作用来完成的,这两者可以实现音乐符号与音乐表达之间的物化过程。而钢琴演奏的艺术性即为一个钢琴演奏者在完成技术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音乐表现力,一般都会体现在对音乐作品的旋律和节奏、和声与踏板等等因素的控制方面。其中,音乐的旋律是对音乐美的塑造的关键,而和声则是对音乐美的色彩的一种塑造,节奏和踏板分别可以塑造音乐美的形式、音乐美的灵魂。钢琴家只有将上述因素完全掌握,才能正确掌握音乐作品的内涵,呈现出多层次、多色彩以及多力度的音乐效果,从而将钢琴家对所演奏的音乐作品中的艺术内涵完美诠释出来。实现艺术性和技术性的协调与统一是音乐美学在钢琴演奏中的体现,艺术性和技术性之间的完美结合可以赋予钢琴演奏一种完美的体验,从而使得钢琴演奏达到一种尽善尽美的音乐艺术境界。优秀的钢琴演奏者,在拥有高超演奏技术的同时,还应该理解与体验音乐作品中的艺术性,将艺术性和技术性有机结合,演奏出动听的音乐作品。艺术性和技术性统一可以为忠实性和创作性、历史性和时代性相结合而进行钢琴演奏提供条件。所以,钢琴演奏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追求音乐美的艺术,而音乐美的技术则可以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四)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在钢琴演奏中,往往会具有作者的感性因素,听者可以从音乐作者的情感反映以及审美意境中将音乐作品的内涵感受出来。而对于钢琴演奏者自己来说,在演奏时也有自己的情感因素,这种感性能动性对钢琴演奏者的创造性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不同的钢琴演奏者对音乐作品有着不一样的感性反映,有他们各自的审美观。在一些钢琴音乐作品中,还会有理性因素。而理性因素一般都会由钢琴演奏者的演奏基本功和表演技巧所体现出来,且理性因素对演奏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钢琴演奏者必须对其进行理性到位的把握。这一点是由钢琴本身的特殊构造来决定的。每一个钢琴演奏者都会在即将演奏时,在内心中听到那些音符,这有利于他们对自己的演奏动作进行调整。

二、演奏者提升美学素养的途径。

(一)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有利于钢琴演奏者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层次研究。

对于优秀的钢琴演奏者来说,能够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层的理解是最重要的。因此,钢琴家要提升音乐作品的演奏水平,首先应该深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加深音乐美学素养,使得自己能正确地理解与分析音乐作品。对钢琴作品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就是把握钢琴乐曲中的节奏、节拍、力度、织体与和声等。而在这些音乐作品要素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曲式结构进行掌握。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曲式学还有声学这两门基础学科,有利于钢琴演奏者理清音乐作品的结构。而对音乐理论知识的加强有利于钢琴演奏者对音乐作品进行更好的理解,也有利于我们更进一步熟悉乐谱。

(二)丰富审美经验,提升感性认识。

审美经验是一名钢琴演奏者理性认识的来源,一名优秀的钢琴演奏者,要时刻注意音乐形象的建立。如果钢琴演奏者的脑海中没有鲜活的音乐形象,在演奏技法和塑造音乐形象方面就缺乏指导。因此,一个钢琴演奏者必须从内心对音乐作品有一定的认知,进而将这种认知转化为音乐演奏形式。

(三)加强演奏者的文化艺术修养,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是一种感性的表达,其中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和艺术内涵。自从钢琴被发明以来,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钢琴演奏艺术吸收了各个国家的艺术风格,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世界钢琴文化。因此,钢琴演奏者要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熟悉钢琴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发展过程,才能全面诠释音乐作品的真正内涵。对于钢琴演奏这种音乐表达方式,要求演奏者必须具备很好的音乐感受能力。每一个钢琴家都是从很小就开始练习钢琴演奏,不仅学习钢琴技巧,也要理解钢琴文化。

三、结语。

作为音乐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钢琴演奏是一种美的艺术,在钢琴演奏中往往包含着美学的思想。从音乐美学的角度上来看,钢琴演奏是表达音乐作品中美的品质的一个重要的方式。音乐美学促进了钢琴演奏中创造性与忠实性的统一、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以及个性与共性的统一。钢琴演奏者必须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和理论知识学习,增加审美经验,才能更好地将美学思想应用到钢琴演奏当中,促进钢琴演奏美感的提升。

高等学校钢琴教学的论文篇八

在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在具体的教学中主要以应用为重点,强调专业技能在实践中的应用意义。高职院校的教育开始大力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对具体的专业设置进行有序的调整,对课程教学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有效地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全面做好高职教育的准备工作。对于高职院校音乐课程的教学,特别是钢琴的具体教学中,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和老师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1]。

在高职院校中开设钢琴教学主要是为了有效地增强学生在钢琴上的演奏能力,以及对音乐内涵的深刻理解能力和具体的音乐表现力。在教学中只有有机地将钢琴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得学生对钢琴演奏的方式方法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全面理解和吸收钢琴的理论知识,掌握钢琴演奏的操作技能,对音乐作品的内涵有很好的理解,综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使所学的钢琴演奏知识得到有效的发挥。高职院校钢琴课程的实际学习,产生了很多的积极作用。

(一)有效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在高职院校中钢琴的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音乐以及相应的音乐作品的认知理解能力,还能对学生将来的学习与工作以及人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2]。与此同时,作为一门美感度十分强的艺术类学科,钢琴的学习一方面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学生的音乐素养会有很大的提升。

(二)提高学生的协调性。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它的复杂性要求演奏者必须对听觉、手指的触觉以及脚上踏板有较高的协调能力,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对学生左右脑有很好的训练作用,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每一天坚持钢琴演奏训练,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身体各部分技能的协调性,对大脑也有较好的'锻炼作用,加强学生的智力发展。

(三)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学生在钢琴课程的训练中能够接触到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在长期的演奏与聆听的过程中能够加强对音乐的理解,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钢琴的专业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3]。

(四)有效积累精神财富。想要取得高效的训练成果,就必须坚持对钢琴的训练。钢琴演奏对专业技巧有很高的要求和规范,需要学生长期坚持训练,只有日积月累才能实现最终的训练成果。在日常的训练和学习中,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加强耐心以及自信心,才能有效地完成训练任务,得到有效的教学成果。所以在钢琴的实际训练中,能够对学生的意志力有较好的磨练,还能增强学生顽强以及坚持的优秀品质,为学生以后的钢琴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高职院校的钢琴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并不注重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计划的各个环节有可能产生的问题没有给出细致有效的解决方案。并且在教学中老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很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制定合适科学的教学计划,无法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情况布置合适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学的方式方法有很大的随意性[4]。这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准确地把握教学的体系,无法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导致在具体的教学中出现很大的问题,没有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二)学生对音乐作品缺乏理解。高职院校的钢琴教学中很多的学生只注重演奏上的技巧技能,不关心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情感的表现。甚至很多的学生对音乐教学的目的缺乏理解,不管不顾音乐作品的难度一味地想展现自己。不将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与音乐能力和具体的演奏曲目结合起来,往往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这个问题在钢琴的教学中经常出现,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

(三)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轨。老师在钢琴教学上应当注重对具体实际的应用性加以指导,而不是简单地在音乐的级别上下功夫。在高职院校的钢琴教学中,老师要与时代因素以及社会的发展实际相结合,全面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防止出现学生在钢琴等级上很高,却不能即兴伴奏与表演的情况出现[5]。

(四)学生的生源质量较低。高职院校的学生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在钢琴的教学中体现着很大的差别,在音乐素质表现上也因人而异,学生对钢琴教学的理解水平不同,对整个教学的展开产生了很大的阻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从来没有接触过钢琴的教学,对钢琴的理解程度较低;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从小就进行钢琴的学生,拥有较高水平的演奏技能,甚至会觉得高职院校中开展的钢琴教学活动对自身没有任何的意义。这种差异性使得老师无法准确制定实际的教学计划,不利于整个教学的开展。

(一)明确钢琴教学的目标。钢琴的教学是为了培养专业性的钢琴演奏者,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应当严格地对学生进行要求,全面保证教学的质量,所以老师要注重从零抓起,从基础抓起。明确钢琴的教学目标,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全面提升即兴伴奏与表演的能力,为学生接下来的钢琴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在实际的钢琴教学中,老师要注重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根据学生钢琴素质层次不齐的情况做好合理有效的教学计划,在整个教学中要注重将进度与实际的规划相结合,做好两者的兼顾。音乐曲目的选择要与学生实际的发展情况相匹配,不能盲目没有目标地进行选择,要在学生练好基本功的基础上逐步向比较有难度的曲目过渡,稳定地发展学生的演奏能力[6]。

(三)实行双向选择模式。在教学中,不仅老师可以选择学生,学生也同样可以选择老师。在老师选择学生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满足学生和老师的实际教学愿望,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全面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在学生选择老师的过程中,能够使得老师进行再学习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促进老师有效地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保证钢琴教学质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能推进学生与老师的有效沟通与交流,促进共同发展,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中钢琴的教学课程已经成为整个音乐专业的一项至关重要的课程,有效地推动了我国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钢琴教学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中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不断增强高职院校钢琴课程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专业性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郭瑞单位:周口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3]黄金伟.试分析高职院校数学建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9):32.

[4]岳立明.分析高职语文现状探求高效应对方案——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现状及应对措施[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2):13+26.

高等学校钢琴教学的论文篇九

1.注重精神产品成本核算。

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价值表现不同,同样的“所费”不一定取得同样的“所得”。高等学校的主要成果是人才不是物质产品,其价值就不能单纯用所耗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价值来表达。对于精神产品如何核算成本也只能是借助于“成本”的概念,在核算时与物质产品有其很明显的特殊性。物质生产部门对无意识的物体进行加工,投入多少活劳动与物化劳动一般是有固定比例的,其成本比较容易控制,而对人才的培养则不同,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控制和制约,如社会制度、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科学文化水平等。高等学校成本核算不能单纯地被认为是费用的归集,它是指为了加强经济管理,培养合格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发生的各种费用要有一个确定的标准来衡量。在评估上既要看到成本水平,又要考虑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2.注重人才投资的预算。

通常计算大学生某年平均培养费用的方法是以某年经费实际支出数除以该年在校学生的平均人数计算,也只是人才投资的预算内部分,不能被认为是培养大学生的成本,因为基建投资、其他各项一次性投资都未反映在年终决算中,也就是说没有反映在当年的经费支出数之内;另外其他各项投资虽然都是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却不全为当年学生受益。所以高等学校所要核定的成本不象企业计算的那种“全部成本”,也不是为培养学生所耗费用的简单总和,而是一种部分的活动成本。高等学校的成本概念既是广义的,又是特指的。它是指高等学校为培养每一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发生的通过学校管理活动能够有效控制的那部分费用支出,全部成本法不能适用高等学校的成本核算,而活动成本法则能满足和适应高等学校成本核算的要求。

二、高等学校成本核算方法———“活动成本法”

活动成本法起源于美国本世纪30年代,在国外广泛运用,其主要特点是:第一,经济责任明确,便于成本管理。一般地讲活动成本是各基层单位的可控成本,固定成本是管理当局的可控成本。第二,没有强制性的统一会计制度,成本计算简单固定成本的必分摊。第三,活动成本法是一种部分成本法,它与全部成本法相对称,活动成本法是包括变动费用,只有与业务量有关的变动费用才构成产品的成本要素。可见,这些特点都是满足高等学校成本核算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在运用中可以扬其长、避其短,及时总结经验,为高等学校科学管理开辟一条新路子。深入研究成本习性,是正确划分活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用好活动成本法的关键所在。应用活动成本法的前提条件是将成本按其习性划分成活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所谓成本习性是指成本额对业务量总数的依存关系。凡成本总额随业务量的增减成正比例变动的是活动成本,凡成本总额不随业务量变动,在短期内相对稳定的是固定成本,介于两者之间的是混合成本,对于混合成本还要采取一定方法继续分解。这是关键的一步,也是困难较大、问题较多的一步。

从高等学校的经费分配角度来看,除一次性补助、基本建设投资外,基本上是“人头经费”,即上级主管单位按照当年在校学生人数的平均数乘以一定的预算标准计算出来的。学校得到这笔经费后,再按照先保证人员经费后,根据财力情况安排其他的原则进行经费再分配。从经费使用职能看,高等学校的经费可大致分为三大部分,即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而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合在一起就是前面所说的“人头经费”。其中人员经费中的本专科学生助学金,公用经费中的公务费、业务费、其他费用等开支状况除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算定额和学生人数外,还与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以上这几项应是活动成本,人员经费中的工资则不同,虽然它也包括在“人头经费”中,但就其详细的开支内容来看,它与当年在校学生人数没有密切关系,是学校开办就必须按期开支的约束性成本,这种管理体制和性质是由我国现行的人事制度和工资政策所造成的。由于它一般不受基层管理活动的影响,所以是固定成本。人员经费中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差额补助费等,也都是固定成本。高等学校的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具有同企业一样的性质,在其使用过程中能连续在若干个生产周期内发挥作用,并保持原有实物形态,其价值随着磨损程度逐渐消耗,并且消耗的价值要求得以充分的补偿。高等学校的这种补偿是靠国家拨款来实现的,它包括在每年的设备购置费和修缮费中,可见高等学校每年的'设备购置费和修缮费是为了当年保持学校一定的规模和能力以及发展需要的支出,包括补偿和发展两部分,类似企业中的大修理基金、折旧基金和企业生产发展基金,因此从这点分析,这两项的实标开支作为当年学生的培养成本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解决的办法是实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实行后提取的折旧费和大修理费才近似反映学校当年为培养学生用于固定资产方面的实际耗费,但现行的财务制度是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不实行折旧,因而设备购置费和修缮费也应是固定成本。到此为止,对高等学校的全部成本按其习性做以下划分:

(1)固定成本包括: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设备购置费和修缮费;

(2)活动成本包括:人民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和其他费用等。这里提到的费用只是国家教育投资的一部分,如象离退休人员费用、科研课题费(包括补助费)等未涉及,因为它们与当年学生培养无关,应另法核算。

2.消耗性开支应该成为高等学校成本要素重点。

活动成本法将高等学校的人民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其他费用等消耗性开支作为成本要素重点加以核算控制,符合“尽可能节省各项消耗性开支,保证重点开支的需要”的原则。据统计,高等学校以上这几类开支占全部教育事业费的三分之一左右。由于它们都是纯消耗性的费用,因此它们的节约是完全意义上的节约,是应该花大力气管好用好的。值得提到的是高等学校的广大财务工作者一直就比较重视对这类成本的控制,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法,只是由于没有重视从理论方面去总结,有了好经验,但因为是各自为政,自成体系,自立标准,不能说服人,在推广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现在,活动成本法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3.成本资料可进行校际比较。

这是考核高等学校经济效益的指标之一。由于活动成本只将变动成本作为成本要素,故人才单位成本就等于总变动成本除以在校平均学生人数。这样计算排除了由于学校规模、投资、新老等因素不同而造成的成本差别,避免了按照传统方法(全部成本法)计算成本时最使人感到“问题多,而不好解决”的难题,为同类学校之间的成本比较提供了可能。一般地说,在同类学校中消耗性开支具有较大的共性,这部分费用消耗较低的应视为管理控制水平较高。目前各类高等学校消耗性费用存在较大的差异,除了地区、专业的原因外,主要是管理水平差异的反映。今后如果定期进行校际间横向比较,相信定会有成效。

4.活动成本法可以建立在高等学校现行会计科目上。

财务会计系统地提供单位管理活动的原始记录,活动成本法是将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作进一步加工和引伸,使之更好地满足管理需要的一种先进的成本核算办法。这里运用的活动成本法是按“会计科目”来划分活成本和固定成本的,为的是把它同现行的会计制度联系在一起,它虽然有一定的假定性,但符合高等学校的成本特点和管理要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免去了计算成本时将固定费用分摊的繁琐计算,在增加工作量不多的情况下开辟了新的管理途径。

作者:姚航单位:辽宁医学院财务处。

高等学校钢琴教学的论文篇十

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主要目的在于为高校选拨高质量生源,简化招生运行流程,为具有创新潜能的人才提供优先选择高校的途径。

显然,在这种政策制度下,高校教育成本的构成有所变化。

高校自主招生制度下主要涉及的高校教育成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招生成本和学生培养成本。

首先,自主招生制度下高校需要增加招生过程中的成本。

对于传统的高校教育而言,高校投入的招生成本较少,大部分成本是政府对于统一“高考”平台的构建和运行成本。

在自主招生制度下,高校需要完成包括入学标准制定、考生入学测试和招生录取实施在内的自主招生流程,如果参照“高考”标准严格执行笔试命题、笔试组织、笔试阅卷、面试执行、综合考评等,这其中涉及的人力成本和实际物质消耗成本均会大大提高高校的招生成本。

统计表明,[2]高校通过自主招生招收学生的人均成本是通过高考形式招收学生的人均成本的数倍乃至数十倍。

另外,自主招生制度无疑为考生提供了一个双向选择的机会,由于自主招生与高考并不冲突,这令大部分考生倾向于报考拥有较好口碑且实力较强的高校。

高校的教育质量不仅和教学过程相关,更和高校的公用资源紧密相关。

高等教育本身不仅需要独具优势的师资力量,更需要具有一流水平的硬件设施支持。

因此,高校要想吸引优质生源参加本校的自主招生并开展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就必须要构建强大的师资队伍,并加大对公共资源的建设力度,这都需要加大教育成本投入。

其次,自主招生制度下高校需要提高学生的培养成本。

自主招生不仅仅是招收学生的途径,更是对学生进行选拔培养的重要方式。

虽然大部分高校并未设立单独的培养自主招生考生的机构,但部分国内一流高校都以因材施教、分流培养为基准,建立了重点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独立学院,如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英才学院等。

高校也为这些面向优质生源的独立学院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和优质的师资力量。

随着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确立,这些独立学院的招生名额逐年增加,而通过自主招生途径入学的学生占独立学院生源的比例也逐年增加。

换言之,自主招生制度为高校的这些独立学院提供了更多的生源选择,高校也间接为自主招生提高了教育成本投入。

二、构建高等学校自主招生的监督体系。

鉴于高校教育的特殊性,高校自主招生的具体教育成本核算难以像企业产品生产的成本核算那样明确、清晰,对于自主招生的公平性问题,则更加难以进行数字化的量化计算。

因此,提高高校自主招生的教育投入使用效益,保障高校自主招生过程中的教育公平,需要间接地从构建高校自主招生的监督体系入手,从而完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

(一)招生环节的监督体系构建。

首先,构建和完善高等学校自主招生环节的内部约束监督机制。

高等学校自主招生针对的是具有创新能力和特殊才能的高中毕业生。

在招生中要明确统一的招考标准,严格执行招生简章的招考流程,构建科学合理的招考组织结构和权力网络,最大限度地实现招考过程的公开透明,从根源上杜绝权利寻租的空间。

同时,要依照《教育部关于实行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责任制及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文件的相关规定,制定相应的工作细则,如相应的公示制度、回避制度等,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及相关领导的责任。

其次,构建和完善高校自主招生环节的外部约束监督机制。

外部监督的主体既可以是高校主管部门或当地政府,也可以是公众百姓。

高校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或者临时的监管机构,专职管理高校自主招生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并对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同时,还要开通相应的监督举报通道,如电子信息平台、举x箱和监督热线等,为公众监督检举提供便捷的言路渠道。

相对政府部门而言,公众则能够更加直接地发挥更为有效的监督作用。

对高校自主招生环节的监督,不仅是公众的权利,某种程度上也是公民的义务。

作为高校自主招生的直接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和家长有权监督自主招生环节的全过程,提出存疑之处并加大约束力度。

而其他知情公众也有权参与监督,当发现高校实际操作与公开的基本标准和过程不相符时,应及时向相应部门或媒体提供真实、有效的监督举x息。

(二)学生培养环节的监督体系构建。

学生培养环节中的教育成本投入需要综合考虑教育的效率和公平性问题,该环节的监督体系主要体现在如何因材施教地构建和实现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对于自主招生的优质生源,不采用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大大降低人才培养的效率,同时为了兼顾教育公平性原则,应将人才培养方案同时面向所有入学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令学生能够为了同样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公平竞争。

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可以通过按大类进行低年级教育、按兴趣自主选择高年级专业、采用导师制和学分制的双重评判标准等方式实现。

高校要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应用于具有潜力的学生群体中,在完成普及式高等教育的同时致力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进而综合对高校培养优质生源的能力和方案有效性进行评估监控,以促进学生培养环节中教育成本投入的效果最大化。

另外,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建设一流的硬件设施不仅能够提高高校自主招生的吸引力,也有助于高端人才培养。

高等学校钢琴教学的论文篇十一

摘要:新课改背景之下,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也需要更好地适应改革的变化,寻求创新,力求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型人才。室内设计专业是与社会接轨较为密切的专业,在其教学的过程中更需要寻求创新化的教学模式。笔者就以此为中心,结合教学实际,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室内设计;教学创新;高职院校。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装饰行业已经成为建筑业当中的主要支柱性产业,与此同时,人们对于建筑装饰的质量要求也明显提升,这就增加了社会对于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高职院校开设室内设计专业,笔者就对该专业的创新化教学模式进行分析论述。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应用性。

在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过程当中,要想实现创新化教学,必须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从根本上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突出来讲,首先要从教学内容上实现创新,要注重内容的应用性。为此,学校需要和市场接轨,深知市场需求,学校需要与相关的企业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安排一定数量的实习和实训课时,并以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作为中心,实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活动不仅仅被课本知识局限,而是更好的突出了实用性的原则。

二、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要想实现创新化发展,还需要不断地变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要求科学的选择最为合理的教学方法。第一,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而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教学设计,最终完成教学目标。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入,能够更好的扩大学生的视野,并且增加其对本专业的深入理解,提升学习的兴趣;第二,互动教学方法。在应用这一方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上创造环境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尤其需要注意学生的反馈。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实现课下的交流和互动。当完成教学目标之后,学生能够利用专业展示进行相互评价,这样可以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学习的质量;第三,项目情景教学方法。在应用这一方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实际的工程项目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参与整个项目的设计过程,这样能够通过参与提升自身对于设计方案的认识程度和设计能力,并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解决各种问题,便与其今后独立完成设计工作。

三、明确教学培养目标。

室内设计专业是建立在一定生产技术之上的综合性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突出专业的特色,且能够通过教学活动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通常情况下,完整的室内设计项目是从招投标工作开始的,之后需要和甲方进行沟通,然后进行现场的勘察测绘,根据勘察数据结合项目特点设计方案,绘制图纸并做好预算工作,这一系列环节涉及到多个层面和多个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每个学科都需要涉及,且要分清主次和轻重。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中,首先自身要明确,室内设计专业中最为重要的学科和知识点是什么,根据这一要求进行课程的设置,对于次要学科,不必花费过多的精力去讲解,否则学生一知半解、通而不精,影响到其今后的发展。因此,要实现教学的创新化发展,必须要从实际出发,结合专业特点明确教学目标,并合理的设置教学内容。

四、实现校外和校内实训基地的共同发展。

室内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需要学生深入实践当中,才能够提升其设计的能力,为此,学校需要根据这一专业的特点,建立起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具体实践教学过程当中,要采取项目教学、工作室教学和校外实习基地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既能够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提升实践能力。对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立,必须要满足实训基地具有相应的室内设计工作室、建筑装饰实训室,建筑装饰材料展示室和作品展示室等,能够满足该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对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学校则需要寻求和各个企业之间建立起合作的关系,让学生能够深入企业进行实习,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需要注意的是,学校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在教学中一定要紧紧抓住社会的需求及时的调整教学的目标,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避免出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的现象。

五、结语。

室内设计专业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专业,同时涉及的学科知识较多,实践应用性较强,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紧跟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展工作,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化发展。

作者:余安琴单位: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安芳.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的现状与创新[j].美术教育研究,2015(2).

[2]杨震.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网友世界,2014(8).

[3]马晓利,孙学凯.高职院校中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思路研究[j].大舞台,2010(11).

高等学校钢琴教学的论文篇十二

小学生在学习中对环境较为敏感,他们的积极性通常会被热烈的课堂气氛带动起来,模仿其他学生的行为,而教师可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通过创设课堂情境来加强学生的环境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营造课堂情境的方式有很多,而鉴于音乐课程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因此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来营造优美的环境氛围,同时以课堂活动作为辅助。以《我是小音乐家》一课教学为例。在课堂开始,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g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的片段,让学生认真欣赏音乐的旋律,倾听这首乐曲中蕴含的情感。其次用导语引入主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去参加一场小小的音乐会,好吗?课堂活动:师:要参加音乐会需要入场券,售票叔叔说,只要我们能通过一个考验,就免费赠送入场券。用多媒体分别展出吉他、小提琴、法国号三件乐器的图片。师:第一张图片的乐器名称叫什么?生:吉他。师:吉他的演奏姿势是什么?在问题情境下,由笔者示范吉他演奏的姿势,学生模仿。当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吉他的演奏姿势,笔者再次以多媒体播放《阿拉伯风格绮想曲》的现场演奏视频,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了解吉他的演奏方式。如此,通过课堂活动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营造出了优美、热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始终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体验。

二、强化民乐教学,加强文化体验。

文化是音乐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审美观点,并用不同乐风诠释了音乐艺术的多样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在民乐教学中重点突出音乐的'民族性和文化性,让学生们增强文化体验,从而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情感。如《新疆舞曲第二号》一课,在课堂开始,笔者首先用多媒体播放了汉族民歌《茉莉花》,让学生们认真倾听,播放完毕后用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们讨论和总结歌曲的风格和节奏的特点。随即播放《新疆舞曲第二号》,再次让学生们总结这首歌的风格特点,并引导他们将两首歌进行对比,指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在第二个教学阶段,再次播放《新疆舞曲第二号》,并提出问题。师:这首歌中运用了哪些民族乐器?生:弹布尔、苇笛等等。师:将这首歌和《茉莉花》进行对比,同学们从中能够听出哪些具有新疆风格的音乐元素?生:典型的新疆节奏与乐调。师:如果想学习这首音乐,我们需要首先学习哪种维吾尔族乐器?想一想,如何用其他民族的乐器弹奏出与这首音乐风格相似的乐曲?在问题情境下,笔者带领学生们对《新疆舞曲第二号》的音乐结构、风格、乐器的运用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如此,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辨别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的文化体验,从而让他们加深了对音乐风格的了解。

三、优化活动设计,加强艺术体验。

严格来说,要让学生发现音乐的艺术之美,仅靠课堂传授知识和教师反复的强调是不够的,只有让学生在歌唱或演奏过程中不断地增强体验,感受音效对他们带来的冲击,才能让他们真正发现音乐的魅力,进而爱上音乐,提高音乐的素养。因此,教师需要设计一些课外活动来配合课堂教学,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音乐技能,体验由音乐艺术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例如,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举办歌唱竞赛,让他们通过比赛这一平台逐渐加强对音乐课程的热爱,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同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们成立乐队,将擅长器乐和演唱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在培养他们合作默契度的同时,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内表演,一方面培养他们的自信,另一方面也通过积累实践经验来提高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还可让学生们尝试着编曲,给他们提供一个大致的编曲方向,让他们充分利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如此,通过这些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弥补了小学音乐教学中实践环节的不足,让学生获得了更为强烈的学习体验,从而让他们对音乐课程产生全新的认识,提高学习的兴趣。

四、结语。

总之,音乐是世界上各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在新时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广大一线教师应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并开辟多个教育途径,引导学生加强对音乐的理解,发掘他们的音乐天赋,让他们充分体验音乐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音乐素养,为以后在音乐道路上不断前行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高等学校钢琴教学的论文篇十三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幼儿教育工作者,有别于音乐院系培的钢琴专业人才,在钢琴教学中如何突出专业特点,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学习钢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应该是钢琴教学核心问题。本人就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入手,结合教学对象及常见教学现象分析,试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的教学目的及教学改革,以期更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培养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者。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幼儿教育工作者,那么钢琴课教学便是为以后幼儿教学服务。因此,钢琴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钢琴的基本弹奏知识进而运用钢琴更好地服务于幼儿教学。钢琴课教学要避免“一味的专业化”。

根据教学目的,学前教育钢琴教学应“注重基础训练,提高应用能力”。从培养学生全面的钢琴技能入手,着重培养其实用能力,包括演奏、即兴伴奏、以及自学的能力。

注重基础训练,就是要在教学中强调基础知识,如正确的演奏姿势、基本弹法、常用技术训练等。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选用教材,循序渐进教学,使学生都能掌握正确的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提高应用能力,是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伴奏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尤其是儿歌伴奏能力,可以说是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最为实用的内容之一。可以在教学中结合曲子讲解伴奏知识,并在一段时间内集中讲授伴奏知识。结合当地幼儿园情况选取常用的儿歌进行伴奏学习,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一)学生现状近年来生源素质普遍下降,五年制的生源来自初中毕业生。大部分学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音乐教育,基本都是从零学起。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音乐感觉、音乐理解力等方面相当欠缺,且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较多,练琴时间较少,这就给钢琴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数码钢琴课教学数码钢琴课教学缓解了教师少的压力,但也给教师带来很大的挑战。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有别于传统钢琴一对一的教学,它是一门新兴的教学方式。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基本采用数码钢琴集体教学,使用传统的钢琴教材。在授课上大多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奏技能,却忽视了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钢琴教学的内容要与其专业特点相统一,要更多地考虑其实用性。未来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学生弹奏钢琴是为幼儿教育工作服务的,而现在的情况是很多学生能弹相当难度的乐曲,但在为一首儿歌伴奏时却无从下手了。

目前的钢琴教师大都受过良好的传统钢琴教育,基本没有接受过钢琴集体课的学习;对数码钢琴这一乐器,大多钢琴教师显得不屑一顾,更没有认真研究何谓“数码”,只是当做“通电的钢琴”使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开拓思想、不断学习掌握数码钢琴这一乐器,并积极研究集体课教学,以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必须明确目标,以适应新时期培养合格的幼教人才的需要。为实现培养目标,钢琴课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改革。

学前教育钢琴教材的使用应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实用性,既要考虑整个教学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又要突出实用性的特点,在此原则的基础上,对教材的选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基础技能训练,以趣味性的中小乐曲为主。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钢琴基础课的学习,掌握钢琴的基本演奏技能,为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已接近成人,思想基本成熟,想象力和理解力相当丰富。我们可以多选用一些趣味性乐曲,这样的乐曲一般都有明确的标题,音乐形象鲜明、内容生动,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为扩展学生音乐视野,曲目可选择不同时期更多作家的代表作品来了解音乐的不同风格及民族特色,丰富其音乐修养。例如:用车尔尼599、布格缪勒op100、巴赫初级等教材练习基础技能,并培养学生的兴趣。选用各个时期的优秀钢琴小品及中国作品来扩展学生的视野,以选用中小型乐曲为主,控制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争取让学生都有涉猎。

2.选用教材要涵盖各种常用技术。教材中的技巧训练尽量要求全面,突出常用技术。没有一定的技术做支撑,学生的应用便无从谈起。各种技术类型可按难易依次编排,根据学生的程度适当选用。每首练习曲有自己的技术训练目的,选用的乐曲可与练习曲相配合,这样在学习中可以强化巩固,并使学生学会分析使用。

3.教材要注重合作配合能力培养。钢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因而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数码钢琴集体课上进行合奏重奏比传统钢琴更有优势。我们可以在钢琴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钢琴四手联弹作品、双钢琴作品、数码钢琴的器乐重奏等等。通过合奏使学生的协作配合能力得到提高。

4.教材要注重伴奏能力培养。

(1)钢琴基础学习与伴奏实践相结合。在曲目的安排上即要照顾钢琴技能的进度也要照顾到伴奏学习的需要。结合所学的练习曲乐曲分析其伴奏音型、织体及和声进行等。使伴奏知识及时贯穿之中,为学生以后学习伴奏打下良好的基础。训练技术的的同时要考虑到实用伴奏,即选择与练习曲相匹配的少儿歌曲改变的钢琴曲。这类曲目要做详细的伴奏分析,使学生不仅会弹,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弹。我们可以举一反三的试弹一些类似的儿歌做为伴奏练习,以便学以致用。

(2)加入正谱伴奏练习。当学生有一定钢琴基础后即可选用一些正谱进行练习。要选一些旋律优美且学生较熟悉的歌曲,伴奏尽量涵盖常用音型,难度以适合学生程度为准。在合伴奏时对学生进行艺术指导,如:分析句子、情绪处理、、提示进入、前奏间奏的处理等等,使学生感受伴奏与人声共同表达塑造音乐的魅力。

(3)即兴伴奏专门训练。即兴伴奏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即兴伴奏就是根据歌曲的旋律在键盘上即兴弹奏,用琴声带动歌唱者投入到歌曲的情绪,让琴声与伴奏共同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即兴伴奏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涵盖了曲式、和声、键盘应用、音乐分析等知识,这就需要学生专门学习伴奏理论。如:基础和声、简单音乐分析、伴奏音型、伴奏织体,儿歌分类、及为旋律配和声等。幼儿歌曲的即兴伴奏应当着眼于简易,但简易并不是简单,而是力求简洁精练的表达出音乐内容。

对常用伴奏音型、和声进行要加大练习力度,尤其是i、iv、v级正三和弦的运用更为重要。

5.增加钢琴作品欣赏内容。钢琴学习不仅只是一个技术训练过程,应该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对学生来说,钢琴经典作品也许不能一一弹奏,但我们可以通过对钢琴音乐的欣赏讲解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丰富其艺术底蕴。我们可利用多媒体设施使学生对作曲家有更多的了解;通过观看名家演奏来更好的理解作品。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有机组织和介绍,可以使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突破钢琴课程学时以及自身弹奏水平所带来的限制,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对钢琴音乐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提高其整体的艺术素养。

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均不尽相同,经过一段学习之后学生程度便显得参差不齐。感悟能力好的学生早就完成了学习内容,感悟能力差的学生却迟迟不能完成,可谓“好的吃不饱,差的走不了”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小组课为主,适当采取将小组课、个别课、大班课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小组课,就是将程度相近的8—12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教学内容和进度大致相同。教学上针对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逐个分析,肯定优点,及时纠正不足,引导学生有对比性的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同一乐曲,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演奏出不同的效果,教师要善于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音乐要表达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想像,把自己置身于音乐当中。在小组课中,如果个别人出现了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必占用太多的时间,教师可在个别课中为其解决。

个别课,主要针对每个学生各自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门解决,每周可安排几节这样的小课,由教师根据小组课会课情况指定对某人进行个别辅导。对程度较高、悟性较好、学习刻苦的学生,为充分发挥其才能,可以上个别课,便于因材施教。

大班课,就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主要讲授钢琴基础演奏知识,伴奏理论、以及钢琴音乐欣赏等。

这些钢琴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在大课中一次讲述,省去了教师对每个学生讲授的无谓的重复。而且可讲授得更系统,更有条理;并可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其思维,形成互帮互学之风。

这三种授课方式相结合,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将各种教学方法相互交融,使学生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集体课的教学,增加了学生之间观摩,使学习的互动性提高,公开会课可刺激学生的自尊心和好胜心,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可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集体课教学使钢琴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但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数码钢琴是一个新的事物,目前的钢琴教师大多没有经历过钢琴集体课的学习,所以教学就靠自己摸索成长。教师可多查阅一些钢琴集体课的资料进行学习研究,教师之间应多交流,吸收优秀经验为我所用,共同把钢琴集体课教好。

学前教育钢琴教学改革必须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探索经验,走出一条有专业特点的新路,为幼儿教育培养出合格的师资。

高等学校钢琴教学的论文篇十四

[摘要]本文从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以及家长与学生三个角度论述如何在通过加强三者在课堂上的沟通从而使幼儿钢琴教育达到理想效果。

师生沟通主要是指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施教的过程也是与学生甚至学生家长进行沟通的过程,这种沟通既是联结教与学的中间环节,也是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许多钢琴教师具备优秀的钢琴理论及演奏水平,但教学效果尤其对幼儿教学并不理想,其根源往往在于不善于与学生和学生家长沟通。钢琴教学过程中的沟通问题理应引起钢琴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重视,本文针对幼儿钢琴教学的课堂沟通问题作简单探讨。

对于4至6岁的小朋友,还在幼儿园接受朦胧教育,尚未涉足系统的知识体系;学习钢琴也处于初学阶段,音乐和钢琴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功是学生的.主要内容。在这个时候,有效的课堂沟通远比传授高超的技术和深刻的乐曲理解重要。钢琴课堂沟通包括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以及家长与学生的沟通。

1.学生是否明白教师要求什么。

老师要把观点传授给学生,具备过硬的表达能力固然重要,但从学生的角度,尤其是尚未接受系统教育的学前儿童,怎样令他们知道并理解老师的想法才是关键。作为教师,必须有能力判断学生是否已经理解老师的意思。通常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判断:

(1)让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弹奏一次。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学生的再弹奏可以知道学生是怎样理解教师刚才那句话的,亦可让教师在第一时间补充学生理解不充分的地方。

(2)教师分别用正确与错误的方法弹奏,让学生判断哪个才是教师的要求。这种做法更适合于难以让学生一时纠正的地方,可等学生在课堂充分理解正确弹法后再回去慢慢练习改正。

2.教师是否能及时发现学生的疑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对教师的要求百分之百理解;另一方面,教师也难以保证不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尽管有时学生已经有那方面的疑惑。由于师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强弱势的关系,孩子在教师面前通常会胆怯、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应该主动地发现学生是否对某个地方产生了疑问,而又不敢或不知如何表达出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问题,让学生知道多提问题并不意味着他们无知或愚蠢,而是积极好学和聪明而善于发现问题的表现。

二、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在钢琴课堂中,家长担当的角色绝非仅仅陪孩子来上课,而是引导、辅助孩子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和练琴效果。幼儿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有限,对于课堂上教授的多多少少会有遗漏或理解不充分,在这种情况下,具备成年人理解能力的家长就会起到很重要的弥补作用;而且当学生在回家练习过程中,家长从旁督促学生按教师的要求练习,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虽然师生是钢琴教学的主体,但家长也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教师与家长在课堂的沟通也不容忽视。教师与家长在钢琴课堂上的沟通通常体现在:

1.教师通过家长了解学生。

孩子父母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教师通过家长更能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性格特点,在家练琴的状态,以及对学琴的态度想法,从而因材施教,对每个学生制定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比如有些学生在幼儿园常表现得自尊心很强,在钢琴课堂上过于严厉反而令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效果适得其反;而如果教师能通过家长了解到学生这一性格,在课堂上稍加赞扬,鼓励多于批评,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更容易服从教导。

2.教师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

有些家长认为钢琴是孩子学弹的,自己没必要懂;加上每节课都有繁多的细节要学习,家长不一定有耐性钻研进去,甚至觉得自己学不来。当家长坐在旁边陪学生上课时,其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到学生。如果家长能一起参与到钢琴学习中,学生的投入会大大提高。相反,如果家长感觉事不关己甚至在做其它事情(例如聊天、看书),那么学生会更容易走神,积极性降低。其实钢琴教学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孩子能学会的,家长一定能学会。

3.加强教师与家长的互动。

家长在课堂上学习的目的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帮助自己孩子学得更好。因此家长应积极把自己的疑问,包括平时练琴遇到的困难提出来,毕竟学生的表达能力有限,也未必有勇气给教师讲。当教师发现有些问题在课堂上一时难以完全解决时,可以交代给家长回家如何帮助学生练习、要注意的地方。条件允许下家长应多做笔记,课堂录音甚至录影,以便回家重温强化,把课堂的信息流失率降到最低,更高效地指导学生练琴。

前面提过,在课堂上孩子是很在意父母的举动和反应的。尤其面对严厉的父母,当学生弹得不能令老师满意时,会表现得很紧张,害怕被父母责备。作为家长陪伴在课堂时,应该做到积极投入、鼓励为主。当学生不够配合完成教师要求的动作时,应协助教师敦促学生完成;当学生不敢提出问题或表达不清时,家长应及时充当“代言人”。

总而言之,无论教师、学生还是家长,虽然大家角色各异但目标是相同的――令学生高效高质量地学好钢琴。充分利用沟通技巧,使三者在课堂上知己知彼、紧密合作,才能将钢琴课堂达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邹渊.中小学音乐课堂沟通障碍及对策[j].中小学音乐教育.,(5).

[2]王方林.何谓有效的课堂沟通[j].教育理论与实践.,(4).

[3]韦永琼.师生关系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9).

[4]孟瑜.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沟通[j].天津教育.,(4).

高等学校钢琴教学的论文篇十五

音乐教学论文:培养学生钢琴演奏中的音乐素养。

钢琴演奏是一个复杂的脑体结合的活动过程。在一瞬间,将乐谱上的东西通过视觉反映到脑海,大脑马上会指挥手指在键盘上弹奏,耳朵还同时对演奏的声音进行检查,不断地调整和改进。一个学习音乐的人,不具备音乐素养就等于是一个机械地弹奏和歌唱的机器人,他就无法去理解音乐、懂得音乐、表现音乐。所以,培养音乐素养是为了全面提高学员的音乐综合素质,并且以此促进学员对专业科目的学习,增强对音乐的感悟、理解和创造能力。

一、基本技能的训练。

1.识谱训练。识谱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能够独立、正确、完整、高效地视奏程度适合的乐曲。我们要让学生在表演的状态下弹奏钢琴,而不是来回重复地进行简单练习。在教弹一首新曲子时,一些视奏技巧好的学生能以惊人的效率来迅速完成你所教的新课。而一些识谱和视奏能力差的学生,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弹奏时的吃力。实际上,学生在弹奏时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两个方面――乐谱和键盘。进一步说,读谱和弹奏都是识谱训练中的重要方面,不能有所偏废。片面地强调其中任何一方都无法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2.学生的基本技术训练。钢琴的技巧有很多,我以音阶、琶音的训练为例:第一个音是弹下去;弹后面的音时手指应提前做好触键准备,指端与键面不能过近。大指触键要独立,在移位时依赖手腕转移力量。在弹奏中,大指要寻求独立触键的空间,而手腕要有意的配合手指,自如、灵活地为手指提供最佳触键的位置,通过练习,找到手腕合理的动作状态。两种练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刚开始时要慢练,渐渐地就可加快速度。

下面特别说一下“慢练”:

著名钢琴家雅科夫・弗莱尔认为:“慢速弹奏法犹如钟表匠手中的放大镜,它可以使练习一部作品的音乐家更仔细地看和听他们所弹的音乐,并能深入浸润作品中的每个细节和组成部分之中,从而完全知道并掌握这部作品。”因此,在初学一首曲子时,必须分手练、慢练。有的学生练琴经常不动脑筋,纯粹是机械般的弹奏,在练习一个难的乐段时表现更为明显。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有时需要演奏者很慢地弹奏一首乐曲,以便巩固对某一部分的记忆。慢奏同样能帮助演奏者检查音符的准确性及句法:慢速弹奏时,如同看到慢放的电影一样,你能看到每一个细节,并同时加强了记忆,更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曲式与和声的组合等。慢练是钢琴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一种科学的练琴方法。

二、乐感的培养。

1.乐感的内涵。钢琴学习中的乐感培养是激发演奏灵感的基本前提,如果没有良好的乐感,演奏出的音乐就会平淡无奇。乐感其实就是在对音乐的体验中表现出来的强弱处理。

2.让学生课内课外多听好的作品。我们要让学生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听不同的曲子。现在网络很方便,随时可搜索到自己需要的曲目――当然,也可购买碟子。钢琴是敲击发声的乐器,不擅长于歌唱性的发声,但钢琴又必须解决歌唱性的问题。多听歌唱家的演唱和弦乐演奏可以帮助我们增强乐感。像歌唱家一样地思考和感觉是很重要的。听力训练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聆听”自己的琴声。所谓“聆听”,就是精神高度集中地用心去听,听时要充满对音乐的追求与想象,努力分辨自己弹奏的声音是否符合音乐内容的要求。可在弹琴时将自己弹奏的声音录下来,然后再放出来自己感受,找出问题。(论文范文)此外,还应重视视唱练耳课。这样能更全面、系统地提高听力水平,对弹琴大有益处。有机会的话,要多看现场演唱、演奏的音乐会,因为钢琴是表演艺术。舞台表演更能加深乐曲的感染力,特别是在指挥家富于变化和激情的手势下带动出的绚丽音乐,更能深深打动人的心灵,提高观看者的音乐感受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中国第一位在国际比赛上获奖的著名钢琴家周广仁教授指出:“学习钢琴只是一种手段,学到音乐知识、理解音乐、热爱音乐、表现音乐才是根本。”其实,在钢琴练习与表演中,呼吸的作用同样重要。合理处理好作品乐句,安排好音乐中的呼吸有利于音乐极富感情的表达,教师教学中应注意强调乐句气息的重要性,解决好演奏时呼吸与乐曲的吻合。我们要让学生懂得:弹琴和说话、唱歌一样,有呼吸、语气,有句子的长短,无论是活泼、欢快,还是婉转、优美、如歌的乐曲,都需要表现一定的内容,即使是简单的几个音也不是没有意思的。有的声音坚定有力,有的轻快、跳跃……乐句也有肯定及疑问等多种语气。当学生懂得这些以后,就会从他所弹奏的乐曲中找到这些感觉并尽力去表现出来。例如:弹《解放军进行曲》时,联想到队伍前进,就要弹得有精神、节奏鲜明,就不会慢吞吞、软弱无力地弹一些音符。弹不同风格的曲子,就要表现不同的意境,因此必须避免机械练习,毫无要求。

总之,钢琴演奏需要乐感与适当的技巧相结合,以情带声,融声以情。音乐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技术是基础,音乐表现是最终方向。钢琴教师的全部工作,实际是培养学生很有激情地演奏作品、表现音乐,要通过演奏把情感表达出来,做到人琴合一。我们只有深入生活、深入学生,把握钢琴教学的变化与规律,才能使钢琴教学尽可能地做到生活化、社会化、多元化与个性化,也才能使学生不断提高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广仁、莫蕴慧主编:《钢琴艺术》。

2.周彦:《人声与钢琴的完美艺术》,中国音乐学院学报,01期。

3.代百生:《钢琴教与学的心理训练》[j],钢琴艺术,2000(3)。

4.曹静:《钢琴弹奏技巧与音乐表现间的关系》,湖南科技学院学报,10期。

5.曹云:《浅议幼师钢琴教学》[j],新课程学习(中学),05期。

6.李远彬:《论钢琴教学中音乐感觉培养的策略》[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08期。

7.林振纲:《论钢琴学习(一)》[j],北京:钢琴艺术,2008(10)。

8.陈海龙:《论钢琴乐感与演奏灵感的培养》,《黄河之声》,3期。

9.陆晨曦:《如何强化学生钢琴演奏中的音乐表现力》,新课程研究,2002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35995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