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家乡过年的习俗范文(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4 07:17:20
春节习俗家乡过年的习俗范文(17篇)
时间:2023-12-14 07:17:20     小编:BW笔侠

总结是一堂课,它教会了我们如何从失败和挫折中吸取教训。写总结时,我们要注重语气的中肯和客观,避免过分主观和情绪化的表达。阅读以下总结范文,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总结的要点。

春节习俗家乡过年的习俗篇一

年是熬年的年。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在太古时期,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管它们叫“年”。它面貌狰狞且生性凶残,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出来伤害人畜,毁坏农田,使人们谈“年”色变。后来,人们算准了年的活动规律,把那可怕的一天称为“年关”。人们会在这一天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因为凶吉未卜,所以这一天的饭也格外丰盛。

年是年夜饭的年。年夜饭也称团圆饭,是人们极为重视的家庭晚宴。大年三十,一桌丰盛的年菜,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年夜饭,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息。吃团圆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富贵吉祥”。当十二点钟声一敲响,就开始吃饺子。因此时正是子时,取其新旧交替,子时来临之意。

年是“过年钱”的年。“过年钱”是压岁钱的俗称。是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至今还经久不衰。压岁钱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钱多数被孩子们用来购买新学期的学习用品,新的作用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当然,名副其实的压岁钱还是要数晚辈给长辈的钱。岁,即年岁,岁数,也就是希望老人能健康长寿。

年是过年的年。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称之为“过年”。年又分为小年和大年。小年主要是送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在过去一年中的表现。人们会供奉瓜果,使灶王爷多说好话。有趣的是,人们还会在灶王爷的嘴上糊糖,希望灶王爷能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过年还有一项重要活动,那就是走亲访友祝贺新春,又称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春节习俗家乡过年的习俗篇二

除夕前我们要把家里的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每户人家就像搬进了新家一样。打扫完卫生就是置办年货了,春联、烟花、鞭炮和灯笼这些用品都是必不可少的。还有就是吃的了,每家都会为亲朋好友准备丰盛的菜肴。

除夕那天,爸爸张罗着挂灯笼、贴春联。奶奶把祭祖的贡品摆设好,烧香点烛,燃放鞭炮,然后全家人向祖先们磕头祭拜,祈祷祖先保佑我们一家身体健康,事业顺利等。我们小孩最盼望的就是吃年夜饭了,丰盛的晚餐会把我们的肚皮撑圆。吃完饭之后,长辈还会给我们发压岁钱。然后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看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等待着新年的钟声。钟声一响每家每户就开始燃放烟花炮竹,那绚烂多彩的烟花,预示着新一年的`生活红红火火。

春节习俗家乡过年的习俗篇三

俗话说: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

我的家乡。

在朝阳的一个小山村,那里过年的习俗很有趣,我来给你讲讲吧。

在我的家乡,除夕那天,我早早起床,帮爷爷爸爸贴。

春联。

扫院子挂红灯笼。奶奶和妈妈准备丰富的中午大餐。

除夕夜吃饺子的时候,总要包几枚一元硬币,如果谁吃到这枚硬币,就意味着谁会在新的一年里一帆风顺。五六岁的时候,在包饺子的时候,我会偷偷地瞄着那几个硬币,只要它被放进了饺子里,我就会在那个饺子上偷偷地弄上一个小“尾巴”,在饺子煮熟了之后,我就能轻而易举地吃到它。这样那一元钱就是我的了。现在我长大了,我知道用筷子试探饺子,如果饺子的肚子有硬东西,我就会把这个有特殊意义的饺子让给爷爷奶奶吃。

在吃完饭后,我们全家便开始看电视,等到十一点钟,全村就开始放鞭炮。爷爷把一挂大鞭和礼炮摆在小院里,用柴火点起一堆篝火。顿时,小院里亮成了白昼,全村的人鞭炮齐鸣,礼炮在空中炸响,变成五颜六色的花朵,十分壮观。

放完鞭炮,我们就开始各处祭神。我们一家五口,拿着纸、香。我提着小灯笼,妈妈端着饺子汤,在院子里的鸡窝、井、猪圈等等地方烧纸磕头,浇上饺子汤。虽然有点迷信,可是爸爸说这是一种美好的期待和祝愿。我理解是过年了,神也要吃好喝好。

第二天是大年初一,早餐通常吃饺子,吃完饭,我穿上新衣服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给亲朋好友拜年。

春节习俗家乡过年的习俗篇四

我的家乡。

是安徽六安市,过春节的习俗有很多。

春联。

烟花鞭炮和灯笼这些用品都是必不可少的。还有就是吃的了,每家都会为亲朋好友准备丰盛的菜肴。

除夕那天,爸爸张罗着挂灯笼、贴春联。奶奶把祭祖的贡品摆设好,烧香点烛,燃放鞭炮,然后全家人向祖先们磕头祭拜,祈祷祖先保佑我们一家身体健康,事业顺利等。我们小孩最盼望的就是吃年夜饭了,丰盛的晚餐会把我们的肚皮撑圆。吃完饭之后,长辈还会给我们发压岁钱。然后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看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等待着新年的钟声。钟声一响每家每户就开始燃放烟花炮竹,那绚烂多彩的烟花,预示着新一年的生活红红火火。

老家过年真有趣,我喜欢在老家过年。

春节习俗家乡过年的习俗篇五

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做年夜饭,放鞭炮……要做的事情很多,还有很多“规矩”,怪怪的习俗也很多。弄得我二丈和尚——摸不着头脑。无奈之下,我只好去问知道习俗最多的外公。

我和妹妹一起来去找外公,妹妹看外公贴“福”贴倒了,急忙说:“外公,‘福’贴倒了。一听,我耐心的解释道:“没贴错,将福贴倒是一种习俗,倒着贴,说明了——福到(倒)了。”妹妹一听,恍然大悟。妹妹说“那还有什么习俗呢?”外公停下手中的活儿,耐心的给我和妹妹讲。

过年还有好多种习俗。外公说“把鱼蒸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而且三十晚上的鱼千万不要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我和妹妹异口同声的说“为什么呀?”“因为这是象征着年年有余、五谷丰登,辣椒当然代表的就是红红火火了。”外公说。“原来如此!”我若有所思的说道。

“过年还要大扫除”外公说。我和妹妹疑惑不解:“为什么要大扫除呀,我们家很干净呀?”外公笑着,不紧不慢地说“大扫除是为了扫除去年一年的晦气,这是好兆头!今年就可以开开心心的度过了!”“真是越来越不懂我们家乡的过年习俗了。”妹妹说道。

“农历三月初三,有以地菜煮鸡蛋当节日食品的风俗,说是吃了‘明月’。”外公说。“什么是地菜呀?”妹妹疑惑不解。“地菜就是荠菜”我解释说。“它有清肝明目,调理脾胃之功能。三月三气候一般都反常,所以你外婆常教导你们说‘三月三,九月九,无事莫到江边走’。你们去年就因为这吵了一架呢。”外公说。我和妹妹吐了吐舌头,说“我们又不知道是真的,以为外婆逗我们的。”马上妹妹拉着我二话不说道歉去了。

今天我们知道了过年习俗的知识,我觉得太不真实了,不过还很有趣的。只要开心就可以了。何必真实不真实呢。

春节习俗家乡过年的习俗篇六

每个地方有不同的风俗。比如陕西过年要扭秧歌、敲腰鼓,台湾、广东过年要舞龙、舞狮,北京过年要逛庙会等。

我的家乡在首都北京市顺义区,在我们这里大人们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把农民种的农作物放在锅里,熬成腊八粥,闻着可香可香了。各家的窗户上都贴上了窗花,大门上也贴着各种各样的对联和门神。看着门神那炯炯有神的双眼,别说是妖怪,就连“天不怕、地不怕”的我也不敢和它对视。这时,我的家人们也都在置办年货,都为了明天除夕做准备。看见大家在忙碌的干,我也去帮忙,我的任务是陪奶奶一起摘菜。

转眼到了腊月二十三,我们俗称“小年儿”在这一天我们就已经里除夕更近了,大人们有的带着自己的小孩儿开始走亲戚。车站、机场人来人往,都是急急忙忙往家里赶的人,因为除夕要吃团圆饭,求个合家欢乐。这时候很多大人也开始给家里的孩子准备鞭炮,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在街上的商店里,购物的人也是人来人往,进进出出挤满了人。

最热闹的还要数大年三十,大人们戴着小朋友去和家里的长辈团圆。桌子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过年时先请家里最年老的长辈入席,吃完饭了,大家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小孩看动画春晚,大人们要给小孩发压岁钱,为的是一年都平平安安。凌晨我们还要吃团圆饺子,饺子里放一个硬币,为的来年幸运。

这几天我们小孩最高兴,因为可以和自己亲戚朋友快快乐乐的玩。压岁钱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也可以攒起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大年初一,大人们提着礼物带着小孩到亲戚家里去拜年。幸运的小朋友还可以得到亲戚的礼物,真的好开心呀。

春节习俗家乡过年的习俗篇七

“春节”是中国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全国是上下举国欢庆,处处洋溢着欢乐和谐的气氛。

佛山的春节一般在农历的二十几就开始了。主要的活动包括逛花街,办年货等。佛山人喜爱逛花街,久而久之,这便成了佛山人过春节必不可少的活动。因此,按历代习俗,都会举行一次年宵花市。“年廿八,洗邋遢”这句是广东话。佛山人会在农历二十八的时候把家里的每一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把这一年不好的东西去除掉,迎接新年的来临。年前,佛山人还会开油锅、蒸年糕。开油锅炸蛋散、油角、煎堆等,寓意来年的日子像只油锅,油油润润,富富足足。佛山人还爱蒸年糕,寓意年年高。在年三十晚这一天,是整个春节的高潮。

这一天,孩子们都会到处燃放烟花爆竹。不仅如此,大家还会忙于做年夜饭。佛山人对年夜饭的菜色十分讲究,既要美味可口,还要好意头。一般的年夜饭都会有鸡,俗话说“无鸡不成宴”,所以,鸡是少不了的。其次,就是一些应景的菜,例如:鱼,代表年年有余;发菜,代表发财;蚝豉,代表好事……吃过晚饭,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去逛花街,越接近十二点,人气就越旺。大年初一,大家都会睡到近中午才起床。吃过午饭后,佛山人会到公园去看表演或到亲友家去拜年。拜年时,不论带了多少礼物都不能是单数,因为俗话说“好事成双”。

进了门,首先要对象说不同的祝福语。对老人要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对有工作的人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而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拜年时,长辈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利是给未成年人,表示把吉祥和祝福带给他们。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在佛山,有这么一个俗语“行通济,无蔽翳”。这意味着在正月十五那一天,人们都会拿着行运风车和与“生财”同音的生菜走通济桥,祈求身体健康、财运亨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吃汤圆,寓意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例文二:家鄉過年的風俗習性】。

我的家鄉是貴州,貴州可是少數名族之一,現在我給大家說說我們家鄉的風俗習性,我們的新年很熱鬧,不亞於深圳這個大城市。

我們最重要的是過苗年,苗年是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各種地方的苗年很不一致,多數地方是“歲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歲首既是每年過去的開頭,也就是指過年,有的是在十月,有的是在冬天的臘月,近年以來,絕大多數的苗族過年以改在正月過年,但是過年習俗沒有改變,過年是最大的節日,要準備豐富的食物,我們要殺豬,熏臘肉,打糍粑,炒炒米,還要殺雞祭祖,“守歲”,開“財門”,敬“年神”,從冬天初一到十五,都要祭拜,在此期間,要舉行傳統的娛樂活動,漢譯為“踩花山”,“跳場”,“跳月”,“吃排家飯”,等,湘西春節期間的娛樂活動稱“趕年場”,主要內容有“打秋千,百獅會,玩龍燈,唱花燈”等。

過苗年最有趣的莫過於百獅會,周鄰四鄉的苗胞舞著百匹或數十匹獅子雲集與村寨或集鎮,敲鑼打鼓,放地統,打火槍,簡直要把天地翻過來,百獅會的名堂蠻多的,有迎獅,盤獅,考獅,搶獅和獅子登高等內容,土裏土氣,苗味十足,藏著厚實的文化底蘊。

還有一些活動很重要,還有接龍,苗家接龍可分為村寨接龍和家庭接龍,兩種活動僅是規模大小有別,其過程基本相同。“接龍”多在黎明時分進行,其過程基本相同,新居的堂屋燃滿燈燭,一鋪開大竹簟,擺好紅,黃,黑,白,青,五匹彩布,五色紙特別好看。

過苗年最有趣的是吃“排家飯”,苗族是一個好客的民族,千百年來,苗族人民遵守這樣一條規矩:“即同一村寨裏,也不管客人的數量的多少,全村各家各戶,有必須輪流請之,盡自家所有,熱情地招待來客,被請的客人,絕不能借故推遲,否則就會被人認為是瞧不起人。客人接受邀請,也不必帶什麼禮品,直到每家每戶都吃到了,方能告別回家。”

晋代大詩人陶淵明曾經作詩讚美苗家人是“欲遂當年漁人願,苗山就是桃花源”。

這就是我家鄉的部分活動,你的家鄉過年習俗是怎麼樣的呢?

春节习俗家乡过年的习俗篇八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那么,江西是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的呢?下面,本站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江西春节过年的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年三十的晚上吃过团圆饭以后,一般来说户主和成年人都不睡,大家围在火盆旁一边喝着茶,嗑着瓜子,一边总结过去一年的得失,筹划来年的生产生活,这样一直坐到天明,此俗为辞旧迎新。

正月初一凌晨开门,叫“开财门”,每家每户对此极为慎重,至初一凌晨,户主首先洗脸,着好衣冠,先向祖宗神位摆供品,点燃香烛,烧纸钱,之后在鞭炮声中大开门户,念叨“恭喜发财”,有的村民开门后,还出门向大利方向烧香作揖、敬天地,这叫“出方”,祈求天地保佑,能在一年里消灾避祸,大吉大利。

回屋后拜祖求神,祈求祖神保佑全家人平安,生财发福。

今“出方”拜天地之俗已废,初一开财门习俗沿袭不衰。

春节:我们南昌人说:过了二十四,天天都是年(南昌话)。是因为秦始皇征集民夫修万里长城,南昌籍民夫在腊月二十四日后才陆续回家,家人均以亲人抵家团圆的时间为“过年”。所以,南昌人过年的日子不同、时辰不一、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都是过年的,有的早上过年,有的是中年、晚上过年。

拜年:正月初一,幼辈依次向尊长拜年,尊长又率幼辈向左右邻居贺年。南昌有句俗话:(南昌话)初一的崽,初二个郎,初三初四老姑丈,初三、初四也有专为亡亲祭拜的。

换茶:是“换财”的意思,就是大家都发财。用厚毛纸外加一层白纸包裹糕点,上贴一片红纸,送来送去。只需一件,只需一件,只图形式,不重内容。

上七大似年:南昌人重视上七,这天要好好地吃一顿,还要吃“糊羹”,象征步步高,这天一般举行隆重的敬神活动。

元宵节:(南昌话)“过了元宵罢了灯”,过了元宵,年事活动就基本结束了。(南昌话)“三十晚上的火、元宵的灯”,元宵观花灯、耍花灯、猜灯谜,异常热闹。

春节联欢晚会,通常简称“春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1983年,央视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应该说是一个偶然事件。

但是这台晚会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每年除夕夜必看的电视大餐。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开创了电视综艺节目的先河,且引发了中国电视传媒表达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

它的成功不仅牢固确立了自身的地位,而且在中央电视台衍生出系列类似的节目,如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曲苑杂坛、春节戏曲晚会、春节歌舞晚会、各部委春节晚会(如公安部春晚)、以及国庆、五一、中秋、元旦等各种节日综艺晚会。随后,全国大大小小的地方电视台频频效法并力求创新。

春节习俗家乡过年的习俗篇九

除夕守岁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全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坐看电视,笑语连连。

吃饺子。

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二是取其“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号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春节习俗家乡过年的习俗篇十

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

“过年”起源于我国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起初日期并不固定,秦朝之前先后规定过12月、11月、10月的第一天“过年”,直到汉武帝实行“太初历”才正式确定在正月初一。从殷商至清朝,“过年”有“元辰”、“岁朝”、“元日”、“元旦”等多个名称。

1912年,中华民国宣布改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在民间推行遇阻,百姓仍以阴历正月初一为“过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天文史学家石云里介绍,1914年1月,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为顺从民意,提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经袁世凯批准,就此奠定了阳历年首为元旦,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的并存格局。”

直至1914年为接轨西方历法才将“元旦”之名移到阳历1月1日,阴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2013年到来的癸巳蛇年正月初一,是1914年以来的第100个春节。

100年来,春节也在随时代发展而变化。“民国初期20多年里,政府一直试图将贺年、祭祖、贴春联等活动移到阳历元旦,是民间强烈的传统意识保住了春节。”安徽省民俗学会秘书长王贤友说,新中国建国后移除了一些封建迷信的习俗,改革开放后城镇化、信息化浪潮也在改变源于传统农耕社会的春节,如传统过年仪式简化、部分人改到饭馆吃年夜饭、上门拜年变成电话或网络拜年等。“虽然形式在变,但春节祭祖祈福的内涵没变,家庭团圆、强化家族意识的功能没变。”王贤友说。

在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当前,春节已走出国门,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符号。“如同西方的圣诞节,春节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石云里认为,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如何进一步加强对春节等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多样性文化增添国家魅力,在春节“百岁”之际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春节习俗家乡过年的习俗篇十一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一、新春扫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尧舜时代,我国就已经有春节扫尘的习俗。因为“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就赋予了新的含义,有“除陈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

二、贴对联、福字、门神。

春节前一天的下午,小孩子们会踩着凳子,拿着糨糊和刷子,往门上贴对联,然后让下面的大人看看贴的是否端正。有的还横批,贴于门楣的横头上,对联贴在门的左右两边。还有的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福字,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还有人会把绘有门神的画帖贴在门板上,祈求一年平安无事,增添节日喜乐气氛。

三、祭祖、祭神。

春节祭神,是一种遍及我国东西南北的习俗。全国各地祭神习俗大同小异,但目的基本相同,都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等等。

祭祖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祭神之后,各地风俗也不尽相同,在我们老家都是每天中午吃饭之前,各家各户派个代表,端上食物、供品去祠堂祭奠先祖,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祠堂才会关门。

四、吃水饺、吃汤圆、吃年糕。

北方大部分地区,春节都有早晨吃水饺的习俗,还经常在水饺里面放一枚硬币,谁要是吃到硬币,大家就说他是全家当年最有福的人。在江苏淮安,早上有吃汤团的习俗,河南开封一带,春节这天既吃饺子又吃汤圆。春节期间还有吃年糕的习惯,年糕口味因地而异。

五、守岁、给压岁钱。

除夕守岁,也是最重要的春节活动之一,邻居朋友聚在一起,或者一家人在一起,有的打牌,有的看春节晚会,大家终日不眠,一起等待天明,迎接新年的到来。

压岁钱是小孩子和晚辈最喜欢的习俗。除夕吃过年夜饭后,长辈会向晚辈分别赠送钱币,并用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在小孩胸前,说是能够压邪驱鬼。这个习俗自汉朝开始就已经流行,当然,现在已经没有铜钱了,一般都是拿个红包装现金了。

六、燃放炮竹。

新春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辞旧迎新,以示吉庆。当然,现在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爆竹了,还是应该遵守国家规定,以安全为主。

七、拜年。

拜年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和习俗之一。大年初一的早上,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问好,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是从自家开始,小辈给长辈拜完年后,人们在外出相遇时,再笑容满面地互相恭贺新年。

八、逛庙会。

春节期间,一般在农村里都会有庙会。早期的庙会,仅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又逐渐增加了集市交易活动,还有一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九、舞龙、舞狮。

龙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据说能够在天上呼风唤雨,也能为人间祈福消灾。早在汉代时期,就有舞龙求雨的活动。除了舞龙,还有舞狮子,也是春节期间比较普遍的习俗,在我们北方,也叫耍狮子,小时候经常见,现在也少了。

十、踩高跷。

踩高跷,也是春节期间的一项娱乐活动,历史悠久,在《列子.说符篇》就有记载:“宋有兰子者……以双肢长倍其身,属其胫,并驱并驰。”踩高跷也叫“扎高脚”、“踏高跷”,表演的人在两只脚上绑上两三尺高的木质跷棍,表演各种古怪滑稽的动作,小时候基本村村都有这项活动,后来就越来越少了。

春节发源于哪里。

春节发源地在四川南充市阆中古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千年古县,坐落在四川东北部,嘉陵江中上游,幅员面积1878平方公里,总人口87万。阆中古城山、水、城相融相依,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享有“中国风水第一城、科举圣殿状元乡”之誉,在_年全球旅游度假论坛上被评为“国际最佳旅游胜地”。

在这里,可以体验到独具魅力的古老文化,感悟山水诗画的恬静情怀,回归心灵憩息的幽远梦乡。西汉时期,世界著名天文学家阆中人落下闳,创制了《太初历》,把正月定为岁首,把正月朔日定为一年的第一天,从此有了现在的“春节”,落下闳也被尊称为“中国春节老人”。在阆中古城过年,人们从前一年的“腊月初八”一直到第二年的“二月二”,都要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庆祝春节。大年三十的“燃天烛”,大年初一的“抢银(寅)水”、“放开山炮”,正月十六的“游百病”、二月二的“亮花鞋”都独具魅力、极赋特色。

1、春节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

2、春节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3、春节代表的是辞旧迎新、吉祥如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美好祝愿。

4、春节这一天都会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5、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表达和释放情感时候、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的精神支撑。

春节习俗家乡过年的习俗篇十二

还有二十多天我们就要过年了,又到一年的年尾,那么关于过年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关于过年的由来就是我们今天要来介绍的重点。因为年节的历史很久远,所以也只有过年的由来传说能为我们带来一些参考答案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xx春节过年的由来传说_春节过年传统习俗。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燃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

对联。

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团年饭又叫“团圆饭”,人们一年勤恳地劳动,到除夕这一天,一家人高高兴兴地欢聚一堂。团年饭的饭桌上有一只道菜是不可没有的,其一是鱼,以示“年年有余(鱼)”。其二是“慈姑”,以示子孙满堂。主妇做得特别多,又不切开,当然不人味,吃不完,以示子子孙孙永不断。隔夜慈姑特别人味,东莞有谚云:“隔夜慈姑,卖田也要食。”其三是鸡,团年饭必有鸡,家家杀鸡,故广东。

歇后语。

:年尾鸡公唔敢啼。

大年夜守岁,一般是午夜才就寝,但初一照例须五更起床,盛服焚香礼天地,祭祖考,拜尊长,头一句话是恭喜多福多寿多财。爆竹从半夜起日夜不停,如激浪轰雷,时远时近。这种只有过年才有的啡啪声音,增加了年节感和喜庆感。

春节是圣日,不要扫地,怕钱财扫去,不要汲水,不要洗衣服,留意一切的器物,不可跌坏,用膳不可用长短著,否则过渡的时候,就会搭不着船。不许说坏话和骂人,假如今天孩子淘气,甲家的孩子骂了乙家的孩子,甲家必须送一对“大橘”去赔不是,有的妈妈怕孩子说坏话和骂人,在除夕睡觉的时候,偷偷地捏一把草,在孩子的嘴巴上擦几下,这叫“拭胶疮(肛门)嘴”。这样孩子说错话,也不会犯什么禁忌了。春节不要喝饭汤,否则出行或作客,都要碰着天下雨;或在结婚的时候,也一定要下雨把新娘的轿子淋湿了。

大年三十是旧历一年最后的一天,是除日,东莞风俗,儿童卖懒。《东莞县志》曰:“卖懒,卖冷。”新春将到,寒冷的冬天一去不返。

目前,东莞儿童卖懒,意为卖去懒惰之意。在东莞水乡,儿童卖懒要做一只小纸船,上面放个红鸭蛋,插彩旗,让小船随波飘走,小孩就不再懒。卖懒的儿歌,现在还有一些地方在传唱:“卖懒仔,卖懒儿,卖得早,卖给广西王大嫂;卖得迟,卖给广西王大姨。今日齐齐来卖懒,听(明)早早过勤年。”

传说在王母娘娘的蟠桃树上生长着一条大懒虫,它好吃懒做,春吃叶,秋吃果,冬天更钻进树里冬眠。王母娘娘知道后便派天神守住这棵蟠桃树,不准大懒虫再钻树。但它依然故我,王母娘娘一气之下,把它打落尘世。大懒虫到了广州,看见西关有个小孩也和它一样懒,于是便钻进了这小孩的鼻子,变成了人人讨厌的鼻涕虫……从此,这小孩就天天睡懒觉,不愿意早起。但春节过后,小孩就要上学,再不能睡懒觉了。为了除掉这讨厌的大懒虫,孩子们在除夕就要点上灯笼,拿着一只红鸡蛋和一个慈姑。然后成群结队在街上走来走去,边走边唱:“卖懒,卖懒,卖到年三十晚,人懒我唔懒。”回家后,把红鸡蛋分给家中的长辈,寓意自己已经把懒惰卖掉,在新年会变得勤快。

年三十晚守岁至深夜,迎候良辰吉时,到了交子时分,便打开大门,说“开门大吉”,或贴上红底烫金的“开门大吉”贴纸,烧开门炮。此时各家各户,点燃鞭炮。有些人为了“抢炮头”,提前几分钟把炮烧响。其他人闻声接引,一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持续几个时辰。两屯点后才逐渐安静下来。到清晨四点多时,鞭炮又一次响起来,到天亮方甲止,开门出去,家家门口,大街小巷,都铺满了一层星碎的爆竹红纸,增添了不少节日气氛。

春节习俗家乡过年的习俗篇十三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腊祭》。据说腊尽时日,人们杀猪祭祀老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用朱砂涂脸,鸟翼装饰,唱唱跳跳。至于“春节”一名,最早见于《后汉书・杨震》:“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习俗家乡过年的习俗篇十四

农历正月初五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饭。正月初七日称“人日”、“人胜节”,或曰“七元”。春节期间,北京人爱逛庙会,大钟寺庙能够敲永乐大钟,白云观庙会能够摸石猴、打金钱眼,厂甸庙会可饱览古玩、字画、字帖、珠宝、翡翠等稀奇玩意儿和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等花会表演。

上海。

腊月廿四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腊月廿五为诸神下界之日。

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廿六至廿九,家家户户开始磨粉、包汤圆、制年糕,准备新的衣帽鞋,并且买春联、年画和“门神”。除夕之夜,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在灯火下团坐一齐同吃年夜饭,故名“合家欢”。年夜饭后,围炉守岁。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

台湾。

称除夕为“二九暝”、“三十暝”,依农历十二月的大小而别。“暝”即岁暮之意。

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备供品,像甜橘、甜米果(年糕)、“春饭(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剪纸的春字)”、“压岁钱”等。还在大门后面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吃年夜饭“围炉”时,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炉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炉上贴有红纸书写的“春”和“福”字。年夜饭过后便是守岁。进入初一,人们就集合老少,用红白米糕来敬祀神明,祭拜公妈(即祖公祖婆),然后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香港。

除夕,家家户户在一齐吃团年饭。团年饭的多数菜名都内含吉利的意思。

吃过团年饭后,人们通常会到年宵市场去逛花市。大年初一,人们开始正式庆祝新年,贴春联(挥春)、年画,舞龙,舞狮等,还会走亲友拜年。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

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过年从腊月二十八开始。除夕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开富贵,兆示着新年的完美前程。春节(大年初一)这天,澳门人讲究“利市”,以示吉利。“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要吃“开年”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人民日报海外版》)。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完美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资料,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完美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完美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期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资料已不仅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完美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构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齐,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盼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之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这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能够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能够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此刻,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齐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之后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之后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能够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能够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此刻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习俗家乡过年的习俗篇十五

过年是我们很多人期待的事情,能和家人团聚,能放松一会。尤其是小朋友们他们对于过年更是有着不一样的情感。那么你知道过年是几月几号20xx?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关于过年的习俗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xx春节过年的习俗有哪些_过年是几月几号。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20xx年01月25日,星期六。农历正月初一就是过年。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期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春联。

春联也叫门寸、春贴、

对联。

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福”字术性都有了很大地提高。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版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春节年画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为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为“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代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人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我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也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燃放爆竹可以营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以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新年爆竹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国外。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伴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士和士大夫便使用各种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长辈用红纸包裹分给晚辈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习俗家乡过年的习俗篇十六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公元前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一、新春扫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尧舜时代,我国就已经有春节扫尘的习俗。因为“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就赋予了新的含义,有“除陈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

二、贴对联、福字、门神。

春节前一天的下午,小孩子们会踩着凳子,拿着糨糊和刷子,往门上贴对联,然后让下面的大人看看贴的是否端正。有的还横批,贴于门楣的横头上,对联贴在门的左右两边。还有的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福字,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还有人会把绘有门神的画帖贴在门板上,祈求一年平安无事,增添节日喜乐气氛。

三、祭祖、祭神。

春节祭神,是一种遍及我国东西南北的习俗。全国各地祭神习俗大同小异,但目的基本相同,都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等等。

祭祖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祭神之后,各地风俗也不尽相同,在我们老家都是每天中午吃饭之前,各家各户派个代表,端上食物、供品去祠堂祭奠先祖,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祠堂才会关门。

四、吃水饺、吃汤圆、吃年糕。

北方大部分地区,春节都有早晨吃水饺的习俗,还经常在水饺里面放一枚硬币,谁要是吃到硬币,大家就说他是全家当年最有福的人。在江苏淮安,早上有吃汤团的习俗,河南开封一带,春节这天既吃饺子又吃汤圆。春节期间还有吃年糕的习惯,年糕口味因地而异。

五、守岁、给压岁钱。

除夕守岁,也是最重要的春节活动之一,邻居朋友聚在一起,或者一家人在一起,有的打牌,有的看春节晚会,大家终日不眠,一起等待天明,迎接新年的到来。

压岁钱是小孩子和晚辈最喜欢的习俗。除夕吃过年夜饭后,长辈会向晚辈分别赠送钱币,并用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在小孩胸前,说是能够压邪驱鬼。这个习俗自汉朝开始就已经流行,当然,现在已经没有铜钱了,一般都是拿个红包装现金了。

六、燃放炮竹。

新春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辞旧迎新,以示吉庆。当然,现在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爆竹了,还是应该遵守国家规定,以安全为主。

七、拜年。

拜年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和习俗之一。大年初一的早上,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问好,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是从自家开始,小辈给长辈拜完年后,人们在外出相遇时,再笑容满面地互相恭贺新年。

八、逛庙会。

春节期间,一般在农村里都会有庙会。早期的庙会,仅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又逐渐增加了集市交易活动,还有一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九、舞龙、舞狮。

龙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据说能够在天上呼风唤雨,也能为人间祈福消灾。早在汉代时期,就有舞龙求雨的活动。除了舞龙,还有舞狮子,也是春节期间比较普遍的习俗,在我们北方,也叫耍狮子,小时候经常见,现在也少了。

十、踩高跷。

踩高跷,也是春节期间的一项娱乐活动,历史悠久,在《列子.说符篇》就有记载:“宋有兰子者……以双肢长倍其身,属其胫,并驱并驰。”踩高跷也叫“扎高脚”、“踏高跷”,表演的人在两只脚上绑上两三尺高的木质跷棍,表演各种古怪滑稽的动作,小时候基本村村都有这项活动,后来就越来越少了。

春节要做什么事。

(1)扫尘。

扫尘又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民间春节传统习俗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这种仪式后来演变成了年底的大扫除,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2)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3)年夜饭。

吃团年饭一年一次的团圆饭充分的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没有白费。

春节习俗家乡过年的习俗篇十七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岁旦、大年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是汉族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终于把中国人过年的传统习俗找全了,作为现代人的我们,看看咱们的老祖宗是如何过年的!

1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灶王爷上天”之日。

2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扫除日。

3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4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5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

6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

7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8大年三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

9大年初一: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

10大年初二: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11大年初三:肥猪拱门。女婿女儿回娘家拜年。

12大年初四:三羊开泰。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

13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

14大年初六: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15大年初七: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16大年初八:放生祈福。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

17大年初九:玉皇天诞。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们都会举行祭典庆贺。

18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还有地,人畜房米麦百谷都生地。

19正月十一:祭奉紫姑。古代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

20正月十二:搭建灯棚。元宵节将近,做元宵赏灯的准备工作。

21正月十三:灶下点灯。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

22正月十四:临水娘娘诞辰,又称“顺天圣母”,是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

23正月十五:夜照田蚕(神)。观颜色判断一年的丰歉,后演化为元宵节观灯。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37945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