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论文(专业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4 07:47:10
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论文(专业18篇)
时间:2023-12-14 07:47:10     小编:文轩

经过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管理不当。总结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和目标,清晰地传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鉴赏能力,提高写作的艺术性和表达力。

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论文篇一

迎兰中心小学孟祥宇。

一、指导目的:

1、让学生学会运用课外阅读方法进行读《三国演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

二、指导重点:

三、课前准备:

1、学生版《三国演义》。

2、课件(包括相关故事的动画)。

四、教学过程。

(一),与学生沟通,切入话题。

1,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书籍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可以让我们陶冶情操。

2,同学们你们喜欢阅读吗?

3,能和老师说一说你们都读过哪些书吗?

4,学生汇报交流。

5,大家读过的书还不少,看来你们都是爱读书的好孩子。为了奖励你们老师送给你们几条关于读书的名言,请看大屏幕,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课件出示名言)。

6,其实,老师也很喜欢读书,我最喜欢读的是《三国演义》。

师朗诵《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第一文库网。今天,老师就把这本书与大家分享一下。

(二),聊三国,引发阅读兴趣。

1,谁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谁?

预设:罗贯中。

师:我们就一起走近三国的作者“罗贯中”

录音介绍(罗贯中)。

课件出示交流任务。

(1),你知道哪些《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

(2),你知道哪些《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歇后语等?

(3),你知道哪些《三国演义》中的故事?

2,学生自由说一说、聊一聊。

3,全班交流汇报。

4,教师小结(送出锦囊妙计)。

(四),读三国故事,感悟读书方法。

1,过渡: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你们知道这么多关于《三国。

演义》的知识,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三国中的一。

个小故事,想知道吗?

学生:想。

播放动画《曹操败走华容道》。

任务:简要概括一下这个故事。

学生汇报:

2,打开《小学生阅读资源》读《曹操败走华容道》故事。完成下列任务。

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1),在这个故事中主要描写了那两个人物?

(2),你最喜欢哪个人物?

(3),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4),找出这个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体会一下。3,学生汇报交流。

言、动作、心里等描写,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理清故事情节、全面了解三国这部作品。

5,课件出示阅读三国的方法。

点:抓住人物特征。

面:理清故事情节。

(五),总结升华,激发阅读欲望。

1,总结:今天我和大家一起了解了三国这部伟大的著作,大。

家有没有信心读一读《三国演义》。

学生:有。

目前,《三国演义》被演绎成了多种版本,我建议同学们先。

读一读学生版的《三国演义》各大书店均有销售,希望大家都能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同时也欢迎同学们读后能与老师交流你们的感受。屏幕上是我的qq号和博客地址,欢迎大家与我交流(课件出示qq号)。

历史的故事以其永久的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希望大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读更多的课外书。老师希望大家能终生坚持阅读。

2,课件放映。

阅读,终生的承诺。

让我们拿起书,以书为伴,读书有记性、有悟性、有任性,畅游在多姿多彩的课外阅读中,让阅读成为我们终生的承诺。

3,让我们大声朗读以上内容,结束本课。

(六年级)。

教者:孟祥宇。

指导教师:胡秀峰。

迎兰中心校。

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论文篇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为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切实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这对于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来讲至关重要。加强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学习上产生极大的愉快和积极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定期举办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报告会、读写知识竞赛、读书笔记评展、手抄报展评、读书沙龙等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积极性。

第二,要想方设法优化阅读环境。

为了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读书意识和兴趣,学校要注意学校环境的布置,学校图书室、阅览室要布置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新书推介栏等,利用宣传栏、广播站积极宣传课外阅读的益处和有关阅读的一些好做法;教室内除了张贴有关阅读的名言警句外,还应设立班级图书角,号召学生踊跃捐献图书,培养班级浓厚的读书氛围。

第三,帮助学生选择课外书籍。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阅读能力、兴趣爱好,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思想健康、语言生动、活泼规范的图书;同时,要注意配合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向学生推荐有益的图书,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之后,可以向学生推荐《周恩来》;学习《草船借箭》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学习《鯨》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与自然知识有关的科学普及读物等。同时在阅读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切实远离那些低级趣味、庸俗的黄色书刊。

第四,要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

《课标》要求: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际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结合读物特点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如可以文章特点教给学生运用泛读法、浏览法,加快阅读速度,加大阅读信息量;可以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时做好阅读笔记、摘抄、批注等。

第五,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自动化的行为,一个人一旦形成某种习惯,将会长期影响其行为。因此在阅读指导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所以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认真读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爱护书报的习惯,用眼卫生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这些阅读习惯一旦形成,不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很重要,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发展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组织课外阅读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阅读的环境,训练良好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长此以往,就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础。

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论文篇三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语文的阅读带来了一片新天地,要求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那么,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呢?笔者做了以下一些探索。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1.通过名人名言激发阅读兴趣。名人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名言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格言就深入人心。名人热爱读书的事例也举不胜举,比如匡衡凿壁借光、王融废寝忘食,毛泽东手不释卷,对于这些名人读书故事,我们可以利用“每日一言”、“每周故事”向学生推荐。平时,有意识地向学生们介绍古今中外热爱热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文学家高尔基、鲁迅,大作家老舍、巴金、冰心等等来激励学生,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通过文学名着激发阅读兴趣。人类文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经典作品。我们可以在完成规定的内容外,介绍一些关于原着全文内容、历史地位、作者相关作品的文字使学生产生阅读原文和其他作品的强烈欲望。3.通过活动体验激发阅读兴趣。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学习路上的探索者,同时更渴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这是每个学生的共同心理。针对学生这种心理,图书馆应创设各种机会,搭建多种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经常举办读书心得征文评选,选出佳作在校园橱窗中展示;开展手抄报比赛,撰文画图,设计版面;组织学生参加故事剧本表演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想、去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现自己的才能,并在活动中不断积累成功的体验,腾起不断努力的希望,从而更加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

4.引进激励机制激发阅读兴趣。开展学生自办小报、卡片摘记评比,古诗词朗诵、讲故事比赛等活动,只要看出努力的痕迹,就可以发一颗五角星,得到五颗五角星后就可以当上“演讲小能手”、“故事大王”、“阅读小明星”;对于高年级学生平时的评比成绩,可用小红旗标示,得到五面小红旗就可以当上“阅读小明星”、“读书小博士”。这样的评价生动形象,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既能巩固阅读方法,又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笔者认为选择课外读物要注意下面几点:

(l)思想健康。好书,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我们要教育学生读好书,使他们从好书中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而受年龄、阅历、水平限制,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我们不能低估不良读物给我们小学生带来的副作用。

(2)考虑学生的各方面差异。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

(3)有趣味性。知识的海洋对于少年儿童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宇宙的奥秘,诸如地球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海底世界的趣闻,森林中的.动物之王,历史上的人物故事,以及关于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都会引起他们认识世界的炽烈欲望。教师要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程度的课外读物。

(4)注意阅读的广度。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告诫青少年:专看文学书不好,只看一个人的着作也不好。《教学大纲》要求六年制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的分量,无疑是我们要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

儿童的意志、毅力、水平与定型的成年人有区别,要克服小学生常见的好奇心和盲目冒进的心理,所以要讲究阅读的先后,阅读要有计划地进行。笔者认为安排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从下面三个角度考虑: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古人云:“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确实在社会上处处有语文,人人时时学语文、用语文。我们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有计划地开展系列课外阅读活动。

(2)从体裁考虑。低年级安排儿歌等浅显的儿童读物,中年级安排易懂的寓言、童话、科学知识短文,高年级安排有代表性的中、长篇小说等文学作品及报纸杂志。

(3)从时间上考虑。平时上课时间紧,安排篇幅小的文章、书报。寒暑假时间长安排篇幅较长读物。

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就是如此。

(1)培养读书的积极态度,认真投入,和作者想在一起。读书是把书的信息传给大脑,大脑进行创造性加工,人与书本产生的一种综合性效应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只有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

(2)学会做笔记。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就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培根说过:“凡有所读,皆成性格。”学生对文章的鉴赏感悟,都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经常性地进行这种“过滤”阅读,对他们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学了《三顾茅庐》后,请学生结合课外阅读的有关章节,作个简单的人物评析。有的同学就提出:刘备的礼贤下士只不过是他的一种计策,说明他狡猾,用多种表面工夫去感动诸葛亮。其实,他根本没什么本事,又列举许多事,来说明他出谋靠诸葛亮,开战靠张飞,关羽。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脱开书本,结合当今社会讨论刘备到底算不算一个成功人士?学生讨论异常激烈。从《三国演义》原着来看,大家发现作者褒扬的刘备确实不算一个有勇有谋之士,不过他这礼贤下士一德也实在地让他掳获了人心。当今社会,如果有了这样的品质就能比较成功地搞好人际关系,受益也是匪浅的。所以联系自身,我们大家一致出:德、才并重才能真正地成功。

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论文篇四

课外阅读是新课程理念下开放式大语文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小学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低于40万字。”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地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得趣”、“得法”、“得益”,这是目前我们老师正在深深思索的问题。我认为课外阅读指导需从以下入手:

一、激发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

1.营造阅读氛围。首先,我让学生收集名人故事的图书,查找名人名言等,作为激励自己奋进的目标,让孩子蕴育在浓浓的书香中;以讲“名人故事”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书中人物的高尚品质。其次,我发动学生向班级捐献图书,创办了班级图书角,设立专门的图书管理员。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到书店、图书室阅览图书,买励志类书籍给孩子当生日礼物和奖品……让学生花最少的钱看到更多的书,在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拿到自己喜欢的书,找到自己需要的书。

2.引领学生爱上阅读。在平常的课外阅读中,我精心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有一种看书的需要。如大部分学生都喜欢脑筋急转弯,猜谜语,却又没有较系统的相关知识,趁此,我教学生脑筋急转弯和猜谜的一些方法,告诉孩子老师是从哪一本书中学到的,自然而然地把脑筋急转弯书和猜谜书有效地推荐给了学生。最后提出下周语文活动课上将开展脑筋急转弯、猜谜语比赛。并将推选出"冠亚季军"进行颁发“课外阅读小博士”证书。几周下来,孩子果真顺着老师设的.思路争着抢着看脑筋急转弯书和猜谜语书,还会自编几个简单的谜语考同学。

小学中年级学生相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知识和阅读能力,正是提高阅读速度、培养语文素养的最佳时期。他们求知欲旺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阅读能力、兴趣爱好,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思想健康、语言生动、活泼规范的图书;同时,要注意配合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向学生推荐有益的图书。

我平常在教学完课本中的知识后,都要介绍学生阅读相应的课外书。如我在教了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灰雀》一文之后,就向学生推荐阅读《列宁的故事》;教学《小摄影师》后就向学生推荐阅读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教学《奇怪的大石头》后就向学生推荐一些与地质考古科学有关的科普读物等。

《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际上,最有效的教学是教会学生先学会学习。

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结合读物特点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就好比教给了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学会默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浏览略读;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探求性的速读;对名篇名着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品味性的精读。面对浩瀚的课外语文信息,小学中年级学生怎样才能高效地汲取营养,扩大知识面,积累丰富语言,提高口语交际及写作能力呢?关键是教师要交给孩子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方法,不要让孩子们漫无目的地一头扎进浩瀚的书海中。

“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要求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批注,引导学生做到边读边思边勾画圈点或写出自己的理解、几句心得,随读随写,手脑并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总之,课外阅读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应责无旁贷地做好课外阅读指导。

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论文篇五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并抓实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断改进教方法,探索研究学法,在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上下功夫,使之养成自学习惯,获得学习的主动权,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会学”的过程。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在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下列一些学习方法:

1.做好预习。预习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措施,也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字、词、句、章入手,掌握“读、画、查、想”的预习流程。“读”,就是初读课文,了解其内容梗概;“画”,就是在读的过程中画出生字、新词和一些不理解的句子;“查”,就是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或网络等媒体查一查,掌握字音,了解词义,疏通句子;“想”,就是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预习中遇到了那些不懂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每一篇课文之前,都要精心地布置课外预习,然后在课堂上按照字、词、句、篇的顺序检查预习情况,鼓励学生质疑,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营造勤思好问的学习氛围,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学生的自学模式,养成自学的习惯。

2.理清文章线索。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文题入手,理清文章的线索。文章的题目,一般来说是文章的内容和主题的高度概括,也是文章的辐射点。理解题目对掌握文章脉络非常重要。题目中的中心词是文章主题所在。引导学生抓住这个题眼,为理解过程留下悬念,进而向重点项目过度。如《捞铁牛》一课,在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抓住“捞”字这个题眼,设疑:“谁捞铁牛?为什么捞?怎样捞?捞的结果怎样?”“围绕这个‘捞’字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文章的线索清晰了,接下来学生再读课文,就会按照这个线索进一步理解每一部分的内容。如此长期进行指导训练,可使学生不但掌握规律,而且能举一反三。

3.理解文章内容。在小学语文的许多课文中,某个词或某句话就是贯穿全文的中心点,仔细思考,全文处处与之相联系。教这类课文时,要指导学生从中心词入手,理解文章内容。

如《詹天佑》一文,可紧紧抓住“杰出、爱国”两词,指导学生先理解其含义,引出问题:“作者围绕该词选取了哪些材料?”带着问题细读课文,使学生明白詹天佑能在逆境中毅然担负起自行设计施工修筑京张铁路的重任,强烈的爱国是前提;在施工中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地设计了“人字形”铁路,是杰出才干的体现;正因为詹天佑有强烈的爱国心,有非凡的创造力,才使工程提前两年竣工,赢得了世人的赞叹。

二、培养自学能力。

1.激发自学兴趣。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习的主动性,智力潜能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从而全神贯注,孜孜不倦,奋发努力地学习,学习效率就高;反之,便会对学习产生厌倦,认为学习枯燥乏味,感知、记忆和思维等一切认识活动处于抑制状态,学习效率就低。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使之乐自学、会自学、爱自学,是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的有效手段。

巧设悬念诱趣。思维是由问题引起的,能否独立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学生自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创设自学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语而未能”的“愤悱”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使之主动自觉地学习,在不断生疑、质疑和释疑中,培养自学能力。

鼓励成功添趣。经常性的成功可使人的精神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兴趣也易于形成和巩固。少年儿童有争强好胜、希望表现自己、特别是表现自己成功的欲望,给学生成功表现的.机会,是激发和促进学生自学兴趣的最佳方法。学生经过紧张反复的探求取得了成功,会体验到满足的快感,看到自身的价值,增强自信心,激发高昂的学习热情和求知的欲望,从而以更大的兴趣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对经过自学后回答问题,哪怕只有一点点是正确的学生也应给予充分肯定表扬,这都是有益之举。

2.强化自学实践。自学能力是练习的结果,是在自学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自学活动需要自学能力,并为其提供表现和发挥作用的机会,从而使其发生后能不断得到强化。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自觉地投身到自学实践中去提高其自学能力。要培养学生养成自己查资料、自己做实验的“自我实践”习惯,要从课堂上老师的指导学习中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

教学过程应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活泼、自主、有趣、快乐的学习过程,其核心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承认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宜代替,而应起到循循善诱、辅导培养、扶持的作用,使学生不仅能够学会相关的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真正掌握了“会学”知识的本领。

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论文篇六

一、巧引兴趣激发读。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学生有了课外阅读兴趣,自然就如花香引来了蜜蜂一样,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得到的知识和愉快的体验又会增加阅读的兴趣。

1.了解学生喜欢读什么。

据笔者的调查研究,小学生选择课外书的标准依次为:a.由名作家写的。b.书名有趣的:c.借阅频率高的:d.看过改编而成的电影、电视的。“教师介绍过的”和“语文课本选读过的”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没有前面一些更能引起小学生的兴趣。

在内容上小学生喜欢情节紧张曲折的,或有趣好笑、通俗易懂的;在体裁上受欢迎的是童话、民间故事、少儿题材和历史题材的故事、科学幻想小说和惊险小说;从作品的表现手法看,小学生喜欢看叙述、描写的,不愿看议论的,喜欢看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的,不愿看静止的景物描写:在篇幅上他们喜欢像语文课本那样厚,一两天可以看完的;还喜欢图文并茂的书籍。了解了学生的这些特点,使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做到了有的放矢,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开展“活动”激发读。

即经常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在充分发挥校图书馆和阅览室作用的前提下,建立班级图书角,开展名作选读、文学鉴赏、小品演出、朗读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课外阅读知识竞赛、要闻介绍、信息交流等语文活动,办好校园文化长廊和校班黑板报、学校校报,组织学生撰稿组稿,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网上阅读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学生的阅读兴趣长盛不衰。

3.巧借“书本”引导读。

让学生“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在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的今天,由课内向课外过渡,显得尤为重要,要有意识、有系统地课内外结合,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语文教学论文)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有效形式:一是扩大式。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是从名著中节选出来的,采用扩大式,就是要求学生将整本书读完。如学习完《江姐》,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长篇小说《红岩》。二是对照式。对照式对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如《小英雄雨来》中雨来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敢会令学生对其产生敬佩之心。此时,教师伺机拿此文与《小兵张嘎》作对比,要求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从比较中受益。三是荐读式。学完一个作家所写的文章,向学生推荐这位作家所写的其他书籍,可以达到加深认识、扩大阅读面的目的。

二、结合实际引导读。

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就会自觉地进行大量阅读。此时学生往往是什么书都要读,而且读的时候是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有的学生一本书读完了,让他说说书中的内容或者印象深的地方往往说不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

1.指导学生选择读物:“趣”“广”“适”

“趣”即有趣,“广”即广泛。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专看文学书,也不好。”教师只有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才能达到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目的。“适”即合适。时下,书市上的书,鱼龙混杂,教师和家长要密切配合,指导选择那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健康的书籍来读,诸如低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较低,以注音童话、寓言为主。

2.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读”“思”“记”

“读”,其方法有三:一是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用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这种方法可按照“速读一寻找知识点一摘记”的程序进行。如阅读报刊,引导学生快速阅读,用找标题、找中心句的办法搜寻知识要点或有价值的信息,并简要摘记。二是探求性的速读。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能适应新知识新信息成倍增长时代发展的需要。三是品味性的精读。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质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思”,即思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托尔斯泰)应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段分层、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记”,即做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一支烂笔头。一是疑问笔记。在阅读的时候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二是摘录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段摘录下来。三是提纲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的形式摘录下来。第二、三两种方法可以教会学生用文摘卡片分门别类地摘录下来。四是创作笔记,即进行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写读后感等。

三、检查评价促进读:“章”“查”“时”

“章”指规章制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依据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的认知结构、心理结构、个性差异,制定包括数量、书目、掌握阅读方法的种类和阅读习惯的程度等的学期计划及个案计划,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学生也就有章可循。

“查”指检查阅读效果。对课外阅读要经常督促、引导、评价。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

“时”指时间落实。固定课外阅读时间,是保证阅读质量和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条件,学校和班级可以每周开设1――2节课外阅读课,列入课表。到目前为止,我们共研究出了以下几种课外阅读指导课形式。

(1)读物介绍课。说明为什么要介绍这本书,教师可简要地介绍书中的内容,有时可朗读书中精彩的片段,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然后说明阅读这本书的要求、方法和注意事项。介绍的书籍应是教师希望全班学生都阅读的,并且是准备好供学生阅读的书籍,介绍后马上可以发给学生阅读。

(2)共同阅读课。每个学生都有同样的读物,教师就所要阅读的材料进行简单的启发性讲述或谈话后,全体学生就开始阅读。阅读时可以采取学生轮流朗读,其余学生默读的方式,遇到问题可以质疑、讨论或由教师略加解释。读完后根据所读文章的内容进行讨论。讨论的范围包括主要情节、主要人物及对他们的评价、作品的中心思想、自己的感受等。材料既可以在一节课中读完,也可以留下一部分,让学生在课外去读。这种方式适合于低、中年级。

(3)读后讲述课。在学生读完书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话叙述读物内容。叙述可跟朗读结合起来。形式可有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等,也可让学生扮演书中人物进行表演。

(4)读物讨论课。在全班学生读过某本书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讨论的范围可以是作品的中心思想、人物评价,也可以是一个情节、一个问题。这种讨论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提高鉴赏能力。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树人小学312000)。

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论文篇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道:“让学生变得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广泛的阅读有助于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获取信息和知识,开阔视野;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作文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乃至于对整个学科学习都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强化课外阅读意识。

一、激发兴趣,使之“乐读”

课外阅读指导要从“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当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了强烈的课外阅读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外书籍。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

1.故事引领――诱发阅读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对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特别是对阅读不太感兴趣,即使是读有时往往也是走马观花,图于形式。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爱听有趣的故事,针对这一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益智、有趣等适合小学生年龄、心理等特点的故事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述。但教师讲故事的时候不要一口气讲完,而是留下“悬念”,让精彩的文章缺少结尾,这样悬而未决的情节就会诱发学生急切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慢慢地他们会自己自由地畅游于书海,寻求他们的精神家园。

2.推荐读物――强化阅读兴趣。

目前市场上各类书籍名目繁多,而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自我选择图书的能力受到限制,面对身边各种各样的书,他们常常不知如何取舍,如果选择不当,很容易对阅读失去兴趣。因此,教育者应做个有心人,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结合他们的认知能力,选择一些孩子们喜爱、内容健康、教育意义较强的读物,推荐他们去读。由于教师推荐的书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内容丰富,充满童趣,孩子们定会津津有味地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和书里的人物同喜同悲。渐渐地他们也会觉得一本好书会有特别大的魅力,读书是多么有趣的事,自然会自己主动找书读。

二、教给方法,使之“会读”

读书是获取智慧的重要来源。只有讲究科学的方法和熟练的.技巧,才能提高读书的效率,获得更多更新更有价值的知识。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引导他们不但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

1.制订具体可行的阅读计划。

学期开始帮助学生制订一份课外阅读计划,包含阅读总量、阅读书籍目录、阅读每本书所需时间以及自己每天运用什么时间、运用多长时间去阅读等内容。有了这样的一份计划,既便于学生时刻对照计划提醒自己要持之以恒地阅读下去,又便于教师、家长随时督查学生阅读情况。

读书一般先看封面书名,再看内容提要、目录,然后逐页阅读,边看边想,不懂之处做上记号,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问题,掌握主要内容。对于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就要指导如何精读。即要求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好词佳句,学会对作品进行鉴赏、评价、背诵,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3.学会做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指出了摘抄记录的重要性。教师要求学生不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阅读中,发现有好词、佳句、美段就要进行合理选择,并分门别类地摘抄下来,或者针对感触很深的内容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这样长期积累,终究“厚积而薄发”,既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又可更好地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阅读就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三、创造条件,使之“多读”

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庭,我们都要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进行课外阅读。

1.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学校可设立班级图书角,努力使学生手边拥有他们感兴趣,适合自己水平的阅读资源;教师还要巧妙地运用教室的墙壁、公告栏和黑板报来向学生传递阅读信息,引导学生阅读生活内容,还要帮助家长,使孩子在家里拥有自己的图书库、小书桌,把书放在孩子随时可以看得到、拿得到的地方,让孩子置身书的海洋,频繁地与书打交道。这样天长日久,就会潜移默化地把学生带进书的世界。

2.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为了学生在课外有足够的阅读时间,一般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即使有作业也与阅读有关。如,摘抄、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等。此外,还抓住寒暑假黄金时间,让学生读整本书,全套书。总之,让其有充分的时间提取大量课外读物,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四、积极评价,使之“恒读”

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难于坚持长期的阅读活动,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教师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报告会,如,朗诵会、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心得座谈会、读书知识会、辩论会等。以多种能力的培养再现学生课外阅读的收获,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进一步拓宽知识面。也可以举行读书笔记、资料卡片的展览会,挑选优秀的笔记或卡片展出,让学生的阅读成果得以呈现,既为其他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又能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的表现欲和阅读兴趣。

当然,阅读兴趣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方法得当、正确引导,就一定能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成为学生不断更新知识的源泉,并伴随学生一生。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昌第一小学)。

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论文篇八

一、巧引兴趣激发读。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学生有了课外阅读兴趣,自然就如花香引来了蜜蜂一样,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得到的知识和愉快的体验又会增加阅读的兴趣。

1.了解学生喜欢读什么。

据笔者的调查研究,小学生选择课外书的标准依次为:a.由名作家写的。b.书名有趣的:c.借阅频率高的:d.看过改编而成的电影、电视的。“教师介绍过的”和“语文课本选读过的”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没有前面一些更能引起小学生的兴趣。

在内容上小学生喜欢情节紧张曲折的,或有趣好笑、通俗易懂的;在体裁上受欢迎的是童话、民间故事、少儿题材和历史题材的故事、科学幻想小说和惊险小说;从作品的表现手法看,小学生喜欢看叙述、描写的,不愿看议论的,喜欢看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的,不愿看静止的景物描写:在篇幅上他们喜欢像语文课本那样厚,一两天可以看完的;还喜欢图文并茂的书籍。了解了学生的这些特点,使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做到了有的放矢,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开展“活动”激发读。

即经常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在充分发挥校图书馆和阅览室作用的前提下,建立班级图书角,开展名作选读、文学鉴赏、小品演出、朗读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课外阅读知识竞赛、要闻介绍、信息交流等语文活动,办好校园文化长廊和校班黑板报、学校校报,组织学生撰稿组稿,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网上阅读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学生的阅读兴趣长盛不衰。

3.巧借“书本”引导读。

让学生“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在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的今天,由课内向课外过渡,显得尤为重要,要有意识、有系统地课内外结合,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语文教学论文)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有效形式:一是扩大式。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是从名著中节选出来的,采用扩大式,就是要求学生将整本书读完。如学习完《江姐》,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长篇小说《红岩》。二是对照式。对照式对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如《小英雄雨来》中雨来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敢会令学生对其产生敬佩之心。此时,教师伺机拿此文与《小兵张嘎》作对比,要求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从比较中受益。三是荐读式。学完一个作家所写的文章,向学生推荐这位作家所写的其他书籍,可以达到加深认识、扩大阅读面的目的。

二、结合实际引导读。

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就会自觉地进行大量阅读。此时学生往往是什么书都要读,而且读的时候是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有的学生一本书读完了,让他说说书中的内容或者印象深的地方往往说不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

1.指导学生选择读物:“趣”“广”“适”

“趣”即有趣,“广”即广泛。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专看文学书,也不好。”教师只有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才能达到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目的。“适”即合适。时下,书市上的书,鱼龙混杂,教师和家长要密切配合,指导选择那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健康的书籍来读,诸如低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较低,以注音童话、寓言为主。

2.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读”“思”“记”

“读”,其方法有三:一是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用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这种方法可按照“速读一寻找知识点一摘记”的程序进行。如阅读报刊,引导学生快速阅读,用找标题、找中心句的办法搜寻知识要点或有价值的信息,并简要摘记。二是探求性的速读。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能适应新知识新信息成倍增长时代发展的需要。三是品味性的精读。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质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思”,即思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托尔斯泰)应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段分层、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记”,即做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一支烂笔头。一是疑问笔记。在阅读的时候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二是摘录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段摘录下来。三是提纲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的形式摘录下来。第二、三两种方法可以教会学生用文摘卡片分门别类地摘录下来。四是创作笔记,即进行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写读后感等。

三、检查评价促进读:“章”“查”“时”

“章”指规章制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依据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的认知结构、心理结构、个性差异,制定包括数量、书目、掌握阅读方法的种类和阅读习惯的程度等的学期计划及个案计划,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学生也就有章可循。

“查”指检查阅读效果。对课外阅读要经常督促、引导、评价。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

“时”指时间落实。固定课外阅读时间,是保证阅读质量和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条件,学校和班级可以每周开设1――2节课外阅读课,列入课表。到目前为止,我们共研究出了以下几种课外阅读指导课形式。

(1)读物介绍课。说明为什么要介绍这本书,教师可简要地介绍书中的内容,有时可朗读书中精彩的片段,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然后说明阅读这本书的要求、方法和注意事项。介绍的书籍应是教师希望全班学生都阅读的,并且是准备好供学生阅读的书籍,介绍后马上可以发给学生阅读。

(2)共同阅读课。每个学生都有同样的读物,教师就所要阅读的材料进行简单的启发性讲述或谈话后,全体学生就开始阅读。阅读时可以采取学生轮流朗读,其余学生默读的方式,遇到问题可以质疑、讨论或由教师略加解释。读完后根据所读文章的内容进行讨论。讨论的范围包括主要情节、主要人物及对他们的评价、作品的中心思想、自己的感受等。材料既可以在一节课中读完,也可以留下一部分,让学生在课外去读。这种方式适合于低、中年级。

(3)读后讲述课。在学生读完书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话叙述读物内容。叙述可跟朗读结合起来。形式可有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等,也可让学生扮演书中人物进行表演。

(4)读物讨论课。在全班学生读过某本书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讨论的范围可以是作品的中心思想、人物评价,也可以是一个情节、一个问题。这种讨论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提高鉴赏能力。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树人小学31)。

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论文篇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得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提高写作能力,就得加强习作教学研究。应该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创造性地表述自己对世界的感受和认识,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是要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发现,内容和形式都有新意,体现个性。教学的目的,绝不是培养学生用模式化的语言文字和虚假的材料,表述尽管正确但并非自己的真实思想感情。

新课标提出了作文教学目的这一理念,应该说是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也应该说是指明了作文教学法的方向,要使学生认识到:作文是生活的需要,是表达自己的见闻和认识的需要,是与他人进行沟通的需要,怎样表达效果好,就是要创造性地表达,富有个性的表达。何谓“作文”?即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此看来,作文原本属于“生活”,学生五彩缤纷、喜怒哀乐、真实自然的生活。所谓作文生活化,就是作文源自生活,回归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写作的灵感来自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学生写作最好的源泉。“生活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写作,使孩子们对文学更加热爱,对生活更多的向往。老师要引导孩子的爱好和兴趣,这样会使我们的'孩子们快乐地作文。”

学校、家庭,自然、社会,生活大世界。同学、老师、操场、教室,父母兄妹、住行衣食,媒体舆论、街巷田野……童心所及,处处皆文章;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天上地下、过去未来,想象所至,下笔可成文。童心、童言、童趣,习作必定一片生机盎然。让生活与作文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把丰富的校园生活、多彩的假日活动、温馨的家庭生活引进作文课堂。向生活要素材,让作文走进生活,让学习回归生活。

如一个老师在指导《神秘的盒子》习作时,是这样做的:老师带入教室的就是一个盒子,“孩子们,你们看看,老师手中的这个盒子漂亮吗?这个漂亮的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呢?你们是不是想急切的知道呢?别急,咱们先来做个游戏。”通过设疑导入,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短短的几句话,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游戏中,并提出要求:在游戏中,大家要互相的仔细观察,看看你周围的同学有些什么反映,并且体会一下自己在活动中的感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句名言,也是大家都认同的真理。对习作而言,如何激发和不断提高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呢?《心理学》指出:和孩子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能引起兴趣;能激起孩子情感活动和联想,想象的事情,能引起兴趣;能使用孩子自我表现并得到肯定的事情能引起兴趣。

在习作指导中,我把指导习作变成指导学生玩上来,那么学生的兴趣就来了,老师的目的就是指导习作,在孩子们看来,老师是指导他们玩,玩什么?是在玩语言文字。在《神秘的盒子》这一节课中,老师运用询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原来这节课只是与盒子有关,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用心体验,采访参与游戏者的心理感受等等。在日常习作教学中,我也注意用到一些道具,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如四年级下册园地四中有一幅图画《战火中的孩子》要求学生根据图画写一篇作文。在教学时,我并没有直接把图画拿出来,而是在课前,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一张相片,向别人介绍一下:相片中的孩子面带微笑,衣服整洁,美丽,漂亮,而且还是自己去旅游的时候照的。让学生―的说说自己的相片。进而转到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这件事中,他们通过电视媒介知道了在废墟中的孩子们的痛苦,医护人员不顾自己的安危,警察叔叔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们就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从自己的相片,谈到汶川大地震。我觉得时候到了,把话题慢慢地引向了战争,战争中的孩子会怎样呢?再拿出这幅图片,在那种环境中,孩子能吃好喝好,会安全吗?作文教学下的学生,应该是无拘无束的,学生愿怎么着就怎么想,愿怎么说就怎么说,愿怎么做就怎么做,鼓励他们有独特的见解,有独特的语言表达。

习作批改,实质上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期待反映。教师积极热情的期待会感染学生,使学生努力向上,带来成功。如果教师在学生的习作旁边写上这样的一些批语:“这个比喻很新鲜!”“能运用课文中学到的好词好句子。很好!”“能换个更合适的词语吗?”“这个句子这样一改,你觉得是不是更生动一点?”或者在写得好的句子下面画一道波浪线等等。只言片语,既是肯定,鼓励也是引导,期待,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进取心。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老师的期待和引导中学生习作。

学生习作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教师习作教学水平的高低,也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因此,我们要多读书,勤动笔,做学生的表率,使自己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这样,你才能感受和发现学生创新的萌芽,学生才能信服你。

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论文篇十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而采用速读法。4、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三、鼓励先进,坚持阅读。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广泛了,语文的素养就会从整体上提高了,因此,我们要在课外阅读的生活领域里,带领学生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

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论文篇十一

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差不多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在校住宿,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相对较封闭,除了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外,课外读物是他们最好的课余生活休闲、娱乐的途径,同时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向着素质化方向,因此课外读书可以成为学生们课余生活的一部分,为他们带来莫大的乐趣。

二、创设浓郁的书香班级文化氛围,促进学生阅读。

让阅读成为伴随孩子终生的生活方式,我们要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经常性地“读”。

1.保证读物。“巧妇难做无米之炊。”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要供给学生读物。

(2)借助班级图书角积极开展了图书漂流活动,中年级段的学生已经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已开始形成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他们的阅读动机开始由低年级段的被动型逐渐转成一种向自身兴趣爱好过渡的主动型,对于小时候看过的一些拼音读物被他们视为“太幼稚了”,他们除对中外童话感兴趣外,还偏爱一些短小精悍的中外幽默故事、探险故事、iq益智类书籍等,而且需要量越来越大。

为此积极倡导学生积极为班级捐书(当然指导学生要捐一些好书,经典书),在班里选出负责任的学生进行管理、借阅的登记,同时随时可以增添调换借阅,营造了浓郁的班级读书氛围。为学生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让孩子们在轻松自然的阅读环境中对读书产生兴趣,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有效阅读的习惯。

(3)作为班主任,根据学生的需要定期以班级为单位到图书馆借阅一定数量的图书,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归还,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也可以充实班级图书角,使图书角灵活增容,有了源源活水。

2.保证时间。“君子不可一日无书。”建立阅读制度,固定课外阅读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

(1)首先我们学校每周有一节课外经典阅读课和每周日的晚间阅读大比拼活动课,有共同的阅读书目,为我们的课外阅读课提供了有利的保障,这样我就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指导。另外可以借助我校的读书节,开展一些读书活动,评比读书明星等。

(2)其次,要有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尽量减少机械重复的作业,把课外阅读作为回家作业,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规定阅读的量和要求。即使我们的教学任务非常紧张,也要保证学生有课外阅读的时间,课外阅读交流活动也不能因教学任务紧张而受排挤。

(3)平时,学生随时可以到图书角借书,保证每天手中都有一本课外读物,随时可以阅读,另外还特别规定:凡是课堂作业做好了,允许学生取出自己喜爱的图书阅读;每天放学让学生带一本课外书出校门,布置30分钟阅读等作业。班内阅读热情会空前高涨。

3.推荐读物,学会选择阅读。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但辨别力有限,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以实现阅读的有效性,为此根据学生的能力、思想、年龄和兴趣的不同,以及课堂教学需要的不同,认真帮助他们选择适当的读物。选择时应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内容的广泛性。小学生大都偏好阅读故事性强的战斗故事书,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选择这类书外,还应有计划有目的的介绍和鼓励学生阅读历史、地理、科幻等方面的读物,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他们的广泛的阅读兴趣。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可见,课外阅读对孩子的精神世界有极大的影响。在指导时,要注意对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产生不同影响的书籍进行搭配,促使学生能从中获得品格发展的健康与完善。

第二,主体的层次性。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因个性方面的差异,指导时,我常根据情况分层次指导,低层次的学生着重看以图为主的书籍,初步培养起爱书爱读书的习惯,中等层次的学生着重看以文为主,辅之以图的童话、神话、寓言等书籍,对高层次的学生,则开始指导其阅读中外著名的童话集、短篇小说集,并引导其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注重层次的指导,能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提高。

第三,阅读的相关性。课内阅读是学生的主战场,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必要扩展与补充,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协调好课内外阅读的关系。为此,我常结合课文学习,以课内带动课外。

指导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

内容选定后,科学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效果的保证。有了科学的方法,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时一般根据篇幅长短与精美程度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效仿。大致可以采用下列几种方法:

(1)浏览法。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决不可能对所有篇目详加研究。对于那些篇幅较长或内容不是很重要,但学生又必须了解的文章,采用此法。一般只要求了解内容概况、文章主题、主要的写作方法等。

(2)筛选法。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可按照“目的—检索—浏览—精读—摘记”的程序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分步筛选,获取所需知识。让学生学会抉择自己最需要的东西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3)精读法。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篇幅又不长的文章,可以采用此法。这类文章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构思的揣摩,进而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写作的特点,从而获得知识和受到情感的熏陶。

(4)读思结合法。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靠记忆得来时,才是真正知识。"阅读并不是仅仅把书看一遍,还必须要求学生对书中或文中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对文章的遣词用句、中心思想、写作方法、人生启迪等有比较细致的思考。因此,教师还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并能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5)读记结合法:古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摘记本,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摘录优美的词句或新问题、新知识,新感受,以便以后查阅,养成边读边记的好习惯。

(6)读写结合法。这是一种深化阅读,是让读直接为写服务,让写提高阅读的效果。把读与写结合起来的一种阅读方法。可以采用此法。可以在运用上述二种方法之后来进行,也可以通过阅读专门研讨写作方法之后,指导学生写出读书笔记。

一池清水,只要击拍,就会产生阵阵涟漪,孩子的课外阅读,也只有不断地寻找一个个激活点,才能产生一次次新的激励,形成一个个新的台阶。定期组织各项平实而丰富的活动作为孩子们课外阅读的“激活点”,给予学生展示课外阅读的舞台,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学生发展自我,实现自我,让其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欢悦,在活动中形成新的激励。

1.开展笔记展评——读书笔记。

学生踏实认真的读书习惯的养成是很不容易的,要形成习惯,提高效果,我们的做法就是:定期进行展评。这既是一个鉴定又是自我成果的一个展示,更是互相学习,互相督促的好机会。它起到互为欣赏,互为鞭策,互为激励的好作用,对阶段性学习起到承上启下作用。

2.进行阅读交流——读书报告会。

阅读交流是同学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介绍读书方法、推介新书的重要途径。交流活动中,同学们在推荐的小主持人的主持下,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或讲或演、或出手抄报或故事会,或读一文说感想,这类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过程活跃,孩子们乐于参与。

3.组织各项竞赛——演讲比赛。

以各种生动有趣的竞赛方式开展各类阅读展示活动可产生强烈的读书刺激。可采用讲故事、朗诵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形式激励孩子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课外书的阅读活动中。这样一来,巩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了孩子的内心原动力,使孩子深深感受到课外书的用处真多。

4.举行多项表演或游戏。

孩子是最喜欢游戏和表演的,我们可以借助相声、小品、童话表演或成语接龙等这些生动的载体加快课外阅读进程的推进。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巩固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学生书读得越多,就越会读书,越喜欢读书,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最终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问渠清得哪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激趣——促读——指导——展示”。课外阅读指导四部曲已经浅显了它的效应,孩子们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跨进了书香世界,爱上了课外书,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论文篇十二

所谓的学法指导,就是体育教师通过一定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好学、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自评、自己锻炼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最终达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的目的。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包括以下几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延伸性学习、信息化学习、评价式学习等几个方面。

一、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教授教学内容目标的同时,不是要教会学生学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么学,培养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合理调节课堂教学情趣,满足学生心理和生理的需要,形成自主锻炼的良好氛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必须正确理解学法指导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过程,尽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时间和活动空间,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独立自主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体育与健康课不仅要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相应的水平目标做好文章,选择教材内容、组织教学形式,使之适应学生、适应于社会发展的大形势。同时在教学中要留有时间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大胆实践反复思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进行求异式思维的探索。或者说,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动体验和领会。要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走有价值的弯道。一堂课上,不应追求教学生多少东西,而是注重让学生体会如何去获取知识、如何运用知识和技能。

二、指导学生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合作学习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合作学习还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合作学习能增进同学与同学间、同学与老师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

三、指导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及非智力因素。

体育老师通过指导学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教会学生科学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方法。教学中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的,着重发展学生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运动方法,认识运动本质,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以篮球教学为例:采用创新教育的方法,可以先让学生动起来,从整体学习开始,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得到健康发展、学到技术、学会技能。就是说先不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只要求学生学会打篮球,让学生自己思考。给学生提供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先进行运动。

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在接触篮球运动的过程中产生要了解篮球运动的特点、比赛方法以及基本技术和基本战术的想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掌握篮球知识,分析篮球技、战术的运用。这样,学生学习篮球运动的过程,不仅是不断认识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过程,反复提炼运动思维的过程,进行成功尝试的过程,更是进行创新思维实践的过程。

四、指导学生养成探究式学习的兴趣。

1.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前提。

2.教师的探究兴趣是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兴趣的途径。

3.成功的体验是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兴趣的手段。

五、指导学生进行体育延伸性学习、信息化学习。

学生的体育延伸性学习及信息化学习是学生获得课堂外知识、能力,创新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可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让体育课走出限定的圈圈,与学生的课余活动、家庭和社区、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这是现代体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中兴趣小组是体育延伸性学习的主要形式,例如在课外活动中组织篮球俱乐部、排球俱乐部、羽毛球俱乐部等。

六、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自我评价。

体育学习的目标是多元化的,一般包括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除了传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技能考评外,体育态度,体育意识,合作精神等从学习的深层动力机制上影响着体育学习过程与结果,同时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对体育课程改革的评价也应该而且必须是多元化的。在学生学习的评价标准上,应放弃竞技体育的评价体系,不能以一个人跑的.快慢,跳的高低,投的远近来评价好坏。只有使学生分数的精确度变得模糊,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做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指导学生自我评价不能理解为考试和评分,在自我评价的实践方面强调抽象目标的具体化和可操作化。自我评价在形式上取消横向比较,对学生个体进行纵向比较。例如:学生个体对某一技术,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确定起评线,只要有提高,评价相应提高。又例如,关于某一体育技术动作的学习中,先教会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然后再对别人评价,最后达到分析评价。教师用对比的方法,让他们区分正误,并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评价动作,形成评价技术动作的能力。通过因才评价,因人评价,给被评价者多一把尺子,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次机会,多一次选择,多一次成功的可能,多一次生命的意义。这样,新的评价体系就充分体现了评价的发展性,从以人为本的观点从发,强调为学生提供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成长环境,给每个孩子以机会,使他们的潜能和禀赋都得到开发和释放,使他们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论文篇十三

1.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您觉得背课文难,所以背课文很难。这个其实就是心理暗示,如果你已经预设一件事情很难,那这件事情完成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2.第二个原因就是孩子仅仅是为了背课文而背课文。大部分孩子背课文是为了完成作业,而不是真想记住,所以即使暂时记住了,过了作业那一关也就很快忘了。

3.第三个原因就是因为背的不是汉语,而是英语。这是母语和外语的差别,母语的背诵是基于理解的,理解后能用母语正确表达就能实现背诵。但外语是通过母语理解的,如果通过理解背诵,在转化成外语,其实要求比直接背诵要高很多。所以外语背诵显得很难,即使孩子理解了意思,对于背诵的帮助也有限。所以外语背诵,唯有熟练不破。

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论文篇十四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2]。

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论文篇十五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仅仅依赖教材是不行的。教材固然是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它并不是唯一的途径。如果没有课外阅读这一途径作补充,学生的读写能力是难以提高的。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中考试题逐渐能力化、课外化,重视课外阅读已严肃的摆在语文老师面前,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在此谈一孔之见。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尤其如此,新课标明确指出:“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因此,电视、广播、电影、戏曲、广告、电话、书信等,无一不是语文课外读物。面对减负的呼声,我们要将课外阅读置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中,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就是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的美,也可结合写作,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写起,去发掘其中的意义,养成向生活学习的好习惯。

二、新课标、新教材,加强指导,让学生得到益处。

利用课堂教学,尽可能做到“一课一得”,让学生学到阅读的方法并能将这些方法延伸到课外阅读中去,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真正“得法于课内”,才能最终“得益于课外”。

2.以教科书和《语文课外阅读》为纲,落实训练重点。

与课本配套发行的《课外阅读》是一本很不错的阅读材料,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单元教学重点把课内学到的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更易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作品,就可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当然,看《课外阅读》也可以结合听说训练来进行。例如,课前三分钟学生谈读书体会,要求学生结合单元教学重点进行评析,使《课外阅读》的文章和单元教学重点真正落到实处。

3.分阶段、有步骤地指导学生由阅读节选向阅读原著或由阅读课文向相关篇目扩展例如:学了鲁迅的《风筝》一文,可以让学生读他的《朝花夕拾》;学了《金色花》一诗可以推荐学生读泰戈尔的《新月集》、《飞鸟集》;读了冰心的《纸船》,推荐学生读《繁星春水》;学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可以推荐学生读他的《骆驼样子》等。阅读长篇文学名著可以“不求甚解”,随着年龄和知识的阅历的增长,到了适当的时候学生就会豁然开朗,它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生活情趣、思想品德产生的是潜移默化的效果。文学名著正是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和精湛卓绝的艺术特色经久不衰的。扩展阅读可以让学生由“窥一斑而知全豹”,由学节选到阅读整部经典名著及相关作品,如:《西游记》《水浒传》《爱的教育》《鲁滨逊漂流记》《名人传》等。小学一二年级,可以指导学生读一些文字较浅。故事情节较强的作品,如《伊索寓言》《爱的教育》《繁星·春水》《格列佛游记》等。小学三四年级,可根据鉴赏能力的要求,将读作品和提高欣赏水平结合起来,指导安排阅读《水浒传》《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小学六年级,学生理解能力提高了,但面临中考的压力,可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短小精悍的美文。

4.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学鉴赏活动,让学生领略文学艺术的精妙。

教师指导的同时,可以借助电视、广播、电影、网络等媒体,开展诸多读书报告会、演讲辩论会、朗诵比赛、征文比赛、办报刊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书能益智,读书能养性。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配合新课标和新教材,狠抓《课外阅读》和课程标准中推荐书目的落实,遵循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的规律。学生在六年中该读哪些书,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根据教材的需要,本着立足课内注目课外,由课外拓展课内的宗旨,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读书。只有改变随意、无序、低效的阅读状态,才能开阔视野、陶冶性情、砥砺思想,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论文篇十六

“记诵者,学问之舟也。”北宋大学士苏轼背《汉书》如数家珍;现代作家茅盾背《红楼梦》一字不差;现代文学家巴金把《古文观止》篇篇背熟……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背诵的功夫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巨匠。

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背诵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锻炼记忆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课文中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培养和提高作文能力。有则外国谚语则说:“能背诵多少书籍,就能获得多少知识。”可见,背诵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

在教学中,切不可把背诵作为学生作业,让学生自己背诵。如果学生没有掌握方法,读了很多遍后,虽然能背了,但是总不能把所背诵的知识作为自己的知识,过不了多久,同样忘得一干二净,这样暂时的、机械的、死记硬背起不到培养和提高作文能力的作用。所以新课程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只有转变教学观念,重视语文教学中背诵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新课程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呢?下面浅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多听多读,训练语感。

暑假的一天,我教我一年级的儿子背古诗,一首很简单的五言古诗我儿子读了十几遍都不会背,读得他自己都没有信心了。我感觉不对,我儿子记性很好的,在他一岁多的时候,我教他背古诗,听我背几遍他就会了,为什么现在读这十多遍都不会背?想了很久,我终于明白了:原来,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对字认识不熟悉,读古诗的时候只知道去认字,对整句的印象不够深刻,没有语感,小时候学背古诗时是听大人读的,对古诗的整句、整体的感觉印象要深得多!

我和儿子一起做《暑假生活》中的《十二生肖歌》时,儿子最怕我让他背这首儿歌了,这首儿歌一共有12句,比较长。我对儿子说:“孩子,今天我们不背这首儿歌,这样吧,我们一起来读,一个人读一遍,你读五遍,我也读五遍,好吗?”儿子高兴地说:“好吧!”于是我和他一人一遍地读,儿子边读边数,我们共读完十遍后,我就自己背起儿歌来,儿子听我不会背的地方他就告诉我,没想到,他竟然会背了,这大大增强了儿子的自信心。这件事证明了我的想法是对的,对于小学低段的孩子来说,不能让他一个人读熟后背课文,要让他多听多读。

所以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要背诵的课文要让学生多听多读,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培养语感。一般有听范读、同桌互读、自己默读、边做动作边读、开火车读、抽读、分男女同学、分角色读,老师和同学一句一句地读等等。既让孩子读了,又让孩子听了,这样才能培养语感,增强孩子的记忆力。

二、借助图像记忆。

课文中要求背诵的课文都是非常优美的文章,多数都配有插图,尤其是古诗,很多古诗都是诗人看到美丽的风景后有感而作的,因此,借助图像有助于学生背诵。借助图像背诵诗文有五个环节。

二是图和诗相结合。说出你看到的地方诗中写了没有?怎样写的?《山居杂诗》的这幅图中,你看到的竹子诗中是怎样写的?把它找出来,多读几遍。你看到的花草诗中是怎样写的?把它找出来多读几遍。古诗中后面两句是怎样写的,你在图中能看到吗?为什么诗人会这样写?后面两句虽然孩子们在图上看不出来,但还是能想像风吹来的样子,水流的声音。

三是边读诗句边看图像,让孩子一边读诗句,读到诗中写的什么就看图中的什么景物,从而理解诗中的内容。

四是看着图像背古诗。在学生熟读后,有语感的基础上让孩子看着图像想想诗中是如何写的,然后试背古诗。

五是想着图像诵呤古诗。要求学生把自己当作诗人,融入诗人当时的景物中诵呤古诗,这是背诵的最高境界,这首诗就变成了孩子自己的知识了。

三、借助手势背诵。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游戏教学,喜欢做手势。在教学西师版教材小学二年级上册《小妈妈的孩子们》时,我让孩子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用手势读,孩子们特别高兴,课堂气氛特别好。没想到,学生下课后竟然会背这篇课文了,这让我感到很意外,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借助手势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在教学《山居杂诗》时,我也用了让孩子们做手势的方法。“林高风有态”我让孩子们想像竹林高处有风吹来的样子,并用手在头上摇来摇去;“苔滑水无声”这句就引导孩子想想手应放在什么位置,做出水流的姿势,这样学生容易理解诗的内容,也容易背诵这首诗。《山居杂诗》是积累与应用三中读读背背的内容,课堂上我用了不到二十分钟,多数孩子就就能背诵了。

四、理解背诵。

要背诵一遍课文,学生要是能对课文有个大概的了解,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就能帮助记忆课文内容。如西师版小学二年级下期语文《湖》这课,我就是先让学生听读,自由读,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共同归纳出每小节的内容,板书上黑板上。板书如下:

风景美好听的音乐尽情地享受。

亮-镜子蟋蟀坐在湖边。

绿--翡翠小鸟捧野果。

微风:波纹-大唱片-旋转啄木鸟吃野果。

青蛙听音乐。

让学生看着板书尝试背诵,不会背的地方就看着书上的句子多读几遍。这样先理解课文内容再背诵,学生容易背诵。

五、抽背,以点带面。

让背诵速度较快的同学起来背诵,这样既了解了学生的背诵情况,又激起了其他同学的背诵欲望和竞争意识,其他同学会在先背的同学背诵课文时,认真跟着背,这样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抽背过程中,老师示范背诵,并接受学生的评判,能赢得学生的喝彩和尊敬,学生会以你为榜样,背诵劲头更足。

六、反复记忆,巩固背诵内容。

为了使所背诵的内容长久地保持在头脑中经久不忘,在教学中还应注意两点:一是遵循遗忘规律,合理安排复习。既要有堂堂背诵检查,又要每周集中安排一堂背诵检查。不断强化记忆痕迹,避免其减弱或消退。二是根据识记程度对遗忘进程的影响,注意安排过度学习。实验表明,过度学习的效果优于适度学习的效果。所谓适度学习是指在识记材料刚刚达到背诵程度就中止的学习。而过度学习是指对识记材料达到背诵之后还继续进行学习。

以上各种背诵的方法不是孤立的,在一遍课文的教学中要同时用到多种方法,才能取良好的效果。

背诵就象唱歌一样,歌唱多了听多了,即使你只是把某首歌曲听上几遍也会无师自通的哼上几句。因此背诵多了,学生就会越背越容易,在背诵的时候学生就能感受到课文语言的魅力,有了兴趣就更容易琅琅上口了。

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论文篇十七

小学中低年级是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写作时总是困难重重,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成为普遍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想尽办法引导学生不认为写作文是一种苦事、难事,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愿望,让学生“乐”写。

一、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兴趣是小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保证。然而,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生而有之的,是在他们的大量课内外活动中,通过教育进行激发和培养出来的。所以,教师必须注重在多种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写“心里话”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低年级作文训练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兴趣和自信心上,使学生从小养成敢于写、愿意写、乐于写的良好习惯。

如果能让写话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就愿意写、乐意写、也有话可写。写话后再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表扬,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或欣赏,他们会感到满足,感到幸福,会把写话看成一种生活需要,并自发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我教一年级语文时,就鼓励学生给我写心里话,把这项活动作为收集学生信息和习作的途径。我曾这样对学生说:我能看出,同学们都很喜欢老师,信任老师,都很想把心里话说给老师听。老师也很想多听听同学们的心里话,但是这样的机会有限,根本不能满足全体同学的需求。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去反映则是不可能的。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以往的作文教学听出现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对观察的指导与重视。因此,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并启迪学生创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如我教学生写习作《我喜欢的水果》时,我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下手,着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大小,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养成仔细观察事物好习惯。1、看一看:课堂上,我积极引导学生仔仔细细地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是什么颜色,它们的颜色有没有发生变化,形状是什么样子的?2、闻一闻、尝一尝:让学生知道,光凭眼睛看事物,是了解不全面的。不是我们经常吃的东西,通过我们的鼻子闻一闻,亲口尝一尝,品味一下它的酸、甜、苦、辣如何,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把握这些水果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摸一摸: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自己带来的苹果,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这种水果的了解。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懂得了观察水果不仅要仔细看一看,还要闻一闻、尝一尝、摸一摸,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这样才能较全面地把握它们在颜色、形状、味道等方面的特点,使学生逐渐养成观察的习惯。

三、注重为学生创设情境。

“情动而辞发”,大凡写作,都是为了抒发感情,而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总觉得很难找到学生情感的激发点,因而写出来的作文不是形式雷同,就是干巴巴的。而在教学作文时,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情境中受到感染,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写作的热情,让学生想写。从研究学生的心态入手,培养学生愉快的情绪,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在实践中,为使学生感到学习写作是一种乐事,我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写作的教学环境,以情感设入营造兴奋、和谐的氛围。

四、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到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对于这一点,我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指导学生练说菊花的颜色时,学生一开始的语言很贫乏:红的、白的、黄的……为了能让学生说得生动具体形象,我通过各种办法加以启发,引导学生说出“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等成语;在形容一串红的颜色时,多数学生又纷纷说“红色”,我又让学生换个词语来形容“红色”,学生马上运用到“火红火红”“红艳艳”这两个成语,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训练了学生多用,会用好词好句的能力,这对以后的写作是很有帮助的。

总之,小学启蒙作文的指导,教师只有从兴趣着眼,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说写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探索和发现适合学生学习写作的方法和途径,才能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的作文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论文篇十八

小学生入门写作主要有两大困难:一是“写什么”?(选取写作材料),二是“怎么写”?(写作方法与技巧)。作为入门应先解决第一个问题,然后才能讲究写作技巧,因为前者是基础,好比河水之源,如果没有源头,哪来涓涓细流乃至滔滔长河?三年级是小学生作文的“入门”阶段。由于刚刚开始学习写作文,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学生的组词、造句还讲得过去,但作文中的取材仅限于转抄和编造。这样发展下去是不妥的。其一,学不会观察生活、表现生活;其二,一旦养成习惯,会使思维懒惰,思路狭窄,材源枯竭,影响其思维品质、智力、心理等方面的健康发展。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写作入门解决材源问题呢?我们提出如下几点看法:

一、要引导学生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和真景。生活中的作文材料很多,但生活中的人、事、情和景,初写作文的学生往往缺少“抓”和“写”的意识,需要老师或家长的点拨、揭示加指导。如我校去年元旦前夕要召开文艺晚会,布置同学们自带小红花,可老师没教过花的做法,有一位家长教会了他的女儿做红花,当这位小学生带着红花上学时,同学们求她帮助,她帮同学们做红花。事后,有的同学表示送她小“礼物”.虽然她喜欢小“礼物”,但是没要。老师知道这件事后,就指导她把这件事写成作文《我帮同学做红花》。由于写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她写成的作文,内容充实,还挺有思想的。

二、给孩子创造积累写作材料的条件。平时,学生只能天天重复着“家中――路上――学校――路上――家中”的过程,生活的范围有限,所以学校和家长应利用周末和节假日,领孩子去公园、野外等见世面,领略和感受积极的、丰富多采的社会和自然生活。但要有益于教育孩子,其中一项便是为写作文积累材料。例如,在今年暑假中,某家长带他的女儿去野外捉蝈蝈,临行前布置了写作要求,让她注意观察和记忆。回来后,她写了作文《捉蝈蝈》,较生动地写下了捉蝈蝈的过程和动作,很有情趣。

三、给学生讲些直接感受不到的作文材料。受生活的地点、环境等条件所限,有许多素材是学生直接看不到、得不到的,却是可写的。这类材料需老师及家长的讲述,指导课外阅读等进行积累。有一位学生家长在去某沿海城市出差回来时,给他的孩子带回来许多“礼物”,如:各种贝壳、小(海)石头、小纪念品等。女儿最喜欢那串珍珠项链,她认为很贵。其实仅几元钱,使她很惊奇。这位家长抓住时机,向她讲了珍珠的人工养殖以及我国海上育珠事业的过去和现在,鼓励她以此为材写成作文《爸爸送我的礼物》,既训练了写作,又进行了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四、要让学生学会剪辑原有的写作材料。固然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和真景是小学生入门写作的主要材料,但不要因此束缚他们的自我发挥和想象,而是要让学生们学会将已有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剪辑、必要的取舍。有一位学生游过秀水公园后,在写《我爱秀水公园的美丽风光》草稿中提到“在草丛中捡到一只死去的蜻蜓”,这是真实的,但对文中的“美丽风光”起了削弱作用。老师对此进行了指导,经过修改,学生的作文是:“我走上拱桥向东望去,湖面上是一片荷花和荷叶,交映相辉。叶面上的水珠儿在阳光照射下,如珍珠般闪闪发光。忽然一只红蜻蜓飞来,落在一支卷着的荷叶上,我想起了古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一小小的剪辑,使作文增加了艺术性。总之,老师及家长应相互配合,共同创造条件,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观察生活,获取并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入门写作时,感到“材”有源头滚滚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38707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