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提高效率、提升能力的重要方式。如何有效解决问题和冲突总结范文中的观点和结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核心要素。
散文雪的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的:
1、把握全文总起分论的结构特点;
2、学习作者将整体评价与细部揣摩相结合的鉴赏方法;
3、体会朱自清后期散文“于朴素中造新意,于平淡中见神奇”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目的之2难点:目的之3。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步骤安排。
一、导入:
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散文评论。它评论的对象不是某一篇散文,而是朱自清不同时期的有代表性的多篇散文。这种评论方式,为我们提供了鉴赏名家著作的独特范例。
也正是这种特点,决定了文章中有大量的引述。但我们阅读时,却不会有一点冗赘烦琐的感觉,因为作者把巧妙的引述和精辟、独到的艺术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文中多处引述,使我们有机会领略朱自清散文精湛的文笔;作者中肯的评价,又使我们能学到叙议结合、评析结合、加强评论的情感色彩的评论手法。
二、阅读明确:
评论中心:他的文章严谨不苟,虽然着意锤炼文字,但风格平易自然。并能于朴素之中立新意,造新语,于平淡之中见神奇。
不同特点:(一)风格朴素自然;新鲜的意境,新鲜的用语,富有诗意,也富有风趣。
(二)语言准确自然。
三、学习体会。
作者评论朱自清散文的鉴赏方法是将整体评价与细部揣摩相结合,那么。
1、作者是怎样整体评价朱自清散文的?(细读第一段)。
明确:从作家的地位,写作态度,散文风格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先总的评价了朱自清后期散文的'风格特点,肯定了他的散文在写作技巧上的借鉴价值。
2、文章是怎样过渡到对其“朴素自然”风格的进一步分析评价的?
明确:以一句“朴素自然的文章不象大红大绿那么显眼,它的好处要细心玩味才能觉察到,粗心的读者往往是发现不了的”过渡引出的。
3、文章是怎样评价分析其散文朴素自然的?又是如何揣摩的?
明确:评如过渡句所说,课文又引述了《威尼斯》和《经典常谈》的两段文字为例,细加分析揣摩评议。如何揣摩的,学生阅读相关段落体会。
明确:以“朴素自然可不等于平板”过渡,并以《松堂游记》的两段和《欧游杂记》里的两段文字为例,赞其匠心,精彩,诗意风趣,还善于把静态的东西写成动态的东西。如何分析赞美?朗读相关段落。
5、作者怎样评价他的语言的?
明确:作者谈论没有就风格谈风格,而是明确指出“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他的整个风格跟语言有密切的关系”。并以《欧游杂记》里的文字为例,没做繁复的分析,特别注意调动读者已有的认知经验,只是点到即止。
四、明确总结。
结构特点:总起分论。
鉴赏方法:整体评价与细部揣摩结合,先整体评价,后细部揣摩。整体评价多方着眼,肯定价值,细部揣摩自然过渡,注意联系。
朱氏散文:于朴素中造新意,于平淡中见神奇。
板书设计:
评论中心:于朴素之中立新意,造新语,于平淡之中见神奇。
不同特点:(一)风格。
1、朴素自然:《威尼斯》《经典常谈》。
2、新鲜的意境,新鲜的用语,富有诗意,也富有风趣:
《松堂游记》《欧游杂记》善将静态东西写成动态。
(二)语言。
准确自然《欧游杂记》。
五、写作练习。
在领会课文观点的基础上,重读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六段,就其中的一个艺术特点细心玩味,写一段二三百字的评论文章。
荷塘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锝出。树梢上隐隐约约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散文雪的教学设计篇二
1、引导幼儿与理解散文诗的内容并学习朗诵。
2、欣赏优美的语言,丰富词:拌、绿油油、红艳艳、金灿灿。
3、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体验散文中所洋溢的生活情趣。
1、难点:目标2.过程:
一、提问引出活动内容。
小朋友,你们见过会变颜色的房子吗?你们想看变色房子是怎么变颜色的吗?
二、老师有表情的朗诵散文诗,引导幼儿感知散文诗的内容。
1、散文诗叫什么名字?
2、散文诗里有些什么?
三、出示图片,老师再次朗诵散文诗,引导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并学习朗诵和丰富词。
(一)分节理解朗诵。
图一,小兔做了一件什么事?怎么装扮新房子的?
理解词:拌;跟老师朗诵第一节。
图二,春天,小种子发生了什么变化?房子变成了什么房子?
理解词:绿油油;跟老师朗诵第二节。
图三,夏天,小苗有什么变化?房子变成了什么房子?
理解词:红艳艳;跟老师朗诵第三节。
理解词:金灿灿;跟老师朗诵第四节。
(二)小朋友跟老师完整朗诵散文诗的内容。
四、讨论:如果你有一间新房子,你会怎么装扮你的新房子?
1、为什么小兔住在变色的房子里过得很快乐?
2、如果你有间新房子,你会怎么装扮它?
体育游戏:搭房子
1、能根据纸箱的特点,探索不同的玩法。
2、能与小朋友合作完成搭建高楼。
3、体验玩纸箱的乐趣。 重点:目标1.难点:目标2.准备:大小不同的纸箱若干。 过程:
一、幼儿自由探索纸箱的玩法。
1、幼儿自由玩耍。
2、合作拼图玩迷宫游戏。
二、竞赛游戏:搭房子。
1、讲解玩法、规则。
2、幼儿分成四组进行比赛,用各种大小不同的纸箱合作搭房子。
散文雪的教学设计篇三
学生自由读课文,并说出文章“总-分-总”的结构,说出作者眼中白鹭的特点-“诗”。
二、默读课文,说说“诗”的内涵。
1、带着“作者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诗’”的问题,学生再读课文,并圈画点评。
学生随机回答教师点评小结:白鹭的外貌淡雅而精致仿佛是一首小巧别致的诗;白鹭与清水之微波余辉,田地之拙朴阔然而构成的田野水墨画是一首古朴灵动的诗;白鹭在寂寥迷蒙的清晨独立枝头,悠然眺望是一首意蕴清绝的诗;白鹭低飞于黄昏的空际,又是一首浪漫而多情的诗。
2、细读课文,选择课文最钟爱的一点,简略地写写晓雪说《白鹭》这篇文章是“诗”的原因。
教师示范:
文章的意境很有诗意。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时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这段文字描写出了一幅宏阔而又纯净的画面,暮至而息的白鹭成了空中的精灵,成了宙宇间一道绝美的舞蹈者,非常形象真切地演绎着“清澄”者个词语的内涵。
学生自由阅读、讨论、书写、交流。
生1:
文章的结构是一首诗。
开头和结尾巧妙呼应,凸现主体,强调白鹭特点。中间选择几幅别有特色的画面围绕“诗”来呈现。这样的结构小巧别致,玲珑剔透。
生2:
文中的比喻是一首诗。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体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生3:
文中的拟人是一首诗。
“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而它却很悠然……”
生4:
文中的对比是一首诗。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分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或许有人会感着美中的不足……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用白鹤与朱鹭、苍鹭比出白鹭的小巧与别致的美,用铿锵的歌比出白鹭的婉约柔和。这率性地对比正表明了作者对白鹭的由衷地赞赏。
生5。
……。
三、选段朗读课文,表现文章的诗情画意。
指名读、学生点评、教师指导,生演读。
四、读《关于散文白鹭》,说说作者谈《白鹭》的哪些语句与你产生了共鸣。
教师示范:
“我喜欢散文,就在于它的随意性和多样性,就在于它是一种没有固定格式的最自由自在的文体。”
我揣摸作者说的就是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聚”,《白鹭》不正是这样的吗?中间的那几幅画看似随心所欲,其实每幅都充满诗意;两次对比,看似任性而为,其实每次对比的目的都是为了表达对白鹭的欣赏与喜爱。
学生在书上圈画、点评、交流。
生1:
“郭沫若的散文……也有的写得柔婉清丽、秀美含蓄……就是后一类散文的典型例子。”
《白鹭》中白鹭的形象确实清丽而秀美,语言柔婉而含蓄,就像一位待嫁的新娘欲说还羞。
生2:
“这篇散文,用非常精彩、极其简练的文字,抒写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绝妙地描绘出白鹭……”
文中“那……增之一分则嫌……,减之一分则嫌……,素之一忽则嫌……,黛之一忽则嫌……”的句式,整齐而又精练地描摹出白鹭的美丽外貌也表达了作者的独特欣赏角度和欣赏感受。
生3:
莱辛说:“不要让人一看了事,应让人品味,反复地品味。”
晓雪引用的这句话正适合《白鹭》,《白鹭》的语言、《白鹭》所勾勒的白鹭的形象、《白鹭》所营造的意境、《白鹭》所表现的白鹭的灵气都让人越读越有余味。
生4:
“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
晓雪引用的古人语段,提炼出《白鹭》一文中白鹭的清新淡雅、脱俗不凡的气质,也点出了郭沫若此类散文的特点――秀美含蓄、婉约清丽,同时又意境深远、令人回味不已。
生5。
……。
五、按照一定的结构进行课堂小结。
题目:初三学生如何欣赏散文(以《白鹭》为例)。
内容:散文作者的总体风格:
散文主要内容与情感:
散文语言特点:
散文手法简析:
六、作业:
选择你喜爱的一篇散文,尝试写鉴赏性的小品文。
板书设计:
散文作者的总体风格。
散文主要内容与情感。
散文家谈散文:
散文语言特点。
散文手法简析。
散文雪的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知文章主题。
2.分析海燕的形象和精神。
3.学习文章中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
教学重点:
1.分析海燕的形象和精神。
2、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
3、在反复诵读中,揣摩作品的语言和手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中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
2、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出示学习目标。
(1)一读课文清字词。
(2)二读课文理层次。
(3)三读课文说形象。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玛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俄国作家、俄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作品:自传性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评价: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
2、背景介绍。
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19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
三、一读课文清字词。
1、比赛朗读,看看哪位同学能准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师记下学生在朗读中读错的字词。
四、二读课文理层次。
(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画面。)。
“将来”――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暴风雨。
“逼近”――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
“来临”――暴风雨即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五、三读课文说形象(小黑出示)。
1.文中除了“海燕”还描写了哪些动物?这些动物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2.本文的抒情主人公是海燕,作者赋予了它怎样的性格和精神?
海燕的人生因_________而__________;我们的人生因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
六、齐读(有感情大声的朗读、思考)。
同位间交流,完成这个任务。
如果让你给文章加一个副标题,你怎么家?要求:要切合文章的内容;要和标题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用语简洁,字数不可过多。
四、总结。
我们在美的享受中解读了作品,感受到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感悟到海燕穿越时空的壮美。作品运用多种手法,使全诗集诗情、画意、理趣为一体,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丽明珠,其产生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是无比巨大的。同学们,让我们在生活的暴风雨中也做那勇敢飞翔、搏击长空的海燕吧!
八、布置作业以《海燕:我心中的歌》为题,写一篇随笔。
散文雪的教学设计篇五
就人类而言,气候的影响只在种类变化相当少上表现出来,因为人类只有一种,而且它与其他所有的动物截然区分开来;人,在欧洲是白人,在非洲是黑人,在亚洲是黄种人,在美洲是红种人,只不过是因气候而带上肤色的同样的人:由于人生来是为了统治地球的,而且整个地球是人的活动领域,所以,人的本性看来适合于各种环境;在南方的烈日下,在北方的冰雪中,人生活着,繁殖开来,从远古就散布到各地,以致人看来并不偏爱任何一种特别的气候。相反,对动物而言,气候的影响更为强烈,以更明显的特性反映出来,因为动物千殊万别,而它们的本性还远远没有完善,比人的本性范围狭小得多。不仅每种动物的品种比人类更多,更明显不同,而且类别的不同本身似乎取决于不同的气候;有的动物只能分布在炎热的地方,还有的只能生存在寒冷的气候中;狮子从来不生活在北方地区,驯鹿从来在南方地区见不到,也许没有一种动物像人类一样,分布在地球的各个部分;每种动物都有各自的地域,各自的故乡,出于躯体的需要,留在其中,每一种动物都是它所生活的土地之子,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可以说,这样或那样的动物出自这样或那样的气候。
在热带地区,走兽比寒带或温带地区更高大和更强壮;它们也更大胆,更凶猛;它们所有的特性似乎都来自气候的炎热。狮子生在非洲或印度的烈日之下,是所有动物中最强壮、最凶暴、最可怕的:我们地区的狼,我们地区的其他食肉兽,远远不是它的对手,可能仅仅够得上做它的供应者。美洲狮如果名副其实的话,就像那里的气候一样,远远比非洲狮更温和;这就清楚地证明了,非洲狮的异常凶猛来自异常炎热,在同一地区,生活在气候更温和的高山上的动物,本性不同于生活在异常炎热的平原上的动物。阿特拉斯山的峰顶有时积雪,山上的狮子就不如比勒杜尔日里德或者撒哈拉的狮子那样大胆、有力和凶恶;那里的平原盖满了火热的沙子。那些可怕的狮子尤其待在灼热的沙漠里,它们造成旅客的恐怖,成为邻近各省的灾害;幸亏狮子数量不是很多;甚至看来日益减少,因为据跑遍非洲这个地区的人证实,如今那里已经没有从前那么多的狮子,差得远呢。肖先生说,罗马人为了娱乐观众,从利比亚获得的狮子比今日能在那里找到的多五十倍。同样,人们注意到,在土耳其、波斯和印度,目前狮子远比从前少;由于这种强有力和大胆的野兽猎获所有其他的动物,我们只能把它数量的减少归于人类数量的增加;因为必须承认,兽王的力量抵不过一个奥堂托人或一个黑人的灵巧,他们常常敢于用相当轻便的武器面对面袭击狮子。狮子除了人,没有别的死敌,今日,狮子种类缩小到五十来种,或者可以说,只有从前的十分之一,因此,人类自古罗马以来数量非但没有大大减少(正如许多人认为的那样,反而增加了,扩展了地域,分布到更多的地方,甚至在利比亚这样的地区,那里的人在大约迦太基时代,比本世纪的突尼斯和阿尔及尔的人力气看来更大。)。
也可以说,狮子不是残忍的,因为它只是出于需要才残忍,它吃多少才消灭多少,一旦它吃饱,它便完全安定下来;而老虎、狼和其他更低级的野兽,例如狐狸、石貂、黄鼠狼、白鼬等等,杀生仅仅是为了杀生,在它们大量的捕杀中,好像更多是想满足狂热,而不是为了填饥。
狮子的外表决不与它内在的巨大优点相悖;它的脸庄重,目光自信,举止傲然,声音可怕;它的身姿决不像大象或犀牛那样过大,既不像河马或牛那样笨重,也不像鬣狗或熊那样矮壮,同时也不像骆驼那样过长,因不成比例而变形,相反,它是那样匀称,那样比例得当,以致狮子的身躯看来是力量加灵活的典范;既结实又强壮有力,肌肉和油脂都不过多,而且没有任何过量的东西,筋与肌肉发达。这种肌肉的伟力,表现在狮子轻而易举地作出惊人的跳跃和扑腾,表现在它的尾巴足以将人击倒在地的突兀动作,表现在它活动脸部、尤其额头的皮肤的灵巧,这能大大加强它愤怒的姿态,尤其是表情,最后,表现在它能够摆动鬣毛,不仅能竖起,而且在它愤怒时能朝各个方向飘拂和颤动。
狮子饥饿时正面攻击出现的一切动物;但是,由于它非常可怕,所有的动物都竭力避免遇到它,它便往往不得不躲藏起来,等待动物经过;它匍匐在茂密的树林中,极其有力地扑将起来,常常一跃便攫住动物:在沙漠和森林中,它通常的食物是羚羊和猴子,虽然要等猴子下地才能捕获,因为它不像虎和美洲狮那样能爬树;它一次吃得很多,塞饱肚子过两三天;它的牙齿异常锐利,能轻易地咬碎骨头,它连肉带骨一起咽下去。
狮吼非常响,夜晚在沙漠里回声此起彼伏,活像打雷一样……它愤怒时的咆哮比吼声还要可怕;这时,它用尾巴拍打两肋,它拍击地面,它晃动鬣毛,扭动脸部皮肤,耸动粗大的眉毛,露出咄咄逼人的牙齿,伸出末梢极其坚硬的舌头,它足以舔下皮肤,用不着牙齿,也用不着仅次于牙齿、它那最犀利的武器即爪子,便将肉撕碎。
因此,狮子是最高贵的族类之一,因为它是独一无二的,人们不会把狮子同老虎、豹子、雪豹等等混同,相反,虎、豹看来接近狮子,它们之间很少区别,易为旅行者混淆,而且专业词汇分类者把它们看作一类。
散文雪的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的:
一、了解孙犁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成就。
二、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三、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设想:
1、安排两教时。
2、精选文段进行诵读、分角色表演,感受其语言轻柔、清丽的风格和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
三、着重让学生改写夫妻对话、分析水生嫂和祥林嫂不同的人生命运产生的原因。
四、利用多媒体音像带,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写出故事梗概。
第二教时。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归结主题。
教学步骤:
一、分析人物形象:
1。分角色朗读6――30段。
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领悟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体会人物对话所包含的细腻复杂的感情。
问:“今天回来得这么晚”,这句话对描写人物、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明:它承应上文:“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很晚丈夫才回来”。还表现了水生嫂久候亲人心焦的心理。同时又暗写了水生以工作为重的品质。这句话又可说是情节的开端,说明“今天”非同往常,回来得晚是事出有因。
问:水生嫂既然十分关心水生,为什么不直接问明情况,却问“他们几个呢”?
明:水生没有说明晚归的原因,只是说吃过饭了。但是,他异常的神情(脸上红胀,说话气喘),水生嫂很快就察觉到了。她并没有直接追问,因为她知道水生是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有些事是不便细问的。于是,她机敏地转换话题,问“他们几个呢?”水生回答她:“还在区上。”水生露出了一点口风之后,又把话语岔开,反问她:“爹哩?”、“小华哩?”这样写,一方面交代了水生家的其他成员以及水生对他们的关心,另一方面写出了水生对参军一事欲言又止,不愿立即让妻子知道的心理。
问:“怎么了,你?”这是什么句式,水生为什么会这样说?
明:这是主谓倒装的句式。由于水生笑得不平常,水生嫂猜不透,一下子迸出这短促的问句,反映了她心情的急切。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她急于要知道底细。表现了中国女性传统的温柔、贤淑、羞怯、质朴的品性。
再看另外的对话:女人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你走,我不拦你”“嘱咐嘱咐我吧”。行动:女人“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是新单衣、新毛巾、新鞋子,这种“送郎上战场”的言行,证明水生嫂并非一心当好妻子,她知道自己还有另一个身份:中国人。
这样就可以解释水生嫂丰富的内心世界了。她爱丈夫,爱家乡,爱祖国。丈夫参军看似使她陷入了优先爱丈夫还是优先爱祖国的矛盾,也许她真的为此困惑过,但是,很快她就明白这并不矛盾。她必须爱一个“值得”爱的丈夫,而爱不爱家乡和祖国是衡量他“值得”爱与否的主要指标。如果丈夫为了他临阵退缩,她会因失望最终失去丈夫,相反,丈夫“总是积极”的决定才赢得她的敬重和爱慕。所以,她愈是有个心爱的丈夫,就愈是会支持他报国杀敌。
为了更好地认识水生嫂的柔情似水的性格特征,可指导学生做改写练习,有意改变水生嫂的性格特征,不歪曲人物,写一段临别对话。
明:“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前的嘱咐有关。
建议让学生仿写改写这段对话,如添加一个人的对话,使之与前文一致,或者改写这几个人的对话,改变他们的性格特征。
3、小结:这部作品的主要人物是妇女,又以水生嫂为核心。她热爱劳动,有娴熟的劳动技能;她体贴丈夫,温柔细心;她开明稳重,刚毅勇敢;她关心国家兴亡,最终投身抗日洪流。她不愧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魅力的典型人物。她与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性格有相同之处:热爱劳动,勇于反抗;但又有很大不同: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加之生活在抗日根据地,这使她与祥林嫂的命运大相径庭。与赵树理笔下的小芹相比,虽然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同一环境,但水生嫂已不再是为争取个人婚姻自主抗争,而是跻身抗日的行伍,勇敢地肩负起民族存亡的重荷。即使在孙犁同类题材的作品中,她也堪称典型。至于文中另外的四位妇女,她们的性格也各具特点,这集中反映在“寻夫”部分的对话描写上。
居于次要地位的男人系列,也有主次之分。水生居主导地位。他与父亲有相同之处:思想豁达开通。大敌当前,没有过多地“惦记”家事,而以国事为重,毅然决然地去干“光荣事情”;他又有别于小队长:幽默感不强。但内心深处却非常热爱自己的妻儿老小,荷花淀中即使责怪了妻子,也要“把(内装饼干的)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
二、归结主题:
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能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孙犁就是这样用他独特的笔法,构建了一副情景交融的美妙画卷,表达了他对美丽的中华河山、中华儿女、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礼赞。
三、做练习:
(一)、认真阅读景物描写片段,体味词语隐含的意义及其作用:
1、“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这是“女人们”探夫未遇回家路上的一段景物描写,衬托水生嫂们的心情开始由忧变喜。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象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荷叶象铜墙铁壁——暗寓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象铜墙铁壁。
粉色荷花箭是哨兵——暗寓白洋淀的妇女们成长为抗日游击战士。
(二)、《荷花淀》中有一段五人对话的描写:
a、“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c、“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d、“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e、“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1、这段对话描写出自五个青年妇女之口,她们在想探望丈夫的共同心愿中,又显示不同个性特点。请按以上所标的顺序简要说明各自个性特点:
a、机智伶俐b、爽朗直率c、稳重谨慎d、性急冒失e、忸怩含蓄。
2、这五个人的对话描写,从全文表达角度看,主要起了什么作用?选出正确的一项:(b)。
a、起补充交代作用,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b、交代故事发生原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c、这是小插曲,使故事曲折生动。d、突出人物性格,深化主题。
(三)、指出以下各句带点词的表达作用:
1、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准确地表达由吃惊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2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形容劳动的欢快心情。)。
3、几个青年妇女把掉进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渲染战斗胜利后的欢乐气氛,表现亲爱带戏谚的感情。)。
4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形容在强敌面前的敏捷行动。)。
注:以上练习中括号里和横线的文字是参考答案。
四、课文总结升华:
《荷花淀》是一篇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许多这类题材的作品都描述敌我双方的殊死战斗,情节曲折复杂,文中刀光剑影,硝烟弥漫,哀鸿遍野。如《铁道游击队》、《地雷战》等。孙犁则另辟蹊径,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抗日战争。他不写敌后抗日游击队怎样和日本鬼子打仗(文中虽涉及打仗,但不是主要的),而是写抗日根据地的一群年轻妇女如何在战争环境里锻炼成长;他不以游击队长水生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而是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们作主要人物,通过描写、塑造她们的形象,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英勇抗战的精神;他不刻意追求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精心选择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场景及事情,作为小说的主要材料。所以小说形成一种散文式的格调,具有诗歌的意境,既清新脱俗,又含蓄隽永。
五、课外练笔:
【构思导引】。
a、熟悉课文,女生以水生嫂的角度,用第一人称写《水生嫂的故事》。
b、熟悉课文,男生以水生的.角度,用第一人称写《水生的故事》。
这两道作文题的设计,旨在让同学们进一步熟悉课文、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高超的语言技巧。在此基础上,自己动手,提高写作能力;并激发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文简析】。
水生嫂的故事。
赵意。
天渐渐暗了,月亮升起来,可水生还没有回来。今天,他领着游击队到区上开会去了。有什么办法,谁让他是咱们庄的游击组长,还是党的负责人呢!我就一边等着他,一边坐在院子里编席。微风送来阵阵清新的荷花香,我不时地抬头望望正对着的大门,听听有没有那熟悉的脚步声。
很晚他才回来,一副急切切的样子,显得有些疲倦。我迎上去,接过他递来的草帽:“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饿坏了吧,我去端饭。”“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他顺势坐在了台阶上。我走过去,在他身旁坐下。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一定是还没来得及歇会儿就往家赶了。我有些感动,也有些心疼:“干嘛那么急呀!瞧你累的。他们几个呢?”我边说边伸手帮他掸去身上的灰尘。“还在区上,爹哩?”“睡了。”“小华哩?”“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他没有回答,只是笑了笑。尽管隔着月光,可我还是感觉到了那一丝不平常。不知怎么的,心突然猛跳起来,该不会……“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我的食指一阵钻心的痛,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我不作声,把手指放在嘴里吮着。他继续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我没抬头,低声说:“你总是很积极的。”“我是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来,怕家里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些。”他说这话时,满脸的自豪。我却不知怎么接话,是应该担心,还是应该高兴?过了一会儿,我拉着他的手,说道:“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他指了父亲的小房,食指放在唇边,小声地说:“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我感到眼泪在眼眶里聚集,但终究没在他面前流出来。他握紧我的手,在我耳边说道:“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话音刚落,就消失在了一片黑暗中,在我还没缓过神来的时候,就已经听不见他匆匆的脚步声了。一切来得太突然,我还没来得及做好思想准备,可他明天就要走了,去打鬼子!我没有挪动身子,就这样坐着,想着,呆呆地等他回来。
鸡叫的时候,他才回来。我站起身,看着他:“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没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嗯。”我低下了头,鼻子有点酸酸的。“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嗯。还有什么?”“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他的语气有些激动。我唯一能做的就只有拼命地点头——满脸的泪水让我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我流着泪进了房里,找出几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包成一个小小的包裹。
第二天,父亲拉着小华,送他出门。那几家也带了些东西,交水生带去。我把包裹递到他手上:“凡事要小心啊!”“知道了。”父亲对他说:“水生,你干的是光荣的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都出来送他,他对大家笑了笑,上船走了。我一直站着,挥手,直到看不到那模糊的船影。“记得平安回来!”我在心里默念着。
点评:如此详尽地叙述了“荷花淀”的故事,对课文又怎能不熟悉呢。小作者比较准确地把握了水生嫂的性格特征,语言流畅,叙事清楚,心理刻画形象、逼真。
【题目参考】。
23、下面两题任选一题。
a、女生以水生嫂的角度,用第一人称写《水生嫂的故事》。
b、男生以水生的角度,用第一人称写《水生的故事》。
散文雪的教学设计篇七
(一)理清全文结构,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内涵及在文中的作用。
(二)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化语言的巧妙艺术加工。
(三)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分析:
(2)体味作者匠心:
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作者笔下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
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神韵。茶叶田田,满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却断定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是由叶子的“风致”引起的想象。
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分析:《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主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三)”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分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本体--花香(作用于人的嗅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
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
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
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
(一)导入课文。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语言教材选了他的散文名篇《春》、《背影》,这两篇伤口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圳特区深的美好的印象。朱自清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关于他的生平经历,同学们还知道些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口述,最后教师概述)。
教师:朱自清行政管理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走过了坎坷不平的道路。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可以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色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这对全面、正确评价朱自清也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我们的教学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对伤口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抓不住这些,对作品主旨的认识也不会落到实处。
下面,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如不具备这个条件,可由教师表情朗读)。
板书课题及作者:荷塘月色。
朱自清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
教师作者细致描写荷塘的文字是第几段?(第4段)。
现在请一位同学再朗读一遍这个段落。
(二)作品结构分析。
教师启发指导:《荷塘月色》共8个自然段,每段自有其独立性,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宕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8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
在教法上可以有两种考虑:
让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明、准确),然后进行归纳。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去荷塘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观荷塘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蹁回家门。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2~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也应独立。第7~8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确实应划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
(说明:上面的“段意”,“部分划分”中有关文字可作为板书出现)。
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变化这一线索来分析作品结构框架。
(三)找出直接抒情的语句,对其中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讲析,让学生摊牌体会。
分析直接抒情的语句(让学生按行文先后摘选)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是分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由情生”。
起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提问)。
不加掩饰直反正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也游荷塘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
至于为什么有这种情绪,学生一定很关心。因此,在此可以联系作者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的情况(教师要帮助学生抓要点,防止说开而不可收),进而说明当时朱自清的思想状况:朱自清曾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目睹过“三。一八”惨案的全过程(他那天参加了请愿游行)。他追求进步,痛恶黑暗的反动统治;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在大革命高潮时,他很兴奋,时时关注着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国的统一各民主的实现。“四。一二”政变,给他的打击是学生的,他“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按他当时的思想境界(“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一见陈竹隐藏《忆佩弦》)是不可能毅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手中的笔是他寻求解脱的工具,《荷塘月色》的诞生是很自然的。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概括、浓缩他当时的心绪是十分准确的。弄清这句的含义也有助于弄清他为什么要大写荷塘月色之美,要发思古之幽情了。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
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是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提问)。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引导学生体会前两段与此段的内在联系:
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_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在清冷的不幸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2段是同步的。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说明: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在分析时不能草率。
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对这点,好认识;它与第2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3段并非”游离”出来的段落)。
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四)解析第4段,看作者是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词表达意境的。
1.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审按观察的角度,祖母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教师在讲述时要尽量引用原句,重点词语随手板书,如”弥望”、”袅娜”等等。)。
2.上面的分析,基本上抓住了第4段行文顺序特点,但细一研究,还可以看到作者的匠心:
(1)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这就叫”读进去”。估计学生很容易认为只是到了”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才由”静”转入”动”。这种认识是肤浅的,是套用”动静结合”这一评语,缺少鉴赏力。
实际上,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有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物静而情动。花、叶、流水的人格化表现了景与情的交融,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作者把叶子比成”亭亭有舞女裙”,说是静,却有动,也许叶子静静地铺展着,可喻体中的女郎是在旋着舞着的,否则,那裙裾怎能临风伞开呢?再如,朱自清先生用”羞涩”一词来形容待放的花朵,更是而人寻味,不仅暗合古人对荷花”绰约若处子”的赞誉,更是站读者浮想不已,既然”羞涩”于颜内心怕更怦怦吧!这”动”已溢于文字之外了。
说明:上面这各种分析,教师应当理解,但是不是要求学生也达到这个深度,要适情而定,不要脱离学生实际硬灌,能启发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重点还是抓词语在语境中的涵义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的神韵。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引导学生分析第4段的最后一句。荷叶田,满遮荷面,塘水看不到;作者却断定那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是由于叶子的”风致”引起的合理想象。这是很精彩的一笔。为沪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还可以启发他们从”视觉--嗅觉--听觉”这一角度来欣赏作者怎样描写荷塘,进而还能解决一个问题:第4段是”人在景外”不是”人在景中”(实际上是”情景交融”的问题。)。
(五)关于”通感”问题。(见”难点、重点分析”第3题。)。
(六)第5、6段的讲析。
这两段,应完全交给学生分析,教师不应再细说了,否则就会”剥夺”学生的必要的鉴赏机会。
这两段的阅读点,欣赏点似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其中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
例如: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与用”照”相比较进行品味。)。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此句,以使通篇流溢着美呢?(引导学生从借景抒情的角度来思考,体会作者心中难以排除的哀愁,烦怨。)。
处理以上内容时,可采用讨论式,让学生多说,拓宽思路。渐而使他们认识到,读文学作品决不能停留在”字面的识读”上,要利用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参与评论,所谓鉴赏能力便是这样一点一点培养起来。
(尹淑纶设计)。
(二)绿1、教学目标2、
(一)梳理文章的结构,弄清作者行文思路。由寻访梅雨瀑写及梅雨亭,并以此为”观察点”,展示、描绘周围环境,进而细写梅雨潭水醉人的”绿”。首尾两段言简情深,起领、收束十分严整。
(二)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特别是比喻)表现出梅雨潭水的”绿”神奇而充满活力;单调的绿色被作者写”活”了,赖于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
(三)体会全文的基调:清郎明快,洋溢着勃勃生机。要求学生按这种基调练习朗诵,进面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散文阅读应该注意什么?分析:一般说来,阅读时首先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再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再看作者组材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立足点。最后再鉴赏散文的语言。阅读散文可采用以下方法:
(1)缘景入情,就是透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进而把握作品的情韵美,洞察作者如何寄情于景。融情寓理。
(2)控求哲理,就是在阅读中,力图把握作者对生活独到的思考和理解,探求作者对生活所寄予寓的深刻哲理。(3)以小见大,指在阅读中,关注作者对小题材的开拓,从平凡的题材中挖掘不平凡的思想意义,读者应善于见微知著,因小见大。
(4)寻找题眼。指标题中能显示文章思想意义和感情倾向的具有关键性的词语。它包含着作者在标题中要传达给读者的最重要的意思,标志着文章的写作的角度和重点。其字数没有限制,位置出不固定,但提示文章重心,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用意是必须的。题眼出现在句子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理清文脉。体现着文章结构内在脉络。它是作者设计文章主题、安排材料顺序、结构文章肩架的表现,有了文脉,文章才会有条理,才会构成一个完整、和谐、统一的有机体。因此,文脉对突出文章中心、表现作者感情倾向起着重要作用,也有利于读者领会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内容。文脉应具有清晰、合理的特点。
(6)理清语脉。语脉是文章中起承拉连贯作用的相互呼应契合的词语线。有时这个词语线存在于一个语段(句群)中,有时则存在于这一语段与另一语段中,条贯相通,有的则流贯全篇,虽然相隔很远,但语脉相通。文章的语脉可以起前且勾联,脉络贯通,文气畅达的作用。
(二)第2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若不写此段,对全文艺术效果会有什么影响?分析:作者要写的是梅雨潭的绿,先总写梅雨潭的景观是为写”绿”作必要的铺垫。如果起笔就在”绿”上做文章,不仅使读者觉得突兀,在行文上也会很困难。梅雨潭的绿使作者”惊诧”有两层原因:其一,梅雨潭的景色极为诱,飞瀑形色俱佳动人心魄;潭水汪汪一碧引人遐想。动静结合,本身就富有审美价值。试想,只给读者展示一潭凝滞的死水,文章会多么呆板,作者要极力表现的意旨--派勃发的生机--也必然会受到限制。其二,飞瀑流泉的美姿,苍鹰、白云、青山、奶草的谐色彩,可以说得上赏心悦目了,但毕竟不抵”梅雨潭闪闪的绿色”“离合的神光”更”招引”游人。天外有天,美联社中有美,文章蓄势饱满,待到第3段专笔写绿时,自然是一发不可收了。
(三)作者为什么要写梅雨亭?
分析:这一段文字,笔头甩得开又不枝不蔓,领人进入佳境,地读者带着悬念与作者一道去追捉神奇之绿的途中已经有了一番美的享受。写梅雨不属于节外生枝,它是作者审视整体景色的驻足点。写亭是为写瀑布服务的。当然,梅雨亭也是梅雨潭整幅风景画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作者就顺势描写了亭的位置、气势以及亭上之人的感受。散文的自如性在这里得以表现。梅雨亭是临潭赏瀑的最好去处,作者在亭中居高临下,潭上美尽收眼底,写景的文字也自然层次清楚,条理明晰了。
(一)导入课文。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语言教材选了他的散文名篇《春》、《背影》这两篇作品给同学们留下了深深的美好的印象。让我们一起背诵《春》结尾那几行令人感奋的名句吧: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天,给人们无限的希望与蓬勃的活力;秋天,也会以它特有的魅力使人们感受到永不衷竭的生机。朱自清先生在1924年秋天写就的散文小品《绿》,则是把对光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满蓄在对一潭秋水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描绘中。今天,就让篇优美的散文”带领”我们去领略浙江仙岩山中梅雨过天青潭那神奇的景色,”那醉人的绿”吧。
板书课题及作者:
绿(节选自《朱纂表文集。温州的踪迹》)朱自清。
(二)理清文章结构。1.课文题目仅一个”绿”字,简明、醒目,标示出行文的中心内容。”绿”,处处可见,这里时”绿”不是泛说而专指--梅雨潭的绿(板书、要学生答出这几个字)。
省略定语、突出中心词。
绿,离不开梅雨潭。当然要写梅雨潭的景观了。
第2段集中写了梅雨潭。
梅雨潭的物质是什么?用原文一名话回答。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板书)。
既然是瀑布潭,便由两部分构成(板书)。
(以下讲述便可利用上现板书的构架,其他板书文字尽量缀附其上)。
第2段主要写的是瀑流。
位置--梅雨瀑在仙岩三瀑布中居”最低”处。
声响--”花花花花”(刚到山边便听得见)。
形、色--”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面三刀条湿湿的黑边儿里”。
以上悉用”简笔”。为了细写,作者交待了一个观察点(当然也是一处景观)--梅雨亭。
虽然对”亭”的形状、气势也有描写,但目的还是写”瀑流”:
人(作者)与潭流的位置更明确了(让学生找原文语句--”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以看见它的全体了”)。
当时的季节、天气也顺笔写出十分自然。
再次写瀑流的声响、动态的状貌(让学生读有关文字)。
由宏观写瀑流转入细腻描绘飞溅的水花。--于结构上看,是描写的推进;。
--于内容上看,是交待了梅雨潭的名称原由;--于技法上看,自然插入作者的评议感触,景中见情,用笔散淡,散文的特色轻巧巧地表现出来了。
3.几星入怀的水花,撩拨了作者的情致,他在亭中坐不住了--第3段起句承上连下,十分巧妙: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这里显然是写瀑流下的”潭水”了--全文开始”出绿”(”也绿”是摄影术语,指充满生机的基调色在作品中出现)。
怎样写”绿”,我们暂且不谈,但作者在这段文字中句句不离梅雨潭的绿,越写越迷人,越写越富于情致,则是一读就感受到的。因此,这一段是全文的主体。
提问:用一句话概括第3段的行文内容。
梅雨漂神奇的绿色使似醉。作者对”绿”有特殊的感情。
作者着意写梅雨浊醉人的”绿”。
梅雨潭的绿是无与伦比的。
(显然、两项都不准确,都没有反映出第3段的”主要信息”;、相较,更妥切,既表明了描绘对象又表明了行文重心)。
上项提问可以用”投影幻灯”辅助进行。
4.再看首尾两段在谋篇布局上的作用。
先说第4段,与首段紧密呼应,用字几近一落千丈致,仅仅多出”不禁”二字,既是感情的必然发展,也是行文水到渠成归宿,极稳重地民束了全篇,把奔放的感情”蓄”在”惊诧”二字中,交由读者品味、想象。
第1段不仅民交待揽胜的时间、地点、人物人微言轻记游的领起,”惊诧”呢?悬念顿生,引起读者的兴趣,这样的一句话,作为起首段无论从结构上或艺术效果上看都是极为适合的。
(上面的内容,应由学生”凑集”出来,然后再由教师作准确的小结)。
将”绿”人格化的基础上,作者多次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来写”绿”的灵性、质感。作者并不满意这些比喻,又调动了其他手法来写”绿”(通过提问来实施,引入《思考题》第3题的答案)。板书:
(上表中画横线的两个短语,启发学生提出来。)。
这一处比较,很有特色,冲破了一般的模式--用具有明显差异的同类两事物作比较。作者选取的都是名胜佳处,白璧觅瑕,既”苛刻”又有意趣。几句话构成一组,文字美,结构也漂亮。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阅历很丰富,平时观察很细致;材料成竹在胸,一旦用时,信手拈来,这几句写得精彩,还在于作者变换了手法,由描绘改为评说,抒情色彩也十分浓重。
(6)展开丰富的联想,凸现作品的立意。
《绿》是写景散文,但不单为记景也不拘泥个人的审美情趣,它的立意是很高的,仔细品味可以看出,作者是借对梅雨潭奇异绿色的描绘来歌颂青春活力、咏叹生命之绿常在。全文明朗的格调,活泼的节奏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更有说服力的还是第3段后半部分的联想。
引导学生体会有关语句(”大约潭是很深的……她必明眸善睐了”),师生共同分析。板书:
总之,在对”绿”的歌咏中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文章充满了高尚的情趣,流溢着活力。
散文雪的教学设计篇八
1、能根据诗歌内容,简单描述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快乐事情。
2、认读重点字词“亲一亲、、爸爸”
3、能根据原有进行仿编诗歌。
大图书大字卡爷爷奶奶图片各一张。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将幼儿的全家福放在幼儿椅子下面,让幼儿拿出全家福,请幼儿说一说全家福上有谁?(爸爸、妈妈和我)。
幼儿:爸爸、妈妈和我。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吗?
幼儿:爱。
2、教师引导幼儿亲一亲相片上的爸爸妈妈。
如果你们爱自己的爸爸妈妈,现请你们亲一下相片上的爸爸、妈妈。
二、大图书阅读。
1、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1)看大图书上的图片,鼓励幼儿将看到的图画内容描述出来。(图画内容:小女孩。
亲了亲妈妈,还亲了亲爸爸)。
(2)请幼儿说一说亲妈妈是什么感觉:亲爸爸是什么感觉。
2、熟悉诗歌内容。
(1)教师指着图画说:“这个小女孩亲了妈妈也亲了爸爸,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她亲爸爸妈妈是什么感觉吗?听老师念念这个诗歌就知道了。”
(2)教师朗诵诗歌一遍,请幼儿说出诗歌中妈妈好香,爸爸的胡子扎嘴巴。
(3)教师和幼儿一同看大图书,教师朗诵诗歌一遍,幼儿完整欣赏。
(4)教师出示字卡“亲一亲、妈妈、爸爸”让幼儿跟读诗歌。
三、仿编诗歌。
1、幼儿讨论:亲谁也会好香(奶奶)亲谁胡子也会扎嘴巴(爷爷)。
2、将幼儿仿编的内容,整理成诗歌念给幼儿欣赏,幼儿在一起念一遍。
四、小结,讲评。
散文雪的教学设计篇九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语言美。
2、引导幼儿信编诗歌,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和尝试精神。
3、让幼儿知道幼儿园是个大家庭,每个小朋友要关心爱护幼儿园。
活动准备:
1、画有蓝天、树林、草地、河水、花儿、幼儿园大幅背景图。
2、制作好的白云、小鸟、小羊、小鱼、蝴蝶、小朋友贴绒学具。
3、根据内容制作的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
师:蓝蓝的天空是谁的家。
师:那小鸟的`家会在哪里呢?
师:那绿绿的草地是谁的家呢??
师:那清清的河水是谁的家呢?
师:那蝴蝶的家又在哪里呢??
师: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请小朋友竖起小耳朵来听听这首好听的诗歌:
(2)出示挂图(放音乐)。
师:一边做动作一边有感情的朗读。
蓝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
密密的树林是小鸟的家,
绿绿的草地是小羊的家,
清清的河水是小鱼的家,
红红的花儿是蝴蝶的家,
快乐的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家。
(3)理解诗歌内容。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在诗歌里听见了什么呀?要用诗歌里面的话来回答!
师:她念的对吗?我们来一起学一学,念一念。(加上动作)还有谁听到不同的吗??
师:真棒!小朋友的耳朵挺的真认真!我们也来一起学学他。(加上动作)。
师:这么好听的诗歌你们想学吗?那老师就再念一边给你们听,会的小朋友和老师一起边做动作边念。
师:说的真好!那为什么小羊喜欢住在绿绿的草地啊?
师:那为什么小鱼住在河水里呢?
师: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对动物出生的地方、喜欢去玩耍的地方、有它喜欢的食物的地方,都能让它快乐,让它有家的感觉!
师:小朋友们你们现在都会了吗?那现在老师不念了。我现在要请小朋友们用最好听的声音来念给大家听一听。
师:小朋友们真棒,都会读了,现在老师要请一个小朋友来念一念,看看谁最聪明已经学会了。
(幼儿念诗歌)。
师:你们说他们念的好不好?
那你们也要努力哦!我们来为自己鼓鼓掌。
4、角色游戏。
师:接下来老师要和你们来玩一个游戏,我先请一个小朋友来扮演白云,再请四个小朋友扮演蓝蓝的天空。
师:扮演天空的小朋友要是听到老师和其他小朋友说“蓝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就去把白云抱在怀里送到位置上坐好”
师:哪有谁想当密密的树林呀?再请个小朋友来当小鸟。
师:我要再请2个小朋友来扮演小鱼,4个小朋友来扮演小河。
师:扮演小河的小朋友要是听到老师和其他小朋友说“清清的河水是小鱼的家,就去把小鱼抱在怀里送到位置上坐好。
师:……………。
4、仿编儿歌。
(1)(说到各种动物时教师可加上动作)。
师:蓝蓝的天空除了是白云的家,还可以是谁的家?
师:说的很好!小朋友们我们来一起说说:蓝蓝的天空是太阳的家。
师:除了太阳呢?
师:我们都来一起说说:蓝蓝的天空是星星的家,蓝蓝的天空是月亮的家……。
师:那密密的树林除了小鸟的家,还可以是谁的家?
师:好的那我们来一起说说,密密的树林是蝴蝶的家,密密的树林是兔子的家。
师:那绿绿的草地除了是小羊的家还可以是谁的家呀?
师:对绿绿的草地时小牛的家….
师:那清清的河水除了是小鱼的家,还可以是谁的家呀?(教师可做动作如:小鸭嘎嘎。
师:清清的河水是鸭子的家……。
师:红红的花儿和快乐的幼儿园又是谁的家呢?
师: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小朋友说的太阳、松鼠、小牛、乌龟、蜜蜂和老师。一起来编出一手新的诗歌。
师:真厉害呀,都会编诗歌了。哪有没有哪个小朋友能够自己一个人编一首诗歌呢?
师:他真厉害,我们给他鼓鼓掌!
5、共同的家。
师:对,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老师也编了一句诗,放在这首诗的最后:美丽的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所以我们要爱护它。
现在就用我们最好听!最响亮!的声音最后来一次。表达我们对地球妈妈的爱。
集体朗诵。
6、结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散文雪的教学设计篇十
2.学会准确表达语言的品味。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我们要培养自己的语言感受能力,就要认真揣摩文章的语言,准确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白杨礼赞》这篇散文,通过它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我们深深爱上了这位树中的伟丈夫,从他的身上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那么,在这篇散文中你喜欢的语句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并在旁边作批注,说出你喜欢的原因。
1.交流时,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如:(1)高原景色的描写:
重点词语: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使人有雄壮、伟大的感觉。
体会作用:概述高原特色(辽阔平坦、色彩鲜艳),为全文开拓了广阔的天地,交代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以此来衬托它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为白杨树的出现作铺垫、蓄势。
(2)四个反问句,形成排比的句子。
作用:运用反问、排比的修辞手法和象征的表现手法,层层递进,使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气势恢弘,展现了比前文更为廓大深远的精神境界。
(3)第9段:楠木——白杨。
作用:运用对比来进行反衬,进一步强化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深化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在对比中突出白杨树的品质,显示作者自己的立场态度。
2.总结方法:学生说说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品味。
3.教师指导方法,结合课件演示。
语言的精当:生动、准确。
修辞的巧妙:排比、反问、设问、拟人、比喻、对偶、夸张、反复。
含义的深刻:富有哲理、体现中心。
结构中的作用:铺垫、照应、过渡、线索。
表现手法高超:对比、烘托、象征、讽刺、幽默。
1.在学过的散文中,有哪些精彩的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说出你是从哪个角度进行品味的?(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补充: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2)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作者用三个比喻总写春天。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是美的,是活泼生动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是健壮有力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文章描写的顺序也耐人寻味,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
(3)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通过“攀”“缩”“倾”等动词准确地刻画出父亲在这特定的环境下的动作,表现了父亲爱子的深情,使父亲的“背影”深深的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也使父亲的关爱深深地刻进了我们的心里。
1.师:中考中常会涉及语言品味的题目,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可以从哪些角度去品味语言,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品味能够准确的表达出来呢?这就要求我们注意语言的组织。如:南京中考卷《丁香赋》中的题目:
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
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
对于这个题目,同学中有这样两种回答,你们认为哪种好呢?为什么?
学生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的特点。(过于概括,不够具体。)。
学生二: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的轻盈、繁茂和艳丽的特点。(指出了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和在具体语境中的特定作用。)。
2.学生小结:回答问题时,语言组织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不能太概括,应具体。要做到:
结合具体的语境。
指出特定的作用。
散文雪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看看、讲讲、玩玩中整首诗歌。
2、学习用xx见面xxx的句型创编儿歌,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和创造力。
3、培养幼儿爱动脑的习惯,体验合作的愉悦。
活动准备:
1、小兔头饰2个,事先排练好情境表演:两小兔从不同方位跳出,碰在一起,手拉手儿跳跳跳,握握手,脸上表情笑嘻嘻的,很高兴。
2、小鸟、小象、小鱼、小猴、小朋友互相见面卡各一张。
3、双响筒一个。
4、每个幼儿一张动物见面小图卡放于椅子下。
活动过程:
一、情境表演导入。
1、观看情境表演。
师:小朋友看,谁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两只小兔见了面做些什么?
2、小兔见面是怎样做的?
我们用好听的声音来说,用三个字说出来。
3、小兔见面除了用动作表示,它们心里还觉得怎样?
幼儿用双响筒打节奏,我们把小兔见面也说进去把讲完整就更加好听了。
二、让幼儿在说一说、学一学、玩一玩中巩固学习xx见面xxx的句式。
1、出示小鸟。
师:小鸟见面会怎样呢?
2、出示小象、小鱼、小猴见面卡。
师:小象、小鱼、小猴见面又会怎么样呢?(幼儿互相讲讲,再个别幼儿讲述,根据幼儿讲述情况,让幼儿学一学小动物的动作或心理等)。
三、学习儿歌。
1、幼儿示范朗诵儿歌。
2、提问:小朋友听出来没有,刚才老师念的哪些是小朋友已经讲到的,哪些没有讲到?(出示小朋友见面卡,学习最后一句,讲解hello的意思。)。
3、幼儿学习儿歌。
第一遍:老师指图,幼儿学习。
第二遍:找一个好朋友,一边念一边做动作。
四、创编儿歌。
1、看图卡编。
师:刚才小朋友讲了好多小动物见面会怎么样,我们把它们也编进儿歌里去。
(1)编给旁边的好朋友听。
(2)请1——2位能力强的幼儿完整编。
2、人手一张小图卡进行创编。
(1)幼儿互相编编讲讲。
师:森林里面来了好多小动物,他们也都想来编儿歌,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它们已经悄悄地来到小朋友的小椅子下了,我们帮他们编一编,编好了跟旁边的小朋友讲一讲。
(2)请个别幼儿拿着小卡片编,老师出示相应的图卡。
五、活动延伸。
拿着小卡片讲给客人老师听。
评价:环节紧凑,但对于中班的小朋友教学难度太大。
散文雪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活动目标:
1.欣赏散文,理解角色之间相互关爱的美好情感。
2.感受散文中优美的词句,尝试仿编散文。
活动准备:。
小鸡、小蚂蚁、小朋友图片。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活动。
1.出示小鸡、小蚂蚁、小朋友图片。
师:今天天气真好,大家都来到公园里,你们看是谁?
师:突然,滴答、滴答,天空下起了小雨,小鸡、小蚂蚁和小朋友都在外面玩,他们该怎么办呀?”
2.交流办法。
师: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躲雨呢?谁会来帮助他们?
师:你想了什么办法?
二、欣赏散文,感受散文中优美的语词。
1.欣赏散文一遍。
(1)师:有一篇散文,它告诉了我们到底谁来帮助了他们,散文的名字叫《滴答滴答》,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教师有表情的朗诵)。
(2)提问:
师:散文的名字叫什么,谁来帮助小鸡、小蚂蚁和小朋友的?(逐一出示母鸡、牵牛花和小朋友)。
师:母鸡是怎么帮助小鸡的?(说一说,做一做张开翅膀的动作)。
师:小蚂蚁谁来帮助它的?怎么帮助它的?(说一说,做一做展开花瓣的.动作)。
师:大树是怎么帮助小朋友的?(说一说,做一做伸开翅膀的动作)。
师:你喜欢这篇散文吗?为什么?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找一找散文中你觉得好听的句子。
2.欣赏散文第二遍。
(1)提问:你觉得哪一句最好听?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2)散文中有哪些伞?这把伞是谁做的?它为什么要做成xxx伞?(我们用散文中好听的话说一说)。
三、角色对话,感受散文中角色之间互相关爱的美好情感。
1.你喜欢散文中的谁?为什么?
2.鸡妈妈给小鸡撑起了一把羽毛伞,她会怎么说呢?小鸡又会怎么说?(请幼儿角色对话)。
3.喇叭花为小蚂蚁撑起了一把喇叭花伞,她会怎么说?小蚂蚁又会怎么说?(角色对话)。
4.大树妈妈为谁撑起了一把绿叶伞?小朋友会和大树妈妈说些什么?(猜测、对话)。
四、尝试用散文中的句式仿编散文。
1.幼儿互相讨论。
师:滴答滴答,下小雨了,小鸟、蚂蚁、小朋友都有了伞,还有些小动物没有伞呀,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谁来撑起伞帮助别人呢,这是一把什么伞?你可以先讲给好朋友听一听。
2.交流。
(1)师:滴答滴答,下小雨了,还有谁会撑起伞来帮助别人呢?
(2)鼓励幼儿运用优美的语句仿编散文。
散文雪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1.播放“安塞腰鼓”的`录像(不超过2分钟)。学生交流观后感受。
2.把看录像的感受,迁移到对课文的理解——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交流阅读感受(威武,雄壮等)。
【台阶一】体味言语表达的效果。
1.启发:有没有发现有些句子传递这种感觉更强烈一些?能不能独立地圈一圈?
2.学生圈画自己感受强烈的语句。
3.组织学生交流;学生朗读自己感受深的语段。
【台阶二】从感性体验到对言语表达的理性认识。
2.组织小组合作讨论。
3.小组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各小组交流。
4.学生再自由朗读,让学生感受刚才的交流成果。
【补充】意识到“语句传递精神”
介绍作者,介绍作者与陕北的关系,介绍作者对黄土精神的敬仰,“语句传递精神”——点到即止。
散文雪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高中散文教学,普遍存在着“知难而退”的现象,高考升学的压力导致师生急功近利,假作、套作比比皆是,现实堪忧。
教的现状:
为了有充分的分析依据,我们对一部分老师做了调查,设计了以下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
1、开学之初,对本学期的作文教学是否有整体规划。
2、是否利用我校优势,认真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系统做好作文素材的积累;。
3、是否重视学生对优美词句的积累;。
4、是否坚持每周写作;。
5、是否认真批改并讲评作文;。
6、对评改过的作文是否要求学生进行修改、完善;。
在被调查的18人,开学之初,对本学期的作文教学是否有整体规划有6人,能真正认真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有8人,能在平时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优美词句积累的有13人,每周坚持写作文的有7人,认真批改作文并及时讲评的有14人,对评改过的作文是否要求学生进行修改、完善的有3人。
从结论来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不少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方面重局部而轻整体,缺少系统性。
2、很多教师重讲评轻训练。
学的现状:
我们仍然设计了如下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
1、你有没有坚持写日记的习惯?
2、除了阅览课,你有没有自觉看课外书的习惯?
3、除了阅览课,你有没有自觉地读书笔记的习惯?
4、你作文时一般最令你头疼的是什么?
5、你今后对提高作文写作能力有什么打算?
调查结果显示:有将近80﹪没有坚持写日记的习惯;有将近70﹪没有自觉看课外书的习惯;除了阅览课,30﹪的学生有自觉地读书笔记的习惯,但随着年级升高,这个数字越来越小;作文时一般最令你头疼的是什么,60﹪的学生回答没素材,将近60﹪的学生回答不知道怎么写;最后一个问题,30﹪的学生回答跟老师学,40﹪的学生回答考试前背素材,背范文,30﹪学生回答不知道怎么做。
通过调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高中学生普遍缺少平时练笔,这必然导致表达能力降低。
2、缺少必要的知识素材储备,写作时必然捉襟见肘。
3、缺少必要的作文方法指导和有针对性的训练、反思。
高中散文教学之所以存在以上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分述如下:
一、学生学业负担加重,不愿也不敢投入较多时间进行写作训练。
写作耗时费力,写完以后大脑非常疲劳,而且短时间收效不大,进步不明显,每次作文没有明显的提高,不如做理科习题立竿见影。
二、学生的生活圈子小,阅读面不大,既缺乏直接获得的生活体验,又缺少间接获得的生活经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课本材料反复用,毫无新意。
三、缺乏练笔,词汇贫乏、语言粗糙。好的语言不能只凭记忆积累,它必是作者灵感火花的闪现,是需要经常训练才可以得心应手地表达的。
四、审题立意训练较少,面对一个话题、一段材料、一幅漫画、一个命题,学生不知道如何确立论点,成文后,往往离题万里,不着边际。
五、教与学存在脱节现象,有效反馈不到位。教学反馈必须及时,作文的讲评和修改,必须讲究其时效性。虽然精批细改了,但是,中间拖的时间太久,并且,批改完,讲评过之后,缺乏相应的督促,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没有有效及时解决,教师教的任务完成了,学生学的任务是空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散文雪的教学设计篇十五
垃圾在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可算是无处不在了,小朋友们知道我们中国的垃圾都在哪儿吗?在中国,主要的垃圾来源还包括建筑垃圾。建筑垃圾是指建设、施工单位或个人队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进行建设、铺设或拆除、修缮过程中所产生得渣土、弃土、弃料、余泥及其他废弃物。通过本次幼儿园教案让小朋友们从小培养保护环境,养成不随手丢垃圾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1、鼓励幼儿对变废为宝进行大胆想象,参与创造性的表演,发展幼儿的记忆力和表现力。
2、引导幼儿理解“垃圾对话”的内容,丰富词汇:“发霉”、“变形”、“你推我挤”、“吵吵闹闹”。知道日常生活的垃圾增多给人类带来危害。
教学准备:
1、录像带一盒(大班幼儿对应的配戴各种垃圾进行表演)。
2、旧报纸、酸奶杯、胶袋、纸盒、布碎等。
3、教师带幼儿观察周围的环境,体验环境污染状况。
4、创设环境:垃圾角。
教学过程:
1、教师做扫垃圾的动作,出示充满垃圾的垃圾筒,引出课题。
教师引导:“小朋友看到我现在干什么呢?(扫垃圾)老师看到地面有这么多垃圾觉得很不干净,很不舒服,我要把地面清洁干净,把垃圾扫进垃圾筒里,你们看垃圾筒里面有这么多的杂物废品。嘘,请小朋友们认真地听一听,他们说了些什么呢?”
2、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垃圾的悄悄话”,丰富词汇。
提问:
(1)刚才有什么垃圾在说话?
(2)旧报纸为什么会说自己还很有用呢?
(3)废旧物品还能有用吗?有些什么用呢?
3、观看大班幼儿的情境表演,再听第二遍故事。
提问:
(1)你们看到马路上的垃圾从哪里来的?
(2)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垃圾?
(3)垃圾对人们有什么害处呢?
(4)我们要怎样减少垃圾,保护环境?
4、幼儿学习表演“垃圾的悄悄话”的故事情境。
先请一组幼儿出来表演给大家看,要求大胆地说出垃圾,说出的垃圾的话,并启发幼儿想像各种垃圾的动作,然后再请全体幼儿一起表演,分别配戴各种垃圾。最后请表演得最好的一组幼儿出来表演给大家欣赏,老师作最后小结。
5、活动结束:
教师引导:“小朋友,我们的活动室也有垃圾,这样的环境干净吗?现在请你们来当环保小卫士,把活动室的环境清洁干净。但是不要把可以循环再用的旧物丢到垃圾筒里,要把它收起来,下次老师要教你们废物变宝的一种新本领。
散文雪的教学设计篇十六
在诵读中,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
重点。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难点。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1.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2.作者冰心的简介。
3.课文录音。
4.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5.ppt演示文稿。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一首母爱的颂歌。母爱是世上最伟大、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它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同学们,当你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时,你是否想过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母亲的爱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二、作者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代表作有《新月集》和《飞鸟集》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先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例句: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2.小组赛读,每组代表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
3.齐读,再次感受语言美。
四、课文精读1.《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三次嬉戏: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孩子: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孝顺机灵、天性善良。
母亲:关爱孩子、沉静安详、善良慈爱、有修养、有生活情调、有虔诚的信仰。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为了瞒着妈妈。
4.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当妈妈一整天都找不到儿子,那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责怪孩子,但责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爱。
5.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一是印度人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五、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总写“我”想变成金色花的愿望及目的。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三次嬉戏场面。母亲祷告时,悄悄开花散发香气。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母亲寻找时,恢复原形跳到母亲面前。
六、文章主旨。
《金色花》用充满童真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又稍带顽皮的心理,含蓄巧妙地表达了他与妈妈难舍难分的感情,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七、写作特点1.富有童趣。
《金色花》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来写的。一开始,这个孩子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长在树的高枝上。为什么要长在树的高枝上呢?“为了好玩”,这样的回答就完全是儿童的逻辑了。当妈妈寻找他时,他“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顿时,一个调皮、狡黠的孩子形象便跃然纸上。最后一句又将孩子的调皮描写得淋漓尽致。
2.清新隽永。
纵观全诗,没有华丽刻意的辞藻,所用都只是平常语句,但却丝毫没有给读者苍白贫乏之感。相反,这些简单清新的语句,更好地表现了作品的主旨。
3.意蕴深刻。
《金色花》可说是一首雅俗共赏的好诗,作为读者,我们既可以从我们平常的生活经验出发,认为这是一首表现母子之爱的散文诗。也可以结合诗人的`一贯风格,从宗教感情、宗教思想的角度来分析本诗,把本诗的主题理解为敬颂神灵。
八、布置作业。
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本首诗对应作业部分。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亲情,在中外文学史上,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泰戈尔的《金色花》,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看看作家冰心是如何表达自己对母亲的依恋的。
二、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冰心的著作丰富,小说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散文集有《寄小读者》《往事》等,诗集有《繁星》《春水》等。
三、整体感知。
1.老师示范朗读,学生圈点勾画,把握文章大意。
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
2.理清结构层次。
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
四、课文精读。
1.园里莲花有很多,作者选择了其中两朵来写,这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衬托两朵莲花,一白一红,一谢一安然,以白衬红,更突出表现了红莲在勇敢慈怜的荷叶的庇荫下的幸福。
红莲是全文着力用墨的重点。作者先作平平淡淡的铺垫,接着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花瑞人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的以花喻人埋下伏笔。由父亲的朋友送的莲花引出下文九年前在家中院子看到的红莲,引入自然。有八年未看到莲花,但却对九年前看到的莲花记忆犹新,说明莲花给自己的印象深刻。
一看红莲心情:烦闷。
环境: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红莲:开满亭亭。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白莲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写红莲由菡萏到盛开,观察细腻。红莲首次登场。
二看红莲。
心情:不适意徘徊。
环境:雷声作了雨愈下愈大红莲:左右攲斜无依无靠三看红莲。
心情:不宁的心绪散尽感动环境:雨肆意地下着。
红莲:在大荷叶的覆盖下不摇动。
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字里行间充溢着对母亲炽烈的感激、爱恋和赞美之情。这样讴歌母爱,联想丰富,自然贴切,新颖独特。“心中的雨点”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5.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美文,试从写景、意境、感情三个方面进行赏析。文章美在三处:一是场景美。描绘了一幅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二是意境美。作者被美景感动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幻化出“荷叶母亲”如诗如画的美好形象。三是情感美。母爱是纯洁的,总是在你遇到风雨时悄然而至,给你慰藉和力量;母亲是无私的,她将永远罩临着你,伴随你一生。
五、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父亲的朋友送我们两缸莲花,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描绘雨中荷叶护红莲的动人情景。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点明主旨,表达作者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爱恋。
六、文章主旨。
《荷叶·母亲》通过描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联想到母亲的呵护及关爱,从而使荷叶母亲的形象美好又伟大,抒发了对母爱由衷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七、布置作业。
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本首诗对应作业部分。
八、板书设计忆故乡莲花——莲花初绽——引出回忆????
本课教学,由于两首散文诗都有很强的抒情成分,因此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熟悉文章内容。这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层次。
散文雪的教学设计篇十七
散文阅读中的体会、寻味,也包括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1)语言的滋味。比如《古都的秋》,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秋天,无论在什么她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散文阅读教学,要遵循从散文的文类特征、“文学性的散文”的着眼点、散文阅读的要领等引申出来的一系列原则。
(一)“排除法”定义对散文教学的启示。
1.凡是体裁和文体特征认识比较清楚,已形成相应读法的,皆宜从“散文”中分化出来而专门对待。比如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报刊言论文章、传记、演讲辞、科普小品、学术札记等。
2.有些在体裁和文体特征上有明确界说的,如回忆录、序言、杂文、散文诗等,也宜按独立小类而专门对待;至于在大类上如何处理,对语文教学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3.对仍“被剩余”的“文学性的散文”,要强化文体意识,根据文体特征,分野小类,力求形成可依循的解读理路。
孙绍振关于“审美散文”、“审智散文”、“审丑散文”的分别及其解读范例48,钱理群关于“说理的散文”、“描写的散文”、“纪实的散文”、“抒情的散文”分别及其解读范例49,贵志浩关于“闲话体”、“独语体”、“倾诉体”的分别及其解读范例50,以及在散文史研究和散文作家作品评论中所提炼的作家流派、风格等,均为分野小类提供了理论的资源。
(二)“不拘一格”“张扬个性”对散文教学的启示。
“不拘一格”,“张扬个性”,是现当代优秀散文家刻意追求的.散文境界。散文“无规范”,但教学必需以明了规范为前提;对“无规范”的散文,也必需找到对应“无规范”的办法。
1.现代散文不拘一格,这就意味着,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决不能用一种固定的套路去对付所有散文。
2.现代散文不拘一格,这就意味着,决不可以拿古代散文刻意考究的章法和技法,比如“以小见大”“伏笔照应”“一字之骨”等,去描摹、套用现代散文。
3.现代散文张扬个性,这就意味着,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必须找准这一位作者散文的特质,必须找到这一篇散文的特质,包括所谈论的话题,所抒发的情思,所运用的言语。
(三)“文学性的散文”的着眼点对散文教学的启示。
1.散文阅读教学,始终在“这一篇散文里”,要驻足散文里的“个人化的言说对象”;严防跑到“外在的言说对象”,演变为谈论“外在的言说对象”活动。
2.散文阅读教学,要着眼于主体,触摸作者的情思;严防滞留在所记叙、描写的客体,演变为谈论那人、那事、那景、那物的活动。
3.散文阅读教学,要关注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引导学生往“作者的独特经验里”走:严防受既成经验的遮蔽,演变为谈论各抒所见的活动。
4.散文阅读教学,要由言及意,往散文中的个性化言语所表达的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处走;严防脱离语句,跑到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演变为谈论口号的活动。
(四)散文阅读的要领对散文教学的启示。
1.散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区分人我,引导学生体察在散文中表露的、对学生来说很可能是陌生的经验。
2.散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在认识和理解别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过程中,观照自我。
3.散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细读,体味作者言语表达的功力,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所蕴含的意味,体味语言的滋味和作者的情调。
4.散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以言逮意的追求,要唤起学生对以言逮意的功力的敬重。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451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