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论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通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4 13:27:15
中等职业论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通用18篇)
时间:2023-12-14 13:27:15     小编:BW笔侠

"总结是思考的过程,通过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是现代人面临的挑战。希望通过这些总结范文的分享,大家能够对总结的重要性和写作技巧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中等职业论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篇一

任务的双重性是指既要完成体育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又要完成各种专业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和专业必须的技术,技能的教学。这一点就区别与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也就是说大纲的教学内容与各种专业的体育教学两者促进,互为补充。即专业素质的提高与技术的掌握有利于大纲的理解。对大纲教材的理解与掌握又促进专业技术的巩固和提高。所以,体育教学必须实行双轨走路,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中等专业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2、内容的针对性。

内容的针对性是指根据不同的专业确定和选择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

首先,是针对专业特点将大纲的内容适当的删减,增加符合专业特点的.内容。

其次,将大纲教材引向专业化。如幼师专业培养的目是做幼儿教师,所以在传授大纲内容如“快速跑”时要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先让他们沿直线跑,然后再跑三角形,最后作迎面接力跑,既增强活力,激发了兴趣,又调节了运动量。使学生不仅掌握跑的基本技术,又要掌握根据幼儿身心特点进行教学的方法。

3、量的合理性。

量的合理性是指合理的安排运动量与课的时间分配等。首先是在运动量的安排上,要考虑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活动量(运动量)远远地超过了普通高中学生。因此应特别注意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活动量与运动负荷的关系。如果与普通高中学生的运动量一样是不够的,因而应加大强度,逐级增加运动负荷,使身体适应学习、实习和工作的需要。

其次是一课时时间的分配问题。即大纲内容与专业技术及专业所需身体素质的学习、训练各占一定比例。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双重任务,才能体现出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4、传授知识的科学性。

传授知识的科学性是指向学生传授正确、有效、科学体育基础知识及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任务的双重性与量的合理性所决定,传授知识要少而精,准确扎实,使知识适用于社会与专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培养提高学生自我锻炼的自觉性和终身锻炼的习惯,教会学生先进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锻炼身体的方法。

5、实践的实用性。

实践的实用性是指体育教学的内容选择要符合专业特点,适用于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即经济又适用。由于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除了学习必要的大纲知识外,更重要的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技能的训练。通过在校的二、三年学习以后,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及专项身体素质,马上上岗便可顶岗工作,速见成效。因此在整个教学中,必须抓住专业特点,全面提高身素质和专业技术技能,达到学用结合。

二、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的必要性。

第一,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所需培养出各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要想实现和完成职业教育的目的、任务,就必须要求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第二,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是搞好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完成体育教学双重任务的有效途径。

第三,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是提高学校群体工作成绩的重要手段。

我校是在八三年由普通中学改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二十多年来先后开设了二十多个专业。根据各专业及学生身心特点等进行教学,从中得到很大启示。由于在教学中加强专业身体素质的训练,使学生的达标成绩逐年提高。

我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市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学校和省《达标》先进学校。同时,社会信息反馈良好,深受用人单位赞扬。这些毕业生在社会各单位即是生产能手,又是文体活动骨干。

实践表明,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是势在必行。

第四,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是树立学生专业思想与终身锻炼思想的有效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如果在校阶段没有较全面的身体素质和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将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劳动强度的要求。所以在校阶段要重点培养学生全面身体素质的锻炼和及时加强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树立一日获得,终生受益的思想,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例如:九五届港机班学生刘仁庆同学,毕业后分配在航远局工作。在一次出海途中,轮船遇难,他们改乘小船在海上漂游了七天后。又触礁翻了船,这时的小刘在生与死的关头,尽管筋疲力尽,还在海里游了两个多小时,最后终于安全回到了家。原因就在于他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并发挥了他所掌握的专业技术技能的特长。

觉锻炼的思想,对社会、对个人健康幸福都有一定的意义。

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与要求。

1、教师必须有献身于职业技术教育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用自己的行为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将要从事的专业,有坚定的信念和满腔的热情。要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终生的锻炼的自觉性,还要帮助学生树立和培养良好是职业体育道德观。

2、教师本身职业技术知识水平和能力要与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相适应。

体育教师不但要熟练地掌握大纲知识,而且还要加强学习职业本身技术与理论,掌握其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提高业务能力,这样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职业教育的要求才能使学生到准确、实用、科学、新鲜有效的专业知识。

3、要求教师要认真分析、研究并掌握各专业的特点,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与身心特点,做到有的放失,将专业特点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4、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特点、学生身心特点等安排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运动负荷等。

5、不要为了强调突出专业特点而抛弃大纲。要两者并重,双轨走路,避免为了专业而专业化,出现侧重和倾向性的错误。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确定了中等职业学校中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必须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以及专业技术,掌握一定的过硬的技能,为社会的需要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中等职业论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篇二

摘要:文秘专业是高职非技术类非管理类的文科专业,该专业很难解决实习实训“量”的难题,实习实训“质”的提高也是困扰专业发展的一大难题。解决高职高专文科学生实习实训“量”和“质”的问题,必须有科学可行的实训实习体系作为抓手,“校内实践平台轮训、机关岗位实习、企业综合实训”阶梯式实习实训体系是文秘专业四年多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的结晶。

关键词:高职高专;文秘专业;阶梯式实训实习体系。

实习实训是高职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实习实训质量决定了高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和适应性,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就业和职业生涯,影响着高职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实习实训体系,对实习实训环节进行有效监控,提高就业质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高职非技术类管理类的文科专业很难解决整件制实习实训“量”的难题,更谈不上实习实训“质”的提高。如何解决高职高专文科学生实习实训“量”和“质”的'问题,是本文着力解决的难题。

一、国内研究概况及实践运用分析。

《高职院校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职业技术教。

育》02期)是以软件专业的学生为研究案例,《学生实习实训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卫生职业教育》03期)是以医专学生实习实训为研究对象,《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等都以工科、医卫等技术类和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为研究对象,很少论及高职非技术类管理类文科专业的实习实训质量体系,更没有破解文科尤其是文秘专业学生的整件制实习实训的问题。因此,本文将以文秘学生在校内外实习实训为研究案例,建构高职非技术类非管理类的文科专业实习实训的体系。

二、阶梯式实训实习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一)校内实训实习轮训平台――大一学生的专业认知实训。

为了提升文秘专业学生的商务文秘和公关文秘的职业能力,以《秘书国家职业标准(版)》和行业发展要求为标准,文秘学生在大一学年开展“校内实训平台轮训”,着力解决实习实训“量”的问题。

1.院内行政部门岗位实训是校内实训实习的主阵地。

根据专业特点,针对大一学生对专业认知模糊的特点,本专业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与院内多个行政部门建立了协作关系,并邀请校内各行政部门的岗位负责人,手把手指导大一学生进行专业认知实训,在小组长熟悉岗位工作流程后,该组长再手把手教实训小组的其他组员。小组内每个组员既是学生又是实训指导“老师”,该小组成员掌握这个岗位工作流程后,再轮训其他的岗位。

2.专业综合实训室是校内实训的大本营。

在学院的支持下,文秘专业综合实训室于立项,投资10万元,209月投入使用。主要开展电视电话会议演练、办公自动化技能实训、速录等实训,较好地满足了本专业学生实践教学需要。

(二)机关岗位实习――大二学生踏上社会的有力跳板。

1.社区服务。

为满足文秘专业商务文秘和公关文秘专业方向的要求,文秘。

学生大二学年推进“机关岗位实习”,解决实习实训“质”的问题。在大一实训的基础上,先推荐能力突出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到学校所在社区进行机关岗位实行,具体承办行政接待、会务安排等内容。

2.机关商务岗位的重点实训。

为了突出商务方向,文秘专业所在系部领导利用人脉关系,推荐学生分批到商务局和招商局进行商务礼仪、商务服务、商务谈判等实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提升了文秘专业的社会美誉度。

(三)企业综合实训――大三学生抢占就业先机。

企业综合实训在大二暑假开始运行,考核学生的综合实训实习质量,也是抢占文秘就业的先机。

在学院就业办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我们专业和本市大型企业签定了大学生实训实习合同,精选有意向到上述单位工作的学生从暑假开始到公司进行专业综合实训,带薪实习。为了确保该批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针对该公司的业务要求和工作项目,进行了课程置换,并把该批学生大三学年的课程考核放在该公司相关工作人员来完成。

三、探索构建阶梯式实训实习质量评价体系。

实习实训是高职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实习实训质量决定了高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和适应性,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就业和职业生涯,影响着高职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实习实训质量评价体系,对实习实训环节进行有效监控,提高就业质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在阶梯式实习实训的运行中,研究文秘学生的商务、公关等职业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效果,并引进行业、指导教师、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多方评价,并追踪毕业生的就业和工作状况,获得动态发展的实训实习质量评价数据;在此基础上,探索和建构文秘专业的实训实习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胡月琴,苏英.学生实习实训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卫生职业教育,(03).

[2]陆善兴.高职院校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职业技术教育,2010(02).

[3]张晓峰.高职学生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一般原则.科教文汇:中旬刊,(09).

中等职业论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篇三

职业教育办学的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为就业服务”,能够为生产一线培养实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于社会。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语文课是文化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汉语水平和实践运用能力及个人文化修养非常有利,为社会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打下坚实基础。鉴于上述语文教学存在的状况,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语文课程要在满足学生熟练掌握未来就业岗位技能需要的基础上,更要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在语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开发及教学形式等方面构建合理的语文教学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和语文教学实践模式,语文课程改革是实现这些的'重要环节,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重要性。由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存在的一些弊端,因此,在进行课程改革时有些问题必须引起注意,主要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语文课程设置合理及目标定位要相当明确。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相互统一是语文课程目标最基本的一个特点,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处理好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语文课程设置要合理,能够突出职业特色,把市场作为参照,为就业和创业打好基础。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一些与专业对口的技能训练及必要的文书工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充分体现出来。

2.语文教学课程体系必须科学、合理。

教学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及课程形式等方面。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课程内容要与市场需求变化相匹配,与生活、专业及就业相联系,并将学生的需求选择性地纳入其中,注重人文教育和人的发展;对课程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注重灵活性,将必修课程、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及自由选修课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理论思考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协调好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横向综合的课程体系;为了适应学生的文化基础、心理特点及接受能力等,课程形式要以探究和实践为主。

3.思想观念和教学手段要适当转变。

中等职业学校的领导、学校的教师应该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对语文课程教学体系提出创新思路,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都应该有所转变;运用现代化信息和工具是教学手段转变的一种形式,即将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有效的教育手段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

二、结语。

总之,在新的课程改革下,语文课程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绝对不能被弱化,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坚持现代职业教育指导理念,做到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开展实践,加快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的步伐,加大对教学工作的投入,重视教学过程管理及基础设施建设,为深化教学改革创造良好条件,树立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观,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劳动者,从而实现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等职业论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篇四

职业教育是我国新兴的教育体制,与传统的教育方式有着很大区别,其宗旨是培养直接服务于社会生产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农业职业教育成功的培养模式,从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促进职业教育发展。针对当今牧医专业职业教育,我们界定了多技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实践研究。

中等职业论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篇五

首先,在管理制度中存在一定问题。

(1)没有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励制度。首先,从学校各科室的角度来看,认为学生管理是学生科、专业科、班主任的事,这就造成了学校除学生科、专业科以外的科室不愿意管理学生。形成各自为阵,互不干涉的局面,教务科只管老师上课,保卫科只管学校治安,团委只管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其余科室参与更少,学校的行政、后勤、教辅部分人员对学校中学生的违纪视而不见。认为这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与己无关。有的甚至以旁观着的姿态和口吻指责学校,“怎么招的学生,怎么这副德行”等,所以凡是涉及学生的事情,只有学生科是真正的落实者,没有形成大学生管理的理念。其次,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部分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上课时不抓教学组织,不问学生考勤,不管教学秩序,有些教职工对学生中出现的违纪行为不闻不问,有时甚至包庇学生,为学生说情解围。在对班主任和学生管理专职干部的'访谈中,他们谈到,“学校部分教职工对学生缺乏爱心,对管理学生不积极、不主动,一旦发现学生违纪,消极对待的多。”“个别老师职业道德欠缺。自身要求不严格,没有给学生起到好的榜样作用。”等。

(2)学生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学校为了加强学生管理,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促进班级的管理和学生个人的管理,但是在执行这些制度的时候,不同程度的存在落实不彻底的现象,从而滞后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提高。根据学校的学籍管理办法,学生在一学年里所学课程不及格达到一定门数分别给予留级或退学的处理。但是在具体处理过程中,仍然有近一半该受到处理的学生缓轻处理,导致该留级的留不下去、该退学的退不了。就此问题笔者访问了专业科的副主任,他们认为部分学生的缓轻处理对教育本人和其他学生都是不利的,导致学生认为学习成绩即使不好,只要托人帮忙就可以降低处理,对学生管理和促进学风及其不利。

其次是手段方面。

(1)课堂上的学生管理职能弱化,近年来就如何强化中职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讨论热烈。收效也比较直观。但是怎样改进中职课堂教学管理,特别是课堂问题行为管理。似乎还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中职课堂教学中的管理日渐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严峻问题。

(2)没有真正发挥专业科二级管理的职能。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组织是带有行政化倾向的一种组织管理体系。“学生管理多采取两种组织管理模式。一种是学生管理实行垂直领导,决策层是校党委或校长。习惯上,学生管理的具体组织机构分思想教育和行政管理两部分,从学校一级管理层看,思想教育由团委主抓,主要承担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组织和管理;学生的行政管理主要由学生科主抓。是学生工作最为主要和重要的管理部门,主要承担大部分学生事务及其管理工作。从基层组织来看。与之相对应分别设班团支部和班委会。另一种是设立专业科。实行二级管理(相当于大学的院、系运行机制)。专业科中也设立相应的学生教育管理专职教师,业务上同时受学校学生部门和专业科的双重领导。各班配有班主任,直接面对学生,负责班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第一种适合规模小一些的学校。第二种适合规模比较大的学校。由于自主招生,各所学校的规模都在不同程度的扩大,因此大而统的管理模式不如分而制之,要把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有效的结合。

中等职业论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篇六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生产一线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有了新的要求,而培养技能型复合性专用人才的任务是必须经过实践教学才能实现。实训基地是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主要场所,没有高水平、高质量、标准化的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需要借助医疗卫生机构的先进设备进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来弥补实训基地建设不足的现状,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亟待加强。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借助医疗卫生机构先进的技术设备,解决高职院校办学资金不够的问题。它的建成能够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能够根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加快课程改革步伐,使实践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应用;能改善高职院校专职教师的科研条件,提升他们的社会服务能力,加快高职院校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二、我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我校创办的重点专业之一。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将在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岗位上从事硬件维修、网络维护、多媒体制作、卫生统计、信息安全等工作,逐步成为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管理的助理和参谋。校外实训基地作为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校外延伸,对于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我校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主要在二级以上医院、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信息化程度较好的单位。一是综合性医院信息化程度较高,装备较好,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较多;二是医疗、卫生、预防、保健等职能科室齐全,卫生文化母体部分的.资源丰富;三是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项目多,信息管理的内容复杂,具有行业特色[1]。学生将在医院信息系统及医疗设备管理等部门从事多种岗位的实习锻炼。具体如下:

(一)硬件维修岗位。

1.了解医院信息化的硬件设备、结构和性能;

2.能够准确判断硬件故障原因,熟练更换部件,确保设备正常使用。

(二)软件应用岗位。

1.熟悉医院各种管理应用软件;

2.熟练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统计软件spss等;

3.掌握sqlserver数据库系统的应用和维护。

(三)网络安全岗位。

1.了解医院内部网络拓扑结构;

2.络安全、反病毒攻击技术等安全维护措施;

3.熟悉医院综合布线系统。

(四)数据处理岗位。

1.掌握医患信息采集、存取、汇总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

2.掌握门诊部信息管理系统、住院部信息管理系统、病房管理子系统、中心药房管理子系统及医技科室管理子系统等操作流程。

(五)中心机房管理维护岗位。

1.了解医院信息科的工作范围和职责;

2.掌握服务器软件安装、配置、维护及数据备份恢复等操作;

3.掌握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的操作流程。

(六)医院图书信息管理岗位。

1.熟悉中图法分类;掌握医药卫生类图书的分类方法和编目;

2.掌握图书管理软件的应用;

3.掌握多种国内外大型文献检索工具的使用。

(七)病案管理岗位。

1.掌握病案管理软件的应用;

2.掌握国际疾病分类编码;

3.掌握医院病历书写和管理规范。

校外实训基地是借助医疗卫生機构先进的技术设备、科学的管理经验和经验丰富的医疗技术人员建立起来的,具有文化特色的实践性教学场所。医疗卫生机构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与学生通过校内实训基地训练掌握的技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不可能独力完成顶岗实习的任务。他们在某一个岗位上需要带教老师的耐心指导,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当他们轮换到其他岗位时,又需进行新一轮的指导学习模式。部分医疗卫生机构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会让学生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工作,不会进行岗位轮换,实训内容单一,无法完成既定的实践教学任务。

四、新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讨。

校外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关键在于管理制度的完善,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质量评价、成绩考核、合作科研等各项管理制度,以规范校外实训基地的日常运行,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使其管理水平向着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二)贯彻岗位轮换制度。

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延伸,但部分医疗卫生机构考虑经济效益的因素,让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始终从事一种岗位。这就要求学校与医疗卫生机构在学生实习实训期间,要加强沟通与协调工作,落实岗位轮换制度,让学生在实践中尽可能地熟悉并掌握本行业的专业知识,有效地提高顶岗实习实训的教学质量。

(三)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作为带教老师,要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示范,将医疗卫生机构相应岗位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快适应医院的工作环境。学校的专职教师,也要用下临床挂职锻炼的方式参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弥补自身生产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华危持.五年制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j].浙江医学教育,2008(7).

中等职业论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篇七

我执教于中等职业学校的财会教学十多年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和教学主要是以就业为主,学生的来源相对于普通高中来说,质量很差,他们多数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好的行为习惯。所有这些都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中等职业教育是根据市场需求设置课程的,财会专业正是迎合了市场的需求。培养企业需要的财务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怎样做好职业教育中的财务教学,笔者谈谈自己的思考。

1.所带学生专业素质不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一类学生,他们的文化课基础很差,没有自学能力,没有远大的理想。在入学之前,没有财务专业知识的基础,所以他们的素质很低,基础很差,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学生毕业后就业,工作中也会出现一些差错,不能符合企业的要求。到实习单位以后学生往往问出一些很可笑的问题,如你们有没有丁字账啊等等。

2.学习积极性不够,学习时间不能保证,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还处在青春期想成年人过度的时节,他们对自己的约束力不强,自卑心理严重。由于一直以来的学习成绩差,导致他们自甘落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绪是不够积极的,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

3.实践教学课时较少,安排不够。在教学中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动手较少,一般都在最后一个学期有实践课。

1.学校应创造条件,创建适合会计教学和实践需要的会计模拟实验室,为学生创建一个真实的实习环境,让学生尽早体验实际工作的场景和内容,使他们在学习期间就可以直接进行企业财务工作的实际操作。尤其是财会的具体业务知识,教师都应该有具体的实践道具,帮助学生理顺好财务工作的程序和重点内容。对学生的理论素养教育也很重要,学习财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税务筹划知识的学习也是应该纳入学习计划的。学校应将社会实践作为教师进修的一种方式。

2.学校应制定有关制度并为教师的进修创造条件,有计划地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向业界专家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收集实例丰富实践教学,使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

3.教材要保持不断更新完善,形成高质量的教材体系。建议理论课与实践课同时进行,在讲授完理论课后,让学生有一段时间实习操作,如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可分别进行会计凭证的填制、审核和传递实验,会计账簿的开设和登记实验等;在《财务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可分别进行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实验,会计报表的编制实验等;使之在参与中学习,充分对所学课程理解消化。

4.综合模拟实验最好集中于一个典型企业,拓宽会计实训的内容。把某一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经过设计与加工,形成完整系统的原始资料,模拟一个仿真的实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实际工作的场景,教师和学校要在这方面下功夫,舍得投入,准备一些企业财务工作必备的文献、用具、资料、工具等等,所有涉及财务工作的实际内容都能在实习教室内实现和体现,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一般地进行财务工作的实践。这种实习方式,增加了实训的效果,而且学生能够很快融入到实践中去,实训中以学生为主要的目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做一个指导者和策划者,要有服务意识,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付诸为学生服务的实际行动。让学生在整个的财务流程中,真实演练,实际操作。

5.强化目标意识,围绕人才目标开展会计教学与实践活动。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以培养操作型、技能型复合人才为目标,如果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这就决定了其日常教学必须以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能力为核心。其实,德国、澳大利亚、美国、瑞士等国家的职业教育之所以发达,就在于他们突出了人才培养的技术性、技能性。因此,职业教育能不能准确把握这一定位,是其存在的基础和能否稳定发展的关键。如果以对口升学为目的,则要侧重一些理论的培养再加以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6.注重教学评价的实施和开展。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大一个因素是教学评价的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的财务专业的教学评价应本着科学、实效的原则进行。本着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进步的思想制定评价体系和评价内容。财会知识的学习是由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的,因此在评价中也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进行评价。注重实训的开展,在实训中践行理论知识,在实训中升华理论素养。财务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是投资、发展、融资的主要部门,学生毕业后要以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为主要,因此教学评价要从这两方面来发展和实施。综上所述,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育目标应面向务实工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不仅要加强在校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而且要从财务素养和创新思维方面进行发展。从课堂到企业实践,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成长和进步的过程,重视学生的能力形成和提高,重视财务实训课程的教学,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作为一名教师,身为教书育人的职业,要践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学有所成,都能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家庭的全部希望,父母都翘首期待孩子的进步和成长,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实效性和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中等职业论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篇八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中职学校加强美术教育是一种教育趋势,美术,让人们在美中能够去完善塑造自己,让自己更加完美,而中职院校在美术教育方面应该结合自己本学校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立足于学校的基本现状,进行美术教育的策略优化,教师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专业技能教育为辅助,双管齐下的模式进行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稳、准、好。

一、认清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中的现状问题。

对于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来说,这个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方面的人才,更需要综合型的人才,在人文素养以及艺术素养方面都要具有一定的倾向型人才。因此,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高职院校应该对此展开现状分析,进行合理的规划,可是立足现状,这之中又存有很多的不足,很多高职院校对于美术教育的认识性还远远不够,经常出现重理工,轻人文以及重视专业,轻视基础知识,重视功利培养,轻视素质锻造,这种种误区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这是传统思想遗留下来的不良认识,这也是很多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仅仅注重技能方面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塑造以及提高,有些学校会产生这样的现象,艺术教育适合的群体是艺术生以及本科学生,对于中职院校没有什么作用。

很多高职院校在美术教育方面过于单一化教学,教师一般进行美术教学经常选择欣赏课作为主要手段,总是让学生用心想、用眼看、用耳朵聆听作者的思想和深意,教师不会花很多工夫去研究这门美术课怎样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更发散学生思维以及锻炼美术修养,从开始到最后只是一种模式贯穿始终,对于兴趣方面更是难以建立一个持久的兴趣,也形成不了习惯。

教师在美术教学内容上教的都是一些和时代脱轨,相接不连贯的东西,所教的都是一些传统的书法、国画方面的,忽视了应该广纳以及更新知识,经常是教出来的东西学生用到的很少,因为中职院校的学生不是研究历史和文物的,他们必须和时代接轨才能更好地就业;对于艺术方面师资力量匮乏,没有一个好的师资队伍怎么能教育出优秀的学生,师资力量的匮乏是整体学校素质低下的主要原因,因为师资力量代表学生素质,学生素质又代表学校的整体素质。

二、针对问题,优化美术教学策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中职院校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思想,对于美术方面的教育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对于艺术教育应该重新看到它的重要性,多组织一些社团或者是绘画展览等,让学生有一个适当放松的机会,放松的同时更是培养了学生美术精神以及美术素质的提升,同样也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艺术的存在不是为了学艺去学,而是为了感受艺术的精华而去研究艺术,对于艺术教育不应该看轻,要认识到美术的主体性与统一性,因为社会需要的是多种形式适合多种模式的全能型人才,只有加强学生美术方面的训练,才能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

美术教学应该注意多样化教学,美术不是单纯的看看就能听到作者的心声,应该改革教学方法,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美术教育的培养,教师可以在美术课中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学校条件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户外的艺术锻炼,增进师生情感以及默契度的同时更是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气息,多增加一些美术课题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时候,能够和时代紧紧相结合。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所要,在就业导向方面能够更加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加强学生在美术这一职业方面的训练以及技能培养,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为它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更能够让学生全面地塑造自己,美术教给人们审美的视觉,教会学生看事情要看到本质,看到灵魂之所在。就像美术作品,都有自己的精髓灵魂,这与我们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以及人才强国战略是不谋而合的,对于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来说更是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甘肃省高台县职业中专)。

中等职业论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篇九

摘要:高校体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自身体质,促进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但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的体育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通过对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以及对高校体育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探究,给出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未来发展的应对策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如何将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成为目前高校的首要目标。高校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人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促进体育素质教育的发展,如何对体育教育进行深化改革,成为实现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应增加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关注度,做好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提高体育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1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现状。

1.1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国家开始加大对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关注,并通过颁布一系列的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来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高等院校也制定了相应的体育测试规定和学生体育锻炼标准,来完善学校的体育锻炼制度,健全体育教学体制,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目的,增强对快乐体育理念的宣传,为学生之后的工作发展和生活需求打造一个强壮体魄,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长期受益。现阶段我国高等学校体育的发展呈现多层次、多种类,学生不再受限于班级和系别,而是可以通过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来进行锻炼,有效的活跃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氛围,提高了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1.2高校体育教育的作用。

高校体育教学首先可以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体育项目,培养自身的体育特长,帮助学生找到一种可以长期发展的体育项目,还可以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增强自己对运动的热爱,树立终身体育教育的观念。其次,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可帮助学生体育项目学习的同时,让学生从思想上对体育增加重视,并深刻认识到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会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获得乐趣,为以后的国家经济建设提供骨干力量。

2高校体育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体育教学设施较为落后。

由于现阶段我国的体育教育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因此,很多的体育设施不完善,相应的设备也较为落后,且没有大型的体育活动场地,这给高等学校体育教师工作的开展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也打击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影响了学校课外活动的开展。而随着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体育设施更加不能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同时也限制了教师专业课程的开展,甚至很多课程体育教师只能通过相应的媒体设备来讲授,不能对学生的指导起到实质性作用,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因此,这一问题尤其要引起关注。

2.2体育教师队伍良莠不齐。

虽然近年来我国对于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增加了重视度,但是,由于之前经济体制所带来的影响,相关的体育专业人才仍然缺乏,有一部分体育老师并没受过专业训练,他们只是临时指派来的,对促进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共同开展形成了一定阻碍。而加之各大高校对体育老师的不重视,打消了很多体育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加工作的消极应对心理,加上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师职称终身制,严重的影响了当前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步伐,造成骨干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2.3教师的教学方式落后。

在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工作中,很多老师由于自身专业水平的不足,加之对工作的不重视,造成体育教育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也无法达到预想的教育结果和教育成绩,很多体育老师也只是为了帮助学生应付体育成绩而开展了少量体育运动,并没有和实际的情况相结合。同时,由于传统教学理念在教师的教学思想中的根深蒂固,使得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得不到有效提高,而固定的体育教学内容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会造成学生对于体育教育内容的误解,甚至对体育运动失去兴趣和好感,阻碍了学生体育教育的学习。

中等职业论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篇十

依据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的具体情况,中高职衔接划分为学制和非学制两种基本模式,其中,学制衔接是外延式的衔接模式,非学制衔接是内涵式的衔接模式。学制衔接又包括一贯制和分段式两种模式。

第一,一贯制衔接模式。主要表现为在地推行的中高职五年一贯制招生、教学与管理模式。主要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入学,连续学习五年。这种模式主要采取三、二分段形式组织教学。第一阶段为中职教育阶段,,即前三年一般能力培养阶段,主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与专业基础知识;第二阶段是高职教育阶段,即即后两年职业能力培养阶段,主要学习专业课、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两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第二,分段式衔接模式。这种模式的学生先完成三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任务,再通过特殊的招生考试(3+x招生考试),到专业对口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二至三年,因此,这种模式有3+2或3+3两种。

2.2非学制衔接的模式。

第一,建立了有助于中高职衔接的政策保障体系。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规定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教体系是我国职教发展的目标之一,这为我国职教发展指引了方向;剔除了不合理的规定,如对中职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限制,使得中高职衔接有了前提和基础;政策还规定我国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使中高职衔接有了对接的更大的空间与机遇。

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为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必须先满足入学条件,掌握中职阶段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这就迫使中等职业教育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高等职业院校为了培养高于中职阶段质量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也愿意招收一大批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优秀毕业生入校学习,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与优势,因此,促进了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应改革。

3构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

3.1中高职衔接的解决基本思路。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世界职教发展的潮流,中高职衔接发展的高级阶段,应该是从注重形式的衔接(比如学制的,衔接)到注重内涵的衔接(如课程的衔接)的发展。这种发展仅仅依靠单个的职业教育教学机构是不现实的,有关行政部门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借鉴国内外经验,在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内涵式衔接的合理思想,并采取具体、明确、可行的内涵式衔接的保证性措施。因此,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本思路是实现普通教育职业化与职业教育普通化,从学制衔接向内容衔接转变,实行学分互认;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制度上进行创新。

3.2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3.2.1中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对口衔接。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最主要是教学上的衔接,教学衔接的前提与基础是专业设置的对口衔接。现行的教育部普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00年版)、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2005年版),中职与高职专业目录中的各自分类、专业名称有一定区别,但中职与高职专业存在着对应关系。高职专业目录所列专业是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体现了职业性与学科性的结合。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新版专业目录正在修订当中,新版专业目录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努力体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家产业振兴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科学技术进步特点,紧密结合国家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

3.2.2科学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文件,是指导和管理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保证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二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院校制订教学计划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三是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四是正确处理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关系,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时,既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升学问题,也要考虑中职与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处理好这两个问题也就能做好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工作。

总之,我国的中职与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与建设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中之重,如果妥善处理好这一衔接问题,不仅需要职业院校的努力,也需要职业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更需要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做好这一衔接问题有利于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与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获得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对提高他们的职业竞争力与提升就业与创业能力都具有重要十分巨大的影响意义,最终实现中职与高职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刘育锋.中澳两国中高职衔接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2,(25).

[2]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05).

[3]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芦京昌.浅谈中高职衔接工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07).

中等职业论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篇十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由此旅游教育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旅游教育体系。但面对迅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旅游业,我们中等职业学校饭店服务专业教学已经明显滞后,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脱离实际、技能不过硬、没有创新精神等问题。因此,我们要吸取教训,进行教学改革,把培养业务精通和掌握饭店服务知识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作为我们培养目标,以适应饭店企业的需要。

一、饭店服务专业教学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饭店服务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不强、应变能力不够、创新能力差、交际能力差等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生源问题。由于国家不断扩大高校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这就使得多数初中毕业生和家长选择进入普通高中学习,职业中专的初中生源不断减少;同时,由于高中升入大学的比例逐年提高,也使得职业中专的高中毕业生生源不断减少。这样进入中等职业学校饭店专业学习的学生,不少是文化知识不扎实、综合素质差的学生,饭店专业学生的总体质量下降;另外,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中独生子女的比重不断增加,优越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缺乏吃苦精神,且自理自制能力较差,而这些都加大了饭店服务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难度。

第二,现行教育体制下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现行的我国教育体制下,中等职业学校饭店服务专业尽管在教学课程设置上大多兼顾了基础理论课、专业课、专业技能课,但各学校还是更重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所占比重偏小,学生的技能课程时间安排严重不足,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综合能力不高,毕业时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第三,教学内容和方法落后,实践环节少。目前饭店服务专业的教学存在只是老化、方法落后、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现象。在教学内容上教师没有将饭店行业的最新发展和变化结合进去;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大多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师生互动很少甚至没有,学生不能主动学习,只能被动接受。

二、饭店服务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第一,重视案例教学。在饭店服务专业教学内容改革上,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职业能力素质,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案例。教师针对每次课选用的教学案例都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实用性和前沿性特点。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学习,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

第二,重视实践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并转化为综合素质,它是教学的关键环节。通过实践教学,不但深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且还能暴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为教师改进理论教学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依据。饭店服务行业是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它要求服务员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还要有实际操作能力。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饭店服务专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情况,学生缺乏的正是实践操作。因此,在加强饭店服务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还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零时间适应。

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并把创新思维逐步融入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之中,为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索新事物习惯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饭店业有许多具体工作往往没有一个定规,这就要求饭店员工能够具有创见性地完成各项具体工作,因此,在专业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如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对一些没有固定、标准答案的问题,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突破已有的理论束缚,从而培养学生勤学善思的创新意识,并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第四,课程设置要满足饭店企业需要。中等职业学校饭店服务专业有许多饭店业的合作企业,他们同样承担着对学生的教育任务。学校要根据合作饭店的需要对学生安排好课程安排,这样就做到了学生培养与饭店发展的同步性,同时学生除了能掌握饭店行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外,还能接触到行业的最新动态,真正实现在校学生与行业的接轨。在培养模式上,学校应以饭店员工的`职业能力为基础,通过分析饭店各岗位员工所需的能力要求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在对饭店服务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建设中,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旅游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旅游饭店管理人员和业界专家让他们直接参与专业课程的设计和专业教学的改革。

里存在着内容重复的现象。对此,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根据各自地区、学校、师生、教材的差异,组织行业专家和学者与经验丰富的本校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以此对相同的部分加以整合,从而避免了重复教学的情况出现,提高了授课效率。

三、结束语。

中等职业学校饭店专业教学要依据饭店企业的需求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对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校本教材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为饭店业培养出高素质、专业技能过硬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中等职业论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篇十二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管理人员不能仅仅把目光局限于国家对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同时自己也要积极吸引其他企业和部门对体育项目的投入,争取多渠道的吸收和筹措建设资金,扩大体育教育经费,从而更好的对学校体育项目进行规划,通过合理的配置高校体育设施设备,扩建高校体育场地,来对学校体育事业进行长远的规划。此外,学校教育部门可以利用有限的资金来进行体育场馆的建设,通过完善各个场馆的基本设施建设来扩充体育教育的储备资源,并对体育投资经费加强管理,保证能更好的对体育教育投入资金进行规划。

3.2增强高校体育教师师资建设。

高等学校在对教育经费进行管理时,要充分考虑到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增加对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视度。通过给高等学校体育教育者提供专业的培训机会,设置专业的培训项目,来增加体育教师的师资力量,增强体育教师的师资能力,提高体育教师的教育地位,着力培养出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体育教师队伍,完善体育教师之间的人才激励机制,以此树立教师对体育教学的认真工作态度,增强高等学校学生体育学习的水平,提高体育教学的综合质量。

3.3更新高校体育教师的教育理念。

有效提高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手段就是提高学校体育教师的教育理念,让教师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增强自己的教学功能,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体育教学内容的讲授,以及体育项目的改进,通过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方法,来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并通过设置比赛来增强学生体育竞争意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同时,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工作人员还要合理的制定教学方案,争取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进行体育项目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并通过完善学校的体育课程考试评分体系,来帮助学生展示自身的特长,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4结语。

提高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树立体育学习的信心,同时还能给学生营造积极、快乐的学习氛围,对于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均衡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文章通过对现阶段我国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以及对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探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未来发展给予展望。

参考文献。

[2]石瑾.北京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2011(12):144.

中等职业论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篇十三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中职院校在教育方面也有着自己的发展革新,在美术方面,不再像以往传统模式那样坚持教师主体地位,已经走向了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的情形,美术方面的教育也越来越备受关注。立足我国国情以及基本中职院校的相关现状,教师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每一个中职院校都应该制订出适合自己本学校的相关策略,进而优化中职院校学生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美术方面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在塑造自己美术涵养的同时,更加完善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

中等职业论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篇十四

当前就业环境中,中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优质就业难,难以就业优”令不少毕业生感叹不已。出现这种情况既有社会需求结构发生变化的因素,也受中职毕业生定位太高,盲目追求“大都市、好单位、高工资、快提升”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提升中职学生的就业能力,本文分析了中职学校就业现状,提出了中职学校就业现状原因,分析了中职学校就业现状下的教育措施。

目前,中职学校的就业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就业率较高。中职生的毕业就业率是较高的,根据国家的中职学生毕业就业率的统计数据可知:学生毕业一年后的就业率有95.8%,高于同年的高职毕业生和高校毕业生。(2)专业对口率不高。中职学生虽然有较高的就业率,但是专业对口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很多学生还是从事基础生产、体力劳动等工作,专业特长没有在工作中得到体现。根据20对100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调查可以发现:一半以上的毕业生认为初次所从事的岗位与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对口或基本不对口,只有45%的毕业生认为初次工作岗位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或基本对口。(3)中职毕业生就业的产业分布不均衡: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毕业生占就业学生数的7.41%;从事第二产业的毕业生占就业学生数的39.52%;从事第三产业的毕业生占就业学生数的54.17%,而第三产业中从事旅游和餐饮业的学生最多。(4)在职培训满意度较低。中职生在从事工作后往往会进行岗位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岗位满意度是指被调查者对目前就业的工作岗位满意情况的评价,分为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但是中职学生的培训结果往往以一般、不满意的评价为主,这些都使得用人单位对中职学生管理起来很困惑。(5)中职学生的离岗率较高,主要表现为工资收入较低,工作环境较差,工作岗位不稳定,社会地位较低。上岗不久便离岗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从我们以上的毕业生反馈调查中可以看出来,高就业率并不意味着优就业率。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职学校就业现状有优势也有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1)中国社会的就业环境良好,对于基层工作者的岗位需求紧迫,这些为中职生良好的就业前景提供了空间。(2)目前,中职学生的专业能力仍然不足,因此相对比较高端的专业都会选择高校毕业生,这种情况下很多中职学生就退而求其次选择了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岗位。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中学生往往会感觉到能力得不到发挥,因此工作的稳定性不强。(3)第三产业需要有服务能力的工作人员,中职学生正好可以填补这个职业空缺,而且从未来的就业趋势来看,旅游业和餐饮业仍然是中职学生就业选择的主要内容。

1.职业定位理论下开展教学活动。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职业方向对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有着重要的帮助,因此在中职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开展职业定位活动。职业定位是一个人在职业实践中通过内外部条件、因素的比较,自觉主动选择最有利于自身发展和作出最大贡献的职业定位。在中职学校内部要开展职业定位活动,具体的措施包括:(1)开展自我测试。让学生填写表格,了解自己的性格优势和特长,进而选择相关的职业发展方向。(2)进行职业定位教育。让学生明确中职生的就业实际环境,不要传递给学生“好高骛远”的就业情绪,要在教育过程中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就业困难与竞争环境。(3)在职业定位下开展学习活动。职业定位明确后,学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也会更为积极地进行各学科知识的学习,也会积极参与校方组织的实习、实践活动。

2.开展专业技能实践培训活动。

为了转变当前中职学生专业能力较差,往往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状况,中职学校要开展更为广泛的专业技能实践培训活动。具体的活动规划内容包括:(1)专业技能训练活动。从新生入校开始就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各种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毕业后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例如,生存训练的内容就是要让还不够成熟的中职生能够在学校就形成独立承担起繁重的工作任务,甚至是较重的体力劳动任务的能力,拥有一线工作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开展就业心理培训活动。中职毕业生年龄普遍较小,自我调控能力差,心理咨询对毕业生宣泄不满,排解郁闷起到了很好的调剂作用,有助于他们以愉快的心情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就业活动中去。(3)适时进行就业培训指导。为了解决工作后培训活动的问题,中职学校可以安排一些校内工作培训活动,让学生明确怎样完成企业内的培训,让学生能够充满激情地面对工作训练,为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工作印象。

为了提供给中职生更好的就业环境,提升中职生的就业竞争力,中职学校要在职业定位理论下开展教学活动,开展更多专业技能实践培训活动。

参考文献:

中等职业论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篇十五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16号文件),要求职业教育要改革创新,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重大改革,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所谓“工学结合”就是教育要与企业、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将学习内容与工作过程相结合,通过工作完成学习,其载体是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教学实施中,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现场专家、能手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以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并借助企业的设备、资源和环境,从而达到让学生在企业平台上学会工作的目的。

(一)专业定位。

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是以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分布在铁路、公路、测绘、建筑、工程监理、市政规划及国土资源等领域,主要从事野外观测、内业计算和数据处理、测量资料档案管理、工程施工监理等工作。学生毕业后主要能从事的岗位有:测图技术员、地籍测量技术员、控制测量技术员、施工测量技术员、工程监理员、资料员、测量仪器管理员及测量仪器市场营销员等。

1.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本专业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技术教育理念,主动适应土木建筑工程诸领域中工程测量与监理技术岗位需求,及时跟踪市场,认真分析和研究其发展趋势。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开发方面,充分体现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依托企业,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教育教学平台(条件)建设与改革,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训练和提高,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重点培养一批社会评价高、用人单位满意、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职业岗位群,拟定了本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

2.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实施教学过程。本专业核心能力就是培养具备测绘、施工、监理等领域的各项专业技能。按照以上课程体系实施教学,实行“4+2”或“3+1+1+1”模式,即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安排在前4个学期,后2个学期重点实施生产实习(或理论教学3个学期,生产实习一个学期、再理论教学一个学期、再生产实习一个学期)。教学实施过程中突出以下几点:

(4)重视校企合作,搭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平台。职业教育只有“走出去,请进来”,才能实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校应广泛和企业联手,以企业为平台,充分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参与企业的具体项目施工,协助企业完成生产任务。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规范,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提升专业核心能力,以达到由初级、中级到高级的过渡和提高。

3.专业培养规划。首先将本专业的教学过程由简单到复杂划分为四个学习领域:公共学习领域、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专业拓展领域。其中,基础学习领域主要任务是重点掌握各类测绘仪器的基本操作、掌握数字化测图方法与技巧、掌握导线控制测量和普通水准测量的方法(初级测量员);专业学习领域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重点掌握地籍调查与测量、房地产测量、大地测量、建筑、道路、桥梁、隧道、地下工程、水利设施等工程施工测量和建筑物变形观测等核心技能(中、高级测量员)。最后通过技能鉴定或实践技能考核将学生的能力划分为四个等级:初级测量员、中级测量员、高级测量员及能手或专家。这样使得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1.落实合作企业―走访测绘企业,充分了解企业的技术、人力和任务需求,与家企业签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协议。

2.制订顶岗实习计划―实习计划包括生产项目内容、要求,作业标准,具体任务及实习安全、实习纪律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工作任务、工作流程、作业标准和作业方法等,并做好知识和技能的准备。

3.制定实习管理制度―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制定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奖励激励制度及教师指导制度等,保证顶岗实习安全、有效,保质保量。

4.企业前期培训―实习前企业对学生进行3-10天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专项技术、技术规范、设备使用及安全生产等。

(二)指导与考核。

1.现场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习期间,安排2―3名指导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并加强学生人身安全情况的巡查与教育。

2.心理疏导。学生在实习期间会出现诸多不适应:如生产现场比较艰苦、劳动强度大、企业管理严、工作任务重、工作环境差等。对于学生诸多的心理问题,我们一方面通过座谈、交流,对学生进行积极疏导;另一方面与企业进行沟通、协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抓住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适应能力教育。

3.考核管理。生产实习过程中,考核做到“三突出”:突出学生的周考核(由各项目部负责考核);突出校内专业教师的检查与指导;突出实习结束后的自我总结和项目评价。

(一)人才培养模式日趋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我们不仅在办学理念上得到提升,而且使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得以完善。这种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程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从而使“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不断反复、螺旋式递进的教学过程,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实践技能、更提升了业务水平,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得以提升。通过实习总结会的考察,收效十分明显:一是专业核心能力提高了。学生不同程度参与了地形测量、数字化测图、gps控制测量、三、四等水准测量、建筑施工放样、道路工程施工放样、变形监测等工作。通过实际工作体会真实的工作过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二是职业基本素养形成了。通过实习,多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有的学生仅凭腹稿,便能流利地讲述自己的实习经历、感想、收获和体会。90%的学生通过实习,与人交流、与人协作的能力明显增强,交流沟通能力得到提升。三是自我学习能力得到提升。遇到问题主动查资料、向老师和技术人员请教,出现测量精度不合格时,先分析原因,共同探讨,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四是团队意识增强了。测量工作是一项集体作业,需要相互配合的协助才能很好地完成。在工作实践中他们学会了忍让、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协商、学会了相互关心和帮助;五是创新意识增强了。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有些同学勤于思考,经常提出一些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得到项目部的采纳和认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受到企业的好评;六是思想成熟了。经过近数月的实战历练,他们阅历丰富了、见识增长了,无论成功或失败,都使他们在思想上、心理上日趋成熟。

(三)实现了多方共赢。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刀实枪的锻炼机会,缓解了学校资源短缺的局面;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人力资源,解决了其用工紧张局面;第三,顶岗实习期间,企业支付学生一定的劳动报酬,极大地缓解了学生的经济压力。

五、结论与建议。

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生命力之所在,值得结合各自专业的实际科学推进。同时,要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长期坚持下去,有三个问题值得高度重视。一是有持续、高效的合作企业支撑,这是推进工学结合教学实践的前提;二是有一定数量、质量的专兼职指导教师队伍,这是确保实践教学效果的基础;三是有系统、安全的学生管理制度,这是决定实践教学成败的关键。实践证明,不断拓展合作企业、构建实习指导教师库、规范校企共管制度这三驾马车,将使我们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中等职业论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篇十六

作者简介:李玉保(1968-),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公共经济管理;刘斌(1974-),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会计学、公共经济管理;刘国栋(1977-),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光学、计算机、管理科学与工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到20,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就意味着,我国不仅要建立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体系,而且该体系还需符合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因此,有效实施中高职衔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我国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新时期社会全面、快速前进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衔接不仅单指两个前后系统的简单相连,而是结合两个系统的共性、兼容性,涵盖了教学内容、教育过程、学历文凭等方面的衔接。目前,我国教育界通过实践工作总结了许多有效的衔接模式,也取得一些进展,其基本模式如下:

(一)“一贯制”模式。

一贯制模式是在中、高职业学校合作协议的基础上,通过“3+2”(3年中职教育和2年高职教育)和“2+3”(2年中职教育和3年高职教育)两种形式,毕业后直接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

(二)对口招生模式。

对口招生模式是在中、高职学校没有协议的基础上,中职毕业生通过专门的升学考试,进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继续接受二至三年的高职教育模式。

(三)直通式模式。

直通式模式主要是在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实施和完成,首先由各类高职院校从初中生源中挑选毕业生入学,前三年按中专或高中教学计划实施教育,根据三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以及学生意愿选拔部分学生升入这所高职院校的专科学习,两年期满后,完成所有课程并考试合格后颁发专科毕业证书:如不能升入专科的学生,则毕业时发给中专毕业证书。

目前,我国中高职主要衔接的模式是对口招生和一贯制,我国东西部职业院校对口招生7.35万人,办学模式远远超过一贯制高职。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引下,根据中高等职业教育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对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来实施我国中高职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但是由于巾高职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沟通,使人才培养存在不小的“隐忧”。

做好各类、各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设立完整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前提和基石。目前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各自为政,缺乏依存性。(教学论文)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规定,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重点放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从而能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基本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和“学生的就业能力”上。4月,国家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亡作的意见》中要求:“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可见,中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而高等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

根据巾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职院校在培养过程巾始终贯彻着“轻理论、重实践”,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入学习缺乏衔接过程,从而出现了中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相对独立,缺乏一贯性、依存性低的局面。

(二)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重复性较高。

课程设置是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新经济环境下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任务。,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这不仅提出了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提出了要求。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少部分来自中等职业学校。所以,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设置课程时,都是假定学生只有高中基础理论没有专业背景和技能。高职院校既没有与中职统一的课程标准,也缺乏与中职院校衔接的教材、大纲,使得中等职业学院开设过的专业课程在高职院校还会重复性开设,不仅降低了中职学生深入学习高职学校课程的兴趣,还成为少部分同学逃课、跷课的借口,同时也助长了就业时“眼高手低”的态势。

(三)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课程缺乏企业参与。

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设的成功与否其判断标准是以毕业生在社会的认可程度,没有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实践课程难以符合市场的需求。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还在贯彻着传统的课程体系,执行着以理论为中心的“老三段”传统教学模式(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没有突出“职业性”的特点,不符合中高等职业教育以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培养要求,培养出的学生在理论上比不过高校本科生、硕士生,实际操作能力比不过中职、高中生,学生在社会、市场经济中适应性较差。

(四)教学管理体制缺乏职教特色。

1995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第五次会议确定了高职教育的“三改一补”办学途径,其中允许“发挥少数重点中专的优势,办高职班”。虽然“三改一补”方式弥补了高职院校的不足,拓宽了中高职衔接的途径,但是也带来了一些不足,使得教学管理制度缺乏“职教”特色。一是缺乏“双师型”教师,中高职业教育教学团队建设还处于“结构单一、能力单一”的状态,不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中高职办学模式:二是办学条件缺乏,中高等职业教育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缺乏,缺少特色品牌专业,没有明显的技术和理论优势,不能有效地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随着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各行各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也随之产生了变化,如何培养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成为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意见》确定了人才的主要特征以及培养服务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一根本目标。,教育部首次提出将“订单式培养”作为全国高职高专的发展方向,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中提出:高等学校要扩大社会合作,要和社会各方面加强联系。可见,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其关键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我国职业教育应根据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对专业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四双”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校企“培养双主体”、校企导师“双导师”、职业技术理论和企业实践“培养双阶段”、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双评价”。在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四双”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激励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

(一)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观念。

20,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第七期中等职业学校校长改革创新战略专题研究班”开班仪式上指出“今后一个时期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方向、思路和任务,就是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创新、科学管理”。

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体现了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也为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因此,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增强全社会发展职业教育的使命感,根据社会需求、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来扩大职业教育规模。

(二)构建“一个目标、双边合作、四方联动”的平台。

“一个目标”是指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连贯性、统一性,应建立“培养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不仅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延续性;“双边合作”是指中高等职业学校与企业在职业教育、科技创新方面进行“双边合作”,发挥中高等职业学校人才、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优秀实验室的优势,与实习、实训基地的企业设备、实践生产、管理进行有机结合;“四方联动”是指实现学校、企业、教师、学生为主体的'四方相互关联、相互合作,将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态度、效果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相连,从而构建出统筹规划、开放协作、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人才培养工作才能不断取得新进展。

(三)创新“两阶段四过程”人才培养方法。

创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法,采用“两阶段”开展人才培养过程:第一阶段在中高等职业学校接受基础理论教育,而后根据专业不同进入各个企业和创新基地,开展创新实践训练。

“四过程”是指课程学习、进入基地研发实践、反馈监控、自我管理。

第一个过程是建立衔接性的课程学习。由于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在衔接中出现的差异,应统一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所有课程设置都要围绕职业教育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三条主线进行按专业重新归口、分类、组合,保证课程衔接过程的连续性、发展性。

第二个过程是进入以企业为中心的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性训练。中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根据理论课成绩并综合考虑个人兴趣、特长,通过实训教师、外校企业基地教师的讨论,选择符合职业技术内容的实训方案,突出“职业性”。

第三个过程是反馈监控。由实训基地的专家、教师和校内的带队人员及时跟踪、实时反馈,协调、解决矛盾与问题,以保障职业教育毕业生培养过程的顺利展开。

第四个过程是实现自我管理。在培养创新基地的支持下,最终实现毕业生能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自主学习的方向,开展自我管理活动。

(四)建立“学习补助-奖学金-企业创新基金”创新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培养企业创新基地需要建立多层次激励机制,在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学习阶段,基地不仅为实训生发放一定数额的交通补助,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同时,实习、实训基地还要设立奖学金用于鼓励成效显著定岗实习生,为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和实训技能的毕业生自主创业设立“企业创新基金”。高力度的奖励制度,能较大程度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挖掘学生的科研潜力。

(五)构建开放式合作办学平台,拓展学生行业认知。

学生在企业进行培养,企业文化不断熏陶学生;根据企业需要,安排学生不定期的参加国内行业产品展览,让学生不断熟悉行业动态和未来发展趋势;邀请名家来校或企业讲学,提升学生对行业前沿的认知;举办系列活动,带领学生参观企业,了解行业发展现状:举办国内外学术和行业研讨会。突破相对封闭条件下办学的传统,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尤其是对企业所在的行业的认知,鼓励学生创业。

(六)加强“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无论中职院校还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就要通过多种途径展开,其一是多渠道引进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或通过培养、培训、研修、学术交流等方式内部培养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二是依托签约的大中型企业和相关的实训、实践基地,定期派送教师进行定岗实习或实践,积累实际经验;三是在聘用实践型专门人才时提供多种优惠政策,允许各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中高等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从而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并相应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万平,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04).

[2]刘雅斌,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j].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4).

[3]任翔,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初探叨,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9).

中等职业论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篇十七

摘要: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主要是教学上的衔接,教学衔接的基础是专业设置的对口衔接。针对当前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出现的现实问题,作者认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设置应整体考虑,宜采用模块化的课程形式、“3+2”的中高职学制模式,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科学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

关键词:中职;高职;衔接模式;课程体系。

1.1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概念界定。

本文中的“职业教育”仅限于狭义,即正规教育学制体系中的职业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是专指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中学(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两个层次。“课程”是指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开设的各种专业与基础课程,通常以教学计划的形式体现出来。“衔接”原指事物间相连接,是一个效率问题,本文专指以最小的教学消耗而使课程内容相融通。

1.2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问题。

我国当前中高职衔接模式主要有两大类型。一为相对独立性的衔接结构,即中职和高职根据国家规定的学制年限实施教育,学生主要通过升学考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二为相对一体化的衔接结构,即中职与高职根据整体设计的课程体系所形成的一种学制性衔接模式,如五年制、中高职连读和专本纵向沟通等等。因此,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是课程衔接。

中等职业论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篇十八

摘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当前中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中职学校要着力加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制度措施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和学生管理机制创新。

1、配套的运行机制尚未健全。

工学结合缺少管理体制、教学制度、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支撑,企业单位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成为模式实施的一大障碍;而政府又没有鼓励学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专项经费,因此学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往往处于完成任务和勉为其难的被动地位。

2、课程及教学模式改革滞后。

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大多是由国家统一规定,没有体现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没有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更没有体现职业教育以发展技能为主的本质。有的陈旧落后,难以适应科技发展与职业提升的要求;有的太过高深,不适应学生的实际学力;而大多数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重理论轻技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另外,中职学校师资薄弱,教师理论教学有余而实验经验不足,教学方法上多采用灌输式,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可持续发展空间小。

3、学生教育管理措施不到位。

中职学校实行工学结合后,学生处于半工半读状态,其思想品德教育、实习管理等问题将会增多,难度将会加大,如何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改革和创新学生管理办法,也是学校面临的一大难题。

1、注重管理体制的创新,建立起适应新模式的运行机制。

(1)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宏观调控与管理作用。政府要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政策倾斜,增加地方财政对中职教育的投入,要为中职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秩序,又要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企业和中职学校联合办学,形成多元办学途径,促进职业学校与产业部门和企业一道,共同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互利共赢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把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向新的阶段。

(2)实行教学管理改革创新,完善教学管理体制。

一是进行学制改革,把全日制与半工半读制结合起来。学校可把三年学制分为两段:第一学年全日制,在校学习;第二、三学年半工半读制,在企业边工作(包括实习)边学习。时间安排上要适应半工半读模式,学生入学后,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学习基础课程和共同课程,第二学期学生按照本人志愿,自主选择某一模块开始专业学习。学习合格后,第三学期到已经联系好的企业进行带薪顶岗实习。第四学期回到学校进行其他工种的学习,合格后,再到企业进行带薪顶岗实习。依此类推,直到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内容,达到毕业要求为止。

二是实行分阶段完成学习任务,把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结合起来。为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和企业用工制度的规定,学生两年学习期满,考核合格,先发放相关职业证书,让学生顺利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凡继续完成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坚持边工作边学习,考核合格后在三年学业期满时颁发相应的毕业证书。

三是把原本在校内实施的专业课程,放在工厂的真实环境中进行。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结合生产实际,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工作安排选择白天或晚上参加集中授课,可解决学生“工有余”而“学不足”的问题,保证专业理论课的授课量。同时,通过顶岗实习,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校企联合培养学生,既缩短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也实现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逐步成长为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的目的。

四是实行弹性学分制。

学生按规定修满学分即可提前毕业,同时也允许和鼓励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学生就业或创业阶段可将学分存入学籍档案,一定年限内积分达到要求即可拿到毕业证书。(3)改革评价机制,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要加强评价机制的改革,逐步建立双重的评价体系,即由学校和社会同时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学校方面重在职业道德结合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可以采取用以班为单位进行评定的办法,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考评;社会方面通过实习由企业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评定。

(4)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工学结合的实施条件。学校实训基地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培养学生顶岗技能的需要。在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之前,由于没有能力顶岗,企业不可能允许学生在生产岗位上有太多的实训时间。二是吸引企业的基础。学校实训基地如果具有生产性功能,行业、企业才会把产品放在学校生产、加工;学校实训基地如果配备有良好的生产性设备,行业企业才会把员工放在学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甚至可以把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成为技术服务中心,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技术开发,学校为行业企业解决实质性的技术问题,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校企互惠双赢的长效机制。

2、深化课程体系创新,加大教学模式转变。

(1)中职教育教材体系创新。在选择与使用教材的时候,一定要紧密结合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定位特点,坚持“理论够用,技能实用”与“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要删繁就简,面对实际,讲求实效,不拘泥于现行的规定教材。在教学和课堂实践过程中,应鼓励教师结合市场与学科的实际,不断提高教材的实用性与技能化程度。

(2)加大教学模式改革的力度,以更好地适应工学交替的需要。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中职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困难家庭,希望及早学成就业、挣钱脱贫。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学校必须对教学的各个环节作必要调整,让学生学得进、用得上。学校可以按照企业需求,改变原来固有的课程设置模式,设置基础课程、共同课程和专业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应保持1∶1,即半天理论半天实践课程,并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保持同步,实践课程的操作内容达到与企业的生产作业接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在学习基础课程和共同课程的基础上,把专业课程细化,按照分类,实行单一模块强化学习。在每个模块学习结束后,学校与劳动技能鉴定部门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学生取得该模块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3、学生管理机制的创新,适应工学结合模式。

(1)申请制度。申请参加“工学结合”实习的学生应由个人提出申请,必须取得家长或监护人同意,并与学校签订协议书,要明确学生、家长、学校和企业的权利、义务及企业补助学生经费的使用办法及管理。

(2)安全教育制度。在学生未进入企业工作岗位前,学校和企业要安排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帮助学生熟悉工作防护设施,对学生进行劳动纪律、生产安全、自救自护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学生在生产过程中受到人身伤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3)建立“三导师”制度,即班主任(辅导员)、实习指导教师(专业教师)、师傅(企业技术员)形成“班主任——实习指导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的管理网络,共同管理学生。在工作中,专业课教师既是班主任,又是生产实习的指导者;企业技术人员既是企业的生产员工,又是学生的实习指导教师。整个管理网络各司其职,每天有记载,每周有考核,每月有评估。

(4)学习成绩考核和学籍管理制度。结合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学分管理要求,根据学生参加企业实习的具体项目,建立起相应的考核方案,把学生的实习工作和参加的学习折算成学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管理。同时,还要积极研究学生在学校、企业学习时间和学习课程的不同,按照学校和企业所承担教学培训的实际,逐步建立实行学校学籍和企业学籍的双学籍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1:43。

[2]潘玉山中职校“教产结合”的定位误区与破解之策《江苏教育·职业教育》.,(6)。

[3]徐世军“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组织与运行机制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4)。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48041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