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白驹过隙,总结是我们在逝去的时光里抓住的瞬间。怎样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与实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论文篇一
课外阅读是新课程理念下开放式大语文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小学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低于40万字。”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地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得趣”、“得法”、“得益”,这是目前我们老师正在深深思索的问题。我认为课外阅读指导需从以下入手:
一、激发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
1.营造阅读氛围。首先,我让学生收集名人故事的图书,查找名人名言等,作为激励自己奋进的目标,让孩子蕴育在浓浓的书香中;以讲“名人故事”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书中人物的高尚品质。其次,我发动学生向班级捐献图书,创办了班级图书角,设立专门的图书管理员。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到书店、图书室阅览图书,买励志类书籍给孩子当生日礼物和奖品……让学生花最少的钱看到更多的书,在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拿到自己喜欢的书,找到自己需要的书。
2.引领学生爱上阅读。在平常的课外阅读中,我精心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有一种看书的需要。如大部分学生都喜欢脑筋急转弯,猜谜语,却又没有较系统的相关知识,趁此,我教学生脑筋急转弯和猜谜的一些方法,告诉孩子老师是从哪一本书中学到的,自然而然地把脑筋急转弯书和猜谜书有效地推荐给了学生。最后提出下周语文活动课上将开展脑筋急转弯、猜谜语比赛。并将推选出"冠亚季军"进行颁发“课外阅读小博士”证书。几周下来,孩子果真顺着老师设的.思路争着抢着看脑筋急转弯书和猜谜语书,还会自编几个简单的谜语考同学。
小学中年级学生相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知识和阅读能力,正是提高阅读速度、培养语文素养的最佳时期。他们求知欲旺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阅读能力、兴趣爱好,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思想健康、语言生动、活泼规范的图书;同时,要注意配合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向学生推荐有益的图书。
我平常在教学完课本中的知识后,都要介绍学生阅读相应的课外书。如我在教了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灰雀》一文之后,就向学生推荐阅读《列宁的故事》;教学《小摄影师》后就向学生推荐阅读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教学《奇怪的大石头》后就向学生推荐一些与地质考古科学有关的科普读物等。
《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际上,最有效的教学是教会学生先学会学习。
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结合读物特点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就好比教给了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学会默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浏览略读;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探求性的速读;对名篇名着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品味性的精读。面对浩瀚的课外语文信息,小学中年级学生怎样才能高效地汲取营养,扩大知识面,积累丰富语言,提高口语交际及写作能力呢?关键是教师要交给孩子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方法,不要让孩子们漫无目的地一头扎进浩瀚的书海中。
“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要求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批注,引导学生做到边读边思边勾画圈点或写出自己的理解、几句心得,随读随写,手脑并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总之,课外阅读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应责无旁贷地做好课外阅读指导。
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论文篇二
一、指导阅读教材,提高读史能力。
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或课堂阅读时,教师就要给学生提出阅读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教材,边学习边思考,对疑难的地方要求作上符号,以便在听课中加以解决。
二、采用灵活方法,增强记忆能力。
“对史实的掌握永远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记忆基础历史知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记忆能力是历史能力中的基本能力。初中学生对具体材料的识记多于抽象识记,机械识记多于意义记忆。针对学生实际,教师应该尝试多种方法,启发学生理解记忆,避免死记硬背。
1、直观教学记忆。
直观教学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记忆。
2、前后联系记忆。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把教材组织得先后有序,使讲课既能一环扣紧一环,又可启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结合巩固旧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
三、教会纵横比较,培养理解能力。
比较法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形成历史概念,抓住事物本质。
四、设置课堂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历史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学生的思维。“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思维的火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适时地向学生提出疑问,激发他们解决疑难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思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对教材有关问题的质疑过程是他们积极思维的过程,利于提高他们积极探索的勇气和精于剖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联系政治地理,加强学科综合。
历史本来与政治、地理密不可分,我们可以用政治、地理学的知识分析有关历史现象,也可利用历史知识解决有关的政治、地理问题。
历史知识记忆方法。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如何在短期内记住大量的历史知识?结合我校的历史教学实践,初步总结了一些巧记历史知识的方法。
1、关键词记忆法(压缩记忆法)。快速有效,方便记忆。化繁为简,把内容压缩成少数几个字或者关键词的记忆方法。但答题时应还采用教材上的原文。如,魏晋以来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北人南迁、条件优越、社会稳定。又如隋朝大运河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可以压缩速记“永通邗江”。
2、总结记忆法。总结知识,高度概括。如,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再如:隋朝大运河,一条二长三点四段五河(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多千米长,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抵余杭,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组成,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3、对比记忆法。同类知识点,对比列表记忆会更加深刻牢固。如列表对比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对比秦朝与隋朝的相似之处。
4、特征记忆法。根据特征来加深印象的记忆方法。
1)“一肩挑两头”式的年代:中间一个数,挑左右两个相同的数组成的年代。383年,淝水之战: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626年,玄武门之变。
2)“反复”式的年代:后两位数字与前两位数字相同的年代。如:16,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8,马克思诞生;19,五四运动爆发等等。
3)数字特征:如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尾数3个7,和年份中37吻合。
4)相距时间相同:如前356年商鞅变法与前256年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相距1。隋统一全国(581-589年)、安史之乱(755-763年)都是8年时间。
5、歌诀记忆法。把知识点变成歌诀或顺口溜,有趣又好记。如《历史朝代顺序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再如唐太宗统治,贞观之治在唐朝,知人纳谏兴科考;三省六部治王朝,政治清明经济好。
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论文篇三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语文的阅读带来了一片新天地,要求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那么,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呢?笔者做了以下一些探索。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1.通过名人名言激发阅读兴趣。名人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名言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格言就深入人心。名人热爱读书的事例也举不胜举,比如匡衡凿壁借光、王融废寝忘食,毛泽东手不释卷,对于这些名人读书故事,我们可以利用“每日一言”、“每周故事”向学生推荐。平时,有意识地向学生们介绍古今中外热爱热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文学家高尔基、鲁迅,大作家老舍、巴金、冰心等等来激励学生,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通过文学名着激发阅读兴趣。人类文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经典作品。我们可以在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外,介绍一些关于原着全文内容、历史地位、作者相关作品的文字使学生产生阅读原文和其他作品的强烈欲望。3.通过活动体验激发阅读兴趣。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学习路上的探索者,同时更渴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这是每个学生的共同心理。针对学生这种心理,图书馆应创设各种机会,搭建多种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经常举办读书心得征文评选,选出佳作在校园橱窗中展示;开展手抄报比赛,撰文画图,设计版面;组织学生参加故事剧本表演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想、去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现自己的才能,并在活动中不断积累成功的体验,腾起不断努力的希望,从而更加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
4.引进激励机制激发阅读兴趣。开展学生自办小报、卡片摘记评比,古诗词朗诵、讲故事比赛等活动,只要看出努力的痕迹,就可以发一颗五角星,得到五颗五角星后就可以当上“演讲小能手”、“故事大王”、“阅读小明星”;对于高年级学生平时的评比成绩,可用小红旗标示,得到五面小红旗就可以当上“阅读小明星”、“读书小博士”。这样的评价生动形象,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既能巩固阅读方法,又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笔者认为选择课外读物要注意下面几点:
(l)思想健康。好书,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我们要教育学生读好书,使他们从好书中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而受年龄、阅历、水平限制,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我们不能低估不良读物给我们小学生带来的副作用。
(2)考虑学生的各方面差异。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
(3)有趣味性。知识的海洋对于少年儿童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宇宙的奥秘,诸如地球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海底世界的趣闻,森林中的.动物之王,历史上的人物故事,以及关于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都会引起他们认识世界的炽烈欲望。教师要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程度的课外读物。
(4)注意阅读的广度。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告诫青少年:专看文学书不好,只看一个人的着作也不好。《教学大纲》要求六年制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的分量,无疑是我们要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
儿童的意志、毅力、水平与定型的成年人有区别,要克服小学生常见的好奇心和盲目冒进的心理,所以要讲究阅读的先后,阅读要有计划地进行。笔者认为安排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从下面三个角度考虑: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古人云:“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确实在社会上处处有语文,人人时时学语文、用语文。我们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有计划地开展系列课外阅读活动。
(2)从体裁考虑。低年级安排儿歌等浅显的儿童读物,中年级安排易懂的寓言、童话、科学知识短文,高年级安排有代表性的中、长篇小说等文学作品及报纸杂志。
(3)从时间上考虑。平时上课时间紧,安排篇幅小的文章、书报。寒暑假时间长安排篇幅较长读物。
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就是如此。
(1)培养读书的积极态度,认真投入,和作者想在一起。读书是把书的信息传给大脑,大脑进行创造性加工,人与书本产生的一种综合性效应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只有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
(2)学会做笔记。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就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培根说过:“凡有所读,皆成性格。”学生对文章的鉴赏感悟,都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经常性地进行这种“过滤”阅读,对他们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学了《三顾茅庐》后,请学生结合课外阅读的有关章节,作个简单的人物评析。有的同学就提出:刘备的礼贤下士只不过是他的一种计策,说明他狡猾,用多种表面工夫去感动诸葛亮。其实,他根本没什么本事,又列举许多事,来说明他出谋靠诸葛亮,开战靠张飞,关羽。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脱开书本,结合当今社会讨论刘备到底算不算一个成功人士?学生讨论异常激烈。从《三国演义》原着来看,大家发现作者褒扬的刘备确实不算一个有勇有谋之士,不过他这礼贤下士一德也实在地让他掳获了人心。当今社会,如果有了这样的品质就能比较成功地搞好人际关系,受益也是匪浅的。所以联系自身,我们大家一致总结出:德、才并重才能真正地成功。
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论文篇四
一、巧引兴趣激发读。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学生有了课外阅读兴趣,自然就如花香引来了蜜蜂一样,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得到的知识和愉快的体验又会增加阅读的兴趣。
1.了解学生喜欢读什么。
据笔者的调查研究,小学生选择课外书的标准依次为:a.由名作家写的。b.书名有趣的:c.借阅频率高的:d.看过改编而成的电影、电视的。“教师介绍过的”和“语文课本选读过的”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没有前面一些更能引起小学生的兴趣。
在内容上小学生喜欢情节紧张曲折的,或有趣好笑、通俗易懂的;在体裁上受欢迎的是童话、民间故事、少儿题材和历史题材的故事、科学幻想小说和惊险小说;从作品的表现手法看,小学生喜欢看叙述、描写的,不愿看议论的,喜欢看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的,不愿看静止的景物描写:在篇幅上他们喜欢像语文课本那样厚,一两天可以看完的;还喜欢图文并茂的书籍。了解了学生的这些特点,使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做到了有的放矢,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开展“活动”激发读。
即经常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在充分发挥校图书馆和阅览室作用的前提下,建立班级图书角,开展名作选读、文学鉴赏、小品演出、朗读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课外阅读知识竞赛、要闻介绍、信息交流等语文活动,办好校园文化长廊和校班黑板报、学校校报,组织学生撰稿组稿,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网上阅读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学生的阅读兴趣长盛不衰。
3.巧借“书本”引导读。
让学生“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在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的今天,由课内向课外过渡,显得尤为重要,要有意识、有系统地课内外结合,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语文教学论文)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有效形式:一是扩大式。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是从名著中节选出来的,采用扩大式,就是要求学生将整本书读完。如学习完《江姐》,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长篇小说《红岩》。二是对照式。对照式对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如《小英雄雨来》中雨来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敢会令学生对其产生敬佩之心。此时,教师伺机拿此文与《小兵张嘎》作对比,要求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从比较中受益。三是荐读式。学完一个作家所写的文章,向学生推荐这位作家所写的其他书籍,可以达到加深认识、扩大阅读面的目的。
二、结合实际引导读。
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就会自觉地进行大量阅读。此时学生往往是什么书都要读,而且读的时候是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有的学生一本书读完了,让他说说书中的内容或者印象深的地方往往说不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
1.指导学生选择读物:“趣”“广”“适”
“趣”即有趣,“广”即广泛。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专看文学书,也不好。”教师只有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才能达到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目的。“适”即合适。时下,书市上的书,鱼龙混杂,教师和家长要密切配合,指导选择那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健康的书籍来读,诸如低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较低,以注音童话、寓言为主。
2.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读”“思”“记”
“读”,其方法有三:一是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用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这种方法可按照“速读一寻找知识点一摘记”的程序进行。如阅读报刊,引导学生快速阅读,用找标题、找中心句的办法搜寻知识要点或有价值的信息,并简要摘记。二是探求性的速读。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能适应新知识新信息成倍增长时代发展的需要。三是品味性的精读。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质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思”,即思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托尔斯泰)应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段分层、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记”,即做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一支烂笔头。一是疑问笔记。在阅读的时候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二是摘录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段摘录下来。三是提纲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的形式摘录下来。第二、三两种方法可以教会学生用文摘卡片分门别类地摘录下来。四是创作笔记,即进行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写读后感等。
三、检查评价促进读:“章”“查”“时”
“章”指规章制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依据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的认知结构、心理结构、个性差异,制定包括数量、书目、掌握阅读方法的种类和阅读习惯的程度等的学期计划及个案计划,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学生也就有章可循。
“查”指检查阅读效果。对课外阅读要经常督促、引导、评价。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
“时”指时间落实。固定课外阅读时间,是保证阅读质量和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条件,学校和班级可以每周开设1――2节课外阅读课,列入课表。到目前为止,我们共研究出了以下几种课外阅读指导课形式。
(1)读物介绍课。说明为什么要介绍这本书,教师可简要地介绍书中的内容,有时可朗读书中精彩的片段,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然后说明阅读这本书的要求、方法和注意事项。介绍的书籍应是教师希望全班学生都阅读的,并且是准备好供学生阅读的书籍,介绍后马上可以发给学生阅读。
(2)共同阅读课。每个学生都有同样的读物,教师就所要阅读的材料进行简单的启发性讲述或谈话后,全体学生就开始阅读。阅读时可以采取学生轮流朗读,其余学生默读的方式,遇到问题可以质疑、讨论或由教师略加解释。读完后根据所读文章的内容进行讨论。讨论的范围包括主要情节、主要人物及对他们的评价、作品的中心思想、自己的感受等。材料既可以在一节课中读完,也可以留下一部分,让学生在课外去读。这种方式适合于低、中年级。
(3)读后讲述课。在学生读完书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话叙述读物内容。叙述可跟朗读结合起来。形式可有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等,也可让学生扮演书中人物进行表演。
(4)读物讨论课。在全班学生读过某本书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讨论的范围可以是作品的中心思想、人物评价,也可以是一个情节、一个问题。这种讨论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提高鉴赏能力。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树人小学312000)。
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论文篇五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为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切实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这对于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来讲至关重要。加强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学习上产生极大的愉快和积极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定期举办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报告会、读写知识竞赛、读书笔记评展、手抄报展评、读书沙龙等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积极性。
第二,要想方设法优化阅读环境。
为了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读书意识和兴趣,学校要注意学校环境的布置,学校图书室、阅览室要布置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新书推介栏等,利用宣传栏、广播站积极宣传课外阅读的益处和有关阅读的一些好做法;教室内除了张贴有关阅读的名言警句外,还应设立班级图书角,号召学生踊跃捐献图书,培养班级浓厚的读书氛围。
第三,帮助学生选择课外书籍。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阅读能力、兴趣爱好,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思想健康、语言生动、活泼规范的图书;同时,要注意配合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向学生推荐有益的图书,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之后,可以向学生推荐《周恩来》;学习《草船借箭》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学习《鯨》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与自然知识有关的科学普及读物等。同时在阅读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切实远离那些低级趣味、庸俗的黄色书刊。
第四,要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
《课标》要求: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际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结合读物特点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如可以文章特点教给学生运用泛读法、浏览法,加快阅读速度,加大阅读信息量;可以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时做好阅读笔记、摘抄、批注等。
第五,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自动化的行为,一个人一旦形成某种习惯,将会长期影响其行为。因此在阅读指导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所以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认真读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爱护书报的习惯,用眼卫生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这些阅读习惯一旦形成,不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很重要,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发展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组织课外阅读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阅读的环境,训练良好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长此以往,就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础。
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论文篇六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道:“让学生变得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广泛的阅读有助于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获取信息和知识,开阔视野;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作文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乃至于对整个学科学习都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强化课外阅读意识。
一、激发兴趣,使之“乐读”
课外阅读指导要从“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当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了强烈的课外阅读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外书籍。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
1.故事引领――诱发阅读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对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特别是对阅读不太感兴趣,即使是读有时往往也是走马观花,图于形式。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爱听有趣的故事,针对这一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益智、有趣等适合小学生年龄、心理等特点的故事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述。但教师讲故事的时候不要一口气讲完,而是留下“悬念”,让精彩的文章缺少结尾,这样悬而未决的情节就会诱发学生急切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慢慢地他们会自己自由地畅游于书海,寻求他们的精神家园。
2.推荐读物――强化阅读兴趣。
目前市场上各类书籍名目繁多,而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自我选择图书的能力受到限制,面对身边各种各样的书,他们常常不知如何取舍,如果选择不当,很容易对阅读失去兴趣。因此,教育者应做个有心人,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结合他们的认知能力,选择一些孩子们喜爱、内容健康、教育意义较强的读物,推荐他们去读。由于教师推荐的书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内容丰富,充满童趣,孩子们定会津津有味地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和书里的人物同喜同悲。渐渐地他们也会觉得一本好书会有特别大的魅力,读书是多么有趣的事,自然会自己主动找书读。
二、教给方法,使之“会读”
读书是获取智慧的重要来源。只有讲究科学的方法和熟练的.技巧,才能提高读书的效率,获得更多更新更有价值的知识。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引导他们不但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
1.制订具体可行的阅读计划。
学期开始帮助学生制订一份课外阅读计划,包含阅读总量、阅读书籍目录、阅读每本书所需时间以及自己每天运用什么时间、运用多长时间去阅读等内容。有了这样的一份计划,既便于学生时刻对照计划提醒自己要持之以恒地阅读下去,又便于教师、家长随时督查学生阅读情况。
读书一般先看封面书名,再看内容提要、目录,然后逐页阅读,边看边想,不懂之处做上记号,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问题,掌握主要内容。对于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就要指导如何精读。即要求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好词佳句,学会对作品进行鉴赏、评价、背诵,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3.学会做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指出了摘抄记录的重要性。教师要求学生不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阅读中,发现有好词、佳句、美段就要进行合理选择,并分门别类地摘抄下来,或者针对感触很深的内容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这样长期积累,终究“厚积而薄发”,既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又可更好地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阅读就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三、创造条件,使之“多读”
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庭,我们都要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进行课外阅读。
1.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学校可设立班级图书角,努力使学生手边拥有他们感兴趣,适合自己水平的阅读资源;教师还要巧妙地运用教室的墙壁、公告栏和黑板报来向学生传递阅读信息,引导学生阅读生活内容,还要帮助家长,使孩子在家里拥有自己的图书库、小书桌,把书放在孩子随时可以看得到、拿得到的地方,让孩子置身书的海洋,频繁地与书打交道。这样天长日久,就会潜移默化地把学生带进书的世界。
2.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为了学生在课外有足够的阅读时间,一般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即使有作业也与阅读有关。如,摘抄、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等。此外,还抓住寒暑假黄金时间,让学生读整本书,全套书。总之,让其有充分的时间提取大量课外读物,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四、积极评价,使之“恒读”
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难于坚持长期的阅读活动,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教师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报告会,如,朗诵会、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心得座谈会、读书知识会、辩论会等。以多种能力的培养再现学生课外阅读的收获,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进一步拓宽知识面。也可以举行读书笔记、资料卡片的展览会,挑选优秀的笔记或卡片展出,让学生的阅读成果得以呈现,既为其他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又能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的表现欲和阅读兴趣。
当然,阅读兴趣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方法得当、正确引导,就一定能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成为学生不断更新知识的源泉,并伴随学生一生。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昌第一小学)。
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论文篇七
“记诵者,学问之舟也。”北宋大学士苏轼背《汉书》如数家珍;现代作家茅盾背《红楼梦》一字不差;现代文学家巴金把《古文观止》篇篇背熟……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背诵的功夫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巨匠。
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背诵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锻炼记忆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课文中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培养和提高作文能力。有则外国谚语则说:“能背诵多少书籍,就能获得多少知识。”可见,背诵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
在教学中,切不可把背诵作为学生作业,让学生自己背诵。如果学生没有掌握方法,读了很多遍后,虽然能背了,但是总不能把所背诵的知识作为自己的知识,过不了多久,同样忘得一干二净,这样暂时的、机械的、死记硬背起不到培养和提高作文能力的作用。所以新课程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只有转变教学观念,重视语文教学中背诵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新课程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呢?下面浅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多听多读,训练语感。
暑假的一天,我教我一年级的儿子背古诗,一首很简单的五言古诗我儿子读了十几遍都不会背,读得他自己都没有信心了。我感觉不对,我儿子记性很好的,在他一岁多的时候,我教他背古诗,听我背几遍他就会了,为什么现在读这十多遍都不会背?想了很久,我终于明白了:原来,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对字认识不熟悉,读古诗的时候只知道去认字,对整句的印象不够深刻,没有语感,小时候学背古诗时是听大人读的,对古诗的整句、整体的感觉印象要深得多!
我和儿子一起做《暑假生活》中的《十二生肖歌》时,儿子最怕我让他背这首儿歌了,这首儿歌一共有12句,比较长。我对儿子说:“孩子,今天我们不背这首儿歌,这样吧,我们一起来读,一个人读一遍,你读五遍,我也读五遍,好吗?”儿子高兴地说:“好吧!”于是我和他一人一遍地读,儿子边读边数,我们共读完十遍后,我就自己背起儿歌来,儿子听我不会背的地方他就告诉我,没想到,他竟然会背了,这大大增强了儿子的自信心。这件事证明了我的想法是对的,对于小学低段的孩子来说,不能让他一个人读熟后背课文,要让他多听多读。
所以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要背诵的课文要让学生多听多读,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培养语感。一般有听范读、同桌互读、自己默读、边做动作边读、开火车读、抽读、分男女同学、分角色读,老师和同学一句一句地读等等。既让孩子读了,又让孩子听了,这样才能培养语感,增强孩子的记忆力。
二、借助图像记忆。
课文中要求背诵的课文都是非常优美的文章,多数都配有插图,尤其是古诗,很多古诗都是诗人看到美丽的风景后有感而作的,因此,借助图像有助于学生背诵。借助图像背诵诗文有五个环节。
二是图和诗相结合。说出你看到的地方诗中写了没有?怎样写的?《山居杂诗》的这幅图中,你看到的竹子诗中是怎样写的?把它找出来,多读几遍。你看到的花草诗中是怎样写的?把它找出来多读几遍。古诗中后面两句是怎样写的,你在图中能看到吗?为什么诗人会这样写?后面两句虽然孩子们在图上看不出来,但还是能想像风吹来的样子,水流的声音。
三是边读诗句边看图像,让孩子一边读诗句,读到诗中写的什么就看图中的什么景物,从而理解诗中的内容。
四是看着图像背古诗。在学生熟读后,有语感的基础上让孩子看着图像想想诗中是如何写的,然后试背古诗。
五是想着图像诵呤古诗。要求学生把自己当作诗人,融入诗人当时的景物中诵呤古诗,这是背诵的最高境界,这首诗就变成了孩子自己的知识了。
三、借助手势背诵。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游戏教学,喜欢做手势。在教学西师版教材小学二年级上册《小妈妈的孩子们》时,我让孩子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用手势读,孩子们特别高兴,课堂气氛特别好。没想到,学生下课后竟然会背这篇课文了,这让我感到很意外,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借助手势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在教学《山居杂诗》时,我也用了让孩子们做手势的方法。“林高风有态”我让孩子们想像竹林高处有风吹来的样子,并用手在头上摇来摇去;“苔滑水无声”这句就引导孩子想想手应放在什么位置,做出水流的姿势,这样学生容易理解诗的内容,也容易背诵这首诗。《山居杂诗》是积累与应用三中读读背背的内容,课堂上我用了不到二十分钟,多数孩子就就能背诵了。
四、理解背诵。
要背诵一遍课文,学生要是能对课文有个大概的了解,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就能帮助记忆课文内容。如西师版小学二年级下期语文《湖》这课,我就是先让学生听读,自由读,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共同归纳出每小节的内容,板书上黑板上。板书如下:
湖
风景美好听的音乐尽情地享受。
亮-镜子蟋蟀坐在湖边。
绿--翡翠小鸟捧野果。
微风:波纹-大唱片-旋转啄木鸟吃野果。
青蛙听音乐。
让学生看着板书尝试背诵,不会背的地方就看着书上的句子多读几遍。这样先理解课文内容再背诵,学生容易背诵。
五、抽背,以点带面。
让背诵速度较快的同学起来背诵,这样既了解了学生的背诵情况,又激起了其他同学的背诵欲望和竞争意识,其他同学会在先背的同学背诵课文时,认真跟着背,这样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抽背过程中,老师示范背诵,并接受学生的评判,能赢得学生的喝彩和尊敬,学生会以你为榜样,背诵劲头更足。
六、反复记忆,巩固背诵内容。
为了使所背诵的内容长久地保持在头脑中经久不忘,在教学中还应注意两点:一是遵循遗忘规律,合理安排复习。既要有堂堂背诵检查,又要每周集中安排一堂背诵检查。不断强化记忆痕迹,避免其减弱或消退。二是根据识记程度对遗忘进程的影响,注意安排过度学习。实验表明,过度学习的效果优于适度学习的效果。所谓适度学习是指在识记材料刚刚达到背诵程度就中止的学习。而过度学习是指对识记材料达到背诵之后还继续进行学习。
以上各种背诵的方法不是孤立的,在一遍课文的教学中要同时用到多种方法,才能取良好的效果。
背诵就象唱歌一样,歌唱多了听多了,即使你只是把某首歌曲听上几遍也会无师自通的哼上几句。因此背诵多了,学生就会越背越容易,在背诵的时候学生就能感受到课文语言的魅力,有了兴趣就更容易琅琅上口了。
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论文篇八
在《新教学论》中教育家赞可夫提出,要把教师教学的重点,从过去单纯研究如何教,而转向研究学习的主体——学生如何学,[高中生物论文]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能力。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名家的论述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十分重视学生如何学。目前,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重教轻学现象还很严重,教师只顾埋头教书,而不去指导学生如何学,致使学习效率低下,且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些应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现就生物教学中的学法指导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1教学上必须端正教学思想。
1.1端正正确的教学观。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似乎一提到“教学”,往往就被片面地理解为单纯的教师“授课”,出现重教轻学的思想,这是对教学的误解。应该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把学法指导提到应有的高度。
1.2学法指导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与主体两方面的有力协调体。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那么怎样才能使主导与主体统一于教与学的活动中呢?这就需要通过学法指导去完成。教师的主导作用最成功的体现就是学法指导,而学法指导的结果,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3树立教法服务于学法的观念。
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是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他们自觉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去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去研究教法,使教师的教学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强调教法服务于学法,并非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它要求教师用教的艺术去促进学生学的艺术,这是教师主导作用最有力的体现。
2生物教学中应让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学习方法。
2.1类比法。
生物概念之间通常有一种比较突出的联系,即不是意义相近,就是意义相反,生物论文《[高中生物论文]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能力》。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排泄与排遗,囊胚与胚囊,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等。在学习生物概念时,注意分组、结对,进行归类对比,就容易搞清各对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
2.2从实验中认识问题的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编九年义务教育生物第一、二册教材很明显地体现出了由实验得结论的认识方式,应引导学生掌握这种认知方式,并贯彻到学习中去,培养学生勤动手、勤思考的能力。久而久之,便可使学生养成从实验中探索知识的习惯,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2.3阅读自学的基本方法。
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都要求学生要进行阅读自学。阅读自学要有目的性、要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之后应归纳知识要点,找出难点,提出感到疑惑的问题从而引发思考。阅读自学可以激发求知欲,思维积极活跃,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4知识归纳法。
生物知识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存在着内部联系,学生在学习过一段知识之后,应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为线索,构制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常见的归纳方法有图示法、提纲法和列表法。图示法一般用于归纳几个知识点间的联系。提纲法适用于单元总结,而列表法则更适应于期中或期末复习。学生掌握并实际应用这些方法就可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增强学习效果。
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论文篇九
小学中低年级是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写作时总是困难重重,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成为普遍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想尽办法引导学生不认为写作文是一种苦事、难事,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愿望,让学生“乐”写。
一、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兴趣是小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保证。然而,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生而有之的,是在他们的大量课内外活动中,通过教育进行激发和培养出来的。所以,教师必须注重在多种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写“心里话”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低年级作文训练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兴趣和自信心上,使学生从小养成敢于写、愿意写、乐于写的良好习惯。
如果能让写话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就愿意写、乐意写、也有话可写。写话后再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表扬,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或欣赏,他们会感到满足,感到幸福,会把写话看成一种生活需要,并自发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我教一年级语文时,就鼓励学生给我写心里话,把这项活动作为收集学生信息和习作的途径。我曾这样对学生说:我能看出,同学们都很喜欢老师,信任老师,都很想把心里话说给老师听。老师也很想多听听同学们的心里话,但是这样的机会有限,根本不能满足全体同学的需求。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去反映则是不可能的。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以往的作文教学听出现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对观察的指导与重视。因此,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并启迪学生创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如我教学生写习作《我喜欢的水果》时,我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下手,着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大小,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养成仔细观察事物好习惯。1、看一看:课堂上,我积极引导学生仔仔细细地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是什么颜色,它们的颜色有没有发生变化,形状是什么样子的?2、闻一闻、尝一尝:让学生知道,光凭眼睛看事物,是了解不全面的。不是我们经常吃的东西,通过我们的鼻子闻一闻,亲口尝一尝,品味一下它的酸、甜、苦、辣如何,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把握这些水果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摸一摸: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自己带来的苹果,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这种水果的了解。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懂得了观察水果不仅要仔细看一看,还要闻一闻、尝一尝、摸一摸,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这样才能较全面地把握它们在颜色、形状、味道等方面的特点,使学生逐渐养成观察的习惯。
三、注重为学生创设情境。
“情动而辞发”,大凡写作,都是为了抒发感情,而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总觉得很难找到学生情感的激发点,因而写出来的作文不是形式雷同,就是干巴巴的。而在教学作文时,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情境中受到感染,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写作的热情,让学生想写。从研究学生的心态入手,培养学生愉快的情绪,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在实践中,为使学生感到学习写作是一种乐事,我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写作的教学环境,以情感设入营造兴奋、和谐的氛围。
四、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到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对于这一点,我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指导学生练说菊花的颜色时,学生一开始的语言很贫乏:红的、白的、黄的……为了能让学生说得生动具体形象,我通过各种办法加以启发,引导学生说出“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等成语;在形容一串红的颜色时,多数学生又纷纷说“红色”,我又让学生换个词语来形容“红色”,学生马上运用到“火红火红”“红艳艳”这两个成语,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训练了学生多用,会用好词好句的能力,这对以后的写作是很有帮助的。
总之,小学启蒙作文的指导,教师只有从兴趣着眼,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说写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探索和发现适合学生学习写作的方法和途径,才能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的作文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论文篇十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很多学生却怕写作文。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不留心生活、不善于观察、不会构思、不善表达所致。
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只有通过观察生活,学生的作文才能“言之有物”,内容才能充实。在实践中笔者认为,最好的训练方法就是用“问题”导向目标,即:根据作文训练的过程,确定观察的范围、对象,再按照一定的顺序和重点,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在观察中寻根溯源,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录,直到逐个弄清问题为止。有了这些问题作引导,学生会不知不觉地逐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观察要领,从而积累大量作文素材。这样,写起文章来就会下笔自有言,写出来的文章就自然言之有物了。这就是教学的第一步观察。
构思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发展能力的过程,是学习谋篇布局的重要一步。有了观察得来的资料,还不等于能写出好文章,还必须通过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裁剪,才能写出好文章。但是,这对小学生来说实在不容易,因为这不仅是个“言之有序”的问题,而且还是个“言之有理”的问题,而古今中外,虽“文有规循”却“文无定法”.不过,若根据小学生模仿性强的心理特征,借用写人、写事和写物的典型文章,将抽象难懂的作文知识化难为易,还是有办法把学生引上构思之“路”的。比如,在训练写景时,可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作为范文,这篇文章结构总分总,先总写小兴安岭,再分别叙述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不同景色,文章结构分明,便于学生掌握。若训练写人,则引《爱迪生》一文先简介典型事例塑造人,外表内心是性格,最后赞美品质点中心。
有了上述典型文章引路,待学生入门后,再适当进行灵活布局的巧妙构思训练。这一步训练的指导思想是“先规矩而后巧妙”,具体步骤是写提纲或打腹稿。经过反复的训练,使学生逐步把握构思的一般规律,从而完成作文的构思。
同时,还要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确定各年段不同的习作训练形式。具体地说,教师可在低年级学生中以创造型的现象作文和童话体作文,来培养学生想象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中年级学生以观察作文为主。教师可着重安排对动物、自然景物、建筑物以及人物的动作、对话、外貌等方面的素描训练,让学生获得丰富而鲜明的感性表象,帮助他们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选”出典型的表象,借此培养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精确性。从高年级开始,要以学生的抽象思维为培养重点。其习作训练应该从观察作文转向有名确表达需要的实用型作文。教师可根据社会、家庭中人际交往的需要确定各种有趣的主题,让学生写目的明确的记叙文和说明文、各种应用文和读书笔记,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的技能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针对性、逻辑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对小学生来说,教师还要重视口头和文字表达的训练。它也是作文训练的重点。要把话说明白,意思表达清楚,就要鼓励学生,话该怎么说就怎么写;要指导学生把话说通,把意思写清楚。训练的步骤是:先说再写,写后就读,边读边改。通过反复训练,学生定能把话说通,把意思表达清楚,把对象写准。总之,在表达训练中,将说写结合,读改结合,采用“说、写、读、改”的模式,训练学生表达由通顺明白到准确形象到生动,在反复的锤炼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能使学生初步达到“言之有文”.至此,通过作文教学的观察、构思和表达的训练,学生写出的作文也就有“序”、有“物”、有“理”、有“文”了。
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论文篇十一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见,教师首先要明确小学写作教学的目标,做好习作入门的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才行呀,故而,我觉得应该遵循这3步走:
第一步:培养兴趣,让学生有的写。
作文要早起步,晚约束,“兴趣是第一位老师”,确实,学生尝到了写作的趣味,甜味,像刚学步一样走好了写话(甚至一二年级就开始拼音写话)这一关,话不在乎多,长则七八句,短则两三句,只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引导学生学着去写观察到的事物,用心写出自己想到的感觉,学生会觉得想写,有的写了,这写作的大门就已经向学生打开了。以后,写作教学就能一路好走。
第二步:热爱生活,让学生大胆写。
名人就说过:生活即作文,作文来源于生活。因而,我很注重平时在学生面前快乐生活,全身心地同学生一起寻找生活的滋味,不论是“酸辣菜”,还是“甜美汤”,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最好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生活,品尝生活,热爱生活,让学生大胆写。能大胆地写清楚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把生活中的场景写细写活就了不起了。教师要当好伯乐,尽力发现每位学生,每篇作品的“亮点”、“闪光处”,大力表扬,相信在教师欣赏的目光里,每位学生都是千里马。
写作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动笔的欲望;写作有了生活,就等于文笔有了源泉。扎实走好前两步,学生有的写,就能写“大胆文”.我觉得学生会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平时怎么说就怎么写了,这就是作文,不要把小学生的作文当作品,而是要牢牢记住:小学生的作文叫习作,是处在练笔的过程呀,因而,走好前两步是打好了写作的扎实的基本功。有人说:小学生应该快快乐乐做事,认认真真做人,简简单单做文。看来还真是这个理呀!
第三步:方法入手,让学生小心写。
我们知道,有了方法,能使一件事做得更轻松,做得更完美。学会一些方法对小学生的启蒙学习非常重要。所以,我要说,在写作教学中遵循方法入手,让学生从大胆写到小心写,由“大胆文”过渡到写“小心文”,掌握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是五六年级的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
学生不会随意写,会慢慢地斟酌选材,推敲言语,什么可以写,什么更好写,什么写更好,怎样写最好,会不自觉到自觉地知道小小心心用好词,写好句,开好头,结好尾。这样,写作教学就有了层次,有了进步,有了发展。
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论文篇十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得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提高写作能力,就得加强习作教学研究。应该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创造性地表述自己对世界的感受和认识,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是要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发现,内容和形式都有新意,体现个性。教学的目的,绝不是培养学生用模式化的语言文字和虚假的材料,表述尽管正确但并非自己的真实思想感情。
新课标提出了作文教学目的这一理念,应该说是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也应该说是指明了作文教学法的方向,要使学生认识到:作文是生活的需要,是表达自己的见闻和认识的需要,是与他人进行沟通的需要,怎样表达效果好,就是要创造性地表达,富有个性的表达。何谓“作文”?即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此看来,作文原本属于“生活”,学生五彩缤纷、喜怒哀乐、真实自然的生活。所谓作文生活化,就是作文源自生活,回归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写作的灵感来自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学生写作最好的源泉。“生活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写作,使孩子们对文学更加热爱,对生活更多的向往。老师要引导孩子的爱好和兴趣,这样会使我们的'孩子们快乐地作文。”
学校、家庭,自然、社会,生活大世界。同学、老师、操场、教室,父母兄妹、住行衣食,媒体舆论、街巷田野……童心所及,处处皆文章;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天上地下、过去未来,想象所至,下笔可成文。童心、童言、童趣,习作必定一片生机盎然。让生活与作文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把丰富的校园生活、多彩的假日活动、温馨的家庭生活引进作文课堂。向生活要素材,让作文走进生活,让学习回归生活。
如一个老师在指导《神秘的盒子》习作时,是这样做的:老师带入教室的就是一个盒子,“孩子们,你们看看,老师手中的这个盒子漂亮吗?这个漂亮的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呢?你们是不是想急切的知道呢?别急,咱们先来做个游戏。”通过设疑导入,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短短的几句话,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游戏中,并提出要求:在游戏中,大家要互相的仔细观察,看看你周围的同学有些什么反映,并且体会一下自己在活动中的感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句名言,也是大家都认同的真理。对习作而言,如何激发和不断提高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呢?《心理学》指出:和孩子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能引起兴趣;能激起孩子情感活动和联想,想象的事情,能引起兴趣;能使用孩子自我表现并得到肯定的事情能引起兴趣。
在习作指导中,我把指导习作变成指导学生玩上来,那么学生的兴趣就来了,老师的目的就是指导习作,在孩子们看来,老师是指导他们玩,玩什么?是在玩语言文字。在《神秘的盒子》这一节课中,老师运用询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原来这节课只是与盒子有关,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用心体验,采访参与游戏者的心理感受等等。在日常习作教学中,我也注意用到一些道具,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如四年级下册园地四中有一幅图画《战火中的孩子》要求学生根据图画写一篇作文。在教学时,我并没有直接把图画拿出来,而是在课前,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一张相片,向别人介绍一下:相片中的孩子面带微笑,衣服整洁,美丽,漂亮,而且还是自己去旅游的时候照的。让学生―的说说自己的相片。进而转到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这件事中,他们通过电视媒介知道了在废墟中的孩子们的痛苦,医护人员不顾自己的安危,警察叔叔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们就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从自己的相片,谈到汶川大地震。我觉得时候到了,把话题慢慢地引向了战争,战争中的孩子会怎样呢?再拿出这幅图片,在那种环境中,孩子能吃好喝好,会安全吗?作文教学下的学生,应该是无拘无束的,学生愿怎么着就怎么想,愿怎么说就怎么说,愿怎么做就怎么做,鼓励他们有独特的见解,有独特的语言表达。
习作批改,实质上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期待反映。教师积极热情的期待会感染学生,使学生努力向上,带来成功。如果教师在学生的习作旁边写上这样的一些批语:“这个比喻很新鲜!”“能运用课文中学到的好词好句子。很好!”“能换个更合适的词语吗?”“这个句子这样一改,你觉得是不是更生动一点?”或者在写得好的句子下面画一道波浪线等等。只言片语,既是肯定,鼓励也是引导,期待,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进取心。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老师的期待和引导中学生习作。
学生习作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教师习作教学水平的高低,也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因此,我们要多读书,勤动笔,做学生的表率,使自己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这样,你才能感受和发现学生创新的萌芽,学生才能信服你。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492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