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钢铁长城教学设计(专业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4 14:26:09
祖国的钢铁长城教学设计(专业12篇)
时间:2023-12-14 14:26:09     小编:琉璃

总结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善于归纳和总结是写好总结的关键。阅读以下总结范文,您可以从中汲取一些写作灵感,为自己的总结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视角。

祖国的钢铁长城教学设计篇一

(1)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

(2)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下p72——75,新中国成立后,加强了国防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走科技强军之路,成效显著。人民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空军的现代化建设也有了新的飞跃,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海陆空三军筑成了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学情分析】。

学生特别是男学生对军事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感性的零散的历史知识进行整理与归类,并在知识对比中了解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引导学生分析国防建设与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观看录像、阅读教材、读图等,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如下知识点: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的建立;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我国自己制造的核潜艇;现代化海军的多兵种;人民空军的诞生;飞机的国产化;空军的现代化;导弹部队的组建;导弹部队的装备;导弹的战斗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收集课外资料、观看影像资料等,说明人民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发展过程的历史,培养学生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国防现代化即钢铁长城的形成原因,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发展历史的比较,感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威、国威,体会国防力量的日益增强;认识到国防钢铁长城的形成,反映了国家与民族的日益强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学生国防观念,从而使学生建立起为中国的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本课重点是现代化海军、空军的建立。

【教学难点】。

本课难点是国防力量的强大与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联系,理解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

步骤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导入。

课?

人民海军的建立展示“钢铁长城”的构成,引出第一目“人民海军的建立”。

多媒体展示阅读任务,学生快速阅读完成任务。师生活动再次熟悉新中国海军的建立发展及现代化的进程。

出示海军的新式舰艇和主要兵种图片,让学生了解海军的主要部队及其发展情况。出示一组人民海军出访图片,使学生了解今日的海军已经走出国门,走向深蓝,走向世界,成为保卫祖国海疆的钢铁长城。

思考:海军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动脑筋。

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你能举出例子说说吗?通过安排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祖国的钢铁长城教学设计篇二

认知:

1.知道热爱祖国就要维护祖国尊严。

2.知道维护祖国尊严应该尊敬国旗、国徽、国歌等国家标志。

情感:

1.对自觉维护祖国尊严的人表示敬佩。

2.感受祖国的尊严,并且有维护祖国尊严的愿望。

行为:

1.尊敬国旗、国徽、国歌。

2.不做有损于祖国尊严的事。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在对外交往中要时刻想到祖国的尊严,尽力维护祖国的尊严,维护祖国的尊严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教学难点:“祖国尊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有困难,要通过具体的事物和直接的感受才能认识。

教具准备。

录音机、制作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提问:国旗、国歌代表什么?每当升国旗、奏国歌时,你是怎么做的?心里会想什么?(学生回答。)。

2.出示幻灯片,师简介:

(1)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毛泽东同志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2)欢迎外国元首的迎宾仪式,国歌奏响,国旗升起,三军仪仗队威武雄壮。

(3)7月1日香港主权交接仪式,降下英国国旗,升起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亿万人民欢欣鼓舞。

3.提问:看到这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场面,你们有什么感受?

小结:五星红旗的升起,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新生,从此,我们的祖国将像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东方;五星红旗的升起,标志着中国迈入了一个新时期,打开国门,改革开放;五星红旗的升起,标志着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五星红旗是我们国家的标志,代表着祖国的尊严。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一课——为了祖国的尊严。

板书课题:十一为了祖国的尊严。

二、学习榜样,明白道理。

1.承接。其实维护祖国尊严不仅是国家和政府的事,也是每个公民的.事。

2.教师讲故事《我是中国人》。

3.提问:

(2)他每逢参加宴会或在大庭广众之下,为什么都要在胸前挂上“我是中国人”的牌子?

小结:当祖国的尊严受到威胁时,吉鸿昌极为愤慨,针锋相对地进行了斗争,一言一行都显示了中国人的骨气,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4.承接。随着我们祖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也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或经商,或进行访问,或参加学术交流。那么我们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要注意什么?我们应怎样维护祖国的尊严呢?现在我们来学习梁帆的事迹,了解她是怎样维护祖国的尊严的。

5.播放课文录音(3-6自然段),要求学生边听录音边看课文内容及插图,并思考:

(1)梁帆为什么要仔细寻找中国国旗?

(2)梁帆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升挂中国国旗?

(3)活动中围绕升挂中国国旗,梁帆的情感变化怎样?这说明了什么?

(4)人们为什么称赞梁帆是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6.读最后一自然段,教师归纳。

板书:无论何时何地,尊敬国旗、国徽、国歌,不做有损于祖国尊严的事。

三、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1.小结:通过学习吉鸿昌和梁帆的事迹,我们懂得了: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以实际行动自觉维护祖国尊严,不做有损于祖国尊严的事。

2.学生发言,启发学生列举自己从电视、电影、广播中了解的自觉维护祖国尊严的事例。

四、分辨讨论,指导行为。

借助“议一议”、“读一读”,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知道如何去做。

1.议一议(文字投影片)。

对下面四件事,你有什么看法?

(1)在公园里,小兰和小花看见外国人用一次成像的照相机拍照,就缠着外国人,要求给他俩照一张。

(2)小刚和小强搀扶一位老人过马路,一位过路的外国人看到后,主动提出给他俩照一张照片,他俩大方地同意了。

(3)少年宫演出结束后,外宾赠送给每个小演员一件小礼物,由于小丽有事出去了一下,没有拿到小礼物。回来后就哭着向外宾要礼物。

(4)一个外国人看见小伟走过,故意把钱包掉在地上。小伟把钱包捡起来,双手递给他说:“先生,你的钱包掉了。”

(组织、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发言时,教师根据发言,进行小结。)。

小刚、小强和小伟是对的,他们与外国友人交往,有理有节,表现了我国少年儿童文明有礼的风范,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小兰、小花、小丽的做法是不对的。

2.读一读。指名朗读,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明确国旗、国歌是国家的标志,代表着国家的尊严。尊敬国旗、认真唱国歌,是对祖国尊严的维护,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五、对照板书,总结谈话。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热爱祖国就要维护祖国尊严。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尊敬国旗、国徽、国歌,不做有损于祖国尊严的事。希望同学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刻想着祖国尊严,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祖国的钢铁长城教学设计篇三

认知:

1、国人民解放军是祖国的捍卫者,是祖国的钢铁长城。

2、知道解放军保卫祖国、热爱人民的故事。

情感;

热爱中国人民解放军。

行为;

积极参加学习和慰问解放军的活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对学生进行热爱解放军的教育。全套教材仅这一课是关于热爱解放军的教育。

通过教育,使学生知道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他们来自人民,是为人民服务的;解放军的基本职能或者说主要任务是保卫祖国,他们为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的生命财产,付出了很高的代价,甚至鲜血和生命。因此,解放军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我们应当崇敬他们,热爱他们,向他们学习。

本课的教学要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祖国的坚强保卫者,是祖国的钢铁长城;解放军爱人民,是人民的子弟兵;热爱解放军,积极参加学习和慰问解放军的活动。

教法建议。

1、教学时,既要突出战士生活的艰苦,又要使学生感受到战士的以苦为乐,这正是解放军的可爱之处。

2、教师在选择故事时要注意选择有代表性的,全方面地反映解放军的生活,使学生了解解放军、热爱解放军。

3、课上所讲的故事,反映的解放军的生活要尽量真实、具体、感人。

4、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组织学生和解放军见面或一起搞一些活动,以增进了解。

5、在利用课文方面,教学时应让学生知道,岛虽小,但它是祖国的前哨,驻守小岛就是保卫祖国,使祖国不受敌人侵犯,使国家富强、人民安宁。所以,尽管条件艰苦,但他们却以苦为乐,这正是解放军战士高尚品德所在,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祖国的钢铁长城教学设计篇四

本课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祖国颂歌的唱歌课《歌唱祖国》,王莘词曲。全曲为2/4拍,d大调。这是一首歌颂祖国的合唱歌曲,表达了对祖国的赞美与热爱。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音乐欣赏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做出良好的铺垫。

根据教材内容及新课程标准,我确立了如下三维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欣赏祖国大好河山、重要场合升国旗等画面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知识与技能目标:

欣赏歌曲《歌唱祖国》,深刻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并能跟随音乐哼唱歌曲。

3.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聆听与学唱歌曲,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通过以上对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欣赏歌曲,了解歌曲所表达的内涵。

教学难点:伴随音乐进行哼唱歌曲,掌握歌曲中附点节奏的正确演唱。

二、说学情“国培计划(2018)”项目县……勃利县“送教下乡”培训。

七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是其最大的特点。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调动其自身的各个感知通道,参与音乐,使其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美、体验美、享受美,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手段、不同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反复聆听中感受歌曲,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学会歌曲,培养他们的聆听习惯。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我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了情景导学法、示范法、提问法等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和丰富多彩、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将音响效果与视觉形象结合起来,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

四、说学法。

本节课我以激发兴趣为突破口,音乐审美为核心,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用欣赏、感受、探究、讨论等多种方式学习。在我的启发与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语言不断的鼓励学生敢于参与到课堂上来,同时把音乐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集合起来。

五、教学过程。

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本课的教学过程将从情境导入、教授新课、

音乐活动、课堂小结这四个环节展开教学。(一)情景导入。

成了自己的百年梦想,成功地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在奥运会的开幕式演出中,第一首歌曲的演唱震撼了现场及电视机前的亿万万中国人,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并学唱一下这首歌曲《歌唱祖国》。”运用提问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欣赏视频片断,能够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昂扬的精神风貌及对祖国的歌颂与赞扬。

(二)教授新课。

首先,初听歌曲。播放歌曲,请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聆听,全面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其次,赏析歌曲。学生初步聆听歌曲之后,思考歌曲的情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带着一系列问题再次欣赏歌曲,有针对性的去聆听,感受与思考,看谁最具音乐家的小耳朵。之后对以上问题进行提问,与学生进行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音乐欣赏能力与表达能力,我会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带领学生更好的赏析歌曲。增强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意识。

再次,学唱歌曲。由于这首歌曲大家比较熟悉,因此,我会进行简单教唱。在学唱之前,我会为学生示范演唱歌曲,学生再次感受歌曲的旋律及表达的情感,之后随我进行模仿演唱,先哼唱歌曲,熟悉旋律之后在进行演唱,针对歌曲中的难点,节奏及演唱音符,我会进行重点教唱,帮助学生更快、更准确的掌握歌曲旋律。

最后,整体感受歌曲。通过之前对歌曲的赏析与学唱,学生已深刻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带着这种情感,用心聆听歌曲,整体感受歌曲,加深对其理解。

(三)音乐活动“国培计划(2018)”项目县……勃利县“送教下乡”培训。

播放歌曲,学生跟随音乐进行哼唱,同时用颜色或线条表示出所听到的旋律走向,加强对歌曲的掌握。并尝试着用歌曲中所涉及到的节奏型编创自己的歌,然后唱歌大家听。同时把评价的主动性交给大家,学生之间进行自评、互评,对学生的创作给予鼓励,肯定学生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把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到本课的最高点。

(四)课堂小结。

根据这节课的学习情况,我会进行如下的感情升华:“同学们的歌声让我感动,从你们的歌声中我感受到了大家强烈的爱国热情。同样的歌曲,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时代,会赋予不同的含义,当我们国家蒙受各种灾难时,这首歌让我们在悲痛中崛起;当我们站在奥运会场上,面对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时,这首歌让我们在奔放中自豪;当我们看到神七飞上太空时,这首歌让我们在骄傲中奋发!这首歌无穷的的魅力,将永远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祖国的钢铁长城教学设计篇五

认知:

1.知道热爱祖国就要维护祖国尊严。

2.知道尊敬国旗、国徽、国歌等国家标志是维护祖国尊严的表现。

情感:

1.对自觉维护祖国尊严的人表示敬佩。

2.感受到祖国的尊严,并且有维护祖国尊严的愿望。

行为:

1.尊敬国旗、国徽、国歌。

2.不做有损于祖国尊严的事。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热爱祖国”德目中的有关要求编写的,侧重教育学生要维护祖国尊严,尊重国家标志,不做有损国格的事。

近年来,根据江泽民和党中央关于在中小学生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指示精神,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都对学生进行了有计划、深入持久的爱国主义教育,涌现了不少好的做法和动人的事例,如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爱国主义考察团活动,名人的相片、格言进学校,爱国主义百部影片等。各校形成了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看到这些正面教育因素的同时,也应看到一些存在的问题。如社会上一些人不顾人格、国格,出卖国家利益,损害国家尊严;有些人发牢骚不回避孩子,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看,“祖国尊严”对他们来说是很抽象的概念,比较难以体会到。因此,本课教学对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提高维护祖国尊严的自觉性是十分必要的。

本课重点是让学生知道,在对外交往中要时刻想到祖国的尊严,尽力维护祖国的尊严,维护祖国的尊严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本课难点在于“祖国尊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有困难,要通过具体的事物和直接的感受才能认识。

教法建议。

1.本课教学要给学生创设祖国尊严神圣不可侵犯的情境。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借助导入部分,让学生观看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或迎宾仪式录像,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2.为了加深对梁帆道德行为和情感的理解,本课教学可抓住一些关键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梁帆的内心世界。

3.可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如,看新闻节目中的一些外事活动,看看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是怎么从仪表、举止、言谈中。保持良好的形象,维护祖国尊严的,等等。

4.本课可随机播放一些爱歌的歌曲,渲染课堂的气氛。

教学设计示例。

祖国的钢铁长城教学设计篇六

态度:通过对祖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爱护祖国的山山水水,培养自觉保护生活环境的意识。

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辩证看待事物的意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初步了解我国的疆域和面积,了解我国的临海,了解我国的人口和人口政策,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了解祖国的面积、人口、疆域、相邻的国家和临海。

认识我国的邻国及它们的`位置。

读图、根据资料讨论交流、活动体验。

中国地图、图片、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同学们,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神七”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都标志着我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进步。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为之骄傲。祖国母亲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太多太多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亲近我们的祖国,去更多的了解我们的祖国。(板书课题)。

从文字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三位,东西时间不同,南北冷暖有差异。

学生认真读图、做标记、同桌交流讨论,班级交流明确:中国领土的四极分别为,

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

最东端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交汇处(135°e)。

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73°e)。

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发言,明确:我国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当我们在祖国的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迎来冉冉升起的旭日之时,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还星斗满天;当我们还在祖国的最北端漠河欣赏着“北国风光”——那冰封大地、雪飘长空的奇壮之景时,最南端的曾母暗沙却早已烈日炎炎。

计算坐火车每小时140千米,从我国最东端到最西端走直线距需要多长时间,进一步体会我国辽阔的疆域。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我国相邻的国家有哪些,我国濒临哪些海洋。哪些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哪些国家与我国陆地相连。把观察的结果填在书上第5页的框子里。

小组汇报讨论明确:我国陆上邻国有十四个,分别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不丹、尼泊尔、缅甸、老挝和越南。隔海相望国家有六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问答活动:学生随意问任何同学,某某国家在我国的那个方向。有条件的也可以做填图练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下节课课前准备内容。

祖国的钢铁长城教学设计篇七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引出话题。

在这次“祖国在我心中”的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都很认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今天这节课,老师给你们搭建一个舞台,召开一次“祖国在我心中”的学习汇报会,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奉献出来,和大伙一同分享。

二、确定汇报形式,小组排练。

1、读口语交际的要求,明确汇报形式。(展示自己的综合性学习成果,形式不一)。

2、分小组讨论汇报形式。

建议:根据组内的材料情况和小组同学的的特长确定汇报形式。

教学预设:小组在确定汇报形式时可能会出现撞车的情况,而且还有可能形式都一样,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可在课前了解学生的资料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头脑中把他们分好组,在出现这种状况时进行调控。

3、根据汇报形式,组内排练。若是选择的演讲,那么先在组内演讲,再选出演讲得好的同学在全班表演。讲故事组也是如此,而朗诵散文和诗歌的可全员参与,也可择优上台。

三、汇报会开始,同学评价。

1、宣布汇报会开始。

2、小组抽签上台,同学根据汇报情况做出公正的评价,选出最优秀的汇报者。鼓励小组集体汇报形式,体现集体精神。(评价标准由师生共同制定。如:态度大方,口齿清楚,声音洪亮,语言有感染力,内容符合此次综合性学习要求,内容较为具体,了解途径不单一,表达了爱国情感。)。

3、根据评价,给最优秀的汇报者颁奖。

四、总结。

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老师更希望能从你们的行动中真切的地感受到祖国在你的心中。

课后总结与反思:

通过这一堂课,我发现其实学生们的潜力是很大的,只是有时我们老师不去给学生搭建这个展示学生自身才华的舞台。一味地让学生按老师的传统思路走。这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很成功:一。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每个学生都有表现欲望,在激起他们的兴趣,欲望之后,接着的时间主要看学生的表演。学生的表达能力,朗读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二。我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课前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搜集资料,筛选自己有用的材料,所以同学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自己有权利选择材料,因此大家的积极性很高,搜集了很多典型的爱国事例。这比老师简单的介绍效果要好得多,而且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从内心确实激发了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三。让学生自由结成小组,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己的交际能力。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时更懂得了表达,学会了倾听和尊重别人。

当然,这堂课下来,我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例如课堂秩序教乱,有个别程度差的同学参与不进来。我想,在今后的口语交际课堂上,作为教师,我不能只是言语交际的参与者,而忽视了我在课堂中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丧失了我的主导作用,从而使课堂缺乏纵深延伸,出现散而乱的现象,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今后的课堂上老师应该成分发挥好自己的组织和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有序,高效的课堂上学得更多,更好!

祖国的钢铁长城教学设计篇八

这句话的意思是祖国给我们创造了一切条件。祖国强大了,人民才能幸福。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所以我们最爱祖国。

课文结构。

这首儿歌共有三句话。

第一句:写出了“我”爱长城、小河;爱国旗,热爱和平;爱红领巾和花朵;爱身边的人。

第二句:提出最爱什么。

第三句:讲“我”最爱祖国。

中心思想。

这首儿歌告诉我们爱祖国应当体现在哪里,从而表达了少年儿童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祖国的钢铁长城教学设计篇九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精神。

2、学习诗歌的欣赏技巧之一:朗读。

【教学重、难点】。

1、诗歌感情的把握和朗读的技巧。

2、通过合作探究,反复品读,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歌的深沉感情。

一、研究性预习。

公布研究性预习任务,学生自主选择,自愿参加小组研究活动:

1、诗词组。搜集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诗词,向同学推荐一些经典名句,熟读背诵。

2、录音组。选择适合本文的背景音乐,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做好配乐朗读录音。

3、资料组。搜集舒婷及朦胧诗的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前准备交给学生做,可一举多得,培养综合学习能力。研究性预习重在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会自学,学会与老师沟通,与同学合作。

二、资源共享,导入新课。

诗词组、资料组选派代表介绍所搜集的资料。今天我们学习的诗歌就是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板书)。这是一首直面祖国灾难深重的古老历史及严峻现实,而演唱的爱国之歌。

设计意图:课堂上展示学生的辛苦收获,让学生多一份成就感与自信,并为教授新课奠定了情感基调。

三、初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1、学生放声朗读,揣摩诗歌内在旋律。

2、由录音组推荐一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评论。教师可参与学生讨论,只要学生分析有道理,能读出爱国深情,即给予肯定。具体朗读的语调、速度、技巧再下一环节讨论探究。

四、引导探究,把握第一小节的朗读技巧。

1、请一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节。

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学生自我评论。

2、引导探究:把握诗歌的朗读技巧,首先要注意诗歌的意象。在第一小节中找出出现的意象(老水车、矿灯、稻穗)及这些意象的修饰语(破旧、熏黑、干瘪)。

思考:

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及修饰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

诗歌意象的选择与主题、情感有直接的联系。诗歌用了象征的手法,显示祖国在漫长的'历史中所受的苦难,第一小节中的意象给人贫困、落后的感觉,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3、同学们自由朗读,读出作者的情感。

提问:怎样朗读才能读出情感?同学讨论,教师引导。

明确:

感情基调:深沉而悲痛。

语速:舒缓。

重读对象:修饰语、中心语。

还要注意节拍、停顿。

(形成板书)。

4、学生齐读第一节,再次体会作者的深情。

设计意图:这一节教师的引导赏析是为学生后文的自主赏析打下基础,这部分同样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朗读、讨论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文本。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感悟,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教给学生一定的赏析方法,真正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是教,目的在达到不教。

五、举一反三,合作探究。

1、依据第一节的分析、朗读的方法,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二、三、四节朗读方法。经过充分讨论后,让学生把板书补充完整。

明确: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有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第二节写了痛苦、追求的祖国,感情基调为痛苦、希望,语调要舒缓;第三节写了新生、希望的祖国,感情基调为希望、欣喜,语调要高昂;第四节写了养育、献身的祖国,感情基调为深情、热烈,语调要高亢、激昂。

2、学生个别朗读,学生点评。

3、聆听名家朗诵,轻声跟读。

4、配乐朗诵,提升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这一环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基本能理解文本,把握朗读技巧。并且这一环节,同样重视朗读,采用多样的朗读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探究的精神,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情感之真。

六、体验反思。

学情反馈: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感悟到了什么?分享你的快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也作为课堂小结。通过反思,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对事物的分析、思辩能力,同时也养成及时总结的学习习惯。

七、作业延伸。

1、背诵全诗。

2、试以某一意想为核心,写一首小诗,主题健康向上。

3、用课内学到的知识,阅读赏析郭沫若的《炉中煤》。

要求:第一题必做,二、三两题选择一题完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乡课外,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弹性选择性的作业,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需要,在有限范围之内自由选择,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此必然会提高学生作业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真正实现作业在课堂教学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板书设计】。

祖国的钢铁长城教学设计篇十

1、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等特点。

2、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3、初步学会欣赏诗歌的情感美、含蓄美、意境美。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

3、训练朗读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媒体设计】。

1、放录音。

2、制作多媒体课件,重点在诗的意象理解上作一点适当的画面把诗意转换为画意。

【教学设计步骤】。

二、导入。

电脑显示卞之琳《断章》。同学们畅谈对这首诗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导出“朦胧诗”。

三、关于“朦胧诗”及代表人物介绍。

四、明确学习目标(电脑显示)。

1、鉴赏诗人新颖丰富的意象。

2、理解诗人复杂热烈的情感。

3、训练朗读能力。

五、诵读感知。

1、配乐朗诵,电脑显示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3、配乐齐读。

六、课文分析。

1、具体研习,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第一节:

同学回答,教师明确:

在第一节中,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五个意象。(电脑显示)。

问:这些意象蕴涵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

明确:这些意象唤起人们对往事的痛苦回忆,说明祖国长期以来处于贫穷和落后的状态。

问: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这一节中的几个意象制成mtv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学生畅所欲言)。

问:作者用这些带有感情色彩的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深沉而悲痛、悲哀。

问:应该怎么读?

明确:沉重、缓慢、低沉。尤其“祖国啊”三字,是其感情的凝聚点,因此我们应以有声的诵读传达出这种无声的情感。

第二节:

问:本诗节所表现的感情是单一的吗?

明确:不是。本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

问:哪一句写希望?“是‘飞天’袖件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飞天”指什么?(电脑显示图片)。

明确:“飞天”袖间的花朵,美丽诱人,但尚未落到地面。这希望太渺茫,但毕竟有了希望。所以比喻人民心中渺茫、难以落实而又从未消失的对幸福未来的希望。

问:联系上下节,说说本节在全诗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明确:本节为全诗情感结构上的转折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以下的诗句开始出现亮色和激情。

问:怎么读?

明确:诗句简短急促,把忧国忧民的情绪转化为深深的悲怆,情绪强化深切。

第三节:

问:第三节的感情色彩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第三节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一变而欣喜亢奋。与上一节形成鲜明的对比。

问:联系时代背景,找出诗人感情变化的原因。

明确:本诗写于1979年,古老的中国从迷梦中苏醒,从苦难中奋起。共产党领导下的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伟大斗争,正在逐步实现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希望和理想。诗人为此兴奋不已,感情由低沉叹息转向亢奋热烈。

问:诗人用哪些意象表达了这种感情?

明确: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电脑显示图片)。

联系背景,谈对“神话的蛛网”的理解。

问:怎么读?

明确:读出欣喜之情,“祖国啊”三个字要读得高亢、热情洋溢、激情喷薄。(学生齐读本段)。

第四节:

问:第四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不同?

明确:第四节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问:本节写了哪些内容?用自己的理解加以概括。

明确:在本节诗中,诗人再次强调了“我”与祖国唇齿相依、不可分割的关系。

读得坚定有力、不容质疑、给人高亢激昂的感觉。(齐读)。

2、说说对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七、扩展阅读。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洋溢着深沉而真挚的祖国之爱,表达的是热爱祖国这个古老的话题。从《诗经》发轫,《楚辞》登程,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爱国诗人,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构成了中国诗歌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是诗魂,例如: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郭沫若《炉中煤》、艾青《我爱这土地》、闻一多《祈祷》《发现》《一句话》、蒋光慈《哀中国》(电脑显示)。

八、结语。

著名杂文家、诗人邵燕祥写过这样一段话:“自然界里不能没有花。没有花的地方是荒原,是沙漠。人间不能没有诗,诗歌是人生命的花朵。”“让我们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者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泽、感情的汁液,融入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通过学习欣赏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让我们向诗的知己迈进一大步吧!

祖国的钢铁长城教学设计篇十一

1.学唱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2.学用1、2、3、5、6、1(高音)为节奏编创旋律。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演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感受学生对老师的尊敬爱戴之情。

2.通过编创旋律,掌握简单的旋律发展技法,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

1.一字四音“啊”的演唱。

2.倒数第八小节的正确演唱(敬爱的)。

3.能以崇敬的心情演唱歌曲,感受歌曲蕴含的师生关爱的情怀。

4.旋律编创的音高走向问题。

1.导入新课。

让同学们说说老师做的感人的事例,从而导入新课课题《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

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

a.设问:歌曲给你什么感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b.讨论后,老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三段歌词。

3.再听歌曲,让学生说说,歌曲用怎样的声音、力度、速度、旋律表达对老师的尊敬,热爱之情。

4.学唱歌曲:

a.跟着伴奏学唱歌曲旋律。

b.代词入曲。

c.说说歌曲两部分旋律的演唱方法:

第一部分:主歌旋律平缓,音区比较低,可用稍慢的声音,稍弱的力度来演唱。

第二部分:副歌的第一句旋律比较高,适合用较强的力度演唱,以表达内心的激动。

最后一句,随着旋律级进下行,力度可以逐步减弱,用以表达孩子们对老师的热爱。

5.学用1、2、3、5、6、1(高音)为节奏编创旋律。

老师引导学生学用划旋律线的方法来编创有节奏的旋律。

6.小结。

祖国的钢铁长城教学设计篇十二

舒婷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她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巧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这首抒情诗共有四个意象群,通过其递进组合,不仅表达了祖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历程,而且表达了有着从迷惘到深思到沸腾等特殊情感历程的青年一代的共同心声,是一首深情的爱国之歌。在艺术上,它亦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特点。如不直接表现思想感情,而是借助一些意象来间接地表现情感。例如:用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等象征祖国贫困落后的状态。用胚芽、笑涡、黎明等象征新生祖国站在“雪白的起跑线”上。这使得这首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

“诗言志”,志指人的思想感情,情感是一首诗的血肉,一首没有情感的诗就像一具没有血肉的身躯。因而诗歌教学,不应脱离情感这条主线,要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精神,激发情感,发挥联想和想像,通过诗中的情感唤醒学生心中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但不应贴标签式地空洞说教,其目标实现是自然地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同时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这首诗时应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见解,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接受式局面,真正还学生以主体地位。

最后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49294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