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反思过去的行为和决策,从而提高未来的表现。较为完美的总结应该突出重点,避免冗长和繁杂的内容。以下是一些时间管理的技巧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函数的周期性说课稿篇一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五节《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第二课时,我将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新的课程标准将初中学段的数学知识分为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和”,每个领域在三个年级里都是螺旋上升的,由于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学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对函数——研究世界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模型,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且通过“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第一节的学习,学生的识图能力增强了,通过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求知欲望更迫切了,同时本节也渗透了数形结合,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以后学习其他函数奠定了兴趣基础和能力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本节内容针对的学习者是八年级上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教学活动体验,乐意并能够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共享,为此确定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经历函数图象信息的识别与应用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3,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即从“形”的方面解决问题。
(二)情感与态度目标。
1,进一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生活中的事例,如“台风麦莎”对岛城的影响,促进学生的思考认知能力,激发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关心时事的意识。
3,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图能力,更深层的体会数形结合,
难点是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史料。
本节课将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以人的“兴趣学习”和“可持续发展”为关注目标,来体现教学方式中的“新意”。
教学中将采用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数形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里利用图形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
评价方式体现多元化和人性化,关注思维,即解决问题的过程,淡化对知识的机械记忆,针对个人和小组进行及时的赞赏和肯定。
为使教学活动更有效,符合八年级上学生的年龄特点,需要教学媒体技术的支持,丰富学生的认知资源,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一)教学准备:1,提前一天了解“麦莎”的有关内容。
(二)教学过程。
全课分为五个教学环节。
1,情景引入学习新知。2分钟。
2,议一议探索新知。8分钟。
3,练一练巩固新知。10分钟。
4,试一试开阔思路。5分钟。
5,读一读培养兴趣。7分钟。
6,练一练巩固新知。8分钟。
7,想一想感悟收获。4分钟。
8,布置作业。1分钟。
具体过程如下:(多媒体课件)。
函数的周期性说课稿篇二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函数的概念》,本课题是人教a版必修1中1.2的内容,计划安排两个课时,本课时的内容为:函数的概念、三要素及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及值域的求法。下面我将以“学什么、怎么学、学了有何用”为思路,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评价、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加以说明。
一、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
课节内容的课标要求是:
(1)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
(2)在实际情景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4)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
(5)学会运用函数图像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2、课标解读。
关于函数内容的整体定位和基本要求解读:
(2)强调对函数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因此要求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多次接触、螺旋上升;
(3)关注背景、应用、增加了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4)削弱和淡化了一些内容,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反函数、复合函数等;
(5)注重思想和联系——增加了函数与方程、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根。
(6)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函数及其性质。
【依据意图】。
(1)教材如此要求的根本目的是希望帮助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认识和理解函数的本质,而真正理解函数概念是不容易的。因此,不要在过于细枝末节的非本质问题上作过多的训练,有了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值域自然就定了。此外,“课标”建议先讲函数再讲映射,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函数的本质理解。
(2)希望通过方程根与函数零点的内在联系,加强对函数概念、函数思想及函数这一主线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作用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根将函数思想以及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之间的联系具体化。
(3)二分法是求方程近似根的常用方法,更为一般、简单,能很好地体现函数思想,“大纲”只是用“三个二”解决根的分布问题。
(4)现代信息技术不能替代艰苦的学习和人脑精密的思考,信息技术只是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一种快速计算的工具。
3、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函数内容是高中数学学习的一条主线,它贯穿整个高中数学学习中,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这一节所学习的函数概念既是对初中所学函数概念的一次升华和再认识、对集合语言的一次重要应用;又是以后继续学习函数的性质、数列等等知识的必备理论基础,在函数学习中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章节。
(2)内容与课时划分。
本课题是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1中1.2节,计划教学2个课时,第一课时内容包括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要素、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及值域的求法;第二课时内容为:区间表示、较复杂函数的定义域及值域的求法、分段函数、函数图象等。本节《函数的概念》是函数这一章的起始课。概念是数学的基础,只有对概念做到深刻理解,才能正确灵活地加以应用。
4、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已经在初中学习过函数的概念。
(2)本班级学生个体差异较明显。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制定如下:
5、教学目标。
【依据意图】: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简洁明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容易检测目标的达成度,同时也要体现出新课标下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基于以上分析作为依据,课时目标分解如下:
【课时分解目标】。
1、能够列举生活中具有函数关系的实例;
2、能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函数的定义,能对具体函数指出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
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带根号,分式)的定义域和值域;
4、能够从函数的三要素的角度去判定两个函数是否是同一个函数。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正确理解形成函数的概念。
难点: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抽象出函数概念。
[意图依据]:本课时是概念课,重在概念的理解和形成,但教师应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联系旧知、突破难点、生长新知。为此通过教学目标和难重点的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及精髓,带着目标去学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法。
问题式教学法(实例情境、启发引导、合作交流、归纳抽象)。
由于本课题是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揭示函数的本质,无论难度还是跨度都有质的飞跃。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我通过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采用一系列的设问、引导、启发、发现,让学生归纳、概括出函数概念的本质,并灵活应用多媒体、黑板呈现、展示、交流。
[意图依据]:函数的`概念的教学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把集合作为一种语言;(2)对函数本质的理解不能一步到位,要注重螺旋上升;(3)重视信息技术的使用。为此,教师要在课堂上搭建一个平台,通过展示实例、学生举例、典例分析、小结归纳等环节穿插若干问题,引起思考,达成教学目标。
四、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互评。
我们知道越是基础性的概念,其统摄性就越强,学生从中领悟到的数学就越本质;但事物总有两面性,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往往难度大、时间长,需要更多的经验积累.因此本节课在学法上我重视学生在列举大量实际背景的前提下对所给出实例观察,类比,归纳,分析,探究,合作,提炼,感悟函数概念的“本来面目”,以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预习环节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互动环节有学生的合作交流、在课后拓展环节有学生的探究学习。这样做,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强了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获”,“获”有所“用”。也恰好能够体现我以“学什么、怎么学、学了有何用”来设计本课题的整体思路。
[意图依据]:本课时是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过程,着重让学生经过对大量实例的剖析、了解、归纳而形成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经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解决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基础上层层深入的理解函数概念。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内容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为以下逐层推进六个步骤:
1、课前预习、生成问题:
2、创境设问、引入课题:
3、观察分析、探索新知:
4、思考辨析、深刻理解:
5、提炼总结、分享收获:
6、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函数的周期性说课稿篇三
本次说课主要从五个部分进行,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和教学设计。
我所使用的教材选自人教20xx年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第一册(上)》,《反函数》函数部分的一个重难点,也是研究两个函数相互关系的重要内容,而反函数的概念又是其中的抽象难理解部分,因此反函数概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函数的认识和理解。
高一的学生在学习反函数之前,已经对函数的概念、表示法,映射等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那么有了这些储备知识,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和理解,从而能较好地完成对本节课的学习。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生了解反函数的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过程与方法:教学上使用引导、发现法,这主要通过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过渡方式来实现。
情感与态度(也就是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发现函数内部因素相互联系,从而培养他们善于发现分析的能力,使他们学会以发现分析的目光去关注数学,以联系发展的态度去学习数学。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反函数的概念、反函数的求法上,而由于反函数的概念相对抽象难理解,所以教学难点自然落在了反函数的概念理解。
下面我对第五部分的教学设计进行详细展开: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五个环节。
一、新课引入。
由于反函数的概念比较抽象难理解,在概念讲解前先以具体例子入手逐步引导,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接受规律。
联系函数的三要素,通过给出的两对函数之间三要素变化的比较,让学生对反函数首先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然后再对反函数下严格的定义并进行详细的讲解。
二、概念讲解。
由于教材中给出的反函数的概念较长且较抽象,会给学生在理解上产生一定的难度,故引导学生从另外的角度分三步完成对反函数概念的理解,这样较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1.由函数式yf(x)xayc,得到式子x(y)。
2.根据函数的概念去说明x(y)是一个函数,其中定义域为c,值域为a.
3.下结论说明函数x(y)是函数yf(x)的反函数,并记作xf1(y),一般互换x和y,写作yf1(x).
三、通过问题的讨论加深学生对反函数的认识和理解。
1.所有函数都有反函数吗?
通过两个具体的函数(在讲课的课件中有详细给出)的异同,引导分析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函数都有反函数。
2.互为反函数的函数有什么关系?
通过引入部分例子分析,结合反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从从函数的三要素出发去描述互为反函数的两函数之间的'关系:
(1)对应法则互逆(2)1(x)的反函数是什么?
1在回答了第二个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以上结论发现yf(x)的反函数恰好是yf(x),即有yf(x)与yf1(x)互为反函数。
四、例题、联系相结合,归纳求反函数的方法。
首先分析讲解例题中的(1)、(2),再让学生结合反函数概念的分步理解思考归纳,尝试从解题过程中总结出求已知函数反函数的一般方法。
1.找原函数的值域;
2.由原函数式解出x(y);
3.互换x和y的位置;
4.标注反函数的定义域。
简化为一句话:一找、二解、三换、四标。
本次课堂不再安排别的练习题,而让学生对照求法步骤,自行完成(3)、(4)的求解作为课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本节课所布置的作业是求已知函数的反函数,主要为了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并加强对反函数求法的使用。
本节课的整个课堂设计,希望能从从新课引入到概念讲解、从概念学习到深入学习理解,实现从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过渡方式。我觉得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的接受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贯穿着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学习的主线,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辅助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函数的周期性说课稿篇四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一次函数第一课时,本节内容四个课时完成。我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内容是一次函数概念。学生已经学过了正比列函数之后来学习一次函数。一次函数既为前面学过的正比列函数知识得以概括和升华,也为后面学习函数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一次函数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知识技能目标。
(1)掌握一次函数的概念和解析式的特点;
(2)知道一次函数和正比列函数的关系;
(3)会利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登山问题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引出一次函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以及类比的思想。
3.情感和态度。
(1)通过“登山问题”的研究,体会建立函数模型思想;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向学生渗透数学和实践生活的紧密联系。
1.一次函数的定义和解析式的特点;
3.一次函数定义的应用以及解决相关的问题。
一次函数和正比列函数的关系以及一次函数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了正比列函数的相关知识,并结合实际的情境认识了正比例函数的意义、图像和性质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等相关的知识。能利用正比列函数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学生学习一次函数奠定了基础。
三、学法分析。
用观察、思考、概括、总结、归纳、类比、联想是学法指导的重点。
四、教法分析。
采用“引导------发现式”的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函数的周期性说课稿篇五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张苗,来自河北师范大学xxx级数信c班。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正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此节内容是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四《基本初等函数二》当中的第一章第三节第一小节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学材料的分析、学生学情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结果的反思五各方面来做教学说明。
在分析教学材料的时候我吧他们分为三个方面来讨论:。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初中的时候我们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一些简单的初等函数,今天学习的这个正弦函数是我们高中阶段最后的一类初等函数,它是刻画生活中周期现象问题的典型的函数模型,与教学大纲中的从实际出发相吻合。在初中的时候我们也学习了一些三角形及其诱导公式的知识,这些知识为我们的正弦函数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今天我们要正式的学习正弦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为以后学习余弦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上把教学目标分解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维度。接下来我将从这三个角度来说明我的教学目标。:我将会用正弦线画出正弦函数图像、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简图作为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与作图能力、渗透数形结合与转化划归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和合作的能力作为我们讲课时的过程与方法,最后通过作图,使学生感受波形曲线的流畅美、对称美。使学生体会事物周期变化的奥秘。
(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本节课是在教学生如何画正弦函数的图像,所以用五点作图法画函数的图像时本节课的重点。而引入正弦函数的图像时所用的正弦线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遗忘。吧正弦线重拾起来,并且将它引入正弦函数图像是本节课的难点。
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个体,个体存在着不确定性。所以面对这各种各样的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时候,我们硬度他们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且准确的理解他们。(1)从学生知识层面看:通过初中正弦函数值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基础;通过必修一函数图像的学习,对作图也有了一定的认识。(2)从学生能力层面看:学生已有一定的分析、推理、概括能力,以及了解了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具备了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数形结合的意识和思维的深刻性还待进一步加强。(3)从学生情感培养方面看:思维较活跃,对具体形象的实例比较感兴趣,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学习抽象知识具有抵触情绪,缺乏主动性。
本课内容蕴含着数形结合等丰富的数学思想,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素材。所以我决定采用启发式教学与情景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我的教学活动,并使用多媒体辅助。
基于以上的种种,我决定设计以下的教学过程,将教学分成以下几个层次: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问题驱动、探索新知,3,实战演练、巩固新知,4,总结反思、提高认识,5,任务延后、自主探究。
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中,我通过给同学展示一个生活中见过的例子,让学生观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问题驱动、探索新知,在这一方面我通过旧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技能,从中发现问题并学会怎么解决新问题,通过学生的实践来获得新知识使他们印象深刻。并有我讲出本节课的重点“五点作图法”实战演练、巩固新知,学习了新知识后我们得通过实际演练,归纳总结,让学生迅速熟悉“五点作图法”在给与一些变式让同学自己动手去实践。接着总结反思、提高认识,在这部分内容中,我决定让学生自己去总结然后我去补充他们遗漏的那些内容,再次使学生明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任务延后、自主探究。在这块设计中就是给学生留一些课后习题,以及对于不同个程度的学生来说,不同难度的思考题,让他们依据自己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的增减练习。
本节课操作性较强,学生活动量较大新课从试验演示入手,形成图像的感知后,升级问题,探索正弦曲线的准确做法,形成理性认识,问题设置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对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理念,用多媒体课件可生动的表现出图像的变化过程,更好的突破难点。
本节课所画图像较多,能迅速准确的画出函数图像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较高的要求,重在学生动手操作,不要怕学生出错,通过画图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模仿能力。开始比较慢,尤其是五点法每个点都要准确的找到,然后画出图像。通过后面知识的学习实践证明,本教学设计科学、高效,教学目标达成度良好。
这位老师,以上所说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应随着学生与教师的灵性发挥随机应变。预设效果如何,最终还有待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给与批评指正,谢谢。
函数的周期性说课稿篇六
本章学习是在学生完成函数的第一阶段学习(初中)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的函数学习。而对数函数作为这一阶段的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指数函数及对数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对数函数"这节教材,是在没学习反函数的基础上研究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数函数作为常用数学模型在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有广泛的应用,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参加生产和实际生活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依据新课标和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归纳、数形结合的能力。
(3)培养学生用类比方法探索研究数学问题的素养;
(4)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5)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重点: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在教学中只有突出这个重点,才能使教材脉络分明,才能有利于学生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难点:底数a对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影响;
关键: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类比教学。
由指数函数的图象过渡到对数函数的图象,通过类比分析达到深刻地了解对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是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的思考紧紧围绕图象,数形结合,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能形成以图象为根本,以性质为主体的知识网络,同时在例题的讲解中,重视加强题组的设计和变形,使教学真正体现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实验、探索、归纳。
(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体现"对比联系"、"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4)投影仪演示法。
在整个过程中,应以学生看,学生想,学生议,学生练为主体,教师在学生仔细观察、类比、想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加以引导点拨,与指数函数性质对照,归纳、整理,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忆,自觉地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新学知识更牢固,理解更深刻。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对照比较学习法:学习对数函数,处处与指数函数相对照。
(2)探究式学习法: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3)自主性学习法:通过实验画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自得其性质。
(4)反馈练习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在认真分析教材、教法、学法的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在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个数y是分裂次数x的函数,因此,知道x的值(输入值是分裂次数)就能求出y的值(输出值为细胞的个数),这样就建立了一个细胞个数和分裂次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问题一:这是一个怎样的函数模型类型呢?
设计意图:为了引出对数函数。
设计意图:一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函数,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
同样,在前面提到的放射性物质,经过的时间x年与物质剩余量y的关系式为,我们也可以把它改为对数式,,其中x年也可以看作物质剩余量y的函数,()可见这样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的。
设计意图:前面的问题情景的底数为2,而这个问题情景的底数为0.84,我认为这个情景并不是多余的,其实它暗示了对数函数的底数与指数函数的底数一样有两类。
但在习惯上,我们用x表示自变量,用y表示函数值。
问题一:你能把以上两个函数表示出来吗?
问题二:你能得到此类函数的一般式吗?(在此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问题三:在中,a有什么限制条件吗?请结合指数式给以解释。
问题四:你能根据指数函数的定义给出对数函数的定义吗?
问题五:与中的x,y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
问题六:与中的x,y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
问题:有了研究指数函数的经历,你觉得下面该学习什么内容了?
(提示学生进行类比学习)。
合作探究1;借助于计算器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两组函数的图象,并观察各组函数的图象,探求他们之间的关系。
函数的周期性说课稿篇七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对数函数的意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初步学会用。
(2)能力目标:渗透类比、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
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在图像与性质上的对比,使学生欣赏数。
学的精确和美妙之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数函数的意义、图像与性质.。
难点:对数函数性质中对于在与两种情况函数值的不同变化.。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知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对于本节课我主要考虑了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实验、观察、联想、思考、分析、归纳;
(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渗透类比、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2、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身.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类比学习:与指数函数类比学习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2)探究定向性学习:学生在教师建立的情境下,通过思考、分析、操作、探索,
(3)主动合作式学习:学生在归纳得出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通过小组讨论,
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1、温故知新。
设计意图:既复习了指数函数和反函数的有关知识,又与本节内容有密切关系,
有利于引出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清除了障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
分析问题的能力.。
2、探求新知。
设计意图:教师建立了一个有助于学生进行独立探究的情境,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观察、联想、类比、思考、分析、探索,在此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
协作构建起新的知识.这充分体现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探究定。
向性学习和主动合作式学习.。
3、课堂研究,巩固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此过程中充。
分体现了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为课外研究题的。
解决提供了必要条件,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对数不等式埋下伏笔.。
4、课外研究。
5、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回顾,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把握.从三方面进行小结:
(2)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体会类比、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会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两个同底对数值的大小,初步学会对数不等式的。
解法,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6、课外作业。
公式无法显示,完整word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函数的周期性说课稿篇八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是学习三角函数定义后安排的一节继续深入学习的内容,是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的基本工具,是整个三角函数的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整个中学学习中起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a、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猜想出两个公式,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掌握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基本关系式在两个方面的应用:
1)已知一个角的一个三角函数值能求这个角的其他三角函数值;
2)证明简单的三角恒等式。
b、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猜想——证明的科学思维方式;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思想;通过求值、证明来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通过例题与练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其知识迁移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同角三角函数函数基本关系在解题中的灵活选取及使用公式时由函数值正、负号的选取而导致的角的范围的讨论。
学生刚开始接触三角函数的内容,学习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对这一方面的内容既感到新鲜又感到陌生,很有好奇心,跃跃欲试,学习热情高涨。
1、教法分析:采取诱思探究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类比、讨论、总结、证明,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主动探究中汲取知识,提高能力。
2、学法分析: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逐步解决问题.数学学习必须注重概念、原理、公式、法则的形成过程,突出数学本质。
例2、设计意图:
(1)分子、分母是正余弦的一次(或二次)齐次式,注意所求值式的分子、分母均为一次齐次式,把分子、分母同除以,将分子、分母转化为的代数式;还可以利用商数关系解决。
如此设计教学过程,既复习了上一节的内容,又充分利用旧知识带出新知识,让学生明白到数学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每一节内容都应该把它牢固掌握;在公式的推导中,教师是用创设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发现关系式,多让学生动手去计算,体现了&qut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探索得材料,研究获本质,思维促发展&qut的教学思想。通过两种不同的例题的对比,让学生能够明白到关系式中的开方,是需要考虑正负号,而正负号是与角的象限有关,角的象限题目可以直接给出来,但有时是需要已知条件来推出角可能所在的象限,通过分析,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解决了。
由于课堂在完成例题及变式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与尝试,故对学生的检测只能安排在课后的作业中,作业可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掌握的'情况,能否灵活运用知识进行合理的迁移,可以发现学生在解题中存在的问题,下节课教师再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加以评讲,并设计相应的训练题,使学生的认识再上一个台阶。
函数的周期性说课稿篇九
在前一段我讲了30度、45度、60度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它是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节课,在前一节刚讲过正弦、余弦、正切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求法。现把我对本节课的做法和想法与大家交流一下,希望能得到同行和专家的指点,以期取得更大的进步。
1、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能够进行有关的推理。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能够进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能够根据30°、45°、60°的三角函数值说明相应的锐角的大小。
2、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的能力;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在引入时我采用创设情境法,“为了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准备了如下测量工具:(1)含30、60度角的直角三角尺(2)皮尺。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来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这样会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更感兴趣。
1、让学生自主研习,独立探究。
(1)观察一副三角尺,其中有几个锐角?他们分别等于多少度?
(2)sin30度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得到的?cos30度呢,tan30度呢?
2、让学生合作学习、生生互动。
(1)请同学们完成下表: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表格略)。
(3)同桌之间可互相检查一下对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记忆情况。
3、精讲细评,师生合作(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1)计算:sin30°+cos45°;sin260°+cos260°—tan45°。
(2)钟表上的钟摆长度为25cm,当钟摆向两边摆动时,摆角恰好为60°,且两边的摆动角度相同,求它摆至最高位置时与其摆至最低位置时的高度之差。(结果精确到0。1cm)。
分析:引导学生自己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4、延伸迁移,形成技能。
(1)计算:sin60°—tan45°;cos60°+tan60°;
(2)某商场有一自动扶梯,其倾斜角为30°。高为7m,扶梯的长度是多少?
讲课后我让学生自主小结本节收获,并给他们提出困惑的时间和机会。
在本节课中我感觉学生整体来说收获不小,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会进行计算,只是对这些三角函数值的记忆还有欠缺,课下还需时间加以巩固。课堂中学生积极性也很高,能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学习数学对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帮助,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函数的周期性说课稿篇十
"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其图象"是第十七章的重要内容。这一节课与函数的基本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一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并学会通过函数的图象来求解一次函数,真正理会"数形结合"这一重要数学思想,并结合实际生活的例子,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发散性思维,为日后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教学做好准备,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一次函数性质及其图象。一次函数性质及其图象的教学是初二的重要内容,这是建立在对函数概念的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必须使学生对于函数的基本概念有清醒的认识。
设计意图:旨在明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才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知识目标:理解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其图象,学会性质判断函数值大小,及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求函数值。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数形结合的能力及与他人协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现了知识来源于实践,而运用于生活,同时渗透转化的思想,让学生体验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而事物之间又总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设计意图:进行"多元"目标设计,重在贯彻新课标,体现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
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等教学方法,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和发挥的机会,让他们始终处于主动愉悦的学习状态,对探究新知具有新鲜感和满腔热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编故事,编题目,学生分组讨论等手段培养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思考,自我发现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学生随时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意注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培养了学习能力。
设计意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要求学生学会知识,更要求学生会学知识。
本节课还将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辅之与投影图片等。
设计意图:多媒体教学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在本节复习课讲授及终结阶段的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自我发现的能力,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话图象,思性质:理解并巩固一次函数性质及其图象;
让学生板演画一次函数图象y=x—2;
同桌互提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小试身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会知识,而且会学知识;
通过以上一次函数的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前面所画图象中,x取何值时,y0;
y取何值时,x0;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协作的能力,加深对一次函数性质的理解。
大显身手:利用一次函数的性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下图表示一辆汽车从出发到停止的行使过程中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情况,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汽车从出发到停止,共行使了14分;
汽车保持匀速行使了8分;
出发后4分到12分之间,汽车处于停止状态;
汽车从减速行使到停止用了2分。
若把v改为s,你能叙述4—12小时的情况吗。
自己编一个故事,叙述这个图象所表达的意思,
v(米/分)。
50。
041214t(分)。
2,图中表示骑自行车和摩托车者沿相同路线有甲地到乙地行使过程的函数图象,两地间的距离是80千米,请你根据图象回答解决下列问题。(请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告诉给其他组同学解决,进行比赛,适时对发言学生进行表扬,以资鼓励)。
y摩托车。
80。
自行车。
40。
0348。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编故事,出题目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愉悦,热烈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提问:1,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有那些体会和收获。
你能用所学的一次函数的性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数学思想方法。
(课堂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感受和体会,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小结,活跃了课堂气氛,做到了全班参与,理清了知识又强化了重点,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必做题p473,5,9。
选做题p4710。
设计意图:作业分层次布置,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能力。增强教学应用意识,协作学习意识,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又根据学生的基础不同,特安排必做题与选做题,更体现了应材施教这一举措,使全体学生都有所获。
函数的周期性说课稿篇十一
我们小组的.观察点是教师是否关注学生,是否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观察维度是教学环节设计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的来说,这节课教学环节时间分配较合理,教师引导及时恰当。教师教学思路清晰,教学重点突出,教师由浅入深、轻松愉悦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师亲切的表情、流畅的语言、课件的精心准备等等方面都为学生的引领提供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课堂环节设计,教师仔细引导学生通过图象识图辩图,掌握信息,体会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潜在规律,根据了解到的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展示出来,对于问题的生成,最好是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给每个学生充分的讲话机会,让他们大胆讲出自己的问题,大胆地参与探索和交流,彼此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灵感,这样才可以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而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扼杀了学生的思维。
(2)缺少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缺少鼓励性评价性语言。通过交流,让学生之间互评,可以充分交流、碰撞,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
(3)小组合作探究再增加一个问题环节效果更好。对于例2的讲解,教师应更加强小组合作的模式,通过小组内探讨发现,找到问题,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整体设计是一体的,但在课堂巩固练习环节时间偏短,可适当在自主探究上再缩短时间,如让学生根据图象口答问题,可直接回答,节省时间。
函数的周期性说课稿篇十二
函数作为初等数学的核心内容,贯穿于整个初等数学体系之中。函数这一章在高中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对初中函数概念的承接与深化。在初中,只停留在具体的几个简单类型的函数上,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而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更是从“变量说”到“对应说”,这是对函数本质特征的进一步认识,也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这一章内容渗透了函数的思想,集合的思想以及数学建模的思想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无疑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深刻的影响。
本节《函数的概念》是函数这一章的起始课。概念是数学的基础,只有对概念做到深刻理解,才能正确灵活地加以应用。本课从集合间的对应来描绘函数概念,起到了上承集合,下引函数的作用。也为进一步学习函数这一章的其它内容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二、重难点分析。
根据对上述对教材的分析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函数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应该是本章的难点。
三、学情分析。
1、有利因素:一方面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变量观点下的函数定义,并具体研究了几类最简单的函数,对函数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在本书第一章学生已经学习了集合的概念,这为学习函数的现代定义打下了基础。
2、不利因素:函数在初中虽已讲过,不过较为肤浅,本课主要是从两个集合间对应来描绘函数概念,是一个抽象过程,要求学生的抽象、分析、概括的能力比较高,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四、目标分析。
1、理解函数的概念,会用函数的定义判断函数,会求一些最基本的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2、通过对实际问题分析、抽象与概括,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归纳知识以及逻辑思维、建模等方面的能力。
3、通过对函数概念形成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不断超越的创新品质。
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数学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我一方面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另一方面,依据本节为概念学习的特点,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不断探究、发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心灵愉悦的主动认知过程。
学法方面,学生通过对新旧两种函数定义的对比,在集合论的观点下初步建构出函数的概念。在理解函数概念的基础上,建构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概念,并初步掌握它们的求法。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情景1:提供一张表格,把上次运动会得分前10的情况填入表格,我报名次,学生提供分数。
名次(得分)。
情景3:某市一天24小时内的气温变化图:(图略)。
提问(1):这三个例子中都涉及到了几个变化的量?(两个)。
提问(2):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值确定后,另一个变量将如何?(它的值也随之唯一确定)。
提问(3):这样的关系在初中称之为什么?(函数)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在创设本课开头情境1、2的时候,我并没有运用书中的前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我改成提供给学生一张运动会成绩统计单。是为了创设和学生或者生活相近的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调节课堂气氛,引人入胜,第二个例子我改成一道简单的速度与时间问题,是因为学生对重力加速度的问题还不是很熟悉。同时这两个例子并没有改变课本用三个实例分别代表三种表示函数方法的意图。这样学生可以从熟悉的情景引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二)探索新知,形成概念。
1、引导分析,探求特征。
思考:如何用集合的语言来阐述上述三个问题的共同特征?
[设计意图]并不急着让学生回答此问,为引导学生改变思路,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进入本节课的重点。这里也是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的体现,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引。
提问(4):观察上述三问题,它们分别涉及到了哪些集合?(每个问题都涉及到了两个集合,具体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问(5):两个集合的元素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对应)。
及时给出单值对应的定义,并尝试用输入值,输出值的概念来表达这种对应。
提问(6):现在你能从集合角度说说这三个问题的共同点吗?
[设计意图]学生相互讨论,并回答,引出函数的概念。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
上述一系列问题,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不断探究、发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在学生心情愉悦的氛围中,突破本节课的重点。
3、探求定义,提出注意。
提问(7):你觉得这个定义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剖析概念,使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便于理解记忆。
4、例题剖析,强化概念。
例1、判断下列对应是否为函数:
[设计意图]通过例1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单值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例2、(1);(2)y=x-1;(3);[设计意图]首先对求函数的定义域进行方法引导,偶次方根必需注意的地方,其次,通过(2)(3)两道题,强调只有对应法则与定义域相同的两个函数,才是相同的函数。而与函数用什么字母表示无关,进一步理解函数符号的本质内涵。
例3、试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设计意图]让学体会理解函数的三要素。
5、巩固练习,运用概念。
书本练习p24:1,2,3,4。
6、课堂小结,提升思想。
引导学生进行回顾,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把握,将对学生形成的知识系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七、教学评价。
1、我通过对一系列问题情景的设计,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实现对本课重难点的突破。
2、为使课堂形式更加丰富,也可将某些问题改成判断题。
4。本节课的起始,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更理想的教学情景。
函数的周期性说课稿篇十三
本节主要内容为: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能够进行含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
1、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能够进行有关推理,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
2、能够进行含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
3、能够根据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说出相应的锐角的大小。
重点:进行含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
难点:记住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教师准备。
预先准备教材、教参以及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教材、同步练习册、作业本、草稿纸、作图工具等。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新章节开场白.1.进入学习状态.
2.进行教学.2.配合学习.
3.总结和指导学生练习.3记录相关内容,完成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
1、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2、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概念。
3、随堂练习。
4、小结。
5、作业。
板书设计。
3、例题。
本节课基本上能够突出重点、弱化难点,在时间上也能掌控得比较合理,学生也比较积极投入学习中,但是学生好像并不是掌握得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再加强关于这方面的学习。
函数的周期性说课稿篇十四
八年级数学“一课两讲”,课题为《正比例函数》。每次听这样的公开课,各上课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授课风格,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听完两节课收获如下: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函数的有关概念,和画函数图象后的内容。由学生已经熟识的简单问题列出函数式———得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归纳画图象的方法———归纳图象的性质———性质的应用。整节课的内容刘俏敏老师和吴慧英老师都能清楚地在堂上呈现,符合教材内容的程序,而且在课件上或学案设计上都很有针对性地进行编排教学内容。我更加欣赏刘俏敏老师体现直线动态的环节,它更直接地让学习者明确函数y随自变量x的变化情况。
当然,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5分钟,不同的老师,由于教学设计思路不同,课堂教学效果却有不相同。刘老师设计的内容过渡相对较快,对比吴老师的教学方式就有些不同:吴老师会抓住本节的重心内容:多画图———正比例的性质———性质的应用。吴老师在这个环节里把画图的操作环节设计得更为充实,学生只有在真正自己画出的`图象中归纳性质,才能真正对正比例函数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多媒体这一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学习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很有好处的。正如本节课在对此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时,两位老师的课件均运用了超级画板教学,借助这样的动态的演示,学生头脑中会出现直线变动的规律景象。因为整个演示的过程学生看得清楚,所以教学效果较好。再有,利用多媒体教学,能较好地根据课程的内容合理处理一些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习的兴趣度,例如吴慧英老师的课前引入,那一段轻松愉悦的音乐,就给本节课做了一个很好的开头,我们也看到全班同学的关注度是很集中的。
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习数学,虽然学生智力水平、经验背景和学习习惯存在差异,但我们作为教师每堂课都寄予学生满怀的希望,希望自己所传授的知识令学生接受,理解。所以老师们在备课时就应考虑到学生该如何去学本节课内容。
1、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一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刘俏敏老师和吴慧英老师在本节课中均很实在地考虑到这个问题,并且较顺利合理地设计学生认知的过程,通过画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从而获知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亲手画图获得关于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
2、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想要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讨论和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是最恰当的选择。如果教师希望帮助学生形成更独立的更有责任心的学习方式,小组讨论的策略也是帮助教师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选择之一。在设计教学计划和组织课堂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养成与别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我们看到两位老师均能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特别是吴老师,光明正大地进行小组学习竞比,这种更具课堂挑战胜的合作会令学生的状态处于兴奋和不甘落后的做法,真值得我们借鉴。
听完课后,我们会这样反思,自己平时的课堂与这样有心准备的公开课进行对比,的确有较大的差别。但是,我们要尽可能地组织教学,成为课堂与教学的决策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鼓励者和友谊的启发者。最后,我们应该向吴慧英老师学习,学习她那满怀激情的笑容,给学生的课堂带来勃勃的生机。这,也正是我们课堂的需求之一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503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