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教案编写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时间分配,保证各个环节的合理安排。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激发您对教学的热情和创新意识,提高您的教学水平。
一年级数学还剩下多少教案文案篇一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进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3、再简单的购物活动中,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逐步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课时按排:
10。
教学重点: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简单的购物活动中,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初步形成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逐步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教学难点: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及人民币的兑换。
教学策略:
1、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
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创设学生熟悉的、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一系列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系统地学习有关人民币的认识。
2、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认识人民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本单元的评价。
要注意考察学生是否正确认识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是否知道了人民币的单位以及各单位之间的关系,能否进行简单的人民币的计算。此外还要考查学生是否热情主动地参与模拟购物、人民币兑换等各种实践活动,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是否具有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和情操。
一年级数学还剩下多少教案文案篇二
教学目的。
1.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体会减法的含义并且能够应用.
2.使学生能够在交流合作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是本小节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出示图片:金鱼图和绵羊图。
1.请你根据图意列式。
2.教师总结。
(1)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
(2)当我们需要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加法计算;。
(3)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他们的和不变.
(二)教师设疑。
二、学习减法。
(一)看图自主理解减法含义。
1.出示图片:主题图。
(1)请你自己想一想,这幅图什么意思?
(2)小组内说一说。
(3)你知道怎样解答吗?
2.全班讨论。
3.教师小结。
当我们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时,我们用减法计算.“-”记做减号.
从5个里面减去2个,还剩3个,写作:5-2=3。
(二)反馈。
1.出示图片:做一做1。
2.出示图片:做一做2。
3.出示图片:小刺猬拿苹果。
(三)小结。
当我们需要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加法计算;当我们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时,我们用减法计算.
三、练习。
(一)出示图片:手指图。
(二)出示图片:小鸟摘果子。
(三)出示图片:老鼠做数学。
四、小结。
一年级数学还剩下多少教案文案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学习有关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的算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初步感知连加连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连加连减,理解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
教学难点:
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关键:
学习有关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师:放假时,你们喜欢和爸爸妈妈去外游玩吗?有一位叫小明的小朋友,去乡下的奶奶家玩了。(出示图片:小明)。
一大早,小明的妈妈就带着他一起乘上“口算号”公共汽车出发了。来,我们都看看有哪些口算,也来算一算吧!
师:小明看到路旁的小鸡正在吃米。你说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吗?
生:原来有5只小鸡,又来了2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5+2=7。
生:原来有5只小鸡,又来了1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小鸡?7+1=8。
师:不一会儿,他们来到了奶奶家,奶奶正在院子里喂鸡呢,小明可是个懂事的孩子,连忙跑过去帮奶奶喂鸡。引出例1。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理解情境。
师:看,有几只小鸡在吃米?(演示5只小鸡在吃米)然后来了几只?(演示来了2只)最后来了几只?(演示来了1只)。
师:你能将喂鸡的过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并提出数学问题吗?(如果说不好,可重复演示课件)。
生:小明在喂5只小鸡,跑来了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小鸡?
师:口才不错,你说得真完整。
(2)列式。
师: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鸡:小朋友们会列式计算吗?
5+2+1=8。
(3)理解列式的意义。
师:真聪明。我们来读读这个式了。
地上的小鸡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三部分)。
师:原来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鸡,还可以直接把5、2、1三个数加起来。
师:这样三个数或三个以上的数加在一起叫做连加。(板书)。
小结:刚才的5+2=7相当于5+2+1的第几步?(第一步)。
7+1=8相当于8+2+1的第几步?(第二步)。
看来今天我们学习的算式更加简单,更加直接。
(4)探究计算方法。
师:这个式子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生(齐)先算5+2=7,再算7+1=8(师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演示“搭桥”法,即在5+2的下面画横线并在线下写出得数7)。
师:1与谁相加?(7)。
列式:4+3+1=8。
师:然后打开数学书72页,填一填。
1与谁相加?怎样得到的?
小结:计算连加时,我们一般先算出前两个数的得数后,再加上第三个数。也就是说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板书:从左往右)。
学生齐说计算方法。
三、突破难点,巩固练习。
(1)演示情境。
看,小鸡们吃饱了。(演示小鸡跑走图)。
(2)合作探究。
师:看了这幅图,你会编个数学问题来考考大家吗?(同桌交流,再回答)。
师:要求还剩下多少只小鸡,怎样列式更简单呢?(板书:8-2-3)。
师:这个算式就叫做(生:连减)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连加、连减)。
师:这道题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8-2=6,6-3=3。
师:3从哪里减(6),6是什么?(8-2的结果)(师同时板书演示“搭桥”法)。
小结:连减的计算方法: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得出小得数后再减去第二个数。
(3)练一练。
师:什么意思?谁上来摆一摆?说一说。
生:原来有10个三角形,先拿走3个,再拿走5个,还剩多少个?
师:我们也来摆一摆,说一说。
小结:喂完小鸡后,小明也认识了今天的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都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从左往右)。
书第73页第2题,第74页第5题同桌说图意,先不做。汇报,再做。
生说师在黑板上摆:我买了……一共多少元?
妈妈没空,给了10元钱给小明,记得剩下的钱要还给妈妈。谁来试一试?(连减)。
生说师在黑板上摆:我用10元买了……还剩多少元?
小组合作,汇报。
四、总结。
今天小明去了奶奶家,收获多吗?你也说说学会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还剩下多少教案文案篇四
比较物体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以及用数学的意识。
主题图、小白兔图、砖图、小猪图和木头图。
三角形、圆片、小花等学具。
一、故事导入。
《三只小猪》。
二、新授。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
2、师:这一天,河里的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咦,那边为什么这么热闹?
原来是热心的小猪们正在帮小白兔盖房子。房子旁边的桌子上摆满了好。
吃的东西,这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子们用来招待小猪们的。
3、教学“同样多”。
(1)有几只小猪?几只小兔?
小兔子们正在干什么?
1只小兔搬了几块砖?(出示兔子和砖一一对应图)。
那4只兔子共搬了几块砖?
有多余的兔子吗?
有多余的砖吗?
师:没有多余的兔子,也没有多余的砖,那我们就说兔子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同样多。(板书:同样多)。
(1)找一找,图上还有什么和什么同样多?
(2)小组交流,指名反馈。
4、教学“多”与“少”。
(1)找一找,图上有不一样多的两样东西吗?
学生说,教师现场板书,并适机提问:谁多?谁少?
5、刚才我们知道了“同样多”、“多”和“少”,那你们知道图上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吗?课间活动。
三、动手摆一摆。
(1)教师摆橡皮和铅笔,学生模仿。(教师强调一个对着一个摆。)。
学生同桌互相说:橡皮和铅笔同样多。
(2)学生随意摆数个学具。
数一数自己的学具,再和同桌比一比,看看谁多?谁少?
在小组内比一比。
四、练习。
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第4题。
五、发散练习。
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看一看,比一比教室里的物体,你发现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还剩下多少教案文案篇五
比大小(计算、语言、社会性)。
1、寻找发现生活中大小不同的物品。
2、通过观察、比较,能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出“谁的大,谁的小”,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能主动参与,在活动中积极探索。
4、随即进行谦让教育。
1、创设天线宝宝家的情景,摆放各种大小不同的物品,如:碗、盘子、汤匙、玩具、衣服、鞋子等。
2、在活动周围贴上大小不同的卡片,一样的卡片大小各一。
3、活动室外面铺上大地垫和小地垫,摆放大的天线宝宝、大纸箱和小的天线宝宝、小纸箱。
天线宝宝欢迎大家来到天线宝宝乐园来做客。丁丁喜欢大的东西,拉拉喜欢小的东西。(出示天线宝宝和他们喜欢的大东西和小东西)引导幼儿说一说他们分别喜欢什么?观察分析该环节作为引入,孩子很感兴趣。但是有些孩子吸引力都在天线宝宝上,不能听清老师的要求。
天线宝宝乐园里还有许多有大有小的东西,请大家去看一看、找一找,回来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小朋友可别乱拿东西,天线宝宝们会生气的!
幼儿自由探索——集中个别讲述:看到什么东西大,什么东西小?(结合社会性,进行谦让教育)。
观察分析。
孩子们对桌上摆放的玩具动物很感兴趣,许多男孩在玩玩具,出现了争抢的现象。活动后的讲述活动,一些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话。
老师简单示范——幼儿自由找朋友——集中讲述。
观察分析。
在找卡片的过程中,能力强的孩子会主动去找自己卡片上内容一样的好朋友,能力较弱的孩子则不能,有些孩子没有找到好朋友。因为固定位置的影响,有的孩子找到了好朋友却不能一起坐。
四、延伸活动。
天线宝宝要到外面去玩,小朋友们要不要一起去呀?门口有一条宝宝通道,拿大礼物的小朋友要爬过大的通道,去找大的天线宝宝;拿小礼物的小朋友要爬过小的通道,去找小的天线宝宝,然后把卡片放进他们的口袋里。可千万别放错了!
幼儿根据卡片上物体的大小怕地点——根据物体的大小将卡片放进大小不同的篮子里。
观察分析。
孩子们对爬很感兴趣,能按老师的要求不推不挤。有个别孩子将大卡片放进小箱子。
一、适宜性行为。
1、此次活动的选材上基本能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活动各个环节连贯。
2、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
二、不适宜性行为。
问题1:各个环节赶过场,给孩子自由探索的时间少。
原因:怕孩子们在自由探索时,没有按要求去做,所以孩子们才自由活动一会儿,就急着把他们集中回来。活动的指导没有针对性。
对策:应放手让孩子们自由探索,并给予一些能力较弱、不愿参加活动的孩子重点指导。还可以发挥孩子之间的互助精神,以强带弱。
问题2:在“找卡片”这一环节中,许多孩子找到卡片,也找到和自己卡片上物品相同的好朋友。但是两个好朋友没有坐在一起,互相讲述,互相交流得较少。
原因:孩子们受固定位置的影响。
对策:改变椅子的摆放。
问题3:延伸活。
一年级数学还剩下多少教案文案篇六
乘法应用题(课本第82页、第83页内容,“想想做做”第1—5题)。
1、会分析乘法简单应用题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及语言表达能力。
圆片若干。
一、创设情景,活动引入。
1、师:小朋友,六一节要到了,大家为了布置教室扎了许多花,我们一起来看看扎了些什么花?(课件显示一个花篮里装了一些蓝花、红花、黄花)。
大家起来书数数每种花各有多少朵?
显示从蓝里拿出有2朵红花有4个2朵黄花有3个2朵。
2、理解:蓝花有2朵,红花有4个2朵,我们就说,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黄花有3个2朵,可以怎么说?(指名回答)。
3、摆一摆。
学生拿出小图片。
(1)要求第一行摆2个圆片,第二行摆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
问:第二行要摆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摆了几个圆片?你是怎样相的?
板书:3个22×3=6。
(2)要求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
一块讨论:你是怎样摆的?又是怎样摆的?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1、看显示:蓝花有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你能说出黄花有多少朵吗?你是怎样想的:(四人一组讨论)。
交流: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背,黄花的朵数用2×3=6,因此黄花有6朵。
2、想想: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红花有几朵?
(组内互相说说)列出算式:2×4=8。
3、小结:从上面可以看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这个数的和是多少,所以要用乘法计算。
三、形行应用,加强实践。
1、课本第82页、83页“想想作做”第1、2题,看图理解图意并填空。学生独立完成。
2、第3题,学生边摆边列式。
3、游戏,变蝴蝶(把第5题做成头饰,学生根据题目选择)。
5的4倍5×4,2的3倍2×3。
3个43×4,4的2倍2×4。
四、自我评价,加深认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
五、课堂作业。
第83页第4题。
教学后记:学生理解得不好。
一年级数学还剩下多少教案文案篇七
教学内容:教材第26页例题一,“做一做”第一题,练习十二第1—6题及相关的扩展练习。
教学目的:使学生知道连加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计算。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理解连加的含义,正确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小鸡图、本课教学的自制课件。
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型:尝试课。
教学过程:一、复习:
1、口算练习。
2、听算练习。(每人一题)。
二、准备题:贴图并出示题目。
原来有3只小鸡,又来了2只小鸡,一共有几只小鸡?
提问:a:图里告诉了我们什么?求什么?
b:怎样列式?等于几?
c: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就要把原有的小鸡和又来的小鸡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三、导入:再贴一只小鸡。
提问:1、谁能说出图意?
3+2+1=5(只)。
3、谁会读这个算式?全班齐读。
4、这个算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加法算式不同,它有几个加数?几个加号?像这样的算式就叫连加算式。
5、出示课题,板书课题“连加”。
6、谁能照例说出几个连加算式?(举不同的例子,包括多个数的连加。)。
四、新授:
刚才教师没讲,但是你们都知道3+2+1=5,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呢?(先将3只小鸡与先跑来的2只小鸡合起来,是5只小鸡,再用5只小鸡加上又跑来的1只小鸡,一共是6只小鸡。)。
3+2+1=6你们同意吗?
5
五、二次尝试:
指名列式,并说出计算过程。
六、巩固练习:
1、口算练习:
2、先说图意再列算式:
一年级数学还剩下多少教案文案篇八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培养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在操作活动中认识图形,体会“面在体上”。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
认识图形,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课件、小圆印章,三棱柱、圆柱、正方体、长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践、复习引入。
2、从桌面上拿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并说说它们的形状。
3、摸一摸手中的物体,有什么感受?与同学交流想法。
4、引导学生说出有些物体的一面或几面是平平的,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认识图形。
1、认识长方形。
a:让学生动手找出长方形的面(生可以用摸、描、印),认识长方形并出示图形。(电脑出示:从长方体中取下长方形。)。
b:其余学生也找找手中物体中的长方形的面,看一看,摸一摸。
2、能不能从其他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学生独立找、小组内找、与教师一起找)。
3、汇报交流,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圆。(电脑演示)。
4、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5、用自己的办法把图形从物体中“印”下来。
三、联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出示教材中的交通标志图让学生辨认,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2、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同学相互说说。
四、探索与实践。
2、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互相合作,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图画,要尽量和淘气的不一样。
五、课内小结与课后延伸。
1、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
一年级数学还剩下多少教案文案篇九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童谣的音韵美;。
2、培养学生喜爱小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知识要点:
1、学习并朗读这首童谣。
2、能正确认读本课11个生字。
(三)学法和习惯:
1、学习用指读的方法听读识字。
2、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汉字。
教学重点:
认读本课的11个生字;通过朗读感受童谣的音韵美。
教学难点:
两、朋、友这三个字学生不常见,掌握起来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你们数学学数字了吗?(学了)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数字有关的儿歌“数字歌”(老师板书)。
二、讲授新课。
1、这首小儿歌非常有趣,里面藏着好多小动物呢!打开书第11页看看你能不能很快找出都有哪些小动物。(训练学生说完整话。)。
2、如果你们能数出这些动物朋友各有几只,他们就会从课本中跑出来和你们做游戏。请用数字标在图旁边。(老师把阿拉伯数字贴在黑板上。)学生汇报动物的只数,(要训练学生说完整话。)。
学生每说出一种动物老师就在黑板上贴小动物的图片,并把它们贴到相对应的数字下面。
3、自己小声地读一读,把不认识的字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4、听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尤其要听清你不认识字的字音。在听录音时要用手指着每一个字,听到哪,指到哪。(培养学生指读习惯,渗透听读识字的方法。)。
5、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注意:边读边用手指着。读后,你有什么收获?
6、自己再读儿歌,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你可以向同桌请教,也可以问老师。如果认识了,就把记号擦掉。
7、你们学得真努力,课文里的字娃娃想看看你们是否真的认识它们了。瞧,他们偷偷的溜出了门。
(从黑板上的课文中拿出一、两、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他和谁是朋友?(不按顺序出示,让学生把这些汉字与黑板上的数字一一对应贴。再单独拿每个汉字数字卡片让生读完返还到课文中。)。
8、孩子们,还有几个字在跟我们捉谜藏,来看一看(出示卡片“小朋友”“数字”)每个词两生读,再齐读。
一年级数学还剩下多少教案文案篇十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第一册p32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辨认和区别各种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生:(每个小组一份)鞋盒、牙膏盒、药盒、磁带盒子;易拉罐、铅笔、茶叶罐;魔方、骰子、小立方体10个;玻璃珠、小皮球、乒乓球。
师:课件、各种形状的实物若干、奖品、四种抽象出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讲台上的一些实物: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朋友,你认识它们吗?(学生自由说各个实物名称,师指出:它们都是同学们生活中的好朋友。
生分组活动:说出带来的东西的名称。
师:大家带的东西可真多啊!看看这些物体,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吗?(鼓励质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物体(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
1、学具分类,初步感知。
a、动手操作。
师:你们看一看这么多物品中,有没有形状相同的物品呢?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块儿吗?请每个小组里的小朋友共同动手分一分。
学生分组操作,师巡视(2分钟)。
b、汇报反馈。
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说你们分了几类?是怎么分的?(3分钟)。
让学生边说边举起来让大家看。
师:他们小组是这样分的,和你们组是一样的吗?
c、小结概念。
师:每种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能给每类物体起个名字吗?
指名生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规范各种名称,并板书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动手操作,感知特点。
a、感知长方体。
师:(举起球)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请你也举起一个球,互相看看拿对了吗?
把你拿的球放回盒子里。师带领学生依次放回圆柱和正方体。
师:看看桌子上现在有的是什么样的物体?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在小组里和小朋友说一说。(2分钟)。
b、汇报反馈。
师:谁能用响亮的声音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你是怎么感觉到的?(5分钟)。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规范语言名称。并板书:长方体:平面。
c、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形状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向同组的小朋友说说你的感觉。
d、集体反馈各种物体的特征。
师:哪个小朋友能来说说你认识的什么物体?有什么感觉?
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板书出各种物体的特征。每汇报完一种,老师请不是拿这种物体的小朋友找一个来看一看,摸一摸,验证了他的感觉后再板书。
e、比较。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发现了圆柱和球能滚,那他们滚的是不是一样的呢?
指名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能说清楚就要鼓励。
3、抽象思维,形成表象。
师:这几种物体,如果去掉了它们美丽的外衣,你还认识它们吗?
课件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
师: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一样的吗?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各种物体,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5、联系实际,拓展知识。
师:说一说你身边的物体还有哪些是这些形状的?
三、基本练习,巩固知识。
1、找朋友:小朋友们学得都很认真,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请4名小演员分别扮演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其余学生在桌上找出各自的好朋友举起来给大家看。(如生:我是长方体,我的朋友在哪里?余生响应)。
2、摸一摸:请各小组将桌上的物品重新装到盒子里,盖上,由一个同学报图形名称,另几个同学摸,“看谁摸得准”。
3、数图形:电脑出示画有各种图形的灯片,师:现在请同学们数一数,在这幅图里,长方体用了几个,正方体用了几个,圆柱和球各用了几个,把数填在这张表里。引导学生进行统计,说出每种图形的名称及其数量。
4、搭一搭: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四个伙伴儿随处可见,它们的用途可广了,现在我们就用这些物体做积木,搭一件你们最喜欢的东西,我们比赛看哪个小组合作得。你们愿意吗?看看桌上的学具,可以先讨论一下,你们组里想搭什么?然后开始动手设计吧!
5、汇报:城堡、火车、楼房……。
四、总结。
今天,我们和谁成了好朋友?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见到它们,课后大家都留心去找一找吧!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了,小朋友们再见!
一年级数学还剩下多少教案文案篇十一
教学设计: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这样就需要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把学生带回生活中,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介绍同学,通过不同方向的介绍,明确前后的确定与面对的方向有关,为分清左右突破难点,学-左右时采用介绍同学、作游戏解决生活问题等,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学-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中,体验前与后、左与右的位置与顺序。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初步培养学生首先确立参照物,再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惯。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反应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体会前后,左右的相对性,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准确的区分左和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想和大家做一个游戏,猜一猜同学的位置。
教师说位置,学生做一做,找一找。
二、新授:
(一)学-左右。
1、你能不能不转身,把你周围的同学介绍一下?
(1)出现两种情况:
说出左右,(他这样介绍同学的,你还能介绍吗?)。
说不出左右,(他这样介绍同学的,你还能怎么介绍?)。
(2)比较,两种说法哪种更好?
(4)我们刚才用了哪两个词介绍我们两边的同学的?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板书:左右。
你的哪边是左边?右边呢?
指指你左边是谁?右边呢?
2、做游戏。
跟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
举左手、指右眼、左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腿、(起立)伸右腿、左脚向前一步……。
3、练-。
提出问题:他们为什么都在左边走呀?
组织学生讨论,像前后那样得到结果:面对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二)、学-前后。
向你的朋友介绍你的.前后都是谁?
(三)、观察课件,请你向大家介绍你看到景物。
学生认识上、下。
三、巩固练-。
46页试一试。
1、看参照物。2、说出相对应的前后左右的车。
47页练一练。
1、左右的练-。2、相对性的靠右行走(公共道德)。
3、思考题:上下左右的相对位置综合练-。
四、课堂小结: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
前上。
左右。
后下。
一年级数学还剩下多少教案文案篇十二
1、使学生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精神以及用数学的意识。
主题图、小白兔图、砖图、小猪图和木头图。
三角形、圆片、小花等学具。
一、故事导入。
《三只小猪》。
二、新授。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
2、师:这一天,河里的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咦,那边为什么这么热闹?原来是热心的小猪们正在帮小白兔盖房子。房子旁边的桌子上摆满了好吃的东西,这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子们用来招待小猪们的。
3、教学“同样多”。
(1)有几只小猪?几只小兔?
小兔子们正在干什么?
1只小兔搬了几块砖?(出示兔子和砖一一对应图)。
那4只兔子共搬了几块砖?
有多余的兔子吗?
有多余的砖吗?
师:没有多余的兔子,也没有多余的砖,那我们就说兔子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同样多。(板书:同样多)。
(2)找一找,图上还有什么和什么同样多?
(3)小组交流,指名反馈。
4、教学“多”“少”。
(1)找一找,图上有不一样多的两样东西吗?
学生说,教师现场板书,并适机提问:谁多?谁少?
三、动手摆一摆。
(1)教师摆橡皮图片和铅笔图片,学生模仿。(教师强调一个对着一个摆。)。
学生同桌互相说:橡皮和铅笔同样多。
(2)学生随意摆学具个数。
数一数自己的学具,再和同桌比一比,看看谁多?谁少?
在小组内比一比。
四、练习。
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第4题。
五、发散练习。
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看一看,比一比教室里的物体,你发现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还剩下多少教案文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通过合作交流,学会比较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知道高和矮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高矮。
学具准备:积木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高有矮。
1.引导比较。
找两个身高相差较大的学生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说有高矮,胖瘦的区别都应予以肯定。
2.是啊,人有高有矮,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高矮的问题。
板书:高矮。
二、探究方法。
1.情境演示:两个身高差不多的同学到前面分开站着,比较高矮。
好像有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呢?
2.布置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比高矮的方法。
3.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来汇报给大家听。
4.总结方法:直接比或作记号比等方法。
三、排队游戏?
1.小组内比较说说谁谁最矮。
2.逐渐增加小组人数,说说谁第二高。
四、反馈练习。
1.第12页第7题。
(1)说出动物名。
(2)比较高和矮。
2.举其他喜爱的动物作比较。
五、学生活动。
1.摸高活动。
说一说怎样做摸得高(可站在地上摸,可跳起来摸)。
2.摆高活动。
拿积木或铅笔搭高不倒比较。
3.悄悄话游戏。
(1)表演。
两生上台,对一生说悄悄话:踮脚尖比高矮?
(2)判断思考。
谁高,问题出在哪儿?
六、评价总结。
比较高矮要注意什么?你学会了些什么?
板书设计:高矮。
一年级数学还剩下多少教案文案篇十四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上下,前后,左右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根据行、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重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左、右”。
四、教学难点:正确辨别“左、右”的相对性。
五、教材分析: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儿音体验空间方位。
2、依照儿音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六、教学建议:
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一般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但是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尚未发展完善。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而“左、右”则要引导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标志为中心进行辨别。
2、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左、右”的相对性比较难理解,教材主要是通过一些活动和游戏来帮助学生辨别。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自己创设活动,组织学生充分地体验,应避免抽象地让学生判断。
七、教学安排:
1、上、下…………1课时。
2、前、后…………1课时。
3、左、右…………1课时。
4、位置……………1课时。
一、上、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彩笔、纸。
教学方法:讨论法、游戏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新的一学期开始了,编书的叔叔、阿姨们给我们带来了两位朋友——聪聪和明明。他们可是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噢,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他们就会跳出来帮忙的。同学们愿意和他们成为朋友吗?现在,我们就和聪聪、明明一起进入神奇的数学王国吧!
2、揭示课题。
聪聪问我们:“鼻子下面是什么?嘴巴上面有什么?”
同这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板书课题:上、下)。
二、探究新知。
1、你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吗?
2、观察画面,体会上、下的含义。
(2)出示挂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大家好吗?
(3)大家发现了这么多东西,真了不起!
谁能说出:汽车下面有什么?
你能像老师这样提出问题吗?
3、看书第1页,完成书上的填空。
指名口答订正。
三、活动。
1、拍手游戏。
(1)教师发口令,学生上下拍手。
(2)听反语:教师说“上”学生在下面拍手,教师说“下”学生在上面拍手。
2、小组活动。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认识了谁?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作业布置:
画一幅自己喜欢的能够表示上下关系的画。
板书设计:上下。
教学反思:
二、前、后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页,做一做的第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前、后”的基本含义,了解它们的相对性。使学生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三者相比的相对性。
教具、学具准备:第2页的情景图。
教学方法:讨论法、游戏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做个游戏。咱们玩“老鹰捉小鸡”好不好?(师做母鸡,一生做老鹰,其他生做小鸡)。
二、学习新知:
1、师生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2、师提问:我的后面是谁?
生1:是xxx。
生2:是班里的很多小朋友。
我在谁的前面?我前面是谁?我后面的3位小朋友是谁?
3、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4、出示第2页主题图。
(1)自己根据图画提出问题。
(2)小组内解决问题。
(3)在书上填写。
三、练习:做一做第2题。
1、学生自己根据图意提出问题。
2、小组解决问题。
3、在书上填写。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前后。
一年级数学还剩下多少教案文案篇十五
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第一册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掷双色片,学习用“|”和数字来表示所统计的红蓝双色片数目。
2.用红蓝双色片摆出5以内数的各种分拆,从无序到有序,并能用方法进行记忆,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归纳、整理及有序思考的能力。
3.对投掷结果的可能性进行猜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用红蓝双色片摆出5以内数的各种分拆,从无序到有序,并能用方法进行记忆,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归纳、整理及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学难点:
可能性的猜测。
教学准备:
红蓝水笔各1支,同桌一个一次性杯子,10个双色片。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学会表达。
1.明确要求。
2.学习记录。
(1)教师在黑板上逐一出示图片,学生记录(边记录边反馈)。
小结:我们可以用“|”也可以用数字来记录,当哪一种颜色的圆片没有时,我们用0来记录。
(2)这些题是什么意思呢?(书16页题1)。
学生讨论、交流。
(3)学生练习并反馈。
想不想自己掷、自己记?同桌一人掷一人记,圆片任意拿,每人两次。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二、动手动脑,发现新知。
活动一:分组活动,感受新知。
1.同桌合作,一人掷一人记(第1、2组掷3个圆片,第3、4组掷4个圆片)。
2.学生汇报各种情况,教师板书于可移动的卡片上。
3.观察并整理。
这么多的情况老师一下子记不住,你们有没有好办法?
学生整理汇报,教师移动卡片。
4.你们能把这些全都记住吗?你是怎么记的?
学生交流方法。
(1)左边一列的数字越来越小,右边的一列数字越来越大。
(2)两个好朋友一块记,如:1和3、3和1都组成4。
5.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一记。
6.对口令:拍拍手,我出3,你出几?(师生、生生)。
活动二:独立尝试,整理记录。
1.如果有2个或5个双色片,会有哪些不同的投掷情况呢?你能有规律的记录下来吗?学生独立解决。
2.反馈板书。
3.小结。
4.对口令。
活动三:深入探究,有序思考。
2.学生上台翻转圆片。
他翻得对吗?有什么秘密?
3.请你们为小丁丁记录刚才的结果。
4.如果没有图,你能记住吗?学生尝试记忆。
三、回顾总结,提出要求。
1.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想知道10个双色片的投掷情况吗?回家后试一试,并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一记。
四、故事激疑,猜测验证。
1.听故事,想原因。
2.探索原因。
小组4人,共20个双色片,每人掷1次,并记录结果。
师生统计各种结果出现的次数。
3.观察,比较:哪些掷的结果经常出现,哪些掷的结果很少出现?
得出结论:同一色的情况较少出现,中间几种情况出现的较多。
师小结:全部是红色的和全部是蓝色的结果很少出现,所以那个财主总是输。其实这里面还有更深奥的秘密,希望你们长大后能揭开这个秘密。
一年级数学还剩下多少教案文案篇十六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数一数。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数数能力,感受数学在身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学会观察的方法,会用点来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有好多小朋友和你们一样,也喜欢去公园玩。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图)。
二、新课。
1、看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互相说。
你能按顺序说一说有哪些物体吗?指名说。师生齐看图。
2、数数。
什么物体有几个呢?自己数一数,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汇报:**有几个。
3、提问:
(1)大象滑梯有几个?所以可以用1个点来表示。师:有几个物体就用几个点来表示。
(2)秋千有几个?用几个点来表示?为什么可以用2个点来表示?
(3)木马有几个?用几个点来表示?
(4)几架小飞机?画上几个点?
(5)几只小蝴蝶?用几个点表示呢?
(6)小鸟有几只?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画上几个点?
(7)哪个物体用7来表示?
(8)哪个物体用8来表示?
(9)球有几只?用几个点来表示?为什么?
(10)哪个物体用10来表示?
4、小结:
小朋友们真聪明,能看图按顺序说出这个图里面有哪些物体,还能细心地数出第个物体有几个,有几个,就用几个点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一数(板书课题)。
三、练习。
1、看一看,在我们的教室里你还想数哪些物体呢?
数一数:有几张桌子?几个窗户?你还想数什么?
2、看图数数,并用点来表示。(补充)。
3、作业:练习册第一课:数一数。
四、课后记。
一年级数学还剩下多少教案文案篇十七
在教学本课时,我用学生每天接触的铅笔作为教具,创设两手分别拿着3支铅笔和2支铅笔的情境,并夸张地做把两部分合起来的动作,让学生一目了然一共有5支铅笔。通过合起来的动作让学生了解“合起来”就是计算一共有多少,并让学生拿着铅笔跟我一起做一做,以加深他们的印象。接下来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并且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数”对于孩子们来说都不是问题,但是让他们说的时候,问题就暴露出来了,由于他们是刚上一年级的孩子,语言表达既不准确也不完整,于是我试图让他们跟着我学说,经过几次的训练,大部分孩子已经可以按照题目的意思表达清楚。接下来我试图让学生来提出一个数学问题,但学生的“问题”真的是一个大问题。有的学生的问题是:2+3=5;有的是:2支铅笔加3支铅笔是5支铅笔;有的是:2支铅笔加3支铅笔是多少?虽然有的同学已经将加法的意义说出来了,有的同学的问题也很接近了,但就是不能提出简练的问题。直到解决完问题,我结合本情境引导、强调算式和问题的不同后,还有些同学迷迷糊糊,但大部分都建立了算式和问题的概念。在下面的“练一练”中,我也能让学生结合情境图说说图意并提出问题再列出算式解决,进一步巩固加法的意义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只为提问题开了个头,学生在反复引导下已经逐渐抓住了提问题的雏形,我相信以后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会更棒的!
本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摆一摆”这一活动中,我没有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只是把教材中的桃子等图片转换成学生现有的小棒,让他们根据图意来摆一摆,可是,一年级的小朋友真是一发不可收拾啊,让他们拿出小棒来之后就开始和小棒交上朋友了,尽管我一直提醒,但是收效甚微,孩子们还是沉浸在小棒中不可自拔。数学课堂上的活动需要老师精心的设计与引导,由于本次是学生第一次使用学具来活动,所以孩子们还没有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我在以后的活动课中,我要更加精心的去设计和组织,争取使学具成为真正的学具,让学生充分体验,在动手操作中逐渐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
一年级数学还剩下多少教案文案篇十八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下册第30—31页“回收废品”。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学生在学具的操作中,能正确列式并进行计算,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能力目标: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教学重点:
如何建立实际情境与加减法意义的联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回收废品。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播放课件)。
师:瞧,这三位小朋友已经开始行动了,他们正在收集塑料瓶。想知道他们是谁吗?还是让他们自己来介绍吧。
2.播放课件。
3.指名说说,从三位小朋友的介绍中,你知道了什么?
4.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生2: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5.解决第一个问题——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2)读一读:把找到的数学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读一遍。
(3)试一试:学生动手摆学具,试着列出算式。
(4)算一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得数。
(5)师小结:原来要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就要用加法,多了多少就加上多少。
6.解决第二个问题——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1)找一找,要解决“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这个数学问题,必须用到哪些信息?
(2)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同桌讨论、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3)学生汇报。
(4)师小结:哦,要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要用减法来计算,少了几就减几。
7.比较两个问题的解答方法,进一步明确比多比少问题的解答思路。
8.我们为什么要收集塑料瓶呢?听听智慧老人是怎么说的。
塑料埋在地下很多年都不会“腐烂”,它会危害庄稼的生长。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出示课件)。
1.收集易拉罐。
2.收集旧电池。
3.折幸运星。
四、引导总结,强化新知。
1.师:今天这节课,你们觉得开心吗?你们都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2.学生自由回答。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542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