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玉米散文体文案 玉米碴子散文(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4 19:00:05
2023年玉米散文体文案 玉米碴子散文(实用8篇)
时间:2023-12-14 19:00:05     小编:曼珠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玉米散文体文案篇一

玉米人迟子建读后感二我愿意做这样一个玉米人,守着自己的炉子,守着炉子中心灵的炭火,为那些爱我作品的读者,精心焙制食粮。

迟子建《玉米人》阅读材料

玉米人

迟子建

(1)有一天,在离我家很近的中山路上,我遇见了一个卖玉米的人。他占据着很好的地段,背靠着沃尔玛超市和工人文化宫,在过街天桥下,用一个铁皮箍起的炉子,烤着玉米。玉米被竹签穿着,一穗穗地横在炭火上。他似乎患了伤风,不时地抽着鼻子。他的生意真不错,烤好的玉米很快被路人买了去,他便剥了新的玉米,接着烤。在他旁边,摊开着一个大网袋,那里面装着至少上百穗的玉米。

(2)我不爱吃烤玉米,想买他几穗生的,回家去煮。我指着他烤着的玉米问:“多少钱一穗?”

(3)“一块五”,他转动着竹签,头也不抬地说。

(4)“我想买四穗。”我说。

(5)他抬起头,问了句:“你能吃了四穗?”

(6)“我要买生的,回家去煮。”我说。

(7)他抽着鼻子,很干脆地说:“不卖!”

(8)我以为他怕我跟他讲价,于是安慰他说:“我买生的,也按一块五一穗的钱给你。”

(9)“那也不卖!”他坚决地说。

(10)这让我大惑不解。我开导他:“你卖熟的才一块五,而我买生的是一样的价,省了你的炭火,还省了你的力气,你怎么算不过来账?”

(11)一听我嘲笑他不会算账,他沉下脸,指着我庄严地说:“卖给你生的,那些要吃烤玉米的人,要是不够吃了怎么办?”

(12)天哪,竟然是这理由!我在心底嘀咕着,掉头而去。到了中山路与革新街相交的路口,我碰到了另一个烤玉米的人。这次,我以熟玉米的价钱,顺利地买了几穗生玉米。摊主显然明白这买卖划得来,很高兴,他笑着对我说:“吃好了再来啊。”

(13)我提着生玉米向回走的时候,又遇到了那个不卖给我玉米的人。我站定了,性的,晃悠着手中的玉米。他在招揽生意的时候,看到了我,也看到了那兜玉米,他张大了嘴,很惊恐的样子,好像我提着的,是颗手榴弹。他别过身去,连打了几个喷嚏,然后回过头来,接着烤他的玉米,那么的安闲,那么的从容。

(15)我想好的写作者就应该像那个玉米人那样,可以笨一点,可以放弃一点现实的利益,可以甘心承受因坚持自己的信仰而带来的生意上可能的冷清。我愿意做这样一个玉米人,守着自己的炉子,守着炉子中心灵的炭火,为那些爱我作品的'读者(哪怕是少数),精心焙制食粮。

迟子建《玉米人》阅读题题目

13.联系全文,谈谈小说标题“玉米人”的含义。(2分)

14.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4分)

(1)句中加点字好在哪里?(2分)

一听我嘲笑他不会算账,他沉下脸,指着我庄严地说:“卖给你生的,那些要吃烤玉米的人,要是不够吃了怎么办?”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2分)

我愿意做这样一个玉米人,守着自己的炉子,守着炉子中心灵的炭火,为那些爱我作品的读者(哪怕是少数),精心焙制食粮。

1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写“我”遇见玉米人,“他似乎患了伤风,不时地抽着鼻子”,暗示了玉米人整天站在外面卖玉米受风吹烟熏,工作环境差,表现了他的辛苦劳累。

b.文章运用大量的对话描写刻画人物,表现玉米人的性格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c.第12段写出摊主的精明,与前文对比,衬托出玉米人放弃眼前利益,为他人着想的品格。

d.从第14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天气又黑又冷,作者饥寒交迫,想买烤玉米来充饥。

17.玉米人拒绝利益,坚守一份关爱。其实,古今中外,很多人也常选择坚守,请选择人物仿照示例写一句话。(2分)

人物选择:李白、文天祥、贝多芬、托尔斯泰。

示例:陶渊明远离尘嚣,坚守一份自适;

___,坚守_________。

迟子建《玉米人》阅读题答案

14.(1)(2分)示例:(1)“沉”细腻的神态描写,(1分)生动传神地刻画出玉米人对“我”的嘲笑有力回击的样子,从而反映他对别人的关爱与担忧,宁愿舍弃眼前小利,也要为他人的温饱尽到自己的那份责任。(1分)(2)(2分)表达了作者决心向玉米人学习的愿望,(1分)舍弃眼前蝇头小利,不去迎合大多数人的口味,宁愿选择冷清,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哪怕是只为了少数读者。(1分)

15.(3分)d

16.(3分)答案要点:要写出“他”此时内心一开始惊恐、害怕、诧异(1分),后来转变为宽容、淡然(2分)。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示例:“啊!你怎么可以这样?其实,我不卖给你的理由不也是为了他人吗?要是为了我自己,我怎么可能不卖给你?唉!算了吧!”

玉米散文体文案篇二

1

秋风一吹,玉米就老了。

田野中,玉米一片黄,绿中透黄。年少的我,没有像娘那样忙碌着,而是在玉米林里,和别的孩子咯咯嘎嘎地躲迷藏。

秋日,如一片水,很柔和。一切,都浮荡在这片柔和中,包括山,包括田野与玉米,包括小村。当然,还有我的童年,我童年的笑声。

阳光,泛不起一丝波纹。

一切,都那么平静,是一种大山深处特有的.平静,特有的安详。

流浪在城市里,背着行李,还有一份孤独,走在水泥大道上,不时的,我会回望,回望遥远的乡村,还有遥远的童年。

这时,一切都那么遥远,可又都那么清晰,清晰的就如在眼前一般,甚至就如刚刚发生过的:我走在田里,母亲就在我的前面,母亲腰上挂着一个点篓――这是一种很小的篮子,挎在腰上,十分方便。

点篓中,装的是玉米种子。

种子在两天前就已经用水浸泡了,已经发出芽来。我见了,很好奇,用手去掰。娘忙哄着说:“乖,不能掰,掰了就不发芽了。”

娘的话还在耳边回荡,可是,一转眼我已长大了,已离开了娘,离开了故土,离开了炊烟、童谣,还有田野里的玉米,从此,一天一天,行走在异乡的土地上。

只有玉米,还守着那方土地。

只有娘,一年又一年,守着那我那永远不老的乡村。

2

玉米下地,是在六月。那时,麦子已割,一场雨后,地一犁一整,泡乎乎的。这时,娘就忙开了。

娘用点篓装了玉米种子。

娘拉着我的手,一直走向田野,走向鸟儿歌唱的地方。山上,麦黄鸟还没有飞走,还在一声声地叫着:“麦黄快割,麦黄快割。”鸟儿在南山叫,鸟儿在北山叫。娘抬头说:“叫啥叫,都弄不清季节了?”

我拉着娘的手,学着娘的语气说:“叫什么叫,弄不清季节啊!”

娘就夸我,说我比麦黄鸟聪明。

我当然比麦黄鸟聪明,我已经读学前班了。我眨着眼问娘:“鸟儿呢?”娘说在山上啊。我说我要鸟儿,娘瞪大眼说:“那咋逮得着啊?”

我扭着身子说:“我要,我就要鸟儿。”

我说着,不走了,蹲在地上。

娘哄着我说:“木儿听话,走啊!”

我说:“不,给我鸟儿才走。”

娘眼一眨,抱起我,告诉我去捉鸟,捉那笨笨傻傻的鸟。娘说着,抱着我呜呜地跑向田野。然后,娘放下我。娘说,自己把玉米藏在地里,那鸟很笨,就来找,自己就一把抓住了。

我听了,高兴得嘎嘎笑了。

娘见我笑了,也眯着眼笑了。

玉米散文体文案篇三

在父亲和母亲解决生计的道路上,他们都怀揣着各自美好的梦,就人而言,只要不死,就会有梦。

父亲的梦,就是文学的梦了。父亲不但会唱戏文,而且对小说对文字的喜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平时藏着掖着不敢示人,但逢有合适的机会,就会冒头!这冒的头可就大发了,大得有些不能收场,也有人耻笑他,但更多的是掌声,生活从来不拒绝热爱它的.人!

父亲是一个推着小车修水坝的民工,唱得曲儿好听,字写得漂亮,文章也了不得,钢笔字毛笔字刷刷几下,就能见得筋骨就能见得精神!在父亲所生活的年代,还没有时兴电脑制作,也没有这么多海稠海稠的大学生们。在民工里的脱颖而出并不是偶然,即使他不哼哼唧唧地唱,那写字写文章的才华也终会被发现;在村里的露头儿,即使农人们不认识字,他只憋了脸朝天吼一嗓子,那嗓音即刻就成为秧歌队里的招牌儿!

所以,他年年盼着村里办秧歌,他年年地闯进踩着高跷甩着彩袖的秧歌队,在冬日铺着新融白雪的场院里,他把歌唱和文学融合得最为美妙的民间艺术——“顶伞”,推到了七里八村的最顶峰!人们对于“顶伞”的热爱,还不如说成是对于他文辞的热爱,他那自成一体的表达方式,使我们的村子使我们的村人,都鲜亮亮的活了!

咚咚锵,咚咚锵,咚咚锵,那是什么样的鼓点,那是我们生命的鼓点,那是春天不死的节奏!

母亲便觉得很骄傲,拉拉围着的蓝围巾,露出白媚媚的脸,脆生生的朝人一笑;奶奶也觉得脸上有光了,仿佛是受了太阳的鼓动,瘦瘦的身子一扭一扭,踮着小脚儿跟着长长的队伍走了一村又一村,逢人便张开没牙儿的嘴,说,那顶伞的后生,就是俺大儿!姑们叔们我和弟弟,则乱成了一团,嗨嗨哈,嗨嗨哈,一阵子伸胳膊蹬腿儿,我们在人群里撒丫子就跑开了!

母亲的梦,相对于父亲来说,就单纯多了。她是家庭妇女,是农妇,她每天所面对的就是那几亩薄田,以及那些数不清颗粒的粮食。我从小到现在对于母亲的印象,就是麦子玉米棉花所组成的印象,那些东西抓在手里,我就抓住了母亲,抓住了她的魂,母亲被地所累,但又舍不得地,那地就是她亲生亲养的亲骨肉!

可是亲骨肉也会给你耍脾气,亲骨肉也会给你脸子看,母亲皱着眉头听不明白,我和父亲给她解释了也白搭,但她就是有那股子韧劲,那股子打不倒的韧劲,让人明白了农人就是农人。

那年月,卖粮食粮食贱,卖棉花棉花贱,饥饿年月里粮食是好东西,但人们刚吃饱了肚皮,就划拉着肚子把粮食当臭狗屎了!也怪了,谁种粮食谁他妈倒霉,但是像母亲不种粮食,她能做什么,她又做得了什么?眼看着金灿灿的麦子堆成了山,眼看着胡须一样的红缨子包着咯咯笑的金棒子,又是一个丰收年,但是谁在粮食里迷醉?谁在粮食里感伤啊?那云一样白的棉花,你倒是说话,那一茬茬穿衣吃饭的人,你倒是说话啊!

玉米散文体文案篇四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又到了榆钱飘香的季节,我不禁回忆起童年时采摘榆钱的情景。

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讲一句谚语:“三月清明榆不老,二月清明老是榆。”我们村子外边有一片榆树林,根深叶茂,绿树成荫,夏天是乘凉的好去处。每到春天,碧绿的`榆钱在阳光的照射和微风的吹拂下,越来越浓密。村民们搬着梯子、拿着杆子、提着篮子,前来采摘,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也加入采摘大军。有几个特别调皮的男孩,脱掉鞋子,光着脚丫快速爬到树上,除了帮大人采摘榆钱外,还能捞点“外快”,把树上鸟窝里的鸟蛋划拉一空。我不会上树,看到人家弄到鸟蛋很是眼馋。一位堂兄看到我羡慕的样子,赶快分给我两个,我顿时兴奋地跳了起来。

我和堂兄忙碌了半天,收获颇丰,榆钱装满几篮带回家里。母亲先用清水把榆钱上的脏物冲掉,再晾一小会儿,让水分蒸发后,用玉米面搅拌一下,然后上笼蒸上20分钟,淡着吃甜滋滋的,放点盐、滴几滴小磨香油吃,香喷喷的,这在那个时候算是一顿美餐了。

光阴似箭,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生活在城市,为了重温儿时吃榆钱的感受,每当榆钱飘香时,我都会在街上寻找卖榆钱的人。前几天,我买了一些回来,亲自下厨学着儿时母亲的做法,上笼蒸熟后,切些火腿肠,炒些鸡蛋,放点鸡精,用小磨香油搅拌一下,一顿美味佳肴就端上了餐桌,家人们吃后都赞不绝口。

玉米散文体文案篇五

花开花落间,季节,芬芳了一季又一季;聚散离合中,人生,走过了一站又一站,生命在季节的辗转中,一定有一种花魂在时光的尽头守望。

------题记

母亲要走了,姐来接母亲,车子就停在家门口的街道边,附近的妹来送母亲,她俩提着大包小包,搀扶着行动不灵便的母亲慢慢走出大门,看着母亲因脑血栓后遗症,一拐一拉,拄着拐杖走路渐渐远去的背影,不由有些心酸。

父亲病逝,母亲孤零零一人,只能随女儿漂泊。接母亲在我身边住了些日子,她念念不忘老屋,不论女儿女婿怎样尽心尽力,她就想住到老院子去,儿女们现在优越的住房条件,对她丝毫没有吸引力,她总是认为,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老屋。

老屋,是团圆的地方,是梦温暖的去处,老屋,演绎了父母辛劳而又心酸的一生,演绎着我们悲欢离合的故事。

小时,在老屋生活,快活得像只小鸟,虽贫困却觉得满满的都是幸福。那时穿衣,常常是父亲亲自扯来了花布,一夜,经过母亲灵巧的双手,合身得体的花衣衣便穿在了身上,若是冬天,雪花不紧不慢悠闲地飘着,穿戴着父亲买来的棉鞋、毛绒手套去上学,招来同伴羡慕的眼神,心里也像开了花。放学,远远地就望见老屋上袅袅地冒着炊烟,回家总看见父母蜇在厨房忙乎,一会便有可口的饭菜暴食暴饮。那时,急着长大,只觉得时光就像小船慢悠悠晃荡,不肯快点向前。

后来,我们长大了,一个个飞出了老屋,成家立业,却依然,老屋总在心里,父母总在老屋。

老家院子有一棵开花的'树,是父亲从祖籍百里路的深山挖来的,我不知道它的植物术语名叫什么,父亲管它叫“梧牛树”,树身有刺,一年花开三次,父亲看见花开,会边忙碌边笑着给我们说:“梧牛花,没事干,一年要开三四遍”。梧牛先开花,后长叶,临冬,大概农历九到十月,还有立春前后都开花。

这棵树现在已经两米来高,花开得可热烈了!?一院子香气,蜜甜蜜甜,你看,一串串,小喇叭似的,花团锦簇,这是它沐着早春的阳光,虽春寒料峭,周围还一片荒凉,不见一点绿色,叶子还未抽芽,梧牛却花开纷纷,四片花瓣凑成了一张灿烂的小脸,每一朵小脸都在向你笑,她是红粉佳人,小家碧玉,有些许害羞,又落落大方,白里透粉的小脸,修长的脖颈和身子。蜜蜂成群结队围着她,细听,嗡翁,嗡嗡,它们会从喇叭口钻进去,花儿长长的颈部是它们的蜜罐。

周末,有时我们姐妹这个去了,那个去了,到花开时候,踏进院子首先迎接我们的自然是那蜜甜的味道,这株树就在大门口左边,看见花儿纷纷,顾不得先进屋放下行李,喊一声爸妈,先来打量一番花,嗯,又发了密密的新枝!鼻子靠近花儿,嗅嗅这朵,闻闻那朵,深呼吸,醉了!随即,母亲笑着走出屋来。

母亲将这梧牛树修剪成一层一层,三四个由花枝组成的圆形平面,自下而上排列,中间主干螺旋式微斜向上盘旋。梧牛树开花后期,细碎的花瓣纷纷扬扬,树下,密密地零落一地,这时间,结出一串串椭圆形小小的红色果实,果实逐渐成熟,渐也由鲜红变为黑红,有不少种子落在树下,母亲看见会随手拿棍子将种子剖进土里,来年就长出新苗来,邻居们看见我家院子的花喜欢不尽,母亲就将新苗送给这家一株,那家一株,也芳香了他们的院落,我们也拿了回来,栽在自家小院和花盆里,母亲是播种芬芳的人。

团聚时,全家人围着这一树花开,在洒满了一院子的阳光下,看花拉家常,欢声笑语中,人与花心各自e,一年年,就这样过了,花香漫过光阴的阡陌,芬芳融进了温暖的往事里,融进了岁月的皱褶里。

这个时候,正是梧牛花开时,然,赏心乐事谁家院?花儿只在紧锁的墙院内寂寞地兀自芬芳,那花香一样的亲情又去何处找寻?花儿她一定也想念着九泉下的父亲,也盼望着母亲和我们回去。

想,这一生,在能够拥有时,若不辜负身边每一场花开,不辜负眼下那些小欢喜、小幸福,懂得珍惜,感恩,生命也将无悔。

玉米散文体文案篇六

一只蚊子嗡嗡地响着,我总是要去拍死它的。不论在哪里飞,它总是在我的屋里,总是会飞到我的脸上的。

它细小的翅膀飞快地扇动着,把我的脸挠得越来越痒。已经是关了灯,虽然看不见,但只要手随便一挥,它又会飞走。后来由于实在太困倦便沉沉地睡了,早晨起来掐着胳膊上一大片红肿的水泡,总会怀疑一定不只是一只蚊子所为。

然而夏天终究还是过去了,我捋着胳膊上薄薄的一层痂,那是水泡退去后的遗物,也是蚊子的馈赠,已经没有了一点痛痒。

蚊子的生命大概已经结束了吧,然而我还在。我在这四季的循环里,在这刚刚到来的秋天,看着成群的玉米一颗颗地成熟,一颗颗地被人掰掉,只剩下空荡荡的田野刮着瑟瑟的秋风。

玉米,等来了成熟,却等不来自由地掉落。那些最早成熟的最新鲜的玉米总会被摘下枝头,为了贪吃的孩子,被放进一口大锅里煮到热气腾腾,散发着香甜的美味。到了大街上,这香甜的美味就更成了招牌了。加上急着卖钱的小贩热情的叫卖,不少的行人,尤其是手里牵着孩子的,总会情不自禁的走过来。

但是,从小到大,我还没有尝到过一颗街上的玉米。因为为了挣钱,棚地里会早早种出一大片早熟的玉米,从夏天正热的`时候就拿到街上叫卖。一颗颗金黄的玉米飘着雪白的热气在锅里慢慢地游着,远处的孩子看见了,不等确定大人是否会同意,便早已哭嚎着鼻子连拖带拽着走去。但大多数的家长往往对此是一顿训斥。因为他们知道,自家的玉米终究会成熟,他们吃的第一颗玉米,应该长在自家的地里。

时间一久,村里的人对街上卖玉米的便没了好感。不少种早熟玉米的人又开始向城市进军。于是,繁华的超市里,便会有一颗颗装饰精美的玉米标着高昂的价格金光闪闪地躺在货栏里。那些爱赶新潮的城市人总是将农村人这些见怪不怪的东西引为时髦。有时在城市的街角上,还会有打扮时髦的母亲从小贩的手里将冒着热气的玉米装进孩子手中的塑料袋里。于是,母亲,孩子,小贩,便被这再平常不过的东西给串联在了一起,城市人和农村人便多了一种了解。然而母亲又带着孩子悠然地回到高楼大厦里,那玉米也许会被遗忘在一大堆美味的零食中,在干瘪后被保姆叹息着扔掉。

农村人的玉米是没有一点会被浪费的。玉米粒自然会磨碎作为粮食。玉米皮趁着水分未消都会用来喂牛。玉米茎会被整整齐齐地摞着,到了冬天,便是再好不过的柴火。

冬天过了,田地里又是一片光秃秃的等待着播种。那些留存的玉米粒早已干瘪,但埋在地里,经过季节的循环又会交织成一个茂密的秋天。播种前,村里的人总不忘将一些玉米粒丢在热锅里炒成玉米花,再撒上一些糖,嚼在嘴里咯吱咯吱地响着来祈盼一年的好收成。这大概就是玉米能做的另一种美味了。

人走在岁月里,岁月,在玉米地的萧条与辉煌中轮回。

玉米散文体文案篇七

小时候,家里生活紧张,到了秋天玉米快成熟时,我们兄妹便迫不及待的要奶奶煮玉米。饱满的玉米如同晶莹剔透的珍珠镶嵌在棒子上,在沸腾的开水锅里自由翻滚。煮熟的玉米美味可口,清香四溢。

煮玉米吃多了,就有厌倦。看着奶奶又捞出一盆子煮好的玉米,我就嘟囔:“我要吃馍馍!”奶奶听了,笑着说:“小馋猫,那好办!”奶奶将掰回的玉米晒干,磨成粉,放上白糖,给我蒸馍。用玉米面做出的馍颜色黄黄的,酥香柔软,家乡人给它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黄儿”。奶奶做的黄儿香甜可口,可是,经常吃的话胃会泛酸,肚子也觉得鼓胀。奶奶为了调节我们的胃口,变换着用玉米面做“糊汤”、“搅团”等面食。总之,玉米面不及小麦面那么细腻,做出的面食茬粗,吃了也不耐实。上顿下顿吃,更是难耐。看到奶奶做玉米面食,我就使性子,哭喊着:“又是玉米面,不吃!”每次当全家人吃完了,奶奶就背着其他几个兄妹,给我做小麦面。

奶奶在铁勺里给我烙白面馍馍,下白面条。全家几个孩子中,数我身体棒,我想,这与奶奶给我吃“偏饭”是分不开的。后来我们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再也不用为吃饭而发愁了,大鱼大肉,雪白的小麦面,玉米面也渐渐消失在我们的饭桌上,成了一段封尘的回忆。

前几天,我们在饭店里给爷爷过九十大寿。全家人坐在饭桌旁,津津有味的品尝美味佳肴时,弟弟说要吃蒜泥搅团。看着服务员端上一盘飘香的搅团,盖着红艳艳的油泼辣子和几捏绿菜,像极了奶奶当年给我做的搅团。我不由夹起一块放到嘴里,可是,那种掺了麦面的搅团索然无味,更没有往昔的味道。弟弟也摇摇头:“不好吃,没奶奶做的好。”这时,坐在一旁的爷爷满含热泪,他说:“其实,你奶奶的病是长时间吃玉米面太多,伤了胃,留下了祸患!要是她能活到现在,该多好!”爷爷泪汪汪的眼里写满对奶奶的深情。

我的心瞬间被触动。那时,我才明白,奶奶为了我,她天天吃玉米面呀。玉米面里竟藏着奶奶无尽的爱。

漫步于小街,耳旁不时传来小贩们熟悉的声音:“水果玉米”,空气中飘散着阵阵清香。我情不自禁的想起奶奶给我们煮玉米,蒸黄儿,打搅团的情景,还有奶奶浓浓的爱。

玉米散文体文案篇八

路上掉着几公分长的一截玉米脆,黄黄的很可爱,可能是谁从袋子里掉出的,也可能是那个孩子拿手里吃了一截觉得不好扔了的。好久没有吃过它了,早年吃过是某年过年回家,父亲找做玉米脆的专门做了一大蛇皮袋子,等我们举家回去时当零食的。在那个春节里,因为父亲做来而自己不舍得吃的玉米脆,孩子们都很兴奋。他们一人举几根,追着笑着吃着闹着,让那个平时寂静的小茅屋凭添了几分快乐幸福。唉,那都是太久太久以前的事情了。当年追着打着闹着的孩子都成人了,可能没几个能记得这样的时刻;那时看着孩子们的欢笑而幸福绕身的父母早就被挂上墙了。虽然今天看到玉米脆,就让我想起父亲母亲的笑容,想到那些年一家围拢在父母身边的快乐,但伤悲怀想同时如刚刚刮来的沙尘一样,弥漫在心里不是滋味。

这截玉米脆就这样静静地在路上,下班路过还在哪儿,只不过从路中到了路边,它没被车轮或人踩碎也算幸运。本来我看着第一眼时是想踩一脚的,我想听听它哪脆脆的声响。但我还是在快到它跟前的时候止住脚步绕它而过。也就是在过去之后我才想到过去,想到它带来过什么,我为我的及时改变想法而快慰。我想,如果我真的踩了它一脚,肯定是会后悔一阵子的。因为,它毕竟是曾经带给我快乐的物象,而且是它让我想到了经历过的美好时光。在这样的东西身上听一声响,怎么也是不道德的吧。即使它不说话,难道我自己能哄过自己的眼睛大脑?!

这截玉米脆默默地呆在那儿,没人会拾着吃,连野猫也只会用鼻子嗅嗅,咪鸣一声跑的远远的'。也不知道这是这截玉米脆的幸运还是不幸。物品也是有时空概念的。假若这截玉米脆出现在几十年前正在做农民工时饥饿的我面前,我估计我捡起来吃了的可能性大。当然,那个时候好多人都可能捡着吃点儿自己感觉没有什么危险的食物。我记得某年某日,我还不太大的时候,有个当干部的表舅住我们家,他自己吃了一只不知道是什么罐头,铁皮包装的。啥时候吃的不知道,看到时候已经扔在那儿有蚂蚁爬了。我捡过来看到边角上还有丝丝肉屑,就用细棍抠着吃,觉得无比的香。这玉米脆要到了那个时候,还不早成了我嘴里的美味?但现在就是有比它更美味的东西我也不会捡了。我不是不爱吃这类小东西(儿子还说我是越老越馋呢),而是我有条件买着吃而不用看着别人吃,再说,现在的食品安全形势,哪有让人放心的东西呢?商场的东西都不保险,地上扔的就更不用说了。

再说猫们。现在虽说到处有野猫,它们没有什么生活保险,但是,只要是勤快些的猫们,养活自己还是没什么问题。哪家垃圾箱里没有些肉鱼蛋菜,生熟食品?上午会议间隙几个同事说猫。老冯说,他家门口的猫们都让他养得精了。他经常钓鱼回来多做些,剩下些给猫吃。猫们吃习惯了,竟然不吃他给的生鱼了。那天他看到猫被娇惯成这样子,心里有气,故意好几天不给它们熟鱼,熬了几天,猫们才吃开生鱼。我说,看看,差一点让猫们把你赖住。就想人有习性习惯,好多也跟猫们一样,养成了习性就很难改变。像管孩子的事情一样,许多问题跟家长都分不开。惯出来的孩子也会跟猫一样,难养。

这截玉米脆的命运,也只有被遗弃被日月风化了。或者来一场雨雪,可能消失得更快。总之,从种子出发,成为食品,已经达到它的最高境界。之后或被吃或被丢被毁,结果差不多,都是回归,“零落成泥碾作尘”。似乎生命都是这样的轮回吧。像划的圆样,只不过下一个结点有些许变化。世事万物如此,到也不必为一截玉米脆伤悲。有些时候,消亡更是一种解脱。消失灭亡而早些进入下一次循环的起点上,你为它的新生高兴,也不是没有道理。

这截玉米脆不早不晚、不偏不倚地停留在我经过的路中,我想这一定就是传说里的缘分了。它肯定不会先知先觉,我也没有这种本领,这种偶然,亦是必然。因为看见而且有过那种孩子般的玩耍心态,才叫我有了认清并悟出这样一个短暂的心路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这截玉米脆,就是让我写出这段文字的小灵通。写下两个感谢它的字,就是再应当不过的了。

晚上,沙尘再一起呼啸而起,不知道这截玉米脆是否让狂风飞舞,或者被沙尘打散,或者躲进草丛里安然酣睡。我想,明天再经过那个路边的时候如果能看到它,那可就真是缘分长久了。

这截玉米脆,咹,应当安好吧。提醒生活记忆的物事能够安好,便是世界安好,人生安好了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55753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