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好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历史上讲评课教案篇一
1-4-1认识地图三要素,知道地图的基本种类,运用地图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带着地图定向越野》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中的部分内容。教材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判读,使用地图,而且增加了绘制地形剖面图的要求。内容形式多样,激发兴趣,也锻炼了能力。重点是对等高线地形图展开分析。让学生学会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通过《我的家在哪里》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已经开始接触地图,对地图有了粗略的、浅层次的了解。对于具体的等高线地形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而且七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比较弱,将立体的.山脉转化为封闭曲线的等高线地形图,学生比较难理解。但是他们好奇心强,只要创设适当的情景就能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创设可以激发求知欲的情景,引导学生从地图上和材料中获取自己想知道的信息。但是由于本部分内容比较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兼顾学生的接受力,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觉得无趣,也不能拔得太高,让学生丧失信心。
1.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2.学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坡度陡缓,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海拔关系。
3.能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以及地形剖面图分析区域地形、地势的特点。
4.学会从地图上获取所需信息,解决具体的问题。
1.通过比较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的疏密程度,识别坡度的陡缓。
2.通过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分析颜色深浅与海拔的对应关系。
3.通过绘制和阅读地形剖面图,概括剖面线地带地面起伏的特点。
树立与人合作学习的精神。
分析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的分析和使用。
绘图、讲练结合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爬山(出示:山脉模型)。
如何将这么笨重的模型变得简单易携带呢?但是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个区域。
思考。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这问题走进新课学习。
我画我析合作探讨。
1
.对绝大多数同学提出的导学案疑问部分给予解答。
2
.出示视频:等高线地形图绘制的方法。
3
.师生共同在黑板上绘制山脉模型的等高线地形图。
4
.问:在模型中找到山峰、鞍部、山脊、山谷、陡崖、缓坡、陡坡,分析它们表现在等高线地图中,各有什么特点?河流出现在哪?(出示各种地形及特点)。
5
.问:说说在现实的爬山中爬缓坡和陡坡的感受。从地形图角度分析爬山问题(指导学生一定要从等高线疏密角度进行判断)。
6
.在地形图上填上颜色及图例。
7
.教师在已有的地形图上画一直线,示范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方法。
1
.学生对课前预习部分进行相互交流,提出疑问点。
2
.看视频。
3
.绘图、提问。对师生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提出自己的看法(可能出现的错误之处以及自己的疑惑)。
4
.“玩”模型,谈感受、读图、析图完成课本。
p17。
第
2
.
3
两个箭头的题目。
5
.对老师绘图进行提问。完成课本练习。
6
.
独立完成课本。
18。
页第一题。小组合作分析地形剖面图所反映的地势以及确定越野路线。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依靠集体解决问题。
通过视频,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学生自己动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停留的听的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自己动手,他们对本部分内容理解会加深。
通过模型教学,让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让学生更好理解。
通过讲练结合,不仅能起到检验学生掌握的情况,同时也是对知识的巩固。
当堂检测。
查漏补缺。
教师个别批改。
自主完成、合作交流。
通过知识运用,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从地图上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
教师个别批改则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
七年级历史上讲评课教案篇二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汉武帝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一、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在我国封建社会历汉朝出现过第一个盛世局面。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
2、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学府。
4、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总之,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东汉的统治。
1、公元9年王莽夺权,西汉灭亡;。
2、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都:洛阳。经过刘秀改革,使社会安定,经济状况好转,历把这个时期的统治称为光武中兴。
四、材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这一主张是谁提出的?是什么学派的代表人?答:是董仲舒提出的,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
2、这一主张是什么意思?答: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
3、该朝代的统治者是谁?接受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
4、实行这一方针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答: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五、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六、课堂讨论:播放多媒体资料,并展开讨论:帝、景帝、武帝-----你最佩服谁?从其身上你得到了哪些教育或者启示?。
七、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文景之治:我国封建社会历汉朝出现过第一个盛世局面。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铸五铢钱,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是我国古代的学府。
4、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总之,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东汉的统治。
1、公元9年王莽夺权,西汉灭亡;。
2、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都:洛阳。
七年级历史上讲评课教案篇三
1。战国七雄:
2。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影响。
3。都江堰的修建者、影响。
1。了解战国七雄的形成及演变过程。
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4。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5。通过对商鞅变法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一)战国七雄。
1。形成:(1)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的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2)战国初年,晋国被、、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2。国家:在十几个诸侯国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
“”。
3。七国争战:强大的诸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二)商鞍变法。
1。背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的势力增强。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具体内容: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主持变法。
(1)政治上:确立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2)经济上,废除,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摇役;统一度量衡。
(3)军事上,奖励,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各国变法改革的历史意义: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时间:公元一前256年。2。修建者:蜀郡郡守。
3。地点:成都附近的。
4。组成:(1)渠首:鱼嘴、宝瓶口、飞沙堰。(2)灌溉网。
5。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
6。影响: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应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a。秦孝公重用商鞅b。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材料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这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三、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四、建立县制,全国划分为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
七年级历史上讲评课教案篇四
播放歌曲《秦王扫六合》,并配以秦始皇画面和李白《古风》诗句。
教师讲解:大家在音乐里听到的歌词,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古风》中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笔下这位扫六合、决浮云的人物是何许人呢?(生答:秦王)是的,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秦始皇雄才大略,一生创造了很多宏伟、彪炳千秋的伟绩,今天我们就走进他,一起来学习第九课《秦统一中国》。
二、自主学习,构建知识。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1.归纳秦灭六国的条件。
2.秦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以及意义。
3.秦朝为加强封建,统治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秦朝为巩固统一在文化上经济上交通上和军事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5.你知道秦长城的起止点吗?
6.在地图上找出秦朝的疆域四至。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
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难点问题。
教师点拨:
(1)民心所向。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也不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因此结束战争实现国家统一是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
(2)秦具备了灭六国的实力,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经过长平之战,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的进攻。
(3)秦王嬴政善于用人,教师强调公元前2,秦统一天下,在这个时间之前,秦国被叫做秦国,在此时间之后,秦国应被叫秦朝,定都咸阳。秦王嬴政登上了统一国家的最高宝座。
2.课件展示《秦朝疆域图》,指导学生结合地图指出疆域四至。
分组探究:秦朝统一的意义,小组讨论,每组选一代表回答。
教师点拨:(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秦的统一,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过渡: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国经历了漫长的一百多年的兼并战争,最终在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面对空前广阔的疆土,秦王嬴政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统一呢?让我们了解秦王的困惑。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的烦恼:如何更有效地加强国家统治,把全国各地的权利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秦始皇的烦恼:北方的匈奴虎视眈眈,不时南下侵扰,怎样才能巩固来之不易的统一?
1.课件出示“秦长城示意图”,指导学生指出东西起止点,进一步学会识图。
2.师生归纳总结:军事上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抵匈奴。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没有比秦始皇更富有争议性的皇帝了。有些学者是只为一个英雄,而另一些学者则视其为一个罪人。结合下列史料分析荆轲到底该不该刺杀秦王,我们又该如何看待秦始皇呢?请说出你的观点。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司马迁:刻薄寡恩,心如虎狼。
他是否是千古一帝;利用课外搜集的史料,焚书坑儒、严刑酷罚等史实来说明他是暴君,从而进行全面的评价。
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
播放秦统一六国的视频及相关音乐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很长一段时间是一个诸侯林立、纷争四起的世界。列国之间独立、封闭割据,他们有自己的文字,货币。
后来秦始皇横空出世,他凭借强大的国家实力,驱动万乘战车,统帅千万兵,马踏平了列国间的关隘,构筑起统一的长城。他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统一。他不仅是地域的统一,而且是文化和精神上的统一。
七年级历史上讲评课教案篇五
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
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1课时
新授课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
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七年级历史上讲评课教案篇六
要想精彩的上好历史课,与在课前做好历史教案是离不开的!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远古的传说教案,供参考阅读!
1.识记远古传说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汉族的前身和始祖。
2.理解炎帝、黄帝与农业起源传说的实质。
3.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4.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用传说印证史实的方法。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热爱历史的情感。
2.了解华夏族形成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
1.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
2.禹治理水的方法及其可贵的品行。
3.“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1.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以及他们之间的战争与融合。
2.“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了解、收集我国古代的传说。
一、设疑导入。
1.同学们都应该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你们知道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吗?
二、炎黄的斗争与融合。
1.谈话转承:刚才我们将到了汉族的由来,下面就让我们具体去了解一下缘故时期的部落是这样一步一步融合成今天的汉族的。大家都知道,在远古时代,人类是以部落为单位群居的,而由于生存等方面的需要,部落与部落之间结成联盟,联盟中会推举出一位德才兼备的人作领导。大约四千多年前,我国黄河流域出现了两位著名的部落首领,这就是炎帝和黄帝。
(积极叫学生思考炎帝和黄帝就是古代的皇帝吗?)。
2.答疑:炎帝和黄帝不是古代的皇帝,至于原因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出示炎帝和黄帝的挂图,讲:这两位就是炎帝和黄帝,他们是我们共同的祖先。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们分别领导了黄河流域的部落,由开始的斗争到后来的联合,再到后来的不断融合。最终成为了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古往今来很多华夏儿女都以各种形式祭奠自己的祖先。
4.播放课件,讲述:这就是为了纪念他们而修建的陵墓。炎陵在湖南,黄陵在陕西。每年清明节或者是其她重大的节日,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会回来祭奠我们的祖先。
5.播放陕西祭奠活动的记录片,向学生作介绍。
6.设疑:同学们看到的是今年在陕西举办的祭祀盛况,那么,老师请教你们一个问题,为什么人民会如此虔诚地怀念远去的炎帝和黄帝,他们究竟做了哪些贡献?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看教材上是怎么介绍的。
7.鼓励学生汇报阅读收获,并适时补充引导,让学生认识炎帝和黄帝在华夏子孙心中的崇高地位。
汇报阅读收获:a.炎帝:改进农具、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发明陶器,开辟集市。b.黄帝:创制历法,指导人民生产;发明了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工具;还发明了车船、铜器等;c.他们都是杰出的部落首领,为人们所爱戴。
三、组织讨论。
a.炎帝和黄帝的贡献、他们的精神、他们给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及其在华夏儿女心中的地位,还应包括学习体会等。(教师)。
b.与同学充分讨论把今天学习的知识和自己在生活中的有关见闻结合起来,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使自己在学习知识、了解传说的过程中受到传统道德的熏陶和情感的教育。
一、讲解传说引入新课。
1.激发方式讲: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等传说,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大禹治水的传说,告诉学生,早期的人类几乎住在大江大河边,就为水患埋下了伏笔,也是大禹治水的传说提供了依据。
2.设疑:为什么是大禹治水而不是其她人呢,大禹有什么特别的能耐吗?(这都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大禹治水与“禅让制”
1.出示大禹的头像图片,讲解大禹治水的经过及其相关知识,包括治水的方法、所用的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
2.设疑:同学们还不知道吧,大禹治水是舜给她的一个锻炼的机会,锻炼什么呢?办事能力啊。在那个时候,部落首领都是大家民主推选出来的,这种推选产生首领的方法,历史上称为“禅让”。这个制度大概兴起于黄帝以后的很多年,首先是尧担任首领,接着是舜,后来就是禹。
三、讨论小结。
1.引导:传说毕竟是传说,因为它无从考证,它是人们在口头流传的,但却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思想认识等情况,反映了当时人类的良好愿望,但由于认知水平有限,世界上的传说大都带有神学的色彩,也就是把人都神化了。尽管如此,传说对于我们仍然有一些学习和了解的价值。象大禹治理水的这个传说,他的智慧、毅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无不是我们学习的好素材,所以,现在你们就了解到的大禹的故事,大胆的发表你的意见和看法。
(明白传说有利有弊,但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仍然很多,利用传说也很重要)。
2.巡查、倾听、融入学生的讨论活动。
3.小结本课,布置作业。
七年级历史上讲评课教案篇七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夏、商、周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概括“青铜文明”的特征,培养学生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使学生认识到高度发达的奴隶制文明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的基础上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的基本观点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夏、商、西周辉煌灿烂的奴隶制文明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从而自发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高超技艺
难点: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青铜文明的`关系
ppt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是什么?河姆渡人、半坡人时期用的
生产工具又是什么?教师总结夏商西周时期用的青铜器作为生产工具人类由“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
学生回答“打制石器、磨制石器”
生进一步认识到青铜具有坚硬、轻便、锋利、厚重庄严的特点
引导学生回答:“你能根据材料概括归纳出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特点吗?”
播放视频。并展示多幅青铜器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器的鼎盛时期。
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抢答。在抢答过程中,帮助学生完善答案
用英语china提问过渡到陶瓷业、玉器制造业。
教师出示知识结构
生:据知识结构自主学习。并回答问题。
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结:灿烂的青铜文明是由奴隶创造的。因为在奴隶社会中,手工业、农牧业、商业的繁荣形成了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而灿烂的青铜文明是由奴隶创造的。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大量奴隶,可以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协作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奴隶主阶级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过程,推动生产力发展;由于大批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提供大量剩余产品,使另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
综上所述,商代的文明较全面地体现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在诸多方面的进步,因此可称得上是“灿烂的文明”。但是这种文明是建立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的命运基础上的“文明”。所以作为现代人,我们在可怜同情奴隶的同时,对他们更多的应该是尊重,因为没有他们就没有灿烂的青铜文明。
课后小结
教师小结:
灿烂的青铜文明是由奴隶创造的。因为在奴隶社会中,手工业、农牧业、商业的繁荣形成了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而灿烂的青铜文明是由奴隶创造的。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大量奴隶,可以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协作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奴隶主阶级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过程,推动生产力发展;由于大批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提供大量剩余产品,使另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
综上所述,商代的文明较全面地体现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在诸多方面的进步,因此可称得上是“灿烂的文明”。但是这种文明是建立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的命运基础上的“文明”。所以作为现代人,我们在可怜同情奴隶的同时,对他们更多的应该是尊重,因为没有他们就没有灿烂的青铜文明。
课后习题
1.“鼎”是古代贵族烹饪、祭祀用的器具,一般为圆形,多为三足两耳,也有四足两耳。西周时,以所用鼎的大小及多少代表贵族的身份等级。
七年级历史上讲评课教案篇八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合作学归纳共同点,寻找历史线索,提高抽象归纳能力,逐步学会从历史表象看实质。
(1)学生共同参与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并进一步探索新的问题
(2)通过互相讨论、共同寻找答案的方式,体验自主学评价。
(2)教学难点: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流域、人文初祖、王朝、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等历史名词在本课出现很多。作为刚接触历史的初一学生来说,正确理解非常困难。
教学工具
多媒体师生互动教学,ppt演示。
1、引入:
[学生回答]涿鹿。
[教师讲述](出示形势图)相传蚩尤部落“铜头铁额”,骁勇非常,在涿鹿之战中,黄帝部落一度落于下风,后来与炎帝部落结成联盟,甚至要找来天女相助,还发明了指南车,才最终打败了蚩尤部落。
[板书]一、炎黄战蚩尤:
著名战役:涿鹿之战。
[教师提问]你怎么看涿鹿之战?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涿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教师讲述](出示线索)炎帝和黄帝部落打败了蚩尤部落,并且结成部落联盟。而在炎帝和黄帝之后,又相继出现了尧、舜、禹三个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在长期的发展中,华夏民族形成了。因此,炎帝和黄帝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的祖先,我们也自豪的自称为“炎黄子孙”。
[教师过渡]而其中,黄帝更是被称为“人文初祖”,这又是为什么呢?
[板书]二、黄帝――“人文初祖”
[教师提问]黄帝和他身边的人有哪些发明?
[学生回答]……
[板书]黄帝宫室、衣裳、挖井、舟车
嫘祖:养蚕缫丝
仓颉:文字
伶伦:乐谱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因为传说他发明了许多跟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如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同时他生活的时代还出现了文字、音乐、养蚕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在中国人看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和中华早期文明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凝聚着整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他是族群的化身”。
七年级历史上讲评课教案篇九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距今年代、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主要种植物和饲养物、生产工具、房屋特点、陶器的使用以及纺织、渔猎等其他生产生活情况。通过实物图片或考古纪录片,让学生观察、复述原始农耕文化产生、发展的概况。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与前人在衣食住等生产生活方面的比较,概括出中国远古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人类进步的规律,初步培养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祖国境内河姆渡、半坡居民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们先民的生存智慧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类由采集到农耕生活的转变过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状况,说明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探索和艰苦的劳动实践取得的。通过学习感受劳动和创造的艰辛与价值,培养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所反映出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状况。这是属于知道和了解层次的知识。
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这是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中国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稍稍停顿,让学生来回答。)――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来源――采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旧石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火。
讲授新课:
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他们分别代表中国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长江流域)。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8页看图“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这两个遗址展现了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接下来我们再通过学习比较来认识两个时期在距今年代、生活地区、原始农耕工具、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等方面的不同。
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气候差异很大,这种气候的差异对原始人类的影响很大。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科学技术有限,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别在北方和南方的种植,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一方面也说明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我们的祖先们都创造了灿烂的原始农耕文化。
小结: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特征,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中,你看到了什么?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七年级历史上讲评课教案篇十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重点:是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课。
积极参与设计考察线路,初步知道先后顺序。
二、元谋人。
要求学生看书,找出“为什么叫元谋人?(同时解决‘北京人’、蓝田人等名的来历)”“生活的年代与地域?”
考察:“作为科学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已经是人了呢?”“元谋人的发现,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小结。过渡:已经发掘的元谋人的遗存不多。接下来我们重点考察一下北京人。
学生阅读,仔细研究,体验一下考察的感觉。
过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看看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环境、身体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条件(不)适宜人的生存?
比较体质特征(观察真人比较)。
怎么样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种?使用火有何意义?
教师小结本目内容,说明:北京人遗址是遗存最丰富的远古人类,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遗产名录。”
活动: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学生阅读,先建立一个整体映像。
然后分别进行考察(阅读、观察、分析、结论、发言等活动)。
增加学生的自豪感。
大约二十万年后,在北京人生活过的地方,又出现了一种进步得多的原始人类――这就是“山顶洞人”。
引导学生考察一下,山顶洞人有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注意哪些方面,列表归纳)。
比较北京人山顶洞人。
生活年代。
体质特征。
工具制作。
生活用火。
穿着。
自然过渡,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阅读教材,填表比较。
着重考察:怎么知道他们会人工取火?他们是如何钻孔的?
我们今天的科考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呢?
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作为小结。
拓展思路。
书后“学习测评”。
七年级历史上讲评课教案篇十一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七上p5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p52)。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3、全国推行郡县制;。
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5、修筑了长城;6、开凿了灵渠。
例: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实施的,主要措施有:实行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
(2)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是: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七年级历史上讲评课教案篇十二
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两汉经营西域。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习第17课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
三、讲授新课:
(1)张骞出使西域:
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2)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3)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四、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五、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
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在我国历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
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重点和难点]。
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匈奴。
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
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3)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纪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4)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三、小结: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1)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2)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3)公元前1世纪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
5)东汉明帝时,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四、作业:举例说明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附:板书设计。
一、匈奴。
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
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
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四、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五、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两汉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期,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重点和难点]。
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二、讲述农耕技术的改进时,可分为三个方面讲解:
1、农业成就:
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2、丝织业:汉朝丝织品已使用提花机。
3、冶铁: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对于这些,学生由于接触太少,不易理解。
三、经济措施:
1、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
关于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重点介绍汉武帝时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关于两汉商业的繁荣情况,可将重点放在介绍长安、洛阳的繁盛,包括城市的规模、布局、商业活动等方面。可结合本课的活动与探究进行讲解。
四、讲完全课,教师可对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间的关系,让学生动手制作图表展示。对两汉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对于程度较好班级,可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回答,对于程度较差的班级,教师应提示、启发,引导其回答,最后进行小结。
五、作业:课后习题。
附:板书设计。
一、农业成就:
1、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
2、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二、丝织业:汉朝使用提花机。
三、冶铁:杜诗发明水排,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四、经济措施:
1、汉武帝将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铸五铢钱,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
七年级历史上讲评课教案篇十三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的女皇帝。(强调)。
展示武则天画像,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
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讨论: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作业:课后作业。
七年级历史上讲评课教案篇十四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1课时。
新授课。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3、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七年级历史上讲评课教案篇十五
难点是在具体材料中理解孝文帝改革、江南的开发。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1课时。
一、由复习上单元导入。
二、点明考纲目标,学生对照考纲看《开卷有益》“考点点拨”并作好标记、熟读。教师适时点拨、引申。
三、学生阅读复习七年级上册本单元的内容。
四、知识点的梳理、重现:
学生默写《开卷有益》“知识构建”空缺内容。
五、中考强化限时训练:12分钟时间完成。
学生做《开卷有益》“中考强化训练”,教师发现疑问并解答。
六、教师总结点拨并板书:
1、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比较官渡之战是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2、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魏—洛阳。
221年—刘备—蜀—成都。
222年(229年)—孙权—吴—建业3、孝文帝改革:
根本目的:巩固鲜卑贵族统治。
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内容:改说汉语;。
改穿汉服;。
改用汉姓;。
与汉联姻;。
采用汉制;。
学习汉礼。
作用:促进民族大融合。
4、人口南迁和江南开发:见《开卷有益》p11。
补充强调:
江南开发的主要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江南开发的作用: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七、作业:《开卷有益》本节未完成部分。
八、教学后记:
七年级历史上讲评课教案篇十六
(一)知识与能力:
说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地理.农学三方面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课始终贯穿学生的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以诱思教学为主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刻苦钻研是成功的秘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祖冲之和圆周率是本课的重点。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法和学法]教法采用讲述法与诱思法相结合。学法:合作探究讨论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祖冲之和圆周率相关多媒体。
[教学设计]。
1、导入:教师可生动介绍引言中关于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和太阳系中有一颗小行星均以祖冲之命名的令中国人深感骄傲的事实(板书课题)。
2、讲授新课:
一、祖冲之与圆周率。
教师安排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以小组为单位概括归纳祖冲之的主要成就及著作,并找出他在数学方面的最主要成就。教师重点讲解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特别是在推算圆周率方面的突出成就: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结合教材,让学生思考讨论祖冲之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二、郦道元和《水经注》。
教师在讲述时应具体说明:大约在汉魏的时候,我国出现一部以全国水道为纲的地理著作《水经》。郦道元撰写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专著。这部巨著对后世有广泛的影响。它不仅受到后世地理学家的`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农田水利学家、文学家所重视。
三、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教师先简介贾思勰的生平事迹,再让学生阅读课文,概括《齐民要术》的内容及评价。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说《齐民要术》是一部承上启下的农学著作?要求学生结合教材正文与小字进行回答。
4、作业:课后思考题。
附:板书设计。
一、祖冲之: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1000多年,著有《缀术》。
二、地理学:郦道元著有《水经注》。
三、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七年级历史上讲评课教案篇十七
本篇文章“七年级政治上册全册教案思路”是为您精心准备的,希望教师在教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教认识问题的方法,通过互动式教学安排和过程,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
第一单元走进中学生活。
第1课适应新环境。
第1站步入新学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懂得观察、感受、体验、参与校园生活是增强中学生环境适应能力的第一步,尽可能多的了解有关校园环境的信息。
2、能力目标:掌握环境适应能力的一般技能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愿意并喜欢接触新的生活环境,主动维护和建设学校环境。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学会有意识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环境是教学的重点;。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体验、参与新的校园生活,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三交流一反馈”教学法。
[课前准备]。
让学生通过观察、寻访,尽可能多的了解我校的校园环境及历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步入中学校门,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有心的同学处处留心,用心观察、询问,对我们学校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下面我就有关咱们学校的一些问题考考大家。
1、我校的校名是什么?曾用名什么?
2、我校现任校长是谁?以往任校长的还有谁?
3、请准确说出我校的地址。
4、我校有几座楼?名称各是什么?
5、我校以往取得过哪些成绩?有过哪些杰出人才?
想一想:在新学校里,你有什么新的打算和愿望呢?
二、预习提示。
1、走进中学,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任务是-------------。
2、学校的环境包括-----环境和-------环境。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有赖于---------、---------、---------、---------和---------。
3、学校环境需要我们--------------。
4、---------------有助于尽快适应新环境。
三、合作探究。
1、你能举出几种生物适应的例子吗?从中你有什么感悟?
2、我们应该怎样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积极适应新环境?
3、你准备为我们学校的环境建设做些什么?
4、你对我们的学校有哪些好的建议呢?请各小组收集意见和建议,写一份建议书。
四、展示交流(就合作探究的问题)。
1、“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界生存的法则。我们也要学会积极适应新环境。
2、我们要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积极寻求方法解决问题,就能不断适应初中学习和生活的新环境。
3、学校是我们成长的乐园,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家一样爱护自己的学校,爱护桌椅,保护花草树木,使用文明用语......
4、略。
五、课堂小结。
若学生在展示交流环节做的很好,教师简单加以小结并给学生以充分的赞扬和鼓励;若展示得不够,应给学生以引导,让学生总结收获。
板书设计。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
1、作为一名中学生,新的学习生活开始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任务是。
a、适应新的环境b、竞选班干部。
c、给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d、穿名牌时装,引起别人关注。
2、步入中学校门,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新学校、新同学、新老师、新课程。要适应新环境,就要()。
a、多与熟悉的同学交往。
b、一门心思搞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
c、主动了解和适应新环境,自觉缩短适应期。
d、顺其自然,得过且过。
(二)多项选择。
1、下列属于能积极地适应初中新环境的做法有()。
a.主动了解和适应新环境b.自觉缩短适应期。
c.尽快地进入中学生的角色d.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
2、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有赖于良好的校园环境。下列属于校园环境要素的有()。
a、清洁的教室b、整齐的桌椅。
c、良好的校风和学风d、老师的治学态度。
(三)简答。
进入新的校园环境,我们需要怎样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
[作业]。
你喜欢我校的文化墙吗?请收集一些你喜欢的内容,抄在你的笔记本上。
第2站结识新朋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懂得适应新的人际环境是环境适应能力的.一部分。对于中学生来讲,新的人际环境是新的同学关系和新的师生关系。
2、能力目标:了解交结朋友的一般方法和技巧,能有意识地运用交往的礼仪与方法与同学、老师交往。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交往,欣然接纳新老师和同学的情感,积极融入新环境。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乐于交往、积极适应新环境的情感是教学的重点;。
懂得热情、主动、宽容、理解、尊重、乐群的交往之道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三交流一反馈”教学法。
[课前准备]。
搜集关于歌唱友谊的歌曲、名言;熟悉本班学生的大致情况。
[教学实施]。
一、活动导入:
活动形式见课本8页。
说一说:活动结束后我的感受是:――――――――――――――――――――――――――――――。
教师:三年的初中生活,就要从此开始。在这三年中,我们将手拉手,心连心,快乐共分享,忧伤共分担,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一起进步。那么,怎样才能结交到好朋友,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呢?请先自己看书学习。
二、预习提示。
1、到了一个新的班集体里,一定要改变------心理,积极结交------,感受--------,建立--------,提高------------。
2、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需要我们发挥------性,用自己的诚意换取他人热情的回报;还要通过------增进彼此了解融洽同学关系。
3、对于青少年来说,-----------关系是很重要的,真正的朋友可以互相------,互相------,互相--------,能够一起-------,一起---------------。同时,良好的-------关系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还要主动与------交朋友。
4、友谊需要我们用“心”来浇灌:-----之心,------之心,--------之心,-------之心,-------之心,-------之心等等。
三、展示交流。
小结,板书:交友之道:a、主动打招呼;b、善交益友;。
c、参与集体活动;d、用“心”浇灌友谊。
四、分组活动。
(一)各抒己见。
益友应该是正直的朋友、宽容的朋友、博学的朋友。
(二)交往清单。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下面的问题,了解自己的交往状况。
五、拓展、提升。
你会唱哪些关于朋友的歌呢?学生自告奋勇唱,或老师起头大家齐唱《永远的朋友》。活动结束后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课堂小结]。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快乐生活的前提,也是我们学习和工作取得成功的前提。我们应该善交友,交益友,团结互助,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精彩。
初中初一初一政治初一政治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讲评课教案篇十八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七上p5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p52)。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3、全国推行郡县制;。
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5、修筑了长城;6、开凿了灵渠。
例: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实施的,主要措施有:实行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
(2)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是: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七年级历史上讲评课教案篇十九
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使用打击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是早期人类原始社会。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前,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生活,仍用打击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他们生活的集体也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氏族: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由一个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的这样一种集体。
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代表文化。
距今时间。
体质形态。
工具制造。
生产活动。
观念。
社会组织。
北京人。
约70万-20万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打制石器。
采集、狩猎。
原始人群。
山顶洞人。
约180。
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骨针。
采集、狩猎。
懂得爱美。
氏族。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使用磨制石器,开始原始农耕的定居生活。河姆渡人住着干栏式房子便于通风防潮;半坡人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炎帝和黄帝是我国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涿鹿之战中两部落联合起来,大败蚩尤,随后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部落是指在原始社会中许多近亲的氏族共同组成部落,若干部落又组成部落联盟。
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
尧舜禹时期采用“禅让”的方法推举部落联盟首领。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从此,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国君——汤战胜桀,建立商朝。
商王盘庚迁都到殷,故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
周文王任用贤人姜尚,重视农业生产,使国力逐步强大起来。公元前1046年,文王的儿子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灭亡商朝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是与商周同期的我国成都平原盛行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著名的有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早期就开始烧制原始青瓷。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
春秋五霸是指先后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城濮大战,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无力抵御强秦的进攻。
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使用牛耕去向都始于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秦国蜀太守李冰在岷江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的“天府之国”。
甲骨文是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我国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年代是从商朝开始的。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是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的日食。
公元前6,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有确切时期的记载。
一年有24个节气始于战国时期。
七年级历史上讲评课教案篇二十
识记与理解: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能力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历史讲究真实可靠,传说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
听,集中注意力。
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二、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讲解“炎”、“黄”之意及其传说(或抽学生来讲)。
整理出华夏族的来历:
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农耕文化的重要信息?
谈后世祭祀炎、黄(谈两碑上的字),华夏之祖。
调动参与兴趣。
听或自己讲。
清晰明了,便于掌握。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禅让的传说。
简要讲:黄帝以后很久,尧禅舜、舜让禹。要求学生概括其过程的共同点。
然后得出结论。让学生简单发表一下关于如何看“禅让制”的看法。
听讲、看书、归纳得出结论。
四、治水的传说。
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必定是他的德才出众、威望很高。何以见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禹治水的传说。
要求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传说。然后问,禹治水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然后小结:禹治水成功,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处理辅栏的读读、说说。
过渡、导入。
学生好表现,给他们提供表现的平台,取得成功感。
五、情感升华。
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将其发扬光大。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六、拓展学习。
学生讲。
七年级历史上讲评课教案篇二十一
造纸术:(七上p81)。
1、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的麻纸。
2、东汉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张衡(东汉)地动仪: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七上p82)。
司马迁与《史记》:(七上p88)。
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既是一部历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这是谁说的?写在什么书上?答:司马迁;《史记》。
2)他生活在什么朝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西汉。这句话是:人当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却死得比鸿毛还轻。
3)这部书内容如何?答: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4)这部书地位如何?答:《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鲁迅怎样评价这部书?答:“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569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