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喜爱、赞赏或者批评传达给他人。写读后感前,可以多角度地思考书中的主题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推荐以下优秀读后感,或许能给你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
上帝的意图读后感篇一
东方与西方的文化起源伊始一直是良方科学家争论的焦点,在西方有《圣经》,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著作的基督教的教义书,而东方拥有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拥有悠久的史前文化的国度,中国是礼仪之邦,印度则是宗教的天堂,在他们的灵知体系下很多宗教派系衍生出各种不同的信仰,而印度教只是其主流中的一支。
在我们阅读到的教科书籍中,一直以为最早的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创造这些古老的文字文明的雅利安人的.先辈们生活在土耳其西部,古老的印度的起源则是由于这一支人类祖先入侵南亚次大陆所衍生出的从属于欧洲的文明,他们运用血与火的方式开垦了这片原始的土地,并且在他上面撒播自己的种子,想让一个民族从断奶开始就忘了自己的姓氏。这是欧洲一些科学家中流行的说法,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在对历史上的暴行夸夸其谈的时候,甚至没有只言片语来作为印证,但是西方种族主义学者以西方独有的权威告诉世界,世界最早的文明发生在欧洲版图上。而事实是怎样的呢?这里莫衷一是。
人类古文明的起源之地在东还是在西,现在还只是在现象类比分析阶段,离做出最后的论断还有一定距离,但作为亚洲人我希望这会是一个令人兴奋的人类发现,或许因为我也是一个有着种族主义基因的亚洲人,所以相信最灿烂的文化始终是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
上帝的意图读后感篇二
今天,我从班里的图书角取出了一本《上帝的笑》。()当我看完了第一篇,就越发地想继续看下去。
这本书的内容挺多的,有不凡之处、意想不到,成败之间、出奇制胜、雕刻灵魂、生活细节、爱的家园、生命良方、上帝的笑……我从书中到了知识的源泉,从这些小故事中学到了大智慧。
书中每一篇小故事都会带我们自由飞翔,带我们完成美丽的旅程。在书里,我们可以体验一种美丽,叫智慧;体验一种体验,叫感动;体验一种风景,叫真情;体验一种快乐,叫成长。这本书让我们环游世界,让我们“略知天下事、浅尝人间情”。书中那形形色色的人,或成功,或失败,或好,或坏的成长历程,都将对我们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指引我们对事物作出正确的选择,让我们获益匪浅。
这书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小读者阅读。这书每读一次,便完成一次心灵的洗礼;每读一篇,便受到一次心灵的震撼。一本好书可以让我们受益终生,就让我们一起来接受一次灵魂的教育吧!这里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只有在这里,才能得到真正的收获!
上帝的意图读后感篇三
任何生物,只要生存就会竞争。任何生物,都会有优点与不足,都会有利弊的两面。我们不能只看不足,其忽略了优点。这就是《兔子与上帝》一书给我的启示。大家都知道,兔子是世界上最善良的动物了,它们只吃草,不伤害任何动物。正因为如此,它受到不少动物的伤害。终于有一天,兔子向上帝诉苦,先后提出了四个要求,分别把它变成鸟、鱼、人和上帝,一个比一个过分。但每一次兔子都觉得不满足,不快乐。它的最后一个要求是让上帝把它也变成上帝,但上帝说:“上帝只能有一个,上帝多了也会打呀!”这是多么富有哲理的话。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和兔子一样,只注重不足,却忽略了优点。记得有一次,校长给我们上品德课,他让我们说一个同学的优点,我们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想不出他的什么优点。校长又让我们说说这个同学的缺点,同学们的手齐刷刷的举起来,说了一大堆缺点,简直是十个指头也数不完。那位同学难堪地低下了头。校长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他真的就没优点吗?因为大家从一开始只看到他的缺点,却忽略了他的优点。你们错了,每个人都有优点,当然也会有缺点,可你们只看他缺点不看优点,说明你们自大。其实你们只要换个角度去想想,相信你们一定会看到他的优点的。”听了校长的话,我们都陷入了沉思。
真的,凡事,换一个角度去想会有更大的收获!
上帝的意图读后感篇四
暑假里我读了《上帝的笑》一书,本书是小中见大智慧系列文从中的一本。每一辑中都是一些短小的故事,故事虽然短小但每一个故事都能给人启迪,令人思索。正如书中序言所说:你给我讲了一个小故事,一阵风吹过,不经意间,我的心弦为之颤动,智慧与道理变成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都慢慢融化在心里。有的小故事也许多年前曾听过,有的乍一看觉得平淡无奇,但静下心,细细品味,会有全新的感觉。
其中有个《四块糖果》的故事让我感慨很多。陶行知先生任小学校长时,有一天发现一名学生用泥块砸自己的.同学,他当即制止,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放学后陶先生来到校长办公室,见该生已经等在门口。陶先生立即掏出了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是个守时的孩子。”当孩子怀疑地接过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他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同学,说明你很有正义感。”这时,这个孩子哭了:“您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呀!”陶先生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就知道,你是个知错能改的好孩子!”
《四块糖果》的故事,包含着很高的教育艺术,它带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深远的。批评学生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的良知,启发学生的觉悟,让学生从心灵深处产生改正缺点和错误的愿望。这需要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在赏识学生的基础上批评学生,教育学生。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只要我们诚心地帮助,耐心地开导,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不嫌弃他,不鄙视他,学生自然就会改正错误,健康成长。
上帝的意图读后感篇五
无论人或兔子,只要有生存就会有竞争。而任何东西都会有优点与不足,都有利与弊的两面。我们不该只看不足,而忽略了其优点。这就是《兔子与上帝》这篇文章给我的启示。
大家都知道,兔子是世界上最善良的动物,它只吃草,而从不伤害他人。正因为如此,它受到了不少动物的欺负。终于有一天,兔子向上帝苦诉,一共先后提出四次要求,分别要求上帝把它变成鸟、鱼、人和上帝,要求一个比一个过分。原因是鸟会被老鹰抓,会被毒蛇咬;大海里都有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斗争;人类就更不用说了。对于兔子最后一个要求,上帝只说了一句话:“上帝只有一个,多了也要打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像兔子一样呢?有一次老师给我们上课点了全班最差的一个同学的名字,然后叫我们说说他的优点,我们想了老半天也没有想出来。接着,又叫我们说那个同学的缺点,大部分同学想都没有想就说了一大堆。为什么同学们会有这样的反应呢?罗丹也曾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如果兔子当时想到:我跑的很快,其它动物都抓不到我,它就不会抱怨了。
上帝的意图读后感篇六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我的同桌是上帝》颇有感受,它使我明白了:在追求自由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学习。
上帝变成了一个小学生寻求自由,条件是要在一天之内交一个朋友,这样的话,上帝就可以获得一年的自由,于是上帝变成了一个叫做尚第的小学生进入了学校,尚第人长的帅气,有气质,而且学习也很好,可是冯离离觉得这位叫尚第的同桌不好,她还有点嫉妒心里,冯离离认为尚第只是一个养眼的草包,所以她没有同意和上帝交朋友,上帝就失去了自由的机会。
上帝的离开是因为冯离离的嫉妒,要不是她的嫉妒,上帝已经和她成为了朋友,在人间休息,享受美好的时光。我想说,有嫉妒之心,却硬要表现出来,这比把嫉妒藏在心里还更要糟糕。所以,坦然的面对自己吧!
其实在我们在生活中也一样,我们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没有了自由,记得我小时候妈妈就让我学这学那的,使我没有玩的时间。但是现在我明白了,即使自由了,也要认真学习知识,不能浪费大好时光,不然等我们长大了,就后悔也来不及了。正如唐代的颜真卿的《劝学》中所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我觉得这本书教会了我许多在学校中学不到的知识。
上帝的意图读后感篇七
这是一本朗朗上口,语言风格特别诱人的“科普史话”,难怪那么多人推荐。
看到豆瓣上一致的好评,加上中亚大减价,于是果断买了这本,趁着这段时间工作不是很忙,想着赶紧看完它。怎料到,作者居然能把深奥的物理科普文写得如此的生动有趣,捧起来简直欲罢不能。
后记中,作者一再的强调,自己不是专业人士,仅仅是爱好而已,原本这个系列只是在新浪连载,成书大约也是巧合。但是看了全书,打心底感慨,能把量子物理的发展和原理理解到这个程度,作者本身也快成神了。不得不由衷的赞叹一句,高手在民间啊!
为人类所有那些敏锐聪慧的大脑鞠躬!
补一句:莫名地被全书最后一句话击中了。突然有些莫名的感同身受,不能体会再多,唉。
上帝的意图读后感篇八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上帝的意图》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的信仰生活要想不上魔鬼的当,不受试探,不被魔鬼欺骗,就必须认识《上帝的意图》。
以前我常常受魔鬼的欺骗,上魔鬼的当,我常常的挣扎在病痛之间,埋怨着上帝对我的种种不公之处:“为什么别人不来礼拜却如此健康?为什么我常常礼拜,如此的虔诚,还久病缠身?为什么?为什么?难道上帝不要我了吗?”
面对家人对我的屡屡逼问与嘲笑:“你不是信耶稣的吗?你的耶稣在哪呢?你看看你信的多么凄惨,我们什么也不信还凡是亨通!”我要崩溃了,又一层层埋怨涌上心头:“上帝啊!我白信你这么多年了,起码的保障你都不给我,面对我家人的指责,你羞不羞愧?”
可是因着这么多年的信仰教育,我又不敢否认上帝,害怕下地狱,只好有病忍着。
当我看到《上帝的意图》这本书之后,它揭示了一切疾病不是上帝给的`,也不是我自己的,而是魔鬼压制的,我恍然大悟:“上帝啊!我错怪你了!”书里提到一句话“人本来是上帝爱的对象,没上帝的爱,人一刻也不能生存,当我们缠绵病榻的时候,不寻求上帝的帮助,就等于弃绝上帝的爱。”啊~原来上帝是爱我的,我寻求上帝,上帝就帮助我。
有一次,当我发烧达到40度时,浑身抽搐不成样子,并且疼痛难忍,妈妈领我打了针,用酒精擦拭,仍不见效,后来,我实在忍无可忍时,大声喊叫:“妈妈,求求你救救我,我要死了!”妈妈说:“我该做的都做了,没办法了,你喊耶稣吧!”我抱着走投无路,死马当做活马医的态度大声喊叫:“耶稣,救救我吧!”立刻,我的病好了,不再抽搐,不再疼痛,睡得甜甜的。
有了这样的经历和对话语的认识,一次我姐姐眼睛长了瘤子,手术失败了,她一只眼睛睁不开,看不见了,她非常的痛苦,但是她却跟我说这是上帝的美意,就算自己瞎了也愿意,我告诉她:“你上魔鬼当了,上帝不会给人不好的,这是魔鬼干的,不要这样的误解上帝,我陪她做悔改祷告,给她按手祷告,她慢慢的睁开眼睛看见了,哈利路亚,荣耀归给上帝的名。
以前许多人本主义的人认为上帝是为人存在,耶稣是因为人犯罪了才来的,但是认识《上帝的意图》之后,知道了人是为上帝除灭魔鬼这一意图而被使用的存在。
所以,今天魔鬼干涉我们的信仰生活,不让我们圣守主日礼拜,我以前认为主日只需要上午或者下午来一下下就可以了,礼拜天,要和朋友多多玩耍,多多放松,后来认识了《上帝的意图》这本书,知道了圣守主日是全天在上帝的面前,哪怕娱乐,和朋友玩耍都不算圣守主日,我看到这话语,马上去遵守,并且教导我的丈夫,我的丈夫在找工作的时候说:“我必须找主日休息的。”而且主日奉献严格按照两天的工价计算奉献的,并且,有一天我的丈夫对我说:“我们给别人随礼,不能超过主日奉献,谁也没有上帝重要。”我太欣慰了,话语真的能使人改变。
我以前经常上魔鬼的当,不敢给别人传福音,我觉得信耶稣太苦了,还不如让他们现在活一天享受一天,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吧,当我认识《上帝的意图》这本书时,我觉得我的想法太不负责了,不信耶稣的人也照样忍受痛苦,但信耶稣的人已经得胜,因为耶稣已经战胜魔鬼,我们是等侯耶稣再来的灵魂,那时我们永远喜乐的和耶稣同在,圣徒现在的苦楚是暂时的,以后就免于大患难,参加头一次复活,和耶稣做王一千年。
所以,我们要把今天当做最后一天过,按着上帝的意图,每天过得胜的信仰生活,积极努力的作工,将来耶稣给我报偿,我已经看见了那极大的冠冕,耶稣啊!我愿你来!
上帝的意图读后感篇九
上帝可以购买吗?很多人都会这么问?是的,上帝根本不能够购买,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
一个男孩捏着一美元硬币,沿街一家一家地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店主要么说没有,要么嫌他捣乱。天快黑时,第二十九家商店的老板热情地招待了男孩,老板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头。男孩把自己的身世告诉了老头。男孩的父母很早就去世了,男孩是他是叔叔扶养大的,前不久他叔叔从脚手架上摔下来。至今昏迷不醒。医生说只有上帝可以救他。老头的眼圈也湿润了,从货架上拿了瓶"上帝之吻"牌的饲料给男孩。几天后,老头请了一个世界顶尖医疗小组来到医院为男孩子的叔叔治好了病,而且医疗费老头全付了。男孩和他叔叔想去感谢老头时,老头却出国旅游了。后来老头给男孩的叔叔写来一封信,信中写道:“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
是啊,所谓的真正上帝,是人们的爱心啊!爱不是恩赐,平等、真诚,才显得珍贵;爱也不是索取,相互、无私、才更具力量。
大家听过《爱的奉献》吗?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
我们都在爱心中孕育生长,再把爱的芬芳播散到四方。我们要在爱心中大声地歌唱,再把爱的幸福带进每个人的身上。爱会带给我们无限温暖,也会带给我们快乐和健康。
一个微笑,一声问候,给人一次小小的帮助,送人一句谆谆的赠言,能救一条生命,能塑一个灵魂,能灿烂一方蓝天。
让我们都能拥有真正的上帝。
上帝的意图读后感篇十
读完《无语问上帝》这本书后,心中充满的是感恩,感谢主在我需要信心的时候使我能够阅读这本书。在本书中作者以三个问题“上帝公平吗?”、“上帝沉默吗”、“上帝隐藏了吗?”这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帮助读者面对信仰的困境,重建对上帝的信心。
每一个诚实面对信仰的基督徒都承认,在我们向上帝祷告的事情中,很多事情神没有给我们成就,包括我们向神祈求病得医治、求神给我们成就美满婚姻、求神给我们一个好工作等。我们想以祷告阻碍事情向坏的方面发展,但是事情还是向坏的方面发展。我们想以祷告促进一件事情的成功,但是祷告后事情还是没有成功。我们认为神成就某一件事情对各方面都有好处:荣耀神的名,使我们能够对神建立信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益处,成为未信主人的见证。但是使我们困惑的是,向神祷告后,甚至禁食祷告后神还是没有医治我们的疾病或者神还是没有成就我们的事情。怎么回事?难道我们的祷告不符合神的旨意吗?我们的祈求是妄求吗?我们向上帝祷告的确实是实实在在的难处啊!
就如作者在书中所举的一个例子:在一个冬天天寒地冻的晚上,刮着大风并且路面上因下雪结满了冰,作者的汽车突然抛锚了,他修理了半天,车子还是修理不开。他祷告希望上帝能够帮助他,但是当他祷告了又祷告,车子还是发动不起来,上帝也没有派别的人来帮助他,最后他不得不在一件破旧的餐车里面等拖车把他的车子拖走,然后在汽车修理厂修理了几天才修好,此次车的抛锚不仅花费了他的金钱,时间,还耽搁了他参加聚会。作者问:“上帝到底在不在乎我的挫折?或者上帝在不在乎我浪费这么多的精力和金钱?”
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我想在我们基督徒的生活中也许遇到过类似的情况:面对亲人的病危,我们祈求上帝医治;面对就业,我们祈求上帝给我们一个好的工作,祈求上帝能够给我们一份稳定的工作等,但是当我们苦苦向上帝祷告后,上帝却没有垂听我们的祷告,我们信仰的上帝在我们需要他的时候,他好像隐藏了,不帮助我们了,这个时候就会对信仰失望,就像本书中所提到的查理德在对信仰失望的时候所说的:“每当我面对重要决择时我都会读经、祷告求上帝带领,我想你也是。
《无语问上帝》这本书就是站在上帝的角度和站在人的角度两个方面探讨上帝的“不公平”、“隐身”和“沉默”问题,从而使我们有新的发现。当作者站在上帝的角度来探讨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看到上帝对待我们称为信心伟人的亚伯拉罕、约瑟、保罗等信仰伟人的时,上帝对他们的人生是更多的“不公平”、“隐身”、“沉默”。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学会了对上帝的顺服和信靠;在以色列民族历史上,上帝也曾“不公平”、“隐身”、“沉默”:上帝“不公平”是因为怜悯,神不愿意立刻惩罚犯罪的以色列民,忍耐等待她悔改;上帝“隐身”的原因是以色列民族不再遵守上帝的教导;在以色列民被虏异邦,受苦的时候上帝“沉默”,其实上帝和他的子民一同受苦。后来上帝以人的样式来到人间,上帝不再隐身和沉默。按理说,这个时候的人类应该全部都相信和顺服上帝吧!但是上帝的现身和说话并没有使人人都相信他,他在世的时候反而遭到很多人的抵挡,和他在“隐身”和“沉默”的时候一样!所以人对上帝的信靠不是上帝是否隐身和沉默,乃在于人是否有一颗愿意信靠他的心。
总之,《无语问上帝》是一本很好的属灵方面的书籍,使我们在上帝隐藏、沉默的时候,我们同样能够对神信靠和仰望,与神建立良好的关系。
注:作者简介:杨腓力(philipyancey),当代美国最重要的基督教思想家和作家之一,他也是著名福音派杂志《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today)的主编。杨腓力曾12次获得美国ecpa(福音派基督徒出版联盟)图书金奖,代表作有《无语问上帝》、《有话问苍天》、《恩典多奇异》、《耶稣真貌》等。著名的布道家葛培理曾评价说杨腓力是他在福音派中最欣赏的作家。
上帝的意图读后感篇十一
今天,我读了一篇叫《购买上帝的男孩》的文章,虽然这篇文章不是举世闻名的文章,但却让我感受深刻。
《购买上帝的男孩》讲的是这样的故事:有个孩子,他叫邦迪,他父母很早就去世了,他由邻居帕特鲁普抚养长大。邻居帕特鲁普是个建筑工人,有一次,他从工地上的单手架上摔了下来,医生告诉邦迪说,只有上帝才能帮他躲过死神。邦迪就去各家商店里买上帝,但老板都把他给轰了出来,最后一个老人知道这件事后,深受感动,便用巨额请来一个医疗团队,最终把帕特鲁普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这件事并不是上帝给了他金钱,更不是运气,而是一个老头温暖的帮助之手,把他从死神中拯救了出来。我想:只要人人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温暖。
这件事不禁让我想起了白芳礼爷爷,他已经七十四岁了,但还是用自己的力量来给突如其来的贫苦儿童捐款,他不管风吹雨打,不管烈日炎炎,都把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挣的钱全部捐给了他们,合计起来一共三十五万元。三十五万呀!连一个年轻人都很难做到,白芳礼老人却做到了,他伸出温暖之手,让许多贫困儿童上了学。
我看了这篇文章之后,决定用自己的力量,伸出温暖之手,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上帝的意图读后感篇十二
这事发生在美国。一个小男孩捏着一美元硬币,沿街一家一家商店地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店主要么说没有,要么嫌他在捣乱,不由分说地把他撵出了店门。
天快黑时,第二十九家商店的店主热情地接待了男孩。老板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头,满头银发,慈眉善目。他笑眯眯地问男孩:“告诉我,孩子,你买上帝干嘛?”男孩流着泪告诉老头,他叫邦迪,父母很早就去世了,是被叔叔抚养大的。叔叔是个建筑工人,前不久从脚手架上摔了下来,至今昏迷不醒。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邦迪想,上帝一定是种非常奇妙的东西。我把上帝买回来,让叔叔吃了,伤就会好。
老头眼圈湿润了,问:“你有多少钱?”“一美元。”“孩子,眼下上帝的价格正好是一美元。”老头接过硬币,从货架上拿了瓶“上帝之吻”牌饮料,“拿去吧,孩子,你叔叔喝了这瓶‘上帝’,就没事了。”
邦迪喜出望外,将饮料抱在怀里,兴冲冲地回到了医院。一进病房,他就开心地叫嚷道:“叔叔,我把上帝买回来了,你很快就会好起来!”
几天后,一个由世界顶尖医学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来到医院,对邦迪叔叔进行会诊。他们采用世界最先进的医疗技术,终于治好了邦迪叔叔的伤。
邦迪叔叔出院时,看到医疗费账单上那个天文数字,差点吓昏过去。可院方告诉他,有个老头帮他把钱全付了。那老头是个亿万富翁,从一家跨国公司董事长的位置退下来后,隐居在本市,开了家杂货店打发时光。那个医疗小组就是老头花重金聘来的。邦迪叔叔激动不已,他立即和邦迪去感谢老头,可老头已经把杂货店卖掉,出国旅游去了。
后来,邦迪叔叔接到一封信,是那老头写来的,信中说:年轻人,您能有邦迪这个侄儿,实在是太幸运了,为了救您,他拿一美元到处购买上帝……是他挽救了您的生命,但您一定要永远记住,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
上帝的意图读后感篇十三
合上书的那一刻,有些不舍,有点心疼。不舍是这本书不到一个星期看完的,看的太快了就像囫囵吞枣,没有咂吧出枣子的味道,心疼是为剧中人物的多舛的命运。这本书叫《上帝怀中的羔羊》,和《飘》都是女作家凯洛林・米勒所写,都是描写美国南北战争前南部地区垦荒者的艰辛生活。
如果说有区别,那就是前者描写的都是底层农民地里刨食的艰难,后者是庄园主贵族在世事变化下的应对;前者平铺直叙的琐碎家庭生活,后者剧情更跌宕起伏;前者就好似一首白描手法的散文诗,后者好似一幕幕转化的舞台剧。
如果读完一本书,让你对书中的那个地方心生向往,那她的描写手法绝对是很有画面感,这样的作家我喜欢。看完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再去兴安岭的走进鄂温克族的驯鹿,看见生活村落里的“萨满”、“木愣子”,就真体会情景交融。其实这两本书的写作风格带有女性作家的细腻,白描,流畅,就像耳边的喃喃呢语。而且都是在告诉我们两个字:生存。
《上帝怀中的羔羊》,在南方荒芜的土地上,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没有教堂,医院,努力的生存就仿佛从最原始的劳动开启,开荒,饲养,酿酒,缝制,打猎,治伤的技能。上帝最大的恩赐就是这片土地。里面的'三代垦荒者在与自然、灾难、疾病斗争中求生存,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下随时可能出现的颗粒无收、传染病的肆虐无数次的夺去了亲人的生命,可没有时间悲伤,只有永不停息的劳作。
第二代垦荒者希恩,从十几岁的少女成长为外婆,每时每刻都在劳作,为丈夫的爱,为死去的及活下来的十四个孩子,为年迈的父母,为三个兄弟。经过响尾蛇,豹猫的侵袭,战胜了对动物的恐惧,却面对突然的火灾,避过了灾害的考验,却遭受死亡的鞭挞,丧子,丧父,丧母,丧夫。
四十多岁的人生就像是走过了万水千山。就像书中写的:“一个女人,从出生之日起,体内就蕴含着生命的种子,就是她等待出生的孩子,在他们依次降生之前,她必须照看好自己的头、手和心脏不受任何损害,所以,成年女儿必须比成年儿子心地更加单纯,更小心自己的身体,思想更虔诚,因为她体内孕育着生命的种子,就像一根青豆23,到了一定的时间成熟,撒播种子,然后变得干燥,枯死,最后化作尘土。”
这样的日子,你怎么过?
看看希恩怎么过?生第三个男孩卡尔的时候,遇上干旱,伦祖远出,她在生产的过程中,豹子咬死了看家的猎犬,希恩挣扎着取下墙上的枪杀死了离她只有三大步的豹猫,床上蜷缩的是她和三个孩子。希恩告诉我们,为活着而活。这样的日子,仅仅是活着过吗?看看希恩怎么过。
希恩依然会在每一个节日把地板刷洗的一尘不染,依然会为每一位孩子攒下结婚用的鹅绒,依然会缝制出最美丽的裙子,依然会在女儿的婚礼上喝的酩酊大醉,向爱慕的牧师表白心声。
这难道仅仅是为了活着?我想不是的,而是为了更好的活着。世界虐我千百遍,我依然待之如初恋。这个最丰满的人物形象让我想起了《战争与和平》里面入狱的皮埃尔临行前,一个囚犯的一句话:“即使只剩下一个土豆,我们也要撒上盐巴再吃。”
生活没有固定的答案,但书中的人物告诉我。无论是怎样的世事变迁,还是每人都要经历的生老病死,你心里必须装着一个希恩,当然如果你貌美如花似郝思嘉,也可以游刃于男人之间,但是千万要看到离开了白瑞德,死去了女儿的郝思嘉站在土地上满含眼泪的那句话:明天,太阳还会升起。
只要有一颗坚强的心灵。你就是上帝怀中的羔羊,只要有面朝大海的心胸,就能把风霜雨雪过成春花秋月。
上帝的意图读后感篇十四
这本书的作者是杨鹏。里面讲了许多的故事:我的同桌是上帝﹑梦中小镜、守护天使、我变成了恐龙、书中自有颜如玉、抽屉里的香格里拉、纸仙……读了这本书让我很快乐,爱不释手。
“我”童年时的家庭虽然清贫但是温馨幸福的,“爸爸”是心地善良的;“我”少年后的家庭是富有但却没有家的温暖,“爸爸”是丑陋的。“爸爸”有钱后背叛了“妈妈”,有钱人永远都会花心的,这令“妈妈”说住了自己的秘密,升天走了。
虽然只是一篇不太短的童话故事,但从中我读出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贪婪”与“无耻”,更明白了人心的邪恶。我们应该像“妈妈”一样善良,不能像“爸爸”一样贪得无厌,美好的生活要靠我们辛勤的双手去创造,不能等着天上掉馅饼,更不能有了富有的生活后喜新厌旧。
上帝的意图读后感篇十五
购买上帝的男孩读后感今天,我读了《购买上帝的男孩》这篇文章,被小主人邦迪深深打动了。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小小的邦迪为了救他的叔叔,坚持不懈地跑了一家又一家商店去购买“上帝”。因为他听说只有“上帝”能救他叔叔的命,他天真的以为“上帝”是一件商品。终于在第二十九家商店时,当他把叔叔受伤,自己要买“上帝”的原因告诉店主时,店主被邦迪的孝心和爱心感动了。他花了重金聘来了由世界顶尖医学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为邦迪的叔叔治好了伤。
上帝的意图读后感篇十六
任何生物,只要生存就会竞争。任何生物,都会有优点与不足,都会有利弊的两面。我们不能只看不足,其忽略了优点。这就是《兔子与上帝》一书给我的启示。
大家都知道,兔子是世界上最善良的动物了,它们只吃草,不伤害任何动物。正因为如此,它受到不少动物的伤害。终于有一天,兔子向上帝诉苦,先后提出了四个要求,分别把它变成鸟、鱼、人和上帝,一个比一个过分。
把它变成鸟,却成了猎人的.目标;变成鱼,可在大海里,大鱼吃小鱼的规则是该变不了的,它们整天过着东躲西藏的生活;变成人,人类却爆发了战争,死的死,伤的伤;最后一个要求,兔子让上帝把它也变成上帝,但上帝说:“上帝只能有一个,上帝多了也会打呀!”这是多么富有哲理的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和兔子一样,只注重不足,忽略优点。记得有一次上体育,老师让我们说一个同学的优点,举手发言的没几个。老师又让说这个同学的缺点,同学们的手齐刷刷的举起来,他的缺点好像多得数不清。
如果我是那一只兔子,我会换一个角度去想:如果举行跑步比赛,那我还比别人跑的快呢!
凡事,换一个角度去想会有更大的收获!
上帝的意图读后感篇十七
故事开始了。主人公小邦迪拿着1美元奔波了一天。为了帮他叔叔治病,他到处寻找到上帝。因为医生说只有上帝能够救他。可能是家里穷,见识也很少,在这个天真的小男孩眼里,上帝是一个东西,一件物品,所以他在商店里开始寻找上帝。他来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商店里,很多老板都以为他是在捣乱,就不理他。
天快黑了,邦迪为了叔叔的病继续寻找上帝。终于,在这个时候,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热情的接待了他。听了邦迪的倾诉,老人递给了小男孩一杯“上帝之吻”,并对他说:“孩子,你让那位叔叔把它喝了,他的病就会有好转!”邦迪喜出望外,将饮料抱在怀里,兴冲冲地回到了医院。
几天后,一个由世界顶尖医学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来到了医院,治好了叔叔的病。叔叔出院了,当叔叔得知是那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帮他付清的钱时,他激动的不得了,赶快去谢谢那个老人。其实,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故事美好的结局真是让人难以忘怀啊!
结合生活实际,再看看小邦迪,虽然那不是亲生的爸爸妈妈,但他跑了一天,也没有放弃寻找上帝的目标。为了叔叔的伤,他什么都愿意做。想想自己,在亲人生病的时候,我又有何举动?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每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天天和家长顶嘴,我真是为了我这样的行为而感到惭愧。
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对家长有礼貌;对老师要尊敬。以后我一定要做一个老师喜欢的、家长疼爱的好少年。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574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