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分类涵盖了一些你可能从未想过或从未听说过的话题,让你对世界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写作时,我们应该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文采的优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校园趣事,让我们一起回忆那段美好的时光。
五年级白杨说课稿篇一
五年级白杨说课稿篇二
书是我的最爱,我看过的书犹如满天的星星,一颗一颗地闪烁在我的眼前;书是我的知己,我看过的书像一股潺潺的溪流,叮咚,叮咚地流进我的心田。
《白杨》这一篇不起眼的文章,让我由感而发,让我想起了在浑黄一体的戈壁滩上,那一棵棵白杨用它们顽强的毅力去适应那里的生活。白杨,它是一种令人钦佩的植物,它原本生活在那充满活力,充满快乐的绿色家园。可惜,它没有选择的余地,被迫离开自己的家,自己的朋友,默默无闻地为富绕的祖国作奉献,为西部的人民作奉献。然而,许多人忽略白杨的存在,处处损坏它,让它留下一条条伤痕,使它痛苦不堪。
白杨树,它也代表着扎根边疆的战士们服从祖国的需要,以白杨树勉励自己扎根边疆,保卫边疆,像白杨一样坚强不动摇。白杨树,让我想起了那首军旅歌曲《小白杨》,“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想起了祖国保家卫国的人民军人,也让我感觉在赞美千千万万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尽职尽责地工作,他不仅要把自己奉献给祖国,还要把自己的孩子也奉献给祖国,建设者们希望祖国的西部更加繁荣富强。
生活中,有很多人就像白杨那样,就像清洁工阿姨,她们像白杨那样不起眼,但又像白杨那样“直”。如果没有她们,我们就不会有这样干净美丽的家园了;就像我们人类灵魂工程师——敬爱的老师,老师那熟悉而又令人敬佩的称号,他们总是对我们细雨润物般的教导。每天晚上,老师在微暗的灯光下,认真地批改作业,精心备课,为我们默默奉献着。是您,敬爱的老师,在我的人生道路上点燃了灯光;是您,敬爱的老师,虽然您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是您把您的所有交给了我们。
啊!奉献的白杨!你永远是西部人民的榜样!你永远是人们所钦佩的白杨!
这个星期天我预习了《白杨》这篇课文,收获很多。
首先我把课文通读了一遍,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标注出拼音,了解到了文章是在赞美白杨,白杨虽然在戈壁中生长,却长得很直,说明它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接着我又细读了一遍,把文章中的四字词及一些优美的句子用铅笔勾划出来。然后我把课后的问题看了一遍,带着问题去读,针对课后提出的问题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我就用心揣摩,慢慢领会它的含义。等把这些句子揣摩透了,我对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也就很清楚了,文章表面是在赞美白杨,赞美它不管扎根在哪里,环境是多么的恶劣,都能顽强地生长,其实是借白杨来讴歌爸爸那样的建设者和保卫者,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出现在哪里,为边疆的快速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当然,课后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知道了老师和妈妈的要求是正确的,要想把语文学好就要认真读好每一篇文章,对每一篇文章都要读通读顺读准,要反复地读,而且一遍比一遍细,同时还要带着问题去读,这样更能快速领会文章的内容。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我会加油的,一定把语文学好。
五年级白杨说课稿篇三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三课——《白杨》,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行驶在大戈壁的列车上,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并介绍了白杨树的精神,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希望他们也在边疆工作。
人在成功时,会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用能力换来优越的生活,一种是用自己的能力在人们心里刻下一个名字。虽然很多人会选择前者,但是有的人国为重家为轻。
新中国成立之前,钱学森在美国可是重要人物,他使美国空军螺旋桨飞机向喷气式飞机过渡,并最后向无人飞行器过渡。让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的科技和国外差了一大截他知道后焦急万分,急于回国效力。美国政府怕钱学森回国后,中国的科技超过他们就万分阻拦,拘留了他。美国海军高级将领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
经过中美政府的谈判,他被释放。回国后便一头扎进了大西北,冒着狂暴的风沙,顶着火辣辣的烈日,在人迹罕至的大沙漠中研制原子弹,由于他的回国,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明至少提高了。
钱学森就是这样一位有这白杨品格的人。
五年级白杨说课稿篇四
今天,我学习了《白杨》这一课,使我非常激动。
课文讲了一位爸爸带两个孩子去新疆,爸爸去新疆工作,两个孩子去新疆上学,长大在那里住。当时正是西部大开发,有许许多多的人民、企业家……都加入了西部大开发的行列里,包括爸爸,但新疆的环境十分恶略,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但这些人依旧放弃好的环境,在那里工作,因为那里需要他们。
在路上他们看见了许许多多的白杨树,白杨很高、很笔直,白杨树像伞。开始爸爸给孩子们介绍白杨,后来,爸爸向孩子表白自己的内心,最后,爸爸希望孩子们能像白杨一样高大挺秀,坚韧不拔,正直不屈,没有私心,努力生存,适应能力很强,挺拔,朴质,坚强,力求上进,不软弱,不动摇,将来也在新疆住下来,学习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的奉献精神。
五年级白杨说课稿篇五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
1.列车在哪儿前进呢?齐读第一小节,读后回答: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丽。最高的白杨有35米高,相当于十层楼房那么高。)。
4.老师在大戈壁的背景图上贴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5.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的呢?分角色朗读4—13小节。
(三)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14小节。读后小黑板上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讲读。
第一句:“这白杨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朗读比较,体会感情。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这句话讲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2)幻灯再现白杨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抗争的情景。
(3)老师描述: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2.小结,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三部分。
3.引读16小节。读后讨论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6.老师在大白杨树的旁边贴上两棵小白杨树。
(五)总结课文。
1.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2.抓住三个问句,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3.交流感受、升华中心。
(六)布置作业。
1.造句:(1)哪儿……哪儿……。
(2)不管……不管……总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年级白杨说课稿篇六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五年级教案:19白杨。
19白杨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路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作贡献的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的心愿.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高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生字,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有关句子.
难点:练习概括中心.
用抓共同点的办法,找出白杨和边疆建设者之间的共同之处,体会象爸爸那样的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 白杨是一种植物,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2 课文仅仅是写这些植物吗?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找出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纠正发音。
3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4简介时代背景
(三)直奔重点,了解白杨特点。
1默读课文,找出爸爸介绍白杨的话画下来。
2指读。
3(出示爸爸说的三句话)思考:每一句话各说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1)理解“从来”的意思,体会白杨的第一个特点。联系前文,哪些语句也写出了这个特点?(看录像体会白杨高大的特点。)
(2)指读第二句,这里的“哪儿”到底指哪些地方?这又体现白杨的什么特点?
本文的白杨生长在哪儿?读文,大戈壁到底什么样?(看录像理解“茫茫、浑黄一体”
4教师范读,练习朗读,指名读。
(四)深入理解爸爸的话,认识边疆建设者的精神。
1指读第15---17自然段,想: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2理解“表白”的意思。爸爸表白的心愿孩子们能完全理解吗?
3用引读法说出孩子们只知道什么,
4根据这些只知道推想孩子们不知道的是什么
6新疆现在怎样?填空;
在茫茫戈壁滩中屹立着( )的白杨。
7自由朗读第十七自然段,想想在去新疆的路上,孩子们又多了点什么知识?(齐读)
8“这儿”指哪儿?
填空:
(1)大戈壁需要( ),白杨就在这儿生根了。
(2)新疆需要( ),建设者就在这儿生根了。
9爸爸介绍白杨树只是在赞美白杨吗?还赞美了谁?
为什么爸爸在介绍白杨时微笑消失了,脸色变的严肃起来?
10爸爸在表白自己什么样的心愿?
感情朗读。
(五)学习18自然段。
1齐读,“沉思”什么意思?爸爸会想什么?前文中爸爸也曾陷入沉思,他会想什么?
2为什么爸爸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出示投影,提问:
“大白杨”指谁?“几棵小树”指谁?“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说明什么?
3感情朗读。
(六)总结:
2这种借写白杨这种物来赞美建设者这种人的写法叫做借物喻人。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9 白杨
直、高、
白扬 生命力强
不怕自然灾害
五年级白杨说课稿篇七
今天我们学习了《白杨》这篇课文,这篇课文令我十分感慨。
课文主要讲了:再通往新疆的列车上,父亲和他的两个孩子看着车窗外的白杨树,展开了议论的事。其中白杨树的生态环境令我震惊,因为它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也没有水,更没有人烟。但它还能长出粗壮的枝干。其中文中的父亲和白杨树一样的品质。他身为边疆的建设者,他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边疆的建设者,像白杨树一样面对各种困难能经受得住考验,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爸爸有一颗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在两个孩子争论的时候,自己向孩子们表白自己的心。
读了《白杨》这一课,白杨那高大挺秀的身影和坚强不屈的品格印在了我的心里。以后我要学习白杨的品质。
白杨树虽然不是那么美丽,枝干虽然没有柳树姑娘的枝干那么柔美,但它有一定不可抿灭的精神,它不管在多恶劣、多么艰苦的环境都能茁壮成长。为了祖国的需要一直无私的奉献,今天我们学了《白杨》这篇文章。
这一课对我的启发很深,文章记叙了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白杨那种忠诚无私、尽职尽职、不择环境、坚强执著。让我知道做人要有白杨的那种精神。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人,都在为祖国的发展,为人民做着共献。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着,他们都是我们大家学习的好榜样,比如说建筑工人。
提起他们,有的人可能会说;“他们有什么了不起,那就是他们应该做的?”其实不对,他们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工作,不管风吹雨打,还是下着鹅毛大雪,他们都坚守在自己的辛勤岗位上,尽职尽责,走到那里都为祖国添加繁华的一面。为了大家,他们愿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出,为大家建造更安全、更舒适、更漂亮的房子,付出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住的房屋都是用他们的汗水凝结而成的。让我们一起向他们致敬,道一声;“您们辛苦了,谢谢。”
让我们在生活、学习中有白杨树一样,挺拔、坚强执著、不屈不挠的精神!
戈壁,大家都并不陌生,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一排排保卫戈壁的白杨。
一列火车正飞驰而去,列车上的一位旅客对认为白杨树是大伞的女儿说:“那是白杨树,不是伞”。哥哥问道:“白杨树为什么那么直,长得那么大?”爸爸严肃地对儿子说:“白杨树从来就那么直,那么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原来旅客是接他的儿女去新疆上学,在去新疆的路上,看见了许许多多的白杨树。这儿需要白杨树,它们就在这里生根了。
我喜欢白杨树,我更喜欢白杨树那种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品质。
学完《白杨》这篇课文我的收获有很多。初读课文时只感觉白杨树很坚强。但是仔细读过后才知道是在借物喻人。
这篇课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着大戈壁的白杨歌颂了边疆建设者们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特别是文章的12自然段,爸爸说的话。我不禁为白杨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所震撼,它不畏困难,刚强的性格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就像做数学题,不要遇见不会的题就等到老师讲了在写,而是要自己开动脑筋。
所以我们要持之以恒,不知难而退,要知难而进。
前一段,我拜读了作家袁鹰著的《白杨》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语句生动、优美,内容耐人寻味,是一块百啃不厌的“骨头”。
文中讲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子女也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其中,“爸爸”的一段话我记忆犹新——。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以前,我总认为白杨树,既开不出绚丽的花朵,又结不出美味的果实,是一种很平凡的树。今天,白杨树的形象在我脑海里变得高大起来。我热爱白杨树!我敬仰白杨树坚强,不软弱,不动摇的精神。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明白了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它比喻了父辈的建设者们像白杨树那样扎根戈壁,建设祖国。他们的身体已经衰老,建设祖国的重担将来要落在我们身上。所以,我们要像小白杨一样,哪儿需要我们,我们就在哪儿生根、发芽。
文中的父亲,让我想到了我们伟大祖国千千万万无私奉献的建设者,他们精神是那样高尚,他们的形象是那样高大,我敬仰他们,我要永远以他们为榜样,建设祖国,奉献祖国。
我想:我们现在必须好好学习,练好本领,学习更多知识,将来扎根“祖国”,报效祖国,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出我的一切力量。
五年级白杨说课稿篇八
这是《白杨》一课的教学板书设计。而笔者所在学校的几位参加市评优课的'教师恰好也抽签抽到了上《白杨》这一课,我就把上面这一板书设计介绍给了他们,希望能对他们的评优课有所帮助。几天后,笔者相继听了他们的评优课《白杨》,发现,他们均采纳了我推荐的板书设计。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运用方法。一位教师在讲读课文时,一边讲一边自己在黑板上画出白杨,并相继填上白杨的三个特点,当讲到“爸爸”也在表白自己的心时,教师相应画出“心”形,并相继填上边疆建设者的心愿。总结时,指出作者借白杨来赞美边疆建设者的精神,同时板书:“赞”。另一位教师则要求一位学生到黑板上画出白杨。在讲到白杨的三个特点时,分别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书写;讲到“爸爸”也在表白自己的心时,请一同学在黑板上画上“心”形,同样也请三个同学分别填上“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第三位教师在课前即下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白纸。在进行到上述过程时,同时要求没轮到“板演”的学生每人在下发的纸上自己画画、填填,并激励说:“看谁画得最好、填得最正确。”纵观以上三种对同一板书的不同使用方法,笔者认为,教师要创造性地学习先进教学经验、优秀教案。同时,从中不难看出第三位教师对创新意识、主体性、全体性等素质教育要义把握得更准,当然教学效果也大不一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五年级白杨说课稿篇九
《白杨》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白杨》。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着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白杨》分析理解。
课文首先讲被蒙古人民称为戈壁,顾名思义全是沙子和石块,干旱缺水,植物稀少。“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是说大戈壁非常荒凉,人迹罕至。特别是沙漠刮起风沙时,地是黄的,天也是黄的,天地一片黄色,所以说“浑黄一体”。课文开始的这两句概括了大戈壁的特点:大、荒凉、气候恶劣。这时,课文用一个设问句引出白杨——在茫茫戈壁,只有从白杨树上才能“看得出列车在前进”也就是说,白杨是列车行进的唯一标志。“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这说明铁路沿线有许多白杨树,它们像列队的卫士,挺立在沙漠中,抵挡着风沙的袭击,护卫着铁路。“高大挺秀”就是又高大,又直立秀丽。形容白杨树又高、又直、又秀丽。这是白杨树的外形特点给人们留下的初步印象。
课文接着讲白杨的内在特点,是在两个孩子争论的过程中通过爸爸的口讲出来的。爸爸介绍白杨树共有三句话,分别讲了白杨的三个特点。第一句是从外形上讲白杨直立高大。
第二句讲“哪儿需要……就在哪儿……”这是讲白杨顽强生存的精神。第三句讲它不怕风沙雨雪、干旱洪涝,这是在歌颂它坚强不屈的品质。
课文的重点在第三段,讲爸爸在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是点明中心的句子。“也”后面的意思是叙述的重点。“表白”即对人解释,说明自己。在本课显然应理解为表达自己的心愿。爸爸要表达什么心愿呢?从这段讲的爸爸的经历和对子女的安排看,爸爸妈妈都在新疆工作,说明他们在年轻时就服从祖国需要,远离家乡去新疆工作,像白杨一样,哪儿需要就哪儿扎根。他们接子女来新疆念小学,念中学……含着的意思是希望子女和他们一样,学好本领,建设边疆。联系上一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来看,特别是“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总是那么……不……也不……”等句子,表面上介绍白杨,实际上是赞美具有白杨品格的人,是表明他自己要做这样的人。
课文最后一段的描写意味深长,“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爸爸;“几棵小树”暗指孩子。看见“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爸爸嘴角“浮起一丝微笑”。含着的意思是,爸爸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扎根边疆,成长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材。他为此感到欣慰。爸爸的微笑正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愿为祖国建设作出无私奉献的志向和理想。
本文的重点有二:一是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心愿的有关句子。本文借物喻人,意思含蓄深刻。怎样才能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呢?可抓住重点词、句、段,特别是表中心的重点句,从理解内容再体会所表达的思想。如由白杨的特点体会边疆建设者的'品格;由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体会孩子们一定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扎根边疆、茁壮成长。要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要抓住重点词来理解重点句,方法很多比如朗读、比较、分析、换词、删读……二是初步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这也是本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可抓住“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启发学生思考:爸爸表白了什么心?他要颂扬什么?先鼓励学生自己试着概括中心思想,再相互订正、补充,最后再结合课后练习思考题,准确地掌握本课的中心思想。
课文的难点是了解课文的借物喻人的写法,这也是在为中心思想服务的,同时也是这篇课文的特点之一。在当前提倡推崇训练教学的形势下,应由词句段的训练引出这个写法,从而加深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本文的特点之二是多处描写了爸爸的神情。见到白杨树,先“出神”,继而,“沉思”,可见由树想到人,想到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想到和自己一样的千千万万边疆建设者,等爸爸讲到白杨的特点时,“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说明爸爸在借物喻人,谈论边疆建设者的品格,表达自己的志向。最后讲到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如果第一次“沉思”是思自己、思过去,那么第二次“沉思”主要是思子女,思未来——想到自己的孩子就要在边疆落户,建设边疆的事业后继有人,感到欣慰。
五年级白杨说课稿篇十
l.理解爸爸介绍白杨的话。
2.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二)难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来表白什么?
(三)疑点。
1.爸爸为什么接孩子到新疆来念书?
2.爸爸为什么要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爸爸在表白什么?
(四)解决办法。
1.图文结合,让学生感知白杨的形象美,重点品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进而感悟白杨的品格美,并说一说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和体会。
五年级白杨说课稿篇十一
白杨树的主干和支干都是直的,它的叶子像颗“心”。它的生长速度较快,现在已有三、四层楼那么高了。
到了春天,白杨树长出新的枝条,被春姑娘抽出细小嫩绿的叶子,像穿上绿色的新衣裳似的,美丽极了。
到了夏天,白杨树的枝叶长得郁郁葱葱。在课间,我们常在树荫底下赛跑、唱歌、游戏,它像一把大阳伞似的,为我们遮挡强烈的太阳光。
到了秋天,白杨树的叶子都枯萎了,随着秋风的阵阵吹过,心形的黄叶落得满地都是,踩在厚厚的落叶上,仿佛昌站在海绵上,非常柔软。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好像一群黄色的小飞机飞起来了,非常壮观。
到了冬天,黄叶落尽,白杨树赤裸裸的,我真担心它是否会被冻坏,来年春天是否还会长出绿叶。
挺立在操场边上的.这些白杨树,陪我们一起读书、运动,看着我们欢笑、打闹,伴随着我们一起成长,它们是我们校园生活的见证。我爱它们。
五年级白杨说课稿篇十二
教学要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
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自学生字词,理解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
练__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具准备:
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教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步感知课文,检查预__,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检查预__情况。
检查课文的朗读。
检查课后第四题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继续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
默读课文后分段,概括段意。
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第1、2题。
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爸爸要表白的心愿,练__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1、复__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出学__目标:作者通过这些内容,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__目标。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体会。
2、学__新课。
理解爸爸的话。
3、激情导入:现在,我们坐火车和作者一起到新疆去,好不好?(看录像)我们不但看到了茫茫的大沙漠,还听到一位旅客为他的孩子介绍白杨呢。
4、在课文中找出爸爸介绍白杨的话,用直线划出来。
出示问题,理解爸爸的话。
文字片: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用....划出表示白杨特点的词语。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5.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描述白杨特点的句子,通过理解词语,体会白杨的特点。
(1)“茫茫”、“浑黄一体”结合录像画面理解。
(2)“卫士”在课文里指什么?为什么?
6.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7.学生概括爸爸说的这段话的意思。
体会爸爸的心。
出示文字片: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读句子理解,“表白”、“心”是什么意思?
自由读课文16、17自然段,用()划出孩子们知道的事情。思考孩子们还不知道哪些事情?(引导学生理解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板书: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9.看板书小结。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三)学__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1.边听课文朗读边看录像,想想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向老师提出来。
2.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3.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4.看板书总结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练__概括中心思想。
辨析课后第3题。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板书:内容―――中心思想。
五.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质疑。
六.作业:1.抄写课后词语。2.练__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__《读写例话》,掌握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学过程:
复__旧课。检查背诵课文,指名回答课文的中心思想。
出示问题,学__《读写例话》。
什么是中心思想?
《白杨》一课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什么方法?
教师小结: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要求我们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注意抓住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使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头脑里逐渐明晰起来,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概况。
阅读短文《以身作则的老校长》,学__概况中心思想。
作业:阅读《邓小平同志教育子女的一件事》,练__概况中心思想。
附全文板书:
内容―――――――――――中心思想。
枝干挺直服从需要。
白杨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建设者扎根边疆。
坚强无私奉献。
附全文质疑:
白杨树为什么能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沙漠生长?
白杨树在没有水的沙漠是怎样找到水源的?
白杨树为什么能抵御风沙?
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是人工种的还是自然生长的?
课文中的爸爸是不是袁鹰?
听着孩子的对话,为什么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为什么爸爸不直接把带孩子们去新疆的目的告诉他的孩子?
五年级白杨说课稿篇十三
《白杨》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内容简单,生字也只有一个,学生读起来,并不难。甚至可以说,他们一读就会,几乎不需要老师的讲解。
前几天在查备课资料的时候,我发现了于永正老师的教学实录。看完之后我立刻,暗自惊叹。那是20多年前的教学设计。但是至今读来仍然有很多可取之处。
于老师全文抓住“高大挺秀”和“又陷入沉思”,这两个词语来讲解。高大挺秀,是白杨树的特点。又陷入沉思,指的是文中的爸爸看到白杨树,思考着白杨树的品质,思考着他的工作,思考着孩子未来的生活。
课文的结尾处让学生来用关联词来仿写段落,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些关键词。
教学过程:
于老师的课设计得非常的流畅,接地气。他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和课文的朗读。第二节课才来解决上面高大挺秀,以及陷入沉思这两个问题。我把他的教学实录设计思路和流程,大概的记了下来,今天照搬进入我的课堂。效果确实不错。比如说导入语,我是这样设计的。
1、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袁鹰的一篇散文,题目叫白杨。然后转身在黑板上板书课题。一边板书一边说,白字上面要写得宽,下面要写得窄,上宽下窄。杨字的左边是木字旁,因为它是一种植物。杨字的右边是横折折钩,注意这是一笔写完。两个横折上面写的要非常小,非常窄,下面写的非常宽,非常大。你们记住了吗?自己书空写一下。以前虽然我们学过这两个字,但要把它写得美观可不容易。
2、识记“晰”字。
在老师批改大家预习本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字,很多人都写错了。那就是晰,清晰的晰。晰字左边是日字旁,而不是目字旁。太阳出来了,外面都很清晰,并不模糊。所以左边是日字旁。
3、然后是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找几个同学分段朗读。结果在读到哥哥和妹妹争辩的句子时,闹出了不少的笑话。课文中,所写的“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学生却读成了,“不,那不是大伞……”下面已经笑成了一团。
后面换人读,结果还是有人读错。那学生确实是太紧张了。因为他们读书的时候有压力,生怕会读错。
4、在寻找白杨树特点,只能用一个词来表示的时候,结果让我意外的是,全班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找到了答案。
5、又陷入沉思的教学也不错。关于“沉思”的内容,我让学生沉思了好久。
败笔:
关于课文第12自然段,用关联词组进行的仿写,多多少少都是一个败笔。学生花了十分钟,竟然没有写出几篇像样的段落来。针对这种情况,以后还是要做好准备。第一,准备好小练笔的本子。第二,在写什么的问题设计上要清晰明了。第三,争取每堂课都有小练笔的内容。让学生每节课都动动笔,成为一种习惯。
总结:这是一堂照搬于老师教学实录的课堂。有精彩之处,也有失败之处。下次备课还是要把教学实录多研习几遍。深深的记在心里。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只有这样子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五年级白杨说课稿篇十四
《白杨》这片课文是一篇运用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借白杨树赞扬哪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们那种无私奉献,默默无闻,坚强不屈的建设者们。更通过爸爸和孩子们谈论白杨,来表达爸爸的一个心愿,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像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奉献自己的决心。课文主要通过三个孩子们只知道,却不知道的事情,来衬托爸爸的心愿,在教学中,我把这一部分作为学生理解爸爸心愿的一个重点,孩子们只知道一些事情,猜想一下孩子们却不知道什么?以此来衬托出爸爸的心愿,让孩子们进行理解。本篇课文有两处托物言志的地方,可以让学生多通过品读和理解体会两处托物言志的表达的情感。学生对于这种写作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我重点让学生寻找生活中个还有哪些事物具有人的精神。让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仔细观察,学写托物言志的作文。
五年级白杨说课稿篇十五
《白杨》这片课文是一篇运用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借白杨树赞扬哪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们那种无私奉献,默默无闻,坚强不屈的建设者们。更通过爸爸和孩子们谈论白杨,来表达爸爸的一个心愿,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像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奉献自己的决心。课文主要通过三个孩子们只知道,却不知道的事情,来衬托爸爸的心愿,在教学中,我把这一部分作为学生理解爸爸心愿的一个重点,孩子们只知道一些事情,猜想一下孩子们却不知道什么?以此来衬托出爸爸的心愿,让孩子们进行理解。本篇课文有两处托物言志的地方,可以让学生多通过品读和理解体会两处托物言志的表达的情感。学生对于这种写作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我重点让学生寻找生活中个还有哪些事物具有人的精神。让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仔细观察,学写托物言志的作文。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课文《白杨》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习多积累,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我在这方面体现得很位。
《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因而我紧紧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去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
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赞美白杨树的内容之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学生非常乐于表现自己,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更多地运用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评价不再反映仅仅甄别选拔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的评价语较为得当,每一句能恰到好处地敲击在学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胆的表现,发挥自己潜在能力。
例如:当一个学生不太敢发言时我这样鼓励学生说:“记住把爱心献给别人,把信心留给自己。”这个学生回答后,我又鼓励说:“你真了不起啊,朗读好多么重要啊,你充分抓住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正是有了这些鼓励的话,学生才会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总之,我能紧紧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线索,我的这节课为语文新课标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五年级白杨说课稿篇十六
《白杨》这篇课文写一位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之教学目标。一、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习多积累,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我在这方面体现得很位。首先我以生活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最根本的落脚点。《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因而我紧紧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去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其次,我更注意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教学完第二环节,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赞美白杨树的内容之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学生非常乐于表现自己,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评价的发展性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更多地运用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评价不再反映仅仅甄别选拔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我在教学中的评价语较为得当,每一句能恰到好处地敲击在学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胆的表现,发挥自己潜在能力。总之,我能紧紧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线索,我的这节课为语文新课标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本课设计如有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使我能茁壮成长起来。
五年级白杨说课稿篇十七
《白杨》是五年级教材的内容,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课文按照“望白杨--说白杨--希望孩子也成为白杨”的思路,先写一位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歌颂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
本课教学目标比较明确,在教学中,紧紧抓住题目,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写作者一家从看到白杨--议论白杨--表白内心的顺序;”在内容的理解上,抓住白杨的生存环境--(大戈壁),白杨的特点(生命力强),白杨的品格(坚强、不软弱、不动摇)。结合父亲的触景生情,从沉思--严肃--一再沉思--微笑的情况变化,激发学生理解父亲此时的心情,特别是用直观的画面展示“茫茫的大戈壁和高大挺秀的白杨”,对比强烈,让学生去感受那凄凉的环境,领略白杨顽强的品性。抓住父亲的“含意深刻的话”,激发学生去理解他此时的心情,懂得父亲是认真而动情的,品读出父亲对白杨的赞颂与对边疆的依恋。为理解“爸爸不仅介绍白杨,也在表白自己”打下基础,让学生从白杨的特性联想到白杨的品格,联想到一位扎根边疆建设者的内心世界--扎根边疆不动摇,从而读通全文。
在教学中采用“五读”教学法,坚持从学生的问题切入与跟踪,不断调控与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悟读--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去把握课文的内容,重视在阅读中渗透知识点,如:修辞手法的作用等。突出读的层次:泛读--悟读--复读--选读--评读。每一次读都结合在理解上,使学生在阅读中促进理解,在理解中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
但是,由于目标不够集中,教学中有些环节有走过场的现象,如:关于人物对话的内容与表达方式等。评读中,学生的能力没能得到充分发挥。
五年级白杨说课稿篇十八
教材分析《白杨》是五年级教材的内容,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
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哪里扎根、发芽、成长。
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歌颂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
学情分析“关注孩子、关注文本”是语文课的根本,《白杨》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借物喻人的文章。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白杨树与建设者们的想通之处,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
而且,理解并掌握这种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更为学生今后写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1、发展性目标: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及领悟建设者的人格美。
2、情感态度目标:感情的朗读全文,图文结合,默读感知白杨树与建设者,借物喻人的关系。
3、知识技能目标:继续学习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课文中爸爸介绍白杨树讲的三句话: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教学难点:结合上下文,理解“高大挺拔”、“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意思,进一步体会借物与人的深刻含义。
五年级白杨说课稿篇十九
我读了作者袁鹰的《白杨》这篇文章,内心感触无比深刻。这篇课文主要借白杨树,热情歌饮了一代代建设边疆,服务边疆,扎根边疆的人,被他们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所打动。
文章开头,作者只是写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生命是很难生存下去的。
课文中,通过哥哥和妹妹,两个小孩的对白,使爸爸对白杨树发表感慨: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雨雪,还是干旱、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作者通过借物喻人的手法,讴歌了老一辈边疆建设者们的坚强不屈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
文章随后又写到: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那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那儿生根了。作者同样采用了借物喻人,赞扬了边疆建设者,祖国哪儿需要,就到哪里,坚决服从忠心无私,尽职尽责的高尚品质。
课文结尾,写到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突然看到高大的白杨树身边有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作者通过看到几棵小白杨树,想到了建设边疆后继有人,同时也赞美了老一代边疆者,为了建设好边疆,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无私精神。
读完这篇课文,我被白杨的这种崇高品德所感动。同时我也想到了,我们的身边也同样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我佩服的警察叔叔们,我最敬重的园丁们,他们不也是一棵棵无私的白杨树吗?他们像白杨树一样,尽职尽责,不畏艰难,在各个岗位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
我也要做白杨树,从小学好本领,锻炼顽强意志,培养优良品德,长大后,才能更好地服务祖国,服务社会。
我爱白杨树,我更爱有白杨品德的人。
五年级白杨说课稿篇二十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__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__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充分、快乐地人人向往在一种美好的境界中去读书,逐步品味语言中的情感、感触阅读中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学__本课生字新词采取多种读书形式进行感情朗读,感悟人物的言行,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学__、交流,给每位学生一个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小白杨》歌曲光盘磁带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播放阎维文演唱的《小白杨》(学生会唱的可一起随唱)然后在渲染的气氛中导入:同学们,歌曲中唱到了什么?你喜欢歌中的白杨吗?自由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白杨树?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的白杨树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随着动人歌声,一同与课文中的父子三人“坐上”通往新疆的直达专列,去那里亲自感受一下白杨树的坚强与美丽。
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掌握生字新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遇到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
(2)教师启发诱导(小黑板出示)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你读懂了吗?是通过课文中的那部分读懂的?能说一说你在读书中快速理解记忆的好方法吗?同桌之间然后自由交流。
三、品读课文理清脉络读中感悟。
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再去深入品读课文、读中进行感悟(1)提问,文章中那些地方描写了白杨树,想一想你对白杨树又有了哪些了解。(2)小组交流从“每隔几秒钟,窗口外就飞快的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说明了白杨树外形的特点:板书;高大、直。再启发学生认真读课文,回答白杨树还有什么特点,出示重点段爸爸对儿子和女儿的一番意味深长的对话,为加深理解,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进行,(两个孩子的对话要指导学生读出天真和稚气来,爸爸的那段话因为是对孩子说的,读时应注意透出严肃中又不失亲切和循循善诱语感)。引导把自己的体验及感受真正读出来,(可通过听录音、范读)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朗读中抓好自然段中的“从来”“哪儿----哪儿---”“粗壮”“不管----不管----总是----”重点词和两组关联词组,边读、边交流、边思考,回答白杨树在你的心目中具有了那些可贵之处,板书:不怕困难、生命力强。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再进一步精读,启发,诱导:同学们,本课表面上是在介绍白杨树的特点,实际上是在赞扬白杨树的品格,赞美具有白杨树不屈不挠、拼搏顽强的人。引领学生找出文章中的中心句,“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他是在表白自己的心,“表白”是告诉、说明的意思。以白杨树勉励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像白杨树一样坚强而不动摇。这种写作手法是借物喻人,(拓展七册中我们学过的《落花生》、《古井》、《丑菊》)都是借物来赞扬人的美好品质的。希望大家以后在写作中多尝试这方面的题材,你会体味到独特的无穷的乐趣。
出示课文最后一段,集体朗读,提问,还用什么地方不理解,提出来交流。重点让学生从“沉思”、“微笑”两个词想象一下爸爸当时在想些什么?从而体会到爸爸希望孩子像白杨树那样不怕困难,为边疆做贡献的心愿。
新疆是什么样子?(贫穷、落后、荒凉)西藏呢?介绍孔繁森献身西藏、万名大学生自愿去西部贡献力量资料,再提问学生,现在你能正确说出爸爸在对自己的孩子表白什么吗?让学生自己回答。如果老师现在再让大家读一读白杨树特点的句子应读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对建设者的赞美之情)好,大家再一齐来感受白杨树带给我们的那特有的高尚品质吧/齐读。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在歌声中来体验白杨那种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吧。(播放歌曲)。
白杨。
18。
五、板书设计。
赞美————白杨—————建设者。
高大直茂盛扎根边疆。
不怕困难生命力强建设边疆。
六、作业设计1、搜集西部变化新成就资料举办一期“我可爱的西部”演讲比赛2、写一篇借物喻人的小片断进行交流3巩固练__看一下是否能填完整,别忘了记一下时间喽。附表:
白杨我。
生长的环境遇到的艰苦怎样的品质受到的启发十年后的我。
五年级白杨说课稿篇二十一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
2,板书课题白杨礼赞。
茅盾。
总结:
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3,找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预习一。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毡外壳主宰垠坦荡如砥恹逸晕虬颀。
集体订正。
三,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象征的手法。
2,分析课文结构。
3,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四,学生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
提示:1,本文一共几小节?9节。
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总结:
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
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明确:
1,分法较多,有道理就行。
2,本文的线索: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
1,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一条大毡子”
2,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
总结: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
3,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有如何?
总结:先是:“雄壮”“伟大”然后:“单调”“恹恹欲睡”。
总结:正反衬托:正,生长环境的伟大。白杨树还是值得赞美。
反,离开白杨树还是单调,
5,.总结.写作顺序:面点。
六,.总结第一课时:
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从正反方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课后作业:
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本段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景色,作者抓住了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来写的。
2,当你看到这一景色你的感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加阴影的字注音并解释:
(1)无边无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坦荡如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潜滋暗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黑体字的句子是个单句它的主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使用的修辞格是: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五年级白杨说课稿篇二十二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一位在边疆工作的父亲回到内地接将要上学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的教学目标。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并抓住课文中的联系点,就是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这就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因此,我在教学第二课时时,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现做个回顾和体会。
1、课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点―――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一顺序来组织文路的。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三个问句,承上启下,串联全文,句句递进,引向深入。因此,我从三个问句入手,以三个问句串联整堂课的教学环节。从第一问句“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引出白杨,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从第二问句“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理解白杨“高大挺秀,不择环境,不惧灾害”的特点;从第三问句“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教学中,我把三个问句作为“突破口”,并围绕三个问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我采用了“上钩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带他们到新疆去,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建设边疆的接班人;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可他们却不知道边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3、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首先须突出“读”的训练。在本堂课,我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促使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要进行思维训练。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深入,思维也渐渐深入,对问题的认识就会逐渐深化。尤其是通过本课所设计的根据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的训练,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对思想内涵的理解深度。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594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