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二册练习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5 09:14:03
苏教二册练习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时间:2023-12-15 09:14:03     小编:紫衣梦

环保意识是指人们对保护环境、预防环境污染的意识和行动。7、总结的语言要简洁明了,易于理解。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发现自身的潜力。

苏教二册练习教学设计篇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8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陈毅和母亲之间的亲情,懂得要像陈毅那样孝敬长辈。

教学重点。

“陈毅一边给母亲洗衣服,一边谈家常”内容的学习。

教学准备。

课前讲一些关于陈毅的故事和乌鸦反哺的故事。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出示陈毅相片。

简介陈毅:

陈毅同志是一个元帅,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他走南闯北,为祖国的诞生和成长作出了很大贡献,他对祖国妈妈充满着感情,同样对自己的妈妈也充满着深情。

2.揭题。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题)陈毅探母。

(2)题目你理解吗?

探:看望。母:母亲。

(3)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4)齐读课题。

读完课题,你想问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注意读通句子。

3.检查字音朗读情况。

4.自由练读,要求读通读顺课文。

5.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6.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读,找出本段的生字新词,说说自己理解的和不理解的。

2.交流。

3.再读,看看你从这一段能读懂些什么?

4.交流。

(1)“故乡”你懂吗?

(2)陈毅母亲生病了,陈毅着急吗?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3)如果你是陈毅,你的心情怎样?想些什么?又会怎么办呢?

(4)齐读第一段。

四、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你学会了哪些生字词?还有哪些不懂?

2.再读,想想你能从这一段发现陈毅是个什么样的人?

3.交流。

(1)你觉得陈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a.板书:一……就……。

b.出示句子比较朗读。

一进家门,陈毅就询问母亲的病情。

一进家门,陈毅就来到母亲床前,拉着她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

读一读,有什么不同。哪些词语更能让你感到陈毅对母亲病情的深深关切。

c.指导朗读“一……就……”一句。

充满感情,突出一些词。

(2)你还从哪儿觉得陈毅孝敬母亲?

陈毅为母亲洗衣服。

a.陈毅为什么要给母亲洗衣服?

陈毅看到母亲换下来的衣服,想些什么?

b.他仅仅给母亲洗衣服吗?

还拉家常。从感情上关心母亲。

c.出示第二段中第二句。

读一读,想想陈毅做了几件事?是先做好一件,再做另一件的吗?

板书:一边……一边。

d.学习“一边……一边”的用法。

你发现平时哪两件事可以同时进行呢?能用这个句式说一句话吗?

(3)指导朗读。带着这种感情读好第二段,现在你觉得陈毅怎么样呢?

五、指导写字。

元:上小下大,从竖中线起笔。

先按笔顺描红,再描写四字格里面的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板题)陈毅探母。

2.读题。

3.有感情地朗读1、2自然段。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看图说说,陈毅的母亲看到自己的儿子所做的所说的,心情怎样?

2.她是怎么说的?

小组讨论:母亲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交流。

3.陈毅是怎么回答的?

(1)为什么陈毅认为为母亲洗衣服是应该的?

5.陈毅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6.指导朗读。

是呀,哪一位母亲不是无私地关爱着自己的孩子,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孩子的一切,现在他们年纪大了,身体虚弱了,做子女的怎能不孝敬父母呢?要知道乌鸦还知道反哺呢!

让我们有感情地读好他们的对话。

三、分角色朗读(或排演课本剧)。

1.表演。

2.小朋友们,现在你想对陈毅元帅说些什么呢?

3.思考:

(1)孝敬长辈非得等长辈年纪大了才行吗?

(2)长辈仅仅指父母吗?我们还要孝敬哪些人?

4.交流。

四、指导书写。

1.指导”读贴“。

2.示范指点。

今:人字头要舒展些,写上半格中央。

应:广字头撇稍长些,里面的摆布要均匀。

少:”小“中间的”竖“无钩,撇不能太平。

3.按笔顺描红、临写。

苏教二册练习教学设计篇二

1、学习字词句。

2、学写铅笔字,复习各种笔画规则和写好左中右结构的字的练习。

3、背诵成语、谚语,积累语言。

4、口语交际训练:听故事再表演。

1、字词句的训练。

2、口语交际训练。

课时划分:三课时

通过字词句训练,既激发学生主动练习的乐趣,又开拓学生思维,增长对动物的认识。

教学挂图

1、审题。

2、(出示图)图上画了哪些小动物?

3、它们都找不到家了,我们快来帮助它们。它们分别住在哪儿?

4、(出示动物居住地方的图)

这些是什么地方?分别是哪些动物的家?

5、指名上来连图。

6、评议、讨论、交流。

7、读懂刚才有关小动物的词语。

8、填空。打开课本填一填。

9、指名说,讨论,还有什么动物住哪里?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填空。

___________ 住在里。

苏教二册练习教学设计篇三

1、让学生学会通过放声朗读草稿来找出文章的毛病并加以修改的方法。

2、通过诵读积累语言和预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4、通过口语训练让学生学会申诉。

5、学写毛笔字。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第一题、第二题。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景:学生分角色读题。

(2)这是一种作文草稿的修改方法。

(3)拓展:小结已学过的修改文稿的方法。

2、教学第二部分。

(1)根据上一部分的情景,学生读题。

(2)说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的意思。

(3)学生学习、领会作家老舍和叶圣陶修改文稿的方法。

(4)修改稿子不光要看,还要念。要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让学生先只看不念,看能找出那些问题。

(3)让学生用刚才学过的方法来反复读文章,找出问题,并加以修改。

(4)师生共同修改,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感悟)。

1、谈话导入。

2、诵读《从岩缝里长出来的小草》。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范读,指导读准字音。

(3)学生反复练习诵读。

3、感悟。

(1)指名读问题:从岩缝里长出来的小草,为什么那么挺拔,那么结识?

(2)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读后的感想。

(3)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

(4)师生小结。

三、布置作业。

四、背诵《从岩缝里长出来的小草》。

第二课时。

教学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让学生读这两句话,指出这选自刚刚学过的课文《轮椅上的霍金》中的第八自然段。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整体的布局,行款的优美,还要细心观察每个字的结构的匀称、合理,特别是“霍金、魅力、求索”等词在整体布局中的写法。

(3)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在一行中的位置,哪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1)学生练习描红。注意观察整体,一气呵成。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辅导。

(3)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儿。纠正写得不够好的字。

(2)教师范写。

(3)学生再次描红临写。

二、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结合口语交际话题“学会申诉”作启发谈话。

同学们,在生活中如果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应该及时向有关部门或学校申诉,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板书:学会申诉)。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教师引导学生读题并思考。

(2)集体讨论:日常生活中哪些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犯?应该怎样申诉?

(3)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申诉的方法。

(4)学生分组练说。

(1)分组推荐代表上讲坛就某一侵权行为进行申诉。

(2)其他同学可以针对前面同学的申诉说出自己的申诉方法。

4、反馈。

(1)引导学生对这一训练内容作更加深入的思考。

(2)教师点评。

三、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和、胆”。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这两个笔画比较简单的字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边范写边讲解书写方法。

(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1)学生临摹,教师巡视,帮助写字有困难的学生。

(2)学生将每一笔写在米字格中的正确位置。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苏教二册练习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要求:

1、学习字词句。

2、学写铅笔字,复习各种笔画规则和写好左中右结构的字的练习。

3、背诵成语、谚语,积累语言。

4、口语交际训练:听故事再表演。

教学重点、难点:

1、字词句的训练。

2、口语交际训练。

课时划分:三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字词句训练,既激发学生主动练习的乐趣,又开拓学生思维,增长对动物的认识。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审题。

2、(出示图)图上画了哪些小动物?

3、它们都找不到家了,我们快来帮助它们。它们分别住在哪儿?

4、(出示动物居住地方的图)。

这些是什么地方?分别是哪些动物的家?

5、指名上来连图。

6、评议、讨论、交流。

7、读懂刚才有关小动物的词语。

8、填空。打开课本填一填。

9、指名说,讨论,还有什么动物住哪里?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填空。

___________住在里。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写铅笔字,写好左中右结构的字的笔顺。

2、积累成语。

3、会背诵谚语。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成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二题。

1、出示:树、做、渐。

2、它们都是什么结构的字?笔顺规则是什么?

3、师范写“树”,生描红、仿写。

4、自己描红、仿写另外两个字。

二、教学第三题。

1、(出示挂图)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2、你觉得司马光是怎样的孩子?

3、(出示成语卡片)读准字音。

4、相互讨论成语的意思。

5、交流。

6、指导背诵。

7、古人没有天气预报,他们靠什么来预测天气呢?

自己读读书。

8、你知道一些什么?

9、指导朗读。

10、指导背诵。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一、补充成语。

( )言善( )( )( )不乱( )容( )迫。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口语交际:看图听故事再表演。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审题。

二、指导。

1、出示四幅彩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2、教师配乐讲述这个故事,要求学生边看图边仔细听老师的讲述,想象情境,记住故事情节。

3、教师指导学生说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教师再讲述故事一遍,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每幅图说几句话。

5、请学生大致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1、自己练说四幅图的意思。

2、同座位互说、练说。

3、教师巡视指导。

四、表演。

1、能表演这个故事吗?

2、自由组合,一个当导演一个当旁白,其余五估演故事中的人物,分工合作,师巡视指导。

苏教二册练习教学设计篇五

1、按从左到右的笔顺规则,照样子练习写字。

2、朗读背诵儿歌。

3、拼拼读读、画画说说的综合练习。

4、仔细观察图画,展开想象,练习对话。

1、写字训练。

2、读背训练。

3、学习字词句。

4、口语交际训练。

投影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要求。

二、指导。

1、指导观察。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

图上画了什么地方?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干得怎么样?

(2)认读拼音词。

(3)小结。

2、指导画小手。

(1)出示挂图。思考:图上的小朋友是怎样画小手的?画小手需要哪些东西?

(2)指名回答。

(3)小结。

3、指导说小手。

一、审题。

1、指名读题,老师讲解题目要求。

2、指导。

(1)集体书空练习。

(2)学生在书上的田字格中描红、仿影。

(3)学生在田字格中临写。

二、教学第三题。

1、指名读第题目。

2、说说题目中有哪些要求。

3、学生借助拼音练读。

4、看图理解儿歌的意思。

一、审题。

二、指导。

1、指导学生逐幅看图,说说每幅画的意思。

2、指导说话。

(1)小猴是怎样问熊猫借铅笔的?熊猫是怎样说,怎样做的?

(2)小猴在干什么?小猴是怎样还铅笔的?熊猫是怎样说的?

1、指名回答图旁的问题。

2、将两幅图的内容连起来说说。

四、反馈。

1、同桌分角色表演。

2、指名上台分角色表演。

3、评议。

4、学生演练。

5、评价小结。

苏教二册练习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学习行揩的运笔方法与技巧.

(2)朗读对比,初步感知语气词啊的语音变化.

(3)对对子练习,进一步增强能力,领略文字使用的技巧.

(4)按照一定的顺序,重新排列次序混乱的句子.

(5)熟记12条成语.朗读、背诵两句名人名言,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和知音。

(6)根据话题要求,进行口语交际。

(7)学写毛笔字。

第一课时。

一、明确任务:

二、学生自练。

1、审题。指名读,明确各题训练要求。

2、学生自练,第三、四两题可在书上作尝试性填空,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检查。

1、第一题。

(1)齐读这段文字。

(2)观察整幅字的行款与布局。

(3)练习描红,提出要求。

(4)反馈交流。

2、第二题。

(1)投影出示四句话,教师范读,圈点“啊”

(2)逐句指名读,教师评议、纠正。

(3)小结:

(4)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3、第三题。

(1)复习学过的对子。

(3)出示同学的练习,师生评议。

(4)巩固练习。

4、第四题。

(1)指名读文中7句话。

(2)出示学生的练习。

(3)师生评议,充分说明排序理由。

(4)师小结:

(5)学生练读。

第二课时。

一、明确任务。

二、教学第五题。

1、复习,背诵本学期学过的成语。

2、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认读,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指名读,及时正音。

(3)教师范读正音,集体读。

3、了解词义。

(1)自由读,边读边想。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语?教师相机点拨下列成语的意思。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乐曲高妙。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雄伟洒脱,气运生动。

生花妙笔: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

栩栩如生:生动活泼的样子。

4、熟读成语。

(1)自由诵读、记忆,想想运用什么方法记忆比较方便。

(2)同桌交流记忆方法。

(3)检查背诵方法。

(4)寻找成语的共同点和相互的联系,总结,协助记忆。这里的成语大意都是讲人的才能、本领非常突出。一二两组都是说一个人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三、四、五、六行分别说了琴、棋、书、画。

三、教学第六题。

(1)复习导入  。

(2)读准字音。

(1)让学生自渎两句名言。

(2)指名试读正音。

(3)读懂句意。

(1)学生自由读。

(2)交流讨论结果,教师相机点拨。

(4)熟读成诵。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练读。

(2)练习背诵,同座互背。

(3)指名朗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及时表扬读得好的学生。

(4)指名背诵,表扬能当堂背诵的学生。

(5)课外延伸。

请同学们课外搜集培根和卢梭的名言。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要求。

2、指导。

(1)仔细观察,看懂图意。

(2)组织讨论:四幅图分别画的是什么内容?

(1)清晨的马路上车辆不多,叫宁静。

(2)一位中学生闯红灯,横穿马路。

(3)一辆小汽车把中学生撞倒。

(4)赵玲向交警讲述交通事故的经过。

(3)继续讨论:赵玲目击了这一起交通事故,她是怎样向交警陈述的?

3、练习。

(1)自由练说]。

(2)指名练说。

(3)同桌互相练说。

(4)每组推代表当众讲述。

4、反馈。

(1)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点,提醒学生要求真实、具体,不能展开想象。

(2)扩展到最近看到的事情,把自己目击到的一件事讲给同学听。

苏教二册练习教学设计篇七

3、养成练字的好习惯,能写一手漂亮字---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培养高雅的情趣,提高艺术修养。

1、了解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名家、代表作品及其特点,懂得欣赏书法艺术作品;

2、养成练字的好习惯,能写一手漂亮字---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培养高雅的情趣,提高艺术修养。

1、懂得欣赏书法艺术作品;

2、养成练字的好习惯,能写一手漂亮字---文如其人、字如其人;

汉字的演变。

汉字的演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商代的甲骨文已具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所渭"六书"的文字特点(也称作造字法)。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牛骨上的文字。商周两代青铜器铭文被称为金文。秦刻石鼓文为最早的石刻文字。先秦的文字在书法学上统称为大篆,秦始皇统一中国"书同文字"推行了规范的篆书,被称为"小篆",同时流行的还有以利于快和便当书写的"隶书",在两汉时期,成为最主要的应用文字,最著名的汉碑有《张迁碑》、《曹全碑》、《石门颂》等。同时草书在文人士大夫当中逐渐兴盛起来,魏晋南北朝是正楷确立的时期,到唐代楷书成熟,汉字的基本笔划已经定型。魏晋南北朝也是行书和草书大发展的时期,书法艺术成为文人士大夫追求的时尚,产生了中国古代的"书圣"--王羲之。

先秦:甲骨文——金文——大篆秦汉:小篆——隶书魏晋南北朝:楷书——行书——草书。

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符号系统,而符号的图案特征是书法创造的前提。如"艺术"一词的"艺"字,甲骨文写成""表示人种植行为,英文的"plant"也表示种植的行为,这两个动词都表示了抽象意义上的种植动作。但是""字本身在视觉上比"plant"更生动,具有象征意义,这是一个图案化了的跪着的人在种植。他可能包含了"仪式"的成份,体现"崇敬"的感情色彩,具有了造型的意义。这样以具有个性的笔法和图案构成把它书写出来,就具有了造型和书写的双重美感,即书法美。而"plant"却只有一定的书写美,而没有象形图案的意象美。

书法美是造型美和书写美的高度统一,在中国写意艺术传统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成为古人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主要手段。

中国的书法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几千年演变出了,真、隶书、篆、行、草等书体。也出现了许许多多伟大的书法家,为了解书法的历史,我们一同走进书法的世界。

书法艺术源远流长。

欧阳询是唐代初最具代表的著名书法家。其书初学二王,吸收汉魏晋以来隶法,别创新意,笔力险劲瘦硬,意态精密俊逸,自成"欧体",对后世影响深远。张怀《书断》称其书:"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欧阳询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碑刻《九成宫碑》广为后人临摹练习。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早期师从卫夫人,后博览名家法书,博采众长,精研体势。草书多取法张芝,楷书师法钟繇,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创立了妍美流便的王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王羲之楷、行、草无所不能,所书《兰亭序》尤为脍灸人口,被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等书法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

苏教二册练习教学设计篇八

三年级经过一年多的书写练习,大多学生在点画书写上已比较工整,也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同时这一年龄层是刚刚走出低年级的思维,迈入高年级思维的过程,在观察事物、逻辑分析、耐力毅力、情绪控制方面都有所提升,但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客观评价上尚有欠缺。这时,笔画用笔已不再是教学重点,而应培养学生对结构的观察分析能力。本课程将在教学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引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表达、敢于评价。

4.本课程重视学生深入对书法艺术的认识,扩宽学生知识面,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

“口”字是汉字中形体最小的结构单位之一,欧楷尤其是《九成宫》中的“口”字做部件时大多呈倒梯形,上宽下窄。左竖略微右下斜,由重渐轻,横折以方笔落笔为主,起笔低于左竖,折处用笔方圆兼备,底横平稳。

它也是合体字中常用的一个部件。它居左时上提,如:鸣;在右时居中偏下,如:如、知;居上时稍偏窄扁,如:吴、呈;居下时稍扁平正,如:善。口字在结字中还常与其他笔画或部件搭配,书写时注意大小等形态变化,如:路、司、京等。

知识与能力:

指导学生学习毛笔字口字旁写法以及在结字中的运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评改以及鉴赏能力,初步能把本课例字写得结构匀称、整洁美观。在初步掌握口字旁写法和结字变化要领的基础上,能够鉴赏不同书家的书法特点,练习相关欧字的书写,做到搭配合理,字形美观。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分析、总结。

2.书写、评价、赏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书法学习过程中,培养正确的“双姿”等良好的书写习惯,引导学生了解欧阳询楷书尤其是《九成宫》的特征,“口”的文字源流等知识,欣赏不同书家字体,了解书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中国书法文化的博大精深。

口字旁的写法以及结字时的变化和搭配要领。

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书写技能为主,所采用的是行为修正教学模式,在教学策略上采用了替代式教学策略,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情境法。

多媒体课件,笔墨纸砚等。

(一)导入。

1.以一个谜底为“口”字的谜语,揭示本堂课堂的相关内容。

2.出示“口”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几种书体风格演变,明确“口”是一个象形文字,了解“口”字的文字源流,引导学生观察中国汉字的演变。

3.回顾复习,出示欧体独体字“口”字,从整体字形、内部空间复习“口”的书写要领,为接下去的环节做铺垫。

(二)学习口字旁不同形态的书写。

1.认一认,读一读,并观察“鸣”、“知”、“善”、“吴”图片,出示问题,组织学生思考。

(1)问题:认一认,想一想这些字中有什么共同点呢?

(2)组织学生回答,教师表达对学生积极态度的认可。

2.出示“口”与“鸣”、“知”、“善”、“吴”图片,比一比,找一找引导学生比较“口”与这些字中口字旁的特点。

(1)学生思考回答。

(2)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后总结讲解口字旁在上、下、左、右时的不同形态特征及书写要点。

3.请同学们用钢笔或黑色签字笔在田字格内书写,初步感受不同形态口字旁的书写要点。

4.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提示指导。

(三)例字练习。

1.“吴”、“善”的学习。

(1)出示“吴”字范字,以快速问答形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吴”结构上上短下长、中心对称、空间匀称的特点。

(2)出示“善”字范字,以快速问答形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善”结构上中宫紧结、空间匀称、上斜下正的特点。

(3)教师用毛笔在展台上示范范字的书写,期间补充“吴”、“善”除结构外在细节、用笔上的书写要点。

(4)学生练习,期间教师巡视提醒双姿,观察学生出现明显的错误并个别指导,小结这两个字练习过程中易出现的普遍错误,挑选展评作品。

2.“鸣”、“知”的学习。

(1)出示“鸣”字范字,以同样方式讲解“鸣”结构上穿插关系、空间匀称的特点。

(2)出示“知”字范字,以同样方式讲解“知”结构上左宽右窄、左放右避的特点。

(3)教师用毛笔在展台上示范范字的书写,期间补充“鸣”、“知”除结构外在细节、用笔上的书写要点。

(4)学生练习,期间教师巡视提醒双姿,观察学生出现明显的错误并个别指导,小结这两个字练习过程中易出现的普遍错误,挑选展评作品。

3.展评环节,展评两次巡视过程中挑选的有代表性错误或优秀作品,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教师补充点评加深印象。

4.引导学生挑选自己书写的四个字中自己不满意的两个再次练习,教师巡视,此环节注重鼓励。

(四)拓展环节。

1.欣赏其他书家楷书字贴中出现的带口字旁的字,培养学生对汉字美的多元认知。

2.了解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校徽设计与书法的渊源,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书法艺术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第一课口字旁。

略扁居中。

略扁平正。

位置偏上。

位置偏下。

作业设计。

1.练习今天学习的范字。

2.找一找欧阳询《九成宫》中其他带“口”的字,尝试分析书写要点。

3.尝试寻找一个你感兴趣的带有书法元素的校徽。

苏教二册练习教学设计篇九

1、初步学会用确定难查字部首的方法查字典;能正确拼读音节,根据音节写出学过的词语;能很据意思写出学过的成语。

2、能仿照例句改写句子,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能用“各式各样”、“仍然”造句。

3、能用看题目推想文章内容的方法读懂短文。

2课时。

第1课时:完成1—3题。

第2课时:完成4—6题。

第一课时。

1、查字典。

(1)读懂题目的提示语,明确三种方法。

查起笔。

查中间。

查本身。

(2)指导学生按第(1)题括号中的部首查字典,然后讨论归类。

(3)运用上述方法确定第(2)题中8个生字的部首,然后查字典,在括号里注上拼音。

(4)检查反馈。

2、看拼音写汉字。

3、理解成语。

(1)读懂意思。

(2)回想成语。

第二课时。

1、照样子改写句子。

(1)指导读例句,

把“很急”改成“急得怎么样”。

(2)改写。

2、造句。

学会变换句式。

把句子尽可能写具体。

3、阅读。

(1)读懂题目的提示语。

(2)读短文。思考短文后的两个问题。

(3)回答问题。

看清题目,是“争论的结果”。

(4)明白了什么?

苏教二册练习教学设计篇十

1、按从左到右的笔顺规则,照样子练习写字。

2、朗读背诵儿歌。

3、拼拼读读、画画说说的综合练习。

4、仔细观察图画,展开想象,练习对话。

1、写字训练。

2、读背训练。

3、学习字词句。

4、口语交际训练。

投影片。

3课时。

第一课时。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要求。

1、指导观察。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

图上画了什么地方?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干得怎么样?

(2)认读拼音词。

(3)小结。

2、指导画小手。

(1)出示挂图。思考:图上的小朋友是怎样画小手的?画小手需要哪些东西?

(2)指名回答。

(3)小结。

3、指导说小手。

第二课时。

1、指名读题,老师讲解题目要求。

2、指导。

(1)集体书空练习。

(2)学生在书上的田字格中描红、仿影。

(3)学生在田字格中临写。

1、指名读第题目。

2、说说题目中有哪些要求。

3、学生借助拼音练读。

4、看图理解儿歌的意思。

第三课时。

1、指导学生逐幅看图,说说每幅画的意思。

2、指导说话。

(1)小猴是怎样问熊猫借铅笔的?熊猫是怎样说,怎样做的?

(2)小猴在干什么?小猴是怎样还铅笔的?熊猫是怎样说的?

1、指名回答图旁的问题。

2、将两幅图的内容连起来说说。

1、同桌分角色表演。

2、指名上台分角色表演。

3、评议。

4、学生演练。

5、评价小结。

苏教二册练习教学设计篇十一

课本p87页。

1、、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

2、让学生经历交流的过程,培养协作能力。

3、训练学生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和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数记口诀。

1、会解决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问题是重点。

2、加深理解几个几是多少?体验它的含义。

圆形、三角形图片、小棒。

1、看图写出乘法算式并说说表示的意义。

(1)。

()或()。

(2)。

()()。

2、揭示课题。

师:让学生根据每张课桌上有2人,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小组提问题,同时解答。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明确这节课学习内容。

1、出示第13题图:

(1)、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学生先在小组内提问,然后全班交流。

(3)、强调几个几的数量关系。

(4)、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个解决。

2、第13题:

(1)让学生用几个几的知识来描述存在的数量关系。

(2)、并根据算式计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巩固对几个几的理解。

3、第14题:

(1)、看14题,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题意,找出规律。

(2)、怎样计算,说出道理。

(3)、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巩固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理解题意并会正确解答。通过交流思考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思考方法,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大家学会了几种应用题。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给爸爸、妈妈题有关于这一节我们学习的数学问题。

苏教二册练习教学设计篇十二

1.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一)基础训练。

【口算】。

【解答题】。

一袋玻璃球红的、绿的各8粒,红色玻璃球占袋内玻璃球总数的.。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一)完成教材第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4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五(1)班参赛选手的成绩有两个众数,88和87,意味着在这次竞赛中得88分和87分的人同样多。而五(2)班没有众数,则表示这次竞赛中没有集中的分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二)完成教材第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5题。

8.完成教材第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6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先在课前调查本班学生所穿鞋子号码,然后填在统计表中,再进行分析。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小明对本班15名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拥有2本的有1人,拥有3本的有2人,拥有4本的有4人,拥有5本的有3人,拥有6本的有5人。根据以上调查的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小明的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统计表。

20xx年9月人数。

人数。

平均每人拥有本数。

(2)估算出这15名同学拥有课外读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小力对本单元10户居民订报刊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没订任何报刊的有2户,订1份的有3户,订2份的有4户,订3份的有1户。根据以上调查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本单元居民订报刊情况统计表20xx年5月。

户数。

每户订报刊份数。

(1)想一想,平均每户订报份数是在1?2之间吗?为什么?

(2)计算出这10户居民订报刊份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小结】。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第124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2、3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拓展练习】小军对居民楼中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1号2号3号4号5号6号7号8号。

数量/个l529l62o22161816。

(1)计算出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小北对15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制成了下表。

15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情况统计表。

户数111354。

每户用塑料袋只数12131415l617。

1.计算出15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只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64035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