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的语文教案范文(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5 11:04:02
再见了亲人的语文教案范文(18篇)
时间:2023-12-15 11:04:02     小编:琴心月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编写的一种详细的教学计划,它包括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全面理解教材内容,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教案不仅是一份指导教学的工具,也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因此,教师需要认真编写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教案中的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下面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分享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给各位启示和指导。

再见了亲人的语文教案篇一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就是唱着同学们刚听到的雄壮的《志愿军战歌》出国参战的,今年刚好是志愿军赴朝参战52周年。他们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仿佛历历在目。这节课,就让我们与志愿军老战士一起追忆那动人的告别场面,去听一听离别时他们对朝鲜亲人都说了些什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读书思考。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位亲人?志愿军回忆了哪些往事?

板书:大娘缝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三)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后两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学生边读边思考边画批)。

2.然后交流,教师点拨。

板书:几夜不眠昏倒路旁失去孙孙。

牺牲妈妈。

失去双腿。

3.这些事情为什么让志愿军难以忘怀呢?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默读3分钟后,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抓住“几夜没合眼、冒着炮火、唯一、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体会。

点拨:“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

小结:是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与帮助。体会大娘确实像慈母一样,关心帮助志愿军,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这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4.用相同的方法理解体会2、3自然段。同时加强感情朗读的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注意指导。体会这三个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在表达上的特点。(个人读、师生对读等形式)。

(1)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2)学生自己选读喜欢的段落,并试着背一背。

(四)饱含激情学习第二部分(以读代讲)。

列车将要载着志愿军回到祖国,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些什么?(齐读第二部分)。

再见了亲人的语文教案篇二

教学这课时,一开始,黄老师就抓住“亲人”一词提问:亲人指什么人?请举例说明。由于这一问题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学生思维活跃,能畅所欲言。在师生共同探究出“亲人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这一结论后,黄老师要求他们把《再见了,亲人》这一课认真看一看,并且思考: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他们之间存在血缘关系吗?他们是亲人吗?说说你的体会。把这一问题交与学生讨论、探究,学生就可以通过阅读文本,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二、读讲结合,咀嚼细节。

黄老师在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时,紧扣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付出的`代价,让学生把令自己感动的情节划下来,重点体会,并作批注。体会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亲人般的情谊。在教学过程中,黄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抓住文中句式和重点词、句、段的理解,分析典型场面、典型事例,想象朝鲜人民为志愿军舍生忘死的动人情景,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再通过引读的方式,层层点拨,让学生体会其内心的思想感情。抓住重点统挈全篇,帮助学生辨清文脉,从文章的内在联系上去理解和把握内容、把握中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披文以入情”突出朝鲜人民和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使“知”和“情”在联系中不断加深,不断升华。

三、层层推进,感情朗读。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黄老师这节课不但注意指导学生朗读,还教给学生“品读体会感情”这一读书方法,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黄老师通过合理的指导,让学生在理解了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点名读、比较读、齐读等方式的运用,让学生读出了蕴含在文字中的深情厚谊。

如在指导学生朗读一自然段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说为什么朝鲜人民很爱志愿军。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引读,引导学生想象战场上到处是什么?当时的环境随时会怎么样?但是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引读句子),这样的行为真是“雪中送炭”。黄老师这样层层推进的引读方式,既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了“雪中送炭”的词义,进行词语积累,同时也让学生深入感受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爱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学生就能在这样的情境教学中感受中朝人民之间是亲人的情感,朗读指导也变得水到渠成了。

再见了亲人的语文教案篇三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理清层次,交流参观内容及感受,质疑。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

2、看生字表,查字典学习生字。

3、小组交流,如何记住字形,了解字义。

4、课堂交流。

注意字形:比较"谦""歉"。

注意读音:"谊"读yi不读yi。

多音字:"泊"组词:"泊船""血泊"。

二、老师范读,激qing;学生读课文,理清层次。

三、小组活动:交流参观"抗美援朝展"后的内容和感受。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认真朗读课文。

五、细细品读,体会感情。

同学们,大娘、小金花、大嫂都是朝鲜人民,而我们是志愿军,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我们刚才都是具体的讲现在我们概括的讲(多媒体依次出示第14、15、16张幻灯片)。

六、创设情境,升华感情。

1、回忆往事,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催人泪下,朝鲜人民为我们付出了血的代价,生命代价,这足以表达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种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洒下的鲜血当然还长眠着像黄继光、邱少云这样的许许多多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所以我们把这块土地叫做“亲爱的土地”。自由联系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大段。(多媒体出示第17张幻灯片)。

当离别的抽泣声与汽笛的长鸣声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吧。

再见了亲人的语文教案篇四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来到了51年前的朝鲜,目睹了中国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细细地品味这份人间最美好的情感吧!

(板书;再见了,亲人)齐读。

二、复习回顾。

1、这句话是谁说的?他们把谁当作亲人?

(板书:志愿军、大娘、小金花、大嫂)。

2、瞧!这就是那曾为救护我们的伤员失去了小孙孙的大娘。

(幻灯出示大娘图片)。

她走了几十里山路来为我们送行了。谁来向她道别?

(指名读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三、品读第二自然段。

1、是的,大娘那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小金花,那个为我们失去母亲的孩子又怎能忘记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并做好标注。

2、汇报交流。

(1)“那一回--鬼子看守着。”

不顾个人安危是吧,对!两个人对一个班,很勇敢。

(2)“你回来以后--同归于尽的噩耗。”

这是一个怎样的噩耗?

(3)“同志们--多么刚强啊!”

妈妈牺牲了,她就不伤心吗?那为什么没哭啊?她把这种伤心变成了对敌人的(仇恨)。因此听到妈妈牺牲了,把脚一跺,(生:觉得很勇敢)然后呢,嘴角还……(生:抽动着)不光这样,还恶狠狠地……(生: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你要是小金花你就这么说话吗?恶狠狠地……(生: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咬牙切齿地,把仇恨咽进肚里,攥紧拳头去读。

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指名说)。

(4)看,这就是小金花,她哭得多伤心啊,谁来劝劝她?

(指名读)。

可是她不听啊,谁再来劝劝她?

(指名读)。

她依然在抽泣,让我们一起来劝劝她吧!

(齐读)。

四、品读第三自然段。

1、小金花告别时的眼泪让我们感觉到了浓浓的亲情。大嫂又是如何让我们感受亲情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2、汇报交流。

(1)“您知道--前沿阵地去挖。”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

(2)这样高的代价指什么?

为了给战士们挖野菜,大嫂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中,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在离别的一刻,战士们满怀深情地说--(齐读最后一句)。

五、品读最后三自然段,升华情感。

1、大嫂、大娘、小金花三个人的故事都催人泪下,凝聚着她们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那是不是朝鲜人民就只有这三个人的故事感人呢?不是的,她们只是朝鲜人民的代表,而志愿军是中国人民的代表。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先后出兵130余万人,14万英烈的忠骨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而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也付出了血的代价。所以我们说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板书:血)8年的朝夕相处,使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板书:亲)。

2、可是今天却要分别了,或许永远不会再见,他们是多么不舍啊!让我们亲眼看一看当时的送行场面吧!

(播放幻灯片)。

3、此时此刻,他们最想说些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三自然段。

4、师生共读。

汽笛轰鸣,列车就要启动。战士们登上列车,每望一眼亲人的面孔,便引起难忘的回忆,每告别一句,泪水便会涌出。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他们从心底里发出了呼唤--(齐读最后三段)。

让我们带着对亲人的不舍,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再读。

5、总结:车轮滚动,它满载着志愿军向远方驶去,可是朝鲜人民还是不愿离去,看着火车远去的背影,在心里一遍一遍的呼唤着:“再见了,亲人!”志愿军战士翘首回望,已然看不到朝鲜亲人的影子,可心里还是一遍又一遍的呼唤着:再见了,亲人!”

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

六、领悟写作方法。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大娘、小金花、大嫂中的一个角色,以她的口气,仿照文中的写法写一个片段,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的语文教案篇五

课时:第一课件(略)。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精读其中一段(按学生要求)。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一段背下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1、领悟作者选择典型材料表达中心的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是伟大的。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习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明确重点。

1、复习导入:(结合前节课的板书)。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作者在千万个送别的人群中,选取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劝慰"(板书)她们不要难过,"回忆"(板书)她们与志原军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

2、交代任务。

那么,通过这些典型事例,如何表达文章的中心呢?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重点,以读为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读悟学法、理解重点。

1、了解学生,确定精读重点。

(1)自由快速浏览前三个自然段,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

(2)你最受感动的是哪段?(按多数意见)。

2、精读重点段。

(1)提出要求:(屏幕显示)。

(2)学生自读、自画、思考。

(3)让学生谈对受感动的语句的理解,并读出受感动的语气。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思想感情。

(4)领悟学法:刚才我们怎样理解这段内容?

3、学法迁移,自学另外两个自然段。

(1)按照刚才的学习思路,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懂其它两段的内容。(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小组交流)。

(2)质疑:

通过刚才的学习、交流,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3)指名朗读。

(4)教师点拨:

同学们,读了这些感人的故事,你知道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吗?

4、以读代讲、读中悟情。(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1)引读:

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师:他们多么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多么希望列车能停下来,他们呼唤列车--。

生:"列车呀,你慢点开,让我们再……再停留片刻!"。

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2)自由读,想象场面,领悟情感。

三、延深教材、深化中心。

1、提供数据资料。

(1)总结过渡: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站在志愿军的角度,选择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来表达中朝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板书)。读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能感受到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但是,同学们是否知道,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朝鲜的解放,也同样付出了重大代价。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份资料。

(2)屏幕显示:志愿军烈士统计数据。

(3)谈感想:看到这一串串的数字,你有什么感想?

2、提供图片资料。

(1)导语:

在这千千万万个烈士中,有许多特等英雄。他们的英勇壮举,在五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在中朝两国人民中间传颂。请同学们看图片资料。

(2)发图片,每小组一份。

(3)看英雄形象,读英雄事迹,交流感受。

四、自主练习、创造想象。

1、导语:

2、屏幕显示练习题(学生可任选一题)。

(1)请你以小金花的身份,仿照课文的写法,对志愿军叔叔说几句话。(可选择图片中的人物和事例)。

(2)现在,你想对志愿军或朝鲜人民说点什么?(可选择其中一个人物)。

(3)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一段背下来。

3、学生自练,然后小组交流。

4、典型汇报。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结合板书,总结写法。

2、征求学生对教师上本课的意见。

3、作业:把学习这篇课文的感想写在日记中;

再见了亲人的语文教案篇六

教学要求:

1、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感染。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仿照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一、揭示题目,导入新课。

1、交流感受。

学生发言。

2、解释题目,导入新课。

提问:上节课同学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结合查阅的资料及参观的内容谈谈对课题的解。

学生发言。教师板书: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

小结。援朝八年中,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课文真实地再现了1958年志愿军奉命凯旋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

二、学习叙事部分。

过渡语:请同学们打开书,按照思考题进行自学。

1、出示思考题,学生个人自学。

2、课堂交流,老师点拨。

抓住"雪中送炭"、"惟一"、"同归于尽"、"血泊"等关键词语进行理解。

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意是鲜血凝成的。

板书:深情厚谊鲜血凝成。

3、提问:是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为了志愿军战士,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国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顾惜亲人的生命。她们为什么能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呢?请同学们结合参观的内容谈一谈。

学生结合参观的内容,简介杨根思、毛岸英、罗盛教等志愿军战士的事迹,说明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同样付出了血的代价。

4、小结:为了朝鲜人民,无数志愿军战士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把鲜血洒在朝鲜这片国土上。所以说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珍贵的情谊。

5、指导朗读。

再见了亲人的语文教案篇七

最近与师傅同上一堂课,虽然我上得很失败,但比较自己与师傅的课堂,找出差距,又经师傅的点评让自己豁然开朗,感觉我确实学习着,收获着。

一、教师在前——作为引领者。

这里的教师在前,我觉得指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都要经过精心钻研教材,精心准备,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还有每一个教学环节的预设是为了达到什么目标,教师都要心中有数。

课堂中用背景资料的介绍作为情景导入,是课前设计好的,可以让学生了解背景,同时引领学生谈谈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这样初步感受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

在感悟重点句的时候,设计中也明确哪几句是要“咬文嚼字”感悟的,那么在课堂中,就要时刻关注学生动态,引领抓字词感悟,在我的课堂在中,学生说到“冒着”体现大娘不顾生命危险,而我没有顺势让他们找找还有那些动词也体现了这个。师傅的课堂在中,抓住一系列的动词“带着、顶着、冒着、穿过、送”感悟到危险,并以悟促读,更加体会到大娘不顾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来打糕的精神。

学习送打糕的时候,师傅设计大娘送去的仅仅是打糕吗?学生回答很精彩,有“还有一份心”、“一份温暖,一份真情”、“一种精神的慰藉”、“是精神上的帮助”。而我没有在研读部分挖深,只是浮在表面上,所以学生也游离在文本之外,游离在课堂之外,更不能很好地朗读了。

二、教师在旁——作为合作者。

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引领者,但决不是牵引着学生走进课堂,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旁,是指面对课堂的生成,怎样进行有效的应对,怎样与学生真正的合作,共同完成教学设计的目标。

在初读课题“再见了,亲人”的时候,一学生“亲人”读得特别重,于是老师反问,你为什么这样读,学生回答因为这里要突出亲人,老师又机智地告诉学生这个课题顺序倒了,本来应该是“亲人,再见了”,那是为了突出重点,接着又让学生读了课题,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在一齐朗读志愿军回忆大娘所做的事情的时候,学生无意地将“三天三夜”读得特别重,于是师傅马上抓住这点,反问学生为什么读那么响亮,学生又开始联系上下文,说到:

“说明打得困难。”

“跟后面顶着打糕,冒着炮火,送食物联系起来,更能体现雪中送炭。”

“志愿军空着肚子拼了三天三夜,很辛苦。”

“一般空着肚子饿一顿就不行了,他们还三天三夜不吃,很困难。”

教师从生成的地方,与学生合作,一起关注语言文字,让学习不露痕迹,不觉得生硬。

三、教师在后——作为鞭策者。

这里的教师在后指面对目标的初步达成,如何进行有效的提升,让教师作为鞭策者,在学生的后面轻轻一挥鞭,让学生更快、更深地领悟到文本思想。

当学生讲到从“丢下自己的小孙孙,背进防空洞”可以看出,大娘想都没有想就丢下小孙孙,把伤员看得比小孙孙还重要,老师马上讲到:“是啊,一背一丢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当一学生读得很有感情,都快流泪的时候,教师表扬到:“老师似乎真的看到志愿军流下了眼泪。”这一表扬,读的学生倍加有信心,听的学生有了试一试以及想挑战的欲望,让朗读更加有感情,让感悟更加深刻了。

要上好一堂课,教师必须把握好自身的角色,真正把学生装在内心,随时改变引领、合作、鞭策的角色。我知道,教学这条路还很漫长,我只是刚刚起跑线上,还需要全力地研究与实践,不应该气馁,不应该灰心。

再见了亲人的语文教案篇八

1、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4、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义,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投影片(分别场面图)、磁带(二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声录音

1、学生读书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中朝友谊鲜血凝成)

2、快读全文思考:作者围绕这个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3、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这几个材料来写?

(板书:围绕选择典型材料)

1、引导学第一段,体会学习方法。

指读课文,出示思考题(投影)

听读要求:

a、用简洁的话,说这段写了几件事?

b、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来写?

c、边听边划,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出来。

学生听读后讨论,教师启发生回答问题。

(板书:洗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结合思考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择材料的用意)

齐读本段的最后一句(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怀?)进行句式的.变换(变成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结合句子让学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练习用“雪中送炭”造句。

置疑问难。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配乐范读----学生练读----个别读文)

2、结合学第一段的思考题,遵循学习第一段的思路,分组自学第二、第三段。

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出小金花和大嫂与志愿军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材上的特点。(板书:救老王挖野菜)

抓住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语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师在前三段学习的基础上,运用激情语言,放录音,投影,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齐读第四段。通过感情诵读,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4、针对全文进行置疑问难。

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认识这一写作方法的好处。(板书:突出中心)

1、向学生介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选读精彩段落,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让学生自由选择背诵。

2、结合课后的练笔内容,让学生进行构思。

再见了亲人的语文教案篇九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亲人”的本义是指______________,在文中“亲人”是指______________。

2、“嫂”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除部首外有()笔。

3、在文中找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坎坷()明白()价值()情深意重()。

4、用“________”划出反问句。把它改写成陈述句是。

5、“已经送了几十里“这句说明。

6、“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请在文中用“~~~”画出大嫂付出了什么代价?

再见了亲人的语文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唯一”等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

2、理解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课文,是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

2、你知道抗美援朝战争吗?学生知道的介绍背景。

3、教师简介背景。(加以有关图片介绍抗美援朝战争的有关背景。)。

5、说到亲人你会想到谁?

6、那么课文中写到哪些亲人?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a、注意拼读生字。b、想一想志愿军眼中的亲人指的是谁呢?她们究竟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些什么呢?(谁为谁干什么?)。

2、出示词语。

战役封锁暂时供应硝烟。

雪中送炭唯一情谊噩耗刚强。

(1)指名读,齐读。

3、说说志愿军眼中的亲人指的是谁呢?(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以大娘、小金花、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板书:朝鲜人民)究竟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些什么呢?(谁为谁干什么?)。

二、细读课文,感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1、请你仔细地读第1自然段,想想你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大娘是志愿军的亲人?划一划有关的句子。

2、交流讨论。

出示: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3、请你再仔细地读读这个句子。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想想你是从哪些词语里感受到的,圈一圈有关的词。学生如果回答不好(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大娘不顾生命危险。指名读。

生:战场上硝烟弥漫,炮火纷飞,随时都可能失去生命。

生:送来了大娘对志愿军的爱。你也来朗读。

4、这么危险大娘为什么要给战士们送打糕?(请你联系上文找找)志愿军在战场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了,肚子很饿。

师:三天三夜不吃东西会怎样?上面还有敌机啊。处境怎样?

生:打战的力气也没有了。可能导致战斗失败。

生:下雪时送炭给别人取暖。

生:在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

6、师:课文中的“雪”和“炭”分别指什么?

生:“雪”——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和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炭”——打糕。

7、师:在这样关键的时刻,大娘送来了打糕。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大娘慈母般的温暖。指名朗读。

生: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爱。

8、你是志愿军,吃着饱含大娘爱的打糕,你心情会怎样?

生:大娘真是我们的亲人。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

生:我们一定要打赢这场战斗。

生:我们太感谢你了。指名朗读。

所以当时有很多同志都感动的流泪了。齐读。

师:大娘的这种爱是已经超越普通的爱,更像是一个母亲对于儿子的爱啊!

在这分别的时刻,儿子情不自禁地要对母亲说:。

再见了,妈妈!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出示: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1、再请你读读这句话,你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大娘对志愿军的爱护。我从“丢下”“背进”体会到的,指名读。

师:一“丢”一“背”之间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大娘的无私。为什么能这样做?(志愿军也为大娘流血牺牲过)。

生:大娘把战士看得比小孙孙还要重要。小孙孙是谁啊?(唯一的亲人)。

师:唯一是什么意思?(独一无二)失去唯一的小孙孙意味着什么?

师:是啊!大娘失去了小孙孙就再也没有真正的亲人了。大娘的心情是怎样的?(痛苦)请你来读一读。

3、大娘不爱自己的小孙孙吗?(爱)哪里可以看出来?

4、但她还是选择先救志愿军,你想说什么?

生:大娘把志愿军看得比亲人还重要。你来读这个句子。

生:大娘爱志愿军胜过爱亲人。

生:大娘很无私。

5、师:此刻你就是那位被救的伤员,想到那为你失去唯一亲人的大娘,你怎么读?指名读。是大娘给了你第二次生命,你怎么读?指名读。为什么这样读?我们都是被救的伤员。(配乐)小组齐读。

你们的感动,你们的感激,在分别的今天,都深深的蕴涵在一声声的道别声中:。

再见了,妈妈!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6、大娘身上还有令你感动的地方吗?

生:大娘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

生:大娘给了志愿军慈母般的温暖。

生:洗伤口,做鞋子送茶水。

7、8年来,大娘不仅在是生活上关心志愿军,还为志愿军失去了亲人。她如同母亲一样深深地爱着志愿军!所以说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志愿军和大娘的之间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课文是用怎样的语句来表达的。

1、出示句子: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师:这是什么句子?你能换个说法吗?为什么课文要用反问句?

生:比较朗读。

2、说说哪种说法好?

生:感情更加强烈。你表达一下这种情谊。

3、今天,志愿军就要和大娘分别了,你想跟大娘说些什么呢?

4、交流。

5、在这分别的时候,所有的志愿军都来跟大娘说说心里话——。

亲人分别,千言万语说不尽,谁也不想离开谁,送君千里总有一别。

总结:汽笛已经响起,火车就要开动了,就要离开亲人,离开朝鲜妈妈了。把我们所有想要表达的情感就融入到深深地呼唤中去吧。

再见了,妈妈!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6、同学们,请你们看看这个段落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呀?(劝说——回忆——抒情)其实我们下面这课时要学习的小金花、大嫂这两个段落也是按照这个布局来写的。

板书:大娘。

小金花。

大嫂。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在品读词句中渗透情感体验。

东栅小学徐伟。

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魏巍的纪实文学《依依惜别的深情》。文章以道别语“再见了,亲人”做为题目,可见全文是以写离情别意为主,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尊重和期待中积极地学、主动地探索。

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

1、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2、从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二、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

教师给学生比较开放的提问,如:“读文章后,你的心情怎样?”“读文字,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这样的前提下,结合当时志愿军离别时的情感变化,对往事的回忆,抓住亲人间的情感流露,教师能适时地引导。如大娘与志愿军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等,让学生明白,虽然从血缘关系来看志愿军战士和大娘不是亲人,可是她做到了亲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深情。如“雪中送炭”,教师要给予引导,联系上下文,结合当时志愿军所处困难,紧紧扣住“亲人”这一主题来引导,可能更有实效,理解能更深。

再见了亲人的语文教案篇十一

1.了解中朝两国人民在共同的战斗中结下的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练习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课文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下来。

教学重点。

1.了解中朝两国人民在共同的战斗中结下的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什么样的人可称为“亲人”?

通过讨论,使同学们理解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关系。

(有血缘关系的,有亲戚关系的;经常住在一起的;有救命之恩的……)。

志愿军为什么把朝鲜人民看作亲人呢?我们认真学习《再见了,亲人》就能理解在这篇课文中“亲人”的含义了。

(二)检查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

2.注意字音、字形。

3.解释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有些词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

暂时:短时间。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忘怀:忘记。

阻击: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增援、进攻或逃跑。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唯一:只有一个,独一无二。

同归于尽:一同死亡和消灭。

金达莱:朝鲜常见的一种花。在我国称杜鹃花,也叫映山红。

代价: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付出相当的物质和精力。课文中指朝鲜大嫂为了帮助志愿军而失去了双腿。

血泊:大滩的血。

片刻:一会儿,时间很短。打糕:用大米或江米做成,是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

捣米谣: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刚强:不怕困难或不屈服于恶势力。

噩耗: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耗,指坏的音信或消息。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侦察:为了弄清敌情、地形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的活动。

深情厚谊:深厚的感情和友谊。

情谊:互相关怀、爱护的感情与友谊。

4.辨析词义,找出近义词、反义词。

(1)近义词。

刚强(坚强)战役(战争)温暖(暖和)。

代价(价值)看守(看管)侦察(探查)。

(2)反义词。

温暖(寒冷)刚强(软弱)崎岖(平坦)。

片刻(长久)唯一(众多)噩耗(喜讯)。

5.区别形近字,按字义组词。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区别形近字,指出相同和相异之处,然后理解字义组词。

嫂(嫂子)谣(歌谣)硝(硝烟)。

艘(一艘)摇(摇摆)消(消灭)。

阻(阻止)泊(停泊)崎(崎岖)。

祖(祖国)伯(伯父)骑(骑马)。

棍(棍棒)渐(渐渐)耗(噩耗)。

混(混合)暂(暂时)耕(耕地)。

唯(唯一)洒(洒水)役(战役)。

准(准备)酒(白酒)设(建设)。

6.理解“暂时”“雪中送炭”并结合生活实际造句。

指导学生讨论词义,及在生活中怎样运用,然后造句。

暂时——电视机买来了,但今天停电,所以暂时还不能看。

雪中送炭——妈妈送我一本字典,正是我需要的,真是雪中送炭。

(三)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结构比较清楚。通过朗读,同学们可以了解到;课文分别叙述了志愿军战士同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别的情景。因此,课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叙述同大娘告别的情景。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叙述同小金花告别的情景。

第三段(第三自然段)叙述同大嫂告别的情景。

第四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情。

也可以把全文六个自然段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二、三自然段,主要讲志愿军战士与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别的情景;第二部分是四、五、六自然段,主要讲的是在车站上,列车开动时,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这里按照四段的分法进行学习。

(四)朗读全文,为进一步分析课文做准备。

(五)作业:

1.了解志愿军赴朝鲜作战的历史。

2.抄写生字、词。

再见了亲人的语文教案篇十二

举一反三,自学2段”,原本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对“劝慰——回忆——抒情”加深印象,为下面的练笔做铺垫。但在实际教学中,显得这个环节很苍白无力,使得整个教学设计显得更适合“略读课文”的教学。

这次新课程培训,吴老师给了我们展示的平台,给了我们暴露自己缺点的机会。课堂结束后,吴老师和我说:“你的课堂还是那个老毛病。琐碎的问题太多,要舍得丢弃啊!抛出一个主问题,让学生思考,让他们展示。不要自己一直在那引导,要相信学生,我们的孩子是很棒的。整堂课下来,你自己说的话太多,这样就剥夺了学生读书的时间。”

吴老师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的弊端,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掉这个毛病,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读书的时间!

再见了亲人的语文教案篇十三

在我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有许多亲人:对我有养育之恩的妈妈,为生活忙碌的爸爸,赋予给我知识的老师,送给我欢乐的妹妹……今天刘老师让我们从亲人中挑出生命中最重要的四个人。我首先想到的当然是疼我爱我的爸爸妈妈。这第三个嘛……外公给我无限疼爱、关心,老师却给我无穷无尽的知识。选谁呢?就老师吧,第四个就外公吧。

外公,对不起啦!

不一会儿,刘老师让我们删去其中一个!我微皱眉头,对不起啦,外公!你很疼我,但我只能选择你,因为你不像妈妈,不像爸爸一样能给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无私的爱。外公,我不时常和你见面,一年能见上五六次就很不错了。但一见面就很亲热,其实我也不忍心,可是……所以……外公,对不起啦!

拜拜!老爸!

这时,刘老师又让我们删掉一个。不会吧?这剩下的人可都是我的命根子呀!这也太残忍了吧?我实在下不了手,在爸爸、妈妈、老师之间徘徊。这张白纸上留下了一条又一条的斜线,最终,这条无情的线落在了爸爸身上。这不是我冷酷,而是爸爸他常年在外,从来没有时间陪我。像这次,爸爸已经有3个月没回家了,虽然我知道他很爱我,但是还是把爸爸淘汰了。

她还是她?

我直勾勾地盯着纸上的两个名字。怎么办?我已经沉浸在苦海中了难道还要让我陷得更深吗?妈妈给了我生命,给了我一切,如果让我失去妈妈,我决不会忍痛割爱!可刘老师从我四年级起,就注给了我无边的关爱,我难道要昧着良心划去她吗?刘老师的声声催促,打断了我的思绪,刻不容缓啊!我闭着眼睛,横下心,刘老师,实在对不住了啊!毕竟血浓于水啊!

我们总是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而对现在拥有的却不屑一顾学会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吧!

再见了亲人的语文教案篇十四

文章以道别语“再见了,亲人”做为题目,可见全文是以写离情别意为主,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尊重和期待中积极地学、主动地探索。

在开始时,通过图片把学生带到抗美援朝、志愿军回国的场面,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体会,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遗憾的是,对于自主选择的内容,学生的交流比较的散,教师要创设一个整体把握的过程,否则有些学生的感受很深刻,而有些学生则似乎有些脱离文本,不利于学生整体的感受。

二、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

教师给学生比较开放的提问,如:“读文章后,你的心情怎样?”“读文字,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这样的前提下,结合当时志愿军离别时的情感变化,对往事的回忆,抓住亲人间的情感流露,教师能适时地引导。如大娘与志愿军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等,让学生明白,虽然从血缘关系来看志愿军战士和大娘、小金花、大嫂她们不是亲人,可是她们做到了亲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深情。如“雪中送炭”,“为什么昏倒?”学生谈了很多,有些扯的比较远,教师要给予引导,联系上下文,结合当时志愿军所处困难,紧紧扣住“亲人”这一主题来引导,可能更有实效,理解能更深。

再见了亲人的语文教案篇十五

在周月红老师和其他实验小学老师的多次帮助下,我多次进行了教学再设计。第一次试教后,我把“亲人”这个题眼放到课前谈话里完成。不但节省了课堂时间,还进行了诗歌和美词的积累。各位老师还指出我在品读大娘的两个故事时,问题有些绕,应该精简,还要有层次性。于是在教学第一个故事“送大糕”时,我就重点指导“雪中送炭”。先理解词义,再谈谈生活中雪中送炭的事,再体会大娘“冒死”送打糕,最后说说大娘送的仅仅还是打糕吗?还是什么?在教学第二个故事“失孙孙”时重点指导“唯一”。同样也是先理解词义;然后创设情境,在敌机来袭时,大娘可能会怎么想;再追问“关键时刻时间就是生命,大娘当时来得及这么想吗”,揪出“丢和背”这两个词来丰富“唯一”的。

再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当大娘回去救小孙孙时,她看到的却是一片废墟。我们可以想象,大娘当时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对于这个环节,我原本是想让学生学学大娘,哭着呼喊自己的小孙孙,但是几次试教下来,换来的都是哄堂大笑。所以就干脆不要了,只是引导学生说说“痛哭流涕、痛哭失声、悲痛欲绝……”

再见了亲人的语文教案篇十六

1、重朗读,重感悟,以读激情,以情悟文。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重视了读的训练。通过读课文,让学生理清课文层次,抓住课文中心,领会思想感情。我不仅注重朗读的数量,还十分讲究朗读的形式与质量。在教学中,我总是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要他们自己讲一讲应该读出什么感情,有时学生读不好,我就反复地练,为学生创设情境读。我还创造性地将课文内容与课外想象结合起来,将叙事散文改成对话,让学生再现当时送别的感人情景,使在听课的所有师生为之一亮。由于形式比较活泼,效果很好。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如果说,文章的'中心是灵魂,那么,重点词语,中心句子则是构成文章的血与肉。我在教授学法的同时,也同样重视了词语教学。而且将词语教学有机地贯穿于自学过程之中。比如在讲到“雪中送炭”一词时,她还是要学生首先讲出词的本来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讲出什么是“雪中”,什么是“炭”,大娘是怎样“送”的。通过想象战场上的硝烟弥漫,大娘的年老体弱,然后朗读,使全班学生加深了对词语和课文的理解。这样教学词语,始终没有离开课文的语言环境,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学方法。

如学生对当时艰苦的条件认识不足所以想象得不形象理解的不深刻特别在朗读时就显得没有感情。再加上当时自己也不敢示范朗读致使朗读提升不明显以后得加强自身和学生的朗读训练使课堂更有浓浓的情。

再见了亲人的语文教案篇十七

志愿军叔叔,收下我的心意吧!这一束鲜花,代表着我们两国的友谊,当您们想我时,看一眼这鲜花,便会想起我小金花呀!

记得一回,侦察员老王叔叔到敌占区执行侦察任务,不幸被鬼子抓到了,妈妈带着我去迎救老王叔叔,我竟亲眼目睹了母亲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惨烈画面。我的心里充满了愤怒与不甘,强忍的眼泪也禁不住的往下掉,同行的一位叫小志的志愿军叔叔,用他温暖的臂膀给予我安慰,并从怀里掏出一个有点破败的洋娃娃送给我,原来这个娃娃是小志叔叔战乱中死去女儿的最爱,他无时无刻都将娃娃带在身边,感觉女儿一直都在。小志叔叔说,让娃娃陪伴着我,不哭泣学会坚强,才能打败顽固的敌人,给亲人报仇。当时我抹干眼角的泪水,心里默默发誓:这是我的最后一滴眼泪,我要做一个坚强的女孩!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哭泣!

抗战终于迎来久违的胜利,可是我竟找不到这位小志叔叔,我四处打听,最后在我发小嘴里得到消息,小志叔叔在一次战斗中光荣牺牲,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我跑回家抱着布娃娃三天三夜没有出门,我很想大哭一场,但是我没有,我的眼里已经没有了泪,因为小志叔叔教会了我坚强!

我的妈妈、小志叔叔还有成千上万的志愿军叔叔虽然牺牲了,但是还有一批又一批的军人、志愿军和百姓们前仆后继抗战杀敌,最后完成了艰苦的战争,迎来了和平!

和平的列车开动了,载着我们的志愿军们,带着喜悦,带着泪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再见了亲人的语文教案篇十八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6个词语的意思,并能用“唯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学会“供、唯、谣、噩、耗”5个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同归于尽、代价”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我们都已经知道了抗美援朝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中国人民志愿军帮助朝鲜人民三年抗战,五年建设,1958年,他们要回国了,朝鲜人民依依不舍,纷纷前来送行,他们握着志愿军的手,激动的泪水不往地流:志愿军握着朝鲜人民的手,干言万语涌上心头,他们发出深情地呼喊:亲人,再见了!再见了,亲人!(板书: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魏巍写的。

问:“亲人,再见了”与“再见,亲人”有什么区别呢?等课上完了咱们再来讨论、解答。

二、自读课文,完成作业。

1.把这篇课文分为两大段,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分。

2.学会五个生字:供、唯、谣、噩、耗。

3.说说这几个词的意思:雪中送炭、唯—、同归于尽、代价。

三、检查讨论作业。

第1题:课文按主要叙事和主要抒情分为两段,第—大段三个自然段的结构形式差不多。分段的依据是自然段归并法。

第3题:释文见“资料拾阙”部分。具体检查步骤为:在哪里出现(读一读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字、词典上是怎么说的,课文中的具体意思。(这4个词语为第一大段的重点词语,通过4个词语的检查讨论.使学生了解这3个自然段的内容。)。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指读、齐读、试背第二自然段,指导背诵的'方法——按结构线索记忆:请求——回忆——安慰。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4。

2、看拼音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采用“举一反三”法学习第—大段,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学会3个生字“跺、莱、挎”;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二、举“—”学第一自然段。

1.指读(读出亲切、劝慰和感谢的语气)。

2.梳理,给这一自然段分为3个层次。并说说每个层次各对大娘说了什么。(第一层中“劝”,劝大娘停住送别的脚步,劝大娘别担心,“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妈妈;第二层是“忆”,回忆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事,具体说了两件事,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孙子:第三层是“颂”,赞颂大娘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3.理解。

(1)这一自然段有一个词语“雪中送炭”,词面我们都知道是下雪的时候送来了炭。那么在这一段中,“雪”“炭”“送”分别指什么?(雪:供应困难、空着肚子三天三夜;炭:打糕,更重要的鼓励、关怀与爱:送:带、顶、冒、穿、送)(板书送打糕昏倒路旁)。

(2)这一自然段还有一个词语,“唯一”。为什么用“唯一”这个词?(儿子、儿媳和家里的其他人都战死了,只剩下这么一个亲人)。大娘为什么为救伤员而不顾自己唯一的亲人?(板书:救伤员,失去孙子)。

4、感受反问句的作用。

这位老大娘是志愿军的亲属吗?可是为了志愿军战士,她却付出了这样大的代价,在大娘的心中,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却一一胜似亲人。志愿军战士在心里深情地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是不会忘记的。课文是这样说的吗?(对比: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板书:比山高,比海深)。

三、齐读第二自然段.

1.自读。比较与第—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何相同,在话别对象上有何不同,该用怎样的朗读语气(亲切、关怀、鼓励的语气)。

2.你能根据第一自然段的板书,补上这一自然段的板书吗?

3.根掘板书,说一说这一段的内容。

(提要:小金花为救侦察员老王,不顾生命危险,失去妈妈没有落泪,和志愿军分别的今天却落泪了,她把志愿军看作是比妈妈还亲的亲人,即不是亲人却一一胜似亲人。)。

4.小结本段写法:劝忆颂。

四、放手自读第三自然段。

1.补充板书。

2.指导朗读:用关切、敬重的语气。

3.检查3个生字:跺、莱、挎。

五、依据板书,总结升华,知道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

附:板书。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66467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