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江南春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一
《江南》是一首古诗,描写了江南水乡人民采莲的情景。本诗共七行两句,前两行直接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介绍了此处是一个可以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写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整首诗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很适合儿童阅读。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本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采莲的风光。
教学《江南》一课时,我创设了一种生活的情境,游戏的情境。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片断:
生:(大声齐呼)好多小鱼!
师:小鱼在哪儿呢?噢,在这里(拿起小鱼头饰给小朋友戴上),在这里(分别给好几个小朋友戴上)。
生:小鱼们会说:“我们来做游戏吧!”
师:想做游戏的鱼儿请站出来吧。
学生争着走出来。
师:看,小鱼们在莲叶下欢快地做游戏呢,它们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游到西,一会儿游到南,一会儿游到北。
(孩子们合着我的节拍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游到西,一会儿游到南,一会儿游到北”)
师:小鱼们边做游戏边会说什么悄悄话呢?
生:小鱼说:“我玩得真开心!”
生:小鱼说:“这里真好,明天我还要来这玩捉迷藏的游戏!”
师:小鱼儿,你们玩得开心吗?
“开心”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喊着。
师:可天色不早了,采莲姑娘要回家了,小鱼儿也该回到妈妈那里去了。
孩子们纷纷识趣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学习语文创造和提供具体、可供想象的学习背景,使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课文内容形成相似的和谐的震动,让学生主动感知体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个人悟,自由畅谈、表达情感、质疑问难。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体验,给他们无拘无束地创造、探索的天地。通过读读、想象、演演的学习方式理解、再现、创造诗歌的意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民主的教学。
江南春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二
《忆江南》这首词我已教过三遍,很熟悉了,没想到今天的授课,学生给了我一份不曾意想的惊喜。教学时,在读通,读正确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这首词的意思。在解释这首词时,有的学生认为“江花”是指“江中的浪花”,有的学生认为“江花”是指“江边的浪花”,在理解“绿如蓝”时也出现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是“蓝天”,有的学生认为是“蓝草”。针对这种情况,我想这正是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过程的一个好机会,于是我把这些问题留在课后去讨论,查资料完成。下去后,学生通过上网、查课外资料、问家长等方法,理解了“江花”是指“江边的浪花”“蓝”指“蓝草”。这堂课的学习,让我更多的听到了学生们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让学生切身感到了学习过程的快乐。
《忆江南》教学反思
从来没有尝试过词的教学,很想尝尝鲜。拿来《忆江南》,读了几遍,这样的佳作,让人冲动,于是,开始了几天的辛勤劳作。
《忆江南》是一首意境十分优美的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
古诗词教学有个“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这是我执教这堂课的努力方向,也是引导我整堂课设计的基本理念!我的整个设计思路是:先从 “忆”、“好”入手,了解诗词创作背景及情感基调。再感受具体描绘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通过图片感受,音乐渲染,资料供给,体验交流,将这两句读“胖”,读出江南风光的柔美、热情,读出这两个短短的句子所蕴含的对江南风光的深刻理解与感触, 读出这两个句子“滴水藏海”似的对江南风光的涵盖力。然后,让学生通过对作者在江南时的作为以及之后回洛阳后的生活的简单了解,将“忆江南景”过渡到“忆江南人”,提升诗歌情感,厚重“忆”的意义!最后, “唱歌兼唱情”,和曲一首《忆江南》 ,在声韵悠扬中融化在山温水暖的江南风景中!
我认为,自己的设计理念正确,设计思路比较清晰完整,能基本上兼顾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处理特殊的古诗词教学时,自己也比较大胆,能不拘一格地去解构、组合、拓展,呈现一堂“完整”的古诗词教学课,而非很抠门地“粘”着个别字、词不放,而忽视诗词的整体美及浑然天成的韵味。
不足之处有很多,大处败笔主要是“留白”不够。一堂好的语文课,肯定有一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在这段时间里,学生在静静汲取、思考、品味,然后有更多智慧的生成,这样的情景与“热闹”的“师生互动”相得益彰,才能构成一堂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而我的课虽也有个别精彩的生成,但放手不够,不免显得有点畏缩。
希望自己能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深厚自己的文化功底,提升自己的课感,上出好的课!
《忆江南》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很平实。我一改以往教诗词的老套路:解释理解——朗读背诵——写意做题(这种完全为了应付考试的做法延传至今,而且还会在很长时间内存在。至少我们这里会)。学生不会朗读——全是唱读,没有半点节奏和韵律感,这是我事先预计到的,因此有意加强了古诗词的朗读训练,把读作为这堂课一个重要目标。从试读,到指导读,再到体会意境后的感情朗读,这一线索贯穿始终,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终于能读出韵味来了。之所以要花这么大功夫去完成这一目标,就是希望孩子们明白:书要这样读,仅仅是要这样朗读!也希望我们的一部分老师知道——朗读,朗读,还是朗读!别不在乎语感!我想给大家传递一个信息:跟上,与现代教学理念近点!
其次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让人真的很无奈。整堂课中除了在试读环节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举手要求读之外,在自学过程中,不与同伴交流,不与集体交流,只有一两个学生有欲望。在体会意境环节,要求学生谈谈江南美景,居然没人主动举手。虽然这们这里还不是典型的江南,但生活在长江以南的他们,并不缺少那些感性认识。他们能说上青山、绿水,能说上蜂蝶、鸟雀,还有红花、绿树......但,没有人发言......
江南春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三
1.识字:第一课时中,通过同桌对读正音、交流识字方法、开火车组词来认识生字,但没有做到每个字都让学生说一句话;第二课时,通过带拼音全班齐读生字、小组合作读生字卡、识字游戏等方式复习巩固。大部分学生能掌握生字,少数学生不能认读“莲、南”,nl不分。
2.写字:第一课时,学写“东、西”,“东”的第四笔容易错写为点,有几个学生能自觉发现“西”和“四”的相似,也能区分。书写时,竖弯容易错写成竖折。时间分配不当,课堂上实际写字的时间不足。
3.诵读:第二课时的读比第一课时多,设计了小组赛读、分角色读、带动作读、吟诵品读等方式。但读得还不够多样,环节设计不够紧密。部分学生误将“莲叶何田田”读成“荷叶何田田”。尚须要强化识记,加强诵读,读中理解,熟读成诵。
4.拓展:介绍了《采莲曲》《小池》等古诗,其中意外发现《小池》是学生幼儿园学过的。这个环节充分暴露了我的问题:不信任学生。我一开始应该先询问学生知不知道其他关于莲花的古诗。由于担心一年级学生知识面窄,我在教学中有“满堂灌”的倾向,这节课我讲的时间起码占了一半,没有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5.调控:不时有学生开小差、搞小动作,我有时不能发现,可见我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全面,没有留意到每一个学生,同时,也说明我的课堂还不够生动有趣,不能完全吸引学生。
江南春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四
江南的冬景是一篇写景散文,在讲这节课的时候,我设置了两个目标,一是欣赏江南的冬景中几幅图画的意境美,二是学习对比的技巧和避实就虚的写法,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按照这个目标,我设想的教学过程是:导入新课-作者简介-读准字词-具体研读,在具体研读部分,我主要是分部分来讲,1-4段主要讲对比,通过把江南的冬景与北国的冬天、北方的夏夜、闽粤的冬天、德国的冬天的比较,得出江南冬天的可爱、明朗的情调两个特征。5-9段主要分析其中的景物描写、江南冬景的特点及给这几幅画面命名。在讲第八段景物时,分析此段写作的特点、这样写的好处和所引用诗句的特点。第九段,简单讲江南冬天的特例,即旱冬,主要按“旱冬-晴和的日子多-闲步逍遥的机会多-快活”这个思路讲,最后一段,集体朗读,“现在”天朗气清,作者“搁下纸笔”,闲步逍遥去了。这节课,我讲得是口干舌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再加上主任和组长对我这节课的点评,我发现,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自己的设想与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况有差距
在导入新课部分,我问“提到江南,大家会想到什么?”在我看来,学生会想到很多江南的东西,出乎意料的是,很多同学脱口而出,几乎是异口同声的说“水”,说其他的很少,当时我一愣,然后马上问“还有呢?”,有几个学生张张嘴,说了什么我也没听清,我忍不住说出我的台词,“说到江南,我会想到‘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想到‘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寂寥的雨巷’、还想到那首《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到这,学生才跟我一起背起这首诗。
二是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急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在讲5-9段几个画面时,我遇到了问题。备课时我就想,直接让学生给画面命名有困难,还是先分析景物再命名容易些。于是给学生5到8分钟的时间读5-9段,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并分析这些景物的特点。我以为给的时间较为充足,学生在回答第五段写到的景物及特点时还能回答的出,对但第七段写到的景物则回答的太乱,要么说的不是我想要的答案,要么回答的不全面,总是不能完整的找出来。我急了,让学生集体朗读,从“你试想想”到“灯光的月晕”,再回答,结果勉强使我满意。
三是问题太多,自己讲的太多,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一下课我就说,自己讲得口干舌燥,可学生怎么没什么反应,组长的一句话就让我明白,原来是我讲得太多了,给学生的时间太少;是自己没设计好,而非学生问题。我把5-9段三幅画面都讲了,其实不必这样,只需细讲其中一幅,给学生一个范例,其他两幅让他们自己填写即可。这样既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老师也不会觉得累。
反思自己课堂存在的问题,发现还是经验不足所致,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我还是要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多反思,促进自己的成长。
江南春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五
这节课,我始终不忘运用充满激情的鼓励语,调动学生朗读和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生朗读过程中,不时安排“想读的,你就读吧”、“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了”、“听你的朗读简直是一种享受”、“你听得真仔细,会听是会学习的一种表现”、“别急,再想想”、“同学们,咱们为他加把劲儿”等等,这些鼓励语的使用,使学生有了自信心,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开放”,决定了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像以及声情并茂地朗读。这节课我不但注重指导朗读,而且还教给了学生“初读想象画面——品读体会感情”的'读书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体现了新大纲“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
总之,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大纲的精神,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位”的思想,一篇课文学后,使学生留住了语言、留住了形象、留住了情感。
江南春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六
课前我先布置学生预习了古诗,因此在教学《江南春》这首诗时,学生已经通过预习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同学之间讨论过,课堂交流时,大部分孩子能准确说出“莺啼”、“绿映红”、“酒旗风”“郭”等词语的意思,但是让学生找一找诗中描绘了那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学生就显得理解不深了,这时我作了适当的引导,点拨,学生就能明了,在此基础上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就容易了。
当然,这首诗上得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如对诗的整体把握不够,诗意的落实不到位,全诗的主题思想的引导过于生硬,这些都是我在诗歌教学上需要改进的地方。
《江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江南春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七
2、整合知识。本单元有一个统一的'主题,那就是环境对生活、农业的影响,上课过程中,我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对比教学,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比如讲到水稻种植,东北地区一年收获一次,江南却能一年收获两次,同样是水稻,东北地区和江南地区为什么不同?学生在探求中联系到了纬度高低与气温高低的关系,也就明确了环境气候对生产的影响。
当然,课堂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如“鱼米之乡”的教学应该充分展开,并通过板书强调其形成原因,却只用了20分钟,最后的交流收获也过于简短,虽然有明确的图示,学生却没有充分展示的时间,失去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而对于江南水乡人们的生活变化,由于自己知识的狭隘,明显没有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一问题的教学中,如果以以江南的百强县与山东作对比,突出江南的繁荣富庶会更合理,这是准备不足造成的,以后的课堂我会更加充分的搜集资料和完善课堂结构。
江南春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八
学生学习古诗,总不能脱离作者的写作背景来理解。所以在教这首古诗之前,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知道白居易在哪忆江南吗?”知道的学生可以回答,然后我再补充白居易写作的背景,并及时打出他描写洛阳春天的一首诗,让学生找出洛阳春天的特点,就是那的春天来得很晚,于是乎,就有了回忆江南春天美景的这首诗。
既然这首诗是描写江南春天江边江水美景的一首诗,那么诗句开头一句“江南好”中的“好”字能换成“美”字吗?这个问题,我先让学生尝试回答,发现学生回答不上来,于是我又补充了作者白居易曾在苏州等地做官十年,与百姓建立了良好关系的背景。学生就能大体体会到作者第一句话用“好”字的缘由了。而诗的最后一句话“能不忆江南?”,也可结合这个背景,让学生体会作者回忆的不仅是江南美景,还有那的人、事、物。
但是,这首古诗的中间两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在教学时,没考虑得很多,教学时不觉得很难。但是课后,与其他老师相互讨论时,才发现很多有争议之处,仍需进一步探讨。
《忆江南》教学反思(二)
《忆江南》是小学教材第一篇词的教学。这首词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真切的有力的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以“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的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本诗词是白居易老年回忆在杭州任职期间的美好时光而作的,共三首,这是其一。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白居易对江南的特殊感情,我除了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充分诵读之外,还为学生准备了这首词的解读视频,把白居易的江南生活轨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展现画面,在读中想象意境。如围绕“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听着配衬得体的歌声、音乐,读着这优美的诗句学生的情感就悠然而生。再通过展开想象,把仿佛看到的、听到的情境、感受,用自己的诵读传达出来,从而化语言文字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鲜活的意境。
江南春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九
《忆江南》是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词,学生们语文第一课正在学习本首词。学生对歌词背景已相当了解。教学中我从优美的画面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为画面配乐,从而引出《忆江南》的歌曲教学。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先让学生对江南有一个总体的感受,为后面的歌曲教学做一个情感铺垫。
初听教师范唱,学生们找出歌曲表达江南美景的句子且印象最深的句子,从这一句开始学习歌曲,打破歌曲教学的常规,这样的目的是能使歌曲教学始终围绕一个字“美”。之后的歌曲教学通过教师唱谱、学生接唱等方式让学生来学唱歌曲。
这首歌曲虽然不长,但是却有许多的一字多音,这是歌曲的难点。教唱时我采用层层深入的方法,同学们掌握的很好,在完整演唱时基本没有错误。教师的教学语言很重要,教师韵律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把学生带入到音乐情境之中,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的.设计有它的完整性。
通过这节课,我也知道了自身有不足,要通过自己每天、每一节的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真正成为一个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的教师。
江南春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十
众所周知,《汉乐府》是专用来谱曲吟唱的,它们一般都具有短小精炼、朗朗上口、易于流传的特点。而其中《江南》一首,则更是流传久远了。这首诗以采莲女采莲为基点,描写了江南水乡特有的宁静美、活力美。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反复的品读上。具体来说,我觉得本课有如下几个方面做的比较好:
一是以不同形式的读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读来熟悉、理解、品味诗歌。由于这首诗浅显易懂,所以我没有在字词方面花太多的时间,只是在几个关键字方面教了一会儿,一起学了写法。在读的方面,我试着让他们通过个别读、对读、小组读等方式,反复读出诗歌原本的美感。
二是充分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老师只是导演。学生回答、讨论、角色演读等等环节,占了整节课的三分之二多时间。比较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感悟,有些学生在对诗歌有独到理解的同时,我给予了认可和引导。
三是学生参与积极,参与程度很高。整节课学生的读、演、说、思都很主动,一些学生的感悟和理解是比较深刻的。基本达到了设定的目标。
不足之处也明显,主要表现在对生命课堂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刻,学生真正的参与不够好,一些活动停留在较浅的层面。品读的层次性和目的性体现的不是很好,没有随着读的深入,加强对文本诗歌的理解。需要继续努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701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