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心得体会 窦娥冤话剧心得体会(优秀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8 08:53:03
窦娥冤心得体会 窦娥冤话剧心得体会(优秀8篇)
时间:2023-12-18 08:53:03     小编:碧墨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经历一些事情后所得到的一种感悟和领悟。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窦娥冤心得体会篇一

近日,我校表演艺术社团为我们上演了一场以《窦娥冤》为主题的话剧,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领悟到了很多人性的道理。

《窦娥冤》是中国元代杂剧作品,讲述了发生在唐朝时期,富商之女窦娥被陷害冤枉入狱的故事。在狱中,她经历了重重磨难,最终被迫自杀。这部话剧将这个惨烈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相信“妇无宁死,不负我国”,并深刻反映了当时唐朝法制的丧失,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话剧中,演员们的表演技巧和情感演绎让我非常惊叹。他们在舞台上流畅自如的动作、灵活自然的语言、缜密逼真的演技,将每一个场景都表现得入木三分,令人不由得为窦娥的遭遇黯然神伤。演员们的精湛表演不仅令我欣赏到了国粹之美,更是让我意识到了表演艺术对于人性价值的传递。

在观赏话剧的同时,我不禁深思:为何窦娥会被冤枉入狱?是因为她的美貌吗?她的道德品质呢?当然不是。是那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误导司法机关而导致了一个无耻的结果。这种背离公正道德的行为不仅令窦娥无辜流连囹圄,更是让我们重新审视法制的完善和司法公正的重要。通过窦娥的遭遇,我们不仅要维护法制、维护社会公平,更要保护每个人的基本人权和自由,用人道主义的精神感召所有人。

通过这部话剧的观赏,我也更加领悟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厚而博大,它不仅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更是多代人智慧的结晶。正是这种文化的传承,让中国打破了封建社会的桎梏,走向了文明社会。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代表,更应该弘扬中华文化的内涵,让它在世界购买更自信、更光辉。

总的来说,这次观看《窦娥冤》话剧不仅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了社会公正与公义的重要性,更让我懂得了要好好珍惜我们身边的每一份文化传承和人文精神。相信这种精神的传递和内化,正是我们建设美好未来的不竭动力之一。

窦娥冤心得体会篇二

这两天语文课上学了《窦娥冤》,感觉自己的感触还是蛮深的。像窦娥的那种悲剧我们好像从未见过, 我们也无法想象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发生这种事情,我们会怎样做。 我曾经看过一本小说,名字叫做《儒道至圣》,书里的世界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只要胸有正气,便可借助那种力量昭雪一切冤情。

我多么希望那种力量可以真正存在!

若那力量当真存,那泼皮无赖岂能无视是非颠倒黑白!若那力量当真存在,那小小县官岂能一手遮天!若那力量当真存在,那窦娥岂会受冤惨死!

其实虽然我们没有那种强制性力量,可我们却也有凌驾于一切之上的东西--那便是法律!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规定了人们行为的底线,那必然是一条正义、平等、理性、拥有强制性力量的红线,任何人都不可逾越!

那古代有法吗?有!那为何还有窦娥这等冤案?只是因为法律这种代表正义的天平已经倾斜,倾斜向那些有权有势者。他们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已沦为他们通知人民的工具!

当太阳已被黑暗掩盖,我们应当到何处去寻找到光明?当奸者当道,我们要如何铲除路上之不平?当世间还有冤死之人,我们应当向谁要回那朗朗乾坤?!

窦娥只是平民百姓,无法拥有小说中主角那等改天换地的威能,也不可能超出世外、远离红尘,想要在这等污浊的尘世间生存,只有畏畏缩缩、任打任骂,甚至无法操控自己的命运。《悟空传》里有句话“你以为你有很多路可以选,其实你周围有很多看不见的墙,你能走的路其实只有一条!”窦娥其实是有抗争的想法,可当时的社会给了她太多的墙,她可以走的路只有这一条!这真的是很可悲的,这不仅是她个人遭遇的可悲,这更是当时真个社会的可悲!

可能窦娥在屈打成招时已经明白了这些 ,可她无法改变,因为这是“君权神授”理念下必然的结果,非一己之力可以改变。所以窦娥只有在临死之前立下几个誓愿,来发泄自己的怨念。是否真的有“血溅白练”“六月飞霜”“亢旱三年”我们不得而知,可能是艺术渲染,可能是真有其事,可是我们依旧可以从中看出那时人们的无奈:冤者只有在借助“六月飞霜”之类这种千年难得一见的奇特自然现象,才能证明自己是冤枉的。对于这种荒诞至极的事,我无言以对。

和我们现代社会相比,我们真算的上是青天红日、朗朗乾坤了,但天空不可能永远的晴朗,有时乌云也会从我们头上飘过。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这似乎是无法根除的现象,大概是因为我们是人,并没有那完全代表正义的圣人之力吧!

《窦娥冤》读后感与心得体会4

窦娥冤心得体会篇三

最近我们的文化课老师带我们去看了一场话剧,叫做《窦娥冤》。这是一出以唐代皇贵妃窦娥冤狱为素材的话剧,由剧作家郑淑璋创作,由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出。在观看这场话剧的过程中,我深受感动,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由于《窦娥冤》这个剧目的历史背景十分特殊,所以它极富民族色彩。在我看来,这部话剧不仅仅是关于窦娥的冤屈和清白,更是一个反映中华民族对于正义、良知及道德之高度注重的切入点。剧中官员们的虚伪、腐化和权力的膨胀,给我们讲述了人性的点滴。而青年医生、理发匠等平民百姓善良、正义的行为,却引领了穷苦百姓对于正义、道德的执着和追求。

其次,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女性地位十分微弱,能够带着虔诚的祈祷以及坚定的信念,化凡人为圣人,这是十分不简单的事情。当看到窦娥在严刑拷打下依然坚贞不屈地保持纯洁与清白,我为她感到自豪但更多的是感到委屈。这种委屈在每一个女性身上都有所共鸣,足以让我们思考自己的性别、 位置以及生存方式,女性在社会中所需要面对的困难。同时,窦娥的坚贞也为我们打下了道德及人性的坚实基础,它代表了人性中的一部分,是我们应当不断探讨和学习之处。

最后,在这个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窦娥冤》的演出在形式以及内涵上同样十分出色。剧中道具的运用十分巧妙,从木桩子到卡车,都能够为故事情节画龙点睛。音乐作为剧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不仅仅是起点和结束,还贯穿了整个剧目,穿过不同时代的人们,沉淀成了独一无二的民族特色。场景的变换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时刻记住女子惨死、无辜受谴之苦。

总而言之,这是一场有温度的表演,是艺术中呈现出来的人性。这场话剧唤醒了我的人性、生命感和对世界的探索意识。我希望自己不仅在性别、地位、权力的选择中坚强有力,同时也担当起为社会,为全人类谋求正义的责任与角色。

窦娥冤心得体会篇四

昨晚去戏曲研究院看秦腔,刚开始很激动,很兴奋,也很期待,我卯足了劲去欣赏。因为她是,惊天地,泣鬼神,一部很经典的传统剧目,被称之为中国十大悲剧。

或许是那位年轻的演员的表演不到位,全剧的最x应该属于斩窦娥那一场,可是让人感觉有些平淡,窦娥内心的东西表现的不足,没能抓住身为观众的我。这与马友仙老师扮演的窦娥还是差的太远,不过还是要鼓励这位年轻的演员,希望她能继续努力,向前辈多学习。

又或许是她的舞美有些缺陷,从而影响了我对全剧的看法,在窦娥发下三桩誓愿被砍头之后,血飞白练,六月-飞雪,在这一块应该是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可是,昨晚让我很失望,窦娥被砍头之后,整个舞台暗了下来,我心里那个急呀,怎么能全场暗下来呢,并且暗场时间持续半分钟,我的情绪一下被隔的拔凉拔凉的,就在这时,灯光突然亮起,只见舞台半空出现带有斑斑点点的血迹的白练,舞台中央飘起了鹅毛大雪,窦娥身上盖着一块白布,哎呀,这一举动大大影响了我的情绪。

《窦娥冤》读后感与心得体会3

窦娥冤心得体会篇五

刑场哭别一场戏,是表现窦娥的性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本剧悲剧因素组成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刑场上,窦娥再次重申了事实真相和自己的冤情。最后,窦娥向蔡婆婆提出了请求,希望婆婆能在自己死后看在婆媳情分上祭奠一下自己的坟墓。这段哭诉,哀哀怨怨,与前面的愤怒控诉形成鲜明的对比,是窦娥性格的另一方面的体现。也是窦娥在现实中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性格的写照。它说明窦娥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一个勤劳善良,命运孤苦,没有过多要求的普通劳动妇女。她忍受了命运最艰难困苦的打击,从小失去母亲,七岁时又与相依为命的`父亲分离,作了蔡婆婆家的童养媳。结婚两年后丈夫又去世。在这种种的命运打击面前,窦娥都忍受了,她只希望能够和婆婆相依为命,过安安稳稳的日子。但现实是如此黑暗,即使这样对生活最起码的要求也难以得到满足,最后落得个无辜受刑的结局。窦娥的请求,体现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也增强了人们对窦娥的同情,对的愤怒。最后,窦娥劝解婆婆,说自己是没时没运才落得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只是窦娥安慰婆婆的话,并不是说窦娥自己没有怨恨了。因为她的冤屈完全是人为造成的,是因为社会的黑暗,官吏的腐败,邪恶势力的横行。窦娥也从自己身上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临刑时提出了三桩誓愿。

关汉卿从东海孝妇的传说中得到启示,由之生发开来,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概括丰富的现实社会内容,大胆而精巧地构思出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步递升,创造出浓厚的悲剧气氛。

窦娥是无辜的,是冤大屈深的,她不甘心屈从于现实的压迫,她坚信自己的死定会感天动地,在人间以奇迹的方式显示出来。第一桩,血飞白练,通过这种方式,窦娥向世人显示她的清白无辜。在唱词中,窦娥提到两个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表明她死得和苌弘一样冤屈,和望帝一样凄惨。第二桩,六月飞雪,如果说第一桩是通过她自身的奇迹来表明她的冤屈,第二桩则是通过违反常规的自然现象来证明社会的不公平,社会上人为制造的黑暗。飞霜六月因邹衍的冤狱故事,更表明了窦娥所遭受的是人间冤狱。第三桩,亢旱三年。引用东海孝妇的故事,矛头更直接地对准昏聩的官府,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窦娥希望通过第三桩誓愿,直接惩诫残暴昏聩的官府,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冤屈能够象东海孝妇一样,得到昭雪。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行刑尚未开始,第二桩誓愿就已显示出预兆,更说明了窦娥的冤屈感天动地,社会的黑暗已引起上天的震怒。三桩誓愿的实现是窦娥反抗的最终结果,也是悲剧高潮的结束。窦娥死去了,但给人间留下了一个勤劳善良、坚强不屈、富于反抗精神的感人形象。也给人间留下了一曲对黑暗社会以死抗争的回肠荡气的悲壮歌曲。

窦娥冤心得体会篇六

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一篇长篇小说,描写了悲惨的女主人公窦娥被冤枉的故事。通过阅读《窦娥冤》,我深受触动,思考了人性的黑暗面、社会的不公平以及对于正义的追求。以下是我对《窦娥冤》的读书心得体会。

首先,窦娥作为小说中的女主角,她的悲惨遭遇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思考。窦娥从小便遭受了命运的不公平对待,被迫嫁入一个凶恶的家庭,遭受各种欺凌和虐待。尽管她一直忍辱负重,但最终还是被冤枉入狱,遭遇了不公正的待遇。这让我深感人性的黑暗面,也让我思考什么样的环境和冷漠的人心会导致一个无辜的人受到如此的迫害。同时,窦娥坚持不懈地争取自己的权益,表现出对生活的乐观和对正义的坚持,这也给我带来了勇敢与希望。

其次,窦娥冤的故事也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平。小说中突出展现了封建社会下的等级制度,贫苦人家的窦娥在权贵和官员间遭受着巨大的压迫和剥削。她无法摆脱自己出身的限制,无法改变她因为低贱而被别人随意处置的命运。这让我感到社会的不公平,同时也思考如何改变这种不公平的现状。虽然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古代,但类似的社会问题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这让我意识到改变社会需要每个人的努力,需要我们共同追求公正和正义。

第三,窦娥冤中的一系列事件和人物形象也让我对于正义的追求有了新的思考。在小说中,窦娥遭受冤枉后,她与倡导正义的商人之子申时行结识,并一起为真相而奋斗。申时行为了寻找真相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并没有被社会的偏见或者压力击垮,而是一直坚持追求正义。他的无私和坚持让我对正义有了重新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不仅要做到自己不做坏事,还要积极参与到为正义奋斗的行列中来。

第四,小说众多的人物形象也让我对人性的多面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无论是窦娥、申时行还是其他人物,他们都有各自的人性弱点和困境。窦娥在受到冤屈后心灰意冷,但她仍然保持在家庭和社会事务中愉悦角色的模样。而申时行虽然是正直和勇敢的,但他也有自己的人性弱点,对于权力和利益的诱惑也曾动摇过他的信念。这些多样的人物形象让我意识到人性是复杂的,无法简单地用黑白来划分。同样地,社会也是由无数个个体构成的,我们需要理解和关怀他人,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最后,《窦娥冤》给我带来了对于人性、社会和正义的深刻思考。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我看到了人性的黑暗面和社会的不公平。然而,小说中也有窦娥和申时行这样的坚定正义和勇敢追求真相的人物,他们激励着我去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追求正义。同时,小说中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也让我对人性的多面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总的来说,《窦娥冤》让我深刻地思考了人性、社会和正义这些永恒的话题,激励着我在现实生活中成为一个更好、更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窦娥冤心得体会篇七

“窦娥冤”是中国古代传奇故事中最为著名的一部分,通过经典民间传说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女子冤死和浪漫故事的缩影,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间的爱恨情仇。近日,我们班级在语文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一次关于“窦娥冤”的听课,让我对这个故事更加深入地了解并体会到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第二段:感受

通过这次听课,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窦娥冤”所蕴含的道德观和人性思考。作为一个女子,窦娥不但具备了纯真、正直和忠诚的品格,而且有一颗善良的心。她对爱情和家庭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精神追求,但却最终遭受了冤屈。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时代的局限与制约,交托绝不能掩盖人性的美好与闪耀。

第三段:思考

“窦娥冤”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代表了许多中国古代女性命运的缩影。作为当代的中国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历史现象,并从故事中得到启迪和思考呢?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奋发向前,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努力追寻自己的梦想。其次,我们要热爱生活,相信世界上还有很多美好的事物等待我们去发现和品味。最后,我们应该要珍惜家庭和朋友间的感情,用心去爱自己的所爱,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幸福。

第四段:体会

“窦娥冤”故事以史实为背景,借古讽今。通过被冤的悲剧和种种不公平待遇,它向读者传递了强烈的反抗和反思的力度,同时也让人们意识到了对于一份权力,任何人都应该保持警惕,有自由的个性和价值观是真正意义上的快乐与幸福。也就是说,正视事实的局限,以及对未来的憧憬精神状态波动,是我们珍惜人生的前提。

第五段:总结

在听了“窦娥冤”的课程之后,我深刻认识到了时代的精神性所涵盖的有关历史的细节和文化情感。以此为契机,我希望自己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在自我提高和不断学习的基础上,更好地领悟和支撑自己的思想和判断。最后,我相信,只要我们有良好的道德观和人文素养,就能够在逆境中突围,赢得最后的胜利。

窦娥冤心得体会篇八

开折,通过监斩官和其他人的行为,描写了一副阴森肃杀的刑场气氛。窦娥便在这种气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场了。一上场,窦娥便唱了两只曲子:[端正好]、[滚绣球]窦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呈现出来,说明自己无辜被判死刑,冤屈惊天动地,临死之前,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窦娥控诉天地一场戏,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文章,千古流传。我们来看一看这段唱词: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一句是说现实世界有它固有的统治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的秩序之中。下一句,一个天地也!一声感叹,蕴涵着窦娥无限的感情。有愤激,有委屈,有埋怨,有抗争,有指责,有期待。下一句只合可怎生两个表强烈反问语气的词,表达了窦娥对天地强烈的质问。作为主宰万物、维持现实世界秩序的最高统治者——天地,本应该使社会清明,公正无私,却是非不分,曲直不明。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用非常肯定的语气直接指明现实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坏人得志,好人受欺。这种现实世界的不公平和天地间应该存在的公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使人对主宰万物的天地产生怀疑。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一句是对前几句的总括性结论,指明了天地并不象人们期望或相信的那样维持现实的公平合理,相反,却和社会上的邪恶残暴的坏人一样,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残害善良弱小的平民百姓。这句指责,推翻了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对人们现实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天地——作了深刻的批判。紧接下来,悲愤之气达到极点,便是对天地的直接而强有力的指责和痛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不仅是要推翻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进一步要推翻天地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这种对天地的大胆的指责批判在古代以天为上的社会里是不多见的,中国古代人民因为以农业为生,特别重视天。现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皇帝被认为是承接天的命令,代替天来行使统治权。因此被称为天子。窦娥的这一段唱词,把自己受冤屈的原因直接归结到了天的身上,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所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既是对整个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否定,也是对传统的封建专制思想的否定。具有很强的民主主义精神。这种思想也是关汉卿借窦娥之口抒一己之愤。最后一句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是愤怒的控诉达到极点之后的转折,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悲愤而又无奈的叹息。

这段话之所以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用精辟而非常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的强烈愤慨。表达了普通老百姓要求维持社会公平,惩恶扬善的愿望。在句式上,几乎全用口语,既贴近老百姓的语言,又自然流畅,气势充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千百年来盛传不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70604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