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智慧农业调研报告篇一
政府为了实现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等目的,通过法定方法和方式将政府的财政收入转移支付给特定的农业生产对象进行补贴,简称农业补贴。多年来,我国采取了多种农业补贴措施,促进和改善了农业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农业补贴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改进完善我国的农业补贴制度并适应wt0《农业协定》规则十分重要,必须正确面对,妥善解决。
(一)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主要内容:农业补贴内容主要包括:
1、直接补贴。一是粮食直补。如20xx年起,国家按照实际种植面积,直接给农户发放补贴;二是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20xx年起,国家对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给予直接补贴;三是农机具购置补贴。20xx年开始,国家针对有对农业生产者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部分补贴;四是畜牧良种补贴。该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品种改良加快畜牧业发展;五是农业保险补贴。国家为支持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而对相关业务的保费给予一定的补贴。
2、间接补贴。即运用价格政策措施和市场干预等手段,向农民提供间接补贴。一是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从20xx年开始,当市场上的粮食价格低于国家最低收购价时,政府部门委托符合条件的农粮企业按照最低收购价收购农民手中卖不出去的粮食,从而实现稳定市场和保护农民利益的目的。二是20xx年开始,执行粮油临时收储政策等收储措施。
(二)我国现行农业补贴的特点
1、农业补贴具有特殊性。我国对农业进行补贴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生产是不可替代。农业生产对自然气候的依赖性很强,市场风险非常大,同时农业也是食品供应的唯一来源,也是诸多工业生产领域重要的原料来源。所以国家对农业的补贴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及社会稳定和发展。
2、农业补贴具有政策导向性。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决定了农业风险大,利润低。假如完全靠市场规则,资本和劳动力不愿意流入农业产业。资本的短缺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使我国农业面临着发展危机。为了促进农业的协调、稳定发展,国家有必要采取补贴政策。
3、农业补贴的规模具有局限性。过度补贴不仅会增加纳税人的负担,对工业和其他产业造成影响,同时也容易违反wt0相关的农业规定,造成国际贸易摩擦。
4、农业补贴的对象具有特定性。因受财政承担能力和wt0规则的限制,我们应集中财力,有针对性地对一些重点农产品进行补贴,来提高类别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衣食需要。
近年来,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制度对稳定我国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以每年超过5%的速度增加。但就目前农业补贴制度还存在以下问题。
1、农业补贴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专项农业补贴法规,《农业法》、《植物检疫条例》等法律法规中有关农业补贴的政策与规定很少提及,且规定不明确,操作难度大,而且内容已落后,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一是不利于实现农业补贴最初的目的;二是不满足wt0规则的要求。
2、农业补贴实施效果不明显。一是实施农业补贴之后,农业的产出效益仍然偏低,无法保证农业稳定发展;二是粮食直补等农业补贴只根据承包或种植面积发放,但也存在不合理现象,如直接种植农户没有享受到补贴款,而有土地未种地得到补贴款,挫伤了种粮户的种田积极性。
3、农业补贴结构不合理。我国农业补贴结构主要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以粮食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直接补贴为主的综合性补贴;第二类是以农机具购置补贴和良种补贴为主要内容的专项生产性补贴;第三类是以粮食最低收购价直接补贴政策体系。而这些补贴大多数属于wt0《农业协定》中的黄箱补贴,黄箱补贴在短期内对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及增加农民的收入和促进农业发展有明显效果,但对促进农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效果不明显。
目前我国农业补贴制度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方面,通过对十几年农业补贴制度执行情况分析,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建议如下:
1、加强完善农业补贴制度,从法律上保障农业补贴实施。一是我们应借鉴国外对农业补贴立法好的经验,完善我国农业补贴制度,最重要的是完善《农业法》,保障加大对农业补贴的投入力度,保持农业投入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同时兼顾工业、第三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尽快出台《农业补贴相关法》,明确农业补贴的相关原则、对象、程序、资金来源、法律责任等诸多方面法律规定。三是结合我国农业实际,出台修订具体的农业补贴条例,保证农业补贴政策落实到位,有利于农业发展和保障农民利益。四是遵守wto《农业协定》有关规则,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方式。wt0《农业协定》将农业补贴分为三类,即黄箱补贴、绿箱补贴及蓝箱补贴。我国目前的农业补贴大多以“黄箱补贴”为主,而“绿箱补贴”功能措施手段缺泛。所以,我国应加强对自然灾害救济补贴、粮食援助补贴、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如秸秆还田,有效解决秸秆禁烧抛问题)等“绿箱补贴”措施。
2、加大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补贴。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还处于粗放型经营阶段,科技含量相对比较低,产出效益低。我国应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注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使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能够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3、加快农业人才资源的培养推进。我国农民老龄化问题已经十分突出。农民进城务工或从事非农人员不断增加,因为地少人多,加之每年午秋两季收种时间短,种田产生经济收入有低,50岁以下农村人员大多数不愿意在农村种地,长期下去有可能出现农村土地抛荒现象,所以培养农业后备人才的意义非常重要,任务非常紧迫,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十分关键。多年来,有关部门虽然实施了一系列农民技能培训工程,但因没有一个稳定的制度提供保障,导致无长期规划和目标、加之资金投入不足、培训内容与现实需求脱节等问题,影响了培训的效果。我国应立足于现代农业长远发展与近期现状相结合的需要,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后备人才培养规划,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健全相关法律制度,真正把“三农”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才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智慧农业调研报告篇二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农村基层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纽带,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如何保持和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当前农村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前一段时间,我们通过实地走访、党员座谈等形式,对我镇各村的党建工作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了以下调研报告。
一、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情况
全镇共有党支部xx个,党员xxxx名。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大部分农民党员切实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体现了党员的先进性。此次调查显示,半数的农户认为党员在劳动致富方面有发挥作用,多数农民党员能积极参与村“两委”工作,绝大多数村支部能够代表群众积极参加村务管理,较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
二、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问题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农村基层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纽带,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如何保持和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当前农村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前一段时间,我们通过实地走访、党员座谈等形式,对我镇各村的党建工作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了以下调研报告。
1.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农村党员素质总体偏低,存在“一高三低”现象,即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科技水平偏低,“双带”能力偏低。
2.党员发展教育管理不到位。部分农民党员组织纪律涣散、思想观念陈旧、党性修养偏低,一些农民党员包括外出党员对村党组织活动不感兴趣,很少参加甚至不参加组织生活,消极对待组织分派的工作,不愿缴纳党费。
3.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软弱涣散,形不成坚强的领导核心。一些农村干部素质低,业务水平差,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履行职责不到位,使上级的政策,精神在落实过程中大打折扣,造成政令不畅,群众有怨言。
4.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到位。相当一部分村无集体经济来源和积累,无钱办事问题突出,党员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对老、弱、病、残、困难党员关心帮助不够,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明显。
5.村级民主管理不到位。部分村党务村务公开较少,特别是财务方面不够透明,财务管理机制有待尽快健全完善。
三、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1.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改善党员结构。按照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优秀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村干部“三培养”目标,坚持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严格发展党员程序,以农村大中专毕业生、退伍返乡青年为重点对象,重视在优秀青年、优秀妇女、高知识群体和农村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不断改善党员年龄、文化结构。
2.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要求,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领导班子,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继续加强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德教育整顿,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群众公认的好党员选拔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班子中来。
3.积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夯实农村党建和基层政权物质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有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关键是集体经济要有实力。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村级土地、矿产、河流等资源优势,不断开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认真落实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优化村级集体经济基础的发展环境,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通过项目指引、资金倾斜、信息技术服务等具体措施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通过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强化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点问题,真正为民排忧解难。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细胞,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堡垒。在全党全社会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工作的同时,我们要把创先争优同基层党建工作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智慧农业调研报告篇三
第四,创建品牌、树立品牌有利于维护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知识产权,使农业科技人员的智力劳动得到承认,从而进一步发挥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力。
二、我县品牌农业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一)品牌农业发展现状:
××县位于江西省中部、鄱阳湖南岸,是省会南昌市的东大门,面积1971平方公里,人口79万,辖21个乡镇,具有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交通优越、资源生态一流、特色产业蓬勃的鲜明特点。境内有59.84万亩山,91万亩水,82.62万亩耕地,号称“三山三水三份田,一份道路和庄园”,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境内湖山壮美秀丽,气候四季宜人,森林覆盖率25.6%,具有一流的青山、一流的绿水、一流的空气、一流的生态。尤其是面积达32万亩的全国最大县域内湖——军山湖,更是××得天独厚的资源财富,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被誉为××的北部明珠和绿色聚宝盆。我县现有绿色食品a标志一个:雨飞牌本站纯天然饮用矿泉水;有机产品aa标志十四个:永湖牌黑芝麻、军山湖牌翘嘴、鳊鱼、鲤鱼、鲫鱼、中华绒螯蟹、鳙鱼、草鱼、鳜鱼、黄颡鱼、银鱼、河蚌、清虾、甲鱼;十二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中粮江西米业有限公司蒸谷米生产基地、江西省鄱湖实业有限公司藜蒿基地、军山湖清水大闸蟹养殖基地、江西省××县皖赣特种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军山湖东港湖汊鱼蟹养殖基地、江西省××县青岚湖水产养殖基地、××县衙前菌菇基地、××县南台蔬菜基地、××县淑萍大棚蔬菜基地、南昌市马兰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生猪基地、××县新辉煌养殖场生猪基地、江西省国恩宾馆生猪基地、××县茅岗春风良种场基地;三个无公害产品认证:清水大闸蟹、黄颡鱼、鳙鱼:五个典型的“一品”村:温圳镇湖南朱家村养鸡专业村、衙前乡贯坑村本站菌菇种植专业村、泉岭乡仓头村甲鱼养殖专业村、前坊镇茅岗焦家养猪专业村、三里乡爱国村网箱养鳝专业村;九个农副产品基地:生态畜牧小区、河蟹养殖基地、珍珠养殖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双低油菜生产基地、黑芝麻生产基地、果业生产基地、油茶生产基地、药材生产基地;三个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米加工—中粮江西米业、粮食加工—××县粮友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食用菌加工—××县食用菌开发责任有限公司。
目前,中粮江西米业有限公司大米生产能力居亚洲之首,公司已获得“省级龙头企业”、“优秀农业龙头企业”证书,并被iso9001haccp管理体系认证,生产的“金地牌”蒸谷米远销国内外; “军山湖清水大闸蟹”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证书和“著名商标”、“江西名牌产品”等称号;“香庐峰”牌菌菇是“江西省知名品牌”,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证书;“贤湖牌”大米、黑芝麻也是闻名遐迩、响誉中外的绿色食品。××已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全国淡水渔业重点县”、“国家河蟹生产出口基地”、“特色农业国家绿色食品(黑芝麻)标准化生产基地”、“江西省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南昌市都市型农业绿色环保生物食品生产基地”、“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通过包装和品牌宣传,我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一些历史悠远、具有传统特色的传统农业品牌产品已被越来越多的经销商和消费者所熟知和了解,农业品 牌效益逐步显现,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发展品牌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农业创牌工作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农产品品牌较为混杂,存在“小、散、弱”现象,管理难度大。
工精度和开发深度不够,科技含量不高。一些传统食品守旧有余,创新不足,影响了产品和品牌的生命力。
三是农业标准化工作滞后,产品附加值不高,科技含量较低。即使是获得注册的品牌农产品,其生产、加工等各环节仍是常规生产、传统做法。
四是对名牌产品广告宣传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使得名牌不名,品牌作用难以发挥。
五是农民营销观念与方式陈旧,产品流通渠道单一。
三、发展品牌农业的对策措施
(一)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引导和服务、完善创牌体系。
1、转变政府职能,为品牌农业创造良好环境。县里要成立专门机构,认真制定××县农业品牌发展规划,督促有关部门、社会中介组织、各类经纪人和生产基地共同把培植名牌、发展名牌、保护名牌工作落到实处。各类农村投资项目的安排、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推广、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退耕还林还草等,都要与品牌农业发展有机地结合,并加大扶持力度。要安排专项经费,对获得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称号的有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给予适当奖励。对申报使用绿色食品成功的企业,应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企业适当的奖励。对农产品注册商标及农产品质量监测认证的费用均应给予适当补助或扶持。
2、加快引导步伐,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尤其要尊重农户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在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下,正确引导,加强管理,适应产业化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3、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发展品牌农业的合力,为名牌农产品企业发展提供宽松环境。发改委、农业、财政、税务、工商、技术质量监督、环保、卫生防疫、金融等相关部门,要及时有效地提供政策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尤其在税收、信贷、商标注册及各种管理费用收取上给予农业龙头企业一定的倾斜,为企业提供宽松环境,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二)围绕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品牌。
1、突出区域布局。根据我县农业经济布局,要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不搞“小而全”,不搞重复布局,该调整的立即调整,该优化的马上优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把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以科学布局来实现产业开发的规模效应。
2、发展特色农业名牌产品。发展农业特色名牌产品必须紧紧围绕全县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立足资源、区域优势,培育特色基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着力提高农产品的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科技水平、品牌知名度,集中力量扶持、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名牌产品。
3、要切实加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基地建设要充分调动农户、龙头企业、区域性合作组织和各方面的积极性,高起点规划,多渠道筹资,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加强粮食、水果、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相关部门要将生产基地建立与各类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农业、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技术推广和技术改造等项目资金捆绑起来使用,并予以重点支持。
(三)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名牌产品宣传塑造力度。
我县著名的农产品种类很多,且多具有悠久的历史,很有地方特色,但就是生产形不成规模,市场形不成影响,其原因就是品牌不响,名气不大。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重视对名牌农产品的“包装”,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名牌农产品的知名度。一是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扩大名牌农产品的社会影响。二是积极参与各种农产品展销会,开展节假日促销宣传;三是举办名牌农产品文化节活动等,把名牌农产品的名声做大、做响、做强。在宣传工作中注重品牌文化、品牌形象的宣传,从注册商标,到产品包装全过程都要注重品位、档次和预期效果,不断扩大××名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加强培训引导,抓好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
1、加大对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的宣传引导和培训教育力度,促使其充分认识到农业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尽快提高素质、转变观念、掌握技术,改变原有粗放管理和生产方式,自觉地走农业创品牌之路。
2、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起一套规范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使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都有技术标准作为技术依据,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加快建立农产品检测监督网络,使产品品种标准、质量分级、专用标准,生产技术规程、药物残留等符合安全卫生标准;大力开发好绿色资源,建好绿色基地,积极组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面积。
(五)加快流通体系建设,开拓营销市场。
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和网络,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营销活动,搞活农产品流通,不断扩大我县名牌农产品的影响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充分发挥名牌产品对全县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一是加强营销管理,积极开展市场调研,进行科学的市场预测和决策,确定企业的营销策略和发展规划;二是抓好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三是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和规范农民经纪人队伍;四是要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民提供产品、技术、价格信息服务。
智慧农业调研报告篇四
(一)种苗生产供应品种、树种多。据统计,今年用于各项造林绿化树种有30多个,特别是一些城市绿化树种、园林观赏树种增幅较大。根据市场需求和我县城市绿化建设需要,各苗圃加大了绿化树种、园林观赏苗木的培育力度,种苗生产供应的结构性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二)苗木质量大幅度提高,杜绝了不合格苗木上山造林,造林用苗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全县各项工程造林一、二级苗木使用率达95%以上,实现了二级以上苗木上山造林的目标。
(三)苗木供过于求形势依然严峻。经树种、品种结构调整后,今春可供应苗木2800多万株,供应总量比上年春季减少近200万株,苗木剩余总量与上年基本持平,杨树、山杏、刺槐等常规树种苗木剩余量减少。
在看到林木种苗产业发展的同时,如何加强全县种苗质量管理,寻求种苗的销售渠道,增加抗逆性树种、品种种苗的培育,努力解决种苗供过于求的一系列问题不断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从而成为制约我县种苗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种苗生产供应与造林需求得不到很好的衔接,造林任务下达晚,种苗生产的盲目性难以得到根本性改观,苗木生产结构性过剩,区域供需不平衡依然存在。由于造林任务下达晚,种苗的准备只能依照历年经验进行预测和估算,与生产实际需求差距较大。部分林农目前依然存在等待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增加造林计划的想法,种苗产业的规模及种植结构难以得到合理的调整。
(二)抗逆性树种、品种种苗缺乏,供应压力增加。当前,随着各林业重点工程逐步进入攻坚阶段,造林地的立地条件越来越恶劣,造林难度增加,各工程对抗逆性树种品种种苗的需求逐步加大,而抗逆性树种种苗在当前的种苗生产供应中所占比例偏低。
(三)良种使用率低。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种苗工程建设的扶持力度,良种生产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但是造林部门在造林投入相同的情况下,受价格因素的影响(良种种苗价格高于普通种苗),为降低造林成本,造林选用普通种子和普通苗木,良种使用率难以提高。
(四)长途调运的苗木质量堪优。立足本县域,“就地育苗、就近供应”是搞好苗木生产供应的基本原则,是保证适地适树和造林苗木质量的重要措施。长途调运苗木,一是降低了苗木质量,提高了造林成本,二是挫伤了当地林农育苗生产积极性。
种苗产业今后的发展思路
一是继续加强种苗信息调度工作,以信息引导市场,制定科学规划,提前安排年度计划,超前发展林木种苗生产,努力提供品种对路的良种壮苗,减少种苗生产供应的经济损失;要加强造林部门和种苗管理部门的协调,造林规划早制定,任务早下达,种苗早准备,通过调控和信息引导,保持种苗供需总量的基本平衡和品种对路,避免苗木市场的大起大落,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同时,要根据林业建设面临的供求关系和消费多层次变化,面向大林业、大市场,生态林苗木、商品林苗木、绿化美化苗木、花卉和草一起上。
二是利用科技手段,加强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大力研究和推广抗性树种、品种,培育良种壮苗,发展容器育苗,调整造林绿化苗木的生产结构。在苗木生产供应上,立足苗木自给,支持和鼓励容器苗生产企业扩大容器苗生产规模,加大生产力度,尽量满足林业重点工程和城市绿化,特别要加快选择、引进和改良培育适宜我县恶劣自然条件的抗逆性针阔叶树种、草种,速生丰产树种,名特优新经济林品种,绿化美化树种和花卉等的需求。鼓励对抗性树种、品种的培育和推广,积极调整树种、品种结构,引进优良树种、抗性树种品种,着力解决当前种苗生产中树种、品种结构矛盾。
智慧农业调研报告篇五
设施农业作为我县新兴作业,全县各级党政高度重视,普遍把设施农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为摸清全县设施农业基本情况,掌握设施农业分布、收入、种植情况,有针对性的做好设施农业工作。我办认真开展了设施农业工作调研,掌握了全县设施农业发展概况。现将具体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全县设施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我县设施农业发展起步于2000年,当时主要以塑料土墙棚为主。随着设施农业不断发展和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以温室大棚为主要模式的设施农业开始了规模化发展。近年来,全县各乡镇坚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人民政府精神,本着“因地制宜,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提高质量”的原则,通过示范引路,基地带动,设施农业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截止2008年6月份全县设施农业面积已达24525.2亩、20280座。其中土木结构温室11017座,拱棚9263座,有棉被温室4500座,种植的作物种类有辣椒、番茄、西、甜瓜、黄瓜、西葫芦、茄子、桃和花卉等。上半年产各类瓜果蔬菜近46365万吨,实现收入6950万元,棚均收入3300元,人均收入150元,与2007年同比增长20元。设施农业在增加农民收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全县继林果业后增加农民收人的又一战略产业。
主要特点:
(一)设施农业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亮点近年来,我县设施农业以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已越来越成为各乡镇农民增收的新亮点,设施 蔬菜生产由单一的春提早向秋延后和越冬菜生产发展,实现了由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四季增收的转变。许多农民已经由“粮农”转变成为“菜农”,促进了种植业由单一的粮、棉生产向经济作物的调整,许多农民依靠发展设施农业脱了贫。据调查,目前全县设施农业平均亩纯收人在2000元—20000元,有力地带动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如恰斯米其提乡亩收人在3000—5000 元的占到从业农民的70%以上,种植反季节蔬菜的农户年增加收入均在2000元以上;依提木孔乡设施农业总收人达到588.28万元,占蔬菜总收人的65%,农民通过设施农业人均收人达到153元;温室大棚每亩年纯收人5000—12000 元,铁提乡从事温室大棚生产蔬菜的农户年均收人在10000元左右。巴仁乡设施蔬莱面积只占蔬菜正播面积的60 %以上,产值却占到蔬菜总产值的75% , 农民人均设施农业收人达到184元。另外,一些乡镇的设施果品生产和温棚育苗效益也非常显著,如恰斯米其提乡果品生产,目前已成为该乡的又一增收亮点。设施农业已越来越显示其高效产业的地位。
(二)少数民族农民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比例越来越大,传统生产习惯开始逐步转变
设施农业生产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产品供应,也推动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拓展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推动了传统农业劳作方式向精细生产、集约化经营的转变,特别是带动了少数民族农民积极投身设施农业,少数民族从业农民数量不断增加,并增强了市场意识和效益意识,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带来了新气象。据统计,目前全县设施农业从业农民达到3万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农民已经达到了2.8万人,占从业农民总数的90%以上,而且涌现出一批高产高效的生产典型。恰斯米其提乡今年计划新建 120座温室,100%由少数民族农民投资建设和生产经营。
(三)设施农产品的花色品种日益丰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目前,我县设施农业已从过去以生产蔬莱为主,逐步向生产甜瓜、油桃、葡萄以及育苗等多领域发展。设施蔬菜的生产供应期可以由每年的11月延续到第二年的6月,上市蔬菜的花色品种已达到30余种,生产的品种除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和叶莱外,豆类、水果等也形成一定规模,有效地改善了全县冬季鲜菜供应,提高了淡季蔬菜的自给率。据统计,目前全县淡季蔬菜自给率已由过去的不足20%提高到现在的60%,对平抑蔬菜价格、发展菜篮子生产、丰富市场供应都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坚持连片开发,整体推进,规模化生产成效初显 经过多年发展,我县设施农业生产已从最初以城郊为中心,向全县各平原乡镇扩展,设施农业建设逐步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目前全县500亩以上相对集中的设施农业乡镇达到5个,300亩以上连片基地10个,初步形成了布局比较合理、具有一定规模的温室大棚群,涌现出一批辣椒乡、西红柿乡等专业化生产基地。如恰斯米其提乡设施农业面积2500亩;依提木孔乡设施农业面积4600亩;设施农业规模效益逐步显现,也为产业化经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近年来,各乡镇在发展设施农业进程中,依托当地光热资源条件,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坚持科学发展,制定规划,合理布局,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制定优惠扶持政策,逐步引导设施农业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主要经验和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构,狠抓落实
各级党政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和增长点,投人了很大的精力抓生产、抓宏观管理,不断强化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组织领导机构。明确了责任,从领导、任务、技术、物资、资金等方面抓好落实,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战略着眼点,高位推动此项工作。突出抓好设施农业的规划布局、优惠政策落实以及技术服务等工作,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的关系,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一些乡镇制定了设施农业工作目标和任务,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把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村、落实到户,大力开展宣传动员和组织。如恰瓦克镇把设施农业发展与各村年终综合考核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度。乌吉热克乡把设施农业发展列入年终考核细则中,明确目标任务,量化工作指标,制定了设施农业考核办法及年终奖惩办法,强力推进。依提木孔乡在重点村实行了领导干部包片联系点制度,以确保取得实效。
三是加强指导和督查。各乡镇投人很大精力抓设施农业发展,各级领导经常深人生产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召开座谈会、现场会,及时解决设施农业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吐古其乡实施了设施农业“帮带工程”,由乡机关、站所社帮扶从业农民解决一部分建棚资金,配棚膜等设备,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产业发展。
(二)立足实际,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生产积极性
各乡镇因地制宜,从承包用地、协调贷款、帮扶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人等方面,制定了多项优惠扶持政策,充分调动从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县乡把扶贫和以工代贩资金捆绑使用,补助温室大棚;有些乡镇还把集体建好的温室大棚让农户无偿使用,发挥政府在设施农业起步阶段的引导作用。有些乡镇采取政府扶持、农民自筹、集体支持的设施农业投资机制,每个温室大棚县乡补助800—1500元,对农民新建温室实行补贴制度,并从干部帮扶、科技支撑等多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扶持,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对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发挥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以科技为支撑,加强培训,搞好服务,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各乡镇在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对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加了科技投入,把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提高科技支撑能力作为关键措施来抓。在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个别乡镇从外地请进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经验丰富的农民和技术人员,开展承包示范和技术指导。目前大多数乡镇都建立了设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聘请专业人员对农技人员和蔬菜种植大户进行现场授课,要求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实际操作技能。一些乡镇还采取科技特派员形式,将有技术、会管理的技术人员下派到村,驻村包户。全县实行技术人员划片、定点、包干到棚的技术服务并与技术人员签订责任状,把技术人员的经济利益与服务对象相挂钩。依提木孔乡乡推行了“一带十、十帮一”活动,拿出资金奖励有经验的农户,鼓励新从业莱农为有经验的种植户“打工”,通过互帮互学,加快了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
(四)培育市场,发展协会,支持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
随着设施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各乡镇把培育市场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积极开拓市场,促进 产品流通:一是加大了市场的新建和改造力度,积极建立市场营销网络,改善交易环境,提高交易效率。恰斯米其提乡实行建立产地交易、集中批发、零星销售三种市场流通模式,蔬菜批量销往乌鲁木齐市及西藏阿里等地。喀什地区形成了以叶城为中心,辐射乌鲁木齐市、喀什市、和田市、阿克苏市、库尔勒市、西藏阿里地区等地的市场营销网络。
二是积极培育市场流通主体。各乡镇积极发挥中介组织和经纪人在市场与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提供市场产销信息,扩大产品销售量。目前全县有各类蔬菜协会45个,农村经纪人4500多人,在生产旺季,每天销往各地的反季节蔬菜在200吨以上。通过协会促进本地产品的销售,为生产发展和产品销售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近年来,全县各乡镇在加快发展设施农业进程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通过这次调研,我们也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设施农业总体生产技术水平较低,技术力量薄弱。目前各乡镇普遍缺乏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科技人员,县园艺技术服务队伍由于缺乏交通工具,不能充分发挥科技指导作用,造成设施蔬菜、瓜果生产技术推广非常滞后,农民接受技术指导和服务的比例还很小,不能完全按照设施农业生产所要求的技术标准进行生产,技术普及率较低。据统计,目前全县参与设施农业技术服务的技术人员不足百人,但绝大多数人员过去主要从事大田作物的技术指导,对设施农业的生产技术掌握不深,而且普遍缺乏一线生产的实际操作技能,整体素质、服务水平与设施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二)设施农业生产的高效性尚未完全显现。目前一些乡镇温室大棚的设计和建设不规范,加之农民缺乏建设资 金,政府扶持资金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棚质量。温室后屋面普遍仰龟偏低,厚度不够,致使保温性能差,冬季无法投入生产,反季节设施生产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对市场的调查不够,研究不深入。各乡镇普遍存在对市场情况、销售渠道以及市场所需的产品种类、品种、质量要求等调查不深,研究不细,造成生产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温室和拱棚的比例不合理,没有进行品种布局,种植茬口与市场需求脱节,种植种类单一,特色菜、精细菜少,不能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春淡、冬缺菜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四)设施农业产业化发展仍然比较缓慢,中介组织的作用相对较弱。以农民为主体的产销合作组织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大多数专业协会管理分散,主体地位不明确,市场竞争能力较弱。经营方式仍以个体农户为主,小农经济的生产和经营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注册程序复杂,注册费用相对较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中介组织的发展。
四、建议
(一)明确思路和重点,稳步推进设施农业发展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人为目标,以科技为支撑,以政策扶持为动力,在形成区域特色、创立产品品牌、提高组织化程度、拓宽市场销路上求突破,实现设施农业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力争到2015年,把我县建成南疆重要的设施农业生产和产品出口基地,使设施农业成为我县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为农民持续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发展思路:按照市场需求,把设施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相结合,把基地建设与市场开拓相结合,把规模扩张与提高现有大棚效益相结合,处理好设施农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数量与效益的关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提高品质和效益;以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加快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努力构筑产加销一体化的高效设施农业产业体系。
1、建议县财政每年安排设施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列入财政预算。主要用于科技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新品种引进和新技术研发推广、建立蔬菜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开展农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培训等。
2、县财政、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应加大对设施农业发展的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充分整合利用扶贫、以工代贩资金,切实解决目前生产和发展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实现政府投资效益最大化。
3、坚持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合理地进行土地置换和流转,确保设施农业集中连片种植,促进设施农业向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三)高度重视加强技术人员和从业农民的、培训,强化技术服务
1、大力开展技术人员和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加强设施农业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充实人员和技术力量,充分发挥园艺、农技部门的作用,使之成为推进我县设施农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和重要保障。把设施农业科技培训纳入农民劳动就业技能培训体系全力推动。围绕温室建造、选用优良品种、育苗、田间管理、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环节,积极开展实用、实效、通俗易懂的科技培训,提高基层广大技术人员的技术指导水平,提高农民对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一批了解市场信息、熟悉设施农业的管理人员和具有现代农业技术的科技人员,努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建立高产高效的示范基地。建议加大对县育苗中心的投入,使之真正成为新品种引进试验、新技术示范推广、综合技术的组装配套以及技术培训为一体的核心基地,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引导、辐射带动的作用。
3、制订设施农业无公害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加快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步伐。要结合实际,坚持发展与巩固提高并举的原则,认真实施设施农业“技改工程”,用2—3年时间,对现有结构不合理不能投入冬季生产的温室进行结构改造,统一建设标准,推广”矮后墙、长厚坡、高仰角”的日光温室结构模式,推广土墙竹木、土墙钢木、土墙钢架结构建造模式,提高设施农业对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四)加快市场开拓步伐,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
1、加强引进、扶持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化经营。引导龙头企业参与设施农业生产、加工、贮运、保鲜和市场营销,延伸产业链,提高设施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对现有的无公害产品和绿色产品进行强有力的推介和宣传,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2、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大力培育农村设施农业经纪人、营销流通队伍,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培植贮藏、保鲜、运销大户,提 高设施农业的市场化程度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千家万户小规模、大群体的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机衔接起来。
3、加大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其连接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纽带作用。组织专门力量常年在周边城市和地区进行信息收集、整理,与国内各大蔬菜批发市场实现信息联网,确保快速动态了解市场信息。利用各种媒体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供销信息,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减少或避免生产的盲目性、趋同性、随意性。
(五)召开全县设施农业发展分析会
建议县上在今年下半年召开全县设施农业发展分析研讨会。通过分析研讨会,明确我县设施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建设内容、区域布局及工作重点,推进设施农业发展。同时对设施农业工作开展好的乡镇村及有关先进单位、优秀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从而进一步统一各乡镇、各部门的思想认识,总结和交流经验,观摩和学习典型,寻找不足,探讨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措施,使之尽快成为我县农民增收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
叶城县农村工作办公室:高乃孝
2008年7月20日
智慧农业调研报告篇六
我县实施的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总投资xx万元,其中中央投资xx万元,省级配套xx万元,地县级配套xx万元。项目建设总规模xx亩,全部为xxxx。
一、部门项目管理办法执行情况
为了充分利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加快我县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进程,切实完成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发挥项目的最大效益,临泽县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自批复实施并开工建设以来,严格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管理办法》、《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管理办法林业项目实施细则》及规划设计组织施工建设,实行领导挂项目,层层抓落实的制度,现已按计划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
二、部门项目的定位和作用
发部门联合申报、联合监督检查、联合验收,建立了互相支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协作机制。
四、部门与农发机构的分工和协作
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示范项目管理中,部门主要负责项目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农发部门主要负责资金管理、考评验收。林业部门与农发部门全程参与项目建设,配合协作较好。一是项目申报由部门和农发部门联合选定,联合行文上报;二是上报后由上级主管部门和农发部门联合组织评审;三是在项目建设及完工后,由部门和农发部门联合组织验收,上级部门联合督查、检查、审计。
五、建议
一是增加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数量、范围,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生态建设项目中的比例;二是加强协调,提升统一作战能力,使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切实使农发办项目和其它生态项目形成合力,形成投资不变、渠道不乱,捆绑使用、相互弥补,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资金投入格局,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智慧农业调研报告篇七
为全面掌握河南省__市农业信息服务工作情况,总结经验,查找不足,研究对策,更好地做好农业信息化工作,加快我市农业信息化进程,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农业局、市移动公司组织联合调查组,于20__年3月14日—17日,对我市两县三区10个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6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20家种植、养殖大户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信息化对发展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种植、养殖大户及农民经纪人的信息化意识不断增强,信息运用取得明显成效。20__年市农业信息中心通过互连网络发布信息18000多条,通过手机短信发送农业信息100多万条户,及时准确地为农民提供了政策、技术、市场等信息,使农民获得信息后,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召陵区老窝镇下堤于村辣椒经纪人于树理20__年购买电脑,接通互联网,经常上网查询政策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等,对同行和群众无偿提供信息服务,带动致富人数达400人。20__年于树理从网上了解到辣椒价格将有很大上升空间,及时以每公斤10元的价格收购5万公斤,在较短时间内全部以每公斤20元的价格出售,获得经济效益数十万元。临颍县王岗镇梁岗村的辣椒经纪人黄根民20__年8月在__农业信息网、湖南辣椒网上发布了辣椒供应信息,当月湖南省就有一家经销商与其联系,一次交易就出售辣椒70多吨。
(二)全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20__年我市建成了市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平台,20__年成立了市农业信息中心,配备了专业信息技术人员。舞阳县、临颍县、源汇区、郾城区建成了4个县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平台。20__年建成了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44个;培训骨干农民信息员106名,分布在各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农业服务中心。农业信息化示范村建设扎实推进,规模逐步扩大。市农业局还组织20多名专家及技术人成立了涵盖农业政策、农业技术、畜牧养殖、林果种植等10多个专业的专家组,开通了专家手机热线,及时解答农民群众咨询。市县乡村四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三)农民信息化意识不断增强,信息需求不断拓宽。这次调查的8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信息化意识普遍增强,配有上网设备、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临颍县联泰食品有限公司、召陵区康达实业有限公司已建有自己的网站,宣传企业形象,展示产品,提高知名度。郾城区新店镇周庄草莓种植大户权国强经常到镇农业信息服务站上网查询信息,带动了周边农户草莓品种、种植技术的更新,提高了经济效益。在调查中还发现,农民对信息的需求也在不断拓宽,农民关心的不仅是种植、养殖技术信息,农村政策、农村文化等信息同样受到农民关注。种植、养殖大户及农民经纪人对信息需求方面更加广阔,不是仅局限于掌握当地信息,还要了解全国的市场行情、产品信息和供求情况等。
(四)采取多种形式,开辟多种渠道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我市采取多种形式,开辟多种渠道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市农业局与市移动公司20__年合作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移动短信平台为农民免费提供信息服务,目前,接收到农业信息的农民手机用户已发展到近20万户;20__开展开展“送科技、送信息、送文化”三下乡活动6次,举办专家现场咨询活动20场次,接受农民咨询达2万多人次;印发农村政策、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等宣传资料20__0多份,发放农业科技书籍500多册,编发《农业信息》53期。
(五)农业信息带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发展。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民经纪人及种植、养殖大户信息化意识的提高,对信息的需求日趋增加,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信息传递模式。召陵区老窝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工会联合会配备了上网设备和专职信息员,免费为农民提供信息查询和发布服务;设立了农业科技书籍专柜,免费供农民借阅。源汇区空冢郭乡金色农庄种(养)殖协会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发布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运用新技术、新成果,掌握市场动态。信息传播、交流促进了农民增收,增强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带动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我市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个别单位有关干部和工作人员对农业信息化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对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农业信息化建设简单地看作是电脑网络建设。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农业信息化的快速推进。
(二)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市农业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县(区)、乡(镇)的农业信息化工作已经有了明显成效,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有个别县(区)、乡(镇)农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缓慢,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和农民信息员作用没有很好发挥,县(区)之间、乡(镇)之间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影响了我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整体进程。
(三)信息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我市仅源汇区、召陵区经编委批准成立了专门的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其他县(区)均没有专门的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辐射面小,距离较远的农民到农业信息服务站查询信息很不方便,信息传递相对较慢,对于时效性强的信息就失去了意义;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工作人员少,掌握知识不够系统,信息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村级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比较薄弱,全市村级信息服务点数量少,覆盖面小,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信息需求。
(四)资金投入不足,网络基础设施薄弱。我市农业信息服务网络虽已具备了一定基础,但市、县(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缺乏后续资金投入,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无财政资金投入,网络完善及维护和农村信息员培训经费不足。网络设备、信息采集设备老化,市、县、乡三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的信息采集、整理和发布手段都比较落后,信息处理、传播过程缓慢,影响了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市农村上网用户6000多户,占全市农户51.97万户的不足1.5%,部分农户虽已购置电脑,但无法上网。
(五)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目前农业信息资源主要以农业部门和涉农部门拥有为主,信息分布比较分散,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各涉农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共享程度低。同时,在信息分类、分级、收集渠道和信息应用环境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信息结构不尽合理。
(六)农村信息员队伍不健全,农民信息化意识不强。目前我市农民信息员队伍规模小,服务能力不够强,信息互动性差,农民迫切需要的信息反馈不及时,导致部分信息不准确或失去时效性。农民信息化意识不够强,接收信息、利用信息能力弱,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因此,必须从我市实际情况出发,以服务“三农”、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中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根本,扎实地开展工作,快速推进我市农业信息化进程。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对促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城乡之间沟通,培育新型农民,助推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明确农业信息化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把信息化工作作为服务农业、农村、农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手段,切实加强领导,县(区)、乡(镇)政府要有领导兼管此项工作,明确工作职责,做好我市农业信息化工作。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我市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普遍比较落后,要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提高我市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级政府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业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发展农业信息化创造有利条件和提供有力保障。
(三)完善信息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市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工作效率,使市级农业信息化工作步入更加规范、稳定的发展道路,为加快全市农业信息化进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加强县级信息网络建设。加快农业信息网络下延步伐,促进全市农业信息化的稳步发展。加强郾城区、源汇区、临颍县、舞阳县农业信息中心已有网络平台的升级、维护、完善、更新工作,重点抓好召陵区、高新区农业信息网站的开发与建设工作。三是完善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建设。完善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的基础设施,加强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提高服务手段和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其上传下达作用。四是加强信息示范村建设。不断扩大信息示范村规模,抓典型,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的快速发展。五是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加大农民信息员的培训力度,不断壮大农民信息员队伍,提高农民信息员整体素质,增强农村基层科技信息服务的实力和活力。
(四)加强协调,通力合作,进一步拓宽信息渠道。在开发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广播电视网络、电话网络、报刊杂志等传播媒体,搭建多种信息服务平台,以满足不同层次信息用户的需求。鼓励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种植养殖大户和农民经纪人等信息重点用户上网,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技术支持。尽快开通“12316”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以满足农民千家万户、千差万别的信息需求。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信息质量。要不断加强农业信息专家队伍和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我市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完善市、县、乡、村信息互通机制,提高信息服务质量。扩大农业信息的覆盖面,完善农业信息数据库,改变宏观信息多、微观信息少,外地信息多、本地信息少,生产信息多、市场信息少的状况。
(六)增强农民信息化意识,提高信息利用能力。农民作为农业信息化的应用主体,培养其较强的信息意识,使农民真正认识到发展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尤为关键。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增强农民信息化意识,提高农民获取运用信息的能力,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智慧农业调研报告篇八
xx是个山区农业县,县域经济中,农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大以及xxx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前景更为广阔。因此,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加快我县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战略。
(一)三大主导产业根基稳固
目前,全县已形成一批布局相对集中、区域特色明显的刺葡萄、南酸枣、毛竹林等三大主导产业。据统计,全县已种植刺葡萄1500亩,南酸枣人工栽种5万亩,年产南酸枣鲜果3000吨以上。全县现有毛竹林面积万亩,活立竹9861万根,年加工产品竹200万根,竹笋产量20000吨,实现产值亿元,实现税收500万元,林农来自竹产业人均年收入达1200元。
(二)六大特色产业区域化生产格局已成雏形
基本形成了茶叶、油茶、花卉苗木、有机水稻、畜禽养殖、脐橙等六大区域性特色产业。
(1)茶叶:以横水、铅厂、上堡、乐洞等乡镇为主产区的茶叶生产初具规模,全县茶叶面积25120亩,年产茶叶982吨。
(2)油茶:全县现有油茶总面积达万亩,主要分布在金坑、杰坝、思顺、上堡、过埠等乡镇,20xx年全县油茶籽产量750吨,茶油产量250吨,实现茶油产值20xx万元,有油茶专业合作社3家,油茶协会8家。
(3)花卉苗木产业蒸蒸日上。等乡镇共有花卉苗木基地200个(处),总面积超过8000亩,主要品种有红豆杉、香樟、桂花、罗汉松等,20xx年全县花卉苗木产业总产值达到亿元。
(4)畜禽养殖:有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30家,其中出栏4000-10000头养殖场4家;有年出笼8000羽的家禽养殖场1家。20xx年生猪出栏万头,家禽出笼77万羽。
(5)以新世野农业开发公司为龙头的有机水稻种植1500亩,年产有机大米40万斤,市场前景看好。
(6)脐橙种植面积万亩,产量达万吨,实现产值亿元,主要分布在龙勾、扬眉、铅厂、横水等乡镇。脐橙果品分级、包装销售企业43家,其中规模以上脐橙加工企业12家。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用逐步显现
县有省级龙头企业4家(贵竹发展有限公司、省华森竹业有限公司、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县林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市级龙头企业4家(县宝龙果业有限公司、县鑫丰人造板厂、县赤水仙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君子谷野生水果世界有限公司),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59家(其中:种植业81家,林业25家,畜牧业23家,渔业1家,农业服务业6家),20xx年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有7家(涵盖种稻大户、苗圃基地、特种养殖等行业)。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优惠措施,努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20xx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20xx年起每年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1000万元,共计20xx万元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尤其在刺葡萄、南酸枣、大棚蔬菜等产业的种植、加工和销售给予了大力支持,激发了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五)农产品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我县目前有8个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了农产品质量认证,认证产品涉及茶叶、脐橙、大米等21个产品,认证面积达到83591亩,其中无公害认证3万亩,绿色认证5万亩,有机认证3591亩。“高山茶”正式被国家工商总局受理,“野生刺葡萄原产地”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
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无论是从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来看,还是从满足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要求来看,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还不强。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较大的只有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南酸枣加工企业,年产值突破亿元,君子谷公司、新世野有机大米、崇峰罐头食品等企业正处在发展壮大时期,还有很多拓展空间。从龙头企业对主导产业的带动面上来看,还没有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而形成的产业集群。
2、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与农户分散经营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集约化生产的矛盾,农民恋土情结与土地规模经营的矛盾,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与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矛盾,如何通过现行土地制度的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是现阶段农村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3、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程度不高。就农业投入的风险评估而言,农业产业面临市场价格、自然灾害、政策调整等方面风险,使产业集约化经营很难建立完善的价格体系,市场价格好,农户不按合同向企业提供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企业不愿按订单收购,造成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销售的矛盾相当突出。
4、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特色产业发展缺乏有力支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对农业技术服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当前的一些服务内容、措施、办法、手段已跟不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对市场信息的调研、对科技含量较高的特种种养业技术支撑还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特别是在农民急需的销售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资金服务、法律和文化等公益服务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的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新时期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不仅可以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而且有利于加强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我们要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贯穿整个新农村建设的始终。按照“做强龙头、做大基地、做精加工、做活营销”的发展理念,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着力提升农产品专业化、规模化种养加工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对农民增收带动能力,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化的跨越发展。
1、培育壮大本地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我县要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加快扶持,像“君子谷”、“齐云山”等一批拉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力争强的行业“航母”。从而彻底改变我县经济结构单一的“一钨独大”的经济格局。一是从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二是引导企业强强联合,用市场的方式,积极引导和督促全县同类型的龙头企业具备条件的加强横向联合,实行品牌、技术、产品、信息、资源共享,搞好分工合作,努力整合建设跨区域的大型龙头企业。例如我县茶叶、脐橙、竹业都不同程度出现厂家多、品牌多、“小而全”、竞争力低下等现象,非常有必要进行整合经营;三是推动科技创新,帮助企业在发展中做强做大,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企合作,引导龙头企业在农产品生产、储运、保鲜、精深加工、包装和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与国家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密切合作,开展联合研究、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
智慧农业调研报告篇九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水资源调度管理,全面落实用水计划,实现总量控制目标,近期,我局组织对x区引黄灌区作物种植结构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我区今年共有灌溉面积xx万亩,其中春小麦xx万亩,水稻xx万亩,单种玉米x万亩,其他作物共xx万亩。总灌溉面积较xxxx年相比减少xx万亩,其中春小麦减少xx万亩,单种玉米减少xx万亩,其他作物增加xx万亩,水稻增加xx万亩。总体变化呈现逐年减少趋势。
原因分析:总灌溉面积较xxxx年减少xx万亩,作为建设用地被征用了。作物结构调整,以高效节水为原则,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结构以及灌溉规模,限制和压缩高耗水、低产出作物的种植面积;根据我区作物的组成与特点,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主要种植蔬菜、小杂粮等。
自x月xx日春灌开始以来,截止目前共累计灌溉农田xxx万亩,累计引用水量xxxx万mx,其中农业灌溉水量xxxx万mx,生态湖泊补水xxx万mx。x月份计划引用水量xxx万mx。
采取的措施:一是积极协调x区水管所调度水量;二是加强对农民用水协会管理,监督指导用水协会对引水渠道在行水期进行巡视、维护,避免跑、冒、决口情况发生,以减少水量损失;三是启用临沟泵站x座,启用抗旱补灌机井xx眼,启用春季水库蓄水xxx万进行补灌;四是做好节水宣传工作。在合理安排轮灌制度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呼吁群众增强节水意识,珍惜水源,节约用水。
存在问题:我区处于第二农场渠下游,用水高峰期第二农场渠低水位运行,我区有x个高口,造成农田灌溉引水困难。
原因分析:今年全区有效降雨少,气温高,蒸发量大,造成农田灌溉困难。为应对x、x月份用水高峰期,我区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应对用水高峰期用水矛盾。
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是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也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典型带动、农民自愿”的方式,充分发挥能人、农户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组建新型的专业经济合作社,搭建市场与农户的桥梁,提高了生产经营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实现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的提升。
那木乡天仓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前身天仓再就业经济联合社,是由原七棵树砂矿下岗职工高占伟,在9月把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下岗职工及其他人员组织起来而建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其目的是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以便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增加合作社成员收入。成立时该社占地3000m2,建筑面积381m2,由天仓杂粮种植合作社、天仓高香坊、天仓修理部三个部门构成。拥有蔬菜试验田5000m2,农业试验田5公顷。在此基础上于成立了那木乡天仓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业务范围为绿色杂粮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合作社拥有办公面积381m2,生产车间478m2。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将对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民增产增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关键是始终坚持以信誉作为合作社发展的根本,把农民作为合作社发展的依靠。多年来,合作社坚持“正直守信”的发展理念,根据现代绿色农业、绿色食品发展要求,大办杂粮基地,成功探索出了合作社与农民结成紧密利益共同体的“专业合作社+农户”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促进了农民增收。
经过我们的调查,天仓合作社的发展之路在于:天仓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确定了主导产业。一是成立粮食加工企业,打造自己品牌。天仓种植百公顷无公害绿色杂粮,投资20多万元,购进晾晒机、脱粒机、收割机、磨米机等设备,恢复传统加工方式,采取碾坊、磨坊等恢复自然回归自然的传统工艺深加工杂粮。推出优质稻米、白面、荞面、玉米面、玉米碴、小米、高粱等杂粮系列无公害产品,注册国家认证“三稷”牌商标,培育自己的品牌。二是成立天香厂。他们经过几年努力研究,不断探索实验,查阅中医药典,结合本地自然资源,终采用具有药用价值,盛产于辽河两岸的天然野生艾蒿及榆树粉等做原料,把现代加工工艺与传统方式相结合,制成了系列产品“天然本色艾蒿香”。该产品市场前景广阔,技术较为成熟。从而确定了以加工艾蒿香为合作社的主导产业,解决了下岗职工再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到现在合作社拥有500平方米左右的厂房,年产值40多万元。
智慧农业调研报告篇十
8月20日-24日,县人大常委会采取分组调研、集中视察和座谈的方式对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农业与农村工委综合调研意见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各项政策,高度重视发展农业,以稳定粮食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各项措施,我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取得明显的成效。表现为我县龙头企业数量增加、龙头企业规模增大、带动农户总量增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截止调研时,我县拥有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家,县级龙头企业28家。上半年,省市级龙头企业总产值为10.36亿元,企业总净利税为8500万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7家,比去年增加8家,产值11.02亿元,增长40.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成为农民致富的“引路人”。
二、存在问题:
在调研中不难发现,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我县至今没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绝大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产值均在3000―5000万元左右,有些养殖业年产值虽超亿元,但通过实地调查,远远达不到亿元企业规模;二是融资困难,企业产业链不长。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困难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大部分企业没有土地证和房产证,企业土地和房产不能去银行抵押,无法足额贷款;三是农产品品牌混乱,造成无序竞争现象。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我县绿茶品牌就有十几个,又如酱制品,品牌也有4家。而这些企业各自为阵,相互恶性竞争,从而影响了品牌发展。
三、意见建议:
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工委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积极培育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一是要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重点培育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把财政支农资金和各类涉农资金以及其它有关开发项目,实行捆绑使用,支持重点龙头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强自身活力,尽快扩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二是围绕我县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特色产业,大胆地引进外资,吸引外资参与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利用他们的资金、技术、管理经念和模式,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三是要培育一批规模大、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化集群,逐步形成茶叶、蚕桑、养殖业、粮食、宣纸书画纸、木竹加工等为主的主导产业集群。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产业化发展环境。一是认真落实好中央、省、市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二是对已制订出台的扶持政策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对照政策,在抓好具体落实的同时,制订和完善扶持政策,并参照工业企业标准,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扶持奖励资金比例,鼓励并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三是要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整顿涉农企业收费,全面清理、取消涉农企业不合理收费项目,规范收费行为;
2、积极为具备条件的涉农企业办理土地证、房产证,切实解决涉农企业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三是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真正从政策扶持、组织机构、规划等方面着力落实农业产业化园区建设。
(三)加强品牌建设,扩大市场份额。一是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把品牌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着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积极申报“三品”认证,积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等“国字号”品牌。对于成功申报“三品”、获得“国字号”名牌农产品的龙头企业,县政府应加大奖励标准;二是要整合品牌资源。针对我县部分农产品商标多、杂、散的问题,可成立农产品品牌整合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农产品品牌整合工作。本着一个产业、一个品牌,扶持一个,发展一个,成功一个的原则来推动农业名牌,比如整合茶叶品牌,极力打造“泾县兰香”和“涌溪火青”两大系列,举全县之力组织对两大系列品牌进行宣传,包装和促销活动,确保品牌创立上形成有机的统一体系,不断扩大我县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708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