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君子之道心得(实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9 13:35:05
2023年君子之道心得(实用9篇)
时间:2023-12-19 13:35:05     小编:念青松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君子之道心得篇一

一:孔子不提倡以德报怨,他给的分寸是以直(公正与正直)报怨,以德报德

二: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四:避免资源的浪费,就是面对一件事情,迅速地做出判断,选择自已最有价值的方式

五:做任何事,要注意,过犹不及,要光意把握住个“度”,这是人际关系最重要关注的。

六: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这就是人际关系分寸的一个“度”

八: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最亲近的人之间也应该保有。人际关系应保持一定的距离。

九:禅宗说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留一点以期待,从而产生美。

十:在什么位置做好本身,不要越过位置做不该你做的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为别人操心是锦上添花,自已的工作则是雪中送炭。

十一:做人做事多思多想多看多做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

什么是君子:先把自已修炼好,修好则影响别人,帮助别人(修已而安人)

十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做人多做事,少说空话。

十六:格物致知诚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需先端正自心,正心需先诚实自已所发的意念,立念则需学知识,而学知识当研究一切事物的真理。

君子之道心得篇二

君子之心得体会作为一种具体的修身之法,一直被古代儒家学派所推崇。君子之道的核心观念是以仁义为基础,追求道德的高尚境界。然而,君子之道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的实践与体悟。本文旨在探讨君子之心得体会,通过分析君子之心得体会的实质与重要性,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来深入了解君子之心得的精髓。

第二段:君子之心得的实质与重要性

君子之心得的实质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即指个人修养,君子必须塑造自己的德行和品质,如才德、诚信、正直等。齐家是指君子必须做到以仁义为准则,和睦的家庭关系是君子道德品质的一种展现。治国是指君子要以仁政为主轴,以公平公正的方式处理国家事务。平天下则要求君子以仁爱之心对待世界上的一切生灵,尽己所能,化解社会纷争,为人类和谐的共处不断努力。

君子之心得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君子之心得是一种涵养品质,能够塑造人的高尚道德品行。一个人能够持有君子之心得,就能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始终保持清醒的自律,坚守正道。其次,君子之心得的实践对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它能够推动社会秩序的建立与维护,确保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公正关系。

第三段:君子之心得的日常应用

君子之心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应用。首先,君子之心得要求人们以仁者之心对待身边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应该具备宽容、善良、有爱心的品质,时刻关怀他人的需要,帮助他人排除困难。其次,君子之心得要求人们言行一致,以诚信为根本。只有真实、正直、有责任感的人才能在社会中取得信任,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此外,君子之心得还要求人们为公众利益考虑,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发挥自己的力量,让社会更加和谐、有序。

第四段:如何实践君子之心得

实践君子之心得需要不断的学习、培养与修炼。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时刻提醒自己要以仁义为基础,以真理为指南。同时,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如《论语》、《大学》等,不断加深对君子之心得的理解,激发内心的向上力量。其次,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与修养。例如,培养自律的习惯,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等。最后,要将君子之心得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不仅要在自己的行为中体现君子之德,还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尽自己的努力去为社会作出贡献。

第五段:君子之心得的影响与启示

君子之心得是一种卓越的价值观念,对个人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追求君子之道的过程中,人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质与修养,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起正确的人生目标。同时,君子之心得也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建立起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由此可见,君子之心得的实践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总结

君子之心得是古代儒学的重要理念之一,它要求人们始终以仁义为准则,追求道德的卓越境界。君子之心得的实质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重要性在于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行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君子之心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通过实践、学习和培养,人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君子之心得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与共融,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君子之道心得篇三

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做人最经常出现的一个标准就是两个字"君子",其实这是我们在今天也经常说到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我们今天就说说《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话外音:"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的两万多字的论语,其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多字,即便是今天人民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我们怎样才能做一名君子呢,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将为我们讲授于丹论语心得之君子之道。

其实我们把孔子对于君子所有的言语、界定、描述总结在一起,会发现大概做一个君子要有几个层次上的要求,首先一个标准,君子都是那些内心完满富足,先自我修缮了修养,而后才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人。也就是说,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和内心。大家知道人格和风格永远都是相关的,当我们说一个人在风格上表现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有那么一副与世无争与人恭敬的气度,这种风格的力量一定来自于人格。孔子有一个学生司马牛曾经问老师:

老师,什么叫君子呀?

君子就是心中没有担忧,没有恐惧。

没有担忧没有恐惧就是君子了,这也太简单了....

学生很不以为然,一下子没听明白,觉得这么简单就又追问了一句说: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这就能叫君子啦?老师还是淡淡地跟他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也就是说,我们老百姓的语言系统说,半夜敲门心不惊。一个人夜里面睡得踏实,这就叫内省不疚。一个人内心反省自己的行为,反省自己在社会上所作的一切的时候没有愧疚,这就可以做到不担忧不恐惧。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这就是一个君子的标准。那么这个标准呢,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可以做到;说高这也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谈过这个问题,孔子一上来先很谦虚,他说我们今天来说说君子,说君子道者三,做一个君子有三点是要做到的,然后他很客气的先谦虚了一下说我无能焉,我反正是做不到,是哪三点呢?叫做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每天行于世间百态之中,真正要做到内心的坦然,要做到一种仁义的大胸怀,让自己没有那么多的忧伤、忧思、忧恐、担忧,全都没有。这一切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你内心的仁厚,由于你宽和,所以你可以忽略了很多细节不计较,由于你心怀大志所以你可以不纠缠于这个世界给你小的得失;第二点就是要做到智者不惑,其实我们看汉字的构成很有意思,这个惑字,迷惑的惑啊是上面一个或者的或,下面一个心字底,对吧,其实或者,数学上叫或然率,什么意思啊,就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此为或者。那么当世界面临众多的抉择,你可以这样走,也可以那样走的时候,就要看你这个心字底托得是不是足够大。如果你心中有判断,有定力,你明确你就不至于被世界上诸多的选择压垮,对于我们当下的人来讲,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也是孔子所谓的过犹不及。在过去有人说区区半个世纪之前,每一个人从职业上一生可能就在一个单位,从婚姻上一生不会有任何变动,从居住上一生就是一个大杂院的邻居,但是在今天选择太多,视野广阔,这是一个繁荣时代给我们带来的迷惑。怎么办呢,我们不能去左右外在的世界,我们能够让自己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这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智者;那么第三点就是勇者不惧,当这个世界上有了太多的畏惧、恐惧、惧怕,这一切压来的时候,我们记得老百姓的一个说法,叫做"两强相遇勇者胜",也就是说,当你自己的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自己知道有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那么你自然而然就不再害怕了。所以孔夫子说,我认为一个真君子就是要做到内心的仁、智、勇,所以就少了世界上很多的忧、惑、惧。他说就这么个道理我做不到,他的学生子贡就笑了,说夫子自道尔,您说的这三个标准就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这样的人,真正身体力行了,所以可以把这样的感受说出来。其实这就是他所说的君子。其实孔子给我们做人的标准是什么呢,他没有说你要追缅古圣先贤,你要流芳后世,他所说的就在现世,就在此际就从自我修养做起,做一个真君子。

所以什么人是君子,君子不去过多的 苛责外在世界,而把更多有限的时间、精力、修养用来苛责内心,这就是孔子所谓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相对会厚道一点。我们今天老说做人要厚道,什么是厚道,厚道不是窝囊,而是他的人格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能够自内心厚道而去薄责于人,少苛责于人这就是君子,一个真君子,他那种坦荡情怀是一种由内而外洋溢出来的人格力量,所以君子从来不抱怨不哭天抢地,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说老天爷不给我机会,也不抱怨这个世界没有人了解我,人能做到这样吗?不容易啊。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其实这个观点在后来儒家的一个大师荀子《劝学篇》中又得到了发挥和解读。什么叫古之学问为己呢,说真正尊崇学问的人,远古的遗风是学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真正人去做学问是为什么,就像今天的读书,从小读到大,无非是学会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学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而且有内心忠诚的公民,再让自己能够在这个社会上安身立命,学习就是为了完成这么一个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那么那种为人之学又是什么呢,就是学了一点知识以后把它当工具,比如说去写文章、评职称,作为一种技能谋一份职业,用这样的知识和学问来取悦他人,在社会上为自己谋得一份福利,这就是被孔子所说的那种为人之学。所以孔子曾经直接了当跟他的学生说:汝为君子学,不为小人学。何谓君子学,就是让我们更超乎功利一点,让我们所学的一切,更多的不要想着实用,而要想着修养。因为一个人,只有你内心修养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了解自己在这个坐标系上的位置以后,你才不能够有那样一种起起伏伏的欢喜或者沮丧。应该说这是孔子对于标准一个明确的界定。什么是君子,君子永远着眼于当下,君子永远要做自己内心一个完善的人,君子的目标从来不好高骛远,我们看到了,孔子从来不说君子就要象谁谁谁那样,孔子这里提出的君子永远是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你自己的坐标系,从眼前做起,从今天开始学习,让自己成为心目中完善的自我。其实这让我想起一个小故事,说在一条小街上开了三家裁缝店,每一家都在想,我一定要招到最多的客人,所以就力图把自己说得非常非常大。第一家店说我是本省最好的裁缝,把这个大牌子挂出去了;第二家一看,觉得我要比他更高一点,所以做了一个更大的牌子,说我是全国最好的裁缝;第三家想了想说难道我还能做全世界最好的裁缝吗,想了半天,最后他做了一块很小的牌子摆在那儿,结果那条街上的所有客人都来了第三家,前两家变得冷冷清清。这第三家牌子写得是什么呢?他写得是我是这条街上最好的裁缝,也就是说,他把这个视线放回到眼前,从当下做起。

也就是说第一个标准他只是一个善良的人,但是第二个标准他是一个伟大和高尚的人,他必须得是胸有大志,是宏阔的。那么这种宏阔之志可以要求一个人不是太估计眼前的生活,孔子曾经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一个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他自己住的房子怎么样,自己过的子怎么样,那么这个人她就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君子应该是胸怀天下的。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这样的一份担当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实我们想一想,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很有意思,儒家和道家从来不是彻底分立的,甚至是针锋相对的两个流派,它其实是人格理想的两端。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讲:中国每一个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个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这就是我们经常的一种表述,叫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个人在发达的时候就要想到天下己任,而一个人在穷途末路困窘于一个不堪境地的时候还要不放弃个人修养,这就是君子了。一个君子只有在困境中不断的完善,磨砺自己,然后他走到真正发达的时候,他才有可能去帮助别人。所以我们看中国古代,在孔子之后,经过唐宋,我们能看到诸多名士,他们都是在自己极其穷困潦倒的时候还能做到胸怀天下,这点其实你想来是不可思议的。比如说杜甫,他有一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说自己的家里面,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那样一片穷困潦倒的时候,他心中想到的是什么呢?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蔽天下寒士尽欢颜,想到的是有更多好房子让所有人都住上;再比如说范仲淹,范仲淹说一个人他即使是处江湖之远的时候,他不可能居庙堂之高的时候,他要求自己仍然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么这样一些情怀都是什么呢?就是君子大志。

其实一个人有如此的一个志向,有如此一种宏阔的眼界,这在论语中是一直得到鼓励的。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记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每天在牵挂的就是自己的道德,我的道德又修缮的怎么样了;而小人怀土呢,每天就惦记自己家的房子,他不会想到大蔽天下寒士,他想的都是说我怎么样能够多买一套房啊,我怎么样能够再利用一下福利分房,另外我商品房自己还可以再多得一点啊,每天就在算计着衣食居住,所有的物质生活这些人。这被孔子或者说被整个儒家学派称为是小人的心思,当然这也没有太大的过错,但是如果人心就居囿在这么一点点利益上,而没有道德的话他就很危险了。它会导致什么结果呢,这就是下一句,所谓君子怀刑,而小人怀惠。君子从来是尊重法制的,这个刑就是刑法,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规矩、尺度,所以君子怀刑就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他尊重这个社会的制度,就像我们每一个人走过过街天桥、走人行横道、等待红灯,这些看起来都会给我们生活多多少少带来一点限制,但是这点限制让你在一种尊重制约的前提下,可以形成一种社会默契,尊重他人,保障自己的安全,这就是君子怀刑。但是小人是干吗呢?怀惠。这个惠是小恩小惠,小便宜的意思,也就是说钻小空子、占小便宜,一次两次,这里面潜藏的危机肯定要吃大亏。一看说红灯跟绿灯中间闪着黄灯,可以跑过去,就赶紧跑过去吧,一看说车赶紧刹车了等着我过去了,觉得这件事情占了个小便宜,久而久之,这里面有多大的隐患大家都心知肚明。所以什么是小人呢,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那么说回到君子,今天要做一个君子不妨从倡导的恒心开始,恒心二字不容易啊,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由于有了多元选择,所以我们是兴奋的,我们是欢喜的,我们是激情的,我们是在众多选择中跳来跳去寻找众多价值的,在今天我们都是一个聪明人,但是我们缺少的是什么呢,是在浮华选择中真正的恒心,而恒心是成为君子的前提。让我们多一点恒心与定力,这就让我们接近了君子的标准,其实每一个人,当他走向这个社会的时候都会怀抱一番志向,希望建宏图伟业,希望能够在社会上有一番作为,但是很快这个幻影会象肥皂泡一样一一破灭,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恒心的那个光环没有足矣支撑我们做下去,所以做一个君子我们不见得都能够做到无恒产有恒心那么高的境界,但是如果我们真正有一番定力,有一个宏阔的境界那么离君子已经不远了,这是第二个标准。

孔子还有第三个标准。

一个真君子的第三个标准就是好处事,他的人际关系一定是融洽的友善的,而这个人最终在团队的合作中有所作为,所以孔子曾经说君子跟小人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君子啊群而不争,矜而不党。君子是合群的,他在一大群人里面他从来是不争的,不跟别人有太多的纠纷争执,他一个人内心可以是骄傲的,可以是矜持的,但是他决不结党营私。什么是党,我们今天有一个词叫做党同而伐异,就是结党营私,君子从来不结党营私,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这是什么标准呢,和而不同,这么多人在一起,我们的观点肯定不一样,当我们说出自己观点的时候,一个真君子会认真的倾听他人,然后他能够理解每一个人观点的合理,但他仍然能够坚持自己的标准,这叫和而不同。孔子有一个表述,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篇第二)。什么概念呢?周就是这么多人在一起,大家是周全的周到的,一个真君子他有多少朋友,他都会象空气里的氧气一样让朋友们感觉到很欢欣,但是他不张扬自己,他让所有的人都受到照应;但是小人是什么,是比,我们看比这个像形字是两个相似的匕放在一起,也就是说,小人聚小圈子,他不会照顾大家的情绪。比如说开一个party,一个君子会让这里面远近亲蔬所有人都觉得很舒服,但是那些道德标准稍微低点的人呢,他就会来了以后找他最意气相投的人,然后到一个角落去嘀嘀咕咕,他会觉得说我跟你好的不得了,但是不过他人的感受。所以这就叫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而这种人的前提就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为什么会出现那种比啊,会出现结党营私啊,就是因为他自己心里嘀嘀咕咕,他老希望也有人跟他一起嘀嘀咕咕,而君子不懈与此,坦荡荡的人就是要目光看到所有人的眼睛,想到所有人是不是都是欢欣的快乐的,这就是一个坦然的人。其实中国一直所倡导的古典美是一种和谐为美,而和谐是在坚持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溶注。其实这就是一个君子之道,君子从来都是好处事的。所以孔夫子曾经有这样一段很生动的描述,他说: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论语子路)。一个君子他容易处事,但是你难以取悦他。大家能够在一起做事,做得很好,但是这中间他喜怒不形于色,不会说轻易你给他一个小恩小惠他就给你大开绿灯打开后门,说之不与道,不说也。你想取悦他,但是你不合乎道理,你给他一点贿赂,你给他一点个人私利,他是不会高兴的。及其使人也,器之。等到这个君子真正使用你的时候,他会把你量身订做安排在一个位子上。我们之道每个人能力都术有专攻,一个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定有他能力不及的地方。真君子用人从不勉强别人,而是审时度势,根据这个人的材料去放他的一个功能,这就叫器之,把你自己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不刁难你。这种人就是很容易处事,但是你很难取悦他的人,这就叫君子。好,再看相反的例子,论语的这种叙事方式特别容易懂,就是因为它老是把君子和小人放在一起,换一个相反的角度你就知道什么叫小人了。小人难事而易说也,小人就是那些特别容易高兴,能取悦他,但是你很难处事的人。我们想想,就难事而易说这五个字勾勒出来的多生动,我们周围有很多这样的人吧,比如说你给他施一个小恩小惠,你帮他一个小忙,你投其所好,哪怕你请他喝一顿酒,或者说请他去桑拿,去按摩,这个人很快他就高兴了,一个真正这么容易被收买的人就能够好合作吗,这个人是不容易共事的,为什么呢,因为你取悦他的这种方式是不合乎道的。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说之虽不以道,说也。你取悦他的虽然不合乎道德但他也高兴,那么你取得了一时的欢心,你以为他以后就会非常忠诚的一路给你开绿灯吗,等到真用人的时候,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备是完备的备,什么意思呢,就是求全而责备,你这个时候费了很多力气,花了很多钱财打通了关节,接上了关系,终于有一天他来为你办事了,你决定他会为你铺开一条坦途了吧,这个时候他该求全责备了,他开始觉得你这儿不够格了,那儿不达标了,你为什么不怎么怎么样,你还可以更好一点吗,当提出所有这些要求的时候,会被对方觉得很尴尬,很为难,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是现行其言,而后从之。一个君子不要把自己的话先说出来,是你想说什么吗,先去做,这叫先行其言,把事都做完了而后从之,淡淡地再说出来,我无非是想做一件什么事,现在就做完了。对孔子来将,那些夸夸其谈,能够描述的天花乱坠的人被他说成"巧言令色鲜以仁"。一个人说得如此光鲜,那么他内心真正仁义的含量就很少很少了。什么人是仁义的,什么人是君子的,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一个人内心是坚定的,刚毅的,而表面上可能是木讷的,他可能没有那么多的言谈,这就是所谓的君子要敏于行而讷于言,就是一个君子行为上要格外敏捷,但是在语言上宁可慎重。大家知道,在西方圣经里面有一个说法,说这个世界上最追不会来的有三件事,就是射出的箭、说出的话和失去的机会,其实说出去的这些话有的时候就像覆水难收,你是收不回来的,所以一共真君子宁可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所以这就是孔子的标准,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这留在今天是一个成语,叫言过其行。一个人说的比他做得要多的话是君子之耻。所以做一个君子,一定是与他人和谐的、好处事的、保持着对这个世界和对每一个个体的尊重在此前提下让自己的事情从容不迫的做完。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但是一个真正的君子其实在融会贯通之后还有一个很高的标准,就是君子从来不是作为一个固定的职业,一个小角色被摆在那里的,他们是变通的,他是与时俱进的,是在这个社会整个的大变革里面随时调整。由于他不断进步而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地位,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四个字,叫做君子不器。君子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作为一个器皿存在的,君子不是个容器。其实,容器是什么呢,就是你合格的,中规矩的摆在那儿做一份职业而已。也就是说,比职业主义更高一层的境界是理想主义。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的所为背后的动机。人很奇怪,我们是思维决定行动的动物,也就是说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在这个社会上,每天所作的事情大体相同,但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解释各有不同。我曾经看到十五世纪一个宗教改革学家他写的一本书,在这里面他讲了自己青年时代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改变了他的一生。他说有一天,他路过一个烈炎炎下的巨大的工地,所有人都在那儿汗流浃背地在那儿搬砖。他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他去了以后就问第一个人,他说你在干什么呢,那个人特别没好气地回答他,说你看不见啊,我这不是服苦役搬砖呢;他想了想还是不知道为什么,就去问第二个人,他说你在干什么,这个人态度比第一个人要平和很多,他把手里的砖先给码齐,看了看跟他说,我砌这堵墙;后来他又去问了第三个人,他说你在干什么呢,那个人脸上一直有一种祥和的光彩,他把手里的砖放下,擦了一把汗,很骄傲的跟这个人说,他说你在问我吗,我在盖一座教堂啊。其实大家可以看一看,这三个人手中做的事情是一模一样的,但是他们给出来的解读是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我把他称为悲观主义者,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做的每一件事情你都有理由认为这是生活给你的一份苦役,对吧,我们总要付出吗,你当然可以看到当下的辛苦他是确实存在的;第二种人的态度,我把他成为职业主义的态度,你知道砌一堵墙,他是一个局部的成品,这就像是你的一份薪水,你的一个职务和职称,你知道你要对得起今天的岗位,所以呢你不低于职业化的底线,但是你没有更高的追求。这个境界是什么,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器的境界,作为一个容器存在你合格了;而第三个层次,我把他成为理想主义者的境界。也就是说,你眼前的每一块砖,每一滴汗,你都知道它通往一座圣殿和教堂,你知道,你最终会有一个梦想。你是为了梦想在走着从脚下到达梦想的历程,你的每一步路都是有价值的,你的这种付出一定会有最终的成全。走在这样一条路上,你所做的事情绝不仅仅作为一个器皿。其实,君子不器,这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但是这四个字深刻的内涵就在于我们前面几个层次的君子要求之后,当我们真正把自己投入到使用中的时候,不要满足于眼前所作的当下的事情,而要看到这个事情背后的诠释,他相关于我们的生命,相关于我们的梦想,相关于我自己在整个这个社会坐标中,能不能够建筑起来一座教堂。可能由于一个人自己的努力成全了这个教堂,而也因为有一个教堂梦想的笼罩而成全了一个个体。

大家都知道,曾子所谓三省乎己之说,每天反省自己好多遍,他都反省什么呢,有这么几件事:

第一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社会的角色,他去做事,他是不是真正晋中职守做到了他的岗位了;第二一个是与朋友交不信乎。就是他作为一个社交角色,跟朋友之间的相处,他是不是真正做到是忠诚的,守然诺的;曾子的第三个标准很可爱,叫做传不习乎。你所学的这些个知识,你又温习了吗。这是一个学习的标准,就是一个人你是不是又在今天进步了一层,你自己的内心是不是又拓展了一个新的心灵境界,你能不能又有所提升了,这其实就是君子三省乎己的一种标准。由此可见,君子在论语中是出现的最多的一个字眼,那么在这个字眼的背后,他的道理永远是朴素的,是温暖的,是和谐的,他不存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圣先贤的典籍里面,他其实就存在我们当下,我们眼前的选择中,也存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每一个人可以成为一个真君子。

君子之道心得篇四

君子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个概念。所谓君子,说的是有德行、有修养、有文化的人。君子之学是追求道德、修养和文化的学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通过实践来体会君子之学的精神和实用价值。

第一段:君子之学背景及概述

君子之学源于孔子思想体系,具有时代和特定背景的渊源。在古代,人们认为只有儒家经典,特别是《论语》中的孔子思想,才是教育人的根本,并最终形成了“君子之学”这个概念。君子之学通常包括德行、修养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体现高尚品德和如何与人相处的学问。

第二段:重视德行与胸怀

作为君子之学的最重要方面,德行对于一个人的信任和人格塑造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德行优秀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常能受到更多的信任和尊重。比如,对待办公室公共物品,如果我们能刻意地去维护它的整洁和使用情况,就能展现自己一种对他人与公共物品的尊重。此外,君子之学还注重人们的胸怀,人应该有大局意识,有宽广的胸怀,让心灵更富有美感。

第三段:培养修养和风度

培养修养和风度也是君子之学的重要部分。修养是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仪态、举止和言辞等问题,是一种让人在社交场合中显得更加优雅、得体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在与人交往时,表现出优雅、得体的风度,就能够给人留下积极的印象,从而更好地展示自己。另外,应该保持内心宁静,能够经受住各种考验,不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从而发挥出自己更加成熟、稳重的风格。

第四段:注重文化和社交礼仪

在君子之学中,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信大家都了解这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对于一个人的思想和认知层面具有非常大的影响。《论语》中曾经说过,“狂者进退错,缓者百步亡”。这说明,在社交场合中具备注意细节、有一定文化修养很重要。 社交礼仪也是君子之学的重要内容。在各类重要场合中无论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聚会,我们应该遵循社交礼仪来表现自己的修养和尊重。

第五段:总结君子之学的作用

总的来说,君子之学是具备德行、修养和文化三重要素的文化传承。君子之学不仅是礼仪,更是一种态度和价值观,是对“慎独、自省、明修、俭用”的生活方式的总体体现。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德行、修养和文化,同时不断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提高与人相处的能力。这一切必将帮助我们赢得更多的人们信任和认可,成为一个更有修养、文化、善良的意志品质人。

君子之道心得篇五

自古以来,人们对花儿的热爱不曾减退,因为花朵代表着爱和美好。我曾接触到一位擅长园艺的老师,他花园里的花朵不仅繁花似锦,而且生机勃勃,让人流连忘返。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体验,我深深被他那种“花之君子”的生活方式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种养花的方式,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下面我将分享我的体会和感悟。

第二段:品味生命的美好

花之君子注重的不仅是花朵的颜色与品种,更在于欣赏生命的美妙。 在花开花落的过程中,我们评价一朵花的经历不仅仅是观察它的颜色,更需要去欣赏它的生命之美。没有哪个花儿是完美无缺的,正因如此,每一朵花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因此,花之君子喜欢花并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外表,而是因为它所代表的生命之美。

第三段:投身工作,全心耕耘

花之君子注重的不仅仅是美感,更需要劳动与耕耘。花园里的花朵,需要一份耐心和关心才能让它们生长茁壮。种植一株花儿,不仅仅是直接埋种,还需要浇水、修剪、施肥等诸多细致的工作,这要求花之君子们全心全意地耕耘。 这种投身工作的态度,同样适用于生活中。只有付出足够的努力才能有所收获。

第四段:学会感恩体会

“花之君子”的生活方式也讲究感恩,不仅仅只关注花的美感而已,花儿为了在生死瞬间中绽放自己全部的美,不辞劳苦的披荆斩棘来到这个世界,为人类营造着花样年华。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感恩的事与物,我们应该学习花之君子这样的养花人,学会感恩,珍惜当下。

第五段:总结

花之君子生活的意义,不在于将养花的艺术变得高深复杂,更在于给生活添几分生趣、让人们在生活与快乐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养花的过程中,有了这样的心理状态,才能更好地感受到生活中的幸福与快乐,才能更好地懂得如何去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瞬间。因此,我相信,只有拥有这样一种饱含感恩、投入劳动的心态,才能将“花之君子”的生活方式体味到极致。

君子之道心得篇六

伪君子是指表面上看起来很有修养和高尚品德,实际上却掩盖着虚伪、自私、利己主义的人。他们往往会借助各种手段展现出一种仁爱、博爱的形象,诋毁别人、攀比的同时,还要讲究外表的修饰,这种伪装性非常强烈。这种人的存在不仅会影响他自己的人生,更有可能导致社会的不断恶化,因为他们所推崇的伪善和虚伪,极易感染和腐蚀周围的人,借此渗透到社会中去。

第二段: 伪君子的特征和表现

伪君子的特征和表现可以从很多方面看出,例如说心计深沉,对他人斤斤计较,善于假装,表面博爱,私下里却疏远人,有人权、势利和膜拜强者等行为习惯,此外,伪君子往往在处事上不仅自私自利,也不顾及他人,经常会沉迷于虚荣和利益之中。他们所追求的就是一种表面上的各种虚荣与名利,并以此来显摆自己,这种所谓的面子观,终将导致他们丢失真正的自我,举步维艰。

第三段: 伪君子的危害

伪君子在处事的时候往往只考虑到自己的利益,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权益,甚至往往会在背后诽谤他人,进行暗算和明争暗斗,这种行为最终只会导致它们陷入到他们自己所设想的“梦想”中,而对周围的人造成无尽的伤害,社会也不会容忍这样的人存在,这样的人往往被社会视为不受欢迎的人,并在社会中受到一定的孤立和排斥。

第四段: 处理伪君子的方法

要处理伪君子,并不是将这类人对待的过于严格,甚至说过于恶劣,因为只有现代的社会中大家彼此尊重,和平相处,才能取得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处理伪君子的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借鉴管理者有效的方法,厘清事物的权重和能力,加强自我保护能力,更加清晰自己的想法,以防止人生境遇被伪君子所影响,逐渐陷入悲凉的流泪状态。

第五段: 总结

伪君子是危害社会的心理,他们不仅在每个人的生活中给我们带来困扰,也在整个社会环境中不断制造危机,因此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思考, 提升应对伪君子的能力,更加注重自身的修养和人文素养,并切实地实施高质量的管理理念,建立对伪君子的警觉与防范机制,同时也要认真地思考和调整自己的心态,真正实现自我的提升,与伪君子划清界限,走出一条更加自在、充实的生活之路。

君子之道心得篇七

近年来,“君子”这个词汇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成为人们学习赏识的对象。尽管时至今日,“君子”所代表的意义可能因人而异,但无疑,“君子”所表达的美德与高尚之情仍引领着人们展开道德修养的探索与实践。作为一个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学习与感悟,我深深体会到了做一个君子的重要性以及这种行为所能带来的美好体验。

首先,做一个君子是传承优秀文化的继承者。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着灿烂的中华文化,这是我们的骄傲和瑰宝。而君子精神则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所在。君子本义为君主之子,意味着他们具备高尚道德与修养。君子淡泊名利,忠诚正直,以仁爱之心待人处事。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纯净无欲的修养对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做一个君子成为了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责任,也是我们对前人付出的敬意。

其次,做一个君子能够树立良好的社交形象。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愈发复杂而多样,而做一个君子能够给人留下深刻而良好的印象。君子举止文雅,言谈得体,不轻诺寡信,只言片语必可靠。这种令人信赖的品质让人们感到舒服和愉悦,而且有利于提升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影响力。在君子面前,人们会感受到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愿意与君子合作,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作为一个君子,更容易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这也是一种社会特权。

再次,做一个君子能够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尽管现代社会追求功利和眼前的利益,但君子们懂得生活是一种艺术,内心世界的宁静才是最重要的。君子心中有山川河流,能保持一颗宽厚仁爱的心。他们心怀感恩之情,懂得满足和知足。在忙碌的生活中,他们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内心和谐统一。这种心态能够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感和安宁感,让人远离浮躁和烦恼。在求知、立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做一个君子能够让我们在追求成功的同时拥有内心的坚守和自在。

最后,做一个君子是对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贡献。当人们都秉持良好的道德和品质时,整个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稳定和美好。君子以德行和道德准则为立身之本,坚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且乐于奉献,为社会作出贡献。他们尊重规则,守法守信,是社会的正能量。在古往今来的历史长河中,君子的思想和行为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做一个君子,也就是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做一个君子是我们时代的需要,更是我们自己内心的追求。作为现代中国人,我们应当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同时,做一个君子还能让我们在社交中树立良好形象,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更重要的是,做一个君子能够赋予我们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让我们远离喧嚣和浮躁,寻求真正的内心和谐。最后,做一个君子是为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让我们共同努力,做一个真正的君子,用我们的所思所行去影响和改变这个世界。

君子之道心得篇八

引言:古人有云:“君子之德,九思具养。”这九思即为思贤、思危、思忠、思谦、思学、思勤、思名、思清和思死。这九思是君子修养品质的体现,也是人们追求完美自我的追求。在我生活的点滴中,我深刻感受到这九思的重要性,给予了我很多的启示和感悟。

第一段:思贤,是君子修身养性的基石。君子心中常存对贤者的敬仰之情,从而可以时时刻刻受到贤者的熏陶。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经典著作、聆听贤者的演讲、模仿贤人的行为等方式去思贤。曾经,我遇到过一个身边的素昧平生的老太太,她因为和我聊天中涉及到一些拜托,说自己很受了她一个贤惠的朋友的感动和启发,从而与我分享。从那天开始,我发现她看待世界的角度有些不同。从那天起,她一直在受影响、改变和提醒我,告诉我要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第二段:思危是君子修身之道。世事难料,随时可能陷入困境,而君子正是在面对逆境时能够保持镇定、淡然从容的人。思危思震慑人的是,在危急时刻,君子是如何从容应对的。我记得有一次我参加一个紧张的考试,考场里人头攒动,浑浑噩噩的气氛让我心生恐惧。在那个时候,我想起了思危这一点,我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端正了心态,最终静下心来,应试得心应手,顺利通过了考试。

第三段:思忠是君子修身立命之根。思忠,即以忠诚之心对待自己的职责和被忠诚对待的对象。我曾在一个实习公司工作,公司的老板对我们十分信任,期望我们用心工作。而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有些同事不以忠诚之心对待自己的工作,并且怠慢、敷衍了事。虽然公司的实力一直在扩大,但最后还是被同行吃了定心丸。这使我深刻体会到,忠诚对待职责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以忠诚之心对待工作,才能真正创造出自己的价值。

第四段:思谦是君子修身之道。谦虚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要素,它使人们能够真实客观地认识自己,以平和谦逊的态度对待他人。人们往往认为自己无所不知,不肯虚心向人请教的时候,那些对自己不甚满意的事情就会屡屡出现。而当一个人真正做到思谦,虚心向人请教,不断改善自己的问题时,他的境遇也会有所提高。在我生活中,我也遭遇过很多困惑和瓶颈,每当遇到困难时我就会想起这个思谦这一点。我努力向身边的人学习和请教,不断的完善自己。思谦,让我更加谦逊,也使我更加受益。

第五段:结尾:君子之道,九思心得给予了我灵感,启迪了我的思考。细心捕捉,固然可以获得一些实践经验,但只有真正用心感悟,才能让这些心得触动到心灵的深处。下一步,我将更加通过思贤、思危、思忠、思谦、思学、思勤、思名、思清和思死这九思,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我。

君子之道心得篇九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四、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

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

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

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_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_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

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71532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