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数学进位加法教学反思篇一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整百整十加整百整十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是以后学习多位数进位加法的基础,又为后面的加减法验算奠定基础。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是掌握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方法,会正确计算。难点是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由于学习例1时学生已知道计算的法则,在本课着重解决百位上的数怎么算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在本节课中,我先复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沟通和运用迁移的方法,教学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交流。在教学中,运用迁移是经常采用的有效教学方法,它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技能基础上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从而,学生在捕捉联系和发现窍门的“顿悟”过程中经历了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拓展。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精神,同时也体验了成功,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另外,根据低、中年级学生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注意力不稳定的特点,巩固练习时设计了"夺红旗"比赛、“争当小医生”等游戏,从而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根据例题教学后,有的学生能融会贯通,有的学生基本学会的情况,还设计了必做题与选做题两种题型,因人而异,速度快的学生两项都做,速度慢的学生可以只做必做题。
在教学时,我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对计算的注意点,一节课从头到尾都在反复强调。但课堂练习交上来一看,我就有点发愁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计算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顿时让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的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
第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实现。教材上的练习少,再加上配套的作业题难度偏大,在课堂上得由老师扶着做,在家里得由家长扶着做,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就太有限了,因此,每天光课本和配套练习的作业都让师生筋疲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第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特别是在读题的问题上。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马马虎虎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另外,在家里孩子题目做错了,都是家长检查的错误,孩子们也养成了“做完就放到边上等待家长检查”、“错了可以随时改正”的坏习惯,从来不自己检查,使得大部分学生在独立计算后不检查,错误百出。
第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孩子们毕竟是有差异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方法、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的,但在课堂上能运用最多只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于是,例题后的几道对应练习,他们勉强还能应付过去,而在独立练习中,各种题目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就乱了手脚。虽然孩子们做题时经常在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加进来的1”等要点。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要点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看来,为学生开小灶是不可避免的,有时教师的提醒还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本节课我坚持以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即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但在集体交流反馈的过程中为突破教学难点、学生估算错误等问题的解决用时过长,造成整堂课前松后紧,节奏慢的局面。而且部分学生认为问题简单,自己都会,就没有用心的听讲,导致计算过程中以前怎么错的现在还是这么错的,特别是在对向前进“1”的处理,不是多加一次,就是忘记加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钻研教材,扎实备课,认真反思上过的每一堂课,寻找每堂课的得与失,争取一节课比一节课上的好。
数学进位加法教学反思篇二
在上周上完这节《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课之后,数学组进行了教研活动,让我也有机会听到各位老师对我这节课的一些意见和建议,结合老师们的评价,我又一次对这节课在设计上的一些细节进行了思考,针对学生在学习进位加法上存在的困难分析原因。有如下几点收获:
本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释算理上,解释“个位满十要怎么办?”怎么出现进位的‘1’的?”对于这些问题,我通过摆小棒来解决突破。但是,我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班级里的部分学困生,搞明白了个位上怎么算,但是进了位之后,怎么算就很模糊了。于是就有学生在作业里反应出一个现象,个位满十只管进位,小“1”也大大方方地写在横线上,但进位之后的十位加法,依旧如不进位加法一样算。并不把这个“1”当一回事儿。再问她,这个“1”怎么不算啊?他(她)也是一脸的茫然。
分析原因:学生明白了个位满十要进位,但怎么进位并没有很好的掌握,主要因为我在教学中也是一句话带过。没有在新授的最后,概括地、完整地讲述计算的过程,也没有引导学生来说一说。可能对算理讲得比较多而忽视了算法。张老师提到的建议颇有几分道理。算理固然要讲,但讲了也不一定学生们都懂,因为学生之间的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算法一定要讲透,先学会怎么算,等学生的知识水平成长到一定程度,他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算理。注重算理的同时,不能忽视了算法的重要性。
在专项练习中,有一道4555的连续进位题,当初在备课时,也考虑了一番,是否将此题列入本节课的练习中。因为连续进位超出了本节课的知识范围,但在书本的课后练习里又有涉及。在评课过程中,老师们的意见出现了分歧。在教研活动之后,我认真回想了当初课堂上的情况,学生在连续进位的时候,不知道十位和百位上的数要怎么填,甚至出现了550或10100等情况。而我给出的只有口头上的解释,学生似懂非懂的情况下,我开始讲解下一题。显然,这道题对学生而言是有困难的。学生掌握了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但是学生在遇到十位也满十的时候,就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了!事后我考虑再三,认为这题不放在练习里,放在第二节课上,而且可以借助小棒、正方体或是计数器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连续进位。这样,学生的理解可以更透彻,掌握可以更扎实。
在解决“带50元钱够吗?”的问题时,我直接想到的是拿算出来的56与50比较,因为56>50,所以不够。老师评课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比较两数的大小,不仅仅只能用直接比较的方法,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比如减法,再比如以后学习分数的性质之后利用的除法等等。而我的教学就将我思维的局限性固着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知识的拓展和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数学进位加法教学反思篇三
这节课先由复习了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开始,巩固了竖式计算中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的方法。这样的复习即巩固了旧知又为新知作铺垫。
由情境来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在课堂中我创设了田园小卫士检查白菜地的情境,根据已经检查的数目和没有检查的数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列出进位加的竖式时,我让学生尝试先独立计算,再交流算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算法的精神。在学生算出结果后由教师提出“计算的对不对呢”这个问题引出学生验算的需要,同样是让学生尝试验算的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正确率。接下来的试一试需要解决新的问题,在计算中连续进位的难度稍有提高,但遵循的是相同的运算规则,我还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再交流。在这里还要及时引导学生比较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异同,从而更好的巩固了竖式计算注意的要点。
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遗憾之处:
第一,虽然重视了小组合作,但小组合作还要注意在学生已经独立思考后再展开,否则学困生会受到思维活跃的学生的限制或中懒于思考,要留出大块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学习。
第二,课堂上有的孩子认为计算很简单,没有重视,草草的看题,审题就更谈不上了。在写竖式时就会把数字写错,如136+478,结果写成了186+478 。再有一些孩子写作业时不能集中思想,总是会东张西望,左顾右盼,这样出来的计算题谁能保证它的正确性?还有数位不对齐,加看成减,……看到这些情况,孩子们都会说是粗心。粗心是什么?为什么孩子要这么粗心呢?粗心也与孩子的学习习惯密不可分,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或者是边讲话边做作业,……这些都值得我们老师格外关注,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来说是受用一生的,从起点开始就要好好抓,不能放松。
数学进位加法教学反思篇四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内容,创设参观水族馆的这样一个情境。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摆小棒、拨计数器,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感受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
1.个位满十进一,有的学生虽然进一了,但是十位相加时忘了加上进的一。
2.学生20以内的加法口算要经常练习,这是基础。
数学进位加法教学反思篇五
对于一年级数学来讲,计算是基础又是重点。我认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又要以10的组成与分成为基础。如果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应该是没有阻碍的。所以,在教学9加几的时候,我先巩固学生学过的10的组成,让学生能很快的知道看到9的想到1,1的凑数是9,看到8的想到2。先让他们知道如何凑十,然后就加快口算、计算速度。直到他们非常熟练的找到5、6、7、8、9的凑数。接下来我就重点让学生掌握9加几的思考过程与方法。
先引导他们想怎么样计算,要怎么样去想?没有料到的是,两个班都有一个学生都能按我预想的要求说出了计算的过程和方法。接下来我就对学生说出来的进行讨论,让全班学生参与,然后我再重点的讲解计算的过程和方法与道理。结果学生做起很得心应手,非常的感兴趣,原来要用数手指来计算的学生,现在能心算了。他们那高兴的样子啊,我看了有说不出来成功感。然后接下我并没有上新课,在9加几的上面多用了一点时间,让他们做得有味了,我才教学8、7、6、加几,在这儿我没有让学生按书上的要求进行思考的,我就直接让学生只想大数的凑数,但还是让学生明白也可以想小数的凑数,那样做要难一点。
数学进位加法教学反思篇六
对计算教学来说,既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合理地计算,还要求能够掌握灵活的计算方法,在明晰算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使计算教学有创新,就必须让计算课“活”起来。下面的教学案例或许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案例1]导入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我们将举行大型的庆祝活动,大家高兴吗?在这一天,老师将为大家请来艺术学校的8位小演员为大家表演精彩的节目呢!学校也将为大家准备一份小礼品——(师出示)每人一袋金丝猴奶糖。
师:请大家帮助学校算一算,我们班需要多少袋糖?
生1:我们班有56人,一共需要准备56袋糖。
生2:还有8位小演员呢,还要准备8袋糖。
师:你真是一个有心人!好,我们一起来计算一下:56+8=
[点评]“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教师设计“庆六一”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这种情境的创设既可以导入数学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2]新授
师:怎样计算56+8呢?我们一起来用小棒摆一摆。请同学们迅
速拿出小棒,看谁拿得最快!
师:(指一名学生)你的小棒拿得真快,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是怎样拿的?(先拿5捆和6根,再拿8根)
师:摆一摆,56根小棒加8根小棒,怎样摆才能使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
(学生摆毕,同组交流,指名边在实物投影仪上操作边汇报)
生1:从8根里拿出4根,56根加4根是60根,60根再加4根是64根。
生2:从56根里拿出2根,2根和8根凑成10根,54根再加10根是64根。
生3:6根加8根是14根,50根加14根是64根。
生4:52根加8根是60根,60根加4根是64根。
…………
(小组合作,互相交流。)
学生汇报:
生1:56+8=64生2:56+8=64
(60)44542(10)
想:56+4=60想:2+8=10
60+4=6454+10=64
生3:56+8=64生4:56+8=64
506(14)452(60)
想:6+8=14想:52+8=60
50+14=644+60=64
…………
师:经过计算,我们班需要准备64袋糖。看来呀,计算56+8的方法还真不少呢!同学们真了不起!在这些方法中把你喜欢的方法给同组的同学说一说。
数学进位加法教学反思篇七
教材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要想使教学内容变的更加丰富,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教师就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与当前要讨论问题的实际距离,对原有教材进行开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为学生创设一个实践与创新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因为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所以设计这节课时,我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一、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一开始,我就创设同学们一起观赏鱼的情境,这不仅是旧知的复习和回顾,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了,怎么办呢?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算理、通过摆小正方体,满了十个先把他们摆一起,找到计算这道题的关键。最后通过目标明确、形式多样、层层递进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竖式计算进位加的方法。
二、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教学中我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错中求知,从错中探究,充分利用这一“错误”资源。练习中,我把学生出现的错误一一展现出来,让学生自己来发现、改正。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更真实。
数学进位加法教学反思篇八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
本单元分三小节完成,第一节,学习9加几,这一小节以实际情景提供计算题,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并接受凑十法,第二节,学习8、7、6加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凑十法,同时要求学生在“拆小数,凑大数”、“拆大数,凑小数”和“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几种方法中,会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算法。第三小节,学习5、4、3、2加几,这一小节是完全脱离实物,让学生独立思考算法,进一步巩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种算法,也为今后学习加法的交换律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学生对凑十法掌握较好,能根据具体的题选择合适的凑十法,在口算小数加大数的试题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是习惯用凑十法,只有少数学生用交换加数的位置想另外一个算式来口算的方法。本单元的解决问题与以往的解决问题相比,有两个新的要求,一是要求在得数后面写出单位名称,二是要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数学进位加法教学反思篇九
首先,注重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我出示三张数字卡片让学生用组数的方法写出6个不同的两位数,再让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积极的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并以此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这样的设计,较好的.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新课改的理念。进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其次,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大胆实践、合作交流的机会。在计算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总结出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规律。这个过程,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探索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在自主中去做,归纳结论,概括规律,体验了发现数学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实践,思维表达能力。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对学生的估算能力培养不够。在让学生估计两个数的总和时,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大胆放手让他们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735523.html】